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旅游审美文化美文通用(优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10:12:15 页码:11
旅游审美文化美文通用(优质13篇)
2023-11-24 10:12:15    小编:ZTFB

注重思维的拓展,培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清晰的结构和条理,将总结分成不同的部分,包含必要的要点。以下是一些经过精心挑选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旅游审美文化美文通用篇一

致行为艺术家,审美哥郑大转老师:

展信安!

老师,我记得,

您说我英语不错。

您说我语文基础不好。

您说我作文写得老长了。

您说我读了许多文言文及名著……。

老师,这些,您还记得吗?

所有这些,我都记得。

第一堂课,见到第一眼的您,是身穿素色亚麻料中式短衫,下着玄色七分西裤,脚蹬阿迪达斯运动鞋的怪人。您一定不知道,那堂课上,你的左手在屁股后的裤兜里足足呆了二十分钟之久,任凭它的同伴时而在黑板上龙飞凤舞,时而伴随着娓娓的讲述而徜徉左右。它自岿然不动,哪怕没空调的教室让我们的舌头都想挂在嘴巴外面乘凉一把……那时候,我可真愿自己是个画家,嗯,我想画下这只特立独行的执着的手。直到您带领我们赏析顾城的诗后在黑板上写下“审美”二字时,我恍然有悟,或许,如此种种,皆为您无意间的兼具独特审美性的行为艺术吧。比如坐在讲台桌上,比如把名贵的气垫鞋穿得叽啦作响,比如总喜欢把自创的格言用力地写在黑板最高处,也全然不顾是不是会为难到擦黑板的同学,还让我们摇头晃脑朗读几遍,还要一字不落抄写下来……哈,您说审美不是空喊口号,可“审美”二字,是您永远留在我们20班的印记呀。

某天,您兴冲冲意洋洋过来给我们欣赏您给顾城诗《我们去寻找一盏灯》所配的插图,但看那线条歪歪扭扭,既无形状又无力度,结果可想而知,遭到了全班同学的嫌弃。您却说这与顾城自己的抽象派画风极其相似——然后义正辞严表达:“你们真不懂审美!”“哈哈哈!”于是,您以“审美哥”之名头独步于我们班。您知道吗?每当在美术课看到抽象派作品,我们总会心照不宣地用亢奋激昂的腔调高呼“审美!”呢。

您学生这么多,一定忘记了吧,开学第三天,您在人群中高声对我说:“我知道你!你作文写得老长了!”那是记开学第一堂语文课的随笔练习,您给我们欣赏丰子恺的画,讲述追“光”的主题。我对先生作品的树法略有了解,于是就胡诌了一大通山水画技法云云,您竟然表扬我写得挺好,哦,我似乎有点喜欢上语文了!

小学同学说我学渣逆袭,咸鱼翻身。虽然我从不认为自己在小学同学心目中竟是个学渣,但是,借由您的这番话,我居然开始了迷之逆袭之旅,适应能力自认为比别家更好,真是难得!多少次想当面对您说:“谢谢!”但囿于不好意思,真心终于没说出口。

这个暑假,我写了四篇自我感觉甚是良好的文章想请您审阅,您却回七年级了。您来得匆匆,去也匆匆,仿佛一切都随了风,也没告个别就给学弟学妹们送“审美”去了。往后往后,您一定不会记得我,哦,那就将这封寄不出去的信,作为我对初中生涯第一位语文老师的回忆吧。

旅游审美文化美文通用篇二

一、名词解释(10分)。

1.《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全书共18卷,分《山经》、《海经》、《大荒经》三部分。其中以《山经》最有价值,记载有山四百四十七座,以山为纲,记述有关的河流、民族、植物、动物和矿产等地理知识,还参以神话传说。全书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另外,此书对研究中国古代地理、历史、民俗及神话等,均有参考价值。

2.道家: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存在于中华各文化领域。道家主张“齐物”“逍遥”,对万物的态度是“无所恃”。以“道”为核心,认为天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刚柔并济等政治、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二、论述:北朝的石窟雕刻艺术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样的审美特点?(40分)。

1.第一阶段是北魏太和改制(约公元490年)之前。这个阶段石窟雕塑的造像特点,基本是汉代雕塑与印度犍陀罗人模样的结合。

审美特点:这些主佛造型的内在精神之力不很显著,往往为外在的壮伟形貌所替代,这在审美文化渊源上,显然与汉代偏于感性直观之大美的理想范式更为接近一些。

2.第二阶段,是北魏太和改制,特别在其迁都洛阳以后,佛教雕塑艺术普遍向南朝的“秀骨清相”造型靠拢。

审美特点:第二阶段的佛像造型,已有脱离汉代传统和西域之风,向两个互相联系的方向转化而去的趋势。一个方向就是逐渐地中国化、民族化、世俗化。另一个方向便是向南朝的审美趣尚归拢的趋势。佛像一改高大雄伟之态,而为“秀骨清相”之姿,这无疑是南北审美文化之间交流和融汇的成果。它不仅驱走了佛像神性的疏远冷漠,还它以人间士人的可亲形象,而且也使佛像的造型从偏于感性的雄大壮美转向人格的清雅优美。

3.第三阶段,大体是北齐、北周时代。这阶段的基本审美特点是,不论是佛还是菩萨,其面相、体形均由瘦长型向丰圆型转换。

审美特点:在第三阶段里,北朝佛教雕塑表现出了日益世俗化、民族化、富丽化、壮美化的审美趋势。它们已经初步显露了唐代佛雕的基本风貌。这表明北齐、北周的佛雕艺术已在融合古今、南北审美文化趣味的基础上,开始向唐代石窟雕塑艺术过渡了。

三、结合自己的审美经验,分析音乐和舞蹈之间有什么关系?(50分)1.舞蹈与音乐。

(1)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是一门以人体为媒介的表演艺术。通过人自身来展现,以无声的表达即动作为表现手段来表现内心的情感。舞蹈是伴随着人类最早的动作行为出现的艺术形式,它是律动变化多端的活动的塑像艺术。影响舞蹈表演的因素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舞蹈本体的范畴,包括舞蹈演员的肢体、必要的舞蹈技术和艺术表现力。演员的肢体指舞蹈演员的自然条件,诸如形象、身材、比例、气质等;舞蹈技术是指扎实的基本功、单人、双人的技术技巧等;而艺术表现力是指对角色的理解、情感的展现等等,这些都涉及到舞蹈演员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两个方面。影响舞蹈表演的另一类因素是非舞蹈本体的范畴,作为外界的刺激同样会影响到舞蹈本体。舞蹈演员的肢体表现,包含了音乐、文学背景、服饰道具、舞台美术(灯光、布景等)、剧场环境等诸多因素,在这其中,对舞蹈演员产生最大影响的莫过于音乐因素。

音乐的时间单位是音调和节奏,而舞蹈则是姿势和动作,舞蹈动作律动性的实质就是节奏,而对节奏的感受力称之为节奏感。

人的有节奏的动作自然要求音乐来配合,同舞蹈相结合的不是任何音乐,而是节奏比较鲜明的音乐。最容易与音乐结合在一起的是舞蹈,原因在于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节奏,戏剧、电影、诗歌等艺术形式相比舞蹈而言和音乐的紧凑性还是较弱的。

音乐和舞蹈是人类实践的产物,是人们审美的一种方式,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志趣,并表现着他们的传统习俗,道德观念以及理想和愿望。它们都来自于生活,并都用自身的表现规律去揭示生活并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

4.舞蹈和音乐相互依存、又相辅相成,音乐就像是舞蹈创作环境的氧气一样,无时无刻不体现着它的存在。舞蹈对音乐有本能的需要,因为音乐能在舞蹈整个过程中表达情绪、体现个性、烘托气氛、塑造形象等。舞蹈需要音乐的激发与强化。离开音乐,舞蹈是难以充分表达感情的。音乐本来就有直接渗入人心的特点,欣赏中常常把音乐中表现的感情当做自己内心的感情来体验。

综上所述,音乐能为舞蹈增辉,无论是追溯到人类社会最初时期,还是研究现代社会,音乐和舞蹈都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又融为一体,当两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时,能为欣赏者带来美妙的享受。舞蹈者要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和舞蹈技巧,抓住两者的最佳结合点,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为我国舞蹈事业做出贡献。

旅游审美文化美文通用篇三

[摘要]当前大众审美文化对大学审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形式和载体上也存在着多元化特征。在大众审美文化的视野下,大学审美文化不仅要注重文化的积淀和文化认同感,同时要具有兼容并包、开拓创新的开放意识。构建良好的大学审美文化,要以物质文化为载体,以制度文化为保证,以行为文化为主体,以精神文化为核心。

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消费能力的普遍提高导致了社会文化的转型,那种阳春白雪式的传统审美文化或精英审美文化渐渐失去其主导地位,以生活化、实用化和通俗化为特征的大众审美文化正占据着社会的各个角落成为审美文化的主流。“大众文化已经开始成为中国当代文化中最具规模和活力的部分,无论在市场化的程度,还是流通的范围,或是受众的人数,以及对大众的吸引力和娱乐性等方面,大众文化都远远超过了其他文化。”[1]大众文化是在现代科技的推动和商品运作的牵引下被批量生产出来的、并可以无限复制的文化产品,所以使得大众审美文化本身就具有极大的覆盖范围和渗透能力,从而在人类各种生命活动中都显示出特殊的影响和作用。

大学一直是整个社会文化功能的承担者,宋代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豪情壮志成为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毕生为之奋斗的伟大使命。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传承文化、引领文化和创造文化的使命,因此它最根本的特征就是文化。大学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审美性是极为丰富的,大学审美文化就是通过和大学其他文化形态的有机结合而存在的,大学文化的品质必然会影响到其中审美文化品质。但是大学审美文化毕竟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在大众文化的影响下,大学审美文化存在着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大学生高举“新新人类”的大旗,沉迷于歌舞厅和虚拟网络空间,在“超女”热中推波助澜。千奇百怪的服装和另类打扮等在大学审美文化中也占有较大比重。一些大学生忽视传统文化而热衷于充斥着暴力和夸张煽情等缺乏内涵与深度的低俗文化或平面文化,不愿意进行有价值的阅读、理性的反思与批判。了解过“课桌文学”、“手机文化”、“厕所文学”的人,都会难以忘记其中的无奈与厌倦的情绪。

在一个平庸乃至分裂的审美文化中,是不可能培养出全面发展、人性自由的人来。目前,大学审美文化的目标要求和现实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大学作为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人类精神文明的殿堂,其审美理论应当对大众审美文化活动,对人的生存方式和精神状态负有批判、拯救、引领的责任,更有指导大学审美文化实践,为培养身心和谐发展、人性完美自由的当代大学生创造良好环境的义务。

大众审美文化已对大学审美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大学审美文化要搞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就有必要在大众审美文化视野中来进行。

第一,大学审美文化要注重文化的积淀和文化认同感。我国是一个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家,高校在其生存与发展的历程中必然会形成自身特有的审美文化。“文化认同是人们对一定文化的理解、接受、保护和实践过程,它的最高境界是使人们对一定文化价值观当作自己内在的坚定信念,并形成一定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2]大学审美文化在受大众审美文化影响的同时,一定要坚守着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独立的精神,它不仅要使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内核转化为大学师生的气质、修养与人格,成为自己大学的形象载体,而且要将大学积淀的'传统与精神被社会所认同和传播,成为引领先进文化的基地。大众文化的功利性、娱乐性使得审美趣味走向低俗化甚至出现反文化倾向,传统文化中的理想境界人文精神等逐渐失落。与大众审美文化相比,大学审美文化有着高雅的品味、理想化的追求。

因此,大学审美文化不能沉溺于世俗的狂欢娱乐之中,要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历史责任感和科学理性精神,要注重自身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要具有强烈的文化认同感,要形成自己的特色风格和价值取向,从而能肩负起提升和引领大众审美文化品味格调的责任。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软实力,先进的、优秀的大学文化不但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和凝聚力,而且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对人类社会和文明的进步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大学审美文化要具有兼容并包、开拓创新的开放意识。当今的大学审美文化置于大众审美文化的语境下,大众文化的娱乐性、平民化、个性化等特征对大学文化也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在形式上更加丰富,也有着更多的载体,如手机短信、网络文化等。大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出了“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的办学理念。要做到通俗文化高雅化、高雅文化通俗化,大学文化就要学习和借鉴大众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大众文化所蕴含的现代文化意识在总体上体现了对时代精神的追求,大众文化的世俗化、商业化倾向带来了文化的民主化、普及化,大众文化为人走向理想的生存境界、为人性走向自由的境界提供了条件,促使大学审美文化获得异质和活力。同时,大众文化的兴起,也从各个方面对经典理论、传统方式等提出了挑战,面对挑战,我们不仅要报以理性审视的目光,同时要有批判反思的心态,我们既不能固守传统,也不会全盘接受大众文化,而是要着眼于学校教育和人的未来发展。因此,推进大众文化与大学审美文化的互动就是创新。

大学审美文化要吐故纳新,在不断扬弃旧的文化与吸收新的营养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创新和发展,从而永葆青春和活力走在文化的前沿。

目前,大众文化已经而且不可阻挡地进入了大学校园,在大众文化强势盛行的背景下,在一部分大学人面临前所未有的价值失落和艰难的价值选择的情势下,大学审美文化要重新完成自身的良好构建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要以物质文化为载体。首先,校园建筑要具有个性特征和文化内涵。校园建筑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和精神的体现,北大未名湖碧波倒影、深邃幽静;清华园的水木清华长廊秀水环绕、林山葱郁。它们早已成为学校的标志,体现了学校的文化底蕴和一代代中华学子的精神追求。美国大学的校园建筑,“除了在实用方便之外,尤其考虑其精神的作用和心绪的功能”[3],充满着浓厚的人文精神。此外,富有浓郁文化内涵的大学校门,是塑造学校形象、展现学校风采的重要载体,它可以增强大学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宿感。还有学校图书馆作为自己形象的主要标志,体现了大学的环境文化和审美价值追求。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馆长布克就曾经说过,没有一个高质量的图书馆,就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

作为学校的标志性建筑,图书馆的设计制造要富有文化内涵、造型独特、气势恢弘、品味高雅,要突出学校的特色和风格。

校的历史传统和发展规划,建造雕塑纪念碑和文化石等人文景观,将最杰出的教授和校友等生平和贡献用塑像或图片的形式通过合理的布置,形成校园内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

第二,要以制度文化为保证。一方面,要构建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大学审美文化的本质内涵决定了要建设和谐的校园,“和谐的校园作为一种状态,它展现大学自身系统内部结构合理,运行科学有序,实现目标达到高效和最优化,管理与被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充满活力、协调发展的基本特征。”[6]由此可见,建设和谐的校园环境,体现了对人生的唤醒和对人性的尊重,这种管理思想转变了过去视人为完成工作任务的工具的观念,把师生视为大学的财富和核心资源。它将教育的社会要求转变为个体的自我要求,让人体验美好、崇高和成功,培养鲜明的价值判断、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丰富的思想体系。另一方面,要构建大学行为规范体系,引导学生良好人格的发展。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为学生在评定自己的品质、行为和人格等方面提供了内在的尺度,它使学生自觉地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同的制度强化不同的价值观。科学合理、和谐向上的高校制度文化,能使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变成可感的现实因素,能充分发挥其在塑造大学生良好人格品质中的强化作用。

第三,要以行为文化为主体。梁启超曾经说过,文化是茶垢。文化一经形成,便会在特定的人群中世代相传。当前,大众文化不仅给大学生们带来新奇刺激,也给他们带来自由参与和表现个性的条件。

从20世纪80年代的港台风到90年代的欧美风、韩流,大学生无不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大众文化所描述的生活方式、所宣扬的价值观念,在大学生身上总是得到充分的表现。目前,大学行为文化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享受生活每一天”成了一些人的人生信条,追逐时尚、追求刺激等成了一些“审美”作品的基调,反思、追求、超越和升华等遭到无情的嘲弄。大学审美文化对大众审美文化的引领,最为根本的是通过它所培养的人去引领。因此,要推进大学审美文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让人在审美的启示下,关注反思、超越当下,促进自身人格健全与和谐发展。

第四,要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作为一种强力文化,大学精神文化决定并制约着大学的发展方向,规定并影响着大学人的行为取向;作为一种共同的群体意识,大学精神文化体现了大学整体的精神气质、文化品格和道德水准,凝结了全体大学人的精神寄托和理想追求;作为激发大学人拼搏向上的精神动力,大学精神文化必须与时俱进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7]可见,大学精神文化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精神传统,是外在地反映大学精神传统的物化载体。大学精神文化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大学个性的标志性表征和大学精神风貌的展示,如特色人文景观和校史、校训、校徽,校歌和校庆活动等,应该得到很好地展现和利用,使之为大学审美文化建设发挥作用。

建设大学审美文化必须要以大学精神文化为核心,需要有真正体现和有效传播大学精神文化的载体。昭示大学审美理念的校训是大学师生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富有大学审美内涵的校风则反映了自身的审美追求。南开大学创始人张伯苓说:“个人应具有固有之人格,学校亦当有独立之校风”[8],并提出了以“允公允能”为校训,主张“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的教育理念,这种强烈的爱国意识和修身传统,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南开学子。除此之外,大学里的各种艺术活动和学科建设等,也都具有丰富的审美性从而成为大学审美文化的具体存在方式。大学校园里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活,而文艺体育活动也已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特别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网络的普及应用更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平台和载体。

总之,大学审美文化建设要注重自身特色和文化底蕴,要以人为本,以人文精神为核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一方面,我们应加强对大学审美文化载体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的创新与研究;另一方面,我们应积极借鉴国内外其他著名高校审美文化建设的经验,并勇于尝试和推行,使之融入大学文化并尽快发挥作用。

[

旅游审美文化美文通用篇四

该文对苏珊・巴斯尼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在翻译研究的地位和文化构建一书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对翻译的交际功能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使得翻译的文化转向成为必然;文化转向下对译者策略提出新的`要求;针对当下存在的相对的两方面观点质疑翻译研究之文化转向的发展前景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作者:付玉群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54;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绵阳,621010刊名:新西部(下半月)英文刊名:newwest年,卷(期):2008“”(6)分类号:h0关键词:文化转向文化构建译者策略本体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旅游审美文化美文通用篇五

山东省实验中学自1999年开始以“扩大阅读写作量,培养创新意识,铸造健全人格”为内容的语文教学改革,在分析若干年来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端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深入探讨,走出一条大面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成功之路。

扩大阅读量,培养读书习惯。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因单纯注重机械地分析课文、片面强调标准答案等诸多弊病而一度遭到人们的非议。山东省实验中学语文教研组教师经过认真深入地论证分析,认识到一个人语文素质主要取决于其阅读和表达能力,而当今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这两种能力成效甚微,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仅靠教材是绝对不行的,必须增大阅读量,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基于这样的教改理念,1999年春季,一项意义深远的语文教改从高一1300多名学生中开始了。学校语文组首先对语文课时安排做了重大调整:从每周4课时的`语文课中拿出2节连堂课专门用于课外阅读,其余2节精讲课文。阅读课以学生自读为主,语文教师跟班进行必要的指导,每2周阅读后利用一节课举办一次读书交流会,让同学畅谈阅读的感受,老师也对学生读书摘抄和写读书笔记做一些指导,并在此基础上编著了由学生撰稿的《阅读参考》一书。

[1][2][3]。

旅游审美文化美文通用篇六

摘要:《搜神记》通过形象地记梦及其与现实相合或相悖的叙述过程所彰显出的“奇”、“怪”之美,不仅隐含着“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生死观、崇善劝恶的儒家伦理道德、至善至美的人间真情、君权神授的政治意图等丰富的文化内蕴,而且形成了多样化的人物设置、缜密的故事结构、悬念与伏笔相互照应的叙述技巧、虚实相生的梦境描写和人物心理刻画等艺术技巧,其文学价值对其他志怪小说、唐代传奇以及宋以后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梦境描写古已有之,先秦至汉代史书如《左传》《国语》《史记》《汉书》之类,诸子如《墨子》《庄子》《淮南子》之属,均有不少片段。魏晋小说尤其是志怪小说则多完整篇章。本文仅以《搜神记》为例略加钩稽探讨,以揭示梦境之丰富文化意蕴与独特文学价值。

一、《搜神记》梦境描写的文化内蕴。

一提到梦,论者往往会联想到弗洛伊德有关释梦的心理学理论。《搜神记》作者以史家的“实录”态度来记怪异之事,来证明“神道之不诬”,所记之梦主要为小说中人物之梦,又往往以具有神秘色彩的梦占形式出现,反映了某些经长期积淀形成的集体无意识与伦理政治观念。它或通过神谕表达对生死不可移易的无奈,或通过梦境来表达惩恶劝善之理念,或通过人鬼沟通宣扬人间至美之情,或通过梦境表达君权神授的政治意念,昭示着复杂的社会文化心理。

1、梦境所隐含的生死不可移易的无奈。

在《搜神记》中,干宝常把对生死不可移易的无奈寄寓于梦境之中。人之生死本属自然规律,对死亡之无可奈何,是任何时代任何人群都无法开解的心结。将生死看作冥冥之中已有的不可改变的设定,不仅意味着人们对生死这一自然规律无法改变的深刻认知,也暗示着当时人们生存状况的险恶和在灾患与死亡面前的脆弱无力。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们饱受天灾、饥馑与疾疫之苦,加上战乱频仍,政局变化莫测,人祸不断,险象环生,人们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更容易对死亡之事疑神疑鬼,并将之同各种神秘梦境联系起来。

《搜神记》第258条〔1〕记武威太守张奂之妻梦见自己带着张奂的'官印登楼唱歌,张奂请人占梦,占者预测其即将出生之子张猛未来之命运说:“夫人方生男,后临此郡,命终此楼。”后果如占梦者所言,张猛长大后继承了张奂的武威太守之职,因杀死州刺史邯郸商,“州兵围急,猛耻见擒,乃登楼自焚而死”。这个故事看似张猛之命运、结局冥冥之中早有定数,实际上反映了汉献帝时代边将作乱的史实。张猛杀州刺史来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最终导致兵败自杀,乃情势之必然。第93“蒋山祠(一)”条记刘赤父梦见自己被招为神蒋侯的主簿,他以“母老,子弱,情事过切。

乞蒙放恕”,对庙祝叩头至流血,最终也没有改变即将死亡的命运,反映了在权势面前普通人无法支配自己命运的艰危处境。

历史上不少人面对死亡都采取过道家的“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悬解”〔2〕(p103)和“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2〕(p150)的达观态度,道教徒尤其如此。第260条记道教徒吕石同弟子戴本、王思为徐伯安神座,吕石昼卧,梦到上天于北斗门下见外鞍马三匹,于是告诉弟子大家都死期将至,还没有替徐伯安好神座就要弟子赶紧回家同亲人诀别。第二天三人果然同日而死。面对死亡,吕石知道无力抗争,就从容面对,并抓住时机让弟子们同家人告别,所持的就是道家的安时处顺态度。

2、梦境所隐含的惩恶劝善理念。

借梦境来惩恶劝善,是《搜神记》记梦的一大特点,也是这部小说最富于史官精神、伦理意蕴之处。这方面的内容比较复杂,有谴责前代失德之君者,有谴责失节之臣者,有表彰良臣孝子劝人行善行孝者,种种梦境所涉之伦理,基本上没有脱离儒家伦理的范围。

第259条所记汉灵帝是汉末臭名昭著的失德之主,他在位期间虚听谗妒之说,处置了宋皇后,对无辜之罪曾不证审,导致王悝之死等等,引起了群臣的不满。作者安排他死前梦见桓帝怒斥他,说“上帝震怒,罪在难救”,结果献帝“既觉而恐,寻亦崩”。从表面上看,灵帝之死是上帝的旨意,然而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献帝梦见桓帝谴责,可以理解为他平时在道德舆论的压力下对自己平生所作所为深感恐惧,以致死前恶梦缠身;也可以理解为作者有意借此警告现实中的昏君乱主:如果失性乱德,至死也会不得安宁。

第248条记贾充伐吴时,一日忽失所在,帐下都督周勤大白天梦见贾氏被百余人引入一径。醒后周勤去找贾充,竟然见到所梦之道。沿此道再寻,则见贾充被引至一府舍,被府公声色俱厉地训斥,并预言其家人不得善终。

后果如府公所言,“谧死于钟下,服金酒而死,贾午考竟用大杖终”。贾谧乃贾充外甥,贾后即晋惠帝之皇后贾南风,贾午乃贾充小女儿,他们都曾权倾一时,在政局变乱中都不得好死。贾充本人为人阴险,曾经参与司马氏代魏之密谋,后又指使部下成济杀死魏帝曹髦,臣节有亏。府公斥责贾充本身就隐示着人们对他的不满,而梦中预示更具有警示意义:失节之臣必然没有好下场,灾祸不及于其身,则及于子孙。这种因果报应分明彰显着人们对贾氏一门的不满和对其终遭灾祸的庆幸与快意。

相反,对良臣孝子,《搜神记》则极力借梦境予以表彰。如第241条记何比干为汉武帝时之廷尉正。据《后汉书・何敞传》李贤注引《何氏家传》,何比干为何敞之六世祖,曾以仁恕之道抵制酷吏张汤。执法公平,全活数千人。

何比干白天梦见贵客车骑满门,醒后有一老妪来他家避雨,送给他符策990枚,说:“公有阴德,今天锡君策,以广公之子孙。”后来他的子孙果然屡膺荣位。知晓何氏家史的人都清楚,并非上天偏爱他们,而是因为何氏有着良好的家风:何敞之父何宠东汉初曾为千乘都尉,后借病隐居不仕;何敞是一位儒者,正道直行,关心民病民瘼,官至汝南太守,这才是何氏子孙享受荣禄的原因。梦境之说,既出于《何氏家传》,则可以理解为何氏以此说激励子孙行善。

第98“赵公明参佐”、第262“徐泰梦”等都是勉励世人行孝的故事。王v当死而得免,是因为他对年岁已高的老母行孝感动了赵公明;徐泰的叔父当死而竟得全活,是因为徐泰平时对叔父的孝行感动了司命官,这些故事的劝勉之意昭然若揭。

中国大学网

旅游审美文化美文通用篇七

作为一门注重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课程,审美文化课程的学习体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门课程涉及了艺术、音乐、文学、戏剧等多个领域,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让我对审美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学习过程中,我不仅提升了自身的审美素养和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以下是我对审美文化课程的心得体会。

首先,审美文化课程开拓了我的艺术视野。在课堂上,我学习了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从古典到现代,从国内到国际。通过学习艺术作品的历史背景、创作技法和艺术家的思想,我对艺术创作的内涵和外延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同时,我也学会了用艺术的眼光去欣赏和解读作品。在实践活动中,我也有机会亲自参与艺术创作,通过绘画、雕塑和摄影等形式,我更深刻地体会到艺术创作的乐趣和挑战。这门课程开拓了我对艺术的理解和体验,让我成为一个更加多元化的艺术欣赏者和创作者。

其次,审美文化课程提升了我的审美素养。通过学习不同领域的艺术作品,我逐渐培养了对美的敏感度和辨识力。我学会了欣赏美妙的音乐声音,品味细腻的绘画作品,感受舞台上演员的情感表达。同时,我也学会了用专业的词汇和观点来描述和评价作品。在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中,我与同学们一起分享自己的欣赏体验和想法,通过交流与碰撞,我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这门课程让我从一个原本对艺术知之甚少的状态,逐渐成为一个有独立思考和辨别作品能力的审美者。

第三,审美文化课程锻炼了我的表达能力。艺术表达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能力,而审美文化课程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培养了我的艺术表达能力。通过绘画、写作、表演等方式,我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转化为具体的艺术形式。在展示自己作品的过程中,我学会了用艺术的语言来传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这不仅提高了我的表达能力,也让我更加自信和自信。同时,通过与同学们的交流和讨论,我也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批评,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和表达方式。这门课程使我从一个胆怯和拘谨的表达者,成长为一个有自信和独特表达风格的艺术创作者。

第四,审美文化课程激发了我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课程中的艺术家介绍和实践活动让我深入了解了一些艺术家的创作故事和艺术追求。这些艺术家的热情和才华激发了我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我开始主动去欣赏和学习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频繁地参观画廊和艺术展览。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能够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审美文化课程培养了我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让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激情。

最后,审美文化课程为我的综合素质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艺术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领域,它关乎人类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审美文化课程的学习不仅提升了我的审美能力,也培养了我的人文关怀和跨学科思维。在与不同领域的艺术作品和观点接触中,我学会了尊重并包容不同的审美观念和文化背景。这门课程培养了我更全面的思维和更宽广的人文素养,为我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审美文化课程是一门充满魅力和挑战的课程,它开拓了我的艺术视野,提升了我的审美素养和表达能力,激发了我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同时也为我的综合素质提升做出了贡献。它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培养人们审美能力和艺术素质的重要课程。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会在艺术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和突破。

旅游审美文化美文通用篇八

在中国舞蹈家协会第七次会国代表大会期间,当我听到史大里同志谈起准备策划举办“首届中国舞蹈节暨舞蹈艺术博览”的大型活动已被主席团确认列为重点项目时,我为之振奋,反复思想着,常常夜难入寐。我深深感到举办这样充满新意的多媒体式的大型活动,意义深远非同一般!

它是中国舞协新一届领导集体艺术思维和经营思维融为一体的结晶,它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使舞蹈艺术的事业建设与舞蹈产业的开掘相结合。使具有“艺术之母”美称的舞蹈,在群众的广泛参与中灵动鲜活起来。新中国成立后半个世纪以来,舞蹈艺术也曾绘制过许多繁荣的活动情景,但像这次全方位、多项目巧妙地融于一体“中国舞蹈节暨舞蹈艺术博览”,历史上还未曾有过。这次的“中国舞蹈节”有3个特点:

一、开掘舞蹈产业新思路。

多年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文艺方针和政策指导下,我国的舞蹈艺术事业建设,一直依靠政府文化事业经费的支持和舞蹈家们的努力创新,繁荣发展。近进入改革开放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舞蹈如何发展却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舞蹈艺术产品除本身的审美属性外,它的商品属性也日渐显露,如何开掘舞蹈产业之路,从而促进舞蹈事业更好发展已经成为摆在面前的课题。以住我们举办的各类舞蹈活动,始终依赖政府的行政支持,依靠政府拨付的有限文化经费,这“中国舞蹈节”盛会,政府只有少量的导向性投资,“舞蹈节”本身呈现出一个开放的体系,吸引着群众广泛参与,欢迎社会各界的.广泛合作,调动着社会办文化,共建精神文明的积极性。运用市场机制,从“舞蹈博览交易会”等项目的设计和营远方式上,进行着极为有益的探索,这是过去国内外同类活动中所不曾有过的。

二、内容实规模大影响广。

中国享有“舞蹈大国”的美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多样化、群众性的舞蹈运动掀起起了一阵又一阵热浪,专业舞蹈作品和人才,不断涌现,为适应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渴望,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专业和业余舞蹈出现比翼双飞的新形势,此次春城盛会设计了互为补益、协调发展、相映成辉的六大业务活动,以其宏大的规模、场面,使社会影响面向纵深阔展,云南省政府和省文联的领导们,独具慧眼,积极承接了该项目在昆明举办,依托云南民族舞蹈大省的优厚资源,将“国际旅游节”、“中国舞蹈节”,两节对接,优势互补地让全省都舞蹈起来,必定牵动全省各条战线全方位的腾飞,这将是何等壮观的景象啊!

旅游审美文化美文通用篇九

文化也是一种资源。

1、艺术也是一种生产力。

作为生产力主体的劳动者,至少具备体力、脑力、审美能力(包括情感和想象能力)三种与生产相关的主体能力。

三种功能能力的逻辑展开便成为人类生产活动的历史性呈现。

(1)前工业时代。

以农林牧渔业为代表的第一产业主导地位,社会生产力的主要因素无疑是人的体力,因而人的体能收到了高度的重视。

(2)工业时代。

工业时代,机械文明的使用不是依据原始的肉体力量,而是依靠科学发明与技术的创造。人们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历史性主张。

(3)后工业时代。

后工业时代,以信息技术和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第三产业占主导地。

人们消费的产品越来越具有精神的价值和成分,因而劳动者除体力、智力之外的审美能力也具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

2、审美也是一种终极关怀。

终极关怀的三种形式:

一种是给多样的现实世界以统一之本体存在的哲学承诺;一种是给有限的个体生命以无限之价值意义的宗教承诺;一种是给异化的现实人生以多样之审美观照的艺术承诺。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哲学之本体论和宗教之形而上学纷纷面临着学理上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艺术之文化形式便需要自觉地承担起为人类提供终极关怀的历史使命。

艺术的多重价值:

艺术价值不在于认识内容的多少;

艺术价值不在于伦理成分的强弱;

初级关怀与终极关怀:

初级关怀:对人们生活情绪的放松、抚慰、宣泄,并通过这种形式使其恢复到健康状态。

终极关怀:对人们生存意义的感悟、理解、追求,并通过这种形式使其获得一种精神的升华。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宽松和市民阶层的崛起,《锅碗瓢盆进行曲》重新闯入了艺术的殿堂,柴米油盐酱醋茶重新唤醒了人们的兴趣。于是才有了《渴望》、《空镜子》和《浪漫的事儿》。

在中国大陆从政治社会向商业社会转变的宏观背景下,新时期以来的文学艺术面向“初级关怀”历史性转折不仅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值得肯定的。

《俄狄浦斯王》绝望挣扎——《浮士德》顽强探索。

《哈姆雷特》沉痛反思——《等待戈多》麻木期待。

《离骚》上下求索——《归去来兮》古今游荡。

《牡丹亭》生死之恋——《红楼梦》色空之谜。

旅游审美文化美文通用篇十

这是推动构建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的合作之旅。当前,中国同各成员国一道,正把习近平主席在青岛峰会上倡导构建“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的政治共识转化为具体行动。上合组织成员国已增至8个,人口总和超30亿,国内生产总值总和超过16万亿美元,人口和经济总量分别占到全球的40%和20%,为维护地区及全球安全稳定、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正能量。习近平主席出席上合组织峰会,彰显中国同上合组织各成员国共筑安全、共谋发展的决心和魄力,必将为构建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发挥新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这是推动共建和平稳定合作新亚洲的安全之旅。在5月亚信上海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被写入《上海宣言》和“上海共识”。中方主张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并成功举办首届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当前,亚洲安全问题极为复杂,热点敏感问题和民族宗教矛盾共存,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习近平主席出席亚信峰会,将就促进亚洲安全建设、共护地区和平发展发出中国声音,必将对推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安全和发展新局面产生重要深远影响。

这是维护多边主义、推动完善全球治理的领航之旅。当今世界,各国日益利益交融、命运与共。一段时间以来,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霸凌主义抬头,遭到各国有识之士普遍反对。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首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搭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平台,推动上合组织、亚信等组织建设,坚定维护多边主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和积极响应。此次习近平主席赴中亚两国访问并出席上合组织和亚信峰会,是中国坚定支持多边主义立场的鲜明展示,也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又一次生动实践。

这是巩固睦邻友好、不断深化平等互利共赢伙伴关系的友谊之旅。中国上世纪90年代初分别同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建交以来,睦邻友好和政治互信日益巩固,务实合作和人文交流快速发展,中吉、中塔关系发展顺利,已分别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都是中国西北要邻,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三股势力”的重要合作伙伴。习近平主席对两国进行国事访问,将进一步夯实中吉、中塔关系政治基础,为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描绘新蓝图,助力各自国家发展振兴,确保中吉、中塔关系在新形势下实现更大发展。

(作者为国际问题观察员)。

善于用全媒体讲好中国故事。

当前,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努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新时代做好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任务。我们要牢牢把握媒体格局的深刻变化,善于用全媒体讲好中国故事。

全媒体的发展给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有利条件。好故事往往需要对人物、情节、场景等进行设置与营造,见人见事见情,在娓娓道来中表达观点、表明立场,让受众听得进、听了信、记得住。真实的人物、生动的情节、温暖的场景等,是好故事的构成要素。从实践来看,单一的媒体形式有时候难以充分表现一个好故事的诸多要素,因而需要借助跨媒体、融媒体、全媒体。当前,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为促成全时空、跨终端、超链接,可触控、可体验、可交流的全媒体传播格局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我们创造性地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有利条件。比如,依靠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开展场景式、空间化故事讲述,可以在虚拟场景中营造出沉浸、陶醉的“耽溺”效果;依托互联网社交平台开展社交式、互动式故事讲述,可以在虚拟空间中实现讲述者与受众的互动,进而引起受众共鸣。这些故事讲述方式有助于形成图文并茂、声色俱佳的故事产品,让故事的人物、情节、场景等更加丰满、更加生动,从而增强中国故事的吸引力、感染力,不断提升传播效果。实践证明,全媒体传播有利于我们把中国的立场、观点借助一些鲜活的元素表达出来,是新时代做好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途径。

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形成的全媒体生态,不但给讲述中国故事提供了新平台,也给传播中国故事提供了新渠道。全媒体的一大特点就是空间和人群的覆盖面非常广,导致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在全媒体营造的虚拟现场,故事的传播具有公共性和开放性,受众是海量的。故事传播的开放性,使许多受众在某种程度上又成为故事的传播者。这一特点决定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全媒体的传播力,不断扩大中国故事的覆盖面,努力使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用任何终端都能看到听到精彩的中国故事。

当前,我们在运用全媒体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已经进行了有效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要认识到,真正讲出有吸引力、感染力的中国故事,让不同历史、文化、语言背景的受众都能真正接受中国故事,还要在许多方面下更大功夫。我们要善于借助全媒体赋予中国故事以新意与活力、情感与温度,在故事讲述者与受众之间形成互动、实现对话、促成理解、建构共识,从而促进中国故事所承载的文化、价值观等获得广泛共鸣。总之,全媒体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效载体和渠道。我们应当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在全媒体不断发展的浪潮中更加多元、立体、动态地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为新时代的中国留声存影、画像立传,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

旅游审美文化美文通用篇十一

冬季,在中国舞蹈家协会第七次会国代表大会期间,当我听到史大里同志谈起准备策划举办“首届中国舞蹈节暨舞蹈艺术博览”的大型活动已被主席团确认列为重点项目时,我为之振奋,反复思想着,常常夜难入寐。我深深感到举办这样充满新意的多媒体式的大型活动,意义深远非同一般!

它是中国舞协新一届领导集体艺术思维和经营思维融为一体的结晶,它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使舞蹈艺术的事业建设与舞蹈产业的开掘相结合。使具有“艺术之母”美称的舞蹈,在群众的广泛参与中灵动鲜活起来。新中国成立后半个世纪以来,舞蹈艺术也曾绘制过许多繁荣的活动情景,但像这次全方位、多项目巧妙地融于一体“中国舞蹈节暨舞蹈艺术博览”,历史上还未曾有过。这次的`“中国舞蹈节”有3个特点:

一、开掘舞蹈产业新思路。

多年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文艺方针和政策指导下,我国的舞蹈艺术事业建设,一直依靠政府文化事业经费的支持和舞蹈家们的努力创新,繁荣发展。近20年进入改革开放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舞蹈如何发展却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舞蹈艺术产品除本身的审美属性外,它的商品属性也日渐显露,如何开掘舞蹈产业之路,从而促进舞蹈事业更好发展已经成为摆在面前的课题。以住我们举办的各类舞蹈活动,始终依赖政府的行政支持,依靠政府拨付的有限文化经费,这“中国舞蹈节”盛会,政府只有少量的导向性投资,“舞蹈节”本身呈现出一个开放的体系,吸引着群众广泛参与,欢迎社会各界的广泛合作,调动着社会办文化,共建精神文明的积极性。运用市场机制,从“舞蹈博览交易会”等项目的设计和营远方式上,进行着极为有益的探索,这是过去国内外同类活动中所不曾有过的。

二、内容实规模大影响广。

中国享有“舞蹈大国”的美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多样化、群众性的舞蹈运动掀起起了一阵又一阵热浪,专业舞蹈作品和人才,不断涌现,为适应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渴望,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专业和业余舞蹈出现比翼双飞的新形势,此次春城盛会设计了互为补益、协调发展、相映成辉的六大业务活动,以其宏大的规模、场面,使社会影响面向纵深阔展,云南省政府和省文联的领导们,独具慧眼,积极承接了该项目在昆明举办,依托云南民族舞蹈大省的优厚资源,将“国际旅游节”、“中国舞蹈节”,两节对接,优势互补地让全省都舞蹈起来,必定牵动全省各条战线全方位的腾飞,这将是何等壮观的景象啊!

美是生活,美在心灵。美时时刻刻存在于人民生活中,存在于人民的心灵里。美是舞蹈艺术最根本、最重要的因素。“中国舞蹈节”的举办,从全方位、多角度、多样式来营造、开拓舞蹈审美文化的新天地,让人民从舞蹈审美愉悦中,享受时代的新生活,让舞蹈成为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泰民安的形象标志。

旅游审美文化美文通用篇十二

第一章中国陶瓷文化与审美(教案)。

第一节陶瓷文化的诞生。

文化的概念。《周易系辞》曰:“文而明之,明而化之。”文明是发现,文化是传承,生生不息的过程就是人类永不停止的创造。陶瓷是人类文明的产物,经过传承形成千姿百态的陶瓷文化。本节使学生思索学习陶艺和传承陶瓷文化之间的关系。

1、陶瓷艺术的界定。

2、陶器的发明第二节陶与信仰文化。

陶艺制品反映了人类物质和精神追求的多个层面。在原始和古典时期,相当多的陶艺制品体现了先民的信仰意识。

1、女娲抟黄土造人创世神话。

2、马家窑文化和红山文化以生殖崇拜为母题的陶塑人像。

3、原始陶与龙凤图腾第三节陶与礼仪制度。

陶瓷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一直承载着日常用品和祭祀礼器的双重身份。在相当长的时间充当了政治制度中的身份等级的象征物。

1、《礼记·郊特牲》记载陶器象征天地之性。

2、在原始社会,彩陶的使用标志部落成员的身份和等级。

3、瓷器的烧制与封建社会官窑制度。

第四节陶瓷与商品经济。

在中国古代社会,陶瓷作为使用量和使用范围极大的工艺产品,是国内外贸易获利的重要商品。

1、唐代的瓷器与商品流通。

2、从唐代中期开始的陶瓷外销的海上“丝绸之路”

3、明代至清初中国瓷器外销的黄金时期。

第五节陶瓷与社会习俗。

中国古代社会一直有厚葬之风。商周时代的墓葬用人殉葬,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被俑所替带。《孟子.梁惠王》:“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反映了以俑殉葬的普遍社会风气。孔子是反对人殉也反对俑殉的。但是陶俑、陶器作为随葬的明器,却始终存在于中国古代的丧葬习俗中。

1,石家河文化的陶佣2,秦始皇陵兵马俑。

第六节陶瓷的审美价值。

旅游审美文化美文通用篇十三

从形而上的层面上讲,审美也是一种终极关怀。我们知道,人的独立意识,产生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历史性分裂。这种分裂是文明的结果,同时也带来了文明的问题。于是,生的孤独、爱的寂寞、死的烦恼,便成为一切文明社会中所不可避免的精神疾患。为了解除这些疾患,人们不仅追求物质的满足,而且需要精神的慰藉,这也便是“终极关怀”的动因所在。

大致说来,人类的终极关怀主要有三种方式:一种是给多样的现实世界以统一之本体存在的哲学承诺,一种是给有限的个体生命以无限之价值意义的宗教承诺,一种是给异化的现实人生以多样之审美观照的艺术承诺。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哲学之本体论和宗教之形而上学纷纷面临着学理上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艺术便需要自觉地承担起为人类提供终极关怀的历史使命。

一般认为,艺术的价值是多重要,这其中既有认识论的内容,也有伦理学的成分。而在我们看来,认识内容的多少并不是艺术价值的关键所在,否则,徐悲鸿笔下那幅不太合乎解剖学原理的《奔马》便不会价值连城了;伦理成分的强弱也不是艺术价值的关键所在,否则,贝多芬谱写的那首不太具有道德色彩的《月光》便不会被千古称颂了。说到底,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不在于认识,不在于教化,而在于给人想象的空间和情感的慰藉,是对遭受异化痛苦的人们所进行的精神关怀。相对而言,我们可以将这种精神关怀分为初级和终极两种类型。所谓“初级关怀”,是对人们生活情绪的放松、抚慰、宣泄,并通过这种形式使其恢复到健康状态。比如我们在一天的辛苦劳作之后,到影院中去观赏一部惊心动魄的美国大片,到歌厅里去唱几首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虽然没有什么强烈的.精神波澜、深刻的灵魂触动,但总归是一种精神享受。所谓“终极关怀”,则是对人们生存意义的感悟、理解、追问,并通过这种形式使其获得一种精神的升华。比如我们在孤独、寂寞或遇到情感危机的时候去音乐厅欣赏一部交响乐,去歌剧院观看一部悲剧,虽然不见得开心、解闷儿,但常常会有一种心灵的触动、情感的慰藉。对于不同层次、不同状态、不同境遇中的欣赏者来说,这两种艺术各有其存在的理由。但是,就艺术自身的价值而言,后者显然要比前者更有意义。

一部优秀的艺术品,哪怕是写平平常常的事物,也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加以理解。譬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年轻时写的那首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从字面上看,通俗易懂,仿佛没有什么深奥的道理,但它之所以被人们千古传颂,自有其“终极关怀”的重要意义。那“一岁一枯荣”的生命历程,就像代代不息的人生一样,在宿命的轮回中不断燃起新的希望。一首40个汉字的短诗如此,一场戏剧、一部电影、一篇小说更是如此。古今中外凡是超越民族和地域从而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品,无不具有形而上的“终极关怀”。

与西方社会相比,中国古代的哲学本体论并不发达,宗教也并不占据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因此古人的“终极关怀”往往是通过审美活动加以实现的,这种“代偿功能”也正是中国古典艺术特别发达的原因所在。我们知道,文明的人类之所以陷入异化的痛苦,乃是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利刃斩断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原始纽带。因此作为治疗异化痛苦的古典艺术,最常用的方式是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断裂重新弥合起来,从而将短暂的现实人生与永恒的自然存在联系起来,将有限的个体生命与无限的族类生活联系起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