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钱学森的故事人物简短(实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17:11:15 页码:13
钱学森的故事人物简短(实用8篇)
2023-11-23 17:11:15    小编:ZTFB

社交媒体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改变了我们与世界互动的方式。总结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清问题所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最后,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激发大家写作总结的热情,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钱学森的故事人物简短篇一

我曾经读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做《我姓钱,但我不爱钱》,文章的主人公是我国著名的中国航天之父。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在19xx年,中央授予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在19xx年,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获得了不小的稿费。那时,他看到中国科技大学力学系,从农村考上来的孩子,连买把尺子的钱都没有。于是,他把这笔钱拿出来,专门买些学习用品。

钱学森把自己在杭州、上海的几处房产都捐献给了国家。从这里可以看出钱学森的伟大宽广的胸怀。金钱、荣誉、地位,在钱学森这里,都没有生存的市场。

这些年来,美国方面也曾多次邀请钱学森访美。甚至提出,只要他来,就属于他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的称号。但是,都别他拒绝了。钱学森说:“如果中国人民说我为国家民族做了贡献,那就是最高的奖赏。”多么坚定的话语啊!

这个外表憨厚,内心淳朴,善良的东方汉子,以他宽广的胸怀表示了他的伟大。

钱学森的故事人物简短篇二

钱学森年12月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随后赴美留学,师从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成为冯·卡门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

出生在动荡不安的年代,眼看着自己的国土战火纷飞,任人践踏,钱学森看到了中国科学技术远远落后于外来侵略国家,于是他毅然决定出国留学学习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身处异乡的钱学森深刻体会到没有受到尊重的滋味,活在屈辱中是痛苦的。他化悲愤为力量,努力学习。当钱学森在美国工作步入正轨的时候,新中国的成立使他盼望回国的心激动不已,他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历尽千辛万苦回到祖国的怀抱,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中,把毕身所学贡献给祖国。

钱学森的故事人物简短篇三

在建设“天路”时王申平非常勇敢,坚强、他勇往直前。我读的是王申平去设“天路”了。

“天路”是建在半空中的,王申平并没有害怕,而是去建设它,开始建设,要知道“天路”的下面就是江,可怕极了,但是他不怕,就算累的腰酸悲痛也要坚持建好“天路”,让人们不用爬斜陡的高山,而只踏着轻快的脚步,走在“天路”上欣赏着美丽的风光。

生活就是这样的,如果没有王申平,生活中就没有“天路”。如果没有建设工人,那我们就没有房子住。如果没有警察,我们的东西会被偷,交通事故也会发生的更多。如果没有司机,我们就不能尽快到达目的地。

我们要保护家园,向王申平学习。好好读书,长大做个有用的人。我们要让做错事的人都改邪归正。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看到垃圾捡起来放进垃圾桶里。不要砍伐树木。这样我们生活的更美好,充满活力吧大家动起来。

【【热门】人物故事作文锦集九篇】。

钱学森的故事人物简短篇四

钱学森(1911~20xx),我国著名的“两弹一星”元勋,我国著名科学家,曾被美国阻拦回国,回国为新生的祖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于20xx年去世,享年98岁。钱爷爷一直是我们这些新时代少年值得学习的人,让我们走近他,让对钱爷爷的敬佩与崇拜之情更深一层吧。

钱学森是近代航空大师冯・卡门的高足,本是一名拥有爱国情怀的少年成名的科学天才,但正因为他爱国,想为国效力,被美国抓捕并受到了不合理的折磨,因为美国一直把他当做“五个师”来对待。但华夏子孙岂是容易屈服的,抗战时期我国的革命烈士数不胜数,我认为没有国家的人比我们中国更爱和平、国家。中国人只要不是小人,谁都无法阻让我们为国贡献,虽然阻止把钱爷爷接回祖国的困难有很多,但钱爷爷最终还是回到了这片他朝思暮想的神洲大地。

还记得多年前导弹首次发射时,那一声爆炸声后中国进了一个国防的新地步;还记得东方红一号飞入太空时,全国人那喜悦的笑声吗,那神秘的大空的“面纱”终于被国人揭开一部分了;还记得一朵巨大的蘑菇云的出现让中国也有了能与其它大国肩并肩的能力。

如今我国的导弹卫星技术日渐发达与钱爷爷是密不可分的。现在,我们能登月,保卫国家了,华夏雄狮已从长久的睡眼中醒来了,发出了一声响彻云霄的怒孔!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钱学森的故事人物简短篇五

20世纪40年代,钱学森就已经成为力学界,核物理学界的权威和现代航空与火箭技术的先驱。在美国,钱学森可以过上富裕的中产阶级的生活,然而,钱学森却一直牵挂着大洋彼岸的祖国。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钱学森兴奋不已,觉得现在正是回到祖国的时候。美当局知道钱学森要回国的消息后,自然不想放走,因为钱学森知道了太多最新最前沿的技术。在客服百般阻挠之后,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百废待兴的新中国。

回到祖国他迅速投入到工作中,从成功地指导设计了我国第一枚液体探空导弹的发射,到我国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成功;从组织领导了运载火箭和洲际导弹研制工作,到我国第一艘动力核潜艇的设计制造,以及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成功发射,他始终站在新中国科技事业的最前沿,突破无数科研难题,为新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许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的贡献。

钱学森关于金钱和名利的故事,钱学森的金钱观,权利观,名利观。

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就慷慨献出《工程控制论》一书的万元稿酬,资助贫困学生;80年代,他又将《论系统工程》中自己的那份稿酬捐出,用作研究经费。晚年,他先后获得两笔100万港元的科学奖金,也悉数捐出,情系祖国西部,用于沙漠治理。面对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等实权官衔,他没有向谁伸手,而是主动放手。即便美国曾多次邀请钱学森访美,授予他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称号,但仍被他拒之门外,抛在脑后。他说:"如果中国人民说我钱学森为国家,民族做了点事,那就是最高的奖赏。我不稀罕外国荣誉。"。

他曾说:"我姓钱,但我不爱钱。"他曾说"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管是什么大官,那些大官的待遇我一样不要。"他曾为自己定下了"不题词,不给人写字,不上名人录,不出席应景活动,不参加成果鉴定,不接受媒体采访"的原则。这就是我们一代伟大科学家的金钱观,权利观,名利观。

钱学森的故事人物简短篇六

《钱学森的故事》一文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了,钱学森十分激动,他决定从美国回到中国,为国做奉献,但被美国移民局阻止,关进看守所。被解救出之后,他又经过重重阻挠。最后,钱学森在周恩来直接关心和过问下,在新中国成立五年之久,他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故事。

我是多么为钱学森而感动呀!在这段备受煎熬的岁月里,他始终坚定着他爱祖国的信念,不忘他一定要回到新中国。这表明了什么?表明了钱学森对祖国的一片赤胆忠心!如果他打消回国的念头,美国政府将提供发给他优越的生活。但是,他没有选择那样做,他要一片忠心,报效祖国!

钱学森是谁?他,是一名科学家,但他更是一名热爱祖国的华夏优秀的儿女!忘不了中华历史的沧桑岁月,忘不了圆明园中的`残柱,更忘不了中华历史上血的屈辱!是钱学森这样的英雄儿女,他们怀着一颗火热的忠心,用他们的行动让中国高高的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在中华历史长河中,涌现了数不清的英雄儿女,他们演绎了一段传奇的中华故事。

季羡林是位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但他始终不变他对祖国的思念;黄继光为了歼灭敌人,夺下597.9高地,他不惜为国捐躯,于是,他用胸膛堵住了敌人枪口喷射出的子弹;还有刘胡兰——生的光荣,死的伟大!董存瑞、赵一曼、杨靖宇、邓世昌……多少伟大的英雄呀!多少时代的推进者呀!多少令人骄傲的中华儿女啊!

有了过去的他们,才有如今的我们。

二零零八,心系奥运,情系北京,奥运健儿们夺得了五十一枚金牌,这成功背后的力量是什么?一定是他们有着一片中国情,有着一颗中国心!

五月十二日,在汶川发生了一场八级大地震,面对可怕的灾难,中国人民紧紧的团结在了一起,一辆辆救济物运往灾区,一滴滴义务献的血流向灾区。是什么力量使得全国人民一条心?一定是他们有着一片中国情,有着一颗中国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灾难面前,我们的手紧紧拉在一起,不离不弃,我们十三亿人是一家!

风雷激荡一甲子,沧海桑田六十年。如今,祖**亲六十华诞。在国庆大典上,各式各样的坦克,各式各样的飞机,这是中国不朽的民族魂凝聚成的!没有六十年前的他们,哪有六十年后的今天!

如今社会安定、富强的中国,少不了有这些时代先锋的热血的推进;如今能在祖国大花园中,上学读书的我们,不能忘记这些英雄!

我们要向这些优秀的中华儿女学习,做一名优秀的新一代中华少年。时代的接力棒紧握在我们手中,要由我们传递。我们一定不负祖国的希望,中国的未来就是我们!

钱学森的故事人物简短篇七

赴美留学。

1935年8月的一天,钱学森从上海乘坐美国邮船公司的船只离开祖国。黄浦江浊浪翻滚,望着渐渐模糊的上海城,钱学森在心中默默地说:“再见了,祖国。你现在豺狼当道,混乱不堪,我要到美国去学习技术,他日归来为你的复兴效劳。”

钱学森到美国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学工程要到工厂去实践,可当时美国航空工厂歧视中国人,所以一年后他开始转向航空工程理论,即应用力学的学习。1936年10月他转学到加州理工学院。

钱学森是慕名而来的。因为,坐落在洛杉矶市郊帕萨迪纳的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有一位大名鼎鼎的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是匈牙利人。可后来的事,钱老自己可能都没想到,自己能成为冯·卡门教授的学生,并且成为其中的佼佼者,提升至了他的最得力助手。

20世纪30年代初,航空科学还处于襁褓之中。冯·卡门当时是这一领域的顶尖人物,后来被誉为“超音速飞行之父”。1970年,月亮上的某一陨石坑被冠以他的名字。

冯·卡门抬头仔细打量着这位仪表庄重、个子不高的年轻人,他提出几个问题让钱学森回答,钱学森稍加思索便异常准确地回答了他的所有提问。冯·卡门暗自赞许:这个中国人的思维敏捷而又富于智慧。他高兴地收下了这位学生。1945年初,钱学森成为以冯·卡门为团长的空军科学咨询团的成员。德国投降后,他随该团的考察小组到欧洲考察航空和火箭技术。1947年初,36岁的钱学森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的正教授。在受监控期间,除教学外他仍未放弃学术研究,1953年发表了《从地球卫星轨道上起飞》,为低推力飞行力学奠定了基础,并于1954年出版了《工程控制论》一书。

1955年回国前他向冯·卡门告别时,冯·卡门激动地说:“你现在在学术上已超过了我!”

坎坷的归国之旅。

“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够回到祖国的,今天,我终于回来了!”这是中国著名科学家和火箭专家钱学森于1955年9月17日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踏上回国航程,于1955年10月1日到达香港,1955年10月8日到达广州时,对接待他的中国科学院科学家代表朱兆祥同志所说的一句万分感慨的话。同他一起回国的还有他的夫人和两位幼儿。

钱学森全家归国途中钱学森于1935年8月,作为一名公费留学生赴美国学习和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的。回国前,曾担任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钱学森1935年赴美国留学。10年后,他成为当时一流火箭专家。由于发表了“时速为一万公里的火箭已成为可能”的惊人火箭理论而誉满全球。这位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在“二战”期间,跟其导师冯·卡门参与了当时美国绝密的“曼哈顿工程”——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开发工作,在美国是一个屈指可数的稀世之才。

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诞生的消息传到美国后,钱学森和夫人蒋英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商量着早日赶回祖国,为自己的国家效力。此时的美国,以麦卡锡为首对共产党人实行全面追查,并在全美国掀起了一股驱使雇员效忠美国政府的歇斯底里狂热。钱学森因被怀疑为共产党人和拒绝揭发朋友,被美国军事部门突然吊销了参加机密研究的证书。这使他非常气愤。钱学森以此作为要求回国的理由。然而,钱学森万万没想到,他的回国意愿竟酿成了一场劫难!美国海军部次长恶狠狠地说:“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

从此,美国对他的政治迫害接踵而至。移民局抄了他的家,在特米那岛上将他拘留14天,直到收到加州理工学院送去的1.5万美金巨额保释金后才释放了他。后来,海关又没收了他的行李,包括800公斤书籍和笔记本。他们硬说里面有机密材料。其实,在打包之前,钱学森已交他们检查过。美国检察官再次审查了他的所有材料后,证明他是光明磊落的。

钱学森在美国受迫害的消息很快传到国内,新中国震惊了!国内科技界的朋友通过各种途径声援钱学森。党中央对钱学森在美国的处境极为关心,中国政府公开发表声明,谴责美国政府在违背本人意愿的情况下监禁了钱学森。

当钱学森要求回国被美国无理阻拦时,中国也扣留着一批美国人,其中有违反中国法律而被中国政府依法拘禁的美国侨民,也有侵犯中国领空而被中国政府拘禁的美国军事人员。美国政府急于要回这些被我扣押的美国人,但又不愿意与中国直接接触。

1954年4月,美英中苏法五国在日内瓦召开讨论和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出席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联想到中国有一批留学生和科学家被扣留在美国,于是就指示说,美国人既然请英国外交官与我们疏通关系,我们就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开辟新的接触渠道。

中国代表团秘书长王炳南6月5日开始与美国代表、副国务卿约翰逊就两国侨民问题进行初步商谈。美方向中方提交了一份美国在华侨民和被中国拘禁的一些美国军事人员名单,要求中国给他们以回国的机会。为了表示中国的诚意,周恩来指示王炳南在6月15日举行的中美第三次会谈中,大度地作出让步,同时也要求美国停止扣留钱学森等中国留美人员。

然而,中方的正当要求被美方无理拒绝。7月21日,日内瓦会议闭幕。为不使沟通渠道中断,周恩来指示王炳南与美方商定自7月22日起,在日内瓦进行领事级会谈。为了进一步表示中国对中美会谈的诚意,中国释放了4个被扣押的美国飞行员。

中国作出的高姿态,最终是为了争取钱学森等留美科学家尽快回国——可是在这个关键问题上,美国代表约翰逊还是以中国拿不出钱学森要回国的真实理由,一点不松口。

正当周恩来总理为此非常着急的时候,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陈叔通收到了一封从大洋彼岸辗转寄来的信。他拆开一看,署名“钱学森”。他禁不住心头一震,他迅速地读完了这封信。信中的内容,原来是请求祖国政府帮助他回国。

这封信是钱学森当时摆脱特务监视,在一封写在小香烟纸上寄给在比利时亲戚的家书中,夹带给陈叔通副委员长的。对于这样一封非同寻常的海外来信,陈叔通深知它的分量,当天就送到周总理那里。“这真是太好了,据此完全可以驳倒美国政府的谎言!”周恩来总理当即作出了周密部署,叫外交部火速把信转交给正在日内瓦举行中美大使级会谈的王炳南,并对王炳南指示道:“这封信很有价值。这是一个铁证,美国当局至今仍在阻挠中国平民归国。你要在谈判中,用这封信揭穿他们的谎言。”

8月1日中美大使级会谈一开始,王炳南率先对约翰逊说:“大使先生,在我们开始讨论之前,我奉命通知你下述消息:中国政府在7月31日按照中国的法律程序,决定提前释放阿诺维等11名美国飞行员,他们已于7月31日离开北京,估计8月4日即可到达香港。我希望,中国政府所采取的这个措施,能对我们的会谈起到积极的影响。”可谈到钱学森回国问题时,约翰逊还是老调重弹:“没有证据表明钱学森要归国,美国政府不能强迫命令!”于是,王炳南便亮出了钱学森给陈叔通的信件,理直气壮地予以驳斥:“既然美国政府早在1955年4月间就发表公告,允许留美学者来去自由,为什么中国科学家钱学森博士在6月间写信给中国政府请求帮助呢?显然,中国学者要求回国依然受到阻挠。”在事实面前约翰逊哑口无言。美国政府不得不批准钱学森回国的要求。1955年8月4日,钱学森收到了美国移民局允许他回国的通知。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梦寐以求的回国愿望得以实现了!这一天钱学森携带妻子蒋英和一双幼小的儿女,终于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踏上返回祖国的旅途。

由于钱学森的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

“第一次是在1955年,我被允许可以回国了。我拿着一本我刚出版的《工程控制论》交到老师冯·卡门手里。他翻了翻感慨地说:你现在在学术上已经超过了我。我钱学森在学术上超过了这么一位世界闻名的大权威,为中国人争了气,我激动极了。第二次是建国10周年时,我被接纳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我激动得睡不好觉。第三次心情激动,就在今年。今年,我读了王任重同志为《史来贺传》写的序。在这个序里,他说中央组织部决定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史来贺和钱学森这五位作为解放50年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我能跟他们并列,心情怎不激动!”

钱学森1955年离开美国后再也没有回去过。他坚持只要美国政府不对当年“驱逐”,他出境正式道歉,他今生今世绝不再去美国。原来,凡在美国移民局的档案里留有被驱逐记录的,必须经由某种特赦手续才能入境。“我钱学森本无罪,何须你特赦?”

“他是一位把祖国、民族利益和荣誉看得高于一切的人,说得上是一位精忠报国、富有民族气节的‘中国人’。”蒋英对钱学森特有的爱国情结十分认可。

根据麻省理工学院的办学宗旨,各专业学科的学生都要在学期内到对口的工厂、科研部门实习。钱学森应该去飞机制造厂实习。可是,他没有想到,美国的飞机制造厂只准许美国学生去实习,不接纳外国学生。这种民族歧视是钱学森在美国遭受的又一次沉重打击。

1947年,钱学森留美后第一次回到阔别12年的祖国。与蒋英在上海举行了简朴的婚礼后,他携夫人回到美国后,更加勤奋地钻研业务。他清楚地知道,在美国,这里只是他人生的一个驿站,遥远的祖国才是他永远的家园。

自被美国政府软禁,他们全家一夕三惊,为此经常搬家。蒋英作为他的忠实伴侣,给了他无比的勇气与力量。蒋英回忆说:“我们总是在身边放好三只轻便的箱子,天天准备随时获准搭机回国;可以讲,他最后是作为‘美国犯人’被驱逐出境的。”这一段历史,确实让他们刻骨铭心。

钱老家的客厅里,墙上挂着一张巨幅“蘑菇云”照片——那是第一颗战略导弹在罗布泊精确命中靶心的激动人心时刻——“每当他看到这幅照片,总有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因为它掌握在自己民族的手里,就是和平的象征。”在这对老夫妇的心目中,那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和平之花。

钱学森的故事人物简短篇八

当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中国航天之父、上海交通大学的杰出校友因病逝世时,内心真切的感到悲痛之余,也不禁重温了那些藏在儿时记忆里的关于钱学长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深深为之感动。

一、一份96分的水力学考卷。

在交大的图书馆里,珍藏着一份96分的水力学试卷,做这份试卷的人就是钱学森。在这样一份普通的试卷之后,却有着一个感人的故事。原来钱学森在上海交通大学就读时,品学兼优,各门学科都得90多分以上。在一次水力学考试中,钱学森答对了所有的6道题,他的任课老师金老师很高兴,给了钱学森100分的满分成绩。但钱学森却发现自己答题时把一处符号“ns”误写成“n”了。钱学森主动把这个小错误告诉了老师,老师也把100分的试卷该为了96分。任课老师金老师一直保存着他的爱徒的试卷,即使在战乱的迁徙中也一直保存在行李箱中。在上世纪80年代钱学森再次回到母校的时候,金老师拿出了这份珍贵的`试卷,赠与了母校。这份小小的试卷也反映了一位世界著名科学家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对学习、科研的一丝不苟、虚心诚实。

二、克服重重阻碍艰难回国。

上世纪40年代,钱学森就已经成为力学界、核物理学界的权威和现代航空与火箭技术的先驱。在美国,钱学森可以过上富裕的中产阶级的生活,然而,钱学森却一直牵挂着大洋彼岸的祖国。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钱学森兴奋不已,觉得现在正是回到祖国的时候。美当局知道钱学森要回国的消息后,自然不想放走,因为钱学森知道了太多最新最前沿的技术。在客服百般阻挠之后,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百废待兴的新中国。

回到祖国他迅速投入到工作中,从成功地指导设计了我国第一枚液体探空导弹的发射,到我国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成功;从组织领导了运载火箭和洲际导弹研制工作,到我国第一艘动力核潜艇的设计制造,以及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成功发射,他始终站在新中国科技事业的最前沿,突破无数科研难题,为新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许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的贡献。

三、钱学森的金钱观、权利观、名利观。

早在上世纪50年代,他就慷慨献出《工程控制论》一书的万元稿酬,资助贫困学生;80年代,他又将《论系统工程》中自己的那份稿酬捐出,用作研究经费。晚年,他先后获得两笔100万港元的科学奖金,也悉数捐出,情系祖国西部,用于沙漠治理。面对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等实权官衔,他没有向谁伸手,而是主动放手。即便美国曾多次邀请钱学森访美,授予他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称号,但仍被他拒之门外,抛在脑后。他说:“如果中国人民说我钱学森为国家、民族做了点事,那就是最高的奖赏。我不稀罕外国荣誉。”

他曾说:“我姓钱,但我不爱钱。”他曾说“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管是什么大官,那些大官的待遇我一样不要。”他曾为自己定下了“不题词,不给人写字,不上名人录,不出席应景活动,不参加成果鉴定,不接受媒体采访”的原则。

这就是我们一代伟大科学家的金钱观、权利观、名利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