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青少年个案社会工作案例分析论文汇总(大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05:19:33 页码:7
2023年青少年个案社会工作案例分析论文汇总(大全10篇)
2023-11-18 05:19:33    小编:ZTFB

实践出真知,通过实际操作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问题。总结的语言应该简练明了,避免冗长和啰嗦的表达方式,让人一目了然。下面将为您分享一些具体案例和实践经验,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青少年个案社会工作案例分析论文汇总篇一

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三大手法之一,是社会工作者实务能力的重要体现。在对一个个案的介入中,社工会根据案主的特征以及需求,不会仅仅运用一种社会工作理论,而是会运用多种不同的理论进行跟进,以期达成个案目标。那么,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分析多角度介入个案案例,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案主芳姐(化名),52岁,6岁丧父,母亲独立养育兄妹4人导致积劳成疾,几年后身患肺癌转移脑癌,瘫痪在床,大小便失禁不能自理,只能依靠子女照顾。案主婚后育有一子,1993年10月丈夫毫无征兆地不幸猝死,案主当时31岁,儿子只有5岁。1994年母亲去世,一年内痛失两位亲人,使案主痛不欲生,对生活完全失去信心,极度厌世。而且案主于2001年下岗,一直靠打散工维持母子二人生活,所以在工作的过程中总是十分地卖命,唯恐失去这份工作,致使案主感觉力不从心。案主丧偶二十多年,只有与儿子相依为命,但目前案主与儿子关系极差,致使案主情绪低落。家中的物品多数都是街坊更新换代而淘汰的,但是与邻居关系紧张,由于常年精神和经济的巨大压力使案主身患多种慢性疾病:高血压、心律失常、痛风、白内障等,长期的贫困无助,导致案主精神压抑崩溃焦虑,悲观厌世、极度自卑、对生活完全失去信心,再加上更年期综合症造成案主性格孤独,对每件事都耿耿于怀,情绪陷入低谷,终日闷闷不乐!

案主是主动求助型的,因此她主动向社工讲述她面临的困境,社工也认真的倾听与探索,并及时对案主问题进行澄清,在澄清的过程中,社工与案主共同进行,以增进案主对自身问题的了解。根据案主的表述,社工对案主目前面临的困境做出初步的预估,目前案主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问题,主要包括:1、情绪问题:案主始终不能对其小时候爸爸的突然离世,和刚结婚没多久的老公的突然离世释怀,害怕这种状况也发生在儿子的身上,虽然母子关系较差,但是也经常提心吊胆、再加上更年期,案主怕病、怕老、怕穷的心理状态更加严重,目前表现为焦虑,压抑、苦恼、无助的情绪状态。2、就业问题:案主目前在一家公司做门卫,但是工作条件十分的差,而且工资很低,一直想要再做份兼职,比如家政之类的,希望社工的帮助,而且案主在做工作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力不从心,怕得罪人,怕被老板解雇。3、家庭关系:与儿子关系较差,也常常给儿子施加一定的压力,导致儿子不愿意回家,母子之间的沟通也没办法正常进行。案主同意社工的对问题的归纳。

但是由于案主面临的问题较为复杂,社工刚进入社工行业不久,经验不足,并且案主承认自己需要改变是一件困难的事,由于求助者本身的自尊、自我完整及独立人格,接受他人影响是一件困难的事,并且对一个陌生人坦诚、信任同样也是一件困难的事。于是,社工咨询中心两名专业督导,请督导给出一些建议与指导,并积极同中心经验丰富的社工进行交流,以解决社工的疑问及在开展个案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最终,经过社工与案主对案主问题澄清后,案主愿意接受服务,社工也与案主建立初步的工作契约,确定工作目标与工作重点,界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当案主开始探寻、重新发现和修饰自己的才能和天赋之时,你就会看到他们之中的火花。这些火花将点燃充满希望的、充满活力的、忠诚奉献的和行之有效的社会工作的火焰。

经过前期社工的倾听与陪伴,社工与案主建立了信任关系。

案主经常说到自己身上的衣服以及家中物品大部分是街坊淘汰掉的东西,但案主却拿来穿,拿来用,但是案主又是一个要面子的人,穿着这些衣服总觉得没有自信,觉得别人都瞧不起自己。而且爸爸和老公的突然离世对案主心灵造成重创,心理阴影较重,认为自己是世上最倒霉的人,从来没有走过好运,再加上目前儿子的不听话,家中东西坏了没人修理等,使案主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案主做什么事都力不从心,对生活完全失去了信心,每天躺在床上会想很多很多的事,而且焦虑不安!

社工同案主分析案主面临的不幸,并将其赋予意义,来自外部的伤害即是父亲和丈夫的突然离世,来自与内部的障碍是害怕这种不幸会降临在儿子身上而产生的焦虑情绪,以及想到这么多年来自己所受的苦而产生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对此,社工同案主分析熬过二十多年案主来自内部的毅力以及虽然下岗但是能够生活的能力等等,看到案主身上的优势并聚集潜能,夸赞案主身上的优势。除此之外,同案主畅想积极的'愿景,乐观取向的看待问题,对解决问题有信心,把握一切可能机会,接受不可能改变的东西。

社工在这个过程中一直引导案主从不幸中学习,改变和成长。社工与案主开放式的情感表达,用互动与幽默分享自己的感觉(包括快乐与痛苦、希望与失望)。案主表示与社工接触的这段时间有所改变,心情爽朗了一些!

笔者认为运用阳性强化法的前提是社工与案主的互动关系,社工同感的运用,会使案主产生“社工明白我的感受”;社工的温暖和接纳,使案主觉得“知道社工尊重我,她很仁慈,一点也不苛刻,是完完全全地接纳我,所以我不会感到威胁”;社工的真挚与诚实,使案主感觉“知道社工并不虚伪,而且是表里如一地和我相交”,社工专业能力的展现,使案主产生“知道社工有能力帮助我处理问题”。只有这样,案主才会对社工产生信任,运用阳性强化法的效果较好。

社工每次与案主面谈,发现案主情绪控制的较好或者与儿子打电话没有再发生争吵,社工就会表扬案主的行为,以巩固案主的改变。而且社工还会对案主设定目标,如:这个星期我可以允许自己胡思乱想3次,下个星期2次,对案主每次达到目标时,社工也会进行及时强化。此外,社工同案主模拟与儿子通电话的情景,在此过程中如果案主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社工也会对案主进行赞扬。

在同案主接触的这段时间,案主在情绪管理方面以及与儿子关系方面有所好转,针对此,案主还写封感谢信,以感谢社工的帮助!

目前来说,虽然案主在情绪方面,和儿子关系方面有所好转,但由于此个案面临的问题较为复杂,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可作为长期个案跟进。治疗过程的主要工作是通过社工的真诚、无条件的接纳和同感,使案主处于一种不同于日常经验的真诚关系中,在这种不设防的状态下,案主更可能坦露与发泄平时掩饰的情绪与需要,从而增加自我了解与自我表达,最终产生自我接纳的效果!在此个案中,社工先是处理案主的情绪问题,也将处理情绪问题贯穿于整个个案中,在接下来的时间,社工会一如既往的陪伴案主,直到解决其在就业关系中产生的问题,以及与儿子的矛盾关系为止!

青少年个案社会工作案例分析论文汇总篇二

一个月来,敏敏的性格变得活泼开朗了许多,还有点调皮了,你交给她的英语单词不会忘记,有时还会闹一闹呢,语言交流的次数与数量明显增强,我想,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会更加多对她引导,让她快快长大。

一、情况摘述。

敏敏是我班的一个小朋友,在园时总是低着头,不肯说话,在幼儿园很少与小朋友交谈。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她进行了如下观察:

观察一自选图书时,敏敏总是总在小椅上,不肯去选图书,另一位小朋友坐在她旁边,有些伤心了,喊“找姥爷”,她也坐在那儿跟着说了起来,然后一个人跑到一边,坐在离小朋友很远的.地方,默不作声,看上去很可怜。

观察二吃饭时,敏敏把最爱吃的炸肉吃没了,可能还想要点,她瞪着眼睛注视着老师,老师问他,她只简单的重复了一句“要炸肉”。

二、成因分析。

敏敏的父母因都忙着自己的事业,无暇照顾孩子,敏敏从小跟着保姆长大,保姆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可少了一份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机会,对话也许是少之又少,久而久之,孩子与别人交谈的能力明显不如同龄的孩子,在同伴的眼里已是个被冷落的人,无法交谈的人,而她偶尔说一句话,还会招来一阵耻笑,时间一长,她更加难以启齿了。

三、教育策略。

1、利用多种资源,缩短与教师的距离首先向她介绍了班上的三位老师,我们多给她创造与老师接近的机会,并让老师多于她交流,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她眼神里有了光彩,有时还能看见她高兴的笑脸。

2、创造条件,让清清多开口说话。

一段时间以来,敏敏偶尔冒出的一两句话,仿佛成来孩子的笑料,有的小朋友还特意模仿她的话语,经过一番情感渗透,孩子们的笑声减少了,为了能让她多说话,老师抓住与她接触的任何机会,多和她说话,“敏敏,你喝水喝得真好”,敏敏说:“多喝水不生病啊。”“敏敏,你站在这儿做操就行了。”敏敏说:“站好了,别跌倒啊。”只要老师说一句,她一定会有一句话再等着你,而且都会顺着你的语气说,话语明显比以前多了许多。

四、启示。

一个月来,敏敏的性格变得活泼开朗了许多,还有点调皮了,你交给她的英语单词不会忘记,有时还会闹一闹呢,语言交流的次数与数量明显增强,我想,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会更加多对她引导,让她快快长大。

青少年个案社会工作案例分析论文汇总篇三

容貌秀丽的阿珍是汕头市区人,谁也想不到,今年17岁的她“毒龄”竟已有两年多了。据阿珍称,是她那个畸形的家将她逼上了这条路,是为了寻求解脱,她才借“药”消愁,结果愁没消去却把自己“吸”进了戒毒所。

据阿珍介绍,其父母在她13个月大时便离异了,她被判随生母,后母亲再嫁时后父嫌她累赘,便把她送给了市区一对结婚多年未曾生育的夫妇(也就是她现在的父母)。

阿珍承认,起初养父母对她很好,吃的、穿的无不关爱有加。但当她7岁时,养母生下了弟弟后,她又成了“累赘”,成了家中的“保姆”,每天做饭、打扫卫生、看管弟弟等什么杂务都“承包”了。为此,阿珍不止一次在夜里躲在被子里偷偷哭泣。因缺乏家的温暖和关爱,阿珍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自己慢慢对学习也失去了兴趣。

小学毕业后,她即跟着在歌舞厅认识的朋友们离开了家。有一天她见几个朋友躲在一个隐蔽角落里抽烟,仔细一看,发现他们的抽法很奇特,于是她凑了上去,学着他们的样子狠命抽吸了一口,她称,那一刻她感觉到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解脱”。

上瘾后,因无经济来源,她便再也离不开那些娱乐场里的“朋友们”了,因为只有和他们在一起,她才能获得毒品来应付她日益强烈的毒瘾。

青少年个案社会工作案例分析论文汇总篇四

青少年在情感上、生理上倚赖其家庭而生存。由于父母对于行为的容忍度影响了他们看问题的角度,所以,让其他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参与辅导或治疗过程就十分重要。那么,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介入青少年忧郁症个案分析,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据临床观察和医学、心理学研究发现,青少年忧郁症通常有如下一些常见表现:饮食失调、睡眠困扰和无以名状的哭泣,等等,此外,身体的不适,例如:头痛、下腹部疼痛等可能是忧郁的症状,其他的困扰行为,如行为问题、攻击性、多动等,可能是青少年尝试掩饰他们的忧郁及保护自己不陷入绝境的感受。自杀,与忧郁相关,并对青少年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青少年的酗酒及其他会改变情绪的药物滥用,也是忧郁症状的一种。当然,国内外有关青少年忧郁症及其表现的研究仍在深入中,尤其是青少年忧郁症与青少年其他问题的因果关系或相互联系,更是被探索的一项重要主题。

关于青少年忧郁症的形成原因,国内外医学界、心理学界仍在探索之中。通常认为,生物的、认知的以及家庭的功能丧失,被认为是和青少年忧郁症发生具有密切联系的相关因素,许多的社会工作介入都是以这些假设为基础而展开的。

医学和生物学研究初步表明,忧郁与非忧郁的青少年相比较,前者的泌尿系统代谢物与肾上腺分泌物似乎有些差别。由于青少年的快速成长和改变,导致其与成人期的生物相关因素尚未建立和有机地衔接起来。

最近20多年孜孜不倦的探究已经发现,青少年的负面自我认知在忧郁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许多饱受忧郁之苦的青少年同时也具有低自尊的倾向或表现。青少年的认知技巧是评估情境和选择行为所必备的。缺乏问题解决能力的青少年,无法正确地辨识问题,或者发展替代性的问题解决方法,他们就会比那些拥有适当问题解决技巧青少年,有较大的忧郁风险。

1)青少年忧郁症事实上是其在观察重要他人尤其是家庭成员的忧郁之后,所学习而发展出来的。

2)代际间思想和情感失调具有传递性,如果父母被诊断有精神疾病,其子女就会被认为是高危险群。但是,孤立和缺少社会支持、虐待等问题的存在,比起有精神疾病的父母,会让青少年有更高患忧郁症的风险。

3)家庭面临的越来越大的经济压力、社会上缺乏可靠稳定的教育设施、青少年虐待和疏忽、离婚以及父亲的缺席和不投入,都对青少年的忧郁症有影响。

4)青少年忧郁也与家庭内父母之间的严重冲突相关。

对青少年忧郁症的社会工作介入通常有三种主要方法:行为介入、认知介入和家庭服务。

行为介入是以具体、可测量的忧郁青少年的问题行为的改变作为介入的目标。比如说,有外向行为(攻击或破坏)的忧郁青少年,如果能保持安静地坐着,就会获得奖赏;而对内向行为(退缩、安静)的忧郁青少年,则会因为与他人交谈或参与活动而获得奖赏,因拒绝与他人接触而受到惩罚。

认知介入所采用的技巧包括:认知重组、角色模仿、问题解决、行为演练等。认知重组涉及别到对青少年思考模式的'改变。根据认知介入方法的基本假设,忧郁被认为是错误的想法和思考过程的结果。思考的扭曲,如:不能从经验中汲取教训;或者以不恰当的证据得出不恰当的结论;或者夸大单一事件的重要性,等等,都会增强青少年的忧郁。但是,如果通过改变思考模式,练习新的思考方式,理解后果,以及探索替代性的问题解决方法,那么,当事人一些负面的自我观点就会消除。

要达成有效的、针对忧郁青少年介入的必要及充分条件,就是家庭的参与。青少年在情感上、生理上倚赖其家庭而生存。由于父母对于行为的容忍度影响了他们看问题的角度,所以,让其他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参与辅导或治疗过程就十分重要。在以整个家庭为取向的服务中,工作员需要对忧郁青少年的家庭进行深入的探访、观察和在收集丰富的资料之基础上进行评量,必要的时候工作员也需要利用家庭以外的资源来促进当事人及其家庭的改变。即便是采用具体的治疗技术,如行为治疗,也需要家庭的积极参入。混乱、纠缠冲突、无秩序的家庭,都会阻碍忧郁青少年的改变。所以,父母关系、父母及代际的互动方式、父母的认知与行为等等,这些家庭环境因素的改善必须和忧郁青少年的治疗同时进行,那么,对青少年忧郁症的治疗才可能获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青少年个案社会工作案例分析论文汇总篇五

少年和毒品,两者联系在一起是多么让人揪心。今年16岁的少年小伟,花一样年纪的他本应在父母的呵护下快乐生活,在社会、学校的关爱下健康成长。然而,染上毒瘾并贩毒的小伟却只能在看守所内,透过铁窗看看头顶的那一小块蓝天。11日,平潭县检察院以贩毒罪对小伟提起公诉。

“小伟是个可怜的孩子,从小就没了家,真是可惜。”一提起小伟,办理此案的检察官边摇头,边替小伟感到惋惜。小伟6岁时,父母因感情不和离婚了,他被判给了母亲。离婚后没多久,小伟的父亲离开平潭去广东打工,从此杳无音讯,小伟的母亲则在他人介绍下远嫁台湾,无家可归的小伟只好被寄养在姨妈家。姨妈家有3个孩子,只能给小伟提供物质上的帮助,无法在学习方面照顾他,在学校里,小伟因为没有爸妈经常被同学们嘲笑,自卑的他开始厌倦学习。还没读完初一,小伟就辍学了。因为精神空虚,小伟渐渐与姨妈家的邻居念某熟悉起来。念某有钱,出手也大方,时不时可以带他出去潇洒,小伟甚至有些崇拜这位“大哥”。去年4月的一天,在念某的引诱下,小伟开始吸食冰毒,并很快染上了毒瘾。因为没有经济来源,小伟心甘情愿成了念某的“小弟”,多次接受念某的指令,携带“k粉”、摇头丸等毒品送货,赚取一些零花钱。

今年5月5日凌晨,小伟接到念某的电话,让他到平潭县澳前镇一家夜总会“送货”,当场被警方抓获。被抓后,小伟主动交代自己曾帮念某送过4次货。少年贩卖毒品,令人扼腕叹息,值得反思。毒品是世界三大公害之一,这只邪恶的魔手正向纯洁的青少年伸去,预防青少年吸毒贩毒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

青少年个案社会工作案例分析论文汇总篇六

摘要: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然而层出不穷的问题学生一次又一次把高校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尤其心理异常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情况更是让高校成为众矢之的。以一名问题本科学生个案为例,分析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通过多方合力帮助,以期能让学生的心理状态恢复健康并长久保持,通过真实个案分析也希望能对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略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1案例。

胡某是2016级英语教育专业的一名男生,19岁,独子,父亲是警察,母亲是企业财务人员。胡某高考时没有发挥好,分数只够二本线,本想继续复读但未得到父母支持,在填报高考志愿时胡某想报自己喜欢的物理教育,但是家长觉得英语更有前途,也利于以后考研究生,胡某就妥协报了英语教育。大一上学期胡某表现正常,专业课成绩班级排名中上,但是大一下学期开始,有同寝室友被作为交流生派往外校学习,还有同学准备考雅思出国,相比之下胡某感到事事不如别人,压力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沉默,最后直接闭口不言,老师多次心理辅导无果只好与家长联系带该生到医院检查,确诊为抑郁症,家长担心继续呆在原环境学生情况恐会恶化,影响学生正常毕业,于是给学生办理了留级转专业手续,希望学生能有一个新的开始。转入汉语言文学专业初,胡某话虽然较少但跟新宿舍室友关系还算融洽。由于胡某病情需要长期坚持服药,其母亲担心他不按时吃药耽误治疗,选择在校陪读,定时到宿舍监督胡某吃药,尽管胡某父母偶尔也会请室友小聚吃饭以免大家嫌烦,但久而久之宿舍其他室友还是产生了些许不满,认为家长不该这么频繁的随便出入寝室,甚至背后妄加揣测,胡某又回到了形单影只的生活。

2原因分析。

2.1家庭原因分析。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胡某父亲的职业是警察,平时工作忙,对孩子疏于管理,胡某日常起居均由母亲打理,致使胡某错认为只有自己考试好了父亲才会多关爱自己。高考的发挥失常让胡某在志愿填报上选择了被动接受,父母觉得高考没有发挥好选择次一点的学校成绩应该能更突出。可是家长不明白高中和大学的学习模式是不尽相同的,当胡某告知家长同寝室友有到外校学习的、有准备出国的,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的时候,家长并没有引起重视,更没有想到孩子的自信心在受到煎熬,只是告诫学生在校不要贪玩,认为别人能达到的目标自己孩子没有达到是因为没有用心去学,后来学生也不再跟家长交流学校的情况,开始自我封闭、沉默寡言。当家长知道学生患有抑郁症需要长期服药时,自然万分焦急十分配合医生,请长假在校陪读监督孩子吃药,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忽略了学生在新环境的个人思想,也忽略了同宿舍其他室友的感受,给孩子本来正常的生活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室友对胡某家长的不满转嫁到胡某身上,胡某习惯性的接受父母做法,不知道该如何跟家长开口,结果致使自己在寝室不受欢迎。

2.2学校原因分析。

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明确规定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通知发出至今六年多的时间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确实取得了大的进步,但对于真正实现高校学生心理健康还有很大距离。单单只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不能使学生及时认识到自己是否存在问题,加之外界环境影响,很少会有学生主动提出自己心理异常。更重要的是高校师生对心理异常学生没有正确认识,大家一听说某某心理有问题就避而远之,提供帮助更无从谈起。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心理异常学生在初期表现出来时如能及时干预,同学室友再加以帮助,很多是可以妥善处理的,如果干预不及时,病情一旦恶化后果就不堪设想。

2.3个人原因分析。

胡某本身是一个比较听话懂事的学生,只是从小对父母言听计从的习惯让他对自己的生活没有很好的定位,一味按照家长要求来做,不会跟父母强调自己的意见,造成了我们所看到的父母比较强势、孩子比较怯弱的现象。原来高中成绩的自豪感到大学已成为过去,成绩不如室友让胡某一直好强的心理产生了心结,胡某并没有意识到术业有专攻,英语也并不是其强项。由于胡某的交际范围有限,在校没有很好的朋友,所以没有一个有效的泄压渠道,又不愿意主动与辅导员老师沟通,加之父母对胡某在校表现的不理解使胡某心理压抑却无处诉说,长时间自我封闭的情况下导致了抑郁症的产生。

2.4社会原因分析。

社会根据成绩把高校分为了三六九等,同时也把考生分为了三六九等,向往好的教育机会是每一个有上进心的学子都想积极争取的,然而面对现实更多的是机会有限。社会对学习经历的看重、对优质教学资源的认可、对专业学术大咖的.推崇无疑让每一个有机会争取的人都跃跃欲试,网络媒体的宣传报道也让大家看到了差距所在,个别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比如胡某就成了走入心理死胡同的“牺牲品”。

3处理措施。

3.1家庭学校形成合力。

因为很多家长并不了解心理学,对于学生突然出现的状况也是病急乱投医。作为辅导员,首先就是和家长联系沟通,告知抑郁症产生的原因和危害,力求让家长积极配合学生治疗工作。案例中胡某的母亲在得知学生病情时积极接受了医生的治疗意见,没有采取回避态度,对于学生病情好转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多数心理异常的学生当心理辅导不能有效改善学生心理状态时,配合医生进行药物控制和治疗尤为必要。同时也要告知家长对学生的关心要适度,不能影响学生的正常生活和正常交际范围,否则得不偿失。

3.2积极利用主体班会。

利用主体班会对班级同学开展集体心理辅导,通过人人都发言的形式让班级学生增进了解,通过案例共享让大家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对于自身可能存在的心理异常要理性对待、及时解决,并告知相关解决途径;对于周围出现的心理可能有异常的同学要积极伸出援助之手,不能冷眼旁观,更不能以讹传讹。要让班级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班集体大家庭的温暖,做到“不抛弃,不放弃”要让班级正能量传递到每一个成员心中。通过这种集体辅导的方式既能让大家了解心理健康知识,也让有问题的同学不会太尴尬,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人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有大概的了解,便于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

3.3发挥班委骨干作用。

班委是班级同学推选出来为班级服务的同学,当遇到困难时班委理应和老师站在统一战线上为班级服务。班级出现心理异常学生时,班委有责任第一时间告知辅导员老师,并在老师的支持下开展相关工作,同时也要告知其室友多些包容与理解,比如关注学生情绪和行为,多与学生聊天,多鼓励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等,通过周围人的关怀和认可来打开问题学生封闭的内心。

3.4借助心理咨询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第十六条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精神卫生知识教育;配备或者聘请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辅导人员,并可以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胡某的问题在发现时辅导员老师与其谈话已经没有显著效果,与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联系,心理咨询老师与胡某交流后对其症状做了初步判断,建议辅导员告知家长到正规医院检查后做进一步治疗。辅导员的辅导能力有限,借助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对于学生病情进行判断,以利于采取准确有效的措施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3.5建立学生个人档案。

作为辅导员,对于每一个问题学生都要做好档案管理,除了向上级部门汇报相关情况外,需要针对每一个可能有问题的独立个体做好应急处理方案。在平时管理工作中,多找学生交流谈心,及时掌握学生动态,多些鼓励与认可,制定校级———系级———班级———寝室监控体系,随时应对突发状况。对于胡某的情况,尽管家长配合医院,从药物控制到心理辅导都做了治疗,并且明显取得了好转,胡某现在不仅能看着他人眼睛回答问题,还有正常的面部表情比如微笑等,但这并不代表老师就可以完全放松了。只要胡某仍旧在校求学,作为学校的一员,辅导员老师就有责任和义务对胡某进行关注和监控,在季节交替时也要格外用心,争取让其在学校不再出现任何意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大学生阶段是青年个体身心发展最活跃、最剧烈的时期,同时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且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他们没有形成稳定的三观,受外界因素影响大,如若没有正确的引导,很容易造成自我迷失,这种迷失会让学生感到混乱,表现在行为上就有可能是否定社会、否定学校甚至是否定自我。作为在学生工作一线的辅导员,有责任和义务去关注每一名学生,帮助每一个迷失的孩子找到正确的归途,借此呼吁家庭、学校、社会能形成合力将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做实做强,希望每一位学子都能健康成长,最终实现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万美容.青年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青少年个案社会工作案例分析论文汇总篇七

网络互动教学模式使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的体现,一个方面在课前的准备(包括教学设计、资源准备、课件设计等)上,另外一方面在于上课时对课堂的控制。而网络互动本身又存在多种互动类型,其教学目标的实现与教学创新是模式转变的亮点与难点所在。

实施网络互动模式,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变得更加复杂与更有意义,教师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备好课本,而且要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可以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的资料用以制作网络课件,这些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等,在计算机的控制下有机的整合起来,运用到局域网中得到高速的传输。

教师的教学思想与设计要在课件的制作中体现出来,对学生在利用网络课件上课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作出适当的预测,并且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对课件进行精心的设计。而网络氛围下,教师可以发动学生积极参与资料的搜集与材料的整理与加工,在参与的过程当中不知不觉的对新知识已经有一定了解。

网络氛围下,电脑教师对教学的控制有很多方法。利用网络课室操作平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督,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对遇到困难的'学生及时提供帮助或帮其寻找学习的伙伴,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进行及时补救。利用自制的课件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的中心内容自主探索,进行合作学习与讨论,提出学习目标与课堂作业要求等等。及时反馈信息,让学生尽快了解老师对学习的评价。对课堂气氛的调动与控制以及其它控制。

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具有如下优势: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和动机,扩大学生的知识摄取量,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减轻学生学习的身心负担、提高学习效率等等。

相应对策:在线测试(目标测试):精心设计的问题陷阱、极具挑战性的测试题目(游戏)、生动活泼的激励画面、体现教学目标的测试内容等等,让学生在测试中可以重复学习基本内容知识,达到认知方面的目标。

问题:二、聊天室如何更有效地发挥积极作用?网络上的讨论组是自由的聊天空间,如果教师使用得当,它为教学提供了方便的讨论与共同探索的气氛,如果使用不当,它则为自控能力差的学生提供了随便说话开小差的机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相应对策:这其实正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显示的时候。教师要随时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出现问题即使的控制,并引导学生围绕学习内容进行讨论。教学系统平台的主要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青少年个案社会工作案例分析论文汇总篇八

为追求新潮和酷感,3个90后女孩竟想出了用吸食毒品作为庆祝生日的方式,还邀请了3个男孩一起到宾馆来“分享”毒品。长寿区检察院近日透露,经该院提起公诉,这3个女孩因犯容留他人吸毒罪,已于1月7日被法院分别判处拘役5个月。

今年20岁的小丽,和同龄的小馨,以及21岁的小红,是很要好的朋友,3人都没有正式职业。去年10月24日是小丽的生日。为了能让这个生日过得刺激、够酷,小丽和姐妹们竟有了一起吸毒庆祝的想法。于是,小丽将自己的身份证和100元钱交给小馨和小红,拜托两人帮自己到长寿区某宾馆开一间房。她还神秘地暗示姐妹们“晚上有好节目”。

小馨和小红来到宾馆后,用小丽的身份证和两人各自的身份证一起开了一间房,并交了100元房费,小红还帮忙垫付了100元押金。当天下午,小丽和两个姐妹邀约另外3个90后男孩,一起来到宾馆房间为小丽庆贺生日。期间,6个人一起吸食了冰毒。第二天凌晨,小丽被公安机关捉获,小馨和小红也很快落网。

据小丽交代,吸食冰毒是她们早就计划好的庆贺生日的方式。几人以前也偶尔吸食毒品,这次过生日,“分享”毒品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种“交流方式”,也是一种“酷”的表现。

小红表示,在90后的朋友圈里,大多数人的父母都忙于工作,甚至常年在外打工,很少有时间管她们。平时她们在家无所事事,感觉特别无聊。大家混在一起,经常想些新奇的办法,追求新潮和“酷”感,寻求“给力”的生活方式。吸毒是她们这类年轻人认为很“拽”的一种行为,感觉和吸烟区别不大。“那么多人吸烟也没有啥啊,吸毒更有‘个性’。”小红语出惊人。

因吸食毒品,去年11月4日,小丽、小馨、小红被长寿区公安局强制隔离戒毒两年。同年12月17日,长寿区检察院以容留他人吸食毒品罪,对3人提起公诉。

青少年个案社会工作案例分析论文汇总篇九

4月15日下午,记者见到了小美(化名)。今年才满18周岁的小美,头发金黄色,穿着时髦,左手腕部有纹身。她来自青墩农村,是家中独生女。因容留他人吸毒,小美被盐都法院判处拘役三个月。

“听人说这个没有瘾,还能减肥。我就‘溜’了几次。”“溜冰”是许多年轻人对吸食冰毒的通俗叫法。去年11月、12月和今年1月,小美先后三次购买冰毒吸食。第一次吸食时,小美忐忑不安。那次吸过,她两天没吃饭,“感觉到饿,就是没有食欲。口干,不想睡觉,就通宵上网。第二天上班时没精神。”

初中毕业后,小美帮人家卖过餐具、鞋子、化妆品等,做过咖啡店营业员,都因工资低,频频换工作。后来,她在市区一家ktv做服务员,在那里她认识了提供冰毒的阿娟(另案处理)。在小美的租住处,小美和阿娟先后三次吸食,每次花费在300元左右。

直到被民警抓获,小美才感到害怕。在法院审理阶段,小美从法官那里了解到了冰毒的危害,“听得我冷汗直冒。早知道这些,打死我都不会碰的。”

从小受父母娇惯的小美,事发后一直是母亲帮她处理有关事情。“至今没敢告诉爸爸,怕他受不了。”现在,小美在学习化妆,她想自己开一个小店,“这辈子都不会再碰那东西了。”

青少年个案社会工作案例分析论文汇总篇十

青少年的问题大多和家庭有关,因此以家庭为工作对象的是个案工作中一个非常有用的技巧模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分享2017年最新社会工作者青少年案例分析题,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1.1基本资料

姓名:服务对象

性别:男

年龄:13周岁

目前状态:初一在读

1.2家庭背景

离异家庭。在服务对象3岁的时候,父母感情不和离异,服务对象判给父亲一起生活。但因父亲再婚,离开家中,服务对象实质上是跟祖父母一起生活。没有母亲联系方式,不知下落。

1.3生活经历

服务对象自小生活在破碎的家庭环境之中,缺少父母关爱,生活艰苦。因父母均再婚,父亲再婚育有一子,长期离家居住(实际居住地为闵行),与父母没有感情基础。服务对象表示自记事起,见过母亲次数不超过三次,也没有母亲的联系方式和地址,不知母亲的下落。祖父母年岁已高,照顾服务对象越加吃力,渐渐力不从心。

2.1主要问题

居委治保主任徐阿姨紧急联系到社会工作者,说社区内有一名初中生要跳楼,向社会工作者求助。社会工作者接到电话后,马上来到居委了解情况,得知服务对象沈某因为母亲迁出户口,并涂改迁出地址,导致其情绪崩溃,扬言要自杀,祖母实在没有办法,向居委反映了此情况。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及其家人面谈后,还发现了服务对象有厌学、网络沉迷等问题。

2.2原因分析

服务对象是一名初中预备班学生,在他幼儿园的时候,父母离异,服务对象判给父亲一起生活,由于父母双方均各自重组家庭,他和祖母爷爷生活至今。服务对象表示自记事起,没见过母亲,也不知道母亲的下落。当他发现母亲涂改户口本上的地址为了只是为了不让自己知道的时候,多年来母亲的形象在心目中瞬间崩塌,自伤的行为成为他长期压抑的最好的行为选择,观念对行为的约束要远远大于身体素质本身对行为的约束。服务对象觉得父母只顾自己的生活,没有尽过作为父母亲的责任和义务,缺乏必要的管束,也导致了服务对象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厌学、网络沉迷的倾向比较严重。

服务对象一系列问题和不成熟的举动均与他常年缺乏父母关爱有直接的关系。随着服务对象年龄增长,和爷爷祖母相处矛盾日益突出,老人只能给他生活上的照顾,但对一名正在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思想关注较少,一味的盯着服务对象学习,只能让他更加反感。青少年的成长需要父母的关爱,这是成长的必要条件。当这种关爱得不到的时候,当青少年的记忆中没有母爱的时候,他会怎样的成长呢?放弃这种爱的需求?不会!他会更加渴望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并努力去得到这种关爱。服务对象采取了比较极端跳楼的方式,都只能说明他为了试图得到父母的关爱,他对父母爱的需求使其行为的内在驱动力。

社会工作者运用“结构式家庭治疗法”的相关理论对服务对象目前的家庭结构做一个分析,可以发现服务对象长期处在一个不良的家庭结构中。

第一,角色错位。服务对象的家庭长期缺少父母亲的角色,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祖母祖父兼顾着这个家庭中父亲和母亲的双重角色,祖父母只能给予服务对象生活上的关心,但在他的心中已经对这样一个破碎的家庭相当的不满,他觉得父母都没有尽到义务。亲子之间僵硬的互动模式已经形成,要想改变孩子的状态,就需要改变这种亲子互动模式。而这种改变必须是双方同时改变或者是一方主动改变。消极地埋怨对方而同时自己也没有行动,改变将是空洞的。

第二,服务对象问题的产生与其家庭环境影响密切相关。一系列的变化使原来和谐的家庭失去了平衡。家庭成员缺乏互动,服务对象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满足感和安全感。归属感缺乏的服务对象,在成长的重要阶段,也得不到家庭必要的及时的指导和关怀。加上年龄较小,心智的不成熟往往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和不良引导。

社会工作者认为,利用危机处理模式介入开展个案服务,缓解服务对象情绪和有效处理危机事件。

3.1服务目标:总目标

利用危机处理模式介入服务,缓解服务对象情绪和有效处理危机事件,提高服务对象家庭亲职水平,满足服务对象人际交往的需要而减弱其对网络的依赖。

3.2具体目标

3.2.1情绪层面给予服务对象心理支持,缓解愤怒、无助等负面情绪;

3.2.2调整服务对象对问题的归因,接受自己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

3.2.3 从服务对象家庭入手,改善服务对象与家人的沟通和相互信任度;

3.2.4协调居委等部门以及服务对象家人、学校老师,在各方面给予关爱和支持。

3.3服务模式

3.3.1危机处理模式

根据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社会工作者决定采取危机处理模式介入服务。危机介入模式是围绕着服务对象的危机而展开的调适和治疗工作,它的目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有效地帮助服务对象摆脱危机影响。从服务对象的情况看,母亲涂改户口本迁出地址的行为是目前最大的压力情境和危机事件,已经在情绪层面上使其感到受伤,如果不能得到很快控制和及时化解,危机还会导致其在认知、行为等方面的失调。

3.3.2心理疏导和结构家庭疗法相结合

对服务对象进行心理疏导,多次找他谈话,缓解他的情绪,让他对自己有比较客观的认识和定位,鼓励其参加各类活动,扩大交友圈,运用结构家庭疗法改善服务对象祖父母其父亲的教育方式。

3.4服务策略

3.4.1通过面谈,给予服务对象充分宣泄的机会,理解其感受,协助释放压力;

3.4.3协助服务对象探讨今后的计划安排,通过制定计划的方式合理安排学习和减少上网时间。

4.1危机一触即发 社会工作者及时干预

接到居委徐阿姨的求助电话,及时来到了居委,在去服务对象家的路上,了解了服务对象的大致情况。服务对象是离异家庭,父母双方各自组建家庭并孕育子女,平时跟祖母爷爷生活,母亲从来不联系,父亲会每个星期过来看看服务对象。这次由于母亲迁出地址并且涂改,被服务对象知道了,所以产生了情绪波动,扬言要自杀,服务对象的祖母及时求助到居委,居委赶紧联系社会工作者。

到服务对象家后,他将自己反锁在房间内,不肯出来,社会工作者请他开门,他嚷嚷着谁也不要来烦我,我是不会开门的,不愿意跟社会工作者见面。社会工作者主动向服务对象告知自己的身份,尝试与他进行沟通,将自己了解的事情经过向服务对象娓娓道来,社工运用同理心技巧,对服务对象说道:“我能感受到你对你母亲的行为非常生气,妈妈这样做确实对你有很大的伤害,你会觉得妈妈这次彻底抛弃了你,你很失落,很伤心,但是你身边还有爷爷祖母和我们社会工作者,我们都很关心你,你能把门打开,让我们看看你吗?”过了一会,社会工作者发现门内渐渐没有了声音,当再次转动门锁的时候,门其实已经打开了,社会工作者看到服务对象泪流满面的坐在窗台边,走过去轻轻抚摸了他的头。社会工作者向服务对象了解此次事件的一些情况:父母很早就离婚了,一直都是跟随祖母生活,在他看到母亲用涂改液涂抹掉迁出地址的时候,他非常的失落,觉得母亲是彻底放弃他了,加上祖母的情绪非常大,到处跟人家说这个事情,他听了很烦,所以想用自杀行为平息这件事情。其实他觉得母亲这样做完全没有必要,毕竟那么多年没有碰过面了,自己甚至连母亲的样子都有点不记得了。社会工作者希望他能站在祖父母的角度上考虑一下他们的感受,对他们来说,你才是最重要的,并且打消跳楼的这个念头,不要让他们再替你担心了。社会工作者看到了他的艰难和不易,并给予了同理,鼓励他要对自己负责,并且跟社会工作者约定不再有这样的行为。

在与服务对象的交流中,社会工作者感觉到他虽然嘴巴上面说不需要父母的关心,但是他清清楚楚记得父母亲来过家里的次数,让社会工作者震惊的同时,也能理解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是十分需要父母的关心的,祖父母只能给予生活上的关心,但是在孩子的心灵上还是代替不了父母的地位。

4.2多方协力 重回校园

社会工作者再次接到服务对象祖母的电话,告诉社会工作者服务对象已有一周没有去学校上课,希望获得社会工作者的帮助。并且告诉社工,不去上学在家里就是打游戏,祖母每次说要把网络断掉,服务对象就跟她吵架,祖母管不住他,所以想请社会工作者帮帮忙,对网络使用能有限制。

社会工作者首先走访了居委会,了解他们对此事情的知情度和看法。居委徐老师介绍,服务对象的确很可怜,从小打到大父母亲都没有尽过什么义务,虽然祖母对他一直很关心,但是年纪大的人很罗嗦,所以服务对象跟祖母也有不少矛盾,父亲每星期还会回来看他一次,母亲那么多年来一点音讯都没有,这次母亲迁户口,居委留下了母亲的电话号码,但是一般陌生的电话她都不接的,社会工作者抄写了其母亲的电话号码。

之后,社会工作者通过电话与服务对象班主任姜老师联系。姜老师告诉社会工作者,服务对象性格开朗,比较懂事,但是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在学校里面成绩不太好,但是他比较要强,老师也多次找他谈心,就提高学业成绩上他自己也苦恼不已。姜老师告诉社会工作者,去年服务对象就有自杀倾向,老师也上门走访过多次。姜老师反映,服务对象祖母虽然年事已高,但是在处理服务对象问题上,非常强势,对他指手画脚,不能理解服务对象心中所想,而且对学校也要求过多,老师认为,服务对象的父母不出面,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这两天服务对象不来学校,也有身体原因,拉肚子。社会工作者希望与学校多加交流,也请老师多关注他,互相及时沟通。

最后,社会工作者来到了服务对象家中,服务对象正在电脑前面打游戏。社会工作者向服务对象询问近况。服务对象告诉社工这两天由于拉肚子,不舒服,所以没有去学校。社会工作者问他,那明天去学校吗?服务对象支支吾吾不肯说,祖母在旁边一直不断地说他就是不想去学校,在家里打游戏。社工请祖母到外面的客厅里面去,自己与他进行沟通交流,服务对象不好意思的看着社会工作者,一个原因的确是身体不太舒服,不去学校,还有一个原因好几天没去学校拉下很多的作业,现在学习进度很快,很多都不会做,而且下周要考试了,不会做的话成绩也不好,所以就更加不愿意去学校了,干脆横竖横,在家里待着。社会工作者社工表示会将此情况与学校姜老师进行沟通,安排进行补课。社会工作者服务对象相约,周一送他去上学,服务对象表示同意。

徐阿姨告诉社会工作者,服务对象祖母希望我们能以网络使用超时为理由,把宽带停掉,社会工作者觉得这个做法不是很妥当,向徐阿姨表示社会工作者有自己的服务思路。

4.3父亲介入 缓和情绪

社会工作者一早来到服务对象家中,发现服务对象的父亲也在家中,一同送他去学校,并与姜老师进行交流,姜老师也表示会用课余时间给服务对象补课。

从学校出来后,在服务对象家中,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父亲、祖父母进行的沟通。社会工作者向服务对象的父亲和祖父母介绍了青少年的一些特征,让他们了解到服务对象的一些特征,为何会有比较过激的行为,叛逆,网络使用过度、希望有自己独立的空间等情况都是正常的,希望双方能理解彼此的用意,增强互信,逐步建立一种“增加信任——减轻抗议——更加信任——增进沟通”的良性沟通模式。

服务对象父亲非常感谢社会工作者对他儿子的帮助。他觉得自己也十分亏欠儿子,那么多年来没有好好尽到一个做父亲的责任。小时候觉得孩子小,没关系,托付给父母照顾,现在孩子渐渐长大,他才明白光是平日里的照顾已经远远不够,但是自己现在也有家庭和孩子,所以在以后照顾服务对象的问题上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社会工作者感到父亲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但希望能正视和解决,社会工作者、居委、学校的关心已经不够,服务对象还是需要来自家庭的`关心,希望父亲能尽可能的多陪伴服务对象,从根本解决服务对象问题。

社会工作者多次与服务对象母亲电话和短消息联系,她均不接,短信不回,社会工作者将此情况向居委反映,徐阿姨也表示联系不上他的母亲。

4.4约定上网时间 缓解网络成瘾

社会工作者走访服务对象家,了解近况。询问了服务对象身体状况,他表示这两天已经好很多了,谢谢社会工作者关心。之前从祖母处了解到服务对象每天回来玩网络游戏要到半夜十一二点,社工就网络使用问题上,与服务对象做使用约定,在每天完成所有作业的基础上,使用一小时,双休日使用三小时,如果超时的话,我们就会暂停网络使用,让祖父母进行做监督工作。

社会工作者每周会与服务对象祖母询问上网情况,她表示服务对象最近上网的确有了克制,每天一小时,时间到了之后提醒下他,他就会关掉电脑,看看书或者看看电视,祖孙之间也没有发生争吵。

4.5情绪再起波澜 社会工作者关爱备至

居委徐阿姨给社会工作者打来电话,告知社会工作者服务对象的祖母因糖尿病并发症住院了,情况比较严重,服务对象的情绪再次出现了波动,不去上学,社会工作者与徐阿姨约定时间,再次准备走访。

社会工作与服务对象进行面谈,感受到他低落的情绪,他告诉社会工作者,最近祖母生病让他想了很多,一下子感觉自己以后大概要无依无靠了,所以心情非常不好,又不想上学去了。社工认真倾听了他的表述,感受到了他的思考、他的成长,并且告诉他未来可能要经历一些从未经历过的事情,必须勇于面对。社会工作者希望他还是能每天按时上下学,放学后去看看祖母,关心祖母,医院里有医生和父亲的照顾,可以不用担心。之后,社工陪同服务对象去医院看望了其祖母,并祝其早日康复。服务对象祖母以自己身体不好为由,希望社会工作者或者居委每天都能接送服务对象上下学,被社会工作者拒绝。目前服务对象厌学情绪严重,社会工作者、居委、老师不可能24小时对他进行监管,还是需要家庭的介入,不能将管教的义务统统推到社会上,父亲母亲必须介入。社会工作者也考虑到服务对象家庭的特殊处,每天早上7点准时电话服务对象家中,叮嘱服务对象起床,去上学。

社会工作者同时与服务对象的父亲联系,父亲表示也知道他目前的情况,但是现在祖母的情况比较不好,父亲每天陪在医院里面,无法顾及到服务对象,自己也觉得非常抱歉。社会工作者希望如果有空,可以回到家中,对他的生活和学习进行关心和关注,父亲表示会尽其所能,谢谢社会工作者的关心。

4.6积极融入社区 直面挑战自我

临近暑假,社工了解到服务对象的父亲为了方便照顾祖母,搬回共和一村居住,但是服务对象不太去那里,他说那里会想到妈妈,看到现在新妈妈和弟弟,感觉跟他们还是有些距离的。社会工作者询问跟爸爸的关系,服务对象表示跟爸爸还是蛮亲密的,但是大部分的时间还是都在祖母这里,去那里也不自由,社会工作者表示马上就要暑假了,服务对象有空的话可以到暑托班做一名志愿者,他表示同意,社会工作者告诉他具体时间会另行通知他。

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约定每周2天到暑托班作为志愿者帮忙。服务对象一开始在暑托班里比较拘束,放不开手脚,每当开展暑托班的活动时,社会工作者都会安排他帮助暑托班的孩子们一起完成一些活动,久而久之,社会工作者发现他每次都能早早的来到暑托班,主动打扫教室卫生,分发午餐和活动物资,与其他小朋友们一起做作业、玩游戏,有时候还作为大哥哥为他们指导低年级同学的作业,3个礼拜结束后,他自己表示也非常开心,这个暑假过得非常充实,社会工作者着实看到了服务对象的改变。

4.7打开爱的枷锁 用微笑面对人生

开学之后,社会工作者还是每周五定期走访服务对象家,了解服务对象的近况。祖母非常感谢社会工作者的帮助,整个暑假生活非常规律、充实,不仅完成了暑假作业,还能比较好的控制使用网络的时间,有时候还会跟祖母说一些暑托班的一些趣事。开学以来,情绪稳定,每天也能去上课,姜老师也说这个学期有了很大的转变,父亲对他也比较关心,祖母感到十分欣慰。

5.1个案的前期阶段

社会工作者以化解服务对象跳楼危机为主,经过社会工作者、居委、服务对象家属及其本人的共同努力下,一开始比较偏激的情绪与其家庭之间的关系已经明显改善,家庭中没有发生比较严重的冲突了。

5.2个案的中期阶段

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达成一些网络使用的规定,在社会工作者的督促下,服务对象上网的时间和次数也渐渐减少了,比较节制。并且能按时上下学,情绪趋于稳定。

5.3个案的后期阶段

社会工作者邀请服务对象来到暑托班做一名志愿者,在暑托班的这段时间内,服务对象不仅完成了自己的暑假作业,作为志愿者大哥哥,他还指导其他低年级小朋友的作业,过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暑假生活。开学后,从老师那里也了解到服务对象目前比上个学期情况好很多,而且学习成绩也有所提升。

而社会工作者除了继续关注服务对象亲子关系改善外,也将工作重心慢慢转到个人,支持、鼓励服务对象认真学习,并且进一步纠正服务对象认知的偏差,真正做到自强自立。

通过本案的服务,社会工作者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思考:

6.1整合多方资源 提供专业服务

在本次服务过程中与居委紧密合作,对于顺利达成服务目标帮助,对于顺利达成服务目标帮助较大,也提醒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进一步调动发挥居委等相关部门的力量,为服务对象提供更加适切的服务。

6.2协助情绪管理 提升专业能力

在和服务对象对出的初期,他的情绪变化非常快,随着宣泄的推进,时而愤怒,时而伤心,作为一名优秀的社会工作者,必须在此时随着服务对象的情绪及时给予反馈,这其中包括话语和肢体语言、积极的倾听等诸多技巧,对于服务技巧的探索永无止境,社会工作者需要通过不同的服务,不断地训练、总结、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非常可惜的是此个案的全程中没有和服务对象的母亲取得联系,好在父亲在关键时候站了出来,协调好情感的天平,尽其所能,与社会工作者配合做好服务对象的工作,这也是难能可贵的。亲子关系就如同两棵树,如果父母与孩子靠得太紧,保护过多,就剥夺了孩子对阳光的吸收,孩子永远长不大,而父母也会长偏斜。给予彼此适当的空间,适当的养分,才能携手一起成长。

家庭治疗在这个个案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如果服务对象亲子关系不改善的话,服务对象不可能重新融入他的家庭中去,这之后的一连串改变可能也就很难发生了。

青少年的问题大多和家庭有关,因此以家庭为工作对象的是个案工作中一个非常有用的技巧模式。但是社会工作者在运用家庭治疗法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保持中立。社会工作者不可以和服务对象统一立场来对抗父母,强求父母改变;更不可以和其父母统一立场来“教育”服务对象。

第二,做好充分的介入准备。介入之前要和服务对象以及其家人分别做好沟通,取得他们的信任,否则工作将很难开展。

第三,注意观察。社会工作者无论在介入前还是介入后,都必须仔细观察家庭中每一位成员的交往方式。注意每一个改变,并予以指出,表扬或者是批评。

第四,做一个好的协调者。在家庭治疗中,不可避免地要有家庭成员围坐在一起谈话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可能出现很多冲突和矛盾,尤其是在刚介入阶段,因此,社会工作者必须要把握好整个谈话的气氛,引导谈话的话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