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好的故事教学设计(汇总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11:36:25 页码:11
好的故事教学设计(汇总12篇)
2023-11-18 11:36:25    小编:ZTFB

对待人际关系要懂得尊重和理解,才能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在写作过程中,我们需要系统性地对我们的写作主题进行分析和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它。对于这个问题,下面是一些范文供大家参考,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好的故事教学设计篇一

故事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一直以来都是教师们喜爱的教学工具。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他们对知识的记忆,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概念。然而,仅仅讲故事还不足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通过我的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好的故事教学需要一定的技巧与理念支持。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好的故事教学需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学生们大都年轻且缺乏生活经验,如果讲的是一些离他们太远的故事,他们难以理解其中的道理。因此,教师应该选择一些与学生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故事,让他们能够在故事中找到共鸣。例如,在一个小学的课堂上,我选择讲述一个关于友谊与团队合作的故事。我将故事背景设定在学校的足球队,学生们可以在故事中看到自己与他人一起合作、竞争和取得成功的场景。通过与学生们生活经验的共鸣,他们更容易理解并接受故事中的价值观。

其次,好的故事教学需要有趣的情节和吸引人的角色。故事要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一个平淡乏味的故事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应该精心选择情节引人入胜的故事,设置生动的角色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一个初中的英语课上,我选择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天生聪明但懦弱的学生。他经历了一系列的挑战,最终变得勇敢并克服了困难。学生们通过角色的成长历程,能够从中体会到勇气的重要性,并从中得到启示。

第三,好的故事教学需要有效的引导和反思。在故事讲述完毕后,教师应该对故事中的重要概念和价值观进行引导和概括。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问题,并给予他们机会分享自己的思考。通过反思,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内化故事中的知识和道德观念。例如,在一个中学的历史课上,我讲述了一个关于英雄主义的故事。在故事结尾,我引导学生思考英雄主义的定义,并引发了一场关于什么是真正的英雄的讨论。这使得学生们得以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见解,从而更好地理解了故事所要传达的价值观。

第四,好的故事教学需要与其他教学活动相结合。故事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部分,不能孤立地存在。它应该与其他教学活动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流程。例如,在一个小学的科学课上,我选择一个关于植物生长的故事作为引子,让学生对植物的生长有初步了解。然后,我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让他们亲身体验植物的生长过程。最后,我引导学生将实验结果与故事中的概念对照,总结归纳植物生长的规律。通过与其他教学活动相结合,故事的教学效果得到了提升。

最后,好的故事教学需要教师的热情和耐心。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们对故事的兴趣,鼓励他们参与讨论和思考。教师还要耐心地解答学生们的问题,并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思考。没有教师的热情和耐心,好的故事教学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技巧和故事讲述能力,与学生们保持紧密的互动。

总之,好的故事教学需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有趣的情节和吸引人的角色,有效的引导和反思,与其他教学活动相结合,以及教师的热情和耐心。只有这样,故事才能真正发挥其教学的作用,达到预期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继续努力培养自己的故事讲述能力,并不断改进故事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收获知识。

好的故事教学设计篇二

在的中,当们看到“毛毛虫”的时候总是会表现出好奇、害怕等等各种各样的反应。然而,绝大多数并不知道毛毛虫最终会变成美丽的蝴蝶。于是我们根据活动主题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语言活动《毛毛虫的故事》就是活动之一。我们试图通过一个生动的,帮助小班感知毛毛虫蜕变成蝴蝶的过程,同时学习正确地使用量词,使幼儿在一边一边讲述的过程中,充分理解故事,体验参与文学活动的快乐。

1、通过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2、引导幼儿学说量词:个、支、片;学说短句:第一天找到了一个红苹果、第二天找到了二支黄香蕉、第三天找到了三片绿树叶。

3、初步培养幼儿对文学活动的,乐于参加文学活动,并体验成功的快乐。

1、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苹果一个、香蕉二支、树叶三片(布置成苹果园、香蕉园、小树林的场景),纱巾一条。

2、幼儿已看过毛毛虫和蝴蝶的图片,了解一些简单的知识。

3、录音机、音乐磁带。

一、律动“毛毛虫热身操”,激发兴趣。

师:“毛毛虫们,跟着姐姐到草地上去玩好吗?”,“让毛毛虫们和姐姐一起来跳个舞吧”。

(师、幼随音乐一起做“毛毛虫热身操”。)。

二、游戏“毛毛虫的故事”,帮助理解。

师:“毛毛虫的肚子饿了,让我们一起去找吃的东西吧。”

(引导幼儿根据情境进行游戏,边活动边讲述,提示幼儿正确使用量词:个、支、片)。

好的故事教学设计篇三

六年级语文上册《好的故事》教学反思《好的故事》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

此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了作者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颂,对理想的热烈憧憬。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浸润名家作品,从经典文段中品味作家写法。鲁迅的作品,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读懂是有一定难度的。于是,我在课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告诉学生本文有难度,让学生在课前先了解一下当时的背景,了解一下作者,在师生都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学习,效果会好很多。

在课堂上,我没有急于开始就讲课,而是和学生一起探讨课前自己学习的知识,搜集的资料,我又简单给孩子们介绍了《故乡》、《药》、《藤野先生》,帮助同学们了解当时社会的黑暗,人们的愚昧、无知、麻木,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学习本文,效果比我预设的好了很多,先让同学们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学生读后,直接就把握住了主要内容,能读出“好的故事”就是作者的梦境。进而让学生找出文章中写现实的内容和写梦境的内容,找出后进行对比,突出梦的美好。接下来就是重点研读具体描写梦境的内容,通过小组合作,读,探讨,分析,交流,展示,一步一步理解文章的中心,效果好了很多。

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孩子们喜欢挑战有难度的,课前告知课文较难,反而激发了孩子们的阅读积极性,为课堂上的轻松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让我对孩子们又有了新的认识,今后多给孩子们创造挑战的机会,让他们从中获取成功的喜悦,自然就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了。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我在课堂中的教学语言过于冗长和啰嗦,总觉得学生还可以理解得更好,回答还可以更完善,于是变成了带着学生“绕圈子”,应该大胆放手,让孩子们多思考,多展示,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我只引导就行,在这方面,我仍需努力。

好的故事教学设计篇四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联系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积极参与合作交流,让他们学会探究疑难,解决疑难,从而理解本文将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进行对比的写法。

1、深入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一篇文章,想要深入地了解文中意思,必须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开始,我先出示作者写作时的背景,学生有了深刻的了解。在这种背景下,学生们就知道为什么作者写出一篇这样的文章了。

2、我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熟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首先引出梦境中的“好的故事”,接着集中写梦境中的好的故事,写梦中所见的“现在”“好的故事”,最后,写“好的故事”的破灭。通过这个线索,让学生理清了课文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样一个“好的故事”。

虽然这一课的学习中,有成功的地方,但教学永远都是有缺憾的。在本课中,我在课堂上的关注面窄,只关注了积极发言的学生,没有关注那些不举手的学生,是不是跟着思路在学,是不是真的掌握了所要求的内容。

如果重上这节课的话,我会在之前成功的基础上,对那些不举手的同学采取鼓励、引导的方式,争取让他们积极回答问题,让中差生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好的故事教学设计篇五

《好的故事》这篇文章,比较难懂。我的教学思路是尽可能地采取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方式,在再三品读文本的基础上慢慢引出先生的精神,让学生能够透过文本看到文字背后的先生。

课堂教学设计分下面的步骤进行:

1.了解鲁迅先生和《好的故事》的创作情况;

2.初品课文,交流第一印象;

3.细品课文,初步探究“好的故事”;

4.深入文本,共析“倒影”;

5.体味“昏沉的夜”,由品读关键句入手抓住其特点;

6.深入探讨“深暗的夜”,探究背景,体味鲁迅先生的寂寞心情和人生态度。

设计符合学生的v认知规律,实践了教师“指导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学生对这样一篇比较难懂的课文也比较清晰地了解了中心,学习了解了写法,弄清了重点句子的含义,总结出了鲁迅先生的复杂情感。

好的故事教学设计篇六

作为一名教师,我一直都致力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意识到好的故事对学生的影响力不可忽视。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教学中运用好的故事所得出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好的故事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相比于枯燥的教科书,一个精彩的故事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当我在课堂上讲述一个精心挑选的故事时,我观察到学生们的眼神亮了起来,他们主动参与到故事中,将自己融入到故事情节中的各个角色当中。好的故事会将学生们的思维带入一个全新的世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愿意去探索知识。

其次,好的故事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情感联系。情感是人类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当故事中的主人公经历挣扎、成功或失败时,学生们会感同身受,经历情感共鸣。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学生们能够在无形中培养自己的同理心和关怀他人的能力。故事可以让学生们感受到情感的力量,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促进他们的情绪管理和社交技能的提升。

再次,好的故事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在我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我会有意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道德、伦理问题,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通过对故事的分析和解读,学生们能够学到对事物多角度的看法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他们将会更加主动地提出问题,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并学会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与此同时,好的故事也包含了一些重要的价值观。通过讲述传统的寓言故事、经典的文学作品或具有深刻内涵的故事,我可以向学生们传递一些重要的价值观念,如友爱、勇敢、诚实、耐心等。通过阅读和讨论这些故事,学生们可以接受这些价值观,并将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好的故事能够塑造学生的品格,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念,让他们具备成为优秀公民和社会人的素质。

最后,好的故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故事是文学的载体,通过阅读和理解故事,学生们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扩大词汇量,提升写作能力。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故事,也有助于学生们拓展自己的视野,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好的故事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文学欣赏的品味。

综上所述,好的故事教学对学生的教育意义不可估量。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建立情感联系,激发思考,传递重要的价值观,培养文学素养。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努力将好的故事融入到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故事中成长,让他们感受到知识和人性的魅力,最终培养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好的故事教学设计篇七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联系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积极参与合作交流,让他们学会探究疑难,解决疑难,从而理解本文将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进行对比的写法。

一、成功之处。

1、深入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一篇文章,想要深入地了解文中意思,必须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开始,我先出示作者写作时的背景,学生有了深刻的了解。在这种背景下,学生们就知道为什么作者写出一篇这样的文章了。

2、我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熟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首先引出梦境中的“好的故事”,接着集中写梦境中的好的故事,写梦中所见的“现在”“好的故事”,最后,写“好的故事”的破灭。通过这个线索,让学生理清了课文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样一个“好的故事”。

二、不足之处。

虽然这一课的学习中,有成功的地方,但教学永远都是有缺憾的。在本课中,我在课堂上的关注面窄,只关注了积极发言的学生,没有关注那些不举手的学生,是不是跟着思路在学,是不是真的掌握了所要求的内容。

三、改进措施。

如果重上这节课的话,我会在之前成功的基础上,对那些不举手的同学采取鼓励、引导的方式,争取让他们积极回答问题,让中差生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好的故事教学设计篇八

六年级语文上册《好的故事》教学反思《好的故事》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

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了作者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颂,对理想的热烈憧憬。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浸润名家作品,从经典文段中品味作家写法。鲁迅的作品,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读懂是有一定难度的。于是,我在课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告诉学生有难度,让学生在课前先了解一下当时的背景,了解一下作者,在师生都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学习,效果会好很多。在课堂上,我没有急于开始就讲课,而是和学生一起探讨课前自己学习的知识,搜集的资料,我又简单给孩子们介绍了《故乡》、《药》、《藤野先生》,帮助同学们了解当时社会的黑暗,人们的愚昧、无知、麻木,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学习,效果比我预设的好了很多,先让同学们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学生读后,直接就把握住了主要内容,能读出“好的故事”就是作者的梦境。进而让学生找出文章中写现实的内容和写梦境的内容,找出后进行对比,突出梦的美好。接下来就是重点研读具体描写梦境的内容,通过小组合作,读,探讨,分析,交流,展示,一步一步理解文章的中心,效果好了很多。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孩子们喜欢挑战有难度的,课前告知课文较难,反而激发了孩子们的阅读积极性,为课堂上的`轻松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让我对孩子们又有了新的认识,今后多给孩子们创造挑战的机会,让他们从中获取成功的喜悦,自然就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了。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在于,我在课堂中的教学语言过于冗长和啰嗦,总觉得学生还可以理解得更好,回答还可以更完善,于是变成了带着学生“绕圈子”,应该大胆放手,让孩子们多思考,多展示,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我只引导就行,在这方面,我仍需努力。

好的故事教学设计篇九

《好的故事》是一篇精读课文。本文是现代文学大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此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了鲁迅先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颂,对理想的热烈憧憬。全文景物写得真实、细致,且景中有情,情中有意。

本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深入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一篇文章,想要深入地了解文中意思,必须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本课一开始,我先出示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此文写于1925年,当时的中国及其混乱,广大的劳动人民生活很艰苦,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同广大人民一样,期望美好的未来尽快到来,故作此文寄以希望。在这种背景下,同学们就知道为什么作者写出一篇这样的文章了。

2、小组合作,排除阅读障碍,朗读课文,对于文中不懂的字词通过课文注释、查字典弄懂。我在一旁及时引导。

3、我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结构安排上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通过朗读、熟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首先引出梦境中的“好的故事”,其次,集中写梦境中的好的故事,然后写梦中所见的“现在”“好的故事”,最后,写“好的故事”的破灭。通过这个线索,让学生理清了课文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样一个“好的故事”。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成功的。课程中,我注重创设民主、平等的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和学生平等对话,借助一些特殊词的解释,例如“美丽、优雅、有趣”等词语,让学生体会到,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好的故事”,从而理解“好的故事”的形象,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作者会希望这样“好的故事”,其次我注重学生的朗读,在读中感悟作者所蕴含的感情。我引导学生展开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们通过个人读、小组读、默读、集体读等读书形式,走进课文,理解作者想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

虽然这一课的学习中,有成功的地方,但教学永远都是有缺憾的。在本课中,我在课堂上的关注面窄,只注重了那些举手的同学,没有关注那些不举手的同学是不是跟着思路在学,是不是真的掌握了所要求的内容。

如果重上这节课的话,我会在之前成功的基础上,对那些不举手的同学采取鼓励、引导的方式,争取让他们回答问题,关注全班同学的学习情况,让中差生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好的故事教学设计篇十

1.反复阅读课文,品味梦境中的美丽景色,体会景物自然美、画面动态美、文字诗意美和视觉色彩美。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读懂课文,重点理解最后两个自然段。

1.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感受作者在美好的景致中所寄托的情感。

2.抓住重点段落、关键字词进行研读品味。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还记得鲁迅先生笔下的“好的故事”有什么特点吗?谁能回答?(生回答:美丽,幽雅,有趣。教师随回答板书)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走进鲁迅先生的梦境,去看一看、听一听这个“好的故事”。

2.指名分段朗读,检查朗读情况。

过渡:上节课我们读课文时,许多同学吭吭哧哧,读不通顺。这节课的开始,我们再来看看大家的朗读情况。我们疏通了字义,对文章有了初步印象,现在能读得通顺、读出文字的优美吗?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试一试。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体会“好的故事”产生的现实环境。

(1)学生自读第1—3自然段,说说鲁迅先生身处的环境。

预设:提示学生可将外部的环境和屋内的环境相结合,去考虑鲁迅先生此时的心境。外面的环境是热闹的,“鞭爆的繁响在四近”;而屋内的环境是昏暗的,“灯火渐渐地缩小了”“灯罩很昏暗”,鲁迅先生抽了烟,“烟草的烟雾在身边”。鲁迅先生在这样一个热闹的夜晚,独自一人抽着烟,在灯下看书,给人一种身处热闹之中却很孤寂的感觉。

(2)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鲁迅先生说的“好的故事”是一个梦呢?

(从“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朦胧”可见鲁迅先生渐渐睡着了,可知他描述的是他的梦。)。

2.欣赏“好的故事”中的景物之美。

(1)快速默读第4—8自然段,勾画出里面描写到的景物和人物。

(2)指名学生回答,没回答完整的其他学生可补充。

将文中出现的景物进行分类概括。

(课件出示)。

“好的故事”中提到的景物和人物。

植物:乌桕、新禾、野花、丛树、枯树、竹、萍藻、枯柳、一丈红。

动物:鸡、狗、鱼。

建筑:茅屋、塔、伽蓝。

人物:农夫、村妇、村女、和尚。

其他:晒着的衣裳、蓑笠、天、云、小河、日光、倒影。

思考:作者写了这么多景和人,他用了同样的一个字来形容他们,是什么字?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美”。“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3)小组内交流,说说这些景物给你怎样的感觉,可结合相关的句子说一说。

提示:注意课下注释,读一读,明白山阴道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风景优美的地方。

注意文中的人和景已经融为一体了,人也是景的一部分。

3.感受“好的故事”中景物的动态美。

阅读与思考:

(1)作者笔下的景物是静止不动的吗?有什么特点?

(作者笔下的景物不是静止的,是随时都在动的,因为描写的是倒影,水中的倒影会随着船的行驶、桨的运动而不停地变化。)。

(2)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

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

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

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

预设:有些学生可能没有坐过船,就算坐过船也没有看到过这么多景物的倒影变化的动态美。这是实际情况和阅历所限。教师可找一些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最好是江南这种打桨行进的小船,让学生感受景物在水中倒影的变化。

4.感受文字的诗意美、画面美。

学生自己找出觉得写得美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自己眼前出现的画面。

预设句一: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以至于无穷。

明确:“云锦”原指南京云锦,是一种非常珍贵而精美的织品。这里是将美的人和事在脑海中的一一呈现,比作满天似美丽云锦的云霞,它们不停地变幻着。“万颗奔星”很有画面感,仿佛星星正倏忽地往我们眼前奔驰而过,一颗接一颗。

预设句二: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

明确:看过夏天太阳被云遮住情景的同学,便可想象出那个画面:太阳虽被遮住,却不能遮得严严实实,阳光给云朵参差不齐的边缘镶了一道金边。水中的倒影在日光的照射下,仿佛也都被镶上了日光,因为水的反射,发出的光是银色的,像是摇曳的火焰。(教师可出示夏天云朵被后面的太阳镶上金边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这句话。)。

5.感受文中景物的色彩美。

(1)留意文中含有色彩的词语,圈一圈。

(水银色焰、青天、大红花、斑红花、红锦带、白云、斑红花影、虹霓色的碎影)。

(2)说说这些色彩带给你的感觉。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大红花和斑红花……如缕缕的胭脂水”“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这里的主色调是红色,给人一种温暖、热烈的感觉,让人的印象非常深刻。)。

(1)全班齐读第9—12自然段,朗读时注意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

(2)小组交流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小组内讨论。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全班交流。

预设难点一:

(第10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给出了提示:“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可见原本放在作者膝盖上的书突然滑落,惊醒了作者,梦境也被搅乱了,就要消散了。)。

预设难点二:

(因为作者虽然已经睁开眼,但意识还没有完全清醒过来,还残存着一点梦的痕迹,就像“碎影”。)。

预设难点三:

作者对这个“好的故事”有一种怎样的情感?结合相关句子说一说。

(有喜爱之情,作者说“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有留恋之情,“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有一种故事消散后的遗憾之情,“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预设难点四:

文章第1自然段中提到“是昏沉的夜”,结尾又强调“在昏沉的夜”,有什么作用?

(首尾呼应,显示了结构的完整;同时梦境的美好、明丽与昏沉的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深思。)。

提示:关于这个问题的探讨可点到为止,等学生读完“阅读链接”中的文字后,再进行讨论、思考,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拓展阅读,质疑探究。

过渡:同学们,我们现在已经初步体会到了鲁迅先生笔下这个“好的故事”的美,但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感觉到鲁迅先生的这个梦里,根本没有具体的故事,只有各种各样的景物,它们随着小船的行进依次出现。按照我们的理解,这根本不是故事呀!那么这个“好的故事”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它在这样“昏沉的夜里”,到底有什么象征意义呢?我们要结合相关文字和资料来做一些探究,当然,这些探究不会太深,但是是我们必须了解的。

1.学生自主阅读课后“阅读链接”中的两段文字,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

预设:学生可能会画出这些句子:“作者希望着这样美丽的生活,是这篇作品的主要精神。”“表现了作者的怅惘和失望,也表现了作者的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在黑暗的现实中,他强烈地追求美好的事物,把美好的事物描绘得非常的‘美丽,幽雅,有趣’,艳绚多姿;表面是在描写风景,眷恋故乡的景物,实际是有所象征或寄托。”学生找出这些句子后,对“昏沉的夜”会有一些新的认识了,可再引导他们讨论在课堂中还不太理解的、留置的疑难问题。

2.知人论世,了解文章写就之前的背景以及作者的心情。(课件出示)。

小结:在沙漠中走来走去的鲁迅,失掉了同伴的鲁迅,显然是十分寂寞的。如果说“好的故事”是明媚而美好的,它象征着鲁迅先生的希望,那么“昏沉的夜”则是黑暗的、孤独的,象征着黑暗的现实。

3.学生带着新的认识再读课文,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4.全班交流,再谈自己对“好的故事”的理解。

思考探究:现实是否像鲁迅先生的梦境一样美好?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做这样一个梦?

明确:当时的现实是黑暗的、令人痛心的。文中两次提到故事“美丽,幽雅,有趣”,这三个词语描绘的其实就是鲁迅先生当时的一种美好的向往与憧憬。鲁迅先生将自己内心的美好愿景寄托于他梦中看到的情景,水中的各种倒影都是鲁迅先生美好愿景的表达与寄托,但倒影又是虚幻的、不停变动的,从中我们又会有一种美景易逝的担忧、不安。

预设:在最开始学习本课时,已经让学生谈了初读本文后的印象,学生可能会认为这只是一篇描写梦境美景的小散文。但通过两个课时的学习,学生能体会到作者其实在其中寄托了自己的情感。这种情感很复杂,可能有思乡之情,可能有孤寂之情,可能有对希望的追求、对现实的绝望……,种种情感都只是我们的推测。教师要提醒学生,我们看鲁迅先生的文章,当然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但同一篇文本,能带给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触动。我们可以不用那么深刻地挖掘文本背后的东西,学习这篇文章带给我们美好的联想,触发了我们的一些思考,激起了我们去了解鲁迅生活的时代、去阅读鲁迅其他作品的兴趣,这就足够了。

四、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1.选择作业,课堂延伸。

(1)写一写你的一个梦境,它也是一个“好的故事”吗?

(2)读一读鲁迅先生的《野草》中的其他文章,如《秋夜》《风筝》等。

2.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好的故事教学设计篇十一

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了作者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颂,对理想的热烈憧憬。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浸润名家作品,从经典文段中品味作家写法。鲁迅的作品,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读懂是有一定难度的。于是,我在课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告诉学生有难度,让学生在课前先了解一下当时的背景,了解一下作者,在师生都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学习,效果会好很多。在课堂上,我没有急于开始就讲课,而是和学生一起探讨课前自己学习的知识,搜集的资料,我又简单给孩子们介绍了《故乡》、《药》、《藤野先生》,帮助同学们了解当时社会的黑暗,人们的愚昧、无知、麻木,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学习,效果比我预设的好了很多,先让同学们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学生读后,直接就把握住了主要内容,能读出“好的故事”就是作者的梦境。进而让学生找出文章中写现实的内容和写梦境的内容,找出后进行对比,突出梦的美好。接下来就是重点研读具体描写梦境的内容,通过小组合作,读,探讨,分析,交流,展示,一步一步理解文章的中心,效果好了很多。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孩子们喜欢挑战有难度的,课前告知课文较难,反而激发了孩子们的阅读积极性,为课堂上的轻松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让我对孩子们又有了新的认识,今后多给孩子们创造挑战的机会,让他们从中获取成功的喜悦,自然就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了。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在于,我在课堂中的教学语言过于冗长和啰嗦,总觉得学生还可以理解得更好,回答还可以更完善,于是变成了带着学生“绕圈子”,应该大胆放手,让孩子们多思考,多展示,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我只引导就行,在这方面,我仍需努力。

好的故事教学设计篇十二

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本节课前,我布置学生进行了有效的课前研究性学习,浏览了一组与名人有关的文章,选择一个喜欢的名人故事展示交流。搜集了解了名人的简介,选择了喜欢的名人名言,为课上交流做好了准备。

课堂上,通过品读文章语言,引导学生领悟表达方法,写人物要写出他们的语言、行动、心理。在接下来的写作指导课上,我还将出示一组在语言、行动、心理等方面有精彩描写的片段,使学生的语言更丰富,表达更具体。不用教给学生怎样写,只要把文章呈现出来,学生自然会心领神会。

当然,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不容忽视,首先,学生必须做好充足的课前预习,比如阅读拓展文章,搜集相关资料。其次,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再次,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力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语文课如何上,不同的内容怎样整合,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打破常规,重新审视课堂,更新教学方式。路虽然很远,只要上路,就一定会有收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