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文言文实词整理汇总(精选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7 23:13:16 页码:11
最新文言文实词整理汇总(精选9篇)
2023-11-17 23:13:16    小编:ZTFB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在写总结时,要确保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培养自律能力是实现个人目标的关键。

文言文实词整理汇总篇一

1、回头看;回头。(赢得仓皇北顾)。

2、看。(顾野有麦场)。

3、探问,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4、顾惜,顾念。(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5、考虑。(大行不顾细谨)。

6、但是。(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7、仔细端详。(顾玩)。

8、表轻微转折(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不知计所出耳)。

9、反而,难道(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事,事故。(父母俱存,兄弟无故)。

2、旧,与新相对。(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3、衰老。(暮去朝来颜色故)。

4、仍然。(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5、老朋友,引申为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

6、原因,缘故。(既克,公问其故)。

7、故意,特意。(故遣将守关者)。

8、原来,本来。(此物故非西产)。

9、所以,因此。(故臣复取璧)。

10、故事:旧事,前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1、死亡。(病故,物故)。

1、击鼓。(百姓闻王钟鼓之声《孟》齐人三鼓《曹刿论战》)。

2、振动。(微风鼓浪《石》)。

3、鼓(乐器)。瞽奏鼓(《书·胤征》)。

4、弹奏。(赵王鼓瑟《廉》今王鼓乐于此《孟》)。

5、古代夜间计时。(戊申晦,五鼓《登泰山记》)。

1、白茅编成的覆盖物。

2、建筑房屋。(盖屋)。

3、车盖,车蓬。(日初出大如车盖)。

4、遮盖,掩盖。(日月欲明而浮云盖之。《淮南子》)。

5、崇尚。(盖威)。

6、超过,胜过。(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盖世无双)。

7、加上。(盖章)。

8、承接上文,表原因,因为。(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9、承接上文,表推测,大概。(盖其至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10、通盍,何,何不。(技盖至此哉)。

1背东西,以背载物(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担负,使承担(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依仗,凭借(秦贪,负其强,)。

4对不起,辜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5违背,背弃(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

6失败(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

7覆盖(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8亏欠,拖受,责通债(通家尚负责。)。

1返回;回来。(昭王南征而不复)。

2恢复(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3再,又(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4重复(山重水复疑无路)。

5回答(王辞而不复)。

6报复(有北面复匈奴之志。)。

7免除赋税徭役(沛幸得复,丰未得复。)。

8通覆,遮盖,盖上(复之以掌,虚若无物。)。

9复算,追究(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1、不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非人不传非亲非故)。

2、不。(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非同小可)。

3、过错,不对。(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4、责怪,反对。(是是非非)。

5、没,无。(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1、周围。(今齐地方千里《邹》。

2、并排。(今操方连船舰《赤》)。

3、正直。(方正之不容也《屈》)。

1、方位、方向。(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张》)。

2、当时候。(方此之时)。

3、正在。

4、将要。

1、发射。(百发百中)。

2、出,出发。(朝发夕至)。

3、派遣。(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4、起,起用。(舜发于畎畝之中《孟子·告子下》)。

5、打开,掀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6、拿出。(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7、发觉,泄露。(恐前语发)。

8、拨动。(施关发机)。

9、发动。(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10、发出,抒发。(发其志士之悲哉发号施令)。

11、花开。(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1、数量大,与寡或少相对。

2、称赞;赞美。(故传天下不足多也。《论积贮疏》)。

3、增加。(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荀子》)。

4、大都,大多。

文言文实词整理汇总篇二

通假字不常出现,而且高中课本要求掌握的通假字也就是一百来字,翻译时,如果照某字的一般意义翻译不通,就应该考虑该字是不是通假字。要找出其“通”的字,大多需要从该字的同音字或形近字去考虑。找出本字后再去翻译,整句话的翻译如果很通顺合乎情理和语境,采分点就找对了。

【习题演练】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程(指传主孙程)传召诸尚书使收景(指阎景)。尚书郭镇时卧病,闻之,即率直宿羽林出南止车门,逢景从吏士,拔白刃,呼白:“无干兵。”镇即下车,持节诏之。景曰:“何等诏?”因斫镇,不中。镇引剑击景堕车,左右以戟叉其匈,遂禽之。

(选自《后汉书·孙程传》,有删改)

答案 郭镇拔剑击刺阎景,阎景从车上摔下来,左右羽林军用戟叉住阎景的胸脯,于是擒获了他。

采分点 匈,通“胸”,胸脯;禽,通“擒”,擒获。

2.立(指传主赵立)遣人诣朝廷告急。签书枢密院事赵鼎欲遣张俊救之,俊不肯行。乃命刘光世督淮南诸镇救楚。高宗览立奏,叹曰:“立坚守孤城,虽古名将无以逾之。”以书趣光世会兵者五,光世讫不行。(选自《宋史·赵立传》)

答案 五次用书信催促(刘)光世聚集军队,光世最终没有执行。

得分点 趣,通“促”,催促;讫,通“迄”,最终。

高考大纲要求掌握120个实词,而每个实词又都有多个含义,只靠死记硬背很难轻松应试。要学会利用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确定准确的义项。而且考试也主要考察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推断能力。要把词放在句中理解,把句放在段(篇)中读,一切问题皆有可能解决。正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习题演练】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公(指传主王旦)于用人,不以名誉,必求其实。苟贤且材矣,必久其官,而众以为宜某职然后迁。公务以俭约率励子弟,使在富贵不知为骄侈。兄子睦欲举进士,公曰:“吾常以太盛为惧,其可与寒士争进?”至其薨也,子素犹未官,遗表不求恩泽。(选自欧阳修《王公神道碑铭》)

(1)苟贤且材矣,必久其官,而众以为宜某职然后迁。

答案 如果某官贤能又有才干,一定让他长期担任这一官职,直到大家认为他适宜担任某一职务才升迁。

采分点 久,使动用法;宜,适宜,非“应该”义;迁,升迁,不可译为“调动官职”。

(2)吾常以太盛为惧,其可与寒士争进?

采分点 寒士,贫寒的读书人;争,争抢,不可译为“争取”。

4.翻(指传主虞翻)出为富春长。后翻州举茂才,汉召为侍御史,曹公为司空,辟皆不就。孙权以为骑都尉。翻数犯颜谏争,权不能悦,又性不协俗,多见谤毁,坐徙丹杨泾县。(选自《三国志·虞翻传》)

(1)后翻州举茂才,汉召为侍御史,曹公为司空,辟皆不就。

答案 后来虞翻被所在州府推举为秀才,汉朝廷召他为侍御史,曹操当了司空,征召他(做官),他都不去任职。

采分点 举,被举荐;辟,征召;就,就任,赴任。

(2)翻数犯颜谏争,权不能悦,又性不协俗,多见谤毁,坐徙丹杨泾县。

答案 虞翻多次冒犯孙权的威严,进谏规劝,孙权不高兴,加之他的秉性又不合世俗,常常被人毁谤,因而获罪被流放丹杨泾县。

采分点 数,多次;见,被;坐,因……获罪。

词类活用现象是文言文翻译中的.重点,出题人一定会考察学生对词类活用的掌握情况。

词类活用的判断主要是根据语法来判断:

如名词活用为动词,有多种语法特征:两个名词连用,其一必活用为动词;“而”前或后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之”前“所”后、副词后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等等。然后再联系具体语境进行分析,确定其词类活用的类型,并据此推断其意义。

(1)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两种译法。一是换词法,用现代汉语的动词去换古汉语的名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译为“杀”。二是扩充法,将原单音节名词扩充为一个现代汉语双音节动词。如“沛公军霸上”,“军”译为“驻军”。

(2)名词作状语,一般要带“用……”“在……”“像……”的词语。

(3)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可译为“使……(动词)”或“以……为”(或“认为……是”)。

(4)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必须在其后加上相应的名词(人或物)。

【习题演练】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5.太古之人,或巢于木,或处于穴。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圣人为屋以居,冀免乎二者之患而已矣。(选自杜琼《雪屋记》)

答案 在树上居住会跌落,在洞穴里居住会生病。

采分点 “木”“土”名词活用为状语,“病”名词活用为动词,大意对。

6.浦江县东行二十六里,有峰耸然而葱蒨者,元麓山也。山之西,桃花涧水出焉。乃至正丙申三月上巳,郑君彦真将修禊事于涧滨,且穷泉石之胜。

前一夕,宿诸贤士大夫。厥明日,既出,相帅向北行,以壶觞随。约二里所,始得涧流,遂沿涧而入。又三里所,夹岸皆桃花,山寒,花开迟,及是始繁。傍多髯松,入天如青云。忽见鲜葩点湿翠间,焰焰欲然,可玩。又三十步,诡石人立,高可十尺余。面正平,可坐而箫,曰凤箫台。下有小泓,泓上石坛广寻丈,可钓。闻大雪下时,四围皆璚树瑶林,益清绝,曰钓雪矶。客有善琴者,不乐泉声之独清,鼓琴与之争。琴声与泉声相和,绝可听。(选自宋濂《桃花涧修禊诗序》)

文言文实词整理汇总篇三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疑惑)。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导)。

4、择其善者而从之。

9、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胁迫,攻击)《狼》。

10、顾野有麦场(回头看,看见)。

11、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放松,这里指卸下)。

12、蜀之鄙有二僧(边境)《为学》。

18、旦辞爷娘去(早晨)《木兰诗》。

19、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只)(水流的声音)。

20、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桃花源记》。

21、阡陌交通(交错相通)(同上)。

2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同上)。

23、后遂无问津者(探访)(同上)。

24、芳草鲜美(鲜嫩美丽)(同上)。

25、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同上)。

26、会宾客大宴(适逢)《口技》。

28、妇抚儿乳(喂奶)(同上)。

29、一时齐发(同一时候)(同上)。

30、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同上)。

31、宾客意少舒(稍稍)(同上)。

32、虽人有百手(即使)(同上)。

34、年且九十(将近)((愚公移山)。

35、杂然相许(赞成)(同上)。

36、寒暑易节(交换)(同上)。

37、虽我之死(即使)(同上)。

38、惧其不已也(停止)(同上)。

39、斯是陋室(这)《短文两篇.陋室铭》。

40、惟吾德馨(指品德高尚)。

41、可爱者甚蕃(多)《短文篇.爱莲说》。

42、亭亭净植(树立)(同上)。

4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当)。

4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马)《短文两篇.三峡》。

45、良多趣味(真、实在)(同上)。

46、林寒涧肃(寂静)(同上)。

47、遂至承天寺(于是)《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文言文实词整理汇总篇四

通假字不常出现,而且高中课本要求掌握的通假字也就是一百来字,翻译时,如果照某字的一般意义翻译不通,就应该考虑该字是不是通假字。要找出其“通”的字,大多需要从该字的同音字或形近字去考虑。找出本字后再去翻译,整句话的翻译如果很通顺合乎情理和语境,采分点就找对了。

【习题演练】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程(指传主孙程)传召诸尚书使收景(指阎景)。尚书郭镇时卧病,闻之,即率直宿羽林出南止车门,逢景从吏士,拔白刃,呼白:“无干兵。”镇即下车,持节诏之。景曰:“何等诏?”因斫镇,不中。镇引剑击景堕车,左右以戟叉其匈,遂禽之。

答案郭镇拔剑击刺阎景,阎景从车上摔下来,左右羽林军用戟叉住阎景的胸脯,于是擒获了他。

【采分点】匈,通“胸”,胸脯;禽,通“擒”,擒获。

二.实词。

高考大纲要求掌握120个实词,而每个实词又都有多个含义,只靠死记硬背很难轻松应试。要学会利用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确定准确的义项。而且考试也主要考察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推断能力。要把词放在句中理解,把句放在段(篇)中读,一切问题皆有可能解决。正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习题演练】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公(指传主王旦)于用人,不以名誉,必求其实。苟贤且材矣,必久其官,而众以为宜某职然后迁。公务以俭约率励子弟,使在富贵不知为骄侈。兄子睦欲举进士,公曰:“吾常以太盛为惧,其可与寒士争进?”至其薨也,子素犹未官,遗表不求恩泽。(选自欧阳修《王公神道碑铭》)。

苟贤且材矣,必久其官,而众以为宜某职然后迁。

答案如果某官贤能又有才干,一定让他长期担任这一官职,直到大家认为他适宜担任某一职务才升迁。

【采分点】久,使动用法;宜,适宜,非“应该”义;迁,升迁,不可译为“调动官职”。

4.翻(指传主虞翻)出为富春长。后翻州举茂才,汉召为侍御史,曹公为司空,辟皆不就。孙权以为骑都尉。翻数犯颜谏争,权不能悦,又性不协俗,多见谤毁,坐徙丹杨泾县。(选自《三国志·虞翻传》)。

后翻州举茂才,汉召为侍御史,曹公为司空,辟皆不就。

答案后来虞翻被所在州府推举为秀才,汉朝廷召他为侍御史,曹操当了司空,征召他(做官),他都不去任职。

【采分点】举,被举荐;辟,征召;就,就任,赴任。

三.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现象是文言文翻译中的重点,出题人一定会考察学生对词类活用的掌握情况。

词类活用的判断主要是根据语法来判断:

如名词活用为动词,有多种语法特征:两个名词连用,其一必活用为动词;“而”前或后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之”前“所”后、副词后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等等。然后再联系具体语境进行分析,确定其词类活用的类型,并据此推断其意义。

(1)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两种译法。一是换词法,用现代汉语的动词去换古汉语的名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译为“杀”。二是扩充法,将原单音节名词扩充为一个现代汉语双音节动词。如“沛公军霸上”,“军”译为“驻军”。

(2)名词作状语,一般要带“用……”“在……”“像……”的词语。

(3)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可译为“使……(动词)”或“以……为”(或“认为……是”)。

(4)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必须在其后加上相应的名词(人或物)。

【习题演练】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太古之人,或巢于木,或处于穴。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圣人为屋以居,冀免乎二者之患而已矣。(选自杜琼《雪屋记》)。

答案在树上居住会跌落,在洞穴里居住会生病。

【采分点】“木”“土”名词活用为状语,“病”名词活用为动词,大意对。

四.古今异义词。

二是类似今天双音节词的同形异义词,如“祖父”“妻子”“其实”等,一般情况下要把它当成两个词拆分开来翻译。

【习题演练】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黄武初,魏使曹休来伐,齐(指传主贺齐)以道远后至,固住新市为拒。会诸军遭风流溺,所亡中分。将士失色,赖齐未济,偏军独全,诸将倚以为势。(选自《三国志·吴书·贺齐传》)。

答案恰逢各路军队遭遇强风巨浪而顺水漂流淹没,达到一半。

【采分点】会,恰逢;风流,“风”指强风,“流”指巨流、巨浪;溺,淹没,落水。

五.疑难词。

考场翻译中一定会碰到疑难词的翻译。这是“拦路虎”,想用这些难词考查考生的语境把握和推断能力。遇到难词,先翻译其他有把握的词,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把整句话的大致意思推断出来,相对应的意思就是这个词语的含义。

如翻译句“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中的“尚”字,根据句境可以推断为“娶妻”。

【习题演练】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弘治甲子春二月丙午,予出按海北,取道新会县。县有厓门[注]遗迹,予偕知县罗侨吊焉。夜二鼓,乘汐出港,天未明抵岸。少顷至祠下,达观殿宇碑亭,考其营建颠末。(选自方良永《厓门吊古记》,有改动)。

注厓门:崖山,位于广东新会南大海中。南宋末,宋军与张弘范统帅的元军在此决战,宋军全军覆没,张世杰、陆秀夫等大臣及宋少帝赵昺殉国,宋亡。

答案不一会到了祠堂前,遍览殿堂碑亭,查考它建造的始末。

【采分点】少顷,不一会;达观,遍览;颠末,始末,其中“颠”本义是头顶,引申为“始”,也可据“末”推断为“始”。

文言文实词整理汇总篇五

本文关于古代官职的文化常识,进一步进行考点知识梳理。

举:推荐。(被)举荐任官。(“举孝廉不行”)。

行:去应荐。

辟:征召,召来授官。(被)召。(“连辟公府不就”)。

就:就职,任职。

召:召请来授官。(“累召不应”)。

应:应职,接受官职。

拜:任命,授给官职。(“拜为上卿”)。

迁:调动官职。(“再迁为太史令”)左迁,降职贬官。

转:调动官职。(“再转复为太史令”)。

徙:调动官职。(“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出:离京去外地为官。(“出为河间相”)。

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下国伊始”、“衡下车”)。

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视事三年”)。

除:拜官。除去旧职任新职。(“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乞骸骨:请求辞职,告老还乡。(“上书乞骸骨”)。

孝廉:被举荐的品行端正的人。

公府:官署。指三公的官署。东汉以太尉(掌管军事)、司徒(掌管政事)、司空(掌管工程)为三公,是当时最高的官。

大将军:位比三公。邓骘位在三公之上。

公车:官署,总领天下征召事务。设公车令。

郎中:官名。

太史令:兼管天文和国史。

河间王(刘政)的相,类似太守。

国王:指河间王。国,诸侯国。

尚书: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

第一类:表示授予、提升的词语。

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荐、举: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拜:授予官职。除:任命,授予官职;ナ:给予官职。

起:起用某人任以官职。ミ:在原官职上提拔。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第二类:表示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

转、调、徙:调动官职。补:补任缺职。改:改任官职。

第三类:表示兼职、代理的词语。

兼:同时掌管,兼任。领:兼任。署:代理,暂时担任。

权:暂代官职。

第四类:表示降职、罢免的词语。

贬:降职。谪:被罚流放或降职。

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

左迁:降职。罢、免:罢黜、免去官职。黜、废:废弃不用。

第五类:还有一些不表示职官的变动,但常常与职官结合在一起,可灵活翻译为执掌、主持的意思。例如:

知: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行:迁左丞,行徐州事。

主:掌管。例如《史记吕太后本纪》:“太尉绛侯勃不得入军中主兵。”(勃,人名)。

文言文实词整理汇总篇六

阅读文言文时,如果不了解古今汉语在实词方面的差异,不掌握古汉语实词的一些特点,阅读中会遇到许多的困难。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古今汉语在实词方面的差异,深刻认识古汉语实词的一些特点,大幅度提高文言文实词的教学质量呢?笔者认为,比较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法。

一、比较词的音节。

文言文中,双音节的单词占的数量比较少,大量的单词是单音节的。可是,在现代汉语里,双音节的单词占绝大多数。学生往往用学习现代汉语的习惯去理解古代汉语,把文言文中结合较紧密的两个单词当作一个词来理解。在教学中这类容易引起混淆的地方就需要作比较。例如《桃花源记》中的“妻子”是两个单音节单词,意思是“妻子儿女”,在现代汉语里成了一个双音节单词,意思是“男人的配偶”。又如《曹刿论战》里的“牺牲”、《出师表》里的“卑鄙”、《兵车行》里的“东西”等,都和现代汉语里的“牺牲”“卑鄙”“东西”的意义不同,都需要加以比较,通过比较有助于学生掌握这些词语。

二、比较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一个词起初只有一个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本义的基础上又会派生出新的意义。派生的新义就是通常所谓的引申义。比如“薄”这个词,《说文解字》是这样注释的:“薄,林薄也。”,这说明“林薄”是“薄”的本义。《活板》中“薄如钱唇”的“薄”用的是引申义;《促织》中“薄产累尽”的“薄”用的是引申义,是“少”的意思;《岳阳楼记》里的“薄暮冥冥”的“薄”,含“近”的意思,也是从本义直接引申出来的;《出师表》里的“不宜妄自菲薄”的“薄”是看不起的'意思,是从“少”这个引申义再引申出来的,等等。

三、比较词的古义和今义。

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有些词古今都用,但是含义却大不相同,不可随意以今义代古义。如“美人”,现在是指漂亮的女子,可是在“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中,却是当“妃子”讲。“亲戚”这个词,现在是指“跟自己的家庭有血缘或姻缘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在《孟子二章》中,“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一句中,亲戚指的却是“父母兄弟等”。《隆中对》里“猖獗”一词古义是“失败,倾覆”,今义是“横行无忌”。“众人”这个词今义指“大家”,可是在《伤仲永》一文中的“泯然众人矣”一句中,却是指“一般人”。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汉语的词义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些词古今都用,但意义却迥然不同。对古今词义的不同之处加以比较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

四、比较词的感情色彩。

词的感情色彩就是指词的附加意义,包括褒义和贬义两种。有些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褒贬色彩有着明显的差别。如“牺牲”这个词,在《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中,是泛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属于中性词,然而现在,这个词却是一个褒义词,是指“为了正义事业而舍去自己的生命或权利”。“卑鄙”这个词,现在是指“言语、行为恶劣,不道德”,带贬义,但是在《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委自枉屈”中,当“地位低微和目光短浅”讲,不带贬义。再比如“爪牙”这个词,在古代当“猛将”讲,是个褒义词,在现代汉语里却是个贬义词,比喻坏人的帮手。“gou当”这个词在《儒林外史》“这是万古千年不朽的gou当”一句中,当“事业”讲,是个中性词,现在成了贬义词,指“见不得人的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词的感情色彩的变化进行比较,不但有利于他们理解词义,也有利于加深他们对于句子的深刻理解。

五、比较词义范围的大小。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词的词义范围发生了变化,有的是词义所指的范围扩大了,有的是词义所指的范围缩小了。如“肉”这个词,在《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里“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这句话中的“肉”,是指鸡、猪、狗等几类家畜的肉。后来这个词意义就扩大了,现在我们一提到肉,绝不会仅仅理解成上述三种家畜,范围要大得多。“金”这个词,在古代泛指金、银、铜铁等金属。《过秦论》中“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中的“金”是泛指“金属”;《劝学》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里的“金”是泛指“所有坚硬的金属”。可是,现在“金”在一般情况下都是指黄金,范围缩小了。“河”这个词在古汉语中专指“黄河”,现在则泛指一般河流,范围扩大了。“菜”在古代指蔬菜,而现在则包括荤菜和素菜,范围也扩大了。再如,“天下”这个词古代指中国,现在则指全世界。

六、比较词义的强弱。

有些词古今都用,但词义的轻重不同,也有必要加以比较,加深理解。如“仇”这个词,古今都有“双方不合、存在怨恨”的意思,但是在古代使用时,词义往往比较轻。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仇”不能解释为仇恨,不是以刀相对,而是以言相对,语义不重。至于现代汉语里的“仇”,语义可要重多了,含有“不共戴天、你死我活”之义,多指“仇恨”“仇敌”等。又如“盗”字,在《智子疑邻》中“不筑必将有盗也”这句话里,是指“偷东西的人”,词义比较轻。在现代汉语里“盗”的词义可就重多了,多用来指“用暴力抢劫别人财物的强盗”。再比如“贼”这个词,在古代词义重,多用来指强盗,如《童区寄传》里的“二豪贼”的“贼”就是这样。现在“贼”的词义较轻,一般是指“小偷”。

七、比较同义词的细微差别。

如“坐”“跪”“跽”,这三个词表示的身姿、方式、情态有同有异。共同之处是两膝着地,区别在于臀部是否依着脚跟和上身是否挺直。“坐”,臀部依着脚跟,这种姿势比较安稳舒服。“跪”则臀部离开脚后跟,这种姿势比“坐”显得恭敬有礼。“跽”的意思是耸身直腰,这通常是心情急切或感到紧张时的一种身姿变化。又如“走”和“行”都是说明走路的动作的,但是它们有明显的区别。在古代“走”是“跑”的意思,如《口技》中“几欲先走”里的“走”就是“跑”的意思;“行”则同于现在的“走”,即“行走”。再如:“人”和“民”这两个词,所指的都是人类社会的成员。“人”与禽兽相对,是人类社会成员的统称。“民”的外延比“人”小,它的范围是“人”当中被认为愚昧无知的部分,即被奴役者、被统治者。

总而言之,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进行文言文实词教学的有效方法,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词义的理解,从而能大大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

文言文实词整理汇总篇七

意为“使者”,即“出使的人”

如:使使如秦受地。(《屈原列传》,前“使”意为“派”“派遣”,后“使”意为“使者”。)。

表假设,可译为“假使”“如果”等。

如:a.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阿房宫赋》)。

b.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献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1)叫,让,派遣。如:

a.遂命酒,使快弹数曲。(《琵琶行》)。

b.乃使蒙括北筑长城而守蕃篱。(《过秦论》)。

2)奉使命,出使。如:

a.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b.下官奉使命,言谈大有缘。(《孔雀东南飞》,“使命”即“出使的命令”。)。

3)主使,指使。

如:……周公之被逮所由使也。(《五人墓碑记》)。

4)使者。如:

(大王派一介之使至赵)。

5)使唤。如:

(人皆得以隶使之)。

文言文实词整理汇总篇八

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私人的,自已的,与“公”相对)。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3私见张良(私下,私密地)。

4丹不忍以已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利、私事)。

5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私交、秘密的活动)。

1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白色的.生绢)。

2则素湍绿潭,回清侄倒影(白色的)。

3彼君子兮,不至少餐兮(空,白白地)。

4素善留侯张良(向来,一向)。

5素餐:不劳而食,吃白食)。

6披心腹,见情素(真情、本心)。

7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没有文采的)。

1臣请就汤镬(热水,开水)。

2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汤药)。

3疾在腠里,汤慰之所及也(同“烫”,用热水焐)。

4汤池:1就温泉砌成的浴池2防守严密的护城河。

5臣请就汤镬(汤镬)。

6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

1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眼泪)。

2土皆垂泪涕泣(哭泣)。

3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涕零:流泪)。

4目泪下,鼻涕长一尺(鼻涕)。

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同伙,一类人)。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徒然,白白地)。

3徒以吾两人在也(只,仅仅)。

4班白者多徒行(步行)。

5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徒属:所属的人)。

6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门人、弟子)。

7高祖亭长,为送徒郦山(指服劳役的犯人)。

文言文实词整理汇总篇九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文言文是中考必争之地,五天复习决胜中考文言文。历届中考证明,凡是文言文分数高的考生,其中考语文分数都比较高。但同学们在复习文言文上往往有一个误区:因为老师已经不同程度地领着学生对文言文进行了复习,这使得他们自我感觉良好,认为已经复习得差不多了,不需要再下什么功夫了。殊不知这正是“半瓶之水”,大多数同学只是在“面”上掌握了些许知识,而真正落实到“点”上,许多同学还是会因为知识掌握不准确、不细致而败下阵来。因此在中考前的5天同学们要自己再复习一遍:

第一天:专攻背诵默写。

文言文要求背诵默写的篇目较多,虽然同学们基本上能够背出,但要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颠倒语序、不写错别字就没那么容易了,更不用说对一些语句的理解性记忆了。所以把默写功夫做到细致准确、一字不差、深刻理解、灵活运用才能达到中考要求。

第一步:大声诵读。诵读确实是背诵的好方法,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你不妨大声诵读古文古诗,每篇连续诵读五遍以上,一方面通过诵读可以强化你对文章的再熟悉,另一方面随着诵读数的增加会逐渐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即自己对文章的感悟、体会,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另外,随着诵读的深入,你对每句话的意思也会更明白,有的同学读完一句古文,这句话的意思也会马上在他的脑海出现,这就是对古文相当熟悉的结果,这个步骤做得好,也会为下面的句子翻译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步:出声背诵。在前面大声诵读的基础上,现在可以完全抛开书本,出声背诵,每篇连续背诵五遍以上,你会发现在第一、二遍时你有一些生硬,到三、四遍时你已相当流利了,到五、六遍时你已完全熟练地掌握了全文,而且不会发生漏字、添字和语序颠倒的情况了,这时候让你背错都难了。

这两个步骤中,出声是关键,因为读出声音来是对人的记忆功能的再重复,能起到在心里默背的功效,而且出声也使得同学们能随时发现、检查自己的错误。尤其对一些背诵准确度不高的同学而言,出声背诵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第三步:背熟文章之后,便是保证字的正确率。这时候,你可以再拿起书本,一行一行看下去,将容易写错的字多练几遍,保证不改字,不写错别字。这一步骤是收尾工作,如果做不好,前面的努力将尽弃,所以要认真对待。

第四步:勾画出每一篇古文、古诗的名言警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揭示主题、中心的.关键性语句(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等),描写山水环境的语句(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等)和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如“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将这些句子重点背诵,并理解它在文中的作用,以备理解性记忆之需。

第五步:做一些理解性背诵的题目,仔细咀嚼题干的要求,抓住关键字来思考该回答哪些内容,注意在回答题目时有可能要作一些细微变化。如“安陵君拒绝秦王易地要求的理由的句子”和“唐雎拒绝秦王易地要求的理由的句子”是不相同的,同学们很容易混淆。这道题要抓住“理由”二字回答,答案应是“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和“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其他的话均不是理由,所以不应写。

第六步:对于某一篇古文、古诗的理解性背诵,理解起来还是较简单的;而对于在所有学过的文章中搜索符合题干要求的语句,难度就大多了。这只能要求同学们多积累,多贯通,如积累一些描写山水景色、战争残酷、爱好和平、悠闲自得的心境、自然环境、友情等方面的句子,给它们加以归类,有意识地逐渐扩大你收集的范围,在答题时可多想几个诗句,然后选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保证万无一失。

第二天:文言实词的掌握。

文言实词一向是文言考试较容易得分的部分,一些同学虽然已掌握了大多数的实词解释,可是还会在准确度上打折扣,这时你不妨自己动手一课一课地整理归纳一下。首先,整理一些特殊的实词:通假字、典型的古今异义、词性活用和一词多义现象,这样整理下来一是拓宽思路,提高迁移能力,二是掌握扎实,记忆深刻。其次,整理一些虽不特殊但却很重要的实词:在现代汉语中仍有生命力、仍在使用的实词和书下注释中的实词。

这一部分的整理很关键,因为实词的掌握不仅是读懂课内文言文所必需的,也是阅读课外文言文所必需的,只有扎扎实实地掌握每个实词的确切意义,了解它的一词多义,我们的文言语感才会逐渐形成,才能在阅读课外文言文时举一反三,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文言文打下坚实基础。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整理实词解释时,要依据课本中的书下注释为准,绝不能模棱两可。

第三天:文言语句的翻译。

文言语句的翻译实际上是在对整篇文章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在第一天朗读文章的时候,就给句子翻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句子翻译又要特别注重句中关键实词的理解,所以第二天的实词整理又为它打下一层基础,那么,句子翻译就显得轻松多了。在全面翻译课文的基础上,同学们不妨再一课一课地重点整理这些文言语句:首先,整理课文当中的名言警句,揭示主题、中心的关键性句子;其次,整理课文中带有句式变换的句子,如倒装句、省略句;再次,整理句中含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的实词的句子;最后,整理文中有固定格式、常见格式的句子。

值得一提的是,句子翻译是以文言实词的掌握为基础的,句中的几个重点实词的意思理解了,这句话的翻译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基本功要掌握扎实。句子翻译还重在培养语感,有了一定的基础,才能在文言阅读中以不变应万变。

第四天:课内语段阅读的把握。

语段阅读也是在对整篇课文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第一天的课文诵读已让同学们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我们还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整理:首先,概括每篇课文的中心,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并概括段意;其次,找出文中重点段落(能反映中心或体现作者心情的段落),体会它带给人们的启示、蕴涵的深刻哲理;再次,找出文章中心句和重点段落中的关键句,并体会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最后,把握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语言的特点等。

这一部分中的中心句、关键句可以和理解性背诵的语句联系起来,它们是相通的。答题时只要把文章的大方向(中心、写作目的、思想感情)把握住了,其他的题也就不会难倒我们了。

第五天:全面补漏补缺。

将前面4天复习中出现的难点再看一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