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苏州园林教学设计范文(实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3:59:27 页码:10
2023年苏州园林教学设计范文(实用14篇)
2023-11-13 03:59:27    小编:ZTFB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一些隐藏在琐碎事物背后的规律和原理。无论是写作文、写报告还是做研究,我们都需要明确我们的研究目标和方法。以下是一些经验丰富的人士分享的总结经验,可以从中获取一些灵感和建议。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理清说明的顺序。

2、体味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揣摩用词的准确、严密、生动。简要了解部分说明方法。

3、领略作者笔下的图画美,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古老园林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以“梦境”形式导入:以老师的一个梦来引出对于苏州园林美景的介绍,“人在画图中”,激发学生探究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创设的“画图中”的情境中。

二、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1、2段。

学生继续配乐朗读余下部分。

读完课文,思考。

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说明文。

知识归纳整理(板书)说明文类型: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三、自主式阅读课文。

1、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应从下面几方面入手?(说明文阅读方法指导::明确说明文的对象,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理清说明的顺序,找出说明的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

四、合作式解读课文。

1、课文先后多次提出“图画”,请同学再仔细阅读课文,用“圈点法”找出带有“图画”字眼的这些句子。(学生回答,相互补充,共有10个句子。)。

2、概括说明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总到分,从大处到小处的逻辑顺序。

3、知识归纳整理(板书):说明顺序相关知识(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五、互动式精析片段。

说明方法特点作用。

举例子先介绍一种现象或说明一种道理,然后用具体例子作例证。增加文章可信度。

作比较通过与同类及相关的事物作比较,显示彼此异同。容易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打比方凭借事物间的相似点,把此物比作彼物,从而突出此事物。使要说明的对象形象可感。

列数字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的特征。通过数字获得对说明对象的准确了解,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引用引用文献资料、名人言论、古今诗词、农谚俗语来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下定义用准确、简明的语言揭示事物的特有属性。便于使读者对说明对象获得清晰的概念。

作诠释用概括的语言对事物的某一方面作解释。不是精确的科学定义,有助于说明事物的特征。

分类别把说明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小类,然后逐类加以介绍。便于将复杂事物说得眉目清楚。

列图表是文字说明的一种辅助方法。使说明对象简明清晰。

摹状貌如同描写一样的表示说明对象的外部特征。使说明对象形象,明晰。

十大说明方法,有的我们比较陌生,但有的我们似曾相识。我们就从最简单、最容易理解的入手,你能从文中找出使用了作比较、打比方说明方法的句子吗?同桌间相互找找看。

2、说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我们不妨来探究一下说明文语言的个性特点。

使用打比方说明方法说明的事物,现在语言上有什么特性,你能告诉我吗?--生动性。

除此之外呢?说明文语言还会表现出其他的什么特点?请看几个例子:

例子一,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子二,体现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

归纳概括: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准确性、严密性、生动。

六、课堂小结。

古老的作为世界遗产的苏州园林,虽落成在昔日,却凝聚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之美。而语言学家叶圣陶老先生的精炼之笔又将这美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字里行间。今天,我们同样打开了一把古色古香的“说明文”之扇,对三大文体之一的说明文有了最基本的了解。有关说明文的相关知识,我们将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学习、领会并运用。

七、布置作业。

当个小导游,结合本课你学习说明文的体会,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写一个片段,来介绍美丽庐中校园中的一景。要求:恰当地运用你学过的若干种说明方法,注意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300字)。

八、板书设计。

扇形板书:说明文相关知识。

九、课后反思。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篇二

1、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还是太少。《苏州园林》是一篇美文,应让学生多读,在美读的过程中领略苏州园林的美。可我老是怕时间来不及,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过于仓促。另外我还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苏州园林的美。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和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但同样的,给学生想和说的时间还不够充分。

2、分析四个“讲究”时,有些地方过于罗嗦;时间没有分配合理,所以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

3、这堂课作为第一课时,也是本单元第一篇说明文,应该在上新课时将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做以回顾并且熟悉(上学期学过说明文的定义、说明文的分类、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以及说明文的结构),这样也许效果会更好。

4、本来准备的是用多媒体上课,因为这里的学生都没有去过苏州园林,让他们只是读课文根本就不能有什么收获,想象不到园林到底是什么样的,所以只有通过欣赏苏州园林的图片让学生在脑海中对此有个直观的了解,这样对上本课有很大的帮助。

5、拓展部分“以导游的身份介绍苏州园林的某一处景物”这一个题目对于本班的大部分学生而言比较难,或许可以改成“选一处苏州园林的景点来详细介绍”会更好一些。

针对以上的情况,我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努力、认真的去克服。认真备教材、备学生。在课堂上让学生养成自己对某事的看法用自己的语言能表达出来。应把课前预习落实到实处。在课堂上多深入、以此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篇三

1、初读课文,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

2、品味文章语言,深入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

品味本文语言准确、简洁、生动的特点,感受字里行间所透出的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

教学生学会依据一定的方法品味文章语言。

生:对!(部分重重地点头)

师:选择一种你认为可以释放心情的方式,让自己平静下来!

生有的长舒一口气、有的伸了个懒腰、有的和同伴闲话几句。

师:整理好心情了,用心欣赏一下这几幅图片(播放课件)你看到的是哪里的景色?

生:苏州园林!

师:请你齐读课题,老师板书上去。(生读的拖音、无力)读出你刚才看到的苏州园林,再读!(再读有了感受,有了情感)

师:你对这了解多少?

生:我知道有一句话是称赞苏州园林的:“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生2:苏州园林有拙政园、沧浪亭、留园、狮子林等著名的园林。

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叶圣陶先生走进苏州园林,了解更多关于苏州园林的知识。

首先请大家速读全文,任务有二:一、划出文中的生字词;二、补充完成老师未完成的副标题:苏州园林——的园林。好,开始!

学生自学5分钟。

师:读完课文,生字都认识了吗?来,找一位同学读读看!

生读(准确)请你领着大家读一遍。(生领读)

师:在这些字词中,哪个字最难写?

生:壑!

师:需注意什么?

生:这个字上边左半部分有一横,很容易丢掉!

师:感谢你的提醒!请大家拿起手中的笔,把这个字写一遍。(巡视,大部分同学写的上宽下窄)中国字是方块文字,你要把字写匀称,上宽下窄那是大头娃娃,再写一个!(生注意了“土”的宽度)字词解决了,副标题能完成吗?(生踊跃)

生1:我认为应该是“如画”的园林!

生2:“别出心裁”的园林。

生3:“不讲究对称”的园林。

生4:“如画”的园林。

生:“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师:这是游览者的感受也是匠师们的一致追求——哪句话点明了匠师们的追求?

生: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生:他们讲究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生1:从宫殿住房、假山池沼、栽种和修剪树木、花墙和廊子几个方面写。

师:浏览一下这几段,你会发现他们和这四个讲究是对应的。

生2:第三段对应了第一个讲究,四五六段分别对应了第二三四个讲究。

师:你有敏锐的发现能力!那剩下的几段又是从哪个角度具体写来的呢?你更能读懂了。

生3:第七段写角落的图画美。

生4:第八段写苏州园林的门和窗也讲究美感,第九段是从色彩的角度写的。

生1:学说明文要学说明方法。

生2:还要学说明顺序。

生3:还要知道说明事物的特点。

生:要发挥想象,思考文章没写出来的东西。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这是品味语言的一种好方法,来读读看还有哪些方法?(出示,指名读)你认为文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画一画并用上这些方法品一品,把你的品悟在书的空白处写一写。

生自学三分钟。

师:交流也是一种学习,把你的感受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自由交流2分钟。

师:把你的看法亮出来,大家一块说说看。

生1:我认为第四段最后一句写出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说说你的理解)池沼里的荷花到了夏秋季节争相开放,再加上水中的鱼儿游戏期间,的确很美。所以作者自然联想到了汉乐府《江南》里的诗句,这里用了引用的修辞方法,更添了文章的美。

师:你已经学会了赏析语言的方法。想象句中隐藏的画面,把这美景读出来。(生读,很好)

你为我们读出了一幅画。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生2:老师我可以不用刚才的方法品味语言吗?(有些出乎我的意料)

师:品味语言有很多种方式,你当然可以跳出老师给你的示例。

生2:课文第六段中“实际是隔而未隔,界而未界”这句话我不理解什么意思,因为想象不出什么样,反倒觉得更有一种神秘的美。

生2:就是说园林中虽有些墙、廊子,但因为墙是花墙,很多地方是镂空的,景色不但没被隔开反透过那些小窗看到的更多了。

师:你是一点就透啊,聪明!同学们,文字就是这样一个博大精深的“东西”,它会带给你许多想像的空间,因为不直白而多了一份神秘。就像《红楼梦》中对王熙凤的外貌不必更多描绘,就那句:“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就够你想像的了——那是一什么样?挑三千演员也难诠释,正所谓无所知而更添美。读书吧,读书你就知道了更多文字的魅力。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篇四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架设生活与教材相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

使小组合作、讨论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阅读理解、感受、体悟园林建筑的自然美,让每个学生从心底热爱自然。

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苏州园林画面,使学生对苏州园林的认识更形象,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及其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园林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利用课件展示教学内容,面与文字叠放,能让学生在图文并茂中理解、领悟教材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篇说明文适合培养学生自我审美鉴赏能力,同时教学中注重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构成“整体把握”——“具体感受”——“审美探究”的学习过程。

1、地位:本文是五四制九年义务教育第四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一篇说明文。本册教材着重培养阅读说明文的能力,阅读说明文首先要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其次了解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及其准确的说明语言。因此,作为说明文的起始课,本文有着重要的地位,学好本文,对学习其他说明文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

2、教材内容分析:《苏州园林》是一篇介绍园林建筑艺术的说明文。作者叶老先生以其精练的语言、严谨的结构,抓住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条分缕析地做了全面、深刻的介绍。文章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在建筑上的成就,称其为“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即典范之作。然后,详细介绍了园林建筑布局,写得情文并茂,趣味盎然。我觉得本文与其他说明文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是像导游词一样的平面介绍,也不是呆板严肃的结构剖析,而是把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展示在读者面前,所以作者在文中处处提到“画”字,使读者无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感觉,不见其景却如临其境!学习这样作品,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又可以丰富关于园林建筑艺术方面的知识,获得美的享受。

(一)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和教材内容)。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课文总说和分说的说明顺序。

2、通过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让学生体会说明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方法与过程目标:

1、指导学生阅读和鉴赏的方法。

2、培养学生讨论、探究的自主学习能力。

3、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探究的习惯。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古老园林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结构、把握苏州园林的特征,领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

初步鉴赏能力的培养。

我没有去过苏州园林,读了叶老的《苏州园林》之后,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苏州地处江南水乡,园林建筑更是富有诗情画意。虽然这是一篇说明文,但我真的不想让这种诗情画意在传统的教学中流逝,于是我让学生抓住“以读为本”的宗旨学习课文——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说话、在读中质疑、在读中鉴赏、在读中感受。具体来说,我是让学生在读中思考、领悟最能表现苏州园林特点的句子,整体把握全篇关键所在,然后通过朗读具体感受苏州园林的特点。让学生在读中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苏州园林独有的艺术魅力。同时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活动自主解决问题,用电化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理解、鉴赏能力。

(一)导入课文。

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作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苏州园林,因其独特的园林艺术而名闻天下。

(放多媒体,展示并欣赏有代表性的苏州园林部分图景,让学生看图扩写一句话:这是一处的园林。)。

(二)学习新课。

第一步:现在,让我们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读书时,可以把课文的重要内容、重要信息、关键语句划出来。读完后我们交流。读的过程如有疑问、请举手。

同学一起交流(指导读书的方法)。

通过学生交流明确“标本、鉴赏”两个关键词。

〔放镜头2〕:出示“标本”“鉴赏”

(由“标本”“鉴赏”总领全文,选好教学切入口,有创意)。

1解释“标本:

(因为苏州园林“可以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那么这幅画中,都有些什么内容呢?(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放镜头3〕关于亭台轩榭自然之趣。

假山池诏艺术。

花草树木画意。

花墙廊子画意。

(出示画册)给学生看,让学生感受苏州园林特点,每一张画片都是一幅完美的画。可见,苏州园林的特点确实是“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我想:这就是标本,因为它代表了中国园林的特征。我们读说明文,首先就要抓住特征。

接下来再释义“鉴赏”,和“欣赏”“观赏”比较释意。

(同学发言后,师归纳,同义词比较,体现语言课特色)。

〔板书:欣赏、玩赏、鉴赏〕。

可见,作者写苏州园林,是从鉴赏的角度写的,所以他会看到一幅幅画。

2、第二步: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从鉴赏角度看看哪段文字写得最好。(请同学们交流)。

(这是指导学生精读课文,这一问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课文,让学生独立阅读,自由发表意见)。

下面老师来谈谈看法,好吗?老师读了这篇课文,觉得第4段挺好。

〔放镜头4〕结构美总论——分说。

从多角度说。

的字样,并板书。

因为:第一,层次清楚:第一句话是总说,“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然后分两个层次来对第一句话进行说明,先说假山,后说池沼。这样,文中总说分说清清楚楚。再看写假山时也是按总分顺序写的。

第二,多角度来说,如写假山部分:先正画写假山“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然后呢,从设计者和匠师的角度来写,就是“设计者、匠师”胸中有丘壑,即胸中有画,所以他们堆叠出来的假山就是一幅幅画。最后从游客角度写。游客攀登假山时,能欣赏到、领略到这些画意,因此即使这些在城里的假山,也会让游客觉得“身在山间”。

我们再回头看这些文字中第三句话:“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这些句子能涵盖苏州园林所有的假山吗?不能。因为从正面写,是写不尽假山的美的,只有写设计者、匠师,写了游览者后才可把假山的美都表现出来了。

我还喜欢这段文字的语言,请看:

〔放镜头5〕鱼戏莲叶间镜头。

板书语言美概括性强。

精练而形象。

一、概括性强。如“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句话。这个句子将苏州园林的假山艺术都概括出来了,它强调的是艺术,假山的堆叠充满了画意,这就是艺术。

二、精练而形象。如结尾句“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这句。这中间“鱼戏莲叶间”就是一幅画:红色的鲤鱼,翠绿的莲叶,清澈的池水,它把鱼、莲叶和水的美都表现出来了。“戏”字用得非常形象,将鱼儿那种调皮、玩耍、游戏的神韵、灵气都写出来了,而画恐怕就达不到这种境界了,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

“又是入画的一景”,句中的“又”字,它强调这是许许多多画中的一幅,一个“又”字,涵盖了多少内容啊。大家看,仅这么一个句子,就让我们感觉到了这篇文章语言的精练而形象,似乎也充满了画意。

3、下面,让我们在鉴赏、品味的基础上来集体朗第4段。

师小结:

同学们:鉴赏课文可以有很多种方法。今天,我们是从两个方面来鉴赏的:一个是结构,一个是语言。读书也可从两方面读:初读了解,再读精读、鉴赏品味。

下边,请同学们也像老师那样,从这两个角度来鉴赏。小组合作完成,然后交流。(引学生举一反三,教会学生阅读,鉴赏方法)。

(三)知识探究、延伸。

同学们,我们刚才跟着作者领略了苏州园林的实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苏州园林还有很多美地方。

老师提示,如园林里的楹联是可以研究的课题。什么是楹联?(就是在堂屋或亭子前柱子上的对联。)现在大家看这幅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镜头6〕演示楹联。

大家看看:这幅楹联挂在哪里最合适?有荷花或水的地方即可,它与亭前池中的荷花共同构成了一幅完美的荷花图。楹联与景物是相互映衬的,这就是苏州园林的另一个方面。这个课题值得我们研究。

(这个课题的设计是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提出探究性课题,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符合新课程理念)。

(四)最后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一次感受《苏州园林》带给我们的精彩和美丽(齐读)。

这是我设计的《苏州园林》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我将采取分组合作、研讨,让学生梳理归纳全文脉络,并展示给大家。明确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进一步体会说明文语言及其特点(即多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的运用)。板书设计我采取框式结构形式,按文章结构特点来设计的,直观清晰。

七、设计特点:

(一)突出了学生学习过程。安排了三次阅读活动,每次的目的不同,这样安排强调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放手让学生自由读,有创意的读,而不是老师的讲代替学生的读。这样设计符合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

(二)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安排三次比较集中的合作交流活动。

(三)教师的指导作用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始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指导者。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课堂讨论之中,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以自己的行动对学生的阅读和表述起着较好的指导作用,同时教师又注重教学过程的创新设计,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篇五

2、过程和方法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自主、合作、探究本文特点,探究美,初步学写说明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激发对艺术的热爱之情。

1、把握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整体特点和本文的结构、顺序。

2、学习多种说明方法,品味准确、简洁、生动的说明语言。

初步鉴赏美能力的培养。

多媒体。

一课时。

学习说明文有关知识(幻灯片展示)。

1、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应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2、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圈点勾画幻灯片展示问题:

(1)作者是在开始是如何评价苏州园林的?

明确:“标本”

(2)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是什么,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

明确: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本文的结构、顺序怎样?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篇六

《苏州园林》的教学已近尾声,照例,我又询问学生还有什么要说的。

沉默一下之后,一个男孩子举手了,一发言,却是石破天惊,他居然说他没有在这篇文章里面感受到一丝美感。是的,《苏州园林》是一篇说明文,可它是一篇谈苏州园林之美的说明文,是大作家叶圣陶先生的经典之作。本来这个询问也只是例行公事而已,就上课的情形来看,我还自认为前面的引导、讨论和分析是成功的,从孩子的学习反馈来看,他们对于说明文的阅读把握也是挺到位的。可想不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他的发言得到了大家的附和,纷纷表示也有此感。他的问题,大家的表现让我一惊,然而我又实实在在看到许多学生眼睛里因为这一问题而散发的光彩。

此时,我的脑子里在高速飞转,本课的教学目标已经顺利完成了,这个问题要不要展开?这个问题有没有意义?我原先没有准备到这个问题,会不会把握不住?这个问题较复杂,能不能驾驭得了?然而另一方面,我又觉得这个“火花”来之不易,不能轻易否决,放过它,可能会丧失一次绝佳的教学机遇,不解决这个问题,可能会打击他的积极性。既然已经出现了,不如乘机引导,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收获。

于是,我决定先摸清状况:“你们所说的无美感究竟是指文本无美感还是苏州园林无美感?”问题提出后,全班议论纷纷,最后答案是两者都有。问题的症结弄明白了,我决定还是解决这个问题,多花费些时间做些额外的事或许也有价值。可是具体怎么做我心中确实也是没有谱,说明文的知识要点孩子们已掌握,他们不认可的是作者的行文风格,而这恐怕不是靠我生硬的灌输就能扭转的思维。适逢救命的下课铃声响了,我也趁机宣布下课,请同学们好好思考这个问题,下节课再讨论。

回办公室的路上,听到叮叮当当的响声,一看,是学校为了迎校庆,正在整修教学楼前坪花坛,那花坛外围是一溜整齐的四季青,中间是一整块碧绿的兰草,中心是一棵挺拔的小松树,看得出追求的就是西方园林规则式的人工雕凿美。再一想,教学楼后坪花坛风格却是典型的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美,几竿修竹,凤尾森森,几株木槿,高低错落,绿草茵茵,极具清幽之美。念此,脑中是豁然开朗,此乃极佳的教学工具。

又到上课,先给孩子们十分钟去看看学校的前后两个花坛,请他们回?春蟾嫠呶夷母龈美。孩子们自是欢呼雀跃的去看了,回来都迫不及待的告诉我,当然更喜欢后坪花坛。他们的理由也显示出他们已具备初级审美趣味,对于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也有一定理解。于是,我趁热打铁,问他们叶圣陶先生是不是也是这个观点并从文本中寻找答案。聪明的他们一下子就找到了文章中的段落:叶圣陶先生介绍花草树木栽种的良苦用心时就是?“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作比较。我再追问,除了这点美之外,作者还介绍了苏州园林具备的哪些美,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例子。经过一番挖掘,大家又找到了许多,顺带也回忆了我们家乡很多美丽的景点。看着大家心满意足的样子,我问他们:“苏州园林到底美不美呢?”此时是异口同声:“美。”而经过这样一番讨论,同学们鉴赏造型艺术的能力无形中也有所提高。

解决了一个问题,还有一个问题“这篇文章美不美”没有解决。

我又开始提问,这样美的园林你们认为怎样写才能更好的体现出来?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他们认为用写景的记叙文最好了,并且文中要夹杂大量的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用优美的语言来衬托美丽的园林。对于这一点,我深表赞同。观点得到认可的孩子们对叶圣陶的文章越发挑剔起来,觉得他写得实在是太朴实了。我引导他们回顾旧知: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是什么?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经过一番梳理,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叶圣陶先生要介绍的苏州园林有一百多个,而他把各个园林加以比较分析,透过各个园林独出心裁的布局,找准了它们异中之同的特征,再用精练、简洁、浅显的语言加以说明,这是多么了不起啊;且这篇文章是为一本影集写序,所以文章留有余地,目的就是要使人不断回味和思索,也想亲自到苏州园林观赏一番,去领略其中的美景。至此,孩子们即使不是很欣赏叶圣陶的这篇说明文,至少也得到了一个知识:写作目的不同,读者不同,那么作品的表现形式也要有所不同。

这堂课超出原先设计,学生自由讨论,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精彩的发言出乎我的意料,让我惊喜不已,我看到了学生潜能的如花绽放,看到了学生思维的激情点燃。是的,孩子不是“知识的容器”,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自主发展的学习主体。教师要“无限相信学生的潜能”。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尽情地“自由表达”和“自由参与”。教师应当营造一定的让学生得到充分施展才华、放飞自由心灵的空间。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师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转变为知识的动态研究者。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篇七

我想,作者写说明文难道要记住这些说明顺序、方法才能写好吗?我突然想起,叶老先生写这一篇文章是给苏州园林的影集写的序,何不从这点出发设计教学?有了这个想法,我进入课堂后,我设计了几个问题;1、作者给谁写这篇文章?2、他要告诉他们什么?3、作者怎么写的?然后引导学生看注释,明确写作目的,再引导学生抓住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抓住图画美这一特点。第三个问题,我引导学生:苏州园林那么多处,作者是怎么选择写作点,来告诉大家他要告诉大家的苏州园林这个特点呢。我觉得这三个问题深入浅出,操作性强,从课堂来看,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然后在课堂上读中有析,析中有读,课堂很有气氛。

反思这堂课,我觉得我们平常学习说明文太多的理性、逻辑与条理,使说明文的`教学课堂就像说明文一样枯燥,即使是公开课,为了避免枯燥,也常常去抓语言点来设计,所以每次选择初二上第四单元赛课时,老师总是选择《大自然的语言》来讲,因为这篇文语言很有特色,如果说明文语言平实就难以出彩。而《苏州园林》的教学,让我发现,说明文教学抓住说明文的内容设计,从说明文目的、内容出发能使说明文课堂生动活泼。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篇八

教学反思这堂课超出原先设计,学生自由讨论,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精彩的发言出乎我的意料,让我惊喜不已,我看到了学生潜能的如花绽放,看到了学生思维的激情点燃。是的,孩子不是“知识的容器”,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自主发展的学习主体。教师要“无限相信学生的潜能”。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尽情地“自由表达”和“自由参与”。教师应当营造一定的让学生得到充分施展才华、放飞自由心灵的空间。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师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转变为知识的动态研究者。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篇九

1.教材简析:《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带有文艺性的说明文。说明了苏州近二百处园林的共同特点和给人的整体印象,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文中的生字词,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理解课文的结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苏州园林的建筑美,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说明文的知识,主要是明白什么是说明的对象;帮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本文层次分明、语言简洁、准确的特点。

本次语文课的主体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已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认识能力,但欣赏能力有限。鉴于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阅读教学,情境教学,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法,通过教师有机的教,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来、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和艺术鉴赏力。

(一)阅读教学法。

1.快速阅读,整体感知课文。

(注意:这篇课文所要说明的,不是苏州某个园林的特色,而是苏州近二百处园林的共同特点和给人的整体印象。)。

2.定向阅读,提取文章信息。

通过定向阅读,把握课文的说明结构,即总分结构。文章总体说明苏州园林的重要地位和总的特征。从文中提取说明特征的一个句子——“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总的方面。

这个特征又体现在多个方面——“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等。这是分说的方面。

这里既要有教师的教,更要突出学生的学,由学生有目的的读,找出文中最有价值的信息,进一步熟悉课文。

(二)情境教学法: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具备审美条件的园林艺术,又是文笔优美的典范之作,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达成教学目标。并且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的教学。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此种方法主要是在欣赏、品味苏州园林的美的时候所采用。先让学生找到表现美的句子,然后共同探讨苏州园林的美,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1、摒弃传统的“串讲”教学模式。设计“课前积累——创设情景导入——快速自由式阅读——定向合作式解读——探究式拓展”五大环节。实施过程中以学生的自感、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本文采用分课时,分阶段,分层次进行教学。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用多媒体导入,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二)含英咀华,夯实基础。

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解决生字词,夯实字词教学,让学生切实掌握一些重要的和常用的生字词。

如:1、注音:轩榭()嶙峋()丘壑()。

重峦叠嶂()。

2、结合课文理解一些词语的意思。

(三)心系园林身感其美。

这一环节通过学生多形式的阅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成对课文的理解。是本课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本课教学的高潮。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让学生合作探究完成好阅读提纲,使文章层次分明。

总体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分项特征:

a、(亭台轩榭的布局不讲究对称,讲求自然之趣)。

b、(假山池沼的配合讲求自然美)。

c、(花草树木的映衬给人图画美)。

d、(近景远景的层次给人景致美)。

e、(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f、(门和窗都是高度的图案美)。

g、(极少用彩绘给人以色彩美)。

2、学生画出描写苏州园林美景的语句,共同欣赏。

3、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贯穿语言准确性的教学,让学生仔细体会。让学生懂得写说明用词既要准确,又要生动。

4、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前面学过的课文对说明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本文要进一步的理解。本文所用的说明方法有作比较,举例子等。这些说明方法的运用都使说明的事物给人留下更深刻、具体、生动的形象,使人对事物有了更精确的理解。

(三)迁移训练学以致用。

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尽力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锻炼运用语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完本课之后可以带领学生到一些旅游景点去参观,然后完成写作任务,使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要求根据学生知识层面合理的提出。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篇十

选择这篇文章上师里调研课,其实我自己的心里并没有很大的把握。因为说明文实在不好上。可是,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新教师,应该各个方面都尝试一下,挑战一下自己。我觉得这堂课有以下优点:

1、以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生动生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2、这堂课目标突出,重点都放在让学生掌握这篇课文的结构,我觉得最后学生也学有所得。

3、能在分析文章结构顺序时适时引导学生理解文章里的重点词句,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讲解比较详尽、到位。

4、教态比较自然,教学过程比较流畅。

5、上新课前将课文中的重点字词读音等讲解一遍,避免了学生在读课文时出现读错字音的现象。

6、板书清晰,学生便于理解本课的整体结构以及由此知道说明顺序。

但这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具体总结如下:

1、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还是太少。《苏州园林》是一篇美文,应让学生多读,在美读的过程中领略苏州园林的美。可我老是怕时间来不及,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过于仓促。另外我还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苏州园林的美。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和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但同样的,给学生想和说的时间还不够充分。

2、还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这堂课的课堂气氛相对平时而言比较沉闷。一方面是自己在教学设计时没有加入能充分激发学生情绪的环节,而另一方面是对学生来说,有领导、老师听课,他们的心理压力也不小。在学生的观念中,课堂鸦雀无声=纪律好,因此,平时坐不住的、爱插话的学生都“老实”了。

4、分析四个“讲究”时,有些地方过于罗嗦;时间没有分配合理,所以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

5、这堂课作为第一课时,也是本单元第一篇说明文,应该在上新课时将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做以回顾并且熟悉(上学期学过说明文的定义、说明文的分类、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以及说明文的结构),这样也许效果会更好。

6、本来准备的是用多媒体上课,因为这里的学生都没有去过苏州园林,让他们只是读课文根本就不能有什么收获,想象不到园林到底是什么样的,所以只有通过欣赏苏州园林的图片让学生在脑海中对此有个直观的了解,这样对上本课有很大的帮助。可是临时有了改变,由于本学校调研的老师较多,多媒体教室有限,而大部分老师准备的都是多媒体课,所以没有被安排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改在教室上。

7、拓展部分“以导游的身份介绍苏州园林的某一处景物”这一个题目对于本班的大部分学生而言比较难,或许可以改成“选一处苏州园林的景点来详细介绍”会更好一些。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篇十一

1、弄清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并掌握其作用。

2、揣摩语句,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苏州园林》。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学习目标是什么呢?出示:

1、弄清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并掌握其作用。

2、揣摩语句,品味语言。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

自学指导:

这节课我们就本文中的说明方法进行一下整理,看看作者为了准确生动地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时间:3分钟。

2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与讨论。

3老师提请学生回答问题,其他生补充,师点拨,生整理总结。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

自学指导(一)。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这里四个排比的句子的次序能不能任意调换?为什么?

2.生自学,师巡视,了解学情。

3.检查自学效果:

点拨:四个“讲究”的次序不能任意调换,因为前后有着从主体到“配合”到“映衬”,并由近而远的关系。如果任意调换次序,就会使文章条理不清,影响表达效果。

自学指导(二)。

说出下列句画横线的词的作用——。

(1)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2)谁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3)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4)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5)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6)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蔽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点拨(1)“据说”是留有余地的说法,很有分寸。

(2)“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而“欣赏”指对艺术品的领略和玩赏,在句中用“鉴赏”词最恰当。

(3)“务必”“无论”“总是”强调了图画美。

(4)“绝大部分”是从范围上作出限制。

(5)“极少”则从数量上加以限制。

(6)“栽”“蔓延”“补”这几个动词恰当而形象地写出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精心布局,化静为动,化单调为多彩。这个例子体现了本文语言的精练。

五、当堂测试。

《伴你学》7.13.14.15。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篇十二

《苏州园林》是八年级上学期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上课前我搜集了相关资料,做了充分的准备。上完这一课,同学们都感到很满意,既掌握了很多说明文知识,又领略了本文丰富有趣的语言。

我觉得这堂课有以下优点:

1、以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生动生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2、这堂课目标突出,重点都放在让学生掌握这篇课文的.结构,我觉得最后学生也学有所得。

3、能在分析文章结构顺序时适时引导学生理解文章里的重点词句,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讲解比较详尽、到位。

4、板书清晰,学生便于理解本课的整体结构以及由此知道说明顺序。

但这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具体总结如下:

1.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还是太少。《苏州园林》是一篇美文,应让学生多读,在美读的过程中领略苏州园林的美。可我老是怕时间来不及,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过于仓促。另外我还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结合课文和图片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苏州园林的美。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和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但是,我又犯了同样的错误,给学生想和说的时间不够充分,致使学生说出来的东西不完全符合要求。

2、分析四个“讲究”时,有些地方过于罗嗦;时间没有分配合理,所以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

针对以上的情况,我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努力、认真的去克服。在课堂上让学生养成自己对某事的看法用自己的语言能表达出来。应把课前预习落实到实处。在课堂上多深入、以此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篇十三

1.学习抓住事物的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2.学习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

4.体会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进而认识祖国河山壮丽,激发爱国之情。

重点:(1)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2)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难点: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

解决办法:

1.复习说明文有关的文体知识。

2.分组讨论、填表、比较等方法理解文章的结构内容。

3.放映教学记录片《苏州园林》或结合课文看苏州园林的照片,体会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进而认识祖国河山壮丽,激发爱国之情。

2课时

1.说话训练。课前进行5分钟说话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要求学生结合说明文的文体知识,介绍一处建筑物。

2.以导游的口吻介绍苏州园林的建筑布局,感知文章的结构内容。

3.分组竞赛。学习过程中把全班分为男女两组,每组成员答对一个问题给本组加1分,课后评出优胜组并选出最佳表现学生以激发课堂气氛和参与意识。

4.拟题训练。学习本文后结合说明文的文体知识进行拟题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同学们,我们伟大祖国历史悠久,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请你们介绍一下自己知道的名胜古迹或身边一个建筑物。(自由发言,进行课前5分钟说话训练。)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诗句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吗?苏州园林现存近200处,它们有悠久的历史。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把根据自己的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将大自然的景物概括、提炼,创造了一个个富有诗情画意的艺术世界。

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写的说明文《苏州园林》

(一)明确目标

1.复习说明文的文体知识,明确说明文的阅读要点。

2.学习本文抓住特征、以总分的结构形式进行有条理说明的方法。

3.体会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艺术美。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朗读全文,然后以导游的口吻介绍苏州园林的建筑特色。(朗读课文时学生自愿朗读,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以导游的口吻介绍苏州园林的建筑特色如下:苏州园林有100多处。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因此我国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成为其他地方园林的标本。如果谁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应错过。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一道同样的回廊。追求自然之趣,不讲究对称是苏州园林亭台轩榭布局的特点。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或者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具有一种艺术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在上面安排上桥梁,并且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岩,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真是鱼戏莲叶间的入画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也相间。没有松柏,也没有阅兵似的道旁树。有的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无限繁华和欢悦。

苏州园林里也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增加了景致的层次和深度,几乎可以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苏州园林的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蔷薇木香,甚至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尽量做到工细而决不庸俗,简朴而别具匠心。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梁子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墙壁白色,墙壁下面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给人以安静闲适的感觉。而到花开时节,各种花明艳照眼。

2.为了加深对苏州园林的感性认识,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放映教学记录片《苏州园林》或结合课文看苏州园林的照片。这样可以更形象地感受苏州园林的建筑特色,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艺术美。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出示幻灯片并男女竞赛)

(1)什么叫说明文?

(2)说明文从对象上可分为哪两类?从语言角度可分为哪两类?

(3)如何理解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

(4)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些?

(5)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6)说明文的语言有哪些特点?

(7)说明文、记叙文和议论文三种文体有何区别?

(8)你认为阅读这种文体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9)我们以前学过哪些说明文?并结合说明文的阅读知识点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回答如下:

(1)说明文是介绍客观事物的形状、性质、构造,解说事物的成因、功用、关系等,以说明这种表达方式为主的文体。

(2)说明文从对象上可分为具体事物说明文和抽象事理说明文。从语言上可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文)。

(3)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是指本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显著标志。也就是这个事物所具有而别的事物所没有的特征。说明事物是首先必须抓住事物的特征。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中就抓住了说明对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征巍峨、雄伟、庄严。

(4)说明文中为了使说明文字条理化,常运用一定的说明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文的时间顺序相似。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空间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等位置和方向。逻辑顺序主要用于说明事理的文章,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

(5)要想把事物说明得好,还要讲求方法。说明方法很多,常见的有: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列图表等。

(6)说明文的语言,要求简练、准确,讲究分寸。有时也运用生动性的语言进行说明,使说明事物更加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7)记叙文、议论文与说明文的区别在于:记叙文重在记叙、描写和抒情,以形象感人,以情动人;议论文重在阐明主张,批驳谬论,以理服人;而说明文要实事求是地比较客观地说明事物,使人增长知识和技能。

(8)阅读说明文应从下列几个方面入手: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理清说明的顺序;找出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

(9)(略)

2.背景、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著名作家、教育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历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员,当过编辑。从1914年开始写短篇小说。1921年,他和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了文学研究会,提出为人生的主张。短篇小说集有《隔膜》《火灾》等,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长篇小说有《倪焕之》。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在语文教学和教材规范化方面也有独特的贡献。

3.生字词。(采取形式是男、女各派一名代表,另找一名学生叫写,看谁写得对,写得规范)

如:轩榭 丘壑 嶙峋 镂空

自出心裁:出于自心的创造和裁断。

4.文章内容的具体分析。

分组讨论明确下列问题

(1)作者是如何评价苏州园林的?

(2)苏州园林总的特点是什么?文中围绕这一总特点如何展开做具体说明的?

(3)苏州园林在亭台轩榭的建筑布局方面有何特点?

(4)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配合方面有何特征?

(5)文中第6自然段中隔而不隔,界而不界如何理解?

(6)这是一篇写建筑物的说明文。本文为什么采用逻辑顺序,而不采用空间顺序?

引导学生明确回答如下:

(1)作者评价苏州园林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一词确切地说出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

(2)苏州园林总的特征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文章首先抓住苏州园林总的特征,然后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角落的修饰,门窗的图案、色调的处理等七个方面,有条不紊的加以说明。

(3)苏州园林建筑的特点是追求自然之趣,不讲究对称。

(4)苏州园林假山堆叠的特点是艺术美。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身在山间。而苏州园林的池沼的特点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5)文中第6自然段中隔而不隔,界而不界中隔是指有墙壁隔着,不隔是指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界是指有廊子界着,不界是指廊子两边无所依傍。这样就使园林层次多了,景致深了。

(6)因为本文所介绍的不是苏州园林某个园林的情况,而是苏州所有园林的共同特色。因此它不像一般介绍某个地方的说明文那样,按照游览的路线来进行叙述,而是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从全局到局部、从大的显眼的事物到小的不显眼的事物,分项地进行叙述。进而采用了逻辑顺序。

(四)总结、扩展

而增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评出本节课获胜组并选出最佳表现同学给予表扬。)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本练习第一、二题。

(六)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叶圣陶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篇十四

1、学习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2、品味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3、学习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4、感受苏州园林的美,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1、理解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

2、学习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3、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了解文章严谨的结构层次,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特点。

诵读、合作研讨

个性化或札记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苏州园林的美,这节课我们探究一下本文,用怎么样的语言和手法来介绍苏州园林特征的。

(一)(范读开头两段)苏州园林的地位和特征

1、请对出“江南园林甲天下”的下联?(苏州园林甲江南)

2、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引出苏州园林的?

明确:

a、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标本地位决定了苏州园林值得鉴赏、不该错过,即:窥苏州园林之一斑,见各地园林之全豹!

b、用作比较的方法,通过与其他地方的园林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

3、(苏园特征)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凭什么能成为中国园林的标本?)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4、(操作方法)如何体现出出入画的原则?

为了达到“完美的图画”的目的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二)把握重点部分脉络。

2、同学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评)

明确:有亭台轩榭、有假山池沼、有花草树木、有镂窗廊子……

3、刚才同学们各抒已见,或云园林斗拱飞檐,仿佛鸟儿要振翅欲飞,十分生动;或云园林曲径通幽,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下面老师谈谈我的感想。

明确:或曲径通幽,或庭院幽深……倏忽间似乎深谙了其中的深味,转瞬间又无法洞悉其神韵,完完全全被苏园图画的完美、内涵的博大精深折服,却不能用言语表达!

4、下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仔细阅读课文中的三至六段,看看苏州园林在具体设计时是如何体现四个讲究的。

阅读要求:

(1)自由读,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2)和邻座讨论,尝试画出你认为可以概括各段意思的中心句。

提问:

a、四个语段按照什么顺序,各语段间能否互换?

b、布局、配合、映衬和层次用的是否精准?

明确:“亭台轩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分布范围广,风格类型一致,用“布局”最能说明这类设置的全局性和整体性。“池沼”在园林景色中主要起连通、映照、组织作用,平旷的图景或大小不一、相互关联的若干景点,用“配合”一词最为恰当。“花草树木”美在千姿百态的形态组合和万紫千红的光色辉映,因而用“映衬”。“近景远景”不是园中的单一的、某一类,而是同一方面的景色整体画面,所以说“层次”。可见作者遣词很准确,贴切。

(三)详解重点段落,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画意美

1、请同学读第三段,思考

(1)苏州园林中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和其他地方有何不同,为什么要这样?(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突出自然之趣,决不讲究对称。)

(2)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确:作者运用比较和比喻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2、齐读第四段,试着给语段分层。(精讲)

(2)引导分析说明层次。明确:首先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指有创造美的方式方法;技术,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有“自然之趣”,能使游人“只觉得身在山间”。其次写池沼。先抓住关键,说明“大多引用活水”,然后从动静的配合上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池沼多姿多彩,各具匠心又有其共同特色。通过对假山池沼的形象说明,让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山水既有画意又有诗意的特点留有深刻印象。

(3)以下有关我校水假山的资料,及《于园》中的语句各表明了什么?

“惠荫园水假山的堆叠技法是采用数十块重达几吨的太湖石,横卧互压互咬,合拢至中间,运用石拱桥的力学原理挑压堆砌而成,在我国园林中堪称孤例。”

“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胎于石,娠于磊石之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至于园可无憾矣。”

明确:

a、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

b、成功的假山不仅需要奇石和能工巧匠,也离不开园林主人的精心构思;自然界没有长得完全相同的真山,园林中也不应有堆叠得一模一样的假山。一句话,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4)池沼的安排有何讲究?

3、指导学习第5自然段。

(1)自读这一段,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应注意些什么?

注意高树与低树、落叶树与常绿树、季节不同的花树的相间映衬,栽种中式的藤萝、不栽西式宝塔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行道树。

(2)逐句分析: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三两句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是空间上使高低树俯仰生姿,互相映衬;一是根据季节变化“花树相间”,达到四时不谢。第四句从修剪和栽种方面说明“着眼画意”。第五、六两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意美。

4、讲析第6自然段

(1)在苏园里安排“镂空的花墙、无所依傍的廊子、一面大的镜子……”这样做想达到什么目的?为了避免一览无遗、为了体现柳暗花明;为了增加景致的深度、层次和观赏点;为了给人“如在画中、美不胜收”的感觉。

(四)略谈其他段落

1、完成或达到了四个讲究后苏州园林就可以成为处处完美了吗?苏州园林大处十分讲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小处也“不可忽视”,更进一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处处入画”。2、苏州园林各个角落都注意画意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苏州园林的彩绘也“自出心裁”。这几节是紧紧围绕“处处入画”的说明中心来说明的,而且巧妙地照应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之句。

1、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设计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完美的图画的效果,你能从文中找到例句证明吗?(从游览者的角度来谈)

2、游览苏州园林有没有最佳观赏角度和观赏时间?谈谈你的看法!

“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角度)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本文由总到分地说明了各具特色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角度)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表现了对苏州园林的赞美和眷恋之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