手机阅读

最新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如何写(模板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07:40:33 页码:12
最新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如何写(模板8篇)
2023-11-24 07:40:33    小编:ZTFB

读后感是对阅读一本书后的个人感受和思考的总结。那么作为读者,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呢?首先,要在阅读完作品后进行充分的思考和反思,捕捉到自己的内心感受和认知。其次,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文学表达方式,既能展示个人的观点,又能与读者产生共鸣。同时,要保持客观公正,避免过度主观色彩和情绪化的表达。最后,要注意语言的精炼与准确,通过具体的细节和例子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使读者能够更加生动地感受到你的阅读体验。如果你想了解一些优秀的读后感例文,可以参考以下几篇文章。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如何写篇一

《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是一部以书信体格式来描写维特少年时的小说。它是由德国作家所写。看了之后沃知道了很多做人的优秀品格。

这本书是说了维特在少年时爱上了一个名叫绿蒂的姑娘。绿蒂有着很多的弟弟和妹妹,这些小家伙正好也喜欢维特,维特就更爱绿蒂了。每天不惜走几里路到那里看望她。可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给了他,绿蒂早就有了男朋友,他的名字叫阿尔贝特,他是个非常懂礼貌的人,而且绿蒂也非常喜欢他。这时维特绝望透顶,他告别了他们,到了另外一个地方生活。

维特在新的地方又认识了一个女孩,她和绿蒂长得很像,维特每天都可以见到她,这使维特得到了一些安慰。可是维特还是忍不住回到了绿蒂生活的地方。当他再一次来到绿蒂的家时,绿蒂苦苦地求道:“你不要再来扰乱我的生活了。”维特一听,心想:我忍不住,那我还不如自杀算了。于是,向阿尔贝特借了一把枪回到自己的家,到了夜里十二点钟,只听一声枪响,维特死去了。

这个故事让我们知道有时沉重的放弃也是必要的。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如何写篇二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中篇小说。该书于1774年秋天在莱比锡书籍展览会上面世,并在那里成了畅销书。

小说描写进步青年对当时鄙陋的德国社会的体验和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封建道德等级观念的反应以及对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少年维特爱上了一个名叫绿蒂的姑娘,而姑娘已同别人订婚。爱情上的挫折使维特悲痛欲绝。之后,维特又因同封建社会格格不入,感到前途无望而自杀。它是歌德作品中被他的同时代人阅读得最多的一本。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如何写篇三

本书从多处反映出作者对贵族阶级和庸俗的市民的厌恶,对自由人性的追求,带有强烈的时代精神,这也是启蒙运动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但这些放在如此强烈的爱情边上,就像明月旁边的星星,失去了原有的光彩。这是只有青年才有的爱情,无所顾忌的爱情。如果说夏绿蒂一开始还带着一丝理智,妄图拒绝维特的攻击的话,那么最后当她听到维特疯狂的倾诉时,她简直对来势汹涌的爱情毫无招架之力,她彻底陷落了。

从另一意义上来说,维特的死也是一种无可避免的结果。因为即使没有礼教等这么许多方面的阻挠,这么猛烈的爱情,经过时间的冲洗,也难保周全。所以维特的死,也是一朵娇艳的玫瑰凋零,只有经过采制,香气才能久存不散。歌德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把这段爱情在最美丽的时候定格成了永恒,这才有了这部书的不朽。这也是这部书吸引我之处。在这部书里,歌德用诗一样的语言谱写了一首不可能存在的爱情叹歌。书的体裁也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书信体读来更有真实感,更利于感情的宣泄。故事时间跨度不大,但情感跨度却非常大,这是作者独到之处。

其中涵盖了主人公从倾慕到陷入热恋再到以死殉情的全部心理历程。这本书带着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从表现形式来看,这部小说受了一度在德国很流行的英国理查生的小说和卢梭的《新爱洛绮丝》的影响;但从气势上来说,不免输于《悲惨世界》等宏篇巨制。精彩的语言描述,华丽的修辞运用,紧凑的故事情节很快弥补了不足之处,使整本书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这是一部激情澎湃的爱情长诗,让你为之心动,为之陶醉,虽然人世间还存在欺骗与罪恶,但歌德为我们带来了一个纯净的爱的世界,一片未被开发的土地。合上书,心中久久无法平静,作者创造了“维特”,引起了我的共鸣,这是表达年轻人心声的一部伟大作品,希望也有一个人能够为我指引前进的方向。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如何写篇四

有评论家说《少年维特的烦恼》的出版,使作者歌德从“德国的歌德”成为“世界的歌德”,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对这本书的评价有多高。与此同时,老一辈的人么对这本书的批判和控诉也一直留存在我的记忆中:“这是一本典型的资产阶级毒害青少年的大毒草,许多青少年由于读了这本书而走上了自杀的道路。但是在资本主义国家,这样的作品反而受到吹捧,甚至有人说自杀的人越多,说明这本书越有价值。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价值观是多么自私、残酷和荒唐!一个作家可以只为了自己的成名成家而不顾任何社会道德责任、甚至不惜剥夺读者的生命!”

读完这本书,忽然想起曾在网上与朋友争论的话题:真正的爱情究竟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于是忍不住想到用这本书中的故事做一个案例来分析一番,顺便也与对这个问题有兴趣的朋友们作一个交流探讨。感性派认为:真正的爱情是感性的,感性的爱情一旦上升为理性就不纯洁了,就变味了,所以“发乎情而止于礼”之类的观念对于他们来说几乎等同于爱情的枷锁,必欲除之而后快。理性派则认为:真正的爱情是理性的,爱情属于人类的一种比较高级的情感,缺乏理性的爱情只是一种肤浅的动物性的本能,而在处理感情时能不能做到“发乎情而止于礼”,正是区别人类的爱情和动物本能的重要标致之一。

还有一种爱情感性派甚至认为:“真正的爱情是说不清道不明的,爱就是爱了,没有任何理由,一旦可以说出具体的爱的理由,爱情就有功利性了,也就不纯洁了。”这样的爱情观之所以会得到流传,我想影视作品和流行歌曲功不可没。爱情真的是这样糊里糊涂吗?我们现在就来分析一下维特对绿蒂的爱情,看看这份让他甘愿献出年轻生命的爱情是说得清的还是说不清的。

维特第一次见到绿蒂是在她的家里,书中写到:

“正要进门,一幕我所见过的最动人的景象跳入我的眼帘。前厅是六个十一岁到两岁的孩子围拥着一位容貌可人的姑娘,她中等身材,穿一件简单的白色衣服,袖口和胸襟上系着粉红色的蝴蝶结。她手里攥着一个黑面包,根据周围孩子的年龄和胃口一块块切下来,均匀地分给他们……”

书中告诉我们,绿蒂是法官的长女,自从法官的妻子去世后,绿蒂接受了母亲的临终嘱托,像母亲一样照看八个幼小的弟妹,那时最小的弟弟才两个月。所以作者通过这个景象展示的不仅是绿蒂的外貌美,还有行为美和心灵美。所以这个景象顿时就让维特的“整个灵魂都停留在她的容貌、声调和举止上了。”

接着,维特又发现绿蒂喜欢读书,而且她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情趣和审美标准与自己的非常一致,彼此交谈是一见如故,然后接着发现绿蒂和他挑起舞来也非常优美、默契,连钢琴也弹得非常棒。最后发现绿蒂不但对自己的弟弟妹妹充满爱心关怀备至,还像天使一样去关怀那些贫穷的病人和临终的老人,陪同他们或度过病痛、或安然去世。这一切的一切使维特非常理性地得出一个结论:绿蒂是这世界上最完美无缺的最值得他爱的女人。书中是这样表达维特对绿蒂的判定的:

“她那么有灵性,却又那么纯朴;那么刚毅,却又那么善良;操持家务那么勤劳,而心灵又那么宁静。”

“在我心目中,她是神圣的。在他面前,一切欲念都消失了。在她身边的时候,我始终弄不清楚自己是怎么回事,似乎我已经神魂颠倒了。她有一支曲子,这是她以天使之力在钢琴上弹奏出来的,那么纯朴,那么才华出众!这是她心爱的歌,也是她的心声。她只要奏出第一个音符,困扰我的一切痛苦、混乱和郁闷就统统无影无踪了。”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维特不但对为什么爱绿蒂清清楚楚,就连处于爱情状态下的种种感觉也写得明明白白。所以我觉得,那种认为爱情是说不清道不明的观点,反应的并不是爱情的本质状态,而只是由于某些处于爱情状态下的人们缺乏充分表达的能力才使他们觉得说不清道不明,一旦相爱的人们都具备了充分的表达能力,爱情、没有表达不清的。

爱情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感性是基础,理性是深度,越是理性的爱情,越令人刻骨铭心。“发乎情而止于礼”不但是区别人类的感情和动物的本能的重要标致之一,往往也是区分甜蜜的爱情和痛苦的爱情的因素之一。当维特的爱情被控制在理性范围内的时,他感受到的是爱情的甜蜜和快乐,当他试图冲决理性的束缚时,他就感受到了痛苦和绝望。作者在书中这样写道:

“我若不是呆子,我的生活本可以过得最好,最幸福。像我现在所处的困境,既优美,又让人心悦神怡,这是不易多得的。啊,只有我的心才能创造自己的幸福,这话说得对——我是这可爱的家庭的一员,老人爱我如子,孩子爱我如父,绿蒂也爱我!——在就是厚道的阿尔贝特,他没有以脾气怪嫡和举止无礼来打乱我的幸福,他待我以亲切的友情,在他心目中,除了绿蒂,我就是世上最亲爱的人了!——威廉,我们散步时彼此谈着绿蒂,真是一大乐事。要是听听我们的谈话,世界上再也找不出比此种关系更可笑的事了,然而我们却时常为此而泪下。”

如果我们把爱情比着高山流水,那么,理性就好比是大河的两岸,流水只有在两岸的规范下流淌,才会给大地带来幸福和快乐,流水也才可能流得更加长远直达大海。流水如果不受两岸的束缚,就只能给大地带来痛苦和灾难,也往往不可能流得太远就会消失,更无法到达大海。

维特对绿蒂的爱情可以说是在理性基础上的激情,他越是理解他爱她的理由,越是被她所吸引,他越是被她所吸引,越是知道不应该爱她。如果这时候理性能够战胜感性,原本完全可以避免悲剧的结局。遗憾的是被激情烧毁了理性堤岸的维特终于选择了吞枪自杀的下策。

他杀死了他自己,也等于从精神上杀死了他所爱的绿蒂和阿尔贝特,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血的警示:不受理性束缚的爱情是多么可悲和可怕。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如何写篇五

维特的日记中,开始几天的几句话让我很有共鸣,也认识到他是个很单纯的人,一个有思想的人。他在1777年5月4日的日记中写到:“我不会再像往常那样反复咀嚼命运赐予我们的点滴不幸了;我要享受眼前,过去的事据让它过去吧。”可见,他对自己的人生是有过思考的,也是有理性的认识的。让人感觉不到像这样的能认识到这一点人生哲学的人居然会最后选择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句话也让我想起泰戈尔的一句话:如果你因错过太阳而流泪,那你也错过群星了。说的很值得品味,尤其是在在遇到一些不幸(自认为的)时。

在他后几天的日记中都有记载他十分向往大自然,愿意居住在小镇上;厌倦都市喧嚣、嘈杂。他一直在想象自己“躺在涓涓溪流旁,倒卧在深草里,贴近地面,观赏千姿百态、形状迥异的细草”,“门前便是一泓清泉,泉上有短墙护围,高耸的树木遍布四周,绿荫如盖,清爽宜人”,一直在憧憬那种田园式的理想化了的生活。他认为唯一能使他的心灵获得平静的,就是小镇周围的优美动人的自然风光。在小镇居住的那段日子里,他常常流连大自然的美景之中,忘记时间、忘记了自己以及周遭的一切。他常躺在淙淙流泻的小溪旁那高高的草丛中,仔细观察泥土中千差万别的小草和种各样的小昆虫,用心聆听大自然万物所发出的天籁之音。只有在这时,在与大自然接近的过程之中,他才感到喜悦、幸福和平静。维特深感自己在大自然面前的笨拙,他想画下眼前的景色,却觉得自己失去了绘画的能力,“一笔也画不出来”。在维特给好友威廉的一封信中这样写到:“今后唯独以自然为本。只有自然才无限丰富,只有自然才造就大艺术家……所有的规则(别人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偏偏破坏了对自然的真实感受以及对自然的真切表现!”由此可见维特的思想和智慧闪烁着崇尚自然的质朴光泽。他敢于冲破旧有的艺术观念的束缚,从对生活的细致体察中体味艺术的真谛。

维特没有任何世俗的等级偏见。作为一个出身于中上阶层的人,他并没有盲从社会时尚,像这个阶层的其他人那样,对下层普通老百姓采取冷淡而疏远的态度,更不会以恩赐者的身份去对待他们。他对于“此地贫贱百姓”最初的粗鲁和敷衍,报以宽容、理解的态度。最后在真诚的打动下,他终于被他们接受,还帮助一个年轻女仆把水罐放到头顶。

我感觉,绿蒂在作品中不仅仅是维特钟情的一位妙龄少女,而实际上是维特生活、社会理想化的化身,是真、善、美的代表。在最后她选择离维特远去,则暗示了美的失落和维特梦想的破灭。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如何写篇六

耳鸣头晕时看的,没太看清维特都干了啥。和绿蒂通奸了?我怎么没看到。顶多也就结尾时抱了一下吧。无所谓了,这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后来想想维特这个少年还是很可爱的。虽然偏执感性,但是对情感不加掩饰的表达也能让我们看到他“人性”的闪光点。那个年代(18世纪)本身就是个人主义萌芽的阶段,太多的年轻人被固化的社会观念压制,得不到情感的宣泄。加上古希腊文学浪漫主义情怀的感染,却来越多的民族本性被激发出来。

歌德和卢梭一样,都不厌其烦的表达着对大自然的倾慕。《少年维特》文中大段的景色描写和维特的心情形成一种相互映照式的表达,恋爱时环境是初春的万物复苏,被抛弃时环境是狂风暴雨外加泥石流。这种象征性的文学表达在现在看来比较过时,但对于德国文学萌芽的18世纪,也只有大文豪能这样写,也只有去哪儿兜里都揣着一本荷马诗集的人才能写出。

其实对于这本名著的好,我也说不出太多。一个是因为看的不仔细,再一个只读了一遍品不出味儿。但是里面关于18世纪历史的小细节让我很感兴趣,最具代表的就是“华尔兹”这种舞蹈形式。我印象中大上海百乐门里面民国上流青年好像跳的主要就是“华尔兹”,80年代各地流行的交谊舞也是“华尔兹”。但是没想到这种时尚的舞蹈方式,其实起源于德国农民的即兴舞蹈。而18世纪上流社会流行的是中世纪的那种“对舞”。

上图是伊丽莎白一世和他男朋友的对舞,这种舞蹈形式流行了数百年,可以数对男女同时进行,经常会交换舞伴但身体接触较少。步伐笨拙缓慢,手势固定有套路。一个上层女孩子要学会这种标准舞蹈要花费很长很长时间。

所以当“华尔兹”这种搂着腰快速转圈圈的舞蹈传入宫廷时,那些老古板都吓傻了。他们觉得太下流了,步伐一点不成体统。但是年轻人却非常喜欢这种奔放的舞步,渐渐地这种新舞蹈替代“对舞”就成了上流社会的标配。尤其是我们一想到19世纪哈布斯堡的宫廷舞会,就会想到一对对盛装旋转的王子和公主,而不再是像照镜子一样的“对舞”。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如何写篇七

看这本书之前,我想过一个问题:我们到底应该怎么面对如今压力如此大的生活?难道是犯了错,将错就错?还是说为了一个问题,可以用谎言当挡箭牌?不,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给到了我准确的答案。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一部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中篇小说,也是德国文学史上一个质的飞跃。它讲述了少年维特1771年5月4日至12月6日点滴生活的所有记录,揭露了当时德国的丑陋社会,让读者的内心又出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价值观。

维特放弃一切,带着父亲留下的遗产去向了小山村,去享受大自然,去感受花木之美。看得出,他是一个追求艺术、热爱生活的人,特别是书中对维特看到大自然的那种欣喜之情的描写,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看到这儿,我的问号就亮了起来:他如此无忧无虑,哪儿来的烦恼啊?原来,他深爱的女人绿蒂已有未婚夫,可他还是不肯放手。这是他给自己的生活犯下的第一个错。为什么这么说呢?绿蒂在他心中是美的化身,是他精神寄托,她温柔知性,待人善良,/了正确的方向,让他受到了五雷轰顶般,甚至是绝望般的打击,沉迷于痛苦中无法自抜。

最后,维特因受不了一次次职场上的嘲笑和腐朽,他选择了自我逃避,竟然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维特的精神世界是渴望自由、张扬自我,可正好与现实生活恰恰相反,对爱情与事业的双重失败,让他的自尊心早就表现的不堪一击,一碰就碎。

我曾经看过一句话: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念过往,不畏将来。意志坚定,理性地对待问题,对未来充满信心。我想,这应该就是打开维特心灵之门的正确钥匙吧!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如何写篇八

“我担心,我害怕,仅仅是因为不可能实现,才使这个占有欲对你如此有诱惑力”。

——《少年维特之烦恼》。

自己都没有想过,为什么整本书读下来,仅仅记住这样一句话,还是被我即兴的抄在桌边的草稿纸上。可以看出,当时是用心的,因为看得出来凌乱的草稿纸上,那句话被抄的很工整。现在想来,整本书都还了快一个月了,可是这句话却越加在脑海中清明透亮起来。

年维特又不在是无知儿童,他们开始接受社会所强迫给他们的角色,特征,命运,以及一切规则。无论他们愿意与否,来自社会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规矩礼法已然到来。维特知道自己喜欢绿蒂,可是他更清楚,与他的喜欢相比,阿尔伯特的婚约更具有至高的约束力。我们不妨把这个婚约扩展为一些其他的,包括父母的偏见,包括周围人的看法??反正一切喜欢却不能在一起的因素都可以用之比拟。

可是维特们明知如此,却有不甘心如此。他们尝试改变,尝试去打破这些条条框框,尝试着不按世俗理念生活,尝试着随性而为。可是这一切的努力并不能扭转整个业已形成的环境,他频频出入绿蒂家中做客依然引起周边人们的非议,引起人们的流言——倒是没有人理解他的行为,理解他是出于所谓的爱而如此的??绿蒂对于他,永远是一个不可能的童话而已或许正是因为这种不可能,才使其在维特心中愈发显得光芒万丈,神圣无比。他在给好友威廉的信中,反复感伤矛盾的提及自己的情感。而作者借着威廉的口说出了这句让维特们醒悟的话语“我担心,我害怕,仅仅是因为不可能实现,才使这个占有欲对你如此有诱惑力”。

为此,我们不妨假想一下维特们得到了他们心中的绿蒂会如何?也许电影《西西里岛的美丽传说》给了一个最合适的注脚:少年维利图对已是少妇的玛莲娜倾慕不已,但无论是年龄还是社会角色都不允许他们之间发生恋情。这种不可能的现实,使得青春期的维利图性幻想的方式来获得发泄。值得说明的是,在维利图心中,性是比爱更高一个层次的事物,如电影展示的那样,维利图一度把长时间盯着玛莲娜当作一种奢求。因此,性幻想是一种冲破一切禁锢的发泄的象征。当然,倘若影片到此为止,仅仅是一部少年思春片而已。接下来导演巧妙的用战争这样一个环境帮助维利图实现了这个幻想:玛莲娜迫于生计,在妓院出卖自己的肉体,而维利图恰恰得到了这样一个机会——他一下得到之前幻想的一切。接下来的故事不是爱情,而是维利图恢复理智,玛莲娜不再是他心中的女神,他自己的一切荒谬行为也终究结束,不再偷窥她,不再为了关于她的一个玩笑和同伴大打出手,不再偷窃她的内衣,不再有所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影片的结尾,与其说是出于爱慕,不如说是回望自己成长的路径中的感念,只是出于一份善良的本心,希望她幸福而已。

其实少年维特们心中,总有那样一个心中的女神绿蒂,使自己愿意为之生,为之死。只是也恰是这样一位绿蒂,当终有一天让维特们明白她只是众多女子中的一个,不再自欺欺人的说她是不可缺少的唯一,不再轻言爱她爱的要疯掉的时候,则维特终将成长理智:其实爱情,远没有那么多天长地久,没有那么多情比金坚。有的只是那些试图占有而不得,或是不愿意承认自己失败的一个华丽谎言而已。

成熟或者死掉,是小说或是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少年维特都要面临的抉择。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