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曹刿论战教案范文(通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1:42:52 页码:10
2023年曹刿论战教案范文(通用8篇)
2023-11-13 01:42:52    小编:ZTFB

教案是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进行系统规划的文件。教案中应该明确教学方法和手段,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和有效性。教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和学科特点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和调整。

曹刿论战教案篇一

1.古今义不同的实词及“夫”的用法和判断句式。

2.记叙战争的方法及剪裁上详略恰当的特点。

3.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并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培养青少年机智沉着的品质。

学习重点:目标1

学习难点:目标2、3

1、了解《左转》和写作背景。

2.给下面的字注音:

刿( ) 又何间( )焉 鄙( ) 弗( )敢专也 小惠未遍( )玉帛

小信未孚( ) 公与之乘( )辙( ) 轼( ) 旗靡( )

3.词语解释:

未能远谋( ) 忠之属也( )

公问其故( ) 一鼓作气( )

4.句子翻译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曹刿认为作战的根本是什么?

6.在齐军败走之时,曹刿为什么反对马上乘胜追击?

7、你认为长勺之战,弱鲁战胜强齐的原因有哪些?

1.理清线索,给课文分段。

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

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

2、分析课文

(1)“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

(2)曹刿的身份怎样?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5)“乃入见”是个省略句,省略了什么成分?

(8)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9)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第2段

(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

(2)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4)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第3段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

(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3)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归纳总结全文

1、归纳中心。

2.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3、分析曹刿人物形象。

拓展延伸:

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

1.关于人物塑造

(1)曹刿: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了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了他过人的谋略。

(2)鲁庄公:课文集中表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成,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他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曹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意见;鲁庄公作战用曹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了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鲁庄公战后问曹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了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2.关于比照映衬

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突出他的深谋远虑。

3.关于详略

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

课题的中心是“论战”,文中紧扣“论战”来写。曹刿论战前的政治准备和作战中的战术以及总结胜利原因详写。从这些言论中表现了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因此详写。对无助于表现曹刿性格的事,如战争的起因、双方实力、战斗场面和战后处理一概不写。而一些与“论战”有关的事,也只是一笔带过,使文章能衔接就可以了。

曹刿论战教案篇二

住议论的成分,这样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内容大意;四首诗都是年代久远。

的古代民歌,(诗经)全是四字句,(陌上桑)全是五字句,学习时要注意。

把握诗的思想感情,体会它们在语言上的特点。

学习古代诗文要重视诵读,注意读准字音。分清句子的层次和节。

奏,以增强对文言文的语感,还要重视词语的积累,掌握课文中常见的。

文言词语。

・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曹刿论战教案篇三

齐师伐我:伐,征伐、攻打。史称“春秋无义战”,这是对统治者而言的,追究这场战争的起因,鲁庄公也是不光彩的;但当齐国大军压境,就鲁国人民而言,奋起抵抗,反侵略的爱国意义就非常清楚了。

曹刿请见:请,请求,动词。见,拜见,动词。

肉食者:周代礼制规定,天子食用牛;诸侯平时食用羊,朔日(每月初一)才能食用牛;大夫平时食用猪、犬,朔日才能食用羊。这是当时生产力低下的必然结果。

孟子说“七十者可以衣帛食肉”,可见当时,一般庶人很难吃到肉。

所以,肉食者就指有官职的人,当政的人。

肉食者鄙:鄙,鄙陋,相当于孤陋寡闻,这里指目光短浅。

何以战:即“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介词,凭,用,靠。

牺牲玉帛:这是四种祭神的供品,都是名词。牲,指牛、羊、猪。牺,指纯色的牛、羊、猪。帛,指丝织品。

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动词。

忠之属也: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类事情。忠,竭力做好本分的事情。

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与敌人打一仗。

曹刿论战教案篇四

1、正确辨析课文中疑难字、词、句的意义。加深对通假字,古今异义现象的认识。

2、理解文章要表明的观点。让学生谈谈曹刿的“远谋”。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发现问题,疑难字、词、句意的理解。

1、辨析疑难字、词、句意,是本文学习的一个重点,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互相讨论后,教师精要讲解。

2、理解本文的观点,是学习本文的又一重点,教师应通过设计带有启发性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分析、讨论来解决。

3、理解曹刿的“远谋”是学习本文的一个难点,要从浅入手,在学生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分析。

2课时。

1、熟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大意。

3、简要介绍《左传》和本文背景材料。

(1)《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国的历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文字化美,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2)《曹刿论战》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684年鲁国与齐国的一场战争。当时,齐鲁两国都在现在的山东境内(齐都临淄,鲁都曲阜),齐国是大国,鲁国是小国。公元前694年,鲁桓公出访齐国,被齐襄公暗杀。鲁桓公死,他的儿子庄公继位。由于齐襄公无道,他的弟弟小白预知齐国将有叛乱,便和鲍叔牙跑往莒国(现山东莒县)寄身。鲁庄公八年,公孙无知杀死齐襄公,自立为君。管仲、召忽辅佐公子纠逃往鲁国。鲁庄公九年,齐国大夫雍廪杀死公孙无知。这时,齐国无君,鲁在公欲送公子纠回国为齐君,但齐襄公的`弟弟小白先人齐即了君位,是为桓公。桓公因为鲁国欲纳公子纠的事,怀恨在心,在桓公即位第二年,就是公元前694年,率军攻打鲁国,进行报复。这就是《曹刿论战》所记载的齐鲁长勺之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从此标题看出,文章把曹刿与鲁庄公对比写,通过曹刿与鲁庄公三问三答得战争取胜的根本原因——“取信于民”,以及曹刿在战场上的指挥,最后以弱胜强,充分表现曹刿“远谋”。

4、朗读课文。试译课文。

(1)学生二人小组借助注解,了解全文每句话的大意。(2)集体逐句讨论全文大意。

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要尽量理解对: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将鼓之,刿曰:“末可”。

文章主要通过对话,突出曹刿的“远谋”,显出鲁庄公的“鄙”。

5、理解鲁军取胜的原因。

(1)导语: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曾对本文的内容作了高度概括:“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有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有利于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毛主席这段话,有助于我们理解本文。

(2)讨论几个问题

a、讨论“取信于民”指的是哪一件事?

指的是在公说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件事,也就是竭尽力量为老百姓办实事。

b、“彼竭我盈”指的是什么时候?

齐人第三次击鼓进军后,鲁公才第一次击鼓之时。

(3)“辙乱”“旗靡”是怎么发现的?

“辙乱”是曹刿下车后仔细观察中发现的;“旗靡”是曹刿登上车前横木瞭望中发现的。

(4)归纳鲁军取胜的原因

有三条:(1)战前有很好的准备,在政治上取信于民,赢得人民的支持;(2)采取后发制人的策略,在齐军土气消失殆尽之时才发动反攻;(3)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才下个追击。

6、指导背诵。

7、总结、扩展

本文通过鲁齐长勺之战,曹刿帮助鲁庄公击败齐师的故事,说明了“取信于民”是鲁国致胜的决定因素;把握有利的作战时机,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是以弱胜强的重要条件,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谋略。

在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除长勺之战,还有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

曹刿论战教案篇五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3.理解文章大意和写作特色。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大意和写作特色。

(体现教学内容,教学问题设计,时间安排,板书设计,学法指导,作业布置和预习等)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刿(gui4)孚(fu2) 辙(zhe2) 轼(shi4遂(sui4)盈(ying2 ) 靡(mi3) 玉帛(bo2) 鄙(bi3)

2.查字典,对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左传》(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l止于鲁悼公四年前453年)人记载这一时期(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j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2.长勺之战的背景

齐国襄公无道,在位时发生内乱。襄公兄弟多人,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人,他就逃到鲁国,公子小白则逃奔到莒。庄公8年(前686年秋,齐国人杀死襄公,立公子无知,庄公9年(前685年〕无知又被人杀死。于是,纠和小白争着回国。小白设计先到,做了国君,就是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齐国要杀公子纠,在乾…qian2时(地名)打败鲁军,并再次威胁鲁国,要求鲁国杀公子纠。纠被杀后,齐军就出动,在长勺与鲁军会战。当时齐强鲁弱,但最终鲁军胜利,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语音,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流畅,有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二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十年春】鲁庄公十年的春天。(提示:凡时间,不必强记年号,也不必换算成公元纪年)

【伐】攻打。【我】《左传》是根据鲁史写的,所以称鲁国为“我”。【请]请求。【见】接见。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间】jian4,参与。

【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介词,凭,靠。

【安】有“养生”的意思。 【弗】不。 【专】独自专有。

【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用人。人,这里指的是一些臣子。

【对】指臣对君说话。 【偏 同“遍”,遍及。

【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祭品。帛,丝织品。

【加】虚夸,这里是说以少报多。 【信】信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孚】为人所信服。 【福】动词,赐福,保佑。

【狱】案件。 【虽】即使。

【察】(—一)明察,弄清楚。 【情】实情。

【忠之属也】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人 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属,类。

【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请】请让我【从】跟随,跟从。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乘】乘坐一辆战车。

【长勺】鲁国地名。

【鼓】动词,击鼓进军。

【败绩】大败。

【驰】驱车(追赶)。

【辙】车轮滚过地面所留下的痕迹。

【拭】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

【遂】于是,就。

【逐】追赶,这里有追击的意思。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既克】已经战胜。既,副词。

【故】原因,缘故。

【夫】句首发语词,表示议论或说明,没有实在意义。

【作】振作。

【再】第二次。

【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测】推测,估计。

【伏】埋伏。

【靡】倒下。

5.请学生全文翻译。

6.朗读课文,争取当堂背诵。

1.古今词语

伐:古义:讨伐,攻打; 今义:砍伐

间:古义:参与 ; 今义:中间

鄙:古义:鄙陋,目光短浅;今义:卑鄙

牺牲:古义:指猪、牛、羊等祭品;今义:为了正义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加:古义:虚夸,以少报多;今义:增加

信:古义:信实,诚实; 今义:书信

狱: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

虽: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再:古义:第二次 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

忠:古义:尽力做的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2.词性活用

福:名词用为动词 赐福 神弗福也

鼓:名词用为动词 击鼓进军 公将鼓之

3.通假字

编:同“遍”,遍及 小惠未偏

4.一词多义

请:1。请求 曹刿请见;2。请让我 战则请从

从:1。跟随 战则请从;2。服从 民弗从也

故:1。缘故、原因 公问其故;2。所以 故克之

5.虚词

以:1。凭 何以战;2。把 必以分人

之:1。代词 指这件事 肉食者谋之

2。助词 的 小大之狱

3。代词 他,指曹刿 公与之乘

6.句式

1)判断句: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

2)省略句:再而衰 第二次(击鼓进军x土气)衰弱了。

3)倒装句:何以战 凭借什么作战?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二

曹刿论战教案篇六

曹刿: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鲁庄公:

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综合以上,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5)把你的疑问提出来,共同讨论解决。

3.精讲点拨。

本文的详略安排有何特色?

明确:课文剪裁详略得当。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4.巩固检测。

(1)给下面划线的字注音:

曹刿()又何间焉()肉食者鄙()牺牲玉帛()。

小信未孚()登轼而望之()吾视其辙乱。

()夫战,勇气也()望其旗靡()。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词义,并说出相应的成语。

齐师伐我齐人三鼓。

望其旗靡惧有伏焉。

夫大国,难测也故克之。

三而竭观其辙。

(3)解释古今异义。

牺牲:古今。

狱:古今。

鄙:古今。

可以:古今。

(4)原文填空。

a.表明取信于民的语句;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b.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

c.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

5.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6.课后提升。

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钦佩。请写出中国历史上,你最崇敬的一位爱国将领,并用一句话加以评价。

例:岳飞:是一位精于军事,爱国爱民的杰出的民族英雄,但因自己愚忠而被投降派所陷害。

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教案篇七

一、忠实原文,把握重点。

改写此文,可以改写整个故事,也可以改写其中的一个片段,但一定要在准确翻译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认真分析重点要点、人物性格、 事件的主要意义、作者的思想情感等问题,把握重点后再加以改写。 这是改写获得成功的前提。

二、联想想象,合理拓展。

改写时不必局限于课文本身而字字落实,也不能固守原文简单地解说,抑或把原文抛在一边,信马由缰地另起炉灶。要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张开思维的翅膀,借助联想和想象对原文进行合理拓展,比如适当补充故事情节,在情节中凸显人物性格等。这是改写获得成功的关键。

三、细腻描绘,凸显个性。

改写时要注意恰当地运用语言、外貌、心理、动作等描写,尤其要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这样才会 使人物性格更为突出,形象更为鲜明,思想感情更为丰富。比如曹刿与乡人交谈时的神情肯定与他和鲁庄公交谈时的神情不一样,如果 运用生动的文笔细腻描绘曹刿 的神态和曹刿的远见卓识,乡人的目光短浅便凸显出来了。当然,也可以适当地嵌入对长勺之战的场面描写,通过作战场面来渲染烘托人物。这是改写获得成功的手段。

《曹刿论战》改写

庆功宴上的箴言

锣鼓喧天,马嘶阵阵!人们载歌载舞,祝贺王者之师凯旋!葡萄美酒夜光杯,庆功宴渐入佳境!鲁 庄公看着眼前醉人的景象,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

“各位王公大臣,各位将军勇士们,下面有请曹刿先生为我们解密本次战争的奥妙!”如雷的欢呼声中,曹刿彬彬有礼地站起来,人们的眼光齐刷刷地射向了他。“此次战争胜利的秘诀,可用两个字概括--‘勇气’!”“啊,勇气?”台下 传来一片疑惑声。“对,各位一定清楚彼消我长的道理,敌人三鼓之后,我军才一鼓出击,正是很好 地利用了它!”“妙哉,妙哉!”连庄公也在一旁大声喝彩!我们的思绪也随之飘到了几天前的那场战争。

激战前的唇剑

“大王,齐军进犯,来势凶猛,您肯定准备得相当充分了!”曹刿试探着问。

“哈哈,常言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各位王公大臣 ,黎民百姓的饮食起居,哪一样不是 我的情系所在?我与他们分享美味佳肴,赏赐贵重财物,这些也都分明彰显着我的圣 贤之举!”

“您的这种赏赐都发放得非常妥当吗?他们一定会服从您吗?”曹刿进一步追问。

“我经常祈求神灵的庇护,向神灵忏悔,到时苍天定会睁开法眼!”庄公毫不示弱地反驳道。

“您这只是欲盖弥彰!”曹刿一针见血地 说道。

“那……那……那我就心系百姓冷暖,和各位大臣忠于职守,为百姓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园!”庄公最后无奈地说道。

“好!善哉!大王胜券在握了!”曹刿激动地说道。

沙场上的决断

双方阵势如强龙对恶虎!

双方将士都摩拳擦掌!

咚咚咚,敌军率先擂响 战鼓,声震蓝天。敌军将士跃跃欲试,敌军战马前蹄腾空而起,尘土飞扬!庄公正要挥剑击鼓,曹刿及时阻拦。咚咚咚,敌军战鼓已过三遍。敌军将士这时已有所懈怠,兵器也纷纷放下。“大王,时机已到,击鼓进军!”咚咚咚,鲁军擂响战鼓,声震蓝天。鲁军将士手握兵刃,鲁军战马前蹄腾空而起,尘土飞扬!强敌在瞬间灰飞烟灭!

本文改写得非常成功,不仅紧紧抓住了原文的中心,而且形式新颖。主 要体现在:一是采用了小标题的形式,让人眼前一亮。三个小标题“庆功宴上的箴言”“激战前的唇剑”“沙场上的决断”结构 整齐,概括精练,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二是倒叙手法的成功运用。将庆功的场面放在文章开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然后写出战争的准备和经过。另外,本文的语言富有特色。曹刿和鲁庄公的语言非常富有个性化,战争场面的描写语言简洁,但扣人心弦。

曹刿论战教案篇八

1. 知识目标: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能力目标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情感目标

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等;

品析“论战”内容;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习过程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您能介绍一下吗?今天我们就来走近一场在史书熠熠生辉的战役——齐鲁长勺之战,走进一位因这场战役而名垂青史的人物——曹刿,共同学习《曹刿论战》。

1、《曹刿论战》选自《 》又称《 》或《 》, 家经典之一。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 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 所撰。

2、查字典和工具书,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曹刿( ) 间( )焉 肉食者鄙( )

玉帛( ) 夫( )战 小信未孚( )

小惠未徧( ) 望其旗靡( ) 公与之乘( )

1、朗读课文,注意把握朗读的浯调: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 (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2、积累实词:

第一段

(1)齐师( )伐( )我 (2)公将( )战( )

(3)肉食者( )谋( )之 (4)又何间( )焉

(5)肉食者鄙( )(6)何以( )战

(7)衣食所安( )(8)弗( )敢专( ) (9)小惠未徧( )(10) 小大之狱( )

第二段

(1)公与之乘( )(2)战于( )长勺

(3)公将鼓( )之 (4)败绩( )

(5)公将驰( )之(6)其辙( )

第三段

(1)既克( )(2)公问其故( )(3)一鼓作( )气

(4)再而衰( )(5)三而竭( ) (6)彼竭我盈( )

(7)难测( )也(8)惧有伏( )焉(9)望其旗靡( )

3、理清线索: 提示:有两条线索,

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

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

4、本文可分几部分?简要概括段意。

提示: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

(一)学习第一段:

1、“十年春,齐师伐我” 鲁庄公的态度怎样?说明什么?

2、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根本原因-

3、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中我们看出他们对战争取胜的根本条件看法有什么不同?

4、此段的哪些话可以直接体现他的这一认识?你赞同他的看法吗?为什么?

5、本段末句“战则请从”表明了什么?

(二)学习第二段:

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

2.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3.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三)学习第三段:

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 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1.中心思想

2.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3.写作特点

1、 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与信”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2、 鲁国此次取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 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曹刿的远谋?

4、 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忠之属也”的实质是什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