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毛遂自荐文言文阅读附答案及译文汇总(汇总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23:21:02 页码:11
最新毛遂自荐文言文阅读附答案及译文汇总(汇总10篇)
2023-11-23 23:21:02    小编:ZTFB

总结是对一段时间工作的总结和提炼,为未来的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在写总结时,可以采用归纳和概括的方法,将重点整合出来。范文中的总结结构清晰,观点明确,可以作为写作的参考和借鉴。

毛遂自荐文言文阅读附答案及译文汇总篇一

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无愈于人乎?”墨子曰:“我将上太行,以骥与牛驾,子将谁策?”耕柱子曰:“将策骥也。”墨子曰:“何故策骥也?”耕柱子曰:“骥足以策。”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策,故怒之。”耕柱子悟。

译文:

墨子对他的门生耕柱子感到生气,耕柱子说:“我没有比别人好的.地方吗?”墨子说:“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好马或一头牛来驾车,你将鞭打哪个?”耕柱子说:“那我当然鞭打好马了。”墨子说:“为什么要鞭打好马呢?”耕柱子说:“好马值得我去鞭打。”墨子说:“我也认为你值得我鞭策,所以生气。”耕柱子醒悟了。

注释:

1.墨子:原名墨翟,战国时墨家学派创始人,“子”是“先生”的意思。《墨子》为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所作。

2.耕柱子:墨子的门生。

3.怒:对......感到生气。

4.愈于人:比别人好。愈:超过,胜过。

5.将:准备。

6.太行:山名,绵延陕西、河北、河南三省的大山脉。

7.骥:好马。

8.谁策:即“策谁”,赶哪一种(指骥或牛)。

9.策:驱策。

10.何故:为什么。

11.足:值得。

12.责:鞭责,鞭策。

13.悟:明白。

14.子:你。

15.以:以为;用来。

简析:

这篇古文写了墨子对他的门生耕柱子的批评。墨子用马和牛作比的方式,告诫耕柱子,正因为马有能力上太行山,所以要策马。以此勉励学生不断进步,能够真正承担得起责任。

墨子的语言,朴实无华,有时甚至是平铺直叙,没什么文采,也不像庄子那样爱讲寓言故事,但他的话语逻辑性很强。他认为“文采饰太胜”,反而会使听者“迷于其辞,失之其理”,这样不利于自己的表达、传播。本文体现了墨子直截了当的说话方式,这也反映了墨子是一个光明磊落、坦诚直率的人。

毛遂自荐文言文阅读附答案及译文汇总篇二

原文:

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毋愈于人乎?”墨子曰:“我将上太行,以骥与牛驾,子将策谁?”耕柱子曰:“将策骥也。”墨子曰:“何故策骥而非牛也?”耕柱子曰:“骥足以策。”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策,故怒子。”耕柱子悟。

译文:

墨子对他的门生耕柱子感到生气,耕柱子说:“我没有比别人好的.地方吗?”墨子说:“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马或一头牛来驾车,你将驱策哪一匹?”耕柱子说:“那我当然用良马了。”墨子说:“为什么要驱策良马而不鞭策牛呢?”耕柱子说:“因为良马值得驱策。”墨子说:“我也认为你值得鞭策,所以我对你生气。”耕柱子恍然大悟。

注释:

1.墨子:即墨翟,战国时墨家学派创始人,“子”是“先生”的意思。

2.耕柱子:墨子的门生。

3.怒:对......感到生气。

4.愈于人:比别人好。愈:超过,胜过。

5.将:准备。

6.太行:山名,绵延陕西、河北、河南三省的大山脉。

7.骥:好马。

8.谁策:即“策谁”,赶哪一种(指骥或牛)。

9.策:驱策。

10.何故:为什么。

11.足:足够。

12.责:鞭责,鞭策。

13.悟:明白。

14.子:你。

15.以:以为;用来。

毛遂自荐文言文阅读附答案及译文汇总篇三

原文。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君子虑福弗及,虑祸百之,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君子实如虚,有如无。

译文。

君子少言寡语,但句句是真实的。小人夸夸其谈,往往言之无物。君子做学问,耳听见了,就记在心里,并时刻以行动去践行;君子治理事情,开始的时候很微小,最后达到极高的程度。君子很少考虑顺利的方面,对于一切的`困难却考虑的周全,君子有所求的时候会有选择的去求人,而无论什么人有求于君子,君子都会帮助。君子富有的时候并不表露,依然和没有什么一样。

注释:

寡:少。

藏:藏在。

弗及:不及,比不上。

虑:考虑。

祸:灾难,祸害。

百:很多。

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于:前者寡而实,后者多而虚。

毛遂自荐文言文阅读附答案及译文汇总篇四

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人。年十七,举于乡。御史欲即鹿鸣宴冠之,以未奉父命辞。隆庆二年成进士,授编修。万历初《穆宗实录》成,进修撰,充日讲官。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尝讲罢,帝出御府图画,令讲官分题。慎行不善书,属人书之,具以实对。帝悦,尝大书“责难陈善”四字赐之,词林传为盛事。

御史刘台以劾张居正被逮,僚友悉避匿,慎行独往视之。及居正夺情,偕同官具疏谏。吕调阳格之,不得上。居正闻而怒,他日谓慎行曰:“子吾所厚,亦为此也?”慎行从容对曰:“正以公见厚故耳。”居正怫然。慎行寻以疾归。居正卒,起故官。进左谕德,日讲如故。时居正已败,侍郎丘木舜往籍其家。慎行遗书,言居正母老,诸子复巢之下,颠沛可伤,宜推明主帷盖恩,全大臣簪履之谊。词极恳挚,时论韪之。由侍讲学士擢礼部右侍郎。转左,改吏部,掌詹府事,寻迁礼部尚书。

十八年正月,疏请早建东宫,出阁讲读。及冬,又请。帝怒,再严旨诘责。慎行不为慑,明日复言:“册立,臣部职掌,臣等不言,罪有所归。幸速决大计,放归田里。”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山东乡试,预传典试者名,已而果然。言者遂劾礼官,皆停俸。慎行引罪乞休。累章上,乃许。

家居十余年,中外屡荐,率报寝。卒,年六十三。赠太子太保,谥文定。

(节选自《明史?于慎行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冠之”即为他加冠。古代男子到成年(一般在二十岁)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

b.“夺情”是中国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意思是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

c.“东宫”指太子所居之宫,也代指太子。文中的“册立”,是指让皇帝封立太子的事。

d.“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人们把中试者称为“秀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一次讲课后,皇帝拿出宫藏图画,请日讲官分别题字。于慎行不擅长书法,写成诗。

后,委托人书写,并把实情告诉了皇上。其诚实的品格得到皇帝的赞赏。

b.于慎行为人正直坦荡,对因得罪张居正而被捕的刘台,他仍去探视。对张居正不合礼。

制的做法,不因为张居正对自己的厚爱而放弃原则。

c.张居正被追究论罪后,于慎行致函前往逮捕他的侍郎丘木舜,为张母及诸子求请,当。

时的舆论认为于慎行做得对。他也因此被多次提升官职。

d.万历十八年,于慎行两次上书建议早立太子,皇帝恼怒,再次下严旨责难。于慎行不。

为所动,第二天又以辞官归乡再次劝谏,使皇帝更不高兴。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居正闻而怒,他日谓慎行曰:“子吾所厚,亦为此也?”

(2)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

参考答案。

4.c。

5.d中试者称为“举人”。

6.c是前往抄家。多次提升官职与前事无直接关系。

7.(1)张居正听说后恼怒,日后对于慎行说:“你是我所厚爱的人,也这样做吗?”(“他日”“子吾所厚”“为”各1分,语句通顺得2分)。

(2)皇帝更加不高兴,责备他要挟皇帝,怀疑圣上,搅乱国家的根本,将他的同僚下属都剥夺了俸禄(“责以’“要”“夺”各1分,语句通顺得2分)。

【参考译文】:

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人。十七岁时,乡试中举。御史想在为新举子举行的宴会上为他加冠,他以没得到父亲的许可而推辞了。隆庆二年(1568),考中进士。授职为编修。万历初年,《穆宗实录》撰成,晋升为修撰,担任日讲官。先朝成例,都是由翰林大臣负责日讲,没有涉及史官的事。于慎行与张位、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都是以史官身份参与日讲,是为少见。他有一次讲课后,皇帝拿出宫藏图画,请讲官分别题字。于慎行不擅长书法,诗词做成后,吩咐别人书写好,并详细地从实告诉了皇帝。皇帝很高兴,曾经大书“责难陈善”四个字赏赐给他,这在词林诗界传为盛事。

御史刘台因为弹劾张居正被逮捕,同僚和朋友都躲避他,唯独于慎行前往探视。等到张居正服丧未满夺情出仕时,他与同官便上奏劝谏。吕调阳从中阻拦,没能递入宫中。张居正听说后恼怒,日后对于慎行说:“你是我所厚爱的人,也这样做吗?”于慎行从容自如地回答:“正是因为您厚爱我的缘故。”张居正很不高兴。于慎行不久就称病回乡。张居正去世后,他出任原职。晋升左谕德,主持日讲如故。当时张居正已被追究论罪,侍郎丘木舜前往江陵抄家。于慎行致函给他,称张居正的母亲年老,诸位儿子在覆巢之下,颠沛流离值得同情,应该推及明主覆盖之恩,成全大臣曾经侍候皇上的情谊。话语极为诚恳真挚,当时的舆论也认为他是对的。他由侍讲学士晋升为礼部右侍郎。又转任左侍郎,改任吏部职,负责詹事府。不久,升任礼部尚书。

万历十八年(1590)正月,上奏请求早日建立东宫,让嫡长子出宫接受讲读教育。到了冬季,又上奏请求。皇帝恼怒,再次下严旨责难。于慎行不为所动,第二天又劝谏:“册立的事,由我部负责,我们不提,是罪过。希望皇帝迅速决定大计,将我放归乡里。”皇帝更加不高兴,责备他要挟皇帝,怀疑圣上,搅乱国家的根本,将他的同僚下属都剥夺了俸禄。山东的乡试,预先传说负责考试人的名字,事后果然如此。言官便弹劾礼部官员,于是礼部官员都停发俸禄。于慎行称罪请求退休。奏章接连呈上,皇帝终于答应了。

在家居住十多年,朝廷内外屡次举荐,均不答复。去世,享年六十三岁。赠封太子太保,谥号文定。

毛遂自荐文言文阅读附答案及译文汇总篇五

原文:

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无愈于人乎?”墨子曰:“我将上太行,以骥与牛驾,子将谁策?”耕柱子曰:“将策骥也。”墨子曰:“何故策骥也?”耕柱子曰:“骥足以策。”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策,故怒之。”耕柱子悟。

注释:

1.墨子:原名墨翟,战国时墨家学派创始人,“子”是“先生”的意思。《墨子》为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所作。

2.耕柱子:墨子的`门生。

3.怒:对......感到生气。

4.愈于人:比别人好。愈:超过,胜过。

5.将:准备。

6.太行:山名,绵延陕西、河北、河南三省的大山脉。

7.骥:好马。

8.谁策:即“策谁”,赶哪一种(指骥或牛)。

9.策:驱策。

10.何故:为什么。

11.足:值得。

12.责:鞭责,鞭策。

13.悟:明白。

14.子:你。

15.以:以为;用来。

翻译:

墨子对他的门生耕柱子感到生气,耕柱子说:“我没有比别人好的地方吗?”墨子说:“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好马或一头牛来驾车,你将鞭打哪个?”耕柱子说:“那我当然鞭打好马了。”墨子说:“为什么要鞭打好马呢?”耕柱子说:“好马值得我去鞭打。”墨子说:“我也认为你值得我鞭策,所以生气。”耕柱子醒悟了。

赏析:

这篇古文写了墨子对他的门生耕柱子的批评。墨子用马和牛作比的方式,告诫耕柱子,正因为马有能力上太行山,所以要策马。以此勉励学生不断进步,能够真正承担得起责任。

墨子的语言,朴实无华,有时甚至是平铺直叙,没什么文采,也不像庄子那样爱讲寓言故事,但他的话语逻辑性很强。他认为“文采饰太胜”,反而会使听者“迷于其辞,失之其理”,这样不利于自己的表达、传播。本文体现了墨子直截了当的说话方式,这也反映了墨子是一个光明磊落、坦诚直率的人。

毛遂自荐文言文阅读附答案及译文汇总篇六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身(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君子虑福弗及,虑祸百之,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君子实如虚,有如无。

【译文】。

君子的'话少而真实,小人的话多而虚假。君子的学习,传入耳中,记在心里,从自身做起。君子的治事,从一些不易看到的地方开始,最终使人不能赶上。君子考虑幸福往往不能周全,但思考祸患却百倍于思考幸福。君子在领取财物时要看对象,施与财物时却不选择人。君子的充实如同空虚一样,有如同没有一样。

【阅读训练】。

1.解释:

(1)寡(2)弗及(3)虑(4)祸。

2.翻译:

(1)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

(2)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

3.君子之言与小人之言的区别在于什么?

4.列出文中的两对反义词。

【参考答案】。

1.(1)少(2)不及,比不上(3)考虑(4)灾难,祸害。

3.前者寡而实,后者多而虚。

4.寡——多、实——虚、有——无。

毛遂自荐文言文阅读附答案及译文汇总篇七

(宋)苏辙。

若夫风止雨霁,山空日出。猗猗其长,森乎满谷。叶如翠羽,筠如苍玉。澹乎自持,凄兮欲滴。蝉鸣鸟噪,人响寂历。忽依风而长啸,眇掩冉以终日。笋含箨而将坠,根得土而横逸。绝涧谷而蔓延,散子孙乎千忆。

客曰:盖予闻之,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万物一理也,其所从为之者异尔。况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与可曰:唯唯!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物生之自然信:诚然,确实b.庐乎修竹之林庐:搭建茅庐。

c.绝涧谷而蔓延绝:横穿d.蹇将抽而莫达达:达到。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嗟壤同而性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b.与可以墨为竹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c.猗猗其长,森乎满谷以吾一日长乎尔。

d.而养生者取之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竹赋》是以对话体结构全篇的一篇赋作。赋中借客之口赞美竹子,将竹子的禀赋与道德人格结合起来写,既表现了竹子的特性,又展示了个人的胸襟。

b.与可指出画竹必须心随竹转,情与竹游,发掘竹的深层次的美韵。这段文字既是展示竹的神韵的美,也是表现画家胸襟的'美,同时又是表现艺术构思的过程,情、理、物象结合得天衣无缝。

c.爱竹的与可留心观察竹子的变化,熟悉竹子的各种姿态,将求道之心、好道之心全放置于竹子。

d.文末借助客人之口,用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这两个典故,把题旨升华到了万物一理这个社会生活根本原则上。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视听漠然无概乎予心朝与竹乎为游莫与竹乎为朋饮食乎竹问偃息乎竹阴观竹之变也多矣。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若夫风止雨霁,山空日出。(3分)。

(2)虽天造之无朕,亦何以异于兹焉?(4分)。

参考答案。

16.d(达:幼苗出土)。

17.b(两个以作介词.意为用拿a中第一个而是连词,表转折关系;第二而是连词,表承接关系。c中第一个乎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第二个乎是介词,可译为比。d中第一个之代同;第二个之助同,用在时间同后面.没有实在的意义。)。

18.c(全放置于错。应该是不仅仅放置于竹子)。

19.(3分)视听漠然/无概乎予心/朝与竹乎为游/莫与竹乎为朋/饮食乎竹间/偃息乎竹阴/观竹之变也多矣(共六处断句,每断对两处给1分)。

20.(1)比如在风停雨住的时候.太阳出来,山色空明。(若夫,至于.比如;霁,天晴;句子的通顺;各1分)。

(2)即使上天创造竹子的时候没有痕迹,又与我画墨竹有什么不同呢?

(虽,即使;联.征兆、痕迹:焉,呢;句子的通顺;各1分)。

译文。

文同听过了之后微笑着说:我所追求的就是道,把这种追求寄予在竹子中了。我开始在高山的南面隐居,在竹林附近修建房屋,视听淡漠,对外界无牵挂。早晨和傍晚都和竹子在一起。在竹林间吃饭,在竹阴下睡觉休息。看到竹子形态体貌的变化很多。每当风住、雨停的时候,山林间空旷幽静,太阳出来,竹林就显得特别秀丽茂盛,布满了整个山谷。竹叶像是翠鸟的羽毛,竹上的青皮像是青玉,非常淡薄,竹上的寒露好像都要滴下来了。只有蝉和鸟在林间鸣叫,人的声音寂寞而寥落。

我顺着风长啸一声,终日看着那苍茫的远方。新的竹笋带着笋壳一起落下,根在土里生长,穿过涧谷蔓延开来,生出成千上万的子孙。到了被斧头砍过,比较稀薄的地方,怪石嶙峋,荆棘丛生,竹在那种地方艰难地抽出来却不能伸展开,虽欲倒却顽强支撑着,虽环境艰难元气受损却更加坚强,身体弯折形状却更加奇特。狂风怒号的天气,天寒地冻,叹息别的树木即使很粗大却没有自持。竹却依旧在严寒之后苍翠,没有那种可怜的姿态,使自己与松柏同列,这是效仿仁者的做法,这就是竹子为什么称之为竹了。我一开始见到竹子就很喜悦,现在这种喜悦的感觉已经融入自己身体里了。来了兴致之后,挥毫泼墨,那真切的竹子就在眼前了。虽然自然的竹子是天造地设的,可是这与墨竹又有什么分别呢?客人听了之后说:我从前听说,庖丁,是个杀牛的厨师,但是学养生的人从他那里学到了养生的道理;轮扁,是制造车轮的木匠,读书的人却从中学到了读书的道理。世上一切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只不过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不一样而已,更何况您把这道理寄托在竹子中,我说您是得道的人,难道不对吗?文同听过之后说:大概是这样子的吧。

毛遂自荐文言文阅读附答案及译文汇总篇八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方辄默记。暮归,亡其牛。或牵牛来责蹊(1)田,父怒,挞之,己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何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2)映长明灯(3)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4)若不见。

安阳韩性(5)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6)。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己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牛驾母车,自被(7)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释:(1)蹊:践踏。(2)策:通册。(3)长明灯: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4)恬:心神安适。(5)韩性:绍兴人,大学者。(6)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7)被:披。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依僧寺以居无从致书以观b.安阳韩性闻而异之负栋之柱。

c.暮归,亡其牛天之苍苍,其正色耶d.录为弟子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牵牛来责蹊田--有时候牵着牛来责怪王冕踏了他们的田地。

b.执策映长明灯读之-手拿着书照着佛像前长明的灯光读书。

c.门人事冕如事性他门下的人待奉王冕像侍奉韩性一样。

d.自被古冠服随车后----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随在车子后面。

【3】将文中加横线的两个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6分,每3分)。

(1)窃入学舍听诸生读书。

(2)儿痴如此,何不听其所为?

答案:

【1】a。

【2】a。

答案解析:

【1】试题分析:a表修饰。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2】试题分析:或牵牛来责蹊田译为:一个人牵了牛来责备牛踩了庄稼。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3】试题分析:(1)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窃指偷偷地,学舍是指学校,这两个关键词各一分,句意完整1分。(2)这个句子中省略句补充完整一分,痴是入迷的意思,何不译为为什么不,这三个关键词各占1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到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一个人牵了牛来责备牛踩了庄稼。父亲大怒,打了他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由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学成了博学多通的儒生,韩性死后.他的门人侍奉王冕就像侍奉韩性一样。当时王冕的父亲已经去世了,于是王冕把自己的母亲迎接到越城抚养。时间长了,母亲想要归还老家,王冕就买牛来架母亲的车,自己亲自穿着古代的衣服跟在车后。乡里的小孩都聚集在道两旁笑,王冕自己也笑。

毛遂自荐文言文阅读附答案及译文汇总篇九

子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吾无逾于人乎?墨子曰:我将上太行,以骥与牛驾,子将谁策?耕柱子曰:将策骥也。墨子曰:何故策骥而非策牛也?耕柱子曰:骥足以策。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策,故怒子。耕柱子悟。

注:1.耕柱子:墨子的门生。

2.太行:山名,绵延陕西、河北、河南三省的大山脉。

25、解释下列加点字:(2分)。

(1)吾无逾于人乎。

(2)子将谁策?()。

2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我亦以子为足以策,故怒子。

27、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2分)。

参考答案:

25、超过,鞭打、鞭策(2分)。

26、我亦以子为足以策,故怒子。我也认为你值得鞭策,所以对你发怒(批评你)。(2分)。

27、(2分)1.要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指正,那是老师对自己的`鞭策。

2.不能骄傲自满,自以为胜过他人。

译文:。

写了墨子对他的门生耕柱子的批评。耕柱子骄傲自满,自以为还有胜过他人的地方,墨子用马和牛作比的方式,告诫耕柱子,正因为马有能力上太行山,所以要策马。以此勉励学生不断进步,能够真正承担得起责任。

墨子对他的门生耕柱子感到生气,耕柱子说:我没有比别人好的地方吗?墨子问: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马或一头牛来驾车,你将鞭策哪一匹?耕柱子答道:那我当然用良马了。墨子问:为什么要驱策良马,而不驱策牛呢?耕柱子说:因为良马值得鞭策。墨子说:我也认为你值得批评,所以批评你。耕柱子恍然大悟。

毛遂自荐文言文阅读附答案及译文汇总篇十

今天早晨,读了这篇小古文后,我思考了很多。

一开始读文时,我感受到了耕柱子的委屈:一只鸟在窗外的柳树上鸣叫,明明其他弟子也都向外张望了,为什么墨子只批评我呢?后来,在看到墨子用“上太行山,是驾驭马还是驾驭牛”的事例对耕柱子说清原因后,我也恍然大悟:原来,墨子是认为耕柱子“足以责”,才对他使用了“怒”这种批评式的教育方法。

ohmygod,我妈妈难道是墨子转世吗?“我批评你,是为了让你成才呀!”“如果不是你有这个资质,我才不会这样费劲管教你呢!”“你能做得到,所以我才对你高标准严要求”……诸如此类的话,我耳朵都听出茧子了。

理智告诉我,墨子这种批评式的教育方法有一定的道理。应该感谢那些批评你的人,在他们眼中,你就是能上太行山的那匹马,被不停地鞭策,会更好地成长;你足以成为一块“璧玉”,是一个值得“敲敲打打”的人。面对他们的责备、鞭策、惩罚,甚至是吹毛求疵,我们要坦然接受,化他们的“高标准严要求”为前进的动力,成为比较好的自己。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