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旅行中的故事汇总(优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8:52:27 页码:9
旅行中的故事汇总(优质19篇)
2023-11-12 18:52:27    小编:ZTFB

社交媒体的兴起给我们的社交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但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网络安全问题。在写一篇完美的总结时,我们要注重语言的简洁明了和文字的连贯性。以下是一些写作中的总结范例,供大家学习参考。

旅行中的故事汇总篇一

说句心里话,对于后妈,我曾经对她有过记恨,有过疏远,经过时间的洗濯和人性的修养,才渐渐意识到这种记恨、这种疏远意味着什么。世上只有妈妈好,妈妈应是儿子永远的牵挂,后妈也是一样,因为后妈也是妈呀。后妈虽对我有过种种虐待,但仔细想想,一切又似乎都在情理之中。对于一个既无文化又身患残疾、整天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乡下女人,对她求全责备是不公平的;对于一个自己生有多个孩子的普通母亲,要她把母爱让一个不是自己亲骨肉的儿子去分享,毕竟也是不太现实的;对于一个贫困家庭的主妇,要带大这么多孩子,确实也是挺不容易的。我能平平安安地长大成人,也离不开后妈血汗的灌养。后妈同样对我有抚育之辛,养育之恩。常言道:“小时苦,风吹过。”骂也好,打也好,痛也罢,苦也罢,如阵阵轻风吹过,似淙淙流水流过,毕竟已经统统远去了。再说,严厉也是一种爱,是与宠爱方式不同的一种爱,“玉不琢不成器”,也许我一生的最大幸运是童年生活的不幸。正是由于后妈没有给我宠爱,我便在寂寞中爱上了读书,终于成为一个“书痴”,成了一名作家;正是由于后妈那份刻薄,使我养成了节衣缩食、不怕吃苦的生活习惯;也正是由于后妈那种严厉,造就我自强自立、发奋努力的性格。风雨使人清醒,坎坷使人坚强。我真的觉得,小时候吃点苦、受一些磨难,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有益无害的。所以,我从内心里理解我的后妈,也感谢我的后妈。“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亲过世后,后妈也年过甲子,虽然她自己有五个子女,我觉得自己是家里的长子,应该尽一个长子的孝道,平时去家乡办事,总要抽空去看看她,带去全家的问候和关爱。因为,我知道作为一个母亲指靠儿子的,不只是生活费和零花钱。我常对妻说:我们双方四位老人,三位已经离我们而去,每每想起来,总觉得对他们尽孝不够,总有些许歉疚在心头,现在就我后妈一个老人了,我们要好好珍惜。所以,凡逢年过节或季节转换,我们夫妻双双就要回家看看,除了送去生活费外,或给她送去衣服,或送去食品补品。她也视我为亲儿子,有了委屈,总比划着手势向我倾诉,每当知道我回去,她会早早等在路口迎接我。那时,农村的老年人还没有养老金,许多老年人衣袋里没有零花钱,而我的后妈不仅不缺零花钱,还每天要咪点小酒。村里人都说她好福气,还众口一词地称我是孝子,说我良心好。孝,是“人道之始,百行之源”,所谓“孝者德之本”,孝敬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础和做人的基本要求,让父母安度晚年,既是子女的义务,也是子女的责任。

后妈是在85岁那年过世的,她走得很平静,也很安祥。她走后的这些年里,我每年都会梦到她,音容婉在,笑貌依然。我知道她在天堂一直在牵挂着我们,所以常常来到我的梦中,我衷心祝愿她在天堂生活快乐,身体健康。

本文作者:吴顺荣(微信公众号:南湖文学)。

旅行中的故事汇总篇二

那是一口窄窄的,浅浅的池塘。在家乡的怀抱里,它有一个唯美的名字-----雪儿塘。

雪儿塘虽小,不过是弯浅水,但在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自我有记忆起,第一个带我踏入这塘的是爷爷。那时爷爷大概六十来岁。一个艳阳高照的午后,爷爷一手拿洗脸盆,盆里装着一团细糠,糠用酒浸湿过,爷爷说这是诱饵,单是它散发出的谷酒清香就很有吸引力了。一手拿着几根麻绳和一块塑料薄膜。来到雪儿塘,爷爷利索地把塑料薄膜罩在脸盆上,把几根早已不成样的麻绳对接成长长的一条绳,套住薄膜。又捡来树枝,在薄膜中间捣鼓几下,挖出个鹅蛋大小的空儿。有时薄膜是用过多次的,早有一道口儿,爷爷总是左右腾挪,尽量让口儿位于脸盆中间。爷爷双手按住盆,看水顺着口儿欢快地流进盆里,他就握着麻绳松开手,盆也打着旋涡悄悄影入塘里。虽然这东西简单,但爷爷说这样可以在水中捞鱼虾。

塘边有石板砌成的几级码头,爷爷等待鱼虾进来时,便嘱咐我坐在码头上玩。玩什么呢?码头露出水的石阶,赤脚踩在上面,凹凸不平的阶板摩挲脚底,痒痒的。太阳早早地亲吻过它,虽然比不得足蒸暑土气,但烫得我一踮一踮地。爷爷就边卷纸烟,边哈哈大笑起来。趁这着当儿,我神不知鬼不觉地溜下一级。雪儿塘的水,像柔柔的纱巾,漂浮在石阶上,它才刚刚没过我的脚背,凉沁沁的。石阶两旁绿绿的水草悠闲地飘舞,我总是忍不住伸出脚,让水和草拂过脚心,那一份天然的凉爽与温情在心里蔓延开来。再下一级,是需要勇气的,慢慢探下去,脚趾牢牢地抠住石板,这时我才小心翼翼地站起来,塘水已经齐我的膝盖。心里其实像有条毛毛虫在爬,胆怯中暗涌着一丝兴奋。小鱼虾也来欢迎小主了,它们悠闲地游过去尚还能相安无事,可偏偏有顽皮的小米虾,好奇地碰一下我的脚。有时我能触电般跨到上一级,有时我便慌张得光荣落水。爷爷也不恼,伸过手拉我时,贪玩的我顺手在石阶边捞上一把,小田螺就乖乖地捧在手心,坐在最上一级,我仔细挑选那种花纹特殊的,清洗干净后放进自己的小袋子里,回到家便可以向小伙伴炫耀自己的劳动成果了。

第二个带我走进雪儿塘的是我姐。

夕阳快落山了,姐姐拽着牛走在前面,牛尾巴牵着我。我看到雪儿塘的水里,像一块块蓝汪汪的水晶,又像一团团雪白雪白的棉花。往前走,水里还会有火红火红的云霞。雪儿塘像一个万花筒,我怎么也看不够。姐姐提醒说:“妹儿,塘坝这一段很窄的,塘最深的位置也在这里,你别光顾着看其他的。”我口里应着,继续欣赏雪儿塘里的天地。姐姐像长了后眼,“妹儿,牛脚板把塘坝踩了个大缺口,你别踩空······”

姐姐的话还没说完,只听见一声尖叫,牛尾巴后面已是空荡荡的了,我踩空了掉到塘里去了。我惊魂未定,好像那尖叫声不是自己发出的!也许是我还太小,根本不知道溺水的危险,也许是雪儿塘的水凉爽得太过瘾了吧。总之留在记忆里的没有害怕,只留下第一次投入它怀里的新鲜刺激。我不知道只有八岁的姐,在情急之下是怎样把企鹅身材的我拖上塘坝的。我只看见她衣服湿漉漉的,左膝盖不知磕碰到什么了,鲜血汩汩的冒出来。她顾不上擦血,一把搂住我,喃喃地说:“妹儿没事就好,没事就好。”现在想起,我还能清晰地感到当时姐姐的身体筛糠似的颤抖。

回家后,父母不问青红皂白就打姐姐,说她没有照顾好我,还恶狠狠地罚跪。姐姐跪着,我也无声地跪在她旁边,默默地流泪。姐姐怜惜地望着我,我们鼻涕眼泪一巴交的傻笑。

以后,无论是爷爷还是伯伯,只要经过雪儿塘,总会聊起我四岁的经历,他们总会夸姐姐是一个勇敢聪明的孩子,长大后一定有出息。他们并不知道,溺水的经历,姐妹情更深了更纯了,连雪儿塘的深邃与清亮也比不上。

长大后,举家搬迁,我已很少有机会去感受儿时乐园里的小鱼虾和它身体的清凉。我们这些当年在她的怀抱玩耍嬉戏的小孩子,如今也找到了自己的生命之水。然而,老家的雪儿塘,记忆中的乐园,却时时萦绕梦里,那般清晰,那般温馨。

本文作者:刘亚卡(微信公众号:草根叙事)。

旅行中的故事汇总篇三

黛瓦白墙浸润在微醺的霞光里,整个村庄都是沉静安宁的韵味,在霞光的覆盖下泛着古韵,这是我的家乡。在这座小城里,时间缓缓地流淌,正所谓“时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枣树的年龄很大,自我有记忆开始,它就立在那里了。小村贫穷落后,没有什么可供游玩的场所,可以说它就是我的童年。在小村的枣树下,我学会了走路,学会了奔跑,学会了爬树。夏天,是那里最热闹的季节。白天,蝉在叶片之间高歌,狗在树荫下休息,而我则斜倚树干,捧一本画册或故事集,尽享枣树带来的清凉。到了晚上,这里就是老年人的天下了,点上一盏灯,在树下支上一张桌子,玩玩纸牌,打打麻将,消融一天的辛苦与疲惫。

枣花的香气溢满了我的回忆。满树的淡黄色的小花掩映在满树葱郁的.绿叶中,煞是好看。枣树开花的时节,我们便不忍上树,我知道那是乡亲们几辈人的约定。在那一抹绿伞下,我们坐在松软的土地上,凝视着她,欣赏着她,赞美着她。

“春分一过是秋分,打枣声喧隔垄闻。”每至中秋前后,枣熟了,挂满了枝头,风儿一摇,从高高的树梢上落下来,也摔不破,地面上红红地铺了一层,也铺满了我童年的记忆。

每逢这时,奶奶成了村里最忙的人。她总是将打下的枣儿装在一个个红色的袋子里,袋子很多,足有四五十个。然后高兴地推着三轮车,载着枣和我,穿梭于村里的家家户户。看到的是奶奶和每户人家幸福的笑,听到的是寒暄和感谢。朴实厚道的奶奶用丰收的枣儿让我知道了什么叫分享,什么叫快乐。这淳朴的乡情也让老家在我的心里刻下了最深的眷恋!

傍晚时分,枣糕的香气随着炊烟的袅袅升腾在村子里弥漫开来,老奶奶颤巍着小脚在巷口呼喊:“硕硕哎,吃饭了!”这是我心里故乡最温情的画面。

故乡的老枣树啊,它在它的花季走进我的生命,又在我的花季悄悄地退场。它见证了一个村庄的成长,以前它立在奶奶的家门口,现在它仍然立着,立在人们的心里,染绿那一抹记忆。

旅行中的故事汇总篇四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为此,我爱上了旅行。只要一有时间,我就会跟着爸爸妈妈到处去转转。这不,一放暑假,我们一家就驱车来到了美丽的石牛寨。

一到这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座拔地而起的大山,两山相隔几十米,中间架起了一座雄伟的铁索桥,桥上拉着许多彩带,宛如挂在天边的彩虹。从下往上看,只看见许多个黑点(游客们)正在上面跳动着,真是惊险极了!我的心儿也早已飞上了桥头,真希望快点到那上面去走一走!大约坐了十分钟的索道,我们就来到了山顶,来到了桥上。这座桥真险啊!横穿在两山之间,离地百米,没有一根桥墩;这座桥真奇啊!桥面有一半是用玻璃铺设的,走在上面心里有种莫名的恐惧。我闭着眼,在爸爸的搀扶下,东倒西歪地来到了桥中间。只听见耳边传来了妈妈的声音:“图图,不用怕。男孩子要勇敢些,快睁开眼吧!远处的风景真美呀!”敌不过妈妈的“诱惑”,我试着睁开了眼,放眼望去,只看见一座座碧绿的小山,此起彼伏,连绵百里……我扶着铁栅栏,大声地叫了起来:“太美了!”此时,我已深深地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再也不惧怕这铁索桥了!我不仅敢走,甚至还和小伙伴们玩起了蹦跳游戏,将整个桥体弄得摇摇晃晃。看着大人们在桥上步履维艰的样子,我们高兴地笑了起来。

过了桥,我们再步行半个小时,就来到了“音乐栈道”。这可不是一般的栈道,全部建在悬崖峭壁上,离地面至少上百米。先由人工在石壁上凿洞打好桩,再用钢筋水泥筑好主体框架,最后铺设玻璃路面。走在上面,别有一番滋味!有的人是闭着眼,扶着石壁挪过去的;有的人是仰着头,大叫着跑过去的;还有的人是吟着诗,悠哉悠哉走过去的。我们就是后者,一会儿吟着“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一会儿驻足欣赏远处的百里丹霞地貌,一会儿趴在玻璃上瞅瞅山下有什么,一会儿摆个“pose”拍个照……大家玩得不亦乐乎!

一直到太阳下山时,我们才恋恋不舍地离开!这真是一次难忘的旅行!

旅行中的故事汇总篇五

一次,一朋友从日本旅游带回来一盒寿司送给于我,对于不是本国的土特产产品,我一向是比较好奇,看着礼盒里排放着十个做工精美的寿司,味觉上立马被视觉感官诱惑,在美食这方面我承认自己有点趋向于土包子作风,一看那做工精美的食物,便迫不及待地取一个,囫囵吞枣般快速塞进肚里,经过胃里搅拌的作用,通过感官的传输,才发觉那味儿除了含有日本那种芥末的调料味,便就是海苔中隐含的海水腥味,并无其他特别,朋友要求多品尝几个,要我一口一口慢慢的细作品嚼,连着品尝几个,个中滋味,还是感觉少了点什么,是糯米原始的香味还是作料的原因呢.;朋友在旁开口道:“你有没有感觉这寿司就像我们小时候母亲为我们做的饭团,但我总觉得它没有母亲做的饭团那般香!“朋友的话并没有错,此刻我才明白这份做工精美的寿司为何吃在嘴里却激不起味蕾强烈的反应,原因就在于它少了一种妈妈的味道!

小时家住在农村,80年代末的农村并不富裕,孩童一日三餐除了面食米饭,很难得有额外的零食,除了逢年过节,大人才会用自己种养的食物亲手制作一些原生态可用来招待客人的土家点心,那时候的美食并没如今花样多,但简简单单的粗细粮却是吃得格外香甜!

记事时起,小时差不多六七岁光景,我还是一个特调皮的小姑娘,上学比同龄人要晚一些,在同伴的圈子里号称孩子王,一天的光景,除了一日三餐,大部分时间成天不是忙着往东家跑就是往西家窜,常是玩得肚里唱“空城戏”才想到回家,回家第一件事便是往厨房的方向奔,傍晚四五时,总能看到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淘米,烧火,洗菜,只有这时我才会安安静静的搬把凳子坐在灶角旁,就如一只等待喂养的猫,等待母亲在用那大灶上的锅煮饭时,用那熬剩的米汤锅巴给我做饭团吃。母亲是个勤劳的农村妇女,一个懂得持家的女人,那时没有富余的金钱与外在的借力作用,母亲她常是用她那双粗糙的巧手,为她的孩子们做一些简单而又美味的食物来填补孩子们味蕾上的遗缺,饭团就是母亲常给我们提供的一道特殊点心。饭团它是用米饭与熬稀饭所剩的米汤,在刚熬完稀饭的大锅里,通过锅铲的按压,撒一点盐巴,再继续一按一压,最后把熬稀饭时留在锅四周边沿的锅巴一并收拢到米汤与饭粒中,直到三者融合黏稠在一起,便起锅,用手趁热搓成圆圆的饭团,里面在夹几片蒸好的自家腌制的咸肉,那时的猪肉并不像如今市集上出售的早催猪肉,而是农家人辛辛苦苦用米糠与猪草喂养了有整整一年时间的草猪肉,那肉结实有嚼劲,这种肉腌制出来的咸肉,放锅里蒸一蒸,那飘出来的肉香、嗅一嗅,香喷的气味马上会进入你的五脏六腑,令你”口水直流三千尺,掺和着饭粒的香,让你味蕾顿时起舞,让你五脏六腑陶醉,那时饭团就是我们这群孩子们心中最美味的“肯德基”,那时饭团就是我们这群农村孩子最奢侈的“日本寿司”宴,而为我们做饭团的母亲当是我们心中最美最心灵手巧的田螺姑娘。

如今时过境迁,家家户户几乎都用上电磁炉,或是液化气,哪怕是有大锅灶,但会做饭团的已经很少,孩子们的胃已被五花八门的零食所替代,又有哪个孩子再愿意吃那种简陋的饭团呢?如今就如我的孩子,对于“饭团”这两字她是陌生的,甚至不知饭团的风味是如何,她也无法理解她的母亲为何总爱拿她喜欢吃的美食来与她外婆做的饭团来作比较。在当今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时代,食物花样变化万千,但我还是对那原始的乡村风情却情有独钟,它外表没有大都市里包装制作好的食物那样高大上,它也没有精雕细琢的美丽图案,它有的只是原始的香味,它只是一贯保持自己独特的独有的妈妈味道,尽管它外表看起来是如何的粗糙,但它内质含有的精髓却简单不参杂任何添加剂,给予安全的滋养;哪怕多年以后,当你偶然间再一次看到或吃到,总会莫名的在记忆中泛起无限的涟漪,无限的念想!

作者:何金宝。

公众号:南粤作家。

旅行中的故事汇总篇六

光阴荏苒,有种味道,虽尘封已久却历久弥新,纵使岁月蹉跎,却香远溢清,那便是尘封记忆中的那杯水的味道。

那天屋外细雨如丝,吧嗒吧嗒的下个不行,天阴沉沉的,教室里也比往日暗了许多,自己的心情也倍感低落。

那是一节语文课,虽说老师看着年轻,20几岁,一双浓眉大眼,一张樱桃小嘴,瓜子脸,眉宇间温文尔雅,却是有名的严厉,颇有闻风丧胆的感觉。虽说不舒服,我只能老老实实静静地坐在座位上,用左手勉强撑住脑袋,时不时地还要用卫生纸擦擦鼻子。

脑袋也迟钝了许多,木木的盯着老师,偶尔回过神来,瞅瞅同桌晃动的笔,才知道该做批注了,便也夹根笔,在书上画上几道。这一节要不是语文课,我都请假了。时不时地总忍不住瞄几眼那挂在墙上的表,感觉就在熬时间,只愿时针过的快点吧,快点吧。

突然,我与老师的'目光相遇了,那犀利的眼神,一下子刺伤了我,我赶紧低下头,瞥一眼周围,才发现同学们都在纸上沙沙地写个不停,只有我还在默默地发呆,又瞟一眼老师,等待着她严厉的指责,等啊,等啊,她却连一句批评的话也没有。我的内心难过极了,接下来的时间更是如坐针毡。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终于铃声想起,下课了。这或许是那刻最美妙的声音。我也便如倒塌的城墙,先用胳膊枕着头,再戴上帽子,趴在桌子上,此刻,什么也不想想,只想好好睡会,谁也不要打搅我,实在是太难受了。

不一会儿,感觉不停的有人喊我,推我,本已无力的我,睡梦中迷迷糊糊的,颇为恼火。谁这么恶心,没看我病着呢,烦死个人,我不情愿地抬起头,“操!”当这个字刚出口时,我便望见了语文老师,只见她早已坐在我的身旁,手里捧着一个粉红色的卡通杯。回过神来,我顿时羞红了脸,赶紧坐端正。只见她轻轻地把杯子放在我面前,用手轻轻地来回摸了摸我的额头,接着便从口袋里摸出了一袋药,小心地撕开外包装,一边往杯子里倒,一边用筷子细心专注的搅动着,此刻的她,红色的发卡,浓眉大眼,乌黑的头发,是那么美。

“好了,趁热喝了,你的感冒就会好点。”她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捋了捋她那披肩的长发,我发现她是那么温柔。就这样,我慢慢地喝着那杯水,只觉得甜甜的,暖暖的。

十多年过去了,我在感冒时,总会调制同样的一杯水,却再也没有甜甜的味道。

旅行中的故事汇总篇七

炎炎夏日,知了在枝头歌唱,荷叶轻轻托着荷花发出阵阵清香。窗外的景色真美啊!我现在正坐在通往镇江的高铁上,我旁边坐的是老爸跟他的同事。由于暑假到了,他们要带我去镇江一日游。

导游在为我们介绍着什么,我可没功夫仔细听,我还要去爬山呢!来到了台阶下,我深呼吸一下冲了上去!我挥着膀子,张大嘴巴开始念叨:‘草上飞,我飞飞飞’!那样子一定要多难看又难看!大约飞奔了三四层后,突然发现刚才宽大的阶梯怎么变得这么狭小啦?不仅如此,它看起来还一副摇摇欲坠的样子,让人直打冷战呀!我停下来喘了口气,决定继续往上爬!只不过,这次我紧抓扶手,一小步一小步爬了。那小心翼翼的样子,跟前面来了个360度大转弯啦!

下山的时候,我们沿途欣赏花朵。粉色的小蝴蝶花‘飞来飞去’,像是在和真正的蝴蝶比美。紫色的喇叭花怒放着,我真想凑上去‘听听’里面有什么夏天的消息。接着我们去了一家饰品店。在那里,买了一个紫豆荚项链、一把小蒲扇之后满载而归。

我们登上了回南京的高铁,窗外的景色还是那么迷人。我无比留恋的看了看镇江,这真是一个开心的暑假之旅!

旅行中的故事汇总篇八

眼因多流泪水而愈亦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亦温厚。平江因汨水著称,与屈平、杜工部结缘。蓝墨水的上游浸染了爱国忧民文人的泪,也一脉相承飘逸着翰墨水韵香。

多情的平江是水的故乡,从县境东面幕阜山脉发源,于低山丘陵间狭窄水道曲折西行,横贯平江全境。

幕阜山是汨水的发源地,涓涓细流掩映于花木幽深的山林中,如果不经意,或许发现不了那星棋罗布的众多水源,它们坚守着“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的水的本义,无声地、缓缓地流淌,积小流而成昌水泽被平江,故平江古称“昌江县”。水的发端总是安静的,沸沙池是幕阜山脉静水流深的代言人,“覆之谷空谷空陷,以竿抵其隙,深不可测。”看似不大的一口古井却“不雨山常润,无云水自阴”,井底几处泉眼不时喷涌出泉水来,激起周遭的沙粒如煮沸的米粒上下翻滚,分分秒秒,岁岁年年,如激情奔腾,似钟表计时。沸沙泉水颇为神奇,明明有细沙沸腾喷涌,但随意舀起的泉水中却怎么也不会有沙粒的污染,故当地老人称之为神水。“神水”系天然矿泉纯水,清澄甘纯,矿物质含量丰富。除了“幕阜山泉有点甜”之外,福寿山的水是真真配得上“福寿”之名的,这里的水能治结石,不少结石患者只要从这里运回几桶泉水生喝不到个月,结石便不治而愈,福寿山泉中含有一种微量元素,喝了能消融身体内的结石。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水的中游是水系最丰富的地方,汨水奔至江西修水后折身返回平江,流经长寿而至加义,加义是汨水最繁华的地方,连云山、沱龙峡两处漂流尽显动感之美。自然形成的峡谷蜿蜒绵亘,青山环抱的风光旖旎多姿——佳木繁阴,野芳幽香,鸟雀和鸣。舟行山涧里,人在画中游,漂流的意趣妙不可言。平缓处挥动一支船桨,不专业的舵手忽左忽右唐唐突突任意西东,捧一手清溪沿船边抛洒,舀一瓢浊流纵情激趣。你给我一瓢水饮,我还你一身落汤鸡淋,人与人就在这水的聒噪中变得亲昵。质本洁来还洁去,水是最纯净的精灵,再怎么亵玩它都不会反抗,因为它只要重归水流又能保持本真。落差处激情冲浪,胆大的张大眼睛尽享人船漂移之乐,胆小的闭目屏息只能弄得个顺水行舟。沱龙峡漂流有“世界第一漂”之美誉。若是你爱静,加义还有个天然的氧吧叫纯溪,纯溪之纯在于它的原生态,这里的水纯美温情纤尘不染;这里的鸟雀蝴蝶纯朴天真不谙世事,无论游人怎么去挑逗它,它都无畏无惧独自偷欢;这里的空气纯净清新,有原始植被的循环净化,没有现代科技的玷污渐染。有人说纯溪是个世外桃源,对此我不无担心,担心哪一天它被好事者多事,复制出朵朵桃花,那赝品的格调就无味了。我希望它是柳公笔下的愚溪,虽“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却因身处偏远而独守本真。纯溪是溯溪的好去处,提着拖鞋,挽起裤管,光着脚丫走在溪流中,来个凌波微步,玩个蜻蜓点水,偶尔找一大石块躺在上面闭目养神稍事休憩,间或掬一抔清水送入嘴边聊当解渴。动若脱兔静如处子,汨水在中流呈现的是水的多元与精彩。

水是清明澄澈的泪,泪是多味浓情的水。水到安定、汉昌、伍市又是另一番景象,这里是“蓝墨水上游”的集中体现,是百川归海的微型缩影。平江有幸,平江福浓,杜甫、屈原均归依于此。杜甫墓在安定镇小田村,虽没有富丽堂皇的建筑相伴,但一弯水心如镜的小溪亘古长流,一所诵诗成礼的学校书声相依。屈平之“平”已成县名,平江之前人来者均对屈原感怀至深,每逢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是岳阳人都会的纪念方式,唯有平江,在伍市的白杨村还口传身授世代相守了一套九龙舞,据说这九龙舞是为了感谢九龙抗议龙王遂托举放还屈原忠魂义举而创立的,现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纵情山水间,斗酒诗百篇。两大文人深远地影响了喝着汨水长大的平江人,平江人勇武正义,是全国十大将军县之一;平江人浪漫多情,是文坛湘军的生力军,彭见明、吴傲君、吴牧铃、毛云尔等现代作家声名鹊起。

青山不老,绿水长依。山水平江,好梦翩飞。水是淡的酒,酒是浓的茶。品味汨水,如若品读平江。

本文作者:李海涛(微信公众号:草根叙事)。

旅行中的故事汇总篇九

前几天,在新闻里看到“金砖厦门会晤”,画面上美丽的厦门、鼓浪屿撩起了我记忆深处的厦门之旅。

一九九九年暑假,热爱旅游的我,和往年一样,带着女儿开始了去往厦门的旅程。一路颠簸,我们先后去了九江、庐山、共青城、南昌、福州,最后一站来到向往已久的厦门。从福州到厦门我们乘长途汽车,一路上透过车窗看到美丽的八闽大地依山傍海、沧海桑田;满山遍野的荔枝、龙眼,果实累累;道路两旁的花卉、苗木,美不胜收;路上看到头戴斗笠,身穿露脐花衫,肩挑扁担的惠安女,无疑是一道靓丽的风景。高速路两旁和中间的隔离带都是花园式的,看着这一派南国风情和秀丽的山水以及优雅的环境,我心里对我们陕西当时并不好的环境产生了不满的情绪。正在心里抱怨黄土地上脏乱差环境的时候,突然从我们身边驶过一辆大卡车,车尾的车牌号前的“陕e”是那么的醒目,就在那一瞬,我和女儿不约而同的站起来说了声“看陕e”,惊扰得邻座的乘客也顺着我们的目光往外看,其实他们根本没有听懂我们说什么。也正是这一刻让我忽然感到,原来我的骨子里对家乡的眷恋是那么深厚。

到了厦门登记好酒店,安排好住宿,我们去超市购物,刚进门就听见我们身后有两个人说着西安话聊天,回头一看她们穿的铁路服。我们两个惊讶的悄悄说:“咱陕西人,还是铁路上的”,激动的互送一个眼色便随她们一起上楼了,到了二楼,我忍不住问了一声:“你好!请问你们是从西安来的吗?”她们热情的答道:“是的,我们从西安来,你们是哪里的?”我说:“我们也是西安的”。寒暄了几句,才知道她们是西安客运段的,是西安至厦门的列车上的列车员。她们问我:“回不回?明天要回去,可以坐她们的车”。可惜,我们刚来,不能跟他们同行。过后又使我明白,无论走到哪里,再美的风景也代替不了家乡的风土人情,说再标准的普通话,也没有乡音听起来亲切,流淌在血液里的故乡情,永远不会变。

八十年代,张暴默的一首《鼓浪屿之波》,曾经在年轻人的心里描绘出一幅幅精美的画面。来到厦门,鼓浪屿一定是要去的。随着我们临时参加的散客旅游团一日游,第一站就是鼓浪屿。美丽的鼓浪屿,是东海中的一个小岛,和厦门隔海相望,它的魅力不仅在于举世闻名的日光岩,还有它的各种风格的万国建筑群和收藏了世界各国100多架的名古钢琴。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雕像是鼓浪屿一处耀眼的景观,是我国目前最大的人物雕像,三面临海,一面与鼓浪屿接壤。郑成功面向大海,身披盔甲,手按宝剑,挺拔刚劲,气势雄伟。整个雕像高15.7米,宽9.2米,重1400多吨的花岗岩材质,能抗12级台风。自从1985年郑成功雕像落成,厦门再也没有遭遇过破坏性的台风,所以,郑成功成为厦门人心中的镇海之神。

在鼓浪屿除了吃海鲜之外,登上日光岩眺望是必不可少的,四周海天一色,云海茫茫,遥望宝岛台湾,隐约可见。一湾浅浅的海峡隔断两岸同胞的往来。从日光岩下来,我们乘座一艘旅游小船,船上大约十几个人,驶往金门岛方向。在距离大担岛大约有200米左右距离时,船停下来。船长说:由于李登辉的“两国论”,而使得两岸关系紧张,我们不能再往前开了,只能在这里远远的看着。我们在船上清晰的看到大担岛上的标语。稍停片刻立即掉头返航。看看现在去台湾旅游如此的方便,真为今天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而高兴。

到鼓浪屿旅游,品闽南的功夫茶。在那个炎热的夏天,海洋性气候酷热难当,口渴难耐,喝茶已是求之不得。精明的导游领我们走进一家茶艺馆,美丽贤淑,温柔典雅的茶妹子边介绍福建的乌龙茶、铁观音茶的功效,边娴熟的表演着茶艺,表演完给每个游客端上一杯浓浓的功夫茶,需要三口品完,满口苦涩。随后用开水冲洗茶杯,再给每人喝一口白开水。此时奇妙的感觉出现了,从舌尖到舌根有一丝甜味,苦尽甘来就在此刻尝到了,回味无穷驱使你继续喝茶。这时候游客不禁竖起大拇指啧啧称道:“此茶乃茶中精品”!闽南普通的乌龙茶、铁观音就这样被神化了。游客们自觉自愿的买下价钱昂贵的茶叶。我心里很清楚,这是由于感觉的对比性,出现的错觉。是白开水的淡与浓茶的苦对比使我们的感觉发生变化,人的感觉误认为是茶先苦后甜,而不是茶叶神奇。我也不会上当去买那物非所值的天价茶叶。

从鼓浪屿下岛,我们去了南普陀,当然信徒们念经我是听不懂了。但是,他们的虔诚是显而易见的。福建是我国佛教信徒较多的地方,男女信徒们的五体投地足以说明他们心目中的救世主的地位。让我感兴趣的是在南普陀寺的门前有一个很大的放生池,池里的鱼儿在自由自在的游,岸上游客在随心所欲的玩,没有人肆意喂鱼或给池里投放东西去打扰鱼儿,如此和谐相处,在当年还是不多见的。

参观胡里山炮台,观赏欧洲建筑与我国明清建筑风格的完美结合。由于胡里山炮台毗邻厦门大学,所以也顺便领略了厦大的风采。

在厦门一周时间,目睹南国风光,聆听悦耳琴声,感受大海波涛,遥望宝岛台湾,品尝美味海鲜,接受闽南文化。厦门干净整洁的城市面貌,优雅的环境,清新的空气,蓝天碧海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回来后,最大的担心就是不敢吸气,惟恐把污浊的空气吸入肺里,呼不出来。

在返回的列车上,途径漫长的鹰厦线,当时鹰厦线还是单线。这个丘陵地带,火车翻山越岭缓慢行驶,途中站点较多,让车是常事。一路走走停停,我们整整在车上呆了五十八个小时。火车过了鹰潭站,睡在我下铺的一个乘客挂在衣帽钩上的包被偷了,包里有在厦门上车前他儿子塞给他的四千元。老头一路沮丧,自责不该要儿子的钱。

列车行驶到郑州,我女儿就不吃车上的饭了。我问她:“为什么不吃饭”?她说:“留着肚子回家吃凉皮”。于是,我们都忍饥挨饿八、九个小时,就为了吃凉皮,喝冰峰。到了西安,回到小区院子里,还没有进门,我们母女俩风尘仆仆,灰头土面就坐到摊上吃起凉皮了,行李箱就放在我们身边。那光滑耐嚼,香辣可口的滋味真够劲!走遍大江南北,尝遍各地美食,再好的美味,也比不过陕西的凉皮;无论走到哪里,还是家乡的味道最好;无论走得多远,心永远都在家里,月还是故乡圆啊!

本文作者:师宝珠(微信公众号:三贤文苑)。

旅行中的故事汇总篇十

乡村年味是三分春联、年画及浆糊。红彤彤的春联贴在家家户户的屋门上、房门上,连一些饲养牲畜的猪圈、牛圈、羊圈和鸡圈也都贴上了大红对联。家里的新年画更是贴满了墙壁,连房门上也贴上了年画。儿时最爱贴年画,什么“红灯记”、“沙家滨”、“美丽的黄山”等等年画,至今还记忆犹新。于是,过年期间最好奇的就是到各家各户看春联,欣赏精美的年画。记忆中的年味是在红春联的海洋,是年画的集中展销会。

乡村年味是三分声声鞭炮响。有人说,年味是由鞭炮烘托出来的,没有鞭炮声就不像过年。在关于年的古老传说里,鞭炮就是主角之一,此俗延绵至今,已经成为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从大年三十一直陆续地放到正月十五。而年味的鞭炮声又与平常不同,它不是集中在一个方位响呀响,而是从早到晚东响一下西响一下,南响一下北响一下。儿时的过年,最期盼的就是拥有一挂鞭炮,如果拥有,不是一下子放个底朝天,而是把整封鞭炮拆开来,一个一个或一小段一小段地放,营造出浓浓的年味。如果谁家放鞭炮,孩子们便一拥而上,去抢那些没有放干净的鞭炮。

乡村年味是二分压岁钱。据说,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帮助小孩平安过年,祝愿小孩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平平安安。于是,大年三十晚上,大人们都要给孩子们压岁钱。而去亲朋好友家拜年时,长辈们或多或少都要给孩子们压岁钱。记忆中每年的大年三十晚上刚吃完年饭后,爹妈就塞给我们压岁钱,七、八十年代农村经济落后,压岁钱都是分分钱、毛毛钱,最多的一、二块。于是,为了多挣压岁钱,兄弟姐妹之间争相跟着父母去亲戚家拜年。

乡村年味是二分拜年。儿时家里亲戚特别多,七大姑八大姨,足有一、二十家,家家都要走访到。记忆中那时给亲戚们拜年的礼品,也就是饼干、红糖、糕点之类的,撑死几块钱就打发了。由于到亲戚家拜年“油水”多,不仅而有大鱼大肉好吃的,还有鞭炮放,给压岁钱,孩子们都争着去。

乡村年味是二分穿新衣裳。一到过年,不管是大人小孩,都穿着新衣裳。那时候物资短缺,经济落后,平时穿的要么是旧衣裳,要么是打了补丁的,只有过年了,父母才给你做套新的,等过完年后就将新衣裳脱下来洗净,来年过年再穿。记忆中父母给我做了套“的卡”上衣和“的确良”裤子,过完正月初七后就脱下来,每年过年穿,一下穿了五年。

乡村年味是一分看大戏。过年唱大戏是儿时那个年代最特有、最热闹的文化生活,唱的一般都是地方戏,在露天搭一个舞台,演员们穿着古装戏服,吸引着三乡五镇的群众扶老携幼。只见戏台前后左右,人山人海,好多附近的人家邀请远处的亲戚前来村里看戏。其实看戏是大人们的事,我们这些孩子们只是看看热闹而已,要么零星放鞭炮、吹气球玩,要么购买像甘蔗那样的零食。记忆中的大戏如《秦香莲》、《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公众号:南粤作家。

旅行中的故事汇总篇十一

哦!是国庆节了!我们和亲戚一起去肇庆旅游。一起床,我就急急忙忙吃完早餐带着相机坐上旅行车走了。我真是兴奋到极点啊!那里的“七星岩”是我国的名胜古迹,听说那里非常美丽。

亲戚们来到事先约好的车站接我们,就开始旅程了。过了大约15分钟,来到了广佛高速的雅瑶收费站,我们看见像一条长龙似的车辆在排队付过桥费,过了大约一个小时,有些人等得不耐烦,下车在马路上逛来逛去。终于轮到我们我们付过桥费,我的心情又好了起来了。过了收费站车像飞标似的快速行驶着,又好像空中的飞机飞驰着。

过了一会儿来到三水的高速公路上,我又看见车堵得像一条龙,怎么又堵车了,真是气死人了。为什么又堵车呢?哦,原来有一个人上了高速公路,违反了交通规则,被车撞倒了。此情此景我们想:今天应该很晚到肇庆了,即使到了,也没时间玩。我们就临时决定去三水的“荷花世界”。

荷花世界?这个名字听起来挺不错嘛!但我们一到那里,哗!票价60元,太贵了吧!听其他游客们说,平时票价只有15元,怎么国庆节就这么贵呢?我们就决定走了。妈妈在附近的小商店里买了三枝水莲,,从小商店的窗口可以看见“荷花世界”的风景,原来只是在小池塘里有几支小荷花,太阳还猛烈地晒着呢。

中午时分,我们肚子饿了,恰好前面有家饭店,那里的螃蟹美味可口,让人吃了还想吃,但那里的卫生太差了,我洗手时,把我的衣服弄脏了。吃完饭,我们呆了半分钟不到就走了,连送的水果都不想吃。

真是一次糟糕的旅游啊,希望不要再有第二次了!

文档为doc格式。

旅行中的故事汇总篇十二

在我的记忆中,旅行过很多次,就像天上亮晶晶的星星一样,而这一次旅行,就仿佛是夜空中最亮的、最大的那一颗星。

这次旅行是电视台举办的一次节目,是我独立和一群小伙伴和一些老师一起去的,所以我对它记忆犹新。

爸爸送我到出发集合的地方,我先换好蓝队队服,在大厅等候所有队伍的人员全部到齐,我们便去坐了几个小时的大巴车。车上的人可真多,有红队、黑队、绿队、和我们蓝队。红队、黑队都是一些可爱的小不点儿,有时说起话来,就像我们的开心果,有时说起话来,就像一个个小大人。而绿队,和我们蓝队年龄差不多,一路上基本没怎么说话,而我们蓝队队长呢,她就像个话匣子,打开了就关不上了,不停的在旁边同学耳朵旁说话。这几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到达了目的地,我们先去了饭店吃饭,我早就饿得不行了,所以吃的很多。

吃完饭后,老师给我们分配了房间,我是和一个红队的小妹妹在一起住。没休息多长时间,我们便去拍摄了,可到了拍摄场地,今天是红队和黑队在拍摄,我们只是在那里随便逛逛,玩玩儿游戏呀、拍拍照呀、虽然并没有拍摄可我还是很开心。晚上,有一个小朋友过生日,我们开始吃蛋糕了,蛋糕是蓝色的,香甜的奶油上镶嵌着漂亮的巧克力,简直让人欲罢不能,我们吃了好多块,就连打嗝都弥漫着香甜的奶油味,这让我今天更开心了!

到了晚上睡觉时,和我一起住的红队小妹妹,哭着吵着要找妈妈,我也被她烦的不得了,要不是我们的带队老师,来给她讲故事,她就得哭一个晚上。

第二天,终于到我们拍摄了,我们一共玩了三个游戏,我们当时玩儿第一个游戏的时候,我和一个女生背靠背夹着气球,跨过红线,到达终点了,气球马上就要飞出去了,我赶紧拿牙签扎爆了,我本以为我们会赢,可还是比绿队慢了几十秒,导致我们输了。

第二个游戏开始了,是摸箱子里的东西让队友猜,我把箱子里的梅花鹿当成了小兔子,队友也没有摸出来是什么,传递了错误信息,导致我们第一轮答错,但第二轮情况就有所好转,队长摸箱子的时候,硬是把箱子里的东西捏碎了,她才感觉到是小面包,其他人摸的也是小面包,我们第二轮就答对了,游戏结束后,我想我们答错了一轮,肯定输了,可没曾想到,绿队和我们打成平手,虽然没赢,但我们也没输呀!

到了第三个游戏,我们坐着一个雪圈从高高的雪坡上滑下来,我们玩了两次,一次故意玩得不好,就为多玩一次,因为为拍摄效果,如果玩得不好,老师就不能把最好的一面展示在镜头前。虽然多玩了一次,但这次游戏最后还以失败告终,我想可能是因为推雪圈的老师推的劲儿太小了,有些幸运儿就超过了终点,可也有一个小朋友并没有超过终点,虽然两次游戏全输了,但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

这段美好的时光虽然短暂,虽然我们并没有赢,有点小遗憾,但这是我第一次独立在外完成的这些事。这次旅行我很满意,也很开心。

旅行中的故事汇总篇十三

不知不觉又到了年尾,广播、电视里不时地播报一条关于如何抢购火车票的信息或者夫子庙的扎灯艺人们今年又推陈出新了哪种花灯的报道;去商场、超市购物时,忽然发现,各类年货已经辟出了采购专区供人挑选;春节的脚步一天天近了,生活中、空气里“年”的味道也越来越浓。

或许人到中年了吧!念旧的情节也日益加重。

记得小时候,特别盼望过年——有新衣服穿,有常年吃不到的食物和零嘴,还有父母和其他长辈一年一次封“耀眼”的红包,都是物资匮乏年代小孩子们心驰神往的东西啊!年,也就显得格外珍贵!而且新年里,孩子们可以说是百无禁忌。可劲地吃,可劲的玩,再淘气的举动,大人也会没奈何、好脾气地包容了。就算没有丰富的电视节目观赏、没有灿烂的烟花、爆竹可放,光节日里呼朋唤友约上几个小伙伴去秦淮河边的夫子庙转转,在喧闹的人群里嘻笑、扎堆,尝尝难得一吃的地道小吃,看看买不起的花灯,逛逛有趣的花鸟市场,那就是莫大的享受!至于我,能阔气地揣着够买几本小人书的钱去新华书店看半天的闲书,那感觉就像大富翁一般底气十足,心情舒畅。

那时候过年感觉很忙,兴奋的起点一进腊月就开始酝酿。大人们早早的开始准备过年的各种食材。拿出攒了许久的各种票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家还是计划经济供给制,买食物与用品要同时用票据和钱购买)与钱像小鸟搭窝一样一点点从菜场、供销社换成数量有限鸡鸭鱼肉和瓜果蔬菜,然后再煎炸烹炖制成半成品摆放起来备用,小孩子们也被家长们安排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而年的气氛就在人们精心劳作中慢慢发酵、变浓。

做熏鱼、炸春卷、炒花生、煎蛋饺,样样都要从头做起,至于杀鸡、宰鸭、剖鱼、腌咸货等活计皆得事事亲力亲为,因为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得到现成的,何况那时大家都没有多少钱!一个称职的家庭主妇的能力在过年时就能完全体现出来。多幸运,我有一个能干、好脾气的妈妈,不仅能烧一桌色香味俱全的家常菜,每年还很有爱心与耐心为家中的老人、孩子准备难得一见的甜点与零嘴。从小一起长大的闺蜜,至今提起我母亲,还会念念不忘她烧的“咸肉炖黄豆”、“红烧猪蹄”、“银耳红枣羹”。因为能干的母亲,我童年里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忆:过年前半个月,家中过道里那只小煤炉开始发挥它一年中最大的功效——有时炖着笋干烧肉,有时炖着糯米红豆蜜枣粥,有时炖着咸肉烧黄豆,往往满屋飘香时,我和弟弟就忍不住蹲在煤炉前迈不动脚,直到妈妈主动提出让我们挖一勺子尝尝鲜才罢休,而家中那只“可怜”的猫咪也懒懒地趴在炉灶旁不肯离去,大概它也被食物的香味熏迷糊了,就算吃不着,闻闻香味也好吧!

现在的人们靠手机、电脑、电话、快递将彼此的心意与祝福送到,却也少了面对面的欢畅地交流,那时候流行互相串门似的去拜年。三十多年前的部队大院,每排房子是以单位为编制的,于是过年那几天常常看到这样的一个场景:一两个要好的同事,相互邀约去某一家拜年,喝茶聊天后,这家的男主人再与来者一块出门去下一家,最后往往变成一群人去某家拜年,人一多就热闹,有时房子小,人都坐不下,大人们就索性开着门,有的站在屋里,有人站在屋外,不分彼此、笑眉笑眼地随意拉呱,那场景喧闹得快把房顶掀了,小孩子们也趁机像条小鱼一样溜到邻居家的饭桌上多抓一把瓜子、糖果放到自己小口袋里潇洒一回。这时候的大人们常常假装看不见,甚至主动将零嘴分送给起哄的孩子们。如果亲戚朋友多,关系又走得近,主人是要留饭的,可能直到小年,互相之间还没转完呢!

如今简单了,一个电话或者一条短信就搞定了,人与人的距离却反而远了。我想这祝福的传达可能不仅仅限于能看、能听,或许那一张张相互熟悉的面庞上质朴、真诚的笑容在彼此心间的流淌才更让人窝心、心动吧!

过年是什么?过年就是让亲朋好友有个相聚、沟通的机会啊!让由于地域而隔开的家族成员、老少爷们再次聚集,让一天天长大的孩子们有一个孝敬父母、陪伴长辈唠嗑的宽裕时间;让忙碌了一年的人们以节日的名目放松、亲近,在家人精心准备的香味扑鼻的饭菜香中感受家的温馨与舒心。

中国人的过年,说白了,就是以家的名义招唤远方游子归巢的号令。所以过年了,就带着孩子回家看看吧!家乡的山水还是如小时候一样亲切吗?看到邻居叔、婶们日渐衰老而微笑的脸庞,好像自己再次回到当年活泼、可爱的孩童时代,让父母冷清了一年的老宅多了一份难得的热闹。而家家户户,因为有了老人与孩子的欢笑才更有年的味道。

本文作者:周华(微信公众号:草根叙事)。

旅行中的故事汇总篇十四

每当我路过幼儿园门口,看到那些年轻的母亲接孩子,孩子一看到母亲就甜甜地叫妈妈时;每当我们侦破了绑架少年、拐卖儿童案件,把天真可爱的孩子交还给家长,看到孩子扑向母亲,母亲紧抱着孩子那种悲喜交集的情景时,就会想起我苦涩的童年生活。天下最珍贵的东西是母爱,而我的母亲把我掷上人生的“红甲板”后不久,便被一场瘟疫夺去了年轻的生命。后来我便有了后妈,后妈对我很凶很凶,从此,我再也没有得到过珍贵的母爱。

母爱,这伟大深邃而难以读懂的诗篇,似乎到了不惑之年才有了比较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在母亲节即将到来之际,写了以下这段文字,说说我的后妈,并祝她在天堂快乐幸福。

母亲死后,最初几年是由外婆抚养我,直到七岁那年,家里突然在披红挂绿吹吹打打中迎来了一位新妈妈。新妈妈是个哑巴,人长得挺秀气,据说不是天生就哑的,是吃了一种什么药吃哑的,所以,咿咿呀呀能说上些简单的词。结婚那天,父亲跟她拜过天地后,喜娘把我拉过去要我叫她一声“妈”,她一把将我搂进怀里,在襁褓中失去母亲的我,顿时感到一股甜甜的母爱温暖着我的心。谁知好景不长,“六月里的日头,后娘的拳头”这句多少带有片面性的老古话,竟像真理一样在我身上实践着。

在记忆中,自从后妈来到我家,童年的我没有受过一次宠爱,没有穿过一件好衣,也几乎没有吃过一餐饱饭。后妈规定我每餐只能吃一小碗,而且常常是两个糠团子上面盖些稀饭,每到夏天,时有剩粥剩饭馊掉,于是,那些馊了的粥饭便成了我的家常便饭。我常常饿着肚子到外婆那儿寻求些补充,左邻右舍看我可怜也时有些许“施舍”。但出人意料的是,我却长成了1.80米的高个子,我想,这也许是跟常吃馊东西发酵有关吧。那时,家里虽穷,遇到节日,也会做些米糕团子之类的东西。通常情况下,这些“高档”的食物或被锁进内室或被高高挂起,要是能吃上一二解解馋,算是后妈大开其恩了。在当时,像我们这样的家庭,餐桌上是难得有荤腥的,即使有,我也是无权享用的,有时家里来了客人,或杀只鸡或割些肉,挡不住诱人的香味,当着客人的面我会勇敢地把筷子伸向“目标”,这时,桌子下定会有一只脚在有力地向我发出警告。无奈,我的筷子只得改变方向,夹些杂七杂八的蔬菜知趣地捧起饭碗到屋外去吃。当那些不知底细的客人还要夸我乖、夸我懂礼貌时,我的心里委屈得直想哭。

其实,在村里我算得上是一个聪明勤奋的孩子,我不仅从来不顽皮,不闯祸,而且在学校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放学回家,不是割草、挑马兰头,就是带妹妹、洗碗做饭。尽管后妈连生四个女儿,她还是一点也不喜欢我这个独生子,我是名副其实在后妈的白眼和打骂中长大的。稍有不慎,或打碎一个碗,或妹妹摔一跤,都会遭来一顿打骂。我的身上常被打得青一块紫一块的。记得十岁那年,一次我在碗橱里拿碗时,不小心弄翻了一只碗,碗里的酱油流进了橱下的水缸里。我知道闯了大祸,心里非常害怕,连忙用紧急换水的办法来补救。我把缸里的水一桶桶提出去倒掉,又从河埠头提来一桶桶清水倒满水缸,奔进奔出,累得半死。但是,后妈还是没有放过我,她拿起一根木棍,发疯似地在我稚嫩的身上抽打,直打得我遍体鳞伤。那天黄昏,小小年纪的我,竟独自一人走向母亲的坟地,在那里放声痛哭。这是一个受尽折磨的孩子在向母亲哭诉,这是一个孤立无援的幼童在向苍天求救。凄惨的哭声,使围观的许多人流下了同情的眼泪。当晚,在外地做泥水匠的父亲回来,在骂我丢人现眼的同时,我第一次看到他向后妈扬起了拳头。

后妈对我的种种虐待,还有许多,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些已经淡忘,有些早已烟消云散,但是,无论何时何地,我只要听到《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中“没娘的孩子像根草,离开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时,就会勾起童年生活的辛酸回忆,就会禁不住泪流满面。

旅行中的故事汇总篇十五

南方的夏天,酷热难耐,走出大门,有如钻进一大蒸笼里,呼吸沉闷,透不过气来。总想找一小桥流水,古树参天,空气温韵,纯然超尘的清凉净地,随意漫步,随意呼吸,洗涤满身的疲惫与俗念。

也许是心有所思,魂有所护。得美人相邀与我随行,便踏进了红溪,这里泉瀑流泻,恬静的山野绿树成荫,空气清新湿润,从缝隙中仰望天空,湛蓝明净辽阔。不禁把灵魂置于自然的怀胞,享受行于谷中,溪流潺潺,枝叶扶疏,溯溪而下,映入眼眸的便是青藤老树缠绕,穿行藤树间,经常会出现:“人在树下走,不得不低头”的字样。清新空灵的自然韵味,令人沉醉。

穿过流水小桥,稀疏的阳光洒在脸上,跳跃亲吻;温润的山风拂过,树间的鸟儿自由欢唱,溪瀑合鸣,旋律优美,心旷神怡,超然失神幽径的小路,小溪随意漫流;有时又如游龙飞舞,玲珑剔透,飘逸彰现;有时如害羞的少女,娇柔矜持,藏身石后。终于到达山中最大瀑布,水气、雾气交织升腾,人影迷朦飘浮,山瀑冲入山底飞溅的水珠,抚过脸儿,温韵连绵,美妙的瀑布,有如一幅天然泼墨山水画,一部雄浑跌宕的野*响曲。

从山谷里流经谷里的水量逐渐减少,岩石裸露,溪水清澈见底,情不自禁甩掉脚上的鞋,跳进水里,享受大自然的馈赠,让心灵与肉体无障碍地与水石亲密接触。此刻,所有的矜持与烦琐抛入九霄云外,拉住美人不顾“湿身”的戏水、欢腾,揣心的悸动与快乐无法言表。薄薄的雾、清凌凌的溪,掠过水面的昆虫,蝴蝶,鸟儿欢飞而至,似乎都想把激情绽放、张扬。

旅行中的故事汇总篇十六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社会的未来,而孩子的礼仪教育刻不容缓,为了让每一名幼儿都有良好的情操,培养他们对礼仪的认知,寿光市侯镇地沟中心幼儿园把幼儿的礼仪教育作为每日的重点。

一、把礼仪教育渗透到一日活动中来,每天从幼儿入园开始教育幼儿与家长、老师、小朋友之间进行礼貌问好,接着晨检,让幼儿从老师的晨检过程中学习讲卫生的礼仪。

二、在主题墙中渗透礼仪教育内容,通过主题墙的环境教学,促进幼儿文明礼仪的养成。

三、在平时教育幼儿不要大声喧哗,要将普通话,并随机教育幼儿用谢谢、你好、请、对不起等礼貌用语。

四、每周举行评选"礼仪小明星"活动,对幼儿进行表扬和鼓励。

五、想家长宣传礼仪教育的内容和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家园合作,共同努力、通过礼仪教育的开展幼儿的礼仪面貌好了很多,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随着教育部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与普及,各乡镇也办起了公办幼儿园。这不光为家长解决了孩子入学问题,更重要的是这些学龄前的农村孩子也有了与城市孩子一样的入学待遇。看着温馨的教室,漂亮的小床,可爱的小被子,多彩的幼儿图书,多功能滑滑梯,和蔼的老师。家长们的脸上露出了一张张信任与满意的表情。小学的孩子们很稀奇的在护栏外面围观并感慨的说:“啊!幼儿园好漂亮呀!要是我们再小几岁也能上幼儿园,多好呀!”

孩子们刚入园,有的孩子很胆大,追着老师问这问那,感觉教室里的所有东西都很稀奇这摸摸那看看,也能主动和老师打招呼。有些孩子可能是刚刚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很胆怯,一个人坐在小板凳上不说话也不和其他的小朋友玩,甚至有些孩子吵着闹着要回家,开学第一个周是老师和孩子互相适应的一个阶段,老师要做好安抚幼儿情绪以及幼儿一日活动常规的训练和基本的礼仪教育。礼仪教育也是孩子一个行为习惯的培养。通过老师一个周的辛苦教育与训练,我发现只有少部分孩子能够遵守并在生活中运用。还有一部分孩子属于顽固型“金口难开。”早晨入园时,老师亲切的向他打招呼,他不啃声,也不看老师。孩子们自由活动时他却玩的很开心,和别的小朋友又说又笑,见到老师了就像打了霜的茄子——蔫了。

刚入园的孩子正处于萌芽阶段,他们以玩乐为主,如果我们不求方法对孩子进行硬性的贯通,孩子只会迷茫,讨厌上幼儿园,我们只有从中找方法,找乐趣,把要学的内容贯穿到幼儿的游戏中,儿歌中,给孩子营造一种学中玩,玩中学的轻松氛围,这样的话孩子即学到了知识,又喜欢上幼儿园而且还爱老师。针对孩子入园和上课不问老师好的情况,我自创了一首《我上幼儿园》的歌曲,歌词是“来到幼儿园,我问老师好,老师说我有礼貌对我眯眯笑,小朋友们好?老师你好!小朋友们好?老师你好!”没想到这首歌曲大受小朋友们的欢迎,他们很快就学会了,就连平时不张嘴的小朋友也跟着一起唱了,就此机会我就请班上最机灵的一位小朋友刘雨鑫来表演早晨入园的情景剧,她从教室门口进来大声的说:“老师早上好,”并且还给老师鞠个躬,老师微笑着应答:“刘雨鑫早上好。”这时,我就问全班的小朋友:“你们刚才看见什么了?听见什么了?”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说着。我又问:“那她做的对不对那?”孩子们说:“她做的对”并且还主动的给刘雨鑫鼓掌。我又问“下午离园时我们因该给家长说什么,给老师和小朋友们说什么那?”孩子们异口同声的说:“给家长说你好,给老师和小朋友们说再见。”我及时的鼓励孩子“你们好棒呀,咱们班的孩子们都是懂礼貌的聪明宝贝。”从这以后我发现孩子们都能主动的向老师问好了,我也经常用这首歌曲进行课堂活动的导入,孩子们的积极性也特别高,后来我又自创儿歌运用到其他的礼仪教学上,孩子们接受快,运用的也快。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通过这节教学我深有感触,幼儿教学不是一沉不变的,需要老师不断地去总结,反思,摸索,创新,找到适合孩子的课堂活动。只有这样,老师才教的轻松,孩子才学的轻松。我相信,只要我们平时多动脑,多观察,多动手,我们都会整理出一套既适合孩子又适合自己的教学课堂。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信任和期待能激发孩子的智慧和潜能。一种行为的巩固和加强往往需要正强化,那么,我们也可以把正强化原理运用在幼儿诚实品质的培养上,幼儿的诚实行为的巩固和加强也需要正强化。

休息时间,家铭又徘徊在区域角的柜子旁边,一会动动打地鼠,一会动动益智拼图,似乎柜子上的任何一个玩具都是他的最爱,只听“哗啦”一声,玩具柜子上的玩具洒了一地,“老师,我不小心的,我帮你捡起来!”看到老师过去,家铭连忙摆手解释,生怕老师责怪他,速度很快的开始捡玩具。老师看到这一幕,并没有批评,而是因为家铭的主动承认错误及时给于表扬,让全班孩子明白做错事,只要及时改正,一样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姜老师及时抓住孩子的闪光点,注重孩子细小的行为,用慎重的态度,认真处理,值得我学习与思考。

幼儿园的教育中,老师要关注幼儿的每一细小的进步,对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要做出恰当的肯定和评价,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哇!你今天太棒了!”“这么好的主意是谁想出来的,你太棒了!”

“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吧,让他继续努力哟!”抓住他们的闪光点,这样,可以就触动幼儿们的心灵,启动其内在动力,树立起自信心。

日常生活中,我们老师会发现幼儿会郑重上交自己捡到的如一个积塑片、一张小纸片、一个彩笔盖、一条橡皮筋等这些成人眼里的“废品”幼儿却视为“珍宝”之类的东西,这些“珍宝”对幼儿来说并不是一件不起眼的东西,但这种行为确是幼儿身上诚实品质的萌芽,因此我们的老师不能不当回事,反而要重视并给予赞赏。

总之,在教育实践中,要把对幼儿的诚实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中去,根据幼儿的特点,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用爱心和关心作为幼儿诚实教育的首要原则,尊重并理解、欣赏每一个孩子,并给予他们关爱和满足,让他们去构建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完整的思想空间,拥有健全的人格。

我是一名幼儿教师,所以,我要更懂得爱;我是一名幼儿教师,所以我要更有爱。爱每一个孩子是作为一名教师的一项基本品德。没事的时候我常常在想:做一名好老师,把快乐和幸福带给我的孩子们,这就是我的使命和责任。但是,怎样才能成为孩子们心目中的好老师呢?我总是反问自己。

记得我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什么都不懂,有个小班的孩子在我面前哭得淅沥哗啦,我不知道该怎样安慰那个可怜的小家伙,这时,班里的另一个老师走过来,脸上洋溢着温和的笑容把孩子搂在怀里,那画面让我至今难忘,这就是幼儿教师,用妈妈一般的爱关心呵护着每一个孩子。

渐渐的我熟悉了每一个孩子的生活习惯,他们的喜怒哀乐也成了我每天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每天早晨看着一张张熟悉的小脸热情的向我问好时,我心里感到很自豪,孩子们围在我身边说着那些悄悄话的时候,我异常的开心,微笑着面对每一个小精灵。

一转眼四年的时间过去了,我送走了我的第一批孩子,看着他们从懵懂到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成为了一名小学生,我的心中又自豪也有不舍。我第一次知道了孩子们对我的影响有多大,我也深深体会到了“幼儿教师”这神圣的四个字有多少含义和责任,我也更加热爱这份职业,我学会了享受孩子们带给我的爱和欢乐。

幼儿园里大大小小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不管什么时候,我都用心你去爱着这些孩子们,希望他们在爱的氛围中快乐的成长,我庆幸我是一名幼儿教师,因为我比别人更多了一份爱。

幼儿教师,一个普通而又平凡的职业,他没有光鲜亮丽的外表,也没有过多的修饰,可我们都在默默地奉献,当然我没有那么伟大,我离那些奉献在教育事业上的同行们还差很多,但我一直在进步,做我自己喜欢的事情,我无怨无悔。

假如有人问:在人生的道路上,再给你一次机会,让你重新选择,你还会选择幼教吗?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会。虽然我们很清贫,但是我们同样也是最富有的。

礼仪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有关于礼仪方面的知识教育;礼仪教育,深层次的来讲,就是卫生,思想,涵养的教育,学习礼仪知识的好坏可以决定人的善恶与美丑,在当今社会,它是我们人生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自从我们幼儿园开展礼仪教育以来,在园领导的英明领导与组织下,在我们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坚持下,我园的礼仪教育开展得有姿有色。从小在家的时候,爸爸妈妈、老师就一直教导我,对人要有礼貌,对别人要友善,要学会尊重他人,从小到大我都一直谨记着爸爸妈妈,老师的教诲。

来到竹源幼儿园,知道我们幼儿园的办园特色就是礼仪教育,刚开始的时候并没有觉得礼仪对于孩子来说会有多么的重要,但是带小二班以后,渐渐地发现学习礼仪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是人生当中最最重要的一部分。在幼儿园接触礼仪教育以后,感觉在我们成人看来有些非常简单的知识,但是我们都不是很清楚;在我们遇人时的以礼相待,人家对我们的态度,让我们感觉我们幼儿园的礼仪教育开展得特别好,让我们在其中感受到了尊重、被尊重…顿感礼仪的知识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无处不在,也让我产生一定要学好礼仪的想法,并为之去努力!

接下来说说以前我的一些做法,虽然一直都是这样做的,但是在别的地方,并没有引起如此地重视,给人的印象如此之深。

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递接物品,为什么会选择递接物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其实递接物品是最常见不过的,一般情况下,在递接物品的时候,目的就是递到对方的手里就可以了,殊不知在这个过程中还有礼仪的讲究。在递接物品时,有两大类,其中一类是递接普通物品;另一类是递接危险物品,在递接普通物品的时候,一般是不分顺序的,但是在递接危险物品的时候,就要注意顺序和方向,我们首先来说说递接普通物品,比如说在递接书本时,一般情况下要便于对方的观看及使用,所以在递书本的时候,首先要求的是双手递而且在递给对方的同时,正确的方向是方便于对方的,身子可以稍微的弯曲一点,有点欠身的感觉,面带微笑;在递接危险物品时,要注意顺序和方向,比如说在递剪刀时,要便于对方的使用,也是要双手递而且在递给对方的同时,注意不要让剪刀的刀尖朝着对方,而是要让刀尖朝着自己,对方在拿的时候就直接可以拿到剪刀柄开始使用,在递危险物品的时候身子也是要微微的向前弯一点,面带微笑。总之,在递接物品这一块,要方便于对方,给人一种被尊重、舒服的感觉。

其实礼仪的知识无处不在,像上述的例子,我可以举出好多好多,这些都是开展礼仪教育后给我们带来的益处,给我们带来的美好感觉。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要好好学习礼仪,争取把这些都带进我的学习和生活中,并影响周围人,让他们也随着一起去学习、去感受。

旅行中的故事汇总篇十七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春天里呈现着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样的美景很适合欣赏,当然更适合游玩啦!

在万众期待下,我们迎来了春游。坐上大巴,一路欢声笑语,我们就这样来到了横店影视城。根据春游前的安排,我们各自组队,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明清宫苑前。站在大门前,抬头仰望着这威武的大门,有刹那间的恍若隔世,仿佛置身于古代的王朝。曾经的皇宫就是这样的吗?怀着满心的好奇与崇敬,我们踏进了明清宫苑的大门。

走进大门,过了几道拱形门,又穿过白色的大理石拱桥,我们来到了阶梯前。正中间的阶梯分左右两道,中间刻着龙的图腾,尽显帝王贵气。走进正殿,抬头便可看见高高在上的龙椅,不禁感叹,古时候王权是多么的至高无上啊!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一路参观了许多名胜古迹。在途经御花园时,我们望着里面的满园春色,禁不住诱惑,我和几个同学脱离了大部队进里面拍照。御花园的桃花开得十分漂亮,哪知凑近了一看,却发现那桃花原来是假的。御花园中的形态各异的假山、姿态曼妙的树、鲜艳缤纷的花,互相映衬,美不胜收。怪不得后宫里的嫔妃都喜欢到御花园来赏花呢!欣赏够了美景,我们一路小跑着跟上大部队。

我们在看台前停了下来,各自找位置坐下。舞台中穿着古装的演员正在上演着“八旗马战”。他们骑在马上奔驰着,做着各种高难度的动作,那叫一个英姿飒爽!据说古时清朝的贵族是“马背上的民族”呢。我们一起坐着,看着台上的表演,又欢呼,又鼓掌,一时之间好不热闹!

看过了好戏,参观了名胜古迹,我们拍了留念的照片就离开了。

中午,我们在草地上席地而坐,几个人一起围成一个园圈,手捧盒饭,一起有说有笑的吃着午餐。

吃完午餐,我们再次坐上大巴,前往梦幻谷。进入梦幻谷,仿佛来到了一个儿童乐园。我们各自组队去玩。在玩摆摆锤时,感觉一阵天旋地转,各种尖叫声不绝于耳;在坐升降机时,感觉身体一下子失去了重力,眼睛不敢睁开看地面;登上摩天轮时,放眼望去能看到横店的全景,看到下面的人群如蚂蚁在移动……耳边的尖叫声此起彼伏。

大概下午三点左右,所有人集合。坐上大巴,准备返程。在大巴上,有人和同伴聊着今天的趣事,有人忙着传照片,有人已进入甜蜜的梦乡……不管怎样,整个车厢都弥漫着欢乐的气息。

旅行中的故事汇总篇十八

我五十挂零了,已过了几十个年,感觉年味在变化。

幼时,过年,就是盼新衣新鞋,盼糖果;上学时,过年,就是盼放假,盼自由玩耍;工作时,过年,就是盼放假,睡到自然醒;成家后,过年,就是盼望有时陪陪父母;而今父母死,过年就是盼女儿回家,我兄弟姊妹多,平时难得到齐,我盼过年,还盼望着好好与亲人们聚聚,年一过又各奔东西了。

我兄弟三家一起过年,在老弟家吃团圆饭。父母在世时,我们每年都是与父母亲一起过年,父母虽离开,仍一起过年。除夕之夜,我们在父母合拱坟上,挂了一盏灯,父母是看不到了,只是表达我们的怀念。

初一早晨,我们兄弟到父母坟头拜年,放了两捆鞭子,两厢花炮,叩头作揖,等烟花放尽,只有一地残屑,一堆泥土,一种叫失去双亲的痛在心中涌动,想忍着不流泪,做不到。

初二起开始走亲戚,拜年。我妻子有三个姐姐,一个弟弟,约好初二在她三姐家聚会。初三,我一家便到我这边姊妹家拜年。我有两个姐姐,一个妹妹,父母都不在了,兄弟姊妹就是最亲的人。年是亲情的一次加油站,平日有些疏忽,过年热一热,亲情永在!

农村的饭菜,格外好吃。吃的东西,除了盐和酱油不是自产的,青菜临时从土地扯,新鲜;鸡,鸭,鹅,鱼是自己养的;猪肉,牛肉,羊肉也是从本地农户家买的。我最喜吃腊肉炒大蒜,每餐必吃几大块。姊妹轮流作东,每家吃一天,在一家吃饭,其余几家都来,一桌坐不下,内坐一层,外站一层,热热闹闹吃大餐。菜,都是大碗大碟,满满一桌,人再多,菜充足,吃不完。家家尽最好的菜搞出来,十分丰盛。

过年是神圣的,有许多传统。

腊月二十四,过小年,敬灶神。那时,我娘放一里面有菜油的汤匙于灶台一角,再放一根灯芯,等浸饱了油,再点燃。放挂鞭子,让灶神知道,你在敬他,厨房有灯,恭候大驾光临。

二十七,炒豆粒。那时,我娘在一口大铁锅上炒豆子,花生,薯片等。我抢着烧火,主要是想第一时间吃到东西。弟妹也都站在灶台边,猴脚动手。娘掀动一个大锅铲,使劲地翻炒,炒熟了,便撮入一个竹箕盘上,冷后,再用塑料袋封好,预备过年吃。我们几个等不急,抓起热花生豆子就吃,抓多了,烫手,叫一声“哎哟“,丢下,再抓,迫不及待地吃。娘这时便骂“饿牢里,前世没吃过“。那时,农村饭都吃不饱,只有过年才能吃上饱饭,鱼肉,零食更莫想。

二十八,杀鸡鸭。都是自家喂的。杀完,只箝毛,不开破,把它们放在一个竹篮里,再把竹篮挂在屋檀子上挂着的铁钓上,等过年和正月间来客吃。正月是不能杀鸡鸭的。

二十九,秤肉打酒。

大年三十一早,娘把我们姊妹都叫起床,说“过年了,早点起来”。吃完早饭,娘开始敬神祭祖。这是每年必做的事,雷打不动。搬一张小方桌放于堂中,或阶基,或坑侧,桌上并排摆放三样贡品,一只鸡,一条鱼,一坨肉,贡品后放一个酒杯,倒满酒。桌前,放一坨藕煤,插上三根点燃的香烛。一切准备妥当,娘便放挂千子鞭,再拿起那三根香,向神所在的方位作三个辑,口中念念有词。拜完天地菩萨,娘叫我们帮忙拿东西,到爹爹娭毑坟上去,这时娘下跪,也叫我们一一下跪,娘讲“爹爹娭毑,儿孙们看您们来了,要保佑儿孙“!

现在过年,轮到我们拜祭父母!过年,因祭拜神灵祖宗而神圣起来!

下午,主要就是准备团年饭。搞几个菜,娘早已盘算好。父亲,便到自家菜园扯青菜,我们姊妹长大后也帮忙洗菜。但掌勺的永远是娘,平日是她一手张罗,大年三十的团圆饭,她当然要尽心尽力搞出式样味道。娘,不停地切菜,一碗一碗的准备,炒时香味四溢,年味便愈浓了。

还有一件事:贴对联。对联,是请乡里高手写的,你讲要写几副,把红纸送去就行。大门,侧门,厢房,厨房,厕所都贴上。鸡鸭棚上贴“鸡鸭成群“,猪栏上贴“猪财兴旺“。过大年怕小孩口无遮拦,破人家禁忌,在客房贴上“小童之言,百无禁忌“。对联写好了,确信无人来讨账,才贴上。那时,生活都艰难,欠东家的米钱,欠西家的煤钱,不奇怪。债主,也是利用过年,作过了结,硬是困难,讲几句好话,人家也不逼,但一年一结,让你知道欠账多少。

前几年,在农村过年,央视春晚,即使好看,也看不成。吃完团年饭,就到七八点钟了。按乡村习俗,大年三十,小孩要送恭喜,每人背着一个袋子,三五一群,走到人家大门口齐喊“恭喜呵”,主人家便笑嘻嘻拿个放有饼干的箱子出来依次发饼,送完一家,依次到另一家。吃团圆饭时就有人送,送完恭喜,大点的小孩,邀几个人闹锣鼓,带头的,拿一面铜锣敲,后面跟几个打鼓的,打钹的,从人家大门一侧进,从另一侧去,主人照例放鞭子迎送,客气的,要打个小红包,图个吉利。

大人也要到一个队上人家去送恭喜。尤其是在外面工作,不经常回来的人,更应利用过年时节到人家走走,送上美好祝福。一个队几十户人家,一路走下来,要一两个小时,还不能坐,喊声“恭喜呵“就走人,碰到某家是幼时同学,就要坐一坐,时间就更长了。等到送恭喜回来,春晚已经过半了。这时,也不能安心坐下来看,还有送恭喜的人,一班一班来,大时大节,上下邻里,四周乡亲来送恭喜,你不能坐着不动吧?要起身,微笑面对客人,寒喧几句,待坐下来看,又到了另一个节目去了。

大年三十晚上,娘在堂屋,烧一堆柴火,像野地篝火。娘讲火烧得越旺,来年越兴旺,三十夜里的火,圆宵的灯。

柴,早几个月前就准备好,是晒干的树堆,树枝等。锯成一截截,劈成一条条,整齐码放在草屋,大年三十才拿出来。先在堂屋正中放一个树堆,稳住火源,再把小的劈柴一层层搁在上面,从最下面的空穴处,用毛柴点燃,一旦点燃,干柴烈火,越烧越旺,要更旺,多加柴。一堆旺火,把堂屋照亮,把身照暖,把心照热,温暖满屋,满屋生辉,流光溢彩,年味也就在火光中散溢,这时的火有色有声有味,有种阳光照射森林后的气息,有种夏风吹过开满金黄稻穗的田地的味道,有种秋天艳阳下果园的芬芳,加上酒香,茶香,亲人脸上的笑容,让心变得舒坦,幸福的暖流在血管里涌,你强烈感受到年的味道了。

我送完恭喜,便陪娘坐在柴火旁,倒一杯酒,不时喝一口,给娘也倒一杯,娘时不时也喝一口。送恭喜的乡亲来了,娘便起身发烟,有客人落坐,娘便倒酒,煎姜盐豆子芝麻茶。待客人走,我们坐火边,把手伸向火舌,烤一烤,聊天。喝了酒,话也多,想到什么聊什么,无所不谈。讲到过去的苦难时,娘便哭,便引她转移话题,讲她子女个个争气,应感到幸福才对。

这时,火是红色的,腾腾的火舌像盆景。有时火苗摇摆一下腰肢,光似花开,花如火烈,醉眼中看这些红红火火的火花,感到很多影子如鸟飞,如鸡鸣狗叫!火光变大了,空间变大了,世界好像挤在我背后,岁月站在我眼前,娘变成天地神灵,我看到童年时跌入门前水磄中娘喊人救命的情形;我初中毕业考试前生病昏迷不醒,娘守服两天两夜的情形……。火晃晃拂拂如梦境般迷离,又在现实中招摇。大年三十,坐在柴火边,心中会生出万千感动,各种温暖的,甜蜜的,过去的,未来的,心中的隐秘,眼中的盼望,都与火光互动交融。

大概到两三点,外出的亲人都回家了,娘便到大门前放挂鞭子,关财门。这时,任何人不能开门;早晨六七点钟吧,娘又第一个起来,开财门,也是放一挂鞭子,财门开,来年财源广进。

现在家乡过年习俗基本不变。过年后,便拜年。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地方。初五叫五成大辞年,到人家去只能讲新年好,不能喊拜年,这天常玩龙。十五,元宵节,全队老少男女,玩灯笼。过了元宵,年就过完了,又盼下一个年了。

大年三十仍有烧柴火的,也有烧炭火的。更多的人家,烧藕煤,在一个用窑砖垒起的大铁锅里,放一些烧红的炭,再放藕煤,一层层叠起,像小宝塔,待火烧上来,与柴火差不多。

家乡富起来了,到了十二点,家家户户争相放烟花,迎新年!

本文作者:湛岳(微信公众号:草根叙事)。

旅行中的故事汇总篇十九

十多年前,爷爷还在世的时候,老屋一直由他一个人坚守着。与其说他坚守着老屋,不如说他坚守着奶奶。奶奶早他几年去了天堂,寂寞的爷爷一个人每天陪着墙上的奶奶,一架古老的摆钟也和爷爷一起看着墙上奶奶的微笑。在时针一圈一圈的转动中,奶奶终于也接爷爷去了天堂。老屋从此再也没有人住了,它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老屋。

近日父亲来电说,家乡的老屋要拆了,什么时候有时间去乡下的老屋拍一张全家照,也算是对老屋的一种纪念。抽了一个大家都有空的日子,全家人一起去了一趟老屋。老屋周围的野草疯长的有半米多高了,老墙上的石灰都掉落了,露出了里面带着沧桑的砖头。窗棱上陈年的蜘蛛网在风中摇晃,窗台上积满厚厚的灰尘。屋门上的油漆都被风雨无情剥落,锈迹斑斑的铁锁忠于职责的在履行它最后的责任。一看就知道好久没人住了。目光所到之处尽是破旧、透着荒凉。我很心酸,老屋一直苟延残喘在这片桑林的最深处的野草丛中,犹如在世时的爷爷柱着拐杖,在小路的尽头翘首等待我们的归来。

老屋的后边有一口老井,井水依然清洌。只是那份甘甜自从离开老屋后我再也没有尝到过,还有记忆中的那碗用井水烧开的绿澄澄的白米粥。童年的欢笑声也无声无息的掩映在长满青苔的井沿里。大人们在井边洗衣服、淘米,一天最热闹的时间总是在清晨。他们的说笑声把我们从睡梦中叫起,揉一下惺松的眼睛,捧一把井水抹一下脸,我们新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记忆中的老井周边有一片茂盛的凤仙花,女孩子在井边用红艳艳的凤仙花汁涂指甲,然后再伸张开手指到处炫耀手上的美丽;男孩子们会调皮的抓一个青蛙扔到井里,再在井边观察井中之蛙,恶做剧的后果总是引来大人们的一阵臭骂。

井边的石臼风雨无阻的陪伴着老井,它们两个似多年的朋友,尽管都是老态龙钟了,但是他们始终是不离不弃。爷爷的爷爷传下来的石臼,就似一位多年的看家人,它坚硬的撑起厚重的身躯,威严的守护着风中的老屋。

我拿起相机把石臼的容貌摄进镜头。透过镜头,我仿佛又见闻到了一股糯米的清香。每当过年的时候,一根巨大的木榔头敲打石臼里面的米粉团发出的沉闷的的敲打声总会侵入耳膜。米粉团随着敲打越来越韧。热气腾腾中一块块的年糕就成形了。孩子们用一根筷子的尾部,沾上红纸浸出来的红水,在年糕的中间点上一朵朵梅花,年糕立马就充满了过年的喜庆。孩子们小手上沾染着红水、脸上粘满白色的米粉,在一片烟雾缭绕中啃着一块块刚刚出笼的年糕耙耙,满足的犹如京剧中得势的小丑。

妹妹的乐园是屋前的小池塘。青石板的河埠头妹妹经常和同伴们摸田螺。脑袋上、脸上沾满泥浆或是水草,往往田螺没有摸到却被一只大螃蟹夹住了手指,尖叫的全村都能听见。她那狗爬一样的泳姿就是在那个时候学会的。曾一天下水五次不肯上岸,还挑衅站在岸上的爷爷。爷爷在岸上不停的叫她上来,可她就是不听话。无奈的爷爷只好拿根长长的竹竿在岸上赶她上岸,可竹竿够不到她,她在水里不停的移动位置,并不停的对爷爷说,你下来啊你下来啊。年迈的爷爷只好扔下竹竿下水把她拎上来,妹妹哭的哇哇大叫,嘴里喊着:下次我不敢了,我真的不敢了。

可是眼泪、鼻涕还没有擦干,村边的小路上就传来了卖棒冰的吆喝声。贪谗的妹妹竟然衣服都来不及换,光着身子屁颠颠的追着卖棒冰的人买六分钱的奶油棒冰去了。不知现在的她还是否会记起六岁那年的那个夏天,在一片蝉鸣声中,天真、可爱的她给我们带来的一阵欢笑。后来,每次一家子说起老屋,她的这个事情总是会被提起,也成了老屋的一个精典的故事。

老屋的往事,淹没在光阴的故事里。

推开奄奄一息的屋门,我对里面的一切是再熟悉不过了。老式的雕花床上留下了儿时躺在床上伸出双脚,父亲躬着苍穹的背给我们剪脚趾的身影;黑旧的老灶台上留有我七岁时搬着长凳爬上灶台第一次做饭的痕迹;屋旁边的桃树下依然能清晰的听见表姐和表哥为了抢树上的最后一个桃子而大打出手的吵架声。

桃树还是在风中吹动,只是杂乱的枝桠也在告诉我们它也苍老了。同样年迈的还有五斗橱上的一台14寸的黑白电视机和一台已经结束使命的台式电扇;爷爷的藤椅还在,一条腿被绑了好多的布条、藤条断的也所剩不多;奶奶的老花镜还静静的躺在那个带有铜环的抽屉里;还有西屋里的妈妈的嫁妆——两只漆皮脱落的红木箱子和一只梳妆盒。它们都在时间的长河里浸蚀、斑驳、褪色,却一直留在老屋里,清清楚楚的带给我一份缠缠绕绕的回忆,而这回忆却是永恒的。

落日的余辉淡淡的扫过村庄,最后一次望着暮色中的老屋,我心里的疼一圈一圈的漾开来。老屋就这样贮立在那儿,安静的让我想哭。尽管往事会发黄,岁月不可重来,我可还是把老屋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都记录在相机里,再镌刻在心里。我会把这些珍贵的故事交给我们的下一代,并让她们去感受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没有过的蓝天白云。

本文作者:叶琴华(微信公众号:南湖文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