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杜甫月夜教案(大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03:52:42 页码:12
最新杜甫月夜教案(大全10篇)
2023-11-18 03:52:42    小编:ZTFB

一个好的教案应该具有明确的目标、清晰的步骤和引导性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教案编写中,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需求,灵活选用教学方法。请大家参考以下教案范本,为自己的教学设计提供启示和思路。

杜甫月夜教案篇一

【内容】。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赏析】: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工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板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实乃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自然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张明非)。

文档为doc格式。

杜甫月夜教案篇二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在一二两联中,“怜”字,“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吟味。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两联之中。“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这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州之月而共“忆长安”,已不胜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往日与妻子同看~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不能为她分忧。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孩子还小,并不懂得想念,但杜甫不能不念。从小孩的“不念”更能体现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这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激起了作者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采用这种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妙在从对方那里生发出自己的感情,这种方法尤被后人当作法度。全词词旨婉切,章法紧密,明白如话,感情真挚,没有被律诗束缚的痕迹。

后世评价:

1、明人黄生:“五律至此,无忝诗圣矣!”。

2、“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读杜心解》)。

3、刘后村《诗话》:“故人陈伯霆读《北征》诗,戏云:子美善谑,如‘粉黛忽解包’、‘狼籍画眉阔’,虽妻女亦不恕。余云:公知其一耳。如《月夜》诗云:‘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则闺中之发肤,云浓玉洁可见。又云:‘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其笃于伉俪如此。”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纵观杜甫的一生,充满了“致君尧舜上”的求仕思想和“穷年忧黎元”的凄苦遭遇,可以说没过上几天好日子。但是与他人生际遇完全不同的是,杜甫的诗歌却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达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让人叹为观止。

杜甫月夜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能用明亮的声音、有表情地脱谱演唱《萤火虫》。

2、认识下滑音,能正确地运用于演唱之中。

教学设想:

《萤火虫》这堂课我将知识技能学习与音乐审美结合在一起,强调音乐教学的审美性,即不光唱会歌曲,而且能达到边演边唱的、审美表现效果。因此这堂课的目的是能用明亮的声音、有表情地脱谱演唱《萤火虫》。

教学重点:

演唱歌曲《萤火虫》,在歌曲中唱准下滑音。

教学难点:

1、在歌曲中唱准下滑音。

2、感受歌曲的意境,能脱谱背唱歌曲并表演唱。

教学准备:

钢琴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铺垫。

一、课前听音乐进教室(播放《萤火虫》的伴奏)。

师:同学们,听完这段音乐,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欢快的,活泼的)。

二、听音乐律动(再次播放《萤火虫》的伴奏)。

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再次聆听音乐,同学们可以随着音乐动起来!

三、交流。

师:同学们,听到这样的音乐,你们的心情怎么样?

生:欢快,活泼……新课教学。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听得很认真!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唱首歌给你们听吧!

师:谢谢大家!老师唱的歌曲中提到了什么啊?

生:萤火虫。

师:对了,是萤火虫!萤火虫一般是在什么时候出现?它都有一些什么特点呢?

生:……(我们来为这些同学的精彩发言鼓鼓掌吧!)。

师:萤火虫是一种发光甲虫,它能在夜间发光。人们可以在90米外看到这些荧光。每年夏季萤火虫是最活跃的时候。它们多生活在灌木丛或草地中。

(过渡语)。

师:萤火虫和别的昆虫不一样,它用荧光装扮着夏夜,使夏天的夜晚更加美丽。因此作曲家为萤火虫写了很多很好听的歌曲。譬如下面这一首。

二、听一听,说一说。

1、师弹琴范唱(师带表情,稍夸张地自弹自唱)。

2、交流提问。

师:大家对这段旋律熟悉吗?歌词里都唱了些什么呢?

生:……(视情况而定,可再范唱一遍)。

三、学一学,唱一唱(cai出示《萤火虫》的整歌谱)。

1、旋律学习。

a、初听。

师:请同学们看歌谱。现在老师弹琴,请你们一边用“啦”在心里哼唱旋律,一边拿出右手划拍。(师弹琴)。

师:你们觉得哪里最难唱?请说说看。

生:……。

b、复听。

师:老师再弹一遍,请同学们注意自己难以解决的地方,看能否通过这一遍,自己把难题解决掉!(师带动作,稍夸张的第二次弹奏)。

c、师生共同解决难点(突破“音乐知识”难点――下滑音记号)。

师:歌曲的旋律中,有个特别的记号,你们发现了吗?

生:……。

(音乐小博士、下滑音记号:记在音符的右边,如“5、”,表示该音要向下滑唱、(奏),有时也用“、”标记。)。

师:现在老师要演唱两句,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哪一句使歌曲更有趣味!(师表演唱)。

生:……。

师:歌曲中一共有几处运用了下滑音?

生:三处。

师:下面让我们把这三句唱一唱,体会一下萤火虫从空中滑落的感觉。

(第一句和第二句老师带表情和动作范唱,第三句让学生自己找感觉唱)。

d、生随琴划拍视唱全曲。

2、歌词及表演学习。

a、加入歌词唱。

师:、同学们唱得真不错!要是把歌词全部加进去,不知道大家唱得怎么样?我们来尝试一下好吗?(师弹琴,学生自唱)。

(有必要可加唱一遍,师指挥,生跟伴奏唱)。

b、脱谱唱。

师:演、唱一、师生律动二、请同学们以集体、分组或个人的方式上台脱谱演唱《萤火虫》。

课堂小结。

师:活泼欢快的《萤火虫》,让我们仿佛置身美丽而欢快的夜晚。谢谢你们和萤火虫们带给了我愉快的心情!下课!谢谢大家!

杜甫月夜教案篇四

(1)雾气沾湿了她浓密的头发,月光给她莹洁的双臂洒上清寒。

(2)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

(3)夫妻团圆,“安史之乱”尽快结束,人民不再流离失所。(意对即可)。

三:

1.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推断,此诗大约写于什么时候?诗人在哪里?家人又在哪里?

2.试分析诗歌刻画的形象和诗人通过这一形象所表达的感情。

3.试分析颈联的写作技巧。(注意找出其中的两个关键词)。

杜甫月夜教案篇五

【原文】: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解】:

1、云鬟:妇女的鬓发。

2、清辉:指月光。

3、虚幌:薄而透明的`帷帐。

4、双照:月光照着诗人和妻子。

【韵译】:

今晚圆圆的秋月多么皎洁美好,你在阒莨胫腥粗荒芤蝗硕揽础。

我遥想那些可爱的小儿幼女们,还不理解你望月怀人思念长安!

夜深露重你乌云似的头发湿了?

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受寒?

何时能依偎共赏轻纱般的月华?

让月华照干我俩满是泪痕的脸!

【评析】:

这首诗作于至德元年(756)。是年八月,杜甫携家逃难阒荩自己投奔灵武的肃宗行在,被叛军掳至长安。诗是秋天月夜的怀妻之作。

望月怀思,自古皆然。但诗人不写自己望月怀妻,却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又以儿女(因为年幼)“未解母亲忆长安”之意,衬出妻之“孤独”凄然,进而盼望聚首相倚,双照团圆。反映了乱离时代人民的痛苦之情。词旨婉切,章法紧密,写离情别绪,感人肺腑。

杜甫月夜教案篇六

1.聆听《梦幻曲》。学习并感受日本歌曲《愉快的梦》。

2.编创与活动。

3.通过音乐实践活动掌握“连线”、“下行”的音乐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创新能力。

学习歌曲并用各种方式表现歌曲。

创编活动。

1.聆听感受歌曲《梦幻曲》,创设学习氛围。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这段的意境,体会其情感。

2.介绍作品《梦幻曲》。

3.复听。

设问:这一演唱形式有什么特征?是哪个声部演唱?

4.再听《梦幻曲》主旋律,出示主题旋律谱。

设问:聆听主题音乐,你感受到了什么气氛?给你的感觉是什么?然后跟着这段音乐哼唱一下。

5.复听全曲。

6.要求学生闭上眼睛听音乐,用手势来表示旋律的起伏。

7.小结。

1.同学们,有位日本小朋友邀请咱班同学到日本去做客,你们想不想去?

2.好,下面就请你们闭上眼睛,老师带你们坐宇宙飞船到日本去,跟老师一起倒计时:

10、9、8、7、6、5、4、3、2、1,(一位女生穿着和服走到讲台前)到了,快睁开眼睛看看,下面老师介绍一下,这位是我们的日本小朋友惠子同学,她的中国话讲得非常棒,下面我们就来邀请惠子同学给我们做导游吧!

(惠子):(鞠躬)(早上好)(日本话)。

3.(cai出示大屏幕)。

(惠子):(边指大屏幕边介绍)这是富士山,是我们日本的象征,由于富士山海拔很高,所以山顶终年积雪。这是樱花,是日本的国花。我们来到了东京的服装商城,看见了各种各样漂亮的和服,和中国唐朝的服装有点像。对了,我听说中国的国粹是京剧,我们日本也有国粹,我们日本的国粹是歌舞伎,有时间我会带你们到剧院去观看歌舞伎。今天晚上,日本小朋友为了欢迎你们的到来,特地在东京小学举办了一场联欢晚会,也请你们准备几个节目。(到老师耳边告诉老师一个悄悄话)。

5.对,是6/8拍音乐(师同时做6/8拍的肢体动作)。强弱规律是怎样的?

6.听了这首乐曲,你有什么感受?(找几名同学谈感受)。

1.这首歌曲是日本歌曲《愉快的梦》(出示大歌片),下面就请老师范唱歌曲吧!(师演唱歌曲,同时播放cai动画)。

2.下面老师唱一句,你们学一句。(教唱两遍)。

3.下面我们齐唱一遍歌曲。(师电子琴伴奏)。

4.同学们,你们哪一句不会唱?(学生说)谁能帮助他?(学生指出难点,学生解决)。

5.下面我们齐唱一遍歌曲。(师电子琴伴奏)。

6.下面我们齐唱歌曲的同时用6/8拍肢体语言伴奏。

7.我们邀请惠子同学演唱一遍吧!

8.声情并茂地演唱。(同学们听了热烈地鼓掌)。

9.下面谁能再演唱一遍?

10.下面我们视唱一遍曲谱。

1.同学们,刚才学习了日本歌曲《愉快的梦》,我想同学们心中也有梦想,那么就用这首歌的曲调来唱出你心中的梦想吧!下面我们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唱一唱。(cai显示充满幻想的图片,为学生的创造创设情境)。

2.哪一组代表先来唱?

3.同学们的梦想真好,只有有梦想的人才是新生活的创造者,让我们为早日实现梦想而努力吧!同学们,老师知道咱班的同学多才多艺,而且是我们董家沟小学乐队的主力,那么你想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表现这首歌曲呢?想表演的同学可直接到前面来表演。

总结:同学们的表演真精彩,祝你们今晚和日本小朋友演出成功,下面就让我们和惠子同学一起带着这愉快的梦想飞出教室去参加联欢会吧!

杜甫月夜教案篇七

杜甫是中国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多以自然景色和社会风貌为题材,倾诉自己的心境和对人世间的思考。其中,杜甫的月夜诗作更是广为流传,描绘了他对月亮的无尽思念和心境的沉思。本文将以“杜甫月夜心得体会”为主题,通过五段式的连贯结构,展开对杜甫月夜诗作的思考与感悟。

第一段,为引子,主要介绍杜甫的月夜诗作及其意义。杜甫的月夜诗作给人一种哀艳的感觉,他通过对月亮的描绘,反映出自己对世事变迁的思考和对昔日功名的无尽惋惜。月亮是杜甫思索的象征,他将自己的心情与月亮紧密联系在一起,表达了他对时光的流转和人生的短暂的感慨。在这些诗作中,杜甫传达了他对人世间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珍惜。

第二段,探讨了杜甫月夜诗作所传达的人生哲理。杜甫的月夜诗作中常常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他认为人生如同月亮一样短暂而无常,人们应当珍惜时光,把握自己的命运。比如,在《月夜忆舍弟》一诗中,杜甫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舍弟逝去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这些诗作不仅带给人们沉思,也告诫人们要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

第三段,讨论了杜甫月夜诗作所承载的浪漫情怀。杜甫的月夜诗作充满了浪漫与梦幻的氛围。他借助月光的辉映,营造出一种令人陶醉的气氛。比如,他在《月夜寄严湘渊》一诗中描写道:“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鸟声喧。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他借助月夜的美丽,写出了对家园的思念和对理想的向往。这些诗作给人们带来了一份惊艳和美丽的情感体验。

第四段,阐述了杜甫月夜诗作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意义。唐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战乱连连,社会动荡不安。而杜甫的月夜诗作中所展现的宁静与安详,给人们带来了一份希望和安慰。他的诗作不仅描绘了月光下的景色,更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战乱的思考。通过月夜的意象,他告诉人们,在动荡与变革中,心灵的安宁与和平是最重要的。

第五段,总结全文,强调了杜甫月夜诗作对人们的启迪。杜甫的月夜诗作不仅给了人们心灵上的启迪,也反映出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思索。他的诗作以其深邃的情感和浪漫的意象,引领人们进入了一个梦幻与哀艳并存的世界。通过这些诗作,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杜甫对生活和命运的思考,并从中获得灵感和力量,面对生活的挑战。

综上所述,杜甫的月夜诗作以其浪漫与梦幻的意象,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他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人生短暂的惋惜,传达了对人世间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珍惜。杜甫的月夜诗作不仅带给人们美丽和惊艳的情感体验,也反映出了他对人生哲理和社会意义的思考。这些诗作通过其独特的艺术表达,引领人们进入了一个沉思与启迪的世界。

杜甫月夜教案篇八

公元七五五年,安禄山勾结史思明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第二年六月九日潼关失守,十三日唐玄宗仓皇逃到了四川。七月唐肃宗李亨即位,杜甫在投奔唐肃宗路上被叛军抓住,因为官小,看他破衣啰唆,就把他撵出了军营。回到住处以后,看到城中破堪的样子,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因为强烈地思念妻儿,写下了这首名作。

诗人望月想念家中的'妻子,充满了深情也满怀忧虑与辛酸。这无尽的思念与盼望能双照泪干的愿望正揭示了离乱带给人们的痛苦。这首诗描写形象,情深意切。

杜甫月夜教案篇九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边秋一作:秋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注释。

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赏析。

意境赏析。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读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凡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结构分析。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思想感情。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杜甫月夜教案篇十

原文: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赏析:

此诗选自《杜工部集》,题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如果从自己方面落笔,一入手应该写“今夜长安月,闺中只独看”。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所以悄然动容,神驰千里,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这已经透过一层。自己只身在外,当然是独自看月。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一联作了回答。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在一二两联中,“怜”字,“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吟味。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两联之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这不是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吗?我们知道,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已不胜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孩子还小,并不懂得想念,可是,杜甫又怎能不念呢?!从小孩的“不念”更能体现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她的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热泪盈眶?而这,又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作者在半年以后所写的《述怀》诗中说:“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寄书问三川(鄜州的属县,羌村所在),不知家在否”;“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两诗参照,就不难看出“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字里行间,时代的脉搏是清晰可辨的。

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词旨婉切,章法紧密。如黄生所说:“五律至此,无忝诗圣矣!”

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