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精选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11:16:00 页码:12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精选11篇)
2023-11-13 11:16:00    小编:ZTFB

教案是教师为备课和授课过程中的教学组织而编写的一种教学计划,它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和评价等内容。教案的编写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工作之一,它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我想我们需要认真编写一份教案了吧。编写教案时,教师应灵活运用评价手段,及时反馈和帮助学生。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教案样本,希望对您的教学设计有所帮助和指导。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篇一

教具:1.香港回归影音资料.

2..课件。

重点:1.新闻知识的掌握。

2.情感价值态度的培养。

授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在我们走在大街上或者是乘车时,经常可以见到大幅的伟人的画像,且不说法律上是否合乎规范,他们的确已经成了乡村.城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了一种文化,我们看到过:毛泽东同志的.邓小平.江泽民……今年8月22号正好是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与之有关的内容: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香港回归……今天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重温那段历史.(播放香港回归的影音资料,大约5分钟)。

二.研讨过程。

1、大家谈观看影音资料的感受------激动,感慨.

2、讨论前明确:学生对“新闻”一词自己提出问题。

(1)、什么是新闻?(2)新闻的特点(3)新闻的结构。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完全可以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3、从结构出发完成新闻稿的标题和导语------小组讨论成稿,基本掌握新闻的知识。

4、大家交流新闻稿。

6、出示思考问题:

(1).这则新闻为什么会获此荣誉?(提示:可以从那些角度考虑????如:它的结构中的`标题等角度)。

(2)•我们学习新闻的意义何在?(联系我们生活的时代特点)。

(3)•我们学习这则新闻的意义何在?(所得所感)。

分组讨论问题,

7各组交流,达成共识:

(1)共识:形式好:标题好,主体好/内容好:分析新闻事实和背景资料的结合(通过分析自然的明确新闻本身的内容)。

大好时光好好学习,为祖国的更美好的明天努力。

三、结束语: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雪白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已经铭记这一刻,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也将铭记这一刻。

教学反思:

新课程第四单元的体裁是新闻和报告文学,我认为应该联系现实懂得设计这个单元的目的,所以在研讨过程中将知识性和情感价值态度观的培养并重,毕竟我们应该学习认识世界的方法。

在整个过程中,都贯彻新课程理念,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师生合作交流,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在无形中在各个方面能够得到提高。

另外,第一次教授新闻单元,还存在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切合点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将努力。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篇二

消息《别了,“不列颠尼亚”》记录了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撤离时的情景。它以独特的方式把细节勾连在一起,巧妙地把现实场景和历史场景编织在一起,字里行间蕴含着见证历史、演绎尊严的深刻内涵,全篇显得荡气回肠、别具一格。

一、生动的细节勾连。

有人说,细节是文学作品和通讯作品里的专用道具,在强调精短的消息作品里派不上用场。仔细研读本文,你就会发现细节在消息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尤其是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既不能讽刺英方撤离的情况,又要见证殖民统治历史结束的象征意义,演绎祖国国家尊严,细节勾连的作用功不可没。

例如,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之一彭定康在“30日下午”这个特定的历史时刻,“在蒙蒙细雨中”,作为“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两个细节把英国对香港的管治已到了“日落余音”的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纤毫毕现地见证了这一微妙的历史时刻,在含蓄的细节勾连中包含了很多言外之意,耐人寻味。

再如“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这一细节的点染,进一步烘托出英国在香港的“日落”。之后便有了“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了对香港行使主权”,正是有了这些生动的细节,突出了见证历史、演绎尊严的主题,反映了中国人民扬眉吐气走向富强的豪情,使报道的思想内涵更为深刻。

二、巧妙的场景编织。

在本文中,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作者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

的场景,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不仅如此,作者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还巧妙地编织了与香港回归相对应的`一些历史背景,从而使读者从场景的气氛中感受到深刻的历史内涵,演绎出一曲荡气回肠的祖国赞歌。

例如,第一个场景写到下午4时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时,作者回忆了港督府的修建,“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笔锋一转,“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陈迹”二字写尽了香港回归后,中国人民的一段屈辱的历史已经永远地成为过去的民族尊严、民族自豪。“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不仅见证了那段历史,时时警醒国人,而且演绎了今天国家的尊严,彰显了民族的复兴。

又如,最后一个场景写到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时,作者默默计算“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香港离开祖**亲的怀抱整整156年5个月零4天!这是一段让中国人民刻骨铭心的漫长的历史,字里行间回荡着百年巨变的沧桑感叹。一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没有讽刺,没有痛骂,也没有欢呼,我们却可以在看似平实的言语中感受到作者反思历史时心潮的起伏。

总之,《别了,“不列颠尼亚”》用灵活的笔法,深沉的感情,丰厚的内涵,记录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为我们上了一堂形象而深刻的历史课:落后就要挨打!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篇三

课型:新授课课时:课题: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1课时方法:自主合作交流教具:1.香港回归影音资料。2.课件重点:1.新闻知识的掌握2.情感价值态度的培养授课过程:一:导入新课:现在我们走在大街上或者是乘车时,经常可以见到大幅的伟人的画像,且不说法律上是否合乎规范,他们的确已经成了乡村。城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了一种文化,我们看到过:毛泽东同志的。邓小平。……今年8月22号正好是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与之有关的内容: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香港回归……今天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重温那段历史。(播放香港回归的影音资料,大约5分钟)二。研讨过程1、大家谈观看影音资料的感受------激动,感慨。是啊,此刻我们心潮澎湃,激情万丈,那么,假如我们是记者,目击了这一历史场景,怎样将我们的所见所闻传递给更多的人呢?小组讨论,形成一篇新闻稿2、讨论前明确:学生对“新闻”一词自己提出问题(1)、什么是新闻?(2)新闻的特点(3)新闻的结构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完全可以互相帮助解决问题。3、从结构出发完成新闻稿的标题和导语------小组讨论成稿,基本掌握新闻的知识。4、大家交流新闻稿5、对于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不仅仅是华夏儿女关心,世界各大媒体齐聚香港,截至1997年5月8日,就有778家传媒,8423人登记对交接仪式进行采访,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不辱使命,不负众望,高人一筹,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正是这篇《别了,“不列颠尼亚”》6、出示思考问题:(1)(提示:可以从那些角度考虑如:它的结构中的标题等角度)(2)•(联系我们生活的时代特点)(3)•(所得所感分组讨论问题,7各组交流,达成共识:共识:形式好:标题好,主体好/内容好:分析新闻事实和背景资料的结合(通过分析自然的明确新闻本身的内容)共识:我们生活在这个信息时代,新闻媒体已经成了我们看世界的窗口,我们应该学会利用这个途径,提取重要信息/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心国内外大事共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香港回归为我们完成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为澳门回归提供了好的借鉴/落后就要挨打,我们收回香港,我们国力增强了/华夏子孙盼望祖国的大统一,希望中国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家门/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学子,应该把握现在的大好时光好好学习,为祖国的更美好的明天努力。三、结束语: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雪白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已经铭记这一刻,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也将铭记这一刻。教学反思:新课程第四单元的体裁是新闻和报告文学,我认为应该联系现实懂得设计这个单元的目的,所以在研讨过程中将知识性和情感价值态度观的培养并重,毕竟我们应该学习认识世界的方法。在整个过程中,都贯彻新课程理念,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师生合作交流,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在无形中在各个方面能够得到提高。另外,第一次教授新闻单元,还存在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切合点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将努力。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篇四

1、了解特写的特点。

2、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培养速读能力。

2、写一篇香港回归的感受。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

心和自豪感。

1、欣赏文学作品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2、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审美情趣。

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讲解、品读、感悟、小组学习、对比阅读。

多媒体展示课件。

1、课前由学生对诗歌作品的介绍。

2、复习电视解说词的特点。(先观看三段电视解说词,多媒体展示)。

3、导入新课,看了几段电视解说词,你最想说一句什么话?

谈话:如果我们把刚才这些电视解说词的画面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这样的文体就是特写。

媒体展示:特写的含义。

抓含义中的关键词强化理解。“真实的再现”

1、速读全文,整体感知。用上读书符号。

2、小组学习。

全文选取了几个场景。

各小组选择其中一个场景,可以选择你喜欢或适合你组的方法进行学习。

建议使用方法:朗读体会、角色表演、抓住重点句或关键句体会深刻含义。

3、讨论文中背景材料的作用。

4、各小组采取不同形式展示学习结果。

5、学生互评,提出改进意见。

比较消息、特写、电视解说词的异同点。多媒体给出。

今天我们学习了特写,说说其含义。本文选取了四个场景,详细的写出了香港回归的情形。语言极富特色。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特写的特点。

2、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

1、培养速读能力。

2、写一篇香港回归的感受。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

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欣赏文学作品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2、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讲解、品读、感悟、小组学习、对比阅读。

媒体选用:多媒体展示课件。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1、课前由学生对诗歌作品的介绍。

2、复习电视解说词的特点。(先观看三段电视解说词,多媒体展示)。

3、导入新课,看了几段电视解说词,你最想说一句什么话?

二、认识特写。

谈话:如果我们把刚才这些电视解说词的画面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这样的文体就是特写。

媒体展示:特写的含义。

抓含义中的关键词强化理解。“真实的再现”

三、小组的形式学习本文。

1、速读全文,整体感知。用上读书符号。

2、小组学习。

全文选取了几个场景。

各小组选择其中一个场景,可以选择你喜欢或适合你组的方法进行学习。

建议使用方法:朗读体会、角色表演、抓住重点句或关键句体会深刻含义。

3、讨论文中背景材料的作用。

4、各小组采取不同形式展示学习结果。

5、学生互评,提出改进意见。

四、比较阅读。

比较消息、特写、电视解说词的异同点。多媒体给出。

五、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学习了特写,说说其含义。本文选取了四个场景,详细的写出了香港回归的情形。语言极富特色。

六、课堂作业。课后练习1、2、3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了解特写与一般消息的异同。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特写的写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香港回归导入。

二、扫除字词障碍。

三、简介文题与体裁。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课文是一篇特写。特写性消息,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体。特写性消息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四、分析课文。

1.在本文中,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作者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

的场景,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文章按什么顺序主要描写了哪几个场景?

2.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回归的。

3.文章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地运用了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并想想有什么用处?

五、拓展延伸。

阅读附文,说说我国政府为什么能成功地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篇七

在香港飘扬了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

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7点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零点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篇八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3、培养学生爱国热情,激发民族自信。

1、欣赏特写新闻的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2、学习特写新闻的表达技巧,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速读、品读、感悟、讨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香港回归是什么时候?如果你是一名记者,你会怎样报道这一事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新闻,带领我们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一起来重新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事其基本特征。其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四个部分。

标题又分为主题、引题和副题三种。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有的新闻还有背景,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其他方面的联系等,其作用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村托、深化主题的作用。

结尾时指新闻消息的结语,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

本文选取了五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作为典型性的特写镜头,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试找出并概括这些场景(按时间顺序)。

4时30分:末任港督降旗仪式。

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7时45分:英国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0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1、文中写了三次降旗,各有什么意义?

明确:第一次是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来,这标志着今后香港再也不会有港督来统治:第二次是港岛每一天的降旗,但这一次标志着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第三次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这是最激动人心的一刻,标志着英国对香港的统治彻底结束,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2、文章在写现实场景的同时,又相应的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请在文中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了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降旗仪式,令人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最后结尾,从1841年1月26日……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

这些背景材料靠现实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也使得现实场景有历史的厚重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事件本身的现实内涵,中国人民长期的艰苦努力与漫长的等待,使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人民这段屈辱的历史已经永远成为了过去,彰显了国家的尊严,民族的复兴。

1、准确得体的语言。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明确:准确生动地描写出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时黯然神伤的神情,以及他对大英帝国失去香港的失落感。侧面写出了中国人民收回香港的自豪。

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明确:暗示着这艘船以及船上的人彻底离开香港,永远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在这片土地上。

2、恰当的对比和议论。

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明确:运用对比,强调了这次升旗是具有标志性的最后一次,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的终结。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金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明确:“不列颠尼亚”号和巨幅紫金花图案形成鲜明对比,说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即将结束,而作为特别行政区象征的紫金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即将回归祖国。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明确:短短13个字,运用对比手法,包含着无穷的意蕴:当年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今天黯然的从海上离去,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明确:标题,有两层含义。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海面。而在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中国历史上屈辱的一段终被洗雪。标题寓虚境寓实景,独具匠心又了无痕迹。

角度选取独特。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的庄严,也没有写回归的人群多么的激动,更没有对这一事件进行政治分析,分析其意义和影响,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一角度,简介英国人降旗,参加交接仪式,登上“不列颠尼亚”号回国这一系列事件的过程中,穿插英国人登上香港开始殖民统治的历史,增强文章的历史厚重感。

主体:4时30分:末任港督降旗仪式。

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7时45分:英国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0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结尾: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篇九

添马舰军营告别仪式。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结语:大英帝国从海上离去(欣喜之情)。

五、课外拓展。

你能运用特写的手法写一段文字吗?

示例: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岁上下的中国人,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枝烟嘴,跟着那火光的一亮一亮,腾起一阵一阵烟雾。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篇十

结语:(最后一段)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2.大家概括的还不错,接下来给大家播放一段视频,我们一起把目光回归到19香港回归的一个场景(中英易帜视频,3分钟)。

明确:香港回归真振奋人心的大事,这个时刻是雪耻辱,长志气,振国威的时刻,所以一定要用自豪、高亢的语调来播报。(个人朗读、集体朗读导语部分)。

五、再读课文,研习文本。

1.本文是一篇新闻特写。

特写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篇十一

目的要求:1.了解特写与一般消息的异同。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重点:了解特写的写法。

难点:了解特写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香港回归导入。

二、扫除字词障碍。

三、简介文题与体裁。

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新华社社级好稿。

课文是一篇特写。特写性消息,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体。特写性消息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四、分析课文。

1.在本文中,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作者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

的场景,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文章按什么顺序主要描写了哪几个场景?

3.文章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地运用了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并想想有什么用处?

五、拓展延伸。

阅读附文,说说我国政府为什么能成功地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作者邮箱:feifei_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