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文化散文错觉与文学艺术 文化散文错觉与文学艺术差异(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2 02:38:33 页码:7
文化散文错觉与文学艺术 文化散文错觉与文学艺术差异(7篇)
2022-12-22 02:38:33    小编:ZT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关于文化散文错觉与文学艺术一

古清生

在南国的时候,我的窗前有那么一块低洼的草地,春天的日子来临,它便会生长许多的小草,甚至开出一些小小的花朵,招引一些蜜蜂在那里抖着金翅嗡嗡地飞。许多小孩子们,很喜欢在那块草地上采花或者玩一些他们认为好玩的游戏。这样的日子总是很温馨的,因为阳光、花草和小孩子们,足以把春天装点得美丽而又亲切,让人忍不住掩卷,心驰神往。但是在五月的时节,就会有一场场的雨水降临,雨水把草地旁的冬青树洗得很绿,那种很清凉的绿,并且注满整个的草地。于是孩子们用纸折起小小的洁白的纸船,来到草地那片水洼子上,启航他们的小小的梦想。

唯有月夜,那块草地是完全属于我的。这时候夜安睡了,一轮皎洁的月儿来到水洼子上,映得那水好一片白。在白水之上,忽然有不知来于何处的小蛙,欢快地跌跌地跳跃,仿佛是要把那一轮月儿从水中端详个究竟,或者坐在月儿之上,让月儿浮托它走。小蛙们如同孩子,待它们游戏得尽情的时候,就一齐坐在水上唱歌。那就是在我的生命中离不去的蛙声了。惯于在夜里读书和写作的我,就极爱着那一扇窗,起起伏伏的蛙声,能让我的思绪飘浮,进入这样一个季节深处。

但我却没有了南国的那一扇窗子,羁旅北京的日子长长,我的窗前,纵是也有这样一块草地,一簇绿柳,在春天的阳光里,还会有一树杏花装点。但是北国没有雨季,我看不到小孩子们折纸船的情景。北京是要到七月或者八月才会有雨,那是槐花开放的时节了。北京的雨会与槐花下了一街,一街的槐花雨把整个日子都流淌得芬芬芳芳,但即是这样的雨,仍不会积上一洼水,引来天使一般的小蛙,所以即使雨后有月,她也在这芬芳里找不到栖落和梳洗的地方。

我固执地想,如是北京的槐花雨能够积成一个洼子,这样一个清浅的弥漫着槐花芬芳的水洼子,有一轮皎月把水映得银银的白,有一群天使般的小蛙,它们围着月儿唱歌,那该是多么的好啊。我常常在雨后的北京的夜里出走,我以为我是能够找到这样一个地方的,它就在某一扇窗下,甚至那窗前也有一个痴情展卷的学子,甚至水边,还留着孩童戏水的赤足的脚印。可是,我的出走,却并没有找到这样一个地方,我想终归是有这样一个地方的,是我没有找见它罢了。

居京的月夜,于我它是散文化的时光,我在键盘上演绎着一个个的梦,情至深处,会忽然在某一段落,浮起一片蛙声,是南国的春宵里那天真烂漫的蛙鸣,初是浅浅低低的几声,孤独而悠远,渐渐地汇合起蛙的合唱,且愈来愈临近我的窗,仿佛就在那一簇柳下。此时人便恍惚地进入以往的时光,一颗羁旅中的心,忽然的一热,为之深深的感动。但待我有心凝神细细地聆听,却发现窗外是一片寂静,静得月的清辉飘落到柳叶儿上发生的细小的沙沙声都能够听到,只是没有了蛙声。哦,此时的我,这才感到深深的失落,原来那一片蛙声,它源于我的梦里,或者说,是那永远也拂不去的幻听了。

春天的今夜,便又是这样,我打开了电脑,轻轻地敲出一段怀想的文字,不觉间窗外就有了一片蛙声,是如许的亲切,如许的温馨,它拂动着春夜的暖风,沿了情感的脉络缕缕入心。然我猛然地觉醒,却分明是,寂夜无边!人不由地发现,那暖暖的一缕情思,竟也就化成两滴浸冷的泪珠,冰凌般的挂在两腮。

关于文化散文错觉与文学艺术二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听“侃神”李强老师的课总让人激情澎湃、热血沸腾,然而这一次却显然有些不同,这是一次来自心底的深深撞击,内敛、沉静、深沉,至今依然隐隐作痛。

感恩这个如今被用得已经泛滥掉的词汇,究竟有多少人认真思考过它的真义?

感恩感恩,感得什么恩?又是何人给的恩?又该恩将何感?感到怎样?没有疑问就没有思考,但是一设问就叫人犯难了,也许如此才发现我们对时常挂在嘴边的 “感恩”二字了解的是如此苍白。有恩必当涌泉报,对于失恩于人的感恩者来说,不明感恩真义,惭愧不惭愧;不明感恩真义,又如何感恩?心安不心安?

我一直相信中国的汉文字是世界上最有文化内涵的,中国古人的智慧没得说“赞”就一个字,纵然今天的简化字已经削弱了相当部分的文化内涵,也依然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仅就这一点来说,作为一个中国人就值得我们自豪。

“感恩”造字皆从“心”旁,说明感恩皆由“心”发,发自深深的内心。心上“咸”,眼泪就咸,为什么咸?因为动了真情,发自心底地动真情,这就是感。心上“因”,佛家讲因果轮回相报,有因有果,有因果必有果因,别人用心无私地给了我一个“因”,这就叫恩。人是情感动物,别人以大爱奉献于我,自然叫我心生感动,我誓要回报其恩,血债血偿恩报恩还,对于他人之恩,我当然要用心去感用心去偿还。

有一种奇怪的现象,也许我们并不冷漠,更不缺乏情感,我们也都是知恩图报品性高洁之士,也许我们正感恩于陌生人的帮助和关怀,然而我们却对我们付出更为巨大的亲人特别是养育我们成人的父母,往往选择性地漠视,不要说感恩连一句感谢和体贴的话也没有。李强老师“灵魂的修炼”课程深深撞击到听课的每一个人的心灵,是啊,也许我们记得师长对我们的教育之恩,也记得陌生人对我们的援手之义,更记得恋人给予的甜蜜爱情,还记得公司同事领导给予我们的工作机会、帮助和指导……我们记得所有,唯独遗忘掉最不该遗忘的父母,这是一个多么残酷的真相。

自小到大,无论身在何方,父母总不会忘记我的生日,小时候有农村最美味的红鸡蛋,大了距离父母远了,也总有父母殷勤的问候和无微不至的关切。然而我却从没有牢记过父母的生日,近三十年,至今没有给父母送上过一件微小的生日礼物。

随着年岁增长,我到异地念书,那时还是一个叫人时常怀念的好时光,没有现代化的通信设备,联系只有古老的飞鸿传书。每次收到父母的来信都是厚厚的一信封,丝毫不浪费掉一点邮寄费,父母只念过很少的书,信纸上的字尽管不好看,却显然写的非常认真,那些动辄五六页的文字是那样的整齐;然而我给父母的回信往往只有寥寥数语,字也写得龙飞凤舞,丝毫没有考虑到父母是否认得,满怀希望的父母看到短短的一页纸又该是怎样的失落?

后来电话手机流行,每隔数天,父母总是殷切来电问候我的身体,我却没有足够耐心,甚而觉得父母太过啰嗦,总是匆匆数语,急切切地挂掉电话,却从来没有想过电话那头听到“嘟嘟”音断的父母又该是怎样的心酸?多少年来我一直极少主动给父母打电话,好多年了我都没有好好地和父母认真地说说话了,已经多长时间我都没有好好打量打量父母的头上白发脸上皱纹了。

老爸的背已不再挺直,行动也不敏捷了;妈妈早已青丝换了白头,满头白发也早已染了又染,却依然抵不住岁月的无情侵蚀。其实我心中知道父母已经开始老了,是真的老了,然而无所畏惧的我对此却有些惧怕,已经好长时间我都没有好好看过父母的双眼了,我怕父母真的老了,我怕父母累不动了……多么不称职的儿子。儿子又该如何担当起赡养父母的责任?

人性善利己,一般人利己而不损人,坏人损人而利己,好人损己而利人,智慧者利己也利人。人性不忘利己,除了自己又有谁对你的付出该是天经地义的呢?然而父母对子女的爱和无私付出却远远超越了人性,几乎天下间的所有父母对子女都是大圣贤一样的存在。

父母生育我们,赋予我们生命,让我们有机会看到这个多彩的世界;父母教养我们长大,一路上给予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无私的大爱,满足我们几乎一切的愿望,要什么买什么想吃什么吃什么;哪怕我们结婚成家,已经年迈的父母依然对我们无私地付出,为我们料理生活,为我们抱养小孩……父母的一生都是一场辛勤的劳作,年轻的时候侍弄庄稼,有了我们呵护我们和侍弄庄稼,有了孙子呵护我们一家三口甚至还在侍弄庄稼,我们的父母就是这样的人,淳朴的中国农民,忙碌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习惯,他们书写着一生不停歇的劳作传奇。

我辛劳、淳朴的父母啊,儿子已经长大,你们的恩情是我心中一辈子的深刻记忆,我对你们的感恩之心永不磨灭,只是和你们一样不善也不好意思赤裸裸地表达。泪在脸上流,恩在心上咸,儿子誓将如同你们对我一样,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和付出来回报你们的恩情。

在此,我还是要在心底大声说出欠了你们快三十年想说而不曾出口的话:我亲爱的爸爸妈妈,儿子感谢你们的恩情,感谢你们对我的爱,儿子爱你们!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关于文化散文错觉与文学艺术三

你从田间走来

清香的泥土告诉我

你是大地的孩子

从小在田里长大

是泥巴把你养育

你的名字叫"信合"

所以你有大地的广袤

笑迎八方

你为大地带来了春的激动

让贫脊的土地不屑雨的来临

希望的田野

欢快的马达

为了你

她准备好了丰收的热情

你从大山走来

飘香的板栗告诉我

你是大山的孩子

从小在山里长大

是大山把你养育

你的名字叫"信合"

所以你有山的脊梁

宁折不弯

你为大山插上了梧桐

引来凤凰无数

烂漫的山花向你招手

山里的百灵为你歌唱

为了你

她把山果丢在了你上山的路

你从草原走来

奔驰的骏马告诉我

你是草原的孩子

从小在草地长大

是草原把你养育

你的名字叫"信合"

所以你有草原的奔放

豪情万丈

你把草原变成了牛羊的绿洲

青青奶香让多少民族强筋壮骨

浑身上下流淌着汗味的脸

来自天籁的笑

为了你

她早已把奶酒藏进了皮囊

你从海边走来

喜悦的鱼儿告诉我

你是大海的孩子

从小在海边长大

是大海把你养育

你的名字叫"信合"

所以你有海的胸怀

日纳百川

你为海引来了碧水千江

让船儿千帆竞进

启航的浪花向你微笑

出海的号角百里相闻

为了你

她每天捧出一轮红日

你从农村走来

朴实的农民告诉我

你是农民的孩子

从小在农村长大

是农村把你养育

你的名字叫"信合"

所以你有农村的品质

素朴无华

你把农村变成了牡丹的海洋

让农村旧貌换新颜

成群撒欢儿的铁牛

那是波澜壮阔的信合的乐章

为了你

她倔强地守候着雨后村口的彩虹

你从遥远的历史走来

你有一个响亮的名字

——"农村信用社 "

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

缔造了多少辉煌

半个世纪的桑田沧海

编织了多少梦想

半个世纪的卧薪尝胆

收获了多少金灿灿的笑容

你储蓄春夏秋冬

信贷千家万户

却从不嫌贫爱富

坚定的把三农服务

昨天你风尘仆仆 身心憔悴

如今你走进了和谐的新社会

你与员工 信合同生

你与客户 社会共赢

法人治理 成效显着

整章建制 增效降险

文化建设 生机盎然

人力资源 吐故纳新

金融管理 蒸蒸日上

凤阳的花鼓哟

令人心驰神往

改革的号令哟

叫咱们这一辈信合人摩拳擦掌

抓一把嫩绿的春苗吧

喝一杯甘洌的浆

再敲一通欢快的凤阳花鼓吧

和着改革的脚步

去描绘新时期的清明上河图吧

踏着青春的节拍

山在列阵

海在冲锋

春雷响

战鼓擂

来吧

解冻的大地为你喝彩

开化的河流为你呐喊

你燃烧着青春的激情

舞动着热土的臂膀

秉持着同生共赢的理念

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于文化散文错觉与文学艺术四

随着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西方的节日文化已跨越了地域与民族的界限,逐渐融入了我们的生活。面对这些以好奇而充满诱惑的节日,我唯独钟爱感恩节。他不像情人节那么浪漫,也不抵愚人节那么搞笑,更不似圣诞节那么热情,但他却以一种和平和温暖的方式提醒我们,永远不要遗失那颗感恩的心。的确,感恩需要提醒,在现在社会更应如此。因为生活中感恩的步伐似乎已在慢慢的趋于隐匿,取而代之的是无休止的抱怨。过上平平淡淡的日子,我们却抱怨他不够富裕;拥有了关爱我们的亲人,我们却抱怨他们过于唠叨;交到真心以待的朋友,我们却抱怨他们不够体贴……我们似乎忘却了,忘却了了曾经诗意时,能有人鼓励,哪怕一句话;忘却了曾经无助时,能有人关心,那怕只有一点……。

现在生活的快节奏,让我们忘却了感恩,无暇感恩,于是日子便浮躁起来,变得喧器不安。生活好像早已需要提醒,感恩也同样需要得到提醒。提醒感恩是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方式。也许生活中真的有许多不如意之处,但让我们换个角度去品读它,以一颗宽容之心去迎接它时我们会发现心情已明朗了许多。

常言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你忘了吗?醒醒吧!想想我们的父母,赐予我们生命,含辛茹苦的把我们养大,但有不求回报的爱我们疼我们,他们对我们的恩情似海深。需要我们用自己的一生去回报。想想我们的老师,传授我们知识,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想想我们的朋友,在惊慌无助时抚慰我们;在肆意张狂时告诫;我们在茫茫失落时,鼓励我们;在困惑委屈时给我们力量。想想进入我们生命的人,是他们一点点描绘出我们的人生。重拾过往的记忆,值得额感恩的人实在很多很多,我们是在他们一路上对我们包容、安慰、关心、鼓励、呵护提醒中长大的。我们都是有良心的人,并非忘恩负义之徒,然我们带着几分憧憬,怀着感恩的心情,相信追随梦的脚步会迈得更踏实,更加有力。

“感恩”你忘了吗?这是一种提醒,是提醒我们要感恩,是让我们学会感恩,重拾感恩。感恩生命,感恩他给了我们体验生活的一张入场卷;感恩他给了我们感受温暖的热源;感恩机遇,感恩他给了我们生化自我的阶梯;感恩苦难,感谢他给了我们继续努力拼搏的筹码……

“感恩”你忘了吗?在今天现实生活中,源远流长的感恩情怀,时刻体现在我们身边。我们应该感恩,我们若是拥有了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轻松百倍,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对生命最美好的回忆莫过于珍惜,对爱最美好的回忆莫过于传递,对机遇最美好的回报莫过于把握,对苦难最美好的回报莫过于升华……

感谢你生命的所有,感谢这个世界值得你我感激的人,感谢你所有的拥有把!毕竟自己才是生活中的主角,不断的进取、自强不息、永不言败才是生活的法则。感恩是一中慰籍,却不可以成为一种麻醉,感恩是需要学习的。

记得毕淑明曾经说过:享受幸福是需要学习的,当幸福即将来临的时刻需要提醒。人可以自然而然地学会感官的享乐,人却无法天生地掌握幸福的韵律……它像会倾听音乐的耳朵一样,需要不断地训练。人们常常只是在幸福的金马车已经驶过去很远,捡起地上的金鬃毛说,原来我见过它。

人们喜爱观摩感恩的标本,却忽略它散发清香的时刻。那时候我们往往步履匆匆,也许早已忘记了感恩来历的时刻了。

世上有预报台风的,有预报蝗虫的,有预报瘟疫的,有预报地震的,没有人预报感恩。

所以当感恩来临的时候需要提醒。让我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那怕别人给予我们的是一个简短的微笑、一句简单的话语,即便是不经意间我们也要学会感谢这一切……

让我们一起来提醒感恩。在每一个感恩节,也在每一天……黎明的时刻,真诚的呼唤,相互提醒。对于那些曾经给过我们帮助的人……说声“谢谢”吧!让那些在苦难与挫折中挣扎、坎特路上徘徊的人们,作者虔诚的呼唤让我们一同走向未来的康中大道,一同呼唤幸福的金马车,一同提醒你我心底的感恩之情,行吗?

关于文化散文错觉与文学艺术五

我不想谋生,我想生活

有幸领到了汪老先生的《生活家》,看了以后,感觉平淡如水,意蕴无穷。

上大学时,有傅瑛老师讲的《受戒》,感觉汪老先生的文章淡淡的,水水的,同时也暖暖的。后来看了他其他的小说和散文,才知道他喜欢吃,也会吃,而且会做吃食。我就觉得他真的很会生活,而不仅仅是活着。

在《四方食事》中,各种各样的口味,各种各样的调味品,各种各样的食品都有他的看法和吃法。有些美味有的人不喜欢,但吃着吃着就爱上了。如同生活,我们不尝试,不体验,怎么会知道生活的多样性呢?还有你不喜欢的东西,自己可以不吃,但也不要反对其他人吃。是呀,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求同存异,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生活,应该多种体验,就如作者说的,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要杂一点。对食物,对文化,对生活都如此。

《五味》一文中,讲到了山西的酸醋。我们家喜欢吃恒顺的陈醋。另外就是我喜欢吃酸菜鱼。而甜食则是南方人的最爱。记得舌尖上的中国里讲过无锡人爱吃甜食。我爱吃甜品,吃菜却不喜欢太过甜。苦味则想到苦瓜,我不爱吃,也不明白为何有水爱吃,好像苦味可以降火。喝过苦丁茶,居然喝了很久,可能是因为提神醒脑。咖啡美味,不觉得苦,只觉浓香。臭则很奇特,皖南臭鳜鱼是徽菜代表,算是拿得出手的硬菜了,而臭豆腐也是路边摊小吃了。臭味也能这么普及到大众吃食。辣曾经也是最爱,最近三年因为怀孕加哺乳期,不吃辣,现在也习惯了,不能吃辣了,也不能吃咸了。口味接近孩子的辅食,基本上吃食物本身的原味。

《故乡的食物》一文中,我有共鸣的是鸭蛋和荠菜。高邮的鸭蛋的确很有名气,我们这里也爱吃咸鸭蛋,只是我们称之为青皮。小时候记得家里人会像随园食单上说的,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我们家也是这种切法,基本上配白粥或馒头一起吃。不过孩子们总喜欢吃蛋黄,蛋白总是大人吃。让我想到了有的家长能力有限,但她们总是在能力所及的地方,给我们提供最好的。还有就是我的一个好朋友是淮安人,她就教我用筷子敲破空头,用筷子挖出来吃。或许都是南方人的吃法,竟有相同之处。她还给我寄过咸鸭蛋和烧卖,这又让我想起了我的好朋友。荠菜我们这也有,基本上做包子饺子吃,香味奇特,却很好吃。有了荠菜馅,其他我都不会选。不过好像只有清明前可以吃。我爱吃,却不认识。有点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我和桃桃妈妈曾带着孩子一起去挖荠菜,可是一直不认识。像我们又不去菜市场,超市又不卖,今年我们又没有认识荠菜。

生活中总是有着小美好,小期待,小确幸,我们不仅仅为了活着,不必辛苦恣睢的谋生,而要有趣的活着,做一个能感受温暖美好的生活家。

关于文化散文错觉与文学艺术六

汪曾祺作品最吸引我的是他的语言风格。汪曾祺的作品可以解读生活。这是由于作者对生活的真诚。他写的都是他熟悉的生活:旧时代的高邮镇、西南边陲城市昆明、文化界的老师生、西南联合大学的师生、京剧团的歌剧演员。我家乡的大瑙寺和楚法寺,昆明的白马寺等。他的作品中总是有自己过去生活的影子,所以他在写作中有真实的认知和感受。

汪曾祺的作品,我读了更多的散文。下面我将从他的散文中举几个例子来分析语言,表达我的感受和意见。

龙爪槐树只属于我。我熟悉他所有的优点,知道树枝适合哪种姿势。云穿过树叶。壁虎爬上葡萄。杏子成熟了。何首乌藤爬到了石笋上,石笋太暗了。蜘蛛网上的一只苍蝇。蜘蛛在哪里?天牛吃了半天叶子。叶子有点甜又嫩吗?扫帚哪里这么热闹,有多少蜜蜂!波-金鱼吐出一个泡泡,打破了,下午我们去抓金鱼虫子。香茅花梗的黄色似乎有点犹豫。另一个是花飘了下来。当香橼花掉落时,花落在草叶上,草微微弯曲并弹起。花园

散文《花园》读起来很有趣,语言也很生动。风景描述得很好。虽然文字印在纸上,纸是平的,但你眼前看到的是三维的、生动的、生动的。我觉得我的手可以触摸它们。《花园》中描绘的风景真的出现在我眼前,唤起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仿佛回到了童年。汪曾祺的作品因其质朴的语言和生活而鲜活。他描述的事情也是如此。它们很普通也很小,但是它们有很大的力量去打动人们的心。汪曾祺用心感受生活的幸福和温暖,密切观察生活。来自生活但高于生活。

胡同是一个贯穿街道的网络。它离市区很近,大哥酱油,大约2公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但似乎很远。这里没有交通。总是很安静。偶尔会有一个“呼叫头”,用来剃光头和拿杆子(像一个大镊子,用铁棒摩擦时会发出声音);剪刀削尖时的“闺房震动”(十几块铁板被磨成一片,摇动发出声音);盲人算命师(早已消失)演奏的短笛声。这些声音不仅看起来不吵,而且在巷子里看起来更安静。胡同文化

汪曾祺描述的胡同场景非常真实生动。这些人物的特征非常明显。虽然每一个角色只有一个短句描述,但他已经掌握了角色的细节和角色的灵魂。汪曾祺对风俗的关注反映了他对民族集体生活和文化的热爱。汪曾祺在《咸菜与文化》中说,我们想在小说中表达的文化是第一个存在和活的。其次,那是昨天和不久之后的事。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可以看到、触摸、品尝和思考。汪曾祺的“胡同文化”语言朴实,贴近生活。人们也希望这种文化能以最简单、最真实的方式传递给更多的人,这样文化才能更好地延续下去。

正如汪曾祺所说,他追求的不是深度,而是和谐。他用简单而诚实的语言记录了自己的生活。归有光的“轻装写普通人”也受到了他的高度赞扬。

关于文化散文错觉与文学艺术七

青 蓉 略 记

今年八月初,陈家桥一带的土井已都干得滴水皆无。要水,须到小河湾里去“挖”。天既奇暑,又没水喝,不免有些着慌了。很想上缙云山去“避难”,可是据说山上也缺水。正在这样计无从出的时候,冯焕章先生来约同去灌县与青城。这真是福自天来了!

八月九日晨出发。同行者还有赖亚力与王冶秋二先生,都是老友,路上颇不寂寞。在来凤驿遇见一阵暴雨,把行李打湿了一点,临时买了一张席子遮在车上。打过尖,雨已睛,一路平安的到了内江。内江比二三年前热闹得多了,银行和饭馆都新增了许多家。傍晚,街上挤满了人和车。次晨七时又出发,在简阳吃午饭。下午四时便到了成都。天热,又因明晨即赴灌县,所以没有出去游玩。夜间下了一阵雨。

十一日早六时向灌县出发,车行甚缓,因为路上有许多小渠。路的两旁都有浅渠,流着清水;渠旁便是稻田:田埂上往往种着薏米,一律穗的垂着绿珠。往西望,可以看见雪。近处的山峰碧绿,远处的山峰雪白,在晨光下,绿的变为明翠,白的略带些玫瑰色,使人想一下子飞到那高远的地方去。还不到八时,便到了灌县。城不大,而处处是水,像一位身小而多乳的母亲,滋养着川西坝子的十好几县。住在任觉五先生的家中。孤零零的一所小洋房,两面都是雪浪激流的河,把房子围住,门前终日几乎没有一个行人,除了水声也没有别的声音,门外有些静静的稻田,稻子都有一人来高。远望便见到大面青城雪山,都是绿的。院中有一小盆兰花,时时放出香味。

青年团正在此举行夏令营,一共有千名以上的男女学生,所以街上特别的显着风光。学生和职员都穿汗衫短裤(女的穿短裙),赤脚着草鞋,背负大草帽,非常的精神。张文白将军与易君左先生都来看我们,也都是“短打扮”,也就都显着年轻了好多。夏令营本部在公园内,新盖的礼堂,新修的游泳池;原有一块不小的空场,即作为运动和练习骑马的地方。女学生也练习马术,结队穿过街市的时候,使居民们都吐吐舌头。

灌县的水利是世界闻名的。在公园后面的一座大桥上,便可以看到滚滚的雪水从离堆流进来。在古代,山上的大量雪水流下来,非河身所能容纳,故时有水患。后来,李冰父子把小山硬凿开一块,水乃分流──离堆便在凿开的那个缝子的旁边。从此双江分灌,到处划渠,遂使川西平原的十四五县成为最富庶的区域──只要灌县的都江堰一方水,这十几县便都不下雨也有用不完的水了。城外小山上有二王庙,供养的便是李冰父子。在庙中高处可以看见都江堰的全景。在两江未分的地方,有驰名的竹索桥。距桥不远,设有鱼嘴,使流水分家,而后一江外行,一江入离堆,是为内处江。到冬天,在鱼嘴下设阻碍,把水截住,则内江干涸,可以淘滩。春来,撤去阻碍,又复成河。据说,每到春季开水的时候,有多少万人来看热闹。在二王庙的墙上,刻着古来治水的格言,如深淘滩,低作堰……等。细细玩味这些格言,再看着江堰上那些实际的设施,便可以看出来,治水的诀窍只有一个字──“软”。水本力猛,遇阻则激而决溃,所以应低作堰,使之轻轻漫过,不至出险。水本急流而下,波涛汹涌,故中设鱼嘴,使分为二,以减其力;分而又分,江乃成渠,力量分散,就有益而无损了。作堰的东西只是用竹编的篮子,盛上大石卵。竹有弹性,而石卵是活动的,都可以用“四两破千斤”的劲儿对付那惊涛骇浪。用分化与软化对付无情的急流,水便老实起来,乖乖的为人们灌田了。

竹索桥最有趣。两排木柱,柱上有四五道竹索子,形成一条窄胡同儿。下面再用竹索把木板编在一处,便成了一座悬空的,随风摇动的,大桥。我在桥上走了走,虽然桥身有点动摇,虽然木板没有编紧,还看得到下面的急流,──看久了当然发晕──可是绝无危险,并不十分难走。

治水和修构竹索桥的方法,我想,不定是经过多少年代的试验与失败,而后才得到成功的。而所谓文明者,我想,也不过就是能用尽心智去解决切身的问题而已。假若不去下一番功夫,而任着水去泛滥,或任着某种自然势力兴灾作祸,则人类必始终是穴居野处,自生自灭,以至灭亡。看到都江堰的水利与竹索桥,我们知道我们的祖先确有不甘屈服而苦心焦虑的去克服困难的精神。可是,在今天,我们还时时听到看到各处不是闹旱便是闹水,甚至于一些蝗虫也能教我们去吃树皮草根。可怜,也可耻呀!我们连切身的衣食问题都不去设法解决,还谈什么文明与文化呢?

灌县城不大,可是东西很多。在街上,随处可以看到各种的水果,都好看好吃。在此处,我看到最大的鸡卵与大蒜大豆。鸡蛋虽然已卖到一元二角一个,可是这一个实在比别处的大着一倍呀。雪山的大豆要比胡豆还大。雪白发光,看着便可爱!药材很多,在随便的一家小药店里,便可以看到雷震子,贝母,虫草,熊胆,麝香,和多少说不上名儿来的药物。看到这些东西,使人想到西边的山地与草原里去看一看。啊,要能到山中去割几脐麝香,打几匹大熊,够多威武而有趣呀!

物产虽多,此地的物价可也很高。只有吃茶便宜,城里五角一碗,城外三角,再远一点就卖二角了。青城山出茶,而遍地是水,故应如此。等我练好辟谷的工夫,我一定要搬到这一带来住,不吃什么,只喝两碗茶,或者每天只写二百字就够生活的了。

在灌县住了十天。才到青城山去。山在县城西南,约四十里。一路上,渠溪很多,有的浑黄,有的清碧:浑黄的大概是上流刚下了大雨。溪岸上往往有些野花,在树荫下幽闲的开着。山口外有长生观,今为荫堂中学校舍;秋后,黄碧野先生即在此教书。入了山,头一座庙是建福宫,没有什么可看的。由此拾阶而前,行五里,为天师洞──我们即住于此。由天师洞再往上走,约三四里,即到上清宫。天师洞上清宫是山中两大寺院,都招待游客,食宿概有定价,且甚公道。

从我自己的一点点旅行经验中,我得到一个游山玩水的诀窍:“风景好的地方,虽无古迹,”也值得来,风景不好的地方,纵有古迹,大可以不去。”古迹,十之八九,是会使人失望的。以上清宫和天师洞两大道院来说吧,它们都有古迹,而一无旦观。上清宫里有鸳鸯井,也不过是一并而有二口,一方一圆,一干一湿;看它不看,毫无关系。还有麻姑池,不过是一小方池浊水而已。天师洞里也有这类的东西,比如洗心池吧,不过是很小的一个水池;降魔石呢,原是由山崖裂开的一块石头,而硬说是被张天师用剑劈开的。假若没有这些古迹,这两座庙子的优美自然一点也减少。上清宫在山头,可以东望平原,青碧千顷;山是青的,地也是青的,好像山上的滴翠慢慢流到人间去了的样子。在此,早晨可以看日出,晚间可以看圣灯;就是白天没有什么特景可观的时候,登高远眺,也足以使人心旷神恰。天师洞,与上清宫相反,是藏在山腰里,四面都被青山环抱着,掩护着,我想把它叫作“抱翠洞”,也许比原名更好一些。

不过,不管庙字如何,假若山林无可观,就没有多大意思,因为庙以庄严整齐为主,成不了什么很好的景致。青城之值得一游,正在乎山的本身也好;即使它无一古迹,无一大寺,它还是值得一看的名山。山的东面倾斜,所以长满了树木,这占了一个“青”字。山的西面,全是峭壁千丈,如城垣,这占了一个“城”字。山不厚,由“青”的这一头转到“城”的那一面,只须走几里路便够了。山也不算高。山脚至顶不过十里路。既不厚,又不高,按说就必平平无奇了。但是不然。它“青”,青得出奇,它不像深山老峪中那种老松凝碧的深绿,也不像北方山上的那种东一块西一块的绿,它的青色是包住了全山,没有露着山骨的地方;而且,这个笼罩全山的青色是竹叶,楠叶的嫩绿,是一种要滴落的,有些光泽的,要浮动的,淡绿。这个青色使人心中轻快,可是不敢高声呼唤,仿佛怕把那似滴未滴,欲动未动的青翠惊坏了似的。这个青色是使人吸到心中去的,而不是只看一眼,夸赞一声便完事的。当这个青色在你周围,你便觉出一种恬静,一种说不出,也无须说出的舒适,假若你非去形容一下不可呢,你自然的只会找到一个字──幽。所以,吴稚晖先生说:“青城天下幽”。幽得太厉害了,便使人生畏;青城山却正好太高,不太深,而恰恰不大不小的使人既不畏其旷,也不嫌它窄;它令人能体会到“悠然见南山”的那个“悠然”。

山中有报更鸟,每到晚间,即梆梆的呼叫,和柝声极相似,据道人说,此鸟不多,且永不出山。那天,寺中来了一队人,拿着好几枝猎枪,我很为那几只会击柝的小鸟儿担心,这种鸟儿有个缺欠,即只能打三更──梆,梆梆──无论是傍晚还是深夜,它们老这么叫三下。假若能给它们一点训练,教它们能从一更报到五更,有多么好玩呢!

白日游山,夜晚听报更鸟,“悠悠”的就过了十几天。寺中的桂花开始放香,我们恋恋不舍的离别了道人们。

返灌县城,只留一夜,即回成都。过郸县,我们去看了看望丛祠;没有什么好看的,地方可是很清幽,王法勤委员即葬于此。

成都的地方大,人又多,若把半个多月的旅记都抄写下来,未免太麻烦了。拣几项来随便谈谈吧。

(一)成都文协分会:自从川大迁开,成都文协分会因短少了不少会员,会务曾经有过一个时期不大旺炽。此次过蓉,分会全体会员举行茶会招待,到会的也还有四十多人,并不太少。会刊──《笔阵》──也由几小页扩充到好几十页的月刊,虽然月间经费不过才有百元钱。这样的努力,不能不令人钦佩!可惜,开会时没有见到李 人先生,他上了乐山。《笔阵》所用的纸张,据说,是李先生设法给捐来的;大家都很感激他;有了纸,别的就容易办得多了。会上,也没见到圣陶先生,可是过了两天,在开明分店见到。他的精神很好,只是白发已满了头。他的少爷们,他告诉我,已写了许多篇小品文,预备出个集子,想找我作序,多么有趣的事啊!郭子杰先生陶雄先生都约我吃饭,牧野先生陪着我游看各处,还有陈翔鹤,车瘦舟诸先生约我聚餐──当然不准我出钱──都在此致谢。瞿冰森先生和中央日报的同仁约我吃真正成都味的酒席,更是感激不尽。

(二)看戏:吴先优先生请我看了川剧,及贾瞎子的竹琴,德娃子的洋琴,这是此次过蓉最快意的事。成都的川剧比重庆的好得多,况且我们又看的是贾佩之,肖楷成,周慕莲,周企何几位名手,就更觉得出色了。不过,最使我满意的,倒还是贾瞎子的竹琴。乐器只有一鼓一板,腔调又是那么简单,可是他唱起来仿佛每一个字都有些魔力,他越收敛,听者越注意静听:及至他一放音,台下便没法不喝彩了。他的每一个字像一个轻打梨花的雨点,圆润轻柔;每一句是有声有色的一小单位;真是字字有力,句句含情。故事中有多少人,他要学多少人,忽而大嗓,忽而细嗓,而且不只变嗓,还要咬音吐字各尽其情;这真是点本领!希望再有上成都去的机会。多听他几次!

(三)看书:在蓉,住在老友侯宝璋大夫家里。虽是大夫,他却极喜爱字画。有几块闲钱,他便去买破的字画;这样,慢慢的他已收集了不少四川先贤的手迹。这样,他也就与西玉龙街一带的古玩铺及旧书店都熟识了。他带我去游玩,总是到这些旧纸堆中来。成都比重庆有趣就在这里──有旧书摊儿可逛。买不买的且下去管。就是多摸一摸旧纸陈篇也是快事啊,真的,我什么也没买,书价太高。可是,饱了眼福也就不虚此行。一般的说,成都的日用品比重庆的便宜一点,因为成都的手工业相当的发达,出品既多,同业的又多在同一条街上售货,价格当然稳定一些。鞋、袜、牙刷,纸张什么的,我看出来,都比重庆的相因着不少。旧书虽贵,大概也比重庆的便宜,假若能来往贩卖,也许是个赚钱的生意。不过,我既没发财的志愿,也就不便多此一举,虽然贩卖旧书之举也许是俗不伤雅的吧。

(四)归来:因下雨,过至中秋前一日才动身返渝,中秋日下午五时到陈家桥,天还阴着。夜间没有月光,马马虎虎的也就忘了过节。这样也好,省得看月思乡,又是一番难过!

载一九四二年十月十日《大公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