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李鸿章的为官之道散文汇总 李鸿章讲为官之道(六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2 09:11:17 页码:14
李鸿章的为官之道散文汇总 李鸿章讲为官之道(六篇)
2022-12-22 09:11:17    小编:ZTFB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推荐李鸿章的为官之道散文汇总一

故居大门

李鸿章故居大门系三开间两进门厅架构,宽敞开朗。高悬的横匾和柱形红灯笼上均有“李府”字样,两只石狮雄踞台阶两侧,更显森严不凡。但大门处最值得关注的,一是大面积的墙面,均为磨制后的大方砖镶嵌而成的清水砖墙,这是相当罕见的;一是大门入口的两只抱鼓石,用的是从李公祠地下发掘出来的晚清遗物。

过厅

从步行街进入大门,行数步即到过厅。厅正中是座屏风,上方高悬一块匾额,上书“钧衡笃祜”四个字,钧衡,比喻国家宰相一类重臣;笃是厚的意思;祜是大福。意思是李鸿章官显福厚。这四个字是李鸿章七十大寿时光绪皇帝御笔所赐,以褒奖他对大清帝国的功绩。过厅过去为来客稍候,待佣人通报后再入中厅与主人会面之处,现兼作展厅之用。厅内展示与李鸿章有关的各种图片、资料和实物。陈列内容按李鸿章的生平历程设计布展,共分为“李鸿章的青少年时代、李鸿章与淮军、李鸿章与洋务运动、李鸿章与外交以及毁誉参半的一生”等五个部分。陈列内容图文并茂,用大量的珍贵图片与实物展示了李鸿章风云变幻的一生,由这位极具争议性的人物,揭示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曲折而又悲壮的历程。

福寿堂

中厅又称福寿堂,堂高9米,是现存江淮地区最大的晚清私人住宅厅堂,相当于我们现在家庭里的客厅。每扇格门上都雕有造型精美、典雅的图案,房梁全是斗榫,不用一枚钉子。大梁两头都雕成象头形,寓意吉祥(象)。另外梁上还雕刻有栩栩如生的喜鹊登枝图案,正上方的横梁上雕有“佘太君祝寿图”,人物造型栩栩如生,更有形态各异的八仙过海图。中梁与地面相距9米,这是有讲究的,据说是当时根据官职高低方有此殊荣。

中厅上方的长几上,摆有一只古钟,左边一面镜子,如果大家仔细看就会发现这个钟是不动的,我们也叫“死钟”,谐音就是“始终”, 右边一面屏风,连起来有这家宅“终(钟)生平(屏)静(镜)的寓意。中厅的正中,四根木柱正好构成一个开间,木柱的一左一右,各为一个开间,加上东西两面厢房,形成了明三暗五的格局,颇具江淮地区富宅的建筑特色。

书房

东西两厢是李氏后人的书房,清雅疏阔,青砖漫地,里面的博古架称为“过桥式”,左右两部分正好可以重合在一起。原理出自中国古代阴阳互补理论。左边摆放的楠木书架,正好可以装下一部《二十四史》。

李鸿章墨宝展

现在我们走进的是李府的第四进“过厅”, 这里展出了李鸿章的家族史和李鸿章的手迹。李鸿章早年家境贫寒,当官后其兄弟也受其庇佑,在当时颇有建树,例如李鸿章的三弟李鹤章就是从事地产买卖,是李氏家族中的首富,还捐资筹建了合肥的城隍庙和包公祠。李鸿章的子女也很能干,著名的小说家张爱玲就是李鸿章的重外孙女。

推荐李鸿章的为官之道散文汇总二

李鸿章故居位于淮河路中段,坐北朝南,气势宏伟,晚清建筑风格,占地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平方米,是合肥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名人故居。1998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9月27日正式对外开放。李家的祖先由江西迁来合肥的肥东,自李鸿章这一代起开始发迹。李鸿章兄弟六人,他排行第二,其余五人也身居高位,在当时非常地显赫。他们聚族而居,深宅大院可以覆盖淮河路中段的半条街,时称“李府半条街”。 李鸿章故居,仅为其中一部分,是典型的晚清江淮地区民居建筑,布局整齐,结构严谨,雕梁画栋,精美豪华,占地面积20xx年的风风雨雨,李府依然保留独有的风貌。改革开放后,合肥市政府对李鸿章故居采取保护措施,在原地修复重建,成为现在大家看到的模样,只是现存规模已不到原来的十二分之一。故居自南向北依次为门厅、过厅、中厅、小姐楼

故居大门

李鸿章故居大门系三开间两进门厅架构,宽敞开朗。高悬的横匾和柱形红灯笼上均有“李府”字样,两只石狮雄踞台阶两侧,更显森严不凡。但大门处最值得关注的,一是大面积的墙面,均为磨制后的大方砖镶嵌而成的清水砖墙,这是相当罕见的;一是大门入口的两只抱鼓石,用的是从李公祠地下发掘出来的晚清遗物。

过厅

从步行街进入大门,行数步即到过厅。厅正中是座屏风,上方高悬一块匾额,上书“钧衡笃祜”四个字,钧衡,比喻国家宰相一类重臣;笃是厚的意思;祜是大福。意思是李鸿章官显福厚。这四个字是李鸿章七十大寿时光绪皇帝御笔所赐,以褒奖他对大清帝国的功绩。过厅过去为来客稍候,待佣人通报后再入中厅与主人会面之处,现兼作展厅之用。厅内展示与李鸿章有关的各种图片、资料和实物。陈列内容按李鸿章的生平历程设计布展,共分为“李鸿章的青少年时代、李鸿章与淮军、李鸿章与洋务运动、李鸿章与外交以及毁誉参半的一生”等五个部分。陈列内容图文并茂,用大量的珍贵图片与实物展示了李鸿章风云变幻的一生,由这位极具争议性的人物,揭示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曲折而又悲壮的历程。

福寿堂

中厅又称福寿堂,堂高9米,是现存江淮地区最大的晚清私人住宅厅堂,相当于我们现在家庭里的客厅。每扇格门上都雕有造型精美、典雅的图案,房梁全是斗榫,不用一枚钉子。大梁两头都雕成象头形,寓意吉祥(象)。另外梁上还雕刻有栩栩如生的喜鹊登枝图案,正上方的横梁上雕有“佘太君祝寿图”,人物造型栩栩如生,更有形态各异的八仙过海图。中梁与地面相距9米,这是有讲究的,据说是当时根据官职高低方有此殊荣。

中厅上方的长几上,摆有一只古钟,左边一面镜子,如果大家仔细看就会发现这个钟是不动的,我们也叫“死钟”,谐音就是“始终”, 右边一面屏风,连起来有这家宅“终(钟)生平(屏)静(镜)的寓意。中厅的正中,四根木柱正好构成一个开间,木柱的一左一右,各为一个开间,加上东西两面厢房,形成了明三暗五的格局,颇具江淮地区富宅的建筑特色。

书房

东西两厢是李氏后人的书房,清雅疏阔,青砖漫地,里面的博古架称为“过桥式”,左右两部分正好可以重合在一起。原理出自中国古代阴阳互补理论。左边摆放的楠木书架,正好可以装下一部《二十四史》。

李鸿章墨宝展

现在我们走进的是李府的第四进“过厅”, 这里展出了李鸿章的家族史和李鸿章的手迹。李鸿章早年家境贫寒,当官后其兄弟也受其庇佑,在当时颇有建树,例如李鸿章的三弟李鹤章就是从事地产买卖,是李氏家族中的首富,还捐资筹建了合肥的城隍庙和包公祠。李鸿章的子女也很能干,著名的小说家张爱玲就是李鸿章的重外孙女。

推荐李鸿章的为官之道散文汇总三

李鸿章(1823-1901)字子黼,号少荃,安徽合肥人。是近代历史上一位颇具争议和个人魅力的晚清重臣。道光三年生于安徽合肥,24岁中进士,后以合肥地区的团练武装为基础,组建了淮军,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庞大的淮系政治集。他参加镇压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起义,60年代初,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1865年分别在上海和江宁(今南京)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金陵机器制造局。1870年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开始进入权力中枢,并参与掌管清政府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末权势最为显赫的封疆大吏。在其任内,兴建了大批近代企业,创办北洋海军,派遣留学生等等,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首轮浪潮。对外奉行“内须变法,外须和戎”的外交方针,但由于国力限制以及自身认识的局限,使得“和戎”外交大多以失败告终,李鸿章被迫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1920xx年,病逝于北京贤良寺,谥文忠,后归葬合肥。

李鸿章出生的时代,大清王朝已失去开国时勃勃的生气,象薄暮的太阳逐渐走下坡路,而西方列强正疯狂地用血与火重新瓜分世界,到处扩张,把触角伸进大清帝国。但庞大的帝国的败亡还有一段时间,远在内陆的安徽还未能感受到这些,人们还过着传统而平静的生活。李鸿章就出生于一个典型的耕读世家,很早就入学以博取功名。他的几任老师都深受“桐城派”思想影响,讲求务实的学问,为他以后接受新事物、推行洋务打下了思想基础。李鸿章出生于道光三年正月初五,这是传说中财神的生日。传说李鸿章生有异相,刚一出生便有上下门牙各一对,其父亲李文安为此特地刻在樟木板上留恋。据说李鸿章自幼天资聪颖,他七岁启蒙,勤奋好学,八九岁就念完《四书》,教书先生很喜欢他,常在李文安面前夸奖他。李文安将信将疑,便把李鸿章找来,出了一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试他,小鸿章脱口对出下联:“日照龙鳞万点金”,李文安一听,不但工整而且十分有气势,喜行于色,因而决定先给李鸿章发蒙,李鸿章本名章铜,遂改名为鸿章,希望他“宏图大展,文章经国”。

【李鸿章故居】

李鸿章故居位于淮河路中段,坐北朝南,气势宏伟,晚清建筑风格,占地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平方米,是合肥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名人故居。1998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9月27日正式对外开放。李家的祖先由江西迁来合肥的肥东,自李鸿章这一代起开始发迹。李鸿章兄弟六人,他排行第二,其余五人也身居高位,在当时非常地显赫。他们聚族而居,深宅大院可以覆盖淮河路中段的半条街,时称“李府半条街”。 李鸿章故居,仅为其中一部分,是典型的晚清江淮地区民居建筑,布局整齐,结构严谨,雕梁画栋,精美豪华,占地面积20xx平方米,由南向北依次分为大门、前厅、中厅,三进为二层阁楼,后两进楼下有回廊相通,楼上装有美人靠回廊相连,俗称走马楼,因供李氏家眷居住,又称“小姐楼”。故居复原陈列用大量的珍贵图片与实物展示了李鸿章风云变幻的一生,由这位极具争议性的人物身上,揭示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段鲜为人知的苦难、曲折而又悲壮的历程。历经百年的风风雨雨,李府依然保留独有的风貌。改革开放后,合肥市政府对李鸿章故居采取保护措施,在原地修复重建,成为现在大家看到的模样,只是现存规模已不到原来的十二分之一。故居自南向北依次为门厅、过厅、中厅、小姐楼

【故居大门】

李鸿章故居大门系三开间两进门厅架构,宽敞开朗。高悬的横匾和柱形红灯笼上均有“李府”字样,两只石狮雄踞台阶两侧,更显森严不凡。但大门处最值得关注的,一是大面积的墙面,均为磨制后的大方砖镶嵌而成的清水砖墙,这是相当罕见的;一是大门入口的两只抱鼓石,用的是从李公祠地下发掘出来的晚清遗物。

【过厅】

从步行街进入大门,行数步即到过厅。厅正中是座屏风,上方高悬一块匾额,上书“钧衡笃祜”四个字,钧衡,比喻国家宰相一类重臣;笃是厚的意思;祜是大福。意思是李鸿章官显福厚。这四个字是李鸿章七十大寿时光绪皇帝御笔所赐,以褒奖他对大清帝国的功绩。过厅过去为来客稍候,待佣人通报后再入中厅与主人会面之处,现兼作展厅之用。厅内展示与李鸿章有关的各种图片、资料和实物。陈列内容按李鸿章的生平历程设计布展,共分为“李鸿章的青少年时代、李鸿章与淮军、李鸿章与洋务运动、李鸿章与外交以及毁誉参半的一生”等五个部分。陈列内容图文并茂,用大量的珍贵图片与实物展示了李鸿章风云变幻的一生,由这位极具争议性的人物,揭示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曲折而又悲壮的历程。

【福寿堂】

中厅又称福寿堂,堂高9米,是现存江淮地区最大的晚清私人住宅厅堂,相当于我们现在家庭里的客厅。每扇格门上都雕有造型精美、典雅的图案,房梁全是斗榫,不用一枚钉子。大梁两头都雕成象头形,寓意吉祥(象)。另外梁上还雕刻有栩栩如生的喜鹊登枝图案,正上方的横梁上雕有“佘太君祝寿图”,人物造型栩栩如生,更有形态各异的八仙过海图。中梁与地面相距9米,这是有讲究的,据说是当时根据官职高低方有此殊荣。

中厅上方的长几上,摆有一只古钟,左边一面镜子,如果大家仔细看就会发现这个钟是不动的,我们也叫“死钟”,谐音就是“始终”, 右边一面屏风,连起来有这家宅“终(钟)生平(屏)静(镜)的寓意。中厅的正中,四根木柱正好构成一个开间,木柱的一左一右,各为一个开间,加上东西两面厢房,形成了明三暗五的格局,颇具江淮地区富宅的建筑特色。

【书房】

东西两厢是李氏后人的书房,清雅疏阔,青砖漫地,里面的博古架称为“过桥式”,左右两部分正好可以重合在一起。原理出自中国古代阴阳互补理论。左边摆放的楠木书架,正好可以装下一部《二十四史》。

【李鸿章墨宝展】

现在我们走进的是李府的第四进“过厅”, 这里展出了李鸿章的家族史和李鸿章的手迹。李鸿章早年家境贫寒,当官后其兄弟也受其庇佑,在当时颇有建树,例如李鸿章的三弟李鹤章就是从事地产买卖,是李氏家族中的首富,还捐资筹建了合肥的城隍庙和包公祠。李鸿章的子女也很能干,著名的小说家张爱玲就是李鸿章的重外孙女。

【小姐楼】

现在要跨过的这个门槛就是李府的“二门”了,而这堵墙也叫“女儿墙”。古人常说大家闺秀要“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指的就是这个门。在过去男客人是绝对不允许跨过这个门槛的,女眷也不可以在这向外张望。

走进二门,我们便可看见小姐楼,也叫绣楼。这是一个封闭回廊式的木楼,整个楼的装饰与前面的前厅、中厅相比更加讲究。楼上的回廊由于比较宽,容得下马匹行走,所以又叫“走马楼”。是李府女眷住的地方。小姐楼后一进的楼上摆放着古老的绣床、雕花的梳妆台、大理石面的圆凳,床、台、凳都是有着几百年历史的红木家具。屋内一个漂亮的粉彩瓷礅,放在红木梳妆台前,古色古香。

小姐楼造型独特,为一封闭回廊式木楼,楼下正中的一方天井,上承天光,下接地气,符合阴阳调合之风水学。楼上东首第一间据说是李鸿章幼女菊耦(著名作家张爱玲的祖母)所住,正中则是老夫人所居。原先的老宅有一个比现存面积大得多的后花园,但光阴荏苒,后花园早已湮没,无法恢复,只保留下这座美丽典雅的小姐楼供人观瞻了。

【淮系展厅】

东面的“淮系集团与中国近代化的展览”,则是在丰富李鸿章生平展的基础上开放的,充分揭示了这个晚清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实力的集团——淮系集团在李鸿章的领导下,对近代军事、经济、文化以及国防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展览展出了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在当时对清政府和近代科技文化的影响。此处正陈列着当时淮军将士的铠甲、箭和刀,还有封赏淮军将领周荣兴父母的五色圣旨,它是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的。通过这些实物,我们仿佛又回到金戈铁马,动荡不安的时代。一路走来,我们通过李府展厅中林林总总的文字、图片、物品,展示了李鸿章“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的人生。梁启超曾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李鸿章是一个失败者,但更是国家的失败,民族的失败,制度的失败。清王朝已是破屋,他仅是个“裱糊匠”而已。

整个展览分为前言、淮系阵容、洋务新政、西学东渐、抵御外侮五个部分,从整体和宏观的角度全面涵盖了在中国走向世界的跋涉过程中,淮系集团成员所做的艰难探索和尝试,展示了淮系集团在近代军事、经济以及文化教育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该展览在资料收集、内容充实增补和形式设计方面都做了充分而系统的准备工作,与过去的“平直”、“呆板”相比,该展览增强了立体感和层次感,除了图片和文字说明,还陈列了部分实物,并增加了许多过去未公开的资料和图片。

【李鸿章享堂】

李鸿章享堂建于清朝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20xx年),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

1920xx年,李鸿章殁于京师贤良寺后,1920xx年魂归故里,归葬于合肥东乡夏小郢,家人在此兴建享堂和墓地。据资料介绍,享堂占地2500平方米,原有屋四重,连东西花厅、寮房在内共99间,其东还有库房、仓房,大门前有照壁。照壁之外立有御制碑,御赐祭文碑等三座,其西南为李鸿章墓地,墓前大道直通南淝河。其归葬故里时,即由水路经巢湖入南淝河至此下葬,以后祭祀官员都由此水路上岸。经过“文革”,其享堂仅存30余间。

1985年,享堂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xx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享堂是对墓上建筑的通称,即在墓旁的建筑群。现在的李鸿章享堂占地13000平方米,约20亩地,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其功能独特、建筑典型、雕刻精美,在江淮地区乃至全国都是不多见的,也是目前国内保存较为完好的名人享堂。李鸿章享堂分为三个部分:墓葬区、祭祀区、仓房区。整个享堂及墓园的大门坐南朝北,享堂的规格很高,建筑在全国也属罕见,对研究墓上建筑有着特殊的意义。

[石牌坊] 李鸿章享堂的大门口立有一座四柱三间三楼的新建石牌坊,牌坊上刻“钧衡笃祜”四个大字,这是光绪皇帝在李鸿章七十大寿时亲赐的,以示对李的器重和表彰。该牌坊也是江淮之间跨度最大、高度最高的的新建石牌坊。

[墓园区] 从大门进去后,西边为墓园区。我国古代对墓葬制度有一整套完整的制度,等级分明,正如现实社会中一样,对不同的官职有非常严格明显的区分。神道碑放置于神道的入口,介绍墓主人的生平和功绩,李鸿章神道碑文内容由当时桐城派大家吴汝纶撰写,有近两千字,记述了李鸿章的一生以及朝廷追赠李鸿章和封赏李氏子孙的情况。文字由于式枚书写,俞樾撰碑额。李鸿章墓的神道长约三十米,两侧是石像生五对,由南向北依次为石羊、石虎、石马、武官、文官,按《大清律》规定,三品以上官员可用石兽六件,六品以下官员不准设置石刻。墓前放有石制烛台、宝瓶各一对,中间为香炉,合称石五供。墓冢高6米,直径7米,是李鸿章与赵氏夫人的合葬墓。

[戏鸿堂法帖] 在墓葬区和祭祀区之间是碑廊,内嵌有我国书法界的瑰宝《戏鸿堂法帖》石刻。那么它为什么会放在李鸿章享堂内呢?这与李鸿章的大哥李瀚章有关。《戏鸿堂法帖》是魏晋至宋元名家法书石刻版,由明代董其昌刻,堂名取于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飞鸿戏海”语义。初为木刻,后毁于火,重摹刻古籍石。单面刻,共有264块版面,分为16卷。刻有王献之的《洛神赋》、顾恺之的《女史箴》、王羲之的《辞世帖》和《兰亭序》、柳公权的《兰亭诗》等90余件名家作品,是一部著名的丛帖,历来评价很高。通览全帖,历代书体之演变以及书法的时代风格和个人特点,一目了然。董其昌死后,《戏鸿堂法帖》石刻几易其主,光绪年间李瀚章将此刻石从苏州运到合肥,并筑“藕香村”珍藏。民国32年(1943)在运入当时安徽省府立煌县(今金寨县)途中,遭日寇追击,石刻损失过半。建国后,于1953年交安徽省博物馆筹备处收藏。现有赵子昂书《雪赋》、苏东坡书《生论》、唐明皇书《 领颂》等110余块刻石。

[祭祀区] 东边的是李鸿章享堂的主体部分。祭祀区的主体建筑称享堂,故而将整个三部分合称李鸿章享堂。祭祀区由照壁、门厅、前堂(也叫享堂)、寝堂以及厢房组成,各建筑之间均用回廊相连。

[照壁] 照壁外有三块御制祭文碑,每个都高达4 米。一般人能有御制碑就很罕见,而李鸿章享堂有三块,足见清廷对他的器重。御制祭文碑中评价他“性秉忠纯,道宏开济”,并且把他与古代良相寇准、诸葛亮、谢安、裴度相比;碑下像是只巨大的石龟,其实不然,这是传说中龙的子孙,叫赑屃。

[门厅] 古代人有神鬼观念,认为人去世后并非真的死去,只是到了另一个世界,因而在人们营造坟墓和享堂时,一切仍仿照人生前的住处设计,令他死后也能享受到生前的待遇,所以前面也有门厅,中间是前堂,相当于客厅,后面的寝堂是死者休息的场所,与住所不同的是,没有床而是摆上了灵位。一般来说,整体规格比生前的略小一些。

享堂的门厅内有一道屏门,过去屏门一般不开,只在春秋大祭和重要人物来祭祀时才打开,一般人只能从两边绕行。平时享堂普通人是不能涉足的,据我们采访的原享堂的佃户家人介绍,他的父亲在享堂旁边住了一辈子,也没能进去看一看里面的样子。一进院内树立了八个木柱,称招魂幡。院内东北角有一棵广玉兰树,已有百年历史,和享堂为同时期的产物。广玉兰树原产于南方的,据说是慈禧太后特地赐予立功的淮军将士的,才在合肥地区广为栽种。李鸿章作为淮军的首领,自然也有封赏。所以,今天广玉兰才会成为合肥市的市花。

[前堂] 前堂也称享堂,座北朝南,五开间,明三暗二,前廊轩下有精美的雕刻。前堂内悬挂有七块大匾,正中两块是“均衡笃怙”和“调鼎凝 ”,是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御赐给李鸿章的,这两块匾均为黑地金字,四周雕有八条金龙,加上匾上的皇帝之印,则就是九条龙了,象征着尊贵之极。当年前堂正中还挂有一件血衣,是中日甲午战争后李鸿章赴日谈判期间遇刺时身穿的衣服。李家人为什么把血衣郑重保存在享堂呢?是因为一方面可以显示李为国尽忠不惜性命的精神,但最关键的也许就是通过血迹斑斑的血衣,使那些妄称李与日本人勾结卖国的谣言不攻自破了。前堂的两厢房,原是用来扎灵和供来访者休息的场地,现在布置了《李鸿章身后记事》陈列,该陈列用大量的图片文字,详细介绍了李鸿章从病死北京到下葬合肥的一段不为人熟知的历史。

[寝堂] 前堂之后是寝堂,也是五开间建筑,三明两暗,堂内正中是神龛,龛内摆放了李鸿章的灵位,两侧墙壁上还挂有俞樾和王焯的两幅挽联。在这一进的两厢房内悬挂了李鸿章死后部分名人敬送的挽联,有袁世凯、梁启超、吴汝纶等人的。

[仓房区] 祭祀区之东是仓房区,共三进九间,占地500多平米,自成一路。当年是用来存放享堂四周护坟田所产的稻谷。如今在这里布置了《江淮地区农俗陈列》,这是我省第一家民俗陈列,主要以实物的形式(不同种类的农具),大到水车、牛车,小到草鞋架、镰刀,展示了江淮地区悠久的传统农耕文化。

推荐李鸿章的为官之道散文汇总四

各位游客,大家好!

欢迎大家我们现在游览的景点,就是晚清重臣李鸿章的故居—李府。李府地处合肥市繁华的步行街西边,这条街在清末时期也是最繁荣的街面,叫前大街。当时李府就占了半条街,故有李府半条街之说。

大家都知道鸦片战争时的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各种社会思潮风雷激荡,各种政治角色粉墨登场,这是中国历史上又一社会转型期,即便是百家争鸣的 春秋时期,恐怕也未必有这个时代错综复杂。这一时代呼唤的主题,一言蔽之即’富””强”两字。李鸿章就生活在这个时代,他一生事业也基于此。

现在进入大家眼中的这座青砖灰瓦朴素的江南四合院,就是当日的李府。它虽不像北京四合院那样沉稳,却也透出一种安宁平静之风,它虽不像徽州民居那样八面玲珑,却也不少书卷气;它既不猥琐,也不张扬。这就是当时中国文化的缩影,也是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写照。从这里我们看见李鸿章步履沉重地一步步走来,身后响着历史的回音。

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生于清道光三年(公元1820xx年)。农历正月初五,安徽省合肥市东乡。农历初五是中国民间迎接财神的日子,故又有“小财神”之称,大家请往大门两边的墙上看,每面墙上的正中,都用砖雕了五只蝙蝠在飞舞着圈圈舞。这暗喻为福自天来或五福临门。他也是李家当时追求的目标。

大家现在已进入了李府的前厅,这是就是迎接客人的地方,但从这简朴的摆设中,大家可以看出李家是简朴之家。李家家境并不显赫,是典型的庄户人家。但每逢年末,索债者如过江之鲫。其父李文安自幼勤奋读书,三十五岁得中举人,四十岁高中进士,由此奠定了李家以科甲奋起,遂为庐郡望族的基础,造就了“一门两代三进士”光辉家景。三进士即为父李文安、兄李瀚章、及李鸿章本人。李鸿章本名铜章,父亲见其学习勤奋刻苦,能成大业,故改其名为鸿章。意在希望他日后能“宏图大展,文章经国”。李鸿章果然没有辜负其父的殷殷期望。二十一岁时考中举人,二十四岁时考中进士,成为当时安徽省最年轻的翰林。

李鸿章是以传统文人之典范—进士身份,转战南北,统帅淮军,总统北洋。他内则参与制定国家大政方针,外则身负中外交涉之重任,历30余年。一个政治人物能在近四十年的政治漩涡中始终站立不倒,着实不易。李鸿章却在这个内忧外患的近代中国做到了。作为政坛的“常青树”,李鸿章“以做人更做事”的风格著称于世,然而后代为什么对其评价却是褒贬不一,毁誉参半呢?大家请看我们已进入李府的中堂,这是古代每家活动的中心,我们就从这里说起吧。

李鸿章起家的机遇源自镇压太平天国,因为太平军当时很强大,也危及北京政权。李奉命创办淮军。他首先选好了将才,再引进了西洋武器——洋枪洋炮,武装了淮军。但在一次演习中,发生了瞄得不准误伤了战友。使用不当造成走火,死伤二十余人的事情。李鸿章见后,马上将西洋阵法、号角、口令引入淮军,使淮军战斗力空前提高,不但解了上海之危,还击败了太平军将领李秀成率领的重兵集团,攻占了苏州,直接威胁了太平天国的京都——南京。李鸿章就是凭着超人的本领纵横捭阖,对军队进行了彻底的改造。使淮军成为当时最先进、最有战斗力的部队。

接着李鸿章被调入北京,成了清廷的重臣。为国家强大,他积极地推动了洋务运动,为了国家的边陲稳定。他又负担了与各国列强交涉的重任。如光绪初年,中英关系骤然紧张,云南发生英国传教士马嘉里被杀事件,英国全使威妥玛下半旗后离开北京,双方战事一触即发,情势十分危急。清廷内部纷纷乱作一团。关键时刻,李奉命与英人谈判,李不辱使命与洋人谈笑间,战火灰飞烟灭。现在我们进入李府的后院——小姐楼。这是李府女眷们所住的地方,环境优美,二楼显得十分宽大,可以走马,故又叫走马楼。这楼形为回字形,隐喻了曲折才有好风光,但不管怎样,还是透出一股封闭、保守、凄凉之气。就像甲午战争之后,李鸿章的命运一样。

中日甲午战争是李鸿章事业的转折期。甲午一战中国溃败,激起千层巨浪。时人印象里的中国是堂堂大国,竟败给了东洋日本一个蕞(zui)尔小国,举国震惊以至民怨沸腾,国人将愤怒之矛指向了统治当局。从一定意义来讲,当时清廷的代言人是李鸿章,李鸿章遂成为历史的替罪羔羊。这时李鸿章已达73岁的高龄,对于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来说,压力可想而知。李鸿章于内遭受国人的白眼谴责,于外还得收拾残局,处置善后事宜。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李鸿章东渡扶桑,后在日本马关又遭日本激进分子刺杀,面部挨了一枪,身心交瘁。但李鸿章仍然坚持与日方从容交涉,难能可贵。接着李又代表清廷访问欧美各国,为世界真正了解和尊重中国而奔忙游走。有意思的是,李鸿章从欧美访问归国后,感到清廷大势已去,因为他认识到:在政治上欧美民主,中国专制、保守;在文化上欧美重古代文化,中国重现代文化;在军事上,欧美是进攻型的,中国是防御型的。他称自己只是个裱糊匠。

1920xx年,由于义和团的冲击,北京失陷。圆明园被焚,清朝国运衰微。李鸿章再次临危受命与联军谈判,因心力交瘁,倒在了与俄国人的谈判桌上。

纵观李鸿章的一生,他创淮军、建海军、造炮舰、开矿山、通火车、派遣留学生------使暗沉沉的大清帝国透进了一缕新鲜空气和阳光,这都是与李鸿章这个名字紧紧相连,《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中国近代史上最为悲伤沉痛的记忆又同李鸿章这个名字紧紧相连。李鸿章是个失败者,但这不是李鸿章个人的失败,而是一个时代,一个没落王朝,负隅顽抗,苦苦挣扎,却最终不可避免走向灭亡的时代。

李鸿章是中国历史上的悲剧人物,咎其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就人的才能而言,李鸿章不是彼得大帝、拿破仑和俾斯麦之类,不是改变历史进程的人物,他不过是“人堪中上”,有一定的才气而已。如果不是这样,他会安心做首辅吗?可悲的是,他不学无术,不了解国际的发展趋势,对国外各强国图新改革之知甚少。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那样:“清政府与李鸿章的关系是水浅舟大。”李氏驾驭不了这艘即将沉没的大船。

其次,在军事上,由于任人唯亲,用人不当,没有依靠专家治军,尤其是甲午一战,二十余年之苦心经营的海军付诸东流。

再次,在洋务上,也难以作出实质的改变。各类工厂受到官方严重制约,大小官僚到处安插私人亲信。贪污成风。不求引进专门性人才,更谈不上生产效率与设备,技术的改良、改进。

最后,在外交上,因眛于世界大势,频频为洋人所欺。殊不知,外交部长的微笑,来自国防部长的大炮。弱国无外交啊!

这就是真实的李鸿章,原来的李鸿章,所以梁启超先生对李鸿章的感慨是“吾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各位游客,今天在这是讲李鸿章,既不是表扬李鸿章,也不是批评李鸿章,而是要大家站在历史的高度,来总结李鸿章在改革、变法中的失败教训。这才能感悟到中国今日之改革的正确与伟大。才能感悟到中国改革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才能感悟到今日中国为什么会受到世界各国的尊敬。才能感悟到什么是扬眉吐气。正如邓小平先生在香港回归祖国时说的那句话:“中国政府早已不是李鸿章政府,主权问题不能谈判。”

好,李府参观到此结束,下面留下二十分钟,请大家自由活动。

推荐李鸿章的为官之道散文汇总五

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

李鸿章在列强眼中享有盛誉.1896年李鸿章访美时一位美国记者这样描述:他面庞慈祥,双眼明亮,闪烁睿智,包含幽默.他从不向人提要求,但总能获得满足.他很轻松地与人交谈,不会使人紧张……对妇女礼貌,喜爱儿童.

但李鸿章也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为在美华人移民争取权利的机会,在访美结束后,他有意避开了美国西部,而选择了加拿大作为他回国的路线,引起了美国记者的注意,就此事对他采访.李鸿章借机请求美国媒体帮助中国移民:“我期望美国的新闻界能助中国移民一臂之力.你们因你们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们的排华法案对华人来说是自由的吗?……我相信美国报界能助华人移民一臂之力,以取消排华法案.”

李鸿章为了废除强加在中国人头上的鸦片贸易还做了许多努力,为此在1894年8月27日会见了世界禁烟联盟执行秘书英国人约瑟弗.g.亚历山大————后鸦片贸易为英国国会议案所禁止.

李鸿章也得到同时代优秀人物的认可,比如(在义和团之乱时)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出面与诸大臣商议对策.北京不保,万一太后与皇帝在战乱中罹难,中央政权面临崩溃,国家将陷入彻底无序的混乱.为免出现这种情况,群臣合议,到时就共同推举李鸿章出任中国“总统”以主持大局.

李鸿章重视西方科学,派出中国第一批留学生赴美学习现代科技知识.这批留学生曾经考入耶鲁等名校,詹天佑就是这批留学生的代表.此外,中国的电报业也是由这批学生开拓的.李鸿章积极学习新鲜事物,一次问一个留洋生什么是“抛物线”,小伙子解释了半天,李仍一头雾水.小伙子急了:“撒尿就是抛物线!”李恍然大悟.

即使是在生前大部分时间极力否定“帝国主义”曾经在中国存在的美国哈佛汉学家费正清老先生在晚年也总算是良心发现,说了些公道话:“列强未能‘分裂中国’的部分原因是由于中国善于巧妙地利用一个国家来牵制另一个国家 .”而且这个避免八国联军肢解中国的人物就是李鸿章.

李鸿章应该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责,因为工业化的日本和农业化的中国作战,胜负在战争前已经决定了.李鸿章是晚清最杰出的外交家,他的后半生致力于中国的外交事业,在当时那种国际大环境下他已经尽到一个外交家的全部努力了.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因此,国人在对他咒骂痛斥之时,确实“不可不深自反也”,确实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

推荐李鸿章的为官之道散文汇总六

今年年初我拜读了梁启超先生所著的《李鸿章传》一书,总想动笔写点体会,但由于我对历史知识知之甚少,加之自身水平有限,生怕对原著的理解产生偏差,被人耻笑,诚惶诚恐,不敢动笔。现在学术界和社会上突然刮起一股为李鸿章翻案之风,有一些人对李鸿章大加称赞,说什么"他是这百多年来为了中华复兴殚精竭虑,积极探索,努力奋斗,百折不回的所有英杰之一!","李鸿章多半受命于危难之机,为了社稷江山,千秋基业,而置个人廉耻于不顾。在当时四面楚歌的形势下,救统治者于水深火热者,舍李鸿章,别无他人。 "种种赞美之词不绝于耳。自从我知道李鸿章那天起,不论是报刊杂志、影视作品还是历史典籍所记述的李鸿章都是一个卖国贼,难道这些全错了吗?带着种种疑问,近期我重读了《李鸿章传》,并参考了一些其它资料,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未免以偏概全,一斑识豹,供商榷。

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 生于1820xx年2月5日(清道光3年正月初五),卒于1920xx年11月7日(清光绪20xx年),安徽合肥人。纵观李鸿章的一生,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平发、平捻,二是办洋务。第一件事使李鸿章登上了清末的政治舞台,第二件事把李鸿章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遗臭万年。

平发李鸿章崭露头角,1850年(清道光30年),洪秀全起兵金田,次年称天平天国天王,先后陷汉口、安徽、江苏等地,此时的李鸿章正在安徽巡抚福济处做幕僚,受人妒忌,很不得志,后入曾国藩府为幕,被曾国藩所器重,于1861年(清咸丰20xx年)回乡募勇,1862年(清同治元年),编成淮勇五营,曾国藩以上海系"筹饷膏腴之地",命淮勇乘英国轮船抵沪,自成一军,是为淮军,同年被任命为江苏巡抚。率淮军攻克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之成,固然有其内在的影响力,更主要的是清朝的腐败,八旗兵养尊处优,贪图享乐,作风涣散,缺乏战斗力,太平天国军队所到之处全无抵抗所致。

太平天国之败,一是其内部的腐败和争斗,造成人心涣散,失去战斗力;二是帝国主义列强为保护其在华利益,暗助清廷;三是湘军、淮军作战勇猛。

从此李鸿章走上了仕途的上升通道。

平捻是李鸿章的一大功绩,李鸿章之前已有22位朝廷大员奉命围剿,历经十余年,都未成功。捻军为一流寇,扰民掠财,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就像现在的游击战术,官兵四处追缴,人疲马疺,收效甚微。李鸿章剿捻,采取逼而不流,会师合剿之策,取得全胜。李鸿章用兵,谋定后动,料敌如神,布控得当,故而得胜。平捻之后,李鸿章及淮军将士加官进爵,队伍不断壮大,集团势力逐渐形成。

从此李鸿章走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逐步掌控清末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大权,开始了他丧权辱国,卖国求荣的人生历程。

李鸿章所办洋务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办实业;第二是建立北洋水师;第三是外交。

李鸿章所办实业,不论交通、工业、开矿还是于外国通商,有一小部分对中国实业经济的发展有所影响,其余都不成功,究其原因是李鸿章所办实业多为官办,清末的官员贪婪成性,昏庸无道,加之李鸿章所用之人多为亲属,把办实业当成生财之道,不顾大局,中饱私囊,所以失败了。

李鸿章建北洋水师历史三十年,每年耗银数千万两,从德国购得军舰、武器、训练水陆士兵。在天津办机械局制造枪械、炮弹,每年扩充,费款千百万两。派人到外国学习军事,然而学成之人不予使用,所用之人皆为淮军、淮籍和亲属。李鸿章练兵比日本要早,北洋水师的实力,也不算弱,然甲午一战,一败涂地,皆因用人不当,为保护集团利益所致。天津机械局建立三十余年,存弹只有百十枚,甲午海战海军出发时,每舰只发炮弹十四枚,朝廷所投巨资皆被私吞。朝鲜战争,北洋将士也是不战而逃,岂有不败之理。致使清廷割地赔款,李鸿章罪责难逃。

李鸿章传读后感3篇李鸿章传读后感3篇李鸿章所办外交,以息事宁人为本。李鸿章不懂外交,不知国际公理,只是靠小聪明处理国际事务。李鸿章的外交政策,就是以夷制夷,最终却落的作茧自缚。

1883年12月至1885年4 月(光绪9年11月至20xx年2月)的中法越南战争,也是李鸿章在清军取胜的情况下,与法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法新约》。中法越南战争爆发时,淮军的潘鼎新被命令守卫镇南关,结果法军一来即撤退,并且大肆抢掠周边平民。张之洞则调动冯子材、王孝祺来反击,最终大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这时候清政府又要见好就收,李鸿章主张讲和,李鸿章与法国公使巴特纳在天津签订。 中法新约共十款。主要内容为: (1 )清政府承认法国与越南订立的条约,(2 )在中越边界保胜以上和谅山以北指定两处为通商地点。允许法国商人在此居住并设领事,(3 )降低中国云南。广西同越南边界的进出口税率,(4 ) 日后中国修筑铁路应向法国商办,(5 )法军退出中国台湾、澎湖。从此法国侵略势力伸入云南和广西。因此左宗棠大骂李鸿章"对中国而言,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

甲午之战,始于朝鲜,朝鲜本为清朝的属国,属国的外交,有上过做主,这是国际公法。1884年底,朝鲜爆发甲申事变,成立了亲日政权。而当时的清朝应朝鲜的邀请,派兵击溃日军,并且让朝鲜国王恢复王位。1885年2月(清光绪20xx年),伊藤博文前来中国谈判,而李鸿章作为谈判者和条约签订者,却在有利的情况下采取了妥协的方针,签订内容有三:1、议定两国撤兵日期; 2、中、日均勿派员在朝教练; 3、朝鲜若有变乱重大事件,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互行文知照。这关键的第三条,让日本获得了和中国相同的特权,也是胜利者中国向失败者日本的一大让步!这就是李鸿章的一大败笔,他因此该为整个事件的发生负历史责任。20xx年后日本向中国开战的借口也就在此。甲午战败不仅赔了巨款,还割让了中国台湾和辽东半岛(后在俄、德、法干预下,辽东才得以用三千万两白银赎回)。

还有在李鸿章1896年(清光绪20xx年)访俄时,接受俄国人贿赂与俄私订密约,同意俄国人修建经我国黑龙江、吉林直达海参崴的"东清铁路",密约规定"平常无事,俄国亦可在此铁路运过境之军粮""当开战时,如遇紧要之事,中国所有口岸均准俄国兵船驶入".而1898年(清光绪20xx年)李鸿章又与俄国人签订《旅大租地条约》,除了使俄国成了"旅顺口大连湾及附近水面"的主人外,又使俄国人有权修筑连接1896(清光绪20xx年)年中俄密约规定的横越满洲的铁路干线的从哈尔滨到大连的南满铁路,李鸿章为此接受了俄国人五十万两白银的贿赂。整个东北因这两个条约便实际上落到了俄国的控制下。

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后,李鸿章签订了《辛丑条约》,赔银达四亿五千万两,合每人一两,使国民蒙受了奇耻大辱。

为什么清末,世界只知有李鸿章,而不知有朝廷?为什么马关条议约,日本非李鸿章不谈?为什么俄皇加冕,非李鸿章不行?因为只有李鸿章才能给他们所要得到的东西。李鸿章卖国行径,罄竹难书。

就在李鸿章签订一个有一个卖国条约的同时,他所聚敛财产富可敌国,当时有宰相合肥天下瘦之说,李鸿章的财产从何而来,不言自明了。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门大开,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和世界各国之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国际社会的地位日益提高,狮吼龙飞,威镇寰宇。然而有些人在对外交往中,不以民族大义为重,为私利所惑,肆意损害国家利益。据报载,有位导弹专家,接受了国外间谍的高档手表和美金,出卖了国家军事机密。美国多家企业在同中国的商业活动中,向中方人员行贿。在力拓案中,因有些人员接受对方贿赂,造成中国在进口矿石中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把这些现象和当前有些人为卖国贼翻案联系起来,细思细想,不觉得惊出一身冷汗。为昨天的婊子立牌坊,是因为今天想当婊子的人怕挨骂。今天为李鸿章歌功颂德的人,其险恶用心,已昭然若揭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