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资治通鉴的读后感范文范本(通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1:10:35 页码:12
2023年资治通鉴的读后感范文范本(通用12篇)
2023-11-13 01:10:35    小编:ZTFB

在读后感中,我们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体现个性与独特性。然后,读者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和象征,来增加读后感的表现力。来看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或许会给你一些新的启发和思考。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范文范本篇一

有一书,君王宋神宗称其“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有一书,史学家王鸣盛赞其“此天地间必不可无此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有一书,与司马迁所著《史记》并称“史家两司马”。此书名曰《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为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然而,真正吸引我的,不是它至上的史学地位,也不是它历来为人们所称颂的名声,而是它其中纷呈,精彩,曲折的故事,如同一幅活灵活现的历史画卷在我面前徐徐展开。

每看完书中的一篇章,心中都会有感待发。其实我认为,《资治通鉴》本身就是一篇观后感,以史实为材料,以朝代为提纲,纵观古今,在叙述故事的同时加入了对历史的看法评判,这也是《资治通鉴》吸引我的原因之一。

春秋末期,晋国被称为中原霸主,大权旁落于智、韩、赵、魏四家,其中智家势力最大。然而智家继任族长智瑶却是一个心胸狭隘,狂妄自大的人。他公然戏弄韩康子和魏桓子,甚至无故索取三家土地,最终三家分晋,晋国自此灭亡。智家原为四家中实力最强悍的,但在智瑶昏庸的领导下灭亡,令人叹惋。而智瑶昏庸的源头,便是由于他目中无人,不能宽容待人,听不进劝谏,又得罪了其他三家,以致他们联手攻打智家。一个骄傲自大的人,终会在他的自大中自取灭亡。不能因为眼前的一时得意而忘乎所以,肆意妄为,应该时刻懂得谦虚,谨慎。与此同时,也应当多与有才干,有品德的人结交,不嫉贤妒能,还要虚心接受他人正确的意见。这样,才能真正受人爱戴。

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书中的长孙皇后、马太后。长孙皇后的贤良淑德被后世传颂。她虽贵为皇后,衣食住用行均不求奢华。她从不徇私,凡事秉公处理;她还常劝唐太宗亲近贤臣,减轻百姓徭役。长孙皇后将贤德诠释到了极致;马太后与长孙皇后相似,崇尚节俭,甚至穿粗布衣裳,直接带动了当时清明的良好风气。当年汉章帝的继位离不开马家几位舅舅的扶持,因此,继位之后,他准备封赏自己的舅舅。原本,这只是按惯例办事,但遭到马太后的严词拒绝。马太后认为,马家并无德才出众之人,没有被封赏的理由,也以免将来外戚专权。历史上因外戚专权导致王朝覆灭的例子比比皆是,马太后能看清根本,不为家族谋取私利,以国家为重,此等气魄让我惊叹之余敬佩不已。当然,我们当前很难做到长孙皇后那般端庄贤惠,也无须刻意如马太后那般布衣草席。学会大公无私,懂得知书达礼,对她们心存敬意,足矣。

《资治通鉴》中还有很多类似以上的史实,作为之后中国古代君主的必修书目,它教人勤俭节约,教人治国之道;教人如何得民心,如何用贤臣,如何除奸佞。

如果用一句话说明《资治通鉴》,那必然是: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

如果用一个词形容《资治通鉴》,那将会是:博古通今。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范文范本篇二

《资治通鉴》是当之无愧的鸿篇巨制。以前所看的任何一部书,都没能够跨度时间长达如此之久。将千年中各种人物的命运浓缩在一部书中,其所带来的振憾,远非一般讲一两个主角命运的书籍可比。一千三百年,无数的风流人物贯穿其中。伟大的人物的确推动并书写着历史,普通的人也在其中扮演了自己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在这漫长的一千三百年中,任何的伟大风流,又能够延续多久?任何一个英雄,从他诞生到建功立业,到最后的逝去,最多不过几卷的篇幅。在他之后,又有新的人物不断诞生,不断殒落。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人的光辉都是如此短暂。纵使能略有所成,进而荫及子孙,又算得了什么?开国的帝王混壹四海,号令天下,但真又能保江山几何?子子孙孙,也终有为阶下囚的一天。刘邦规定非刘氏不得王,但也止不住汉献帝的悲剧。李世民英武盖世,又怎料得到子孙为无赖出生的朱温诛杀。大燕开国,雄据东北,一时风头无两。但数百年后的女真契丹,又有谁还会念及当年慕容氏的荣光?蜀地天险,历公孙述、刘备、李特、王建、孟知详,最终谁能长保一姓王朝?江南世家,门阀大姓,屡经岁月涤荡,风流最终也被雨打风吹去。读通鉴的历程,正如《桃花扇》里唱的: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所有的人和事在历史的长河中都微如星火,转瞬即逝,太渺小,太渺小。看透这一切,人真的应该更豁达。就如六尺巷的启示一样: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资治通鉴》所载,多为政治史,更是一部斗争史,将中国人的政治传统淋漓尽致地展现。因为这一政治传统直到今天也未改变多少,所以《资治通鉴》经世致用的意义仍然巨大。本朝太祖与蒋先生都曾是本书的读者,对他们而言确实起到了资治的作用。而普通的读者,从中看透中国式政治的核心,无论在哪一领域,都会更理解中国人社会的游戏规则,行事方式。中国人的特点是,对不是最正大光明的东西都不愿意宣讲,所以很流行潜规则,也就是很多东西不会讲出来的,要你自己来感悟。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范文范本篇三

初,魏人范睢从中大夫须贾使于齐,齐襄王闻其辩口,私赐之金。须贾以为睢以国阴事告齐也,归而告其相魏齐。魏齐怒,笞击范睢,折胁。睢佯死,卷以箦,置厕中。范睢谓守者曰:“能出我,我必有厚谢。”守者请弃箦中死人。魏齐醉,曰:“可矣。”范睢得出。魏齐悔,复召求之。魏人郑安平遂操范睢亡匿,更姓名曰张禄。

秦谒者王稽使于魏,范睢夜见王稽。稽潜载与俱归,荐之于王,王见之于离宫。范睢佯为不知永巷而入其中,王来而宦者怒逐之,曰:“王至!”范睢谬曰:“秦安得王,秦独有太后、穰侯耳!”王微闻其言,乃屏左右,跽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对曰:“唯唯。”如是者三。王曰:“先生卒不幸教寡人邪?”范睢曰:“非敢然也!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愿效愚忠而未知王之心也,此所以王三问而不敢对者也。臣知今日言之于前,明日伏诛于后,然臣不敢避也。且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苟可以少有补于秦而死,此臣之所大愿也。独恐臣死之后,天下杜口裹足,莫肯乡秦耳。”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今者寡人得见先生,是天以寡人溷,而存先王之宗庙也。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睢拜,王亦拜。范睢曰:“以秦国之大,士卒之勇,以治诸侯,譬若走韩卢而博蹇兔也,而闭关十五年,不敢窥兵于山东者,是穰侯为秦谋不忠,而大王之计亦有所失也。”王跽曰:“寡人愿闻失计!”然左右多窃者,范睢未敢言内,先言外事,以观王之俯仰。因进曰:“夫穰侯越韩、魏而攻齐刚、寿,非计也。齐王南攻楚,辟地千里,而齐尺寸之地无得焉者,岂不欲得地哉?形势不能有也。诸侯见齐之罢敝,起兵而伐齐,大破之,齐几于亡,以其伐楚而肥韩、魏也。今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若用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楚强则附赵,赵强则附楚,楚、赵皆附,齐必惧矣,齐附则韩、魏因可虏也。”王曰:“善。”乃以范睢为客卿。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须贾以为睢以国阴事告齐也阴:阴险。

b.范睢佯为不知永巷而入其中佯:假装。

c.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匡:辅助。

d.王若用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亲:接近。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愿效愚忠而未知王之心也弃甲曳兵而走。

b.苟可以少有补于秦而死归璧于赵。

c.以秦国之大,士卒之勇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形势不能有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齐起初听信须贾的话,打断范睢肋骨,将范睢卷进竹席放到厕所里,酒醉后答应看守扔掉席中死人的请求,后来得知范睢逃脱,又派人去寻找范睢。

b.出使魏国的秦国谒者王稽秘密地带范睢上车一起回国,推荐给秦王,范睢见秦王来了,故意胡说秦国没有大王,只有太后和穰侯,以此来引起秦王注意。

c.范睢面对秦王问计,为抬高自己身价,一开始故意含含糊糊地三问不答,后来又只说外事不提内政,在秦王再三请求之下,他才对秦王纵论天下大势。

d.范睢认为穰侯越过韩、魏两国进攻齐国刚、寿两地不是好计策,他建议秦王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攻取中原之地来控制天下枢纽,从而完成称霸大业。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王微闻其言,乃屏左右,跽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

(2)诸侯见齐之罢敝,起兵而伐齐,大破之,齐几于亡,以其伐楚而肥韩、魏也。

参考答案:

4.(3分)a(阴:秘密。)。

5.(3分)d(两个“也”都是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a.都是连词,前一个表转折,后一个表修饰;b.都是介词,前一个译为“对”;后一个译为“到”;c.前一个是介词,译为“凭借”,后一个是连词,译为“因为”。)。

6.(3分)c(范睢不是“为抬高自己身价”,而是试探秦王是否真心,以免多言招致祸患。)。

7.(10分)。

(1)(5分)秦王隐约听到他的话,便屏退身边侍从,跪着请求说:“先生用什么指教我?”(“微”“屏”“跽”“何以”各1分,语句通顺1分)。

(2)(5分)诸侯看到齐国征战疲劳困乏,便起兵攻打齐国,大败齐军,使齐国近于灭亡,就是因为齐国攻打楚国却使韩、魏两国得益。(“罢敝”“破”“几”“肥”各1分,语句通顺1分)。

[附录]文言文参考译文:

起初,魏国人范睢随从中大夫须贾出使到齐国,齐襄王听说他善辩的口才,私下赠给他钱财。须贾以为范睢把魏国的秘密告诉了齐国,回国后便向魏国相国魏齐告发。魏齐发怒,下令鞭打范睢,折断了范睢的肋骨。范睢只好装死,被人用竹席卷着放到厕所里。范睢对看守说:“你放出我,我必有重谢。”看守请示扔掉席中死人,魏齐醉答:“可以。”范睢得以逃出。事后魏齐后悔,又叫人去寻找范睢。魏国人郑安平安排范睢逃亡藏匿起来,改换姓名叫张禄。

秦国谒者王稽出使到魏国,范睢深夜求见王稽。王稽秘密带他上车和他一起回国,推荐给秦王。秦王在离宫召见范睢。范睢装作不知道宫中长巷而走进其中。秦王前来,宦官怒声驱赶范睢说:“大王来了!”范睢故意胡说道:“秦国哪里有大王,秦国只有太后和穰侯而已!”秦王隐约听到他的话,便屏退身边侍从,跪着请求说:“先生用什么指教我?”范睢只说:“哦哦!”如此三次。秦王又说:“先生到底不愿指教我吗?”范睢说:“不敢这样!我是一个流亡在外的人,和大王没有什么交往,而想向您陈述的又都是匡辅君主的事,我想效愚忠却还不知大王的内心,这就是大王三次下问我都不敢回答的原因。我知道今天在您面前说出,明天就有处死的'危险,但我还是不敢回避。况且死是人人必定无法免除的,如果我的死能对秦国有所裨益,这就是我最大的愿望了。只怕我被处死之后,天下的贤士都闭口不言,裹足不前,没有谁肯投向秦国了。”秦王跪着说:“先生,这是什么话啊!今天我能见到先生,这是因为上天认为我糊涂,先生却能保全秦国的宗庙。无论事情大小,上到太后,下到大臣,希望您都一一对我指教,不要怀疑我了!”范睢下拜,秦王也回拜。范睢说:“凭着秦国的强大,士卒的勇猛,来对付诸侯,就好比让韩卢那样的猛犬去追击跛脚兔子。而秦国却闭守关中十五年,不敢窥视派兵出击崤山以东,这是穰侯替秦国谋划不忠心,大王您的策略也有所失误。”秦王跪着说:“我想知道策略错在何处!”但有不少身边侍从在偷听,范睢不敢提及内政,便先说到外事,来观察秦王的举动。他于是进言说:“穰侯越过韩国、魏国去进攻齐国的刚、寿两地,不是好计策。齐王向南进攻楚国,开辟千里土地,而最后齐国连一尺一寸领土也未能得到,难道是他不想要地吗?实在是因为地理形势无法占有。诸侯看到齐国征战疲劳困乏,便起兵攻打齐国,大败齐军,使齐国近于灭亡,就是因为齐国攻打楚国却使韩、魏两国得益。现在大王不如采取远交而近攻的方针,得一寸地就是您大王的一寸,得一尺地就是您大王的一尺。魏国、韩国,位于中原,是天下的中枢。大王如果想称霸,必须接近中原之地控制天下枢纽,来威逼楚国、赵国,楚国强就收附赵国,赵国强则收附楚国,楚国、赵国都归附您,齐国必定害怕。齐国再归附,韩国、魏国就可顺势虏伏。”秦王说:“好。”于是以范睢为客卿。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范文范本篇四

千钧重的弩弓,不会为了射一只小鼠而开动;万石重的大钟,不会因为一根草茎碰撞而发出声音。指大材不可用在小处,大事不会因小的动静而启动。

2.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资治通鉴唐纪》。

木心不直,它的纹理就会歪歪斜斜,用这种木材制造的弓,虽然强劲,可是发射出去的箭矢也不会直飞目标。

3.能择善者而从之,美自归己。--《资治通鉴宋纪》。

能选择别人的长处去学习它,这种长处自然也就属于自己了。

4.夫登进以懋庸,黜退以惩过,二者迭用,理如循环。--《资治通鉴唐纪》。

让他升任,是为了奖励他的功劳;罢免他,是为了惩罚他的过错。这两方面常常可以交替使用。

5.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资治通鉴唐纪》。

德行胜过才能,叫做君子;才能胜过德行,就叫做小人。

有德的人令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喜爱;对喜爱的人容易宠信专任,对尊敬的人容易疏远,所以察选人才者经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记了考察他的品德。

7.凡人之情,穷则思变。--《资治通鉴唐纪》。

人的本性是在到了没有办法之时,就会设法改变现状。

8.夫表曲者景必邪,源清者流必洁。--《资治通鉴汉纪》。

标杆弯曲,其影子也一定是歪歪斜斜的,源头清澈,水流也一定是清清洁洁的。

9.老禾不早杀,余种秽良田。--《资治通鉴陈纪》。

残留在地里的头季稻谷不早点割掉,它落下的稻粒必然会使良田荒芜。

10.立功者患信义不著,不患名位不高。--《资治通鉴晋纪》。

立功的人担心自己的信义不显著,而不必忧虑自己的名誉和地位不高。

11.君子陷人危,必同其难,岂可以独生乎?--《资治通鉴汉纪》。

因为自己的原因而使人陷入危境,君子必定要和他共患难,怎么可以独自活下来呢?

12.面从后言,古人所诫。--《资治通鉴魏纪》。

古人最忌讳的是,表面服从而背后反对。

13.明者,销祸于未萌。--《资治通鉴汉纪》。

聪明的人总能把祸患消灭在没有产生的时候。

14.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资治通鉴周纪》。

家道贫困的'时候就希望有个能持家的好妻子,国家大乱的时候就希望有个治国有方的好宰相。

15.短于从善,故至于败。--《资治通鉴汉纪》。

不肯向善者学习,这便是失败的原因了。

16.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资治通鉴唐纪》。

听人说的不如亲身经历,亲耳听到不如亲眼见到。

17.明主用人也,使能者不敢遗其力,而不能者不得处其任。--《资治通鉴魏纪》。

贤明的君主在用人时,能使有才的人竭尽全力,而不让不学无术的人白白占着位子。

18.没齿而无怨言,圣人以为难。--《资治通鉴魏纪》。

一辈子连句怨恨的话都不说,这恐怕连圣人也难以做到。

19.怒者常情,笑者不可测也。--《资治通鉴唐纪》。

发怒是人之常情,但不发怒而常把笑容挂在脸上的人,这种人是最难让人猜测的。

20.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资治通鉴周纪》。

才能是德行的资本,德行是才能的统帅。

21.币厚言甘,古人所畏也。--《资治通鉴晋纪》。

送来的礼物很多,说的话又非常入耳,这是古人最警惕的事。

不辨别事情的是非对错只是喜欢别人赞扬自己,没有比这更糊涂的了;不思量道理在哪边而一味地奉承讨好,没有比这更让人讨厌的了。

23.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唐纪》。

多方面听取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单听信某方面话,就会愚昧不明。

24.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资治通鉴·唐纪》。

大丈夫答应别人一句话,即使许以千金也不会改变。

做事把重点和精力放在难点上,只要把难点解决了,简单的自然也就解决了;做人要取长补短,只要把自己的短板解决好了,自己的长处自然也就会得到加强。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范文范本篇五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

三家[1]分智氏之田。赵襄子漆[2]智伯之头,以为饮器。智伯之臣豫让欲为之报仇,乃诈为刑人,挟匕首,入襄子宫中涂厕。襄子如厕心动,索之,获豫让。左右欲杀之,襄子曰:“智伯死无后,而此人欲为报仇,真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乃舍之。豫让又漆身为癞,吞炭为哑,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为之泣曰:“以子之才,臣事赵孟,必得近幸。子乃为所欲为,顾不易邪?何乃自苦如此!求以报仇,不亦难乎”?豫让曰:“不可!既已委质[3]为臣,而又求杀之,是二心也。凡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者也”。襄子出,豫让伏于桥下。襄子至桥,马惊,索之,得豫让,遂杀之。

【注解】。

[1]三家:指原来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共同出兵消灭了智氏,周天子只好承认三家的诸侯地位。自此,中国的历史进入了战国时代。

[2]漆:名词作动词,用油涂到物体上。

[3]委质:臣服、归附。

【译文】。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

韩、赵、魏三家分了智氏的田地。赵襄子还把智伯的头颅油漆后,当做自己的饮酒器具。智瑶的臣子豫让打算为主公报仇,就假扮为受过刑罚做苦工的人,暗藏匕首,进入了赵襄子宫中的茅房里面打扫卫生。赵襄子在上茅房的时候,心里忽然感到一阵不安,就下令搜查,把豫让逮住了。赵襄子周围的人都想杀掉豫让,而赵襄子却说:“智瑶死了没有什么后人,这个人却想为他报仇,是一条真正的汉子!我以后小心戒备就可以了”。然后把豫让给释放了。豫让又把自己的全身涂成黑色,好像得了癞病一样,还吞下火炭使声音变得嘶哑,在集市上乞讨度日,就连他的妻子也没有认出他来。豫让走到一位朋友面前,朋友认出他以后大吃一惊,流着泪对他说:“以你的才能,在赵襄子手下做臣刺客豫让子,必然会得到机会接近他。到时候你想做什么,还不是易如反掌?怎么能自残形体以至于此呢?用这种方式来报仇,不是太难了吗”?豫让说:“不可以!如果已经委身做他的臣子,而又找机会去杀掉他,这是对他怀有二心。我也知道自己想做的事情非常难以实现,但是我之所以坚持这么做,是要后世那些为人臣子而心怀不忠的人感到羞愧”!有一次,赵襄子出宫,豫让就埋伏在他必经的桥下。赵襄子走到桥边,所骑的马忽然受惊,就下令搜索,逮住了意图行刺的豫让,然后杀了他。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范文范本篇六

亚里斯提卜曾说过:“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比吃的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样的,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的书的人。”可见一本好书的重要性。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为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带领他的助手历时十九年编写的一部空前巨著,也是已知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它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26年的历史,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取名“资治通鉴”。

阅读此书,我们能穿越时空,来到古人生活的世界,零距离感受战场上的肃杀,帝王们的奢侈,百姓中的疾苦。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地广人多,本是可以通过励精图治而一统天下,结果皇族子弟们却不为成就霸业而打算,却为争夺王位而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于是乘此机会士大夫们开始发展自己的势力,这时皇族子弟们才猛然醒悟,而此时已无法再管制士大夫们,最终落得了“三家分晋”的结局。导致这种结局的原因有两点:

1、他们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不做长远打算,只看见眼前的王位而看不见未来的发展;

2、他们人心不齐,犹如一盘散沙,不能齐心协力共同谋发展,最终让士大夫们有了可乘之机。

他在我国古代帝王中是明君的代表。玄武门之变后,他登上了皇帝宝座,并重用贤臣,减轻百姓负担,对周边少数民族恩威并重,使国家繁荣富强,深受人民爱戴。由于他在位的这段时间政治比较清明,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史称“贞观之治”。

同样是帝王,为什么所统治的国家会有如此之大的差别呢?最关键的就是你是否能深得民心。可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范文范本篇七

明日,智伯以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谗人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赵氏也。不然,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端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疵请使于齐。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

【译文】。

第二天,智瑶把疵的话告诉了韩、魏二人。二人齐声说道:“这一定是小人想为赵氏游说,使主公您怀疑我们两家,从而放松对赵氏的进攻。不要相信这样的话。我们两家岂会放弃早晚就要分到手的赵氏之地,而去图谋那既危险又必不可成的事呢”?两人走后。疵进来,问道:“主公,您为什么把臣的话告诉他们两人呢”?智瑶吃惊地问:“你怎么知道的”?疵说:“刚才他们两个人见到我,便仔细地端详我,然后匆匆走开,可见他们已经知道我识破他们的心思了”。智瑶不听疵的劝谏,仍不肯改变主张。疵见状,便只好请求出使齐国。

赵襄子派遣张孟谈秘密出城,来见韩、魏二人,说道:“我听说唇亡则齿寒。现在智瑶率领韩、魏两家进攻赵家,赵家一亡,就该轮到你们两家了”。韩康子、魏桓子说:“我们也知道会这样,只怕事情还未办好而计谋先泄露了出去,那样就要大祸临头了”。张孟谈说:“计谋出自两位主公之口,只进入我一人耳中,有什么妨害呢”?于是两人秘密地与张孟谈商议,约定好起事的日子,然后便让他回城了。这天夜里,赵襄子派人杀死智军守堤官吏,决开堤口,让大水倒灌智瑶军营。智瑶军队为救水乱作一团,韩、魏两军乘机从两边杀来,赵襄子率兵从正面攻击,大败智瑶之军,杀了智瑶,又将智氏族人尽行诛灭。只有辅果一家幸免于难。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范文范本篇八

“侍中刘晔为帝所亲重。帝将伐蜀,朝臣内外皆曰不可。晔入与帝议,则曰可伐;出与朝臣言,则曰不可。晔有胆智,言之皆有形。中领军杨暨,帝之亲臣,又重晔,执不可伐之议最坚,每从内出,辄过晔,晔讲不可之意。后暨与帝论伐蜀事,暨切谏,帝曰:“卿书生,焉知兵事!”暨谢曰:“臣言诚不足采,侍中刘晔,先帝谋臣,常曰蜀不可伐。”帝曰:“晔与吾言蜀可伐。”暨曰:“晔可召质也。”诏召晔至,帝问晔,终不言。后独见,晔责帝曰:“伐国,大谋也,臣得与闻大谋,常恐眯梦漏泄以益臣罪,焉敢向人言之!夫兵诡道也,军事未发,不厌其密。陛下显然露之,臣恐敌国已闻之矣。”于是帝谢之。

晔见出,责暨曰:“夫钓者中大鱼,则纵而随之,须可制而后牵,则无不得也。人主之威,岂徒大鱼而已!子诚直臣,然计不足采,不可不精思也。”暨亦谢之。或谓帝曰:“晔不尽忠,善伺上意所趋而合之。陛下试与晔言,皆反意而问之,若皆与所问反者,是晔常与圣意合也。每问皆同者,晔之情必无所复逃矣。”帝如言以验之,果得其情,从此疏焉。晔遂发狂,出为大鸿胪,以忧死。

《傅子》曰:巧诈不如拙诚,信矣!以晔之明智权计,若居之以德义,行之以忠信,古之上贤,何以加诸!独任才智,不敦诚悫,内失君心,外困于俗,卒以自危,岂不惜哉!”

写机巧之人可谓至矣。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经常会充斥着这种人,而且并不像刘晔如此容易为领导者所发现,反而更容易取得其欢心,从而博取高位。又因心术不正,后来欺压和伤害更多的有良心的人。因此摘此文以为戒。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才是劳心者的路。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范文范本篇九

1.义者无敌,骄者先灭。

解释:坚持正义的人,无人能敌;骄横拔扈的人,最先失败。

2.孤则易折,众则难摧。

解释:势孤力单,容易受人欺负;人多气壮,别人不敢欺辱。

3.用人无疑,唯才所宜。

解释:任用人无须疑虑,只要才能合适就可以。

4.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解释:任用人才如同使用器物一样,要扬长避短。

5.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解释:任用人才如同使用器物一样,要扬长避短。

6.识时务者在乎俊杰。

解释:认清时代潮流的,聪明能干的人,方可为英雄豪杰。

7.法立于上,教弘于下。

解释:法令应该由国家最高层来制定,然后对下层的人进行教化。

8.今者违命,胜不足多,若其不胜,为罪已重。

解释:现在违背命令,如果打了胜仗就不算什么;假如没有获得胜利,那么罪过就太大了。

9.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解释:活着的时候对当时之世没有益处,死后也没有美名流传于后代,就是自暴自弃的表现。

10.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

解释:治理国家要施行大的恩德,而不是小恩小惠。

11.不以无过为贤,而以改过为美也。

解释:不以没有过错为贤德,而以改正过错为美德。

12.侈兴于有馀,俭生于不足。

解释:奢侈往往由于富裕而兴起,俭朴常常在不足的情况下形成。

13.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解释:寻找忠臣必须到孝子家里,指孝敬父母者必能为国效力。

14.十年之功,废于一旦!

摘自《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一百二十三》。

解释:十年的努力与心血,一朝尽毁。

15.博览兼听,谋及疏贱。

解释:广泛观察事物,普遍地倾听意见,谋虑到关系疏远、地位低下的`人。

16.民少官多,十羊九牧。

解释:十头羊用九个人放牧,指官多民少,赋税剥削很重。

17.法出多门,人无所措。

解释:法令如果出自很多部门,人们就不知所措。

18.养兵之术,务精不务多。

解释:培养军队的办法,在精炼不在数多。

19.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摘自《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一百二十四》。

解释:文臣不贪图钱财,武臣不害怕死亡,国家就得到太平了。

20.言善非难,行善为难。

解释:嘴上说做善事并不难,要真正去做好事才是难的。

21.聪明流通者戒于太察,寡闻少见者戒于壅蔽。--《资治通鉴汉纪》。

聪明通达的人要警惕过于明察;听得少、见得少的人要避免闭塞无知。

22.得财失行,吾所不取。--《资治通鉴陈纪》。

获得财物却丧失了德行(得不义之财),这样的事我是不去做的。

23.去就以道,可谓君子矣。--《资治通鉴晋纪》。

离开自己职位,或继续留任,都能出于正理,这就是高尚的人了。

24.不诚于前而曰诫于后,众必疑而不信矣。--《资治通鉴唐纪》。

事前不诚实而事后却表白自己诚实,这必然会引起人们的怀疑而让人不相信自己。

争强好胜,不愿意听到别人提缺点,喜欢放开自己的舌尖而驰骋辩才,显示小聪明,对人过于苛刻严厉,顽固不化且自以为是。这六点,都是君主应当特别加以警惕的毛病。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范文范本篇十

1.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2.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

3.卑不谋尊,疏不谋戚。

4.知过非难,改过为难;言善非难,行善为难。

5.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亲疏如一,无所不行,则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

6.欲知其人,观其朋友。

7.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

8.博览兼听,谋及疏贱。

9.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10.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

11.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12.未亡人不幸罹此百忧,感念存没,心焉如割!

13.养兵之术,务精不务多。

14.羊质虎皮,见草则悦,见豺则战。

15.井深十五丈不得水,吏士渴乏,榨马粪汁而饮之。

16.坐谈则理高,行之则事阙。

17.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19.太仓之粟,陈陈相因。

20.言善非难,行善为难。

21.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22.农,天下之本也。

23.既得陇,复望蜀。

24.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25.孤则易折,众则难摧。

26.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

27.聪明流通者戒于太察,寡闻少见者戒于壅蔽。

28.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29.非为功难,成功难也。

30.币厚言甘,古人所畏也。

31.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亡战必危。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夫务战胜,穷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

32.治性之道,必审己之所有余而强其所不足,盖聪明疏通者戒于太察,寡闻少见者戒于壅蔽,勇猛刚强者戒于太暴,仁爱温良者戒于无断,湛静安舒者戒于后时,广心浩大者戒于遗忘。必审己之所当戒而齐之以义,然后中和之化应,而巧伪之徒不敢比周而望进。

33.思其人,至其乡,其处在,其人亡。

34.天下有道,君子扬于王庭,以正小人之罪,而莫敢不服;天下无道,君子囊括不言,以避小人之祸,而犹或不免。

35.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36.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

37.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38.爱之不以其道,适所以害之也。

39.克敌之要,在乎将得其人;驭将之方,在乎操得其柄。

40.贵易交,富易妻。

41.民少官多,十羊九牧。

42.前车覆,后车诫。

43.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44.明主用人也,使能者不敢遗其力,而不能者不得处其任。

45.人皆作之。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作之不变,习与体成,则自然也。

46.赏奸,非义也;杀降,非信也。

47.美女如云,金帛如山。

48.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49.义者无敌,骄者先灭。

50.不怕念起,惟恐觉迟。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范文范本篇十一

学者必读的书在众多的历史书中,我最喜爱的是宋代司马光著的《资治通鉴》。这本书是我爷爷直接传给我的。它书页很皱,这是我爷爷经常翻看造成的。书里面的字,我已经看不清了,但书皮却很硬,让我经常认为它是铁皮做的。

翻开书的扉页,上面写着:学历史,必读此书也。赠睿睿下面落款是邵庆尧。送书时间是xx年8月28日,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是我10岁生日那天送的。《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成就最高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共294卷,主要记载了上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间1362年的历史。里面讲了许多闻名中外的历史故事,如:举案齐眉、官渡之战、闻鸡起舞等。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家之绝笔。我很喜欢清代王鸣盛用于赞美此书的名言: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也我想也是,既然这本书是世界上必不可少的,也是学者必须要读的,如果我们不读它,就不知道这段历史,机智勇敢的蔺相如、英勇无畏的荆轲等英雄人物的事迹就不能知晓,古人的爱国情怀和献身精神也就学不到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从这本书中,我还知道了一句家喻户晓的名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有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我用它作为座右铭,时刻激励我发愤学习。

《资治通鉴》真是一本好书,我要好好珍藏它,到时传给我的下一代。

简评:好的书之的反复阅读,细细品味。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范文范本篇十二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商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敌国也”。武侯曰:“善”。

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子乎,属之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

【译文】。

魏武侯乘船顺黄河而下,在中游的时候对吴起说:“真美啊,险固的山河!这是魏国的宝呀”!吴起回答:“一国之宝,应是国君的德政而不是山河的险要。当初的三苗氏,左面有洞庭湖,右面有彭蠡湖,但由于他不修道德,被夏禹消灭了。夏桀所居住的地方,左边是黄河、济水,右边是泰华山,伊阙山在南边,羊肠阪在北边,由于他治国不施仁政,被商汤放逐了。商纣的.国土,左边是孟门山,右边是太行山,常山在北面,黄河经过南边,因为他不行仁德,被周武王杀了。由此可见,国宝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势险要。如果君王不施德政,恐怕船上这些人也要成为您的敌人啊”!魏武侯说:“你说得太对了”!

魏国设置国相时,任命田文为相。吴起心里很不是滋味,就与田文商谈:“我和你谈论功劳如何”?田文说:“可以”。吴起问:“统率三军,使士兵乐于战死,敌国不敢侵略,你比我吴起如何”?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又问:“整治百官,亲善百姓,使仓库充实,你比我吴起如何”?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接着问:“镇守西河,使秦兵不敢向东侵犯,韩国、赵国听之任之,你比我吴起如何”?田文仍然说:“我不如你”。吴起质问:“这三条你都在我之下,而职位却在我之上,为什么呢”?田文说:“如今国君年幼,国家多疑难,大臣们不能齐心归附,老百姓不能信服,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是嘱托给你好呢,还是嘱托给我好”?吴起默然地想了想,回答说:“嘱托给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