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兰亭集序文言文知识梳理(模板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14:08:51 页码:13
最新兰亭集序文言文知识梳理(模板11篇)
2023-11-23 14:08:51    小编:ZTFB

古诗词是中华优秀文化遗产的瑰宝,学习和鉴赏古诗词有助于丰富我们的内涵。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有良好的计划和时间安排。以下是一些有关总结的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

兰亭集序文言文知识梳理篇一

1、地球是球体(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麦哲伦环球航行;登高望远;月食;卫星图片)。

2、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天(24小时)方向:自西向东。产生的地理现象:a、昼夜交替;b、产生地方时差异(例如后半夜起来看巴西的世界杯足球赛):

3、地球的公转周期:一年(约365天)方向:自西向东。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a、四季的变化;b、昼夜长短变化(a)任何一天,赤道地区均昼夜平分。(b)任何地点,春秋二分均昼夜平分。(c)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的夏半年,3月21日至9月23日),越向北方向昼越长;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的冬半年,9月23日至次年3月21日),越向南方向昼越长。(d)凡太阳直射的地区都昼长夜短(除赤道外);c、五带划分(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d、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影子长短变化)。

4、地图上的三要素包括: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a:有指向标指向标箭头的指向一般为北向;无指向标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经纬网纬线代表东西方向,经线代表南北方向b:(分子相同情况下,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图幅相同时,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

5、海拔: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6、相对高度:把两个海拔相减。

7、等高线越密集,代表坡越陡;等高线越稀疏,代表坡越缓。

9、地形类型有5种:地形区是以某种地形类型为主的一片区域!平原:地面平坦,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高原: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坦坦荡,边缘陡峻;山地: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峰峦起伏,坡度陡峻;丘陵:地面起伏,海拔不高,坡度和缓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盆地:周围高,中间低,没海拔要求.

兰亭集序文言文知识梳理篇二

放在卷首为序,也称前言;放在卷末为跋或后序。

序言有的是作者或者编者自己写的,也有的是别人所写。其内容和作用,多为说明写作或编写的情况、目的,阐述某些观点,介绍或评价作品等。

序的体裁,有的是近似论说文,如《史记》中的书、表、传的序,都是在议论中夹着感慨,总结历史教训,表达作者的见解和对人对事的态度。欧阳修编写《新五代史》,其中的《伶官传序》即属此类。

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如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后序或跋一般是对序的再补充,大都简峻峭拔,不像序那样详细丰富。

另外古代还有一种赠序,为临别赠言一类的文体。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要和书序严格区别开来。

2、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321—379),东晋著名书法家。琅琊临沂(今山东)人,后居浙江会稽山阴。曾任右军内史、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工书法,尤擅楷书和行书,人称“书圣”。他的《兰亭集序》帖,笔意妍丽劲健,“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他较有影响的还有《乐毅论》、《十七帖》等。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父子齐名,世称“二王”、“二圣”。

3、写作背景。

修禊,古代的一种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三),到水边嬉游,以消除不祥,也称“春禊”。据说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风和日丽,天清气朗,王羲之与当时的名人谢安、孙绰等41人在山阴兰亭畅饮欢歌,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他们借“修禊”之名而举行的一次诗会吧。名人雅士,融融欢聚,曲水流觞,低吟浅唱,好不惬意。王羲之面对高朋挚友,挥笔泼墨,写下了“绝代无双”、书文皆美的序文。

二、字词语言。

1、通假字。

1.趣舍万殊(“趣”通“趋”,意为“往、取”)。

2.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意为“像”)。

2、古今异义。

1.是日也(是,古义:指代词“这”|今义:指判断动词“是”)。

2.茂林修竹(修,古义:长|今义:指修建处理)。

3.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古义:指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

4.信可乐也(信,古义:指确定|今义:指书信)。

5.向之所欢(向,古义:指过去|今义:指方向)。

6.列坐其次(次,古义:指旁边|今义:指数次,从次)。

7.及其所之(及,古义:指等到|今义:表并列关系连词,和)。

8.曾不知老之将至(曾,古义:指竟然|今义:指曾经)。

3、词类活用。

a、形容词作名词。

群贤毕至贤士。

少长咸集年轻人,年长的人。

b、形容词作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看作相等。

c、名词作动词。

映带左右环绕。

一觞一咏喝酒。

d、数词作动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看作一样。

4、一词多义。

列坐其次旁边水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次一等。

余船以次俱进次序。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到。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招致。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学习进步。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办好。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期望、要求。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时间期限。

5、虚词运用。

所以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表原因。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以此用来。

吾知所以距子者,吾不言表方法。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助词表定语后置。

之曾不知老之将至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及其所之既倦动词往达到。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助词的。

6、特殊句式。

兰亭集序文言文知识梳理篇三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兰亭集序文言文知识梳理篇四

1、所以游目骋怀信可乐也(用来,表凭借;实在)。

2、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交好)。

1、趣舍万殊通(趋,往,取)。

2、由今之视昔(通犹,如同)。

1、修:茂林修竹(高)。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

乃重修岳阳楼(修建)。

修守战之具(整治)。

2、期: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周,期年:一周年)。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约定)。

3、致: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趣,情致辞)。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招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4、临: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迎)。

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面对)。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5、次: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旁边)。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按次序)。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行军途中的驻地)。

1、映带左右(环绕,名作动)。

2、流觞曲水(使(水)弯曲)。

3、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形容词作名词,贤才;年少的人和年长的人)。

4、所以游目骋怀(使游,使骋,动词作使动)。

5、固知一死生(看作一样,数量词作动词)。

6、一觞一咏(名作动,喝酒)。

1、会于会稽山兰亭(介词结构后置句)。

2、当其欣于所遇(介词结构后置句)。

3、晤言(于)一室之内(省略介词于)。

4、引以(之)为流觞曲水(省略介词宾语之)。

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用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译: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

3、死生亦大矣。

译:死生也是人生的大事啊。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译:当然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

5、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译: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

兰亭集序文言文知识梳理篇五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礼这件事。诸多贤士能人都汇聚到这里,年长、年少者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辉映环绕,我们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喝着酒作着诗,也足够来畅快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习习,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俯看观察大地上繁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每当我看到前人兴怀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叹的好像符契一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兰亭集序文言文知识梳理篇六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身长七尺有余约为(1.83米),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其中,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为书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对真书、草、行主体书法造诣都很深。今人刘铎对王羲之的书法曾称赞道:“好字唯之(之,即王羲之)”。

少从叔父,后又从卫夫人学书,得见汉魏以来诸名家书法,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兼善隶、草、正、行各体,博采众长,备精诸体,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笔势开放俊明,结构严谨。楷书以《黄庭经》、《乐毅论》为最;行书以《兰亭序》为最;草书以《快雪时晴贴》、《初目帖》等为最。唐太宗视为国宝,号召天下临摹他的字体,其书法成为代替汉魏笔法的书体正宗。其字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铁书银钩,冠绝古今”,后世尊称为“书圣”。据传说其行书真迹《兰亭序》随葬李世民。现传世均为临摹本。

传说,王羲之一次与朋友一起去一游亭饮酒作诗来取乐,随即继兴写下《兰亭序》,虽中有错字,不是很工整,字也大小不一,但字的潇洒飘逸却是后人无法超越的,实乃佳作,就连王羲之本人也叹为观止,不敢相信,所以《兰亭序》才会享誉如此盛名。

他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水风光,船到县禳村附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形态。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觉对这群白鹅动了爱慕之情,便想把它买回家去。王羲之询问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这群鹅卖给他。道士说:「倘若右军大人想要,就请代我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黄庭经》吧!」王羲之求鹅心切,欣然答应了道士提出的条件。这就是「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

二十岁时,有个太尉郗鉴派人到王导家去选女婿。当时,人们讲究门第等级,门当户对。王导的儿子和侄儿听说太尉家将要来提亲,纷纷乔装打扮,希望被选中。只有王羲之,好像什么也没听到似的,躺在东边的竹榻上一手吃烧饼,一手笔划着衣服。来人回去后,把看到的情况禀报给郗太尉。当他知道东榻上还靠着一个不动声色的王羲之时,不禁拍手赞叹道: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于是郗鉴便把女儿郗浚嫁给了王羲之。这故事便成了「东床」和「令坦」两个典故。

在他身上出现的成语还不只这些,据说有一次,他把字写在木板上,拿给刻字的人照着雕刻,这人用刀削木板,却发现他的笔迹印到木板里面有三分之深。这就是成语「入木三分」的由来。

兰亭集序文言文知识梳理篇七

放在卷首为序,也称前言;放在卷末为跋或后序。

序言有的是作者或者编者自己写的,也有的是别人所写。其内容和作用,多为说明写作或编写的情况、目的,阐述某些观点,介绍或评价作品等。

序的体裁,有的是近似论说文,如《史记》中的书、表、传的序,都是在议论中夹着感慨,总结历史教训,表达作者的见解和对人对事的态度。欧阳修编写《新五代史》,其中的《伶官传序》即属此类。

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如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后序或跋一般是对序的再补充,大都简峻峭拔,不像序那样详细丰富。

另外古代还有一种赠序,为临别赠言一类的文体。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要和书序严格区别开来。

2、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321―379),东晋书法家。琅琊临沂(今山东)人,后居浙江会稽山阴。曾任右军内史、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工书法,尤擅楷书和行书,人称“书圣”。他的《兰亭集序》帖,笔意妍丽劲健,“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他较有影响的还有《乐毅论》、《十七帖》等。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父子齐名,世称“二王”、“二圣”。

3、写作背景。

修禊,古代的一种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三),到水边嬉游,以消除不祥,也称“春禊”。据说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风和日丽,天清气朗,王羲之与当时的名人谢安、孙绰等41人在山阴兰亭畅饮欢歌,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他们借“修禊”之名而举行的一次诗会吧。名人雅士,融融欢聚,曲水流觞,低吟浅唱,好不惬意。王羲之面对高朋挚友,挥笔泼墨,写下了“绝代无双”、书文皆美的序文。

二、字词语言。

1、通假字。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趣通取。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

2、古今异义。

茂林修竹古:长今;常用义为“修理”、“修饰”

列坐其次古:旁边、水边今:常用义为质量差。

或取诸怀抱古:兼词,“之于”合音今:常用义为众。

曾不知老之将至古:读zeng,竟今:读zeng多作姓。

向之所欣古:过去、原来今:常用义为方向。

终期于尽古:至、及今:无此义。

亦将有感于斯文古:这些文章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3、词类活用。

a、形容词作名词。

群贤毕至贤士。

少长咸集年轻人,年长的人。

b、形容词作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看作相等。

c、名词作动词。

映带左右环绕。

一觞一咏喝酒。

d、数词作动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看作一样。

4、一词多义。

列坐其次旁边水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次一等。

余船以次俱进次序。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到。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招致。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学习进步。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办好。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期望、要求。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时间期限。

5、虚词运用。

所以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表原因。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以此用来。

吾知所以距子者,吾不言表方法。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助词表定语后置。

之曾不知老之将至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及其所之既倦动词往达到。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助词的。

三、理解分析。

1、结构脉络。

(一)叙宴集盛况。

(1)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2)写景――山、林、竹、水、气候;

(3)盛况――流觞曲水,一觞一泳。

(4)感受――信可乐也。

(二)发人生感慨。

(1)为人处世的方式。

静态――晤言一室。

动态――放浪形骸。

(2)感慨抒怀。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死生亦大矣。

(三)明作序要旨。

(1)否定虚无主义人生观――“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写作动机――“后之览者,将有感于斯文”

2、重点语句理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兴之于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整个句子是一个用“……犹……何况……”关联的递进关系的复句。

这句话一是从兰亭聚会联想到现今人们“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和“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两种态度的看法;二是以“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引出“死生”这个全文的议论中心。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一死生”“齐彭殇”是庄周对人的生死的看法。“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认为生和死,长寿和短命,没有绝对的界限,是相对的。这本不错,但他夸大了相对性,以致否定了生与死的区别,认为生和死相同。800岁的彭祖和夭折之人没有区别,显然是荒谬的。作者在第三段引出孔子“死生亦大矣”的观点,以古人、今人和后人无不为无常而作生死之事之叹,来说明庄子“一死生”“齐彭殇”之荒诞。

3、写作特色。

(1)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的完美结合。

第一段叙事、描写,二、三段议论、抒情。先叙兰亭之会盛况,描写山水景致,而后由乐入悲,转入对生死问题的议论,抒发感慨之情。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2)借题发挥,立意高远。

《兰亭集》为游宴诗集,作者借为其写序表明了自己的生死观。并批判了崇尚玄学的当时存在着一种虚无主义的倾向。使本篇立意高远,不同凡响。

四、补充拓展。

1、补充注释。

(1)“死生亦大矣”:语出《庄子。德充符》:“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大意是道是主宰万物的,它不会随外物(包括人的生死)而变化。

(2)“一死生”“齐彭觞”不是庄子的原话。庄子原话是:“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自蕲(祈)生乎?”“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均见《庄子。齐物论》)。

(3)滥觞――本文有“引以为流觞曲水”句。我国古代有流觞而饮,吟诗歌赋之雅俗。江河发源处水流浅小,仅能浮起酒杯。《荀子。子道》:“昔者江出于?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滥觞。”后以此来比喻事物的开始。如:楚辞中的谣歌可以看作是我国五言诗的滥觞。

2、知识拓展。

(1)东床――东晋名相王导是王羲之的叔父,刘禹锡《乌衣巷》诗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其中的王即指王导的家族。《晋书。王羲之传》载:“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王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郗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后因称女婿为“东床”,也称“坦腹”。

(2)《兰亭序》帖――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法。千方百计得到《兰亭序》帖后,爱不释手,常常“朝夕观览”。贞观十年,让冯承素、虞世南、?遂良等人摹拓十本,以赏近臣。死后将其真迹作为陪葬品带进了昭陵。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都是次真迹一等的唐摹本。唐摹本中以冯承素临摹最为逼真,较有影响。因帖前后印有唐中宗李显年号“神龙”个半印,故又称为“神龙本”。

(3)课外阅读王勃《滕王阁序》,比较两序的风格异同。

兰亭集序文言文知识梳理篇八

a、形容词作名词:

群贤毕至(贤,意为“有才有德的人”)。

少长咸集(少长,意为“少者”)。

无丝竹管弦之盛(盛,意为“热闹的场面”)。

b、名词作动词:

一觞一咏(觞,意为“喝酒”)。

c、形容词作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齐,意为“相同看待”)。

兰亭集序文言文知识梳理篇九

2.亚洲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是除南极洲以外海拔最高的大洲;。

3.亚洲地面起伏大,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也有世界陆地表面最低处死海。

4.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复杂多样的气候。

亚洲面积广大,地跨寒、温、热三带,且地形复杂,除温带海洋性气候之外,其他气候类型均有分布。

亚洲气候的大陆性特征显著;。

亚洲地处世界最大大陆的东部,濒临世界最大的海洋,海陆差异特别显著,亚洲东部和东南部季风最强盛、最典型、影响范围最广。

学习方法指导:

1.学会描述一个区域的位置、范围。

(1)纬度位置:

第一步:说出其南北大致所跨的纬度范围;例:某区域大致位于北纬35度至北纬12度之间。

第二步:说出其所处的主要五带位置;例:中国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

第三步:有重要纬线穿过要加以强调;例:北极圈穿过俄罗斯北部,南回归线穿过澳大利亚中部。

(2)半球位置。

第一步:说出东西半球或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例:东西半球分界线为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两条经线相对组成的经线圈。

第二步:说出区域所在的半球,并说明其位于分界线的某个方向。比如大部分位于西经20度以东,所以位于东半球。如果跨两个半球,一定要强调,某条分界线穿过该区域。

(3)海陆位置。

第一步:说出其所在更高一级区域内的方位:如中国位于亚洲的东部。

第二步:说出其四面八方相邻、相望、相连的地理区域名称。如亚洲东临太平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兰亭集序文言文知识梳理篇十

一、重点词语解释。

1、所以游目骋怀……信可乐也(用来……,表凭借;实在)。

2、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交好)。

二、通假字。

1、趣舍万殊通(“趋”,往,取)。

2、由今之视昔(通“犹”,如同)。

三、多义词。

1、修:茂林修竹(高)。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

乃重修岳阳楼(修建)。

修守战之具(整治)。

2、期: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周,期年:一周年)。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约定)。

3、致: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趣,情致辞)。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招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4、临: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迎)。

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面对)。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5、次: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旁边)。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按次序)。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行军途中的驻地)。

四、词类活用。

1、映带左右(环绕,名作动)。

2、流觞曲水(使(水)弯曲)。

3、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形容词作名词,贤才;年少的`人和年长的人)。

4、所以游目骋怀(使……游,使……骋,动词作使动)。

5、固知一死生(看作一样,数量词作动词)。

6、一觞一咏(名作动,喝酒)。

五、特殊句式。

1、会于会稽山兰亭(介词结构后置句)。

2、当其欣于所遇(介词结构后置句)。

3、晤言(于)一室之内(省略介词“于”)。

4、引以(之)为流觞曲水(省略介词宾语“之”)。

六、难句翻译。

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用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译: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

3、死生亦大矣。

译:死生也是人生的大事啊。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译:当然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

5、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译: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

兰亭集序文言文知识梳理篇十一

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汉赋分为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

赋的特点: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

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

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四: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赤壁赋》即是一篇文赋。

2、作家作品。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3、课文解读《赤壁赋》。

第1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这是本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第3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

第4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

第5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二、综合练习题。

(一)给加点字注音(答案略)。

壬戌(,)举酒属客()一苇()窈()窕()冯()虚御()风扣舷()桂棹()溯()嫠()妇袅袅()不绝如缕()愀然()潜蛟(,)和之()挟()山川相缪()舳舻(,)旌旗()酾酒()横槊()渔樵()江渚()麋鹿()匏尊()蜉蝣(,)粟()须臾()愀然()枕藉()洗盏()更酌(,)肴核()杯盘狼籍()。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2、杯盘狼籍也写作“狼藉”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七月既望农历十五。

2、举酒属客这里指劝人喝酒。

3、徘徊于斗牛之间移动。

4、纵一苇之所如纵:任凭;如:往。

5、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驾驭。

7、桂棹兮兰桨一种划船工具,形似桨。

8、击空明兮溯流光逆流而上。

9、倚歌而和之依循;唱和。

10、其声呜呜然……的声音。

11、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缕:细丝。

12、苏子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13、正襟危坐危:正。

14、山川相缪缭绕,盘绕。

15、方其破荆州当。

16、下江陵攻下。

17、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斟酒。

18、固一世之雄也本来。

19、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江中的小舟。

20、举匏樽以相属酒杯;劝酒。

21、哀吾生之须臾时间短暂。

22、知不可乎骤得数得;屡次得到。

23、托遗响于悲风余音,指箫声。

24、盈虚者如彼,满;缺。

25、而卒莫消长也最终。

26、相与枕藉乎舟中(互相)枕着垫着。

(四)词类活用。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动;使……起舞,使……哭泣。

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4、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形容—动,攻破;名—状,向东行进。

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作动词,打渔砍柴。

6、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用法,把……作为伴侣,把……作为朋友。

(五)翻译下列句子,注意画线处的译法。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宾短语后置句)。

苏轼和客人在赤壁山下泛舟游览。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

任凭小船飘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3.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定语后置句)。

有吹洞箫的宾客,依照着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同声唱和节拍。

4.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句)。

苏轼容色改变的样子,整理衣襟端坐,询问客人说:“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宾短语后置句)。

这不是曹操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

6.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

而现在在哪里呢?

7、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判断句)。

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8、.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介宾短语后置句)。

在小船中,互相枕着垫着睡着了,不知道东方的天空已经演出白色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