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正是橙黄橘绿时散文简短 正是橙黄橘绿时全诗内容(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1 12:28:03 页码:7
正是橙黄橘绿时散文简短 正是橙黄橘绿时全诗内容(7篇)
2022-12-21 12:28:03    小编:ZTFB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有关正是橙黄橘绿时散文简短一

“一座高高的山上坐着一个小女孩,身旁放着一把镰刀和箩筐,望着远方发呆……这画面到现在我都无法忘记。”张桂梅哽咽地说,当我下车询问小女孩怎么了?她哭着说,想读书,可家里穷,要让她嫁人。

小女孩的话和渴望读书的眼神深深地烙在了张桂梅的心里,她觉得应该给山里的穷孩子一个读书的机会,让山里的女孩子都能免费接受高中教育,不再陷入“低素质母亲、低素质孩儿”的恶性循环中。

于是,这个15岁便跟着姐姐来到云南参与“三线建设”的外乡人,经历了生死一线间的重病教师,创办起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公办女子高中——云南华坪女高。建校12年,张桂梅和她的教师们带领18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走进了大学的校门。“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张桂梅说。

1800多名贫困女孩走进大学

20__年高考成绩出炉后,张桂梅有些不满意。

尽管,这所免费女子高中,已连续10年高考综合上线率100%,1800多名贫困女孩从这里走出大山、走进大学。

“今年华坪女高的高考成绩‘两头’比较突出,600分以上的相对历届较多,但今年达到专科成绩的学生也多,达9人之多,往年就两三个。”张桂梅说。

作为在云南待了大半辈子的东北人,张桂梅对待学生成绩时的“苛刻”,一如她一生的倔强和坚韧。

1974年10月,张桂梅响应党的号召,随姐姐从东北来到云南,支援边疆建设,此后的时间里,她把全部身心献给了祖国西南边陲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

1996年,张桂梅的丈夫因胃癌去世,不久后张桂梅放弃了大理优越的工作环境,申请调到深度贫困山区华坪县。她放弃进入全县条件最好的华坪一中,选择在全县师资最弱、条件最差的民族中学任教,并承担起4个毕业班的语文和政治课教学任务。

1997年4月,张桂梅被查出患有子宫肌瘤,需立即住院治疗。但为了不耽误初三毕业班的教学进度,她偷偷把检验结果藏起来,直到7月份把学生送进中考考场后,才住院接受手术。

得知张桂梅身患重病,县妇联主席和工委女工委主任同时看望了她。几天后的县妇代会上,全体代表为这个“外来的姑娘”捐款。有人借钱捐款、有人把给孩子买衣服的钱捐了、有人捐了自己回家的路费……县领导说:“张老师,你放心,我们再穷也要把你的病治好。”

手捧着这山乡的情义,张桂梅的泪水夺眶而出:“华坪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想为华坪做些事。”这一坚持,就是20多年。从那时起,张桂梅的生命就和华坪、和教育扶贫连在了一起。

丈夫去世后,张桂梅没有再组建家庭,没有亲生儿女,全身心投入教育和慈善事业。20__年,她一边在民族中学当老师,一边兼任“儿童之家”院长,成了众多孤儿的“妈妈”。20__年,维持“儿童之家”的资金面临短缺。为缓解窘境,张桂梅到华坪各部门筹措资金,“求人很丢人,但如果孩子们生活得不好,我这个义务院长更丢人。”

20__年至20__年的寒暑假,张桂梅在昆明为孩子们筹措到两万多元。对此她说,一切辛苦都值了。

打破女孩缺失文化的恶性循环

“每一个孤儿背后都有一个悲剧性的母亲,有杀死家暴丈夫获刑的母亲,有因重男轻女陋习导致分娩死亡的母亲,有与丈夫感情不和离家出走的母亲。”在担任“儿童之家”院长过程中,张桂梅对女孩接受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得愈发深刻。

这让她意识到,贫困的女孩成为贫困的母亲,贫困的母亲又将养育贫困的下一代,“恶性循环一直存在。”

班里女孩本就不多,张桂梅发现,总有女孩读着读着就不见了,她去大山里找,发现有的女孩十几岁就嫁人了。

“只要母亲的素质高,孩子的素质就高。要解决偏远山区的贫困问题,就必须从提升妇女素质入手。”由此,张桂梅萌发了创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的想法。从20__年起,她开始为这个看来“根本无法实现”的梦想而四处奔走。

“要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你是不是有神经病?”张桂梅的“宏伟蓝图”遭到不少人的质疑,但张桂梅没有放弃,为此饱尝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酸。

为筹集资金办学,张桂梅求过很多人。一次,张桂梅到昆明某企业寻求帮助,未等她把办女子高中的构想说完,企业的领导就叫保安赶她走,“见我不走,保安就放狗咬我。”看着被狗撕破的裤腿和流血的脚,想到自己的委屈,张桂梅坐在地上放声大哭。更多的时候,疲惫、无助的她坐在街头,靠着墙根睡了过去,醒来时已是万家灯火……

“20__年1月7日,姐姐从哈尔滨打来电话,说哥哥病危,一直喊着我的名字,盼着见我最后一面。恰好当时宣传部通知我9日到中央电视台录制节目。我想北京离哈尔滨近,可以去看看哥哥了。”但到了中央电视台后,热情的编导找了位企业家和张桂梅对话,争取帮她解决女子高中的困难。

一边是山里的娃,一边是弥留的兄,张桂梅艰难抉择。当她把节目录完,等来这位企业家承诺给女子高中提供50~100万元资助的同时,也等来了哥哥已经火化的消息……

那种锥心之痛,张桂梅至今难忘。

在省、市、县各级党委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捐助下,张桂梅的办学梦想最终实现。20__年8月,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级中学建成。9月1日,来自丽江市华坪、永胜、宁蒗等深度贫困县的94名贫困女孩走进了女子高中的校园。

要对得起肩上的责任和使命

学校是建起来了,如何留住孩子却成了难题。

为留住这些学生,家访成了张桂梅最重要的工作。去有些学生家的路太难走,连车都租不到,只能徒步前往。一个假期甚至两个假期,即便马不停蹄,张桂梅也只能走访完一届学生的家庭。尽管如此,她依然坚持,“无论如何,我一定要亲自到每一名学生的家里去看看。”

一次家访,到了山下,司机告诉张桂梅,车上不去了。学生的家在山顶,仅有一条不到半米宽的山路,路的一边是万丈悬崖,走路的话需要6个小时。为了节省时间,张桂梅搭乘乡政府工作人员的摩托车上山。“当时坐在车上,我都不敢低头,摩托车稍微歪一点,就会跌入悬崖粉身碎骨。”想起当时的场景,张桂梅至今心有余悸。

学生下山来接她,在半山相遇时,张桂梅第一句话就问她,“你为什么要回这儿来啊?你怎么还老想回这儿啊?这地方你怎么回来的啊?”女孩低着头淡淡地说,“老师,我不回来,我上哪儿去啊?”张桂梅无言以对。

这样的家访已持续11年,覆盖学生1345名,行程近11万公里,张桂梅摔断过肋骨、迷过路、发过高烧,还旧病复发晕倒在路上……可正是这一次次的家访,更加坚定了张桂梅将女子高中继续发展下去的信念。她不希望山里的孩子因为没能接受教育,在不到15岁的年纪就结婚生子,然后将缺失文化带来的无知和贫困又一代代传下去……

学校创办初期各方面都很艰难,整个学校只有一栋教学楼,没有食堂、厕所,学生和女教师挤在教室里睡觉,男教师睡在楼梯间。由于学校的院坝没有硬化,风一吹,整个校园满是灰尘,老师每天下午五点半还得清扫校园。

女子高中建校半年时,17名老师,9人辞职,只剩下8人。

张桂梅坐在学校的旗杆下抹泪:“怎么办?学校是不是办不下去了?”哭完后,她回到办公室去整理学校的档案时意外地发现,留下的8名教师中,居然有5名是党员,加上自己,学校有6名党员。

“只要有党员在,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张桂梅心中暗想。“我说咱们开始重温入党誓词。我们没有钱,就在二楼画了一个党旗,把誓词写在了上面。我们宣誓,没宣誓完,全哭了。”

从那之后,学校开始了军事化管理,每件事都被张桂梅严格限制在规定时间内。看似有点残酷,但她们对得起自己肩上这份责任和使命。

她播撒的爱在流动和传递

“起床喽,姑娘们,快点呗,还有两分钟上课了。”

每天,天还没有亮,张桂梅就佝偻着瘦弱的身子,爬上学校顶层,开始一天的工作。从起床到出操,再到课间休息,以及晚上睡觉前,小喇叭的声音一直在校园里回响。

从初建校时的94名学生,到18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支撑女子高中的是照亮黑暗的那道“光”。

“太出乎我的意料了,高一刚进校的第一课,校长并不直接谈高中阶段的专业学科,而是让我们抄写党章。”就读于南方医科大学的毕业生邓婕回忆,“经过高中三年红色文化的熏陶,我变得坚强独立、吃苦耐劳、勤奋勇敢了。”

这是张桂梅的“特殊教育”。

张桂梅在探索中制定了“唱红色歌曲、忆红色历史、读红色著作、记红色名言、看红色影视、塑红色课堂、办红色校报”等教育教学方针,坚持每周开展“五个一”党性教育活动(一律佩戴党徽上班、每周重温一次入党誓词、每周唱一支革命经典歌曲、每周开展一次党员理论学习、每周观看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她努力“让教育走得更深更远”。

“有人说我爱岗敬业,有人说我疯了,也有人说我为了荣誉。有人不理解,一个人浑身是病,却比正常人还苦得起。支撑着我的,是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让我直面这片热土时,心里不愧。”张桂梅说。

一个叫何先慧的女孩,对11年前的那一幕记忆犹新。

20__年,华坪县中心镇河东村,张桂梅来到学生何先慧家里家访。看到何先慧的妈妈衣着单薄,在地里割韭菜,张桂梅把身上穿的新棉衣脱给了她。知道这件事后,何先慧的眼眶湿润了。她家境贫困,初中毕业后没钱上高中,是华坪女高接纳了她。

现在,何先慧已经是一名中学教师。每到周末,她就会去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帮忙。只要张老师打一个电话,她就会无条件支持。因为她知道,张老师播撒的爱,在流动和传递……

有关正是橙黄橘绿时散文简短二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西来古镇,我是今天的解说员。西来古镇位于川西平原西南部被誉为“天然氧吧”、“成都花园”的蒲江县西北部,地跨临溪河、小河子与大小五面山,全镇森林覆盖率超过49%,距离成都市区84公里。古镇历史悠久,战国的船棺、汉代的冶铁遗址、西魏的临溪古县城、唐宋的茶马古道,至今踪迹可循。以其秀美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人文底蕴,西来古镇先后被评为成都市“十大魅力城镇”、“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成都十大古镇”。

西来镇俗称西来场,秦汉时期曾是西南重要的炼铁中心。三国时期,有临溪古渡,是蒲江与邛崃的必经之地。北朝西魏恭帝二年(555年)设临溪县,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临溪县降为临溪镇,明洪武六年(1373年),明朝政府将临溪镇划给蒲江县。

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临溪河暴发百年不遇的洪水,上游张魁场关帝庙内的关帝神像冲到了临溪场西林寺的产田里,临溪场的人们认为关帝爷从西而来,在这里停下,说明这里是块风水宝地。西林寺的住持静慈和尚捐出庙中产田,在关帝神像搁浅处新修了关帝庙。庙门向西而开,有不忘从西而来之意。

康熙34年(公元1696年),蒲江县县令李绅文,借用佛教教义中的典故,即达摩祖师西来意及唐玄奘把大藏三乘经从西取来的典故,改名为西来场。

我们前方有一个古香古色的戏台,西来是川剧之乡,著名川剧作家徐文耀就是西来人。以前,西来场有钱、刘两姓大家,分别在关帝庙庙门和场西头两处搭灯杆、建戏台,雇戏班演出,大唱对台戏,热闹非凡。而今,只保留下了刘家戏台,每周六,戏台上都会演出川西戏曲的经典名段。现在戏台所在的地方,就是当年关帝庙的旧址。

自古以来,西来又被称为草根儒乡。广场南侧的文风塔体现了西来崇教尚文的风俗。塔建于道光一十三年,高13.6米,共三层,外加宝顶,翘角飞檐,非常精巧。文风塔始建于清代道光十三年,塔高13.6米。三重翘角檐精巧玲珑,各层塔身上的浮雕人物、动物、花卉、诗歌提联,内容丰富。

第三层正面檐下有“文风塔”匾额;第二层有“奎星阁”匾额,第一层正面嵌有扇形匾额,上刻有“惜字宫”三字,两边竖刻对联“废墨收经史,遗文贮汉唐”。读书识字是教化的基础,所以乡间特别看重文字,有文字的纸不能乱扔,废弃也要郑重检点、焚化敬神。

当年修建该塔,选址在顺河而建的古镇东头,更是蕴含着“培地脉”的理念。西来地形有如顺水之船,将“文风塔”修在船头,恰似船上桅杆;有了桅杆,船就稳定,既可平安远航,又可牢固停泊,不仅能保西来一帆风顺、亦可辅佑该镇文风昌盛,文运久远。

西来老街由文风街、簸箕街和龙眼街三条主要街道组成。老街街道宽约七八米,建筑结构、实用功能和民间工艺巧妙结合在一起构成了1200米长街和近700米小巷。在老街上,居住着395户人家,总人口达1288人。

良好的生态环境,静谧澹泊的人文环境使西来古镇吸引了很多燕子的到来,老街的屋檐下可以看到很多燕窝,西来古镇也被游客们叫做燕窝古镇。

文风街为古镇正街,西至台子坝,连接起簸箕街和龙眼街。许多历史建筑的遗存都在文风街,像我左手侧的刘紫佶私宅修建于民国年间。整个建筑是木质架构,青砖砌墙,三层楼阁式。私宅内部有两个小天井,格子样式的窗户,过道或墙壁的窗子上方呈尖形或穹隆型,木楼梯的墙壁上有雕刻精美的浅浮雕装饰图案。

而这片建筑是当年禹帝宫的所在地,建于宋咸平年间,是西来最古老的庙宇,西来人俗称王爷庙,庙堂是四合院式的,解放前曾改作学堂,1987年全部拆除建为供销社。现在分散为几间店铺。在中兴街的墙上,还能看到一块刻着“禹帝宫”字样的青砖。

再往前走就是“江西会馆”旧址了,大通檐、小天井,前为吊脚楼,后为二楼一底的砖壁木板房,是西来的最高建筑。会馆中间有两个小天井,天井周围为转角楼,所有楼相通。此馆在“湖广填四川”时,钱氏等家族从江西迁来,于康熙年间所建。解放后曾用作政府机关,后改为邮电所。现在则在保护基础上将之改建为一个精品客栈。

这儿有一座特别的封火墙,在西来古镇仅此一处,大家请看,墙由青砖砌成,线条流畅,有别于传统川西民居,带着山西建筑风格,这建筑正是清代年间,陕西商人贺家所建,当年“大川号”整个邛崃、蒲江地区鼎鼎大名的商号,主营米、盐、布等。生意火红,大有压倒西来首富本地徐钧太的势头。徐钧太便打通自己的铺面,在大川号正对面修建一条街,以形成街煞,以煞大川号风水。后来徐、贺两家在商场上鹿死谁手不得而知,但徐钧太所修建的过街楼、小姐楼、中兴街却成为了古镇上的一道风景。“过街楼”是徐均太为第四方夫人史氏所修建,连接起后面的小姐楼。小姐楼高出其他房屋一层,为木质结构,雕梁画栋,做工精巧。小姐楼后来被改做私塾,最终因年久失修被拆掉。

这有一个店招——徐待诏,这是个理发店,为什么叫待诏呢?旧时农村里称理发师为"待诏",剃须理发挖耳朵等系列的老手艺就称为“待诏”,“待诏”这个职位连皇帝的脑袋都可以去摸。“待诏”是“随时待命而被召唤的意思”。据考证明末清初的时候,发型统一为剃半头,留辫子。平民百姓不好统一,朝廷就把剃头匠组织起来,手持圣旨,归于待诏,享受俸禄,走街串巷,逮住一个剃一个,为此百姓便不叫他们“待诏”,而叫“逮住”。从此,串乡理发的都称“待诏”。

西来竹编店也是很有特色的,竹编,是西来传统工艺产品之一。西来生产竹子,用竹编手工编织的各种日杂品、工艺品做工精美,品种繁多、结实耐用。

在文风街,各种小吃名目繁多,风味独特,粑食类有铲发粑、粽子、猪儿粑、枕头粑、玉麦粑等;还有各种野生特色蔬菜,诸如摘耳根、刺龙宝、灰灰菜、厥菜、三塔菌等。而最富特色的风味小吃当数蛋醪糟、粉子醪糟、甜水面、凉面等以及临溪河鱼、山珍斗鸡公等地方美食。有兴趣的朋友们,不妨品尝品尝。

这有一条挂满红灯笼的深邃小巷,叫烟巷子,为什么叫烟巷子呢?原来是古代卖烟的地方。民国时代,又是烟馆云集的地方,“烟巷子里吞云吐雾,自己家中啥事不做,一天不去心里发慌,一屋家产全部抽光。”是当时烟民的真实写照。

这儿是几条老街交汇的地方,这边原是钱家的势力范围,西来民间有刘半街。钱半场的说法,说的是西来两大家族钱刘两家各占半条街。街中建有高高的灯杆,是挂百颗灯的。百颗灯祈福是西来传统民俗。灯杆高13米,两侧三十六盏顶上一盏底下一盏,象征三十六洞天神仙、玉皇大帝和土地神。灯纸为白红相间,红为太阳,白为太阴。每年农历正月初九到十五,九月初一到初九,由当地长老诵经点燃,祈万福消百灾。

这边原先有一个戏台,逢年过节,各种游乐活动都在此举行,非常热闹,赶场天生意也非常好,为延伸台子坝的兴旺,往左侧新修了一条街,就是我们今天的龙眼街。

龙眼街是解放前由一个叫王崇古的人实施修建的,王崇古曾在著名川军将领李家钰部队中任职,后教私塾。这“龚尧山木器店”阴刻字就是他亲手写的。因为这条街统一规划设计,所在在西来老街中,这条街建筑及临街的铺面风格样式是最统一、整齐的。这条街刚刚修好后就解放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些店面都是由本地原住民开的,有生态水果,老茶铺,老腊肉、竹编,非常的质朴。

老街上有很多老茶铺,茶香四溢,临溪河两岸五面山区,是名著《茶谱》中记述的临溪茶的产地,临溪茶从唐代起就经过茶马古道远销西蕃。蒲江素有“中国第一绿茶之乡”的美誉,蒲江绿茶就是发源于西来。镇里的老人们在老茶铺里喝茶、聊天,打长牌,很是悠闲。好山好水好心态,使得西来成为长寿之乡,百岁老人多达十余名,90岁以上老人50余名。水是生命之源,水质对身体健康起着很大的作用,我们龙眼街尾有一口龙眼井,水质相当好,时至今日,周围几十户人家,仍常到这儿取水。

龙眼井原有两口,相隔一丈左右。相传当时附近住着一户主人名钱万湘的人家,其夫人李氏,在一个电闪雷鸣、大雨滂沱的夏天傍晚,看见天空中有一条金龙狂舞,双眼之光像两支利剑,直射到对面徐姓土地上久久没有消失。第二天早饭后,钱李氏跑去一看,发现那里竟留下了两个相隔一丈左右的斗碗大的洞。钱、李夫妇感到这块地非同一般,必为风水福地,于是便出高价买下。在沿着两个洞口往下掘井之时,掘到约三丈深处,竟发现两口井底都有红鱼一对、大鲢鱼一条,而井中之水清澈透明,甘醇可口。从此钱家用井中之水烤酒、开面房而渐致富裕,所制之酒和挂面均远近闻名。后来其中一口井因后来建造房屋被填,只留现在这口。

呈现在各位尊敬的客人眼前的,是临溪塔,塔高41米,地下一层,地上九层。负一层和一层是西来文化主题馆西清鉴,馆藏西来三千年历史人文风物。展品有战国出土的陶器、兵器,唐代的摩崖造像,明代大悲寺出土佛像。

西来文化主题馆以禅茶西来为主题,分为净土修禅心,古镇觅遗风,茶乡养灵性,临溪悟菩提四个篇章,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西来悠久的历史,临溪茶的清香,古镇的文脉,登塔则可俯瞰整个西来古镇,大小五面山,临溪河,老街胜景尽收眼底。

“临溪之渡,四路要津”,这座桥叫来安廊桥,始建于清嘉庆五年(公元1820xx年),民国33年(公元1944年)毁于洪水,20xx年重建此桥。廊桥与临溪秀水为伴,千百年来见证着西来过往,在这里,陆游曾写下了“河边相送驿边迎,水隔山遮似有情。岁晚无聊莫相笑,君方雨立我泥行。”的诗句。魏了翁写下了“西来紫马倦行春”的词句。临西茶,铁器,茶马古道远销各地。

吹拂着清新的河风,现在我们来到了西来的“灵水古榕”文化商业街区, 在近一里路长的河堤上生长着12棵名声远播的千年古榕树,成为西来古镇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边有一棵枝繁叶茂、四季常青的特大榕树,荫盖的面积达一亩左右,树干须五六个成年人牵手才可合围。树干与主枝相接部位有数个包块旁逸斜,经细根缠绕,其状颇为观音横立于树干之上,所以人们称此树为“观音树”。

这一颗叫菩提树,形如一朵盛开的莲花,相传,北宋末,连年战乱,世道艰难,盗贼横行,一位来自峨眉山九老洞的游方和尚,化缘到此,便在莲花树下以参禅之道劝化世人,使得盗贼减少,西来安居祥和,后来老和尚在此树下安然坐化,当地人便把此树取名为“菩提树”。

这棵就是我们西来盛名“夫妻树”。它枝叶茂密,树干似人。两棵分离的树干在离地约2米处合抱在一起,合抱处长出许多根须,交织缠绕,合抱处下方约10厘米,两棵树干又伸出两只长长的“手”紧紧相握。关于“夫妻树”,还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据说南宋年间,临溪河上游在深夜陡降特大暴雨,房屋坍塌。有一男一女同抱着一根木头,顺流而下,到达临溪古渡时,被艄翁刘德柱救起。经询问得知,男名张德久,女名李翠芝,其家人不知冲向何方,葬身何处。渡口群众深表同情,帮助他们绑起了两间草房。二人后来结成夫妻。 李翠芝有一双巧手,善于编织草鞋。她的草鞋,绳粗草紧、好穿耐久,一传十、十传百,远近闻名。慕名来预购者络绎不绝,生意红火,也有人称她为草鞋西施。张德久种地、李翠芝织鞋,两人生活过得虽然清贫,却很恩爱。随着年事增高,张德久患上了咳嗽病,无法下田劳动,两个人全靠李翠芝卖草鞋为生。在一个寒冷的冬天,连续数日下雪,地上的积雪达一尺多厚。等雪化之后,古渡旁的人家几天未看见张李夫妇进出。推开柴门一看,两夫妻紧紧抱在一起,早已气绝身亡,邻里们把他俩的遗体深埋在河边。若干年后,在古渡下边河堤上同时长出两棵榕树,年深日久,紧紧拥抱在一起,成了今天的夫妻树。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它们就这样相拥相握历经上千年风雨,喻示着爱情的坚贞与甜蜜。(恋人们到西来,总会来看看夫妻树,许愿祈福,在这里,我祝愿各位游客朋友们爱情甜蜜,与心爱的人白头偕老。)

而旁边的一大一小两棵古榕,则像慈祥的母亲牵着她心爱的孩子,给他温暖。

河对岸是西来古镇二期书院禅村项目,项目依托820xx年历史沉淀的鹤山书院,打造集书院文化、农耕文化、会议中心、精品酒店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度假区,项目将于今年年底动工,明年年底建成开放。鹤山书院有着820xx年历史,由宋代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魏了翁(公元1178-1237年)于公元1210(嘉定三年)年兴建。鹤山书院藏书十万册,藏书量居宋代各大书院之首,是宋代得到皇帝赐额的34所书院之一。

这座亭叫澹然亭,了翁先生曾经用“平生处己,澹然无营”这八个字来概括他的一生,苏东坡也有“澹然都无营,百年何由毕”的诗句。20xx年3月31日,棋圣聂卫平在亭上与西来棋院院长董彦对弈,吸引了四川各地围棋好爱者前来观战。

欢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亲爱的朋友们,非常荣幸能与您们共度一段美妙的时光,祝各位在西来玩的愉快,欢迎大家再次光临。

有关正是橙黄橘绿时散文简短三

孙景坤:战时卫家国,一生守初心

战争时期,他是屡建奇功的英雄,带头冲锋陷阵,用血肉之躯筑起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和平时期,他主动回乡务农,闭口不谈功绩,鞠躬尽瘁为人民服务……回首一路走来的足迹,他的人生选择始终与国家需要紧紧相连,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

辽宁省丹东凤城市,凤凰山脚下的丹东光荣院里,有一间20多平的特护区房间,设施齐全布置简约。上午十点,阳光柔和地洒进屋中。孙景坤老人正躺在床上休息,陪伴他的,是尽心侍奉的子女,和墙上一件挂满奖章的旧军装。“父亲每次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找军装。”老人的大女儿孙美丽说。

8月12日,孙景坤作为特护养员来到这里,光荣院为他提供24小时的护理服务。在此之前,他与大女儿一家住在一起。年过耄耋,他的脸上写满了风霜,岁月仍在不断侵蚀他的健康,却始终无法夺走他眼中的神采。听闻来人是部队的记者,老人坐在床上,敬了一个军礼。

这只右手,72年前第一次举起敬礼。对孙景坤老人来说,这是一个动作,更是一份为国家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庄严承诺,完成这个动作,只要一秒钟,践行这个承诺,却要用一生的时间……

1948年,解放战争已转入战略进攻阶段,硝烟弥漫在东北大地。24岁的孙景坤告别了刚刚新婚5天的妻子,毅然参军,随40军119师357团南征北战,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解放海南岛战役、抗美援朝战争。孙景坤从北打到南,又从南打回北,7年间,总行程上万里。辽沈战役中,荣立三等功;平津战役中,荣立二等功;解放海南岛战役中,荣立二等功;抗美援朝战争中,荣立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

这些荣誉和一身的伤疤,映射出他战时的英勇与无畏,但对于战场上的功绩,他很少提起。大女儿孙美丽说:“当年那么多战友在他面前倒下,他不愿回忆起那些经历,那是他心里永远的痛。”孙美丽还清晰地记得:父亲年轻时从不看战争题材的电影,他说真正的战场远比电影要残酷得多……

如今,老人已经无法完整清晰地告诉我们真正的战场究竟是什么样子,但翻看老人的立功证书和战史,我们得以窥得老英雄当年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英勇的身姿。

1952年10月26日黄昏,孙景坤所在的357团在炮火支援下,经过两个多小时激战,占领了161高地。

27日,不甘失败的敌军在飞机、坦克的配合下向161高地猛攻,官兵连续打垮敌人多次反扑,自身伤亡很大。中午时分,孙景坤刚刚带队从战场上抢运下来8个伤员,已经一天一夜没有吃东西,正打算休息一下时,前方却传来161高地上人员损失惨重、弹药告急的消息。“孙景坤带队在20分钟内送8箱手榴弹和2箱转盘枪子弹到高地上去!”营长下了这样的命令。

饥饿和疲惫,孙景坤已经顾不上了。一箱子弹药重达90斤,所有的道路和交通沟都已被封锁得毫无空隙,战士们的脚步都有些踉跄,这几乎是一次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孙景坤拍板了没有办法的办法——从山岗上冲过去。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进攻,孙景坤带队通过了封锁区,到达高地上后,他迅速进入战斗状态,和战友们一起,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完成了坚守的任务。也正是因为这一战,孙景坤荣立一等功。

坚决执行命令,与敌人血战到底,顽强拼搏直到胜利,这是战时一名军人对祖国、对人民的致礼。

1953年,孙景坤荣获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并受到金日成将军的接见。

这样一位英雄,本可以留在城市,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享受优渥的待遇,过安逸的生活,但想到家中父母年迈,当兵7年只与父母和妻子见过寥寥几面,1955年复员后,孙景坤选择回到家乡山城村务农。

村民们当时并不知道眼前的孙景坤是战功赫赫的英雄,但他们觉得,他上过战场,又是党员,一定能带领大家过上好日子。在这样的期许下,孙景坤当了村里的生产队队长,在这个岗位上,孙景坤要为全村谋划,据他的大儿子孙福贵回忆,小时候他们很少能够见到父亲,他总是早出晚归,奔波忙碌,很少有闲下来的时候。

子女们幼时觉得有些陌生的父亲,却是村民们的“老熟人”,每一户贫困户的冷暖他都牵挂在心。那些年,他带领村民们大力发展粮菜生产,还种下了数万棵松树和板栗树;洪水侵蚀农田,他就带领村民建起简易大坝,挡水造田。那时,机械化还远远没有普及,这些工作,都是用着极其简陋的设备,靠着孙景坤和村民们的双手一点一点干出来的!如果说,村民们一开始相信他是因为他政治过硬,那么后来村民们爱他敬他,是因为他真的给大家带来了扎扎实实的好日子!1983年不再担任村干部后,他仍然是村里最受敬重的老人之一。

28年的村干部生涯,吃苦在前,不计回报,这是一名共产党员在和平时期对人民的致礼。

在村民心中,孙景坤德高望重,但是在家里,他却不是一个被子女理解的父亲。因为没钱交学费,有的孩子早早辍学;大女儿孙美丽在生产队时,手脚麻利,组长想给她涨工分,孙景坤却认为组长是看了自己的面子,是一种变相的不公平,因此严厉地批评了组长,严词拒绝涨工分;每逢有单位占地招工,即使选上了他的子女,孙景坤也会毫不犹豫地要求他们把机会让给别人。

这么多年,家里一直过着清贫的日子。亲朋好友有时候也会劝他“去上面找一找”,每每这时,孙景坤总会坚决地表示自己干革命不是为了回报,他还经常提起死去的战友,“他们才是真的英雄,与他们相比,我还活着,就已经很幸福了。”

不计付出,不求回报。但每当社会需要他时,他又总是有求必应。上世纪90年代,各地相继开展关心下一代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孙景坤作为复员军人欣然受邀,为青少年讲战斗故事。

20__年5月,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征集历史文物资料,孙景坤心中不舍,但还是毅然捐献了自己的立功证书、立功喜报和部分珍贵的老照片……

甘于清贫,无私奉献,这是一名共产党员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永恒的致礼。

如今的丹东,鸭绿江风微浪稳,凤凰山郁郁葱葱,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战火不断、满目疮痍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光荣院里,工作人员给予孙景坤老人悉心的照顾,子女也在床边尽心陪护,但老人每次醒来都要寻找的,却是一位无言的“伙伴”——军装。这件挂满了奖章的军装,现在就挂在老人的床边,护理员曾数次看见,老人用颤抖的手轻轻抚摸它、抚摸奖章、抚摸那一段出生入死的峥嵘岁月、抚摸这一生的付出与奉献……

接受了采访后,老人有些倦了,工作人员帮助老人躺下,半梦半醒间,老人又将右手举到了耳边,从姿势上来说,这一个躺着的军礼远远称不上标准,可在内涵上来说,这又是一位军人,用72年的漫漫岁月,敬出的最标准的军礼。

有关正是橙黄橘绿时散文简短四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西来古镇,我是今天的解说员。西来古镇位于川西平原西南部被誉为“天然氧吧”、“成都花园”的蒲江县西北部,地跨临溪河、小河子与大小五面山,全镇森林覆盖率超过49%,距离成都市区84公里。古镇历史悠久,战国的船棺、汉代的冶铁遗址、西魏的临溪古县城、唐宋的茶马古道,至今踪迹可循。以其秀美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人文底蕴,西来古镇先后被评为成都市“十大魅力城镇”、“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成都十大古镇”。

西来镇俗称西来场,秦汉时期曾是西南重要的炼铁中心。三国时期,有临溪古渡,是蒲江与邛崃的必经之地。北朝西魏恭帝二年(555年)设临溪县,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临溪县降为临溪镇,明洪武六年(1373年),明朝政府将临溪镇划给蒲江县。

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临溪河暴发百年不遇的洪水,上游张魁场关帝庙内的关帝神像冲到了临溪场西林寺的产田里,临溪场的人们认为关帝爷从西而来,在这里停下,说明这里是块风水宝地。西林寺的住持静慈和尚捐出庙中产田,在关帝神像搁浅处新修了关帝庙。庙门向西而开,有不忘从西而来之意。

康熙34年(公元1696年),蒲江县县令李绅文,借用佛教教义中的典故,即达摩祖师西来意及唐玄奘把大藏三乘经从西取来的典故,改名为西来场。

我们前方有一个古香古色的戏台,西来是川剧之乡,著名川剧作家徐文耀就是西来人。以前,西来场有钱、刘两姓大家,分别在关帝庙庙门和场西头两处搭灯杆、建戏台,雇戏班演出,大唱对台戏,热闹非凡。而今,只保留下了刘家戏台,每周六,戏台上都会演出川西戏曲的经典名段。现在戏台所在的地方,就是当年关帝庙的旧址。

自古以来,西来又被称为草根儒乡。广场南侧的文风塔体现了西来崇教尚文的风俗。塔建于道光一十三年,高13.6米,共三层,外加宝顶,翘角飞檐,非常精巧。文风塔始建于清代道光十三年,塔高13.6米。三重翘角檐精巧玲珑,各层塔身上的浮雕人物、动物、花卉、诗歌提联,内容丰富。

第三层正面檐下有“文风塔”匾额;第二层有“奎星阁”匾额,第一层正面嵌有扇形匾额,上刻有“惜字宫”三字,两边竖刻对联“废墨收经史,遗文贮汉唐”。读书识字是教化的基础,所以乡间特别看重文字,有文字的纸不能乱扔,废弃也要郑重检点、焚化敬神。

当年修建该塔,选址在顺河而建的古镇东头,更是蕴含着“培地脉”的理念。西来地形有如顺水之船,将“文风塔”修在船头,恰似船上桅杆;有了桅杆,船就稳定,既可平安远航,又可牢固停泊,不仅能保西来一帆风顺、亦可辅佑该镇文风昌盛,文运久远。

西来老街由文风街、簸箕街和龙眼街三条主要街道组成。老街街道宽约七八米,建筑结构、实用功能和民间工艺巧妙结合在一起构成了1200米长街和近700米小巷。在老街上,居住着395户人家,总人口达1288人。

良好的生态环境,静谧澹泊的人文环境使西来古镇吸引了很多燕子的到来,老街的屋檐下可以看到很多燕窝,西来古镇也被游客们叫做燕窝古镇。

文风街为古镇正街,西至台子坝,连接起簸箕街和龙眼街。许多历史建筑的遗存都在文风街,像我左手侧的刘紫佶私宅修建于民国年间。整个建筑是木质架构,青砖砌墙,三层楼阁式。私宅内部有两个小天井,格子样式的窗户,过道或墙壁的窗子上方呈尖形或穹隆型,木楼梯的墙壁上有雕刻精美的浅浮雕装饰图案。

而这片建筑是当年禹帝宫的所在地,建于宋咸平年间,是西来最古老的庙宇,西来人俗称王爷庙,庙堂是四合院式的,解放前曾改作学堂,1987年全部拆除建为供销社。现在分散为几间店铺。在中兴街的墙上,还能看到一块刻着“禹帝宫”字样的青砖。

再往前走就是“江西会馆”旧址了,大通檐、小天井,前为吊脚楼,后为二楼一底的砖壁木板房,是西来的最高建筑。会馆中间有两个小天井,天井周围为转角楼,所有楼相通。此馆在“湖广填四川”时,钱氏等家族从江西迁来,于康熙年间所建。解放后曾用作政府机关,后改为邮电所。现在则在保护基础上将之改建为一个精品客栈。

这儿有一座特别的封火墙,在西来古镇仅此一处,大家请看,墙由青砖砌成,线条流畅,有别于传统川西民居,带着山西建筑风格,这建筑正是清代年间,陕西商人贺家所建,当年“大川号”整个邛崃、蒲江地区鼎鼎大名的商号,主营米、盐、布等。生意火红,大有压倒西来首富本地徐钧太的势头。徐钧太便打通自己的铺面,在大川号正对面修建一条街,以形成街煞,以煞大川号风水。后来徐、贺两家在商场上鹿死谁手不得而知,但徐钧太所修建的过街楼、小姐楼、中兴街却成为了古镇上的一道风景。“过街楼”是徐均太为第四方夫人史氏所修建,连接起后面的小姐楼。小姐楼高出其他房屋一层,为木质结构,雕梁画栋,做工精巧。小姐楼后来被改做私塾,最终因年久失修被拆掉。

这有一个店招——徐待诏,这是个理发店,为什么叫待诏呢?旧时农村里称理发师为"待诏",剃须理发挖耳朵等系列的老手艺就称为“待诏”,“待诏”这个职位连皇帝的脑袋都可以去摸。“待诏”是“随时待命而被召唤的意思”。据考证明末清初的时候,发型统一为剃半头,留辫子。平民百姓不好统一,朝廷就把剃头匠组织起来,手持圣旨,归于待诏,享受俸禄,走街串巷,逮住一个剃一个,为此百姓便不叫他们“待诏”,而叫“逮住”。从此,串乡理发的都称“待诏”。

西来竹编店也是很有特色的,竹编,是西来传统工艺产品之一。西来生产竹子,用竹编手工编织的各种日杂品、工艺品做工精美,品种繁多、结实耐用。

在文风街,各种小吃名目繁多,风味独特,粑食类有铲发粑、粽子、猪儿粑、枕头粑、玉麦粑等;还有各种野生特色蔬菜,诸如摘耳根、刺龙宝、灰灰菜、厥菜、三塔菌等。而最富特色的风味小吃当数蛋醪糟、粉子醪糟、甜水面、凉面等以及临溪河鱼、山珍斗鸡公等地方美食。有兴趣的朋友们,不妨品尝品尝。

这有一条挂满红灯笼的深邃小巷,叫烟巷子,为什么叫烟巷子呢?原来是古代卖烟的地方。民国时代,又是烟馆云集的地方,“烟巷子里吞云吐雾,自己家中啥事不做,一天不去心里发慌,一屋家产全部抽光。”是当时烟民的真实写照。

这儿是几条老街交汇的地方,这边原是钱家的势力范围,西来民间有刘半街。钱半场的说法,说的是西来两大家族钱刘两家各占半条街。街中建有高高的灯杆,是挂百颗灯的。百颗灯祈福是西来传统民俗。灯杆高13米,两侧三十六盏顶上一盏底下一盏,象征三十六洞天神仙、玉皇大帝和土地神。灯纸为白红相间,红为太阳,白为太阴。每年农历正月初九到十五,九月初一到初九,由当地长老诵经点燃,祈万福消百灾。

这边原先有一个戏台,逢年过节,各种游乐活动都在此举行,非常热闹,赶场天生意也非常好,为延伸台子坝的兴旺,往左侧新修了一条街,就是我们今天的龙眼街。

龙眼街是解放前由一个叫王崇古的人实施修建的,王崇古曾在著名川军将领李家钰部队中任职,后教私塾。这“龚尧山木器店”阴刻字就是他亲手写的。因为这条街统一规划设计,所在在西来老街中,这条街建筑及临街的铺面风格样式是最统一、整齐的。这条街刚刚修好后就解放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些店面都是由本地原住民开的,有生态水果,老茶铺,老腊肉、竹编,非常的质朴。

老街上有很多老茶铺,茶香四溢,临溪河两岸五面山区,是名著《茶谱》中记述的临溪茶的产地,临溪茶从唐代起就经过茶马古道远销西蕃。蒲江素有“中国第一绿茶之乡”的美誉,蒲江绿茶就是发源于西来。镇里的老人们在老茶铺里喝茶、聊天,打长牌,很是悠闲。好山好水好心态,使得西来成为长寿之乡,百岁老人多达十余名,90岁以上老人50余名。水是生命之源,水质对身体健康起着很大的作用,我们龙眼街尾有一口龙眼井,水质相当好,时至今日,周围几十户人家,仍常到这儿取水。

龙眼井原有两口,相隔一丈左右。相传当时附近住着一户主人名钱万湘的人家,其夫人李氏,在一个电闪雷鸣、大雨滂沱的夏天傍晚,看见天空中有一条金龙狂舞,双眼之光像两支利剑,直射到对面徐姓土地上久久没有消失。第二天早饭后,钱李氏跑去一看,发现那里竟留下了两个相隔一丈左右的斗碗大的洞。钱、李夫妇感到这块地非同一般,必为风水福地,于是便出高价买下。在沿着两个洞口往下掘井之时,掘到约三丈深处,竟发现两口井底都有红鱼一对、大鲢鱼一条,而井中之水清澈透明,甘醇可口。从此钱家用井中之水烤酒、开面房而渐致富裕,所制之酒和挂面均远近闻名。后来其中一口井因后来建造房屋被填,只留现在这口。

呈现在各位尊敬的客人眼前的,是临溪塔,塔高41米,地下一层,地上九层。负一层和一层是西来文化主题馆西清鉴,馆藏西来三千年历史人文风物。展品有战国出土的陶器、兵器,唐代的摩崖造像,明代大悲寺出土佛像。

西来文化主题馆以禅茶西来为主题,分为净土修禅心,古镇觅遗风,茶乡养灵性,临溪悟菩提四个篇章,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西来悠久的历史,临溪茶的清香,古镇的文脉,登塔则可俯瞰整个西来古镇,大小五面山,临溪河,老街胜景尽收眼底。

“临溪之渡,四路要津”,这座桥叫来安廊桥,始建于清嘉庆五年(公元1820xx年),民国33年(公元1944年)毁于洪水,20xx年重建此桥。廊桥与临溪秀水为伴,千百年来见证着西来过往,在这里,陆游曾写下了“河边相送驿边迎,水隔山遮似有情。岁晚无聊莫相笑,君方雨立我泥行。”的诗句。魏了翁写下了“西来紫马倦行春”的词句。临西茶,铁器,茶马古道远销各地。

吹拂着清新的河风,现在我们来到了西来的“灵水古榕”文化商业街区, 在近一里路长的河堤上生长着12棵名声远播的千年古榕树,成为西来古镇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边有一棵枝繁叶茂、四季常青的特大榕树,荫盖的面积达一亩左右,树干须五六个成年人牵手才可合围。树干与主枝相接部位有数个包块旁逸斜,经细根缠绕,其状颇为观音横立于树干之上,所以人们称此树为“观音树”。

这一颗叫菩提树,形如一朵盛开的莲花,相传,北宋末,连年战乱,世道艰难,盗贼横行,一位来自峨眉山九老洞的游方和尚,化缘到此,便在莲花树下以参禅之道劝化世人,使得盗贼减少,西来安居祥和,后来老和尚在此树下安然坐化,当地人便把此树取名为“菩提树”。

这棵就是我们西来盛名“夫妻树”。它枝叶茂密,树干似人。两棵分离的树干在离地约2米处合抱在一起,合抱处长出许多根须,交织缠绕,合抱处下方约10厘米,两棵树干又伸出两只长长的“手”紧紧相握。关于“夫妻树”,还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据说南宋年间,临溪河上游在深夜陡降特大暴雨,房屋坍塌。有一男一女同抱着一根木头,顺流而下,到达临溪古渡时,被艄翁刘德柱救起。经询问得知,男名张德久,女名李翠芝,其家人不知冲向何方,葬身何处。渡口群众深表同情,帮助他们绑起了两间草房。二人后来结成夫妻。 李翠芝有一双巧手,善于编织草鞋。她的草鞋,绳粗草紧、好穿耐久,一传十、十传百,远近闻名。慕名来预购者络绎不绝,生意红火,也有人称她为草鞋西施。张德久种地、李翠芝织鞋,两人生活过得虽然清贫,却很恩爱。随着年事增高,张德久患上了咳嗽病,无法下田劳动,两个人全靠李翠芝卖草鞋为生。在一个寒冷的冬天,连续数日下雪,地上的积雪达一尺多厚。等雪化之后,古渡旁的人家几天未看见张李夫妇进出。推开柴门一看,两夫妻紧紧抱在一起,早已气绝身亡,邻里们把他俩的遗体深埋在河边。若干年后,在古渡下边河堤上同时长出两棵榕树,年深日久,紧紧拥抱在一起,成了今天的夫妻树。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它们就这样相拥相握历经上千年风雨,喻示着爱情的坚贞与甜蜜。(恋人们到西来,总会来看看夫妻树,许愿祈福,在这里,我祝愿各位游客朋友们爱情甜蜜,与心爱的人白头偕老。)

而旁边的一大一小两棵古榕,则像慈祥的母亲牵着她心爱的孩子,给他温暖。

河对岸是西来古镇二期书院禅村项目,项目依托820xx年历史沉淀的鹤山书院,打造集书院文化、农耕文化、会议中心、精品酒店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度假区,项目将于今年年底动工,明年年底建成开放。鹤山书院有着820xx年历史,由宋代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魏了翁(公元1178-1237年)于公元1210(嘉定三年)年兴建。鹤山书院藏书十万册,藏书量居宋代各大书院之首,是宋代得到皇帝赐额的34所书院之一。

这座亭叫澹然亭,了翁先生曾经用“平生处己,澹然无营”这八个字来概括他的一生,苏东坡也有“澹然都无营,百年何由毕”的诗句。20xx年3月31日,棋圣聂卫平在亭上与西来棋院院长董彦对弈,吸引了四川各地围棋好爱者前来观战。

欢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亲爱的朋友们,非常荣幸能与您们共度一段美妙的时光,祝各位在西来玩的愉快,欢迎大家再次光临。

有关正是橙黄橘绿时散文简短五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西来古镇,我是今天的解说员。西来古镇位于川西平原西南部被誉为“天然氧吧”、“成都花园”的蒲江县西北部,地跨临溪河、小河子与大小五面山,全镇森林覆盖率超过49%,距离成都市区84公里。古镇历史悠久,战国的船棺、汉代的冶铁遗址、西魏的临溪古县城、唐宋的茶马古道,至今踪迹可循。以其秀美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人文底蕴,西来古镇先后被评为成都市“十大魅力城镇”、“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成都十大古镇”。

西来镇俗称西来场,秦汉时期曾是西南重要的炼铁中心。三国时期,有临溪古渡,是蒲江与邛崃的必经之地。北朝西魏恭帝二年(555年)设临溪县,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临溪县降为临溪镇,明洪武六年(1373年),明朝政府将临溪镇划给蒲江县。

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临溪河暴发百年不遇的洪水,上游张魁场关帝庙内的关帝神像冲到了临溪场西林寺的产田里,临溪场的人们认为关帝爷从西而来,在这里停下,说明这里是块风水宝地。西林寺的住持静慈和尚捐出庙中产田,在关帝神像搁浅处新修了关帝庙。庙门向西而开,有不忘从西而来之意。

康熙34年(公元1696年),蒲江县县令李绅文,借用佛教教义中的典故,即达摩祖师西来意及唐玄奘把大藏三乘经从西取来的典故,改名为西来场。

我们前方有一个古香古色的戏台,西来是川剧之乡,著名川剧作家徐文耀就是西来人。以前,西来场有钱、刘两姓大家,分别在关帝庙庙门和场西头两处搭灯杆、建戏台,雇戏班演出,大唱对台戏,热闹非凡。而今,只保留下了刘家戏台,每周六,戏台上都会演出川西戏曲的经典名段。现在戏台所在的地方,就是当年关帝庙的旧址。

自古以来,西来又被称为草根儒乡。广场南侧的文风塔体现了西来崇教尚文的风俗。塔建于道光一十三年,高13.6米,共三层,外加宝顶,翘角飞檐,非常精巧。文风塔始建于清代道光十三年,塔高13.6米。三重翘角檐精巧玲珑,各层塔身上的浮雕人物、动物、花卉、诗歌提联,内容丰富。

第三层正面檐下有“文风塔”匾额;第二层有“奎星阁”匾额,第一层正面嵌有扇形匾额,上刻有“惜字宫”三字,两边竖刻对联“废墨收经史,遗文贮汉唐”。读书识字是教化的基础,所以乡间特别看重文字,有文字的纸不能乱扔,废弃也要郑重检点、焚化敬神。

当年修建该塔,选址在顺河而建的古镇东头,更是蕴含着“培地脉”的理念。西来地形有如顺水之船,将“文风塔”修在船头,恰似船上桅杆;有了桅杆,船就稳定,既可平安远航,又可牢固停泊,不仅能保西来一帆风顺、亦可辅佑该镇文风昌盛,文运久远。

西来老街由文风街、簸箕街和龙眼街三条主要街道组成。老街街道宽约七八米,建筑结构、实用功能和民间工艺巧妙结合在一起构成了1200米长街和近700米小巷。在老街上,居住着395户人家,总人口达1288人。

良好的生态环境,静谧澹泊的人文环境使西来古镇吸引了很多燕子的到来,老街的屋檐下可以看到很多燕窝,西来古镇也被游客们叫做燕窝古镇。

文风街为古镇正街,西至台子坝,连接起簸箕街和龙眼街。许多历史建筑的遗存都在文风街,像我左手侧的刘紫佶私宅修建于民国年间。整个建筑是木质架构,青砖砌墙,三层楼阁式。私宅内部有两个小天井,格子样式的窗户,过道或墙壁的窗子上方呈尖形或穹隆型,木楼梯的墙壁上有雕刻精美的浅浮雕装饰图案。

而这片建筑是当年禹帝宫的所在地,建于宋咸平年间,是西来最古老的庙宇,西来人俗称王爷庙,庙堂是四合院式的,解放前曾改作学堂,1987年全部拆除建为供销社。现在分散为几间店铺。在中兴街的墙上,还能看到一块刻着“禹帝宫”字样的青砖。

再往前走就是“江西会馆”旧址了,大通檐、小天井,前为吊脚楼,后为二楼一底的砖壁木板房,是西来的最高建筑。会馆中间有两个小天井,天井周围为转角楼,所有楼相通。此馆在“湖广填四川”时,钱氏等家族从江西迁来,于康熙年间所建。解放后曾用作政府机关,后改为邮电所。现在则在保护基础上将之改建为一个精品客栈。

这儿有一座特别的封火墙,在西来古镇仅此一处,大家请看,墙由青砖砌成,线条流畅,有别于传统川西民居,带着山西建筑风格,这建筑正是清代年间,陕西商人贺家所建,当年“大川号”整个邛崃、蒲江地区鼎鼎大名的商号,主营米、盐、布等。生意火红,大有压倒西来首富本地徐钧太的势头。徐钧太便打通自己的铺面,在大川号正对面修建一条街,以形成街煞,以煞大川号风水。后来徐、贺两家在商场上鹿死谁手不得而知,但徐钧太所修建的过街楼、小姐楼、中兴街却成为了古镇上的一道风景。“过街楼”是徐均太为第四方夫人史氏所修建,连接起后面的小姐楼。小姐楼高出其他房屋一层,为木质结构,雕梁画栋,做工精巧。小姐楼后来被改做私塾,最终因年久失修被拆掉。

这有一个店招——徐待诏,这是个理发店,为什么叫待诏呢?旧时农村里称理发师为"待诏",剃须理发挖耳朵等系列的老手艺就称为“待诏”,“待诏”这个职位连皇帝的脑袋都可以去摸。“待诏”是“随时待命而被召唤的意思”。据考证明末清初的时候,发型统一为剃半头,留辫子。平民百姓不好统一,朝廷就把剃头匠组织起来,手持圣旨,归于待诏,享受俸禄,走街串巷,逮住一个剃一个,为此百姓便不叫他们“待诏”,而叫“逮住”。从此,串乡理发的都称“待诏”。

西来竹编店也是很有特色的,竹编,是西来传统工艺产品之一。西来生产竹子,用竹编手工编织的各种日杂品、工艺品做工精美,品种繁多、结实耐用。

在文风街,各种小吃名目繁多,风味独特,粑食类有铲发粑、粽子、猪儿粑、枕头粑、玉麦粑等;还有各种野生特色蔬菜,诸如摘耳根、刺龙宝、灰灰菜、厥菜、三塔菌等。而最富特色的风味小吃当数蛋醪糟、粉子醪糟、甜水面、凉面等以及临溪河鱼、山珍斗鸡公等地方美食。有兴趣的朋友们,不妨品尝品尝。

这有一条挂满红灯笼的深邃小巷,叫烟巷子,为什么叫烟巷子呢?原来是古代卖烟的地方。民国时代,又是烟馆云集的地方,“烟巷子里吞云吐雾,自己家中啥事不做,一天不去心里发慌,一屋家产全部抽光。”是当时烟民的真实写照。

这儿是几条老街交汇的地方,这边原是钱家的势力范围,西来民间有刘半街。钱半场的说法,说的是西来两大家族钱刘两家各占半条街。街中建有高高的灯杆,是挂百颗灯的。百颗灯祈福是西来传统民俗。灯杆高13米,两侧三十六盏顶上一盏底下一盏,象征三十六洞天神仙、玉皇大帝和土地神。灯纸为白红相间,红为太阳,白为太阴。每年农历正月初九到十五,九月初一到初九,由当地长老诵经点燃,祈万福消百灾。

这边原先有一个戏台,逢年过节,各种游乐活动都在此举行,非常热闹,赶场天生意也非常好,为延伸台子坝的兴旺,往左侧新修了一条街,就是我们今天的龙眼街。

龙眼街是解放前由一个叫王崇古的人实施修建的,王崇古曾在著名川军将领李家钰部队中任职,后教私塾。这“龚尧山木器店”阴刻字就是他亲手写的。因为这条街统一规划设计,所在在西来老街中,这条街建筑及临街的铺面风格样式是最统一、整齐的。这条街刚刚修好后就解放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些店面都是由本地原住民开的,有生态水果,老茶铺,老腊肉、竹编,非常的质朴。

老街上有很多老茶铺,茶香四溢,临溪河两岸五面山区,是名著《茶谱》中记述的临溪茶的产地,临溪茶从唐代起就经过茶马古道远销西蕃。蒲江素有“中国第一绿茶之乡”的美誉,蒲江绿茶就是发源于西来。镇里的老人们在老茶铺里喝茶、聊天,打长牌,很是悠闲。好山好水好心态,使得西来成为长寿之乡,百岁老人多达十余名,90岁以上老人50余名。水是生命之源,水质对身体健康起着很大的作用,我们龙眼街尾有一口龙眼井,水质相当好,时至今日,周围几十户人家,仍常到这儿取水。

龙眼井原有两口,相隔一丈左右。相传当时附近住着一户主人名钱万湘的人家,其夫人李氏,在一个电闪雷鸣、大雨滂沱的夏天傍晚,看见天空中有一条金龙狂舞,双眼之光像两支利剑,直射到对面徐姓土地上久久没有消失。第二天早饭后,钱李氏跑去一看,发现那里竟留下了两个相隔一丈左右的斗碗大的洞。钱、李夫妇感到这块地非同一般,必为风水福地,于是便出高价买下。在沿着两个洞口往下掘井之时,掘到约三丈深处,竟发现两口井底都有红鱼一对、大鲢鱼一条,而井中之水清澈透明,甘醇可口。从此钱家用井中之水烤酒、开面房而渐致富裕,所制之酒和挂面均远近闻名。后来其中一口井因后来建造房屋被填,只留现在这口。

呈现在各位尊敬的客人眼前的,是临溪塔,塔高41米,地下一层,地上九层。负一层和一层是西来文化主题馆西清鉴,馆藏西来三千年历史人文风物。展品有战国出土的陶器、兵器,唐代的摩崖造像,明代大悲寺出土佛像。

西来文化主题馆以禅茶西来为主题,分为净土修禅心,古镇觅遗风,茶乡养灵性,临溪悟菩提四个篇章,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西来悠久的历史,临溪茶的清香,古镇的文脉,登塔则可俯瞰整个西来古镇,大小五面山,临溪河,老街胜景尽收眼底。

“临溪之渡,四路要津”,这座桥叫来安廊桥,始建于清嘉庆五年(公元1820xx年),民国33年(公元1944年)毁于洪水,20xx年重建此桥。廊桥与临溪秀水为伴,千百年来见证着西来过往,在这里,陆游曾写下了“河边相送驿边迎,水隔山遮似有情。岁晚无聊莫相笑,君方雨立我泥行。”的诗句。魏了翁写下了“西来紫马倦行春”的词句。临西茶,铁器,茶马古道远销各地。

吹拂着清新的河风,现在我们来到了西来的“灵水古榕”文化商业街区, 在近一里路长的河堤上生长着12棵名声远播的千年古榕树,成为西来古镇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边有一棵枝繁叶茂、四季常青的特大榕树,荫盖的面积达一亩左右,树干须五六个成年人牵手才可合围。树干与主枝相接部位有数个包块旁逸斜,经细根缠绕,其状颇为观音横立于树干之上,所以人们称此树为“观音树”。

这一颗叫菩提树,形如一朵盛开的莲花,相传,北宋末,连年战乱,世道艰难,盗贼横行,一位来自峨眉山九老洞的游方和尚,化缘到此,便在莲花树下以参禅之道劝化世人,使得盗贼减少,西来安居祥和,后来老和尚在此树下安然坐化,当地人便把此树取名为“菩提树”。

这棵就是我们西来盛名“夫妻树”。它枝叶茂密,树干似人。两棵分离的树干在离地约2米处合抱在一起,合抱处长出许多根须,交织缠绕,合抱处下方约10厘米,两棵树干又伸出两只长长的“手”紧紧相握。关于“夫妻树”,还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据说南宋年间,临溪河上游在深夜陡降特大暴雨,房屋坍塌。有一男一女同抱着一根木头,顺流而下,到达临溪古渡时,被艄翁刘德柱救起。经询问得知,男名张德久,女名李翠芝,其家人不知冲向何方,葬身何处。渡口群众深表同情,帮助他们绑起了两间草房。二人后来结成夫妻。 李翠芝有一双巧手,善于编织草鞋。她的草鞋,绳粗草紧、好穿耐久,一传十、十传百,远近闻名。慕名来预购者络绎不绝,生意红火,也有人称她为草鞋西施。张德久种地、李翠芝织鞋,两人生活过得虽然清贫,却很恩爱。随着年事增高,张德久患上了咳嗽病,无法下田劳动,两个人全靠李翠芝卖草鞋为生。在一个寒冷的冬天,连续数日下雪,地上的积雪达一尺多厚。等雪化之后,古渡旁的人家几天未看见张李夫妇进出。推开柴门一看,两夫妻紧紧抱在一起,早已气绝身亡,邻里们把他俩的遗体深埋在河边。若干年后,在古渡下边河堤上同时长出两棵榕树,年深日久,紧紧拥抱在一起,成了今天的夫妻树。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它们就这样相拥相握历经上千年风雨,喻示着爱情的坚贞与甜蜜。(恋人们到西来,总会来看看夫妻树,许愿祈福,在这里,我祝愿各位游客朋友们爱情甜蜜,与心爱的人白头偕老。)

而旁边的一大一小两棵古榕,则像慈祥的母亲牵着她心爱的孩子,给他温暖。

河对岸是西来古镇二期书院禅村项目,项目依托820xx年历史沉淀的鹤山书院,打造集书院文化、农耕文化、会议中心、精品酒店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度假区,项目将于今年年底动工,明年年底建成开放。鹤山书院有着820xx年历史,由宋代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魏了翁(公元1178-1237年)于公元1210(嘉定三年)年兴建。鹤山书院藏书十万册,藏书量居宋代各大书院之首,是宋代得到皇帝赐额的34所书院之一。

这座亭叫澹然亭,了翁先生曾经用“平生处己,澹然无营”这八个字来概括他的一生,苏东坡也有“澹然都无营,百年何由毕”的诗句。20xx年3月31日,棋圣聂卫平在亭上与西来棋院院长董彦对弈,吸引了四川各地围棋好爱者前来观战。

欢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亲爱的朋友们,非常荣幸能与您们共度一段美妙的时光,祝各位在西来玩的愉快,欢迎大家再次光临。

有关正是橙黄橘绿时散文简短六

故事中的罗文,是美国陆军的一名年轻中尉,在美西战争期间,孤身一人,在没有任何护卫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将总统的信送给了加西亚将军——一个掌握着决定性力量的人,出色地完成了这次重要任务。

毫无疑问,罗文取得的成功并不是他杰出的军事才能,而是在于他优良的道德品质,绝对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这就是忠诚和主动性,就是一种忠于职守,一种承诺,一种敬业,服从和荣誉的精神。

正如中国有句古话:“君子以厚德载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如果罗文总想着完成送信的任务后自己会成为英雄的话,可能就完不成任务了。

合上书,脑海里却清晰的闪现这一句话,那就是:“只有投入才有回报,只有忠诚才有信任,只有主动才能有创新,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

这就让我们认识到工作的态度直接体现了工作的质量,要看一个人做事的效率,就要看他的工作精神和态度。我们整天抱怨说什么社会不公平了,埋怨自己没有找到好工作之类的。静下心,坐下来,在埋怨和抱怨的同时,仔细地想想,为什么这些"不幸"会落在自己身上呢?

现在想一想人生真正的不幸就是对自己不负责,工作态度不端正,这让我又想到了书中的另外一个故事,斯拉在一家大公司办公司从事打字工作。一天同事们都出去吃饭了,这时,一位董事经过他们部门时停了下来,想找一些信件。

这并不是斯拉分内的工作,但是她依然回答说:“虽然对此信我一无所知,但是达斯先生,让我来帮您处理这件事情吧!我会尽快找到这封信并将它放在您的办公室里。“当她将所需的东西放在达斯面前时,董事显得格外高兴。

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四周后斯拉被提升到了一个更重要的部门工作,并且薪水提高了30%.猜猜是谁推荐她的?正是那位董事。在一次公司董事会上,有一个更高职位的工作空缺,他便推荐了斯拉。

世界上没有报酬丰厚却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的便宜事。当责任从前门进来,你却从后门溜走,你失去的可是伴随责任而来的机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尽职尽的教育好每一位学生,说到这里我就感觉有些愧对七班的那些学生,这个班的学生是出了名的调皮,批评教育那是油盐不进,一到给他们班上课的时间,我都有些头疼,课堂上还要时不时处理一些突发状况,所以每次伴随我走下七班课堂的总是一些懊恼,一些失落,与在别班的酣畅淋漓相距甚远。现在仔细想来,态度决定了一切,当你用欣赏的态度来看待他们时,也许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感觉。

借用书中的一句话:“人类社会的最基本行为法则——互惠的交换,投入的交换,投入才有回报,忠诚才有信任,主动才有创新”。

有关正是橙黄橘绿时散文简短七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西来古镇,我是今天的解说员。西来古镇位于川西平原西南部被誉为“天然氧吧”、“成都花园”的蒲江县西北部,地跨临溪河、小河子与大小五面山,全镇森林覆盖率超过49%,距离成都市区84公里。古镇历史悠久,战国的船棺、汉代的冶铁遗址、西魏的临溪古县城、唐宋的茶马古道,至今踪迹可循。以其秀美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人文底蕴,西来古镇先后被评为成都市“十大魅力城镇”、“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成都十大古镇”。

西来镇俗称西来场,秦汉时期曾是西南重要的炼铁中心。三国时期,有临溪古渡,是蒲江与邛崃的必经之地。北朝西魏恭帝二年(555年)设临溪县,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临溪县降为临溪镇,明洪武六年(1373年),明朝政府将临溪镇划给蒲江县。

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临溪河暴发百年不遇的洪水,上游张魁场关帝庙内的关帝神像冲到了临溪场西林寺的产田里,临溪场的人们认为关帝爷从西而来,在这里停下,说明这里是块风水宝地。西林寺的住持静慈和尚捐出庙中产田,在关帝神像搁浅处新修了关帝庙。庙门向西而开,有不忘从西而来之意。

康熙34年(公元1696年),蒲江县县令李绅文,借用佛教教义中的典故,即达摩祖师西来意及唐玄奘把大藏三乘经从西取来的典故,改名为西来场。

我们前方有一个古香古色的戏台,西来是川剧之乡,著名川剧作家徐文耀就是西来人。以前,西来场有钱、刘两姓大家,分别在关帝庙庙门和场西头两处搭灯杆、建戏台,雇戏班演出,大唱对台戏,热闹非凡。而今,只保留下了刘家戏台,每周六,戏台上都会演出川西戏曲的经典名段。现在戏台所在的地方,就是当年关帝庙的旧址。

自古以来,西来又被称为草根儒乡。广场南侧的文风塔体现了西来崇教尚文的风俗。塔建于道光一十三年,高13.6米,共三层,外加宝顶,翘角飞檐,非常精巧。文风塔始建于清代道光十三年,塔高13.6米。三重翘角檐精巧玲珑,各层塔身上的浮雕人物、动物、花卉、诗歌提联,内容丰富。

第三层正面檐下有“文风塔”匾额;第二层有“奎星阁”匾额,第一层正面嵌有扇形匾额,上刻有“惜字宫”三字,两边竖刻对联“废墨收经史,遗文贮汉唐”。读书识字是教化的基础,所以乡间特别看重文字,有文字的纸不能乱扔,废弃也要郑重检点、焚化敬神。

当年修建该塔,选址在顺河而建的古镇东头,更是蕴含着“培地脉”的理念。西来地形有如顺水之船,将“文风塔”修在船头,恰似船上桅杆;有了桅杆,船就稳定,既可平安远航,又可牢固停泊,不仅能保西来一帆风顺、亦可辅佑该镇文风昌盛,文运久远。

西来老街由文风街、簸箕街和龙眼街三条主要街道组成。老街街道宽约七八米,建筑结构、实用功能和民间工艺巧妙结合在一起构成了1200米长街和近700米小巷。在老街上,居住着395户人家,总人口达1288人。

良好的生态环境,静谧澹泊的人文环境使西来古镇吸引了很多燕子的到来,老街的屋檐下可以看到很多燕窝,西来古镇也被游客们叫做燕窝古镇。

文风街为古镇正街,西至台子坝,连接起簸箕街和龙眼街。许多历史建筑的遗存都在文风街,像我左手侧的刘紫佶私宅修建于民国年间。整个建筑是木质架构,青砖砌墙,三层楼阁式。私宅内部有两个小天井,格子样式的窗户,过道或墙壁的窗子上方呈尖形或穹隆型,木楼梯的墙壁上有雕刻精美的浅浮雕装饰图案。

而这片建筑是当年禹帝宫的所在地,建于宋咸平年间,是西来最古老的庙宇,西来人俗称王爷庙,庙堂是四合院式的,解放前曾改作学堂,1987年全部拆除建为供销社。现在分散为几间店铺。在中兴街的墙上,还能看到一块刻着“禹帝宫”字样的青砖。

再往前走就是“江西会馆”旧址了,大通檐、小天井,前为吊脚楼,后为二楼一底的砖壁木板房,是西来的最高建筑。会馆中间有两个小天井,天井周围为转角楼,所有楼相通。此馆在“湖广填四川”时,钱氏等家族从江西迁来,于康熙年间所建。解放后曾用作政府机关,后改为邮电所。现在则在保护基础上将之改建为一个精品客栈。

这儿有一座特别的封火墙,在西来古镇仅此一处,大家请看,墙由青砖砌成,线条流畅,有别于传统川西民居,带着山西建筑风格,这建筑正是清代年间,陕西商人贺家所建,当年“大川号”整个邛崃、蒲江地区鼎鼎大名的商号,主营米、盐、布等。生意火红,大有压倒西来首富本地徐钧太的势头。徐钧太便打通自己的铺面,在大川号正对面修建一条街,以形成街煞,以煞大川号风水。后来徐、贺两家在商场上鹿死谁手不得而知,但徐钧太所修建的过街楼、小姐楼、中兴街却成为了古镇上的一道风景。“过街楼”是徐均太为第四方夫人史氏所修建,连接起后面的小姐楼。小姐楼高出其他房屋一层,为木质结构,雕梁画栋,做工精巧。小姐楼后来被改做私塾,最终因年久失修被拆掉。

这有一个店招——徐待诏,这是个理发店,为什么叫待诏呢?旧时农村里称理发师为"待诏",剃须理发挖耳朵等系列的老手艺就称为“待诏”,“待诏”这个职位连皇帝的脑袋都可以去摸。“待诏”是“随时待命而被召唤的意思”。据考证明末清初的时候,发型统一为剃半头,留辫子。平民百姓不好统一,朝廷就把剃头匠组织起来,手持圣旨,归于待诏,享受俸禄,走街串巷,逮住一个剃一个,为此百姓便不叫他们“待诏”,而叫“逮住”。从此,串乡理发的都称“待诏”。

西来竹编店也是很有特色的,竹编,是西来传统工艺产品之一。西来生产竹子,用竹编手工编织的各种日杂品、工艺品做工精美,品种繁多、结实耐用。

在文风街,各种小吃名目繁多,风味独特,粑食类有铲发粑、粽子、猪儿粑、枕头粑、玉麦粑等;还有各种野生特色蔬菜,诸如摘耳根、刺龙宝、灰灰菜、厥菜、三塔菌等。而最富特色的风味小吃当数蛋醪糟、粉子醪糟、甜水面、凉面等以及临溪河鱼、山珍斗鸡公等地方美食。有兴趣的朋友们,不妨品尝品尝。

这有一条挂满红灯笼的深邃小巷,叫烟巷子,为什么叫烟巷子呢?原来是古代卖烟的地方。民国时代,又是烟馆云集的地方,“烟巷子里吞云吐雾,自己家中啥事不做,一天不去心里发慌,一屋家产全部抽光。”是当时烟民的真实写照。

这儿是几条老街交汇的地方,这边原是钱家的势力范围,西来民间有刘半街。钱半场的说法,说的是西来两大家族钱刘两家各占半条街。街中建有高高的灯杆,是挂百颗灯的。百颗灯祈福是西来传统民俗。灯杆高13米,两侧三十六盏顶上一盏底下一盏,象征三十六洞天神仙、玉皇大帝和土地神。灯纸为白红相间,红为太阳,白为太阴。每年农历正月初九到十五,九月初一到初九,由当地长老诵经点燃,祈万福消百灾。

这边原先有一个戏台,逢年过节,各种游乐活动都在此举行,非常热闹,赶场天生意也非常好,为延伸台子坝的兴旺,往左侧新修了一条街,就是我们今天的龙眼街。

龙眼街是解放前由一个叫王崇古的人实施修建的,王崇古曾在著名川军将领李家钰部队中任职,后教私塾。这“龚尧山木器店”阴刻字就是他亲手写的。因为这条街统一规划设计,所在在西来老街中,这条街建筑及临街的铺面风格样式是最统一、整齐的。这条街刚刚修好后就解放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些店面都是由本地原住民开的,有生态水果,老茶铺,老腊肉、竹编,非常的质朴。

老街上有很多老茶铺,茶香四溢,临溪河两岸五面山区,是名著《茶谱》中记述的临溪茶的产地,临溪茶从唐代起就经过茶马古道远销西蕃。蒲江素有“中国第一绿茶之乡”的美誉,蒲江绿茶就是发源于西来。镇里的老人们在老茶铺里喝茶、聊天,打长牌,很是悠闲。好山好水好心态,使得西来成为长寿之乡,百岁老人多达十余名,90岁以上老人50余名。水是生命之源,水质对身体健康起着很大的作用,我们龙眼街尾有一口龙眼井,水质相当好,时至今日,周围几十户人家,仍常到这儿取水。

龙眼井原有两口,相隔一丈左右。相传当时附近住着一户主人名钱万湘的人家,其夫人李氏,在一个电闪雷鸣、大雨滂沱的夏天傍晚,看见天空中有一条金龙狂舞,双眼之光像两支利剑,直射到对面徐姓土地上久久没有消失。第二天早饭后,钱李氏跑去一看,发现那里竟留下了两个相隔一丈左右的斗碗大的洞。钱、李夫妇感到这块地非同一般,必为风水福地,于是便出高价买下。在沿着两个洞口往下掘井之时,掘到约三丈深处,竟发现两口井底都有红鱼一对、大鲢鱼一条,而井中之水清澈透明,甘醇可口。从此钱家用井中之水烤酒、开面房而渐致富裕,所制之酒和挂面均远近闻名。后来其中一口井因后来建造房屋被填,只留现在这口。

呈现在各位尊敬的客人眼前的,是临溪塔,塔高41米,地下一层,地上九层。负一层和一层是西来文化主题馆西清鉴,馆藏西来三千年历史人文风物。展品有战国出土的陶器、兵器,唐代的摩崖造像,明代大悲寺出土佛像。

西来文化主题馆以禅茶西来为主题,分为净土修禅心,古镇觅遗风,茶乡养灵性,临溪悟菩提四个篇章,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西来悠久的历史,临溪茶的清香,古镇的文脉,登塔则可俯瞰整个西来古镇,大小五面山,临溪河,老街胜景尽收眼底。

“临溪之渡,四路要津”,这座桥叫来安廊桥,始建于清嘉庆五年(公元1820xx年),民国33年(公元1944年)毁于洪水,20xx年重建此桥。廊桥与临溪秀水为伴,千百年来见证着西来过往,在这里,陆游曾写下了“河边相送驿边迎,水隔山遮似有情。岁晚无聊莫相笑,君方雨立我泥行。”的诗句。魏了翁写下了“西来紫马倦行春”的词句。临西茶,铁器,茶马古道远销各地。

吹拂着清新的河风,现在我们来到了西来的“灵水古榕”文化商业街区, 在近一里路长的河堤上生长着12棵名声远播的千年古榕树,成为西来古镇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边有一棵枝繁叶茂、四季常青的特大榕树,荫盖的面积达一亩左右,树干须五六个成年人牵手才可合围。树干与主枝相接部位有数个包块旁逸斜,经细根缠绕,其状颇为观音横立于树干之上,所以人们称此树为“观音树”。

这一颗叫菩提树,形如一朵盛开的莲花,相传,北宋末,连年战乱,世道艰难,盗贼横行,一位来自峨眉山九老洞的游方和尚,化缘到此,便在莲花树下以参禅之道劝化世人,使得盗贼减少,西来安居祥和,后来老和尚在此树下安然坐化,当地人便把此树取名为“菩提树”。

这棵就是我们西来盛名“夫妻树”。它枝叶茂密,树干似人。两棵分离的树干在离地约2米处合抱在一起,合抱处长出许多根须,交织缠绕,合抱处下方约10厘米,两棵树干又伸出两只长长的“手”紧紧相握。关于“夫妻树”,还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据说南宋年间,临溪河上游在深夜陡降特大暴雨,房屋坍塌。有一男一女同抱着一根木头,顺流而下,到达临溪古渡时,被艄翁刘德柱救起。经询问得知,男名张德久,女名李翠芝,其家人不知冲向何方,葬身何处。渡口群众深表同情,帮助他们绑起了两间草房。二人后来结成夫妻。 李翠芝有一双巧手,善于编织草鞋。她的草鞋,绳粗草紧、好穿耐久,一传十、十传百,远近闻名。慕名来预购者络绎不绝,生意红火,也有人称她为草鞋西施。张德久种地、李翠芝织鞋,两人生活过得虽然清贫,却很恩爱。随着年事增高,张德久患上了咳嗽病,无法下田劳动,两个人全靠李翠芝卖草鞋为生。在一个寒冷的冬天,连续数日下雪,地上的积雪达一尺多厚。等雪化之后,古渡旁的人家几天未看见张李夫妇进出。推开柴门一看,两夫妻紧紧抱在一起,早已气绝身亡,邻里们把他俩的遗体深埋在河边。若干年后,在古渡下边河堤上同时长出两棵榕树,年深日久,紧紧拥抱在一起,成了今天的夫妻树。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它们就这样相拥相握历经上千年风雨,喻示着爱情的坚贞与甜蜜。(恋人们到西来,总会来看看夫妻树,许愿祈福,在这里,我祝愿各位游客朋友们爱情甜蜜,与心爱的人白头偕老。)

而旁边的一大一小两棵古榕,则像慈祥的母亲牵着她心爱的孩子,给他温暖。

河对岸是西来古镇二期书院禅村项目,项目依托820xx年历史沉淀的鹤山书院,打造集书院文化、农耕文化、会议中心、精品酒店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度假区,项目将于今年年底动工,明年年底建成开放。鹤山书院有着820xx年历史,由宋代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魏了翁(公元1178-1237年)于公元1210(嘉定三年)年兴建。鹤山书院藏书十万册,藏书量居宋代各大书院之首,是宋代得到皇帝赐额的34所书院之一。

这座亭叫澹然亭,了翁先生曾经用“平生处己,澹然无营”这八个字来概括他的一生,苏东坡也有“澹然都无营,百年何由毕”的诗句。20xx年3月31日,棋圣聂卫平在亭上与西来棋院院长董彦对弈,吸引了四川各地围棋好爱者前来观战。

欢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亲爱的朋友们,非常荣幸能与您们共度一段美妙的时光,祝各位在西来玩的愉快,欢迎大家再次光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