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论文汇总(优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00:02:55 页码:8
最新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论文汇总(优质9篇)
2023-11-18 00:02:55    小编:ZTFB

良好的总结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积累经验,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写总结时可以参考一些范文或优秀案例,但不要照搬照抄。这是一些总结优秀范文的精选,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示。

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论文汇总篇一

拥有知识的程度和迅速运用知识的能力是一个现代企业能力的表现,当今()社会,服务型经济已经取代了制造型经济,知识成为了一种资源,知识已经成为了个人甚至是整个经济的主要资源,知识工作者的工作特点是对知识的掌握,不断学习,创新进取,是知识工作者的必要条件。

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论文汇总篇二

企业要继续发展,要在复杂的环境中长久的发展空间,企业的创新管理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经营管理创新理念的文章,一起来看看吧:

新的管理理念是企业在生产管理的实践中形成的,并且能够对企业的行为起知道作用。管理创新理念可以促使企业管理者不断地试验或革新,在创新中实验新的管理方法,成功的试验可以促进企业更高的基础上进步。近几年,在管理理念的创新带动下实现了管理方法的更新,主要体现在:一是理性管理与非理性管理相结合。理性管理是指以周密的计划和定量分析进行管理。但这种管理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不能适应,必须灵活的掌握市场的非理性管理;二是务实管理与务虚管理相结合。务实管理仅仅注重的企业体制、成本效益和技术构成构成等硬件方面是不够的,还要注重企业精神、企业人才培养和企业价值观等务虚管理方面。四是层次管理与现场管理相结合。传统的分层管理显现出管理意图难、管理链长以及中间层次创造性的限制等弊端,现场管理是最高管理者直接管理到位,二者结合才能完善管理。

五是集权管理与分权管理相结合。集权管理是关键性管理权限要集中,其它次要管理可以下放更多的权限,进行分散管理,更灵活地运作市场。

现代企业管理坚持以人为本,调动人的积极性,最终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分为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传统的管理科学认为企业的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使员工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这种管理使企业缺乏应有的生气和活力。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来分析,这些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下企业发展的要求。对企业内部人事的管理上,大多数企业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方针。在企业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突出人的地位和作用,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人与企业共同发展的过程。以人为本企业管理理念能够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每一位员工提供了创新发展的平台。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人才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尽最大的努力做到人尽其才,做到人尽其才的同时,提高人才的薪资和福利等待遇,增强人才对企业的归属感,提供人才培训和晋升机会。强调以人为本的团队协作精神。团队精神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因此现代企业管理中,要求企业对员工进行团队精神的教育,企业在给予员工个人发展空间的同时,强调与同事的合作和企业整体的团队精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应该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鼓励员工自我学习。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首要目的出人才,管理者从控制员工转为指导、激励员工,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与环境,通过企业人性化的管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员工能够团结一致,形成强大的创造力和凝聚力,不断去发展企业,开拓市场。

科学技术是现代企业创新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因此企业以科技为动力做好一下几点工作,实现科技创新:一是要引聘、培养高科技人才。财富是人创造的,没有创新型人才,社会财富就不可能增加;二是增加科技投入,企业每年投入经费不能少于企业收入的5%;三是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对有特殊贡献的科技创新人才给予奖励;四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产品,使传统产业升级换代,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五是确立企业科技创新目标,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价值高和市场前景好的新产品,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创建世界知名品牌;六是加强绿色化经营理念,社会公众环保意识不断的增强,对绿色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发达国家通过“绿色壁垒”等方式对中国出口的某些产品进行限制,甚至对已经入关的产品进行清理并提起诉讼,使得一些企业在产品出口中处于被动地位,因此,绿色管理成为未来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绿色管理内容包括绿色产品设计、绿色产品开发、绿色产品生产和绿色产品销售等内容。企业通过建立绿色管理体系,提高绿色消费与市场竞争理念,通过提高科技水平来改善绿色经营,从而使企业产品达到环保绿色的要求,符合政府的康健产品的要求,也实现了资源和效率的最优化,形成绿色市场开拓与创新能力。

资本经营是指公司拥有的资本,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借入资本、自有资本、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等变成能够流动和可以交易的资本,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资本的有效运作,以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本的增值。资本经营的特征就是资本能够流动。只有流动的资本才能实现资本的增值。资产优质化就是对于一些不良资产进行剥离和淘汰,注入优良资产。在资本的运营上,吸引更多的资本,选择资本投资渠道,把现有的资金投入到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的领域,开发一些科技含量高、文化附加值高和独特技术的产品上。

现代经济是有风险的市场经济,现代企业必须走向市场,适应市场,积极参于市场竞争,更要面对开放的国际市场的强大挑战。因此,企业经营具有风险性。目前全球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的兼并重组,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加上高新技术是高投资、高风险、高回报产业,失败率高达70%,所以说,现代企业经营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其风险也越来越大。

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论文汇总篇三

摘要:教学质量的高低与高校教学管理质量息息相关。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很多高校实施了“校-院-系”三级教学管理体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各级管理主体责权利关系不明确成为在推进三级教学管理改革的过程中存在的显著问题。各级教学管理主体应具有不同的管理职责,三级教学管理体系优化的关键是明晰管理层级,校级管理以行使宏观决策与调控职能为主,赋予二级学院更多的教学管理权限,着重加强其办学主体地位,夯实系部的基层管理职能,增强其日常教学管理和常规性教育教学改革建设的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三级教学管理;管理体系。

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教学管理的幅度和难度也在增大,作为管理工作的核心与基础教学,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改革应从扩大规模向提高质量转变,从外部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向内部微观管理体制改革转变[1]。而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在于建立高效有序的教学管理体系。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现状是“校-系”两级管理体系和“校-院-系”三级管理体系并存[2]。目前许多高校的“校-院-系”三级管理体系在实际运行中,各级管理主体责权利关系不明确。如何完善三级教学管理体系,是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围绕三级教学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3],探讨激发教学院和系部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为“校-院-系”教学管理体系的运行与完善提供切合操作实际的方法与建议。

一、目前“校-院-系”三级教学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校级管理权力下放不足。

目前,大部分的过程管理和环节审批仍然集中在学校职能部门,决策和管理权限也主要集中在学校层面,管理重心并未真正下移。当执行力这一因素的重大作用被忽视时,新发展目标、新的管理制度和新的实施方案的制定文件往往成为了学校层面下发的空洞的文字游戏,降低管理效果。

(二)教学院职能定位不明确。

教学院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职称评聘、人员调配、人才引进、经费调度等方面的管理自主性和决定权不够,成为简单的上传下达的执行机构,对于一些本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学院却不敢管或不愿意管,虽然不易出错,却容易致使教学管理安于现状,办学的依赖心理越来越严重,教育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无法得到发挥,教学管理工作缺乏活力和生机。

(三)系部功能弱化。

很少有人研究教学院所属的系部功能和系部目标,高校预算也鲜有给予系部教学活动的经费,系主任岗位也属于兼职设置,系主任地位、任务和职责也没有在校级层面上明确,系主任属于没有行政级别的“科级”干部,系部教学管理档案的分类及归档范围没有标准,教学建设、研究、改革、监控等资料的保存完整性没有保障。学校对系部工作的不重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系部工作的深入开展,也导致系部教研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或者陷入日常琐碎的事务中。学校或教学院没有系部工作的绩效评价,缺乏对系部未来工作的导向作用,系部工作质量的差别没有在学校、学院的管理机制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在“校-院-系”三级管理体系下,校院系有各自的职责分工:学校主要负责目标管理和监控学科、专业建设过程与教学质量;学院重点负责学科建设并监控专业、课程建设过程;系的重点是负责专业建设并保证教学质量[4]。

(一)一级管理组织充分发挥宏观决策与调控的核心能力。

一级管理组织包括学校党委会、学校行政和各职能部门。一级管理组织主要通过制订总体规划和发展目标、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制度框架、任免干部、考核绩效、检查实施过程和落实情况、筹措并分配经费以及提供服务保障等实施管理。1.作为教学主办者,宏观管理权由学校党委和学校行政负责。一方面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把握并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不偏差,确定学院整体发展规划、必要的机构设置,制定相关规章制度,筹措办学经费;另一方面要负责校园基本建设,扩大对外交往,注重考核评估与监督管理的协调性等协调性工作都是学校党委和学校行政的主要职责。2.校级职能部门应主要负责制定总体目标和发展的宏观政策。学校职能部门包括人事、教务、财务、科技、资产、对外办事处等部门及学术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等,职责是根据行使职能分块处理学校的具体事务。凭借学校政策与各项规章制度的导向作用,利用外部因素影响来引导教学院各项活动的进行,使用目标、规划、督导、评估和经费投入等杠杆因素直接调控教学院的具体工作,进而间接调控学院的教学管理目标,促进学院工作的科学有效发展,使学院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与学校宏观发展的总体目标相适应。

(二)强化教学院教学建设和实施的主体地位。

教学院对各个具体专业、具体学科的情况最了解,教学院应该是三级教学管理体系的主体和中心,应担当起本单位教学管理的重任[5]。教学院主要负责业务管理,制定具体计划和执行上级方针政策;既充当各项教学活动的组织策划者,承担着教学科研、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及学科建设等重要工作的任务,又是执行者、控制者,负责维持教学秩序,组织日常教学活动和具体的学生管理。

(1)教学院应具有自主的教学管理权限。教学院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学校应该实行“准企业化模式操作”。即按照教学院的教师及学生人数、课时数、实习实训所需经费等按比例下拨各项资金。学院可拥有一定的自主管理权限,包括制订、调整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经费管理权与使用权、教师岗位津贴分配权、教师岗位聘任权、实验室管理权、学科专业规划建设权,使教学院成为办学管理实体,充分发挥其从事教学管理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

(2)教学院应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教学院在拥有更多自主权时,义务和责任也相应增加。明确规定教学院主要领导的管理职责;设立学院的教学委员会,主管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咨询、研究工作;应定期研究讨论学校的教学工作,并向学校提出相关建议;充分发展发挥教学骨干教师的主力军作用。学校的教授、副教授和讲师等业务骨干作为教学工作的实施者和主要完成者,在其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重视培育教学名师,提升教学团队,鼓励并大力支持他们发挥在基层学术事务、教学、科研以及学校民主决策中的作用。

(三)夯实系部管理职能。

学院所属系部是学院领导下的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其设立与调整的依据是一个或多个相近专业,或者是与产业链相对应的专业集合;也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科研单位,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是直接在系的组织下进行的,教师依课程(或专业)和兴趣组成课程(或学术)小组,负责组织和落实本专业的课程教学和科研[6]。系部的工作效率的提高直接关系到各项教学工作的落实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教风和学风建设。每个系部把本系部的教师管理好,问题解决好,保证每个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都能不断地提高,这样,学校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也就能得到提升。

1.设立系部教学管理的专项经费预算。每年由学校人事处核定学年度每个系部的教职工人数,确定经费标准和经费总额,规定系部教学管理费、办公费、学术活动费、差旅费、短期培训费等支付办法。

2.明确规定系主任的权益与职责,择优选拔系主任。通过制定《系部主任工作职责》,明确系部主任的义务、职责和权力。适当提高系主任的待遇,有利于调动系主任工作的积极性,通过相应的鼓励机制,激发系主任工作的创造性。

3.制定《系部评估质量标准》。按照标准规定,对系部工作和成果进行定期的检查与评估,对评估优秀者给予适当的精神或物质奖励,对不合格者要求限期整改。通过系部评估质量标准,各个系部不断自查和改进,通过实施科学规范管理,以创建优质高效系部。

4.定期召开系主任工作会议和教师代表座谈会,加强教学院与系部之间的沟通,加强对系部工作的指导,及时解决系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三、结束语。

文章探讨了高校实施的“校-院-系”三级教学管理体系,三级教学管理体系优化的关键是明晰管理层级,校级管理主要行使宏观决策与调控职能,切实加强二级学院的办学主体地位,为其赋予更多的教学管理权限,学校和教学院必须夯实系部的基层管理职能,增强其日常教学管理和常规性教育教学改革建设的主观能动性。

作者:谢献忠聂忆华刘丽芳钟新谷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杨西玲.高校教学管理机构初探[j].高等建筑教育,,4:83.

[2]王海骊,张兴.高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的理论与实践[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100.

[3]赵保全,孟莉,刘圣汉.校院两级管理十年研究述评[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4):27.

[4]孔焱清.关于校院系管理体制改革的认识与思考[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8):146.

[5]赵振国,刘丽.高校二级教学管理问题探讨[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182.

[6]马长伟,汪利祥.完善高等学校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6(1):3-6.

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论文汇总篇四

本次研究主要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借鉴国外学者设计的关于企业文化测量量表,重新设计适合中国企业文化测量的量表,在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到大量数据后,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提炼出企业文化的维度;另一部分是在参考企业竞争力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确定企业竞争力测量变量,设计调查问卷,通过问卷调查确定企业竞争力。最后研究企业竞争力与企业文化维度之间的关系,最终确定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机理。本研究在量表的基础上设计了调查问卷,总共向22家企业发放了260份,回收253份,有效问卷250份。

1。企业文化测量设计

本研究采用企业文化测量量表,量表设计主要是借鉴了奎因(quinn)和卡迈隆(cameron)的组织文化评价量表以及德尼森(denison)的组织文化问卷,与此同时,考虑到中国企业文化特征与国外企业文化特征的差异性,在设计量表前对5个企业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访谈,并参考了大量国内学者关于中国企业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我们组织了多次小组交流与讨论,最终确定了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测量量表,该量表有56个测量变量(详见表1)。本研究米用七级量表。

2。企业竞争力测量设计

目前,关于企业竞争力的测评方法有很多,本研究主要采用因子分析法。为此,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企业竞争力的10个测量变量:市场份额,主要反映被调查企业核心产品在国内市场上的市场占有率;平均销售増长率,主要反映被调查企业最近三年的销售増长情况;平均利润率,主要反映被调查企业最近三年的平均利润状况;新产品数量,主要反映被调查企业向市场推出的新产品(或服务)情况;新増市场数量,主要反映被调查企业新増(新拓展)的市场数量;员工满意度,主要反映被调查企业员工对企业的满意程度;客户满意度,主要反映被调查企业客户对企业的满意程度;员工离职率,主要反映被调查企业员工的离职情况;能耗,主要反映被调查企业能源消耗状况;工作投入度,主要反映被调查企业员工的工作投入度。

1。企业文化的测量

本研究主要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对调查问卷所收集的关于企业文化的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结果表明,企业文化主要由8个维度构成。

(1)合作与分享。因维度1对同事竞争压力、参与团队工作积极性、分享信息、工作妥协性、达成一致、信任同事等变量的负荷系数分别为0。533、0。532、0。73、0。63、0。628、0。531,负荷系数都比较大,故将维度1命名为合作与分享,其主要反映企业员工参与团队工作的积极性和企业内部员工分享信息的可能性及企业是否倡导团队合作精神。

(2)企业社会意识。因维度2对提倡节俭、遵守法律、社会效益、诚实经营、环境保护、明辨事非、关注慈善、配合国家政策等变量的负荷系数分别为0。63、0。627、0。633、0。736、0。528、0。511、0。557、。619,负荷系数都比较大,故将维度2命名为企业社会意识,主要反映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意愿与行为。

(3)创新。因维度3对传统氛围、创新氛围、新观念、创新结果、企业专利、创新制度、领导传统、尊重传统等变量的负荷系数分别为0。7、0。611、0。522、0。614、0。542、0。513、0。599、0。679,负荷系数都比较大,故将维度3命名为创新,主要反映企业的创新氛围及创新制度建设等。

(4)规章制度。因维度4对规章制度、制度实施、岗位考核、奖惩淘汰、处罚规定等变量的负荷系数分别为0。571、0。591、0。607、0。574、0。674,负荷系数都比较大,故将维度4命名为规章制度,主要反映企业管理方面的规范性。

(5)归属感。因维度5对工作积极程度、了解公司价值观、使命认可、遵守制度、培训愿望等变量的负荷系数分别为0。6、0。598、0。706、0。575、0。676,负荷系数都比较大,故将维度5命名为归属感,主要反映企业员工对企业各方面的认同度与归属感。

(6)企业战略。因维度6对了解公司使命、强调价值观、了解战略、企业愿景等变量的负荷系数分别为0。781、0。553、0。628、0。523,负荷系数都比较大,故将维度6命名为企业战略,主要反映企业的使命、愿景与战略制定与实施状况。

(7)以员工为中心。因维度7对工作环境、培训机会、员工学习、和谐、员工意见采纳、升职机会、休假机会、员工福利、愉快工作等变量的负荷系数分别为0。681、0。706、0。673、0。708、0。583、0。581、0。586、0。773、0。656,负荷系数都比较大,故将维度7命名为以员工为中心,主要反映企业对员工的关怀与支持程度。

(8)以客户为中心。因维度8对是否尊重关怀顾客,包括顾客满意、产品质量、了解市场变化、了解顾客需求等变量的负荷系数分别为0。714、0。681、0。566、0。662,负荷系数都比较大,故将维度8命名为以客户为中心,主要反映企业的行为是否以顾客为中心。

为了更进一步说明本研究的可信性,本研究还对确定的8个维度作了信度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48个项目的信度系数为0。7134,信度比较高,说明本研究所设计的问卷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能够反映被调查企业的文化现状;8个维度的信度系数也都比较高,说明这8个维度能够很好地反映中国企业文化的特征。

在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得到企业文化维度的同时,也得到了8个维度的因子得分信息表,这为下一步分析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打下了基础。

3。企业竞争力的测量

本研究的企业竞争力测量也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在因子分析之前,我们首先进行了kmo值和bartlett球型值检验,kmo检验值为0。837,表明变量存在潜在因子结构,数据适合作因子分析。而且bartlett's球形检验的显着性?g。)水平值为0,小于0。05,达到显着水平,可知各变量的独立性假设不成立,存在相关性,适合作因子分析。

维度1对10个测量变量的负荷系数的绝对值都比较大,说明维度1对这10个变量的解释性较好,根据10个测量变量的内容,我们将维度1命名为企业竞争力,并得到了企业竞争力的因子得分信息。

为了研究企业文化如何提升企业竞争力,本文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进行了分析。因为因子分析后所形成的维度得分信息能够很好地概括各测量变量的信息,所以在回归分析中,因变量的数据来自于企业竞争力测量时,进行因子分析后所形成的企业竞争力维度的因子得分;自变量是企业文化测量的8个维度,数据也是来自于因子分析后所形成的因子得分。

本研究的回归分析采用的是enter强行进入法,即选择的.自变量全部进入回归模型。其显着性概率值小于0。001,拒绝总体回归系数均为0的原假设,因此,所建立的回归方程应该包括这8个自变量。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回归系数分析表4。

是进行回归分析所得到的回归系数以及偏回归系数为0的假设检验的显着性水平值。从表中可以看出,合作与分享、企业社会意识、创新、规章制度、归属感、企业战略等变量的显着性水平值均小于0。001,说明在回归方程中这些变量的显着性较高,而以员工为中心、以客户为中心等变量的显着性水平值均大于0。001,说明其在回归方程中不具有显着性。

测试值一栏是对标准化后的回归系数,从各变量回归系数的取值中可以看出,合作与分享的系数(0。573)最高,说明企业文化构成中,合作与分享维度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较大,因此,在建设企业文化时,应首先投入大量的资源引导员工树立合作与分享的团队意识;其次是创新维度,回归系数为0。382,说明企业应培养创新的企业文化,建立鼓励创新制度并不断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第二是规章制度,回归系数为0。213,说明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通过规范管理,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可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第四是归属感,回归系数为0。124,说明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从各方面培养员工的归属感,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第五、第六分别是变量以员工为中心和以客户为中心,但其在回归方程中不显着,说明其对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无显着影响;第七是企业社会意识,回归系数为0。077,说明企业文化中的企业社会意识可以提升企业竞争力;第八是企业战略,回归系数为0。075,说明企业文化中的企业使命、企业愿景等与企业战略相关的内容可以提升企业竞争力。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在企业文化的8个构成维度中,合作与分享、企业社会意识、创新、规章制度、归属感、企业战略等维度可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在建设企业文化时,可以根据回归系数的大小,确定企业文化不同维度建设时的资源投入量,即回归系数大的维度,资源投入量可以多些,因为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较大,而回归系数小的维度,资源投入量可以少些,因为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较小。

本研究运用实证研究较好地分析了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机理,但由于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力的构成变量较难定量,所以本研究的结论仍有待进一步的实践检验,这是本研究下一步的重点工作,即选择一企业文化比较薄弱的企业,运用本研究的结论,帮助其建立企业文化,以进一步检验。

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论文汇总篇五

确立高资本的经营管理理念。增长率增加的同时,利润不断提高,这种运作理念本质上就是割裂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发展速度之间的关系,只针对企业成长过程进行论述,但是片面的理论是不成立的,只有不断的在实践中转换,才能使企业的发展速度与企业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协调。中国企业必须摒除传统资本的操作理念,正确的处理经济发展与管理之间的关系,才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定的优势。树立产品开发研究理念。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企业想要获得最大化的利润,都要最大程度的推出高质量的产品、服务供消费者选择。高品质的服务必须做到令客户满意,简单的说就是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可以获得顾客较高的满意度,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必须超过社会预期,但不能对消费者造成不利影响。

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论文汇总篇六

上海铁路局非运输企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经营项目涉及现代物流、商业服务、旅游广告、批发贸易和物资采供、房产置业、工程建筑、信息咨询、租赁保险、工业制造、宾馆餐饮和商业印刷等产业。到底,总资产180亿元,净资产57亿元,行政性重组企业122家、工商登记注册企业176家,职工11758人。20实现营业收入348亿元,报表利润5.3亿元、考核利润11.6亿元。非运输企业已成为全局的重要经济板块,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与使命,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在非运输企业的改革发展中,企业管理作为至关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得到不断创新发展,笔者归纳为五个转变,即:基本实现了由分散管理向行业化管理、由多层管理向扁平化管理、由传统管理向现代化管理、由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由主辅分离向多元化经营一体化管理的转变,从而具有了区别于社会企业和铁路运输站段的浓厚特色,形成了路局经营开发处(上海铁路多经投资中心)为路局非运输企业资产管理机构,对17家控股非运输企业实行直接管理、对5家集经总公司实行行业管理,下设子分公司的管理模式,具备了一套相对成熟的管理体系,为非运输企业的长远发展和企业管理的进一步创新改进打下了坚实基础、积累了丰富经验。

因受铁路长期以来带有浓厚计划经济色彩的管理体制机制影响,非运输企业经营管理还未能真正与市场接轨,与社会先进现代企业相比,在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制度、市场机制、管理效率与管理效益等方面,均有较大差距,在依法管理、科学管理的探索和实践上仍处于初级阶段和较低水平,与当前多元化经营战略的深入实施存在着诸多不适应,突出表现在发展定位和目标不够科学,产业结构不合理,管理架构体系和人员定编不适应,决策审批和协调推进机制不够完善,经营监管和风险防控机制还不健全,市场化的资源统筹配置机制、用人用工和绩效考核分配激励机制、营销管理机制尚未真正建立,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为低下等方面,严重限制了企业的`发展活力和竞争力。

在世界经济进入增速减缓、结构转型、竞争加剧时期和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随着中国铁路政企分开、货运组织改革深化推进等后续效应的放大,全局非运输企业进入了转型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深化改革的关键攻坚期,优化经营管理对于解决非运输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快速增强经济活力和竞争力,全面推进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优化经营管理是落实非运输企业出资人代表职责,健全铁路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的必然要求。通过优化经营管理,有利于进一步明晰全局非运输企业各个层级的经营权责和管理架构,为建立健全符合我局非运输企业实际的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和监管体系、实现铁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供坚实的体制保障。

(2)优化经营管理是适应内外部市场环境变化需要,促进非运输企业做优做强,全面实施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在我局所处长三角区域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东部铁路率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通过优化非运输企业经营管理,有利于进一步加大内部资源整合和产业结构优化,加快向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方向转型发展,有效提升综合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实力。

(3)优化经营管理是全面提升非运输企业经营品质和管理水平,增强抗风险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优化经营管理,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拓展经营思路,健全管理体系,加强风险防控,充分调动全局非运输企业干部职工的积极性,破除发展中的主观、客观障碍,实现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基于我局非运输企业经营管理的现状和多元化经营一体化管理的战略,笔者建议,新形势下优化非运输企业经营管理必须因势利导、适新应变,坚持以市场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为导向,围绕实现全局效益最大化目标,解放思想观念,引入市场机制,兼顾行业特色,完善治理体系,全面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发展质量,快速增强非运输企业经济活力和竞争力。具体建议如下:

3.1创新经营理念,转变发展思路。

一是强化理念创新。树立“提升品质”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大对骨干企业、龙头企业、品牌企业发展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促进非运输企业从数量粗放型向质量集约型转型发展。树立“适应市场”经营理念,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升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水平,从常规化经营向个性化经营延伸,从单体经营向连锁经营、联合营销、合作经营延伸,从成熟产业向新兴产业延伸。树立“改革创新”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知识为本,重视职工群众首创精神,从单纯的完成任务向追求企业和员工共同成长发展转变,从传统经营管理方式向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经营管理方式转变,着力激发企业发展活力与动力。二是优化资源配置。坚持全局利益最大化的价值取向,探索全局资源统筹开发利用新模式,通过建立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和相应工作平台与机制,加强全局有增值开发价值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统筹管理与利用。按照资源向优势产业集聚、资本向骨干企业集中的思路,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资源分散企业的战略性资产重组整合,改造升级传统产业,规模发展优势产业,集聚开拓新兴产业,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提升经营质量和经济效益。加强投入产出分析和风险评估,集中资源拓展高回报、低风险的项目,拓展品牌经营、网络化经营,构建先进的商业模式。探索建立投融资管理机制,提高资产经营、资本运作的效率和效益。三是深化战略合作。增强合作意识,加大合资、合营和其他合作力度,加强信息、资源、技术和管理等合作共享。对内从单纯的依靠支持向内在增长、关联发展延伸,完善运输业和非运输业协调发展机制,做到内部市场充分供应、内部资源充分利用。对外从偏重竞争向竞合发展延伸,拓宽合作思路,扩大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发展竞合经济,着力打造和经营好客运配套服务、工程建设和工业制造等重点产业链。

3.2优化经营机制,激发市场活力。

一是健全决策机制。以“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为重点,健全完善决策制度体系,探索建立重大事项决策票决制。健全完善决策执行和评价体系、责任追溯体系,加强决策实施过程监控和违规责任追究。完善协调推进机制,强化投资中心行使好出资人权利、承担好经营协调、管理监督的责任,对资产开发、产业链运作等全局性工作、重大项目,探索建立专门的协调平台和配套机制,切实加大协调、推进力度。二是改进激励机制。探索实施非运输企业分类考核、分级管理。尝试引入eva(经济增加值)考核和对标考核等方法,完善经营业绩考核评价办法,配套完善经营者收入与绩效挂钩办法,逐步建立经营班子绩效工资分类考核分级计提办法和工资单列办法,加大超额完成考核利润提取工资总额的力度。加强按贡献分配激励导向,探索试行“岗位工资+绩效工资”的内部分配机制改革,鼓励企业积极开展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对企业骨干、技术人才、重要销售人员和关键业务人员等特定岗位、特殊人才、核心骨干,探索建立与市场基本接轨的薪酬分配制度。对为非运输企业经营发展提供资源、信息、技术、市场、劳务的运输业单位,探索建立规范的资产收益、经营收益的分配机制和奖励制度,形成推动非运输企业发展的正能量。三是创新营销机制。以营销市场运作机制和团队激励机制等为重点,建立完善营销管理相关机制办法,激发营销创效活力。创新采取细分目标市场营销、客户服务营销、战略合作营销、品牌营销、价格营销等针对性策略和电话营销、会议营销、走访营销、媒体网络营销、展台营销等不同形式,提高营销水平和效率。针对营销组织联合化、扁平化、概念化趋势,创新采取上层搭设营销平台、组团营销、联合营销、高层营销乃至与局外、路外企业合作营销等方式,充分发挥局内和各方信息、资源优势,高层支持、抱团合作拓展市场。高度重视营销工作人的因素,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营销队伍。有需要、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尝试建立专门营销机构或在市场(业务)部门配备专职营销人员。

3.3健全管理体系,提升综合效能。

一是优化管理职能。按照责、权、利相统一以及按权限分层次管理的原则,逐步完善管理关系,优化管理机制,对股权变动、机构设置、投资、贷款、资产处置、战略合作伙伴引进、重要合作经营项目等重要事项按规定实行报批制度;对属于控股企业权限的日常经营与决策事项,不进行干预,减少影响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束缚。以“优化经营布局、优化企业结构、优化股权结构、优化治理结构”为目标,以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为方向,推进企业重组整合。按照“综合管理职能上移、加大企业本部经营”的思路,对总分模式企业压缩管理层级,增强企业的市场反应和经营控制能力。二是强化人力支撑。按照立足长远、解决急需的原则,分层制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分步推进实施。坚持“重德重才、务实创新”理念,选好配强企业领导班子,加强两级机关和干部作风建设,努力打造优秀经营管理团队。强化人才源头工程,增加专业对口大学生招收数量,适当接收大专和高职生,试行市场引进高端经营管理人才和紧缺特殊专业人才。强化人才的针对性培养和合理使用,探索试行岗位管理,积极为各类人才参与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执业资格考试创造条件。强化用工统筹管理,完善劳务用工管理和探索对优秀劳务工激励机制的创新,积极慎重实施好劳务工择优转正工作。三是完善内控机制。深化全面预算管理,促进财务管理与经营业务相融合,推进划小核算单元。加强财务集中管理,加快内部资金的融通和资产的周转,逐步上移集中开展贸易等业务项目,统筹规范关联交易。规范经营收支行为,以合同履行、大额资金使用、物资采购、应收账款管理、重大资产处置、租赁经营等为重点,加大财务监察和检查的力度和频度。严格控制成本支出,优化作业组织降低人工成本,从紧控制和合理安排经营项目性支出和间管费用支出。加强合同管理,完善合同签订、履行及法律纠纷处置有关管理制度办法和工作流程,有效防范法律风险、资金风险、税务风险。四是加强信息化建设。统筹研究制定全系统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发挥申铁信息公司的专业优势,在整合利用好系统内和路局现有信息化资源的基础上,统筹组织研究开发。对全局性资产开发管理、酒店经营管理、工业产品管理等重大功能平台,由经营开发处(投资中心)牵头,组织协调推进开发。对应信息化建设改造相关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工作标准与流程,建立完善信息系统管理制度办法,充分发挥信息系统数据传输、共享、统计分析和辅助决策等平台功能,提升效率与效益。

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论文汇总篇七

人才是第一竞争力,只有发展好人才,才能使国有企业在全球化知识经济条件下立于不败之地。国有企业的宗旨是为人民为国家创造更大的利益,使国家和人民过上和谐的生活。所以国有企业不仅要注重企业的经济效益,也要在经营的同时以人为本,更好地为人民谋福祉,为人类社会做出贡献,谋求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

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论文汇总篇八

摘要:随着经济增速下滑,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煤矿企业均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直接影响煤矿企业经济效益的经营管理工作也越来越被企业所重视。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煤矿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对煤矿企业加强经营管理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并就煤矿企业具体如何加强经营管理从思路和方法等方面提出建议。

近年来,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煤炭价格不断下滑,煤矿企业利润大幅缩水,如何应对新常态下的发展困境,成为煤矿企业研究的重要工作。而直接影响着企业经济效益的经营管理工作也越来越被企业所重视,虽然近年来煤矿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有了较大提高,但是和新常态下煤矿企业的生存现状对经营管理工作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进一步加强经营管理工作成为煤矿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人员考虑的重要课题。

1.1思想认识不足。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目前,煤矿企业普遍存在重视安全生产,轻视经营管理情况的存在,领导层对经营管理工作关注不多,认识不足。同时,企业内部职工也认为经营管理工作是领导、管理层和少数经营管理部门的事情,具体工作中也缺少其他生产等部门的参与,造成经营管理工作缺少与其他部门的联合和协作,经营管理工作难有较大进展。

1.2工作思路不清。

主要表现在各部门相互独立,部门之间本位意识严重,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协作,无法对经营管理工作实施统筹规划,矿井虽设有经营矿长一职,但在具体安全生产过程中,经营管理工作的弱势地位,往往在一些原则问题上也不得不让位于安全生产,造成即使部门煤矿企业有统一规划流于形式,难以有效实施。

1.3专业素质低下。

由于经营管理工作一直以来重视不够,造成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人才政策未得到倾斜,加之经营管理开展的广度深度不够,人员在工作中历练不够,工作能力和专业素质有待提高。煤矿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涉及方方面面,不仅要懂生产,抓管理,还要求懂得财务、国家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因此,煤矿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缺乏,专业素质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

2.1应对当前煤炭行业低迷的重要举措。

当前,煤炭行业整体效益低迷,煤矿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有效动用企业的一切资源,尤其是企业内部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制定和实施科学、有效的经营策略、方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2建设资源节约型企业的重要抓手。

企业要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注重资源节约型企业建设,树立节约意识,合理利用各项资源,通过打造优质、高效的经营管理决策机制,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减少投入的目的。

2.3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煤炭企业要实现管理现代化,就必须建立科学的经营管理制度,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执行科学的决策制度,重视人才培养,实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最大程度优化内部资源配置,激发员工内在潜力,提高企业整体运行质量,使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

3.1正确认识经营管理工作。

一要转变只重视安全生产的观念。尤其是要摆脱在煤炭行业繁荣时期形成的不恰当、不正确的观念,如:煤矿企业各项工作都必须让位与安全,造成煤矿基层区队可以打着安全管理的幌子,擅自增加强度,提高标准,造成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的大幅增加,浪费严重。二是培养全员的经营管理意识。从企业的整体利益出发把握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要让职工明白,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开展的好,是维护好、实现好职工利益的最好方式,经营管理工作开展的不好,企业没有效益,无法生存,职工的利益也就无法保证。三是转变对经营管理工作的片面认识。注重部门间的协同合作,将经营管理工作与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相融合,避免孤立的开展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经营管理工作开展的好离不开安全生产等部门和人员的支持和参与。

3.2不断强化内部基础管理。

一是完善制度,明确责任。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有效的落实确保煤矿企业各项经营管理工作不断提升。在制度设计时,要注重发挥安全生产等部门、人员的作用,明确其在经营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实现企业全员抓经营管理的格局。二是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营决策是否正确,因此,煤矿企业应在企业内部建立科学化、民主化的经营决策机制,要综合考虑成本、效益,企业内外部条件等因素,减少和避免决策失误。三是做好过程控制。企业的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不能过多依赖于事后考核,而要更加注重于事前计划和事中控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企业而言,事后考核发现问题,往往该事件已经给企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考核已无法弥补,因此,企业要重点将精力放在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控制上。

煤矿企业要注重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建立经营管理人才的'引进、奖惩、晋升等机制,提高企业的整体经营管理水平。同时,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人员也要深入现场,调查研究,参与到企业的安全生产过程中,了解企业安全生产所需,与各部门相结合、沟通,从经营管理角度更好的解决安全生产难题。

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煤矿企业需借助信息化管理手段,不断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引进先进的移动互联网技术,改变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提高企业内控能力和市场反应速度,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物流流通、信息、资金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完善企业的经营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4.1成本并非越低越好。

煤矿企业要提升效益,固然要降低成本,但在实践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追求低成本,还要从企业的效率、安全等角度考虑,保证综合效益最优,而非成本最低。

要不断深化生产过程的精细化管理,坚持工序控制和提升工效,全面提高单产单进水平,降低单耗,经营管理工作也只有和生产相结合才会产生效益,因此,要强化生产过程中的经营管理。

5结语。

煤矿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的提升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企业的管理者和全体员工共同努力,对于新常态下的煤矿企业来说,企业必须将经营管理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来抓,通过转变观念、完善制度、创新方法、培养人才等来不断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真正实现向管理要效益。

参考文献:。

[1]赵尚荣.对创新煤矿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几点认识[j].价值工程,,21.

[2]高启稳,翟东亮.鲍店煤矿创新经营管控模式探讨[j].中国煤炭,,6.

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论文汇总篇九

放眼于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在知识经济的涌流下,只要改进经营管理的模式,适应时代的趋势,就能在企业的竞争中更好地经营下去。今后知识经济的发展会越来越猛烈,只要我们在保持现有好的管理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发展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就能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下创造辉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