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生物实验报告(模板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4:33:34 页码:12
生物实验报告(模板9篇)
2023-11-13 04:33:34    小编:ZTFB

报告需要及时分发给相关人员,并配合口头汇报,以进一步强化信息效果。在报告中,应该注重事实的客观陈述,避免个人主观色彩过重。在阅读报告范文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些常见的错误和改进的空间。

生物实验报告篇一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生物新课程倡导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其中探究学习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学会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技能,领悟科学观念,培养科学精神。这种学习的方式的中心是针对问题的探究活动,当学生面临各种让他们困惑的问题时,他就要想法寻找答案。

在解决问题时,要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找出问题解决的方向,然后通过观察、实验来收集事实,通过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纳、比较、统计分析,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最后通过讨论和交流进一步澄清事实,发现新的问题,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在此背景理念依据下,在教学中教学模式也将发生根本的改变,生物课将更多地开展学生的试验、讨论、交流等活动。引导学习教学模式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构建的。具体的模式结构:问题——阅读、实验——分析、推理、归纳、讨论——结论。

在运用这种模式的过程中我有下面几点感触:

学生思考后说;一是,解决了动力问题。二是,解决了地心引力问题。教师随后提出问题:鸟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阅读、讨论、交流、的出结论。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习方式,又符合新课程的要求。

2、合理开发的有效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关键条件。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方法等都是课程资源。在学习〈水中生活的动物〉时,对于生活在我这些地方的学生来说,对水中的动物了解不多,而且上课时还不能做试验,学生缺少感性的认识,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开发自己已有的课程资源。如:学习鱼鳍的作用时引导学生想想:独桨船和双桨船他们的桨各起什么作用?在学习鱼儿离开水为什么会死?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头发在水中水什么样的?从水中出来时又是什么样的?这样就很容易理解知识,解决了问题。

3、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新课程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物新课程的整合。这样可有效地应用数字化的优势达到学习目标。教师用编制成的演示文稿、多媒体课件来引导学生学习或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

在课程学习中,利用诸多的文字处理、图形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等工具,让学生对课程学习内容进行重组、创作,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但是,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把每个知识点、每个环节设计的过于完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简单的就可掌握知识,完成教学任务。但也存在着弊端,这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到位,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缺少自主探究的过程。这个问题就是我发现的问题和努力改进的方面。

生物实验报告篇二

1.初步学会探索酶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的方法。

2.探索淀粉酶是否只能催化特定的化学反应。

淀粉和蔗糖都是非还原糖,它们在酶的催化作用下都能水解成还原糖,还原糖能够与。

斐林试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

用淀粉酶分别催化淀粉溶液和蔗糖溶液,再用斐林试剂鉴定溶液中有无还原糖,就可。

以看出淀粉酶是否能催化这两种化学反应。

滴管、试管、火柴、试管架、温度计、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烧杯、质量分数为2%的。

1.制备的可溶性淀粉溶液,必须完全冷却后才能使用。为什么?

2.两支试管保温时,为什么要控制在60℃左右(低于50℃或高于75℃)?

3.如果2号试管也产生了砖红色沉淀,可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生物实验报告篇三

1.学会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

2.比较、观察叶绿体中四种色素:理解它们的特点及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光合色素主要存在于高等植物叶绿体的基粒片层上,而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于有机溶剂中。故要提取色素,要破坏细胞结构,破坏叶绿体膜,使基粒片层结构直接与有机溶剂接触,使色素溶解在有机溶剂中。

叶绿体中的色素有四种,不同色素在层析液(脂溶性强的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

因而随层析液的扩散速度也不同。

取新鲜的绿色叶片、定性滤纸、烧杯、研钵、漏斗、纱布、剪刀、小试管、培养皿、毛细吸管、量筒、有机溶剂、层析液(20份石油醚、2份丙酮、1份苯混合)、二氧化硅、碳酸钙。

1.提取色素:

2.制备滤纸条:

3.色素分离,纸层析法。(不要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

4.观察:

层析后,取出滤纸,在通风处吹干。观察滤纸条上出现色素带的数目、颜色、位置和宽窄。结果是:4条色素带从上而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

1.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为什么不能接触到层析液?

2.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关键是什么?

生物实验报告篇四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1、学习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2、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

3、对比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看到的洋葱表皮各有什么不同。

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正确使用显微镜。

分组实验器材:显微镜、洋葱、小刀、清水、滴管、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放大镜等。实验过程:

一、导入课题。

出示洋葱。问:如果从它的内表皮上揭下一块,用显微镜来观察能看到些什么呢?(板书课题)。

二、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1、师讲解并演示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的方法与步骤。

(1)在一个干净的玻璃载片中间滴一滴清水;

(5)洋葱表皮玻片标本做成可进行观察。

2、学生以组为单位自制玻片标本(最好制三份装片,便于下面的对比观察),教师巡视指导(教育学生注意安全)。

三、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1、先用肉眼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内容画在科学记录本上。

2、再用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内容画到科学记录本上。

3、学生交流用肉眼和放大镜分别观察到什么?它们有何不同?

4、利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1)、出示显微镜,引导学生认识显微镜,简介各部分的名称、功能及使用方法,学生每5人一组操作熟悉显微镜。

(2)、各组利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师操作演示: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生一步步跟着操作。)。

(3)、学生观察、记录、描画洋葱表皮细胞。教师巡视指导,各组的实验组长监督组员操作是否规范,要求每个人都要操作、都要观察,并将观察结果进行交流。组长将大家在显微镜下的发现画到科学记录本上。

5、全班交流在显微镜下的发现。

(1)各组推荐发言代表谈自己的发现。

(2)各组将所画的观察结果向全班展示。

(3)交流讨论评价。

6、师小结:我们发现放大镜比肉眼、显微镜比放大镜看到的细节更多,更清楚。我们发现洋葱表皮是由一个个比较规则的多边形组成的,而且大多呈长方形,外为细胞壁,内为无色细胞质和细胞核。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就是洋葱的细胞。(师一边描述一边画洋葱细胞简图)。

四、实验结束。

回收实验器材,整理实验桌。

生物实验报告篇五

组长:组员:

一、实验要求。

1、练习使用显微镜,学习规范的操作方法。

2、能够独立操作显微镜。

3、能够将玻片标本移动到视野中央,并看到清晰的图像。

二、实验原理。

三、材料用具。

显微镜,写有“上”字的玻片,动物、植物玻片标本,擦镜纸,纱布。

四、方法与步骤。

(一)取镜和安放。

1、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2、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二)对光。

3、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

4、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同时画图)。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以看到白亮的视野。

(三)观察。

5、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也可以用印有“e”字的薄纸片制成)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6、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

7、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注意事项:

生物实验报告篇六

3、巩固显微镜的使用。

革兰氏染色是1884年丹麦病理学家christaingram氏创立的,是细菌学中最重要的.鉴别染色法。

染色步骤分为四个部分:

1、初染:加入碱性染料结晶紫固定细菌图片;

2、媒染:加入碘液,碘与结晶紫形成一种不溶于水的复合物;

3、脱色:利用有机溶剂乙醇或丙酮进行脱色;

g-和g+细胞壁的比较:

1、阳性(g+)菌细胞壁特点:细胞壁厚,只有一层,主要由肽聚糖构成,肽聚糖含量高,结构紧密,脂类含量低。当乙醇脱色时,细胞壁肽聚糖层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壁内,复染后仍显紫色(如芽孢杆菌)。

2、阴性(g-)菌细胞壁特点:细胞壁薄,由两层构成,内壁层和外壁层,细胞壁中脂类中脂类物质含量较高,肽聚糖含量较低,网状结构交联程度低,乙醇脱色时溶解了脂类物质,通透性增强,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易被乙醇抽提出来,因此,革兰氏阴性菌细胞被脱色,当复染时,脱掉紫色的细胞的细胞壁又着上红色(例如大肠杆菌)。

1、菌种: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2、溶液和试剂:革兰氏染液、草酸铵结晶紫染液、碘液、95%乙醇、番红复染液、水。

3、仪器及其他用品:酒精灯、载玻片、显微镜、接种环、试管架、滤纸、滴管。

1、取一个载玻片,将其洗净并沿一个方向擦拭干净,直至液体不再其上收缩为止;将接种环整平,用灼烧过的接种环在混匀的菌种中取菌,按常规方法图片,应涂大,不宜过厚。

2、打开酒精灯,用火焰固定,不宜烤得太狠,否则菌种呈假阳性。

3、轻旋结晶紫染液滴管,将其旋出,滴加1滴草酸铵结晶紫染液覆盖涂菌部位(轻晃使其完全覆盖),染色40s。

4、染色完成后倾去染液,水洗至流出水为无色。

5、将玻片上残留水用滤纸吸去,待其干燥。

6、在涂菌部位滴加碘液,覆盖1min。

7、媒染完成后,倾去碘液,水洗至流出水无色。

8、将玻片上残留水用滤纸吸去,待其干燥。

9、将载玻片放在白色笔记本上,用滴管滴加95%乙醇脱色,脱色30~40s,不宜脱色太狠,否则菌种呈假阴性。

10、脱色完成后立即用水洗去乙醇。

11、将玻片上残留水用滤纸吸去,待其干燥。

12、滴加番红复染液,染色4min。

13、染色完成后,水洗至流出水无色。

14、吸去残留水并晾干。

15、用显微镜观察并绘图。

用以上步骤完成: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混合图片染色、大肠杆菌单独菌种染色、金黄色葡萄球菌单独菌种染色。

1、选用活跃生长期菌种染色,老龄的革兰氏阳性细菌会被染成红色而造成假阴性。

2、图片不宜过厚,以免脱色不完全造成假阳性。

3、脱色是革兰氏染色是否成功的关键,脱色不够造成假阳性,脱色过度造成假阴性。

1、结果:

绘出高倍镜下观察的菌体图像。

2、思考题:

(1)写出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与阴性菌,包括致病菌。

(2)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是什么?印象因素有哪些?

(3)如何验证你的染色结果是否正确?

生物实验报告篇七

1、练习使用显微镜,学会规范的操作方法。

2、能够独立操作显微镜。

3、能够将标本移动到视野中央,并看到清晰的图象。材料用具:

显微镜、e字玻片(写有上字的玻片)、动植物永久玻片、擦镜纸、纱布。

一、取镜和安放。

1.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2.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显微镜放在距实验台边缘7厘米左右处)。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二、对光。

3.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

4.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同时画图)。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

三、观察。

5.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也可以用印有“e”字的薄纸片制成)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6.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

7.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1、注意安全,不要损伤显微镜、目镜和物镜。

2、材料对准通光孔,用压片夹将玻片压好。

3、下降镜筒时,不要注视目镜,一定要注视物镜,以免损坏玻片标本和物镜镜头。

4、取下玻片标本时要小心;。

5、实验完毕,把显微镜的外表擦拭干净。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到两旁,并将镜筒缓缓下降到最低处。最后把显微镜放进镜箱里,送回原处。

1.观察人体基本组织的永久切片,认识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2.描述同一种组织中细胞的共同特点;

3.描述不同组织中细胞形态上的不同之处;

4.根据观察,概述组织的共同特点,形成组织的概念。材料器具:

显微镜;扁平上皮、立方上皮、柱状上皮等上皮组织玻片;横纹肌、骨骼肌、心肌等肌肉组织玻片;骨、软骨、血液、韧带、肌腱、脂肪等结缔组织玻片;神经组织的玻片。

1.根据教师提供的玻片,逐个在显微镜低倍镜下认真观察,注意细胞的形态特征和细胞间的联系特点。

1.上皮组织一般都分布在人体的什么位置?想一想,上皮组织有什么主要的功能?

2.神经组织的主要功能是“接受刺激,产生和传导兴奋”,构成神经组织的细胞结构上有什么特点与这种功能相适应?3.请试着用自己的语言,给组织下定义。

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将显微镜从镜箱中取出并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

1、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

2、转动遮光器,选择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3、一眼注视目镜内,一眼睁开,同时把反光镜转向光源,通过目镜看到白亮视野后并报告教师。

1、把涂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2、从侧面注视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慢下降接近涂片。

3、一眼注视目镜内,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至看到物像,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直至物像清晰,报告老师。

四、整理。

1、取下涂片并复位。

2、用纱布擦拭显微镜外表。

3、转动转换器,让两物镜偏到两旁,并将镜筒降至最低位置。

4、将显微镜放回镜箱。

1.观察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

2.尝试分辨血管的种类以及血液在不同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尾鳍色素少的小鱼、显微镜、培养皿、滴管、棉絮。

1、检查实验材料用具。

2、仔细检查实验材料用具是否齐全。

3、取放、组装、调试显微镜。

4、取放显微镜的步骤、方式是否正确;组装、调试显微镜的方法是否科学。

1、用浸湿的棉絮将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包裹起来,露出口和尾部。

2、将小鱼平放在培养皿中,使尾鳍平贴在培养皿上,并在尾鳍上放载玻片。

3、将培养皿放在载物台上,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尾鳍血管内血液的流动情况。

4、找到管径最小的血管,注意观察血液在这种血管中的流动情况。

5、注意观察管径最小的血管是由什么血管分支而来的,它最终又汇入什么血管中。

1将显微镜复原,放回显微镜箱。

2将培养皿、滴管等冲洗干净并清洁实验桌面。

1、是否用浸湿的棉絮将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包裹起来。

2、是否露出小鱼的口和尾部。

3、小鱼的尾鳍是否平贴在培养皿上。

4、是否在小鱼的尾鳍上放载玻片。

5、是否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尾鳍血管内血液的流动情况。

6、是否找到管径最小的血管。

7、实验后是否将小鱼放回鱼缸。

引课:提起鱼,大家都不陌生,鱼在水中能自由自在的游动,既能向前游动,又能上浮,下潜,还能转弯以及停留在一定的水层。那么,鱼在游泳中各种鳍起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方法一:模型模拟法(当不能用直接实验法做实验时,可以用模拟实验代替实验法,即用模型代替实验对象进行实验,模拟实验的缺点是:其研究结果易受模型的局限,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完全可靠。一般来说模型与实验对象的相似程度越高,实验的效果越好。)。

方法二:剪除鱼鳍法(太残忍)。

方法三:捆扎鱼鳍法注意事项:(对实验材料用具的选择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如对鱼体大小的选择,捆绑鱼体的夹板和线绳的选择等。经实践证明鱼体大小以6~10cm长为宜,捆绑鱼鳍用纱布较佳,捆绑鳍用轻且不易滑脱的材质为宜,如用轻的木片、塑料片等。要鼓励学生自行完成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实验探究鳍对鱼运动的作用时,应引导学生想办法只对单一因素进行观察,而限制其他因素的干扰,即分别探讨某一种鳍对鱼的作用,并作好实验记录。)下面我们就来开始我们的探究过程:

鱼在游泳时,胸鳍、背鳍起平衡鱼体的作用,其中胸鳍有转换方向的作用,背鳍能防止鱼体侧翻;尾鳍产生前进的动力,决定运动的方向。

实验材料及用具:四个玻璃缸、四条大小相同的鲫鱼、轻的木片或塑料片、细绳子、纱布。

1、在四只大玻璃缸上分别标上a、b、c、d,然后注水,水的高度为缸高的三分之二左右。

2、对三条鲫鱼做如下处理:

3、观察四条鲫鱼的运动情况。

现象:

a缸中的鲫鱼能够向前运动,但左右摇摆不定,不能转向,不能掌握平衡。

b缸中的鲫鱼能够向前运动,但鱼体侧翻,不能维持鱼体的直立状态。

c缸中的鲫鱼能保持鱼体平衡,但基本上没有前进。

d缸中的鲫鱼既能平衡身体,又能自由自在向前游动。

鱼游泳时,主要靠身体躯干部和尾鳍的左右摆动击动水流产生前进的动力,其他鱼鳍起辅助作用。鱼在运动时,胸鳍、腹鳍和背鳍都有维持鱼体的平衡的作用,尾鳍可以产生前进的动力,同时还有决定鱼运动方向的作用。

臀鳍:协调其它各鳍,起平衡作用,若失去,身体轻微摇晃。

腹鳍起到稳定流经身体的水流的作用,也有平衡和稳定的作用。

生物实验报告篇八

1.初步学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方法。

2.理解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的原理。

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外界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也就是分升了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细胞液中,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3.画一个细胞在正常状态下到经过0.3g/ml蔗糖溶液处理,再经过清水处理的细胞变化的一系列模式图。

生物实验报告篇九

1.初步掌握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观察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在细胞质基质中的形态和分布。

二、实验原理。

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呈椭球状,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叶绿体可以运动,改变椭球体的向,这样既能接受较多的光照,又不至于被强光灼伤。在强光下,叶绿体以其椭球体的侧面朝向光源;在弱光下,叶绿体以其椭球体的正面朝向光源。因此,在不同光照条件下采集的葫芦藓,其小叶内叶绿体椭球体的形状不完全一样。

活细胞中的细胞质处于不断的流动状态,观察细胞质的流动,可以用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的运动做为标志。

三、材料用具。

藓类的叶,新鲜的黑藻,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刀片,培养皿,铅笔。

四、实验过程(见书p30)。

1.制作藓类叶片的临时装片。

2.用显微镜观察叶绿体。

3.制作黑藻叶片临时装片。

4.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质流动。

五、讨论。

1.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是否静止不动,为什么?

2.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与叶绿体的功能有什么关系?

3.植物细胞的细胞质处于不断的流动状态,这对于活细胞完成生命活动有什么意义?

4.用铅笔画一个叶片细胞,标出叶绿体的大致流动方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