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高考文科知识点总结范本(实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7 20:56:23 页码:13
高考文科知识点总结范本(实用8篇)
2023-11-17 20:56:23    小编:ZTFB

无论是学生还是职场人士,总结都是提升自己的好方法。在撰写总结时,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增加个人的观点和思考。需要写总结时,不妨参考一下下面这些范文,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高考文科知识点总结范本篇一

在高中化学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掌握的化学实验的知识比较多,比如化学反应的变化,现在,实验的顺序等等都是常考的知识点。如果想要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实验题,不仅要有基本的操作技能,还要知道实验的原理。下面整理了化学的实验现象给大家,让大家能在化学实验这一方面能有质的飞跃。

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放出大量热,生成白烟同时生成一种白色物质。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3.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5.加热试管中碳酸氢铵: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试管上有液滴生成。

6.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现淡蓝色。

7.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产生大量的热。

8.在试管中用氢气还原氧化铜:黑色氧化铜变为红色物质,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9.用木炭粉还原氧化铜粉末,使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黑色氧化铜变为有光泽。

10.金属颗粒,石灰水变混浊。

11.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

12.向盛有少量碳酸钾固体的试管中滴加盐酸:有气体生成。

13.加热试管中的硫酸铜晶体:蓝色晶体逐渐变为白色粉末,且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14.钠在氯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生成白色固体。

15.点燃纯净的氯气,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发出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液滴生成。

16.向有cl-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7.向含有so42-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8.一带锈铁钉投入盛稀硫酸的试管中并加热:铁锈逐渐溶解,溶液呈浅黄色,并有气体生成。

19.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

20.将cl2通入无色i溶液中,溶液中有褐色的物质产生。

21.在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22.盛有生石灰的试管里加少量水:反应剧烈,发出大量热。

23.将一洁净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溶液颜色逐渐变浅。

高考文科知识点总结范本篇二

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一、基本指导思想。

要以课本为主。有些考生认为:课本没什么看的!太简单了!这种想法是绝对不可取的。万变不离其宗,千变万化的试题只是命题角度的变化,高考试题也同样如此,它不会脱离《考试大纲》,不会脱离课本的知识点。所以在第一轮复习中,我们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课本上。

二、要注意复习课本的方法和技巧。

复习课本不是像刚学习的时候那样的细致,但也不是简单的翻一遍,或是单纯的背诵一遍,必须要注意方法和技巧。虽说是第一轮复习,但实际上它包含两遍:

第一,先把课本读厚。具体做法是:结合《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把每一课的知识点都找出来,逐个消化。需要知识的识记,需要理解运用的知识点,要再通读一下课本上的相关内容,特别是以自己不一理解的重点问题,除了要问老师和同学之外,还要做少量相关的习题。这一遍复习不能留下任何的知识死角。要下苦功夫细致地复习,时间不够要抽时间,把识记、看课本和做题有效地结合起来。另外,每复习一个阶段要做一套检测题,检查一下自己知识点上还有没有漏洞,以便及时查漏补缺。我建议:以每两课为一个阶段,复习完两课后做一套试题,自我检测一下。

第二,再把课本读薄。根据记忆规律,我们过一段时间还要重复复习一个前面我们复习进的内容,但时间有限,我们必须找出可行的方法!我的建议是:每进行完一个阶段(也就是两课),就要及时地总结一下,用一个专门的本子,列出两课的知识框架结构,并找出里面重点的知识和自己认为比较难的知识点,以备日后快速有效的复习。同时要做一个习题集,记录下那些自己做错的且比较重要的试题,每次考试前都要抽时间翻一下。

三、处理好课内和课外的关系。

如果考生的政治基础比较好,那么只要做好上面的两步,并跟上老师的复习进度,就基本可以了。但是如果考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那就要投入比较多的时间来做好第一步,除了课内要跟上老师的复习进度,还要安排好课外时间。比如,要抽出时间记忆知识点和知识框架结构;要抽出时间做一定量的习题;要抽出时间理解和消化课本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在这个时间的安排上,我认为:前一类学生的课外时间投入最好是每天50分钟左右,而后一类学生的课外时间投入最少要90分钟,用30分钟时间记忆,30分钟理解,30分钟做题,等到基础知识牢固了,可以适当地减少课外的时间的投入。那种靠考前突击记忆的做法是十分有害的,历次实践证明:如果平时没有时间,那么考前更没有时间,也没有好的心态去记忆,政治虽是文科,但同时要把功夫放在平时。

四、注意时事政治的积累。

政治科考试的最大特点是和当年的时政结合紧密。因此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背政治书的做法无疑也是错误的。所以,我们要在平时注意积累时政。步骤有两个:

第一,在平时注意把当月的重点时政记录下来,并作一归类。可以分为政治类、经济类、文化类、科技类、体育类等,特别要注意各个领域内的重大时政。

第二,在积累时政的过程中,把其与课本的复习相结合,学会自己命题。这一步要求考生多角度、多方面去分析时政,用所学的知识自己跟自己提问,同时要注意平时考试中知识点和时政的结合角度。

高考文科知识点总结范本篇三

1.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的历史根源不是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而是社会经济还没有发展到能够铲除资本主义的程度。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最基本的历史条件是工业革命深入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必要条件是无产阶级已经觉醒,并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3.《共产党宣言》发表后,并不是立刻成为“沐浴全世界工人的阳光”,而是经过几代人的丰富和发展,才成为欧亚美非诸洲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阳光雨露,等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薪火相传的火炬手。

4.马克思主义是一套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归宿和落脚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5.巴黎公社革命的爆发具有偶然性与突发性,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当时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因此巴黎公社的失败是必然的。

6.《和平法令》宣布俄国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土地法令》宣布无偿没收地主的土地,把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

7.俄国十月革命并不是在俄历10月全部完成的,而是在大中城市的起义成功带领下,广大乡村到1918年3月才完成革命,并开始社会主义改造的。

高考文科知识点总结范本篇四

主要考点:利用函数单调性比较大小、分段函数、函数周期性、函数奇偶性、函数单调性、函数零点和利用导数求值。

第二,平面向量与三角函数、三角变换及其应用。

这一部分是高考的重点但不是难点,主要出一些基础题或中档题。主要考向量的运算、应用等题型。

第三,数列及其应用。

这部分是高考的重点而且是难点,主要出一些综合题。主要考求数列通项、数列求或一些相关应用题型。

第四,不等式。

主要考查不等式的求解和证明,而且很少单独考查,主要是在解答题中比较大小。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主要考不等式的解法、不等式的证明、不等式的应用等题型。

第五,概率和统计。

这部分和我们的生活联系比较大,属应用题,主要出一些基础题或中档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线性回归、抽样方法、二项分布等题型。

第六,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空间位置关系的定性与定量分析,主要是证明平行或垂直,求角和距离。主要考察对定理的熟悉程度、运用程度。主要考空间向量及其运算和空间向量的应用等题型。

第七,解析几何。

几何是高考的难点,运算量大,一般含参数。高考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既全面又突出重点,扎实的数学基础是成功解题的关键。主要考直线方程、圆的方程、圆锥曲线和对称性问题等题型。

高考文科知识点总结范本篇五

历史学科在中间,在中间的学科一般都比较占便宜,因为已经进状态了,但可能对时间的把控上可能警惕性没有那么强,很可能做完历史之后最后突然发现坏了,政治的时间不够了。

所以给大家一个小建议,第一,在答历史的时候一定要把后面两科的时间分配好。第二,从历史这两年从试卷上来看的话,前几个题是比较简单的,这可能跟别的科不太一样,就是因为历史的前几个题考察是我们古代史,而最简单的就是古代史,古代史答题方法一般来说你只要弄明白他想讲一个什么样的小故事就可以了。(马上点标题下高中历史关注可获得更多知识干货,每天更新哟!)。

2.可以按照下面的方法练习做题时间。

我建议大家12个选择题15分钟做完,大概1分钟1个。大题的话是5问,每问7分钟,但是这样的,37题的第一问,一般是有两大小问,第一问是概括,第二问是谈原因或影响,这个要拿7分钟,然后第二问尽量地减少时间,大概就是5、6分钟的样子。这样都能省出来一两分钟。

第三道题大家都知道,是历史最难的,也是范围的,这个至少要拿出10到12分钟的时间来做。然后后面两个题基本上就是原因影响题或概括题,每个题5分钟即可,所以加一块的话是5分钟,还是很紧的。

3.不要死记硬背知识点,把知识点落地化更有助于记忆。

不是要死记硬背知识点,你越背越不明白的。孩子过了14岁、15岁以后,理解性的记忆强了,这种死记硬背的能力差了。

所以说建议大家一定要拿到一道题目,比如说拿到一道高考题,看这个知识点考的是哪个点,然后把这个材料的知识点进行运用,这样有两个好处,第一个能把知识点落地化,并且轻松地背诵,再有一个就是对历史的专业语言训练是非常好的。

通过这个题目去重新理解知识点,并且通过题目去看一下这个知识点怎么用语言答出来。不一定你知识点答多准,有时候字写错了都可能给你过,只要这个知识点解释力越强,逻辑思维越好那一定是高分数。

因为我们现在是一个全球史观,所以说如果在东西两半球,相对哲学的情况下出现了相同的情况,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可以研究的方向。如果把它落地化,大家准备一下,就是春秋战国时代和雅典罗马的政治经济文化对比,这一块从知识角度来讲的话就是重中之重。

第三个就是希望大家关注一下关于现代社会当中比如说像亚洲、非洲,特别是亚洲、非洲这两个地区,民族国家在走向近代化的过程当中,它的共性和个性是什么,这个点今年也是一个重点方向。这个点从我们历史学本身来讲的话,就是亚非拉民族国家解放,这也是重中之重。

4.锻炼读材料的能力最重要。

第一个能力能不能读懂材料,把材料一定要读准,读材料无碍乎这么几个,第一步先明白这个材料讲的什么事。第二围绕这个事主体有谁,客体有谁,中间过程是什么样的,把这个读准了其实更重要。再有一步,现在在复习知识点的时候,一定要把握一个概念来复习。

举一个简单例子,比如说讲中国现代史,就一定要谈旧事务消亡、新事务是如何产生的,围绕这个点谈中国经济政治文化是怎么变的。

还有就是中国旧的东西是什么,新的东西是什么,旧的经济是什么,新的经济又是什么,然后再想旧的东西为什么瓦解,新的东西为什么瓦解,这样做一个梳理的话,两个小时就能可以把近代史弄完。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史言和史语,历史语言一定要注意。

地理。

1.地理是文综的开篇,避免结构难度影响心情。

地理这个学科从整个结构来说是第1到第11道选择题,第36题,然后还有最后两道和历史和政治综合的题目。咱们试卷会有一个结构难度,在某些年份可能会出现上来这道地理题就非常难,对于这样的情况考生也不用特别担心,可以适当地先缓一下心情,稍微放一放,往后做一下,越往后做可能越简单。

我们做一个调查,前几道选择题错得概率是比较多的,但跟知识掌握本身无关,很大程度是心理因素导致的。

2.越到考试越要重视书本主干知识。

基础知识方面更多地是注重书本上的主干知识。比如说对于自然地理,更多关注地球运动它的特征和影响,比如大气的热力环流和大气环流,比如说三圈环流比如说季风环流形成过程和影响,我们更加注重的是这种主干知识的学习,不要去细究于很小的局部知识。

注重书本主干知识,比如说在地壳的时候,人口的区位,城市的区位,比如说农业的区位选址,工业的区位,等等抓大方向。越到考前的时候,我们越要重视书本的主干知识,重视我们曾经考过的主干知识,这些主干知识是如何迁移到我们题目过程中的,这个过程其实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3.时事热点关注大型赛事、重大工程。

地理会有一些常规性的热点。比如说当年的大型赛事,可能会结合着大型赛事考察一些题目,比如说当年的一些重大工程,像南水北调工程这种竣工,我们会结合这种大型赛事、结合这种大型工程去考察。

但是事件本身只是我们考察的一个切入点,也就是老师们经常在谈论的隐性的考察,它考察的不是事情的本身,它是考察这件事背后的原理。事件只是一个出题的切入点,我们更多地还不是把精力放在去搜集时事上,更多地还是落实到书本的知识上,落实到知识的迁移上。

4.复习不要停留在是什么,要关注为什么。

很多学生会面临一个问题,比如说你问他日本会有什么样的特征,他可能能背出来,地狭,岛国,海线曲折等等,但是停留在我们初中地理的阶段,就是是什么的阶段。

就是地理现象掌握的一个阶段,而在高考的考察并不落实是什么,我们考察的是为什么。所以说考试的时候在琢磨的过程中是要从一个是什么到为什么的一个思考,也就是说学生要把自己曾经掌握的现象,要记住这背后的原因。

比如说讲到日本季风气候,那我们要想,它的季风气候和我们的季风气候可能会有什么不一样,它伴随海洋性,那我们就深追一步,海洋它会有什么样的特点,比如说降水的总量,降水的季节分配情况,或者说我们气温的年较差等等这种情况。

5.地理要用地理语言答题。

我们经常跟学生强调就是规范语言,地理答案的字数跟历史、政治两科比起来是很少的。但是要求比较干练,我们说简约但并不简单。一个是从广度,就是从多个角度,我们经常强调说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比如说从地形、从气候,从水,从土壤,从植被,多角度答题,还有一个就是深度,就是过程,一定要把前因后果说清楚。还有一点就是语言要规范,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语言。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山脚下的平原,很多同学就答一个山前的平原,不如用山路。比如说这个地方的风很大,其实说的是水平梯度力,所以在答题的时候,如果用地理的语言来答,我觉得判卷时候会觉得这个孩子有比较好的地理素养,所以说一定要用本学科内的语言去答本学科的题。

政治。

1.政治差,三个点的问题要解决。

学生政治差,主要就差在三个点上,一个是知识差,知识本身可能从理解,知识的迁移上会有一些欠缺。比如说政治生活里边强调的民主进步,我们这本教材本身核心就在民主政治进步这个环节。

民主政治进步这个环节它可能从政府、公民、各个角度去谈这个话题,这就是我们政治的特点,它是从一个设问的角度来辐射到相关的知识,它可能会打破教材原来的知识的形式,可能是我们学生出现问题比较多的。

第二个问题比较突出的就是学生不会答题。很多学生在回答政治主观题的时候都会觉得不知所云,政治一旦是方向出现了偏差,就很可能是零分的效果。

其实关键在于有几个细节没做好,第一个最重要的,政治特别强调审设问,就阅读设问这个环节一旦出现偏差,没有把握住这道题本身无论是从知识角度还是从命题角度所设定的限定,超出这种限定是不得分的。

第二是对于在设问当中命题性的限定。因为政治本身不管怎么设问最终都要解决一个问题,所有的答案、所有组织的语言最终都是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就像有的同学,政府角度也答了,但是只罗列了知识,这样只能拿一部分分数。

材料解读也非常关键。政治强调的是关键词性的解读,拿到一个材料,拿文化举例子,在文化生活材料当中它提到一些具体的词,我们要把这些词语转化到我们学到的知识上面。

比如说现在强调全民阅读,我们在阅读当中来体会人生,这样的材料跟政治看起来没什么关系,但是这样的语言背后它就体现出优秀文化对人的影响。我们需要通过这个关键词去挖它背后的知识。

2.解读关键词有技巧。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政治材料解读的时候有几个方式,一是名词性的概念解读,凡是材料当中出现的名词性的概念,它对应的一般都是政治各个模块概念性的东西。

然后还会有一类是关系类的,一个材料里边谈到了事情的关系,无论是逻辑关系还是前后相继的时间关系,还是说其他的相关性,它对应的就是这个知识当中的基本理论,政治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就两类,一类是基本概念,第二类是基本的关系,所以我们在判定的时候,转化的时候也是从这角度切入的。

3.政治需要背诵的内容也就4张a4纸。

政治也有政治的语言。政治本身语言一般分为三级,第一级语言是原理性的语言、概念性的语言。第二级是在这个原理之下的一个分要点,它是做一个解读。第三级语言是每一个要点当中在教材里边,针对每一个解析性的语言就是三级语言。其实真正现在高考本身是需要掌握一级和二级语言,三级语言要结合材料看能力。

一、处理好“死”与“活”的关系。

1.“死”指的是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一定要准确全面把握,要死记———必须把课本上的每条原理都记清楚,原理后面的阐述和举例也很重要。各个不同的例子是对应哪个原理的要分清楚,这在选择题中很可能会用得上。经济学比较简单,只要把原理背熟,把分析题的基本思路记清楚就行。哲学需要多想。学哲学永远没有止境,往往越想就会有越多的体会,理解也会越透彻。当然对于我们来说,最主要的还是要把原理分清,哪些是世界观,哪些是方法论,尤其不要混淆。可以看一些参考书,看看书上是怎样分析的,要从哪个角度下手,怎样表述。政治学要特别注意不同术语间的区别,记的时候尤其要强调准确,因为有可能差一个字这个说法就完全不同了。

2.“活”指要能够联系实际,进行活学活用。这就要求走出教材课堂的小圈子,尽一切可能将所学原理和现实生活相联系,其实经济学、哲学就在现实生活中,你不花钱吗?花最少的钱办的事就是经济,而且花钱这个活动中就涉及分配、消费、储蓄、保险、股票、第三产业等诸多经济学的问题,我们在网上交流就涉及第三产业、信息化、工业化的问题,学哲学尤其要注意和时事结合起来。平时看到一则新闻就可以想想,它可以体现怎样的哲学观点或者是可以用什么观点去分析,经常这样问自己,做题时下手就会快得多,角度也比较准确。所以关键还是要做个有心人,充满兴趣,主动感知政治,研究政治,而不是被动地去背政治。相信知识获得的同时,乐趣的获得也会成为一种必然。

二、高中政治学习要特别注意把握知识体系。

高中政治学习对知识体系的把握上要用基本思维方法找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知识点是零乱的,不利于记忆和掌握,把他们串起来,形成一个体系,彼此联系起来,就有助于知识的掌握了,而且知识本身就是有内在联系的。我们需要做的是找到并运用一定的方法(一定的思维方法)作为“红线”把知识“串”起来。

1.运用“是什么、(性质、本质等)、为什么(原因)、怎么样(意义或危害)、怎么做(手段和措施)、怎么体现的(在具体材料中)”的思考问题的逻辑层次来联系知识。比如“国家的宏观调控”一框,就包括“为什么需要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含义和目标是什么”以及“怎样进行宏观调控?”三个层次;“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一框则是按照“经济效益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怎么样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层次展开的。

2.教材的知识组合方法一般是按照“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归纳(个别———一般)与演绎(一般———个别)相结合的逻辑展开的。比如:先讲什么是使用价值、价值,再讲二者的关系,这是分析与综合的运用;讲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前,先讲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3.注意矛盾分析法(一分为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的运用。

三、以本为本、学会看书,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课本是学习的根本所在,当然也需要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看一些参考书,但决不能抛开课本。看书应该作到四看:看目录(经常看)、看序言(总序言和每单元的序言)、看课题、看目题、看内容和辅助文(专家点评、相关链接、名词点击、探究活动都应该看)、看综合探究、看单元小结(每单元之前)。看课题、看目题、看内容、看小结以加强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是基础;看目录、看序言以加强对知识内在联系的掌握是关键。最后,要在老师的辅导下,通过典型例题、试卷评析等,了解不同题目的解题技巧。现实中因为没有真正把握考试题型和解题规律而丢分的现象是十分严重的,因此,考生除了要重视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还必须学会准确把握考试题型和熟练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规律和技巧。这就需要在高考备考中有科学的训练方法指导。在平时训练和作业量的安排上,我们主张少而精,坚决反对题海战术,强调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高考文科知识点总结范本篇六

古代诗歌的分类是基础性的问题,在历年的高考中都有所体现,所以要牢记要点:按诗歌的体裁分类: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包括律诗:七律五律、绝句:七绝五绝)。按诗歌的题材分类:分为咏怀诗、咏史诗、咏物诗、田园山水诗、边塞诗等。

知人论事的方法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要求,而对于掌握诗歌作家的生平事迹有助于考生对作者所写诗歌的理解。在历年的上海卷考试中也考到了辛弃疾、岳飞等爱国主义诗人,所以我们平时应该对常见的作家有所了解并有所分类识记。

如:爱国主义诗人群体有:屈原、陆游、辛弃疾、岳飞、文天祥等。边塞诗人群体有:王昌龄、王之涣、高适、岑参等。山水田园诗人群体:陶渊明、孟浩然、王维等。女词人:李清照等。豪放派词人:辛弃疾苏轼等。婉约派词人:姜夔、柳永、晏殊等。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卢照邻、杨炯。苦吟诗人:盂郊、贾岛。亡国之君:李煜等。如再进一步根据作者对作品表现情感分类如:爱国报国(报国之志、报国无门)、战争之思(反对战争、歌颂英雄)、思家念乡(亡国之恨、离别之痛)、感怀人生(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等。

在古代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所以了解了一些固定的意象可以理解作者在诗歌中的思想情感,从而能进一步深入了解考题,分析考题,直达答案的要点。如:表示坚贞高洁的品质意象有:松、菊、梅、竹、冰雪、蝉等。表示离愁别绪思乡之愁的意象有:月、鸿雁、云、鹧鸪鸟等。表示爱情的意象有:莲、红豆等。表示离别送别的意象有:折柳等。表示凄凉悲伤的意象有:梧桐、杜鹃鸟、猿猴等。表示生命顽强拼搏的意象有:草、鹰等。表示荒凉景象的意象有:草木繁盛、古迹等。表示希望的意象有:小雨、春风等。

在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运用典故、衬托、渲染、象征、对比、先扬后抑、先抑后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这些表现手法都需要考生在诗歌鉴赏题中识别出来,大家可以从复习课本入手进行判别。举一些例子如运用典故的手法:课本中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又如衬托的例子:“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就是以动衬静。希望大家在复习课本中有所收获。

对于修辞今年上海卷的高考中就出现了,并着重于对修辞的作用进行了考核,所以了解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非常重要。

常用修辞如:[夸张]诗句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李白)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比喻]诗句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拟人]诗句如: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好于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通感]“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设问]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等修辞手法。总体来说古诗词中作者运用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作用是:使诗歌中的意象更为形象生动,使表情达意更为完整,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充分的发挥。大家在考试中可以从这几点来考虑。

“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对于意境的鉴赏是高考中的难点,是对考生的较高要求,那么我们在复习中应该对常见的意境有所了解,并对描述常见意境的词语有所识记,便于在分析时的运用。如:常见的意境有:雄浑壮丽、幽清明净、和谐静谧、开阔苍凉、高远辽阔、恬静自然等。常见描写意境的词语有: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空寂、幽静、幽美、宁谧、朦胧、高亢、繁华、淳朴、暗淡、萧条、荒凉、冷寂等。

希望大家记住以上的分类要点,在你的复习中运用体现,并进一步的理解总结,更希望大家在诗歌鉴赏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高考文科知识点总结范本篇七

(1)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2)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这就是文化传承。

(3)把握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社会制度的更替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例如:当代信息技术)。

(3)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不同思想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不但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4)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发挥重要作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高考文科知识点总结范本篇八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意动用法,以……为耻)

2、吾从而师之(师:名作动,学习)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形作名,圣人;愚:形作名,愚人)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名作动,学习)

5、孔子师郯子(师:名作动,拜师学习)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义:所用来……;今义:因此,因果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今义:目的连词)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5、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接受初等教育的地方)

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判断句)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

3、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动句)

4、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介宾短语后置)

5、而耻学于师(介宾短语后置)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老师,就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所以无论高贵还是低贱,不分年纪大还是年龄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不知道文章的停顿,有的人就去求师学习,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人却不求师学习,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高明啊。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所以弟子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贤能,知道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象这样罢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