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范本(汇总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1:23:38 页码:10
2023年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范本(汇总11篇)
2023-11-13 01:23:38    小编:ZTFB

通过总结,我们能够梳理出工作或学习的重点和关键,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写一篇完美的总结要注意观点的独特性和见解的深入。通过阅读这些总结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写总结的技巧和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范本篇一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罢:通“疲”;疲劳。形容词。“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忠义暴于朝廷。”

杯:同“杯”;酒器。名词。“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同“背”背叛,违背。动词。“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被:通“被”;顶。动词。“被明月兮佩宝璐。”

被:同“披”;穿着。动词“闻妻言,如被冰雪。”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形容词。“见其客朱亥,俾倪.”

辟:通“避”;躲避。动词。“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通“僻”;行为不正。形容词。“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通“敝”;困顿,失败。形容词。“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疲惫,衰败。“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弊:通“敝”;疲惫,衰败。形容词。“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徧:同“遍”遍及,普遍。动词。“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常见文言文的通假字总结的全部内容就分享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提高成绩有帮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范本篇二

与现代汉语比较而言,文言中存在以下几类特殊句式:

1.判断句(包括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

2.省略句。

3.被动句。

4.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5.固定格式。

在文言的翻译中要注意将其转化为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

判断句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为谓语,对主语直接表示判断的句子。在现代汉语里,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一个判断词“是”来联系。如:“鲁迅是绍兴人。”但也有不用判断词的。如:“鲁迅,绍兴人。”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式通常是借助于虚词构成一定格式来表示的,主要表示法有以下几种:

1.“者,也”格式。“者”“也”都是语气词,“者”表提顿,“也”表肯定。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者也”可以单用,可以双用,可以合用,也可以不用。如:

“刘备者,天下枭雄也。”(“者也”双用)。

“刘备者,天下枭雄。”或“刘备,天下枭雄也。”(“者也”单用)。

“刘备,天下枭雄。”(“者也”不用)。

“刘备,天下枭雄者也。”(“者也”合用)。

“自言本是京城女。”《琵琶行》。

“同是天涯沦落人。”《琵琶行》。

3.动词“为”表判断。

“此为何若人”(这是怎样的人)《墨子》。

4.副词“乃”“即”“则”“皆”表判断。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吾翁即汝翁。”(我刘邦的父亲就是你项羽的父亲。)《汉书、项籍传》。

“此则岳阳楼之在观也。”《岳阳楼记》。

“吾村十里皆平原。”《冯婉贞》。

5.否定判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以上是判断句常见的表示形式,译成现代汉语时,都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但是,在一些文言句子中,有的原来有“是”字,从表面上看,这个“是”字很像是判断词,其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不是判断词,而是一个指示代词,复指前文内容,译为“这”“此”。翻译时,有时要另加判断词“是”。如:

“是时,曹操遗权书。”(这时曹操送给孙权一封信。)《赤壁之战》。

“是吾剑之所从坠。”(这儿是我的剑掉进水里的地方。)《刻舟求剑》。

所谓被动句是就主语和谓语的关系而言的,主语不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而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一般用介词“被”来表示。为方便学习,我们把古汉语中的被动句,分为两大类,即标志被动和意念被动。

(一)标志被动主要有四类标志。

1.于(乎)式,即“动词+于(乎)+主动者。

介词“于(乎)”用在动词后表被动,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

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受制于人。

2.“见”,“见于”式。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3.“为”“为所”“为所”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先发者制人,后发者为人所制。《项羽列传》。

4.被(在文言中较为少见)。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孔雀东南飞》。

(二)意念被动。

有表示被动的介词出现,需要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如: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项脊轩志》。

洎牧以谗诛。《六国论》——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而被杀。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包括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句。

在汉语的语法中,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的位置在古今汉语中是一致的。但有时因为表达的特殊需要而出现倒装现象。现代汉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一)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一般是为加强感叹和疑问的语气。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

在现代汉语中为加强感叹和疑问的语气也经常用主谓倒装句式。如:

太不聪明了,孩子!

(二)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是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的条件,缺一不可。疑问代词有孰、何、谁、曷、安、奚、恶、胡等,疑问语气词有乎、诸、邪、哉等。例句:

子将安之。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论语〉〉。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何为其然也〈〈赤壁赋〉〉。

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

2.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

否定句一般带有否定副词“不、毋(无)、未、非、弗、勿”或否定性无定代词“莫”。否定句,代词作宾语,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你不想我,难道没有别人思念我。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与国也〉〉。

以为天下莫己若者。〈〈秋水〉〉。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

3.一般句式中的代词宾语的前置。

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先秦古籍中。如:〈〈论语〉〉。

4.一般句式中的介词宾语前置。如: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5.用“之”“是”来提宾。如:

何陋之有。

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其斯之谓与!

无乃尔是过欤!

(三)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一般在中心词的前面。文言文中定语有时在中心词的后面,这是为了使中心词突出,或者为了使句子更流畅顺口。

1.数量性定语的后置。

数量词作定语往往放在中心词的后面。如: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鸿门宴》。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2.定语后置的标志。“者”(译为的)、“之”

(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3)、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范本篇三

(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3)“以……为……”相当于“把……当作……”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

a、承前省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b、蒙后省。

c、对话省。

例:《曹刿论战》(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投(之)以骨。(《狼》)。

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4)省略介词。

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

(5)省略量词。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一、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型。

2.“不……乎”

“不亦……乎”是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即“不是吗”,或者“不也是吗”。如:。

3.“何以……为”

“何以……为”有时也作“奚以……为”“安……以为”。如:。

(2)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孔子说:“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

二、表示疑问的固定句型。

1.“如……何”“奈……何”“若……何”,相当于“对(把)……怎么样(怎么办)”。“如、若、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如:。

(1)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2.“何所……”“谁……者”,这是两个主谓倒装疑问句式。“何所……”等于“所……(者)何”。“所……”作主语;“何”是疑问代词,作谓语。如:。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木兰你想的是什么,思念的是什么?

(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给您出这个主意的是谁?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范本篇四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罢:通“疲”;疲劳。形容词。“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忠义暴于朝廷。”

杯:同“杯”;酒器。名词。“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同“背”背叛,违背。动词。“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被:通“被”;顶。动词。“被明月兮佩宝璐。”

被:同“披”;穿着。动词“闻妻言,如被冰雪。”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形容词。“见其客朱亥,俾倪.”

辟:通“避”;躲避。动词。“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通“僻”;行为不正。形容词。“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通“敝”;困顿,失败。形容词。“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疲惫,衰败。“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弊:通“敝”;疲惫,衰败。形容词。“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徧:同“遍”遍及,普遍。动词。“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常见文言文的通假字总结的全部内容就分享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提高成绩有帮助。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范本篇五

一、重点词语解释。

1、所以游目骋怀……信可乐也(用来……,表凭借;实在)。

2、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交好)。

二、通假字。

1、趣舍万殊通(“趋”,往,取)。

2、由今之视昔(通“犹”,如同)。

三、多义词。

1、修:茂林修竹(高)。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

乃重修岳阳楼(修建)。

修守战之具(整治)。

2、期: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周,期年:一周年)。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约定)。

3、致: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趣,情致辞)。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招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4、临: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迎)。

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面对)。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5、次: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旁边)。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按次序)。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行军途中的驻地)。

四、词类活用。

1、映带左右(环绕,名作动)。

2、流觞曲水(使(水)弯曲)。

3、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形容词作名词,贤才;年少的`人和年长的人)。

4、所以游目骋怀(使……游,使……骋,动词作使动)。

5、固知一死生(看作一样,数量词作动词)。

6、一觞一咏(名作动,喝酒)。

五、特殊句式。

1、会于会稽山兰亭(介词结构后置句)。

2、当其欣于所遇(介词结构后置句)。

3、晤言(于)一室之内(省略介词“于”)。

4、引以(之)为流觞曲水(省略介词宾语“之”)。

六、难句翻译。

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用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译: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

3、死生亦大矣。

译:死生也是人生的大事啊。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译:当然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

5、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译: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范本篇六

内:同“纳”接纳。动词。“距关,毋内诸侯。”

女:同“汝”;人称代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取:通“娶”;把女子接过来成亲。动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沈:同“沉”;形容暮霭的程度深。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沈沈楚天阔。”

识:通“志”;记住。动词。“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

识:通“志”;记住。动词。“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孰:同“熟”;仔细。形容词。“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说:同“悦”;愉快。形容词。“秦王不说。”

竦:同“耸”;高。形容词。“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汤:同“烫”:用热水焐。动词。“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帖:同“贴”;粘附。动词。“对镜帖花黄。”

庭:同“廷”;国君听政的朝堂。名词。“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亡:同“无”;不。副词。“河曲智叟亡以应。”

惟:通“唯”;只,只有。副词。“惟陈言之务去。”

文:同“纹”;纹路,纹理。名词。“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邪:同“耶”;呢,吗,疑问语气助词。“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奄:同“晻”;日无光。形容词。“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厌:通“履”;满足。形容词。“暴秦之欲无厌。

厌:通“餍”;满足。形容词。“默而知之,学而不厌。”

要:同“邀”;;邀请。动词。“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同“邀”;邀请。动词。“张良出,要项伯。”

阴:通“荫”;绿荫。名词。“佳木秀而繁阴。”

有:同“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副词。“其级七千有余。”

有:同“又”;再。副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与:同“欤”;呢。疑问语气词“是谁之过与?”

蚤:通“早”;在先,还没到时候。形容词。“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

振:通“震”;震动。动词。“执敲扑而鞭答天下,威振四海。”

支:通“肢”;肢体。名词。“四支犹温,一目未瞑,”

知:通“智”;聪明,智慧。形容词。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名词。“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直:通“值”;价钱,代价。名词。“系向牛头充炭直。”

著:同“着”,穿。动词。“著我旧时裳。”

尊:通“樽”古代盛酒的器具。名词,“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坐:同“座”;座位。名词。“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范本篇七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7.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途”,道路。

23.虽有槁暴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26。泾流之大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

28.合从缔交。

涂,

从,通“纵”。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没,通“殁”,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兴起。

33.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影子。

34.距关距,通“拒”,把守。

35.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36.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9.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嫌怨,隔阂。

40.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4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兰亭集序》。

42.虽趣舍万殊趣,通“趋”,往,取。

43.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犹如,如同。

44.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

45.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为什么。

古今异义。

10.太后明谓左右。

古:近臣、属下、侍奉在身边的人员等;今:左和右两方面,或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概数。

11.年几何矣。

古:多少;今:指数学的一门学科。

12,至于赵之为赵。

古: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译为“到,上推到”;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外提起一事。

1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古:把当做,让做;今:认为。

14.是社稷之臣也。

古:此,这,代词;今。

15.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古:诸侯的封地称今:“国”指国家,《寡人之于国也》。

16.河内凶古:谷物收成不好,

17.弃甲曳兵而走。

古:跑,逃跑;今:行。

1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古:供养活着的人;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范本篇八

下面的内容是紧接着上面的.通假字知识点来的,也是要熟知的内容。

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

3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

33、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裁:通“才”,仅仅。

34、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適:通“谪”。

3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36、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以:通“已”。

37、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通“披”。

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

3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食:通“饲”,喂。

39、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通“才”。

40、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1、自余为僇人,……(《始得西山宴游记》)僇:通“戮”,遭到贬谪。

42、而游者皆暴日中。(《峡江寺飞泉亭记》)暴:通“曝”。

4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4、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

45、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

4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通“俱”,全,皆。

47、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属:通“嘱”。

48、馔酒食,持其赀去。(《越巫》)赀:通“资”,资财,钱财。

49、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不:通“否”。

50、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其一)直:通“值”。

51、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辩:通“辨”,辨别。

5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与:通“欤”,语气词。

54、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乡:通“向”,从前。

55、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信:通“伸”。

56、自董卓已来……(《隆中对》)已:通“以”。

5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徧:通“遍”,遍及,普及。

58、四支僵硬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

59、鸡栖于(《君子于役》):通“橛”,指为栖鸡做的木架。

总结:以上把初一通假字全部归结完了,这样方便同学们去学习。

语文课时知识点之《最后一课》。

同学们对于最后一课的语文知识点还记得吧,下面我们来学习哦。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范本篇九

2、远虽(材)若不及巡者。

3、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

4、此矢所以(志)也。

5、嵩(常)在围中。

1、竟与巡俱守死。

2、远虽材若不及巡者。

3、将其创残饿赢之余。

4、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

5、士卒仅万人。

6、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7、必以其言为信。

8、弃城而逆遁。

9、其讲之精也。

10、巡因一见问姓名。

ll.以此诟远。

12、然尚恨有缺者。

13、授之柄而处其下。

14、具食与乐,延霁云坐。

15、远诚畏死。

16、而贼语以国亡主灭悟之。

17、且将戮,巡起旋。

18、阳阳如平常。

19、

虽远虽材若不及巡者为得李翰所为《张巡传》。

虽至愚者不忍为不为许远立传。

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虽至愚者不忍为。

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欲将以有为也。

为文章。

所得李翰所为《张巡传》。

无所疑忌。

所欲忠者。

城之陷,自远所分始。

如巡、远之所成就。

1、然尚恨有阙者。

2、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

3、不能通知二父志。

4、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

5、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

6、及其无救而且穷也。

7、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

8、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

9、皆感激为云泣下。

10、籍时尚小。

11、因诵嵩所读书。

12、士卒仅万人。

13、颜色不乱。

1、远虽材若不及巡者。

2、远之不畏死亦明矣。

3、引绳而绝之。

4、屡道于两州间。

5、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

1、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

2、所欲忠者,国与主耳。

3、而贼语以国亡主灭悟之,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

4、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

5、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

6、。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7、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

8、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州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

9、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

10、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

11、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12、愈贞元中过泗洲,船上人犹指以相语。

13、何为久读此?

14、汝勿怖!死,命也。

15、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

1、本文的最大特色是()。

a)着重补叙。b)着重刻画人物。c)叙事与议论并重。d)分叙主要人物事迹。

2、描写南霁云的细节有()。

a)记忆超人b)拔刀断指c)抽矢射贺兰d)怒则须髯张。

3、《张中丞传后叙》歌颂的三个主要正要人物是()。

4、《张中丞传后叙》中“远与巡分城而守”的“城”指的是()。

a长安b泗州c洛阳d睢阳。

5、“唐宋八大家”指()、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a南霁云b于嵩c雷万春d贺兰进明。

7、在《张中丞传后叙》中,当南霁云抽刀断指时,"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对刻画南霁云的形象来说,这种表现方法是()。

a.对比反衬b.心理刻画c.表情描写d.侧面烘托。

8、在《张中丞传后叙》“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的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是()。

a、对偶和对比b、对偶和反衬c、排比和对比d、比喻和暗示。

9、《张中亟传后叙》中张巡、许远坚守的孤城是()。

a.徐州b.泅州c.唯阳。

10、“后叙”是一种怎样的文体?韩愈为什么要写《张中丞传后叙》?

11、阅读韩愈《张中丞传后叙》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自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雎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配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1)作者选用了哪些细节刻画南霁云的形象?

(2)从这段文字看,南霁云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3)本段中除了用人物语言、动作描写南霁云外,还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个人物?

一、

1、(阙)通缺,缺失。

2、(材)通才,才能。

3、(藏)通脏,内脏。

4、(志)通识,标志。

5、(常)通尝,曾经。

二、

1、竟:最终。

2、若:似乎。

3将:率领;创:伤。残:弱。

4以:因为。

5、仅:近。

6、辞服:请求臣服。

7、信:真。

8逆:预先。

9讲:考虑。

10、因:凭惜。

11垢:诽谤。

12、恨:遗憾。

13、柄:权柄。

14、延:请。

15、诚:果真。

16语:告诉。

17、将要。

18、面色镇定。

六、

1、c2、b3、c7、d8、a9、c。

10、写在文章后面的跋文叫后叙。因为作者认为《张巡传》对张巡等的记叙有所缺漏,所以写“后叙”对张巡,许远等人的事迹作出补充(或“为弥补《张巡传》的缺漏”)。

11、

(1)两个细节:拔刀断指,射塔明志。

(2)嫉恶如仇,忠贞刚烈。

(3)一是对比反衬:用贺兰的卑劣行径反衬南霁云的凛然正气;二是侧面烘托:以“一座大惊”来烘托南霁云的壮烈举动。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范本篇十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文档为doc格式。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范本篇十一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礼这件事。诸多贤士能人都汇聚到这里,年长、年少者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辉映环绕,我们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喝着酒作着诗,也足够来畅快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习习,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俯看观察大地上繁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每当我看到前人兴怀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叹的好像符契一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