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二年级数学教案乘加乘减(模板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0:34:08 页码:13
最新二年级数学教案乘加乘减(模板10篇)
2023-11-13 00:34:08    小编:ZTFB

教案的使用应该灵活多样,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进行调整和改进。教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进行案例分析和应用拓展。教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情况,借鉴这些教案范例中的合适方法和策略。

二年级数学教案乘加乘减篇一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以往的教学中,感觉学生学习有点困难。它要求学生体会到由于观察、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通过创设情景,是顺向思维,学生掌握得还可以,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对中差生来说,理解有点困难。我吸取了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多创设情景、多摆小棒、多说摆的过程。出示主题图:如:在科学活动课上,老师把小朋友按3人一组,分成了3组,还有2人。学生很快想到3个3,再加上多的2人。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可以列3+3+3+2,3×3+2=11,也就是当若干分中有一份与其中一份的数量不同时,可以先用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数。但是乘减算式4×3-1=11学生一下子是想不出来的。这时我结合图意引导学生想:前面3组每组都是3人,第4组为什么只有2个人呢?生:我想原来每组都有3个人,小红可能有事先走了。所以原来有4×3个人,再减去小红走了的1人:4×3-1=11。学生能够想到比4个3少1。也就是说可以假设每份都相同,先用乘法算,再减去所多部分。同时结合摆小棒帮助理解,边摆边说摆的过程,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引导学生得出乘减算式后,我让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与前面学习的算式有什么不同?生:这两个算式中都有乘法。师:在一个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减法)应该怎样计算呢?同学们相互进行讨论。生: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减法)。

整节课让学生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体验策略的多样化。然后口算式题并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让学生充分牢记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回归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最后,设计了富有开放性、创造性的题目,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年级数学教案乘加乘减篇二

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编排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也就是当若干分中有一份与其他份的数量不同时,可以先用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数也可以假设每份都相同,用乘法算,再减去所多部分。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由于观察、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让他们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体验策略的多样化。本课的主题图是十分不错的教学资源。把它稍作修改,做一个动态课件,小熊从4x4个玉米中掰走一个。这样不但能让学生想到用乘加的方法来列式,更能让学生容易想到乘减的方法来列式。

二、学情分析:此时学生已初步认识了乘法,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感受了乘法运算的意义,并初步具有了用乘法来计算的意识。这样从学生已有的认知起点出发,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切入点,为学生提供了可观察、思考的素材,易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

新课程提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它主张用产生于真实背景中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主张在知识内容与对一般策略的需要都很丰富的情境中启动思维的教学。人教版第三册“乘加、乘减”一课安排在乘法学习这一单元的中间部分,是方便学生根据前后口诀间的关系进行乘法的正确计算,如果教学目标仅仅停留在会“正确计算”这一层次,可以说不用老师多讲,学生一听就会,变成类似于练习课。但如此一来,学生学得索然无味,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反面得不到丝毫发展。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通过说、摆、练等多种形式发展学生特长,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乘加和乘减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观察图画,理解图画的基础上让学生列出算式。要想学生能理解运算顺序,培养学生熟练的计算的能力。并掌握计算的顺序。

这节课我主要注重从以下做起:

1、大胆放手,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实现算法多样化。

学生提出了”还剩几个玉米棒“这个问题后,我通过让学生先认真观察图画,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然后展示自己解决的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

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享受收获的快乐。

在鼓励和引导学生列出几个乘加乘减的算式后,我让学生结合图,展示自己真实的想法,形象具体地说明了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参与数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又让学生充分地进行了自主探索、发展创造、讨论交流,使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在这个主动的、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获得了收获成功的体验,充分享受着数学学习活动带来的快乐和喜悦。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主题图发现可以列式为3+3+3+2=11,3×3+2=11,也就是当若干份中有一份与其它份的数量不同时,可以先用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数。但是乘减算式4×3-1=11学生一下子是想不出来的。这时我结合图意引导学生想:前面3棵每棵都是3个,第4棵为什么只有2个呢?生:我想原来每棵都有3个,小熊拿走了一个。所以原来有4×3个,再减去小熊拿走的一个:4×3-1=11。学生能够想到比4个3少1。也就是说可以假设每份都相同,先用乘法算,再减去所多部分。同时结合摆小棒帮助理解,边摆边说摆的过程,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引导学生得出乘减算式后,我让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与前面学习的算式有什么不同?学生都明白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减法)。

3、积极评价,增强参与的信心。

要使学生处于愉快的学习情境中,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就要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获得自信。教师要善于运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让学生感到老师时刻在关注着他。教师还要善于运用语言的艺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作出积极正确的评价。因此,我建议小学老师,多看少儿节目,多听少儿广播,增加评价机制,同时也能更有效地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这节课中,把教学过程当作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我展示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学习数学,享受数学活动带来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

二年级数学教案乘加乘减篇三

放假三天,今天又走进了课堂,看着孩子们脸上洋溢着的笑容,还沉浸在节假日的兴奋中,隐隐约约感觉到今天的课一定不会那么顺心。于是又把教案拿出来看了看,改了改,准备好教具。晨会下课铃声未响便走出了办公室,早早的来到了班上……为了让孩子们及早进入上课状态,我带孩子们把1-4的乘法口诀复习了一下,采用对口令的方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孩子进入状态还算快,我顺利地进行了新课的教学。这节课,按以往的教学经验得知,教材中解决实际问题时只要求学生列出乘加算式,教参中叙述到“要求不宜太高,学生想不到的方法(比如乘减),不必强加给他们。”可大册上出现了看一幅图用乘加乘减列出两种算式。也就是得要求每位学生掌握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乘减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为它包含了逆向思维。记得前几年我对此课还专门写了一篇有关数形结合的文章,就是针对如何帮助学生理解乘减的算理的。今天这节课我主要注重以下几点的讲解:1.关注学生对图意的理解、对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即让学生多说图意。2.对算式含义的理解,借助算式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以及乘加与连加之间的联系。3.渗透并逐步强化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解决问题,最后的答案必须一致,因为解决的问题是统一的。(如数数的方法、连加的方法、乘加、乘减等)4.讲清列乘减算式的思考步骤,借助“形”为学生的思维搭好脚手架。具体步骤:1.画。把最后一份也画的和前面的同样多。2.数。数一数现在有几个几。列乘法算式。3.划。把刚画上去的划去即减去。思考:乘加算式在图中是可视的,对学生来说是真实存在的,而乘减减的部分则是一种虚拟存在,低年级儿童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自然会产生这样的建构偏差。如果凭空让学生列出乘减算式是超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画、数、划——数形结合,为学生搭了个“脚手架”,理解起来就“有理可据”了。反思:可整节课上下来,效果并不令人满意。也许是安排的太满了,强调的太多了,书上练习没有全部练完,也许把乘减的算理理解放在第二课时,训练的会更扎实些吧。

二年级数学教案乘加乘减篇四

《乘加乘减》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能选择适当的方法列出乘加和乘减的算式,并能分两步口算出结果。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多样化的数学思考。我将教材进行了重组,力图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中,通过图文信息的刺激很自然地激发起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乘加乘减的本质意义和算理,启迪学生思维。但是我个人能力有限,也正如应老师说到的,我感觉这节课在算理上太强调了,而解决问题的中心就显得不够突出了。另外,在学生如何理解2+4×4上,本是想让学生通过这个图就能理解的,我没想到学生会不赞成这样的算式,梁老师的一说也给了我不少的启迪,让我受益非浅。这节课,我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教学形式,在充分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遗憾的是,“形散而神不散”这样的境界,是让我感到望尘莫及,也是我该努力的方向。要使学生处于愉快的学习情境中,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就要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获得自信。教师要善于运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让学生感到老师时刻在关注着他。这就需要老师有足够的亲和力,富有童趣,能与学生融合在一起。教师还要善于运用语言的艺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作出积极正确的评价。我的这节课评价显得重复,单调。长此以往,学生的积极性很容易挫伤。因此,正如王老师的建议,多看少儿节目,多听少儿广播,增加评价机制,同时也能更有效地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我注重让学生在体验中不断地提高,通过图文使学生学会观察,思考,理解,放开了让学生想,却显得有些散,课的主次目标也欠考虑周到,今后的教学中该引以为戒。

二年级数学教案乘加乘减篇五

本课内容编排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也就是当若干分中有一份与其他份的数量不同时,可以先用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数也可以假设每份都相同,用乘法算,再减去所多部分。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由于观察、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让他们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体验策略的多样化。本课的主题图是十分不错的教学资源。把它稍作修改,做一个动态课件,小熊从4x4个玉米中掰走一个。这样不但能让学生想到用乘加的方法来列式,更能让学生容易想到乘减的方法来列式。

此时学生已初步认识了乘法,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感受了乘法运算的意义,并初步具有了用乘法来计算的意识。这样从学生已有的认知起点出发,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切入点,为学生提供了可观察、思考的'素材,易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学生能在具体情境自主解决乘加、乘减问题,建构乘加、乘减问题的模型,形成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和算理,能正确地计算。

2、学生能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感受、体验、探索的过程中,体会“乘加、乘减”这一问题模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联系生活经验解释连乘的模型,增强探索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建立乘加、乘减的模型,掌握乘加、乘减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

乘加、乘减问题的建模过程及模型内化和解释。

课件、书签、卡片。

新课程提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它主张用产生于真实背景中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主张在知识内容与对一般策略的需要都很丰富的情境中启动思维的教学。人教版第三册“乘加、乘减”一课安排在乘法学习这一单元的中间部分,是方便学生根据前后口诀间的关系进行乘法的正确计算,如果教学目标仅仅停留在会“正确计算”这一层次,可以说不用老师多讲,学生一听就会,变成类似于练习课。但如此一来,学生学得索然无味,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反面得不到丝毫发展。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通过说、摆、练等多种形式发展学生特长,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乘加和乘减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观察图画,理解图画的基础上让学生列出算式。要想学生能理解运算顺序,培养学生熟练的计算的能力。并掌握计算的顺序。

这节课我主要注重从以下做起。

1、我这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并不是计算教学。

2、注重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充分的发表各自的意见,互相提问、互相答辩,增强学生的分辨理解能力。

3、课堂上以鼓励,赏识,你能形的激励语言,给学生学习的信心。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画面录音,加背景音乐)同学们,俗话讲得好,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动画演示)春天,勤劳的小熊整理好了土地,种下了一些玉米。小熊经过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到了秋天,小熊种的玉米丰收了。

2、师:请大家仔细看图,从图上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生:有4棵玉米树,每棵有3个玉米棒。

师: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一共有几个玉米棒子?(贴出)。

3、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3×4=12(说出口诀)或4×3=12或3+3+3+3=12。

4、师:我用图示表示出来。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师:有一天,小熊来到了玉米地,看到自己种的玉米成熟了,高兴极了。(出示主题图)。

2、师:现在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根据这幅图的意思,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1:小熊掰走了一个,还有几个?

生2:有4可玉米,每棵树上有3个玉米棒,小熊掰走了1个,还剩下几个玉米棒?

(板书:还剩几个玉米棒子?)。

3、师: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小精灵来了。如果你是小精灵,你会怎么提醒大家?

生1说:“同学们,不要慌,要仔细想一想再做!”你们先自己动脑筋想一。

生2说:“同学们,借助图形摆一摆、画一画吧。”

师:同学们,先画图形表达图的意思,再列出算式,在小组内互相说说。(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找几个同学到黑板上展示。

4、并说出你的想法并解答其他小组提问:(教师板书)。

3+3+3+2=113×3+2=11。

生1:前3棵玉米上,每棵都有3个玉米棒,最后一棵上有2个,所以列式为。

师生:(在3×3下面画一条横线)3×3在图中求的是什么?

生1:前面3棵玉米,一共有多少个玉米棒。

3+3+3+3-1=114×3-1=11。

生2:小熊没有掰玉米时,4棵玉米都有3个玉米棒,小熊掰走了1个,所以列式为4×3-1=11。

师生:(在4×3下面画一条横线)4×3在图中求的是什么?

生2:原来的4棵玉米树上,一共有多少个玉米棒。

师生:为什么要减1?

生2:小熊掰走了一个,所以减去1。

生:左边的一列算式里只有加法和只有减法,没有乘法。

生:右边的算式中,有乘法,也有加法和减法。

师:我们以前学过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算式,那今天这种有乘有加或有乘有减的算式,就叫乘加乘减。今天我们就学习乘加乘减。(板书课题。)。

师:一个算式里有乘,又有加或减,应该先算什么呢?

生1:先算加减法。

生2:先算乘法。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发现得最快,最准确。(学生小组讨论。)。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来汇报?

生1:有乘有加的时候,先算乘,后算加。我们是以3×3+2为例算的:先算3×3=9,再算9+2=11。

生2:有乘有减的时候,先算乘,后算减。比如:4×3-1,先算4×3=12,再算12-1=11。

师:讲得真好!那你们心中有结论了吗?遇到乘加乘减这样的算式,应该先算什么?

生(齐答):先算乘,后算加减。(贴出)。

三、活动体验,应用新知。

(一)帮助小青蛙。

1、放课件:(动画显示,同时教师说明:小熊扛着1个玉米棒,迈着轻快的步伐,高兴地往回走。咦,前面来了个好朋友小青蛙,小青蛙看到小熊种的玉米结实又好吃,希望小熊能送给自己。小熊想了想,说:“你要是能答对我的问题,我就把玉米棒送给你。”小熊:又摘下了一个玉米棒问:地理还剩下几个玉米棒?同学们,你能帮助小青蛙吗?)。

师:现在还剩几个玉米棒呢?谁能用乘加或乘减的算式帮小青蛙算一算吗?

生1:小熊共掰走了2个玉米棒,应列式为:3×3+1=10。

2、师:你是怎么计算的?

生1:先算乘法:3×3=9,再算加法:9+1=10。

师:你真棒!送给你一个小礼物。

生2:我是这样列式的:3×4-2=10,先算3×4=12,再算12-2=10。

师:能说说为什么减2吗?

生2:原来是4棵玉米,每棵上面都有3个玉米棒子,小熊掰走了2个,所以要减2。

师:说得真好!也送你一个小书签。

(二)丰收庆祝会。

师:小熊为了庆祝丰收,在家开庆祝会,看!它们不光带来了水果,还为大家带来了问题。

1、书本56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先独立完成,教师再提问)。

师:你是怎样列式的?

生1:3×4+2。

师: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他(生1)吗?(学生纷纷举手)。

生2:你是怎样想的?

生3:3×4求出的是什么?

生4:你会用乘减的方法来计算吗?……。

(三)书本58页第4题。

课件展示(学生先独立完成后汇报。)。

(四)做游戏。

师:下面我们做游戏。游戏的规则是一生摆图形,提出问题;另一生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摆的图形必须用乘加乘减计算。然后交换。

看谁最棒?(学生开始做)。

四、课堂总结,分享收获。

师:你们喜欢今天这节课吗?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下课后,请你找到自己的好朋友,跟你的好朋友分享一下这节课的收获好吗?下课。

二年级数学教案乘加乘减篇六

知识点:

1、使学生知道乘法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含义解答求相同加数和的乘法应用题。

2、理解数量关系,明白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初步的分析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含义解答求相同加数和的乘法应用题。

理解数量关系,明白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情境图。

一、创设情境:

师:森林中住着三只小象,他们三个是好朋友,经常在一起玩,小象决定盖一座大房子三个好朋友一起住,这样可以天天见面。于是他们去森林中运木头,准备盖房子。看他们干得多起劲。(出示主题图)。

二、自主探究:

1、观察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

2、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板书:每个小象运两根木头,三只小象一共运几根木头?

3、问:“每个小象运两根”是什么意思?独立解答,小组合作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求一共运几根木头,也就是求3个2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算式是2×3=6(根)。

三、拓展运用:

1、练习十二第1题。

2、练习十二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题里说的是什么事,要求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3、练习十二第3题。

先了解每种商品的价钱,独立解决提出的两个问题。

再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4、59页“做一做”。

出示情境图,学生自己寻找信息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再独立解答。

6、开放题:森林餐厅每张桌子能坐4个人,还有5张空桌,有22位客人坐得下吗?

二年级数学教案乘加乘减篇七

教材分析:

“乘加、乘减”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中的一个内容,它编排在“乘法的初步认识”中“5、2、3、4的乘法口诀”之后,让学生通过乘加乘减的学习,进一步理解口诀的意义、学会口诀记忆的方法。

5、2、3、4乘法口诀的理解和记忆都相对比较简单,后面6、7、8、9的乘法口诀理解、记忆的难度则大大增加,所以教材在此安排了乘加乘减的教学,目的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抽象、概括、总结出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为进一步学习6、7、8、9的乘法口决和理解记、忆口诀打下基础。所以,本节课的成败会影响到学生表内乘法的学习及今后的数学学习生活。

教材通过“小熊掰玉米”这一主题情境图,将计算教学、解决问题和口诀记忆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理解乘加、乘减式题的意义,并能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从中理解并掌握相邻两句口诀的记忆方法。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深挖教材,突现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思路。运用数形思想、假设思想和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寻找到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为进一步学习6、7、8、9的乘法口诀和理解记忆口诀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主题情境,收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3、初步归纳总结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运用乘法的意义,探究出记忆相邻两句口诀的方法。

教学难点:

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质疑,直观理解。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经历从形到数的抽象过程,体现算法多样化。分两个环节进行。

1、情境质疑,导入新课。

2、再次质疑,理解方法。

3+3+3+2=3×3+2=3+3+3+3-1=4×3-1=。

二、动手操作,理解算式的意义。

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用小圆片摆图形。经历从情境图到直观图的抽象过程。指导学生以四人小组按老师给出的算式摆出图形,进一步理解算式的.意义,渗透假设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具体分两个层摆图形。

第一层次:3+3+3+2=3×3+2=4×2+3=。

第二层次:3+3+3+3-1=4×3-1=。

三、抽象算式,勾通算式之间的联系。

3+3+3+2=3×3+2=3+3+3+3-1=4×3-1=。

2、小结揭示课题:我们以前学习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算式,那今天这种有假设这里放一个,算完后减去。(假设小熊没有把玉米掰走)==11(个)。

乘有加或有乘有减的算式,就叫乘加乘减。(板书)。

四、运用转化,引导讨论,找到记忆两句相邻口诀的方法。

1、计算:5×2+5=5×3–5=。

2、观察思考:5×2+5=3×5=155×3-5=2×5=10你发现了什么?四人小组讨论并汇报,找到记忆相邻两句口诀的方法。

3、质疑:如果我知道5×4=20,但记不清5×5=?怎么办?

4、练习:4×2+4=4×()=123×3+3=3×()=()4×3-4=4×()=83×4–3=3×()=()。

5、小结:这里运用转化思想,找到了记忆相邻两句口诀的方法,就为理解和教学6、7、8、9的乘法口诀和学生口诀记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是降低了学生记忆口诀的难度。

五、巩固练习,内化知识。

巩固练习部分我设计有层次和陡度的练习,以达到内化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

1、看图填等式(模仿练习)。

2、算算写写(巩固练习)。

4、p58、5(独立练习)[备用题]让学生先提出数学问题?然后独立解决?

六、总结升华。

总结是本节课的点睛这笔,为此我安排了两个环节总结本课,再次强化知识,突出重点。

1、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问题吗?

以上就是我对这乘加乘减的认识,在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许他把老师教给他的知识全记了,也许老师教给他的知识在生活中根本用不了,但是,数学的灵魂(思想和方法)一定会永远扎根于他的脑海深入,影响他的一生,这就是数学的魅力。

二年级数学教案乘加乘减篇八

学生已经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和1-5的乘法口诀,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并能运用口诀熟练计算。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一定的收集信息、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对于既含有乘法又含有加或减法的计算是首次接触,在计算中学生可能会出现计算顺序不正确的现象。

1、学生能在具体情境自主解决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和算理,能正确地计算。

2、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提高个人类比、迁移能力及求异思维能力,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1、建立乘加、乘减的模型。

2、掌握乘加、乘减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乘加、乘减试题的计算方法。

乘加、乘减试题的计算方法。

:多媒体教室、小黑板。

(一)激情导课:

1、师生谈话:

师:这段时间我们在学习什么?乘号前面的数叫什么?称号后面的数叫什么?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乘法的知识。

师:看大屏幕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什么?(生答)乘加是什么意思?(生答)乘减呢?(生答)一年级我们学过加减混合运算?谁来说说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生答)有小括号又该怎么计算?谁能大胆的来猜测一下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生答)。

2、对口令:2、3、4、5的乘法口诀。(有节奏地进行对口令:师生对、生生对)。

过渡:看来我们已经掌握了2、3、4、5的乘法口诀,那我们大家有信心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验证刚才大家的猜测吗?(生答)老师期待大家在课堂上的表现。

(二)民主导学。

1、教师谈话:同学们公园去过吗?(课件出示游乐园图。)公园里蕴含着许多的数学知识呢,这节课我们一同去公园中寻找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出示4匹小木马,每匹小木马上有3人。)。

学生列式:加法算式:3+3+3+3=12(个)。

乘法算式:3×4=12(个)。

加数相同我们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例5:。

(1)过渡:仔细观察有什么变化,看谁的小眼睛最亮,(走了一个人)现在一共有多少人?能直接列乘法算式计算吗?请同学们讨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交流。

方法1:根据每匹小木马上的人数,用连加计算,列式:3+3+3+2=11(个)。

方法2:前面3匹的人数一样,可以列乘法算式,加上另外2个人。列式:3×3+2=11(个)。

方法3:假设每匹小木马上的人数是3人,那就是4个3,我们在假设时多加了一个人。因此,算完后要把这个人拿走。列式:3×4-1=11(个)。

(4)引导观察算式。

教师指出:像3×3+2,3×4-1这样的算式有乘又有加减的,我们把它们称为乘加、乘减。

(5)小组讨论:这两个算式怎么算呢?

思考:在3×3+2中,在3×3下面画一横线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还要加2?

在3×4-1中,在3×4下面画一横线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还要减1?

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乘加乘减的算式都是先算乘法,然后再算加减法。

3、教师出示教材第58页做一做第1题。

看图列算式。并让学生说说算式中每部分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三)检测导结。

1、练习十二的4题你能快速算出有多少人在吗?

此题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图,而且鼓励算法多样化。

2、5×3-5=5×3+5=5×4+5=。

5×2=5×4=5×5=。

上下两题对比的形式,使学生了解算式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记忆乘法口诀的方法。

3、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画画的方法,自己设计一道乘加乘减的题目。

4、反思总结。

乘加乘减。

3+3+3+23×3+2=11(个)。

3+3+3+3-14×3-1=11(个)。

运算顺序: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

二年级数学教案乘加乘减篇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发展的过程。乘加、乘减这节课是在基本掌握了乘法的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对一些生活现象能用数学方法正确列出简便算式,并能根据算式的意义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

我感受最深的是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要想学生能理解运算顺序,最好的方法是图文结合教学,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去理解运算顺序。开课出示主题图后,学生根据主题图中的情况列出算式。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可以列3+3+3+2,3×3+2=11,但是乘减算式4×3――1=11学生一下子是想不出来的,这时我结合图意引导学生想:前面三棵都有三个玉米,第四棵为什么只有两个玉米呢?生:我想原来每棵都有三个玉米,小熊拿走了一个。所以原来有4×3个玉米,再减去小熊拿走的一个:4×3――1=11。引导学生得出乘减算式后,我让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与前面学习的算式有什么不同?生:这两个算式中都有乘法。师:在一个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减法)应该怎样计算呢?同学们相互进行讨论。生: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减法)。师出示算式1+4×3,这个算式应该怎么算呢?学生都受到前面的影响(依次计算)。师问:乘3,谁乘3?是1+4的和乘3还是4乘3?学生这时有意识地注意到了这一问题。究竟是谁来乘3。()于是大家得到了共识:是4乘3,那么12加什么呢?由此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样的题应该怎样算?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得到了乘加、乘减算式的计算原则。师: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许多事情是要讲究优先的:比如:残疾人坐车优先、军人看病优先等待。乘法就像我们生活中的这些特殊人一样,在计算的时候都应该优先。从而让学生深刻领会到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顺序。

文档为doc格式。

二年级数学教案乘加乘减篇十

教科书第82~83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3题。

1.经历解决乘加、乘减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决策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2.能自己从实际情景中搜集信息,提高问题,然后再解决问题,培养应用意识和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

3.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想法的过程,培养自主探索、合作的良好习惯。

理解并掌握解决乘加、乘减实际问题的一般策略。

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灵活地思考、分析乘加、乘减实际问题。

例题挂图。

一、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列式计算,师讲解数量关系:要求猴妈妈和猴宝宝一共采了多少个桃子,用什么方法计算?谁加谁?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一共采了多少只桃子=猴妈妈采的只数+猴宝宝采的只数。

二、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果要求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你会解答吗?在本子上试着列式解答。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2.集体交流:要求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可以先算什么,为什么?(要求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可以先求出猴妈妈采了多少个,因为猴妈妈采的个数没有直接告诉我们。)。

怎样求猴妈妈采的个数?同桌交流12×3的算法。

求出了猴妈妈采的个数,再求什么?列式并口答。

4.教学“试一试”

把你的想法和计算方法与同桌交流。集体交流反馈。

5.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应用题与以前有什么两样吗?像这样的实际问题怎样解决?为什么?

三、分层练习,发展能力。

小猴子说:“二(2)班的真棒!为了奖励大家,决定带大家到公园去玩。你们想去吗?可是玩的过程中,我还有问题要考你们,如果你们答对了,还有惊喜等着大家哦,大家好好表现啊!”

1.“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小猴子领着大家来到公园门口。

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同桌交流,校对纠错,并说想法。

2.“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小猴子领着大家来到公园的苗圃。

指名说图意,这样的问题呢?能解决吗?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校对纠错,并说想法。

3.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集体订正时要求学生说出思考过程。

四、课堂。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像这样“乘加、乘减的实际问题”,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小朋友经常会碰到,以后你就可以用今天学到的本领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