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古代诗人小故事汇总(精选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12:15:45 页码:7
古代诗人小故事汇总(精选16篇)
2023-11-24 12:15:45    小编:ZTFB

总结是对过去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的规划。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清晰度,避免模糊和歧义,以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在下文中,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总结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和技巧。

古代诗人小故事汇总篇一

从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与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来看,故事都是整个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将知识传承的主要途径,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古代名人小时候故事。

骆宾王(约640~684)婺州义乌(今属浙江省)人,唐代文学家。他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一起,被人们称为“初唐四杰”。他曾经担任临海县丞,后随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后下落不明,或说是被乱军所杀,或说是遁入了空门。有《骆宾王文集》遗世。

骆宾王年少才高,很小就喜爱文学。他善於从一个天真活泼孩子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抓住特征去描绘。他童年时的诗歌,天真率直,很富灵性,素来脍炙人口。

一天,骆宾王来到家门前的小河边玩耍,他又看到了那一群司空见惯的鹅。它们像几位绅士在河面上悠游自在地游着。雪白的羽毛,长长的脖子,青枝緑叶般的水,红红的鹅掌,慢慢地拨动着清亮的水波。突然,一只鹅伸长脖子,脆亮的叫一声“鹅”,紧接着其他的鹅也都对天歌唱起来,骆宾王看到这情景,内心怦然一动,他凝神地注视着鹅群,信口吟出了一首四句诗: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緑水,红掌拨清波。

反复吟诵这首诗,不仅会在眼前浮现出一幅多彩的画面,而且仿佛可以听到美妙的声音:孩子的唤鹅声,鹅儿引颈高歌声、戏水声。我们读了会感受到春天的盎然生机,感受到农村生活的宁静和甜美。

骆宾王自小就胸怀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天生一副侠肝义胆。但他一生坎坷,他曾经担任过长主簿,不久因罪入狱,贬临海丞,郁郁不得志,弃官而去。后来他协助徐敬业讨伐武则天,起草的《代徐敬业传檄天下》名扬天下,连武则天本人读了也感叹说:“这样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让他流落,宰相的过错不小!”

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契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书圣”。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

时间。

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和刻苦精神很受世人赞许。传说,王羲之的婚事就是由此而定的。王羲之的叔父王导是东晋的宰相,与当朝太傅稀鉴是好朋友,稀鉴有一位如花似玉、才貌出众的女儿。一日,稀鉴对王导说,他想在他的儿子和侄儿中为女儿选一位满意的女婿。

王导当即表示同意,并同意由他挑选。王导回到家中将此事告诉了诸位儿侄,儿侄们久闻稀家小姐德贤貌美,都想得到她。稀家来人选婿时,诸侄儿都忙着更冠易服精心打扮。惟王襄之不问此事,仍躺在东厢房床上专心琢磨书法艺术。

华罗庚(1910~1985),江苏省金坛人,我国着名。

数学。

家。他从小就有天才的数学头脑,在。

学习。

中特别善於动脑筋,以后全凭自学,一步一步登上科学的高峰。他先后担任过大学教授、数学研究所所长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曾应邀到许多国家讲学,被公认为世界一流的数学权威。

华罗庚小时候,他的父亲开小杂货铺,家里穷得很。华罗庚一生下来就被装进一个箩筐里,顶上又盖一只箩筐。老人说这样可避邪消灾,所以给孩子起名为“罗庚”,很有些吉祥如意的意思。

华罗庚上学期间,并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孩子,常常独出心裁,我行我素。而且把作业乱改一通,但这些并不能掩盖他的天资聪慧。华罗庚的数学天才大大超过了他的同学们。他上初中二年级时,教数学课的是法国留学生王维克。

有一次王老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今有物不知其几,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过了好半天,竟没有一个学生能回答。王老师用眼扫视全班时,大部分学生都低着头,恐怕被老师喊起来回答。只有一个学生在桌上用笔紧张地算着。

过了一会儿,这个学生果然举手要求回答了。他大声说:“是二十三。”王老师问:“大家说他回答的对不对?”教室里又是一片沉寂,同学们只是惊奇地看着站起来的那个学生,他就是很不起眼的华罗庚。王老师说:“他答对了。”

接着老师告诉大家,这是我国古代算学经典之作的《孙子算经》里的一道名题。在楚汉之争中,汉王刘邦的大将韩信,还用这个方法点兵呢!西方数家尊称它为“孙子定理”。王老师一再表扬华罗庚是个好学的孩子,前途不可限量。

从此,同学们对华罗庚刮目相看了。其实,这年才刚满14岁的华罗庚,根本没看过《孙子算经》。他完全是靠动脑筋,凭聪明才智计算出来的。王维克发现华罗庚是个数学天才后,不断地鼓励他、帮助他,一步一步把他领入“数学王国”。经过许多年的。

勤奋。

努力,他进了清华大学,又去了英国剑桥大学进修。华罗庚终於成了一名自学成材的大数学家,在国际上也很有影响。

古代诗人小故事汇总篇二

陶渊明(公元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时的伟大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文在艺术上可称“自然”,在风格上说得上“真”,是古往今来唯一的一个这样的诗人。他的散文《桃花源记》是公认的千古名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诗是人人推崇的极品。他的诗大家都能看出是清淡而纯真的,但有的人觉得欠雕琢,称之为“浑金璞玉”[1],有的人觉得不够“文”,而北宋大诗人、大文学家苏轼却认为他的诗都是宝贝,并且破天荒地开创了“今人与古人和诗”的先例,为陶渊明诗中的109首写了和诗!不仅如此,他还用陶渊明的诗来给自己医毛病:身上哪里不舒服,就拿起来读一首,还舍不得多读。他还声称,陶渊明以后的诗人中没有一个比得上陶渊明的[2]。

任何一个诗人的艺术特点和风格,都是他的内心世界对外界客观事物在某一方面特别敏感的反映:豪放派诗人豪情满怀,容易对豪壮的举动产生共鸣,动辄热血沸腾;婉约派诗人柔情似水,往往看花落泪、对月伤心;当他们通过自己的诗让有同一类敏感性的读者产生共鸣时,实际上是让读者通过他们的感官和情绪去看待客观事物,就象给读者戴上了一付诗人自己喜欢的有色眼镜。

陶渊明的诗人人都能看出其清淡,但这种清淡已经清到了无色、淡到了无味。他没有给读者任何有色眼镜,而是让读者自己去看事物的本色、自己去咀嚼事物的本味。但这对于习惯了戴有色眼镜的读者来说就很难适应,因为他们没有看到自己喜欢的那种颜色。所以陶渊明的有些诗许多人都读不出味来,极力赞扬甚至崇拜他的绝大部份诗篇的只有少数眼光犀利的高手,而中国文学史上最享盛名的苏东坡就是其中之一。并且苏东坡也只是在尝尽世味、看透人生之后的晚年才真正悟到了陶诗的高妙和陶渊明人格的伟大,因而爱其诗、爱其人到了崇拜甚至反常的程度[2]。可见要读懂陶渊明的诗不但需要文学素养,更重要的是要有超脱常人的胸怀,因为能把诗写到如此至清至淡的程度,正是心中了无纤尘、摒绝俗念的表现,而这种超乎常人的心性只有道中人才可能具备。

陶渊明天生好道,本性自然,对尘俗的生活有一种本能的回避,特别喜欢山林中远离尘嚣的隐居生活[3];他二十七岁诗开始田间耕耘,一生中绝大部份时间都是在田园生活中度过[4],并且一遇农闲之时就喜欢关上柴门,一个人呆在空寂的茅屋中摒绝杂念,独自养神[5]。他曾在29岁时因为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贫穷而难以养家,去作了个州祭酒的官,但后因不惯官场生活而辞官归田[4]。他有一个很好的妻子,与他志趣相投,很能吃苦耐劳,经常与他一起在田间劳作[6]。在他35岁时,又迫于生活压力而去作了个镇军参军的官,六年后到离家不远的彭泽县当了县令,但九月去十一月就请辞回家,时年四十一岁,他那首非常有名的《归去来兮辞(并序)》即作于此时。从此以后,他便居家不出,直到63岁时去世。

陶渊明一生始终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他在一首诗中说,“夏天经常饿着肚子,寒冷的晚上没有被子,因此刚刚天黑就盼着鸡早一点叫,天亮了就好了;自己从不怨天尤人,只是这眼前的日子也得过啊!我也不想身后留什么名,那些东西对我就象过眼的烟云一样;当我心中感概万千时,就自己唱一首悲伤的歌曲。”[7]他在《咏贫士》中说,“南面地头里没剩下一点可吃的菜蔬,北边园子里满是枯枝败叶;把酒壶提起来倒尽了残余的几滴酒,已经是灶无炊烟、没饭可作了;”[8]到最艰难的时候,他甚至在饥饿的驱使下向人乞食!苏东坡读到他的《乞食》诗时说,“不但我为他感到悲痛,这世上的人谁不为他感到悲痛啊!”[9]但是在这种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中,他却总是无怨无悔、安贫守道,不为自己的艰难处境担忧,而是“忧道不忧贫”[10],为世间大道不行,“真”“伪”颠倒而难受[11],并且回过头来时时检点自己的言行是否有违道之处。他一生总共作过十三年官,但就在离家去作官时他就在念念不忘自己的田园,希望能早点回来象自由的飞鸟和游鱼一样地生活[12];在作官的时期,则常以前贤勉励自己[13],记住守“真”守“道”[14],希望自己的言行合乎一个圣人的标准[7]。而当最后一次弃官归来时,他简直觉得自己就是一只笼中鸟重返了自然的怀抱;回忆起十三年官场生活,无疑是“误落尘网”[15]。过去的事悔不过来了,以后的事还能好好地作,虽然今天看昨天又觉得错了,但“迷途未远”,弥补还来得及;人生短暂,应当委顺天命的安排,该去该留,都应当快乐地接受[16]。

说陶渊明一生身在道中,了解他的人都能理解;但说他是修炼人,可能有些人就会有疑问,因为在他的生平记载中似乎没有发现他有过烧香拜佛、打坐参禅,或者安鼎设炉、采药炼丹之类的修炼活动。这个疑问的产生纯粹来自对“修炼”一词的理解太狭隘和表面化,而这种狭隘和表面化又是受到生活经验局限的结果,因为人们在生活中或者见闻中所知道的修炼人一般都是干这些事的。其实,“修炼”的真正内涵是修炼者基于对某一“大'法”或者“大道”的学习和体悟,不断地去掉自己心中对世间万物的执著,一步步地提高自己的心性,最终达到该法门相应的标准。简而言之,按照任何正法去修心都是修炼。烧香拜佛、打坐参禅和安鼎设炉、采药炼丹当然也是佛道两家的一种修炼方法,但那是表面的也是比较初等的方法。“大道无形”,到了高层次上以后这些方法就看不到了,一切都在“修心”这个过程中進行。修炼界还有一个说法叫做“不修道已在道中”,指的是一些根基特别好、有师父在暗中指导点化的修炼人。他们表面上没有修炼,甚至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修炼,更不知道自己有师父管着,但他们就能在一生中时时把握好自己,一步步地往上修。这种人如果他师父层次高,他往往不会接受任何别的法门的邀请去“進入”修炼,因为他师父不会让他去。另一方面,由于他实际上是在修炼中,他的心性一直在提高,任何一个正法门里的高层次修炼人都会知道他是一个修炼者,或者至少知道他是一个心性很高的修炼的“好料子”。用以上所说去检查一遍陶渊明一生的行迹,特别是看一下我们下面要提到的陶渊明与“白莲社”的一段瓜葛,就容易明白陶渊明确实是一个修炼人。

在陶渊明五十岁左右的时候,庐山东林寺寺主释慧远高僧邀约了123人结成“白莲社”。这些人都是当时很有影响的人物,特别是“社中十八贤”很让人注目。当时大诗人谢灵运作着秘书丞的官,自恃才高、负才傲物。但当他见过慧远后立即改容致敬,并在神殿后挖了两个池子来种白莲,要求加入白莲社。慧远察其心杂,拒绝了。另一方面,慧远却派人专门邀请陶渊明。陶渊明声称自己喜喝酒,不方便,慧远竟然破戒为其准备酒食。结果他酒也喝了,社也不入,只是和慧远始终保持朋友关系。一次,另一个慧远很喜欢的人物--道士陆修静也来访。他们三人谈玄说道,谈得投机。慧远送他们出来时竟然不知不觉中破戒送过了虎溪几百步,老虎便突然间大叫起来,三人大笑。于是石恪作三笑图,此图很得苏东坡赞赏[17]。

在我们看来,陶渊明不但是个修炼人,而且是个层次较高的修炼人。佛道两家低层次那些修炼他本来就用不着。拜佛念经、一念代万念那些摒除杂念的方法他不需要,因为他自己就能排除杂念、心不染尘;他反复出仕、修官而能始终守道,他已经不知不觉中心性提得很高了。他是修“真”的,属于道家的修法。他在自己的诗文中、以及后世诗评家对他诗文的评价中,这个“真”字谁都看到了[18]。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他不但预知自己去世的准确时间,而且平静而安祥地在前一天为自己预先写好了挽歌诗三首,在诗中描述了自己死时家人的反应[19]。对此,后人盛赞其“视化如归”[17],真正作到了他自己所说的“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又有赞颂者说,“自祭预挽,超脱人累。默契禅宗,得蕴空解证无生忍者[20]。

参考资料。

[1]《诸本序录》;(书名见最后)。

[2]《东坡诗话》,并见《诸家评陶汇集》,附录;

[3]《归园田居五首(一)》,卷二;

[8]《咏贫士七首》,卷四;

[9]《乞食》,附苏轼读后语,卷二;

[12]《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卷三;

[17]《陶靖节先生年谱考异(下)》,附录;

[18]《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卷三;《连雨独饮》:“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卷二;《感士不遇赋并序》:“抱朴守静,君子之笃素”,卷五;《饮酒二十首并序》(五):“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卷三;《梁昭明太子《陶渊明集》序》:“加以真志不休,安道苦节。”

[19]《挽歌诗三首》,卷四;

[20]《形影神三首》(神释),王世贞语附于诗后,卷二;

本文所引诗文,可参《陶靖节集》,王云五主编“国学基本丛书(四百种)”,台湾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五十七年九月台一版。

古代诗人小故事汇总篇三

一天,冬云低压,雪花纷飞。王昌龄、高适、王之焕三位诗人来到旗亭,饮酒赏雪。兴趣正浓时,忽然,来了一群梨园伶官,登亭会宴。三位诗人马上移坐于旁,围炉静观。只听乐工奏起乐曲,歌女清调嗓音,准备歌唱。

三位诗人见状私下议论。王昌龄说:“我们三人齐名诗坛,难分上下。今日聆听歌女演唱,谁的诗入曲一首,便在亭壁上画一横道,最后视优劣、多少分胜负。二位意下如何?”高适、王之焕欣然赞同。

首位歌女演唱的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诗句是“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得意洋洋,赶忙在亭壁上画一记号。

唱毕,另一位歌女又接着唱道:“开箧泪沾臆……”这是高适的《哭单父梁九少府》,也兴奋地喊了一声:“一绝句”!也在墙壁上画了一记号。

第三位歌女又开口了:“奉帚平明金殿开……”这是王昌龄的《长信怨》,他兴奋地又画了一个记号,得意地说道:“二绝句!”

王之焕平日里很自负,认为自己早已成名,现在见歌女们都没唱他的诗,心里有些不高兴。于是他稳了稳坐姿,清了清嗓子对身边的王昌龄和高适说:“这几个都是普通的歌女,她们只会唱‘下里巴人的通俗诗文,可有些阳春白雪的高雅文章她们都不敢唱,只有高级的歌女才配唱我写的此类诗篇!”

他指着歌女中一位最年轻貌美,流着双鬟的女伶说:“女伶中只有她才配唱我的诗。一会儿到她唱歌时,如果不是我的诗,我终生再也不敢与你们争高低,我甘拜下风;如果她唱了我的诗,你们都得拜我为师!”

“好!”王昌龄和高适都同声赞叹道。

不多时,那个年轻貌美梳着双鬟的歌女真的起身高歌了,而且她一张口便唱出了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歌声凄婉动听,牵人心弦。

听罢,高适、王昌龄异口同声赞道:“仁兄之诗确实高我等一筹,好诗,实在是好诗!”

古代诗人小故事汇总篇四

民族英雄林则徐,从小聪明好学。

林则徐八岁那年,正月十五那天,邻居家的小伙伴都成群结队地去看花灯,但林则徐没有去。原来这些天他有些贪玩,父亲怕耽误了他的学业,故意不让他出去的。眼看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林则徐心急如焚,他跑去对父亲说:“爹,邻居叔叔说今晚的灯会非常好看,你带我去好吗?”林则徐的父亲说:“你爱看灯,想出去开开眼界,这是好事,但是你这些天太贪玩,功课都耽误了。”“没有。我学得很好呢。”林则徐急忙说道。“那好,我就考考你,如果你能对上我出的对子,我就带你去。”林则徐看灯心切,一口答应:“爹,您说吧。”

父亲抬头想了想,正好看到林则徐的奶奶和母亲正在梳头准备去观灯,便出了一句上联:“婆媳中青双有髻。”林则徐听罢父亲的上联,仔细观察四周,看见爷爷正抱着幼小的弟弟,便灵机一动,连忙对上:“公孙老幼两无牙。”

古代诗人小故事汇总篇五

诸葛亮虽身为蜀国丞相和三军统帅,军政大权在握,却是廉洁奉公的表率。他教育儿子要进行品行高尚的养成,即要用俭朴的生活来养德,用淡泊富贵来树立大志,用静心学习增长才干,用振奋精神来革除享乐怠惰,等等。诸葛亮正是这样做而实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名言的。他在生命垂危之际写给刘禅的信中说:“我在成都的家只有桑树800棵,薄田15顷,子孙靠它生活还是挺富裕的。我在外面(老家以外的地方)再没有别的`财产,随时的衣食,全部仗给于官家,不另外谋取生财之道来增加点滴私产。我死的时候,不使家属内有多余的布帛,外有多余的财产。”诸葛亮在临终前不但劝谏后主,规划国事,而且有针对性地陈述家事,预先谢绝赏赐,以免后代因钱财而不成大器。高风亮节,这太难能可贵了!

诸葛亮的这种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古代诗人小故事汇总篇六

古代。

中国名人。

的小故事跟我们现代的名人故事相比,个人更喜欢古代中国名人的故事。我相信也有很多人喜欢。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整理的50字左右的古代中国名人小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唐代名相房玄龄,未做官时,有一次患重病,对他太太卢氏说:我若病死,你不要守寡,要再嫁.卢氏到房内,挖出一只眼睛以示终身不改节.后来房玄龄病愈,一直升到宰相高位,始终对夫人极为尊敬.

李白死后遗体葬在采石江头,往来诗人都在他墓上题诗.有人写了一首绝句:采石江边一坏土,李白诗名耀千古;来的去的写两行,鲁班门前掉大斧.

欧阳修晚年,每天把生平所写的文字,加以修改,用心极苦.他的夫人叫他不要修改了,说:何必这样折磨自己?难道还怕老师责骂?欧阳修笑道:不怕先生骂,却怕后人笑.

后汉时曹操近臣杨修,九岁时就非常聪明.一天他的父执孔平坦来访由他接见,他准备杨梅招待,孔平坦见了就戏问:这是你们家的果实?杨修马上回答:我从来没听过孔雀是您家的家禽!

宋代苏轼当杭州县令时,有一县民做扇子谋生,可是天凉,扇子卖不出去,于是欠税.东坡就叫他拿扇子来在上面画上枯木竹石,画了二十余把扇子,那县民才走出县府大门,就有人来争购.因而把欠的税,全部还清.

宋朝司马光出生于官宦世家。从小机智过人,

勤奋。

好学。刚满二十岁即考上进士。他为官清廉,公务之余常利用时间。

读书。

立志写一部通志作为人们的借鉴。为了把握时间读书他特意制作一个圆木枕头枕头的妙用是睡觉时身子只要一翻动它就会滚动人也就惊醒了可以继续研究学问因此称「警枕」。

每当司马光需休息时,便枕着「警枕」,如此。

学习。

的结果,终于成为一位学问渊博的人。

西汉时,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单于派汉朝叛使、被单于封为丁灵王的卫律前来诱降。卫律说:"苏先生,我从前背叛汉朝归降匈奴,受到单于大恩,封我为丁灵王,拥有数万奴隶,马匹、牲畜漫山遍野。你今天投降了,明天也和我一样富贵,若白白地流血牺牲,又有谁知道你呢!"苏武怒斥道:"卫律,你身为汉民,不顾恩义,叛国投敌,你虽然能得逞于一时,最终却逃脱不了天地良心的审判。"。

卫律见苏武不屈服,只得向单于报告。单于见苏武很有气节,十分钦佩,更想招降他。于是把苏武囚禁在一个大地窖里,不给饮食,苏武只得嚼雪止渴,用毡毛充饥。后来单于又将苏武移到北海荒无人烟的地方,逼迫他牧羊。北海在今苏联境内的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苏武到了北海,匈奴停止了对他的食物供应,他只得觅野鼠掘草根充饥。在这荒漠上,除了丛生的野草,就是漫天的风雪,终年见不到一个人影。苏武抱着代表汉廷的旄节牧羊,无论坐卧行走都拿着汉节。岁月一天天流逝,节杆上缀的三重旄牛尾都落尽了。

十九年过去了,苏武历尽艰辛,终于回到自己的祖国。他出使还是壮年,及至归国,头发胡须全白了。岁月改变了他的容颜,却改变不了他忠于祖国的赤子之心。

战国时,齐国有个隐士名叫颜躅,他颇有才能,不愿从政,甘愿过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时间长了,人们都知道他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齐宣王为了搜罗人才,派人把颜躅请了来,要委以官职。颜躅不便违命,只得进宫朝见宣王。

这天,齐宣王高坐在朝廷上,他以为自己是一国之君,颜躅是个无官无职的文人,便以轻蔑的口气说:"躅,过来!"颜躅是个很有骨气的人,见宣王这样对待自己,心里很生气,便立在那里不动,用同样的口吻说道:"王,过来!"齐宣王听了,又改作笑脸,客气地说:"颜先生果然名不虚传。请您帮助我,作我的老师,我要向您请教。您要是能到我这儿来,咱俩一同生活,一同游玩,保证每餐都有牛羊肉和猪肉吃,出门也有车坐,您的夫人,儿女也都能身着衣锦,尽情地享受荣华富贵。"。

颜躅听了这番话,感到齐宣王是在利诱自己,便严肃地回答说:"谢谢。我不要什么荣华富贵,我愿'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娱'!""晚食以当肉"是说,我虽然穷得吃不起肉,但我推迟吃饭时间,等饿极了再进食,就和吃肉的滋味一样了,"安步以当车"是说,我虽然穷得没有车子坐,但我步行时把脚步放慢些.放平稳些,就和坐车差不多舒服了;"无罪以当贵"是说,我虽然是个平民百姓,但我只要清白正直,不做坏事,就是一个很高贵的人了;"清静贞正以自娱"是说,我一身清白,自由自在地过着隐居生活,自己就感到无限欢乐了。

颜躅的这番话,说得齐宣王目瞪口呆,无言以对。

风雨飘摇的南宋末年,造就了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元军大举南侵之际,文天祥率领军队与元兵苦战于江西一带,终因众寡悬殊,兵败被俘。文天祥被押解到燕京后,元朝当局因知他文武全才,深孚人望,便软硬兼施,甩了各种办法,企图用高官厚禄收买他。文天样虽身陷囹固,却坚贞不屈,志不可夺,宁死也不出卖自己的灵魂去做侵略者的鹰犬,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文天祥有一个弟弟叫文溪山,当时还在惠州做官,他看着宋室江山大势已去,不思振作,却甘心媚颜事敌。就在文天祥被俘后的次年5月,他投降元朝,后即赴燕京,骑马招摇于市。

文天祥在燕都狱中,听到这个消息,捶胸跌足,放声痛骂,大骂他的弟弟文溪山没有骨气。哭毕,援笔写诗一首:

去年别我施出岭,今年汝来亦至燕。兄弟一囚一骑马,同父同母不同天。可怜骨肉相聚散,人间不满五十年。三仁生死各有志,悠悠白日横苍烟。

文天祥还有一个哥哥名叫文天祯,宝祜年间乡举,也曾做过官。后因弟文天祥死节,于是再也不愿为官,隐居山林。同是一母所生,兄弟三人所走的。

人生。

道路却大相径庭,是和他们不同的道德信仰的人生追求分不开的。

古代诗人小故事汇总篇七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司马迁在编写《史记》的时候,朝中最受汉武帝刘彻宠信的将军李广利派人给他送来一件礼物。司马迁的女儿打开精致的盒子一看,不禁欣喜于色。原来,盒子里放着一对圆润、光滑的稀世珍宝--玉壁。于是,她喜盈盈地跑过去告诉了父亲。

这对玉璧使司马迁思绪万千,他想到;我是一个平凡而品位低下的小官,人家是皇上的宠臣,为什么要送我这么珍贵的礼物呢?况且,这无瑕玉壁,不正是做人的一个榜样吗?富贵贫贱不由人,而品行则可以追求,使其洁白似玉。如果收下这对玉璧,我身上就增添了一分瘢痕污点。想到这里,他对女儿说:“自古无功不受禄,这无瑕玉璧咱们不能收。”说罢,他包好玉壁,交给来人带回去了。

负荆请罪。

战国时期,赵国有两个出名的将相--廉颇和蔺相如。在廉颇以军功升为大将军,成为赵国重臣的时候,蔺相如还是赵国宦者令缪贤家里的舍人。公元前283年,秦国提出要以十五座城来换取赵国的和氏壁,蔺相如因此而出使秦国,他经过机智巧妙的斗争,挫败了秦国巧夺和氏壁的阴谋,完壁归赵。接着,他又在公元前279年的渑池会上智斗秦王,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渑池会后,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地位比廉颇还要高。

这样一来,廉颇恼火了,他对人说:“我为赵将,有攻城战野之大功,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况且他是个出身低下的人,我实在感到没脸见人。”并扬言说:“我见相如,必辱之。”

蔺相如听说以后,便处处忍让,尽量不和廉颇碰面。上早朝时,他经常推说有病,躲在家里不去和廉颇争位次。有一次蔺相如乘车外出,碰巧遇上廉颇,相如连忙吩咐车夫引车避开。对此,蔺相如身边的人很生气,纷纷对蔺相如说:“我们所以离开亲人而来侍奉您,是钦慕您的高义啊。如今您和廉颇同为国家重臣,他口出恶言而您却一味畏避,害怕得如此厉害,就是平常人也感到羞惭,何况身为国家重臣呢?!我们不成器,请求离开您。”

蔺相如坚决不让他们走,并解释说:“你们想想看,是秦王厉害呢,还是廉颇厉害?秦王那样的威风,我还敢在秦国的朝廷上当面斥责他,我虽然不中用,也不会单单惧怕廉将军。我所顾虑的是:强暴的秦国之所以不敢侵犯我国,仅仅是因为我们将相和睦。两虎相斗,其势不俱生。我和廉将军好比两只虎。我所以采取忍让态度,正是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而把个人恩怨放到末位呀!”

不久,廉颇就知道了这些话,对照自己的言行,他深感内疚和悔恨。为了表示自己认错改过的诚意,廉颇脱去上衣,背着荆杖,由宾客领着来到蔺相如家里请罪。一见到相如,廉颇就恳切地说:“我这个粗鲁的人,只顾使气任性,不知道您竟能这样宽宏大量地对待我。”于是,两个人重新和好,结成了生死与共的朋友。

收回门生贴子。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是一位很有骨气的人,他曾出生入死地从事抗清斗争。清朝统一中国后,他坚持不合作的态度,多次拒绝清政府的威胁利诱,不出来做官,致力于研究学问,多有建树。

据说,有个官僚地主叶方恒,看中了顾炎武的家产,便卑鄙地唆使别人诬告顾炎武有“通海”的罪,说他同沿海抗清力量相勾结,图谋推翻清王朝。这在当时是最大的罪名。于是,顾炎武被抓了起来。

顾炎武的亲朋好友闻汛后,立即四处奔走,多方营救。好友归庄为此求救于当时的汉奸官僚钱谦益,钱知道顾炎武是当时的有名学者,企图借此沽名钓誉,便说:“救他不难,只要他送我一张门生帖子,拜我为师就行了。”归庄深知顾炎武的为人,决不肯屈节求生,但事到此时也只得从权,'便悄悄地代写了一张门生帖子,送给钱谦益。果然,顾炎武很快便被保释了。

顾炎武出狱后,知道了事情的原委,脸都变色了,觉得拜钱谦益这个汉奸官僚为师是太侮辱自己了,便对归庄说;“一定要把门生帖子要回来。要不回来,我就在大街上贴通告,声明并没这件事。”由于顾炎武坚持,后来钱谦益只好交还了这张门生帖子,顾炎武的气节,因此而更为时人所景仰了。

古代诗人小故事汇总篇八

战国时期鲁国国相公仪休爱吃鱼,有人投其所好送鱼给他,公仪休不收。问其原因,他说:“正因为喜欢吃鱼,所以不能接受,现在我作为国相,能够用自己俸禄买鱼吃,如果现在收了鱼而丢了官,谁又会送给我鱼呢?所以我不能接受啊。”公仪休“好鱼而不贪鱼”,实乃其深知“贪赃、枉法、丢官、受惩罚”之间的`内在联系,愿每位领导干部任前任中都时刻不忘认真算一算政治帐、经济帐、家庭帐。

古代诗人小故事汇总篇九

孙中山一生支持革命。曾经有人到东京跟孙中山说要在山东革命,一切完备,可惜钱不够,孙中山就把自己仅有的1200元给了那人。过了几天,有朋友说:“那个人把钱乱花了,你为什么要轻信他们,老是被骗呢?”孙中山说:“革命不怕被骗,不怕失败,一百件革命事业只要有一件成功,革命就能胜利。”

孙中山从海外回国,许多人听说他带回来好多华侨捐款,把他当成了财神爷,天天盼着他回到上海。等到孙中山一下轮船,还在老远的地方人们就看见了他,跑过去围着他很直接地问:“这次回国带了多少大洋回来啊?”孙中山笑着说:“钱我没有带回来,带回来的只有宝贵的革命精神!”

19孙中山去南京前夕很穷。他的日本友人宫崎寅藏回忆:黄昏,宫崎寅藏走进了孙中山的住所,没什么人,孙中山说:“你能借我500万元吗?我明天就要当总统了,身上却没一点钱。”宫崎寅藏说:“我不是耍杂耍的,上哪一晚上给你变出这么多钱。”孙中山说:“那一个星期好了,要不然我当了总统也只好逃走。”

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身穿便服到参议院出席一个重要会议。然而,卫兵见来人衣着简单便拦住他:“今天有重要会议,只有大总统和议员们才能进去,闲杂人等走开!否则,大总统看见了会动怒的!”孙中山不禁笑了,卫兵一看证件才知道这个穿着很普通的人竟是大总统,吓得连连请罪。

犬养毅曾经问孙中山:“您喜欢什么呢?”孙中山不假思索地说:“革命!*清政府!”犬养毅继续问道:“没有您最喜欢的吗?”孙中山说:“书,读书!”犬养毅说:“不愧是大丈夫!”说完两人都笑了。

【汤显祖谜讽狂士】。

明代戏曲家汤显祖十二岁就有了功名,少年时便名冠一时,很受当地人们的尊重。

有一天,镇上一位老绅士病故,丧主特派家人去请少年汤显祖写祭文。可偏偏另一个村子里有位老农做寿,其子女也来请他去写寿联。显祖一想,按理说,死者为大;可按情论,死者停灵多日,一篇祭文只要在出殡前写毕就可,而做寿却只能在当天宴宾客时使用,何况眼下寿星家生活艰难,拿不出什么润笔费,我小小年纪,不可势利。就回答那家丧主,他迟一天到,肯定误不了事的。说完,汤显祖先去了寿星家把寿联写完,这才连夜往镇上赶。

再说镇上那家,因为家产富有,来吊唁的亲朋众多。其中一位远亲狂生,自恃有些文才,听说要等个什么汤显祖来写祭文,不由冷笑道:“一篇祭文,区区小事,拿什么架子。”他吩咐仆人笔墨伺候,铺开宣纸,洋洋洒洒,直写到次日天明。

正自鸣得意呢,汤显祖来了。狂生没料到这么小的孩子也敢舞文弄墨,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当地好事的就怂恿汤显祖也写一篇。汤一看狂生的文章,都是些陈词滥调,矫揉造作,全无真意,心中很不以为然。也是年轻气盛,便不客气,只见他略一思索,拿起笔来,几乎是一气呵成,惊得众人一片叫好!那狂生见了,自知技不如人,只好甘拜下风。

【侯宝林打牌】。

侯宝林在日常生活当中喜欢打牌。

1984年,青岛市举办“首届全国相声新作调演”,天津许多相声演员都去了,侯宝林担任相声大赛的顾问。当时,大赛有两个顾问,一个是侯宝林,一个是马三立。

天津演员有很长时间没见着侯宝林,大家说:“咱们给侯大师带点什么东西呢?带土特产?”常宝霆说:“侯宝林跟我提过,就爱吃天津的大果仁。”

王佩元说:“这事我去办。”

那时,天津还没建“南市食品街”,王佩元挺费劲地买了五包天津传统五香果仁,每包都是用报纸包成小三角包的那种,带到青岛。

侯宝林一看这几包果仁,高兴坏了:“哎呀,我在天津时,就喜欢吃这口。”他先拆开一包,把里面的果仁倒在自己的口袋里,手在口袋里碾皮儿,碾一粒吃一粒。

“真是这味儿,是天津五香大果仁的味儿。”侯宝林高兴了,说,“咱们打牌吧。”

于是,大家就陪他打扑克。

“打牌,咱们怎么玩呢?”

“怎么玩?贴纸条。”

大师打牌也贴纸条。王佩元和常宝丰一拨,侯宝林和常宝华一拨,他俩技术不如年轻人,老输,侯宝林的脸上,左贴一张纸条,右贴一张纸条,贴了不少。

这时,侯宝林还“砸挂”:“哎呀,打一晚上牌,我这脑袋呀……都成墩布了。”贴纸条是由赢的两人往输的两人脸上贴,王佩元、常宝丰专门往他脑门儿上贴,纸条把眼睛都给挡住了。

侯先生看牌,还得用手把纸条撩起来,他又“砸挂”:“这好,我整个一垂帘听政。”

这时,有人报告说:“侯先生,青岛市的市长来看您。”

侯宝林赶紧把纸条摘了,去会见青岛市长,这屋打牌的,改成侯耀文和石富宽。

打着打着,侯宝林回来进屋一看,就“夯了”(也就是火了),说:“你们怎么还打牌呀?都几点了?不知道这灯前是火吗?明天还要演节目,即便是活熟了,嗓子也需要休息呀,你们像话吗?”

王佩元、常宝丰那次演的是《并非讽刺裁判》。

侯宝林说:“你们这个节目不错。耀文、富宽,你们明天该演出了,还玩儿?”

侯耀文和石富宽对一下眼神儿就走了。

可侯宝林还想打牌,没法直接说,于是喊:“佩元、宝华、宝丰,你们上我那屋去,我留了点好东西。”

这三个人跟着侯宝林进屋,门打开以后,侯宝林把手往柜子上摸,摸了半天,什么也没摸着,说:“不知道让谁给融了。”

“融了”的意思,就是偷了。

王佩元心想:“什么融了?你是想把我们仨骗到这屋来。”果不其然,他们看见桌子上有一副扑克牌。

侯宝林把牌往桌子上一拍,理直气壮地说:“来吧,我告诉你们,咱们这牌呀……打到天亮,必须散。”

打到天亮啊?还必须散?能不散吗?这个“砸挂”,证明侯宝林在生活中也有童趣。

古代诗人小故事汇总篇十

清顺治年间,侯抒愫任潍县知县时,操守清正。大商人郭某遭了官司,有十多个官员为其说情,侯抒愫都闭门不见。侯抒愫为官清正与其哥哥的劝导是分不开的。当初,侯抒愫任知县时,其哥哥侯抒恽就劝戒说:“我们家世代清白,你如果贪一文钱回来,我就不认你这个弟弟了。”

文档为doc格式。

古代诗人小故事汇总篇十一

南京夫子庙前,有一座文德桥。听老辈人说,每逢冬月十五月亮当头的时候,站在桥头朝水上看,倒映在水里的月影子刚好分成两半:桥这边半个,桥那边半个。圆圆的月亮影子,为什么会分成两半呢?这里有段故事。

传说唐朝大诗人李白,有一次到金陵(即今南京)来,在文德桥旁边的一座酒楼上歇脚。这天碰巧是冬月十五,到了晚上,他就独自坐在酒楼上赏月,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作赋。李白生平最喜爱月亮,说月亮又干净又好看。这天晚上,他抬头看见天上的月亮洁白滚圆,心里非常高兴,就多喝了几杯。到了半夜,李白趁着酒兴,下楼走到文德桥上。他刚走上桥,一低头,忽然看见月亮掉在水里了,河水一动,洁白的月影上就添了几条黑纹。

李白这时喝得醉醺醺的,只当是月亮给河水弄脏了。他靴子也顾不得脱,张开双手就跳下桥去捞月亮。谁知这一跳,月亮没捞着,却把水里的月亮震破了,顿时分成了两半儿。故事就这样传下来了。后来人们在文德桥旁边修了个"得月台",据说那里就是当年大诗人李白赏月的地方。

杜甫曾经以卖药维持生计。

杜甫在35岁左右时到达当时的京城长安,在那里他遭到奸臣李林甫政治阴谋的打击,没有考中,经济上一无比一天困窘,为了维持生活,他便设法找到了一个副业——卖药:以送药的方式,作为接受别人帮助的条件,这内含的苦心也实在难言了。

杜甫第二次卖药是在甘肃。公元759年,他48岁到了秦州(今甘肃天水),生活更加困难。他的诗中出现采药、制药、卖药的句子更多了。如"秦州杂诗"二十首中便有"晒药能无归,应门亦有儿"之语,可见此时连杜甫的妻子也参加制药了。他辛勤地灌溉培育着各种药草,同时也和以前在长安一样,不时派人将药送到城里,换取"药价"。

诗人最后一次卖药就显得更其凄惨。公元770年,杜甫59岁,穷得连陆上都没有安身住所了,只得住在船上。在湘江下游的潭州,老弱多病的杜甫在渔市上摆着药摊,以维持一家生活。这一年的冬天,这位伟大的诗人便与世长辞了。

从杜甫卖药的历史,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到,天才的诗人在旧社会里,命运是多么悲惨!

古代诗人小故事汇总篇十二

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是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啊(成语出人头地就是从这儿来的)!”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北宋仁宗时,有位名妓谢玉英,色佳才秀,最爱唱柳永的词。柳永才高气傲,恼了仁宗,不得重用,中科举而只得个馀杭县宰。途经江州,照例浪流妓家,结识谢玉英,见其书房有一册"柳七新词",都是她用蝇头小楷抄录的。因而与她一读而知心,才情相配。临别时,柳永写新词表示永不变心,谢玉英则发誓从此闭门谢客以待柳郎。柳永在馀杭任上三年,又结识了许多江浙名妓,但未忘谢玉英。任满回京,到江州与她相会。不想玉英又接新客,陪人喝酒去了。柳永十分惆怅,在花墙上赋词一首,述三年前恩爱光景,又表今日失约之不快。最后道:"见说兰台宋玉,多才多艺善赋,试问朝朝暮暮,行云何处去?"谢玉英回来见到柳永词,叹他果然是多情才子,自愧未守前盟,就卖掉家私赶往东京寻柳永。几经周折,谢玉英在东京名妓陈师师家找到了柳永。久别重逢,种种情怀难以诉说,两人再修前好。谢玉英就在陈师师东院住下,与柳永如夫妻一般生活。

有一次,晏殊路过杨州,在城里走累了,就进大明寺里休息。晏殊进了庙里,看见墙上写了好些题诗。他挺感兴趣,就找了把椅子坐下。然后,让随从给他念墙上的诗,可不许念出题诗人的名字和身分。晏殊听了会儿,觉得有一首诗写得挺不错,就问:“哪位写的?”随从回答说:“写诗的人叫王琪。”晏殊就叫人去找这个王琪。王琪被找来了,拜见了晏殊。晏殊跟他一聊,挺谈得来,就高兴地请他吃饭。俩人吃完饭,一块到后花园去散步。这会儿正是晚春时候,满地都是落花。一阵小风吹过,花瓣一团团地随风飘舞,好看极了。晏殊看了,猛地触动了自己的心事,不由得对王琪说:“王先生,我每想出个好句子,就写在墙上,再琢磨个下句。可有个句子,我想了好几年,也没琢磨出个好下句。”

王琪连忙问:“请大人说说是个什么句子?”

晏殊就念了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

王琪听了,马上就说:“您干吗不对个——‘似曾相识燕归来?’”

下句的意思是说,天气转暖,燕子又从南方飞回来了,这些燕子好像去年见过面。

晏殊一听,拍手叫好,连声说:“妙,妙,太妙了!”

王琪的下句对得确实好,跟上句一样,说的都是春天的景色。拿“燕归来”对“花落去”,又工整又巧妙。用“似曾相识”对“无可奈何”也恰到好处。这两句的音调正好平仄相对,念起来非常和谐好听。

晏殊对这两句非常喜欢,他写过一首词《浣溪沙》,里边就用上了这副。

欧阳修4岁时,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极其贫穷,母亲供不起欧阳修识字读书。欧阳修买不起书,就经常到李家(藏书丰富)去借。为了能借到书,他陪李家的小朋友一起裁衣、玩耍。每当借到一本新书,他如获至宝,如饥似渴地读起来,常常是通宵达旦。碰到好文章,连抄带背。就是靠这种精神,欧阳修成了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代名家。

这天是上元佳节,正好也是赵明诚回家的日子,赵明诚刚在书房中坐定,丫环来报,有一位大学来的青年公子求见。当那公子走进书房,但见他头戴绣花儒巾,身着湖色棉袍,足登粉底缎靴,眉清目秀,风度翩翩。赵明诚连忙起坐,动问尊姓大名。那书生举止潇洒,还了一揖,答道:“小生与兄素有同窗之谊。半月不见,吾兄为何如此健忘?”赵明诚醒过神来,不觉哈哈大笑,一把扯过女扮男装的妻子。吃过午饭后,男装的李清照带着丫环,随着赵明诚穿街过巷,来到全城的中心大相国寺。游过了大相国寺,蜇进一家外灶内堂的小吃铺里,赵明诚专拣那市井之人惯吃而李清照见也没有见过的小吃,让李清照都尝一点,然后又在流浪艺人的担子上买了些小泥人之类的玩物。大家闺秀出身的李清照第一次走上街头,自然是格外新奇,格外快活。这个故事纯粹是现在我们一些言情小说作家笔下活生生的情节,看来,古人的浪漫的确甚有其事。

古代诗人小故事汇总篇十三

南朝萧梁时期,徐勉被任命为吏部尚书,主管全国组织人事工作。这下他家可热闹了,有事没事来套近乎的`人不晓得有多少。某天晚上,徐勉邀请友人相聚。席间有个叫虞暠的人,仗着和徐勉关系比较好,竟狮子大开口“求詹事五官”。徐勉正色道:“今夕只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虞暠讨了个没趣,只得讪讪告辞。故时人赞其为“风月尚书”,“止谈风月”也成了历史典故。

古代诗人小故事汇总篇十四

诸葛亮虽身为蜀国丞相和三军统帅,军政大权在握,却是廉洁奉公的表率。他教育儿子要进行品行高尚的养成,即要用俭朴的生活来养德,用淡泊富贵来树立大志,用静心学习增长才干,用振奋精神来革除享乐怠惰,等等。诸葛亮正是这样做而实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名言的。他在生命垂危之际写给刘禅的信中说:“我在成都的家只有桑树800棵,薄田15顷,子孙靠它生活还是挺富裕的。我在外面(老家以外的地方)再没有别的财产,随时的衣食,全部仗给于官家,不另外谋取生财之道来增加点滴私产。我死的时候,不使家属内有多余的布帛,外有多余的财产。”诸葛亮在临终前不但劝谏后主,规划国事,而且有针对性地陈述家事,预先谢绝赏赐,以免后代因钱财而不成大器。高风亮节,这太难能可贵了!

诸葛亮的这种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岳飞。

岳飞是中国古代将帅中廉洁奉公,为人师表的楷模。他从严治军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严以律己。岳飞提出过国泰民安的两个著名口号:“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他身体力行,严守一不贪财,二不爱色,三不娶妾,四是山河未复滴酒不进的“四不”规定。他个人的日常生活极其清苦。他平常的饭菜大多是主食加一个菜。有一次,岳飞吃到一种名叫“酸馅”的食品,他觉得味道不错,尝了几个以后,就叫随从收起来留到下顿再吃,以免浪费。岳飞在16岁时娶的一位刘姓夫人,因他从军远离,家乡沦陷后,生活无着,被迫转嫁。南渡以后,岳飞另娶了一位李姓夫人,夫妻之间的感情甚笃。他的部属同事们曾出于对岳飞这位主帅的尊敬,出钱买了一个年轻美貌的土族女子,送给他做姬妻。岳飞未曾见面就婉言谢绝了。在当时的南宋士大夫社会官吏多是三妻六妾和“西湖歌舞几时休,直把临安作汴京”的环境中,岳飞能如此洁身自好,真是清淡如水,廉洁为镜,高风亮节,实在难得!

厚谢婉拒。

宋时,刘温臾在朝中身居要职,一个自称他门生的人送给他一车粮草,刘温臾推辞不掉,当即答谢回赠他一套华丽的衣服,其价值高于一车粮草的数倍,那人见达不到送礼行贿的目的`,只好将粮草拖了回去。

母劝子廉。

东晋西征大将军陶侃做浔阳县吏时,曾主管县衙鱼肉及精美食品供应。有一回,他派人送一瓦锅鱼制品给母亲谌氏。谌氏原封未动让人退回,并附信一封:“你做县吏,送给我公物,不但不能使我受益,还会增加我对你的担忧。”她规劝儿子要公私分明,为政清廉。在母亲的教导下,陶侃反思自己,改过自新,后来以政绩显著闻名于世。

妻劝夫廉。

古时,东关临池司马孟宗在外做渔官时,因妻子爱吃鱼,他便把腌鱼寄给妻子。其妻却将鱼如数退回,并附言说:“你做渔官,却把腌鱼寄给我,别人如何看呢?”为此,她三年不吃鱼,司马孟宗从此也恪守清廉。

兄劝弟廉。

清顺治年间,侯抒愫任潍县知县时,操守清正。大商人郭某遭了官司,有十多个官员为其说情,侯抒愫都闭门不见。侯抒愫为官清正与其哥哥的劝导是分不开的。当初,侯抒愫任知县时,其哥哥侯抒恽就劝戒说:“我们家世代清白,你如果贪一文钱回来,我就不认你这个弟弟了。”

老劝新廉。

明朝有个兵部尚书叫王廷相。有一次,他给新上任的御史讲了这样一件事:一天,他坐轿外出,走到半路下雨了。雨后再上路时,一个穿着新鞋的轿夫小心翼翼,后来还是一不小心踩到了水洼里,鞋面被弄脏了。于是,这个轿夫便不再顾惜新鞋,再遇到泥水,便满不在乎地踩上去。御史是负有弹劾、纠察官员过错之责的人,王廷相讲的这个故事,其中的寓意很深,是劝戒御史引以为戒,坚持防微杜渐,以保清廉本色。

下劝上廉。

金海陵王执政时,刘焕任任丘县县尉。任丘县县令是个贪财的人,刘焕遇事就提醒他“收敛贪财之心,少干贪占之事”。这个县令还能听进他的劝告,与刘焕共事期间真的多干实事,不搞贪占。后来,朝廷考核官员时,县令受到奖赏。县令置酒感谢刘焕:“你有廉慎之德,使我获得了奖赏,感谢你的提醒和规劝。”

晏婴一裘。

春秋齐景公时,齐国的良相晏婴一生崇尚节俭。他平日粗茶淡饭,妻室只着布衣,从不奢望丝绸。晏婴自己有一狐裘,一直穿了三十年,别人讥笑他,他却泰然处之。景公称赞他勤政廉洁,并赐给他千金之裘,但他却坚辞不接受。

古代诗人小故事汇总篇十五

东汉刘宠曾任会稽(今浙江绍兴)太守,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且清廉俭朴。在他离任时,当地百姓凑了一批金银相赠。刘宠虽坚拒不收,却又不忍令父老乡亲过于失望,只好拿一文钱作为纪念,故被时人誉为“一钱太守”。百姓还修了“一钱太守庙”来纪念这位清官。后人有诗赞道:“刘宠清名举世佳,至今遗庙在江边。近来仕官多能者,世学先生拣大钱”。

古代诗人小故事汇总篇十六

王维(公元700─761),字摩诘,盛唐大诗人、大画家兼音乐家。他的诗体物精微,状写传神,清新脱俗,艺术上极见功力,风格上独成一家。他长于各种诗体,善写多种体裁。他和李欣、高适、岑参以及王昌龄一起合称王李高岑,是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他和孟浩然合称王孟,又是田园诗的代表人物。边塞诗中的杰作多为七言古诗,而田园诗中的精品多为五言律诗。至于“禅诗”,他更是古今独步,所以又被称为“诗佛”。王维广为流传的佳作有许多是五绝:短短二十个字,说出了千百年来人们总也说不尽的思绪、情怀和哲理。其中比较有名的有《鹿柴》、《竹里馆》、《山中》、《相思》以及《杂诗(其二)》等等。他精于绘画,善写破墨山水及松石,亦擅人物、肖像、丛竹等。其笔力雄壮,率先使用皴法和渲晕的技巧,布置重深,尤工平远之景,被后人推为“南宗”之祖,又被尊为文人画之第一人。曾绘《辋川图》,山谷郁郁盘盘,云水飞动。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早年丧父,母亲是虔诚的佛教居士,这对他后来一生吃斋修佛影响极大。他生活中的坎坷则从另一面对他看淡人生、坚定佛心起到了促進作用:他21岁时举進士,作大乐丞,因戏子们跳黄狮子舞获罪而牵连到他,把他贬为济州司仓参军;安史之乱时他被安禄山拘囚,被迫接受伪职,乱平之后又因此下狱;一年后肃宗无罪释放他,此后几年中一路迁升到尚书右丞的大官,不过那时已在暮年,早已看淡红尘了。

他一生中有许多时候是在隐居中度过的。他在十八岁前就曾隐居。公元729年隐居淇上,后移到嵩山隐居,并且是解官归隐,直到公元734年,官授右拾遗;公元741-745年,他又隐居于终南山;到公元748年,他买下宋之问蓝田辋川别墅,便一直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直到公元756年为安禄山所拘。[1]根据他的诗,他在四十岁左右就已经有修道心了。[2]在晚年时他主要住在城里,家中经常养着十几个僧人,交流修佛心得;退朝回来就焚香独坐,潜心修禅。

行恶如磨刀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修善似春园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不知不觉,天长日久,王维已经修到了“眼界无染,心空不迷”的极高境地。[15]修得高了自然要出一些功能,但他自己并不看重。他对于自己在诗画上的极高成就只是轻描淡写地解释道:我多世以来都是诗文的专家,而前一世是个画家,由于这些老习惯没有改得掉,所以今生今世又被世人发现了。[16]修炼了一二十年,有此宿命通功能也是不足为奇的;他的解释不但合情理,也和现代西方轮回研究的规律十分吻合。

注:

[1]葛晓音(北大教授),《山水田园诗派研究》;

[2]《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卷三;(书名见最后)。

[9]《过香积寺》:“…安禅制毒龙。”,卷七;

[10]《过李揖宅》:“…与我同心人,乐道安贫者。…”,卷三;

[13]《山中寄诸弟妹》:“山中多法侣,禅诵自为群。…”,卷十三;

[14]《归嵩山作》:“…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卷七;

[15]《青龙寺昙璧上人兄院集》:“…眼界今无染,心空安可迷。”,卷十一;

本文所引诸诗,可参《王右丞集》,王云五主编“国学基本丛书(四百种)”,台湾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五十七年九月台一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