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课文逍遥游的教学设计范文汇总(优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08:32:38 页码:9
2023年课文逍遥游的教学设计范文汇总(优质14篇)
2023-11-23 08:32:38    小编:ZTFB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石,我们需要关注和改进教育体系。学会正确阅读文章,对于提高语文水平很重要。以下是一些哲学思考的经典名言和哲学家的思想,让我们一起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课文逍遥游的教学设计范文汇总篇一

近执教了《逍遥游》这一课第一二节内容,现就本课教学中得失作如下反思:

一、教学思路设计反思:在背本课内容时,大体分为如下步骤:1、学习目标制定为(1)学生能流畅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句读;(2)疏通课文1—2节内容,分析课文1—2节内容。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基本围绕学习目标展开,也基本完成教学预设。2、教学步骤制定:(1)通过学案,了解《逍遥游》写作背景及《逍遥游》的内涵(每班找一位同学朗读指定内容);(2)指名(每班7位同学)分节朗读课文并注意及时纠正;(3)疏通课文1—2节内容,每班指名4位到黑板书写1—2节重点文言现象。师生作及时补充与订正。教学思路需进一步细化,参与课堂的学生面可以更广一些,教学容量也可再加大一些。

二、教学效果反思:本课教学中能立足于文本又不局限于文本。亮点课堂气氛轻松,学生接收得比较好。同时在于把庄子的写作背景与文章能有机的连接起来,让学生对庄子“逍遥游”思想有了直接生动的感受和理解。并且用新时代的眼光解读了庄子,探寻了他对现实世界的指导价值。教学达到了预期目的。学生很好的理解了“逍遥游”的境界,落实了课文一二节重点文言知识,并对庄子有了新的认识。既增加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应该保证更多一些课堂交流时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这样课堂教学效果会更加显著。对于这个问题我将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积极探寻,努力实践,避免再出现以上问题。

课文逍遥游的教学设计范文汇总篇二

教学目的:通过本文的学习,了解庄子及庄子的思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习其精华,学会在现代社会乐观地生活。

教学方法:重视诵读和背诵,并讲练结合。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了解庄子、《庄子》及庄子思想,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步骤:

1.说出你知道的几位先秦著名的思想家的名字、原名和代表作及思想派别。

儒家:孔子(孔丘)——————《论语》。

孟子(孟轲)——————《孟子》。

荀子(荀况)——————《荀子》。

道家:老子(李聃)——————《老子》(《道德经》)。

庄子(庄周)——————《庄子》(〈南华经〉)。

法家:韩非子(韩非)—————〈韩非子〉。

兵家:孙子(孙武)——————〈孙子兵法〉。

2.为何以“子”称之?(“子”是古代对有道德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

3.按思想的不同划分之。(124/35/6----儒—道---法)。

4.道家思想又叫什么?(老庄哲学)。

5.核心思想是什么?(崇尚自然,主张相对论,认为万物一体,主张清净无为,无为而治。)。

6.同是道家,庄子与老子有何区别?

老子以箴言表达凭直觉感受微笑待人说给心听教人。

庄子以散文描述靠聪慧领悟狂笑处世直指心灵嘲人。

“思之无涯,言之滑稽,心灵无羁绊”

---------------------林语堂《中国古代哲人的智慧》。

7.《庄子》有何特点?

“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

8.导入课文:“开宗不了《逍遥游》,空读《南华》三十篇。”

9.解题:

逍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逍遥游----悠然自得,适心任性地在大自然中活动。

10.范读课文后让学生试读一遍并在文中找出文眼,明白何谓“逍遥游”。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无所待(凭借)。

“此则与造化者游而逍遥之极致者。通篇主意,至此方点出,为全书之纲。”(陆树芝《庄子雪》)。

11.目的何在?

————————做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

12.文旨一言即可譬之,那么,此前写了什么?

——————有所待(凭借)者。

13.具体写了什么?它们各有什么凭借?

鹏:海运扶摇羊角六月息风。

雾,尘埃:息相吹。

大舟:水。

适莽苍,百里千里者:三餐粮。

宋荣子:内外之分,荣辱之境。

列子:御风而行。

14.文中运用最多的手法是什么?

————对比。

15.具体怎样对比的?

鲲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大知)。

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笑——小知)。

结论------------------“小知不及大知”

朝菌:不知晦朔(小年)。

蟪蛄:不知春秋(小年)。

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以五百岁为秋(大年)。

大椿: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大年)。

彭祖:以久特闻(大年)。

众人:(七十古来稀——悲)(小年)。

结论-------“小年不及大年”

鲲鹏: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大志)。

斥: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小志)。

结论----------(-小志不如大志。)。

16.再三对比说明了什么?

————暗示人们要抛弃小知小志,图大知大志,追求人生更高远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逍遥游”。

17.本文的思路是什么?

先反后正,先破后立。

18.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1)意随笔至,随文挥洒。

“篇中忽而叙事,忽而议论,以为断而未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气空朦,往返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奇观。”(清林云铭)。

这种意随笔至随文挥洒的笔法,是庄子绝对自由精神的外化形式,与诸子散文大相径庭。

(2)借用寓言说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庄子能突破时间和空间、自然和社会、神话和现实的种种界限,以上天入地的气魄和千姿百态的形象,奇幻莫测的构思和汪洋恣肆的语言,形成一种独特的个性化的叙述风格。

庄子的寓言“皆无端崖之辞”,差不多完全是主观臆想的产物,其目的,不过是将自己独特的理念塞进寓言的躯壳中。

19.再读课文。

20.布置作业:利用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了解庄子,写篇介绍庄子的文章。

先秦诸子:

儒家:孔子(孔丘)——————《论语》。

孟子(孟轲)——————《孟子》。

荀子(荀况)——————《荀子》。

道家:老子(李聃)——————《老子》(《道德经》)。

庄子(庄周)——————《庄子》(〈南华经〉)。

法家:韩非子(韩非)—————〈韩非子〉。

兵家:孙子(孙武)——————〈孙子兵法〉。

老子以箴言表达凭直觉感受微笑待人说给心听教人。

庄子以散文描述靠聪慧领悟狂笑处世直指心灵嘲人。

“思之无涯,言之滑稽,心灵无羁绊”(林语堂)。

“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

“开宗不了《逍遥游》,空读《南华》三十篇。”

逍遥游----悠然自得,适心任性地在大自然中活动。

“逍遥游”------“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无所待。

有所待者:

鹏:海运扶摇羊角六月息风。

雾:

尘埃:息相吹。

大舟:水。

适莽苍或百里千里者:三餐粮。

宋荣子:犹有未树。

列子:御风而行。

对比说明其大小之辩(“辨”):

鲲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大知)。

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小知)。

--------小知不及大知。

朝菌:不知晦朔(小年)。

蟪蛄:不知春秋。

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以五百岁为秋。

大椿: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大年)。

彭祖:以久特闻(大年)。

众人:(七十古来稀)(小年)。

-----小年不及大年。

鲲鹏: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大志)。

斥鼹: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小志)。

-------(小志不如大志。)。

暗示:人们要抛弃小知小志,图大知大志,追求人生更高远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逍遥游”。

本文的思路————先反后正,先破后立。

写作特点:

(1)意随笔至,随文挥洒。

(2)借用寓言对比说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通过练习掌握字词和特殊句式。

教学方法:以练习为主。

教学内容和步骤:

1.诵读课文。

2.从课文中找出通假字。

冥——溟反——返知——智而——耐辩——辨有——又辩——变。

3.单音节词。

怒志抟也胶培决枪控适久穷绝劝恶焉。

3.双音节词并进行古今意义对比(见书上):

生物——与今义同。

野马——借喻,代“游动的雾气”

果然——饱满的样子;食饱之状。

众人——一般人。

羊角——借喻,代“盘旋而上的旋风”

然后——这样以后。

不过——不超过。

虽然——即使这样。

3.特殊句式。

《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覆杯水于坳塘之上——-状语后置或介宾短语作补语。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否定句中宾语前置。

之二虫又何知?——疑问句中宾语前置。

奚以知其然也————疑问句中宾语前置。

彼且恶乎待哉——疑问句中宾语前置。

4.虚词用法:

其:不知其几千里也——句中语气助词,舒缓语气。

其翼若垂天之云——代词,代“”鲲“译做“它”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在选择句中用以加强揣测语气的语气副词。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代词,代“水”,译做“它”

其广数千里——代词,代“鱼”,译做“它”

彼其于世——代词,代“宋荣子”,译做“他”

奚以知其然也——代词,代“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观点。

而:化而为鸟——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怒而飞——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与被修饰的连词。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因而”

水浅而舟大也——表并列关系的连词。

而后乃今将图南——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我决起而飞——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我腾跃而上——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与被修饰的连词。

而彼且奚适也——表并列关系的连词。

而征一国者——通假字,通“耐”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夫列子御风而行——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与被修饰的连词。

而御六气之辩——表递进关系的连词“并且”

之: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鹏之徙于南冥也——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水之积也不厚——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结构助词“的”

则芥为之舟——代词,代“水”

而莫之夭阏者——代词,代“鹏”

蜩与学鸠笑之曰——代词,代“鹏”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往”

之二虫又何知——指示代词,“此”“这”

众人匹之——代词,代“彭祖”

汤之问棘也是已——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穷发之北——结构助词,“的”

翼若垂天之云——结构助词,“的”

翱翔蓬蒿之间——结构助词,“的”

此大小之辩——结构助词,“的”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代词,代“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沮——代词,代“宋荣子”

辩乎荣辱之境——结构助词,“的”。

5.布置作业:将本文译成现代文并背诵文中第一段。

课文逍遥游的教学设计范文汇总篇三

通过本文的学习,了解庄子及庄子的思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习其精华,学会在现代社会乐观地生活。

重视诵读和背诵,并讲练结合。

2.课时。

第一课时。

了解庄子、《庄子》及庄子思想,理清文章脉络。

1.说出你知道的几位先秦著名的思想家的名字、原名和代表作及思想派别。

儒家:孔子(孔丘)——————《论语》。

孟子(孟轲)——————《孟子》。

荀子(荀况)——————《荀子》。

道家:老子(李聃)——————《老子》(《道德经》)。

庄子(庄周)——————《庄子》(〈南华经〉)。

法家:韩非子(韩非)—————〈韩非子〉。

兵家:孙子(孙武)——————〈孙子兵法〉。

2.为何以“子”称之?(“子”是古代对有道德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

3.按思想的不同划分之。(124/35/6----儒—道---法)。

4.道家思想又叫什么?(老庄哲学)。

5.核心思想是什么?(崇尚自然,主张相对论,认为万物一体,主张清净无为,无为而治。)。

6.同是道家,庄子与老子有何区别?

老子以箴言表达凭直觉感受微笑待人说给心听教人。

庄子以散文描述靠聪慧领悟狂笑处世直指心灵嘲人。

“思之无涯,言之滑稽,心灵无羁绊”

---------------------林语堂《中国古代哲人的智慧》。

7.《庄子》有何特点?

“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

8.导入课文:“开宗不了《逍遥游》,空读《南华》三十篇。”

9.解题:

逍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逍遥游----悠然自得,适心任性地在大自然中活动。

10.范读课文后让学生试读一遍并在文中找出文眼,明白何谓“逍遥游”。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无所待(凭借)。

“此则与造化者游而逍遥之极致者。通篇主意,至此方点出,为全书之纲。”(陆树芝《庄子雪》)。

11.目的何在?

————————做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

12.文旨一言即可譬之,那么,此前写了什么?

——————有所待(凭借)者。

13.具体写了什么?它们各有什么凭借?

鹏:海运扶摇羊角六月息风。

雾,尘埃:息相吹。

大舟:水。

适莽苍,百里千里者:三餐粮。

宋荣子:内外之分,荣辱之境。

列子:御风而行。

14.文中运用最多的手法是什么?

————对比。

15.具体怎样对比的?

鲲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大知)。

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笑——小知)。

结论------------------“小知不及大知”

朝菌:不知晦朔(小年)。

蟪蛄:不知春秋(小年)。

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以五百岁为秋(大年)。

大椿: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大年)。

彭祖:以久特闻(大年)。

众人:(七十古来稀——悲)(小年)。

结论-------“小年不及大年”

鲲鹏: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大志)。

斥: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小志)。

结论----------(-小志不如大志。)。

16.再三对比说明了什么?

————暗示人们要抛弃小知小志,图大知大志,追求人生更高远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逍遥游”。

17.本文的思路是什么?

先反后正,先破后立。

18.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1)意随笔至,随文挥洒。

“篇中忽而叙事,忽而议论,以为断而未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气空朦,往返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奇观。”(清林云铭)。

这种意随笔至随文挥洒的笔法,是庄子绝对自由精神的外化形式,与诸子散文大相径庭。

(2)借用寓言说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庄子能突破时间和空间、自然和社会、神话和现实的种种界限,以上天入地的气魄和千姿百态的形象,奇幻莫测的构思和汪洋恣肆的语言,形成一种独特的个性化的叙述风格。

庄子的寓言“皆无端崖之辞”,差不多完全是主观臆想的产物,其目的,不过是将自己独特的理念塞进寓言的躯壳中。

19.再读课文。

20.布置作业:利用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了解庄子,写篇介绍庄子的文章。

先秦诸子:

儒家:孔子(孔丘)——————《论语》。

孟子(孟轲)——————《孟子》。

荀子(荀况)——————《荀子》。

道家:老子(李聃)——————《老子》(《道德经》)。

庄子(庄周)——————《庄子》(〈南华经〉)。

法家:韩非子(韩非)—————〈韩非子〉。

兵家:孙子(孙武)——————〈孙子兵法〉。

老子以箴言表达凭直觉感受微笑待人说给心听教人。

庄子以散文描述靠聪慧领悟狂笑处世直指心灵嘲人。

“思之无涯,言之滑稽,心灵无羁绊”(林语堂)。

“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

“开宗不了《逍遥游》,空读《南华》三十篇。”

逍遥游----悠然自得,适心任性地在大自然中活动。

“逍遥游”——“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无所待。

有所待者:

鹏:海运扶摇羊角六月息风。

雾:

尘埃:息相吹。

大舟:水。

适莽苍或百里千里者:三餐粮。

宋荣子:犹有未树。

列子:御风而行。

对比说明其大小之辩(“辨”):

鲲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大知)。

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小知)。

——-小知不及大知。

课文逍遥游的教学设计范文汇总篇四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逍遥游》的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下面是逍遥游庄子原文及翻译,请参考!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面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占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平!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鹅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面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北海有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巨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背脊,不知道它有几千里,振翅飞翔起来,它的翅膀象挂在天空的云彩?这只鸟,海动时就将迁移而飞往南海。南海就是天的池。《齐谱》这部书,是记载怪异事物的。《齐谐》的记载说:“大鹏迁移到南海去的时候,翅膀在水面上拍击,激起的水浪达三千里远,然后趁着上升的巨大旋风飞上九万里的高空,离开北海用六个月的时间飞判南海才休息。象野马奔跑似的蒸腾的雾气,飞荡的尘土,都是生物用气息互相吹拂的结果。天的深蓝色,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它太远而没有尽头以致看不清楚呢?大鹏从高空往下看,也不过象人们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再说水聚积得不深,那末它负载大船就会浮力不足。倒一杯水在堂上低洼处,那末只有小草可以作为它的船;放只杯子在里面就会粘住,这是因为水浅船大的缘故。风聚积得不大,那末它负载巨大的翅膀就会升力不足。所以大鹏飞到九万里的高空,风就在下面了,然后才能乘风飞翔;背驮着青天,没有什么东西阻拦它,然后才能计划着向南飞。

知识少的`比不上知识多的,年寿短的比不上年寿长的。根据什么知道这些是如此的呢?朝生暮死的菌类不知道一个月有开头一天和最后一天,蟪蛄不知道一年有春季和秋季,这是寿命短的。楚国南部生长一种叫冥灵的树,把一千年当作一年。古代有一种叫大椿的树把一万六千年当作一年。彭祖只活了八百岁,可是现在却以长寿而特别闻名,一般人谈到长寿,就举彭祖去相比,这不是很可悲吗!

商汤问他的大夫棘,是这样说的:“北极地带的北部有个深而呈黑色的海,就是天的池。有鱼生长在那里,鱼身的宽度达到几千里,它的长度没有人能知道,它的名字叫做鲲。还有鸟生长在那里,它的名字叫做鹏。背就象一座泰山,翅膀象挂在天空的云彩。趁着象羊角般弯曲的巨大旋风飞上九万里的高空,穿过云层,背驮着青天,然后计划着向南飞,将要飞往南海。小雀子笑话它说:‘那大鹏将要飞到哪里去呢?我向上跳跃,不超过几丈就落下来,飞翔在飞蓬和青蒿之间,这也是飞翔的最高限度。可是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小和大的分别。

所以那些才智足以授给一个官职,品行可以适合一乡人的心意,道德符合一个君主的心意而又能取得全国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象小雀子这样自视很高。宋荣子就笑话这样的人。再说宋荣子只是做到了所有当代的人称誉他也不会更受到鼓励,所有当代的人责难他也不会更感到沮丧,能确定物我的分别,明辨荣辱的界限,如此而已。他对于世俗的名誉,没有拼命追求。虽然如此,还有没树立的东西。列子驾着风游行,轻妙极了。十五天后才回到地上来。他对于求福的事情,没有拼命追求。这样做虽然免掉了步行,但还是要依靠风。至于乘着天地的正气,驾驭阴、阳、风、雨、晦、田的变化,来漫游于无穷无尽的空间和时间之中,那种人还依靠什么呀!所以说:道行达到最高峰的人就没有“我”,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不求功利,圣明的人不求成名。

课文逍遥游的教学设计范文汇总篇五

1、借助课前预习,让学生熟读文章,疏通字词;并对庄子追求逍遥自适的生活态度有总体的认识。

2、通过朗读、品析,理解文意,感受鲲鹏的壮美形象,把握大鹏“有凭借”的特点。

3、理解庄子追求逍遥游境界的情怀,感染一点逍遥气息。

(一)、朗读感知

1、导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庄子的《逍遥游》选段,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是逍遥?我们看通过今天的学习,能不能对庄子的逍遥游境界有所了解。

2、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逍遥的画面,读出一点探究的兴致

(二)大鹏形象的“逍遥”之辩

你们觉得文章哪些地方显得最逍遥?学生自由答,品析句子。

1、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3、在庄子眼中,鲲鹏真的已经达到了逍遥游的那种境界了吗?

逍遥:超越时间和空间,不受任何束缚的一种绝对的自由状态。

小组讨论,咬文嚼字,探究大鹏的不逍遥。

“水击”、“抟扶摇”、“六月息”、“海运”“生物之以息相吹”等

4、“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一句的作用。

小结:如此气势磅礴的大鹏是有所凭借不逍遥的,如此渺小的尘埃也是有所凭借不逍遥的。庄子借此就是要告诉我们,世上的万物都是不逍遥的,都是不自由的。

(三)逍遥的庄子,逍遥的“大鹏”

1、庄子为什么会如此强调万物的不逍遥、不自由呢?你估计跟什么有关呢?

(背景:战国,战乱,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现实很残酷很不自由,所以庄子给大家指明了一条方向——“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快乐”。)

2、那么真正的逍遥游该是怎样的呢?

(1)、从庄子故事中寻找答案。

(2)、从本文中寻找答案。

重点句:a南冥者,天池也。

(天池的意思是“自然造化形成的水池”,这是大鹏的追求。为什么要这样特意解释一下呢?就要突出一个字“天”,真正的逍遥就是对“天”的追求。这个“天”就是自然,就是宇宙,就是忘记了自己!)

b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我们对于“天”的追求是没有止境。逍遥游的境界是永远可以提升的。)

c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即使是大鹏,它也看不到“天”的真正颜色,所以它对“天”的追求也是无止境的。)

课文逍遥游的教学设计范文汇总篇六

知识目标:

1、疏通文字,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2、感知本文所体现的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说理风格。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

情意目标:

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1、疏通文字,理解文意,把握课文内容。

2、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战国时期,我国有一位大家写了一篇奇文,说鲲鹏之大,鲲鹏展翅之时,两翼蔽日,扶摇而上可达九万里;写事物之小,说连一根小草也能做成船。这些夸张令人惊奇,感觉新鲜,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位大家就是庄子,这篇奇文就是《逍遥游》。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不读破句。

2、教师范读,生听读解决自读时的问题。

3、师朗读指导

4、生再读、或齐读

5、反馈:用自己的话概述本文的内容或提出疑问。

1、借助注释、借助小组的力量理解课文疑难词语,粗通文意。

(要点提示:通假字,重点实词“怒”“志”“抟”“息”“负”“覆”“培”“角”“枪”“控”“适”“念”“修”“绝”“已”“正”“海运”“野马”“扶摇”“坳堂”“夭阙”“莽苍”“果然”“泠然”“数数然”等等)

2、以练习一(第3问的后一问暂不考虑)为线,继续研读课文

(1)全班讨论明确

要求:逐题朗读,逐题作答,要求尽量用原文作答,并直译。

第一段文意上有三个要点。第一个从文章开始至“南冥者,天池也”,写鹏鸟遨游于九万里,有待“海运”。第二个从“《齐谐》者”至“而后乃今将图南”引齐谐的话,证明大鹏徙于南冥是凭借风力,再进而说明鹏和“野马”“尘埃”同样是“有所待”。第三个从“蜩与学鸠笑之曰”至第一段完说明蝉和斑鸠这两个小动物也是“有所待”。

第二段文章为了说明小与大的区别,小与大思想境界和见识的悬殊,在鲲鹏与蜩、学鸠的故事中,插入了一系列的比喻,如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的比喻,长寿者的彭祖与众人之比等等,有的浅显,有的神奇,有的夸张,极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情趣。

第三段“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以及不求名的宋荣子算不得逍遥游,“列自御风而行”“犹有所待”;文末点明主旨“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板书设计

熟读课文,思考练习一第3问和练习二。

思考课文怎样从“有所待”和“小大之辩”推出三“无”的结论的。

1、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本文所体现的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说理风格。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

3、帮助学生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诵读课文,投影上节课板书内容,复习旧课导入。

讨论明确

1、课文怎样从“有所待”和“小大之辩”推出三“无”的结论的。

第一段,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鲲鹏,小至尘埃、小草)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第二段,说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这一段是对上文的归纳、补充、印证。

(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作者运用对比列举了大量例证。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有时“小年”。鲲鹏是“大知”,蜩、学鸠、斥鴳等见识短浅,只能算是“小知”。)

(教师可深问:作者为什么还要讨论“小大之辩”的问题?一方面强调了人在认识上的区别,说明“以小及大”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庄子认识世间事物时并不能完全的“无己”。)

第三段,由对万物的泛论转入对社会中人的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点名全文主题。

作者写了三种不同层次的人: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第一种自视甚高,但只不过是斥鴳之类;宋荣子能“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远胜于第一种人,但“犹有未树”;列子虽已能“御风而行”,胜过宋荣子,但仍然“犹有所待”。因此这三种人都不能说已入“逍遥游”之境。最后庄子说,只有“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才能“无所待”而“逍遥游”。什么人才可入此境呢?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只有无自我、无功利、无声名,才能得到绝对的精神自由。这样,全文结论水到渠成。

要点:构思宏伟,思路开阔。(鲲鹏鸟的雄伟,大椿树的长寿,都令人叹为观止,又将这些庞然大物与芥、蜩、朝菌之类细微、短命者对比,献出事物、境界用意的奇特。)借用寓言说理;想象奇特丰富;句法多变,节奏明快。(详见《教师用书》)

本文采用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法,运用对比与想象由物及人,最后推出结论,其是阔大而思路严谨,夸张虚幻的描述中隐藏着炽烈的感情。

讨论明确:你对庄子提出的境界有什么看法?(追求小要是庄子思想的一个基本方面,他认为:在到了这样的境界,就能与天地浑然一体,遨游在绝对自由之中。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摆脱外在世界的束缚。这当然是一种不能实现的幻想,,但也间接地反映了战国时期动乱的社会带给人们心灵上的创伤,使得一些人渴望逃离社会。)

背诵第一段。

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庄子“无为”思想的看法。

有兴趣者可查找关于庄子的资料,利用早读时间与大家交流。

课文逍遥游的教学设计范文汇总篇七

1、学习本文,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2、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特色,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并能对之作简单辨析。

1、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

第一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第二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第三段:从自然界到社会的人,无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遥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们无所待(无己、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逍遥的境界)。”

2、教学难点:感悟庄子的思想情感。

3、教学方法:在欣赏中理解,在朗读这记忆,在感悟中体会。

4、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是诵读,读通,读懂。解决疏通字面意思,为第二课时进入思想的分析和讨论铺平道路。(具体略)。

第一、整体把握,初步认识:回顾第一第二段的内容,思考:题目是逍遥游,逍遥逍遥任逍遥,悠然自得适心任性无限自由,由鱼而变成的这只大鹏是否达到作者所推崇的“逍遥游”的境界?是不是真正的绝对逍遥绝对自由呢?若不是,找出相关句子。难句理解: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再神奇的再强大的东西也不可能无所不能,也会有它的难处,也会有所限制受到各种条件的束缚)需要六月风,庞大身躯升空需要动力,就好比神六升空需要液态氢一样。

列子呢?虽能驾风而行,但还要依靠风。不算。

一起读“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反复读这几句,结合你自己的理解,想想“逍遥游”真谛何在?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来说。无功——去除了功名利禄之心,无名——忘怀荣辱毁誉的得失,无己——超越自我。这些至人神人已经超越了世间有形无形的道德、价值规范,金钱、物欲的奴役,是自己的精神游离于世俗不为外物所役,获得了精神的自由和逍遥。

第三、讨论:那么回过头来想想,你自由吗,庄子所追求的这种精神上的自由,我们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吗?庄子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吗?想想庄子自己,庄子家境贫寒,做过小官后来不再出仕,终身布衣,为了生存,钓过鱼,编过草鞋,青黄不接时,靠借贷过日。他也并非入仕无门,相反不乏机会,楚王以重金高位请他,而他自愿放弃了。他和我们所有人一样,经历生活的压力,有过缺钱的折磨,有过富贵的诱惑,有内心的追求,各种压力,矛盾痛苦,身尝人世的不自由。世人很难理解他,人们普遍追求看得见,摸得找的东西如金钱、权力、功名,只有那些智者才知道灵魂,精神,情感对于生命多么重要,又是多么美好,他们在追求中其乐无穷,便不再把财富,地位,权势放在眼里,因为他们获得了更大的精神上的快乐,幸福与满足。庄子不是不可及,而是我们还没有达到那样的境界,还没拥有一个无限宽广的精神家园。

看看苏轼:课本164页。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从诗中看到的诗人是多么潇洒,豪迈,其实诗人的一生是何其艰辛,坎坷,一贬再贬仕途上遭受一连串重大打击,但现实可以夺去他的官职,地位,可以他的政治生命,可以把他放逐到天涯海角,远离亲人,远离荣华富贵,却不能夺去他的诗心夺走他的灵魂。因为他有如此丰富,强大的精神世界,任何外来的灾难都压不倒他,这才是真正的潇洒旷达而自由,真正的自由。

学庄子不等于不去做官,不等于抛弃一切物质享受或去隐居,而是学他独立的人格,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今天,时代,国家正需要许多有才学,才干又有人品的人才,如果国家干部能出淤泥而不染,又有作为那是极其可敬,可贵的人。

所以苏轼庄子等先人们至少可以作为我们的一种人生警示,一种参照——时时警示我们——你丧失了自我了吗?你丢失了你的灵魂了吗?你的心灵世界有多大?现实是不自由的,但是我们却可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让自己的心灵、精神力量长成参天大树,内心足够强大就能俯视一切,达到精神的自由。

1、世间万物有所待:鲲鹏、野马、尘埃、大舟、草芥、蜩与学鸠。

2、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物——(自然界)。

(1)、小知不及大知。

(2)、小年不及大年。

(3)、汤之问棘。

(4)、斥鴳之语。

3、真正的逍遥游是不受外物的限制——无所待人——(人世间)。

(1)知、行、德、征(耐)四种人。

(2)宋荣子、列子——仍有未树,犹有所待者。

(3)至人—神人—圣人——无己、无功、无名—逍遥者。

——追求绝对的自由(主旨)。

课文逍遥游的教学设计范文汇总篇八

这篇文章,我觉得优点在于:庄子的思想深邃玄妙,具体体现在《逍遥游》一课中也是如此。虽然课文中用了大量的寓言和神话故事来体现作者思想,但仍然比较隐晦含蓄。对此,我采用了先入为主的方式,先讲了两个庄子的故事,以便让学生对庄子有大致了解,然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主旨句,由果溯因去把握文中寓言和神话,将难度变小了。

授课时,立足于文本又不局限于文本。亮点在于把庄子的故事与其思想完美地连接起来,让学生对庄子“逍遥游”思想有了直接生动的感受和理解。并且用新时代的眼光解读了庄子,探寻了他对现实世界的指导价值。课堂气氛轻松,学生接收得比较好。教学达到了预期目的。学生很好的理解了“逍遥游”的境界,并对庄子有了新的认识。既增加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但也存在一些小的问题,如应该保证一些课堂交流时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大家对庄子思想可以各抒己见,特别是对庄子中其他寓言故事的解读。这样课堂教学效果会更加显著。这个问题我在课后也明确提了出来。所以在练习完成后,我又安排了一节阅读课,单独把这一点教学内容补上,让学生自由地对课文、对庄子思想进行讨论交流,当然我也参与其中。在这个过程中,我解答了学生对庄子思想的不少疑问。大家共同探讨,效果的确不错。

但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于是又布置了作文“我要飞得更高”。

课文逍遥游的教学设计范文汇总篇九

教学目的:

通过本文的学习,了解庄子及庄子的思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习其精华,学会在现代社会乐观地生活。

教学方法:

重视诵读和背诵,并讲练结合。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了解庄子、《庄子》及庄子思想,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步骤:

1.说出你知道的几位先秦著名的思想家的名字、原名和代表作及思想派别。

儒家:孔子(孔丘)——————《论语》。

孟子(孟轲)——————《孟子》。

荀子(荀况)——————《荀子》。

道家:老子(李聃)——————《老子》(《道德经》)。

庄子(庄周)——————《庄子》(〈南华经〉)。

法家:韩非子(韩非)—————〈韩非子〉。

兵家:孙子(孙武)——————〈孙子兵法〉。

2.为何以“子”称之?(“子”是古代对有道德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

3.按思想的不同划分之。(124/35/6----儒—道---法)。

4.道家思想又叫什么?(老庄哲学)。

5.核心思想是什么?(崇尚自然,主张相对论,认为万物一体,主张清净无为,无为而治。)。

6.同是道家,庄子与老子有何区别?

老子以箴言表达凭直觉感受微笑待人说给心听教人。

庄子以散文描述靠聪慧领悟狂笑处世直指心灵嘲人。

“思之无涯,言之滑稽,心灵无羁绊”

---------------------林语堂《中国古代哲人的智慧》。

7.《庄子》有何特点?

“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

8.导入课文:“开宗不了《逍遥游》,空读《南华》三十篇。”

9.解题:

逍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逍遥游----悠然自得,适心任性地在大自然中活动。

10.范读课文后让学生试读一遍并在文中找出文眼,明白何谓“逍遥游”。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无所待(凭借)。

“此则与造化者游而逍遥之极致者。通篇主意,至此方点出,为全书之纲。”(陆树芝《庄子雪》)。

11.目的何在?

————————做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

12.文旨一言即可譬之,那么,此前写了什么?

——————有所待(凭借)者。

13.具体写了什么?它们各有什么凭借?

鹏:海运扶摇羊角六月息风。

雾,尘埃:息相吹。

大舟:水。

适莽苍,百里千里者:三餐粮。

宋荣子:内外之分,荣辱之境。

列子:御风而行。

14.文中运用最多的手法是什么?

————对比。

15.具体怎样对比的?

鲲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大知)。

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笑——小知)。

结论------------------“小知不及大知”

朝菌:不知晦朔(小年)。

蟪蛄:不知春秋(小年)。

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以五百岁为秋(大年)。

大椿: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大年)。

彭祖:以久特闻(大年)。

众人:(七十古来稀——悲)(小年)。

结论-------“小年不及大年”

鲲鹏: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大志)。

斥: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小志)。

结论----------(-小志不如大志。)。

16.再三对比说明了什么?

————暗示人们要抛弃小知小志,图大知大志,追求人生更高远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逍遥游”。

17.本文的思路是什么?

先反后正,先破后立。

18.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1)意随笔至,随文挥洒。

“篇中忽而叙事,忽而议论,以为断而未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气空朦,往返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奇观。”(清林云铭)。

这种意随笔至随文挥洒的笔法,是庄子绝对自由精神的外化形式,与诸子散文大相径庭。

(2)借用寓言说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庄子能突破时间和空间、自然和社会、神话和现实的种种界限,以上天入地的气魄和千姿百态的形象,奇幻莫测的构思和汪洋恣肆的语言,形成一种独特的个性化的叙述风格。

庄子的寓言“皆无端崖之辞”,差不多完全是主观臆想的产物,其目的,不过是将自己独特的理念塞进寓言的躯壳中。

19.再读课文。

20.布置作业:利用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了解庄子,写篇介绍庄子的文章。

先秦诸子:

儒家:孔子(孔丘)——————《论语》。

孟子(孟轲)——————《孟子》。

荀子(荀况)——————《荀子》。

道家:老子(李聃)——————《老子》(《道德经》)。

庄子(庄周)——————《庄子》(〈南华经〉)。

法家:韩非子(韩非)—————〈韩非子〉。

兵家:孙子(孙武)——————〈孙子兵法〉。

老子以箴言表达凭直觉感受微笑待人说给心听教人。

庄子以散文描述靠聪慧领悟狂笑处世直指心灵嘲人。

“思之无涯,言之滑稽,心灵无羁绊”(林语堂)。

“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

“开宗不了《逍遥游》,空读《南华》三十篇。”

逍遥游----悠然自得,适心任性地在大自然中活动。

“逍遥游”——“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无所待。

有所待者:

鹏:海运扶摇羊角六月息风。

雾:

尘埃:息相吹。

大舟:水。

适莽苍或百里千里者:三餐粮。

宋荣子:犹有未树。

列子:御风而行。

对比说明其大小之辩(“辨”):

鲲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大知)。

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小知)。

——-小知不及大知。

课文逍遥游的教学设计范文汇总篇十

范读全文前,我提醒学生思考: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字?各笑什么?读毕,学生总结出三个“笑”字,分别在第一、二、三节。

生: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师:弄清三个“之”,我们就能知道笑的对象了。下面,就请大家解读三个“之”。

生: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所指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师:全文的内容实际上就是由三“笑”构成的,现在我们一起来解读这三大板块。先看第一板块。请大家朗读第一节。

读毕,师: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

生:因为鲲鹏高飞,要*风力。为了突出风力之于鲲鹏的作用,作者还以气息之于野马尘埃、水之于大舟的作用来作比喻、说明。

师:蜩与学鸠笑鲲鹏,作者赞成还是反对呢?

生:反对。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行反驳,说明“之二虫又何知!”,它们也凭借了一点外力。

齐读第一节,感悟内容:鲲鹏凭借风力、蜩与学鸠笑鲲鹏和作者反驳蜩与学鸠。

师:再看第二板块,请大家朗读第二节。

读完,师:斥鴳为什么笑鲲鹏呢?

生:斥鴳认为,鲲鹏要飞高,才依赖于风力,而自己不追求那样的高度,所以能够摆脱对外力的凭借,自己能够自由地“腾跃”“翱翔”。

师:那么,作者对斥鴳的“笑”是什么态度呢?

生:同样是反对、反驳。

师:作者是怎样反驳的?

生:从大与小关系的角度来反驳的。世界上万事万物,所求有大有小,大固然需要凭借,小同样也需要有所凭借,因此“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是错误的。

齐读第二节,感悟内容:小往往不了解大,导致斥鴳笑鲲鹏。

师:最后看第三板块,齐读朗读第三节。

读完,师:宋荣子为什么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呢?

生:因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师:作者对宋荣子的态度怎样?

生:由“斯已矣”“虽然,犹有未树也”可知,作者对他也是否定的。不仅如此,作者还通过否定比他自由得多的列子来进一步否定他。

齐读第三节,感悟内容。

生:也都作了否定。

师:否定后者好理解,关键是否定前者不好理解,因为“鲲鹏展翅”早已作为积极的意象被人们广泛引用。但在本文中,作者在讲述这一寓言故事时,突出的不是鲲鹏本身,而是风力,“故九万里,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对风力作用的突出,实际上就是对鲲鹏的否定。

师:作者写了“笑”的双方,对“笑”的一方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都作了否定,对被“笑”的一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也都作了否定,并且对顺便提及的野马、尘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这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如果我们借用本文中的一个形象的词语,可以说是:笑!是的,本文也可以说是:庄子“笑”万物!

师: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

生:因为它(他)们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

师:全文基本上是否定,是从反面论证,最后才用几句话提出正面主张,以三“无”(无己、无功、无名)作结,有力地论证“无所待”观点。至于“无所待”的境界怎样才能达到,希望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读读《逍遥游》的后半部分。

教后感:要使学生不“混沌”,首先教者要做到不“混沌”。我备这一课,在参考有关资料的同时,把主要精力放在读原著上。我一连读了好多天,先后读了二十几遍,教学思路才豁然开朗:全文三节正好有三“笑”,就从这里入手。因为三“笑”不仅把全文的内容简化为三个主要故事,即蜩与学鸠笑鲲鹏、斥鴳笑鲲鹏、宋荣子笑他人;也把全文涉及的“有所待”的事物或人物全贯串了起来。

课文逍遥游的教学设计范文汇总篇十一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2.初步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德育目标。

1.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

2.摈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内容。

2.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问答法。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捷明快。

3.讨论法。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对“逍遥游”的理解),必须广泛地谈论。

投影仪、录音机及课文朗读带、多媒体。

3课时。

1.介绍庄子及《庄子》。

2.在诵读基础上,疏通、研习第一自然段。

3.引导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一、导语设计“诗仙”李白《上李邕》诗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使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诗人在自由的心态中获得了满足,明显地烙上了战国时期一派名家庄子的印迹。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庄子的一篇奇文——《逍遥游》(节选)。(板书课题)。

二、解题。

庄子简介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一说今山东曹县)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做过蒙地的漆园吏。家境贫困,曾向监河侯(官名)借粟而受到奚落,又以麻鞋布衣见魏王。相传楚威王闻其贤,以厚礼聘之为楚相,遭其拒绝,明确表示:“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霸,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他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

课文逍遥游的教学设计范文汇总篇十二

北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鹏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子。

《齐谐》这本书,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活动着的生物都因为风吹而运动。天空苍苍茫茫的,难道就是它本来的颜色吗?它的辽阔高远也是没有尽头的吗?鹏往下看的时候,看见的应该也是这个样子。

如果聚集的水不深,那么它就没有负载一艘大船的力量了。在堂前低洼的地方倒上一杯水,一棵小草就能被当作是一艘船,放一个杯子在上面就会被粘住,这是水浅而船却大的原因。如果聚集的风不够强大的话,那么负载一个巨大的翅膀也就没有力量了。因此,鹏在九万里的高空飞行,风就在它的身下了,凭借着风力,背负着青天毫无阻挡,然后才开始朝南飞。

蝉和小斑鸠讥笑鹏说:“我们奋力而飞,碰到榆树和檀树就停止,有时飞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飞九万里到南海去呢?”到近郊去的人,只带当天吃的三餐粮食,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外的人,要用一整夜时间舂米准备干粮;到千里外的人,要聚积三个月的粮食。蝉和小斑鸠这两只小虫、鸟又知道什么呢。

小智比不上大智,短命比不上长寿。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朝生暮死的菌草不知道黑夜与黎明。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蝉,不知道一年的时光,这就是短命。楚国的南方有一种大树叫做灵龟,它把五百年当作一个春季,五百年当作一个秋季。上古时代有一种树叫做大椿,它把八千年当作一个春季,八千年当作一个秋季,这就是长寿。可是活了七百来岁的彭祖如今还因长寿而特别闻名,众人都想与他相比,岂不可悲!

商汤问棘,谈的也是这件事。汤问棘说:“上下四方有极限吗?”棘说:“无极之外,又是无极!在草木不生的极远的北方,有个大海,就是天池。里面有条鱼,它的身子有几千里宽,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只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背像泰山,翅膀像天边的云;借着旋风盘旋而上九万里,超越云层,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将要飞到南海去。小泽里的麻雀讥笑鹏说:‘它要飞到哪里去呢?我一跳就飞起来,不过数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丛中盘旋,这也是极好的飞行了。而它还要飞到哪里去呢?’”这是大和小的分别。

所以,那些才智能胜任一官的职守,行为能够庇护一乡百姓的,德行能投合一个君王的心意的,能力能够取得全国信任的,他们看待自己,也像上面说的那只小鸟一样。而宋荣子对这种人加以嘲笑。宋荣子这个人,世上所有的人都称赞他,他并不因此就特别奋勉,世上所有的人都诽谤他,他也并不因此就感到沮丧。他认定了对自己和对外物的分寸,分辨清楚荣辱的界限,就觉得不过如此罢了。他对待人世间的一切,都没有拼命去追求。即使如此,他还是有未达到的境界。

列子乘风而行,飘然自得,驾轻就熟。十五天以后返回;他对于求福的事,没有拼命去追求。这样虽然免了步行,还是有所凭借的。倘若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着六气的变化,邀游于无穷的境地,他还要凭借什么呢?所以说:修养最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

尧要把天下让给许由,说:“太阳月亮出来了,而小火把还不熄灭,它的亮度,要和日月相比不是太难了吗!及时雨降下了,还要灌溉田地,对于滋润禾苗,不是徒劳吗!你如果成了君王,天下一定大治,而我还徒居其位,我自己感到惭愧极了,请允许我把天下交给你。”许由说:“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经治理好了,而我再接替你,我岂不是为名而来吗?名,是依附于实的客体,我难道要做有名无实的客体吗?鹪鹩在深林中筑巢,只要一根树枝;鼹鼠饮河水,只要肚子喝饱。请你回去吧,天下对于我没有什么用!厨子虽然不下厨,主祭的人却不应该超越权限而代行厨子的职事。”

肩吾向连叔求教:“我从接舆那里听到谈话,大话连篇没有边际,一说下去就回不到原来的话题上。我十分惊恐他的言谈,就好像天上的银河没有边际,跟一般人的言谈差异甚远,确实是太不近情理了。”连叔问:“他说的是些什么呢?”肩吾转述道:“‘在遥远的姑射山上,住着一位神人,皮肤润白像冰雪,体态柔美如处女,不食五谷,吸清风饮甘露,乘云气驾飞龙,遨游于四海之外。他的神情那么专注,使得世间万物不受病害,年年五谷丰登。’我认为这全是虚妄之言,一点也不可信。”连叔听后说:“是呀!对于瞎子没法同他们欣赏花纹和色彩,对于聋子没法同他们聆听钟鼓的乐声。难道只是形骸上有聋与瞎吗?思想上也有聋和瞎啊!这话似乎就是说你肩吾的呀。那位神人,他的德行,与万事万物混同一起,以此求得整个天下的治理,谁还会忙忙碌碌把管理天下当成回事!那样的人哪,外物没有什么能伤害他,滔天的大水不能淹没他,天下大旱使金石熔化、土山焦裂,他也不感到灼热。他所留下的尘埃以及瘪谷糠麸之类的废物,也可造就出尧舜那样的圣贤仁君来,他怎么会把忙着管理万物当作己任呢!北方的宋国有人贩卖帽子到南方的越国,越国人不蓄头发满身刺着花纹,没什么地方用得着帽子。尧治理好天下的百姓,安定了海内的政局,到姑射山上、汾水北面,去拜见四位得道的高士,不禁怅然若失,忘记了自己居于治理天下的地位。”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大葫芦的种子,我种下后结出的葫芦大得可以容纳五石。用它来盛水,它却因质地太脆无法提举。切开它当瓠,又大而平浅无法容纳东西。我不是嫌它不大,只是因为它无用,我把它砸了。”庄子说:“你真不善于使用大的物件。宋国有个人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客人听说了,请求用一百金来买他的药方。这个宋国人召集全家商量说:‘我家世世代代靠这种药从事漂洗丝絮,一年所得不过数金;现在一旦卖掉这个药方马上可得百金,请大家答应我卖掉它。’这个客人买到药方,就去游说吴王。那时正逢越国有难,吴王就命他为将,在冬天跟越国人展开水战,大败越人,吴王就割地封侯来奖赏他。同样是一帖防止手冻裂的药方,有人靠它得到封赏,有人却只会用于漂洗丝絮,这是因为使用方法不同啊。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可见你的心地过于浅陋狭隘了!”

课文逍遥游的教学设计范文汇总篇十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如是说。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而我觉得作为一名合格的老师,尤其是新课改背景下的合格老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能获得一种心灵的感悟,而这种心灵的感悟可以来自于课文,来自于生活,也可以来自于周围的一切事物。

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心灵的感悟,作为一个教师,自己先一定要对所教的内容有所感悟,而这样的感悟从何而来呢?首先,教师自己要有较高的文学修养、较强的感受力、敏锐的.洞察力,这样,在教学时可以把自己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对生活的感悟带入课堂中,与同学一起分享。在此基础上,老师再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畅谈自己的心声,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得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感悟,也让学生为自己的积极思考和其他同学的踊跃发言获得一种信心和力量,而这样的信心和力量将会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起很大的促进作用。

以下内容是我在教《逍遥游》时的一些自认为是让学生有所感悟的做法:

《逍遥游》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学时我先让同学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然后让同学理请文章的行文思路、把握文章的主旨,最后让同学总结出文章的表达技巧。对这些课内的知识,同学掌握的情况较好。

但我总觉得教书不仅是教给学生课本上的知识,更应该让他们从文章中领略一些道理,并用这些道理去指导他们以后的人生,这样他们会受益一生。

本着这样的出发点,我在做课堂小结的时候,让同学再次回忆文章的写作背景:现实的污浊让庄子无法实现他的抱负,因此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有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的自由境界中寻求解脱,这样才有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的问世。

接着我让同学讨论庄子这种超脱的幻想、绝对的自由是不是真的在现实中存在。同学通过举生活中各种事例证明庄子的这种幻想和自由是不存在的,是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现实的逃避。

然后我让同学讨论庄子逃避现实的做法在生活中能否行得通。同学仍然通过举例说明逃避的做法是不好的,逃得了一时,逃不了一世啊,何况人总是社会的人,总要和现实零距离接触。同学讨论得很激烈,课堂气氛也很活跃。

最后我引用鲁迅的话“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鼓励同学要勇于面对现实,挑战生活,做生活的强者,改变你能改变的一切,接受你不能改变的一切。生活就是痛并快乐着,所以我们要让自己痛快人生。该面对的,决不逃避;该执着的,永不怨悔;该舍去的,不再留恋;该珍惜的,好好把握!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所以教师只有先让自己获得感悟,才能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有所感悟。而教师要让自己获得感悟,就要留心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课文逍遥游的教学设计范文汇总篇十四

1.疏通文字,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2.感知本文所体现的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说理风格。

1.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

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1.疏通文字,理解文意,把握课文内容。

2.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一、导入。

战国时期,我国有一位大家写了一篇奇文,说鲲鹏之大,鲲鹏展翅之时,两翼蔽日,扶摇而上可达九万里;写事物之小,说连一根小草也能做成船。这些夸张令人惊奇,感觉新鲜,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位大家就是庄子,这篇奇文就是《逍遥游》。

二、整体把握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不读破句。

2.教师范读,生听读解决自读时的问题。

3.师朗读指导。

4.生再读、或齐读。

5.反馈:用自己的话概述本文的内容或提出疑问。

三、疏通文意,把握内容。

1.借助注释、借助小组的力量理解课文疑难词语,粗通文意。

(要点提示:通假字,重点实词“怒”“志”“抟”“息”“负”“覆”“培”“角”“枪”“控”“适”“念”“修”“绝”“已”“正”“海运”“野马”“扶摇”“坳堂”“夭阙”“莽苍”“果然”“泠然”“数数然”等等)。

2.以练习一(第3问的后一问暂不考虑)为线,继续研读课文。

(1)全班讨论明确。

要求:逐题朗读,逐题作答,要求尽量用原文作答,并直译。

四、小结:(参见板书)。

第一段文意上有三个要点。第一个从文章开始至“南冥者,天池也”,写鹏鸟遨游于九万里,有待“海运”。第二个从“《齐谐》者”至“而后乃今将图南”引齐谐的话,证明大鹏徙于南冥是凭借风力,再进而说明鹏和“野马”“尘埃”同样是“有所待”。第三个从“蜩与学鸠笑之曰”至第一段完说明蝉和斑鸠这两个小动物也是“有所待”。

第二段文章为了说明小与大的区别,小与大思想境界和见识的悬殊,在鲲鹏与蜩、学鸠的故事中,插入了一系列的比喻,如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的比喻,长寿者的彭祖与众人之比等等,有的浅显,有的神奇,有的夸张,极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情趣。

第三段“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以及不求名的宋荣子算不得逍遥游,“列自御风而行”“犹有所待”;文末点明主旨“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五、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练习一第3问和练习二。

思考课文怎样从“有所待”和“小大之辩”推出三“无”的结论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本文所体现的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说理风格。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

3.帮助学生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诵读课文,投影上节课板书内容,复习旧课导入。

二、新课。

讨论明确。

1.课文怎样从“有所待”和“小大之辩”推出三“无”的结论的。

第一段,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鲲鹏,小至尘埃、小草)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第二段,说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这一段是对上文的归纳、补充、印证。

(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作者运用对比列举了大量例证。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有时“小年”。鲲鹏是“大知”,蜩、学鸠、斥鴳等见识短浅,只能算是“小知”。)。

(教师可深问:作者为什么还要讨论“小大之辩”的问题?一方面强调了人在认识上的区别,说明“以小及大”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庄子认识世间事物时并不能完全的“无己”。)。

第三段,由对万物的泛论转入对社会中人的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点名全文主题。

作者写了三种不同层次的人: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第一种自视甚高,但只不过是斥鴳之类;宋荣子能“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远胜于第一种人,但“犹有未树”;列子虽已能“御风而行”,胜过宋荣子,但仍然“犹有所待”。因此这三种人都不能说已入“逍遥游”之境。最后庄子说,只有“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才能“无所待”而“逍遥游”。什么人才可入此境呢?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只有无自我、无功利、无声名,才能得到绝对的精神自由。这样,全文结论水到渠成。

要点:构思宏伟,思路开阔。(鲲鹏鸟的雄伟,大椿树的长寿,都令人叹为观止,又将这些庞然大物与芥、蜩、朝菌之类细微、短命者对比,献出事物、境界用意的奇特。)借用寓言说理;想象奇特丰富;句法多变,节奏明快。(详见《教师用书》)。

三、小结。

本文采用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法,运用对比与想象由物及人,最后推出结论,其是阔大而思路严谨,夸张虚幻的描述中隐藏着炽烈的感情。

四、齐读课文,再体会。讨论明确:你对庄子提出的境界有什么看法?(追求小要是庄子思想的一个基本方面,他认为:在到了这样的境界,就能与天地浑然一体,遨游在绝对自由之中。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摆脱外在世界的束缚。这当然是一种不能实现的幻想,,但也间接地反映了战国时期动乱的社会带给人们心灵上的创伤,使得一些人渴望逃离社会。)。

五、布置作业。

背诵第一段。

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庄子“无为”思想的看法。

有兴趣者可查找关于庄子的资料,利用早读时间与大家交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