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音乐教育论文如何写(大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6:34:04 页码:14
音乐教育论文如何写(大全9篇)
2023-11-13 06:34:04    小编:ZTFB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保护环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写一篇完美的总结可以采用先整体后细节的方法,以及积极、客观的态度。请大家注意,这些范文仅供参考,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运用。

音乐教育论文如何写篇一

打开中学语文课本,不难发现课本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它几乎包罗一切美的表现,语文课本收录了众多的文学作品,这是审美教育的得天独厚的材料。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诗教”、“乐教”的美育理念,认为艺术美不仅可以使受教育者获得精神愉悦,而且可以快乐的学习知识,提高道德修养。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笔者在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

图画再现情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心理学家也分析:“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离开了具体的感性对象,就难以进行抽象的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恰到好处地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

透过安静和谐的画面,学生逐渐明白秋天落日带来了什么,“一叶落而知秋”,此时我顺水推舟,叫学生归纳中心,随即板书“思乡、思亲”四字,用图画形式再现此曲内容的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受到和谐美的熏陶,从而深入浅出的理解题意,同时使学生产生新的情感体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情感充分调动起来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音乐绘画渲染情境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当学生沉浸在美的情境中时,就会在内心深处萌发表达美好事物的愿望,就会调动起全部的智慧,选取最美的语言来描述情境。

如:在教学《石壕吏》一文时,伴着预先准备的背景音乐,我启发学生很好地想象一下差役进村时的情景。一个学生说:“差役进村时一定是一幅气急败坏、恼羞成怒的腔调,疯狗般地咬人”。另一学生说:“差役一进村,准是拼命地敲着一面破锣,声嘶力竭地叫嚷,张牙舞爪地搜索;老妇人面对着差役,一边诉说,一边哭泣。”学生都讲得活灵活现。这样启发学生想象,比教师讲差役如何凶狠,效果要好得多。

又如:在教学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八年级(下册)]一课时,我大敢地作了一个尝试——集文学、音乐、绘画等一体的尝试,效果极佳,感受颇深。

我先用一段“交响乐”作为背景音乐记,让学生在这样的音乐氛围中一遍遍地朗读课文,再让学生拿出水彩笔和纸,凭借形象思维再造想象的广阔空间为课文画一幅诗意画,然后由学生相互讲解交流自己作画的构思和对原文的理解。教师作时代背景介绍之后,海燕及暴风雨的象征意义就不言而喻了。最后,又以暴风雨中的海燕形象的投影作结。

这种图乐并茂的情境使学生反映强烈,颇具吸引力。有的学生在小结时说:“我随着这种课堂气氛逐渐感到身临其境,我便是那海燕,是我在闪电中翱翔,是我在怒吼的大海上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在音乐美的熏陶下,学生在构画的简单的创作中,陶冶了情操,获得了美的享受,同时丰富了想象力,开拓了思路,激起了强烈的表达欲望,提高了审美情趣。这种方法避免了课堂的呆板、沉闷气氛的现象的产生,它是一种美的`艺术,产生了美的效果,学生由被动变为了主动学习。

生活展现情境美——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鉴赏力。

大自然本身是一幅灿烂多姿的图画,美不胜收,中学语文中有些课文描写的是一些自然景象,如:《登鹳鹊楼》展示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雄伟的落日余辉下的黄河万里入海图;《沁园春·雪》展示在我们眼前的是晴日映照时的分外妖娆的北国茫茫雪景。但,由于学生不善于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如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七年级(上册)]一文时,我放弃课内的上课时间,特意带领学生在雨天绵绵中观察雨景,面受微风吹拂的感觉,让学生走进自然,感受自然,去发现大自然诱人的地方。学生通过耳闻目睹,印象十分深刻,同时引起学生对事物的观察的重视。

授课时,学生的情绪非常活跃,在课堂内经过一遍遍地读,勾起了学生的回忆、想象,并使学生理解到作者描绘的大自然美景所包含的意义,特别是对春雨春风的感受,学生滔滔不绝,有有声有色,言之有理,气氛十分热烈,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得到交流,学生学起课文来特别带劲,这和传统的教授法相比,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提高了学习兴趣,又能学得生动、轻松、实在。

习作拓展情境美——锻炼学生的表达力。

教师在学生获得美的感受时,及时地进行口头或书面作文训练,一方面结合欣赏课文的感受,一方面调动有关的生活经验,有感而发,有法可效。在《背影》一文教学结束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所写的至深的父爱,联系自己的生活阅历,写一篇题为《的背影》的记叙文。可以写自己的父母、祖父母,也可以写自己的同学、邻居等熟悉的人,学生此时一定不会感到无话可说,因为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的审美感受已经被调动起来,并激发起他们创造美的愿望。

语文教学和美育不可分离,我们应在教学中适当渗透: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创造美,让语文教学像春雨、像清风、像枫叶、像瑞雪,去开垦荒陌的心田,去涤荡污浊的心灵;让以静态的文字沉睡在课本中的美质语文,还其本色,依教者的才德,使语文教学更具美学风范,使学生真正地喜爱语文,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音乐教育论文如何写篇二

内容摘要:目前高师钢琴教学需了解中小学音乐教师在钢琴方面应具备的能力和知识,编选适合的教材,采取恰当的措施,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合格优秀的音乐教师。

关键词:钢琴教改观念教法。

美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而音乐教育则是学校美育的主要途径和内容之一。它的独特作用是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尤其是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

中小学的音乐课属于基础课,高等师范院校音乐系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摇篮,会弹奏钢琴是音乐教师的必备能力。这种必备能力在现在的情况下该怎样要求,采取什么措施来实现这些要求。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作为高师的钢琴教师,需要了解中小学音乐教师在钢琴方面应该具备什么能力和知识,当前高师钢琴教学症结何在。在此基础上,编选适合的教材,采取恰当的措施,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合格优秀的音乐教师。笔者认为,在当前从观念和教法上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突出“师范性”,走出钢琴教学专业化的桎梏。

高师音乐教学应突出“师范性”的口号已经提出来很久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一些教师仍把技能、技艺的传授放在第一位,评价教师的业绩和学生的水平往往只看重教材的难度和学生技巧的娴熟。把学生当成演奏家来培养,偏离了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特别是一些实行分科选修的学校更为突出。选声乐者不摸钢琴,一心想当歌唱明星,选钢琴者不再练声,努力争做钢琴家,以至于学生毕业后分到中小学校,只具备单一素质。这样教师的教学很不得法,很不得力,不能适应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需要,不受学生的欢迎。事实证明,现在的高师音乐系的钢琴教学必须冲出旧的桎梏,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和模式,来迎接基础课的改革浪潮,培养新一代的接班人。

以学生发展为主,不再围着教材转。

教师照着钢琴教材上课,学生照着钢琴教材学习,师生围绕着钢琴教材这个中心转。教师的一切工作,学生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完成教材任务,这是以教材为中心的一种普遍现象。在以教师为中心时,学生围着老师转,一切由老师说了算,课堂里没有民主气氛,教师说怎样弹就怎样弹。这就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的发展。有的老师不管学生的接受能力,一味地布置一些高、难、尖的曲目,让学生弹奏,以显示教学水平的高超。学生学习起来就非常吃力,又不能适应将来教学的需要。这些以“教材为中心”和“教师为中心”的做法,都是与现代教育思想不相符的。因此,在钢琴教学中一定要考虑到每一位学生将来工作的需要和未来的发展,不能只考虑培养少数尖子生,而放弃大多数的普通学生。

加强对学生的分析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是钢琴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因为学生在处理乐曲、表现乐曲时必须首先要分析作品。另一方面通过分析能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辨别能力、探索能力,加深对乐曲的理解,生动、形象地表现乐曲。特别是将来做音乐教师更应具备分析能力,否则怎样给学生讲解钢琴作品呢?在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时,教师不要搞包办代替,应由学生自己去查资料(图书馆、网上)、调查、访问、欣赏、讨论、比较相同的、类似的钢琴作品。剖析作品的时代背景、调式、调性、曲式结构、作曲手法、风格特点、流派等。通过推理、判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最后得出分析结论。这样就能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起到指导和推动的作用。

加强对学生的弹唱结合能力、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弹唱结合和即兴伴奏这两种能力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极为重要,是不可缺少的能力。音乐课虽不等于唱歌课,但唱歌在音乐课中的比例最大,课时也最多。在中小学的课外音乐活动和平时的音乐生活中,歌唱活动最为频繁。学生唱歌、跳舞、演奏乐器、朗诵诗歌、讲故事乃至做韵律操都需要音乐伴奏。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上歌唱课放录音,用不着搞弹唱结合了,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即使录音的歌声和乐器伴奏水平都很高,也不能代替教师的范唱,放录音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欣赏水平,但教师的范唱使学生感到亲切、真实、可信。因此教师的范唱能激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特别是在攻克难点和纠正错误时尤为重要,能起到示范的作用,这是录音效果办不到的。所以,一定要加强弹唱结合和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加强简谱即兴伴奏训练,线谱、简谱应并用。

由于现在全国的中小学音乐教材大多数是简谱,少数是线谱,而高师钢琴教材全是线谱,学生接触简谱的时间很少,大多数人简谱即兴伴奏不熟练,应变能力较差。经长期实践证明,简谱确实利于普及,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识谱负担,有利于提高识谱率、欣赏兴趣、欣赏力及创新思维。现在的电脑音乐软件也有用简谱制作的,其功能和效果并不差于线谱。我国著名音乐家尹志超先生发明的手风琴简谱记谱法受到了世界同行的推崇。不要认为简谱简单,更不要说它不科学或对它嗤之以鼻,应当看到在我国的中小学的音乐教材中线谱、简谱将会长期并存。因此,简谱也应该纳入钢琴教材之内,特别是简谱即兴配奏。上海音乐出版社组织编写的中等师范《琴法》教材,早就实行了“线谱、简谱”混编,经全国各地多次使用,反映效果良好,确实可以借鉴。过去一些高校的钢琴老师对简谱即兴配奏的意义有较深的认识,曾经编过一些好的教材,效果也不错,可惜未受到重视,在整个高师音乐系的钢琴教学中未形成气候。没有要求,没有尺度,致使学生简谱即兴配奏的能力不强,在工作中吃力。目前应该提上议事日程,制定要求,确立尺度,认真编好教材,采取有效的措施,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确实能够掌握简谱即兴配奏,以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韩林申,李晓平,徐斐,周荷君.钢琴基础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1984.

[2]鲍惠荞,刘沛,舒泽池.新思路钢琴系列教程[m].人民音乐出版社.

音乐教育论文如何写篇三

声乐教学改革为声乐教学实践带来了新理念、新动力和高效率,同时也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有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其中声乐课程学时量不能充分满足教、学实际需求的问题较为突出,但对此问题的关注略显不足。虽然在具体的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学时量化标准完全符合要求,但学生多有抱怨、教师倍感无奈的现象始终存在,问题根源到底出在哪里、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值得研究。

一、高师声乐教学的学时量化要求。

在学校课堂教学实践中,学时通常指的是课堂教学的时间单位,也称“课时”,一节课的时间称一学时。高等师范院校普遍的单位学时时长一般为45或50分钟,学生修完一节课获得学时数计为“1”。学时量则是单位学时的数量之和,学时量这一概念包含了单位学时时长和授课频次等两个基本变量因素,变量因素的变化必然导致学时量的相应变化。科学的学时量化标准关系到学科教学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的制订及教学计划的科学实施。由于声乐课程带有明显的实践性,技能技巧的训练需要长期的学习、巩固和提高,整个学习过程持续四年,学时量在所有课程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也反映了声乐课程在音乐学科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自1980年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四年制本科音乐专业教学计划(实行草案)》后,又相继颁布了《课程方案》、《指导纲要》等文件,对声乐专业主修总学时数基本量化要求皆有明确的规定,虽稍有变化,但基本参考值为108-120左右。但是声乐教学学时量化要求大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班级授课形式下的学时计算和认定标准,它是基于我国高师声乐教学传统的“一对一”个别课授课模式而进行计算的。所以声乐课程学时总量要求应为“一对一”课型基础上的108-120学时。这样明确的量化要求经过长期、广泛教学实践检验和不断修正,基本形成较为稳定、合理的、可实施的量化标准,适应了高师声乐课程的实践性和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特殊需求。

二、学时总量实质性锐减的客观分析。

在广泛探讨教学模式多元化为重要内容的声乐教学改革实践中,传统的声乐“个别课”授课形式不再唯一。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也显示出更有效的现实优势。班级大课、小组课等课型逐步在高校特别是高师院校声乐教学实践中大范围得以推广,出现了传统的声乐个别课比重逐步降低,甚至出现了取消声乐个别课的现象。不同课型的实施已经明显带来学时量变量因素的较大变化和差异,导致学时量难以在教学实践中准确计算和认定,较之传统的“一对一”个别课教学,班级大课、小组课中在单位学时时长和上课频次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学生普遍感觉课时严重不足,甚至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毕竟声乐课不同于唱歌课,一般情况下,老师仍会在小组课、集体课中利用更多的时间进行个别教学。据笔者的.大量调查和访谈,可以确定的是大多数的小组课教学很少是纯粹意义上的小组课,除了小部分可以共同授课的时间外,几个学生均分一个课时的大部分时间是基本事实,这样的小组课实际上仍然是更短时长的“一对一”个别课,学生实际所得的学时总量必然锐减。一般情况下,在“一对三”的小组课中,一个标准的学时中对三个学生同时进行理论讲解和发声训练的时间假设为15分钟,剩下的30分钟均分给每位学生进行单独指导和作品艺术处理。实际上本节小组课中每一位学生可获得的实际时长为25分钟,相当于一个标准学时(45分钟)的九分之五。以此计算,整个学习过程中,在学时时长没有增加,上课频率依然是每周一次这种情况下,学生修完本课程的总学时也仅仅相当于《指导纲要》所建议总学时量的一半左右。如果再除去因军训、法定假日、教育实习等原因而减少的部分课时,学生实际能够获得的学时量更显不足。以此计算,声乐教学应有的基本学时要求远未达到,怎样有效保障基本的学时量以确保有效的声乐教学亟待探讨。

三、多元化教学模式下保障基本学时总量的对策研究。

(一)探索多样化课型有差别的学时认定标准。在当今的高师声乐教学实践中,造成学时减少的原因比较复杂,但最主要、最容易被忽视的原因是对多样性的课型并未采取有差别的学时认定标准,这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前提。一般情况下,在“一对二”、“一对三”、“一对四”等小组课教学实践中,小组课并不能完全执行纯粹意义的“小组课”,每节课的课时结构基本上是部分时间的共同基础知识讲解、发声训练加上部分时间单独技能训练、作品艺术处理指导等几个部分,所以学时计算应参照声乐个别课的学时标准为基础,按照大致的单独授课时间加共同授课时间对照标准课时进行折算。如:在“一对二”的小组课中,假设45分钟的课时中对两个学生同时进行理论讲解和发声训练的时间为15分钟,对每位学生进行单独授课的时间则仅有15分钟,本节小组课中每一位学生可获得的实际时长为30分钟,相当于一个标准学时时长(45分钟)的三分之二,学时数应记为约“0.67”。其他课型学时计算以此类推,“一对三”和“一对四”分别对应学时数约为“0.56”和“0.5”。集体大课更为特殊,适合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但一般所占学时不宜过多,可以暂不计入学时,或少量计入学时。

(二)准确把握变量规律,保障学时量化要求。各高校的培养方案中表面上都严格执行了《指导纲要》中106-120学时的参考量化要求,实际上更多的人却忽视了学时内涵的时长和频次等变量因素的实际变化,造成了学时量实质性锐减的现象。按照上文的有差别的学时计算参考标准,科学进行总量计算,采用延长单位学时的时长和增加授课频次等方式是保障学时总量的必然要求,也是重要的手段之一。如小组课每标准学时从45分钟延长到一个小时,或单位学时的时长不变,每周或学期按照实际学时时长比例适当增加授课总次数等。这种科学按照学时内涵变量因素的变化规律,保障每位学生充足学时的方法是完全可行的。

(三)在多样化课型并存前提下提高声乐个别。课教学比重当今的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各高校有其相对的自主性和灵活性,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制订什么样的课程标准和实施计划等都是在《指导纲要》基本精神指导下由高校自主决定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并存代表了声乐教学改革的主流和方向,取得过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但也有一些高师院校在探索实施“3+1”教学模式,即声乐授课上执行完整三学年六个学期的声乐个别课教学,第七、八学期进行教育实习和舞台实践,效果也很好,受到师生的广泛接受和认可,值得研究和借鉴。而一些师资尚不充足的师范高校多采用多种课型并存的教学模式,取消声乐个别课的也并不少见,但因为个别课授课被取消或比重减少的后果是直接导致学生应得学时总量的减少,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声乐教学需要专业化的技术和能力培养,传统的个别课教学依然是最有效的教学手段。适当提高个别课教学的实际学时比例是有效保障授课学时总量的直接手段,是符合声乐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需求的。多样性的课型有其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但并不等于可以代替个别课的实际教学地位和学习需求。师资缺乏、经费紧张等是部分高校面临的实际困难,但不应成为减少或取消声乐个别课的借口,创造条件、克服困难、积极为声乐学习基础不同的学生设置课程、满足学生的学时需求、增加个别课教学所占比重等才是更值得探索和倡导的务实精神,放弃个别课的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放弃声乐课程的表现。

(四)探索舞台实践课程化以补足学时需求。声乐教学的特殊性主要体现于实践性,单纯的课堂教学很难实现基本技能技巧训练成果的巩固和提高。在有效保障课堂教学足够的授课量以外,积极拓展丰富的第二课堂和舞台实践就是课堂教学延伸的必然要求,也是有效弥补学时量之不足的最有效手段之一。舞台实践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是往往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实践需求,组织和指导也很难系统化。制定稳定的舞台实践实施计划、有专业的组织领导和指导教师、面对所有声乐学习的学生、有稳定数量的学时要求和科学的考核标准等是舞台实践课程化的基本要求。舞台实践要贯穿于声乐学习的整个过程,在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内容的基础上可以有不同层次、范围的要求,也要有不同风格、主题的设计,有针对性地将课堂教学实践延伸至更大的舞台。目前有部分高校在探索和实践以创作项目带动教学和舞台实践的改革创新,通过创作舞台剧让师生共同参与创作与表演,既能实现创作、创新的能力培养又能系统化提高舞台实践效果,值得学习研究。舞台实践课程化是一项较为系统性的工作,需要根据各自学校的师资状况和学生实际基础进行科学实施,需要每一位声乐老师的参与和指导。

四、结语。

当今高师声乐教学改革态势良好,也伴随着实际学时总量实质性减少的严重问题,不同课型的学时量化标准在短时间内很难达成一致,但准确把握量变规律、客观分析实际问题、有效拓展课堂教学等是有效保障学时总量,促进声乐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传统的声乐个别课教学很有必要继续成为声乐教学的主要形式,小组课、集体课教学有其现实意义,但放弃个别课不可取。主、客观上造成总学时量实质性减少的做法皆不值得推广和效法,在保障充足的学时总量的前提下探索有效的声乐教学新模式仍然是高师声乐教学需要继续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音乐教育论文如何写篇四

摘要:

学校德育是一个长期、连续和渐进的系统工程,由此决定了德育的渗透特性。要全面提高德育渗透的整体水平及效率,必须切实解决好德育中的渗透意识问题,建立科学的受众、比照、渐进、反复和差别化渗透意识。

关键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音乐教育论文如何写篇五

1.教师课堂教学中的表率作用。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广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及广泛的兴趣爱好,这一切是德育渗透的基础。教师将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热心的引导学生并身体力行,发挥其表率作用。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言谈举止、工作作风及形象等方面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以自己良好的思想感情、道德素质、意志等来吸引、启迪学生。

2.要增强德育的针对性教育。德育教育是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结合的,要想将德育教育更好的融入课堂中,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接纳,就要求教师必须深入的`了解每一个学生思想状况及学生自身的优势,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设计课堂将要讲授的内容并制定出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务,做到因材施教,充分的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自身的潜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教师要做到实事求是、以德服人。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要积极热心的帮助其解决问题,使学生更好的成长。

3.转变教学方式。在专业教学中,把教材与现实结合起来,把握好本专业的特点及性质,在此基础上渗透德育教育,在发挥本学科的优势的同时增加课堂的能动性。将相关的史学资料及精彩的外部新发现引到课堂中,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斗志,使其自强不息、信心十足的向成功迈进。例如在讲无理数的时候,可先引入一段关于无理数的生动小故事。首先给学生介绍无理数的发现者希帕索斯,他是大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大弟子,是发现无理数存在的第一人。他的发现触动了包括毕达哥拉斯在内的师兄弟们的利益,他们规定出一条纪律就是谁说出这个秘密就要以死作为代价。虽然如此严苛,但是希帕索斯还是将这个数学发现说了出来。他被波涛汹涌的大海所吞噬,但是他却给数学界带来重大发现,为数学界开辟一条新的大道。引用故事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再讲专业知识,能够使学生的听课效率提高,德育教育也得以充分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相对和谐的氛围,使学生能够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下学习,发挥其课堂主体的作用,使学生的潜质可以有效的发挥出来,在其兴趣的指引下,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使技能得到提高,让学生感觉到自身的优越感。

5.通过陶冶情操完善德育教育。情感陶冶是指通过自觉地利用或创设教育情境及开展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使学生从中受到积极的感化和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陶冶也是德育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作为素质教育的主体力量,德育在课堂中能否渗透,是离不开学生的情感的。情感陶冶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引起学生积极的道德行为,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情感陶冶法与其他的德育方法相比,没有过多的说教,而是寓教于景,情景交融,具有生动的形象、感染力等特点,因而,比较符合学生的心理,教育效果也十分显著。引导学生树立道德理想,激发学生自我修养的愿望,鼓励学生自我挑战,自我激励,以更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检查对照自己的思想品德和言行、明确得失确定努力方向才能更好地教育自己、完善自己,把个人的修养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紧密地结合起来。

德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学生品德的修养、人格提升、素质提高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要想发挥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就要结合教师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来发挥德育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将德育与课堂教育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使德育教育获得更丰硕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馨琳.专业课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j].考试周刊,2008(46).

[2]宗亚萍.当代中学德育教育的基本特征与变革趋向[j].基础教育研究,(08).

[3]程勇.德育――教育教学的灵魂[j].教育革新,2008(05).

[4]邓剑.学生道德心理与德育实效性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5]李亚勤.当前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文化(学术版),(01).

音乐教育论文如何写篇六

音乐第二课堂是高中音乐教学的重要补充,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时机。例如,教师教学生学习蒙古族舞蹈《鸿雁》,可先教学生分解动作,然后熟练后再教学生跳蒙古族舞蹈的感觉,教师讲蒙古族舞蹈的风格特点,讲授蒙古族的风土人情,让学生先感觉蒙古族音乐的美感,产生热爱民族音乐的兴趣,然后再练习舞蹈,让学生亲身体验蒙古族舞蹈所塑造的音乐形象,在表演舞蹈的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在器乐小组活动中,曾让四名学生共同演奏钢琴协奏曲《黄河》,因每个人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能力都各不相同,所以对作品的处理及内在的感觉也不同,在排练时我就先给学生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让学生感受黄河带给我们的震撼及作品的深刻内涵是以黄河为背景,热情地歌颂了中华民族光荣、悠久的历史,形象地描绘了祖国的壮丽河山,真实地再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让学生感受作品的内涵,再酝酿用什么情感来诠释作品,这样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又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把握,用这样的情绪演奏作品会更有感染力,更能完美地表现作品,这样在活动中既渗透了德育,又让学生能更好地表现作品。总之,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增强课堂活力是上好音乐课的首要条件,教师的语言和行为要能打动学生,要感染学生,要使课堂气氛活跃,有效提高融入德育的实效,深入挖掘情感因素和理性因素,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交往”的空间,引导他们进行良好的交往与合作,营造平等、民主、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思想,这样就是把德育融入了教学全过程[3]。

音乐教育家贺渌汀说过:“一个人有了一定的音乐修养,不但不会妨碍他的专业,由于经常接触优美纯洁的音乐,使他的思想潜移默化,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因此,教师要重视音乐的教育作用,并使其能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通过音乐艺术的魅力,给学生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这样既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也提高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这也是新课改对教师教学的要求,让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让学生通过欣赏音乐作品能准确的把握作品的情感,唤起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使他们自觉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参考文献:

[1]邹文奇.德育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j]成才之路,(1).

[2]张丽娜.音乐教育在普通理工科高校中的美育作用及实施路径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硕士论文,.

音乐教育论文如何写篇七

论文摘要:高师钢琴教学这一课题是一个发展性课题,还有很大空间去挖掘。随着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入,我们对此关注的视点将更加广泛,深入。笔者期望通过中国高师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钢琴课的教学能够“会当凌绝顶”,“更上一层楼”!

在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科目中,钢琴课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高师音乐教育的迅猛发展,社会对音乐教师的需求加大,钢琴课也应紧跟时代步伐,在教学内容,方法,形式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需要。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师生,如何从事钢琴课的教学,,如何采取科学理性的方式,将这门复杂的功课做好,这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程度因材施教,学会分级教学。

随着国脚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入学率大幅提高,学生们的钢琴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入学前已经学过多年钢琴,基本功扎实,音乐表现力丰富,他们大多数会选择钢琴主修专业。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们教学难度不是太大,除了采用《高师钢琴基础教程.》第三,四册之外,常常辅以肖邦部分练习曲,夜曲,圆舞曲,贝多芬早期奏鸣曲,以及巴赫平均律等技术与音乐艰深的曲目,其目的是丰富学生的技术面,提高其音乐表现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与耐力。

还有的学生入学之前只学过一年左右的钢琴,他们只是学习一到两首曲目来应付高考,其本身钢琴演奏的技能很薄弱,基本功不扎实,弹奏动作僵硬,识谱很慢,用数字来标示五线谱的学生不在少数。对于这类学生,钢琴教师应在教学中给予更多的关注,他们需要老师更多的细心,耐心与爱心。对于他们,老师在教学上进行严密的安排与部署,需要最大限度的去开发其潜能,加强他们的基本功训练,在有限的两年中,使他们除了掌握一定的表演技能以外,还能够掌握钢琴即兴伴奏的知识,以适应其毕业以后得工作实际需要。

二、教学中应贯彻融合性原则。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目的是突出“一专多能”甚至“多专多能”的培养目标,走的是一条培养综合素质高的音乐人才的道路。它要求学生不仅具有一定的演奏能力,同时对其他相关的学科的`理论知识也应熟悉和了解,并且有独立的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高师音乐教育的学生,除了会演奏钢琴以外,还有会教钢琴,用钢琴为个唱,合唱伴奏,在音乐欣赏课堂会用钢琴教学等等。

因此,要求钢琴教师在教学中应提倡综合式,融合式的教学,讲究课程的整合,按照音乐教育规律实现教学的协同效果,最终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作为音乐科目的基础课,钢琴课与其他终点科目,比如视唱练耳,和声及作品分析,西方音乐史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音乐科目中与钢琴没有任何联系的少之又少。这种情况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钢琴课与其他姊妹学科的联系,能够渗透其他学科的部分内容,拓宽教学视野。当然,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也应保持钢琴本学科的侧重点以及自身个性,绝对不能将钢琴课上成音乐欣赏课,这就要求老师们有一种驾驭全局的教学功底,在此基础上以点带面。

三、教学目标要明确,要细致分析教材。

钢琴教学的内容制定与教学目标,对象密切相关。老师在教授演奏技术的同时,应重视理论的教学,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对于具有独立思考习惯的“90后”学生,演奏与教学理论的研究可以使他们对钢琴技术的了解更加深入。学生通过老师的理论指导,会拓宽演奏与联系的思路,学会逻辑的分析自己的技术训练,最终突破技术的瓶颈。教师应明确的向学生阐述自己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习的方向更加清晰,从而能够活学活用,学有所思,学有所用,为自己将来从事教学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一名负责任的钢琴教师应随时根据教学大纲制定并修整自己的教学纲要,这样才能使教学更加系统化。

作为工具,高师钢琴教材在实际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性的方向作用。教师应该明确教材的的作用是:通过它系统的传授给学生演奏技能;通过它研究中外音乐大师的经典曲目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通过学习它使得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心智得到发展等等。教师在明确其作用后,更应该研究教材的训练目的,明了教材所选曲目的艺术价值,能够准确分析所选曲目的曲式,和声特点。为了能够使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胜任毕业后从事的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工作,部分高师音乐教材还增添了中外乐曲的钢琴伴奏曲,同时为了促进学生的协作能力,又编选了一部分四手连弹曲目,教师应对这两类曲目同样重视,这样才能使教材的应用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四、拓宽教学视野,提倡创新意识。

教师在钢琴教学中,应大胆实践,不断拓宽自己的新的教学思路,不能拘泥保守,一成不变。钢琴课作为高师音乐教育的重要技能课,核心课,基础课,本身应该具备开放,多元,发展的特色。教师不应将视野只局限在狭窄的琴房内,两耳不闻窗外事。他们应该更加关注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发展的大方向,关注国内外新的教育理念,通过学习再学习,使自己的教学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高师培养出来的大部分学生,面临着社会整体钢琴教育的重任,他们身后是几千万的琴童,这就要求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主科教师们迫切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通过自身的努力,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教师。一方面,他们要立足本土,通过观摩,学习周先生等老一代教育家的教学法,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等多媒体了解国外钢琴专家的演奏与教学,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视野更加广阔,更加多元化。

以上是笔者在观摩部分高师音乐教育钢琴教学之后产生的一些思索。高师钢琴教学这一课题是一个发展性课题,还有很大空间去挖掘。随着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入,我们对此关注的视点将更加广泛,深入。笔者期望通过中国高师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钢琴课的教学能够“会当凌绝顶”,“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吴铁英孙明珠《简明钢琴教学法》。

[2]魏廷格《钢琴学习指南――答钢琴学习者388问》。

[3]司徒壁春陈郎秋《钢琴演奏法》。

[4]谢嘉幸郁文武《音乐学习与教学法》。

[5]吴跃跃《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研究》。

音乐教育论文如何写篇八

音乐这种全球化是语言,是人类交流感情的一个重要的工具,在音乐这门人文学科中,音乐与其相关的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国家新课程标准把“音乐与相关文化”作为音乐课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何在音乐课上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提高学生的兴趣,通过艺术来体验生活,体验人生,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如何在音乐课中适当的地渗透相关文化?笔者以管窥之见,抛砖引玉与同行商榷。

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的属性的集中表现,音乐与姊妹艺术,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等方面。音乐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通过音乐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而通过文化,我们才可以真正的去体验一种音乐,整体地去认识一种音乐。人类通过自己的音乐与自己的文化建立了密切的关系。

(一)音乐与社会生活中音乐的紧密联系。

社会生活中的音乐,是学生音乐文化学习的重要内容,可以引导学生亲自参与社会音乐活动,体验生活中音乐的乐趣,并运用音乐方式同他人进行交流及情感沟通,体验音乐的社会功能。

(二)音乐与艺术学科的紧密联系。

音乐与舞蹈、美术、戏剧、影视等姊妹艺术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并有许多相似的特征,如对情绪、情感的'表现即是各类艺术的共同的特点。只是抓住贯穿各类艺术的这条主线,充分发挥与运用各种艺术门类的不同表现手段,就能整合成综合性的教学方式,如用形体动作配合音乐节奏,用表演动作表现音乐情绪,用色彩或线条表现音乐的相同与不同等等。

(三)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紧密联系。

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也是丰富的音乐教学资料;如体育,可以运用韵律操动作配合不同的节奏、节拍、情绪的音乐;如语文,可以选用适宜的背景音乐为诗歌散文配乐,烘托意境;如史地,可以学习和了解一些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和国家的代表性歌曲和乐曲,以及相关的风土人情。

音乐课中,要通过音乐表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体验人类蓄含与音乐中的各种各样的情感;从而增添学生参与生活的意识和个性。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些东西。我认为,充分利用音乐相关的文化是至关重要的。

(一)激发学生兴趣。

现代生活中,大量的音乐现象,诸如礼仪音乐实用音乐、背景音乐同每个人的生活都密切相关,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理解音乐对人生的意义,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进而让音乐伴随终生,提高生活质量,是中小学音乐课学习的主旨。音乐课上,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究、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向主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

(二)丰富课堂内容。

音乐与舞蹈、美术、戏剧、影视等各类艺术有机结合,构成以音乐为本、以音乐为主体的音乐教学课型。通过其他艺术手段,艺术媒介,形成学生对音乐本身的体验和音乐能力,使音乐课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三)创新教学形式。

音乐课同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融合是音乐教学的一种良好形式,对于软化学科边缘,增强对交叉学科的理解,拓宽人文视野具有重要意义。在音乐教学实践中,不仅可以设计音乐与语文、音乐与历史、音乐与地理、音乐与社会等人文学科的综合课例,同样也可以把音乐与数学、地理、生物等自然学科整合起来,赋予音乐课新的内涵。

音乐教师担任了文化传承的重要工作,教的是音乐,而非文学、也非历史、更非地理,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紧紧抓住“音乐”这一主题,渗透相关文化是音乐为中心的文化,渗透这些文化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感悟音乐,从而在此过程中了解了更多的文化。

在上欣赏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时,我对音乐与相关化的内在联系感受非常深刻.因为学生都是海滨长大的孩子,没有去过草原,没有亲自领略草原的美丽,为了帮助孩子们了解拟作品的背景,我收集了关于草原的相关资料.风光片等,并为学生讲述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豪爽好客的生活特性,配合音像,以旅游的形式,向学生介绍蒙古大草原的风光,并教会学生简单的蒙语,如;你好欢迎等等.同时,收集一些关于描写草原风光的诗歌,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等等是学生进入了音、画、诗的特定氛围。完全陶醉在音乐中。感受到音乐带给心灵的震撼,触摸音乐的灵魂,从而更全面,深刻地理解作品,深切地感受音乐。得到情感和心哩上的满足的重要性。

我们已经知道;在音乐课中,相关文化是渗透是为了帮助学生对音乐进行深入的体验、理解。但音乐是一种直接经验,具有不定性,它不是其他文化可以替代的,有相通之处。它只是与相关文化有相通之处。所以,音乐的文化拓展要适度。在音乐课上,我们必须坚守以音乐为本体的阵地,其他所有的综合都是从音乐出发,再最终回到音乐中去;在渗透相关文化时,不要派生出与主题音乐无关的知识。

着名中学高级音乐教师李存把与音乐相关的文化渗透得恰到好处,既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感悟的目的,又没让相关文化在课上喧宾夺主;还让人感到音乐克中,渗透相关文化又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如他的欣赏课《西藏组歌》时,李存老师只是设计了几段简明的导言贯穿贯穿在要欣赏的歌曲之间。其中一段导言是这样的;“西藏被人们称为世界屋脊,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它与太阳的直线距离最短。对于外界来说西藏的魅力是无穷无尽的。魅力不尽来自于雪山、高原、宽谷和湖湓,也不仅来自那些靠人类目前的智慧尚不能完全认识的传说,而更多的是来自于它那梦幻的宗教色彩。”这段导言虽然不长,但它传达西藏的人文、地理文化,配上《青藏高原》、《走进西藏》的动人旋律,对学生的情感与心灵产生了强烈的震撼。

(三)走出把音乐课的综合化变成综合课的误区。

目前,有的音乐老师把在音乐课中渗透的相关文化理解为音乐课变成了多元化的综合课,刻意的追求文化效果,从而出现了一些音乐课中长时间脱离音乐“讲故事”“演课本剧”的现象。音乐课程的综合是音乐内部各学习领域(如鉴赏、表现、创造等)的综合,而不是的学科的综合。在音乐课上用音乐剧的形式很好,可它一定要与音乐紧密结合,绝不能让它成为语文学科中课本剧。所以,整堂音乐课要控制没有音乐的时间,根据一堂课的需要来渗透相关文化,从而帮助学生达到审美目标。

综上所述,在音乐课中,利用好相关文化这一辅助工具,紧紧围绕音乐主题,适度在音乐课中渗透相关文化,引导学生了解与音乐相关的社会背景、文化环境等内容,帮助学生充实知识范畴,扩大音乐视野;把音乐与相关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让音乐对学生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成为拥有健康、健全人格的优秀人才。

音乐教育论文如何写篇九

逆商的概念来源于西方,简称为aq,全称为逆境商数,还可以称之为挫折商数和逆商数。它指的是大众在身处逆境和面对困难时的内心反映,及面对事物时的应变能力,总体来说是指人在身处逆境时如何成功度过难关的能力。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通过对逆商教育策略的适时引用,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科目的过程中全面发展,具备一颗在从容解决困难和挑战的心。

中小学阶段是英语科目的基础学习阶段,由于英语的特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多少少会存在一定的困难。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容易产生畏惧、退缩的心理,焦虑不安、甚至产生一些心理疾病。基于此,将逆商教育融入中小学英语课堂,首先,可以帮助学生在面对挫折时及时调整心态,加强学生的抗压抗挫心理;另一方面,逆商教育综合了思想政治、心理健康、生活经验、素质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在素质教育环境下,教学过程中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必不可少,教师引导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在英语学科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阻碍,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

三、中小学生逆商缺乏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自卑心理。

许多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由于英语基础较差,在学习中对知识点、语法理解不足,导致成绩始终不如所愿,于是自暴自弃,对英语科目的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这部分学生内心较为敏感脆弱,他们总是认为教师对自己的关注程度不足,在课上不愿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而学习成绩的低下导致这部分学生时常受到老师、家长的训斥,影响了学生中小学阶段的全面发展和快乐成长。

(二)厌学心理。

厌学心理首先表现为学生在学习中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由于缺乏思考和相应生活化联想沦为学习的“奴隶”。其次,由于教师、家长的期望较大,许多学生在努力后成绩仍未有效提高,常受到家长的斥责,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三)逆反心理。

学生的逆反心理表现为对家长、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的抵触和排斥,不能有效地融入班级生活。这类学生通常认为自身在学习、班级中都没有好的形象,于是“破罐子破摔”。逆反心较强的学生通常自尊心也很强,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若方法使用不得当,将会造成学生的过分解读,使其产生消极的心理情绪,并在受教过程中站在教师对立面。

(四)矛盾心理。

矛盾心理主要表现为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时常出现的矛盾状态。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出现错误时常常表现得满不在乎,并以蛮横无理的态度面对教师的说教。这类学生是由于英语成绩的落后,内心存在着极大的痛苦,他们也有学好英语的愿望,只是没有勇气表达。教师需对此类学生充分关心,在课上、课下都需关注其英语学习情况,在其有所进步时加以鼓励和表扬,帮助学生重拾学习英语的信心,并不断提高英语成绩。

(五)应付心理。

应付心理主要表现为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听课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也应付了事,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也从不向教师和同学请教。在老师批复作业后,对其错误也不更正和改变,在面对英语学习时通常缺乏主动性。面对这部分学生,教师可通过谈话寻找出其对英语缺乏兴趣的原因,然后通过奖励、处罚机制,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中逆商培养策略。

(一)因材施教培养学生逆商。

在心理学范围,个体对挫折的感知和反映的关键点在于个体的性格、挫折经历和对挫折的自我调节能力,不同个性的人,其在面对挫折时的心态是具有偏差的。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个体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对那些英语学习达成情况较好的学生,应该多布置更加具有挑战性的练习。对那些学习信心不足、遇到挫折就不知所措的.学生,教师需多给予鼓励,并教授学生一些面对挫折时自我调节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二)构建完善的逆商评价机制,增强学生的抗挫信心。

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当学生在面对挫折时,可以及时进行引导教育;当学生通过引导教育克服困难和挫折时,教师需及时的给予肯定和表扬。这样的方式可以极大的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教师在构建评价机制过程中,需围绕耐挫和抗挫进行多维度点评,确保评价符合学生的个性,并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开展差异性点评,保证评价机制的全面性。

(三)鼓励同学在学习中互相帮助,展示学生自信。

学生在英语课上进行问题回答时,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互相帮助的氛围,并在问题回答过程中多鼓励学生,给予学生回答问题的勇气,促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内在优势,不断增强学习自信。当学生在回答英语问题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寻求同学的帮助,合力完成问题的解答。这样的互助形式可以增强同学间的信任感,不断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获得学习成就感。这样的互助学习,还可以促使学生意识到身处逆境中是需要承担相应责任的,从而让学生克服困难并成功挑战自我。

(四)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布置任务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意愿。制定的任务需具备一定的难度,才能实现学生在逆境中不断成长的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本人在布置教学活动目标后,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学生进行组内自主分工,培养学生探究答案的意识。在学生分工完毕后,要求学生对问题进行解决,在解决过程中,由于任务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学习潜能就可以在逆境中有效地激发出来。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小组成员都能提供及时的帮助,有效完成任务。这样的教学活动,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团队协同能力。学生在自信、团结、互助、积极的课堂氛围中,学会如何战胜困难。最后,教师要求学生自发上台,讲解活动中面对困难时的解决心态,并讲解小组协同合作过程中中存在的合作策略,共享经验。

综上所述,在中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地引入逆商教育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适时引入逆商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挑战时可以勇往直前。小组合作的方式,能够培养学生团队协同的能力,不断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证。在中小学英语课堂中实施逆商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实情,充分关注那些成绩较薄弱的学生,使逆商教育面向班级整体。

参考文献:

[4]刘道万.数学教学与逆商培养[j].小学时代,2010,(12):7.。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