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朱自清散文的情理美人情美简短 朱自清的优美文段(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1 06:20:49 页码:9
朱自清散文的情理美人情美简短 朱自清的优美文段(6篇)
2022-12-21 06:20:49    小编:ZTFB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朱自清散文的情理美人情美简短一

个人认为朱自清的《春》描写得那么美好,那么恬美,那么快乐。他将春中的“东风”,“小草”,“树木”,“花朵”,“春雨”,“风筝”等等这些春天的景物,利用第一人称的角度,写出春天的蓬勃生机,活泼开朗,奋发向上,体现初春的`美好。

文章一开始便开门见山地写出了初春时的景色,利用第一人称的角度,感受到了初春时的快乐气氛,又“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利用对春暖花开中花争相生长的景色,将春的那种激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对风的描写虽少但十分形象生动,例:“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理酝酿。”将春风中的特点一一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连春雨,作者都将其写出一种意境美,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这一层薄烟。”“薄烟”就可以看出作者不仅抓住春雨细小的特点,还写出了美感。

写完了对春景的描写,作者又对人们在春天的活动进行描写,“放风筝”。

“赶趟儿”这些事件更加突出春天的希望。

最后,作者以“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不仅将春天的奋发向上体现出来,更显示了作者呼吁人们在新春之际,要各做各的一份事,不要止步不前。

朱自清散文的情理美人情美简短二

《春》是一篇满贮诗意的散文。它以诗的笔调,描绘了我国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绿草如茵,花木争荣,春风拂煦,细雨连绵,呈现一派生机和活力;在春境中的人,也精神抖擞,辛勤劳作,充满希望。《春》是一幅春光秀丽的画卷,《春》是一曲赞美青春的颂歌。

作品起始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两个“盼望着”的词语重叠,强化了人们对春天的期盼。“春天的脚步近了”,更把春天拟人化,似乎春天正在大踏步向我们走来。看:“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作者先从总的方面描绘春境,勾画出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景象。

接着,作者推出五个特写镜头,细致入微地描绘春天的动人景象。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作者不仅写出了春草的嫩绿、绵软,而且还摄下了它对人的诱惑力:人们在草地上“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这里的绿茵,已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成了人们生活的亲爱的伴侣——景物变成了情物。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不仅果树之花争相斗妍,而且野花遍地,万紫千红。众花还以其特有的色香,吸引无数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蝴蝶翩翩起舞。这些描写,活现出春意盎然的气氛。作者不以再现自然花色为满足,还特意驰骋想象的翅膀写道:果树之花“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想象不仅拓宽了描写的视野,更从未来角度渲染了春花的可爱。

较之春花来说,春风是不容易描写的。朱自清写春风,主要抓住了两点,一是春风的柔和,二是它具有传声送味的作用。作者先用南宋志南和尚的“吹面不寒杨柳风”的诗句,来状写春风的温暖,柔和;他犹恐读者不易领会,马上来了一句人人能领会的摹写:“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

作者从传味角度写春风,不仅强化了春的氛围,也将此段与上两段关于草、花的描写自然地连接起来。春风还把春鸟的歌唱、牧童的笛音,送入人的耳膜,“与轻风流水应和着”。作者从多方位描写春风,把这个本来不易表现的事物也写得栩栩如生。

朱自清散文的情理美人情美简短三

中学时期曾在课本上学过《朱自清的散文》中的《春》、《背影》、《绿》、《荷塘月色》、《威尼斯》,《春》的调皮、《背影》的酸楚、《绿》的幽雅、《荷塘月色》的宁静、《威尼斯》的美丽,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背影》是朱自清的散文的代表作,文章写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这篇散文短小得只有千余字,却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我们姑且不去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只看《背影》描述父亲的两个片断:一是“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蹒跚着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腰去,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倾斜,显出努力的样子。”胖胖的父亲蹒跚地穿过铁道,跳下去又爬上来,就是为了给儿子买橘子;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催人泪下。二是“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著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父亲的来信平静自然,吟于心间;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这两个情景,让人不能忘记那父慈子爱的诚挚之情。

我不知道,也无法预知,曾经有多少人被《背影》感动,将来还会有多少人感动于《背影》。当年学习这篇文章的时,老师让我们背下来,由于年纪小,只记得因为要求背诵,因此也就多读了几遍,那时候哪能真正理解“父亲”这两个字的份量,更不用说“背影”……多年后在大学学习散文赏析时重读这篇文章,对于父亲,对于亲情和爱,有了些许自己的感悟,那时的自己已经能够明白作者娓娓道来的那些小事,字里行间由人及己,也能体会父亲的不易。

今年九月送儿子上大学时,看到爱人与儿子争抢着背重的背包和拉拉杆箱,最终爱人肩背较重的背包、手拉拉杆箱,却只让儿子背一个较轻的背包时,看着爱人的背影我的心中一紧,触景生情,突然感到这个场景似曾相识:朱自清《背影》里的父亲不就如此吗?我的眼眶湿润啦,此时我才深深理解《背影》里的父亲……

是啊,在父亲眼中,无论孩子长多大,无论走多远,经历过多少风雨,都是自己长不大的孩子,所以才会有:不停地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登上列车为我拣靠车门的座位,反复叮嘱旅途注意安全,攀过栏杆,抱着橘子向我走来……这样的“背影”相信对于经历过送孩子到千里之外上学的父母,每一位离家求学的孩子都不会陌生,这样一个“背影”在很多人生命中都会出现,它的柔软之处感动着每位读者:在孩子离开的瞬间,潸然泪下的不仅仅是父母,还有孩子……

“南京是值得留连的地方,虽然我只是来来去去,而且又都在夏天。也想夸说夸说,可惜知道的太少;现在所写的,只是一个旅行人的印象罢了。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这些也许只是老调子,不过经过自家一番体贴,便不同了……”这是上世纪30年代,朱自清游历南京后,写下的《南京》一文对南京的评价。

赶巧儿子考取南京的大学,趁儿子上学之机来到南京,游玩了:明孝陵、中山陵、瞻园、莫愁湖、夫子庙、江南贡院、秦淮河等地,按照先生的墨迹,一个星期时间想游完《南京》里描述的南京城是不可能的。

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长江不仅孕育了长江的文明,也催生了南京这座江南城市。南京襟江带河,依山傍水,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山川秀美……南京坐拥“古、大、重、绿”为一身。古,是指南京是中国的七大古都之一;大,旅游黄页,南京是中国的十大城市之一,有中国最大的河流——长江,还有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城墙;重,南京是历史上、地理上都占有重要的位置;绿,南京植被良好、绿化先进,是中国首屈一指的绿色城市,即:梅红松绿市,虎踞龙盈城。如今的南京不仅是国家创新基地和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国家四大科研教育中心,仅次于北京、上海的第三大科教中心城市,而且是国家重要综合性工业生产基地,现代服务中心、现代服务业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电子化工生产能力居全国第二位,车辆制造规模居第三位。南京港已成为远东内河第一大港,是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和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国家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生活在三十年代的朱自清写《南京》时心情极度抑郁,他以流览的眼光从南到北从头到脚把南京欣赏了一遍,并有在闹市之中,独辟一块清静之地,为那些想清静又不愿意逃离红尘的人们,留出一个好去处的心情跃然纸上。

在南京一个星期,让人感触最深的是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们的文明程度。一个星期的时间公共场所从未看到过有人争吵、随地扔垃圾、随地吐痰、闯红灯、不按顺序排队等现象发生,在南京问路,被问者若不知道路径,你也不用担心,因为他会打电话帮你打听。南京给人的印象就是四个字:干净、柔软。要想真正说透南京还是让我们走进这座“六朝古都”,去细细领略她的“秦淮风韵”吧……

随着年龄增长,《朱自清散文集》中有些学生时代理解不了的文章,经过生活历练如今也能产生共鸣。

朱自清一生生活在一个极度压抑的年代,想说的话不能说,想做的事不能做,心中的郁闷只能找一无人的地方去排解,以求得一时的宽慰,因此,他的散文处处透着那一丝淡淡的哀愁,带着一层浅浅的“灰”调,就像胧着轻纱的梦。这就是朱自清散文的飘逸之处,惹人爱的地方。

朱自清散文的情理美人情美简短四

朱自清可谓是众所周知,原籍绍兴人,从祖父一代起就长年在外这官,之后则居扬州,朱家本姓余,他曾祖父由朱氏收养,遂改姓朱。

朱自清写的散文,读了文后,觉得蕴含在其中的刘很高的。

从资料上来说,他的散文的核心突出突出了一个“真”字,用真挚的感情,写真实的见闻和感受,记写真实的景物,发表真实的议论。朱自清的散文,从题材来说是比较狭窄的,可是是亲友的交往,家庭的琐事,即使后期那些议论的文字,也很少发空论,但就是这样,中、因为时时追求真切的资料,却能感动读者。正如当年大作家赵景深就的:不大谈哲理,只是谈一点家常琐事,虽是像谈疏影似的可是几笔一却常能把那真诚的灵魂捧出来给读者看,就是因为这样,朱自清的散文才取得感人的力量。

记人记事的散文,像《背景》、《冬天》、《给亡妇》、《儿女》等,都是极平常的事件,却能从记写的真切,感情真挚打动读者,《让我们明白关心爱护周围的人》写景状物一类,像《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日色》、《春》、《罗马》等,则能将描述的景物,真切的表达出来,都成为蜍炙人口的名篇,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陶冶了情操,对大自然的热爱注情油然而生。后期写的议论文,表现了他爱国的情怀。异常是《论气节》一文,更是作者的坦诚自白,晚年对待“美援和美国面粉”上,在拒绝宣言上签名,表现了他的民族气节,使我们在从小就立志报效祖国。

从艺术表现来说,朱自清有两个最让我敬佩的方面,第一散文中包含了情歌。

散文不一样与纯文学的诗歌,小说和戏剧,既没有曲折的情节和完整的故事,也不注重形象的塑造。散文好写,但写好却不容易。朱自清写景的文章经久不衰,我觉得就是写出其中的情致。

情致,就是散文具有的带的各人风格的味道,读起有富于情趣,与别人不一样的那种感人力量。对事物有独特见解,叶圣陶先生说过,每回重读佩弦兄的散文,我就回想起倾听他的闲谈的乐趣,古今中外,海阔天空,不故作高深而情趣然。我常常想,他这样的经验,他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也有过的吗?在我中偿过一闪而逝,他却紧紧抓住了,他还能表达恰如其分,或淡或浓,味道极正并且醇厚。这是一位老朋友从感受方面说的,也许地就是对情致最好的注解。能够将一闪而逝的东西抓住,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如《背影》抓住细微六处体现父享受感动深,不论叙述、描述,还是议论,抒情,都能恰到好处!多么水容易!情致,就是那种恰好的情味,那种表现上的极致。“味道极正并且醇厚”叶先生用饮酒品茶作了比喻,这就是读好散文的艺术享受吧。

第二,语言清香集永。

朱自清的散文,被同代作家交口称赞,有人用“秀丽”有人用“清秀”但都离不开“清”字,在读他文章的同时,不知不觉启示人们敢于与黑暗势力斗争。

朱自清的文章,告诉我们此刻开始,我们就要培养坚强的毅力,用它战胜一切困难。朱自清虽只活了五十岁,但他在散文领域留下的遗产值得我们学习。

朱自清散文的情理美人情美简短五

朱自清是一个大散文家,他为人学问均表现出中国知识分子正真的节操,他的文章令人佩服、羡慕,他是公认的现代散文和现代汉语的楷模。我很喜欢读他的散文。他的文章很抒情,很有艺术魅力。朱自清的早期散文,可分为写实议论和叙事抒情两大类。后期的更是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真是脍炙人口的佳作,代表了他的散文艺术的最高成就。

最近,我在教学生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它又引起了我的共鸣,我再次翻开《朱自清散文集》看了起来,这篇《春》引起了我更深的理解。朱自清在文章中这样写道:“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读到这一段,心中充满欣喜之情,这五颜六色,鲜艳夺目的色彩多美!

这美之所以能打动人心,是因为人们希望生命的形态也像五颜六色,鲜艳夺目这样。有的人有大志,希望做大科学家;有的人安于平凡,希望安分守己,过家常日子;也有的人愿意东奔西跑,不断变换工作环境,虽无大的成就,但却充分体会品尝工作的乐趣。有的人外向,言语滔滔不绝;有的人内向,轻易不向人表露内心。但所有这些,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生命都像这些花儿一样鲜活,饱满,充满生命的芬芳。

你不能用一种生命形态去规范另一种生命形态,你也不希望这样,犹如你不能因为喜欢桃花红得像火,你就让杏花、梨花都改变了颜色。你也许会说,我在读这段文字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这些。是的,你在理性上不可能想到这些,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些景色描写却潜在地符合、迎合了你生命形态的趋向。

还有这几句:“‘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这是一种充满生命鲜活的温情,足以使你饱受创伤的心灵、情感得到抚慰。人在现实社会中生活,总难免要受到许多委屈、伤痛,因此,特别希望得到一种温情,这也是你读到这段文字感到特别舒意的原因所在。

再看这一段描写:“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罩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连续两三天的雨,本来是最让人心烦的,但当这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时,再配以充满生机的树叶儿的绿,小草儿的青时,就让人感到了生命的滋润。

而我们的生命总盼望着友谊、温情、情趣、理解等等来滋润我们的心灵,而这种滋润,“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式的“润物细无声”是再适合不过的了。而夜色,又在催旅人回家,光的黄晕造成的温柔,细雨给人的滋润,正是人们心灵所渴求的家园。最妙的,还有这样几句:“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稀稀疏疏”,让人感到了宇宙的大与人的小,但“静默着”,又让人感到了人因生命的滋润、家园的安宁而底气充沛、中气十足。

不同的景,蕴涵着对生命的不同的描述与理解,这正是作者选择、搭配不同景色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内在的思路,也许作者自己也意识不到这一点呢,他只是按照自己的生命感觉,按照自己的艺术理解去写的。

总之,读着朱自清的《春》,给人以启迪,让人感到韵味无穷,百读不厌。你也许会说,是作者描写的春色生动,感染、打动了你,我却说这是《春》的意境魅力所在吧!

朱自清散文的情理美人情美简短六

朱自清先生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大家,他的语言求真化俗、自然亲切,这种执着表现人生的态度和自觉的审美追求让人赞叹不已啊!

朱先生的一生显然有些传奇,他有过两位太太,三个子女,一生奔波,去过不少地方教书,也在不少地方旅行过,喜欢钻研学术,常常独自思考,但他却乐此不疲,常常待在书房内用笔记下脑中的一闪而过的灵感,由此出了出了不少书。

朱先生喜欢旅游,在温州时,他欣赏玲珑妩媚的海棠花,欣赏了那仙岩绿到不可思议的梅雨潭,欣赏了那如梦如画的白水漈,还欣赏了那波光粼粼的白马湖;在扬州的时候,他总喜欢邀上好友,带点花生米、五香牛肉、白酒去城外的文选楼,天保城等古迹那自在逍遥一番;或者挑一个茶馆,悠闲地喝茶,感受炎炎夏日中扬州那份微微的清凉;在北平时期,朱先生去的地方就更多了,他常常带着他的夫人去坛拓古寺感受历史的痕迹,它比北京的历史还要早上千年,还有松堂、戒坛寺等等景点。朱自清先生不论走到什么地方,都会用他那种独特的视角,欣赏的眼光,细腻的文采,生花的妙笔,向我们读者描述并展示我们美丽祖国的大好山河。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论是清新感人,脍炙人口的抒情散文《背影》,还是宁静悠远,意境卓绝的写景散文《荷塘月色》都给人一种清新惊道,雅俗共赏的感觉。在那个年代白话文才刚刚开始代替文言文,而朱自清先生是极少数能熟练驾驭新文学语言的散文家,其散文精品甚至能够和古典散文名著比肩。

在朱自清的散文里,对于他国外生活的描述也很多,但他从不拿这些外国的经验与中国比较,因为他明白我们伟大的祖国是无可代替的。

尽管如此,世界各地也还是留下了他的足迹。像水城威尼斯、浪漫之都巴黎、风车之都荷兰、斗狮之国罗马、欧洲公园瑞士以及柏林、莱茵河……能够说朱自清是一个充满幻想,勇于充实自我,丰富自我阅历的一个人。他由外国的发展而联系到我们的祖国,为国家未来发展而担忧,这种精神是值得敬佩的。

阅读朱自清先生的文章,你会发现有一个特点,他异常喜欢写一些论文,涉及各个方面,能够到达遇神说神,见鬼谈鬼,没事找事的地步。比如说他写的《论青年读书风气》,《论白话》,《论说话的多少》,《论清华的精神》,《论百读不厌》,《论雅俗共赏》等等。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一篇论文叫《论做作》,在这篇文章里他把什么叫“做作”,也就是“装”解释的清楚直白,也说了人为什么要做作,怎样才能做作的好。这种做作的学问,装蒜的学问也仅有朱自清先生能够冷静而又理性的站在局外的角度去思考的这么明白了。

还有两篇论文,《论自我》与《论别人》,朱先生也是将自我抽出肉体,在一旁十分冷静细腻的分析自我与别人的关系,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能够说我读来的感觉就像朱自清本人在开一个检讨会,他在重审自我,他在不断的反思,使他的灵魂不断的升华,道德品行的修养也在不断提高,这只能能让我这个拜倒在她的飞扬文采的读者赞叹道:“真不愧为大师啊!”

朱自清在清华园呆了不少的时间,他对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曾有过不满,因为他认为太强调这种精神的话,有时会使人只见树而不见林,而我觉得这种精神应当是我们每个人应当追求的。

朱自清的一生永远都是在励志,期望我们也能够像他一样,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到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境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