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古代诗人小故事简短(汇总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13:53:50 页码:10
最新古代诗人小故事简短(汇总13篇)
2023-11-23 13:53:50    小编:ZTFB

总结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和成长方式;总结应该准确而简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观察。以下是一些克服挫折的方法,帮助你保持积极的心态。

古代诗人小故事简短篇一

陶渊明东晋杰出诗人,一生好酒,但由于家里穷苦不能经常买喝。有一年重阳节,他因没有酒喝而深感苦恼,就到屋旁的菊篱下采摘花儿,并久久地坐在菊篱边上。这时,正好江州刺史王弘派白衣(官府差役)送酒来,于是陶渊明就高兴地拿起酒,尽饮至醉,尔后才由别人扶回家中。以后人们便用这则典故,形容所渴望的东西,朋友正好送来,遂人心愿。

金龟换酒。

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第一次从蜀地来到京师长安,住到一家店铺里,秘书监贺知章久闻李白的诗很有名,现得知他来到京师,便立即前往拜访。刚一见面,贺知章就称赞李白相貌堂堂,气宇轩昂,并索求李白的诗文来拜读。李白见其态度恳切,当即就取出《蜀道难》一诗送给他。贺知章读完,赞声不绝,认为李白是从天上谪到人间的仙人,就称之为“谪仙”,深有相见恨晚之感。随之又解下腰间所佩的金龟,换酒来与李白喝,直到大醉方停。此后,贺知章每日约见李白,又到处颂扬他,李白从此名声大震。

醉酒。

的帐下作幕僚。严武与杜甫是世交,尽管他的职位在杜甫之上,可他对杜甫仍很有礼貌。不过,杜甫有时却不修边幅,不拘小节。严武偶尔到他家,其连头巾都不带。有一次,杜甫喝醉了酒,坐到严武的椅子上,且瞪着眼对严武说:“严挺之(严武父名)乃有此儿!”严武是位节度使,性格暴猛,看到杜甫这样的举动,表面虽装着不在乎的样子,实际却怀恨在心,想杀杜甫。后来只是因为严武母亲阻拦,杜甫才没被杀掉。

斗酒读《汉书》。

苏舜钦北宋著名诗人,字子美,为人豪放不羁,且又喜欢饮酒。他年轻时,曾住在其舅父杜祁公家,每晚读书都要喝一斗酒。一日,杜祁公偷偷到书房看苏子美读书,来到书房前就听到苏子美正在读《汉书・张良传》中有关“张良与客椎击秦始皇”的语句,读毕,只见苏子美拍掌说:“惜乎,击之不中!”随即便满满地饮了一杯酒。接着当他再次听到苏子美读“张良在下邳遇到刘邦”的语段时,又见他拍掌赞叹说:“君臣相遇,其难如此。”说完又将一杯酒喝个精光。杜祁公见其这样,就笑着说:“有如此下酒物,一斗不足多也。”

古代诗人小故事简短篇二

岁末天寒,近日气温骤降,唯一的乐趣是靠在床头拥被读唐诗。常念到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我忽然渴望身边出现两样东西:雪与酒。酒固伸手可得,而雪,却难得一见。

小时候读这首诗,我只能懂得四分之三,最后一句的味道怎么念也念不出来,后来年事渐长,才先靠一壶壶的绍兴高梁慢慢给醺了出来。对于饮酒,我徒拥虚名,谈不上洒量,平时喜欢独酌一两盏,最怕的是轰饮式的闹酒;每饮浅尝即止,微醺是我饮酒的最佳境界。一人独酌,可以深思漫想,这是哲学式的饮酒;两人对酌,可以灯下清淡,这是散文式的饮酒。但超过三人以上的群酌,不免会形成闹酒,乃至酗酒,这样就演变为戏剧性的饮酒,热闹是够热闹,总觉得缺乏那么一点情趣。

有人说,好饮两杯的人,都不是俗客,故善饮者多为诗人与豪侠之士。张潮在《幽梦影》一文中说“胸中小不平,可以酒消之;世间大不平,非剑不能消也。”这话说得多么豪气干云!可是这并不能证明,雅俗与否,跟酒有绝对的关系。如说饮者大多为世间打抱不平者,替天行道,一剑在手风雷动,群魔魍魉皆伏首。而诗人多为文弱书生,而感触又深,胸中的块垒只好靠酒去浇了。

酒可以渲染气氛,调剂情绪,有助于谈兴,故浪漫倜傥的诗人无不喜欢这个调调儿。酒可以刺激神经,产生灵感,唤起联想。二十来岁即位列“初唐四杰”之冠的王勃,据说在他写《腾王阁》七言古诗和《腾王阁序》时,先磨墨数升。继而酣饮,然后拉起被子覆面而睡,醒来后抓起笔一挥而就,一字不易。李白当年奉诏为玄宗写《清平调》时,也是在烂醉之下用水泼醒后完成的。“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他的《将进酒》字字都含酒香。如果把他所有写酒的诗拿去榨,也许可以榨出半壶高梁酒来。

据《世说新语》所载:一天刘伶酒瘾发作,向太太索酒。太太一气之下,将所有的酒倒掉并把酒具全部砸毁,然后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劝他说:“你饮酒太过,非摄生之道,必须戒掉。”刘伶说:“好吧,不过要我自己戒是戒不掉的,只有祝告神灵后再戒。”他太太()信以为真,便遵嘱为他准备了酒肉。于是刘伶跪下来发誓说:“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醒,妇人之言,慎不可听!”祝祷既毕,便大口喝酒,大块进肉,醉得人事不知。在这方面,苏东坡的太太就显得贤慧得多了。《后赤壁赋》中有一段关于饮酒的对话,非常精彩。话说宋神宗元丰五年十月某夜,苏东坡从雪堂步得回临皋,有位朋友陪他散步去,这时月色皎洁,情绪颇佳,走着走着,他忽然叹息说:“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宵何?”一位朋友接道:“今者薄暮,举纲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有鱼就好办,于是苏东坡匆匆赶回去跟老妻商量。苏夫人果然是一位贤德之妇,她说:“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只要听到这两句话就够醉人的了。

中国古典诗中关于友叙、送别与感怀这一类的作品最多,故诗中经常流着两种液体,一是眼泪,一是酒。泪的味道既咸且苦,酒的味道又辛又辣,真是五味俱全,难怪某些批评家认为中国的文学是纯感性的。

洛夫作品_洛夫散文诗歌洛夫的诗季米特洛夫的名言

古代诗人小故事简短篇三

屈原,名平,楚国人,公元前340年诞生于秭归三闾乡乐平里。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26岁就担任楚国左徒兼三闾大夫。他主张授贤任能,彰明法度,联齐抗秦。他的主张遭到了朝中奸佞小人的嫉妒和诋毁。楚怀王听信谗言,便疏远了屈原、后顷襄王继位,屈原被放逐江南。屈原的政治思想破灭,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于公元前227年5月端午节这天投汨罗江而死。

秭归鸟即子规鸟。相传为屈原妹妹屈么姑的精灵所化,每年农历五月,此鸟叫声“我哥回呦!我哥回呦!”以提醒人们做粽子、修龙舟,准备迎接端午佳节,祭祀屈原。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都与悼念屈原有关。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纷纷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此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端午节的原始形态是庆丰收,后因屈原投江这一天刚好是端午节,所以这个节日的意义就渐渐让位于对屈原的悼念,也称“诗人节”。

每年端午节,秭归人民还在屈原沱上赛龙舟。这一抚慰屈原忠灵的古俗世代相传并延至今。

古代诗人小故事简短篇四

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是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啊(成语出人头地就是从这儿来的)!”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古代诗人小故事简短篇五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古代诗人小故事简短篇六

刘长卿在唐朝大历年间诗名藉甚,诗名在"大历十才子"之上。他自称"五言长城",对自己的诗歌成就极为自信。时人常将刘长卿与钱起、郎士元和李嘉祐并称,他很不屑地说:"今人称前有沈、宋、王、杜,后有钱、郎、刘、李。李嘉祐、郎士元何得与余并驱?"他到处题诗,往往连姓都不写,落款只有"长卿"二字。

刘长卿虽然诗名卓著,可仕途却颇多坎坷。他33岁时被任命到苏州下属的长洲县当县尉,刘长卿在任上"使纲不紊、吏不欺",很有能力,不到一年又晋升为海盐令(今浙江省海盐县),后被大官僚吴仲儒所诬陷,下苏州狱。乾元元年(758),被贬潘州南巴尉,即今高州县以及电白县麻岗附近一带的地方。县尉,是掌一县军事之官。

在流放的路上刘长卿遇到了从白帝城遇赦归来的李白。刘长卿写了一首诗赠给李白:

将赴南巴至馀干别李十二。

江上花催问礼人,鄱阳莺报越乡春。

谁怜此别悲欢异,万里青山送逐臣。

两人一个是遇赦,一个正遭贬,一欢一悲,心境也就自然不同。两个唐朝诗坛上的顶尖人物,在这种境遇中谋面,让人倍感凄苦。

在赴潘州南巴路过长沙时,诗人有感于汉朝贾谊的被贬,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长沙过贾谊宅》,借咏史之名,将自己的愤懑之情发泄得淋漓尽致:

三年谪宦比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大历五年(770),刘长卿以检校祠部员外郎的身份担任鄂岳转运判官,不久又得罪了顶头上司鄂岳观察使吴仲孺。吴仲孺是汾阳王郭子仪的女婿,他又诬陷刘长卿贪公款20万缗。结果刘长卿又被贬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马。高仲武说他"有吏干,刚而犯上,两遭迁谪,皆自取之"。

刘长卿在江浙任职时,有一次在乌程开元寺与诗人李嘉祐等名士畅谈诗文,女道士李季兰也在场。李季兰也是当时享有盛名的才女诗人,她知道刘长卿有"阴重之疾"也就是"疝气",经常要用布兜托起阴囊,才可减少痛楚,于是跟刘长卿开玩笑,吟了一句陶渊明的诗:"山气日夕佳。""山气"谐音"疝气",刘长卿当即也回了一句陶渊明的诗"众鸟欣有托",于是举座大笑。

在刘长卿的一生中,这种快乐的日子屈指可数,他一生苍凉,曾经遭遇三次兵祸,据说在开元十四载(755)他可能登进士第,但是还没有揭榜,安史之乱就爆发了。

唐上元元年(760),西节度副使、宋州刺史刘展造反,朝廷命平卢兵马使田神功出兵讨伐,刘展兵败被杀后,田神功在江淮大掠十天,本来繁华富庶的吴郡一带一下子变得破败萧条。刘长卿有诗纪其事:

自江西归至旧任官舍。

却见同官喜复悲,此生何幸有归期。

空庭客至逢摇落,旧邑人稀经乱离。

湘路来过回雁处,江城卧听捣衣时。

南方风土劳君问,贾谊长沙岂不知。

德宗建中二年(781),刘长卿受任随州刺史。兴元元年(784)和贞元元年(785)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割据称王,与唐王朝军队在湖北一带激战,百姓苦不堪言。刘长卿的一首名叫《行营酬吕侍御、时尚书问罪襄阳,军次汉东境上侍御,以州邻寇贼,复有水火,迫于征税诗以见谕》的'诗记录了他迎接朝廷军队时的情景。

不敢淮南卧,来趋汉将营,

受辞瞻左钺,扶疾抗前旌。

井税鹑衣乐,壶浆鹤发迎。

水归余断岸,烽至掩孤城。

晚日归千骑,秋风合五兵。

孔璋才素健,早晚檄书成。

74岁的刘长卿,披着满头白发,穿着补丁衣服,带着税款酒浆,高高兴兴地迎接吕、时两位大人军次随州,征讨逆贼。这是何等的悲壮苍凉。

古代诗人小故事简短篇七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博闻强志,明於治乱,娴於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引起上官大夫及令尹子兰的嫉妒,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毁谤屈原。楚王汏而逐渐疏远屈原,而且也不采纳他的谏言,最后甚至将屈原放逐。屈原满怀愤怒,落拓江湖,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怀石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死后数十年,楚国终因谗臣误国而为秦所灭。但是屈原这位忠而见疑的悲剧英雄还活在楚国百姓的心中。下面这个故事可以用来说明楚人爱戴屈原的心情。雄黄酒:据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鸡蛋等食物,扑通的往江里面丢,说是鱼甲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另一说是鱼就看不出来了,屈原就能吃到了)。

一位老医师则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了蛟龙,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着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

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从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都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有些地区,则在端午节在门上插菖蒲和艾草,这固然是因为蒲艾有解毒的功用。

不过,关于这项艾习俗的起源,民间则有一种说法。插菖蒲,艾草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杀人百万,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难。这一年五月,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见一波波的老弱妇孺涌出城外,他看见一个妇人背着包袱,一手拉着一个年纪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却抱着年纪较大的男孩。黄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马问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里去」那妇人回答:「听说黄巢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坏蛋,不日就要攻进邓州。城里的男人都被徵调去守城,我们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黄巢又指着小孩问她:「你为什麽手牵小的,却怀抱大的呢」那妇人就说:「怀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里牵的才是我亲生的儿子。万一情况危急时,我宁可丢掉自己的儿子,也得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黄巢听了,深受感动,就对那妇人说:「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了。」妇人听了,将信将疑,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弓菖蒲艾草。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无可奈何的领兵离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於难。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节,大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项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古代诗人小故事简短篇八

辛弃疾是南宋抗金名将,大词人,本片所讲述的是他青年时期的一段逸闻传奇。1150年,年轻骁勇的金将粘得力率金兵闯入南宋城池山东历城烧杀劫掠。辛文郁率众家丁力抗金寇,并掩护父亲辛赞与lo岁的儿子辛弃疾远遁。战火中,辛文郁背中粘得力斧劈,含恨而逝,辛弃疾挣脱祖父,抚尸痛哭。粘得力以全城大宋百姓生命相胁,迫辛赞归降。辛赞身在金营,心中仍眷念祖国山河,他指导孙子辛弃疾阅读汉室书籍、令他拜师学艺,以待重返祖国收复失地。1161年,文武兼备的辛弃疾拜别已辞官的爷爷,与同伴党怀英以应考为名,进京探查金人军情。长城下,辛弃疾绘图时被金兵察觉,迅速隐蔽。粘得力得知,嘱部将土德彪监视赶考举子。党怀英满腹经纶,高中状元;而辛弃疾则人追缉,被岳飞旧将、乔装成说书艺人的铁嘴岳所营。党怀英贪慕功名,出卖辛弃疾,带金兵追至,铁嘴岳为掩护辛弃疾以身殉国。辛弃疾带伤逃入范府花园。身着金人官服的范邦彦与女儿范如玉演习武艺,辛弃疾不知就里,持剑疾刺范邦彦。粘得力与党怀英寻迹而来,范邦彦连忙出迎,见未来女婿党怀英如此人品,面露不愉。辛弃疾被擒,粘得力将军情图交党怀英保存。范如玉目睹,深慕辛弃疾之忠义,不耻党怀英所为,她与父亲合力,终助辛弃疾逃出樊笼。灵岩寺方丈义端留辛弃疾养伤,引辛赞前来,令他祖孙相见。金兵围住寺院,辛赞见一手养大的党怀英竞卖国求荣,痛心疾首,怒斥金人后含愤而逝。范如玉拉辛弃疾杀出庙门,得百姓相助火烧金兵。历城辛文郁墓前,辛弃疾跪拜立誓:身许抗金大业,誓将胡虏逐出中原。

古代诗人小故事简短篇九

提起端午,必谈文化传承,而屈原精神则是不可回避的焦点。从各种祭奠形式中,不难看出人们对伟大诗人屈原的崇高敬意。在“”学习教育开展得轰轰烈烈的今天,传承端午文化,其实完全可以用好屈原精神,讲好“”故事。

学习屈原牢固的为民思想。屈原是典型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践行者。正是他时刻惦记百姓疾苦,因此百姓用反刍的方式让他流芳百世。开展“”学习教育,最终要回归到为人民服务上。事实上,群众路线也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无论是战争时期,还是改革开放年代,我党取得的各种成绩无一不是依靠人民群众。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群众意识,始终和人民群众保持亲近感。只有这样,党的形象和战斗力才会实现无止境的提升。

学习屈原不朽的正气精神。气者有三:“正气、邪气、俗气。”在屈原身上,我们看到的是烈烈正气,正是拥有这宝贵的精神品质,屈原达到了“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精神境界,而这厚泽世人的高贵之处,恰恰是开展“”学习教育所必须的营养品。“树正气、祛邪气、抵俗气”,其实也是一种责任担当。作为一名党员,无时无刻都要牢记“树一方正气,带一方正风”的作风要求,无时无刻都要抛掉“两袖清风不干事,无所事事太平官”的思想,从而以“敢作为,会作为”的政治素养传递社会正能量。

屈原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着鲜明的荣辱观。把它用在“”学习教育上,不仅增添了时代意义,更会使其在提升中国软实力上绽放光彩。因此,讲好“”故事,屈原精神、端午文化不可缺席。

古代诗人小故事简短篇十

屈原生于公元前340年,死于公元前278年。到,他已经离开这个世界2294年。可是,从古至今,年复一年,人们却总是传颂他的名字,讲述他的故事,纪念他的奉献。如今,还把他辞世的这一天,确定为全国的法定假日。

准确地说,屈原是个官员,而且是个出身贵族的高官。尽管他的仕途不是很顺,甚至几次遭到放逐,但他始终吃的都是皇粮。比起种地和做工的老百姓来说,日子要好过的多。要不然,他也没有时间,写出那么多的诗篇。

跳了就是跳了,死了就是死了,可能连屈原自己都没有想到。在他死后两千多年,还有这么多人怀念他。上至80岁的老奶奶,下至三五岁的小毛孩,都知道端午节里吃粽子,是为了纪念投江自尽的屈原。

为什么?答案就两个字:“爱国。”一个人因为忧愤国家的前途命运,而不惜以死抗争,甚至“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样的情怀,这样的志士,当然值得这个国家的人民怀念。

屈原的故事很多。比如,有一次,秦国派张仪来到楚国,说只要楚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送给楚国方圆六百多里土地。屈原认为这是个骗局,所以极力劝谏楚怀王不要上当。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把相印授予张仪。当楚国真的和齐国断绝了“合纵”以后,张仪立即翻脸不认账,说当初答应给楚国的土地,不是“六百里”而是“六里”。随后两国交战,秦国反倒占领了楚国的六百里土地。

还有一次,秦派兵攻楚,并占领了楚国的八座城池。这时候,秦昭王“邀请”楚怀王到武关相会。屈原力劝怀王不要赴会,说:“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可楚怀王为讨秦王欢心,还是去了。结果,他一入武关,就被秦军扣留。后来,秦国又发兵攻楚,大败楚军,斩首5万,取十六城。三年后,楚怀王也死于秦国。

这两件事,都说明屈原看的远,说的对。如果听从他的建议,楚国可能就不会亡,楚怀王也不至于困死他乡。可楚国先后几个国王,不但没有给屈原任何的奖赏,反而将他几度流放。其中最后一次,长达之久。当秦军攻陷楚国的国都,眼看家破人亡之际,屈原在极度苦闷、完全绝望的心情下,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以死来表明自己的心志。

屈原虽然以特殊的方式告别了人间,但却留下了很多发人深省的思想。

他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管前方的道路多么曲折和漫长,自己都会不屈不挠,上下探索,奋力前行。

他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酲。”哪怕周围的环境都被污浊,我也要保持洁净;哪怕周围的人都已喝醉,我也要保持清醒。

他说:“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虽然自己衣食无忧,却时常哀叹楚国人民的苦难。

他说:“百金买骏马,千金买美人,万金买高爵,何处买青春?”青春无价,光阴无价,无论是谁,都应该珍惜生命,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国家、青春之世界。

屈原的故事,向人们证实了一个道理。爱国者,必然为国人所爱。而且这种爱,不是一时的爱,而是千古的传颂。尽管屈原们可能遭遇各种各样的坎坷和磨难,但历史,将会永远记住每一个爱国者、改革者和创造者。

古代诗人小故事简短篇十一

一天,冬云低压,雪花纷飞。王昌龄、高适、王之焕三位诗人来到旗亭,饮酒赏雪。兴趣正浓时,忽然,来了一群梨园伶官,登亭会宴。三位诗人马上移坐于旁,围炉静观。只听乐工奏起乐曲,歌女清调嗓音,准备歌唱。

三位诗人见状私下议论。王昌龄说:“我们三人齐名诗坛,难分上下。今日聆听歌女演唱,谁的诗入曲一首,便在亭壁上画一横道,最后视优劣、多少分胜负。二位意下如何?”高适、王之焕欣然赞同。

首位歌女演唱的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诗句是“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得意洋洋,赶忙在亭壁上画一记号。

唱毕,另一位歌女又接着唱道:“开箧泪沾臆……”这是高适的《哭单父梁九少府》,也兴奋地喊了一声:“一绝句”!也在墙壁上画了一记号。

第三位歌女又开口了:“奉帚平明金殿开……”这是王昌龄的《长信怨》,他兴奋地又画了一个记号,得意地说道:“二绝句!”

王之焕平日里很自负,认为自己早已成名,现在见歌女们都没唱他的诗,心里有些不高兴。于是他稳了稳坐姿,清了清嗓子对身边的王昌龄和高适说:“这几个都是普通的歌女,她们只会唱‘下里巴人的通俗诗文,可有些阳春白雪的高雅文章她们都不敢唱,只有高级的歌女才配唱我写的此类诗篇!”

他指着歌女中一位最年轻貌美,流着双鬟的女伶说:“女伶中只有她才配唱我的诗。一会儿到她唱歌时,如果不是我的诗,我终生再也不敢与你们争高低,我甘拜下风;如果她唱了我的诗,你们都得拜我为师!”

“好!”王昌龄和高适都同声赞叹道。

不多时,那个年轻貌美梳着双鬟的歌女真的起身高歌了,而且她一张口便唱出了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歌声凄婉动听,牵人心弦。

听罢,高适、王昌龄异口同声赞道:“仁兄之诗确实高我等一筹,好诗,实在是好诗!”

古代诗人小故事简短篇十二

杜甫十四五岁时,就是一位酒豪了,这在他写的《壮游》一诗中,有充分的证明:“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饮酣视八极,俗物多茫茫。”

到了壮年时期,杜甫和李白、高适相遇,同游梁宋齐鲁,一同饮酒赋诗,打猎访古,气味十分相投。杜甫和李白的感情特别深厚,他们是有酒同醉,有被同盖,携手同游,比一般的兄弟还要亲热。所谓“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天宝六年(747),杜甫赴长安应试,由于权臣李林甫从中作梗,没有被录取。这时,他认识了一位酒友,是广文馆博士郑虔。郑虔多才多艺对诗、画、书法、音乐乃至星历、医药、兵法无所不通。此时,他和杜甫一样,生活困顿,时时向朋友讨钱买酒。一个酒字,把他俩结为好友。杜甫在《醉时歌》中回忆他俩喝酒的情况说: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又说:不须闻此意惨怆,生前相遇且衔杯。意思是说,一人得钱,即买酒找对方同饮,毫不迟疑。你我不拘形迹,彼此亲呢,你的酒量,实在是我的老师。不去管古人的遭遇,只要我们活着,就要饮酒作乐。

杜甫嗜酒的习性,从少年老年,甚至临终,都没有改变。

根据记载,杜甫死于牛肉白酒。大历五年(770)夏天,杜甫因避兵乱到衡州。中途到了耒阳,恰遇大水,船只好泊在方田驿。因无食物,挨饿了十天左右。宋阳县令聂某得知后,送来了牛肉白酒。杜甫吃得过多,就在一个晚上死了。根据郭沫若先生的考证,说聂县令所送的牛肉一定很多,杜甫一次没有吃完。时在暑天,冷藏不好,容易腐化。腐肉是有毒的,杜甫中毒而死是完全有可能的。

古代诗人小故事简短篇十三

杜甫在35岁左右时到达当时的京城长安,在那里他遭到奸臣李林甫政治阴谋的打击,没有考中,经济上一无比一天困窘,为了维持生活,他便设法找到了一个副业——卖药:以送药的方式,作为接受别人帮助的条件,这内含的苦心也实在难言了。

杜甫第二次卖药是在甘肃。公元759年,他48岁到了秦州(今甘肃天水),生活更加困难。他的诗中出现采药、制药、卖药的句子更多了。如“秦州杂诗”二十首中便有“晒药能无归,应门亦有儿”之语,可见此时连杜甫的妻子也参加制药了。他辛勤地灌溉培育着各种药草,同时也和以前在长安一样,不时派人将药送到城里,换取“药价”。

诗人最后一次卖药就显得更其凄惨。公元770年,杜甫59岁,穷得连陆上都没有安身住所了,只得住在船上。在湘江下游的潭州,老弱多病的杜甫在渔市上摆着药摊,以维持一家生活。这一年的冬天,这位伟大的诗人便与世长辞了。

从杜甫卖药的历史,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到,天才的诗人在旧社会里,命运是多么悲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