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精选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及防治对策论文通用(通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14:51:26 页码:10
精选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及防治对策论文通用(通用9篇)
2023-11-23 14:51:26    小编:ZTFB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工作,总结是对自己收获的一种回顾和总结。在写总结之前,我们需要明确总结的目的和重点。推荐给大家几篇总结范文,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及防治对策论文通用篇一

摘要: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给建筑施工企业敲响了警钟,企业需要不断的更新和完善自身管理,通过加强资金和资源方面的管理来培养自身的优势,确保管理工作的质量。加强会计内部控制对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是极为有利的。本文对施工企业加强会计内部控制的对策进行了阐述。

1.1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职责及权限应明确。施工企业会计审批工作人员、办理人员、财务资料保管人员等应该明确各自的职责权限,相互之间要相互制约、相互分属各自的岗位。

1.2重要经济事务决策程序应进一步明确。施工企业在进行重要的对外投资、资金调节、企业资产清理等与经济事务相关的决策中,应该严格遵守相关的条例或规定,加强过程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让决策者和程序执行者之间相互合作、相互监督。

1.3各项财产在清点盘查期间要明确相关制度。施工企业要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进行财产清查,对各种物资财产全面或者部分进行盘点,对现金、票据、债权债务、银行资金情况等进行核对,确保财产、资金、物资的安全和完整。

1.4会计资料的内部审核与审计的准确性应明确。施工企业的财务部门需要专门的稽核人员对内部的会计凭证、会计报表、会计账目等相关信息资料进行严格的复核,以便确保会计资料的准确性。

二、当前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现状。

2.1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会计人员的良好专业素质是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执行的基础。建筑施工企业业务范围广,故需要较多的会计人员才能够完成日常的会计核算,因此难免会有部分素质较差的人员混迹其中,特别是会计主管人员素质的高低,对会计控制制度的认识不足,更直接影响到了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2.2会计信息失真。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是企业制定各方面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但当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因财务人员素质及其他方面的原因,存在较多的会计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严重地损害了企业利益,使管理者在制定决策、遵循国家的宏观经济指导与判断等方面受到了影响。

2.3时常发生违法违规现象。在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因其管理过于分散,经济活动的主办、授权、执行、核准、记录与复核等步骤不按规定程序走,企业内部部门之间不能很好地相互协调与制约,导致控制程序不能正常发挥功效,违法违规现象多有发生。比如,在一些建筑施工企业里,主管会计、业务经办人员、领导等钻企业内部控制不严的漏洞,私自设置账外账,严重的甚至私存公款。

2.4领导层对会计控制缺乏足够认识。企业领导层的重视及支持,是会计内部控制能够顺利实施的保证。而建筑施工企业多以项目部的形式运营,项目部是临时机构,这导致了项目领导层难免会存在“短视”,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企业的管理提升及长远目标,对会计内部控制更是缺乏足够的重视,主要表现在:法制观念淡薄;权力过于集中;思想不重视。

2.5缺乏完善的会计内部控制监督体系。在建筑施工企业,由于企业自身管理方面的缺陷和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原因,使得在执行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监督人员监管范围留有漏洞、监督控制力度不足、监督管理环节重复等。施工企业缺乏相应完善的会计内部控制的管理监督制度和措施,致使其监督起不到原有的作用,达不到监督调控的目的和要求。

3.1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加强会计内部控制的首要任务在于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建筑施工企业财务人员所在位置分散,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给施工企业对财务人员的管理带来麻烦。但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势在必行,企业应采取以下措施:首先,企业应定期或不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可以现场或通过网上远程培训的方式进行,使会计人员用强大的专业知识来武装自己,为会计内控制度的有力执行打好基础。其次,通过各种方式,对财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同时应多关注财务人员的思想动态,把不良行为扼杀在摇篮里。最后,企业应为财务人员的成长搭建平台,使得他们有自我发展的机会,同时会自觉对自己进行思想及行为约束,为自己及企业的前途而奋斗。

3.2检查内部会计控制的.设置是否符合内控原则。企业内部控制应遵循以下原则: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制衡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及成本效益原则。对于建筑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设计应先适应自身规模,在此基础上进行人员及资源的配置。其次应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即为会计控制所投入的人力及资源与产出效益相匹配。有些控制会影响工作效率,但可能会避免重大损失,此时仍应实施相应控制。内部会计控制可以采用先进的信息及网络手段进行设置,可以极大地提高实现会计控制的效率。

3.3对内部会计控制流程进行梳理。企业应对内部会计系统控制进行详细的梳理,堵塞制度及流程上的漏洞,即:是否对会计人员进行合理分工,使之相互监督和制约;是否按照规定取得和填制原始凭证;凭证是否连续编号;是否规定合理的凭证传递流程;是否对凭证的装订和保管手续明确责任;是否合理设置账簿;是否按照?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的要求编制、报送、保管财务会计报表等。

3.4内部会计控制需要有适当的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内部会计控制能够实现的重要保证,通过将其纳入管理体系和相应的活动,确保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实现良好的效果,因此,施工企业应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或建立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制度,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的漏洞和隐藏的问题,对薄弱环节进行及时修正或改进,在确保规则得到遵守的情况下,做到违章必究和违规必罚,以更好的完成内部控制目标。

四、结论。

建筑施工企业要想规避行业风险,提高综合管理能力,完善内部会计控制是有效的途径之一,此举不仅能使企业的资源合理配置,使企业的财务活动安全运行,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为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朱元萍.关于施工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思考[j].工业技术经济,(01).

[2]崔幼强.如何加强建筑施工企业内控制度[j].现代商业,(03).

[3]嵇红卫.施工企业加强会计内部控制的措施探讨[j].china'sforeigntrade,(18).

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及防治对策论文通用篇二

我国经济的发展使得人类活动和工业发展增强,与此同时也使得城市水污染问题增加,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与工作。所以,通过对城市水污染现状以及治理的对策进行分析,能够有效控制水污染的源头和进程,也能够实现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当前,需要对城市水污染的原因和现状进行分析,其中还存在着治理意识不到位、污染缺乏监督、技术落后等情况,所以通过有效的防治能够提升城市健康发展,推动城市经济进步。

我国是人口大国,用水量也十分巨大,在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下,我国各行各业都加大了城市用水量。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技术,在城市的各个环节的发展都都离不开水资源的有效应用。但是我国目前的水资源比较匮乏,在当前的情况下如何解决城市水污染的问题是当务之急,同时也要减轻生活污水问题,通过有效的治理给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提供帮助。

目前我国水资源匮乏情况已经十分严重,全国有超过一半的地区存在着缺水现象,这样给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正常生活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同时,我国很多城市居民的正常用水出现问题,在水资源分配不均衡的情况下,加大了城市水污染的情况。首先,我国城市水污染的范围比较大,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很多城市的污水排放量在增加,使更多的污水排放进清洁水内。很多江河湖泊已经遭受着污染,发生水质变质,当前的污水排放管理模式不能有效的治理,使得我国水资源污染状况加深。同时我国各地对水污染重视程度不同,在管理时也不能通过有效的手段解决,使得城市水污染情况加剧,城市水污染情况容易从局部转化为大规模,这样在需要在对环境和水资源保护的过程中通过更加科学和系统的管理方式来对我国污水进行合理的处置,环节水资源的污染加剧的情况。

2.1城市污水的无节制排放。

在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城市中居民和工业、农业等各个产业都在排放着污水,这些污水很难得到控制,所以大量未经过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入江河湖海中,使得城市的地下水被污染,给城市中的污染治理难度增加,也破坏了安全的用水环境。

2.2城市污水处理意识不到位。

企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很多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在运行时都会产生大量的城市污水,在排放过程中也有很多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引入和城市用水当中,这种情况严重的威胁到了城市水资源的正常使用,而先发展再治理的理念也在很多城市管理者中逐渐蔓延,经济的发展无法带动城市污水处理效率的提升,所以企业需要加大对处理意识的提升也需要漫长的时间对污水进行恢复。

2.3.城市污水排放缺乏有力监督。

城市污水一方面是居民排放,另一方面就是盈利企业,而大量的企业排放污水没有有力的监督,或者排放后惩罚成本过低,使得很多城市不重视对污水排放情况。同时很多地方的管理机制不健全,对污水排放的监督不具体。当前,很多城市在排放过程中虽然建立了专门性的法规,但是自身还存在着很多局限性,很难实际的进行贯彻落实,影响污水的有效处理,很多监督管理人员对于监督工作不重视,很多污水处理过程中受到多方阻碍,影响污水排放处理效率。在处理过程中也会受到地区的人力,资金等因素的影响,监督管理机制建立健全难度大,很多工作不能有效的展开,导致城市污水情况越来越严重。

要想提升当前水污染治理的有效性,需要加强城市水污染治理意识,对企业、个人和政府等加强水污染成治理意识的灌输,保证环保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宣传教育。在重视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需要对水污染进行控制。同时,相关部门要成立专门的治理小组,通过有效的治理方案来支持城市水污染的管理工作,不断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对管理人员进行监督管理与技术和意识的提升,從而保证我国水污染治理的有效性。

3.2加强对城市水污染治理的监督。

在我国城市水污染的防治过程中,政府在承担最重最重要的责任,其中除了治理之外,还需要进行相关的监督工作。对于水污染的情况,需要做到动态监督管理,通过建立专门的管理小组和管理体系对江河湖海进行管理,保证出出现污染情况能够及时的治理,找到源头并进行相管的责任认定,发挥监督的有效作用。在整个治理过程中需要成立相关的技术小组,对企业的废水排放情况进行系统的监督和预警,出现问题及时制止,重视监督和污水排放的全面性以及有效性。

3.3创新和引进先进的技术支持。

当前最重要的就是对城市水资源污染的技术进行创新,通过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来提供更加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保证排放进江河湖海的水质清洁,同时也需要成立相应的技术小组,对企业中的污水进行有效的治理,提高排放的检测技术水平,保证水质的清洁。其次,也需要加大对废水在生产技术的探究,建立污水处理工程,给居民创造更加安全和稳定的用水环境。也可以通过重复利用水资源来提高企业的经济能力和水质保证。最后,也需要对国内外的先进理念和实践技术进行创新,通过与自身的情况进行结合,来保证治理水污染有效性。

综上所述,针对我国当前水污染现状,需要有效的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其原因和相关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目前我国人口基数大用水量也在不断增多,同时我国水资源匮乏的情况也在不断显著,所以城市水污染问题必须要有效地解决。通过加强水污染防治意识,加强管理和监督,通过有效的技术支持来实现城市水污染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动力。

[1]杨德信,韦树铌.城市水污染现状及其治理对策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04):114.

[2]方冉.论城市水资源污染治理与环境保护[j].科技风,2019(02):123.

[3]张艳丽.浅谈城市水污染的现状与治理建议[j].中外企业家,2018(36):220.

[4]潘鑫.浅谈城市水污染的现状与治理建议[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8(08):112.

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及防治对策论文通用篇三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国家对于水环境与河道治理工作高度重视。怎样采取适当措施来整治河道污染问题,是目前阶段环境保护工作的重大问题。基于此,先列出河道污染与水环境中面临的问题,再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意见建议和治理措施,以期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河道治理;水环境保护;措施。

水是生命之源,农业的命脉,工业的血液,人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水资源。随着当今社会环保理念的广泛深入,人们更加重视对水资源的爱护。

1.1控污工作开展相对较为困难。

工业发展初期,工厂难免会排放污水,这些污水一旦汇入河道,就会污染水资源,给水环境带来巨大的威胁。尽管甘肃省的水环境整治工作正在有序开展中,但是河道治理工作开展时间相对较晚,治理方法单一,再加上污染程度不同地区存在,所以甘肃省的水环境和河道治理工作成效不明显。因此,面对水环境和河道污染问题,如果要想实现真正彻底的有效治理,达到环境保护的目标,则需要采取多种合理有效的方式对水环境加强治理。

1.2生态护岸技术有待提高。

我国在河道水环境治理方面,治理观念比较滞后,与新时代建设的要求并不相符合,而传统的陈旧的河道治理措施,则牵制着新型技术的发展,在河道治理的生态护岸方面,技术还比较欠缺。制约生态护岸技术转型升级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其一,传统观念的束缚。在河道设计方面,缺乏长远性与有效性。在实际工程操作中,滞后的护岸技术应用效果并不显著,但是新型的生态护岸技术应用范围却比较小。其二,生态护岸技术在应用时,需要有专家对其进行评审,通过实践来增长经验,弥补不足,不仅要确保生态护岸技术的安全性,而且还要使其具有良好的水环境保护效果。

2.1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

在水环境保护方面,首先就是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与规划。甘肃省水环境和河道治理工程比较大,所以应当从实际出发,结合河道治理的教训与经验,制定科学合理的河道治理方案。把水环境保护与河道治理放在同等地位,这样有助于转变传统落后的治理理念,将生态环保的科学理念与河道治理规划设计相结合,从而实现环境、安全与资源的统一。

2.2落实监管措施,加大执法力度。

一是推行网格化管理。将区划分为不同的网格单元,同时使网格内需要重点排污的企业落实到人的方面,初步形成由点到人、由横到边、由纵到底和由面到县的监管格局。二是严把环保审批关。要重视对源头的治理过程,对不符合环保要求或产业政策的项目都不予审批,从而引导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三是加大督察督办力度。以中央环保督察组督察整改为契机,加大对水污染治理的督察督办力度,针对查办过程中的问题,下达督办通知,责令其限期进行整改。四是加大环保宣传力度。积极借助新闻媒体、网络等传媒方式进行环保宣传,扩大宣传面,增强环保宣传效果[1]。

2.3生态护岸,截污控污。

在生态护岸的实施过程当中,必须不断地积累工作经验,吸取教训,根据所制定的生态护岸规划方案,认真负责地落实多项技术要求。相关部门更需要推动新型生态护岸技术的应用,以期达到良好的预期效果。在河道截污控源治理方面,务必进行充分的科学调查研究。当前,河道污染治理刻不容缓,主要内容是进行工业与生活点源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其中工业污染的影响最大。所以,务必根据达标方案的分析,对各种污染源进行控污与截污的处理,还可以通过采取污水与雨水分流排放的方式,避免污水流入河道。除此以外,政府务必加大污水管理力度,对当前部分严重污染的企业加强管理,引导工业部门的节能减排工作。建立专业的垃圾处理厂,实现对生活垃圾中固体污染物的资源再利用。

2.4加强河道清淤工作。

对河道的管理务必从多个角度出发,制定合理的管理方案、科学的处理措施,加强对河道污染物的清理,从而尽可能地降低工农业污染程度,水资源管理部门更应将方案落实到人、到单位,层层传导压力,提高管理水平,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以达到水环境与河道综合治理的目标。

2.5加大宣传保护力度。

对于水环境保护与河道整治,人民群众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甘肃省的不同河流都流经多个乡镇,因此河道保护与沿线居民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十分关键。水环境保护和河道治理工作,并非一日之功,所以务必要提高人民群众投身环保的积极性,促使其加入水环境保护的行列,使每个人都能为水环境与河道治理做出自己的贡献。相关管理部门也要积极进行水环境保护与河道治理方面的知识培训,将其推广到人民群众中去,从而提高人民的环保意识,使水环境保护与河道治理工作得以落实,进而改善河道水环境。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对河道进行整治,对水环境进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加强水环境与河道治理工作,有利于排洪泄洪,更有利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水源。水污染问题伴随着经济发展而出现,所以这就要求人们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理措施,加强对水环境的保护,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规划,运用新型生态治理技术,加大对环境保护与河道治理的宣传力度,从而增强水环境保护与河道治理的效果。

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及防治对策论文通用篇四

环境系统结构相对复杂,排污强度大,无疑增加了污染治理和控制的难度。多年以来我国制定了众多措施来治理城市水环境,但由于我国现下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彻底解决污染问题是不现实的,只能结合城市水环境系统自身特性以及诸多影响因素进行治理,最大化的控制污染程度。本文简要分析了我国城市水环境的现状,从城市产业结构、污染管理控制体系、污水处理厂产业化建设等方面提出水环境治理和污染控制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我国多数城市都在不断加强水环境污染控制力度。实践表明,改善和控制城市水污染问题不仅取决于治理技术层面,还与城市发展和城市相关管理体系密切相关。结合我国城市发展的要求,合理治理城市水环境,控制污染,使城市水环境能够良性循环,不仅能解决水环境问题,还能同时解决城市发展的其他相关性问题。

我国城市水环境的主要污染源集中体现在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三个方面[1]。其中农业源主要体现在农作物种植以及畜禽水产养殖产生的污染,不过相较于城市工业源和生活源来说,农业污染源和控制较为方便,作物枯死以及畜禽粪便等都可循环利用在其它产业方面。因此,我国城市水环境的污染集中体现于工业源和生活源,这两方面也是我国城市水环境治理的主要部分。就我国目前的水资源形式来说,我国水资源短缺,淡水资源已经趋于紧张趋势。城市水环境治理通过多年的努力虽然取得了一些效果,但城市水资源供需也有很多突出问题急需解决。城市水环境的治理过程中,面对多样的污染源,致使污染控制变成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水环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健康发展。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各城市已经逐渐加大了水环境治理力度,倡导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部分重点划分区域的水环境治理已经显著改善,水污染情况也一定程度上被控制,加剧趋势被初步遏制[2]。

2.1预防为主,优化城市产业结构。

城市水环境治理的首要目标就是预防水污染,不能处于被动等到污染真实产生再去解决问题。预防水污染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提升全国人民改善水环境的责任意识,国家和政府应该通过媒体、新闻、网络各种渠道加强宣传力度,传达水污染对人类生命健康以及地球环境的严重影响,为了给后代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全国人民都应该跟随国家治理水污染的脚步,唤醒自身水污染控制意识,先行自我改善自我监督,随后相互监督相互促进,进一步强化舆论监督力量[3]。如此方能调动社会群众对水污染的控制意识,在进行自我约束的同时,也能有更多的人对水污染行为进行监督,群众共同产生的社会压力和舆论压力,不仅有效支持了政府的工作,更能给那些污染严重的企业敲响警钟,使其迫于压力重视并有效改善污染问题。其次城市发展过程中应该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合理的产业布局要求遵循自然规律,在环境容量允许的情况下发展,根据环境容量差异,配合实施各项相关措施,使城市水环境系统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2.2合理控制,减少城市排污量。

合理控制城市建设项目的数量,能够有效减少城市排污量。在城市项目建设开展过程中,对其进行环境管理,提高项目的环保准入门槛。将环境管理成为水环境治理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切入点,严格控制建设项目的质量,对于重复性的低质量项目应该直接不予以批准,而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建设项目,则应该视城市发展以及环境容量情况而定。若国家能够根据不同城市的发展状态适宜的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将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者共同协调推进,相信目前的水环境质量将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就取决于国家和城市管理部门的控制力度,对于明令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坚决不批[4]。尤其是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区域范围内,应该重点控制:一级保护区范围内,禁止任何与供水设施和水源保护无关的项目进行建设;二级保护区范围内,禁止任何排放污染物项目进行建设;准保护区范围内,禁止任何对水体有严重污染的项目建设,且有污染的项目,建设后严格遵照排污标准,坚决不允许其擅自增加排污量。另外,对于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域,核心区和缓冲区也是不允许有项目建设的,对于那些想在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内以谋利为目的的申请建设者,坚决不批准。

2.3全面考虑,建立水环境控制管理体系。

城市水环境治理过程是否顺利,离不开完善全面的水环境监控管理体制的配合和支持,针对城市水环境治理的薄弱环节以及相关规划脱节的问题,完善对城市水环境系统做全面研究,研究中针对各城市水环境系统的不同特点对其重新进行功能定位,分析其与城市规划在哪些方面有关联,加强水体空间保护规范的制定,使城市建设中涉水设施布局尽量优化和协调。另外,要建立城市水环境系统整体规划机制,明确规划方案和规划施行目标,使城市水环境系统遵循自然规律节能环保呈良性循环。水环境控制管理体系的建立中,应该以重要水体的保护为中心内容,保障水环境相关的设施能够顺利建设、高效运行。其次则要针对不同城市的水体特性,结合该城市水污染特点以及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发展情况,建立运行监控管理体制,保障城市水处理相关设施以及设备达到适用性强、抗干扰能力强、高精度高稳定性的污水处理效果。定期对城市水环境控制管理的质量进行客观评价,针对其中的问题进行调整和改善,切实提升城市水环境的治理效果。

2.4加大投入,实现污水处理产业化。

就目前实际情况来分析,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率仅占城市排污总量的50%左右,也就是说,实际处理的污水只有被污染水的.一半,其中还不考虑污水处理的质量。其中生活污水处理率仅有30%。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工业生产废水任意排入城市河道,致使城市河道污染日益严重。各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大大改善了水质量,但城市现有的污水厂数量以及处理容量都达不到实际污水处理需求。就笔者的了解,笔者所在城市大中型污水处理厂的建立多数需要借贷,还要引入外资,才能购买合格高质量的污水处理设备。所以政府应该加强资金投入,着力于建设更多高质量高效率的污水处理厂,运用合适的手段进行筹资,使更多的污水处理厂能够建设起来。建立污水处理厂要选用高精度高质量的污水处理设备,以免污水处理质量不达标,且经常损坏增加了维修保养和使用成本。从管理体制上角度来说,城市污水处理厂隶属于政府性单位,如此也会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因此面对污水处理设施建立资金短缺情况,只有将污水处理厂划分为产业化建设的范畴,才能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依靠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体制,实现污水处理产业化,可调动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进来,不断提高污水治理水平,实现城市水环境治理的预期目标。

综上所述,在城市飞速发展的大环境背景下,污染物的排放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因此,城市水环境治理一直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城市水污染控制以及水环境治理是一个长期任务,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或制约,只有全面研究城市水环境系统的特性,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或治理,才能达到预期的治理和控制目标。

[1]王晓锋,刘红,袁兴中,等.基于水敏性城市设计的城市水环境污染控制体系研究[j].生态学报,2016,01:30~43.

[2]张鵾,车伍.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对城市径流污染问题的审视[j].建设科技,2016,01:32~36.

[3]王刚,潘涛,齐珺,等.北京市主要水污染物排放特征及水质改善对策[j].中国环境监测,2016,02:81~88.

[4]董欣,曾思育,陈吉宁.可持续城市水环境系统规划设计方法与工具研究[j].给水排水,2015(03):39~44.

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及防治对策论文通用篇五

:本文针对大气污染的问题,首先解释了大气污染的概念,而后分析大气污染的特点,之后提出了大气污染的防治办法,希望对我国的大气污染问题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更希望我国的大气污染问题能够早日解决。

近几年,我国的工业化水平发展越来越迅速,大气污染问题逐渐搬上日程。大气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氢氧化物等有害气体造成了大气污染问题。城市的大气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更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据研究调查,工业发展水平越讯速的地方大气污染问题就越严重,这说明大气污染问题与工业化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于大气污染问题,我们应该迅速的着手解决,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大气污染防治方案,在此基础上制定应急措施,最后达到根治大气污染的目的。

大气污染就是指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城市中居住的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会向大气中排放出很多有害气体等污染物,而排放的数量已经远远超出了大气和环境的自净能力,于是便形成了大气污染。大气污染不仅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损害,还会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甚至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大气污染源通常被分为两类,分别是人为污染源和自然污染源。所谓自然污染源是指植物等生物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的有毒气体污染环境,或有意外事故造成的大气污染,如森林火灾,泥石流和火山爆发等原因。人为污染源主要是指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以及工厂,交通产生的废气。以上都会对大自然的空气造成严重的影响。

2.1可吸入颗粒物的含量较高。

监控调查显示,我国大气污染的可吸物颗粒物含量超标。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的含量已经大大超出了自然界的自净能力,这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破坏。

2.2煤烟型的污染占主导。

由于我国很多工厂以及住宅都靠烧煤取暖和工作,所以煤烟型污染的排放是占大气污染的主导地位的。据调查,我国大气污染中的煤烟型污染占到了总污染的74%。很多工厂为了追求利益,不顾生态环境,肆意的向大气中排放煤烟型的污染,造成空气质量的下降。

2.3细菌含量较高。

我国的大气污染中还有一个致命的特点就是细菌含量较高。城市中的人口众多楼房众多,绿化面积很少,这就导致大气中含有大量的细菌,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3.1加大对大气环境的监督力度。

想要了解大气污染的问题,就要时刻的进行空气的检测和监督。不断地加强对大气环境的监管力度,这样可以有效的解决大气污染的问题。首先要从我国的政府和地方政府等部门入手,把环境保护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各个地区的地级政府应针对自己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环境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治理办法,监测大气环境,治理大气污染的问题。另外,各级政府还应该对自己当地的工厂进行排查,确保工厂所排放出的废气符合环境质量标准。一旦有排放污染物的含量超标的企业应进行严厉的惩罚,并将惩罚的结果公布出来,达到全民保护环境的目的。

3.2合理规划城市的工业布局。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水平迅猛。在对旧城市进行扩建和改建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当地的环境问题。建设新工业基地的时候也应该考虑到环境问题。第一,应该将工厂的地点选在与居民区有一定距离的地方,不能对居民区造成不良影响。第二,应选择建在城市的下风处,这样工厂在排放废气的时候才不会被风吹到居民区。第三,要选择在比较空旷,有利于废气扩散和排放的地区。以上三点是合理规划城市的工业布局的要求和标准。只有做到这三点,才能够使居民区的空气质量良好。

3.3加大绿化面积,植树造林。

治理我国大气污染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大绿化面积,植树造林。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可以清洁净化空气。另外,植物硕大的叶片也可以起到很好的遮盖和吸附作用,可以使大量的灰尘和颗粒停留在树木周围,最后被吸收。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一氧化碳等有害的气体,释放出人们所需要的氧气。呼吸作用也可以吸附一些有害的气体。所以多植树造林,加大绿化面积,是防治大气污染最有效和最自然的办法。

总而言之,大气污染问题是我国目前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之一。努力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含量,从工厂的废气排放入手,根治大气污染问题。另外,还可以研制一些能够吸收大气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氢氧化物等有害气体的装置,净化空气使大气中的污染减小。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固然是好事,但是不能顾此失彼,破坏了我国的大气环境,使人们的生活和健康都受到影响。希望通过本文对大气污染的概念,特点和治理方法等问题的分析和叙述,能够对我国的大气污染问题有一定的帮助。最后,希望我国的工业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我国的大气污染问题也会不断地得到解决。

[1]陈秋硕.《浅析大气污染对城市的危害》,2011.05.

[2]赵婷昱.《我国大气污染现状》2014.11.

[3]任颢易.《浅谈大气污染的防御措施和治理办法》,2015.04.

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及防治对策论文通用篇六

社会治理是一个不断变革的过程,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社会治理形态发生了深刻变革。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社会治理具有不同的特点。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摘要:本文简析了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演变历程,即从单位制、街居制到如今的社区制,梳理了转型期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存在的几点问题,结合问题实际提出了解决对策。

伴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也必将发生深刻变化,这将给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带来巨大挑战。基层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管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基层社会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社会管理的整体成效。因此,深入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是转型期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国家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课题。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大城市纷纷探索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模式,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但转型期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将面临新问题,需不断创新工作,并予以解决。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经历了三个阶段,形成了单位制、街居制和社区制三种典型社会管理模式。该三种模式相互渗透,交替发展,主导了建国至今60多年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单位制是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计划经济而设立的一种特定的城市基层社会组织和管理形式,具有单一化、封闭化和行政化的特点。单位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能起到很好的整合作用,但也带来了很大制度后果,造就了总体性社会和依赖性个体。计划经济时期,单位制以外城市还存在大量非单位制人群。为了加强对这些人群的管理,国家用街居制(即:“街道—居委会”模式)来管理,对单位制起到辅助作用,弥补了单位制下存在的盲区,分解了部分社会矛盾,为现代社区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作为“单位人”的个人逐步成为独立个人,单位组织失去了对个人的有效控制,社区制就成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运行组织形式。社区制弥补了单位制的制度缺陷,是对单位制和街居制的超越和重构,具有以人为本、服务居民,资源共享、共驻共建,责权统一、管理有序,扩大民主、居民自治等特征。

(一)基层管理行政化趋势严重。

《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规定,政府与居委会没有行政隶属关系,只对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工作予以指导和帮助。由于社区居委会办公经费由街道办事处按年度统一拨付,社区开展各项事业的经费也由街道办事处筹集,社区居委会普遍缺乏财政自主管理权;同时许多社区的民主选举形式化严重,街道办事处在候选人确定上起决定性作用,采用等额选举办法,缺少民主性。这些因素导致社区居委会基本丧失了自治能力,相关工作往往是为迎合基层政府而开展,而不是按照社区居民的意愿履行自治职能,使得居委会成了政府的“一条腿”。社区自治职能的严重偏离,将无法满足居民的参与需求和期望,进一步导致社区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参与意识的降低。

(二)城市基层组织服务意识差。

目前,我国城市基层组织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普遍,社会综合服务水平较低。一方面随着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社区功能不断扩大,街道办事处把大量琐碎的行政事务交给居委会执行,迫使社区居委会将主要精力用于应付街道办事处交办的行政事务上,而与居民的实际需要相脱离。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对社区购买服务的财力和人力投入力度不够,导致城市基层服务对象局限、服务内容单调、服务形式固化等情况存在。具体表现为许多城市基层服务仅限于为低保、低收入困难群体、五保户、留守儿童、孤寡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提供社会福利,为居民提供简单的家政服务、法律咨询、文体娱乐等。另外现有的大部分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年龄偏大、工作能力弱,难以实现信息化办公,办事效率低下;甚至有些地方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差,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作风现象,办事拖沓、相互扯皮、推诿,严重影响了居民对社区的参与热情。

城市基层社会组织具有基层政府无法替代的社会管理功能,可以培育社区居民自治意识、提高居民自治能力、降低居民对政府的依赖度,形成多元化主体的社会管理结构。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鼓励和支持下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组织逐步壮大,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一是基层社会组织数量、规模严重不足、服务性功能不到位,真正从事维护居民利益、提供社会服务、解决社会问题等方面的社会组织不多,往往打着社会服务的幌子变相盈利。二是社会组织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公信力不高。由于一些社会组织行政化严重、政会不分、管理混乱、创新意识不够,社会组织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机制不完善,政府对社会组织的行政干预严重等,限制了社会组织自身发展。

(四)社区居民参与度不够。

目前,受单位制的影响,社区居民对政府仍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对社区事务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一是居民自治意识不强。许多居民把社区事务看作是政府部门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将希望都寄托于社区居委会和街道办事处。二是居民自治缺少参与平台。由于基层居民自治相关法律不完善、相关制度存在缺陷,许多地方居民自治只流于形式,政府往往只关注表面性工作,没让居民参加与自己利益相关的实质性事务。三是居民自治对象单一。参与社区事务的对象绝大多数都是退休老人、学生等,中青年比例较少,往往都是被动参与,缺乏主动性。

据以上分析可知,转型期经济社会的发展必然要求变革现行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结构和方式,并构建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这就要求政府及相关组织立足现实、总结经验、把握好发展方向及时采取相应对策。

(一)创新管理机制、理顺关系,解决政府在基层管理中越位和缺位问题。

在基层城市管理中,政府的职责和功能是有限的,必须要与社会组织和自治组织分工合作。首先是要理顺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街道办事处应指导、监督居委会和社会组织工作,充分发挥社区和社会组织的自治能力,而不是直接领导和行政干预。其次要本着职、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将政府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社会职能和事务剥离出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委托管理”的方式,交给专业的社会组织去管理。再其次是解决政府在城市基层管理中的缺位问题。政府管理职能重心的下移及权力的下放,不等于将应由基层政府负责的党、政、经、文化、劳动就业、计划生育、医疗卫生、社会治安及优抚安置等社会事务都下放给社区居委会,自己却成了“甩手掌柜”。因此,基层政府要转变角色、厘清自己的职责,在管理基层社会事务中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

(二)加大城市基层人才培养和结构调整,建设一支高素质城市基层工作队伍。

基层工作者是城市基层管理的重要力量,是城市基层服务的骨干。政府应重视城市基层工作队伍的建设。一是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福利待遇、改善基层工作环境、提高基层工作者准入门槛。面向社会选拔高素质大学生充实基层队伍,并为这些大学生提供一个能干事、能进步的平台。二是建立完善基层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严格依法选举,加强对基层选举工作监管,确保选举公开、透明。三是建立基层后备干部人才库和后备干部档案。强化后备干部针对性培养和储备,逐年使用一批思想成熟、变现突出、成绩优良、群众认可的优秀后备干部。四是加强对基层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围绕城市基层管理具体事务定期对基层工作队伍进行集中培训,增强基层工作队伍的理论素质和发展能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作风过硬、素质优良,能够真心诚意为居民办事的优秀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工作队伍。

(三)树立以人为本观念,建立以服务为导向的城市基层管理模式。

基层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人,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就是要牢固树立人本观念,满足居民多层级需求。一是要健全居民联系制度,将服务重心下移,完善矛盾调解、听证、信访等制度,通过发放服务问卷、直接走访、座谈交流等方式,切实了解社区居民意愿,让服务真正惠及大多数居民。二是加强和完善服务型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要以居民利益为本位,以公共需求为尺度,公正、有效地为公民提供高品质的公共服务;要将人本化、民主化、法治化、透明化和电子信息化等作为基本要点。三是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服务功能。维护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尊严和生存权利,促进资源共享,维护基层公平正义和和谐稳定。提升社区居民福利水平、增进就业、改善人文环境,提高居民道德文化修养,进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增强居民幸福感。

(四)大力培育社会组织、激发社会活力,建立多元化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

当前,社区居民自治的推进和基层服务进一步深化已成为城市基层管理的瓶颈。大力培育社会组织,并将社区居民组织起来,是完善社区居民自治、提高居民参与意识、深化基层社会管理与服务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一是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为社会组织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政府应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为工商、妇联、共青团等准政府性团体介入基层管理及管理型、咨询型、服务型中介组织积极介入社会组织工作提供保障。二是放低社会组织准入门槛,吸引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进来,并为其营造宽松的社会环境,让其自然成长;同时应加强对社会力量的监管。三是扩大合作领域。对于信誉良好的社会组织,政府可以不限于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合作,可以扩大到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及灾后恢复重建等领域的合作。同时,社会组织也需要提高自身能力的建设,完善自律机制,做到服务专业化、项目科学管理和财务透明等,以吸引更多的专业优秀人才进入该领域,提升服务水准。

(五)加强引导、增强居民民主意识,提高城市基层社会居民自治能力。

社区居民既是社区建设的参与者,也是受益者,社区管理离不开居民的积极参与。针对目前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缺乏热情和缺少渠道的现状,首先是重视培养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政府及社区组织应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管理创造良好条件,以提高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热情,真正做到“社区事务人人有责,社区资源人人共享,社区活动人人参与”,让社区居民真正成为社区大家庭的一员。其次是加强社区信息沟通渠道建设。一是拓宽居民了解社区信息的渠道。通过创建社区网站、微信平台等信息化平台使居民更快更方便地了解社区发展动态,也便于社区收集居民关于社区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二是畅通并拓宽民意表达的渠道。规范居民代表的推选,大力推行社区居委会直选,加强宣传强化居民对社区的认同,积极培育社区各类群众组织,鼓励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积极组织开展文体活动塑造社区文化。另外,政府要在社区实现自治过程中积极指导、协调,加强对各项政策的落实监督,构筑居民的参与平台,维护、保障社区自治权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陶铁胜.社区管理概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0.

[2]程玉申.中国城市社区发展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潘小娟.中国基层社会重构—社区治理研究[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4]井敏.构建服务型政府:理论与实践[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何海兵.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变迁:从单位制、街居制到社区制[j].管理世界,2003(6).

[6]罗光华.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研究——以广州市新一轮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为例[d].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11.

摘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企业综合实力的竞争表现为人才的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人才的流失已经成为相当普遍的现象。近几年延边州人才流失的现象明显,造成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不稳定,空心化的现象加剧,迫切需要进行调整。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即延边州人才流失的情况,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原因,并提出人才流失的控制建议,希望能够为延边州上述民族地区人才流失现象的合理控制带来帮助。

关键词:人才流失;少数民族地区;延边州。

本文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延边州现阶段人才流失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主要对延边大学应届学生进行调研,对本文的研究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撑,也为本文获得一手信息带来帮助。

人才流失是指在区域内对其经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甚至是关键性作用的人才主观意愿的流走,或失去其积极作用的现象。人才流失存在显性流失与隐性流失之分,前者是指区域的人才因某种原因离开该区域另谋他就,给该区域的人力资源管理造成困难,从而影响其经营发展。隐性人才流失则是指区域内的人才因激励不够或其他原因影响而失去工作积极性,其才能没有发挥出来,从而影响区域的经济发展。

2.1流失基本情况。

根据《延边大学2017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如图1所示:

数据来源:《延边大学2017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由图1可知东北区域占62.90%,其中42.3%的人在吉林省就业,而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2017年就业人数17.5%相比2013年的13.4%、2014年的14.5、2015年的18%基本持平。这一数据虽然前几年呈上升趋势,但是近年来基本持平并呈现下降趋势。所以延边大学作为延边州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流失人才的现象明显。

2.2延边州人才流失的消极影响。

在延边州少数民族地区人才流失现象加剧的基础上,区域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结构不够稳定,特别是在相关产业运营发展的過程中,以外向型经济发展为例,边境贸易及对外贸易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较高,如果人才流失现象比较明显,就会造成相关产业的运营发展过程中没有良好的人才来进行支撑,这会使外向型经济发展受阻,而且在人才流失的基础上,空心化的现象也比较明显,对于区域经济的消极影响会持续加剧。

3.1调查方式。

本文主要调查方式为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内容设置16道单选题,3道开放性试题,调查问卷内容如附录一所示。从2018年3月1日至2018年4月1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82份,回收率为94%。

3.2调查结果。

在发展产业方面,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情况绘制成图2。

根据图2能够看出,信息技术、特色贸易、旅游业是被调查者目前比较认可的行业,也是毕业生所青睐的就业方向。但在调查报告中,也有94%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发展前景较好(或感兴趣的行业)并没有为创造就业机会带来明显的帮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才流失。

在政府补贴政策方面,91%的毕业生认为政府的补贴政策力度不足,难以对自身留任产生良好效果。

在人才流失的最主要原因方面,将原因比重情况绘制成图3。

根据图3能够看出,经济原因仍旧是被调查者认为人才流失的最主要原因。通过问卷调查的总结能够看出,人才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下对原因进行具体分析。

4.1边境贸易特色发挥不够充分。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6%的被调查者都认为边境特色贸易的发展前景较好,而在延边州开展边境贸易的过程中,商品结构相对比较单一,所出口的产品往往是以初级的资源消耗型产品为主的,总体上来看商品的附加值都不高。

在韩朝关系“破冰”的基础上,韩朝的贸易往来必然会更加密切,这就给延边州边境贸易发展带来了明显的影响,如果延边州能够把握机会,必然会形成边境贸易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影响下,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延边州的特色边境贸易发展潜力巨大。所以如何开展好边境贸易进而为广大人才提供施展平台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

4.2互联网经济创造就业机会少。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2%的被调查者都认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前景较好,但现阶段企业中的信息技术人员配置不够充分,而且对于信息技术的理解还局限于传统的网站与计算机领域,专业化的高新技术企业格局并未形成,造成互联网经济对于创造就业机会的能力不足。2017年,延边地区的众创互联网信息项目增加16个,但是众创项目的运作发展过程中并没有为工作岗位的创造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带来明显的帮助。总体上看,互联网经济并没有为人才流失现象的遏制带来积极影响。

4.3特色旅游产业亟待进行调整。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7%的被调查者都认为特色旅游产业的发展前景较好。延边州地区的特色旅游产业发展优势比较明显,由于特色的朝鲜族民族文化,加之政府对于旅游行业运营发展的重视程度较高,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充分,一定程度上形成的特色旅游产业的充分发展。

目前延边州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应该发展好如东北抗联旧址等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红色旅游资源,以多方面多形式的方式全面发展延边州旅游产业为更多的相关人才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

5.1提升边境贸易发展水平、结构。

首先,延边州应该不断完善国际运输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通过引进先进的运输设备来提升国际运输能力。加强边境贸易的口岸建设工作。有效的口岸建设不但能够使边境贸易的效率得到提升,同时在口岸中如果能够集成金融物流等服务也能够使口岸的集聚效应得到充分发挥,推动延边州边境贸易增长,还应该大力发展国际货物运输贸易。

其次,延边州应该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如果延边州能够通过有效的鼓励政策,积极鼓励高新技术电子产品出口贸易发展水平提高不但能够使边境贸易综合发展水平得到增长。

最后,在优化边境贸易结构的过程中,延边州政府还应该积极地提升商品的检验检疫标准。这会使做出口的商品质量得到提高,有效控制贸易纠纷的产生,同时也能够使出口贸易企业了解到延边州政府对于出口产品质量的重视程度,最终为延边州边境贸易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5.2发挥互联网经济的作用。

政府应该提高对于互联网经济发展的直接补贴,通过政府的政策调整也能够体现出政府对互联网经济发展的重视,由此提高行业从业者的信心;其次,延边州政府也应该结合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情况,积极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最后,在发挥互联网经济作用的基础上,政府还应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积极要求高新技术企业及互联网企业向高校提出优秀人才订单,最终为互联网经济的合理发展带来帮助。

5.3大力发展区域旅游产业。

首先,延边州政府应该结合区域特色旅游发展的情况针对性地完善管理制度,避免出现恶性竞争的情况出现。其次,延边州政府还应通过有效的补贴鼓励本土旅游企业积极参与旅游行业的市场竞争;最后,在发展旅游产业的过程中,也应该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由此提升客户对于特色旅游产品的满意程度,同时也能够体现出政府对治理由行业发展的重视,为人才的留任带来帮助。

5.4政府提高人才扶持力度,完善教育培训体系。

延边州政府还应该完善社会培训体系,由于部分人才在进行从业活动的过程中对于自身的综合发展及未来规划重视程度较高,如果政府能够通过有效的教育培训体系来使人才得到继续深造,不但能够提高人才对于区域政府的认可程度,同时也能够进一步提升人才的专业素质,最终保证人才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帮助。

通过本文研究能够看出,在延边州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基础上,人才流失对延边州地区的消极影响是比较明显的,本文基于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现状,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结合延边大学的大四学生对于延边地区经济发展及人才流失的相关原因进行分析,找出现阶段造成延边州地区人才流失的相关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議,包括提高政府对人才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边境贸易、特色旅游产业等等。希望能够通过本文研究,使延边州地区的人才流失现象得到遏制,这样不但能够为区域经济结构的稳定发展带来帮助,同时也能够体现出特色民族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结合,为延边州地区经济的合理发展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系统方案,明确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科学逻辑和发展重点,探索因地制宜的乡村振兴战略模式,对有效推动区域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以江苏省句容市戴庄村为研究区域,以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为核心,在评估乡村发展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明确戴庄村实现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和重点任务。

关键词:乡村振兴有机农业戴庄经验。

(一)农业经济发展受限。

戴庄村位于江苏省句容市南端,地处句容、溧阳、溧水三县(市)交界,全村总面积10.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312亩,村内有14个自然村22个村民小组共866户人家,总人口2879人,人均耕地不足0.17hm2。村民文盲、小学毕业以下占多数。其次,由于离城镇较远,招商引资困难,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较低,2003年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由于人少、土地相对较多,同时生活污染、工业污染较轻,水、空气、土壤等环境质量较好,所以具备非常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农业资源,只是多年来一直未能有效利用,限制了戴庄村农业的发展,导致传统农业在促进农民增收中后劲不强。

(二)农村常住人口减少。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2006-2016年戴庄常住人口快速减少,2016年常年务工人员占当年农业总人口的32.6%;且从乡村留守人口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来看,留守人口中21~40岁的骨干劳动力仅占12.76%,妇女、老人和儿童是留守农村的主要群体:流出人口以高素质的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乡村人口数量持续降低不仅导致乡村振兴存在人力资本障碍,也使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存在规模经济困境,这种公共物品供给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也恶化了农村工作环境,加剧了乡村优质资源和要素的流失。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受限,乡村振兴不能就农村论农村,而是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在推进农业增产、增效的同时,发展有现代机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实现三产融合发展:并发挥县域的成本优势和亲缘地缘优势,通过县域城镇化、小城镇建设引导乡村隐性失业人口就近转移和分流。农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小而散的农村居民点格局已经不适应现代农村生活方式的需求,也难以保证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经济合理的建设和运营,因此在农村人口外流成为常态、过去传统农业经济下的居住形态发生改变的背景下,亟需通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引导集中居住、构建便捷交通等手段逐步构建合理的镇村体系和相应的公共物品供给模式。

(一)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养职业农民队伍。

抓住句容市在宁镇扬一体化进程中经济发展步伐加快的历史机遇,顺应当前农村劳动力及土地加快流转的形势,积极落实土地制度改革的“三权”分离政策,坚持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组织好戴庄村的职业农民队伍。戴庄村有机水稻在种植面积减少不多的情况下,种植农户已经由7年前的600多户减少到了2017年的200多户。

这样在合作社的帮助下,全村i00多户专业户就能承担村里90%的水田和70%左右岗坡地的高效农业经营,实现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而且随着农业科技不断进步和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经营效果还将越来越好。尽管他们以务农为主,仍然能达到甚至超过转移到二、三产业的一般打工农民或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

(二)繼续深入开展农业供给侧改革。

合作社新成立了农技、农机服务站,由村民委员会主任兼任站长,为有机水稻专业户提供全面优质的农机、农技服务,并承担产品质量检查监督责任。为了打开市场,戴庄有机农业合作社还将推出《赵亚夫》优质有机农产品品牌,并与南京有实力的大公司合作,将其打响成为国内最有信誉的有机农产品品牌。

(三)三产融合发展,发展小型农产品加工和特色农业观光旅游。

戴庄村的果树就种植包括有机桃、柿、草莓、无花果、猕猴桃、碧根果(薄壳山核桃)及梨、葡萄、蓝莓、杨梅等10多个树种,一年四季都有鲜果供游客采摘,还有丘陵坡地牧场,更有美丽的九龙山及白沙、龙海、东方水库等自然景色大背景,在丰富多彩的有机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产业发展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基础上,筹建以有机农耕文化及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为特色的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实现三产融合发展,为戴庄村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结论:产业振兴和经济繁荣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素;合理的镇村体系及其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模式,既是满足乡村生产生活要求、提供可靠民生保障的需要,也是经济合理的建设和运营村庄与公共服务设施的保证;美丽宜居的乡村人居环境是以人为本的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所在。戴庄村乡村振兴战略应结合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优化镇村体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关键,在体制机制创新和运营协调的基础上,引导人才、资金等要素向农村地区流动,逐步让农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且指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加强和创新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是有效回应这些新需要的重要途径,也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前提和保障。因此,分析当前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思考和提出解决建议,具有现实意义。

(一)观念理念亟需转变。

一是误以“管理”替代“治理”。“管理”和“治理”虽是一字之差,但前者主要是一种组织、指导、规范、监督和纠偏,重在“监管”;后者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重在“协调”。但目前有些地区、部门仍沿袭以往“管理为上,一管了之”的官本位惯性思维,把社区居委会作为政府开展工作的一级抓手,而各类资源如人才、资金等依然向上集中,下放社区办理事项并没有完全实现“编随事走、人随编走、费随事走”。二是理念发展滞后。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相比,社会建设相对滞后,政府部门的信息沟通机制、合作激励机制等不平衡、不完善,甚至有些形同虚设,导致政府职能碎片化。比如一些地区出台有关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政策文件,大多由当地的综治部门一家拟定,各个部门之间协调沟通配合不够,其治理思路、内容、举措的整体性和针对性都有所欠缺,难以在街道、社区基层高效实施。三是社会认识不到位。一些社会单位、居民群众和社会组织对社区治理认识不够,受陈旧“管理”观念的影响严重,把自己当成被管理的对象,主动参与不够,多半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还没有从传统的管理模式束缚中解脱出来,普遍缺乏自主治理、自主服务意识,“有事找政府”的依赖思想在老百姓中仍然根深蒂固。例如化粪池的清掏、共用水管的修复等事项,本可以由辖区内居民和驻区单位共同协商解决的,最终还是得由政府部门来兜底。

(二)体制机制亟需理顺。

一是不该管的“越位”。长期以来,基层社会治理在机构设置、权限划分上主要沿用条块管理的做法,遵循垂直管理或属地管理的原则进行条块分割式管理,管理主体与执法权限划分不清,对基层一些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普遍存在“以批代管”“以罚代管”等问题。如小区业委会,本质上是由小区业主选举产生,代表全体业主反映意愿,并监督物管公司服务的民间自治组织,但属地街道又“被赋予”具体指导、监督、管理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的成立、召开、选举等相关活动的管理权限。由于很多小区业主群体间、业主与物管公司间各种矛盾突出,业委会成立困难重重,街道在其中左右不是人、费力不讨好。二是该管的“不到位”。有些该由政府兜底的事却没有管好,优质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稀缺,群众诉求渠道不畅,多元化利益协调机制不够健全。比如拆除違章建筑、整治流动摊贩、规范乱停车乱堆放、旧城改造等事项,往往因单一的行政行为缺乏足够的法律支撑和有关职能部门有效的协作配合,缺乏与人民群众交流沟通的载体和机制,没有做到“疏堵结合”,无法管理到位,导致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都不尽如人意。总的说来,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明显滞后于城市建设发展,存在职责不明、头绪不清、运转不畅等体制机制的问题。

(三)要素支撑亟需夯实。

一是法律体系还不完善。面对城市社会形态的复杂性和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性,急需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加以保障,但目前基层开展城市社会治理大多是依据上级文件或会议要求,法律法规支撑力度不足,面临的法律风险较大。二是组织架构还不明晰。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众多部门和单位,但目前并没有真正明确总牵头的组织领导机构,以及相应的责任部门。以推进小区居民自治为例,过去一直是民政系统的业务范畴,现在又有组织部门牵头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推行区域共建“三项清单”,还有政法系统牵头推进“枫桥经验”实践,构建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但是,在操作层面,由于各有关部门多头参与、多头管理上还缺乏分工明确、协调有力的规划和组织,具体落实到街道、社区实施时往往各行其事、统筹乏力。三是权责匹配还不合理。在街道和社区一级,千头万绪的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各项工作大都由综治工作人员承担,但他们既缺乏相应职权,又缺乏相应综合素质,应付业务工作已很吃力,要实施好甚至创新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动力明显不足。四是工作保障还不充分。目前财政安排给基层社区的经费有限,如某街道2019年下拨各社区工作经费平均为12.33万元,除去办公所需外所剩无几,而社情民意收集、群众呼声回应、实际问题解决等大量基础性工作一直处于“活多钱少、活多无钱”的窘境,社区开展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受到极大的经费制约。

(四)资源整合亟需加强。

一是部门联动不勤。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任务繁重,既有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区域化协同治理、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城市基本设施维护、基层组织建设等经常性问题,也有应急处置、矛盾化解等突发性问题,需要协调统筹各部门力量协同处理。但目前存在着条块分割、部门各自为阵的状况。很多工作名义上有牵头部门、责任部门,但往往都是牵头部门“一头热”,其它部门“不来气”或“应付了事”。如社会矛盾化解,信访部门牵头抓总,大量行业性、领域性的矛盾纠纷却需要相应职能部门凭政策法规和专业操作实质性解决,导致“一岗双责”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文件纸面上和会议口头中。二是信息共享不畅。由于各部门统计口径不一和工作标准不同,造成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相关信息不对称、数据不一致、平台不关联。调研发现,在某区电子政务系统办公方面,社区录入各类系统多达17个,都是各职能部门分别开发、管理和应用,很多居民信息等分散在各个系统中,造成基层人力物力重复浪费,增加了社区工作负担,结果却常常底数不清、情况不明。三是资源利用不佳。服务于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公共资源整合利用效果不理想。一方面政府投入的公共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甚至部分闲置,如很多地方的“24小时城市书房”,建成后热闹了一阵,后来却逐渐成为一些城市流浪者的夜晚栖身之所;另一方面相关社会资源未被充分激活,未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双赢,如许多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的公共健身设施、停车库往往不对外开放,只提供本单位职工使用,如此未惠及更多市民。

(五)社会组织亟需壮大。

一是发展现状不理想。据统计,现存各级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多数是行业性协会、社团和民办非营利性机构,其中约三分之一活跃、三分之一维持、三分之一处于休眠,且公益类、慈善类社会组织不足10%,大多集中在社区环境、社区文化、社区治安、社区教育和医疗卫生等方面,在为老服务、流动人口管理、为民服务专项资金项目等方面少有涉及。比如在某街道2019年度社工项目征集、项目策划、项目实施过程中有少许社会组织参加竞标,但在项目监督和项目评估等一系列环节中,却未能发现社会组织的身影,或者其参与社会治理的深度有限。二是作用发挥不充分。即使是活跃的社会组织,有的行政色彩浓郁、有的活动经费缺乏、有的工作结构不合理,在数量质量、经济贡献、社会服务、人才队伍等方面都与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需求存在巨大差距。

(一)转变治理理念。

一是强化基层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组织动员群众、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矛盾纠纷中的作用,努力解决基层治理“力量散”“管理乱”等问题。二是强化社会力量协同。破除“政府包打天下”理念,正视社会力量、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灵活运用购买服务、项目外包等方式,引入市场机制介入城市基层社会治理领域,可将统计调查、信息收集等工作交给社会组织,道路修复、管网改造、绿化管护等工作交给盈利性的专业公司,从而达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双赢效果。三是强化社会公众参与。汇总收集本社区居民的构成、上下班集中时间、聚集活动地点等基础材料,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做好社区群众宣传,深入群众与之沟通,全面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引导群众广泛了解、积极参与、大力支持城市基层社会治理。

(二)健全治理体系。

一是优化社会矛盾化解体系。全面加强矛盾纠纷源头排查调处,巩固和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格局。二是深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影响群众安全感的违法犯罪。三是强化重点人群服务管理体系。扎实开展社区矫正和刑释人员安置帮教,精细化管理重精患者,严格监测管理吸毒及患艾等特殊人群。四是完善公共安全防控体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增强人员密集等区域场所的安全保障,提升应急救援和防灾减灾能力。

(三)融合治理方式。

一是奉行法治。扎实推进法律咨询、司法救助、法律援助进基层活动,依法开展选举、议事、公示等事务,努力推动城市基层社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二是倡行德治。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良好向上的家风,强化社区管理规章制度和社区成员行为准则,推动城市基层社区德治良性发展。三是推行自治。开展网格每日说事、干部每周听事、社区每月议事,以居民参与助推和监督社区事务等良性互动,努力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难事不出街道”。

(四)提升治理手段。

一是提高智能化水平。深入推进智慧社区、智安小区等建设,提高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科技运用实效。二是提高信息化水平。坚持大融合、大共享、大应用,加强城市基层社会治理领域的信息网络建设,发挥好大数据作用。三是提高专业化水平。分类推进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提供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服务的专业化建设,各有侧重地提升服务内容、服务项目的科学性、制度性和专业性。

(五)夯实治理基础。

一是健全网格化服务管理。将涉及城市基层社会治理职能部门的人員、资金、设施等下沉进社区网格,按“一网多员、一员多能”目标原则,实现小事逐个解决、大事整体处置。二是建好用好综治中心和“雪亮工程”。统筹推进市、区县、街道、社区四级综治中心和“雪亮工程”视频系统等平台建设,有效整合公安、综治、城管、安全、应急等信息资源,实现联勤、联调、联处。三是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将人员编制进一步向基层街道倾斜,尽量配强配足街道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社会事务、社区建设等一线工作人员,着力加强社区网格“七员”的技能培训和队伍管理,严格工作质效考评,提升服务质量,强力推动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提档升级。

[提要]近年来,我国全面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农业农村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但农业农村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因此,党中央、国务院适时地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笔者根据我国“三农”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对农业农村工作从关键点、着力点和保障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由点带面实现乡村振兴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小农户;现代农业;财政。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3月29日

乡村振兴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国家战略,强调农业农村的优先发展,并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目标。那么如何实施呢?笔者认为应首先理清乡村振兴的关键点即如何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有效对接,并围绕三个着力点即建立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做文章,再辅之以三个保障点即国家的政策支持和全社会的资金投入、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全方位的制度供给,在此基础上由点带面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

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是发展农业的最优选择,但我国的国情是农村人口众多,到2016年底常住在农村的人口还有近5.9亿人,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5亿人,按70%的城镇化率计算,仍有4.5亿的人口将住在农村。这么多的农村人口,要吃饭要就业,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作业,完全抛弃小农户的生产方式显然是不可能的。而且,我国的耕地有很大一部分在丘陵、山区,只適合精耕细作而无法使用大型机械。因此,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效对接成为唯一的现实选择。

(一)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先进理念相对接。所谓现代农业,是现代工业和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业,包括两方面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物质条件和技术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技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顺应现代农业的要求,小农户在发展生产的过程中,要学习现代生产经营理念。第一,要重视对科技的学习和引进,在育种、栽培、饲养、土壤改良、稳产高产、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积极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二,要顺应传统农业的发展方向,向观赏、休闲、美化等方向扩延,向假日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靠拢;第三,要由重视数量的发展转变为数量和质量并重的发展,以便获得可持续性。因为只有生产出高质量的农产品才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才能实现产业的增值和事业的发展;第四,要树立环保的意识,现代农业同时也是生态农业,要重视对土壤和水源的保护,在生产出健康农产品的同时,维持好乡村的青山绿水。

(二)小农户与全社会的资金和科技支持相对接。首先是国家财政会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和投入配套的补贴资金,之后将撬动全社会的资金,如金融资本、农业资本等的相继投入。其次是合理引导小农户。第一步是使其回归本源,即如果其在城镇没有合适和稳定的工作,就建议其选择回乡就业和创业,缓解目前存在的大量空壳村的问题。第二步是使其找准政策的施力点,然后积极跟进。如其居住地是平原地区,拥有大面积的耕地,那么国家必然将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这时应建议小农户以合理的价格或以土地参股的形式把土地流转出去,自身则选择到农业企业中去就业或以自有资金和贷款创业。第三步是使其随时关注国家的补贴政策,及时准确地填报、更新自己的信息,以便能享受到国家政策红利,实现年年增收、生活富裕的目标。

(三)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特征:企业化、组织化和市场化相对接。小农户今后应转型为设立家庭农场,逐渐发展成为小微企业,建立企业化的管理制度,保证产品质量,不断壮大自身。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农民合作社组织,成为股东,并有组织地进行生产和销售。另外,还要建立大数据平台,运用“互联网+”的模式,连接生产和销售,进行市场化运作。即在种植和生产之前,就由合作社通过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与消费者建立联系,确定价格和种植、生产的品类,产品生产出来以后,直接送到消费者手中,这样就省去了中间环节的利润分成,保障了农民增收。目前的问题是,虽然我国合作社的数量2017年已接近200万家,但真正按合作社经营的却凤毛麟角。而合作社只有做大做强才能发挥组织农业产业链、让农民分享增值收益的作用。弱小的合作社与相对强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如何整合,成为我国农业全产业链组织机制合理化的重大难题。

“三农”问题一直以来都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因为它涉及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农村的社会治理和文化传承以及农民的增收等诸多方面。乡村振兴的适时提出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而着力点在于建立现代农业的三大体系。

(一)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产业体系主要解决的是农业的供给质量效益和产业发展的问题,要点是按市场规律调节要素和产品市场,实现高端化和融合发展。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与供给不足的问题同时存在,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因生活水平提高而产生的对农产品的多重需求,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升。应着力于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优化农业资源配置,调节农业产业结构,推进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转型协调发展。同时,延伸农业产业链,在农产品种植出来以后让它进入加工、流通、仓储、运输等领域,并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全产业链的增值。

(二)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生产体系解决的是如何种地和提高生产能力的问题,要点是科技进步、全程机械化作业和生态绿色生产。我国的农业生产过程、手段和技术是不断进步的,已经从完全依靠手工、畜力转向了依靠机械和技术进步。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是56%,农业全程机械化率大概是65%,在小麦这个特定产品中,农业的全程机械化率已经突破了90%,高的地方甚至达到了95%。今后要在这方面继续发力,同时要重视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提升和发展农业,优化农业生产方式。另外,要加大在生态环保领域的投入,尽力保持住乡村的优美环境和人文景观。(三)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经营体系是解决谁来种地和经营成效的问题,要点是发展组织化、集约化的生产和经营,就是把资源、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要素优化组合,发挥出更大的效益。因此,应着力建立和发展生产经营者队伍,培育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提升农业经营效益。同时,建立健全农业经营利益分配和联结机制,确保农业经营者和农民增收。特别是要发挥农民合作社的作用,真正按照合作社的模式经营,使其成为联结农户、农业企业和市场的纽带,既使各方受益,又切实维护农民的利益。

乡村振兴正如一艘巨轮已然起航,要想使它乘风破浪前行,就要给它充足的动力保障,而资金、要素市场和制度正是其中的主要因素。

(一)国家的政策支持和全社会的资金投入。乡村振兴面临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农村现有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严重滞后,远不能适应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2016年末,中国仍有31.3%的行政村未进行集中供水,有80%的行政村未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有35%的行政村未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至今为止,中国的村庄几乎都没有地下管网、污水处理、供热供气等设施,城乡差距很大。农村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也不能满足需要。另外,我国在农业领域的财政支出虽多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但效率却不高,存在着多头管理、投资分散、对象失准、截留、挪用等问题。本来应集中支持大宗农产品生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生态安全的资金,却部分投入支持了大量营利性的龙头企业、服务于高端消费人群的农业企业等,这样的情况亟待改变。令人欣喜的是乡村振兴已定为国家战略,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支持,定会逐步的推出,而财政资金因有引导和示范的作用,必须要和政策配套,实现精准投入,并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最终撬动社会资本的跟进。

(二)建立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健全政策体系,改革体制机制,破除一切障碍,推动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平等交换,促进公共资源按照市场的规则在城乡的均衡配置。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完善承包地的“三权分置”制度和宅基地的相关制度。赋予农村土地等资本的功能,使其可抵押,获得融资能力,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此基础上,推动农业经营制度适应市场竞争的规模和变化,吸引全社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向乡村流动。同时,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如适应农业的要求,培养技术型农民,使其懂栽培、会管理、善经营,逐步向家庭农场主方向发展;对于区别于“下地农民”的“地畔农民”,由于其已长时间基本脱离了农业种植业,而又居住在农村,主要应致力于把他们培养成专业的农业产业工人,使其能在农村第二、第三产业中充分就业;对于居住在农业旅游区和大型农业园区的农民,要用先进的旅游、休闲、养老、环保等理念培养他们,使其能在相关第三产业中找到合适的工作。

(三)提供全方位的制度供给。第一,完善制度,实现乡村的治理有效。中心在于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完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强化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加强乡村基层组织建设,夯实乡村治理的基层基础。第二,改革和完善乡村土地制度和基本经营制度,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坚持市场为主导,农户、企业为主体,合作社为辅助,释放个人、集体、社区和各经营组织的活力。第三,健全相关的财政和金融等投融资、补贴等保障制度,解决农业的资金短缺问题。应探索社会资本支持乡村振兴的财政奖补机制,对长期投入的企业给予更多财政支持、贴息政策和配套项目投入,推广农业项目ppp模式、特许经营、参股控股等方式。要全面建立以县为主、省市适当补助、县域封闭运行的涉农贷款风险金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金融机构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券,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以此激发金融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的积极性。第四,建立人才培育保障制度,培育一批善生产、懂技术的职业农民和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干部队伍。第五,建立多元化的生态补偿制度,在发展生产的同时,保持乡村的良好生态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陈锡文.实施乡村振兴战备推进农业现代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8.5.

[2]党国英.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依据与实現路径[j].社会发展研究,2018.5.

[3]蒋永穆.基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及路径[j].社会科学辑刊,2018.

[4]魏后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及难点[j].社会发展研究,2018.3.

[5]四川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智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系统认识与道路选择[j].农村经济,2018.5.

前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创新性举措,也是对“三农”工作做出的一个新的战略部署。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响应党中央关于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的号召,推动农村统计调查工作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战略服务,按照上级统计部门统一安排部署,笔者通过对樟树市张家山街道徐家堎村和中洲乡西塘村两个行政村和20份个人调查问卷的调查,尝试浅析基层在实行“乡村振兴战略”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徐家堎村委位于樟树市张家山街道,距离市区有13公里,下辖4个自然村,户籍户数502户,常住户数485户,常住人口2295人,耕地面积2827亩,主要以种植水稻和蔬菜为主。由于地处市郊,当地的农户大都在家务农,闲暇之时去城里做零工,生活倒也安逸。最近几年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大有改进,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100%,乡风民俗纯朴,尊师重教,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100%。全村上下大力推行村民自主自治,发展村级经济,2019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34元。近年来,在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全村脱贫成果显著:2015年底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3户75人,2019年年底只有1户贫困户,贫困人口1人。

西塘村委位于樟树市中洲乡,距离市区有55公里,下辖12个自然村,户籍户数478户,户籍人口2016人。全村耕地面积4420亩,山林地面积5800亩,2016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4850元,是十三五规划的省级贫困村。经过全村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开展脱贫攻坚战,2019年实现了整村脱贫的可喜成绩。

通过召开座谈会和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我们收集了20份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提交的问卷。大家一致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感触最深的就是生活富裕了,交通便利了,村里的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而且变宽了,医疗保障更全了,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攀比之风也渐长,特别是结婚彩礼这块。徐家堎村的彩礼已高达20多万,除了彩礼有的女方还要求男方在市里买房,有的还要买个10多万的车,结婚费用高达七八十万。再有一个请客送礼也是农户生活中较大的开支。大家普遍反映影响乡村振兴的因素有资金、人才和技术,希望能有机会参加农业生产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培训。

首先,农村劳动力流失,空心化趋势严重。目前农村中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形成农村人口在年龄结构上的极不合理分布。这种人口的单向不可逆流动,不仅使得一些生态条件脆弱、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出现了大面积的乡村凋敝景况;更使得山区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缺少了必要劳动力的支撑。像中洲乡的西塘村,全村户籍人口478户2016人,其中整户外出1250人,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外出务工谋生,加之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生态环境脆弱,工农业发展基础薄弱,使得人口流失无法逆转,造成该村目前劳动力严重匮乏,呈现严重的老龄化和空心化。

其次,脆弱的生态条件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中洲西塘村由于山区村严酷的自然生态条件影响了人们的生存环境,更加剧了该村的人口流失,使得这里大片土地严重撂荒,土壤更加贫瘠,形成了恶性循环。

最后,农民思想观念滞后、文化素质较低,乡村振兴的实施缺乏有效的人才支撑。客观讲,大部分农民的思想还停留在传统农业的生产和经营上,这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形式变化的需要,也制约了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部分农户甚至缺乏改善生活质量的内生动力,具有普遍“圖安稳”的思想观念。

一是要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以产业兴旺带动乡村发展,以“一村一品”带动乡村形成产业发展的循环系统。像徐家堎村距市区较近,在政府大力支持下村民发展蔬菜种植和稻田养虾产业,现已建好1000亩蔬菜大棚基地和600亩的稻虾养殖基地。西塘村已建成130平米的平菇种植大棚12个,千亩枳壳基地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划中。深入进行农产品开发,引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将特色食品产业化,打造绿色农产品产业基地。

二是实现乡村人的振兴。推动乡村人的振兴,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既要鼓励下乡发展、回乡创业,也要带动职业转换,大力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加强职业培训。要让青年在乡村找到实现人生出彩的机会和舞台,重点是实现乡村要素与城市要素的结合,将城市需求与乡村的供给、乡村的需求与城市的供给,通过青年人返乡创业、城市居民下乡创业、农村居民留乡创业结合起来,实现全要素综合配给。

三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一要在产业振兴与人的振兴带动下,赋予传统乡村文化新的内涵,发展新乡村文化;二开展农村度假休闲游,通过对环境、设施等的改善吸引游客,发展自然休闲娱乐、农家乐等;三要挖掘乡土文化人才,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保护乡土风情、传统村落等,让乡土文明在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中绽放新的活力。

四实现乡村生态振兴。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实现乡村生态振兴,既要实现乡村生活生态环境美,又要实现乡村居住生态环境净,如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和垃圾分类及无害化处理。

参考文献:

[1]庄龙玉,龚春明.新时代乡村治理的理念与路径[j].西南民。

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及防治对策论文通用篇七

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水,水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内工业、农业产业的大量建设,使水资源污染愈发严重,特别是城市水污染情况更为严重,甚至出现了水资源的短缺,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正常生活。对社会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国家和政府对于水污染情况的重视度越来越高,不断强化水资源的保护工作和水污染的防治工作,只凭借国家政府的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广大城市居民要积极参与到解决水污染问题的行动中,节约用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资源污染、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顺利解决,为人们正常生活提供保障。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资源,人类生存、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是不论是农业发展还是工业创新都离不开水资源,对水资源需求不断扩大的同时,却因水污染导致可利用的水资源在不断缩减,两方面原因共同作用导致我国水资源供不应求。因此,为了保障人们正常的生活用水,我国政府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来保护水资源,加强对水资源污染行为的处理力度,也要避免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开采,并且还要唤起人们节约用水的意识,极力避免水资源浪费现象的出现,只有从多方面入手才能较为有效的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带来的压力。

水资源与人类的生活休戚相关,水污染是所有环境污染中导致的后果最为严重的污染。并且,造成水资源污染十分容易,导致水污染的原因也有很多,比如,一些大型工业工厂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物废水,工厂将没有经过处理的废水排放到河流或地下水中,就可能会导致河流和地下水污染;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导致城市人口数量骤增,城市水资源被大量使用,从而也会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然而人们在生活中没有环保意识,没有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将生活中的污水肆意排放,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水资源的污染。虽然现在我国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并且针对城市水污染,政府已经采取了一定的举措,如在中国的一些城市都建立了城市污水加工处理厂,但是这些工厂处理污水的能力远远低于城市的发展速度。国家也要重视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像北方的一些城市,由于未对资源合理利用,过度开发地下水,使地下水的含量急剧下降,导致地下水位线快速的降低,导致地表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大面积塌方的现象,石油、煤炭、天然气的过度开发,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地下水的污染。

(1)建立综合的水资源污染治理的长效机制。我国水污染这一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解决现存的水资源污染问题要有与其长期奋战的准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在治理现有水资源污染的同时还要保护现有水资源不被污染,所以要采取预防与治理相结合的方案,严格把关各项可能会导致水污染的源头,从根本上杜绝水污染再次发生的可能。其次,治理水污染不能闭门造车,有关部门要积极吸收国内外的优秀经验,也要听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最重要的是要提前做好应急预案,每个人都不愿看到水资源被污染这种事情的发生,但是一旦发生一定要尽早解决。最后,地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加大力度监管工业企业污水处理情况,除了制定污水排放指标以外,还要监督污水处理企业的日常工作流程,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抽查,对其中的不合格的地方要给予严重处罚。

(2)运用先进治理技术。在城市水资源污染治理工作中,可以根据城市中人口的分布情况,分别进行集中污水处理和分散污水处理,在一些人口数量较多的城市就进行集中污水处理,相反就进行分散污水处理,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在不影响污水处理后的水资源质量的情况下为国家节约一些污水处理方面的花费。

(3)提倡污水循环利用。在更多的城市建立更多的污水处理厂,使污水厂处理污水的速度与制造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速度成正比。及时处理城市地下管道里的黑臭水体,清洁城市各种水体,污水处理厂要尽最大的努力减少污水中的有害物质,将处理后的污水中的有害物质含量降到最低,符合排放标准才可以排放,使水质更清洁,可以再次循环利用,最终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4)河道生态修复。河道生态修复可以从三个方向入手,第一是清理河流底部的淤泥,这样可以避免淤泥再次污染河道。第二就是生态护岸,简单来说,就是以水位线为分割线,水位线以下可以用石块建立水坡,建立木桩等,在水位线上方可以选用石板、鹅卵石等铺设步道,还可以在水边建立一些亭子,以供人们休息,为了美观和美化生态环境,可以在斜坡上种植草坪,达到景观与生态环境相结合的理念。最后,对一些不需要清淤的河道,可以通过种植水生动物,改善河道底部环境。若是河道的污染很严重,种植水生植物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培养好的,在紧急情况下,可以给底泥投放活化药剂,加快水质的改善速度。

(5)加强生产运营监督。从法律角度完善水资源污染的管理体系,严格按照法律制定的标准进行水环境保护工作,对一些工业工厂或个人排放不合格的废水情况,一经发现必须严厉进行处罚。地方政府及一些环境部门应定期开展水环境保护工作知识宣讲,加大城市水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同时对于一些工业工厂要不定期对其排放的污水进行水质检查,并记录水质的每一点变化,一旦发现水质中有害物质含量急剧增加,要及时进行排查,查找污染源,查明原因后要及时与上级领导报告,迅速的提出治理水资源污染的方案,降低水污染现象发生的可能。

2.1城市水资源浪费严重的成因。

虽然我国一直倡导广大人民群众要节约用水,但是水资源浪费现象屡禁不止,常有发生,这不单单是我国存在的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来说,这也是非常常见的问题。究其缘由,造成水资源浪费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没有切实有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不完善,国家相关部门对水资源的监管力度不够,最终的成效不尽人意。其次,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东西,但是我国在制定水价格的时候并没有按照其重要性去制定,然而,生活用水价格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一些家庭来说多使用一些水对生活本身并没有什么大的影响,积少成多,也加重了水资源的浪费。第三,我国国土面积巨大,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农业种植区域,每年有大量的田地需要灌溉,用水量十分巨大,然而我国农村的大部分地区用来灌溉的设施设备都比较落后,使用的灌溉技术也比较原始,最终导致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水都被蒸发掉了,这是非常严重的水资源浪费现象。最后,对于一些工业企业,处理污水的设备不够先进,严重制约了工业用水的循环再利用。以上几点,极大地浪费了水资源,使之对水资源的保护工作难以顺利进行。

2.2节约水资源的措施。

人体中水的含量大约在65%-70%左右,水是人类的生命本源,不只是人类,整个地球上的任何生命的存在都离不开水,若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从现在开始,不断寻找解决水污染的办法,采取有效的措施治理水污染,制定一定的政策促进人们节约用水的意识。首先,从国家和政府的角度出发,必须要制定全面的关于企业和居民用水的管理制度,用法律的手段来规范广大人民群众的用水意识及科学开发水资源的行为。其次,政府要时常给居民宣讲节约用水方面的教育知识,鼓励学校、企业或一些其他单位经常开展节约用水方面的活动,最终目的是要在思想上给人们树立起节约用水的意识。再次,政府对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生产用水要制定一定的计划,比如实行不同阶梯水位价格不等这类的用水策略,鼓励大家尽量节约用水。最后,对于一些工业生产用水,政府也要制定一些政策,鼓励企业及时更换浪费水资源的设备,对于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这类工业企业也应从源头开始抓起,安装一些处理工业污水的设备,对于能重新利用的工业用水要进行循环利用,对不能循环利用的工业废水要经过处理,各项指标达到排放要求后污水才可以被排放,工业企业也可以对雨水、雪水进行回收处理和使用,这不仅可以减少工业企业对水资源的消耗,也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企业的生产成本。与此同时,对于一些农业上的用水,比如灌溉农田可以采用一些节水设备和技术,总之,一切生产、生活要围绕节约用水这一最终目标展开。

水资源污染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的一个矛盾。但是国家、政府以及一些相关部门必须认识到保护城市水资源和治理城市水污染工作的重要性,了解城市水资源的污染现状,深入调查城市水资源污染物的源头,从源头出发,制定处理水资源污染的办法,也要从国内外借鉴优秀的、先进的处理污水的设备和技术,加强对城市污水排放的监督,实现水的循环利用,降低水资源污染物对水资源的污染程度,最终做好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保护的工作。

[2]向男.城市水资源污染治理与环境保护[j].战略新兴产业,2017(44):30.

[3]李献忠.关于我国水污染治理存在问题与解决策略的分析[j].环境保护,2016(10):83.

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及防治对策论文通用篇八

摘要: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为建筑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也使得建筑工程的数量和规模也在不断增加。建筑工程完成之后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逐渐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施工过程中的噪音问题、水污染问题、废水问题、建筑垃圾等问题都和人们的生活水平有密切的关系,这些问题的有效处理,也是树立建筑企业形象的重要举措,当然也是对群众负责的表现。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对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污染问题进行有效的控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从解决施工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意义和基本的环境污染问题出发,根据相应的问题也提出了对于的防治措施。

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会引起众多的实际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其中最为突出而且最会引起民愤的问题还是噪声污染问题。在工程项目施工的每个过程中,都会遇到或多或少的噪声污染问题,噪声污染问题影响周围群众,同时对施工人员本身也具有极大的危害性。正常情况下,施工过程中的噪音来源主要有土石方的挖掘、推土机以及挖掘机等其他机械噪音、打桩机发出噪音等等,当然每一个过程都会用到机器,只要使用机器基本都会产生噪音污染,噪音来源都是多方面的,也是施工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代表,噪音问题能否切实防治,将会给工程周围群众带来极大的便利。这个问题要充分引起施工单位和施工人员的足够重视。

1.2大气污染问题。

大气污染问题也是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之一。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施工材料的来回运输以及搅拌过程、砂石料的搅拌等等都会造成一定的灰尘,这些灰尘就会随着气流向周围扩散,如果时间过程,则周围就会形成强烈的粉尘大气污染,粉尘污染也是导致施工人员职业病的重要根源之一,同时也会给周围群众的生活和出行带来不便。另一方面,如果施工过程中会使用大量的涂料,涂料中含有很强的气味或是有毒气体向周围散播,如果不能及时控制和处理,其危害是巨大的。

1.3水污染问题。

建筑施工造成的水污染问题主要有两方面的主要原因,一是施工设备的清洗过程带来的水污染问题,这方面还表现在水资源的浪费上面,另一方面是由施工原材料方面带来的水污染,很多原材料需要经过清洗或者混合,废水如果没有经过专门的处理,很容易将重金属等对土壤或者地下水物质排出,从而引起环境污染。1.4固体垃圾处理问题固态垃圾我们也称之为建筑垃圾,建筑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很多的废弃物,建筑垃圾的及时处理也是施工企业的重要管理内容。固体垃圾如果不能及时处理,不仅会占用施工单位很多的空间,缩小施工有用区域,同时如果处理时间过长,很多的固态垃圾会产生不良气味或者有害物质,进而影响环境。

2更好的解决建筑施工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

第一,建筑施工噪音污染防治首先要确定好噪音产生的源头,从源头出发才可以更好的发现噪音源头,进而更好的针对问题并解决问题。为了有效的对施工过程中的汽车、机械产生的噪音进行控制,可以在建筑工程色周围设置专门的隔离带和隔离墙,起到良好的隔音作用。而对于一些打桩、钻孔等噪音可以通过改良施工方式进行控制,比如打桩可以采用静力压桩的方式进行,不仅可以很好的降低噪音,同时还可以以提高压桩的质量和效率。对于噪音控制问题,施工企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噪音问题的存在会大大的加大附近居民对施工单位的投诉率,影响施工单位的形象。第二,对建筑施工中的大气污染的问题进行解决。在施工中,对施工中的粉尘问题解决,就要能在施工现场进行设置一些保护措施,在防尘的处理工作上加以完善化实施。在运送过程中避免从人群密集的地方经过,在运输的路线选择方面要能优化。在施工中遇到天气比较干燥的问题,就可通过在施工现场进行洒水的方式。在对泥浆进行搅拌的时候,可通过防尘罩加以应用,这对粉尘污染的问题也能得到有效解决。第三,建筑施工中的废水污染问题的解决要科学性。在建筑施工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在这一问题的解决上,就要能注重对废水处理之后再进行排放,保障废水的水质达到可排放的标准。可以通过化学絮凝剂的应用,对污染物进行沉淀,以及在有害物质上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消解。总之,只有达到废水排放的标准才能进行排放,严格的按照排放要求实施。第四,对于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固体垃圾处理要及时有效无污染。很多固体垃圾的长时间堆放会产生有害气体或者滋生有害物质,遇到大风天气还会加深大气污染,所以施工过程中的固态垃圾要指定专人负责,制定相应的处理计划,及时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做好废物再利用的同时也要科学有效的降低固态垃圾的污染程度。

3结束语。

建筑施工项目的增多也会带来更多的环境污染问题,如果不能对这些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和控制,那么会给环境污染的扩大带来隐患,影响施工企业的形象,也会给最终的工程验收带来问题。在解决施工环境污染问题的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不切实际,要注重科学的应对策略,处理问题要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同的问题解决措施的制定都要行之有效。同时也希望本次问题分析可以对建筑施工企业一定的启示。

作者:林哲宇张宝全。

参考文献:。

[1]杜培龙,郭子雄.实施绿色施工:管理与技术双管齐下——基于iso14001的建筑企业环境因素及管理措施[j].建筑,20xx(12).

[2]关晓宇,侯丽丽.浅谈市政工程施工中如何更好的保护好环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xx(29).

[3]陈鸿亮,唐豪,杨宏路,陈代光.从中外企业施工安全管理差别浅谈如何提升安全管理[j].建筑安全,20xx(02).

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及防治对策论文通用篇九

从我国水资源整体角度进行分析研究,我国水污染问题十分严重,特别是在河流内所具有的有机污染物数量,我国大型淡水湖泊上面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影响。与此同时,我国水环境所面临的污染问题越加严重,水土流失加剧,淡水湖泊数量不断较小。水资源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对于我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建设都造成了严重影响,急需进行解决。

1.1大力保护水资源与水生态系统。

我国社会经济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应该始终秉持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发展理念,从多个角度对于水资源的利用开发进行监督管理,积极创办生态环境活动,有关部门应该明确自身在水资源保护方面所具有的责任,严禁出现破坏新水生态系统的事情出现。与此同时,政府部门还应该对于建设项目对于环境所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价,保证建筑项目在落实过程中并不会对于水资源造成严重影响,从政策及行动等等方面对于水资源进行保护。

1.2完善有关水管理法律体系。

我国在对于水资源保护过程中,主要途径就是提高水资源管理强度,不断完善水资源有关法律内容,保证水资源管理能够做到依法治理,整个水资源管理工作全部都按照有关法律内容所开展,形成全新的水资源管理观点,提高人们对于水资源关注程度,引导人们形成节约水资源的观念[1]。

1.3鼓励清洁生活。

对于工业生产污染所产生的污水进行控制,能够有效对于我国水资源进行保护,但是在对于工业生产污水关注过程中,并不应该将关注重点放在废水浓度上面,应该积极帮助工业企业进行水资源循环利用。

1.4加强废水处理厂建设。

废水处理厂能够有效对于社会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水进行处理,降低污水对于水环境所造成的影响,所以加强废水处理厂的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废水处理厂不仅仅应该在水资源十分充足的地区内建设,更应该在水资源较为短缺地区内建设,利用对于废水利用效率,将处理之后的废水应用到工业或者是农业生产上面,有效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问题[3]。

我国水资源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已经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所以人们应该不断提高自身所具有的责任感,认识到水环境的实际情况,不断对于水环境进行保护及完善。

2.1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

水环境问题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就一直伴随着我国社会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及科学水平在不断提高的时候,水环境问题也越加严重,进而对于人们生活品质及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建设都造成了严重影响。在水环境这种条件之下,人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但是我国所拥有的淡水资源十分有限,想要保证社会能够长久发展,就需要深度贯彻可持续发展观念,保证社会经济建设与生态系统之间和谐共处,形成良性循环,真正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建设[3]。

2.2对水环境进行一体化的管理模式。

我國现阶段在对于水环境管理过程中,主要问题就是水质与水量是进行分离化的管理,这样就造成水环境管理秉持着重经济轻管理的理念,水环境管理观念无法真正落实到管理工作之中,水环境管理部门并没有发挥出自身在水环境管理上面所具有的优势,对于水环境进行有效保护,进而造成我国大型江河内出现了严重水污染情况。在水环境管理体系内,整个管理体系所具有的流畅度较低,水环境管理工作经常出现重叠的情况,有关工作人员在遇到事情的时候相互推卸责任,水环境管理工作质量及效率都十分低下。

目前水环境管理上面还存在一定局限性,所以需要对于水环境管理机构进行完善,协调有关部门之间所存在的矛盾,国家水委会应该充分发挥出自身在水资源管理上面所具有的协调作用,按照不同地区内水环境实际情况及特点,制定针对性的管理模式,保证能够对于区域水环境进行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水质与水管都能够在统一规划及目标上面落实,逐渐对已经破坏的水环境生态系统进行完善,保证水环境生态系统能够具有良好的循环情况[4]。

伴随着水资源保护观念在我国人们心目中越加深入,我国在社会经济建设过程已经认识水资源污染所存在的问题,已经制定了大量的水资源污染解决方案,这些方案在落实过程中都获得了十分显著的测很难过过。提高水资源污染问题治理强度,保证水环境保护质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能够有效保证我国水资源的优化应用,在有限的水资源内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让社会经济建设能够与生态系统之间和谐共处,保证水资源与社会经济都能够可持续性发展建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