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精选书法家的故事通用(优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9 23:12:24 页码:14
精选书法家的故事通用(优质17篇)
2023-11-09 23:12:24    小编:ZTFB

总结创作经历,挖掘创意的来源和成长的点滴。总结是对过去的回顾和对未来的规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制定目标和策略。以下是专家给出的提高学习效果的十个建议,请大家参考。

书法家的故事通用篇一

苏轼不仅是文学大家,在饕餮美食上也很有一手,除了广闻人知的东坡肘子外,苏学士还擅长烧鱼,其烹制的鱼堪称一绝。一次,苏轼雅兴大发,亲自下橱做鱼,刚刚烧好,隔着窗户看见黄庭坚进来了(黄庭坚是中国古代四大字体蔡苏米黄宗祖之一,是苏轼挚友,两人经常以斗嘴为乐)。知道又是来蹭饭卡油,于是慌忙把鱼藏到了碗橱顶部。

黄庭坚进门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请教,敢问苏轼的苏怎么写?”苏轼拉长着脸回应:“苏者,上草下左鱼又禾。”黄庭坚又道:“那这个鱼放到右边行吗?”苏轼道:“也可。”黄庭坚接着道:“那这个鱼放上边行吗?”苏轼道:“哪有鱼放上面的道理?”黄庭坚指着碗橱顶,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晓这个道理,那为何还把鱼放在上面?!”一向才思敏捷的'苏轼,这次被黄庭坚整了个十足十!

书法家的故事通用篇二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一年从山东老家移居到浙江绍兴,此时正值年终岁尾,于是王羲之书写了一付春联,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对联是:

“春风春雨春色,

新年新岁新景。”

可不料因为王羲之书法盖世,为时人所景仰,此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家人告诉王羲之后,王羲之也不生气,又提笔写了一付,让家人再贴出去。这付写的是:

“莺啼北星,

燕语南郊。”

谁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可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

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付,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于门上: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夜间果然又有人来偷揭。可在月色下一看,见这付对联写得太不吉利。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名家,可也不能将这付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来偷揭的人只好叹口气,又趁夜色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人围观,大家一看,对联变成: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众人看了,齐声喝彩,拍掌称妙。

王羲之在兰亭修禊之前来到天台山,被天台山的美景吸引,便在山顶住了下来。他尽情欣赏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同时不停地练字,不停的洗笔洗砚,竟然把一个澄澈青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墨池就是这样得名的。

有一天夜里,王羲之练字到深夜,他逐个字逐个字地看着、思考着,对自己的字还是不甚满意,他又看又练,实在练得太疲倦了,握着笔伏在案上。忽然,一阵清风过处,一朵白云飘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鹤发银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着他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呀!”

“哪里,哪里!”王羲之一边让坐,一边谦虚地回答。他见这位老人仔仔细细地观看自己写得字,便请教说:“老丈啊,请您多多指正。”

老人见王羲之一片诚心,说道:“你伸过手来。”

王羲之心里纳闷,老人要做什么呢?他见老人一本正经,不像开玩笑,便慢慢地伸了过去。老人接过笔,笑容可掬地说:“我看你诚心诚意学写字,让你领悟一个笔诀,日后自有作用。”老人说完,在王羲之的手心上写了一个字,然后点点头说:“你会更快进步起来的。”说罢去了。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处?”只听空中隐隐约约地传来一声:“天台白云……”

王羲之一看手心是个“永”字,他比呀划呀,写呀练呀,终于领悟了:横竖勾,点撇捺,方块字的笔画和架子结构的诀窍,都体现在这“永”字上。白云先生授的真是好笔诀!此后,王羲之练得更勤奋了,他的书法也更加洒脱了,奇妙了。

钟繇是东汉末年人,他对于书法学习非常的执着热衷,几乎已经到达痴狂的地步。据说他曾经在抱犊山读书,为了练习好书法,将山中的石头、树木都写成了黑色。有一次,他和曹操、韦诞等人谈论书法用笔,因为兴致浓厚,以致于睡前还不断地心摹手画,竟然将被子给划破了几个洞。

韦诞也是当时一位书法家,据说他手头有东汉大书法家蔡邕的“笔论”,因此他的书法水平非常高,当时人都推崇他的书法,认为是当朝第一书法家。钟繇想向韦诞借阅这本“笔论”,但韦诞就是不肯,三番五次的拒绝,钟繇气得捶胸呕血,幸亏曹操用五灵丹救了他一命。等到韦诞过世后,钟繇便派人从坟墓中挖出那本书,反覆研究,终于了解用笔的奥妙。

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在担任徐州知府时,以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不畏权势,执法严明著称,受到徐州百姓的称道和传颂。至今徐州城乡还流传着他不少的佳话。

苏东坡五十岁的时候,家人要为其祝寿,苏东坡一再制止,并嘱咐家人不准宣扬。谁料,寿辰这一天,来了一个送礼人,双手抱着一盆盛开的月季花,家人便问:“请问尊姓大名,有何事?”来者说:“我叫赵钱孙李,来祝寿的。”家人听罢,奇怪地笑道:“那有这样的名字呢?”来者说:“我本姓赵,右邻姓钱,左邻姓孙,对门姓李,知府大人今年五十大寿,大家推荐我送一盆月月红,给知府大人做寿礼。”家人听后,知是百姓心意,本想收下,但大人从不收礼,只好叫来者说出理由,那人思忖片刻,道出:“花开花落无间断,春去春来不相关。但愿大人常康健,勤为百姓除赃官。”家人把诗写在纸上,叫仆人把诗送给苏东坡看,让他来处理此事。不一会苏东坡出来,亲自收下那盆月季花,笑着咏诗道:“赵钱孙李张王陈,好花一盆黎民情。一日三餐抚心问,丹心要学月月红。”

后苏东坡虽赋闲回家,但他一生清正廉明、惩贪除恶的好名声却在民间永远流传。

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这时,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写的几个字“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不敢,我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看看去吧。”第二天,小公权起了个五更,独自去了华京城。一进华京城,他就看见一棵大槐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群,只见一个没胡双臂的黑瘦老头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纸,右脚夹笔,正在挥洒自如地写对联,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的人们阵阵喝彩。

小公权“扑通”一声跪在老人面前,说:“我愿意拜您为师,请您告诉我写字的秘诀……”老人慌忙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是个孤苦的人,生来没手,只得靠脚巧混生活,怎么能为人师表呢?”小公权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写了几个字:

“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记在心,从此发奋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经过苦练,柳公权终于成为我国著名书法家。

康熙的母亲对书法颇有研究,尤其喜欢当时书法大家赵涵的一些字帖,便让康熙学习。康熙也乐此不疲,学习一个时期后康熙觉得差不多了,便试着上街写字。一天,他以秀才的身份去周至县城私访,在大街上铺开纸张,挥笔写到:“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知年”。

因疏忽把悄然的“然”字丢了上边的一点,尽管如此他依然喜出望外,自言自语道:“听说周至有个赵涵字写得不错,诸位看我的字与赵涵比谁居其上?”

话音刚落,一位老者提笔在那个“然”字上添了一点,这一点点得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康熙见状惊问:“请问老先生尊讳?”人群中有人搭话:“他就是我们周至的赵涵!”听说是赵涵,康熙立即请他到酒家,席间便请教起书法来。赵涵也不客气,从运笔到布局,从揣摩到腹稿,讲得头头是道。康熙听了如醉如痴,不住地称奇:“先生造诣颇深,教诲之言当为师训。”分手时,康熙道出了自己的身份,并请赵涵进京称臣。赵涵听说是皇上驾到,吓得连连叩头:“万岁明鉴,恕小人无礼!”

康熙私访回京,想试试母亲对书法的眼力,就把在周至大街上写的字拿给她看。母亲拿起字来端详了一会儿,说:“康熙学字数十年,只有一点像赵涵。”并把赵涵添上的一点指给康熙。康熙听后对母亲更加敬重,从此也坚定了他学习赵涵书法的决心。

书法家的故事通用篇三

朝廷保守派复辟后,以砸缸著名的北宋著名文学家司马光重拜相位,新法全盘被废。此时,同为保守派的苏轼却主张对新法不能全盘否定,应存良箅渣区别对待,因此与司马光发生激烈冲突,再度被贬瓜州。苏轼虽然信仰佛教,但又不喜和尚。闻得瓜州金山寺内有一法号为佛印的和尚名气极大,苏轼听说后不服气,就决定到山上会一会老和尚!在庙里,苏轼从皇帝讲到文武百官,从治理国家讲到为人之道。和尚静静听着,苏轼见佛印一直一言不发就从心里有点瞧不起他。

心里想:大家都说他有本事,原来草包一个,来这里是骗几个香火钱的吧!话题慢慢的就扯到了佛事上,这时候佛印问道:“在先生眼里老纳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苏轼正满肚子鄙视,随口答道:“你在一般人眼里看来是有本事,但那是因为他们浅薄,实际上你每天故弄玄虚,没有真才实学,是个骗子而已!”佛印微微一笑,默不应声。

苏轼看到他这个样子不仅更瞧不起和尚,而且自己洋洋得意起来,便乘兴问道:“在你眼里我苏大学士又是一个什么人呢?”“你是一个很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老纳自亏不如!”佛印答道。回到家后,苏轼洋洋得意地把早上如何如何制和尚的.事给小妹讲了一遍,苏小妹听后笑得饭都喷出来了。苏轼懵了忙问道:“小妹为何发笑?”“你贬低和尚他不仅没生气反而把你赞扬了一番,你说谁有修养?没有学问哪来的修养?你还自以为自己比别人强?羞死你你都不知道!”。苏轼听后恍然大悟,从此与佛印大师成了莫逆之交。

书法家的故事通用篇四

苏轼与小妹、黄庭坚一日赏画,见上面题联有趣:轻风细柳,淡月梅花。看是四字联,中间却各空一字,小妹建议为中间加字成为五言联句。黄庭坚抢对为: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则填: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苏轼略一思索,立即响应,填字使之成为: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纵观三人对联,苏轼最妙:“扶”字不仅写出风的轻柔和柳的纤弱,而且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之态,因而更形象生动;“失”字也较“隐”字贴切,既强调了月光的`皎,又兼顾梅花的洁,突出了两者融为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贴切。

书法家的故事通用篇五

苏轼高中榜眼后,苏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难秦少游而闻名的苏小妹一家齐聚在花园里庆祝,苏轼之父苏洵命题定以“冷、香”两个字,每人写两句诗,要求都会合当时的'情景。为起带头,苏老泉缓步度到花池边,吟道:“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

子由站起来摘了瓣馨香腊梅,弹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弹遍指头香。”小妹也去摘花,子由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却云:“叫日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

说完摊开手掌,一只蝴蝶已被捏死。女儿特点毕露,大家都齐声叫好。苏轼却用一拂石凳,骑着马就走,苏老泉叫道:“我儿,答不出也不要走啊。”话音未落,苏轼已长声飘来两句:“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书法家的故事通用篇六

就在小苏轼骄傲自满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拿着一本书来上门求教。他对小苏轼说:“我问了好多文人,但他们都说不认识这本书上的字。听说你博学多识,大家都把你叫神童,你肯定认识,所以我走了好多路专门来找你,希望能得到你的帮助。”苏轼一听很自信地接过老人手里的书,心想:“不就是字吗?我肯定行!”但他翻开书看了一会儿就呆了,这本书不但没看过,就连名字都没听过,而且书中有很多字他根本就不认识。这一刻,他明白了人外有人的话的意思了。对着老人满含希望的眼睛,他只好惭愧地摇了摇头。

通过这件事,苏轼觉醒了,觉得自己需要学习的知识还有很多,以前那么骄傲实在不应该。他又想起自己作的那令人脸红的'对联,于是苏轼连忙回到书房,准备扯下来。但就在动手的一瞬间,他忽然停住了,只见他略一思索,拿来笔墨,在上下联的前面各加两字,然后端详一番,满意地摊开书本又发愤用功去了。这一切都被站在窗外的母亲看得很清楚。于是她来到书房,只见对联变成:

书法家的故事通用篇七

李邕重义气爱人才,作文擅长碑颂,并且大多亲自书写。人们奉上金银财物请他写碑文,前前后后收到的财物加起来数目极大。但是他却能够拯救孤苦,接济穷人,家里没有很多积蓄。

故事来源:宋""""""朱长文《续书断》。

2、徐浩八体皆备。

徐浩的父亲徐峤之擅长书法,把笔法传给了徐浩,后来徐浩的书法比父亲更好。徐浩曾经写了42幅屏风,八种书体都有,其中草书和隶书尤其好。世人形容他的书法说:“像愤怒的狮子挖掘巨石,口温饱的骏马急奔泉水。”

故事来源:《新唐书》。

3、郑虔红叶学书。

郑虔在广文馆博士,学习书法却苦于贫穷买不起纸,得知慈恩寺贮存了好几间屋子的.柿叶,于是就借住在庙里,每天拿红叶写字,天长土久几乎写遍了这些叶子。他后来写了自己做的诗,和画一起并成一卷,献给皇帝。唐玄宗亲笔题跋:“郑虔三绝。”

故事来源:唐""""""李绰《尚书故实》。

4、李阳冰观《碧落碑》。

绛州有块碑,碑上的篆字和古代的不同,很奇特。李阳冰看到了,睡在碑下观赏,好几天不离开。鉴定碑书是初唐所作,但没有记上书家的姓名。因碑上有“碧落”两个字,当时人就称它为《碧落碑》。

故事来源:唐""""""李肇《国史补》。

5、钟绍京破产求王书。

钟绍京因为喜好书法,不惜花大价钱倾其所有去收求名家书迹,总计用去几百万贯钱,却只买到王羲之行书五张,不能求到楷书一个字。

故事来源:唐""""""张怀瑾《书估》。

6、卢弘宣临小王帖。

李德裕做宰相时,有人献上书法名迹,他不断把玩,很喜爱那书法。卢弘宣当时做度支郎中的官,有擅长书法的名声。李德裕把他请来,出示自己得到的这件书迹,请他观看。卢弘宣拿着帖,好久不作声。李德裕问:“怎么样?”卢弘宣惊恐地说:“这是我近年临的王献之帖”。李德裕从此更加看重他了。

故事来源:《太平广记》。

7、柳公权不重钱财。

柳公权书名显赫,当时大臣家的原告版墓志,若不是出自柳公权手笔,别人就要以为他们的子孙不孝。外国人来中国进贡,都另外准备了钱,说:“这是购买柳公权书法的”。柳公权曾经书写了京兆西明寺的《金刚经》,有钟繇、王羲之、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各家的笔法,自己很满意。总计大卧们请他写字而赠送的钱财,共有好多万,然而这些钱被仆人盗用了,他也不再追问,只有笔砚图书典籍等,才亲自把它们锁好秘藏。

书法家的故事通用篇八

苏轼婚后不久,应邀去黄庭坚家作客,才到那里,仆人就赶来请他马上回去,说夫人有急事。黄庭坚有心讽刺,吟道:“幸早里(杏、枣、李),且从容(苁蓉为一味中药)。”这句里含三种果名,一种药名。苏轼头也不回,蹬上马鞍就走,边走边说:“奈这事(柰,苹果之属、蔗、柿)须当归(当归为中药名)。”叹,东坡居士的才思实在令人拜服。

书法家的故事通用篇九

一次,苏轼约其弟苏辙并佛印大师。三人结伴同游,佛印即兴出句:无山得似巫山好。关键在“无”、“巫”谐音。苏辙对上:何叶能如荷叶圆。

苏轼听了,对弟弟说:以“何荷”对“无巫”的谐音,固然不错,但改作这样是否更好些:何水能如河水清。佛印与苏辙听了,表示赞同,以“水”对“山”,胜在对仗更加工稳。

书法家的故事通用篇十

作为文人,难免就喜欢在政治上豪不避讳的抒发己见。几乎就是才华同义词的苏轼也不例外,作为保守派的苏轼对王安石的变法维新更是狂炮猛轰。北宋神宗元丰二年,变法推行的第十个年头,面对苏轼犀利的批判,王安石终于坐不住了。苏轼因此被贬湖州,接着又逮捕,送到汴梁受审。史称乌台诗案的文字狱开始,大量跟苏轼有交往的文人墨客都受到株连,就连已经逝去的.苏轼老师欧阳修及家人也未幸免。苏轼本人更是遭受一百天的牢狱之苦。

后来王安石变法失败辞世后,宋哲宗昭命苏轼代拟敕书,苏轼丝毫不以政见不同而在敕书里公报私仇,反倒是高度评价了他的这位政敌,文中有一段曰:“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这个给予王安石的评价,苏轼自己也是当之无愧的。东坡居士的这种高风亮节、大公无私的精神实在令后人感动。

书法家的故事通用篇十一

某日,宋代大学士苏东坡郊游,见众多农夫在挑塘泥肥田。他信步走到一条小田埂上,不想迎面碰上一挑泥农妇。二人相对,各不让路。苏学士出大言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吾乃读书之人,汝妇当让道于我。”妇人一笑,说道:“既自称读书人,当能对?”东坡说:“胸藏斗牛,当然能对!”妇人于是脱口而出:“一担重泥挡子路。”

苏东坡大惊,半晌无言以对,两旁田埂上送泥回到的人都望着他的窘态,哈哈大笑。苏东坡见此情景,忽有所悟,赶忙“借梯”下台对道:“两行夫子笑颜回。”

他虽然对了下联,但心有余悸。心想,村野之中竟有如此聪颖农妇,再不能等闲视之,而作此狂态。遂脱鞋袜下水田,拱手让路。

书法家的故事通用篇十二

北宋时期,宋人率招辽邦侵犯。居心求和的.朝廷却引来一辽邦使者,出上联要宋人答对:三光日月星。如对出下联则撤兵议和。此联看似简单,实不易对。出句的数字恰与后面的事物相符,而对句所选数字对应事物都会多于三或少于三。

恰逢回京述职的苏轼,大笔一挥,巧妙对上下联:四诗风雅颂。该对联妙在“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因为《诗经》中有“大雅”、“小雅”,合称为“雅”。加之“国风”、“颂诗”共四部分,故《诗经》亦称“四诗”。对句妙语天成,辽使佩服至极。

书法家的故事通用篇十三

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瘦西湖,佛印大师突然拿出一把提有东坡居士诗词的'扇子,扔到河里,并大声道:“水流东坡诗(尸)!”当时苏轼楞了一下,但很快笑指着河岸上正有在啃骨头的狗,吟道:“狗啃河上(和尚)骨!”

书法家的故事通用篇十四

母亲微笑着点点头。

苏轼从小就是这样,在学问上严格要求自己,如果有不合适的地方一定会提出来,即使对方是老师,也会直言不讳。正是从小养成的这种认真对待学问的`好习惯,成就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也让他受用终生。

书法家的故事通用篇十五

看多了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的介绍,差不多千篇一律的说他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精音乐,冠文章,熟诗歌,开画风,工书法,嗜篆刻,通佛志,可谓集艺术、学术才华于一身,为宋太祖子秦王德芳后裔。对此我是不怀疑的,同样还不怀疑他自幼聪敏,读书过目成诵,为文操笔立就。南宋小朝廷风雨飘摇了一个半世纪,偏安于江南一隅,终于不能支持,倾大厦于元人铁骑之下,他这个宋室亲贵,奉了元世祖的诏命,从闲居的故乡登舟北上,入京为官,却也一路风顺水顺,拜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生前即已享尽尊荣,死后又封魏国公,谥文敏。

这可太有趣了,一个前朝宋室中人,怎么就能保住项上人头,而且还又混得这么体面,让我在时过700年后的今天,都甚觉匪夷所思,难解内情。

这是否可说得益于他的艺术修养?我在想,大概不好这么下结论,但也绝对是有关系的。这里先按下其他艺术门类不表,只说他的书法成就,便代有推崇者。譬如元虞集在《道园学古录》中明确指出,松雪(赵孟頫号)“楷法深得《洛神赋》而揽其标;行书诣《圣教序》而入其室;至于草书,饱《十七帖》而变其形。”虞集的总结是有道理的,有元一代,赵孟頫独树一帜,是可以称之为书法家的,创立的遒劲姿媚的书法风气,不仅在当时,就是对后世的书法传统,也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书体亦被后人冠以“赵体”的盛誉。又譬如元人鲜于枢《困学斋集》称,“子昂(赵孟頫字)篆、隶、真、草、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便是近人马宗霍,也在他的《书林记事》中谓“元赵子昂以书法称雄一世,落笔如风雨,一日能书一万字,名既振,天竺有僧数万里来,求其书,归国中宝之。”

书法家的故事通用篇十六

众所周知,赵孟頫是元代最著名的书法家。他多才多艺,能诗能文,知音律,精篆刻,鉴定文物百无一失。他的书法、绘画更堪称书法绘画史上的绝妙佳作。俗话说,才子配佳人。赵孟頫的夫人管道升正是一位才华横溢、善解人意的绝妙佳人。

管道升,字仲姬,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卅)人。她的祖辈因避乱来到吴兴。吴兴地处“山色四时碧,湖光一望青”的江南,四围环水,美丽如画,也是赵孟頫的居家所在。因为她聪颖过人,有才有略,能诗词,擅书画,所以她的父亲管伸发誓一定要为女儿物色一位令她满意的如意佳婿。

这时,赵孟頫闯入了她的生活。寓居吴兴的赵孟頫一家是宋朝的宗室,他的曾祖、祖父等世代为宋朝的大官。父亲曾官至户部侍郎兼临安府(令杭州)浙西安抚使,善诗文,富收藏,而且时常与文人们互相交往,切磋艺术,鉴赏书画。生在这样一个官宦书香之家,赵孟頫自幼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经书、文章之外,诗、词、书画方面也有良好的基础。然而,在他11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道逐渐衰落。14岁那年以父荫做上了真州司户参军这样一个小官。不久,宋朝灭亡了,他便隐居家乡。赵孟頫有弟兄八人,他排行老七。母亲丘夫人是一位很有识见的老太太,她对赵孟頫说:“朝廷必要收江南有才能的人予以重用,你如果不多读一点书,将来怎能出人头地呢?”因此赵孟頫听从母训,勤奋地自学。很快,他的卓越才华显露于乡里。于是,管伸选中他做了乘龙快婿,因为他认为赵孟頫有奇才,日后必有福贵。

同中国古代许许多多的婚姻一样,管道升依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给了比她大八岁的赵孟烦,从此才开始他们真正的爱情生活。婚后,夫妻俩恩恩爱爱、情投意合。在管夫人的大力支持下,赵孟頫在事业上更上一层楼。在朝中大臣程钜夫推荐下,赵孟頫以其书画、诗文的卓越成就得到了元世祖忽必烈的信任。其后,他官运亨通,先后在**与地方接任过多种官职,到元仁宗时则升到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

由于管赵二人才调相匹,志趣相同,因此,人们常常会看到他们夫妇二人总是相偕相随,或是夫婿为夫人代笔作画,或是夫人为夫婿之画补竹,或是夫妻二人联合作画、诗歌唱和,或是进行翰墨丹青的切磋,大得夫妇唱随之乐。其姻缘美满,大概只有宋代的赵明诚和李清照可以相提并论。所以,提起管夫人,赵孟頫满怀深情地夸赞:夫人“天姿开朗,德言容功,靡一不备,翰墨辞章,不学而能。处家事,内外整然。”

同许许多多的家庭一样,赵孟頫夫妇的感情生活也是难免会出一些这样那样的波折。明代徐轨在他的《词苑丛谈》中曾有过关于他们夫妻爱情生活的颇有情趣的记载,说赵孟頫入仕元廷后,官位渐渐做得大了,便想纳一房小妾,又担心因此会伤曾与他荣辱与共的恩爱妻子的心,于是他灵机一动,取来笔墨纸砚,写下一首小词,叫人送到管夫人那里,词是这样写的:,“我为学士,尔(你)做夫人。岂不闻王学士,有桃叶桃根,苏学士有朝云暮云。我便多娶几个吴姬越女,无过分。尔年纪已过四旬,只管占住玉堂春。”。

桃叶、桃根是晋代贤士王献之(王羲之之子,书法家)的两个爱妾;朝云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所纳的一名小妾。在我国封建社会巾,向来实行一夫多妻制,丈夫娶妾既合当时之法,又合当时之理。何况这时管夫人年已40,红颜渐逝,赵盂頫作为丈夫不甘寂寞,再娶几房吴姬越女当也是天经地义的。然而这首小词却真的伤了管夫人的心,她暗暗地埋怨丈夫不该不谙长期的夫妻情谊。于是她也取来纸笔,回赠赵孟頫一首小调相与唱和。这首小调便是在我国古代众多爱情诗篇中堪称绝妙好辞的《我侬词》。词中写到:“尔侬我侬,忒杀情多,情多处热似火,把一块泥,捻一个尔,塑一个我,我泥中有尔,尔泥中有我。我与尔生同一个邻,死同一个椁。”

于是赵孟頫羞愧而止,再也不愿提及这件伤害夫妻感情的事情了。

赵孟頫夫妇步入晚年后,感情更加深厚,赵孟頫愈发感到自己的生活中绝少不得管夫人,特别是当他怀才不遇,遭人嫉害,郁郁不得志的时候,管夫人总是在身边默默地安慰他,抚平了他那容易激动的心绪,给了他努力延续他的艺术生命的勇气和力量。元代孔行素《至正直记》里写到这样一件事:赵孟顺告官归隐后,经济状况不佳,他原本是宋宗室之后,家乡有田产,但入元为官后,田产荒芜,家道中落。有人送来蔬菜水果之类的东西,他便以字相酬,而且必定有润笔才肯写。有一次有两个白莲教僧人登门求见,正值赵孟頫心绪不佳,突然焦躁起来,他说:“什么居士?是香山居士还是东坡居士,一个戴风斗巾吃素食的人凭什么也称居士。”通报的门人尴尬地站在那里,这时夫人管道升从里屋赶紧出来说:“相公不要这样发脾气,有人来求,正好有钱买东西。”于是赵孟頫听从了夫人的言语,为了钱替两位僧人写了两幅字。

1317年,赵孟頫又入翰林为承旨,管夫人随同入京,脚气疾复发。1319年,夫妻二人奉旨南还,管夫人终因疾殁于自大都(今北京)还家路途的舟中。赵孟頫扶柩南归。

人生最痛苦的莫过于中年丧子,老年丧妻。管夫人死后,赵孟頫变得更加苍老了,失去了爱妻的痛心之切常常使他夜不能寐。他在给友人中峰明本和尚的一封信中曾这样吐诉了铭镌肺腑的哀恸之情。

“得旨南还,何图病妻道卒!哀痛之极,不如无生。酷暑长途三千里,护柩来归,与死为邻,年过耳顺罹此荼毒,唯吾师慈悲,必当哀悯。……孟頫自老妻之亡,伤悼痛切,如在醉梦。……盖是生生得老妻之助整卅年,一旦哭之,岂特失左右手而已耶!哀痛之极,如何可言。”

赵孟頫甚至曾因此想到死。他在另一封致友人的信中说:“……夫人奄弃,护柩南归。哀痛之极,几欲无生。忧患之余,两目昏暗,寻丈间不辨人物。足胫瘦瘁,行步艰难,亦非久于人间者。”

由此可见,赵孟颊、管道升夫妇是怎样一对人生旅途上相扶相助、互勉互慰、志同道合的恩爱夫妻,情真可谓深矣,意真可谓至矣!

书法家的故事通用篇十七

吟诗赴宴:苏轼在去京城赴考的时候,被几个相同年纪的读书人看不起。于是他们摆下酒宴,邀请苏轼来,打算借机戏弄一番。苏轼受邀后,立刻动手前去赴宴。在宴会开始之时,有人提议用行酒令将餐桌上的食物单独食之。意思就是引用历史人物搭配相关事迹,还必须与菜的主材相呼应,这样就能单独吃一份菜。于是众人纷纷出口成章,有人说“姜子牙渭水钓鱼”,有人说“秦叔宝长安卖马”,还有人说“诸葛亮隆中种菜”。六人先后将菜全部抢完之后,苏轼说了一句:“秦始皇吞并六国”,将他们面前的菜全部端到了自己的面前,六人无言以对。

出人头地:苏轼参加科举开始时,书写了一篇极为精彩的案卷。当时的`主审官欧阳修对此十分欣赏,但当时案卷都是密封的,无人知道答题人是谁。欧阳修觉得这份答案的文风与自己的弟子曾巩很像,为了避免他人说自己徇私舞弊,就将苏轼的案卷排在第二。开榜后,知道作者是苏轼的欧阳修悔恨不已,对苏轼十分惭愧,而苏轼的大度也十分对欧阳修的脾气。于是欧阳修收苏轼为弟子,并说了一句:“如此俊才,真应该出榜于人头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