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世说新语两则的教学设计范文汇总(模板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09:00:49 页码:7
2023年世说新语两则的教学设计范文汇总(模板12篇)
2023-11-24 09:00:49    小编:ZTFB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我们更加了解和珍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精神文明。最重要的是,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态度,相信自己能够写出一篇优秀的总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经典名言,和大家一起反思教育的重要性。

世说新语两则的教学设计范文汇总篇一

14、友人说陈太丘不是人,陈元方反驳说友人既没有信用,也没有礼节。15、是友人的不对;友人跟陈太丘相约出行,友人迟到,陈太丘就先走了,友人后来到了,就怒骂陈太丘不等他,陈元方对此进行了驳斥,友人感到很惭愧。

文档为doc格式。

世说新语两则的教学设计范文汇总篇二

1、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三则短文所讲的内容和表现的主旨。

1、重点: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理解三则短文所讲的内容和表现的主旨。学会翻译古文,变单为双,联想推敲补充省略调整词序,语句通顺忠实原意。

一课时

一、预习

阅读三则短文,查字典,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课选了三则《世说新语》中的故事。作者刘义庆,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宗亲。为人简素,爱好文学,身边聚集了不少文人学士。《世说新语》当是他和手下人杂采众书编纂而成,是我国最早的笔记小说。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个门类,记载了从汉末到东晋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阶层的逸闻轶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人物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情况。

2、导语

本课选了三则《世说新语》中的故事。

三、正课

1、朗读《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请学生翻译课文,并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1)时李元礼有盛名:时,当时。有盛名,名气很大。

(2)诣门者:诣,前往,到。

(3)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先君,祖先。师资,老师,这里指孔子曾向老子请教有关“礼”的问题。

2、提问:“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什么意思?孔融为什么要说“想君小时必了了”?

讨论并归纳:“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小的时候聪明,长大了不一定有出息。孔融也按陈韪的话推理,你现在不怎么样,推想你小时候一定很聪明。用反过来推理,批驳了陈韪对他的评价,讨回了自己的尊严,并使对方难堪。表现了孔融少年时的聪明机智。

3、朗读《陈太丘与友期》。请学生翻译课文,并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1)陈太丘与友期:期,约会,约定时间。

(2)太丘舍去:舍去,不再等候而走了。

(3)尊君在不:尊君,令尊,你父亲。不同“否”,没有。

(4)非人哉:不是人哪。

(5)下车引之:引,拉,表示好感。

(6)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

4、提问: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元方还是“入门不顾”,这样做过分吗?

(1)不过分。因为元方认为这种无信无礼之人,不值得与他交谈。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2)太过分。既然友人已经感到惭愧了,对父亲的朋友应当以礼相待。

5、朗读《魏武将见匈奴使》。请学生翻译课文,并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1)自以形陋:以,认为。形,外表。陋,丑陋。

(2)不足雄远国:雄,称雄,这里指震服别人。

(3)帝自捉刀立床头:捉刀,握着刀。床,古代的一种坐具。

(4)魏王雅望非常:雅望,高雅的风采。非常,不同一般。

6、提问:魏武为什么让崔秀珪代替自己?后来为什么要追杀匈奴使节?

讨论并归纳:魏武将要接见匈奴的使节,自己认为长得丑陋,不足以震服别人。所以让相貌清朗而威重的崔秀珪代替自己接见匈奴的使节。

7、提问:这件事表现了曹操的什么性格?

讨论并归纳:奸诈狡猾,残忍的性格。

四、小结

三则短文,故事简短而意深,很值得玩味。

世说新语两则的教学设计范文汇总篇三

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

教学难点:1)体会《世说新语》中“以事见人”的艺术方法,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课    时:一课时。

导    入:

教学流程:

一、背景介绍:

二、课文分析。

1、课文引入:

从课文的注释中了解杨修和曹操的相关资料,并对杨修作补充介绍,再由学生回忆发生在杨修和曹操之间的故事(“一合酪”,还有“鸡肋”、“门阔”、“梦境杀人”和“帝位之争”),从中初步体会两者的性格特征。

然后,教师范读,并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字、词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请同学朗读,检查纠音效果。

2、学生自主学习。

1、重点字词:

魏武尝过曹蛾碑下             尝:曾经       。

下:旁边。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          《劝学》。

待我思之                     思:思考 。

乃叹曰                       叹:感叹。

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绢:质地薄而坚韧的丝织品,也指用生丝织成的一种丝织品。

臼:捣米用的器具,用石头或木头制成,中部凹下。

齑:调味用的姜、蒜或韭菜碎末儿。

2、重点句子:

1)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

翻译:见到墓碑的背部题有“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

正确的语序应是:见碑背上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

2)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翻译:我的才华不如你,走了三十里才悟出来。

正确的语序应是:我才不及卿,三十里乃觉。

3、课文知识的补充。

曹娥碑:

在古越大地上有两块名闻遐迩的碑刻,就是后世所盛赞的“斯篆淳碑”。斯篆,是指秦丞相李斯撰文并篆写的《秦会稽刻石》;淳碑,则是指由东汉邯郸淳为表彰当时的孝女曹娥而撰写的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会稽郡上虞人,父亲曹盱,以“巫祝”为业,能“婆娑乐神”。在曹娥年满十四岁的五月初五,按乡里习俗,曹盱在江上迎涛神(伍子胥),以保一方平安。江上浪大水急,曹盱不慎落水淹死。由于没见到尸体,曹娥痛不欲生,便沿江寻找父亲的尸体。于十七日后,投江而死。县令怜惜她的义举,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为她写了碑文。而那距离曹娥殉父的时间也已经过去九年了,邯郸淳执笔之时,才年仅十六岁,但文采非凡,据说是“挥笔而成,无所点定”,连当时的名士魏朗看到后也直自叹不如,并偷偷毁掉了自己的草稿。

《曹娥碑》得以名扬全国,与蔡邕的评语是有莫大关系的。相传蔡邕因为上书弹劾宦官,而被流放南方,遇赦后,又惧怕报复不敢回家乡,于是亡命天涯,转而来到江浙一带。在会稽的地方志中曾记载,蔡邕夜访曹娥墓,用手摸索着读完了碑文,大赞之余,又在夜色中题上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龙飞凤舞的八个大字,给后世留下了这千古字谜。

4、人物性格的品评。

魏武帝                     杨修。

谓修曰:“解不”                    答曰:“解”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                      曰:“黄绢……”

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提问:

1) 曹操问杨修“解不”时,他的心态是如何的(胸有成足呢,还是试探性的)?

2) 杨修的一个“解”字似乎太简单了,但从中我们能看出什么?

(两者地位的差异,严明的君主关系;杨修深知自己所处的地位;杨修的修养;杨修的胸有成足)。

我们可否在这个“解”字前面为他加个修饰语,如果可以应该加什么?(微笑,淡然,茫然?)。

3) 曹操说,“卿未可言,待我思之”从中我们又能体会出什么(好胜、好思)?

4) “令修别记所知”中的“令”又一次强调了什么?(严明的君臣关系)。

5)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从中我们能读出什么?有真心赞美吗?

如果能发自内心的赞美,哪处就可以赞美了?从中可以看出曹操怎样的性格?

三、知识的扩展。

1、有关隐语的介绍。

2、用猜谜的形式使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

1)谜面:呀(打一成语)。

2)谜面:群英会(打一教育机构)。

3)谜面:欧美民族(打一人名)。

谜底:1)唇齿相依     2)幼儿园     3)西施。

四、作业环节。

1、给一段文字加上正确的标点。

世说新语两则的教学设计范文汇总篇四

1.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些基本方法,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3.了解古代聪慧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新授课。

1.朗读并背诵文言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翻译文言文,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两课时。

一、预习。

1.朗读课文3遍,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

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

(ppt展示)。

图片一:“司马光砸缸”一一七岁的司马光用大石头砸破大水缸救出掉在水缸里的小伙伴。

图片二:“曹冲称象”一一六岁的曹冲,利用浮力这一原理,解决了一个许多有学问的成年人都一筹莫展的大难题。

图片三:“孔融让梨”一一年仅四岁就懂得谦让礼仪的孔融。

其实啊!在我国古代像司马光、曹冲这样聪慧的少年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第五课《世说新语》两则中也有两位和他们一样聪颖机智的少年。那么中国古代的儿童为什么这么聪明呢?接下来我们通过学习《世说新语》中的第一则《咏雪》来进行大揭秘!

请同学们翻开课文第25页,我们一起来学习《咏雪》。

三、教师活动:作家作品简介。

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刘义庆。

(ppt展示)。

现在我请一位同学起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刘义庆,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可以看一下课本下的注释,把重要的信息用红笔勾划下来。

刘义庆(公元403—444年),南朝宋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学家,世居京口,南朝宋宗室。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世说新语》是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全书原卷共八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主要记载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请一位同学朗读)。

谢谢!请坐。这个“门”呢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专题”,而“咏雪”就出自于“言语”这个专题。

四、教师活动:朗读课文。

1.第一遍让全班朗读。

那么《咏雪》是一篇怎样的文章呢?让我们齐读一下这篇课文,看看古人是怎样咏雪的?

咏雪起······。

(学生朗读)。

2.第二遍由老师范读。

读文言文不仅要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怎样才能读出节奏呢?就是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现在老师给大家朗读一遍。同学们在听的时候用斜线把老师停顿的地方划出来。

(范读)。

(ppt展示)。

大家看一下,你们划对了吗?

3.第三遍让全班齐读,要求节奏合理。

现在我们按照这个节奏再朗读一遍课文。

(学生朗读)。

这遍听起来好多了。

五、教师活动:翻译课文。

那同学们现在来找一下文中一共出现了几个人物啊?

(ppt展示)。

文中的人物了解清楚了,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文中一些字词的解释。

(ppt展示)。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一篇文言文,那我们就需要把文言文翻译成我们今天用的现代汉语,然后去了解文章的大意,翻译文言文其实是有方法的,现在老师教大家一种有效的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ppt展示)。

“光说不练假把式”下面我们就用“六字法”翻译一下以下这三个个句式。

(ppt展示)。

(1)“白雪纷纷何所似”一一刚刚我们说了翻译文言文呢,一般要用现代汉语的规范来翻译。这个句子是一个倒装句,我们就需要用“六字法”中的“调”,来调整一下句子的顺序。那么“白雪纷纷”就应该调整为“纷纷的'白雪”,“何”是“什么”的意思,“似”是“像”的意思,那就应该把“什么像”翻译成“像什么”。那整句话就应该翻译成“这纷纷的大雪像什么一样呢?”

(2)“撒盐空中差可拟”一一我们现代汉语有“把”字句,但在古文中没有,那我翻译这句就可以用“把”字句来翻译,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3)“即公大兄无奕女”一一这是一个省略句,谁是“无奕女”呀?那我们就要把主语加上,谢道韫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

好!老师已经把方法教给大家了,现在哪位同学能自告奋勇的起来给大家翻译一下全文。

翻译: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侄儿侄女谈论诗文。一会儿,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蒽!翻译得不错。

六.教师活动:分析课文。

我们已经大致的了解了文章的大意,下面我们就回到文章的主体来分析一下这篇课文。这篇课文的开端用“谢太傅寒雪日內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句话给我们阐述了时间(寒雪)、地点(內集)、人物(谢太傅和他的侄儿侄女)、事件(讲论文义),短短的15个字就给我们交代了咏雪的背景。

(板书:背景)。

交代完背景以后,作者告诉了我们咏雪事件的起因。

(板书:起因)。

“俄而雪骤”,原来是天气发生了变化,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变成了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这使谢太傅感到很高兴,于是就有了“咏雪”一事。那接下来就是咏雪的经过。

(板书:经过)。

(板书:一问,谢太傅)。

他的这一问得到了两个回答,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谢太傅哥哥的儿子胡儿回答说像把盐撒在空中一样,他把纷纷的大雪比作“撒盐”。

(板书:兄子:“撒盐”)。

接着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太傅的大哥的女儿回答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漫天飞舞。谢道韫把雪比作“柳絮”。

(板书:兄女:“柳絮”)。

在他们俩回答以后谢太傅并没有明确说谁的比喻好,而是“大笑乐”,这十分的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给出定论,而是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一一“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看起来作者并没有给我们交代咏雪的结果,也没有表明谁的咏雪句比较好,而只有一个补述的身份。

(板书:补述身份)。

这看似无果的结尾其实是一个有力的暗示,我们想想作者为什么只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呢?作者告诉我们她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其实就是再向我们暗示了谢太傅和作者比较倾向于谢道韫的比喻,从而赞赏了谢道韫的才华。那么谢道韫的比喻比谢朗的好在哪儿呢?我们来比较一下。

我们先来看看“撒盐”这个比喻,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相似,这个比喻达到了我们说的形似。

(板书:形似)。

而“柳絮”这一比喻呢,我们知道柳絮的颜色和雪的颜色没有相似之处,而且柳絮在风中往往是漫天飞舞的,雪大都是向下飘落的,所以在形似上这个比喻没有撒盐这么贴切。但是当我们看到“柳絮”一词的时候我们会联想到春天,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当我们读到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时候,我们会想到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有深刻的意蕴。

(板书:意蕴)。

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而且这个“撒”字给人一种刻意人为的感觉,没有体现出雪的那种自然姿态,所以“撒盐空中差可拟”这一喻虽形象但却不美。而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却给人美好的感觉,同时也把雪花随风飘舞的那种动态美体现出来。如此我们看,好的比喻和好的诗句除了要达到形似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意蕴。

那么可能同学要问了,为什么谢道韫的这个比喻写得这么好呢?并非偶然,因为谢道韫确实是一个有诗情才学的女子,而她才情主要来自于家庭教育。我们知道古代的教育和我们现在的教育不同,他们以家庭教育为主,所以谢道韫深受家庭的教育影响和熏陶。

老师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从课文中的一些语句读出了她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的信息。下面同学们可以在文中找一下能体现她受到良好家庭教育的词或句,然后把下面这个句子补充完整。同学们思考一下,老师找同学起来补充。

(ppt展示)。

(1)谢道韫的才气主要来自家庭的教育和熏陶,我从寒雪日內集这个词语(这句话)中看出谢家不让孩子有无所事事之时,随时随地和孩子进行文化交流的这种教育氛围。

(2)谢道韫的才气主要来自家庭的教育和熏陶,我从讲论诗文这个词语(这句话)中看出谢家的长辈和孩子们经常互相谈论诗文,从而进行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承的这种教育氛围。

(3)谢道韫的才气主要来自家庭的教育和熏陶,我从欣然这个词语(内容)中看出谢家的长辈不摆长者架子,而是和孩子们一起探讨诗文,让孩子轻松快乐学习的这种教育氛围。

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中国古代的儿童这么聪明了吧?因为他们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文章客观地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以描写人物语言为主,全篇语言简练。在不足百字的文章里,清楚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缘由以及经过和结果。虽未作一字议论,但从文末补充交代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更赞赏道韫的才气。

好了,现在请全班同学试着背诵一下这篇课文。

那同学们还知道一些其他的有关雪的诗句的诗句吗?老师这儿收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提示:这首诗诗人赋情于雪,仿佛白雪也嫌春光来迟,像落花一样飘飞,来装点春色。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提示:以“梨花”喻雪,妙哉,雅哉,不愧为千古写雪之名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北风行》。

提示:燕山的雪花其大如席,一片一片地飘落在轩辕台上。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高群《对雪》。

提示:诗人坐在窗前,欣赏着雪花飘入庭户,雪花把窗外的竿竿青竹变成了洁白的琼枝。

(琼枝:竹枝因雪覆盖面似白玉一般)。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同学们回去以后。

1、把课后练习题的第一题、第四题做在作业本上。

2、背诵《咏雪》。

世说新语两则的教学设计范文汇总篇五

1.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重点词句的翻译。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熟读课文,复述课文。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学方式:诵读、复述、疏通、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

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

《咏雪》。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播放《雪绒花》作为背景音乐。)。

多媒体展示雪花纷飞的图片,学生赏析。

然后过渡到问题设计:你觉得雪花像什么呢?用什么比喻好呢?

进而问他们,既然这样,你们想知道古人用什么来比喻雪花的呢?从而导入所学课文.

二释题:

1先指名让学生介绍。

2教师再放幻灯片,进行补充说明。

《世说新语》,刘宋临川王刘义庆编著,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全书共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夙慧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这部书不仅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史料,也因为其语言凝炼、人物形象鲜明成为古典小说的源头之一。

三、整体感知 自主探究。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作点拔。

2学生示范朗读并做点评。

3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4疏通文意。

四、分组讨论  质疑体会。

• 教师导学。

1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咏雪》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

a文章开头一句话,短短十五字,交代了哪些内容?

b.“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c.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d.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多媒体投影下大雪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再讨论分析。)。

e.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给予鼓励。对于咏雪的名句,让学生拓展思维。

五、生生交流  拓展延伸。

让学生再举几例古人吟咏白雪时用的比喻的诗句。把事先找好的诗句和学生做交流。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北风行》。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高群《对雪》。

五、运用比喻想像写作。

古人咏雪的诗句写得如此精妙——(问题设计)怎样的比喻才是好比喻呢?

归纳:由“形似”到“神似”!

让学生尝试比喻句的写作:

英语中有26个字母,从这些大写字母中任选几个,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例句:a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

b是两个联结的心,是友谊。

c是未满的月牙儿,是缺憾。

学生展示自己的比喻……同时适时师生共点评!

六、教师小结及作业的布置。

1教师小结。

2布置作业。

(一)在读准节奏,读出韵味的基础上,背诵《咏雪》一文。

(二)搜集古人咏雪的诗句。

(三)预习《陈太丘与友期》。

板书设计。

形似——神似。

比喻。

美的意境。

第二课时   《陈太丘与友期》。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先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再逐渐地引入课文)。

2、总结学生发言,由此导入新课:

是的,几千年来“人无信而不立”、童叟无欺的故事不断地熏陶着我们。老祖宗们反复地告诫我们,诚于中必信于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得诚实无妄、信守诺言、言行一致,也就是我们必须讲诚信。

当然在为人处世中,我们还得讲礼貌,因为这样更能使自己受到别人的尊重,为自己迎得别人的信任。还记得歌德曾说过的话吗?——“一个人的礼貌是一面照出它的肖像的镜子。”礼貌待人对于个人来讲是一个人内在美的体现,是社会交往的需要。接下来,我们就要学习一篇与“信”“礼”相关的文言文。

二、口头表达活动:

那么,谁能讲讲这则小故事?(讲故事,不是翻译)(教师进行评价)。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放录音(或师范读)。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师正音,辨形。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3遍,争取读熟。

4、教师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并纠正阅读中出现的问题。

四、疏通文意 。

1、生译为主,师提示重点词、句。(放幻灯片)。

期:(古义)约定、(今义)星期。不:现写作“否”,表示不。

引:拉。 过:超过。顾:回头看。 委:丢下、抛弃。

〈2〉、师生共同明确这则短文的重点词句,并识记。

五、分组讨论  质疑体会。

师预先准备,与学生的质疑相结合。

〈1〉友人未到,陈太丘就独自走了。假如你是陈太丘,你会怎么做?

(可以选择陈太丘那样“舍去”,因为友人不守时,也可以选择再等等或打电话问明情况,表现你的态度)。

〈2〉哪些言行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当父母问年仅七岁的元方“尊君在下”,元方不是简单的回答“已去”,而是详细地回答“待君久不至,已去”。当友人怒斥其父“非人哉,与人其行,相委而去”时。元方义正严辞地进行驳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些都表现了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3〉“友人渐,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为什么?(如答失礼,理由可参考:元方批评友人无理,自己更应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是有错,也应以礼待之。如答不失礼,理由可参考:友人失约在先,是无信;友人骂元方之父,是无礼;对七岁的孩子不应求全责备)。

〈4〉假如第二天陈太丘与友人见面,请设想一下,他们俩各自能说些什么?(开放性试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做答,言之成理即可)。

针对上述问题及质疑采用多形式解答:问题1、2由小组内成员自行讨论解答:问题3、4、5、师指导生解答。

六、美文共赏活动(拓展延伸)。

下面短文,同出自《世说新语》。与《期行》进行比较阅读。

荀巨伯探友。

七、一文一诗活动: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之习乎?——孔子(让学生识记)。

八、小结。

比较两篇文章在内容上的异同:

《咏雪》描写了人物群像,

侧重表现了谢道韫的文采。

与孩子有关 。

主要描写了元方,侧重表现了。

元方的懂礼识仪,聪明刚正。

九、布置作业。

课本剧表演活动。

课外小组成员根据《期行》的内容,适当分配角色,自编台词,编排课本剧。(目的:深入体会文章主旨,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

附板书设计 。

陈太丘:与友其行、期日中,过中不至,舍去 (守时)。

期友人:过中不至(无信) 守时。

行 对子骂父(无礼) 守信。

元方:怒斥友人,有理有据。

主题思想:通过陈大丘与友期行的故事,说明了“守时”、“守信”、“有礼”的重要性。

世说新语两则的教学设计范文汇总篇六

“丑小鸭”向往美,追求美,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实现了他所追求的理想。安徒生也是一样,他终于成了一个伟大的童话艺术家,创作出了那么多充满了爱和鼓舞人们向真、善、美追求的美丽的故事,给人们带来快乐、希望和幸福。在他年老的时候,他的故乡奥登塞市的居民赠他以“奥登塞市荣誉公民”的称号。在授予这个光荣称号的那天晚上,他们举行了火炬游行,庆祝他们饱经沧桑的儿子安徒生归来。面对着故乡的人们,安徒生这样描述他当时的感情:

“我觉得我自己很卑微、无力和渺小,我好像是站在我的上帝面前一样。我在思想、言语和行为各方面的弱点,现在都在我面前展开。这一切都在我的灵魂里突出地直立着,好像这个纪念日就是我的审判日似的。当人们这样称赞和尊重我的时候,上帝一定会知道我是感到多么卑微。

胸怀大志,不懈追求,谦虚谨慎,正就是丑小鸭——安徒生的本色。

二、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三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一向讨厌母鸡,不知怎样受了一点惊恐。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没结没完,而并没有什么理由;讨厌!有的时候,它不这样乱叫,可是细声细气的,有什么心事似的,颤颤微微的,顺着墙根,或沿着田坝,那么扯长了声如怨如诉,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个小疙瘩来。

它永远不反抗公鸡。可是,有时候却欺侮那最忠厚的鸭子。更可恶的是它遇到另一只母鸡的时候,它会下毒手,乘其不备,狠狠的咬一口。咬下一撮儿毛来。

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能使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成绩;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下去。

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一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儿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的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当它发现了一点可吃的东西,它咕咕的紧叫。啄一啄那个东西。马上便放下,教它的儿女吃。结果,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的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似的,它自己却削瘦了许多。假若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去,把它们赶出老远,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

它教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一天教多少次。它还半蹲着——我想这是相当劳累的——教它们挤在它的翅下、胸下,得一点温暖。它若伏在地上,鸡雏们有的便爬在它的背上,啄它的头或别的地方。它一声也不哼。

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使任何贪睡的人也得起来看看,是不是有了黄鼠狼。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1.文章开头说“一向讨厌母鸡”的原因是:

(1)__________。

(2)__________。

(3)__________。

2.第2段中的“下毒手”指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

3.倒数第4段中的两个破折号的作用是()。

a.表解说b.表转折c.表递进d.表插说。

4.结尾说:“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原因是__________。

(不超过25字)。

5.请用一句话或两句话代替文中的“……”,使上下文自然衔接起来。(不超过30字)。

答:__________。

3:丑小鸭。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1.(1)声音难听;(2)欺软怕硬,永远不反抗公鸡,却欺凌鸭子和母鸡;(3)炫耀成绩,骄傲自大。2.狠狠的咬下一口,咬下一撮毛来3.d4.因为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而伟大5.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我看见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鸡。

世说新语两则的教学设计范文汇总篇七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两分钟训练(讲故事)。

导入:请同学讲述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的故事。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在我国的文学史上诞生过无数著名的传世名作。而古代小说又是其中最灿烂的一个部分,大家知道哪些古代小说呢?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品都是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才产生的,古代小说的源头在哪里?六朝时期风行一时的笔记体小说就是古典小说的'摇篮。古代小说和现代小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古代小说所记得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世说新语》就是六朝志人小说代表作,刘义庆编著。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三、理解文义、探究深层含义:

1、结合书下注释,理解句意、文意: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诗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地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3、提问:大家对于课文有没有什么疑问?(引入下面的问题组)。

(1)文中的这一家人是在一种怎样的氛围下聚会的?(轻松,温馨)从哪里看出来?(内集,欣然,大笑)。

明确:文章交代咏雪背景只有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别看这短短的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却相当多。东晋的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书官宦之家,在这样的家族里,遇到雪天无法外出,才有“讲论文义”的雅兴,召集人兼主讲人当然是谢太傅谢安,听众是“儿女”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

(2)“公大笑”一句中省略了谢安的话,如果你是谢安,你会说出什么话来?“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文末为什么要强调谢道韫是王凝之的妻子?(表示一种赞扬与敬佩)。

明确;下面接着写主要事件—咏雪。主讲人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录下来了两个答案,主讲人对这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但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4、总结:全文以寥寥数笔,就将当时的环境和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作者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他使用一些非常形象的比喻,凝炼生动的语言,点出了人物与环境的特点,使之跃然纸上。这一则被编入书中“言语”,文章只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客观地写出,未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的意图是明显的,谁的语言好,谁都不好,可一望而知。这正是本书叙事的一大特点。

四、拓展延伸:

我们先看看苏轼的两首词,都与飞雪有关:“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水晶盐,为谁甜?手把梅花,东望陶潜。……”这两首词把景色和人物情感交织在一起,表达的是什么情感?(都表达了思念之情)。大家能不能想一些恰当的比喻来形容不同的雪景。

五、布置作业: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第二课时。

世说新语两则的教学设计范文汇总篇八

1、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诵读课文,多角度的拓展学生的思维。

(播放刀朗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作为背景音乐。)。

多媒体展示雪花纷飞的图片,学生赏析。

然后过渡到问题设计:你觉得雪花像什么呢?用什么比喻好呢?

进而问他们,既然这样,你们想知道古人用什么来比喻雪花的呢?从而导入所学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作以点拔。

2、学生示范朗读并做以点评。

3、扫除字词上的障碍,请同学们借助注解,读准字音,理解字词的含义。

4、用学过的“加字法”和“换字法”翻译课文,并试背诵课文。

学生按学习小组进行“合作探究,互问互答”。

教师适时点评,自然过渡。

让学生再举几例古人吟咏白雪时用的比喻的诗句。把事先找好的诗句和学生做交流。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北风行》。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高群《对雪》。

古人咏雪的诗句写得如此精妙——(问题设计)怎样的比喻才是好比喻呢?

归纳:由“形似”到“神似”!

让学生尝试比喻句的写作:

英语中有26个字母,从这些大写字母中任选几个,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例句:a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

b是两个联结的心,是友谊。

c是未满的月牙儿,是缺憾。

学生展示自己的比喻……同时适时师生共点评!

二零零五年十月。

世说新语两则的教学设计范文汇总篇九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3、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针对文中内容,谈谈自己的见解。

第一课时。

学生齐读课文前言,然后让学生说说古代有哪些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如:司马光砸缸、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而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中的古代少年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咏雪》。

(一)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

1、先请学生介绍。

2、教师补充:  刘义庆(403——444),南宋人,爱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按照类书的形式编排,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世说新语》内容主要记述自东汉至东晋文人名士的言行,尤重于晋。所记事情,以反映人物的性格、精神风貌为主,作为史实来看,绝大多数无关紧要。书中表彰了一些孝子、贤妻、良母、廉吏的事迹,也揭露和讽刺了士族中某些人物贪残、酷虐、吝啬、虚伪的行为,体现了一些基本的评价准则。《世说新语》的文字,素称简洁隽永,笔调含蓄委婉。它没有铺叙或过多的描写,更绝少夸张之处。但寥寥几笔,却能表现出相当生动的人物形象。这是因为作者采取遗貌取神的手法,删落枝叶,抓住人物本身最有特征、最富于意味的动作和语言,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并且,它所记载的人物语言,大多是活的口语,使人如闻其声。

(二)诵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背诵。

2、全班齐背,再抽查个别学生背诵。

(三)疏通课文大意。

要求学生对照课文注解和《词语手册》,自己先把课文口译一遍,然后在班级交流,逐句请学生来翻译。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

(四)合作研讨。

1、文中第一句话交代了哪些内容?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文中营造了怎样的家庭氛围?就此谈谈你自己的感受。

明确:融洽、欢快、轻松。后一问要学生各抒己见。

3、文章结尾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明确:言之有理即可。如春雪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三、当堂完成课堂练习,并再次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背诵《咏雪》,并当堂默写。

2、文学常识回顾。

3、文中重点字词解释:内集讲论文义俄而欣然差可拟未若。

二、学习《陈太丘与友期》。

(一)读课文,说大意。

1、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读至熟练为止。

2、让学生同桌合作,理解疑难词句,并口头翻译课文。

3、请一位学生说说课文大意。

4、之后班级交流,逐句翻译课文。疑难字词,教师加以强调。

(二)读课文,说人物。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集体揣摩对话的语气、语调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试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要求准确、流畅和有感情。

3、从文中任选一个人物,根据其言行举止说说自己的整体感受。

如:元方——聪明、懂得为人的道理。

(三)读课文,说语言。

1、默读课文,理解一些文言词语的含义。如:期、舌去、乃、尊君、不、委、家君、则、引、顾。

2、默读课文,理解一些文言语句的含义。

(四)读课文,说看法。

1、文中哪两个词语是全文的核心?(无礼、无信)。

2、这篇文章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借陈记义正辞严的斥责,从反面来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

3、你认为文中的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五)当堂背诵比赛。

世说新语两则的教学设计范文汇总篇十

课文解读:

本文故事性强,对七年级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尽管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家庭生活展开,跟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贴近,所以学习起来会很容易。关键是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组织讨论有争论的问题,鼓励有创见性的意见。

设计依据: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2、关照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倡导学生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3、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体验、感悟和思考。

教学过程:

同学们,老师在黑板上画一幅画,大家猜猜老师想画的是什么?(老师画一简笔画树,树干上的枝叉手面用来写人名,几个直线就可完成此棵树)学生答:树。教师:真聪明!对!这是一棵树,而且是棵“聪明树”!凡是名字被写到树上的人表示他非常的聪明!我们在小学学到了我国古代哪些聪明少年?请告诉老师,我将把他的名字写到“聪明树”上。像这样的少年我国古代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学习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中的两则,再去认识几位这样的少年。(板书课题)

1.读——学生自读,把握节奏:请大家先自由的将课文读一遍,当你能够流利朗读的时候请举手,最先举手并流利朗读课文的同学,你的名字将被写在“聪明树”上。(待学生举手后请学生朗读,师生订正后并请其他同学评判是否可上“聪明树”。)

2、问——自读提问,词句积累:俗话说,学习贵有疑问,没有疑问就没有学问。现在请大家结合书下的注释看书,看看有没有不懂的词句,如果有请举手告诉大家,由同学和老师帮你解决,问题提的最好的同学,你将是最会提问的聪明学生,“聪明树”上的位置已经帮你留好了!(学生提问,师生互答)

3、背――比赛背诵,培养能力:大家问题提的都很好。老师还想知道我们班上哪位同学最会背书。《咏雪》一文只有六句话,现在请你开始背诵这则故事,当你能的时候请举手,你的名字将会从“聪明树”会背的枝丫上长出来。(学生读书、背诵、上“聪明树”)

4.述——创新讲述,发展思维:我们都喜欢听故事,老师想请一个同学把第二个故事讲给我们听一下,不过你想上“聪明树”的话就必须创新,试着用陈元方或友人的口吻讲述。(老师提示故事中人物说话的语气,这样才能讲的生动。讲的好的上“聪明树”)

2、分组讨论二:第二则故事中友人已下车向元方道歉,但元方仍入门不顾,这是否失礼?如果失礼他将不能上“聪明树”,你是否同意陈元方上“聪明树”?说说理由。

现在“聪明树”的顶端还有两个位置,名字被写到这个位置的人你将是最聪明的。谁是我们班最聪明的学生?现在老师出个题目考考你。

思考:《咏雪》中谢朗和谢道韫将“纷纷白雪”分别比作“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你还能不能说说“纷纷白雪”像什么?说的好,你的名字将被写到聪明树的顶端。

今于老师有幸同大家一起认识了才华出众的谢道韫,明白事理的陈元方;老师更有幸的是认识了我们班上许多会读、会问、会背、会讲、会说的聪明学生!让我们今后每节课都能像今天这节课这样聪明,把属于我们自己的“聪明树”浇灌的更高更大!

世说新语两则的教学设计范文汇总篇十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了解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3、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针对文中内容,谈谈自己的见解。

第一课时。

学生齐读课文前言,然后让学生说说古代有哪些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如:司马光砸缸、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而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中的古代少年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咏雪》。

(一)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

1、先请学生介绍。

2、教师补充:

刘义庆(403——444),南宋人,爱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按照类书的形式编排,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世说新语》内容主要记述自东汉至东晋文人名士的言行,尤重于晋。所记事情,以反映人物的性格、精神风貌为主,作为史实来看,绝大多数无关紧要。书中表彰了一些孝子、贤妻、良母、廉吏的事迹,也揭露和讽刺了士族中某些人物贪残、酷虐、吝啬、虚伪的行为,体现了一些基本的评价准则。《世说新语》的文字,素称简洁隽永,笔调含蓄委婉。它没有铺叙或过多的描写,更绝少夸张之处。但寥寥几笔,却能表现出相当生动的人物形象。这是因为作者采取遗貌取神的手法,删落枝叶,抓住人物本身最有特征、最富于意味的动作和语言,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并且,它所记载的人物语言,大多是活的口语,使人如闻其声。

(二)诵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背诵。

2、全班齐背,再抽查个别学生背诵。

(三)疏通课文大意。

要求学生对照课文注解和《词语手册》,自己先把课文口译一遍,然后在班级交流,逐句请学生来翻译。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

(四)合作研讨。

1、文中第一句话交代了哪些内容?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文中营造了怎样的家庭氛围?就此谈谈你自己的感受。

明确:融洽、欢快、轻松。后一问要学生各抒己见。

3、文章结尾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4、文中的两个比喻,你认为哪个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明确:言之有理即可。如春雪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三、当堂完成课堂练习,并再次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背诵《咏雪》,并当堂默写。

2、文学常识回顾。

3、文中重点字词解释:内集讲论文义俄而欣然差可拟未若。

二、学习《陈太丘与友期》。

(一)读课文,说大意。

1、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读至熟练为止。

2、让学生同桌合作,理解疑难词句,并口头翻译课文。

3、请一位学生说说课文大意。

4、之后班级交流,逐句翻译课文。疑难字词,教师加以强调。

(二)读课文,说人物。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集体揣摩对话的`语气、语调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试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要求准确、流畅和有感情。

3、从文中任选一个人物,根据其言行举止说说自己的整体感受。

如:元方——聪明、懂得为人的道理。

(三)读课文,说语言。

1、默读课文,理解一些文言词语的含义。如:期、舌去、乃、尊君、不、委、家君、则、引、顾。

2、默读课文,理解一些文言语句的含义。

(四)读课文,说看法。

1、文中哪两个词语是全文的核心?(无礼、无信)。

2、这篇文章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借陈记义正辞严的斥责,从反面来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

3、你认为文中的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五)当堂背诵比赛。

世说新语两则的教学设计范文汇总篇十二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了解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3、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针对文中内容,谈谈自己的见解。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学生齐读课文前言,然后让学生说说古代有哪些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如:司马光砸缸、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而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中的古代少年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咏雪》

(一)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

1、先请学生介绍。

2、教师补充:

刘义庆(403——444),南宋人,爱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按照类书的形式编排,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世说新语》内容主要记述自东汉至东晋文人名士的言行,尤重于晋。所记事情,以反映人物的性格、精神风貌为主,作为史实来看,绝大多数无关紧要。书中表彰了一些孝子、贤妻、良母、廉吏的事迹,也揭露和讽刺了士族中某些人物贪残、酷虐、吝啬、虚伪的行为,体现了一些基本的评价准则。《世说新语》的文字,素称简洁隽永,笔调含蓄委婉。它没有铺叙或过多的描写,更绝少夸张之处。但寥寥几笔,却能表现出相当生动的人物形象。这是因为作者采取遗貌取神的手法,删落枝叶,抓住人物本身最有特征、最富于意味的动作和语言,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并且,它所记载的人物语言,大多是活的口语,使人如闻其声。

(二)诵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背诵。

2、全班齐背,再抽查个别学生背诵。

(三)疏通课文大意

要求学生对照课文注解和《词语手册》,自己先把课文口译一遍,然后在班级交流,逐句请学生来翻译。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

(四)合作研讨

1、文中第一句话交代了哪些内容?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文中营造了怎样的家庭氛围?就此谈谈你自己的感受。

明确:融洽、欢快、轻松。后一问要学生各抒己见。

3、文章结尾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4、文中的两个比喻,你认为哪个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明确:言之有理即可。如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三、当堂完成课堂练习,并再次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背诵《咏雪》,并当堂默写。

2、文学常识回顾。

3、文中重点字词解释:内集 讲论文义 俄而 欣然 差可拟 未若

二、学习《陈太丘与友期》

(一)读课文,说大意。

1、 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读至熟练为止。

2、 让学生同桌合作,理解疑难词句,并口头翻译课文。

3、 请一位学生说说课文大意。

4、 之后班级交流,逐句翻译课文。疑难字词,教师加以强调。

(二)读课文,说人物。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集体揣摩对话的语气、语调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试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要求准确、流畅和有感情。

3、 从文中任选一个人物,根据其言行举止说说自己的整体感受。

如:元方——聪明、懂得为人的道理。

(三)读课文,说语言。

1、默读课文,理解一些文言词语的含义。如:期、舌去、乃、尊君、不、委、家君、则、引、顾。

2、默读课文,理解一些文言语句的含义。

(四)读课文,说看法。

1、 文中哪两个词语是全文的核心?(无礼、无信)

2、 这篇文章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借陈记义正辞严的斥责,从反面来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

3、 你认为文中的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五)当堂背诵比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