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初中地理黄土高原课件汇总(优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06:59:54 页码:7
2023年初中地理黄土高原课件汇总(优质8篇)
2023-11-24 06:59:54    小编:ZTFB

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明的重要途径,但如何进行优质教育是我们所需要思考的。总结时如何平衡客观陈述和主观评价?以下是一些通用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初中地理黄土高原课件汇总篇一

根据中图版初中地理新课标的要求,本节需要掌握黄土高原的位置、地貌景观等知识。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实验法、读图法等多种方法。

本节课选自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五节,本节作为区域地理分析的常用实例,在历年历版本的初高中教材中均有涉及。在本书中,黄土高原作为第一个区域分析的实例,为后面几节的区域分析做好了铺垫。同时本节又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重要内容,在历次考试中均占有重要位置。

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学生们已经基本掌握对城市、对省份的分析,本节是区域分析的第一节,学生可以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区域知识。对于本节的具体知识,由于学生在之前并没有接触过有关水土流失的知识,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本节课上需要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从容达到学习目的。

(一)知识目标。

1、识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范围,文字背诵通过率达到85%以上;在无教师指导前提下对给出的地图能够进行黄土高原的辨认以及黄土高原四至的判断。

2、对于黄土高原的三种地貌景观的名称及其特点识记率达到80%以上;达到能够自主分析相关地貌形成的原因的高级理解程度。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提高自身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原因,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培养自身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3、通过实验分析法,模拟黄土高原三种地貌的形成机制,尝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锻炼自身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旨在让学生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正确价值观。

(一)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围。

2、黄土高原三种地貌景观及其分析。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4、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二)教学难点。

1、黄土高原上三种地貌形成原因。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方法。

读图法、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相结合。

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

2、黄土高原地貌景观分析道具。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导入新课]。

教师行为:教师演唱歌曲《黄土高坡》——“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我家住在黄土高坡,日头从坡上走过,照着我的窑洞,晒着我的胳膊,还有我的牛,陪着我”。通过其中的歌词内容黄土高坡,窑洞,黄河等引出本节课所讲内容,黄土高原。

学生行为:通过歌曲歌词进行猜测本节课所讲内容。

[讲授新课]。

教师行为:向学生说明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目录,黄土高原的位置以及范围,黄土高原的地貌景观,让学生对本节课要掌握的知识有初步了解。

1.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看图了解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通过让学生观看卫星图片,找出黄土高原在图中的位置。

要求同学在不看课本的情况下根据挂图大致描绘出黄土高原的四至点,并派出学生代表进行发言说明,同学描绘完毕之后问及其他同学的意见。

教师在整合同学意见之后给出总结性答案,同时要求学生在课本相应处找出相应知识,并给出5分钟时间进行记忆。

学生行为:看图寻找黄土高原位置并描绘其大致范围,在书中勾画出黄土高原的四至及相关内容,在没有参考资料的情况下会判断并书写黄土高原四至,正确率达到80%。

2.黄土高原的地貌景观。

教师行为:展示黄土高原航拍景观图片并提问学生黄土高原地貌分为哪三种。

黄土高原地貌景观分为黄土塬、黄土墚和黄土峁。板书。并在说明时播放典型图片。

接下来进行三个景观的详细讲解。讲解时教师将会根据对歌曲《掀起了你的盖头来》的改变将三种地貌景观的特点“唱”给学生听。

在学生听完之后,通过歌词自己去总结黄土高原三种地貌景观所具有的特点。

“掀起了你的盖头来,让我来看看你的头(额头),你的额头厚又宽呐好像那平坦的黄土塬”——黄土塬从表面上来看又大又宽,像人的额头一样平坦呈面状,土层厚,土壤相对肥沃,是黄土高原人口和农业的主要集中区。

“掀起了你的盖头来,让我来看看你的眉,你的眉毛细又长呐,好像那沟谷分割的黄土墚”——黄土墚从外观上看像人的眉毛一样呈条带状,被沟谷分割,完整度居中。

“掀起了你的盖头来,让我来看看你的脸,脸上的青春痘大又圆呐,好像那光秃秃的黄土塬”——黄土塬从外观上看像人脸上的青春痘一样呈点状分布,完整度最差,土壤最为贫瘠。

提出问题:黄土高原的三种地貌景观从侵蚀程度来说呈现什么规律?规律为从塬到峁侵蚀程度不断加强。

学生行为:在书中找出黄土高原三种地貌景观的分类,在教师所唱的歌词中提取三种地貌景观各自的特点并在书中相应位置进行记录(上述表格中内容),能够达到在无指导的前提下独立完成相。

初中地理黄土高原课件汇总篇二

1、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2、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分布大势。

3、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一、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提问】。

1、请同学们想一想,土地有什么用途。

2、读某县土地利用图,根据图例说出这个县有哪些土地利用类型。

【总结】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

二、土地资源的分布大势。

【读图】“世界土地资源利用图”、“世界地形图”、世界自然带图”

【提问】。

1、耕地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2、为什么面积较大的耕地多分布在温带平原及大河流经过的地区。

3、目前哪几个自然带仍保留有大片原始林地。

4、世界上草原面积广阔的'地区分布在哪两个自然带内。

【总结】。

耕地:主要分布在温带平原和大河流经地区。

林地:主要分布在温带森林和热带雨林地区。

草地:主要分布在温带草原和热带草原地区。

温带平原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土层深厚,有利于作物生长。大河流经地区,由河流带来的泥沙在大河两岸形成冲积平原,同样土质肥沃,上层深厚,而且灌溉便利,有利于农业发展。

三、土地资源的利用保护。

b、水土流失,沙漠扩大。近年来,各国正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土地资源。

初中地理黄土高原课件汇总篇三

气候地理概念:

气候是地球上某一地区多年时段大气的一般状态,是该时段各种天气过程的综合表现。气象要素(气温、降水、风力等)的.各种统计量(均值、极值、概率等)是表述气候的基本依据。气候与人类社会有密切关系,许多国家很早就有关于气候现象的记载。中国春秋时代用圭表测日影以确定季节,秦汉时期就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完整记载。气候一词源自古希腊文,意为倾斜,指各地气候的冷暖同太阳光线的倾斜程度有关。

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的差异,以及海洋、陆地、山脉、森林等不同性质的下垫面在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的作用下所产生的物理过程不同,使气候除具有温度大致按纬度分布的特征外,还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按水平尺度大小,气候可分为大气候、中气候与小气候。大气候是指全球性和大区域的气候,如:热带雨林气候、地中海气候、寒带气候(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高山高原气候等;中气候是指较小自然区域的气候,如:森林气候、城市气候、山地气候以及湖泊气候等;小气候是指更小范围的气候,如:贴地气层和小范围特殊地形下的气候(如一个山头或一个谷地)。

初中地理黄土高原课件汇总篇四

台湾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根据地图说出台湾省的范围和地理位置的特征。

2、能分析台湾各种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3、了解台湾经济特色和主要工业城市的分布,能解释台湾经济发展的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用事实说明台湾自古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陶冶爱国主义情操。教学重点:

台湾地理位置的特点、台湾各自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个地方有很多美丽的称呼,如:

这个地方是?

学生:美丽宝岛就是台湾。

教师:让我们来领略一下台湾的魅力。

播放视频《南台湾》歌曲。

二、与祖国大陆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

我们叫“台湾省”,凭什么?找出证据来。

1、元朝我们就已经开始管理台湾了。

2、离大陆很近,以前两陆地连在一起(播放视频)。

3、台湾很多方面从我们这边传过去的。

(庙会、春节、唐装、赛龙舟、孔子庙、妈祖)图片展示。

4、郑成功收复台湾。

三、台湾的'地理特征。

1、位置。

(1)出示全国版图,标志台湾位置:东部。

(2)看看台湾的轮廓,你觉得像什么。

(叶子、草履虫、香蕉等)。

(3)组成、周围海域。

提问学生(68页b图)。

提醒:钓鱼岛是台湾领土,保钓!

(4)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学生读出台湾大概的纬线范围,划分台湾的温度带。

位于太平洋中。

2、地形。

提问:69页b图显示台湾地形特征为?

考虑:为什么一般台湾旅游都是环岛旅游?

(地形影响交通、交通地形一起影响旅游)。

3、气候。

从课本69页c图总结台北或高雄的气候特征:

判断气候类型: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4、河流。

根据气候与地形思考:台湾的河流特征。

(1)、长度(2)、流水速度。

教师用台湾河流状况图讲解。

四、自然环境的保护。

1、台湾森林覆盖率59%,差不多2/3。

提问:这个2/3跟什么一样(山地面积)。

2、台湾进行的自然环境保护p73。

五、经济。

亚洲四小龙之一。

播放视频《海岛的外向型经济》。

出示:台湾省产业结构的变化图。

(工业和服务业的重要性)。

六、4题课堂练习。

七、以图片介绍台湾。

美丽宝岛、植物王国、水果王国、海上米仓、樟脑王国、蝴蝶王国、珊瑚王国。

初中地理黄土高原课件汇总篇五

1、知识与技能:

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2)学生能够结合相关资料认识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并能举例说明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

3)学生能够运用地形图、地形景观照片等,认识塬、梁、峁、川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说明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特征,并能解释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图表、图文资料,提取相关信息,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2)通过活动题,认识黄土高原富有特色的民风民俗,以及这些“黄土风情”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

(3)通过不断地渗透乡土地理知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地理分析、推理和判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貌景观。

教学难点:

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读图分析法、读图归纳法、

多媒体课件、地理课本、地理填充图册。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课。

(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说起黄土高原,人们眼前总浮现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黄土景观,那么黄土的由来和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同时给出黄土高原地表景观的图片和鲸鱼沟及其周边的景观图片)。

知识点一、文明的摇篮。

文明的摇篮。

1、位置和范围。

读图6.25,完成下列各题。

在图中圈划出以下地理事物:

(1)黄土高原的范围:太行山、乌鞘岭、内蒙古高原、秦岭。

(2)黄土高原所在的省级行政区:

陕西省、山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

(3)指导学生在图中找到渭河和西安,知道本地区的位置。

1、学生完成以下填空。

东起山脉,西至,北连高原(大致以为界),南抵。

2、学生在图中重点圈出秦岭和渭河以及西安;明确西安(包括灞桥)的位置,知道西安(包括灞桥)也属于黄土高原的一部分。

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逐步渗透乡土地理的知识,明确本地区的地理位置。

请学生阅读课文,完成以下内容。

2.古代文明。

(1)在黄土高原上,流淌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2)黄土高原土质肥沃,便于耕种。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的平原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文明。

(3)北京中山公园是明清帝王祭祀土地、祈祷丰年的场所;位于陕西省黄陵县的,相传是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

学生认真阅读课文,自主学习。

2、(1)黄河。

(2)疏松、渭河。

(3)社稷坛。

黄帝陵。

培养学生阅读课文,从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活动:3.黄土风情:黄土高原古老的文明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民风民俗。

(1)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是,原因是黄土具有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较,容易开挖。

(2)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是,其歌腔高亢而悠长,具有浓郁的“黄土风情”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请学生谈谈自己所见到的灞桥周围的窑洞景观,并分析居住窑洞的优点。

学生阅读p25活动题,观察图文资料,完成各题。并分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结合生活中的地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知识点二、风吹来的黄土。

过渡: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海拔在1000—2000米,除一些石质山体外,地表覆盖着深厚的黄土。那么,这些黄土是怎么来的呢?对此,科学家提出了许多的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

风吹来的黄土。

指导学生阅读材料,了解“风成说”的相关内容。

活动:2、运用黄土“风成说”,解释下列现象。

下列现象被认为是支持黄土“风成说”的证据,写出它们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关于黄土的来历,你还有其他的推测吗?

1、学生阅读文字资料,提取相关信息,得出结论。

2、同时,也可以分析出本地区的黄土来源。

让学生运用地理观点解释地理现象。通过地理分析、推理和判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过渡:黄土高原最突出的地表特征是沟壑纵横。其表现形式是广泛分布的塬、梁、峁、川等黄土地貌景观。展示白鹿塬和鲸鱼沟的图片,并结合图6.29和图6.30,试解释这些黄土地貌的特征和形成原因,并体现它们成因上的联系。

探究·展示交流,自主构建。

学生通过观看图片,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来领悟这些这些地貌的特征,分析其形成原因,得出相互关系。

关系:塬--粱--峁。

沟谷-----川;

培养学生阅读图文资料,得出结论。分析问题的能力。

练习作业:

板书设计:

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一、文明的摇篮。

1、位置与范围。

2、古代文明。

二、风吹来的黄土。

1、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

2、黄土地貌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初中地理黄土高原课件汇总篇六

1、知识积累与疏导: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了解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2、技能掌握与指导:运用地图说明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和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教材的组图和资料补充,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

4、情意修炼与开导:通过课堂活动,用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得到一次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学生对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的理解不深,感性认识不多,教者应通过引导或多媒体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海陆变迁的资料。

(一)、创设场景引出问题。

用南通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

(从当地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到好奇,也为今后学习平原的形成和乡土地理埋下伏笔。学生通过思考产生疑问,进而引出“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话题。这就形成了教学的问题场。)。

(二)、阅读教材自主学习。

1、“沧海桑田”原为什么意思?

原意为海陆的变更,后人用此成语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2、学生活动1:看教材图2.10——图2.12分别反映了哪些地理现象?

从阅读材料和图2.18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应在教学中给予充重视。

(图表及文字材料是教学资源,也是教学媒体。利用好这些资源进行教学活动,这是教学情景场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合作学习加深理解。

地球上的海陆轮廓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活动2:参考教材和课外知识分小组讨论,找出(1)科学依据(2)科学理论,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了解海陆变迁的发现过程,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认识科学成果的形成是科学家们不断进行科学探究的结果,形成教学问题场与教学情景场的叠加)。

(四)、看图释文形成概念。

(教师进一步引导,深化教学情景,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教学的情境场。这给学生一个很好的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强化,形成个体意境场,这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创设了因人而宜的个体意向,形成了个体意向场。)。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1.地壳的变动。

一、海陆的分布。

2.海面的升降。

变化的——“沧海桑田”海陆变迁。

3.人类的活动。

4.其他的原因。

二、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1、大陆漂移——板块运动。

2、六大板块与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单项选择题。

1.喜马拉雅山中有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

a.喜马拉雅山原来是海洋岛屿上的山脉。

b.喜马拉雅山所在地区原来是一片汪洋。

c.海洋生物原来生活在山上。

d.有人将海洋生物带到了山上。

2.几乎全部位于海洋中的板块是()。

a.印度洋板块b.太平洋板块。

c.南极洲板块d美洲板块。

3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亚欧板块与()板块挤压而成的()。

a.印度洋板块b.太平洋板块。

c.非洲板块d.亚欧板块。

4.板块张裂的地方常形成()。

a.裂谷b.岛弧c.海沟d.海岸山脉。

5.冰雪覆盖的南极洲分布有巨大的煤田,这说明()。

a.南极地区好久以前,气候非常暖湿。

d.南极大陆总体上向低纬漂移了。

6.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引起的()。

a.地球公转b.地球自转c.板块运动d.海水运动。

探究活动:除了今天课堂上了解到的海陆变迁实例举证外,课外还能找到哪些海陆变迁、地形变化的例证?请整理好有关资料后,在班上讨论交流。

(学生通过对地球表面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学习,初步建立起了个体意向场,其中包括解决问题的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态度方法、解决问题的情感和价值判断,可以实现新课标的三维目标。)。

学生名单略。

本课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海陆变迁的科学依据和科学理论的基本观点,使学生初步懂得了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具有很高的价值。

整个学教过程注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习惯,同时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于此。

初中地理黄土高原课件汇总篇七

地理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初中地理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国的主要盐场: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海盐生产国,长芦盐场是我国最大的盐场。其它还有苏北沿海、台湾西部(布袋盐场)和海南岛西部(莺歌海盐场)等也是良好的晒盐场所。

长芦盐场形成原因:

1.有漫长宽广平坦的泥质海滩;

2.有利于海水蒸发的天气,这是雨季短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

我国海洋资源问题:

过度捕捞和近海石油污染。

海洋资源保护对策:

1.禁止过度捕捞,做到用养结合;

2.防治海洋污染。

海底资源丰富的南海:

西南中沙群岛海域的海底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巨大。中国地质学家认为,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盆地是南海石油和天然气开发最好的地区之一。蕴藏量约200亿吨,有“第二波斯湾”之称。同样,西沙群岛、中沙群岛的水下阶地也有上千米的新生代沉积物披复,这些沉积物与我国北部湾、海南岛的新生代沉积物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也是大有希望的海底石油和天然气产地。

海底资源还包括有各种金属矿产资源,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海洋开发的深入,西南中沙群岛海底资源有着非常广阔的.开发前景和巨大的利用价值。西南中沙群岛岛礁上绩丽的热带海岛环境和海域中波澜壮阔的自然景色开发海洋旅游的潜在资源。现代科学还发现海洋蕴藏巨大的潮汐能、波能、温差能、密度差能、压力差能等海洋动力资源,若能科学地加以利用,其社会和经济效益将不可估量。

中国疆域特点:

1.面积广大,陆地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还有37万平方千米的海洋国土、300万平方千米专属经济区)。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是世界第三大国。

2.领土四至

最北端:黑龙江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主线(多)

最南端:南海南沙群岛上的曾母暗沙(附近)

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汇合处(多)

最西端:新疆帕米尔高原(附近)南北跨纬度近,约5500千米,东西跨经度多、约5000千米,是一个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差异十分显著的国度。

中国在世界的位置:

与我国接壤的国家:

(2004年,中国承认锡金为印度的一个邦)

三级行政区:

我国疆域辽阔,为了便于行政管理,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全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自治县、市)、乡(镇)三级,我国拥有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直辖市:

直辖市属于省级行政单位,中国最为重要的城市级别。截至2012年1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共有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特别行政区4种省级行政单位,其中,共有4个直辖市: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庆市。中国的直辖市与省、自治区、特别行政区一样均为最高一级行政单位,因此行政地位与省相同;但是管辖区域与地级市相同,管辖区、县、自治县等。直辖市往往需要较多的居住人口,且通常在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上具有重要地位。

中国主要山脉分布特点:

1.东北--西南走向,最西列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间-列是长白山-武夷山;最东列是台湾山脉,其主峰玉山是我国东南沿海最高的山峰。

2.东西走向,最北列是天山-阴山;中间-列是昆仑山-秦岭;最南列是南岭。[注意]秦岭是划分我国南方与北方的重要地理界线。秦岭南北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差异。

3.西北-东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等。多在我国西部。

4.弧形山系,是世界最高山脉喜马拉雅山,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为世界最高山峰,位于中国与尼泊尔交界处。

5.南北走向,主要有贺兰山、横断山脉等。

[注意]横断山脉是由许多列南北走向的平行山脉组成。它们由北向南地势逐渐降低,山高谷深、山河相间,极大地阻碍了东西交通。

丘陵的利用特点:

1.缓坡开辟梯田果园或栽培经济林木;

2.发展旅游业;

3.发展林业、畜牧业

初中地理黄土高原课件汇总篇八

一、对课标的解读:

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台风是我省主要的一种气象灾害,每年都有台风来袭,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所以为了让学生对生活中自然现象能够有更深刻的认识,本节对台风的形成及台风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探讨。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将气象灾害列为专题讲述,便于学生更加全面地、客观地认识我国的气候资源。使学生了解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台风的成因;了解台风的主要影响地区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了解台风造成的严重危害。

(3)了解防御台风的措施,认识监测与防御灾害的重要性。过程与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学会探究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和造成的危害难点:台风的形成。解决办法:结合视频、动画、图片讲述。

三、教法学法分析。

学情分析:

高中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特别是对于他们身边发生的一些自然现象更是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但是存在着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此必须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

结合问题,通过多媒体动画,把教材中静止的图片、文字描述,变为形象生动的过程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台风的形成过程及台风造成的影响,从而突破教学中的难点。课堂讨论法:围绕研究任务,结合生活实践,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初步讨论结束后,全班讨论加以解决。有利于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课后交流:

在课后与学生探讨知识的'延伸,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这三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实现学生主动学习和开心学习的教学目标,也解决了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准备。

1.设计多媒体课件,动画。

2.提供卫星云图、视频和相关材料。

五、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

[新课导入]:

【教师】首先请大家来看一组图片,看看它们分别反映哪些地理现象?(展示地震、沙尘暴、龙卷风、火山、台风等图片,让学生边看边回答)。

【教师】这些可以统称为什么?

【学生】自然灾害。

【教师】其中我们泉州最常见的自然灾害是什么?

【学生】台风。

【教师】打出主标题“一、学会探究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和副标题“以台风为例阐述”

【学生】(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大家一起看课本最后一段,台风危害主要是由什么带来的?(引导学生看书回答)狂风、暴雨、风暴潮带来的。台风在海上移动时会掀起巨浪,带来狂风暴雨。台风带来的强风导致海水异常升降,附近海区的潮位大大地超过平常潮位的现象,形成风暴潮。

【教师】接下来我们通过视频来增加对台风危害的的认识。(展示台风造成危害的视频)。

【教师】下面大家一起来看一段历史资料(打出文字材料及图片)1975年第3号台风在淮河上游产生的特大暴雨,创造了中国大陆地区暴雨极值,形成了河南“75.8”大洪水。两座大型水库,两座中型水库,58座小型水库在短短数小时间相继垮坝溃决。河南省有29个县市、1700万亩农田被淹,其中1100万亩农田受到毁灭性的灾害,1100万人受灾,超过2.6万人死难,倒塌房屋596万间,冲走耕畜30.23万头,纵贯中国南北的京广线被冲毁102公里,中断行车18天,影响运输48天,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亿元。

【教师】打出主标题“二、学会探究这些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和副标题“以台风为例”。

【学生】在洋面温度超过26℃以上的热带和副热带海洋上。

【转承】台风具体是怎样形成的呢?(打出标题:分析发生过程)。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本的图2.22和2.24。

【学生】低。

【教师】气流是怎么流动的?

【学生】由四面八方流入气旋中心,而且是旋转向内聚集。

【教师】在气旋控制下天气状况如何?(教师演示动画,并讲解)。

【教师】空气不断(上升),空气上升过程中,温度不断(降低),空气容易遇冷(凝结),形成(降水)。

【教师】这是不是台风?(教师指示气旋图)。

【学生】不是。

【教师】台风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向内流动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强烈旋转,中心附近的最大风力可以达到12级以上。

【转承】大家注意看,台风中心有一个?

【学生】一个台风眼。

【教师】台风中心形成一个台风眼,就像我们拿个水桶,如果用手强烈搅动里面的水,可以发现水中出现一个向下凹的洞(旋涡)。台风中心受到强大的地转偏向力和离心力的作用,向里流的空气不能达到台风中心,形成一个台风眼,台风眼气压非常低,形成一股强烈下沉的气流。

【学生】台风眼。

【教师】往外天气是怎么样的?

【学生】下大雨刮大风,形成旋涡风雨区。

【教师】台风云团规模怎么样?

【学生】规模很大。

【教师】为什么台风的规模那么大?

【学生】发生在26℃以上的热带和副热带海洋上,有充足的水汽。

【教师】台风最外围形成什么?

【学生】在外形成外围大风区。

【教师】台风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不是仅仅发生在我们附近的海域?

【学生】不是。

【教师】(展示图片)热带气旋多发在(西北太平洋)、(印度洋)、(加勒比海)、(澳大利亚东海岸)。

【教师】这些地区对热带气旋的称呼方式有没有一样?

【学生】没有。西北太平洋地区称为台风,其他海区习惯称为飓风。

【学生】上天的惩罚,猛兽等等(在学生回答同时展示相关图片)。

【教师】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的看法?

【学生】对自然灾害缺乏科学的认识。

【学生】(学生分组讨论,并推举代表发言)。

【教师】打出主标题“三、科学认识、抵御自然灾害”

【教师】(展示卫星图及防抗台风的图片)。

1,可以利用卫星加强对台风的监测、预报。可以确定台风中心位置,估计台风的强度,检测台风的动向,及时发布预警信号。

2,根据气象台提供的资料,各级政府可以进行科学决策。

3,采取一些工程措施,比如加固海堤,转移危房群众,渔船靠港等。

4,平时也应该未雨绸缪,储备一些救灾物资,加紧建设沿海防护林。

【小结】在今天的学习过程中,大家表现得非常好。通过今天台风的学习,将来面对其他自然灾害时,我们只要充分了解其形成的机制,采取措施进行科学预防,完全可以把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六:教学反思。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