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公共物品的提供论文简短(大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23:47:35 页码:10
2023年公共物品的提供论文简短(大全11篇)
2023-11-23 23:47:35    小编:ZTFB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进而做出改进和提升。写总结时,我们应该注意表达的准确性和精确性,尽量用准确的语言描述我们的观点和结论。掌握这些技巧和方法,可以让你的文章更有吸引力和说服力,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可和赞赏。

公共物品的提供论文简短篇一

摘要: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内容也在日益丰富,所以必须强化农村经济统计,提高统计工作的质量,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可靠、完整、及时、准确的决策依据。本文对农村经济工作的原则、问题及强化措施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农村经济统计;原则;问题;措施。

农村经济统计是一项总结农村各项经济活动成果,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收集、整合、分析农村经济状况的数据,并且可以通过统计指标来反映现阶段农村经济的发展程度和规模,它是党和政府制定农村各项政策的重要依据。除了进行农村经济统计调查分析工作外,还要积极开展对农产品成本核算、农产品价格普查、农产品的市场销售情况以及地区的特色农业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运行情况就行统计、监测和分析。

一、农村经济统计工作遵循的原则。

农村经济统计的目的就是促进农村农业和经济的发展,使农民增产增收,推进农村科学的产业化发展进程,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准确的决策依据。所以在统计工作中一定要坚持科学性、时效性、服务性和前瞻性的原则,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丰富工作内容。第一,时效性与预见性相结合的原则。农村经济的统计工作要第一时间反映农村经济的动向,并且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制定预见性的控制和调整措施,保证农村经济正常发展;第二,宏观和微观统计相结合的原则。统计工作除了要对农户的收入、支出成本,特色产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经营状况进行统计、监测,还要对农村整体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统计,把握好农村经济发展方向;第三,坚持监测与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对农村经济的运行态势和各成员组织进行监测分析的同时,还要为他们的生产经营提供可靠、准确、及时的有关农业的各种信息。

二、现阶段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统计队伍建设薄弱。

首先,由于乡镇一级机构的改革,增大了一级统计人员的工作量,使得为农村经济统计配备的经验丰富和工作能力强的统计人员严重不足;其次,基层的农经统计人员的素质较低,不了解统计制度,没有掌握统计报表的编制方法,只了解粗浅的财会知识,不懂得指标体系的核算,这种业务水平和能力严重影响了农经统计基础工作的质量。

(二)数据收集困难。

农村经济统计的指标多、范围广,涉及到个人及各种经济组织的数据收集,对农村经济收益、农民的收支、各经济组织的经营情况等方面都要去调查和搜集资料,并且目前农户的收入来源复杂,人口流动性强,对统计工作的数据收集带来了难度。

(三)统计方法和体制落后。

许多农村仍然沿袭了传统的定期层层汇总上报的统计调查方法,而缺乏经常性、随机性和重点性的抽样调查,没有用科学的推算来得出较为全面的农村经济统计数据。同时,各地方政府的领导直接组织和领导统计工作,使得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缺乏独立性,无法避免政府领导对工作的干扰。

三、强化农村经济统计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领导的重视度,加大各项资源的投入。

农业局要提高对农经统计的重视程度,把它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积极开展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工作流程,层层把关,由分管领导亲自负责统计工作,各乡镇的统计人员负责具体落实并对自己的分工负责,做到责任到人,建立完善的统计工作组织体系。农业局也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改善统计工作的条件,配备单独的办公室、电脑、通讯设备等,对每个乡都配备一名专业的统计人员。

(二)定期检查,提高统计质量。

为了确保农村经济统计的质量,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准确的依据,必须加强统计工作的调查和分析。定期组织专业统计人员下乡到户,开展座谈、抽查等形式对统计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比如对农户记账不规范、错记、漏记的现象要及时纠正并教导正确的方法。并且专业的统计人员还要调查了解农村工业、畜牧业、林业、服务业等各行业的发展情况,关注农村劳动力转移、土地利用、村级债权债务、农产品价格等情况,解决调查中遇到的`问题,确保账目规范、数据真实准确。

(三)提高统计人员综合素质。

由于统计工作涉及面广、指标多,要求数据收集、整理、分析一定要准确,只有提高统计人员综合素质与业务水平才能做出高质量的统计数据。首先,统计人员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严格遵守并执行统计制度,具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其次,加强对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采取市级统一培训或是由市级优秀的统计人员下放到农村去基层的统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讲授最新的农经政策,丰富统计知识;其次,普及电脑操作知识。使统计人员懂得电脑的常识性操作,掌握填制报表的方法,学会使用各种统计软件,从纷繁复杂的人工数据统计中脱离出来,提高统计的工作效率和数据核算的准确性。

(四)统计工作要不断创新,体现服务性。

在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中,要及时根据政府部门、各级领导、农户及各个农村经济组织的需要,对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进行调整、完善统计工作的内容,充分挖掘有利用价值的数据,不断提高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及时、可靠、完整的决策依据。把有关农业的生产资料和农产品供求、价格信息等统计数据通过网站、座谈、公告等形式提供给农产品生产者,用现有的资料预测未来农业发展的规模和方向,为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决策做好统计服务。

结论:

总之,政府和农业相关部门一定要重视农村经济统计工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提高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规范统计数据的管理,提高统计基础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确保统计资料和数据的准确性,使农村经济的统计工作更为规范化和制度化,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准确的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付淑敏.论农村经济统计[j].现代农业科技..(10).

[2]胡美华.浅议提高农村经济统计质量的途径[j].统计天地.2009.(02).

[3]余慧萍.强化农村经济统计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准确的决策依据[j].云南农业..(03).

公共物品的提供论文简短篇二

1.1加强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确保档案安全。

我们要在组织层面加强档案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分配任务,实行管理工作的责任制,做到明确职责专人专管,杜绝工作中的疏漏。我们还要从监督层面加强档案安全管理工作,企业领导加强对档案安全管理工作的监督,可以成立专门的对档案安全管理工作的监督小组,充分重视档案安全管理工作,不定期的检查档案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及时查缺补漏,防微杜渐。另外确立相应的档案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实施有力的保护措施也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制定《档案安全管理工作细则》《档案安全管理工作制度》等,由制度来规范和约束档案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的行为,确保档案的安全。“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意外难免发生,我们还应该建立档案安全管理工作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对突发事件要有指定的工作负责人,负责人应熟悉档案室的布局,备有档案室的钥匙,能够做到不慌不忙稳重有序地处理事件,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

1.2加强档案保管安全,确保档案完整。

档案保管工作是档案安全管理的基础。档案保管要做到不丢,把档案弄丢了肯定要出大问题,档案管理人员一定要认真负责,及时核对档案的数量,按要求借出、审阅档案。档案还不能坏,档案缺页漏页,字迹不清会损害档案的使用率,档案坏了应该及时修补好,保证档案的完整。档案不能散,档案的保管要集中,一个人的档案要装在一个档案袋里,一个科室的档案要集中在同一片区域,不能乱拿乱放,否则会导致档案的丢失或者查阅效率低等问题。档案不能乱,档案的摆放和整理都有相应的要求细则,应按照标准整齐地摆放,以方便查阅。无论何时档案管理人员都应该提高警惕,实施防范,加强档案保管安全,认真负责整理档案,杜绝档案的丢、坏、散、乱,确保档案完整。相应的档案管理部门应制定档案的管理制度和方案,从原则上保证档案的安全,用规则约束档案管理人员的行为,从方方面面都确保档案的安全,减少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对档案的破坏。

1.3加强档案库房安全,延长档案使用寿命。

按照国家的有关标准,保存档案的库房应该单独兴建。但是一些机关单位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或者意识,通常把档案库房设置在办公楼内,这样就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没有能力兴建单独库房的,档案库房应该与其他的办公场所分开,不要设置在同一个房间内,并且档案库房要安装防盗设施,如防盗门、防盗窗、警报器,等等,防止意外发生。档案库房还应该有专门的人员负责看管,禁止一切闲杂人等入内,如果需要进入,需要出示有关部门的证明或介绍信。档案库房内也要做好安全防护,做好“八防”,即防火、防水、防潮、防霉、防虫、防光、防尘、防盗。库房内配备灭火器,确保火灾发生时能及时灭火;配备温度计和干燥剂,防止档案因潮湿而造成的字迹不清不能利用;配备杀虫剂,防止虫子、老鼠咬坏档案;配备厚窗帘,防止强光直接照射,过于干燥的档案库房还要配备加湿器,防止纸质档案自燃;配备清洁工具,定期打扫库房,防止过多的灰尘;配备监控设备和防磁设备,防止他人盗取或利用一些高科技的电子设备扫描档案资料,非法使用。

1.4加强档案利用安全,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互联网飞速发展,企业利用网络这一平台取得了更多的发展。档案管理也应该充分利用电脑技术,熟练应用一些办公软件,采集、保存和查阅资料,实现一键调出资料,只要登录公司相应的系统,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查阅资料,把冗繁复杂的档案管理工作变得轻松简单,提高办公效率,促进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但是互联网也有不安全的因素,比如病毒、木马等,企业要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做好安全保护工作,防止入侵盗取资料,防止病毒损毁资料。除此之外,企业应更多方面的加强档案的利用,依据员工档案了解职工特点,充分发挥员工的特长,使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依据企业档案,理清企业的发展脉络,去粗取精,未雨绸缪,找出适合企业发展的道路,为企业规划发展蓝图。

档案管理安全第一。档案是信息库的生成地,关乎着企业和国家的安全。做好档案管理安全工作不仅要从体制上严加规范,从制度上严肃约束,从管理上严格要求,还要强化档案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防范意识,加强物质条件的建设,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档案的安全和充分利用,促进国家和企业的发展。

公共物品的提供论文简短篇三

国内生态需水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归结起来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1)20世纪70年代末为初步认识阶段。先是探讨河流最小流量问题,主要集中在河流最小流量确定方法的研究方面。以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的《环境用水初步探讨》为代表。(2)20世纪80年代为探索阶段。针对水污染日益严重的问题,国家环境保护委员会在《关于防治水污染技术政策的规定》中指出:在水资源规划中要保证为改善水质所需的环境用水,主要集中在宏观战略方面的研究,对如何具体实施和管理仍处于探索阶段。4(3)20世纪90年代后期~21世纪初期为蓬勃发展阶段。在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西北地区水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和中国工程院项目“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等的推动下,真正揭开了我国生态用水研究的序幕,有关生态需水研究的迅速开展起来,研究对象也从河流生态系统逐渐拓展到植被、湖泊、湿地、城市等各种生态系统。如倪晋仁[13]针对黄河河流系统的主要功能目标,利用1950年以来的观测资料,分析了黄河下游河流各类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赵文智[14]在评述干旱区生态水文过程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需水量的概念及相关确定方法,并从恢复生态学和生态水文学的角度,确定干旱区适宜人工植被的种类组成和格局;崔保山[15]从生态水文学原理出发,对湖泊最小生态需水量的概念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计算最小生态需水量的3种方法(1.曲线相关法;2.功能法;3.最低生态水位法);李九一[16]提出了沼泽湿地生态储水量的概念与内涵,界定了其与生态需水量的区别与联系,探讨了两者的计算依据与方法,并以扎龙湿地为实例进行了计算;杨志峰[17]从降水量概念和水资源量概念两个角度界定了城市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概念与内涵,分析其类型和属性特征,建立了城市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方法体系。(4)21世纪初期以来的实证研究阶段。主要从水循环角度研究具体河流的河道生态需水,如渭河、黄河、海滦河、塔里木河等,研究重点也转向河道生态需水在实践中如何配置的问题,另有学者从水量和水质相结合的角度重新认识生态需水[18]。综上分析,我国生态需水研究是在巨大的人口压力导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背景下提出的,多从河流地貌学、水文和水资源角度研究,主要集中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半湿润地区,其内涵和外延均较国外大,涵盖面较广。

公共物品的提供论文简短篇四

幼儿园档案资料不仅真实地刻录下幼儿园内教育教学及课余活动的过程,而且也如实地反映出教师以及幼儿的阴晴圆缺,可以说是研究幼儿园教育教学方向和考察幼儿园质量的主要依据。除此之外,科学化管理档案也规范了幼儿园的章程,同时也为幼儿考量提供了一个标准。笔者就幼儿园档案管理及利用问题提出一些粗略的看法。

幼儿园档案主要涵盖幼儿成长档案、幼儿园事件记载、教师个人档案等其他内容,他就像一个万花筒折射出幼儿园的方方面面。它是一份在幼儿园教育活动及发展过程中的原始记录,包括纸质资料、照片、实物、音像文件、光盘和电子数据等其他载体。这份档案对幼儿园管理,教育实践和教学研究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具有凭证和参考价值,见证了幼儿园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主要职能活动。因此,幼儿园档案管理是幼儿园规范化的不可或缺的保证。

对幼儿园档案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收集是档案管理的第一步,也是进行档案管理的基础。收集的方式主要是教师和管理者采集为主,对材料的选择应该采用分重要程度去糙取精的态度。比如说,对待幼儿资料的档案资料,应该取用其中主要资料等优势部分,而对待日常笔记的部分,需要去除没有任何重大意义的部分。诸如此类,材料的采集应该关注与其重要性。

具体收集的资料应该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计划性活动,这类活动主要是根据幼儿园在学期初确定下的本学期的工作内容和活动,并且均是根据工作和发展需要开设的,因此系统和完整地收集这类资料是毋庸置疑的。通知、计划、过程中的文字、音像资料以及活动总结都需要被收集;另外一类则是非计划性活动资料,这类活动在学期计划之外,可以将突发性事件、幼儿的心智发展状况或者特殊教学体验等其他有价值的活动、经验等计入其内。

所有这些值得收集的资料必须具备一定的价值,能够体现幼儿园发展、教学活动、师生成长的历程或者其他有意义的因素。此外及时性和完整性也需要考虑在内。

资料收集之后的整合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性之后才可以成为幼儿园的最终档案。档案整合的科学性就在于它是否分门别类,系统有序,完整无缺。比如说,幼儿园管理者可以抽出些许档案室,对档案袋中的资料的完整性检查,是否有缺页漏页破损等现象发生,如果有要及时替换。

在进行整理和归档的时候,应当将档案依内容分为园舍设施、行政管理、队伍建设、安全工作、卫生保健、保教工作等几个大类,所有这些资料必须具备完整性,没有缺少重要的资料。此外,档案根据其重要性也要进行分类,重要的、能够明显体现意义的档案理应放在首位,次要的应押后放置。最后,档案在归类置位的时候须考虑布局顺序、放取难易等其他影响到档案阅读、修改、保存的因素。

资料在整合成档之后,系统化的管理能够让档案做到被更好的利用、发挥其作为档案资料的价值以及易于修改储存的作用。为了做到系统化的管理,园内档案管理者需要做到周期性整理、多样化处理。

周期性整理指的是,根据档案的时间顺序对档案资料进行排序,一般而言每次活动记载都有一个周期,管理者依据这个周期将最新的活动记载放在首位。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新编档案的调整和修改,而且能够彰显幼儿园管理的规范性。除此之外,针对不同质地的材料,管理者需要每隔一段时间就对档案进行一次清理,如灰尘、遗失检查等等。

处理的多样性在于管理者根据资料的性质和内容对档案资料本身的记载形式进行变动,如将适合作为电子存档的纸质案件存入电脑。还有,根据档案记录者对内容的调整合理布局档案放置的优先,由此将便于档案的查改。所谓的多样性处理是为了能够最大化储存档案、多样化地管制档案。

对幼儿园内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各种进程进行装载入档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利用,将其中蕴含的可见教育教学、活动经验,以及不可见的隐藏的信息资源开发出来帮助幼儿园自身的发展。为了能够更好的使用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形式多样的档案资料,笔者以下的建议可以作为参考:

教师应当加强档案资料编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比如说执笔教师需要如实且完整地反映出活动的所有过程、目的、收获以及问题,这样做不仅为档案本身提供了新鲜的血液,也为这份资料的查询和意义研究、经验获取都做了良好的开端。除了对档案的编写需要具备严谨性和完善性之外,对档案的研究本身也需要做到细致入微,面面俱到。

除此之外,笔者建议对待同一份档案,执笔老师的数量不要单一,这是因为多位执笔老师的撰写可以丰富思考角度,避免了完整性的缺失。

笔者就幼儿园档案中记载的安全事故为例,若未对事故发生原因和易发地点和人群做好调研工作,那么很有可能下一次类似的事故的发生不仅会造成幼儿园本身的损失,而且再次重复记录的档案也会降低幼儿园档案的科学性。为此笔者建议为了科学利用幼儿园档案,提出一下意见:

1.认真反思事故记载的原因、地点等等因素,避免意外的再次发生。

2.对待档案记载中的经验限性的内容进行周期性的查整,这样做不仅能够提高管理者、撰写者的对档案认识的水平,而且能够减少档案入选的重复性,以此增加档案收录的多样性。

总而言之,幼儿园档案的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对可以入档的资料进行及时收集、科学整合以及系统管理不仅规范化幼儿园的各项活动章程,而且对于能够有效的挖掘和利用档案资料的潜在和表面价值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档案资料的利用无不外乎编研和探讨,对于如何做到这一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目的非挖掘对教育教学管理的意义莫属。

公共物品的提供论文简短篇五

摘要:修史工作需要档案工作者提供系统、准确的档案利用服务。这就需要档案工作者熟悉馆藏,甄别档案资料,具备多种技能,掌握多方面的档案检索和利用工具,能有效开展档案利用服务。

关键词:修史;档案管理;档案利用。

档案工作的目的在于利用!进入新世纪,在信息技术的引领下,航空工业企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种档案、技术资料信息系统的建立,各种通用数据库、专题数据库的打造,极大地推动了企事业单位档案、资料专业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也为航空工业档案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提供了数据运用、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和知识服务支撑,同时也使档案利用呈现了多方位、多用途、多方法、多手段的功能,为档案利用服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航空工业利用档案修史工作就具体体现了这一点。中国航空工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20世纪80年代修史的基础上,从2012年开始,开展了新一轮航空工业史的编修工作,逐步推动了中国航空工业总史、系统史、专题史、企事业单位史、型号史和以《老照片》为代表的史料编修工作。这些工作,离不开史料的收集,史料的征集,档案收集、甄别、选用工作。修史工作的开展,也为档案管理和档案利用创造了条件,提升了空间、拓展了利用范围和展现了档案利用工作的成果。

修史工作需要档案工作者提供系统、准确的档案利用服务。航空工业修史工作,是一项系统的文化工程。不管是航空工业总史、专业系统史、专题史、型号史还是其他修纂工作,都离不开档案的提供利用。这对档案工作者充分熟悉馆藏、提高检索效率、开展编研工作,都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1.1熟悉馆藏,仍是档案工作者基本素养熟悉馆藏,才能有效地利用馆藏。在修史的过程中,会大量地利用到各门类的档案、企事业单位史,会利用到文书档案中党务档案、政务档案、统计报表、上下行文等等。这些档案中,各类会议纪要、大事记、请示、报告、批复等在修史中,对于理清历史事件脉络、决策程序和内容、改革程序和做法、人与事的基本情况都有清晰的记载。而型号定型档案中,定型报告会把型号立项、研制过程、重大事件时间内容信息,结果和评价都有完整的叙述。而基本建设档案,把配套型号的建设项目立项、建设内容、面积、设备、安装调试和投入使用记录等完整地记录下来。通过梳理,就可得到修史所需的基本素材,加上人员信息和作用、评价,结合科研项目和科技课题信息,就可以把建设项目技术水平提高的途径等情况梳理清楚。同时,结合照片的使用,更能较全面地描绘出整个历史发展的面貌。要达到以上目的,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具备全面的档案管理知识,对档案门类和档案内容非常熟悉,以达到修史有需求、档案能满足的目标。同时,由于现在档案工作者只负责一个或几个门类的档案,不能全面了解馆藏,文档与科档之间不能充分沟通协调,对有效和全面利用档案也提出了挑战。

1.2甄别档案资料,提供准确的档案信息服务,是档案工作者必备的条件数十年甚至近百年的档案资料,门类多、数量大、介质不同,都是历史发展的原始记录。由于年代久远,制成材料不同,其历史性虽不容怀疑,但其准确性仍可商榷。数十年的技术发展,档案材料仍有系统性准确性不佳的问题。用于修史,如果准确性有问题,必对史料的真实性产生影响。档案形成的材料中,有当年手写的、有铅字打印的、有电传打印的、有计算机打印的,由于自动化程度不同、手工的失误,虽当时经过审校,仍有很多错误、错字、笔误等问题,需要档案工作者通过多种方法进行甄别。比如,有的铅印的打字统计报表中,存在单位统计由“万元”,误打为“万美元”的,有把姓名的拼音打错打误的,年代久远了,就会“以讹传讹”。虽然不是很大的谬误,但一旦入史,轻则“贻笑大方”,重则影响修史质量!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具备甄别档案能力,既要熟悉馆藏,也要对历史档案和历史背景有多方面的了解,只有长期积累和不断学习实践,才能逐步具备这些条件。

1.3信息技术运用的不平衡,需要档案工作者具备多种技能,有效开展档案利用服务随着信息技术运用水平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运用信息交互技术、检索技术、数据库建立及数据挖掘技术和缩微技术提升档案管理水平。但由于各单位应用信息技术水平各不相同,出现了重开发、轻利用,重成果、轻基础,重全文、轻著录的情况。这对档案利用,特别是修史过程中有效检索,带来了不利影响。例如,开发档案信息系统时,比较重视信息提供利用的覆盖面,让多数人在线通过检索目录查找档案,由于著录不全或不系统,一般应用不能及时准确查到档案,可能会由于时间紧迫转而采用别的办法查找利用。但修史不同,修史是建立在有事实依据的基础上进行的梳理、总结、提炼工作。史从事出,必须以原始档案为依据。如果著录不全,查找不到原始档案,是不能做出历史结论的。尤其是照片档案,因为修史过程中需要相关图片,如果历史久远,照片档案著录又不齐全准确,不能判断照片的具体内容、人物和事件,就会给修史带来重要影响。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不但熟练掌握现有信息系统的检索方法,还要具备特别的技能,能根据线索,应用缩微靶标检索、通过文本目录检索、运用出版物内容检索,甚至根据档案中某个线索,提出查找联系人、当事人进行回忆,想尽一切办法满足修史的需要。同时,要求档案部门在系统开发后,加大存量档案信息的电子化工作,确保馆藏档案逐步电子化并著录完整,为利用服务创造条件。

开展档案编研注重史料挖掘。开展档案编研,是档案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需要档案工作者提升个人素质和能力,拓展档案利用的层次和水平,进行档案资料汇编、产品简介、编写档案馆指南、基建工程简介、大事记等不同形式的编研工作,是档案利用的重要方法,也是修史的基础条件。

2.1重要史料挖掘,要求档案工作者有较高的眼光和能力重要史料的挖掘,需要档案工作者熟悉档案馆藏,同时具备敏锐的思维和较高的眼光,才能在高层次配合修史工作,提升修史工作的水平,为修史和提出历史评价提供坚实的档案基础。我们曾经发现,不论是修企业史还是修型号史,某些档案本身只在某一个方面起到作用,但其档案作用不能完全反映修史服务。如在修史过程中,曾查到中央领导20世纪80年代初视察某航空企业指示:企业也应该实行合同制;工厂职工多,可以实行三班倒,把工人组织起来参加培训,提高技能。虽然对修企业史、型号史不具有直接的作用,但把这段史料用于军工史、改革史则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具备很高的素质,充分理解修史的意义和提供档案史料参与修史的重要性,通过平时档案编研,为修史提供经过挖掘的、重要的史料。

2.2掌握多方面的档案检索和利用工具档案管理从20世纪80年代末,经历了以档案管理达标升级的基础管理和现代化管理的发展历程。由于技术进步,档案管理从分散管理向集中统一管理、由基础管理向现代化管理、由纸介质向多媒体介质管理、由手动检索向电子检索手段、由目录级向全文级检索管理提升。由于档案从历史积淀向知识管理发展,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提供档案资料为企业发展服务、为修史服务,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为档案工作提供了便利的同时,也给档案管理者提出了挑战,特别是对修史这项档案利用服务提出了挑战。一是要求档案管理者为了提供利用这个中心,必须熟悉呈指数级扩大的档案馆藏;二是一个优秀的档案管理者,不但要熟悉馆藏,还要掌握不同时代、不同门类、不同介质的档案,随技术进步掌握相应的检索方法,达到为不同对象服务的目的;三是除了档案管理外,还要了解和掌握资料、图书、报刊等这些媒体信息的主要内容,为修史和其他档案利用服务。这些服务工作,所需的检索工具多,涉及档案检索服务面大、内容庞杂,只有掌握更多的检索工具,才能真正利用好历史档案和当前档案,为修史工作服务。

修史,只是档案利用的目的之一。随着航空工业第二轮大规模修史的开展和大量的修史成果的呈现,突出了档案管理成果对修史工作的支撑与支持。在修史工作中,也发现了档案管理中存在的短板与问题。需要在后续的档案管理中,不断运用多年来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成果,解决档案管理提供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为后续修史与新的、多方面、多媒体的档案利用提供服务。

公共物品的提供论文简短篇六

公立医院是以医疗服务为中心的公益型事业单位,核心是“治病救人”。医改中,公立医院改革是一项难点和重点工作,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更好的管理医院,更好的救治病人,满足人民群众就诊需求。为此,应调动和利用医院档案管理在内的一切积极因素来实现这一目标。在医改新形势下,公立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如何加强和发展,才能更好的服务医疗业务,助推医院提升管理水平和“治病救人”能力,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1)重要性认识不足,档案意识不强,档案收集不完整。

对档案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与医疗中心工作相比微不足道,可有可无,涉及到相应工作时不主动、不积极、不用心。档案意识淡薄,认识不到档案是一种信息资源,是一笔不可再生的财富,对档案敏感度不够,造成该收集的档案不收集,该完善的档案不完善,该归档的档案不及时。

(2)管理制度不健全,监督奖惩不到位,利用率不高。

管理制度不健全,特别是归档范畴、种类、要求不清不细,无具体的细化标准,使归档出现不应有的遗漏和空白。在执行归档、保管、借阅、移交、保密、销毁等系列管理制度时,没有建立起良好的监督检查和奖惩机制,造成档案管理各环节中有不规范、不严密、随意性和出差错的现象。

(3)人员配备不合理,经费投入无保障,硬件条件不达标。

很多医院都没有专职管理人员,多为兼职,造成管理人员精力不够,责任心不强。特别是档案管理专业出身的人员更是凤毛麟角,人才缺乏导致管理技能不高,不能支撑和满足医院档案管理水平的提升和档案管理发展的需求。同时由于认识不到位,必要的经费投入无保障,造成硬件不达标,不能满足档案保管的“八防“要求,为档案管理埋下严重的隐患。

(1)加强宣传,讲清作用,形成领导重视、职工参与的强大工作合力。

高水平的档案管理,是需“全民”参与的一项系统工作,领导重视与否是抓好公立医院档案管理的关键,领导知道档案管理在医院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让职工知道透档案在科研、教学、业务技能提升等个人发展上的积极作用,只要主要领导重视,就会在人员配备、经费投入、软硬件建设等方面形成良好的宽松环境,各部门收集档案的人员积极参与,就会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2)加强建设,保障投入,形成人员配备合理、硬件条件达标的坚实工作基础。

要重视档案管理的软硬件建设,档案人才建设是抓好档案管理的核心,达标的硬件条件是抓好档案管理的基础,科学的信息化手段是现代档案管理必须借助的先进工具。这些都需要医院认同并保障投入,把经费拿人医院预算,档案人才培养纳入医院人才建设规划,档案信息化纳入医院整体建设方案,为建设医院高水平的档案管理打下坚实的软硬件工作基础。

(3)完善制度,狠抓落实,形成职责分工明确、各环节运行流畅的高效工作机制。

要根据《档案法》等法律法规,结合各自实际,完善档案归档范围、种类、要求、保管、借阅、移交、保密、销毁等规章制度,制定档案综合管理办法,明确职责分工、监督到位、斗硬奖惩,让相关人员清楚怎样工作,减少档案管理随意性,保证档案管理各环节工作高效流畅的运行。同时医院自身档案管理有其局限性,需加强与上级档案管理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定期和不定期的邀请上级部门专家指导、帮助,对档案管理有关最新动态、发展方向、人员技能提升等都有积极作用,是提高档案水平的有力手段和有效措施。

(1)利用好医疗、人事档案,助推医疗业务和人才建设水平的提升。

要注重利用好病历、影像等医疗档案,让其在科研、教学、学术、治疗、新技术新项目引进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体现应有价值,以此助推医院整体医疗技术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利用好人事档案,善于从人事档案结合实际找准医院人才队伍的优与劣、长处与短板,有的放矢以发展的眼光做好人才规划,提升医院人才规划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水平。

要注重基建、设备档案的完善和利用,要明确所有基建、设备资料必须收集完整并归档,特别是基建中的设计图、施工图、各种“管线”图,设备中的说明书、厂商联系方式、各种维修保养资料等。树立基建、设备档案对基建、设备维修保养非常重要的理念,注重其档案在维修保养以及医院基建规划、设备采购计划中的价值和利用。

(3)利用好财经档案,以数据助升医院经济运行水平。

要注重财经档案利用,善于从各种数据中分析医院经济运行的状态,为医院成本控制、病人费用控制、各种收支和重大经济活动的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和真实依据,助升医院经济运行水平。

总之,档案管理和利用是公立医院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好坏是医院整体实力和管理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只要我们重视并加强档案管理,注重档案价值利用,就一定能不断提升医院档案管理水平,让其在医院管理、运行、业务能力提升、更好服务病人以及医院升级达标等工作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公共物品的提供论文简短篇七

随着幼儿的不断成长,其活动次数更加频繁,活动量也逐渐增加。活动是幼儿成长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父母应正确引导幼儿活动。

1.提供机会增加活动。

一般的家长很容易把幼儿智力的发展同看图识字、数数、背诗等联系在一起,但却很少会与运动联系起来,而事实上运动对幼儿的智力发展非常重要。

运动锻炼了幼儿的骨骼和肌肉,促进了身体各部分器官及其机能的发育,发展了身体平衡能力和灵活性,从而促进大脑和小脑之间的机能联系,促进脑的发育,为智力的发展保证厂生理基础。所以幼儿运动能力又常被看作测量智力发展的主要指标。

幼儿满周岁后,运动能力明显大大提高,爬得更灵活,站得更稳,能迈步行走,转弯、下蹲、后退等。幼儿这时不仅在运动中探索认识周围的`环境,而且对周围的环境开始产生一定的兴趣。幼儿从学会使用工具逐渐发展到了制造工具,主动性、创造性都得到了发展。幼儿在各种运动中不断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情绪会非常愉快兴奋,自信心也得到加强,比如幼儿兴奋地享受着被大人追逐的感觉,大笑大叫地从滑梯上滑下来等。

此外在运动中,幼儿接触其他的小朋友,并在大人的指导下逐渐积累了与人交往的一些知识,这将促进幼儿的社会性的发展,而社会性的发展又可促进幼儿独立性的发展,共同为幼儿进入幼儿园,加人幼儿集体做好准备。

父母应提供机会让幼儿多运动,同时应注意运动内容和方式的丰富多彩,充分调动幼儿的兴趣,并可在运动中加强幼儿对语言的理解,激发幼儿的想像力。

公共物品的提供论文简短篇八

水利部长江委员会长江科学院(以下简称“长科院”)始建于1951年10月。伴随新中国发展、改革的前进步伐,在治水治江事业的伟大进程中,历经创业壮大、稳定发展、改革转型等历史阶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过了非凡的60个春秋。

自建院以来,长科院立足长江治理、开发与保护,面向国家水利水电和国民经济建设相关领域,广泛参与了葛洲坝、三峡、南水北调等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长江防洪减灾、河道治理、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流域管理的研究工作。几代长科院人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学科专业不断拓展,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研究解决水利水电工程重大技术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治水治江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为长江水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已逐步发展成为综合实力雄厚、长江特色鲜明的国家社会公益类非营利性水利水电科研机构。

60年来,长科院在基础与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或部分国际先进)的科技创新成果。完成8000余份科研报告,荣获40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获50余项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主编或参编行业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30余部,出版专著百余部。分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和全国水利科技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一、成就中国水利科技事业辉煌历史。

长科院作为长江水利委员会的主体科研单位,是治江事业不可或缺的科技支撑力量,一直致力于长江治理、开发与保护,取得了丰硕的科技创新成果。

1.防洪减灾。

长科院围绕以防洪为主的“治江三阶段”战略计划,始终把长江中下游的防洪减灾研究作为首要任务。20世纪50年代初完成了荆江分洪工程整体布置,北闸(分洪闸)、南闸(节制水闸)断面模型,以及虎渡河太平口拦河坝拆除等多个模型试验研究;为荆江分洪选定闸址,确定总体布置及各闸具体设计、施工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为新中国快速建成长江第一座大型分蓄洪工程做出了重要贡献。荆江分洪闸建成不久,即在1954年长江特大洪水时3次开启分洪,为降低荆江水位、保卫大武汉发挥了关键作用。此后进行了汉江杜家台分洪闸有关的试验研究,解决了总体布置、闸前防护和闸下三级消能形式等问题。该闸于1956年建成,分洪运用20多次,经受了如1983年几次超标准的分洪运行考验。

长江大洪水过后,长科院将所研究的防洪电子预警系统、细水泥灌浆加固、钻孔压浆法深部强透水层防渗加固处理和排水减压,以及土工合成材料(复合土工布、柔性材料)等新技术、新材料应用于长江抗洪抢险和干堤加固。“5·12”汶川地震发生后,长科院作为后方技术支持单位举全院之力,紧急开展唐家山堰塞湖溃坝洪水演进分析、滑坡及堰塞湖形成机理与坝体稳定性分析,灾区土石坝震害机理分析和安全评估等研究工作,第一时间快速及时为前方制定唐家山堰塞湖应急疏通工程提供了技术支撑。

12月,长江防洪模型正式投入使用,对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下游水沙特性、河床河势演变、江湖关系调整、洪水演进规律等问题的研究已取得积极进展。

2.河道治理。

长期以来,长科院对蜿蜒性河道水流泥沙运动、河床演变和河型成因,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承担了长江下荆江系统裁弯和界牌、南京、马鞍山、江阴、九江、镇扬、铜陵等重点河段的整治模型试验研究及工程治理设计等,在水深达60m的镇扬河段和畅洲左汊用土工布砂枕袋筑起了一道最大坝高近40m的水下潜坝,有效地遏制了和畅洲左汊分流急剧扩大的趋势;中游界牌河段防洪与航运综合整治工程的实施,较好地解决了该河段防洪和航运之间的矛盾;荆江河势控制与应急工程的实施有效阻止了守护段岸线的崩退,河势得到初步控制,为畅通长江航运、建设港口码头、两岸城市规划建设等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和保障长江两岸干堤安全做出了卓越贡献。

长科院采用泥沙数学模型和动床变态河工实体模型,系统分析了1966到1994年宜昌至城陵矶河段水沙条件及河床演变,深入研究了下荆江裁弯和葛洲坝工程对荆江河床冲刷及洪、枯水期水位变化的影响;对宜昌至大通河段的地质地貌、河床组成进行了新的调查观测;对宜昌至大通1100km河段进行长时段河道的冲淤计算;对三峡建坝后沙市和郝穴重点险工河段的河床冲淤过程进行了计算分析;利用动床变态实体模型,研究三峡建坝后杨家脑至新厂河段的冲淤变化,研究成果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初步研究了三峡、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对长江口来水来沙及河床冲淤、盐水入侵、水生物生存环境的叠加累积影响,并对长江口地区生态环境的演变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为长江口综合整治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3.生态环境保护。

为贯彻以“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为基本宗旨的治江新理念,长科院专门成立健康长江课题组,针对健康长江评价的有关科学和基础问题,开展了“长江流域水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湿地保留率指标研究”等一系列研究工作。考虑长江水循环特点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以河流生态与环境自然评价指标为重点,初步建立了健康长江评价指标体系。在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评价指标基础上,进行流域水资源系统可持续标准理论研究,初步提出河流健康及管理水平指标系统的量化和监测方法,制定统一的、不同尺度的、有长江特色的健康长江评价方法与标准。

长科院在水土流失监测与治理技术方面,自主研发了国内首台可移动水土流失实验室,变固定的野外径流小区坡面侵蚀观测为车载流动实验,可随时对不同土壤、不同坡度进行人工降雨模拟实验,缩短了水土流失监测数据获取周期,是长江流域乃至全国人为水土流失监测水平的一次飞跃。负责设计的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建设项目的实施,将极大地保障受滑坡泥石流威胁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4.流域规划与水行政综合管理。

60年来,长科院承担了多个流域规划编制及其相关研究工作,全面参与了《长江流域综合规划修编》。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完成了《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整治规划要点报告》和《大通至镇扬河段河势控制规划报告》。为巩固下荆江裁弯工程效果,1983年完成了《下荆江河势控制规划》;为适应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的治理与岸线开发利用,1992年开始河道治理规划工作,编制完成《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规划》,完成了《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规划》;为促进长江口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20开展长江口综合整治开发规划,于编制完成《长江口综合整治开发规划报告》;为了配合长江流域综合规划的开展,于编制完成《长江流域蓄滞洪区水土保持生态保护规划》等水土保持专项规划及专题的研究,20完成了《赤水河流域水土保持规划》。

近年来,长科院为流域水行政管理开发建设的多个先进、实用、高效的监控与管理系统,极大地提高了流域综合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如“长江河道采砂管理远程可视化实时监控系统”综合运用海事雷达、gps定位、无线视频等先进技术和手段,实现了对重点省际边界重点河段采砂的远程可视化实时监控,具有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长江大型取水动态计量监控系统”和“取水许可管理信息系统”以取水基础数据库为平台,以取水信息管理与应用为核心,通过对长江流域大型取水户的取水量和取水时段的实时监控,实现了长江流域取水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实时发布、交互式查询和决策建议等多种支持功能,可为各级水资源管理人员提供支持服务。

5.水利水电工程关键技术。

长科院在先后参与的丹江口、万安、葛洲坝、隔河岩、三峡、南水北调、天生桥、水布垭、构皮滩、彭水、小湾、龙滩、向家坝、乌东德、溪洛渡、白鹤滩等近200个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紧密配合工程的规划、勘测、设计、施工与运行,充分发挥多专业综合性整体科研优势,为解决复杂的工程技术问题、优化设计方案、提高工程效益,付出了大量心血,多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特等奖,国家一、二等奖以及省部级特等奖。以下着重介绍3个具有特别意义的.代表性工程实例。

葛洲坝。

葛洲坝工程是在长江干流上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1970年开工,遇到了许多复杂、尚无先例的技术难题。为解决令许多人担忧的泥沙淤积问题而开展的河流泥沙模型试验,论证了“静水通航,动水冲沙”方案的科学性。为了研究二江泄水闸岩基稳定问题,1978年自主设计了国内第一个地质力学模型。根据弯道水流泥沙运动规律和“正面引水、侧面排沙”的经验,通过调查和大量泥沙实体模型试验,验证了设计提出的“取消大江电厂右侧5孔泄水闸,增加4台发电机组”的方案,从而减少了工程投资,增加了50万kw的发电效益。为了研究通航问题,长科院研制了国内第一套无线电遥控船模,填补了水工模型试验技术上的空白。

三峡工程。

三峡工程是治理开发长江的战略性骨干工程,长科院作为该工程主要科研单位,1982年以前围绕高坝中用及低坝建设等方案反复开展了研究和论证。此后,又为配合150m水位方案初步设计开展了重点河段的原型观测资料分析、实体模型试验和数学模型的计算分析等研究,分阶段提出了科研成果。1985年以后,全面参与了三峡重大专题、“七五”至“九五”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取得了系统的科学参数和论据,为顺利完成论证和编制新的175m蓄水位方案可行性报告、单项技术设计等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涉及水力学、河流泥沙、水工材料、水工结构、土工、岩基、爆破与振动、安全监测等专业领域。

特别是在三峡大江截流水力学研究中,提出了截流过程中不同流量、各种进占口门宽度的截流落差、最大流速、水深等重要参数,解决了因大流量、大水深、低流速所遇到的堤头坍塌等技术难题,促进了截流水力学理论的发展和施工、试验技术的提高,截流过程中,还做了1/100和1/50模型适时试验,保证了截流顺利实施。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巨大施工通航流量(40000m3/s)和极复杂通航水流条件下,成功地解决了弯道上明渠施工通航的关键技术问题。通过物理模型试验与数值模型计算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及水文跟踪观测、精确预报相统一,以及采用数字仿真技术与多因素风险分析等高新技术手段,解决了明渠截流的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保证了明渠高质量提前截流,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三峡工程碾压混凝土三期围堰爆破拆除中,长科院创造性地提出了“建拆结合、预置药室、定向倾倒”爆破方案,206月6日成功实施围堰爆破拆除,推动了我国水下爆破理论与技术的发展,被称为“天下第一爆”,成为我国工程爆破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重要标志,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南水北调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远距离、跨流域、跨省市调水工程。自20世纪50年代起,长科院就开始进行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科学研究工作。1994年以来配合工程的规划和可行性研究、丹江口大坝加高以及穿黄工程专项初步设计,开展了大量的科研工作。采用实测水文泥沙资料,对不同正常蓄水位方案进行了水库泥沙淤积计算。采用长渠道一维非恒定流水—冰水力学数学模型,模拟总干渠在不同气象和输水条件下沿程的水温、流冰过程,分析了总干渠可能出现的冰情,并提出了冰期输水调度模式。通过水工模型试验研究了总干渠渠道倒虹吸进口流态及水头损失等水力学问题,提出了穿黄工程隧洞和渡槽方案的线路及河道缩窄宽度的建议。分析了调水对汉江中下游河势、防洪、航运、水资源与水环境,以及对长江口水沙及生物生境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对水源区开展了水资源供需风险分析,编制了一期工程京石段供水调度应急预案。进行了穿黄隧洞衬砌1∶1仿真模型试验,得到了内外衬结构的变形和应力节点刚度、接头端面相对位移、接头附近的破坏机理、管片接头的承载力等。采用考虑接触非线性的三维有限元法,分析了穿黄隧洞预应力衬砌结构的应力、内力、变形分布以及外层管片间接缝接触变形规律。通过抗震分析提出了渡槽的优化结构和相应的减震方案。依托河南南阳、新乡潞王坟膨胀岩(土)两个试验段工程,通过现场和室内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基本掌握了膨胀岩(土)渠坡的破坏机理和破坏模式,对比分析了各种处理方案的技术可靠性和工程造价,明确了不同处理措施的现场施工工艺,为中线工程膨胀岩(土)渠段的设计、施工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开创长江水利科技事业光明未来。

展望未来,治江科技事业任重道远。随着三峡工程胜利建成,并充分发挥效益,治江已进入新的阶段,长江水利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我们要紧紧围绕新时期治江发展战略目标要求,突出长江特色,创新和谐发展,加速建设一流水利科研强院,为新时期治江事业提供科技支持。

1.新形势、新任务。

未来10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快速发展期和重要机遇期,但仍然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巨大压力。我国水利基础薄弱,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极端气候条件及洪旱灾害出现的频率增加。长江流域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也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随着流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对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需求的不断增加,对生态环境质量要求也日益提高。水利工程建设面临着移民增多,河流水文和地貌变化,生物多样性退化,地质灾害和水土流失增加,流域社会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流域已建、在建的一系列重水利水电工程,在发挥各自效益的同时也对长江流域水系生态与环境等多方面有长期影响。长江巨大洪水来量与中下游河道泄洪能力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山洪和洪涝灾害仍然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由于蓄水工程缺乏和灌区配套建设落后,流域内干旱缺水问题依然严重;长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长江流域湖泊面积减少,天然湿地萎缩,主要湖泊及部分支流水质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日益突出。同时,我国正面临着包括水利建设在内的国家重大工程建设进入了新一轮的高潮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澜沧江、怒江等流域大多数大型水电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开展前期工作,有的正在开工建设。工程建设的巨型化、系统化、建设环境条件的复杂化、建设节奏的快速化,对工程耐久性、节能和环保要求越来越高。

年,长江委提出了“健康长江”的治江新理念,要求在推进长江治理和开发利用中,应以“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为基本宗旨,按照“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基本原则,统筹保护与开发,协调生态与发展,加快防洪保安、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管理四大体系建设,切实保障饮水安全、防洪安全和生态安全。

2.突出长江特色。

长江特色是长科院发展的立足点,也是当好治江科技支撑的内在要求。突出长江特色就是要以新时期长江治理开发与保护为己任,做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的忠实实践者。站在治江事业和长科院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全面把握治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和新要求,围绕新时期长江水利发展战略和治水治江新思路,准确把握和深入系统研究长江治理开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加强对健康长江指标体系、江湖关系演变与治理、防洪减灾、流域管理、生态水利、水工程安全、水土保持等方面的公益性、基础性科学研究,全面参与流域水资源、水生态、后三峡问题、长江口治理、水利血防技术、水资源管理、涉水政策法规、节水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使之保持和达到国内外领先地位和水平。紧密结合西部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深入研究高坝泄洪消能、复杂地质条件下高边坡及超大洞室群建设安全,深厚覆盖层条件下的导截流及围堰渗流控制与结构安全,高土石坝筑坝新技术、高坝深层抗滑稳定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开发高质量、高性能、高耐久性、价格低廉的施工建筑材料。加强水工程安全检测、监测、监控与防护、安全评估与评价以及水工程病害修复技术研究等。经过长期不懈努力,使长科院治江科技水平和影响力显著提升,真正担负起治江科技支撑的重任。

3.创新和谐发展。

创新是治江科技事业发展的灵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一流水利科研强院的本质要求。

一要转变观念,树立以创新为导向、创新为动力、创新为检验各项工作成效的新思维、新观念。以治水治江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全面优化科研力量的布局和科技资源配置。在巩固加强现有优势专业的同时,抓紧机遇发展新专业,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制定并逐步落实新的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规划。

二要创新体制与机制,按照建设创新型科研机构要求,以促进科技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消除体制机制性障碍。进一步探索以水利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撑有力、运作高效的管理体制。实现从传统混和型科研事业单位向现代非营利科研机构的转变。

三加强创新人才与团队建设,制定并完善创新人才和团队建设办法,根据治江需求,大力吸引、凝聚和培养一大批高级治江人才和重点学科领域的带头人。

四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抓住国家鼓励创新,支持公益性科研机构的有利时机,以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重点,积极改善科研条件和基础设施。提高创新发展能力,高起点、高标准科学规划和建设好九万方、沌口、宜昌三大科研基地,使之成为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设施先进、对外开放的治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好基于网络环境的院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提升科技管理水平。

五要推进创新文化建设,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以创新文化推动创新型院所建设。

六要取得一批具有自主产权的创新性成果,始终围绕治江新战略目标需求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关键技术问题,进行前瞻性研究,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性科技成果,进一步巩固长江科技发言权。

和谐是治江科研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科研主体中的公益科研与工程科研要相互促进、创新发展,科研主体与科技产业间要密切衔接、和谐发展。探索以科研成果为纽带,两大块间良性互动,合作共赢的新格局。其次,要做好外部环境的和谐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科技计划和治江科研课题,成为国家和治江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密切与国内有关高校、科研院所,以及流域内地方科研机构的沟通联系,共同组建实验室、研究中心、博士点等。联合申报国家、部委重大项目,做到强强联合,成为国内水利科研的重要依靠力量。密切与委内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的沟通联系,以作为主要依托单位建设长江水利科技创新中心为契机,整合与聚集委内科技资源,把中心建设成为长江水利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基地,成为治江科技跨越式发展的创新平台。通过实行“开放、融合、协作、共享”的运行机制,与委属单位共同构建起以中心为平台的战略联盟关系,成为治江科研龙头力量。

公共物品的提供论文简短篇九

幼儿从一岁长到一岁半,母亲的欣喜自然又增加一分。这时的小幼儿也确实会有许多新的表现,让爸爸妈妈看在跟中,喜在心头。幼儿小小的步伐走起路一开始显得比较乎稳,他喜欢跟在妈妈在屋子里转来转去,妈妈稍不注意,回头时可能发现幼儿己独自爬上椅子,沙发或矮茶几,这可让妈妈大吃一惊,一边赶紧抱他下来,一边又觉得幼儿真是比以前“能干了”。

一岁半的.幼儿也喜欢用自己的小手摆弄各种物体。自己动手让玩具动起来,会让他们十分高兴。这时候你抱着幼儿让他去按墙上的电灯开关,用不了两次他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他会反复地开、关、开、关,并且每次都会抬头去看灯光的亮和灭,由自己的动作引起的变化让幼儿乐在其中。

当你挤牙膏时,不妨让小幼儿试一试,他很可能也能挤出来,并对自己的白色作品沾洁白喜呢!这时让幼儿玩“串珠”最适合不过了,不过要防止幼儿误吞人肚里。

安全而自由的活动空间对幼儿显得更加重要。如果你的室内环境是按成人自己的方便设计安排的,那么现在就需要改变了。妈妈一定要为幼儿准备一只属于他自己的小板凳,好让他搬来搬去,爬上爬下,不要忘了对幼儿攀爬容易够着的电路插座采取安全保护措施。

最好的活动空间还是在室外。可以适当延长室外活动时间,让幼儿独自上台阶“地小桥”(走窄路),坐小滑梯,幼儿从中得到的乐趣会大大超出你的想像。

公共物品的提供论文简短篇十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其中禁止开发区与限制开发区要依据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划实行强制性保护,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加强人口转移的力度,将这些区域内的人口逐步转移到更适宜生活和生产的地区,减少禁止开发区域的人为破坏。这样就涉及到对原有利益的侵犯,这也成为限制开发区及禁止开发区政策制定有效性的最大难题,对划定区域人口的补偿量化研究问题突出,补多少才能使当地居民愿意配合政策实施,对已有权利利益有何影响,对潜在利益如何影响,对受益者怎样合理收费等问题十分严峻。本文构想了一个以公共物品理论为基础,以生态价值为纽带的联系补偿者与被补偿者的费用分担补偿模式。

一、相关理论。

(一)外部性理论。

外部性最早是由布坎南与斯塔布尔宾于1962年提出的。外部性是指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的现象。[1]一般而言,外部性具有附带性的特点。其中正外部性是某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行为对其他经济主体附带的好处,具有“不得不赠予”的特征;负外部性是指某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对其他经济主体外加的负担,具有“不得不转嫁”的特征。经济主体从事经济行为时所产生的利益,有“可计量利益”与“非计量利益”之分。“可计量利益”是经济行为主体的行为目标,是收入与成本费用之间的差额;“非计量利益”是某经济行为主体在实现自己目标的同时,所产生的无法界定和计量的对其他经济行为主体的经济利益。经济主体根据“可计量利益”来决定自己的生产经营行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非计量利益”则为外部性。对于理性的经营者来说,在没有建立有效使得“非计量利益”转变为“可计量利益”的生态服务交易市场或提供有效补偿的前提下,将根据“可计量利益”最大化的原则组织生产,不会自动地将提供最优的像生态服务这种“非计量利益”作为经营目标。[2]生态补偿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如何将“非计量利益”转化为“可计量利益”来补充外部性现象产生的市场失灵问题。

公共物品是指那种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对其消费加以排他的产品,或者说同时具有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的产品。公共产品是相对于私人产品而言的。根据公共产品的特性,排他性的使用或者消费的竞争性是区别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两个定义性标准。公共物品可分为纯粹公共物品和非纯公共物品,纯粹公共物品完全满足这两个特性,生态服务的有些功能是属于纯粹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由于不存在价格信号,因而无法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需要中央政府进行配置;然而非纯公共物品并不严格满足这两个特性,如有些非纯公共物品具有部分非排他性或排他的成本很高,而且在达到某一消费数量后就具有竞争性。生态服务的部分功能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但其消费具有地域性或集团性,所以这类公共物品准确的说应该属于准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可以在某些范围内按受益者负担的原则制定价格。市场机制、自愿协商机制、合约机制、以及民间自愿机制等在公共物品供给中普遍存在失灵问题,只能由相应的政府机制来替代弥补,而且也只有政府参与才能增进公共福利潜力。

(三)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就是做出某一决策而不做出另一种决策所放弃的利益。社会经济生活中充满了选择,当某种资源具有多种用途时,使用该资源于另一种用途,就意味着放弃了其他用途。这样,使用该种资源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其他用途可能得到最大收益与已选择用途收益之间的差值。因此,要想使行为主体放弃现在用途必须使在另一用途上得到的收益要不小于现在用途的收益。市场经济运行规则要求一切商品的生产和经营要在市场实现等价交换,生产和经营才能维持和发展,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生产和经营均以赢利为目的。拿生态公益林为例,生态公益林的生态产品是以活立木群落的整体形式发挥作用的,活立木本身是其生态产品的载体。一旦其经营者受经济利益驱动,将林木采伐,其生态效益也就不存在了,森林生态产品也就随之消失。因此要想保证生态产品的供应必须补偿其机会成本即林木采伐的收益。

(四)公平理论及福利经济学。

公平理论起源于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等提出来的一种激励理论。亚当斯公平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当一个人做出成绩并取得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公平,比较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所用的比较包括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横向比较是指一个人投入和收益的比值与组织内其他人的投入和收益的比值相等时,才是公平的;纵向比较是指把自己目前投入与目前所获得报偿的比值,同自己过去投入与过去所获得报偿的比值进行比较,只有相等时才是公平的。[3]在进行生态补偿时,不仅需要促进社会福利的改进,而且需要适当考虑社会的公平性问题,促进地区间的均衡与协调。

二、生态补偿客体分析。

外部性具有外延的可扩散性,内涵的可计量性。外延的可扩散性是指经生态产品所产生的外部效应具有分解和放大作用。分解是指自然的吸收与化解作用;放大是指负外部性剂量超出自然净化能力后所产生的`加速现象或正外部性在对其他经济主体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传递与累积作用。内涵的可计量性是指经济行为主体可以准确计量其限制负外部性所付出的成本和费用或提供正外部性所产生的机会成本的增加。生态服务供给的机会成本及其产生的外部利益作用方式来看,生态服务外部性同样具有外延的可扩散性与内涵的可计量性。生态服务外部利益本身具有多样性,且相互交叉重叠,并通过传递和累积作用,使其所产生的外部利益难以进行准确计量。相反,提供生态服务所产生的机会成本的增加则可进行较为准确可靠的计算。以此为基础结合劳动价值理论对生态补偿客体的应有利益进行分析,得出补偿量的构成。

生态补偿的客体就是以提供生态效益为服务内容的提供者。补偿则是相对于损失而言的,受限制地区的生态建设对生态服务的提供者有多方面的影响。

第一,提供生态服务有投入成本,由于部分生态服务的使用是非排他性的或非竞争性的,这部分成本不能在市场上交换,在市场上体现不出其自身价值,因为收不回投入成本,而造成生态服务的无偿使用和经营者经济利益的损失。

从生态服务经营者资金流转图1可以看出,生态服务经营者的投入成本,一部分是通过生态产品在市场上交换而收回,另一部分则是以生态服务的区域性消费者和作为全民代表的中央政府支付补偿费的形式回收的。由政治经济学理论可知,企业要维持简单再生产需要在一个生产周期结束后,返回到经营者手中的资金数额要包括生态服务经营者的个别劳动中的c、v和m三大部分,也就是说既要包括用于生态建设的生产资料价值c和劳动者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v,又要包括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m。[5]这些部分的补偿必须给予完全补偿,否则就只能使这些有益于全社会的生态建设事业趋向萎缩,进而导致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效益的日益恶化。

第二,由于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造成的机会成本损失,如退耕还林还草等改变土地利用方式的生态重建措施的实施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如粮食减产,收入减少等,受益地区应当提供相应的经济补偿。因此,生态建设地区的生态服务经营者至少应得到这两部分补偿,即生态建设费用补偿和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导致的机会成本损失补偿。

补偿主体分析。

生态效益补偿的主体就是生态服务的受益者,对于得到生态服务的受益方来讲由于生态产品的公共物品属性的影响,并不热衷于从市场中购买生态服务,而是多采取搭便车的方式无偿使用生态服务。这样就要求建立相应补偿机制来向享受这部分生态服务的受益者征收生态补偿费用,然而怎样合理的征收补偿费用呢?由于生态补偿涉及面广,需要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作用,政府在生态补偿中要发挥主导作用,如制定生态补偿政策、提供补偿资金、加强对生态补偿政策的监督管理等。同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实施生态补偿还需要发挥市场的力量,通过市场的力量来推进生态补偿制度。[6]以物品是否为公共物品作为划分标准,判别和划分不同的受益对象,再结合受益程度对受益者征收相应的补偿费用。

公共产品是指那种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对其消费加以排他的产品,或者说,具有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的产品。公共产品是相对于私人产品而言的。根据公共产品的特性,排他性的使用或者消费的共同性是区别私益物品和公共物品的两个定义性标准。[7]公共物品可分为纯粹公共物品和非纯公共物品,纯粹公共物品完全满足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两个特性,生态服务的有些功能是属于纯粹公共物品,如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等。纯公共物品由于不存在价格信号,因而无法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因而需要国家进行配置;然而非纯公共物品并不严格满足这两个特性,如有些非纯公共物品具有部分非排他性或排他的成本很高,而且在达到某一消费数量后就具有竞争性,如水资源的利用等。生态服务的部分功能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但其消费具有地域性或集团性,所以这类公共物品准确的说应该属于准公共物品或俱乐部物品。准公共物品可以在某些范围内按受益者负担的原则制定价格。

四、生态服务功能划分。

人类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对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价值的研究。1977年westman提出了“自然的服务”(nature’sservices)概念及其价值评估问题[8],只是由于地球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绝大部分价值难以准确计量以及缺乏相应的价值评估理论与方法体系而进展缓慢。daily及constanzaetal.的工作,将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评估研究推向生态经济学研究的前沿,并取得了显著进展。

constanzaetal.综合了国际上已经出版的用各种不同方法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研究结果,将全球生物圈分为16个生态系统类型,并将生态系统服务分为17种类型,在世界上最先开展了对全球生物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估算,这是目前最有影响的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研究结果。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国外有关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生态效益的价值理论及评估方法等开始引入国内。然而这种价值衡量结果显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近似于国民生产总值,甚至大于国民生产总值,因此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作为补偿标准很不合理。本文用生态价值测算结果作为生态服务受益大小的衡量,这样可以减少对生态价值衡量方法不同产生的争论和疑义,使生态价值作为生态建设费用补偿的工具。

由生态服务功能分类表(表1)中可以看出各种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是不同的,按公共物品属性划分的各类别的生态服务价值比例也有很大差距,由小到大依次为涵养水源(占总价值1.66%)营养固定(占总价值1.98%)固定co2(占总价值4.73%)有机物利用(占总价值9.60%)释放氧(占总价值17.36%)净化大气(占总价值30.44%)土壤侵蚀(占总价值34.78%)。其中私人物品总价值1.894×1012元/a,占总价值11.58%;准公共物品10.851×1012元/a,占总价值66.32%;纯公共物品总价值3.613×1012元/a,占总价值22.09%。因此,由准公共物品属性而受益的局部地区负担的生态服务功能占主要部分,其次是纯公共物品属性的生态功能,这部分由中央政府作为受益群体的代表来支付补偿。

私人物品价值的实现是要依靠市场的,如果产品不能够进入市场则产品价值是不能够实现,因此如果生态建设者负担相应比例的建设成本,却不能够使产品在市场中得以实现,那么必然造成建设成本弥补不足问题。所以这里将建设成本全部由准公共物品与纯公共物品受益者分担,私人物品作为发展权利让渡给生态建设者(尤其是市场开发水平底的地区)。因此由表1可知,有公共物品属性的服务价值为14.464×1012元/a,其中准公共物品价值占75.02%,即由受益地方分担的比例。纯公共物品价值占24.98%,即由国家分担的比例。

五、补偿模式设想。

目前,世界各国生态效益补偿所采用模式主要有公共支付体系,企业或区域之间的自主协议,市场交易体系三种。国内学者张涛认为,生态价值的研究多数以衡量出生态服务价值的具体数值为目标,试图以此作为生态补偿的标准,补偿生态服务供给者。然而生态服务价值的衡量结果往往与gdp相当,以此来补偿显然不够合理。本文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以不同生态服务功能的公共物品属性为划分标准,以各个类型的服务价值为基础,按照单项生态服务价值占总价值的比例,分担生态建设所产生的各种费用。

2.需要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对补偿主体的征收方式及对补偿客体的补偿方式进行设计,如何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是关键。

3.对于生态功能的公共物品属性需要合理划分。需要根据不同生态功能的具体影响范围进行具体量化研究,从而合理确定受益对象及受益数量,真正实现受益者支付的原则。

4.对公平性标准需要进行符合社会发展的标准。这里的补偿模式中生态建设目标选择的是保障基本生产生活的需要,对于追求更高生态享受的目标可以适当加大生态面积,降低生态产量系数。

5.模式中系数的确定需要更为专业,更为详实的研究,总的来讲这里仅讨论一种大致的思想,深入系统的研究还需要更多时间。

公共物品的提供论文简短篇十一

生态需水估算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涵盖两个方面:一是河流生态需水即河道内生态需水;二是陆地生态需水即河道外生态需水。生态需水估算应根据各种生态类型的需水特点,考虑不同保证率下的生态需水状况。

2.1河流生态需水。

已有的常见各类方法的代表模型、优缺点及适用范围见表1。以上各大类中都包含许多具体方法,而每种具体方法又有其不同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在实际应用中,关键是能够根据已有资料和研究目的,从这些方法中选取一种或几种适合自身研究的简单易行且满足河流生态系统保护要求的方法。

2.2陆地生态需水。

陆地生态需水即河道外生态需水,主要是植被生态需水。对于干旱与半干旱地区而言,植被生态需水量是保证植物正常、健康生长,同时能够抑制土地沙化、碱化,乃至荒漠化发展所需的`最小水资源量。其主要计算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见表2。

3存在问题及展望。

国内学者虽对生态需水进行了大量研究,但至今为止在诸如生态需水概念、术语使用等方面还未达成共识,产生如下分歧:

1)同一术语认识不同。如中国人大王西琴[18]教授认为河流生态环境需水是指为维护地表水体特定的生态环境功能,天然水体必须储存和消耗的最小水量,其水量应从水质和水量两个方面考虑;西北大学宋进喜[20]教授认为河流生态环境需水是由生物自身生存所需水量和生物体赖以生存的环境需水量两部分组成的,其实质是指为了维持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栖息环境的动态稳定,在天然生态系统保护和生态建设中所需要的水资源总量。

2)不同术语混用或相互替代。如有定义生态需水[21-24],有定义生态用水[25-27],有定义生态耗水[23],有定义环境需(用)水[28],有定义生态环境需水[29-33],有定义生态基流[34],也有将生态需水与环境需水进行了区分[22,24,33]。而大多数学者并没有加以区分,而视上述概念为等同。

3)定量研究方面突破甚少。据统计全球约有207种计算生态需水的定量方法,可分为水文学方法、水力学方法、生物栖息地法、整体法及综合法及其它方法。从检索国内主要期刊文献来看,虽然研究对象从河流生态系统已逐渐拓展到植被、湖泊、湿地、城市等各种生态系统,但在计算各自生态需水量时,并没有因为研究对象的变化而选取相关的特色指标,直接套用公式居多,致使计算结果的准确度降低,很难有实质性的指导意义。

4)计算方法缺少对比研究,实际应用困难。国内生态需水研究缺少大量的现场观测数据,各种算法之间对比研究很少,因此很难确定哪种方法的计算结果更加准确。此外,由于各个学者学术背景的差异,导致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的差异,进而选用不同的方法去计算生态需水量,结论众多,也无从判断研究成果的实际价值。生态需水研究是水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基础性工作。然而,由于我国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尽管成果较多,但众家纷纭,实践应用中不易取舍。因此有必要根据研究目的和需要从众多方法中选取一种或几种适合自身研究的简单易行且满足河流生态系统保护要求的方法。

除此之外,今后还需要将更多的关注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前国内关于河流生态需水研究的最大障碍就是缺乏长时间系列的河道实测生态资料(如水生生物生活习性数据),因此,今后要加强河道生态资料的监测和收集,建立以生态学信息为基础的物理实验模型,为今后定量研究河道生态流量提供有力支撑。

2)尽快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国际上有可比性又能够相互区别的生态需水的一套概念体系,在研究时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恰当的术语。

3)继续加强生态需水基础理论研究,诸如明确生态需水目标、建立生态需水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不同类型生态需水形成机理及时空分布规律等,为准确计算生态需水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4)生态需水研究涉及生态学、水文学、环境学、气候学等多学科领域,所以要加强相关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丰富和发展生态需水的理论与实践。

5)生态需水研究并不是生态脆弱地区的“专利”,其他地区也可进行适当的生态需水估算,以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6)在水资源短缺条件下,生态需水经常为经济需水所挤占,因此在可持续的水资源系统中如何实现生态需水与经济需水的协调,即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模式,也将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