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中学历史教学的方法范文范本(大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9:07:15 页码:13
最新中学历史教学的方法范文范本(大全19篇)
2023-11-13 09:07:15    小编:ZTFB

社会文化是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综合体现。而且,必须强调的是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英语学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学历史教学的方法范文范本篇一

行为理论是一个交叉学科的理论,是研究在特定文化历史背景下人的行为活动的理论。行为理论是在前苏联心理和教育理论家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心理学理论在基础上,在20世纪40年代由leont’ev进一步发展而成的。在前苏联,这一理论最早被应用于残疾儿童的教育和设备控制面板的人性化设计。在20世纪90年代,bonnienardi和karikuutti等人将行为理论引入美国和其它西方国家并广泛流行。

行为理论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它的基本思想是:人类行为是人与形成社会和物理环境的事物以及社会和物理环境所造就的事物之间的双向交互的过程。人的意识与行为是辩证的统一体。也就是说,人的心理发展与人的外部行为是辩证统一的。

具体来说,行为理论的理论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1.行为和行为系统。

行为理论中分析的基本单位是行为,行为系统包含有三个核心成分(主体、团体和客体)和三个次要成分(工具、规则和劳动分工)。次要成分又构成了核心成分之间的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主体)。

主体是行为的执行者,是行为系统中的个体要素。

客体(object)。

客体是主体想影响或改变的东西。任何行为都是要改变或创造某种客体,这被称为行为的面向客体性。行为由于客体的不同而相互区分。客体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文化属性。客体的变化带来的是某种结果。也就是说,客体的变化蕴含着某种动机或目标。

团体。

团体是指行为发生时,行为主体所在的群体。行为主体是这个团体的一个成员。很多情况下,行为是在团体意义发生的,行为的动机是属于团体而不是个体的。对于学生来说,团体可能是学习小组或班集体等等。

工具。

行为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必须以工具为媒介。这里工具具有广义的含义,包括具体的工具和抽象的工具。对于学生来说,具体的工具可以是语言、笔、纸、教材和认知工具等等,抽象工具可以是某种思考方法、某种解题规则等等。

工具将行为主体与客体联系起来。客体与工具也可以相互转化。在一个行为系统中,某个东西可能是工具,但在另一个行为系统中它可能会成为行为的客体了。

规则。

规则是社会水平和团体水平的法律、标准、规范、政策、策略、伦理道德、文化传统以及个体水平的价值观、信仰等等。规则是行为主体与团体之间的联系纽带。行为主体如果不遵守团体的规则就可以被排斥在团体之外,但主体的行为又可能会改变团体中的规则。

劳动分工。

在将行为客体转换为某种结果的过程中,需要界定团体中的不同成员在达到目标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这就劳动分工。劳动分工将行为的团体与行为的客体联系起来,实际上体现了团体内部为完成某种任务而采取的组织管理策略。

从行为系统图(见右)可以看出,行为理论认为人类的任何行为都是指向客体的,并且人类的行为是通过工具作为媒介来完成的。并且,仅具有个体意义的行为是极少见的,人类的行为都离不开社会环境。即,行为都具有群体意义。而个体行为发生的环境成分包括:工具、团体及其规则、劳动分工、行为客体等等。环境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因素,它影响着人们对具体行为的理解。离开了行为发生的环境,人们将无法正确解释行为。

2.行为具有层次结构。

行为理论认为,行为受动机支配,它由一系列活动组成。每个活动都受目标控制。活动是有意识的,并且不同的活动可能会达到相同的目标。活动是通过具体操作来完成的。操作本身并没有自己的目标,它只是被用来调整活动以适应环境。操作受环境条件的限制。

3.行为的内化和外化体现了行为发展与心理发展的辩证统一。

4.行为处于发展变化中。

人类的行为不是固定不变的,行为的构成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人类的行为又影响着环境的变化。

中学历史教学的方法范文范本篇二

(3)重复出现的教师行为模式。它能应用于各个学科,不是为某个教师所特有,并与学生的学习有关。

“重复”的“行为模式”意味着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反复再现,并按一定顺序组合起来的教学行为。而“应用于各个学科”是指要排除只适用于某个课题的专门化行为(如初二年级历史与社会课中的年代换算,初一历史社会中的旅游图判断等),并排除了只适用于个别教师的行为。“必须与学生的学习行为有关”意味着必须排除心理辅导、班级管理等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教育行为。

2.教学方法所包含的思想和内容。

(1)体现教学活动过程的本质特征。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密切结合、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教学方法既应包括教师的教法,也应包括学生的学法,还应包括在特定背景条件下,师生之间的协调一致。即,教学方法应充分体现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统一的活动特点。

(2)规定某些特定教学活动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行为模式的总称。包括方式、手段、途径等。

中学历史教学的方法范文范本篇三

1979年以来,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改革有了很大的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据对《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教学通讯》、《教学月刊》等杂志以及各师范学院学报和有关中学历史教学专著的统计,首次倡导的,并成一定体系的教学方法改革有72项,这72项可以分为九类。

第一类,对传统讲述法的革新、有启发式讲授法、层次分析法、答疑教学法、对偶标题法、数字编排法、词语揣摩法等14项。

第二类,以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为特征的实验,有四段式教学法、“读理练”三段教学法、“读讲议练”教学法、“读讲议看练”五字三段教学法、“自学、精讲、练习”三步式教学法等16项。

第三类,历史图示教学法,有概念系列图示法、图示启发法、网络纲要信号法、三段式图表法、多维信号示意法等18项。

第四类,借鉴、引进国外新教学方法,结合国内具体实践进行创新的有情景教学法、黎世法六课型单元教学法、卢仲衡自学辅导教学法以及综合程序教学法等4种。

第五类,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引进,有系统方法、计量研究法和积累法等3种方法的应用。

第六类,情感教学。以北京三中朱尔澄老师为代表的,将知识、情感、哲理融合在一起的“深入浅出、寓理于情、以文助史、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上海市也有几所学校进行实验,并制定历史学科情感目标。

第七类,目标教学实验,将美国布鲁姆目标教育分类的思想引进和移植到历史教学当中。

第八类,现代化教学技术进入课堂,有电化教育手段和计算机辅助教学2项。

第九类,其他教学方法的实验,有作文教学法、读书指导法、立体教学和四环一体教学法、历史结构法、物证教学法等13项。

上述教法的改革有以下的特点:

第一,覆盖面广。首倡上述72项改革的教师和学校分布在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而进行这些实验的学校差不多遍及全国。有5项以上改革的地区是:北京(7项)、上海(12项)、江苏(6项)和湖北(6项),这些数字说明,北京、上海是全国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中心,而北京等4个省市,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同样也是中学历史教法改革比较活跃的地区,这就是说,教学改革往往与经济发展是同步的。

第二,不断深化。72项改革中,1985年以前提出的有5项,占全部改革项目的`6.9%,分属于九类改革中的三类,正是这些改革,敲起了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改革的锣鼓。以四段教学法为例,自1982年茅蔚然先生提出要科学地规划课堂结构以来,这类以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为特征的改革实验已发展到16项。

第三,一线教师积极参与。72项改革中,由一线执教的中学历史教师提出的有33项,占全部改革项目的45%。这个数字说明,中学历史教师参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积极性是很高的,他们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熟悉教材,了解学生,是进行教法改革的中坚力量。

[1][2][3]。

中学历史教学的方法范文范本篇四

其一,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研究、探索的过程,也是学生提高历史认识的过程。这些研究性学习问题从哪里生成呢?第一,教材。如教材的导读框、课文、插图、小资料、地图、名人名言等;第二,课外的历史材料。如音像、实物、口述史、文字资料等;第三,社会生活。如日常生活、社会热点、时事政治等。提出问题之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然后再引导学生用心思考、踊跃发言。问题的解决,不仅仅能够丰富学生对具体历史现象的认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用具体的历史事实来印证历史结论,甚至修正历史结论,从而树立起科学的历史观。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和理解“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

其二,注重历史教育的思想性和教学过程的逻辑性。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学习历史不仅仅能够使人明智,还能够提高人们对历史和现实的决定力。历史教育应当突出它的思想性,而不应仅仅是讲讲故事或说说笑话而已。我们历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启迪民智,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让下一代成为能够独立思考、有批判精神的人。为更好的实现以上目标,历史教学过程要注重教学环节的逻辑性,即从一个知识点到另一个知识点之间的过渡要自然,让学生把握各个历史事件内在的逻辑关系,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在此前提下,我们再尽可能地让学生明白历史的多样性及其无限发展的可能性。

其三,注重历史课堂的活跃性,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多样的教学方法。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首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构建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前提条件。其次,运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向学生展示历史原始录像、经典的历史图片、电影剪辑或其他文字资料,构成视听冲击,让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走近历史情境,进行情感体验。随着多媒体技术、通讯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将在教育中广泛地得到运用。这即所谓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再次,根据每一课的实际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直观教具演示法、纲要图示法、讲读法和发现教学法等。

1.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学科学习的重要性。

“忘箭去就等于背叛”,历史教学是向学生展现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历史画卷,在这些历史画卷中有数以万计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及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无数优秀的成果、精华。如果教师能把精彩的历史故事、活鲜的历史人物引入课堂,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不仅是为了考试,也是为了增长知识,拓宽视野,提高自身的历史素养。学习历史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塑造学生人格,从而使枯燥无味的历史课变得有血有肉、充满魅力。

2.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领。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教师唱独角戏,对牛弹琴,整个课堂气氛既沉闷又压抑,学生失去学习的生机和活力。现代教育课堂要求教师导,学生演,师生互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如在讲《战略大决战》这一课时,我设置疑问,复习导入:蒋介石为什么要发动内战?人民解放军运用什么战术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开始?学生通过回忆,复习,解决以上问题。接下来我承上启下地讲授:随着决战时机成熟,解放军进入战略大决战阶段,然后由学生自主学习回答问题。第一步:先让学生在书上做标记,a.东北——辽沈战役——“关门打狗”——解放东北全境;b.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淮海战役——“中间突破”——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c北平、天津、张家口等地——平津战役——“瓮中捉鳖”——华北全境基本解放。然后小组讨论;三大战役为什么选择以东北为突破口,辽沈战役为什么要先打锦州,陈毅的话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最后采用同桌一小组—师生合作探究的形式解决,由我归纳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整节课下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讨论热烈,甚至争得面红耳赤,学生那种活泼的天性、好奇的心理、大胆的质疑都得到了发展,教学效果显著。

3.采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图文结合,生情并茂,如临其境,它以鲜明逼真的动态画面、情感丰富的音响效果刺激学生的视听,使学生眼见其人,耳闻其声,从而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如在讲授《明清反侵略斗争》这一课时,把“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的故事情节通过影视资料展现出来,让学生看到了一个个活生生的抗击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感,使学生对侵略者无比憎恨。又如在讲授《新航路的开辟》时充分利用地图,并设计成动画,在屏幕上展现了三条不同颜色的航海路线,这样学生在颜色的变化中、地图的运动中轻松地掌握了这三位航海家远航的起止点,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巧用故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科目涉及不同历史人物,不同历史事件。在历史课教学中,采用师生互讲故事法可以使学生对历史课充满兴趣,从而加深学生记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在讲《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这一课时,我就讲了“退避三舍”、“问鼎中原”的故事,使学生明白了晋文公和楚庄公为什么会先后成为春秋五鼎中的中原霸主;在讲述商鞅变法时为了取信于民,在城门“悬目赏金”和“处罚太子师傅”的故事,从而增强对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的认识。有时让学生讲析自己熟悉、喜欢的历史人物,如在讲到《明清时期文化》时让学生自己讲述喜欢《三国演义》中哪一人物、《水浒传》中的好汉,描绘一下《西游记》中唐僧、孙悟空的性格,如何看待《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故事,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信,长久保持学习兴趣。

信心的力量是惊人的,充满自信的人,永远击不倒,他们是人生的胜利者,自信可以克服困难。因此,在平时的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经常使用一些肯定性的、激励性的语言赞美学生,使其形成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莎士比亚说:“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阳光,没有阳关,我们就不能生活。”由此可见,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在与学生交往中,适当赞美学生,会产生一种和谐、温暖和美好的感情,而且以激励代替批评,以赞美激发学生潜在的动力,自觉地克服缺点,弥补不足,这比责怪、埋怨有效得多。

总之,在历史教学课中,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师生产生情感共鸣,融为一体。

中学历史教学的方法范文范本篇五

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构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潜力、教学潜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潜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潜力。

二、教学任务及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资料;。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乡镇中学中等行列。

三、基本状况分析。

1学生状况分析。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考成绩如下: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多数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没有课外阅读材料。

2教材分析。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资料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用心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这一单元的8节正课,在人教版旧教材中大多能找到对应的资料,也能在新课标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只有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略显例外。新课标中,有关隋朝的资料比较少,只是在科举制度和科学技术部分略有涉及。但是,想要学生明白唐朝为何“繁荣”、如何“开放”,仅仅从唐朝历史的角度去陈述,恐怕略显苍白。因此,教科书设置了《繁盛一时的隋朝》这一课。课文用“南北重归统一”“大运河的开通”两个子目,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介绍了隋朝的发展状况,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打下了基础。

关于科举制的创立这一资料,原有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虽有涉及,但一般不会展开。鉴于新课标将科举制作为资料标准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特意安排了一整节课来讲述科举制的诞生、完善与影响。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不一样,新课标此前没有谈到中国古代官制的资料。了解中国古代如何选官、如何任官,对学生学习其他知识很有帮忙。例如,对本课资料的探讨,能够帮忙学生深入了解唐诗成就为何辉煌,唐诗创作为什么能够步入黄金时代。

为了突出主题“繁荣与开放”,这一单元的课,对隋炀帝的暴政、隋末农民起义以及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包括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等传统教材经常写到的资料,较少涉及。

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它们不像第一单元的“繁荣”与“开放”那样,从字面到资料都具有同一性。那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资料,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但要在有限的篇幅里简单明了地说明它们个性是后者与“经济重心的南移”之间的关系,却并非易事。因此,教科书调整了课标资料标准的顺序,采取了先概述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状况,后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状况。如此安排,既增强了课文资料的逻辑性,又为教学带给了方便。

这一单元中,像“经济重心的南移”“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这样的资料,传统教材中虽然也会有所涉及,但以之作为课题,却不曾有过。教科书紧扣课标主题,集中叙述相关资料,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印象,也为完成本单元活动“观察《清明上河图》,围绕宋代城市社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等,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议论,比较古今异同”奠定了基础。

第三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教科书对课标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资料标准进行了归纳组合。除两节文化课文外,教科书以《明朝君权的加强》《君主集权的强化》两课对应“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用《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来“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讲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透过《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让学生“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最后《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以“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与以往的教科书相比,本单元课文在讲中外友好交往的同时,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与冲突;在列举经济发展成就的时候,没有忽略“闭关锁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隐忧。这种设计,与课标主题中“社会的危机”相呼应,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

讲述式、谈话式、启发式、提问式等。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用心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潜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教师学习,经常听课。

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8、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

六、教学任务和要求。

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光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潜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潜力。

七、教学设想。

1、历史教学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2、继续深入课堂教改,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和潜力培养,树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树立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育人观,坚持教书与育人统一,提高课堂效率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提高学习素质和学习效率,尝试历史活动课的教学。

3、开展历史第二课堂,透过举办历史讲座,故事会,创办历史报等构成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潜力,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问题的潜力。跟踪辅导,找学困生谈心,了节其学习差的原因,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中学历史教学的方法范文范本篇六

以新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求真务实,探究适合我校学生的教法与学法,落实好新课程的理念,突破以基础夯实与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争取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

二、复习依据。

1、内容。

高三历史学科的教学要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20x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湖北卷)文科综合》考纲、人教版教材为依据。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历史新课改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主要素材;考试大纲是备考复习的重要依据。三个依据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2、命题。

20xx年是湖北省新课改后的第一年高考,因此应认真研究其他新课改地区的高考试题(特别是宁夏、海南等地),通过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利用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知识,引导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知识,倡导研究性学习,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原则,从而在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达到有机的统一。

三、复习方法。

1、时间安排:20xx年暑期—20xx年2月底(一轮复习)。

2、复习思路:夯实基础知识,理清基本线索,培养基本技能。

3、主要任务:以教材为主,进行单元内小专题复习,夯实基础,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并在此基础上向深、广度扩展,结合现实,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搞好单元过关,精选习题,精讲精练,及时讲评,并且每节课力争留出时间让学生记忆一些重点知识,做到当堂知识当堂巩固。

4、方法:以课时为主要学习方式,单元内小专题式进行,一个单元结束后要进行单元总结与测试,每个模块结束后要进行模块过关测试。

采用读、讲(听)、练、评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读书:利用正课时间,明确目的和要求,按照学案,由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地读书,在此基础之上理清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逻辑联系,构建相对严谨的教学知识结构,使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

第三环节——训练:在课时复习结束后,要选取典型试题及时进行测试、反馈,可采取一课一小练(当堂训练)的形式,以便及时巩固落实,练习后,必须核对答案,分析总结。通过典型题目逐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如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表述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

第四环节——讲评:包括教师的讲评与学生的自评。每一单元测试及模块测试后教师要重点讲评,教师在讲评练习和试卷过程中,要特别留心解题方法的讲评,从而减少解题错误,提高应试能力。

一轮复习侧重点在于理解历史概念,掌握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既包括具体史实,也包括规律性的认识,历史线索和阶段特征也属于这一范畴。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贯彻全、准、新、细的原则。全即复习要全面,不能漏掉考试大纲的任何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强化重点;准即对知识的识记、理解、阐释要准确;深即对历史现象、内在联系和规律的理解认识要深刻;新即对历史知识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来认识和巩固;细即注重细节,近几年文科综合试题启发我们必须抓好细节,很多问题并不难,但考察很细致,于细微处方显精神,细节决定成败。

四、具体要求。

(一)瞄准高考,落实课程新理念,转变课堂模式。

1、改一讲到底,不训练学生能力。

2、改只有知识教学,没有材料教学。

高考无题不材料,如果课堂不进行材料教学,学生就不能形成材料处理能力。

3、改只有纯知识的梳理、分析,没有解读高考考点及其要求。

每堂课都应有高考的考点解读、考题回顾、考情预测和模拟训练。以高考的感觉和要求去指导教与学。否则这是严重的教学不到位,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高考考的许多是老师讲不到的,需要学生具有独立的思维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单凭老师讲授是培养不出来的,需要在训练中参与和培养)。

(二)落实常规。

1、认真备课。

认真编写教学案,优化整合,既有专详,又有高考链接、材料教学与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

2、分层教学。

知识的深浅是有层次的,思维的发展是按层递进的,学生的素质也是有层次差异的,因此实行分层教学,梯度推进,中下等生能接受,上等生能发展,全体学生皆都能得到提高。

3、作业检查。每天应布置一定量的作业,并进行批改或检查,关键在于督促学生在课后练,巩固和深化知识,这是落实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

4、周考月考。知识巩固和思维深化,除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外,还须通过周考、月考去强化。周考、月考也是我们教学时段要检查的内容。要强调的是,周考有的改为周练,练不如考,考对学生的压力感、速度训练和答题规范养成远远超过练。其次,不管练习、周考、月考,有练有考就必须讲评。只有讲评,学生才能明确自己的错误,思路才能得到升华。

5、自习辅导。晚自习读历史是历史学习巩固一个重要的时间保证,但要学生读历史,就必需历史老师能下班辅导。历史老师晚自习下班辅导,有利于学生释疑解难和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还会对学生学习历史产生感情压力和督促作用,这自然有利于历史知识的巩固。

文档为doc格式。

中学历史教学的方法范文范本篇七

摘要:历史教师如何既能完成教学目标,实现有效课堂教学,又能让学生将课本知识内化成自身素质,就成了当前亟待探讨的重要课题。以新课改为背景从教学方法、教师个人素质两方面来阐述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直观教学;新型师生关系;有效课堂教学。

怎样才能建立既不流于形式,又能让学生融会贯通的“有效教学”形式呢?这就要讲究教学方法的更新和教师个人素质的提高。

历史课在人们心目中是副科、枯燥无味的。这种状况如长期不改变,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动力,不仅会影响学习成绩,还会影响教师形象。历史教师有责任去改变历史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让历史课充满吸引力。初中生有强烈的好奇心,但他们的兴奋点往往集中在直观或有趣的事件上,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使教学内容自然被赋予“情境”,自然也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当然,教学方法的`改进也需要教师素质的提高,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有效课堂教学。

二、教师个人素质。

要想真正实现课堂有效教学,教师还必须从以下几点来提高自身素质:

(一)抓好课堂教学。

1.课前准备要“厚积薄发”

“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只有通过备课时的全面考虑,才有课堂上的动态生成。

2.上课开始要讲好开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设计出能引发学生兴趣的“导语”。

3.注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

重点问题要详细讲,难点问题要剥开讲,对一般的问题要精要讲。多给学生议、练的时间,避免“满堂灌”和“满堂问”。教学中要采取多样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把学生直观感受与书本间接知识衔接起来,变抽象说理为直观教学,创造出一种情趣盎然的教学环境。

4.课后要及时写教学笔记,积累经验。

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由途径。正如著名教师朱永新所说的:“我可以让一个教师在十年之内成为名师,只要他在每天、每节课之后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

(二)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教学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历史教师执教班级学生多,很难了解每一个学生并建立良好的关系,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细节化关怀和爱的教育。

尽可能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并及时表扬,对学生表现出来的不良情绪要设法疏通,及时了解其中的原因并解决问题。对有学习障碍的学生来说,教师的爱能使之增强信心;对得过且过的学生来说,教师的爱能融化他们心灵上久积而成的坚冰。

2.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冷静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

正面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促使其形成健康的人格。要细心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抓住时机表扬,使学生提高自信心。学生难免会犯错误,教师如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找到出错的根源,就不难找到最佳的解决办法。

3.以良好的职业素质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教师是学生理想中的道德形象。历史教师更要严格要求自己,以人格力量感召学生,使他们领悟做人的道理,也使学生乐于上你的课。

总之,有效课堂教学的实现关键还在于教师。教师除了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结合自己教学特点不断反思实践外,还需了解学生,激励其自信心,才能真正实现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2]安子凤。历史课教学,不妨也重视一下“情节”。中国教师,2010(10)。

(作者单位江苏省盱眙县旧铺中学)。

文档为doc格式。

中学历史教学的方法范文范本篇八

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更加全面的观点去看待历史,不仅需要纵深,还需要横切。文章结合实际教学情况,论述如何在历史的教学中通过纵观和横看的方法,让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并且形成一套独特的历史观。以下几点历史教学方法,仅供参。

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让其自我总结教学提纲。

众所周知阅读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亦是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而指导学生整理、编写提纲,可以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学习能力。因其在整理和自编提纲时,必须先仔细阅读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就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一旦整理出准确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识结构的枝干上,从而使知识在学生头脑中有了整体框架,有利于学生学习和记忆。

二、结合课本内容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历史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直具有具有重要作用,由于一部分学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历史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论的思考和理解,以至于他们缺乏学习历史的动力。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十分注意利用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发展他们的思维。

三、让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学会抓住学习重点。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并且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尤其是让学生学会如何确定重点,这样就比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点。

四、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率。

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所以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很重要的。在历史教学中,采用以下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并且能取得效果良好:第一,重复记忆法。让学生把知识点分开学习,当时看一遍,一周后再复习一遍,一个月后再重复一次,记得就会比较牢固。第二,重点记忆法。在每一课的教学中挑出重点,让学生重点记忆。这也发挥了教师的重要性。第三,引导学生记忆纲要。如美国独立战争经过的六件大事等。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的至关重要性。只有经验加上反思才能更进一步的成长。积极努力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培育出新一代具有较强的适应力的学生。尽管有很多的很有效的做法,但失去了落实,一切都是空谈。

每当走过一段路程时,就需要回头看一看自己的踪迹,就会让浮躁的心宁静下来,就会在脑海中永驻几个闪闪的汉字:坚持、努力、成功。

中学历史教学的方法范文范本篇九

本教研组共有8位历史老师。从工作经历看,其中有7位老师有着完整的高中历史教学经验;多位老师跨头教学。因此,本教研组老师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非常团结,相互协作。把附中“老带新,熟带生”的优良传统很好的落在实处。老教师在备课时、课前、课后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指导新教师分析教材,并积极讨论教学设计和教学机制的采用,发现问题时及时解决问题,促进了本教研组成员的共同发展。

二、各备课组工作安排。

根据教学需要,本教研组下共有三个备课组组成,各备课组在本学期中有不同的教学任务。高三备课组的主要任务是在不到一百天的时间里备战高考;高二备课组的主要任务是备战6月下旬的零诊考试;高一备课组的主要任务是备战7月份的九校联考。

从目前进度来看,各备课组都有着繁重的新课教学任务。为此,合理计划新课的教学进度,做好新课的教学和复习工作为教研组所有成员的首要任务。对本教研组所有老师而言,做好备课环节为当前工作之重点。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还要备学生,全组老师都要养成专研教材、教学、教法的习惯,提高教学水平。

三、做好新课改工作。

去年9月,新课改已在四川地区全面铺开。本学期在已有成果之上,继续推进新课改。教研组所有老师在本学期要做好以下主要工作:

1.阅读新教材。四川省已确定采用人民版历史教材,包括必修和选修的所有内容。为此,在本学期,组内所有老师都应合理安排时间提前熟悉新教材的相关内容和知识体系。

2.阅读相关专著。历史学从新中国成立到今天,一直在不断的发展演变。史学观点不断更新,也要求中学历史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学会用史学观点去分析和理解历史。为此,阅读相关一些前沿的史学专著显得尤为重要。例如陈xx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国近代史十五讲》;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等等。以便更新教师自身的史学观念。

3.通过《中史参》等杂志,了解课改地区的情况。广东等地早在xx年就开始了新一轮的课改,如今各方面都比较成熟,并形成了相关的体制。其中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这样既能和新课改接轨,也能为我们节约很多时间,避免走弯路。

4.收集近几年新课改地区的高考题,把握新课改的高考命题动向。

5.感受新课改,利用旧课新上的方式在现有的教学中融入新课改的理念。尽管四川地区现行使用的教材是老版的人教版教材,但我们还是可以在教学中通过不同的设计和教育理念,融入新课改的新理念,让我们的高二高三教师提前感受新课改,做好迎接新课改的充分准备。

6.高一老师要积极收集资料,认真备课、讲课、赛课,探索一条符合我校实际的教学模式,为后来年级提供借鉴。

7.高一教师要多方参加教研,吸收外来先进经验,搞好研究性学习,开好选修课,做好学分认定。

中学历史教学的方法范文范本篇十

关注学生,关爱学生,加强历史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需要重新建设新型的历史课程教学观,切不可对学生不管不顾。教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用微笑亲近学生,用激情和幽默感染和吸引学生[1].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氛围,学生自然能够提高听课效率。

二_有效设问。

学生先预习课文,完成导学案,教师再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这是这几年教改探索的模式。课怎么讲?为提高课堂效率,有效设问是调动学生思维的一种积极手段。如讲授2017年部编七年级历史上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一课时,可以先让全班学生预习课本,完成导学案,再朗读导入框,接着设问:哪两种文明反映了商周高度发达的文明?学生刚朗读完会马上回答“青铜器与甲骨文”,从而马上告知本课知识概要即青铜器与甲骨文。再引出第一个子目“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要求学生从课本第一段找出以下问题答案并画线:___1___原始社会后期哪里出现了青铜器?请找出代表。___2___商朝以后青铜器的种类有哪些?其中礼器代表什么?请阅读相关史事加以说明。这些设问学生能很明确在课本找出答案,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评价,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也要求学生跟着问题学习课文,不会分心,动手、动脑。有效设问可以使课本知识清晰化、条理化,掌握课文脉络,抓住重点、难点,调动学生思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_课堂竞答。

一个班级的学生有好中差之分,一堂课接受能力也分好中差。而一个历史教师要教授4~5个班,谁是好生、谁是差生、谁是中等生不可能了如指掌。要提高课堂效率,就要提高差生的听课效率。那怎么办?课堂竞答是一个有效的方法。课堂竞答方式可以检验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学习能力,同时还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对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做出合理调整,优化课堂教学模式[2].具体的操作是:先申明竞答规则,按座位分组,难题优秀生若答出得2分,普通问题中上程度学生答出得1分,差生答出简单问题得2分,谁都不许说出答案,否则本组扣分,小组可推荐答题者也可自告奋勇。四个小组下课前排名。学生马上有了积极性,优秀生会积极回答问题,他们有很强的表现欲。中等生能答的也会举手。剩下的就是差生,他们平时羞于表现,不爱表现,生怕出错闹笑话,其他的学生则会把很多简单的问题让给差生回答,以争得更高的分数。为此,教师要多设置简单的题目,好调动差生的积极性,差生每回答一个问题,教师要及时予肯定或鼓励。这样差生就不会睡觉搞小动作或低头偷玩手机,课堂效率会显着提高。

四_小组分工合作。

传统的历史课教学方法是讲述法,即“满堂灌”.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实践证明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好办法,各种方法适用于不同的课例,不是一种方法都能适用于任何课堂。采用小组分工合作讨论这一教学方法实践证明也是一种提高课堂效率的好办法。

五_应用新技术手段提高课堂趣味性。

历史课本内容范围广泛,涉及很多历史事件,对于学生而言既抽象又陌生,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学习难度,学习兴趣下降。对此,教师善于利用新技术构建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如微课、慕课、在线课程、数字图书馆等,并把这些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中学历史教学的方法范文范本篇十一

在备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学讲计划的流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由此为了帮助学生能够配合学讲计划进行学习,就需要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从而能够有代入感地进行学习。具体的做法如下:

(一)自主学习环节中做好引导者的角色。

除去备课环节,学讲计划的第一个环节在于明确学习的主题内容,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此环节中,为了能够发挥此环节的功效,需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思考最多的问题,此时教师需要做到不打扰学生的思考,只需在学生思考中断的关键时刻提供必要的帮助,即使学生的思考天马行空也不要加以阻止,这是学生的思考产物,对于学生今后的历史学习有极大的帮助。例如,我在讲述《秦始皇的功过辩论》的相关内容时,在自主学习环节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你觉得秦始皇的功过谁大,为什么?学生就这个主题进行自己的思考,并为了自己的论点开始寻求足够多的证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能够对秦始皇的生平有一个了解,从而为学讲计划的后续工作做好准备。

(二)在小组讨论的环节中做好协调者的角色。

当自主学习的工作做好以后,学讲计划就进入到了小组讨论的环节。在此环节中,教师务必要协调好学生之间的关系,即教师务必要合理依据自己班级的学生特征进行小组规划,让小组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并且能够有自己必须做的事情。只有如此,才不会出现部分学生偷懒的情况,从而保证学讲计划顺利实施。

(三)在学生交流辩论的过程中做好主持人的角色。

当小组成员都阐述自己的看法,每一个小组都有自己的统一意见之后,教师就需要鼓励不同小组之间进行合理辩论,从而保证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多角度地看待历史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扮演好主持人的角色,鼓励辩论,不鼓励恶意抨击,适时总结,进而完美谢幕。例如,我在讲述《秦始皇的功过辩论》的相关内容时,在进行到小组辩论环节时,首先让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按照学号的顺序进行发言,在一轮发言结束以后,我加以总结,接着再选出有代表性的理由,让小组长进行二次辩论,最后让所有同学进行投票。在此环节结束以后,我总结发言:秦始皇的功是无可争议的,但是功不抵过,所以需要客观地看待一个人,看待一个问题。学史以明志,我们需要学习先人的优点,摒弃先人的缺点,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这才是学历史的意义所在。由此升华了主题,让学生获得了境界上的提升,这就是学讲计划的优势所在。

(四)在反思总结过程中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

每一节课的最后,都应当存在总结反思的环节。只有总结反思,才能够保证学生的每一节课都学有所得,这也是升华学讲计划教学模式的必备环节。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讲计划的功效,教师务必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总结反思。只有自己的思考才是属于自己的,教师强加的只能是外部作用,不能够让学生在今后的历史学习之中有所收获,此点教师切记。由此,就能够实现学讲计划的完美循环,从而保证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最高效地进行历史学习,并能够收获学习方法,在自身今后的历史学习之中获益。

三、结语。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实行学讲计划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改善当前初中历史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并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在今后的历史学习中获益。但需注意,教师在实施学讲计划时需要有效依托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帮助学生能够在已有的条件下获得提升,真正地帮助到学生。

中学历史教学的方法范文范本篇十二

摘要: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实施,历史教师被赋予了全新的使命,也为历史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作为教育教学基础的初中历史教学,要对教学的方法进行优化创新设计,要以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高效地利用简短的45分钟。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学生主体;教学环境;教学情境;信息技术。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实施得铿锵有力。初中历史,是基础教育内容中的重要分支,是向学生传递历史文化、人类文明的一门特定学科。初中历史教师要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要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引导下不断地创新;要充分挖掘现代科技与教育形式下适宜历史知识与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以此推进初中历史教学效益的根本性提升,以此推进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

一、以学生为根本,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形式的初中历史教学,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和机械记忆的状态,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只是盲目地跟随教师的指导与规划,并且受制于教师和课堂。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课程改革强调的重点,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切实根本。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根本;要树立以学生整体发展为目标的教学思想;要注重学生历史思想、人文素质及主体能动性的优化培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历史问题的建构与解决;可以用巧妙的问题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可以用新颖奇特的问题激发学生主体的主动探索。例如,在初中历史《汉朝统一》的教学中,“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进行思想统治所采取的措施。针对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教师就可以创设此类探究性的问题:“同学们,请问你们有谁能说一说汉武帝为什么要废掉百家,弘扬儒家学术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措施在汉武帝的统一大业中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以此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大胆解惑,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历史问题分析与解决的过程中得到彰显,让学生的主体能动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二、以环境为前提,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

对于历史文化,学生很难在教师的讲解与文字的阐述中得到正确的理解和欣赏,很难体会到当时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及意义。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氛围与环境的创设,要以优美的环境和浓厚的氛围向学生再现历史文明中的真实与精华,让学生主体在优美环境的引导下自主挖掘和探究,让学生可以充分地了解到历史教材知识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例如,在初中历史中国古代史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能够展现古代文明的图片,让学生在精美的玉器、瓷器和银器的图片中探索和发现古代人的智慧。以历史美的再现拓展学生主体的视野,让学生的主动探究思维得到强化。

三、以情境为基础,引导学生的求知热情。

情境具有形象性、生动性与具体性,以情境为基础进行初中历史教学,将历史事件、人物等寓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中,不但可以诱发学生积极的体验态度,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还能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历史教材、深化历史知识。以情境达成历史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以情境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以情境凸显历史主题;以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情境中锻炼创新思维,培养学生适应能力。四、以技术为辅助,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是新课程改革开放化的具体体现,是优化教学方法的现代化形式。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借助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以信息技术的直观性、形象性与生动性缩短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空间转换中达成情感的共鸣。例如,在初中历史《南京大屠杀》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视频进行教学,可以为学生播放《南京!南京》等相关影片,让学生在真切的视频情境中感受日本人的残忍、中国人的无辜,并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总之,优化初中历史教学,就要在传统教学技术的方法上进行反思与探索,就要充分响应新课程理念的强烈号召,就要积极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实用方法,以此推进初中历史教学的突破性发展。

参考文献:。

中学历史教学的方法范文范本篇十三

众所周知阅读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亦是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而指导学生整理、编写提纲,可以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学习能力。因其在整理和自编提纲时,必须先仔细阅读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就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一旦整理出准确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识结构的枝干上,从而使知识在学生头脑中有了整体框架,有利于学生学习和记忆。

二、结合课本内容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历史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直具有具有重要作用,由于一部分学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历史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论的思考和理解,以至于他们缺乏学习历史的动力。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十分注意利用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发展他们的思维。

三、让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学会抓住学习重点。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并且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尤其是让学生学会如何确定重点,这样就比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点。

四、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率。

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所以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很重要的。在历史教学中,采用以下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并且能取得效果良好:第一,重复记忆法。让学生把知识点分开学习,当时看一遍,一周后再复习一遍,一个月后再重复一次,记得就会比较牢固。第二,重点记忆法。在每一课的教学中挑出重点,让学生重点记忆。这也发挥了教师的重要性。第三,引导学生记忆纲要。如美国独立战争经过的六件大事等。

中学历史教学的方法范文范本篇十四

从目前国内流行的教学设计理论看,大致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一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受上述两种理论的影响也形成了不同的教学设计模式。但无论何种教学设计模式,都必须很好地回答以下问题:

(1)学生在课堂上应该学到什么?

(2)学生在课堂上渴望学到什么?可以学到什么?能够学到什么?(分析学习任务、确定起点学习能力)。

(3)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应该如何教?学生应该如何学?(选择教学策略)。

(4)如何检查和评定预期的学习效果?(进行学习评价)。

实际上,以上四个问题中包含了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的四个基本要素:

确定教学目标。

分析学习任务。

选择教学策略。

进行学习评价。

以近年来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较为流行的“突出学生学习,教与学并举”的地理教学设计为例:这一模式是运用了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点,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创设“探究——协作”的学习情境。它的具体特点是:

(1)强调学生地理学习任务的分析以取地理学习起点能力的确立;。

(2)倡导开放、民主、协作的地理教学过程、创设探究学习情境;。

(3)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育理念;。

(4)重视课内、课外地理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整合;。

(5)突出地理教学设计是一个连续、反复的过程,需要地理教学设计者不断地进行分析、评估和修正。

1.教师具备先进的理论素养是开展教学设计的前提。

教学设计者的理论知识结构和人文素养,决定着教学设计的面貌和结构。一般来说,教师应该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心理学理论、学科知识及多媒体技术,形成完善的理论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教学设计方案才能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和合理的设计结构,才能够保证课堂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和学科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

2.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是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的主旨。

课堂教学设计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既要关注学生智力的发展,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并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条件。

3.拟定合理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是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的关键。

历史与社会课教学目标是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一般比较概括。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必须认真分析总的教学目标,找出为实现总目标所需实现的子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步骤和各个知识点,以及对学生应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明确描述),教学目标规定了教学活动的方向,是形成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基础。因此,子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合理明确,具有可操作性与可测量性。规范的教学目标阐述包括主体、行为动词、实现目标的条件、标准等。

4.进入深入透彻的教学任务分析是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的基础。

5.选择切实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是历史与社会课教学设计的核心。

教学策略是实施教学设计方案,实现既定学科教学目标的核心。教师必须综合考虑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知识点、线、面之间的联系,考虑学科知识生动、直观、形象的特点,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拓宽设计思路、选择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策略的选择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也获取了学科研究的方法和学科思维的过程。

6.开展健全可行的学习评价是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的保障。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评价的弹性空间很大,如何把握评价的“度”这是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的难点。因为学习评价不仅能够用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能反映教学设计的方案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是否有继续完善和修改的必要。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过程是一个不断修改和完善的过程,评价则是修改和完善的前提,也是教学过程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因此,在进行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构建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的评价机制。实现学习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

中学历史教学的方法范文范本篇十五

新课改的实施,其主要宗旨就是让学生从传统的教育中解放出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初中历史教学需要学习的知识是多方面的,这也就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供了渠道。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通过各种历史知识的不同性质以及不同特征的学习,让学生自己设置不同的情景模式进行历史情景再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教学设备,比如多媒体等,在课堂上渲染出当时的历史朝代的氛围,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历史角色,使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表演,从而增加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二、进行多学科结合的创新原则。

初中历史作为人文教学的基础学科,对学生的成长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爱国主义的养成具有引导作用。历史学科并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而是一门综合学科,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多学科结合的创新原则,发挥出历史教学的综合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历史教学的政治性特点,结合政治理论进行教学,要熟悉历史教学的经济理论,结合数学学科的思想进行教学,要看到历史进程中科技文化进步的步伐,结合物理化学等学科进行教学。多学科的结合的创新原则,就是把历史课程中不同的教学特点和各学科进行结合,实现多层次、多方位的历史教学。从多视角、多思维、多侧面了解历史知识,学习历史知识。

三、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创新原则。

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教师处于主体地位,是课堂上绝对的权威,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而新课改的实施,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建立学生与教师互动的良好关系。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而学生通过和教师的交流,也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例如,在进行九年级下学期《巴黎凡尔赛体系》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师可以设计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如:“为什么在这两次会议中,中国作为战胜国主权却没有得到维护?”在学生讨论后得出“弱国无外交,实力是外交的基础,发展才是硬道理”。教师继续引申“那为什么现在我国在世界上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在学生讨论后得出“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创新原则。

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也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考验,为了适应新的教学实际的教学任务,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素质。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历史创新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创新能力,采取多种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式进行。在教学中最基本的要求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同时,教师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提高教学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以满足新的教学形势发展的需要。例如:七年级课程有关儒家文化的学习,在给学生进行课堂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对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是一种提高。初中历史教师可以从孔子的教学思想中领悟学习,并结合现代教学方式以及新课改要求,学以致用,融会贯通。从孔子的教育思想,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学到很多现代教育不能学到的教育思想,可以升华现代教师的思想,可以使现在教师从中学到大爱无疆的爱国主义情怀,对孔子教育思想的学习,对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有促进作用。

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创新原则。

教育的宗旨中的树人,就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素质是第一位的,能力次之。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也是以此为基本出发点的,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中要改变考试论的教育思想,改变应试教育模式下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制约。在教学中,侧重于学生思想教育,用健康向上的思想去影响学生,去教育学生,最终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指引者,使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者。例如,在进行八年级上学期《侵略与反抗》的学习中,通过对鸦片战争的发生,了解毒品对国家、对人民的危害,让当代初中生树立远离毒品,远离不健康生活的人生价值理念。总之,创新教育是时代和历史赋予给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任。创新教育必须遵循“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达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两者有机统一。”历史教师必须当好“学习指导者”和参与者、组织者的角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逐渐自主营造创新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观察历史,认识历史的观点、态度,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目标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一个高效的课堂离不开每个学生的参与,有了兴趣学生才能真正的爱上这门课程,才能真正的投入到课堂中来。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之前进行一段有趣的和本堂课内容相关的对话,或者利用视频进行引导等等,在课前就把课堂气氛搞得活跃起来,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比如说在教学辛亥革命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先给学生放映《走向共和》中的一部分视频片段,通过视频带领学生感受曾经那段岁月,这样学生就能够对辛亥革命的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二、设置问题,引领自学。

在课堂开始之前如果可以抛下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巧妙的设置悬疑的问题,让学生不断的去摸索、思考,激发起学生们的好奇心,这样就会对课堂的效率大有帮助。老师可以用短片的形式简单的讲述一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然后在通过一个简单有趣的问题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们自己去思考问题去解决问题。例如在课堂刚开始的时候可以这样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那么首先我们来回忆一下,辛亥革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其经过是怎么样的呢?又产生了哪些影响呢?这样的话可以帮助学生迅速进入一个思考当中,也可以带领学生们进去一个画面,带领学生们独立去思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的上课热情,还可以激发起学生们的兴趣。

三、讨论合作,共同提高。

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合作和讨论的机会,通过合作讨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随机的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分别的编上学生们的号码,然后提问一些比较有难度的问题,让学生们各个小组之间讨论学习,然后得到答案的小组可以进行抢答,答对的小组可以记上一分。一节课结算一次,得分最高的小组可以得到奖励。这样可以激发起同学们课堂上的积极性,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效率。

四、检查评价,仔细点拨。

除了教学以外,教师还应该注意对学生进行考察。考察不是简单的检查学生的考试成绩,其实更加重要的是要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以更加积极的状态进行学习。这样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才会得到真正的保证。所以当课堂上如果学生回答对一个问题,可以适当的夸赞学生:你真棒。假如说回答的不是特别的好,也要适当的夸奖几句。这样可以给学生留下一个较好的印象,学生以后也会积极回答问题,在课堂上也会越来越活跃。然后在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一些点评,比如说:这位同学回答的非常好,或者是这位同学只回答了一方面,如果可以这样回答的话就更好了,不要着急去否认,而是要先去夸赞。这么做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自信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升对自己的认识,找到自己的薄弱点和提升的关键点,这样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才会有更加有效的保障。

五、课后精选习题,巩固提高水平。

平时课堂上的学习固然特别重要,但是如果只是一味的在课堂上学习而课后不加以练习的话,很容易造成遗忘,达不到课堂上的学习效果。除了在课后布置一些典型的习题之外,在课堂上也要拿出15分钟去做一些小小的测试,老师督促学生课上完成一些习题,学生不懂的地方可以直接询问老师,真正的做到“堂堂清”,不留下任何的疑惑,巩固提高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在做练习的时候教师要注意监督好学生,让学生在昨晚题目以后,教师批改了再去查看书本,这样能够确保学生专心做题,也能够帮助教师更加深刻的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总结:高效的课堂使得学生称为课堂上的主人,真正的掌握者主动权。通过老师德引导和正确的课堂方式,同学们的聪明才智才会真正的被挖掘出来,学生们的聪敏才会在课堂上展现出来。采用一些有效的技巧,提高学生的上课热情,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是每一堂课的灵魂所在。数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变化性比较大,这就需要教师更加投入到课堂,运用课堂技巧,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们健康学习,快乐成长!

中学历史教学的方法范文范本篇十六

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区实验中学。

初中历史教育的目的在于传授基础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智力。历史的学习可扩大学生的视野,对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历史课是一门集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课程。成功地上好一堂历史课并不容易,也不是简单地读一读、背一背就能学好的。特别是近几年的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换一种角度来看问题。这就是要把教师职业这一角色,放在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大视野中来定位,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转而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具体地说,就是要从教师教得如何这一角度,转变为学生学得如何的角度上来,把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根据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校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交往、学会审美等。在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在思考自己的工作时,首先是要具有以下的理念: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力图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教育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全面而和谐的发展,包括知识、能力、思想、道德、情意、态度、价值观等;教育教学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使学生在教学中体现出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核心;教育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升学以及业。

1教师应投入激情,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谓兴趣是在渴望的刺激下直接促进学生进行专项活动,最后达到追求目标的心理活动过程。兴趣是智能发展的起点,是激发情感的诱发剂,是学生刻苦学习的“原动力”,“催化剂”,有了兴趣才能去学、去想、去做。青少年学生具有好动、善疑、注意力不易持久的特点,日常生活中学生除了对新奇的、没有见过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外,还对和他们的日常接触反差比较大的东西特别感兴趣。在教学中,学生对某门功课产生兴趣时,其学习的主动性就强,学习的效果就会好,学习的创造思维就活跃,这时就要求老师在讲授时一定要主动、形象、具体、深入浅出、循循善诱,抓住教材中的内容冲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并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我们教育界有一句老话:“给学生半桶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所以,教师平时知识积累是很重要的。为此,课余时间我留心积累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相关的知识、故事,教材上教到相关知识时,我及时补充,让历史人物更加丰富,历史事件更加生动。因为教材上没有,学生就喜欢听,这样就强化了课本上的知识,加深了印象,学生爱听,自然就爱学了。

2教学中自然的情感流露。

历史课的内容丰富多彩,历史事件有血有肉,如果仍旧使用老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一支粉笔一本书,念完了事,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各种情感的流露,当然课堂上教师的语调、节奏、表情都应随教材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在教学《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一节的结尾部分时,笔者提议:我们可以从郑和、戚继光的身上学到什么?(小组讨论、归纳、发言,然后评出三个较好的小组答案,由组长把答案抄在黑板上,让同学们分享。)然后,笔者声情并茂地说: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什么“心?”——爱国心!学习他们什么“情?”——爱国情!学习他们什么“行动?”——爱国行动!这样一呼一应,加之笔者激情高亢的语调,仿佛把学生带到郑和的航船上,和探索者一起在“西洋”上航行,共享“东南亚和非洲国家独特风土民情”的喜悦,这样学生的全部感情和思维就完全集中于教师教学之中了。

3加强学生的自主参与性。

使学生参与教学,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4加强学生自主性的培养。

学生在经过“读讲议”几个过程,获得了新知识、新概念,为了巩固这些知识,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练习题,(包括课外练习题),要求学生及时完成的,一般以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为宜。通过这些练习,一方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克服求同思维定势,突破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界限,创造出新办法、新概念和新观点。另一方面,为了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过程,课堂上师生一起分析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开放性的例题,让学生从多个层面寻找问题的答案。为学生的课后练习扫除障碍,并希望通过“练”,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当堂掌握,当堂巩固和当堂理解知识的目的,并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教学图片的精心设计。

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有限,有时候具体的形象比生动的语言更能有助于他们的理解和记忆。因此,在课堂上能恰如其分地运用和设计有关图片、图表等,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比如,笔者在讲俾斯麦发动的三次对外战争时,就利用电脑绘制了一张类似于红十字会标志的示意图。在讲解时,边介绍内容边指示,图表一步一步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在新奇之中,不仅掌握了历史的基本知识,还通过这一直观教学,使教学内容有血有肉、趣味横生。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6善加肯定,让学生在学习历史中获得成就感觉。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抓住学生的闪光点,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进行激励性评价。这种激励往往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气质、特点、学习水平,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境而异,做出针对性地评价。例如,在每节课的复习环节,教师可将一些简单内容设计成问题提问那些基础差的学生,使他们能顺利回答出来,这时教师及时表扬,让其他同学用热烈的掌声为他们喝彩。让以前听惯批评的后进生觉得自己也有很多值得表扬的优点,从而充满了自信,慢慢消除厌学情绪,同时也就喜欢历史这门功课。对于优秀学生,教师在表扬的同时可以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题目来提问他们,让听惯表扬的他们正视自己,知道自己还有许多不足,自己还需要努力。这种因人而异的激励方式可以让每一位学生正确地给自己定位,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且向这个目标努力奋斗。

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只有转变观念,不断创新,充分尊重学生,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使得课堂成为学生汲取知识的殿堂,促进学生历史学科的学习。

中学历史教学的方法范文范本篇十七

行为理论认为行为与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因此,教学设计的核心任务是设计教学以便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而促进学生心理的发展。所以,学生的行为系统的分析是首先要做的工作。

分析行为客体及目标行为客体是行为相互区分的标志。而客体的变化隐含着行为的目标和结果。教学设计的第一个任务是确定学生行为的目标和客体。要精确确定行为的目标(特别是认知领域的目标)必须首先对领域知识进行分析。对领域知识进行分析需要使用传统教学设计理论中的分析技术。

学生行为的目标有时是教师制定的,但也有些情况下,学生会在教师指定的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有所变形,比如成人学习者可能会在教师确定的目标之中根据自己的喜好有所取舍。换句话说,分析学习行为的目标主要并不是确定教学目标,而是确定学生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取舍。

分析行为主体学生是行为的主体,因此要理解和设计学生的学习行为就必须了解一些有关行为主体的特征,包括当前的学习起点、学习风格和人际交往特征等等。

学习起点是指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情感态度、动作技能水平等等。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在长期学习活动过程中养成的学习时对环境、时间、感知信息的通道、思考方式等等方面的偏爱。比如,有些学生喜欢上午学习,而有些学生喜欢晚上学习;有些学生喜欢出声阅读,而有些学生则喜欢默读;有些学生喜欢分析问题,而有些学生则喜欢整体地思考问题;有些学生一遇到困难就放弃,而有些学生则能坚持。

人际交往特征是指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特点,比如性格的内向与外向、冲动与沉稳,情感型人格与理智性人格等等。

分析学习团体及其构成规则、劳动分工确定学生学习时的人际环境。通常学生是在班级内进行学习的,学习团体可以是班集体,也可以是学习小组。教学设计者要通过观察或问卷的方式确定学生间的交往规则,并在此基础上为活动团体制定特定活动的行为规范,即行为准则以及违反行为准则的后果或制裁方法。如果学习行为需要明确的分工,那么还要帮助学习小组公平地确定劳动分工,包括个人的权责和义务、任务的划分、完成的评价标准等等。

分析学生学习行为的构成学生的行为可以分解为活动,活动可以分解为操作。每个行为都有各自的目标,而每个操作都有各自的约束条件。教学设计者必须了解预期的行为是由哪些活动构成,它们的目标是什么;这些活动是由哪些操作构成,它们的约束条件是什么。这些分析工作可以借助过程任务分析和学习任务分析的方法来完成。

分析学生学习的工具——效能工具、认知工具和交流工具学生的学习行为需要借助工具来完成。根据对学习者学习所提供的支持的差异,这些工具可以被分为效能工具、认知工具和交流工具三类。效能工具是指帮助人们提高工作效率的工具。典型的效能工具有字处理软件、作图工具、搜索引擎等等。认知工具是指可以帮助学习者发展各种思维能力的软件系统,比如语义网络工具、数据库、专家系统等等。交流工具可以支持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勾通,如基于internet的email和聊天室等等。教学设计者要明确学生在完成学习目标过程中可以利用哪些工具,以及每种工具的主要性能和特征,比如支持哪种活动和操作。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学生的思考方法、协作策略、学习方法等等。

选择和设计预期的学生行为根据上述分析的结果,就可以选择和设计学生的学习行为了。被选择和设计的学习行为是那种分工明确且公平的,人际交往规则明确且易执行的,支持这种行为的认知工具种类多且易获取的,基本活动和操作都容易完成的,评价标准明确且易执行的学习行为。

中学历史教学的方法范文范本篇十八

(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指通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以及学生独立阅读书面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

讲授法——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发展智力、思想教育的方法。从教师教的角度看,它是一种传授的方法;从学生学的角度看,它是一种接受性的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讲授法的最大优点是:讲授法具有通俗化与直接性两个特点。教师深入浅出的讲授使抽象知识变得具体形象、浅显易懂;同时,它要借助于语言媒介将知识信息直接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接受性的学习,避免了学生认识过程中许多不必要的曲折,能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由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讲授法,教学进程容易控制,教学主题不易偏离,课堂效率比较高。因而差不多在所有课堂教学中,都离不开教师的言语讲授,只不过,不同的课堂教学中,讲授的时间不尽相同。

谈话法——又称问答法,是师生以口头语言问答的一种方法。这是一种在教学中运用广泛,并且历史十分悠久的方法。相传古代教育家孔子就经常使用这种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传授有关知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把这种方法称为“产婆术”。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优点是:便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易于唤起并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讨论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进行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全员参与,培养合作精神;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学生钻研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读书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学书和课外读物获得知识,并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优点是:扩大学生的知识来源,提高学生归纳知识、提取有用知识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在教学中采用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时应注意:

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教师的语言有较高的要求;善于设问解疑;控制“量”和“度”。

(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指教师通过实物或教具的演示或组织教学性参观活动,使学生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而获得知识的方法。最大的特点是:形象、直观、具体、真实。包括:演示法(教具、实物、多媒体、动作示范)、观察法和参观法。

采用直接感知法教学的基本要求:

事前充分准备;活动有目的、有重点;注意及时总结;在多数时候作为辅助方法,需要和其他方法配合使用。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通过练习、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巩固和完善知识、技能、技巧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和实习作业法等。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的最大优点是:使学生的认识活动向高层次发展,使所学的知识能和现实紧密联系。

运用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时应注意:

对学生的实际训练要精心设计和指导;充分调动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培养动脑、动口、动手的实际操作能力;重视实践后的总结和反馈。

(4)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景,或利用教材或课外书或艺术形式,使学生通过欣赏来体验和感受客观事物的真善美,或协调知识、能力、情感的方法。

采用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的最大优点是:潜移默化,寓教学目标达成于活动过程中。

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的要求:

引起学生欣赏的动机和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反应(认同感)注意及时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

(5)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而获得知识的方法。基本过程是(1)创设情景,提出要求;(2)指导学生搜寻、利用材料、检验假设的方法;(3)对结论进行修改、补充、总结。

采用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在探索解决认知任务的过程中,使学生的独立性得到高度发展,进而改善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欲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进行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的教学时应注意:

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选题和过程;严密组织,积极引导学生的发现活动;注意情境的创设。

科学性原则;有效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可能性原则。

中学历史教学的方法范文范本篇十九

精彩导入。开端引趣就是最简单有效的一种方法。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开端引趣”的方式,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

刻意求新。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尽量多一些,活一些。活动交替进行,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多样的方式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一定要精心制作课件。课件界面美观、色彩丰富、纲要信号齐备;版面保留完整,通过超链接,前后切换方便,达到过去手工板书无法企及的地步。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直观性是任何传统的教学手段都无法代替的,它通过多种媒介的交替演示,可以多渠道地向学生传递多种多样的教学信息,使学生的各种人体器官对新知识进行多角度多渠道地交叉吸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教育心理学知识说明,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若两者同时使用,就能够接受约65%。科学研究也证明,人们通过各种感官获得的知识比率为:视觉83%,听觉11%,其他6%;视听结合可获得几乎是最佳的知识保持率。为了减轻教师负担,课件我们是共用的,也是大家共同制作的,资源共享。如《鸦片战争》这一课时通过课件的展示、电影《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的经典片段、再加上简短的语言渲染。很快就将学生带到了一个清政府腐败落后,列强恃强凌弱的情境中,通过对史实的认识分析后学生自己就认识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而这课课件是同学科老师制作,我们资源共享。

联系生活实际,拓宽知识。学生一旦发现学过的知识能解决许许多多的实际问题,学习的欲望便会愈来愈强烈。历史教学应该尽可能与现实生活和时事联系起来,利用所学历史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为我们答疑解惑。如我在讲宋元文化时,就把热播剧《琅琊榜》引入课堂,主要是在剧中出现了炸药,引导学生分析影视剧的不合理性。再如学习清朝君主专制时,引入《宰相刘罗锅》《康熙王朝》让学生讨论,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针对差异性,实施分层教学策略。目前我们的学生层次差别特别大,为此,从课程目标到教材都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化。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应当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有差异的教学,进行教学目标分层、教学过程分层、布置作业分层、教学评估分层。让全体学生都可以体验成功感,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例如导学测评的练习题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6、7号学生(基础较差)只做基础题,3、4、5号学生加上能力题,1、2号学生(能力较好)要练习题全部都做。

加强学法指导。学生掌握了科学方法将终身受益,而且科学方法还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和纽带。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的学法指导渗透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各种思维活动里,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学法,且“会学”。

(1)学会读书,培养学生自我获取信息能力的起点。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其中关键的词语,然后理解并归纳其中的主要内容,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教师提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去解决教师提出的思考题,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如标准式、批注式、摘录式、概要式、选读式、速读式等。

(2)指导学生学会思考,思考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一是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质疑的思维时空,鼓励学生勇于发问,敢于求异;二是培养学生掩卷而思,富于联想的习惯;三是要学生形成先思后问,问后多思的思维习惯。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多思考。

(3)指导学生学会探究。在教学过程中,不宜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应合理创设情景,指导学生自己去参与,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寻找问题,解决一些疑难。通过探究活动,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要深入实践,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

一、发挥非智力因素在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作用。

在历史教学中,应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非智力因素如志向、想象力、意志力、兴趣等能给思维力的产生提供强大的动力。一个人的志向越高,他的学习动力和潜能就越大;想象力愈丰富,愈有利于构建知识的立体体系,愈有利于思维的扩展;意志力坚强的人,能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驾驭自己的情绪,并善于确定自己的目标;兴趣能唤起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动力,学生只有在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下,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才能积极思维。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老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看成教材与学生间的媒介,一定要大力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保证每位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兴趣积极的思维意识。这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首要环节。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能力。

三、多运用直观教具和形象语言,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历史教学不能平铺直叙教材的内容,要多运用直观教具,如历史地图、课文插图、仿制的模型教具等,以此来增强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开启思维的动机。比如讲述鸦片战争这一内容时,可先引导同学们看课本插图,并要求同学们指出哪幅图反映英国必然会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哪幅图能体现英国的侵略行为?哪幅图反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这样以图导谈,能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抽象的叙事形象化,以帮助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联想思维,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例如,在讲述赤壁之战时,可利用苏轼《赤壁怀古》里面生动的词句对古战场赤壁进行渲染,简单色画波澜壮阔的战斗场面。然后因势利导,推动学生思维的迁移,让学生了解赤壁之战的背景、经过和历史作用,并假设关羽当时把曹操杀了,可能会出现怎样的结局?让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讨论,既开阔了视野,又锻炼了对历史事件的思辩能力。

另外,语言的准确运用,拥有扎实的语言基础,也是培养学科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学生在考试中出现审题能力差。概括能力不足,答案不简洁明了,条理不清楚、层次混乱等问题,主要是学生语言能力问题。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注意下面几点:首先,老师应注意缩小师生间的语言差异,使老师的知识传授与学生的知识接受趋于一致,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起来。其次,要弄清教材中一些关键性语言,引导学生做定量思维。如铁农具、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推广,西汉广泛使用。出现、推广、广泛使用所表示的量是有着巨大差别的。再次,引导学生用自己最熟悉的语言进行思维,把所学的内容加工整理成自己的语言,往往能把厚书读薄,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因此,过好语言关是培养思维能力必不可少的条件。

四、让学生多研究思维实例,吸取别人思维的经验长处。

在课堂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往往受到时间的限制。为了让学生思维能力真正发展起来,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应把历史教学引向课外,鼓励学生多参加课内活动。例如,看历史故事,听历史讲座,参加历史专题辩论等。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多研究一些思维实例,学习一些专家、学者的思维成果,填补课堂学习上的一些空白。这样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势,拓展思维空间,有助于解答一题多论的历史问题。不过,学生在吸收谒外营养的过程中应注意如下几点:第一,注意科学吸收。对同一历史问题的看法有几种不同的观点,有些观点不科学也不全面,不利于学生形成辩证的唯物史观。因此,让学生多掌握一些历史理论知识,特别是与逻辑学、辩证法有关的理论知识,学会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思考和分析问题,达到去伪存真、辩证吸收的目的。第二,讲究质量,不盲目追求数量。研究思维实例在于精而不在于多,思维实例应具有代表性,以共性看一般,往往达到一通百通的效果。第三,注意思维的多棱性。思维的形式包括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创造思维等多种形式。一种历史知识的学习往往包括几种思维形式,只有弄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领悟不同思维方式在掌握历史知识中的不同作用,才能实现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知识迁移,并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