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哲理散文水以柔克刚如何写 水柔而能克刚议论文(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1 06:59:55 页码:12
哲理散文水以柔克刚如何写 水柔而能克刚议论文(9篇)
2022-12-21 06:59:55    小编:ZTFB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哲理散文水以柔克刚如何写一

朱元璋这人,可不像别的皇帝那样少有大志。他很可怜,小时候,父母双亡,到处乞讨;乞讨不下去了,又去皇觉寺当一介小沙弥,木鱼经卷,阿弥陀佛。

最后,沙弥也当不成了,就木鱼一扔,佛经一烧,拿起屠刀,开始革命。

几十年的刀光剑影,几十年的血雨腥风,几十年的浴血奋战,朱元璋的企业做大了,自己也弄把老板椅,往宫殿上一摆,朝上一坐,建立明朝,当了皇帝。

当了皇帝,那感觉特爽,特舒服,也特得意。尤其看到满朝大臣,顶礼膜拜,连称万岁万岁万万岁,朱元璋高兴得险些血压升高。当然,得意归得意,仍得压在心中,仍得一脸庄重:皇帝,得有皇帝的样儿,不能张狂。

这样憋,是能把人憋疯的。

朱皇帝终于选择了个时机,将内心的得意,狠狠地释放了一把。

那次,是去看一座未完成的宫殿。到了宫门,朱元璋手一挥,告诉警卫,都别跟着,我自己进去随便转转。于是,扔下警卫员们,背着手,走进了宫殿。

显然,宫殿还没修好,但也快竣工了。宫殿很高大,很富丽,很堂皇,朱皇帝看了,很爽气。

朱元璋一高兴,就想起自己打江山的事,两种得意摞在一块,更加得意。左右看看,警卫没来,自己一人,就捋着胡须,得意地自言自语:“我本来拿着刀子沿江剽掠,只想安安稳稳当个强盗,没想到,一不小心,竟弄出这么大的家业。”说完,忍不住嘎嘎嘎大笑一阵。

笑完,终究不放心,抬头一看,脸色煞白。

原来,果然有人。

那个人,是个老头,就骑在宫殿梁间,正在涂漆,显然是个漆匠。此时,他目不斜视,正在聚精会神于手中的工作。朱元璋的话,他好像没听见。

朱元璋眼睛里,笑意没有了,射出白亮亮的光,刀子一样。他想,自己今天说的话,要是传出去,不等于自己承认自己的土匪出身,百姓知道今天这事,该如何看自己;大臣知道后,该如何看待自己。

朱元璋这家伙,杀个人,于他而言,犹如碾死一只蚂蚁,他的那些大功臣,哪一个不是他举起刀咔嚓咔嚓排头砍过去的,又哪里在乎一个老头子?于是,他抬起头,对着梁上喊:“哎,那位,你下来。”

上面的人仍没朝下望,一心一意,继续着手里的活儿。

朱元璋脸上的肉颤了两下,放大声音,对着上面大喊:“你下来。”

那人仍忙着刷漆,理也不理。

宫外的警卫们听到喊声,都跑进来,对着梁上大喊:“老头子,圣上让你下来。”众人的嗓门,犹如炸雷,老头听清了,慢慢溜下来,问:“喊什么?”

大家说:“圣上叫你。”

老头点点头,忙走到朱元璋面前跪下道:“臣人老耳聋,没听清圣上呼唤,望恕死罪。”

朱元璋听了,寡白的脸色和缓下来,心里一阵轻松,人一轻松,态度就好了,呵呵大笑,望望左右道:“如此高龄,如此辛劳,理应奖赏。”让人拿来二十两银子,赏给老人,摆出一副亲民的样子。内心里,却长长吁了口气:这样个聋子,能听清什么?

老人接过银子,忙叩头称谢,起身后慢慢出了宫门,擦了把汗,也暗暗嘘了口气。只有他知道,朱元璋的话,他听了个十足十,一句不落。也只有他知道,自己一点儿也不聋,耳聪目明。他更明白,今天,自己等于是在刀尖下钻过来的,捡了一条命。

老人是装聋,用自己的智慧拯救了自己。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哲理散文水以柔克刚如何写二

郑板桥是清朝“扬州八怪”之一。他在山东潍县当县官时,儿子小宝留在兴化乡下的郑墨弟弟家。

小宝6岁时上学了。为了教育儿子,郑板桥专门给他的弟弟郑墨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以其道是真爱,不以其道是溺爱。”

他的“道”是什么呢?他说:“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

郑板桥自己是个读书人,他并不是看不起读书人,他看不起的是:读书就是为了做官。

郑板桥自己最重视的还是儿子的品德。他对弟弟说:“我不在家,儿便是由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而姑纵惜也。”

他主张,他的孩子和仆人的儿女应平等对待。他说:“家人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别人。凡鱼餐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喜跳跃。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头肉乎!”

为了教育儿子“明好人之理”、“爱天下农夫”,郑板桥还抄录了使小宝且念且唱、顺口好读的四首五言绝句:

二月卖新丝,五月巢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得放脚眠,蚊虫跳蚤出。

后来,郑板桥不放心小宝的成长,就把他接到身边,经常教育小宝要懂得吃饭穿衣的艰难,要同情穷苦的人。由于郑板桥的严格教育和言传身教,小宝进步很快。当时潍县正值灾荒,郑板桥一向清贫,家里也未多存一粒粮食。一天,小宝哭着说:“妈妈,我肚子饿!”妈妈拿出一个用玉米粉做的窝头塞在小宝手里说:“这是你爹中午省下的,快拿去吃吧!”小宝欢跳着走到门外,高高兴兴地吃着窝头。这时,一个光着脚的小女孩站在旁边,看着他吃,小宝发现了这个用饥饿眼光看他的小女孩,立刻把窝头分给小女孩一半。郑板桥得知小宝的举动,高兴地对着小宝说:“孩子,你做得对,爹爹喜欢你。”

哲理:人生,幸福不是目的,品德才是准绳。

哲理散文水以柔克刚如何写三

人的一生,面对着许许多多的问题:人为什么而活着?如何做人与做事?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这些问题,存在于人生的各个阶段和领域,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最近,一部引导青年睿智思考人生价值,积极实践人生意义的哲理散文集《历史那些人,人生那些事》由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开始在北京图书大厦和王府井书店及全国新华书店公开发行。

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大都对自己的人生作过认真的思考,他们能及时总结人生的经验和教训,坚定前进的方向和信心,从而实现理想的人生目标。面向广大青年读者的《历史那些人,人生那些事》,从古今中外名人的故事切入,冷静观察历史,客观反思现实,抓住人生中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篇章,以种种形象来感悟生命的真理,揭示事物的底蕴,引导读者进入思想相通、生命交感、灵气往来的境界,由心灵的平静转化到灵魂的震颤,书中著作者的观念具有鲜明的审美效应:

“人生千头万绪中最重要的,一是做人,二是做事。要想做好事情,必须先做好人。只有每天德业兼修,日日精进,才能让自己接近尽善尽美……”

“做人首先要立志,让自己有一个永远心驰神往的境界。青春给予我们无限的活力,我们何不把智慧播进沃土,把汗水洒满行程,自强不息地去创新追求呢?……”

“在生命的旅途中,拼搏已经真正地开始,虽然有时雨雪霏霏,有时杨柳依依,但我们都要心平气和地奋斗下去,酸甜苦辣俱为营养,得失成败都有收获……”

“在人生中,作为‘我是什么’的‘所是’,比‘我有什么’的‘所有’要重要的多,也更为本质得多。一个人的品德与才能等等‘所是’,是任何力量也剥夺不了的一种真实的拥有;而一个人的财富与权力等等‘所有’,却是随时都有可能失去的一种暂时的占有。因此,人的一生,还是应该把‘所是’看得重一些,把‘所有’看得轻一些,物质上如果保持恬淡,精神上就能有更大的空间去丰富自己……”

“一个人真正的完美,不在于他拥有什么,而在于他是什么,品格比财富更重要。如果一个人丢失了自己的灵魂,那么即便他得到的再多,生命又有什么意义呢?一个人只有‘于世少所求,俯仰有余快’时,才能真正地容光焕发……”

“伟大的人生,尽管会随着生命的结束而终结,但是,它将永远是展示人类力量的历史舞台。让我们以清静心看社会,用欢喜心过生活,挺起脊梁,迈开双脚,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人生的远方……”

《历史那些人,人生那些事》由“尚德:构筑人生的堂正根基”、“进取:实现人生的自身价值”、“豁达:面对人生的荣辱得失”、“淡泊:静适人生的纷繁境遇”、“平和:走过人生的风雨历程”、“包容:营造人生的氛围”、“创造:成就人生的平凡事业”、“乐观:体悟人生的酸甜苦辣”、“求实:调处人生的万端事变”、“自律:持守人生的清白本质”10个章节组成,内有哲理散文92篇,总共28万余字。该书的著作者史世海,是江西省的一位新闻工作者,他在近30年的新闻生涯中,接触到许许多多的人生百态家长里短,深感如何把人生的火炬燃得分外光明灿烂,然后传递给下一代,是自己光荣而又神圣的职责。因此,他在创作该书时,通过象征思维、联想思维、情感思维,把自然、社会、人生多个角度进行了融合,用充满哲理的论述和晓之以理的劝导,对人生作了一次辩证的思考,希望通过对人生真谛的赞美和探索,在回答种种人生问题的同时,能够引导青年树立、持守正确的人生观,使有限的生命具有不朽的价值,从容淡定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段里程。

哲理散文水以柔克刚如何写四

傍晚,一只羊独自在山坡上玩。突然从树木中窜出一只狼来,要吃羊,羊跳起来,拼命用角抵抗,并大声向朋友们求救。

牛在树丛中向这个地方望了一眼,发现是狼,跑走了;

马低头一看,发现是狼,一溜烟跑了;

驴停下脚步,发现是狼,悄悄溜下山坡;

猪经过这里,发现是狼,冲下山坡;

兔子一听,更是一箭一般离去。

山下的狗听见羊的呼喊,急忙奔上坡来,从草丛中闪出,一下咬住了狼的脖子,狼疼得直叫唤,趁狗换气时,怆惶逃走了。

回到家,朋友都来了。

牛说:你怎么不告诉我?我的角可以剜出狼的肠子。

马说:你怎么不告诉我?我的蹄子能踢碎狼的脑袋。

驴说:你怎么不告诉我?我一声吼叫,吓破狼的胆。

猪说:你怎么不告诉我?我用嘴一拱,就让它摔下山去

兔子说:你怎么不告诉我?我跑得快,可以传信呀。

在这闹嚷嚷的一群中,唯独没有狗。

人生哲理:

真正的友谊,不是花言巧语,而是关键时候拉你的那只手。那些整日围在你身边,让你有些欢喜的朋友,不一定是真正的朋友。而那些看似远离,实际上时刻关注着你的人,在你快乐的时候,不去奉承你;在你需要的时候,默默为你付出、关心你的人,那才是真正的朋友!觉得有道理就转起。

哲理散文水以柔克刚如何写五

人的一生,面对着许许多多的问题:人为什么而活着?如何做人与做事?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这些问题,存在于人生的各个阶段和领域,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最近,一部引导青年睿智思考人生价值,积极实践人生意义的哲理散文集《历史那些人,人生那些事》由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开始在北京图书大厦和王府井书店及全国新华书店公开发行。

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大都对自己的人生作过认真的思考,他们能及时总结人生的经验和教训,坚定前进的方向和信心,从而实现理想的人生目标。面向广大青年读者的《历史那些人,人生那些事》,从古今中外名人的故事切入,冷静观察历史,客观反思现实,抓住人生中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篇章,以种种形象来感悟生命的真理,揭示事物的底蕴,引导读者进入思想相通、生命交感、灵气往来的境界,由心灵的平静转化到灵魂的震颤,书中著作者的观念具有鲜明的审美效应:

“人生千头万绪中最重要的,一是做人,二是做事。要想做好事情,必须先做好人。只有每天德业兼修,日日精进,才能让自己接近尽善尽美……”

“做人首先要立志,让自己有一个永远心驰神往的境界。青春给予我们无限的活力,我们何不把智慧播进沃土,把汗水洒满行程,自强不息地去创新追求呢?……”

“在生命的旅途中,拼搏已经真正地开始,虽然有时雨雪霏霏,有时杨柳依依,但我们都要心平气和地奋斗下去,酸甜苦辣俱为营养,得失成败都有收获……”

“在人生中,作为‘我是什么’的‘所是’,比‘我有什么’的‘所有’要重要的多,也更为本质得多。一个人的品德与才能等等‘所是’,是任何力量也剥夺不了的一种真实的拥有;而一个人的财富与权力等等‘所有’,却是随时都有可能失去的一种暂时的占有。因此,人的一生,还是应该把‘所是’看得重一些,把‘所有’看得轻一些,物质上如果保持恬淡,精神上就能有更大的空间去丰富自己……”

“一个人真正的完美,不在于他拥有什么,而在于他是什么,品格比财富更重要。如果一个人丢失了自己的灵魂,那么即便他得到的再多,生命又有什么意义呢?一个人只有‘于世少所求,俯仰有余快’时,才能真正地容光焕发……”

“伟大的人生,尽管会随着生命的结束而终结,但是,它将永远是展示人类力量的历史舞台。让我们以清静心看社会,用欢喜心过生活,挺起脊梁,迈开双脚,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人生的远方……”

《历史那些人,人生那些事》由“尚德:构筑人生的堂正根基”、“进取:实现人生的自身价值”、“豁达:面对人生的荣辱得失”、“淡泊:静适人生的纷繁境遇”、“平和:走过人生的风雨历程”、“包容:营造人生的氛围”、“创造:成就人生的平凡事业”、“乐观:体悟人生的酸甜苦辣”、“求实:调处人生的万端事变”、“自律:持守人生的清白本质”10个章节组成,内有哲理散文92篇,总共28万余字。该书的著作者史世海,是江西省的一位新闻工作者,他在近30年的新闻生涯中,接触到许许多多的人生百态家长里短,深感如何把人生的火炬燃得分外光明灿烂,然后传递给下一代,是自己光荣而又神圣的职责。因此,他在创作该书时,通过象征思维、联想思维、情感思维,把自然、社会、人生多个角度进行了融合,用充满哲理的论述和晓之以理的劝导,对人生作了一次辩证的思考,希望通过对人生真谛的赞美和探索,在回答种种人生问题的同时,能够引导青年树立、持守正确的人生观,使有限的生命具有不朽的价值,从容淡定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段里程。

哲理散文水以柔克刚如何写六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我身边的哲理》。

女儿问爸爸,什么是爱情。

爸爸说:“爱情就是爸爸什么都没有,妈妈依然嫁给了爸爸。”

女儿又问,那什么是亲情呢?

爸爸说,“亲情就是妈妈绝不会让你嫁给一个什么都没有的人。”

女儿又问妈妈什么是爱情,

妈妈说,爱情就是爸爸什么都有了依然爱妈妈。

女儿又问什么是亲情,

妈妈说,亲情就是爸爸绝不会让你嫁给一个什么都有却不爱你的人。

哲理散文水以柔克刚如何写七

郑板桥(1693-1765)是清朝“扬州八怪”之一。他在山东潍县当县官时,儿子小宝留在兴化乡下的郑墨弟弟家。

小宝6岁时上学了。为了教育儿子,郑板桥专门给他的弟弟郑墨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以其道是真爱,不以其道是溺爱。”

他的“道”是什么呢?他说:“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

郑板桥自己是个读书人,他并不是看不起读书人,他看不起的是:读书就是为了做官。

郑板桥自己最重视的还是儿子的品德。他对弟弟说:“我不在家,儿便是由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而姑纵惜也。”

他主张,他的孩子和仆人的儿女应平等对待。他说:“家人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别人。凡鱼餐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喜跳跃。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头肉乎!”

为了教育儿子“明好人之理”、“爱天下农夫”,郑板桥还抄录了使小宝且念且唱、顺口好读的四首五言绝句:

二月卖新丝,五月巢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得放脚眠,蚊虫跳蚤出。

之后,郑板桥不放心小宝的成长,就把他接到身边,经常教育小宝要懂得吃饭穿衣的艰难,要同情穷苦的人。由于郑板桥的严格教育和言传身教,小宝进步很快。当时潍县正值灾荒,郑板桥一向清贫,家里也未多存一粒粮食。一天,小宝哭着说:“妈妈,我肚子饿!”妈妈拿出一个用玉米粉做的窝头塞在小宝手里说:“这是你爹中午省下的,快拿去吃吧!”小宝欢跳着走到门外,高高兴兴地吃着窝头。这时,一个光着脚的小女孩站在旁边,看着他吃,小宝发现了这个用饥饿眼光看他的小女孩,立刻把窝头分给小女孩一半。郑板桥得知小宝的举动,高兴地对着小宝说:“孩子,你做得对,爹爹喜爱你。”

哲理:人生,幸福不是目的,品德才是准绳。

哲理散文水以柔克刚如何写八

下乡插队的时候,在青年点宿舍没盖好之前,我和几个知青住在一位姓钱的老乡家里。由于房东是钱姓家族中的长者,又知书达理,村里人都尊敬地称她钱奶奶,遇到难办的家长里短,都愿意同她商量。

钱奶奶有个小孙子叫小勇,大概有四、五岁,那年夏天又从城里到农村的奶奶家来玩。

有一天,小勇兴致勃勃地对钱奶奶说:“我长大了也要来农村,种庄稼!”

“那,你想种什么呢?”钱奶奶笑了。

“种西瓜。”

“唔,”奶奶快活地眨了眨慈祥的眼睛,“那我们就赶快播种吧!”

奶奶帮小勇从邻居姑姑家要来了五粒黑色的大西瓜籽,取来了锄头,在房后一棵大树的树荫下翻松了泥土,然后教小勇把西瓜籽撒了下去,培好了土。他们做完这一切,奶奶对小勇说:“接下去就是等待了。”

当时小勇并不懂“等待”是怎么回事,那个下午不知跑了多少趟,去看他种的西瓜;也不知浇了多少次水,把西瓜地变成了一片泥浆。一直到傍晚,小勇连西瓜苗也没有看到。

吃晚饭的时候,性急的小勇问奶奶:“我都等了整整一个下午了,还得等多久?”

奶奶笑了笑,没说什么。

第二天早晨,小勇一睡醒来就往瓜地跑。咦!一个大大的、滚圆滚圆的西瓜正瞅着他笑呢!小勇兴奋极了,一边跑一边喊:“奶奶!我种出了世界上最大的大西瓜!”

小勇长大些以后,自然知道了那个西瓜是奶奶特意让人放到房后树荫下面的。

我们几个知青曾好奇地问钱奶奶:“为什么不告诉小勇,八月不是种西瓜的时节,而且树荫下边也不宜种西瓜……”

钱奶奶说:“我是想在一个不懂事的孙子心中播下一颗梦想的种子,让孙子体验一下播种与收获、希望与成功的滋味。”

生活中,有很多事物都受到各种外界条件的限制,然而,给他人快乐、希望、梦想和爱心,却可以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

哲理散文水以柔克刚如何写九

大家好!我演讲的哲理故事是《眼睛最值钱》。

我喜欢假日的时候去逛古董市场,因为会遇上许多古董的行家,偶尔也会遇到自己喜欢的宝物。

日子久了以后,认识了一些卖古董的摊贩和一些古董的收藏家,我逐渐发现到,买古董的人比卖古董的还要内行,有许多卖古董的人甚至对古董一无所知,只把它当成一般的货物。

举个例子,有一天我在一个卖壶的小贩摊子上,看到时大彬的仿制茗壶,时大彬是中国明朝最伟大的紫砂壶作者。眼前那一把壶虽是仿制品,却做得十分精美。

“多少钱?”我问。

“三千元。”小贩说。

“假的也卖这么贵。”

“什么假的?当然是真的啦!”

“时大彬是谁,你知道吗?”

“当然知道了,这一把是他亲手卖给我的。”小贩面不改色地说。

对于这样的古董摊贩,我们只有无言以对了。

因此,买古董的人,眼里只有古董,价钱是不太在乎的,卖古董的人,眼里只有金钱,他们才不在乎古董的价值。

例如一个明朝宣德的香炉,古董商是五千元批到的,他只要一万元就会卖,才不管那香炉的好坏,真正懂宣德香炉的人以一万元买到,可能一转手就以五十万元卖出了。

有一次,我和一个买古董的人蹲在小摊前看一尊魏晋的铜佛,他突然严肃地对我说:“说真的,我们的眼睛最值钱!”

“为什么?”

他说:“因为只有眼睛才能辨认真假、判别年代、分出美丑,所以,买古董的人,要先锻炼自己的眼睛,有了好眼睛,就不会受骗上当了。”

“我们的眼睛最值钱”这句话讲得真好,别人花十万才能买到的古董,我们花一万就买到了,我们那一次的眼光,价值正是九万。还有什么古董比这个更值钱呢?

因此,我们去逛古董商场,是对眼睛的一种学习。我喜欢中国台湾话把古董商说成是“古物商”,把古董摊子叫做“古物堆”,我们去找古董,正是在古物堆的破铜烂铁中寻找我们失落的那一对值钱的眼睛。

生活也是这样子的,我们在凡俗的生活中追寻更永恒的价值,不也是在找回那失落的眼睛吗?

只要找到值钱的眼睛不只能找到最好的古物,也可以进而见及生命的真相了。

曾经有一个年轻人去拜在一位师父的门下,希望师父教他认识人生的真相。

师父只教他洒扫、泡茶、接待宾客,闲暇的时候就用来静心,并观看这个世界。

弟子过几天就会问师父:“师父呀!您什么时候才能教我人生的真相呢?”

又过了一阵子,弟子更着急了,问师父:“师父呀!你到底要什么时候才能告诉我人生的真相呢?”

师父被问烦了,拿一个石头交给他,对他说:“你拿这个石头到菜市场去估价,只要了解它的价钱,不要真的卖掉它。”

在菜市场里,有两个人想买这个石头。有一个人出价十元,另一个出价二十元,第一个是要买回去做秤锤,第二个是要买回去做砚台。

弟子把石头带回来,报告师父:“师父呀!这个石头有人出价二十元。”

师父叫他把石头带到卖玉石的市场去,只要了解它的价钱,不要真的卖掉它。

在玉石市场,有人出价到五十万元,因为那石头看起来非常稀有。

弟子把石头带回来,报告师父:“师父呀!这个石头在玉石市场有人出价五十万。”

师父:“好!现在你把这石头带到钻石市场去,只要估量它的价钱,不要真的卖掉它。”

弟子欣喜若狂地跑回来报告师父:“师父呀!听钻石市场人说,这是一块最完美的钻石,有人开价五千万呢!”

师父说:“没错!这是最完美的钻石,可是只有用钻石的眼睛才能看见它的价值。你每天追着我问:什么才是人生的真相,用菜市场的眼睛、玉石市场的眼睛,和钻石市场的眼睛看到的人生真相都是不同的,你到底想用什么的眼睛来了解人生呢?你要先锻炼的是钻石眼睛,而不是不断的追问呀!”

弟子听了,就心开意解地开悟了。

我们大部分的人,穷尽一生在奔驰追求,希望寻找生命中最有价值的事物,却很少有人了解,我们的眼睛才是最有价值的。

有价值的眼睛看见了山,山就有了价值。

有价值的眼睛看见了海,海就有了价值。

有价值的眼睛看见了阳光,阳光就有了价值,因此禅师才说:“日照一隅,也是国宝。”

太阳所照耀到的每一个角落,都像国宝一样的珍贵,这种深刻的见解,只有好眼睛的人才能体会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