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舌尖上的记忆汇总(大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13:15:48 页码:14
最新舌尖上的记忆汇总(大全12篇)
2023-11-13 13:15:48    小编:ZTFB

总结是我们内心成长和进步的见证,也是对过去时光的珍视和纪念。要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首先要梳理好思路和逻辑。总结范文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总结的本质和目的,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舌尖上的记忆汇总篇一

亦或是山珍海味,亦或是粗茶淡饭。我,最难以忘却的,确实面条。

面的做法颇多,种类也不少,诸如拉面,手擀面,刀切面,凉拌面……每一种,都又有各种配菜,鲜味十足的虾,翠绿色的青菜,嚼劲十足的牛肉,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口味,我最喜爱的,是舌尖上感受到的亲切的味道。

母亲做的面,看上去朴实无华,但每次都是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色泽鲜亮的汤里,盛放着一根根面条,面上总会有一个荷包蛋,在我吃过的食物中,这是最令我感到亲切,最美味的面了。

冬日里,从寒冷的外面回到家中,一碗面条下肚,甚是满足,身上没有了一丝寒意,原本冻到麻木的手也舒缓开来,头上竟渗出了些许汗珠。

夏天,天气炎热,她便会做一些凉拌面,先用清水煮过面之后把面捞出,过冷水。这时的面,不沾,且口感也很弹滑,其次,做卤,比如肉末茄子卤,把茄子切成丁,放些肉末,盐等调味品,煮好。卤不咸,佐以一些黄瓜条,拌着面条,吃上去又是一番风味。凉爽的面条仿佛驱散了夏日的炎热,每一口面吃下去,都能感受到母亲对我的爱。

后来,我看到饭店里的炒面总想尝尝。于是我便央求母亲,她经不住我的央求,为我做了炒面。面条的做法与做凉拌面时一样,再把煮到八九分熟的面条放入锅中,放入一些小辣椒,肉丁,青菜等,出锅后,端起热气腾腾的面条,扑面而来的是微微的辣气和面条的香气,令人垂涎欲滴,夹起一口细细品尝,味道刚刚好。母亲总是最了解我喜爱的味道,并包容着我的任性,为我做各种我想要吃的食物。

一次,我向母亲抱怨,为什么她总是给我放这么多的配菜。她告诉我说,这是为了给我更多的营养。我便慢慢地理解了她。

食物,往往承载着一种情感。我舌尖上最深刻的记忆,就是母亲做的面,可能这不是最美味的,但是在我心中,这就是最美味的。吃的是面,也吃的是母亲的关心,爱护,对我细心的爱。

最爱不过如此。

舌尖上的记忆汇总篇二

从我记事起,记忆中最深刻的就是奶奶给我做的霉干菜肉,这道菜,伴随着我长大,充实了我的整个童年。

那年我五岁,上幼儿园。一天,奶奶接我放学回家,一开门我就闻到了那夹杂着油烟的霉菜香和混着甘甜的肉香。撒开奶奶的手,我迫不及待的跑进厨房,扒着案台,口水直留地盯着那期许已久的美味佳肴——那可是一个月才能吃到一次的珍品!

正当我垂涎欲滴之际,奶奶过来了,板着脸对我说:“阿楠,这菜现在不能吃,要等爸爸妈妈回来再吃,昂!”我只得松开手,不舍却又认真地说道“嗯,我都五岁了,要做个乖孩子,不能那么任性,要等爸爸妈妈回来一起吃!”又偷偷望了一眼奶奶,依旧板着脸,但她的眼中好像有了欣慰。父母回到家,我终于能坐上我的小椅子,吃到那香喷喷的霉干菜肉了!那份油而不腻的味道,入口即化的感觉,让幼时的我如视珍宝。

今年我十六岁,上高中,奶奶做的霉干菜,在我口中唇齿留香。十一年过去了,那份味道还没有变,只是现在我感受到的已经不仅仅是菜肴的美味了。

“大楠,放学回来了!来,帮奶奶把这盘霉干菜端上桌,全家都等着你吃饭呢!”奶奶的脸上笑出了皱纹,张罗着让我去帮她忙。将弟弟的婴儿车推到桌前,坐下,眼前的景象,与几年前的那副画面,简直一模一样;有变化的,只是父母的容颜和奶奶爷爷略显佝偻的身影。吃一口霉干菜,那味道,那带给舌尖的触感,与小时候也一模一样,令人神清气爽。而这记忆中又增添了一丝美好,我感悟到了,小时候未曾注意到的,家的味道。

永远存在于脑海之中。家的味道也装在心里。霉干菜就是我记忆的印证正因有了它我才能体悟到家庭带来的幸福。这道菜把我们一家人紧紧系在了一起。这令人难以忘却的味觉上的享受所承载的绝不仅仅只是味蕾的满足;存储了心灵的富足包含了家人的情谊。

舌尖上的记忆汇总篇三

下了一夜的雨,下了一夜的情节,那还在那里,你给我的爱还停留在老地方。

散漫的行走在这小巷里,刚刚下的雨将风也夹杂上了泥土的气息。湿润的沥青路向远方伸长,伸长……是要走那属于我太奶的地方吗?叫做天堂的地方吗?巷,却是不变,人早已离开。

找到一个小面馆坐了下来,我呆呆的凝望着这沥青路,才发现—那一双双皮鞋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走动。我想:到底还有多少人还在回味属于自己。

“面来了,慢吃啊。”还是那个人,还是那碗面……白色面条里夹杂着几抹绿,由于刚下过雨,便可以看到衣服的氤氲样子。

持勺,那舌尖的美味一直驻留在我心中旋转,升腾,经历了一个个的风花雪月。我,倏然泪下,大眼里渡着一圈金花。“太奶,太奶!有面馆哦!我们进去吧!”我瞪着大眼看着太奶。尽管小时候家里很穷,但太奶还是会满足我的要求。太奶牵着我的手进入店里。风吹过,太奶的头发迎风飘散。

“太奶,你为什么不吃啊?”我看着太奶问道。“太奶不喜欢,好吃吧。孩子,将来你一定要记得这舌尖上的美味啊!”我点了点头。那时,我们都笑了,就像三月的花儿一样灿烂。顿时,泪流下,那时句善意的谎言,因为,有次过节,家里煮了青椒肉丝面。我看到了,我清清楚楚地看到了,太奶在喝我吃剩下的汤。

又是一阵雨,打在我心头上,太奶给我的爱还在全身蔓延。

那份早已携到我心里,那份未完的爱还在蔓延。

舌尖上的记忆汇总篇四

无锡有许多有名的美食:小笼包、糖醋排骨、油面筋……其中,小笼包更是人人皆知。它小巧的外表、美味的口感,深受无锡人民的喜爱。

小笼包是个迷你型小肉包,长得小巧玲珑。刚出笼的小笼包外皮晶莹剔透,隐约能看见里面鲜美的肉汁。它的肚皮圆鼓鼓的,里面饱满的肉馅好像都要把外面薄薄的皮给撑破了。在小笼包的顶端有十八条褶皱,褶皱中间还有一个小孔,看上去既像一个小漩涡,又像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苞,丝丝热气正从这个小孔中冒出来。

我情不自禁凑上去闻了闻,一股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鲜鲜的、咸咸的香味令人垂涎欲滴,我迫不及待地夹起一个小笼包。

吃小笼包可不能心急,必须细细品尝,不然蹦出来的汤汁会把你烫坏了。我先小心翼翼地咬下一块薄皮,这时里面的肉汁便会涌出来,我迅速地把嘴凑上去,轻轻地吸掉美味的肉汁。啊!真香!然后我便开始品味整个小笼包了。小笼包的肉馅里还夹杂着翠绿的葱花和金黄的姜末,吃起来味道鲜美,口齿留香。小笼包的外皮则十分有嚼劲,那细腻润滑的口感,让人吃了一个还想吃一个。

我不由得想起第一次吃小笼包的情景。那时我还小,一看到小笼包上桌,便迫不及待地夹起一个咬了一大口。“哎呀!”我惨叫一声。原来是里面的肉汁烫到了我的嘴,小笼包也随着我的叫声滚落到地上。看着我狼狈不堪的样子,坐在一旁的爸爸妈妈乐得哈哈大笑。“吃一堑,长一智”,从此,我懂得了热气腾腾的小笼包一定要慢慢品尝。

小笼包的制作过程也很简单。先把和好的面放在盆里晾一晾,再把准备好的肉切好剁碎,撒上调料,放入肉皮熬成的皮冻,把他们拌匀。等面晾好后,再重新把面和干,接着,把它切成段,擀成薄片包好肉馅,就可以放在锅里蒸了。蒸熟了端上桌,再淋上香醋,便成了一道老少皆宜,人人喜爱的美食。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巡游时,就曾品过这道包子状的美食,大为赞赏,赐名“小笼包”。

小笼包外表诱人,味道鲜美,皮薄肉厚,油而不腻,真是一道正宗的无锡小吃。

舌尖上的记忆汇总篇五

看到这个题目,我首先想到的事电视节目《舌尖上的中国》,什么美味佳肴,山珍海味,饕餮大餐。但是在我心里,却有一种记忆永久地回绕在我的舌尖,那就是奶奶在年夜饭时包的饺子。每逢年夜饭,我们一家人都会去奶奶家吃年夜饭,而奶奶包的饺子是我们家年夜饭的重头戏。奶奶的饺子堪称一绝,首先是颜色的绝,奶奶包的饺子是五颜六色的,红的、紫的、黄的、绿的,还有黑的呢!做这种彩色饺子工序可不一般,先要用榨汁机榨出红色的番茄汁,绿色的芹菜汁,紫色的甘蓝汁和黑色的墨鱼汁呢!然后再分别用这些汁和面,就做出不同颜色的饺子皮了。记得我问奶奶:“这样做的饺子皮多麻烦啊!”奶奶只是笑笑不说话,在一旁的爸爸说:“奶奶不嫌麻烦,是想让咱们吃的高兴啊!”的确是的,当一个个颜色各异的小饺子摆在盘子里的时候,真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呢!奶奶的饺子不光颜色好看,样子也是形态各异呢!有的像小元宝,有的像小月牙,有的像小莲花,真好似一件件手工艺品。要说最绝的,还是饺子的味道,每一种颜色的饺子都有不同的味道:番茄的鲜酸,芹菜的青脆,鸡蛋的香软,墨鱼的嫩滑,让吃的人根本停不下来。

饺子象征着团团圆圆,红红火火,每年大年三十,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全家老小围在一起,一边天南海北地聊天,一边和面擀皮,包饺子,我们家也不例外,每逢奶奶包饺子的时候,我和表姐一定会来“帮忙”,与其说是帮忙,不如说是捣乱,我们偎在奶奶跟前,你往我脸上吹一口面,我在你脖子里抹一片白,闹得不亦乐乎,而此时的奶奶也绝不会责骂我们,只是边包饺子边看着我们姐俩乐。当然,我们也会正经干活,结果却是把奶奶的元宝饺子变成了“小馅饼”,可姑姑却在一边说:“这姐俩做的是太阳花啊!”望着这名字好听模样实在古怪的“太阳花”,我们一家人又笑成了一团。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吃过无数次水饺,但是留在却永远是年夜饭上的那顿水饺,想想也许是它让我想起一家人的欢笑,想起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温情吧!

舌尖上的记忆汇总篇六

走在大街上,正午的阳光发了狂,拼命地烘烤着大地。空气中弥漫着炽热的味道,连往常街边高大繁茂、生机勃勃的树木也仿佛被抽干了精力,懒洋洋地耷拉着枝桠。汗水从额上不断滚落,我实在支撑不住,停下脚步,向四围望了望,随后推开了一家冷饮店的门。

店很小,装修朴素却温馨,头顶上方不断吹来阵阵凉爽的空调风,使我躁热的心也随之安静下来。抿了抿有些干裂的嘴唇,我缓缓走向微笑着看我的老板。我顿了顿:“老板,来杯绿豆冰沙吧!再加两个绿豆饼。”“好嘞!”老板热情地招呼着,利索地忙活起来。我隔着玻璃门看着那忙碌的身影,内心情不自禁地震颤了一下,眼前视线渐渐模糊起来,老板的身影被另一个熟悉的背影所替代——妈妈。

从小到大,我就近乎痴狂地迷恋上一切跟绿豆有关的食品,什么绿豆汽水、绿豆冰沙、绿豆饼、绿豆粥……只要与绿豆有关的食物,无论什么,我都不假思索地全盘接收,若这绿豆是出自妈妈的手,则更像是被增添了魔力一般让我割舍不下。

记得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临近期中考试,而我却在考试的前一天患了感冒,妈妈在着急的同时更有些心疼。我又是打点滴,又是吃药,烧是退了,吃晚饭时我却没有食欲,只是想吃绿豆粥。妈妈倍加高兴,赶紧去熬。

晚上八点左右,一碗热气腾腾的绿豆甜粥摆在了我面前,浓度刚好,甜味适当,少一分太淡,多一分又太腻。我舀了一勺,晶莹的米粒泛着光,绿豆在其中点衬着,我轻吹了口气,忙不迭地送进嘴中。顿时,绿豆粥的清香溢满了我的口腔,香糯柔滑的感觉滋润着我的味蕾。只是一口,我便深陷了进去。

说来也怪,第二天早晨,我原本的感冒症状消失得干干净净,无丝毫疲惫。妈妈说我体质好,我却将其归功为那碗绿豆粥,以至于迈进考场时,都还回味着绿豆粥的味道。

除了绿豆粥,妈妈烘培出的新鲜绿豆饼更是我的最爱,香喷喷热乎乎的,怎么吃都不够。说句实在话,直到今天,我都不明白厨艺并不太佳的妈妈为何能做出那么多令我念念不忘的美味。

现在妈妈很少做绿豆饼了,用她的话说是工具不足材料缺乏。我也没办法,因为妈妈从不说她的配方。虽然有些遗憾,但那绿豆饼却也永远地成为了我幼时独有的记忆,后来我也找了很多家生意火爆的绿豆饼店,也曾五点起来排队专为了买一盒新鲜热乎的绿豆饼,但却再也找不到那熟悉的味道了。

回忆渐渐散去。笑容满面的老板端着一杯绿豆冰沙和一盘绿豆饼从厨厅走出来。我看着老板的笑容,心中涌现出一丝期待与好奇,期待那绿豆饼有着些许我朝思暮想的熟悉味道,好奇着即使味道一样,又是否有着记忆中相同的温柔与暖意。

那是独属于我。

舌尖上的记忆汇总篇七

每到元宵节,我和母亲都会去上海看望太姥姥。她见我来,立即放下手中的事,跑去厨房为我们包汤圆。

太姥姥把之前磨好的黑洋酥拿出来,团成一个个“黑珍珠”,又团了几个稍小的,单独放在一只小碗里。她又拿出自己亲自磨的面粉,和成如果冻一般的糯米面团。我就像太姥姥的小尾巴,随她进进出出,心里美滋滋的。

一切就绪,太姥姥终于坐下来。她先从糯米团上揪下一小块来,做成碗的样子。再将黑洋酥团紧贴着“碗”边放进去,然后一点点把汤圆封口。如果黒洋酥在放的时候没有贴紧“碗”,让调皮的空气进去,在煮的时候,它们就会撑破皮,让黑洋酥跑进水里。这一切看似并不繁琐,却需要细致入微。在太姥姥做起来,就游刃有余。

我总是坐在她身边,如痴如醉的看着。她的嘴角微微上扬,专注的做着这些工作。在点点光晕下,她的双眼闪着点点光芒,仿佛想要看透一切。

一颗颗汤圆倒进了沸腾的水,在水中翻滚……我来不及等它冷却,就咬上一口,里面的黑洋酥先流了出来,便觉得口舌生津,唇齿飘香。待汤圆端上了桌,我才发现我吃的,是太姥姥为我特制的小汤圆,她又用剩下的面团做成了小巧玲珑的圆子。煮好后倒进米酒,撒上些许桂花,阵阵诱人的香味弥漫这间小小的屋子。

舌尖上的记忆汇总篇八

下了一夜的雨,下了一夜的情节。那舌尖上的记忆还在那里,你给我的爱还停留在老地方。

散漫的行走在这小巷里。刚刚下的雨将风也夹杂上了泥土的气息。湿润的沥青路向远方伸长,伸长……是要去那属于我太奶的,叫做天堂的地方吗?巷,却是不变,人早已离开。

“太奶!太奶!你看!有面馆哦!我们进去吧!”我瞪大着眼睛看着太奶。尽管小时候家里穷,但太奶还是会满足我。牵着我的手走进店里。风吹过,太奶的头发迎风飘散。

走进店里,她总会为我点青椒肉丝面。因为她知道我无辣不欢。他也总是会为我选择有窗口的位置,因为她知道我吃辣时回流汗,又喜欢自然风。我所有的习惯,她都知道。

“太奶。你为什么不吃啊?”我盯着太奶问道。太奶说:“太奶不爱吃。你吃吧!孩子!将来一定要记住这舌尖上的美味!”我建议地点点头。那时,我们都笑了,像三月的花一样灿烂。

顿时,泪流下。那是句善意的谎言。因为,有次过节,家里煮了青椒肉丝面。我看见了,清清楚楚地看见了,太奶在喝我剩下的汤。

又是一阵雨,打在我的心头上,太奶给我的爱还在全身蔓延……。

舌尖上的记忆汇总篇九

一直以来,都不知道它的真正芳名是什么,只知道它的俗名叫“慈卡”。

十几年前,家里还没奔小康,一日三餐是父母最操心的话题。每年的4月份是我最欢喜的时候,因为可以肆无忌惮地去田里面摘小黄花——“慈卡”,然后回来做我认为最好的“山珍海味”——黑粿。

黑粿的味道至今还残留在我的心田里,那深绿色的粿皮,咸咸的黄豆馅,让人垂涎三尺。记得总是在风和日丽的一天,挎着篮子去田野里摘鼠麴草——一直以来的“慈卡”,在乡土田野里,闻着生命的芳香,和一群玩伴嬉闹着,赛跑着。闽南天气,尤为多变,每年都要和外婆赶在清明之前把鼠麴草采摘完毕,否则它将伴着新一轮的耕种消失。那会总是盼着时间过得慢一点,和外婆拿着花篮,拍手雀跃在田野里,摘鼠麴草的欢乐早已超越了吃黑粿的那一份甜蜜。

在田地里,黄土小路上,只要一瞧见鼠麴草,都是格外想念外婆,外婆是在我5岁那年去世的。每次清明节去舅舅家,看着客厅上那盘黑粿,想起和外婆在厨房里一起等待黑粿开锅的时刻,耳畔响起外婆用她饱经风霜的嗓音教我唱的童谣,记得我淘气爬树摔伤时,外婆那一脸担忧的泪水。

妈妈不懂得做黑粿,从外婆离开后,我就没有再吃过黑粿了。直到有一天,爸爸神秘地在我手心里放着一颗黑粿,“还记得黑粿的味道吗?”哈,可不就是黑粿嘛!

和鼠麴草一样生机勃勃的外婆早已回到泥土和阳光中了。清明时节里,站在楼上,眺望田间,满山野里的鼠麴草依旧在招手。

舌尖上的记忆汇总篇十

这是我离开兰州的第九个年头了。

人在四川,自然身不由己,川菜的辛麻早已浸透到了我的每一个味蕾当中,但每每看见麻婆豆腐、宫保鸡丁、火锅时,食欲有是有,却始终勾不起我内心深处的悸动,于是,我越发思念家乡的牛肉面,想念那碗醇厚的汤,劲道的面。

去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回到了兰州。

还在火车上时,我就打定主意,到了兰州第一件事就是去吃牛肉面!一下车我就直奔兰州市最好的牛肉面馆而去。

原打算只要一两面,可是店里浓浓的肉汤味挑拨着我,勾人食欲,我忍不住点了三两面,并盛了一碗泡菜,找到个空桌子坐了下来。伸出筷子,挑起两根面,洁白的面条缠绕在深褐色的筷子上,说不出的诱惑。

面入口的一瞬间,我全身都紧绷了起来,鲜弹的感受通过味蕾直达全身各级组织,灵魂不由得随之一颤,碗中蒸腾而出的热气将我熏出泪来,这就是我舌尖的记忆啊,否则为何会共鸣得如此强烈。

返程的火车上,我趴在床上,看着火车渐渐离开熟悉的故乡,心里萦绕的惆怅也越来越浓,我终于想通了。

原来,我思念的并不是牛肉面,而是家乡!

我对牛肉面不过是一种执念。岁月如绸,执念成茧,但将那茧剥开,有的也不过是一根细丝罢了。

有的事,只能放到心底来回温,就好像,有的人,只能在记忆深处缅怀,而如果再见,只不过是失望地叹一声:“不过尔尔”。

所谓“”,终究也只是我对家乡的一份眷念罢了。

舌尖上的记忆汇总篇十一

亦或是山珍海味,亦或是粗茶淡饭。我舌尖上的记忆,最难以忘却的,确实面条。

面的做法颇多,种类也不少,诸如拉面,手擀面,刀切面,凉拌面……每一种,都又有各种配菜,鲜味十足的虾,翠绿色的青菜,嚼劲十足的牛肉,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口味,我最喜爱的,是舌尖上感受到的亲切的味道。

母亲做的面,看上去朴实无华,但每次都是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色泽鲜亮的汤里,盛放着一根根面条,面上总会有一个荷包蛋,在我吃过的食物中,这是最令我感到亲切,最美味的面了。

冬日里,从寒冷的外面回到家中,一碗面条下肚,甚是满足,身上没有了一丝寒意,原本冻到麻木的手也舒缓开来,头上竟渗出了些许汗珠。

夏天,天气炎热,她便会做一些凉拌面,先用清水煮过面之后把面捞出,过冷水。这时的面,不沾,且口感也很弹滑,其次,做卤,比如肉末茄子卤,把茄子切成丁,放些肉末,盐等调味品,煮好。卤不咸,佐以一些黄瓜条,拌着面条,吃上去又是一番风味。凉爽的面条仿佛驱散了夏日的炎热,每一口面吃下去,都能感受到母亲对我的爱。

后来,我看到饭店里的炒面总想尝尝。于是我便央求母亲,她经不住我的央求,为我做了炒面。面条的做法与做凉拌面时一样,再把煮到八九分熟的面条放入锅中,放入一些小辣椒,肉丁,青菜等,出锅后,端起热气腾腾的面条,扑面而来的是微微的辣气和面条的香气,令人垂涎欲滴,夹起一口细细品尝,味道刚刚好。母亲总是最了解我喜爱的味道,并包容着我的任性,为我做各种我想要吃的食物。

一次,我向母亲抱怨,为什么她总是给我放这么多的配菜。她告诉我说,这是为了给我更多的营养。我便慢慢地理解了她。

食物,往往承载着一种情感。我舌尖上最深刻的记忆,就是母亲做的面,可能这不是最美味的,但是在我心中,这就是最美味的。吃的是面,也吃的是母亲的关心,爱护,对我细心的爱。

舌尖上的记忆汇总篇十二

最近迷上了中央台播出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一部纪录片能拍得这样的活色生香,温情脉脉,不得不佩服导演的水平。

《舌尖上的中国》是美食献给普通劳动者的颂歌,没有宣扬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的只是对食物最朴素细致的描述,对人和食材的关系的微妙理解,悄然传达出几千年来中国人在劳动中所产生的智慧思考以及味觉审美,每一道食物都能勾起观者的浓浓思乡之情。而这一切,都使这部纪录片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魅力感召。

在自然的馈赠里,展现的画面是卓玛与妈妈步行进入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里采摘松茸,圣武和茂荣在嘉鱼县用双手挖莲藕,浙江老包挖掘竹笋……他们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采集,捡拾,挖掘,捕捞自然的馈赠,来延续着家庭的命脉,这些劳动人民最本色最真实的生活场景与状态,让人看了亲切又温暖。

时间的味道是记忆的味道,记忆里,飘着父亲烹饪食物的香味。小时候,父亲在我眼里是伟大且多才多艺的。他会种花,会唱戏,会缝纫,会织衣,会享饪。父亲最擅长做大煮干丝和红烧狮子头。大煮干丝,是最最家常的一道菜,细细的干丝,配上青菜,冬笋,胡萝卜,黑木耳,火腿,虾米,用鸡汤煮开,色香味俱全。一家人围着饭桌,开开心心地吃起饭来。入冬后,父亲开始忙着腌制咸肉和咸鱼。临近年末,父亲又忙着蒸馒头,年糕。整个腊月里,飘浮着腊肉香与馒头的甜香。

成年后,我独自去上海工作,在异地他乡,经常怀念家里的食物。自己也经常会做饭,只有一个人孤零零地吃饭,常常食而不香,索然无味。每次回家,都会带上父亲腌制的咸货和他亲手做的肉圆。咸肉烧青菜,红烧肉圆,每一顿朴素的饭菜,我都吃得那么香甜和满足。有了父亲烹饪和制作的食物,再寡淡的日子,也变得富足且有滋有味。

而今,我也身为人母,有了孩子,因为工作忙碌,并不时常下厨房烹饪做饭。所幸有婆婆操持着家中的一日三餐。一家人围着饭桌,吃着可口饭菜,其乐融融。家所呈现的温馨,随着这份,将会一直传承下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