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宁波汤圆散文范本(优秀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10:08:24 页码:11
最新宁波汤圆散文范本(优秀12篇)
2023-11-24 10:08:24    小编:ZTFB

总结是对自己思维的整理和梳理,进而提升思考能力。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并总结一些重要的经验和教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案例和经验分享,希望能为大家提供新的思路和创意。

宁波汤圆散文范本篇一

过了足足三百六十五天,又迎来了新的一年,马年!在那天晚上,我学会了包汤圆。

当春晚开始的时候,我就开始了包汤圆的课程。奶奶首先让我看了下她是怎么做的。首先呢,把面粉揉成一个球,然后在正中央用大拇指按成一个窝窝,把馅用勺子舀到里面,最后揉成一个圆。又白又圆的汤圆就完成了。看着奶奶做得那么快,就像专业人士一样,我觉得会这汤圆很好做,就提出想和奶奶一起包汤圆的要求。

奶奶同意了,但是只允许我包一个,而且要自己吃自己包的那个汤圆。我对自己充满了十足的信心!我对奶奶说:“奶奶,第一个要是我包得好,就让我多包几个,好不好?”“好!反正你自己吃你自己包的,”

我按照奶奶教的包了好几个汤圆都没包好,我顿时觉得自己不适合这样的方法。在我快要放弃的时候,我想出了一个主意:先将面粉揉成一个圆,再用大拇指向正中央按成一个窝,把馅用勺子舀到里面,然后捏成饺子,最后再揉成汤圆。我按照这个方法,做了好几个,个个都是成功的。

就是这样,我包好了七个汤圆,还被奶奶表扬了呢!

现在我觉得,包汤圆还真好玩呀!

宁波汤圆散文范本篇二

今天是元宵节,仅仅在网络上感受到了一丝节日的气氛。上班一周,人在上海,心还在老家。

早饭时间,食堂里依然排着长长的的队伍。轮到我的时候,元宵已经没有了,没有就没有了吧,对于这些所谓的元宵,我没有丝毫的期盼。

元宵节日吃汤圆是由来已久的习俗,看了网上关于汤圆和元宵有什么不同的撕逼与科普文章之后,我依然分不清哪些是汤圆,哪些是元宵。不愿意也不想分清楚,在我的世界里,没有元宵,只有汤圆。

老家的春节,每家每户都要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汤圆是手工制作,又大又圆,一般都是实心,偶有包了芝麻馅的,都是以甜甜的味道为主。外面的汤圆,花里胡哨,丧心病狂,什么玩意都敢往里塞,简直是为所欲为,暴殄天物,对此,我表示极大的愤慨和强烈的谴责。

我固执地认为,元宵和汤圆都是同一种生物,只不过是两个不同的叫法而已,只有甜或者不甜的才配叫汤圆,其他口味的,一律视为异物。

超市里的汤圆,有芝麻的,有花生的,有大的,有小的,各式各样。无论包装有多精美,总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怪味,也许是防腐剂,也许是其他,无法用苍白无力的语言来表达我的失望。

挑战我认知和味觉极限的是肉汤圆,至今想起依然耿耿于怀,从那以后,唯恐避之不及。今天中午,当上海土著流着哈喇子,再一次眉飞色舞地和我说起肉汤圆的美味时,我的胃部一阵翻江倒海,强忍万分不适,像看着怪物一样看着他那拙劣的表演。

下午,同事来闲聊,我放下手头的工作,滔滔不绝地和他说起了家乡的美食,无数次的重申,那些美食必须是老妈亲手做的',外面买的,根本不是那个味。一时之间,我也和那位上海土著一样唱起了自以为是的独角戏。

味觉记忆,根深蒂固,相伴一生。小时候吃惯了掉渣月饼,长大后,见到广式月饼就皱眉头。喜欢什么样的口味,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有关,素汤圆也好,肉汤圆也罢,各有各的好,自己满意就行。

多年在外,已经适应了漂泊的生活,从北到南的饭菜也能吃个七分饱。要想吃得十分饱,只能回老家。

在上海,想吃真正的汤圆,可以用麻球来替代。想吃最好的汤圆,还是回老家,和家人一起。

宁波汤圆散文范本篇三

宁波汤圆名闻遐迩,以其皮薄馅甜、糯滑可口而深受消费者欢迎。我们宁波人习惯把汤圆叫做汤团,把汤圆的小弟弟酒酿圆子叫做酱板汤果。

我小时候过春节,大年初一清早吃的一直是酱板汤果,只有客人来了妈妈才会给大家吃汤团。这儿习惯将农历正月十四作为上灯夜(也就是元宵),那一天的晚餐也是酱板汤果。

无论是汤团还是汤果,都得用糯米粉制作而成。过去在我们乡下都是自己磨的粉。先将晒干了的糯米和粳米按一定的比例混合,放在清水中浸泡几天,然后拿到石磨上去磨。石磨有大有小:大的磨由一个人把磨,另外一个或两个人推磨,把磨的一边将带水的米舀入磨孔,一边把着磨担;磨担的小把插在磨把的圆孔里,丁字形的磨担那一横的两头由一条人字形的绳子悬挂在房梁上,推磨的人双手把在那根横木上来回推拉,带动石磨转动。像我家这样的小户人家,磨的粉不多,就用小石磨磨粉啦,母亲一个人一边推着石磨转动,一边添米加水,吱吱啊啊的,几个小时就完成了。磨好的水磨粉装在一只抽粉袋里,埋进草灰之中将水分抽干,拿出来就可以做汤团或汤果了。后来有了小钢磨,那磨的是干粉,省去了抽粉这一环节,将干粉兑上水就行,省事是省事,可这味道就大不一样了,绝对没有水磨粉那么细腻、柔软,滑溜可口。

将抽干的糯米粉反复揉捏再搓成粗细像小拇指那样长长的一条,然后摘成一小段一小段的搓成圆球形,这就是汤果了。如果在下锅以后再放一块酱板,就成了酱板汤果。

甜酒酿我们宁波人称之为酱板。一般都是自己在家里制作的,农村的的老人基本上都会搭酱板。选择上好的粳米或糯米蒸煮成稍微干一点的米饭,将它凉在团匾上,不断地拨动,使饭粒分散,不粘在一起,等它冷却后均匀地拌上碾碎了的甜白药(这种白药懂得秘方的人会自己做,一般人都是到商店里去买或向人家讨要一点),然后将拌好药的米饭一层层地装入瓦甑里,边装边用双手按结实,最后在中间挖出一个孔(也有人在装饭的时候就在中间插一只玻璃瓶,等饭装满了,再将瓶子抽出来,这样孔沿就非常光洁),只要把这只瓦甑放进酱板窝里,让它发酵就行了。所谓酱板窝就是一只竹箩,里边的四周围上早稻草,(不能用晚稻草,因为早稻草保暖性好)再铺好棉袄、棉裤之类,形成一个保温筒,为了增高温度有时候底下还会放一个火熜。搭酱板的'关键就是温度,那时没有温度计,全靠手的感觉,太冷了酵发不起来;太热了,酱板会发酸。几天以后,酱板出窝,中间的孔里全是酱板滷(俗称酒酿),舀一口尝尝,那是又甜又香,不胜酒力的朋友喝了说不定还会醉呢。

在煮汤果的时候,切几块酱板在里面,真是增色又增味,看到它绝对令你垂涎欲滴。

如今的汤团,馅子可谓花色繁多,无奇不有。过去我们乡下的汤团基本上都是清一色的芝麻猪油馅,虽然品种单一,但是决不掺假、掺杂,口味绝对纯正。

芝麻是自己种的黑芝麻(当然不会是用白芝麻染黑的冒牌货),收下来以后晒干了备用,要做汤圆的时候还得经过反复的挑选、清洗,然后再把精选出来芝麻炒熟以后放进一个很小的石臼里,用石捣子头慢慢地将它捣碎,要求是越细越好。

猪油必须是从刚宰杀掉的家猪身上取下来的板油,仔细地去掉包在外面的那层皮以后切成骰子那么大小的方块和碾碎的芝麻一起均匀地拌和,使劲地揉捏,让它们融为一体,并根据各自的口味掺和进白砂糖。在制作的过程中,要随时将猪油中的残渣清理出来,不得有半点马虎。如果秋天有心收下了桂花,做成了糖桂花,放进这芝麻猪油馅中,那可真的是锦上添花啦!(有人为贪图方便,不用生猪油,而用熬好的猪油,那味道可就大相径庭了)。

万事俱备,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包汤团。宁波人常说:“肉切大奸,汤团包小乖。”想想也对,肉切得很大,客人一怕吃相不好,二怕吃不了,就不敢吃;这汤团包的小,皮薄馅多好吃,但不好包。这汤团想包的小,那没有一点耐心和技术恐怕是不行的。关键之一是糯米粉要调得干湿恰当:太湿了,立不住,容易塌;太干了,包不住,要开裂。放馅子、包汤团的手法其实和包小笼包子基本一样,那也是熟能生巧。

快节奏时代的今天,什么都机械化、电气化了,商场里多的是现成的酒酿、小圆子、汤圆,买回来烧一下就成,甚至还有即食的。方便是方便,就是少了点什么。真想再吃一碗妈妈亲手做的汤团啊!

宁波汤圆散文范本篇四

元宵节期间,我们家都会举行包饺子的仪式。

元宵节为什么要包饺子?因为这是正月十五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春归之夜是用灯笼和饺子上的谜语来庆祝的,我们家也不例外。

元宵节那天早上,我早早起床,准备包饺子。我对奶奶说:“我也要打包。”

奶奶说:“好吧,你可以打包,但是要好看。”

“好的!”我高兴得跳了起来。

包饺子不难,但我无论如何也不能好看。奶奶提醒我:“可以按照包饺子的方法一步一步来。”于是我用了奶奶的方法,但是包装不好看。

我没有放弃。我一直用“失败是成功之母,奋斗是成功之父”这句话来激励自己。然后,我又包了几个,最后包的饺子越来越好了!然后,我把剩下的都包好了。

这时,我爸妈刚起床。我给他们看我的饺子,他们点头称赞,说我的包包不错。最后奶奶把饺子放进锅里,煮好后我吃了一碗好吃的饺子。

经过这次亲身经历,我发现做事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就像诺贝尔发明炸药一样,虽然弟弟阵亡,父亲残废,但他坚持不懈,并不气馁,最终发明了炸药。

宁波汤圆散文范本篇五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又到了一个新年,我们家的年味越来越浓。才一月二十妈妈就开始准备祭祀了。

每逢过年我最难忘的就是守岁、闹元宵和祭灶神这三件事了。先说说守岁吧!守岁是中国民间在除夕的习俗,又称熬年、点岁火等。守岁的风俗是在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守岁谓之“燃灯照岁”,即是大年夜遍燃灯烛,据说此照过后,就会使家中财富充实。守岁亦指在除夕夜一家人团聚,并且熬夜迎接阴历新年的到来。

闹元宵是中国节日民俗传统活动,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唤,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上元节”。

最后来说说祭灶神,祭灶是一项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的传统习俗。旧时,几乎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的.神位。传说他掌管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人们崇拜,祭灶时还要在灶王爷嘴上涂上糖,以求他在玉皇大帝面前只说好话不说坏话。

这就是我的宁波年,这就是我们的中国节。

宁波汤圆散文范本篇六

年,是中国传统习俗必不可少的,春节一到,人们就关闭店门回家过年。

年夜饭当然也少不了,大年三十,我们一家人围在一起,一边看春晚,一边吃年夜饭,我坐在中间,嘴巴张得老大,盯着电视一动不动,爸爸和爷爷喝过酒后,脸红红的,就像年兽一样。吃好饭后妈妈和奶奶一起收拾桌子,奶奶洗碗,妈妈擦桌子,收拾完后,我们坐在沙发上,一边说笑,一边看着春晚。12点一到,我们就互相拜年,在微信里抢红包,我和爸爸一起跑到外面点燃鞭炮,我开心极了。

初二,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外婆家吃团圆饭,外婆那边的'亲戚很多,多到连一桌都坐不下,所以,我们小朋友后吃,大人先吃,外婆在厨房里忙这忙那,都顾不上吃饭了。中午吃好饭后,外婆把我们叫到房间,将一个个红包递到我手中,拿到压岁钱的我表面冷漠,但其实心里早已乐开了花。下午,大人组队去搓麻将,而我们小孩则是组队去看电影,去电影院的路上,鞭炮声“啪啪啪”的响个不停,大街上可热闹了。

晚上,大人依旧是搓麻将,但我们就不一样了,我们则是和外公外婆一起包饺子、包汤圆,有时我们还要搞怪,在饺子里包葡萄,汤圆里边没有馅,大人们搓完麻将,夜宵时间也到了,当我们看见他们吃到“幸运饺子”和“幸运汤圆”时的表情时,我们忍不住就大笑起来。

宁波汤圆散文范本篇七

我的家乡在一个遥远的地方,叫沙河,那儿虽不富裕,但风光美、人情美、清闲、恬静是最大的特征。以前,房子是用土砖瓦片拼做而成的,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大部分都是平平整整的清清爽爽的楼房了。但门前的河水还是那样清晰见底,山还是那样翠色欲流,人们还是那样的热情友爱。

春天一到,万物复苏。小草探出头来哟,那是春天的眉毛吧!花儿微笑着向人们招手,那是春天的笑脸吧!鸟儿伴着河水欢快的节奏、歌声脆碎人心,那是春天的舞步!风儿轻轻吹过柳条,它在和春天谈话呢!夏天一到,炽热的阳光使大家都不敢出门。但勤劳的农民们还是一如既往的拿起锄头,挑着铲子在田里干活,但夏天雨水及多,河里发洪水的次数也多,所以河里总有挖不完的沙子。沙,可以卖钱,也可以用来造房,这可是现在家乡农民们赖以生存的活宝呢!

秋天,是什么一片又一片,金灿灿的金花掉落呢?原来是那刚枯萎的调皮的叶子,像金丝雨一般,落在河面,落在桥上,落在山林,落在老黄牛的背上。总之,这成熟的气息使大家在大老处都能闻到,及手可触,决不比“洛阳城里见秋风”差。冬,是最美丽的。大雪纷飞,雪花停后,到处一片雪碧斑白,这是雪姑娘送给村庄的白衣裳吧!小朋友们都在打雪仗,堆雪人。此时的河面以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可以观看,但千万不要踩啊,说不定还没结好呢!猜你一定被这乡村风光给迷住了吧,如果有兴趣可以在暑假时间来亲自体验乡村这特殊的趣味啊!

宁波汤圆散文范本篇八

一年一度的清明临近,母亲便有些坐不住了,因为四年没有回家为姥姥姥爷扫墓,在母亲心中便觉有些不孝;但是母亲毕竟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今年的腿痛尤甚往年,车马劳顿怕母亲吃不消。经过我们兄妹三人和父亲轮番游说,终于成功,由我们兄妹代替母亲回家扫墓。

诸事妥当,定在周日出发。但是气象预报说明日雨夹雪,心中便很惴惴,料想明日之程风雨相阻,一路上要吃些苦头了。凌晨五点出发,却发现风平浪静,原先阴沉的天气竟也渐渐散开,透出一抹阳光,不禁唏嘘,敢莫是姥姥姥爷一生良善,地下有知,也在保佑我们少受些苦头。

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中,两个多小时的路程不知不觉就到了,来接站的是四大爷家的义哥和老舅家的表姐。多年不见,岁月的痕迹越发明显。一路上说说笑笑,很快就到了四大爷家。(注:四大爷已作古多年,前文有《那一丛灿烂的的桃花》略记)四娘久病在床,近二年愈发糊涂,只记得记忆深处的那些事,而眼前如何告诉也是不知!看着四娘,不由得又想起了四大爷。

闲聊了一会,外面义哥已经准备好了车,先办正事吧,先去给爷爷奶奶上坟。(注:父母是一个村的。爷爷在父亲十岁时就去世了,奶奶据说是我三岁时没的,所以爷爷奶奶只是血缘上的亲人,根本没有丝毫印象,更谈不上感情。)一会来到坟地,农村的坟地其实就是自家庄稼地里腾出一块。先拜祭爷爷奶奶,化纸,行礼。然后拜祭四大爷。四大爷作古很多年了,但是不知怎的,看到四大爷的'坟仍有一种想哭的冲动!心里酸酸的。坟地后那片桃林,纵横交错,桃枝上已经孕有若干花苞。俯下身子,点燃烧纸,一张两张,心中默语:愿四大爷天国有知,保佑四娘,保佑一家平安。愿四大爷天国安详!

回来的时候,老舅和表哥已经在等我们了,下一个行程是给姥姥姥爷上坟。由于表姐经常照看打理,坟上倒没有衰败的气息。一行人带了好几斤烧纸,表姐开玩笑说,“你姥爷得病后爱钱如命,就给他多寄点,花不了存银行里!”我的脸上虽然笑着,但是明明有种咸咸的东西流出来。对着姥姥姥爷,郑重的磕了头!心中叨咕,愿姥姥姥爷保佑父母健康长寿。

回来的路上,我提议到老宅看看。推开院门,满目荒凉。记忆中的那株枣树已荡然无存,院中凌乱地堆放着许多闲置物品,墙体已经开裂,似乎随时有可能坍塌下来。由于许久没有人住,这座老宅经历多年的风吹雨打体力严重透支!哎!再也见不到那株枣树了!它曾经那么茂盛,那么蓬勃,硕果累累。每当我们放暑假的时候,姥姥姥爷还有四大爷就会写信或者托人带口信叫我们回来。姥姥会在第一时间用竹竿使劲的打枣,恨不得一竿下去全打下来!若干年后,姥姥得病过世,枣树也跟着死去了!人们说,是姥姥和枣树有感情带走了!但是没想到的是,开春后竟又奇迹般的活过来了!但只是活了三年,姥爷过世后,它就再也没活过来!

印象中的老宅,或者说心灵深处的记忆,应该是一对慈祥善良的老人和一群嬉戏打闹的孩子,在夏夜的枣树下,躺在藤椅里,看天上的星星,听姥姥讲久远的故事。

看着眼前的一切,心中暗暗有些后悔。为什么要看这些?独自转到僻静处,抹去了正在外溢的泪。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宁波汤圆散文范本篇九

刚醒来,感觉自己是被鞭炮叫醒的“噼里啪啦”地作响。不用想,我就知道――过年了!

还没等到“年”――这个顽皮的小男孩到来,就早已让人们听见他那轻盈的`脚步声了。离过年还有好几日时,就开始贴对联、挂灯笼、做年糕、谢年、大扫除、买年货――――好热闹!这时,宁波已充满了年味――阿拉过年类!

大年初一,一大早我就和爸爸去爷爷家拜年了。我高兴地说:“爷爷奶奶,新年好!祝你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我的祝福赢得了爷爷奶奶的微笑和装在红包里的压岁钱。在路上,到处可听见人们用亲昵的地方话道着“新年好”,真是礼轻情意重!早餐,当然是一碗热乎乎的汤圆。汤圆可是我在昨天晚上包的,看起来有点奇形怪状,有些还漏了馅,但吃起来却有一种别样的味道――这就是年味!

新年第一天,人们总是会去亲戚家聚餐,我们当然也不例外。临近中午,爸爸开车带我们去大外婆家里吃饭了。开吃了,亲戚有十多个,一齐围坐在大桌子旁。大家一齐举杯,互相道着新年好。桌上有好几道宁波人过年爱吃的菜:春卷、鳝丝羹、呛蟹,好一股年味!

晚上,天刚擦黑,鞭炮就响起来了。欢笑声,鼓掌声,连成一片。一边听着鞭炮声,一边看着春节联欢晚会,好一个春节!

宁波汤圆散文范本篇十

刚吃过年夜饭,又到了元宵佳节。正月十五的下午,从小区楼下传来小朋友的欢快朗诵声:“广场上,真热闹,摆满元宵原材料。你搓搓,我按按,大家动手做元宵。比一比,赛一赛,元宵游戏真好看。”元宵佳节吃汤圆。

我家也开始包汤圆了。外公买来包汤圆的菜馅儿,我和外婆还有妈妈都准备开始包汤圆。

外婆先搓好糯米面团,再拌好菜馅儿,最后才开始包起汤圆。外婆说要先把面团做成一个小“碗”,再将菜放入小“碗”中,最后慢慢收口,把“碗”变成一只白白胖胖的“独角兽”。我学着包了一个,可是菜都快漏光了,失败了,所以我坚持再做一个,比第一个包的好多了,后来,我有了把握,又包了许多个,一个比一个漂亮,一个比一个包得熟练,过了没多久,汤圆越来越多,一共包了四十六个,大家包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过了一会儿,终于把汤圆包好了!包汤圆也成为了我的'一项本领。

外婆将一只一只“独角兽”扔进锅里,它们象一个个白气球沉在水底,过了一会儿,汤团一个个慢慢地浮出水面,已经煮熟了。

大家吃着美味的汤团,糯糯的,香香的,可好吃了!我心里觉得美滋滋的,想:自己包的汤团味道就是不一样!妈妈说:“吃完元宵汤团,就意味着马上要正常工作和学习了!”我吃着汤团,默默咀嚼着年的味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宁波汤圆散文范本篇十一

它看起来很圆,闻起来很香,吃起来很甜,你知道它是什么吗?对了,它就是宁波的著名小吃———汤圆。我还亲手做过了呢!

春节的`时候,我总爱和外婆一起包汤圆、吃汤圆。“搓搓,搓搓搓……”厨房里再次传来我和外婆包汤圆的声音。只见我轻轻地把一小块湿软的面粉搓成一个胖胖的圆球,接着再使劲地把圆球压扁,然后再把搓好的芝麻馅给包进糯米里,最后把糯米搓成一个大圆球就完工了。不过芝麻可千万不能漏出来,不然煮的时候汤圆就会裂开来了。

煮好后,我和外婆津津有味地品尝着我们自己做的汤圆。后来,我觉得汤圆还不够甜,就又在碗里放上了一些“糖桂花”,这样,小汤圆就变得更加美味、可口了!

“哈哈,汤圆你真美味,不愧是宁波的著名小吃!”

宁波汤圆散文范本篇十二

城里的年味是越来越淡了,因喜好热闹,便赶到乡下,体验真正浓郁的老宁波的过年气息。

大致到了腊月,村里的家家户户便要开始赶制年糕。陆陆续续地向那年糕作坊上报分量。到了做的日子,孩子们自是很欢喜,可以跑进蒸汽腾腾的老作坊,在大人的身边伶伶俐俐地穿梭,摸摸老旧的器具,用脏脏的'小手偷捏下竹篓里芳香四溢,早已熟透的白粉,放进嘴里,再顺势取下才刚做好的软软胖胖的年糕,就着咸菜,那个味儿!我们这般捣乱,却美其名曰“帮忙”。

再过一两个日子,外婆便要买来新鲜的鳗鱼,用盐和蒜末儿往上一擦,再洒些自家酿的酒,往窗前一挂,很是喜庆。

腊月二十八,全家老小便聚齐了。装模作样地人手一块抹布,扫帚什么的,扫得老屋喜气飞扬。我们呢,则更喜欢去大水缸边转悠,时不时从缸边抠下一块薄冰,趁人不注意,塞进别人的衣领里,听着人家冻得大叫,自己却也被暗算,堂中一片欢声笑语。

转眼到了大年三十,不管是走得多远,忙得多呛,都必定要回到家,吃上一顿年夜饭,尝尝外婆这熟悉而又陌生的做饭手艺。吃了饭,全家上下便聚在堂门口,乡下是不兴起什么彩色壮观的筒式鞭炮,只是用竹竿一挑那大串的达二米的老式炮炸,噼噼啪啪响个不停,随即弥漫开一股烟味,可村那头又回应似的响了起来。

鸡一鸣叫,正月初一的忙碌便开始了。一早醒来,第一眼见到的便是枕过夜的压岁钱。接下来,孩子们便要随父母走亲访友,上门拜年。好容易过了上午,下午可就丰富多了。卖“咚咚糖”的,摇着拨浪鼓,在孩子中间,神气地收着钱,时不时拉拉破毡帽,吐口唾沫。再不就围着外婆,看她炸出那香喷喷,金灿灿的“春卷”,用手捏起一根,外焦里嫩,回味无穷,再舔舔沾满油的手指,往新衣服上一擦,便跑去门外摘冰凌玩,总之,在家呆着,却闲不下来。

乡下的年总是有滋有味,保存着老宁波的味儿。

乡下的新年,真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