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成为双师型教师论文怎么写(模板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7 14:08:51 页码:12
成为双师型教师论文怎么写(模板16篇)
2023-11-17 14:08:51    小编:ZTFB

作文是一种表达个人思想和情感的方式,可以培养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如何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稳定?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推荐了一些值得一读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写作灵感。

成为双师型教师论文怎么写篇一

旅游管理专业依教育部新的大学人才培养方案,才从工商管理专业中独立出来,自成学科体系,应用型专业的特点进一步明晰。后旅游法时代,旅游市场的的划分越来越细,本科毕业时一般除要求旅游管理的理论知识、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外,还应能直接从事旅游活动策划和旅游服务与管理等的实践技能。大学教育的趋势和模式正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方向转变,很多本科院校纷纷将办学定位于培养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旅游管理作为热门专业,市场的导向性促使在高校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中率先提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除应具备较强理论知识外,还应具备较强的实践组织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

双证代替双师。对于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教育部并没有提出强制性规定,也没有统一的标准。目前有部分本科院校,参照高职高专“双师型”教师的标准,在本科院校开展“双师型”教师的认证。高校教师一般具有较高的学位,工作环境相对比较幽静,学术氛围较浓,教师考证的通过率很高,“双证型”的数量很快会达到一定的比例。表现为以“双证型”教师代替“双师型”。但持证的“双师型”教师很少有有过企业工作经历或在企业挂职锻炼的经历,主体知识结构仍然停留在理论层面,对学生的.指导流于形式,违背了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建设初衷。教师认识偏差。旅游管理专业是新兴专业,在我国开设只有十几年的时间,教师多从地理学、历史学、管理学专业转变而来,长期从事教学并无旅游行业的实践经历。高校教师大多重理论知识和学术研究,很少深入到企业和社会从事实践活动,教师的科研成果的转化基本是通过媒介完成。在一些重点本科院校,教师对“双师型”也有很大的抵触情绪,认为“双师型”教师只是高职高专院校的要求,从而漠视旅游管理专业的市场的需求导向,只重理论知识的教授,忽视实践能力的指导,培养出来的学生眼高手低,理论上的巨人,实践中的矮子。学校缺乏激励。本科学校的考核和评定一般以论文、课题、教学工作量为依据,部分已经认定的“双师型”教师,薪酬如同“鸡肋”,大多数教师觉得还不如将精力放在发表论文、完成著作等硬性指标,也不愿意进入企业从事旅游实践。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学校建立严格的双师认证制度,在企业的年实践时间不少于2个月为期限,实践能力提高为考核重要标准。同时,使“双师型”教师在评选先进、晋升职称、课时酬金、学习进修、参加实践锻炼等方面享有相对优厚的待遇,从思想观念上转变教师的认识,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从事社会实践,使“双师型”教师名副其实。校企合作提供平台。要培养出旅游市场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首先就需要我们的教师与旅行社、酒店、旅游景区等企业密切接触。学校利用教师培训经费、科研经费,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每年有组织有计划与企业合作开发新的旅游线路、策划设计不同的旅游产品、对旅游市场进行调研、探索旅游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模式等。在校企合作平台上,教师既可开展研究项目,也可提高实践能力,还可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形成一种双赢的局面。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可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机会和场所,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挂职互帮提高能力。学校应提供突途径和政策,鼓励中青年教师到旅游企业顶岗挂职,从事一定的实际工作。如为中青年教师集中排课,空出更多的时间接受企业培训。对挂职的效果,以调研报告或者讲座的形式进行考核,确保挂职起到相应的成果。企业的高级管理者,实践经验丰富,了解旅游市场,也了解单位用人的需求,学校可聘请企业的高级管理者在学校挂职,成为名誉教授,举办论坛、讲座,对学校的人才培养献计献策。同时可实行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其他专业人员与教师结对互帮,在某些课程教学中,可穿插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员走进课堂,开展热点问题的讨论,拓宽学生专业视野,以企业的思维解决实践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给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的机会。

四、结语。

结对互帮的教师和企业管理者可共同承担科研任务,并可吸纳部分学生参与,指导学生。挂职互帮即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可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使“双师型”教师名副其实。“双师型”教师是一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复合型人才,在旅游管理本科院校建立“双师型”教师的制度,是专业教育的方向和趋势,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

成为双师型教师论文怎么写篇二

论文摘要:对于教师,特别是职业院校的教师,在职教课程开发与实施中胜任能力的构建与发展是极为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提高职业教育教师胜任能力,本文结合已有的研究,以对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的述评为切入点,来探讨在这些模式下职教教师的胜任能力。

论文关键词:能力本位课程模式教师胜任能力。

一、国外几种成熟的基于能力的课程模式。

(一)俄罗斯制。

俄罗斯制的出现在职教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它把生产过程分解为几个要素,然后通过班级授课制,把这中单一的技术传授给学员,学员凭借这种技术就可以实现大规模的生产,每个人只需要懂得流程中的一种技术即可,这大大加快了技术人才培养的速度,使得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对当时工业生产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mes课程模式。

mes的课程是以对具体工种的任务和技能进行科学分析为前提,严格按照工种规范开发出来的。这种课程模式可称之为模块组合式,它把每项职业都划分为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便是这项职业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部分即技能与知识的结合体。

(三)cbe课程模式。

能力本位课程的本质在于从岗位的实际需要出发来确立职业能力目标,并根据分解了的目标设计相对应的课程,然后根据目标对相对应的效果进行评价。该模式有着广泛的理论基础,如实用主义、行为主义、泰勒原理等都对这一模式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四)学习领域课程模式。

学习领域课程模式认为职业教育应培养学生复杂的职业能力,课程设计要基于工作过程,教学要以行动为导向,这三点最终成为支撑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主要理念,对近年来世界各国的职教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职教教师在基于能力的课程模式下面临的挑战。

职业院校师资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三改一补”院校教师、从普通高校毕业的学生、从企业引进的工程师。职业院校教师来源复杂,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基于能力的课程模式对职业院校的.教师在五个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心理适应能力与成就动机、专业知识与技能、行业经验、社会服务意识、团队协作能力。

心理适应能力与成就动机我们身处社会变革的时代,必然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心理素质,去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要有积极的心态去调整自己、适应变化,不断的学习和培训,把握最新的行业动态,具备良好的预见能力,掌握行业的发展方向,学习先进的理念,不断进取,用满腔的热情投身到课程改革当中。

专业知识与技能基于能力的课程模式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产生了重大变革。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不仅要求教师具备熟练的讲授专业课程的能力,还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课程与教学论知识,具备课程设计、整合能力及课程实施能力。

行业经验基于能力的课程模式要求教师能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密切联系地方产业发展实际,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提高具体技能的训练项目,根据行业的实际需要实施教学与考核,使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得以实现。

社会服务意识基于能力的课程模式要求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及满足企业需求,服务于地方经济。项目课程的设计及实施离不开社会及企业相关资源的支持。因此,教师要具有寻求社会资源支撑教学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培养服务社会的能力。

三、基于能力的课程开发模式下教师胜任能力发展的策略。

第一,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政的府需要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调整对高职院校人员编制、人员结构、专业技术职务评定等相关政策。在教师职称评定中,单独建立评审标准,把教师实践技能作为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条件之一,以促进职业院校教师胜任力的培养。同时,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投入,投入的重点有硬件向软件逐步转变,注重对教师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提高。

第二,加强产学研联系,开展国内外合作交流,采取必要的激励手段。

职业院校要切实加强和企业的深度合作,使教师的发展获得企业的支持,及时接受新的专业知识和信息,掌握专业技术发展动态,了解企业和社会对本专业的需求,收集教学素材,丰富教学内容,培养教师的科研素质、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鼓励教师将课程成果转化为实际的产品,利用多种途径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关注国外先进技术的发展,学习先进经验,拓展教师的视野。

第三,通过教师继续教育,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职业院校教师大多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参加实践技能学习的机会较少。职业院校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可通过教师继续教育,加强教师职业能力的学习。一是有计划地组织教师深入企业、工厂等一线蹲点学习、调查研究。选派骨干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进行业务实践,掌握最新技术和管理信息,并把行业和技术领域的最新成果引入课堂教学;二是加强教师培训工作,通过让教师“走出去”,参加教师专业技能的培训,或“请进来”,聘请校外技术能手、技术尖子来校赐教,进行操作技能现场演示,提高教师职业能力;三是选送骨干教师参加第二学历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2]李琼.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09(9):22.

[3]蒋莉.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思潮[j].职教论坛,2004(8).

文档为doc格式。

成为双师型教师论文怎么写篇三

摘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并给予高效有序的管理,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目前高职“双师型”教师管理中存在着“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不一,高职教师无技能准入“门槛”,缺乏长效的针对“双师型”教师的考评、激励机制等问题。我们应在坚持“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能力建设,点面结合、优化结构,专兼适度、校企共建”原则的基础上,从“高职教师准入机制、高职教师培养培训以及高职教师激励机制”等方面寻找提高“双师型”教师管理有效性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管理现状管理原则实现途径。

哈佛大学校长、美国教育家科南特认为:“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一代一代人的质量。一所学校要想站住脚,教师一定要有特色。”人才是高职院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是推动高职院校健康持续发展的动力。“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师资的主体,名师出高徒,“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好坏是决定学生培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按照相对稳定、专兼结合的模式,加快培养建设好一支结构合理科学、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并给予它以高效有序的管理,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使命,它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的成败。

“双师型”教师是一个新型的具有独特职业特色的教师群体,既涵盖职业教育对教师的特殊要求,又从本质上体现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化的特征。自《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双师型”教师概念以来,学界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一直处于探讨和争议之中,至今尚无统一的科学定义。十多年来,关于“双师型”教师概念内涵的界定,出现了许多本质接近但表述不一的提法,如“双职称”教师、“双证书”教师、“双资格”教师、“双师素质”教师、“双能力”教师等等。由于“双师型”教师内涵界定的模糊,加之我国尚没有对“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定标准做出明确、统一、具体的规定,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又对“双师型”教师比例有硬性要求,各高职院校不得不按照各自的理解,制定自己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于是便有了各种不同的资格认定操作,有的院校以双职称作为资格认定标准,有的以双证书为认定条件,有的则侧重双资格为依据等。“双师型”教师内涵界定的`不规范,认定标准的不统一,使得各院校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与教师实际能力的等值性遭到怀疑,其质量、数量以及人员素质都难具可比性,从而造成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混乱,阻碍其可持续健康发展。

“双师型”教师是应职业教育的诞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新教师群体,这一群体需要具备特殊的要求,一是必须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即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与时俱进的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与教学研究能力以及良好的身心素质;二是必须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即具有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专业技术开发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实习指导能力等。“双师型”教师应以“能力为本位”,要从能力和素质的角度来培养培训和提高,决非一蹴而就,并不是像有些师资培训基地做的,培训一周然后发个证书就行的,需要长期努力。因此,职教发达国家对职教教师的准入都有明确要求,注重“双师”资格,如德国对职业学院教师的要求是,具硕士学位,有二年以上企业工作经验,并接受过2—3年师范教育;澳大利亚对职教师资的要求,除学历必须达标外,还须有5年行业经验,并要求教师经常接受行业的再培训,既是教师,又是行业专家等。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师资总体说来源单一,大多数是应届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直接应聘到职业院校任教,属于典型书本知识型的“三门教师”,即“家门—校门—教门”,基本没有行(企)业实践经验。这种高职教师准入时无企业工作经验硬性要求的情形,不同程度地造成了他们在给学生讲课时,不能较好地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原则,不能向学生较好地传授与理论知识相关的实践技能。鉴于此种情况,尽管各级政府和各高职院校都为此进行了不懈努力,制定并实施职教师资素质提高计划,中央财政支持教育部在全国也设立了若干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各高职院校也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及引进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这些措施的采取一定程度地促进了高职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提高,但这种职教教师不设技能准入“门槛”的做法还是较大程度地影响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使高职院校师资培训的任务异常艰巨,加之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许多高职院校基本没有较健全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师资队伍管理的质量得不到保障。

一是许多高职院校没有在“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基础上建立健全适应“双师”素质教师的考评制度和考核体系,以致在对“双师型”教师的考核中,其评价标准往往套用基础课教师的考核体系,过于侧重完成教学工作的数量与科研业绩,强调把发表论文的数量、级别、科研项目数、获奖成果数等指标作为评价的核心标准,这种评价方式像根指挥棒无意间引导教师把自己的主要精力集中到追求将论文发表到理论性的“核心刊物”上,而忽略了实践性能力教学和实际应用的研究,脱离了“双师型”教师最关键、最具特色的考核评价指标;加之高职教师职务评定中单纯强调科研论文的质量和发表论文刊物的级别,导致教师重理论轻实践、重科研轻教学、重数量轻质量,很大程度上误导了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影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质量和发展壮大。二是激励机制不健全。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达到了较高水平或造诣的教师群体,通常承担着较一般教师更为繁重的教学工作任务,而其待遇并没有得到相应的体现,能在双师资格认定时给予一次性奖励的已算不错,平常在收入分配(包括课时酬金)、职称晋升、学习进修等方面与普通教师没有二样,这一定程度地挫伤了教师们主动成长为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

1、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核心,突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注重质量与特色建设,正确处理好教师队伍建设中近期与长远的关系,不断提高师资队伍建设质量与水平,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和布局,以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以人为本、能力建设的原则。

正确处理好重点与一般、数量与质量的关系,重点建设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实现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建立和配置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包括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数量结构等。同时,要根据“双师型”教师是一个动态概念的实际,对教师实行动态管理,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及时满足教师及时吸纳新的理论知识、新的技术工艺、新的流程规范和新的科技方法的需要;注重教师知识的不断更新与拓展,确保教师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常新。

4、专兼结合、校企共建的原则。

“双师型”教师管理还应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想,主动探求校企共建之路,构建有利于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有效机制,把兼职教师作为整个师资队伍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建设和管理,形成学院、企业(行业)、人才、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四位一体”的师资队伍建设体系,校企深度合作,推动学院双师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三、提高“双师型”教师建设与管理有效性的实现途径。

1、建立规范的职教教师准入机制、科学的“双师型”资格认定标准。

要真正解决高职教师素质问题,尤其是专业技能素质,笔者认为我们有必要借鉴职教发达国家在此方面的成功经验,应该从根本抓起,要建立健全职教教师准入制度,抓好高职教师的入口关,从源头上注重“双师”资格,既要求学历达标,具有教师资格,达到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又必须有一定的企业工作经验,具有较高的实践技能。同时,要坚持“能力本位”原则,准确把握“双师型”的内涵,研制科学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资格认定要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相结合,在教师申请资格认定的书面材料基础上,应该侧重对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水平、专业技术开发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实习指导能力等进行现场考察,只有通过综合评定,严格执行准入机制,按照能力本位观开展资格认定,才能真正地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2、健全“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强化专业教师的职业技能培训。

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资源,加强教师的在职校本培训,积极探索形成符合“双师型”队伍建设和发展的独特的培养方式。校本培训可以通过教师业务竞赛、听评课、专题讲座、学术研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及实习锻炼等多种形式进行。二要建立教师定期进修学习和下企业实践制度。职院要根据专业建设、课程建设需要,制订教师培训提高计划,有针对性地选送教师到企业、科研院所和国家高职师资培养培训基地进行学习培训;要求教师利用寒、暑假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开展实践锻炼,了解生产设备、工艺技术和科技信息,提高实训教学需要的技能,积累实践经验。三是促进校企科技服务与开发的深度合作。加强与企业生产科研部门的联系与合作,鼓励并支持“双师型”教师承担或参与企业新技术研发任务和新产品开发项目,支持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员工培训及产品客户培训,不断推动校企之间的文化交流,使教师能及时掌握最新科技,获取行业企业最新信息,并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学到最新知识信息,有效地促进课程内容改革。

3、建立稳定的“双师型”兼职教师队伍。

兼职教师是高职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社区学院兼职教师占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二,加拿大社区学院兼职教师达到80%以上。我国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的比例也在逐步提高,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是改善和调整现有教师队伍结构,补充专业教师数量,实现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整体功能优化的有力措施。要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观念,把聘请兼职教师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积极引进企业生产一线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既可带来生产、科研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缩短教育与社会、学校与企业的距离,又可缓解院校“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的矛盾,同时通过他们和学校教师共同进行教学活动,可促进学校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

4、完善科学评价与分配、激励机制。

一要建立健全科学的“双师型”评价机制和考核体系。在对“双师型”教师的评价中,要侧重职业教育教师的特殊要求,注重专业教师实际能力考核,避免简单套用普通高校教师考评办法。实际操作中,要将“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过程等的考核与实践性考核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全面评价双师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教学过程、教学方式、教学质量,也要考核其实践教学能力与实践教学质量。还要注重对教师动态的未来发展做出评价,有利于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制订教师培训、培养计划,促进教师的未来发展。二是要研究建立一套科学的激励机制,从制度上、政策导向上向“双师型”教师倾斜。“双师型”教师的劳动价值普遍要高于普通教师的劳动价值,因此,要在分配上建立和完善相对公平的配套制度,对认定为“双师型”教师的,除一次性给予一定的奖励外,还要在评选先进、晋升职称、课时酬金、学习进修等方面都要给予相对优厚的待遇,充分体现其应有的价值,以保证“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稳定。同时,优惠的政策可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到高职教育,有力地促进“双师型”队伍的建设。

参考文献:

[3]张敏.试析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

[4]贺文瑾.“双师型”职教师资的资格认定研究[j].职教论坛,2010(04).

成为双师型教师论文怎么写篇四

摘要:职业教育文化既有一般教育文化的功能,又有自身的特点。以需求为导向办学决定了职业教育文化建设旨在构建文化育人特色,进而能动地作用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化。遵循组织文化对接的机理,学校采取系列举措以“双师”教师素质文化建设为先导,打造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学校应该通过多种方式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学校要培养教师的创造性人格,使之具备参与校企合作的能力,以在与企业的积极互动中形成文化自觉和自信,增强自我认同,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以教师文化为先导构建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让文化“软实力”硬起来。

关键词:教师文化;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自我认同;社会认同。

文化是软实力,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文化以其特有的约束力,以一种潜在的方式能动地作用于职业教育。发挥教育文化对促进就业的能动作用,职业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社会其他亚文化,如行业文化、企业文化和职业文化等。各种文化进入校园后,学校通过选择、传播和创新的方式与上述文化对接,构建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避免要面对文化整合和冲突问题,积极探索促进校企文化融合的有效途径、方法,解决文化建设中的困惑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及其能动作用。

(一)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

与其他教育类型不同,以就业为导向办学决定了职业教育文化建设要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体的职业发展,职业教育文化建设的使命决定了学校要以文化建设为桥梁,促进校企深度合作,进而了解社会需求,以需求为导向办学,促进学生就业。可以说,职业教育文化建设是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手段。职业教育文化建设宗旨是要打造文化育人特色。所谓“特色”,就是个体所独有的特质,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是职业教育文化建设的灵魂。职业教育文化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它与一般教育文化和企业文化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职业院校文化与一般学校文化、企业文化都是亚文化,区别于企业文化,职业教育文化具有育人功能,区别于教育的一般文化育人功能,这种文化育人功能是在校企合作、生产与教学的配合中形成的。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在于职业性、育人性、先进性。

(二)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能动作用。

文化具有能动性,职业院校文化育人能够促进个体的职业发展,促进教师自主专业化。打造文化育人特色,是增强师生自我认同,增进学校办学实力,促进职业教育社会认同的过程。职业教育的文化育人的能动性具体来看,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构建文化育人特色,能够促进个体充分就业。打造职业学校文化育人特色的前提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生在参与工学结合过程中,行业企业文化陶冶了他们的职业情感和职业志趣,促进其职业认同。由于职业认同感的发展和在此之上建立的职业承诺与职业能力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职业认同感的发展不但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形成以企业经营流程为导向的现代企业文化的前提[1]。文化认同促进学生的职业承诺,自主发展职业能力。一旦学生对口就业后,就会胜任职业岗位并依托职业岗位创造自己的幸福人生,学校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满意度。另一方面,构建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能够增强教师的自我认同,促进其自主专业化。职业教育教师日常最基本的生活或行为方式是教书育人,让每一个学生就业是职业教育教师的使命。以教师为桥梁促进学校文化与行业企业文化的融合,打造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教师深入行业企业,主动与企业积极互动,在校企深度合作中认识、接受和认同行业企业文化,进而能够传递、传播并创新行业企业文化。以教师为桥梁促进文化融合的过程是教师增强文化自觉、自信,促进自我认同,自觉增强能力和素养,自主专业化的过程。

二、以“双师”素质教师文化为先导构建职业教育特色育人文化的可行性。

(一)构建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特色需要遵循校企文化对接的机理。

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都属于组织文化,从组织性质上看,企业是营利性机构,企业文化建设旨在增强利润。学校是公益社会组织,是一种培养人、教育人的组织机构,所提供的服务不具有排他性,它追求人本性、服务性。利润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和学校在组织性质上最大的差别是企业具有明显的功利性,两种文化在对接中不可避免有文化冲突。如果光从企业的伦理性和社会性角度要求企业与学校合作,该合作不会持久、深入。“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2],坚持以人为本、互利互赢的原则,找寻两种文化共同的目标价值取向,职业院校把育人与为企业生利有机融合起来,在为企业服务过程中促进校企深入合作,两种组织文化就有了对接的可能性。

(二)先进的“双师”素质教师文化能够避免组织文化对接中的文化冲突。

以校企双方的利益获得为基点建设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关键要避免文化整合中的文化冲突。企业文化进入校园后,学校文化随着企业文化的输入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为避免消极文化冲突,使之相互吸收形成新文化,构建学校文化育人特色,而不是文化的融化或替代对方。为避免后一现象的发生,丧失学校文化的教育性,学校文化建设必须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以建设先进的“双师”素质文化为先导引领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向。学校文化包括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教师文化代表着学校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中心,对学生的影响力是潜在而深刻的。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教师和学生同为主体,其中,教师是核心,教师是职业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传承者和创新者。构建先进的教师文化,就会形成正确的导向,引导学生文化发展。如果缺乏正确的导向,学生自主性的文化活动可能偏离方向,或者无法保持文化建设的先进性,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困难,制约教育文化对校企合作能动作用的发挥。从事职业教育教师具有生利的经验、生利的学识以及生利的教授法[2],职业教育教师的鲜明特点是“双师”素质,这种素质结构决定了教师具有一定的育人能力和服务企业的能力。具有先进的“双师”素质教师文化,教师不会盲目陷入“文化自大”或悲观的“文化失落”中,教师的文化自觉所产生的使命感、责任感驱动他们自觉自主地穿梭于学校和企业之间,为校企深度合作搭建桥梁,不断传递社会主流文化。同时,教师的文化涵养和人格魅力也激发、感染企业员工、学生模仿学习,积极作用于企业的发展。

三、构建先进“双师”素质教师文化的方略。

(一)通过多种方式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以先进的“双师”素质教师文化为先导打造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增强了文化建设的可操作性和文化的教育性。建设先进的“双师”素质教师文化,前提是学校应具有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提高办学实力的关键。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职业学校就开始着力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目前遇到的困惑问题是“双师”素质教师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学校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概括地说有两种做法:一种做法是通过选拔、引进或柔性引进等形式充实师资队伍建设,其优点是能够快速提高“双师”素质教师的数量和质量。缺点是外部寻人难,高级人才引进需要投入成本。同时,如何通过管理促进新教师提升“双师”素质,促进新教师、新引进人员尽早融入教师群体,增强教师群体凝聚力是个难题。另一种做法是通过培训方式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针对学校教师类型的多样性和教师来源的多渠道性,学校采用“内容―――针对”模式对教师进行分类培训,使之成为承载“双师”特质,具有“双师”功能的教师个体。对于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应着力对他们进行职业理论知识和职业教育教学技能方面的培训;对于缺乏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应引导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了解企业的生产情况及其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与需求相适应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分类培训能够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提高教师培训的效果。

(二)以制度文化建设约束激励教师由被动参与到主动促进校企合作。

制度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脊梁,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活动的规范。制度的外延包括调节人与人之间活动的制度、调节人与组织之间活动的制度、调节组织与组织之间活动的制度[3]。建立健全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能够约束和激励教师由被动的、消极的企业实践,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有效的企业实践。制度建设并不等于制度文化的形成,只有当制度内化为组织成员行为及其背后的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并且,这种“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具有先进性、体现群体的认同性和组织意志时,才能成为师生的观念文化,进而深入地影响行为文化。制度文化能动地作用于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实践。教师到企业实践不仅要了解企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了解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革新情况。同时,要作为主体为企业服务,并参与企业建设和发展。为制约和激励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积极与企业互动,并在互动中发挥育人作用,学校要完善教师到企业兼职、教师发明专利、技术研发等企业服务制度。教师获得积极的直接体验,教师效能感就会增强,而这能够提升教师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校企文化自然融合便会生成职业教育文化特色。

(三)培养教师创造性人格以便教师形成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如果不具有创造性人格,就难以参与高级形式的企业服务之中,也难以发挥育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学校只有培养教师不断生长创造性人格,才能使之具有创造的勇气和力量,为企业和学校“生利”,才能促进教师形成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保持教师文化的先进性、教育性,引领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向,学校应关注优秀教师群体,发挥优秀教师的表率作用,引导带动其他教师参与创造性活动,养成创造性人格。学校帮助教师制定终身职业发展规划,明确每个职业发展阶段的任务和目标,制定优秀教师评价标准,以“标准”引导教师自觉生长创造性人格,让每一位教师都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教师文化建设也就有了活力。文化建设需要一个过程。以先进的“双师素质”文化为先导打造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特色,以特色文化建设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以此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职业人。

参考文献:

[1]劳耐尔.职业能力与职业能力测评:komet理论基础与方案[m]//赵志群,吉利,主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8.

[2]米靖.中国职业教育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272.

成为双师型教师论文怎么写篇五

摘要:随着知识的更新和网络的发展,一个优秀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必须加强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及技能,本文从提升师德素质、灵活使用教学方法、从实践中总结教学经验等五个方面阐述了双师型教师应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师德素质学习型双师型。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网络发展日新月异,网络经济、网络教育、网络文化蓬勃兴起;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知识创新的速度大大加快。这种变化使任何人具有的知识都不可能受用终身,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变化的需要,大量的知识要通过再学习、再实践而获取。教师不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唯有不断地再学习,用最新的观念和知识来不断丰富自己、才能适应社会发展。

那么如何通过自身修炼与学习成为一个“双师型教师”呢?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一、从经典文化中汲取精华,提升师德素质。

《论语》作为一部儒家经典著作,涉及到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学习、如何教育、如何为政等诸多内容。孔子最早提出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的教育观。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多学习《论语》,它不但教我们如何教学,更重要教我们如何做到“内圣外王”,提升我们的自身素质。例如:在《论语》中有“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貌思恭,色思温,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要用心思考的事:看要看得明确,不可以有丝毫模糊。听要听得清楚,不能够含混。脸色要温和,不可以显得严厉难看。容貌要谦虚恭敬有礼,不可以骄傲、轻视他人。言语要忠厚诚恳,没有虚假。做事要认真负责,不可以懈怠懒惰。有疑惑要想办法求教,不可以得过且过,混过日子。生气的时候要想到后果灾难,不可以意气用事。遇见可以取得的利益时,要想想是不是合乎义理”。作为教师要用这种经典论著不断要求自己,真正做到行为师范。

二、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灵活使用教学教法。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共性是学习兴趣不浓,甚至还有厌学现象,因此在教学上就要不断创新,运用网络时代的新技术,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教法,使课堂形象直观、更有吸引力。所以,用电脑编辑文字、收发电子邮件、制作简单课件、搜索信息等是必须掌握的,学习更高层次的课件制作,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反思教育教学经验。

从实践中学习是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当一节课讲完后,自己总结一下:(职教论文)这节课成功的地方在哪里?哪些地方学生较难理解?以后怎么改进?――做好反思后进行二次备课,这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重要途径。教师每天的生活中都会碰到一些有价值的事件,我们应该做一个有心人,去认真总结教育的得与失,那些教学实践中的火花是最有价值的。一件事情,今天成功了,是怎么做的?有什么体会?有什么感受?出现了一个矛盾,又是怎么解决的?产生了一次挫折,又是有什么样的感受?这样就提供给我们很多鲜活的材料和思路,指导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不要小看这教学反思,知识经验都是靠点滴积累的.。

四、完善知识结构,丰富专业知识与技能。

作为一名教师,知识储备不能只限定在专业课程方面,而应在具备完备的专业课程知识的基础上积累文史、科技、社会热点等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现在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值很高,他们欢迎百科全书式、琴棋书画样样俱全的老师。如果教师一问三不知,学生会非常失望。教师应该博览群书,历史、地理、生物、军事、艺术、文学、哲学、医学方面都应略懂一二。教师除了该有的精深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有经历有阅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对于职业教育的德育教师而言,这一点更显得尤为重要。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中普遍存在没有学习兴趣,缺乏自信等现象,一个百科式的教师就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成为学生的“经师”和“人师”。

五、在实践中培养创新与创业能力。

行业、职业界日新月异的变化,要求“双师型”教师必须善于接受新知识、新观念,分析新情况、新现象,解决新问题,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具备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掌握创新的一般机理,能够超前思考、多维思考、求异思考,善于开展创造性活动。因此,不但要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还要有强烈的创业意识,率先示范去开展创业活动,让自己在创业中成长、在创业中锻炼、在创业中感受,这样才能正真称之为学生的导师。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只有通过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才能使自己利于不败之地,只有做学习型的教师,才能担当起民族振兴的使命。

(作者单位:吉林机械工业学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成为双师型教师论文怎么写篇六

摘要:新课程要求教师不能只会教教材,教材至上,而应该成为课程的设计者、建构者和生成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创设教育情境,引导学生调查、探究、质疑,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富有个性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从中也不断提升教师的课程能力。

关键词:教师课程能力取舍组织能力实施能力。

正文:

教师课程能力,是指教师自身拥有并运用于课程活动中,直接影响课程活动实施,决定课程活动成效的能动力量。教师的课程能力是带有明显的职业性质的、在一定的课程任务中表现并得到提高的一项综合能力,是促进课程目标有效落实、影响课程活动的实施、决定课程活动成效与质量的基本因素。

教师的课程能力包括对课程的组织能力、实施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在西庐文化课程开发中,教师可以紧紧围绕教材发展自身的课程能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合力拓展,发展教师课程组织能力。

(一)、课前拓展,发展课程组织能力。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实践,做到课内外有机结合,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学会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学生就会对课文有更多的理解,课堂上就会主动参与和积极发言,课堂效率也会提高。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3课《古诗两首》的时候,要求学生课前查阅有关描写“西湖”的诗句,22课《大江保卫战》的课前查阅有关98抗洪的资料以及去年四川地震的相关资料,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在学习利用多种途径学语文,获取相关信息,而且也使学生对课文有较深刻的理解,了解了背景资料,学起新课来就更加有趣和轻松了,从而提高教师的课程组织能力。

(二)、课内拓展,提高课程组织能力。

教师要善于利用文章中的内容“残缺”,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教材中所选文章,有一部分文章的内容是“残缺”的,它往往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文中写到“彭德怀望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此处的省略号省略了哪些内容,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另外,教师也可以抓住一部分文章,指导学生进行讲故事、编故事等,让学生帮助文中的主人公提意见等,从不同的`角度拓展教材的范围,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不局限于教材,活学活用,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教师的课程组织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课后拓展,推进课程组织能力。

拓展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把课本所学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可以针对现实问题发表意见,也可以写文章,例如,学完《水》这一课后,可以让学生就现实生活中看到的人们用水的现象写一写,并写出你的感想,总之语文的应用和拓展要联系实际,不能是空洞的书本。

当然,新课程虽然倡导“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对教材进行第二次“加工”,也并不是意味着语文教师要将天文、地理、自然科学等知识都得以渗透,要抓准拓展点,拓得到位,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得到提升,也不断提高了教师的课程组织能力。

二、合理取舍,发展教师课程实施能力。

最原始的东西是最好的。许多教育专家提出:语文教学要提倡简洁,回归本色,老师要轻轻松松教语文,学生要简简单单学语文。如今的语文课堂,不是因为老师没有活力而让课堂死气沉沉,更多的是许多语文老师把较多的精力放在如何让课堂生动活泼上,从而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入了丰富的课外知识,加入了游戏活动等环节。殊不知,学生的语文课堂经历丰富起来了,可是他们真正能从中掌握的究竟是多少。

如何让语文课堂简单起来呢?我觉得应该向经验丰富的果农学习,为了让果树结出累累硕果,就应该在果树开花之前,就把旁枝剪掉一些,以保证秋天的丰收。语文课堂教学就应该删繁就简,要学会合理“取舍”。懂得正确的取舍,才会让语文课堂焕发轻松的魅力,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一)、合理取舍教学目标,提高课程实施能力。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曾经有一位老师说过,一堂课最基本是老师要知道教什么的问题。新课程倡导“三维”教学目标,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陈述。“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整体,它的达成是一个过程,某一堂课,只能全面考虑而不可能全面完成,所以教师不能机械地、一一对应地照搬上位。反之,也不能把它们单独割裂开来,然后一一对应。课的成功与失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否合理,目标定得多少,目标是否高低,都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效果。教学目标的合理取舍,应是教学设计时考虑的重点。

例如,苏教版第九册《装满昆虫的衣袋》,就价值目标来说,学生在感悟中会谈到两个方面:一是法布尔热爱昆虫;二是法布尔一种执着的精神。虽然新课程提倡多元解读,多元感悟,多元理解,但教师应引领学生去解决重点。纵观全文,我们应该积极引向第二个,尽力引导学生向这个主题靠拢,因为这是作者选编这篇课文的用意,也是教材的人文价值所在。教学目标明确了,集中了,大方向明白了,整堂课主线突出了,也就更有神了。

再例如,在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的时候,我通过读课文、抓句子、谈感悟等方式,把整节课的重点放在让学生感悟维也纳的音乐氛围上,而忽视了整个单元大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几篇说明文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因此,在之后几次的练习环节中,学生都不能很快速概括出课文的几个重点句子,不明白这几个句子在文中所起到的作用,这是我在教学预设的时候没有考虑周全的。

(二)、合理取舍教学内容,提高课程实施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认为给学生教得越多越全越广越好,习惯于铺天盖地的教法。一篇文章从字、词、句到修辞、写作特点,段落大意到中心思想以及拓展训练,不一而足,面面俱到,生怕漏了这点,忘了那些。殊不知,这其实是很不科学的,甚至会抑制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九寨沟》这篇课文,作者通过写“自然风光”和“珍禽异兽”两个方面来表现九寨沟的美丽与神奇,这是一篇散文,文章语言及其优美。一堂课要让学生重点感悟这两段内容,学生学起来非常吃力,不会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有经验的老师会采取精读第一部分“自然风光”一段,主要让学生对一些字词的朗读品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而后面的“珍禽异兽”则由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主学习,学生不仅学得有兴致,而且学得扎实。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也用同样的方法教学苏教版五上的《莫高窟》,由老师带着学“彩塑”部分,以半扶半放式学“壁画”部分,到后面的“藏经洞”则完全由学生自学,适当的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会学得更好。

(三)、合理取舍教学方法,提高课程实施能力。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语文校本课程活动”。这些理念的提出使原本“平静”的语文课堂呈现了一幅繁忙的景象。唱歌、跳舞、绘画、表演层出不穷;课本剧、辩论赛、写作赛精彩纷呈。但是由于缺乏对上述课堂教学手段本质上的正确把握,只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形式上的走过场,那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本质有何价值呢?须知,方法手段是服务于内容,服务于目标的。如果与内容目标相背离,那么这种方法手段应当舍弃。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九册《金蝉脱壳》时,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蝉儿已经不是学生们生活中常见的昆虫了,更不用说是这篇课文所提到的“金蝉脱壳”这一生动有趣的情景了,如果光靠文本内容的描述,学生就无法体会到这么难忘的一幕。考虑到学生的这一情况,因此在上课之前我找到了金蝉脱壳的一整套图片,并制作成了一个短片。在解读完课文第4小节,也就是蝉儿“脱壳时”的情景后,我适时地让学生边看短片边回忆课文内容。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还不时发出啧啧赞叹,原来蝉儿脱壳确实是如此奇特动人。这样一来,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课堂知识,更重要的是把语文与生活相联系,真正做到了生活当中学语文。

新课程赋予了教师更多的课程权力,教师首先要了解一定的课程知识,懂得课程的内涵,了解课程的运作过程,明确自己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教师要通过课程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并凸显学生的个性发展,承认学生是发展的,有差异的。只有不断转变课程观和提高课程意识,教师课程能力才会得到提高。

成为双师型教师论文怎么写篇七

为了提高高职院校教学的质量,培养“双师型”教师不仅是大势所趋,也符合我国高职院校教育事业发展相关政策的需要。目前,“双师型”教师的建设受到了我国教育部门的广泛重视,在高职院校开始实施这一政策也是我国教育战略的选择。但是,从发展的情况来看,其培养过程中出现了各种没有预料到的问题,导致其效果也差强人意,这就给建设“双师型”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1、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理念与实践脱节。

根据我国高职院校在培养“双师型”的实践来看,我们发现,这中间存在两个问题,第一,高职院校在招聘教师时,只关注其学历,并没有考察应聘者的实际工作能力;第二,有的高职院校只关注教师专业的实用性,而忽视对其理论知识体系的培养。以上两个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培养的“双师型”教师在理论上与实践脱节,尤其是学校与企业进行协作培养时,他们的目的和各自的利益不同,导致其培养过程都只考虑自身的利益,从而影响协同培养的效果。对高中院校来说,他们过多地关注培养“双师型”教师带来的社会化效益,然而对企业而言,他们的目的就是追求技术的创新,从而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由于这些分歧很那调和,进而就阻碍了学校和企业协同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效果。根据实践研究表明,学校和企业的协同培养大多数只是流于形式,而真正由学校和企业协同培养的活动还处于展望阶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就是提高教师的水平,从高职院校入手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尝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由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过程是动态化的,这就给学校对其考核和激励提出了挑战,造成的不良后果就是其考核与激励机制不完善。如此一来,学校与企业都没有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大多数情况下,高职院校都认为其考核与激励应该由企业来完成,导致学校放松了对“双师型”教师的考核工作。这种现状的存在,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教师责任心不强,而且也不利于提高其自身的水平。根据以外的情况来看,有的学校也确实对“双师型”教师实行了必要的考核,但是其考核过程严重缺乏客观性和有效性,对其工作的考核也比较盲目,从而影响到了他教师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为了改善我国的高职教育,学校与企业应该做好协同培养工作,一方面,企业应该认识到这是培养其工作人员能力的一个重要契机,不能只关注眼前的利益,其人才到高职院校任教,也是培养其工作能力的一种方法。另一方面,学校不能将对“双师型”教师的管理任务完全交给企业来完成,学校应该协调企业做好人才培养。当然,协同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过程,其基本建设过程主要包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建设“双师型”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第二,双方都应该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尤其应该间接科学技术手段,拓宽培养“双师型”教师人才的空间;第三,企业应该重视并支持其人才从事“双师型”教师行业,学校应该采取开放式的态度来接受“双师型”教师人才的带来,旨在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更好的外部环境。

以学校和企业合作为主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是现阶段我国人才培养转型的标志,这就要求学校与企业进行项目协同培养的模式。当然,学校与企业协调培养“双师型”教师应该基于行动学习理论为视觉的。一般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第一,在学校和企业的联合项目中对“双师型”教师进行培养。这是指学校与企业合作完成某一项目,比如研发项目等,给双方带来的好处不仅是培养了人才,还能使双方能够不断追求前言科学技术。分开来说,对学校来说,他们可以利用这种合作,及时将学校的教学信息反馈到企业,有助于学校开展教学工作;对企业来说,他们能够及时得到学校人才培养的模式,指导其进一步的人才引进工作;第二,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相关培训课程的开发。“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工作关系到学校与企业双方的利益,这就决定了其培养方式和课程等都需要双方的参与;第三,学校与企业共同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供基础条件。

根据我们已经了解到的实践研究表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一个艰巨的工作,它需要社会上多方力量的支持和参与,学校和企业只是作为明确的双方,还应该包括政府、教育部门和学生等的协调参与。针对我国培养“双师型”教师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必要为其营造一个良性发展的机制,首先,政府部门不断完善鼓励其发展的相关政策;其次,学校和企业联合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考核;最后,学校和企业共同努力改善“双师型”教师的工作环境。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职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是我国教育战略发展的核心,也是我国高等院校和企业培养人才的一种方式。然而,对学校和企业双方来说,他们应该以人才为核心进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我们也必须明确地知道,只有学校和企业双方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才能真正提高其人才培养的效率。同时,也能够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使得培养出来的高校人才能够符合企业人才的需要。

作者:郭学霖单位: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凌总成,朱友强,沈宏毅.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企业员工素质培养对接——以煤炭专业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05)。

[2]许红春,张京生,邓志峰,迟全勃.职业院校教师社会服务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2(03)。

[3]程宜康,傅小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有效行动学习[j].职业技术教育.(31)。

[4]刘庆红.浅析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内涵、特征与认定标准[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1)。

成为双师型教师论文怎么写篇八

摘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明晰了职业教育必须立足需求、服务社会,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方向。

关键词:双师;职业院校;教师队伍。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适应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要求的高端技术人才的关键。5月15日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各高职(高专)院校一方面要通过支持教师参与产学研结合、专业实践能力培训等措施,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另一方面要重视从企事业单位引进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以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的界定,应当根据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特点,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从素质和能力两方面进行定义。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一般是指从事职业教育的既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专业实践,具备“双师”知识、素质、能力的专业教师。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生不但要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还需具有某一岗位群必备的生产操作和组织能力,可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是一种专业理论够用、生产技术操作熟练的'复合型人才。因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适应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之计,教师为先。建设一支既能满足高职人才培养要求,又具有鲜明特色的“双师”教学团队,是不断提高职业院校教育质量、形成办学特色,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的紧迫任务。为保障“人才强校”战略的实施,各高职院校应以高层次人才引进、青年教师培养为抓手,多措并举,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一、制度保障促发展。

以“人才强校”为基本出发点,着力构建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机制、体制,制订中长期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培养方案,并相继出台系列制度,如《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教师专业实践制度》《外聘教师聘用及管理办法》《“双师型”教师培养及管理办法》。制定向“双师型”教师倾斜的评优、评先、职评、晋升的规定和政策,通过政策激励,从源头上保障教师享有专业成长的宽广空间,有效调动教师自我成长的积极性,使其个个乐于学习、甘于奉献,争做“双师”,为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内培外引”显实效。

1.积极创造条件,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

如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学位层次、访学、国外进修等。

2.加大培训力度。

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适时帮助教师更新职教理念,提升专业素养。

3.“双重结对”强化双师素质。

青年教师与同课程名师结对,公共课青年教师再与专业课教师结对,使其能更好更快地了解专业、职业和行业的特点,自觉地使课程教学更具针对性、职业性和应用性;专业课青年教师与企业、行业专家结对,及时掌握最新专业技术和行业发展动态。

4.实施“五阶梯”人才培养工程。

明确培养目标、计划、措施、考核及评价,促使教师个个苦练内功,争先创优,完成由青年教师―教学新秀―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的完美蜕变。

“内培”固其本,“外引”富其源。学校应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积极引进或聘用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有行业和工程背景及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双师型”师资队伍,使之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后援团和师资库。内培、外引双管齐下,强有力地促进和保证了学校教师队伍的发展与壮大。

三、企业实践助成长。

学校建立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培训教师的工作机制,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考察、挂职锻炼,或直接参与企业的科研项目合作研发,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技能。通过企业实践,教师的专业理论和职业技能得以提升,教育观念也得到适时更新。专业实践中丰富、立体的案例,将帮助教师充实课堂,拓展视野,使其课堂教学更贴近企业、行业实际,也更具针对性。

教师水平的高下,教学技能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优劣。“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明晰了职业教育必须立足需求、服务社会,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方向。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便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一支以“双师”为引领的职称和学历结构合理、业务素质精良、具有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必将为职业院校高端技术人才的培养保驾护航,为学校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乐传永。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及其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

[2]薛喜民。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m]。复旦大学出版社,.

[3]崔宏利。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内涵的探讨[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

(作者单位江苏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成为双师型教师论文怎么写篇九

论文摘要: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需要一支具有优秀的专业理论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本文阐述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分析了“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的主要能力、素质和素养,最后提出了提高“双师型”教师能力和素质的主要措施。

高职教育的其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建设、服务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双师型”教师建设时限高职培养目标的关键。与一般教师不同,“双师型”教师是拥有双重身份或职称的教师。对于什么是“双师型”教师,目前职业教育界至少存在以下几种观点:一是“双证”即“双师”。如果高等学校教师即获得了当地教育部门发的教师资格证,同时又持有本专业中级以上技术等级证书,此类教师即认定为“双师”型教师。比如有的研究者认为鉴定“双师型”教师的标准是:是否具有双师资格证书。“从本质上说‘双师型’教师属高职专业教师,应具备相当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相应的行业知识和技能。从形式上看‘双师型’教师必须持有‘双证’即理论教师资格证和技能等级证”。但是有的研究者认为“双证”不一定是“双师”,因为我国劳动就业准入制度还不健全、不完善,若一味强调证书,会误导教师为拿证而无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双职称”即“双师”。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双师型”教师应该既具有中级(或以上)教师职称,又获得本专业中级(或以上)的专业技术职称(如工程师)或专业技能等级的教师,也就是说“双师”教师一定要具备两个以上职称,比如“讲师+工程师”。三是“双能”说(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持有该观点的学者认为“双师型‘教师并不是教师与工程师(技师)的简单叠加,而是两者在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方面的有机融合。“双师型”教师不仅应该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教育教学能力,还应具备良好的行业态度、知识、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四是“双来源”即“双师”。这种观点是从教师队伍整体结构上强调“双师”主要是指“双来源”的教师,即一方面既有高校学术水平很高的专职教师,另一方面又有来自企业的能工巧匠做兼职教师。

根据以上几种观点,笔者认为“双师型”教师主要有两层涵义:一方面从整个教师队伍的结构来说,既有专职教师,又有兼职教师;既有来自高校的,又有来自企业的;既有侧重于专业理论教学的,又有侧重于专业技能教学的。另一方面,从教师个体来说,“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是指除了要具备规定的教师任职资格外,还要突出以下能力和素质:行业职业道德、行业职业素养、社会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和适应能力等。

2。1职业道德和思想素质良好的品德素质是从事教师工作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素质,高尚的师德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先决条件,“双师型”教师,归根结底是一名教师,所以他首先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教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使之成为学生的表率。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应该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加以影响。

2。2行业(职业)素养“双师型”教师在高职院校中与其他从事公共基础课教学的教师不同,他们主要从事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教学,是高职教师中的特殊部分,所以对他们能力和素养有着特殊的要求:

2。2。1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行业职业道德是指在某一行业中长时间形成的,行业内所有从业人员必须遵守的法则规范,“双师型”教师是要引领学生进入行业、职业领域的,所以他自己首先要具备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

2。2。2良好行业、职业素养。“双师型”教师既要能从事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又要能带领学生参加企业行业的实践活动。因此,“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宽厚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具备把行业、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

2。3能力素质高职“双师型”教师的能力素质也就是其要想成为优秀教师所必备的基本能力。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组织教学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等。

2。3。1言语表达能力。教师的教学活动都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这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个高校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教师语言的感染力对学生性格、情操的陶冶作用是非常大的。2。3。2组织教学能力。一个好的教师必须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设计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知识。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科学地分配知识的密度、广度、深度,重点突出,讲练得当,要适时激励学生,使学生保持强烈的参与欲和旺盛的求知欲。

2。3。3动手实践能力。“双师型”教师必须具有娴熟的职业技能,即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工艺能力,最好有一定的企业一线工作经验。很多高职院校对于专业教师都会利用寒暑假安排到企业实践就是培训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很好的做法。

2。3。4管理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双师型”教师,既要具备良好的班级管理、教学管理能力,具备企业、行业管理能力,具备指导学生参与企业、行业管理的能力;又要具备与企业、行业从业人员交流沟通的能力;还要具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指导学生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实习等的能力。

3。1加强“双师型”教师培训的培训力度搞好教师培训工作是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必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努力改善内部环境条件,把“双师型”教师培养纳入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有计划地组织专业课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参观考察、挂职锻炼或带领学生下厂实习和实践。使教师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状况和发展趋势,最新的科技动态和管理方法,并及时将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方法融入到教学之中。教师也可以带着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提高教师开展科研活动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来校做导师,利用寒暑假时间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传授技能技巧和前沿性技术,使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技能水平有所提高。

3。2加强产学合作加强产学合作是提升“双师型”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企业为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了实践锻炼的场所,教师通过参与企业的科研和技术改革,提高了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同时,企业通过推荐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改善师资队伍的结构,提高了学校师资队伍的总体水平。增加广大教师参加生产实践和指导实习设计的机会,使教师由单一的教学型转变为教学、生产实践、科研型,实现一专多能。鼓励教师到社会上兼职,科研项目可以在学校立项,这有利于增强广大教师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带动高职院校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3。3实施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开展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与测评工作,聘请国内对高等职业教育有较高造诣的专家、教授给教师们做高职教育理论、课程设计、行动导向教学法等方面等专题培训,组织在岗教师团队与兼职教师群体召开人才培养分析会,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促进双方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开展教师人人参与的说课大赛、教育技术大赛、软件大赛等教学竞赛活动,每个教师都参加课程设计并进行说课,将设计方案落实到课堂,提高教师的职业教育理论水平和先进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力。

3。4创新激励机制,切实增强“双师型”教师成长的内驱力坚持全方面、立体式的激励设计,努力把“双师型”教师的职业要求内化为长久的、自觉地、具有高度责任心的原动力,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高职院校要注重物质激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应按照同级在岗人员标准发给津贴;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考试,按获得证书级别应给予一次性奖励;把到国内外培训学习的机会向“双师型”教师倾斜;根据兼职教师的优势特长、时间和活动空间组织安排工作,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营造尊重兼职教师的氛围。

参考文献:

[1]吴自力。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捷径。企业家天地(理论版)[j],,(6)。

[2]樊伟,刘智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与途径。黑龙江科技信息[j],,(9)。

[3]黄斌。深度解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内涵[j]。教育与职业,2006,(11):36—38。

[4]崔宏利。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的认识[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

[5]姚贵平。解读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6)。

[6]张宝歌。正视问题,打造高职“双师型”教师[j]。中国高等教育,2006,(8)。

成为双师型教师论文怎么写篇十

论文摘要:在对“双师型”教师的工作职能进行分析后,认为“双师型”教师应拥有“双师技能”,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既能从事教学工作、进行学术研究,又能承担工程项目实际工作、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此外,还应拥有“双证书”,即:一方面拥有讲师以上职称及教师资格证书,另一方面拥有工程师以上工程系列职称或本行业国家注册的执业资格证书。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基于“做中学”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途径。

论文关键词:双师型教师;工程师;做中学;教学改革。

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育人质量,高职高专院校必须进行深层次的教学改革。目前,从实验实训条件、课程体系、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到学生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实训实习方式等多方面进行的改革,无一不是针对如何提高技能型人才质量而进行的。在这些改革中,起纽带作用的是师资,只有教师队伍改革成功了,育人效果才能真正显著提升。因此,师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师资改革包括教师团队建设和教师个人改革,尤以教师个体改革为重。究竟“什么样的教师”更适合培养技能型的人才?普遍认为,“双师型”教师最合适。近年来,关于“双师型”教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譬如:论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二是“双师型”教师培养,譬如: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由于集工程师的实践经验与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素养于一身的“双师型”教师,一般都具有很强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及科研项目,同时,能够为企业或社会提供技术服务。这样的教师能够把专业素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是专业教育的中坚力量。因此,多数高职院校已把培养“双师型”教师作为师资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目前,“双师型”教师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普遍认为,“双师型”教师应该是既能承担理论与实践教学任务,又能承担工程项目任务,具备较深的理论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及工程实践经验,一般应拥有教师资格证书、中级以上职称证书以及国家或行业颁发的工程类执业资格证书,并且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的教师。如果教师仅仅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经验及工程实践经验,只能说具备了一定的双师素质,还不能称之为“双师型”教师。同样,如果教师具备了以上几种资格证书,但在教学或工程实践方面有缺失,要么教学能力不强,要么工程实践经验不足,或者两方面都不足,这也不能称之为“双师型”教师。总之,“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一是拥有教师资格证书,拥有讲师以上职称;二是工程师,拥有相关专业的技术职称证书或行业执业资格证书;三是具有多年的实践经历,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一句话,“双师型”教师应包括:“双素质+双证书+双技能”,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既能从事教学工作、进行学术研究,又能承担工程项目实际工作、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双师型”教师的资格应由各学校根据不同专业、行业的相关特点来确定。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双师型”教师应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同时拥有“讲师”及“工程师”以上职称证书,即“双证书”。如果没有工程师证书,但拥有本行业国家颁发的“建筑师、结构工程师、咨询工程师、建造师、监理工程师或造价师”等建筑行业执业资格证书一个以上,并承担相关专业领域岗位工作的,也视为符合“双证书”要求。当然,“双师型”教师资格的认定还要考虑其工作经历,一般应具有三年以上的教学经验及二年以上的工程实践经验,既从事过理论、实践教学,又承担过相关的工程项目,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

长期以来,困扰高职高专院校育人质量的难题主要是:如何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这是高职院校一直在探索的课题,且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同的高校或专业已基本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育人模式及培养方法。

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已经形成了“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基于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培养的学生基本能够承担“施工员”等职业岗位上的工作,受到了合作企业的青睐,不少学生在定岗实习阶段即被企业录用,甚至一部分学生被直接派往海外工程项目去实习、工作。这说明,在如何培养企业所需要人才方面,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是,在人才培养的质量方面还是参差不齐,仍然达不到企业用人的要求,部分学生不能够把自己所掌握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实际工程中,甚至有些脱节,以至于不少企业对刚刚毕业的学生还要进行一段时间的二次培训,方可允许其独立工作。究其原因,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能力以及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动力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专业教师有工程实践经历的不多,难以把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同实际工程应用结合起来,教非所用,其综合能力亟待提高。

教学实践证明,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以及“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质量明显好于其他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及推动作用。因此,尽快优化教师团队的结构、提升教师个人的综合能力,对提高育人质量会有显著的效果,是非常重要的。一般而言,“双师型”教师比例越高,整个教学团队的执教水平越高,科研能力及服务能力也越强。那么,如何才能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培养更多的“双师型”教师呢?关键是确定合适的培养途径与培养方法。

1.骨干教师去企业实践锻炼,增加工程实践经验。

由于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发展,教师队伍已基本稳定,培养“双师型”教师应立足于现有师资条件,重点培养专业骨干教师。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让教师脱岗去建筑企业生产一线锻炼或在企业兼职,即:基于“做中学”培养“双师型”教师无疑是最基本的途径。通过“做中学”可以掌握新技术、新工艺,了解新材料、新设备,能够将专业知识与技能同工程实践相结合,完成相关岗位工作,做到学以致用。同时,教师个人还要通过参加国家举办的相关专业资格考试获取“建造师”、“监理工程师”等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为今后参与更多的工程项目打好基础。这样,就可以通过“做”项目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学”到最新的技术与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以丰富的工程项目实例为载体,灵活地把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使“教”、“学”、“做”融为一体,形成良性循环。目前,各专业的校企合作都比较紧密,但不能只注重培养学生,企业还可以为教师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平台。而教师在企业提升了实践能力、丰富了实践经验后,又能为企业提供技术、科研服务,实现校企双赢。

高职院校中有部分专业教师具有“年龄小、学历高,理论多、经验少,知识丰富、技能寥寥,讲课努力、效果不好”等特点。究其原因,无外乎在校学习时间长、企业经历时间短,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在讲课时,难以把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以致于“英雄”无“用武之地”。这部分教师,一般理论研究能力较强,但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稍差。为快速提高其综合能力,有效的方法是“边教边做”。即:年青教师一边从事教学工作,一边在校附属企业或校企合作企业兼职做产品或项目,经过2~3年的锻炼,随着工程实践经验的增加,教学经验的丰富,一般可具备双师技能,成为双师素质骨干教师。之后,教师个人要尽快取得相关执业资格证书。大概经过4~5年的培养,一般可具备“双师型”教师的资格。

对于已经能够熟练从事教学、科研活动但缺乏实践经验的专业骨干教师,则可以通过“做中学”的方法,使其快速成长为“双师型”教师。要求学生要从事的工作,教师一定要会做,还要做得很好。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每年选派若干个骨干教师,脱产下企业锻炼1~2年,增加企业实践经历,快速获取并积累实践经验,从而提高其教学能力与服务能力。最好在其以后的几年内获取相关专业执业资格证书,并要坚持在企业兼职,以便及时掌握前沿的知识与技术。通过下企业锻炼,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通常都能大大增强,能够独立设计实训项目,带领学生“做中学”,从而使得培养学生的技能更有针对性及实用性。再经过1~2年的教学实践锻炼,基本都能过渡成为“双师型”教师。

而对于刚刚毕业就直接到高校从事教学工作的高学历人员,则可以让他们先在学校接受执教能力培训,确定专业方向,然后,让其带着分配的课程建设任务,有目的地下企业实践,2~3年后回校执教,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不同于从企业引进具有3~5年实践经验的人员从教,相比而言,他们能更快地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因为,从企业引进的人员在执教能力培养、获取教师职业资格等证书方面都要从头开始,相对慢一些。

2.把企业一线高级技术人员引入学校,然后进行教师职业培训。

具有多年生产一线工作经历的技术人员,一般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如果他们热爱教育事业,引入学校后,就可能成为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无疑,这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又一途径。因此,直接从企业引进有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做专业教师,通过教师职业培训及执教能力培训后,经过3~5年教学实践锻炼,基本可具备双师素质。如果能获取教育系列职称证书、教师资格证书以及专业领域相关执业资格证书,即可具备“双师型”教师资格。需要注意的是,从企业引进的教师也需要在企业兼职,以免经验过时,知识老化。

对于从企业聘用的兼职教师,一般应具有中等(高级工、工程师等)以上技术职称,并且要对其教学能力与教学过程加强管理。尽管很难达到对专业教师的要求,但还是要让其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努力掌握教学规律,有意识地培养其双师素质,且要以技能训练为主,不断提高其实践教学效果。

3.直接从其他高校引进“双师型”教师。

如果能够直接从其他高校引进某些专业的“双师型”教师,这将是最快的途径。但是,这种机会不多。如果条件允许,应加强高职院校之间的人才流动,可以就不同专业相对“富裕”的“双师型”教师进行互换、对流,这种校际之间的师资调剂能够使教师资源分布更加合理。

目前,几乎所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总体比例都偏低。由于具备“双师型”教师资格的人员本来就比较少,相关学校又没有对“双师型”教师制定鼓励政策,甚至缺乏认定标准,根本没有对具备“双师型”教师资格的人员进行认定,以至于多数教师对能否成为“双师型”教师缺乏兴趣。因此,学校应该建立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机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制度,鼓励更多的年青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这样,就可以结合学校的教学改革,逐步培养出一批“能文能武”、“能教能做”的教学中坚力量,以适应培养“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形势需要。这有助于通过校企合作、院校进修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师快速提升其教学、科研及服务的综合业务水平。

高职院校应该把培养“双师型”教师制度化、常态化,始终不渝地把培养复合型的教育人才放在育人工作的重要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建设成为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需要强调的是,各校制定的“双师型”教师政策应保证责、权、利的统一,要有利于教师兼顾教学、科研及服务,避免片面强调某方面的经验、知识与能力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发展。

五、结束语。

要培养技能型的“双证”学生,首先要培养一批拥有“教师资格证书、教育系列职称证书及工程系列职称证书或相关专业执业资格证书”的双师教师。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培养既有较强教学能力,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不断提高育人质量。而要培养知识、技能较全面的“双师型”教师,去企业增加实践经历、积累实践经验是关键。但又不能片面强调实践经验而降低对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的要求。教学能力是教师最主要的特征,需要不断提高,一般可通过“做中学”来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师的综合执教能力。因此,“做中学”、“做中教”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好方法,也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基本途径。

成为双师型教师论文怎么写篇十一

教师课前认真反思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课前反思内容有:教材的重难点、学情状况、教学方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法学法、材料的呈现方式、预设等。

1.学情状况。教师要反思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需求状况如何。

2.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分层的教学目标,力争使全体学生都达标;要注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力争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还要注意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

3.教材的重难点。教师要反思本课要讲的知识是否都已清楚?教材的重难点是否清楚?

4.教学方案。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易于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

5.教学内容。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学校实际、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添加或删除、重组教学资源,弥补原有教学内容的不足,以更加丰富教学内容;教师精选的教学内容一定要分层,设置不同难度梯度的练习、问题、作业,让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进步、发展。

6.教学手段。教师注意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等手段引发学生的思考、探究。

7.教法与学法。教师在课前要反思一下如何让学生学会、会学。也就是说,不仅要关注如何让学生获得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能力,从而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

8.预设与生成。教师的课前预设要注意反思:

这样预设行不行?如果不行,还能进行哪些方面的'改进?

这样预设教学目标会不会达到?要反思学生对预设反应的积极性会不会高?课堂生成会不会按照预设预期发展?如果按照预设发展,如何鼓励、引导学生?如果不按照预设生成,会出现哪些问题,如何处理等等。

二、课中反思。

课中反思即观察学生的反应、课堂生成与预设的匹配程度。教师智慧的课堂反思是有效教学的关键。课前反思内容有:学生接受情况;内容呈现顺序;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课堂管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时间安排;预设与生成匹配程度。

1.接受情况。反思学生是否听懂。

2.教学内容的分层状况。反思教学内容重组、分层是否促进全体学生达标?

3.课堂管理。反思课堂管理是否有利于形成活而不乱的氛围?

5.时间安排。反思各环节的教学时间安排得是否合理?

6.预设与生成匹配程度。教师要观察课堂中的突发问题与预期教学设计的符合程度如何,采取必要措施,保证教学有效进行。

在课堂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能否成功解决,与教师的教育智慧是密切相关的。教师还要善于分析问题的成因,灵活地调整教学计划,采取适宜的策略,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有效的途径运行。这种反思能够使教学高效运行。

三、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即有批判地在教学结束后对整个教学过程及效果进行反思。教师及时的课后反思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保证。

一问这节课学生的收获多少;

二问学生用多长时间获得;

三问学生如何获得;

四问是否每个学生都达标;

五问这节课成功与失败之处在哪里,并进行归因分析;

六问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法学法、预设与各环节落实、生成处理等方面的效果。

这种即时式反思有利于及时发现、分析问题,有利于对教育教学问题形成清晰的认知。

总之,即时反思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只有课前做足功课、课中智慧应对、课后及时反思,学生的思维、经验积极参与才会更多,学生的体验、自主建构才会更多,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魅力、充满灵性、充满智慧、充满生命力。这就是我们不断追求的有效课堂。

成为双师型教师论文怎么写篇十二

在当前的教师中,“双师型”教师一直是当前我国职业教师的一个阻碍。所以,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在不断突破当前的阻碍。如何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我国当前的教育界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本科教育而言,本科教育是为当今社会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这是我国技术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来源。对于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是零基础的人才,需要本科院校的教师的积极引导。当前对于职业教育的管理层面的人才来说,给予本科院校的学生引导,要积极组建足够优秀的教师。针对本科院校的教师来说,对于学生的教育,更需要的是能力型教室。本科老师不仅需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之上,“双师型”教师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这里,也解释一下“双师型”教师的含义,双师型教师就是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也有丰富的实践能力。这也是与我国当前的本科院校对于教师的需求相符。所以,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增加双师型教师的储备对于本科教育的院校来说是一个必须实施的事情。那么,要如何建设这批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呢?在以前的本科教育中,大部分的教师都是比较年轻,青年教师大都具有活力。但是,同时,青年教师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教学经验较少。在对于本科教育的教师研究中,大部分教师都是直接从学生走上教师的岗位,这也是青年教师存在的一个严重不足。对于实习经验太少,有时候,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往往不能真正的用自己的能力征服学生,老师虽然站在讲台上,但是缺少在学生中的威信。由于我国本科教育的教师组成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于青年教师,所以这是当前本科教育的教师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往往会导致骨干教师的缺少。所以,针对本科院校教师的现实情况,建设一个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

(一)对“双师型”教师进行职前培养职前培养,就是对于本科院校的教师在走上教师的岗位之前进行专业的入职培训。那么,这部分职前培养的对象的要求也比较高。首先,具有一定的专业素质的要求,必须是本科教育师范学院的优秀研究生和本科生。这部分人会成为以后本科教育教师的优秀储备力量。这些挑选出来的对象大都具有本科教育双师型教师的第一个特征,也就是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之上,在对于他们进行培训,也是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习经验,能够大大满足本科教育对于教师的需求。对于职前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更多的双师型教师。在当前的职业教育中,与国外相比,对于本科教育的教师的要求还是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德国是一个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所以德国特别注重能力型人才的培养。在这个社会背景之下,德国对于本科教育的教师要求也比较高,对于本科教师的要求需要5年以上的实践经验。这一点能够真正的满足双师型人才中的经验的要求。这也是德国的对于本科教育教师的高要求。当然,国外社会对于本科教育中教师的实践经验的要求都远远高于我国。其他国家都对于本科教育的教师有着严格的经验要求。与此相比,我国的本科教育还是普通的师资,这也是我国高校对于学生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我国目前的普通高校的学生培养中,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学生的理论学习,有些学生走向实习的岗位,也只是拥有短短的一个月的实习经验。我国的本科教育的教师也是。本科教育的教师大多的时间都用于理论学习。所以,对于本科教师的岗前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也会对于教师的自信产生很大的影响。试想一下,如果一个教师拥有足够的经验,往往能够在面对学生的时候淡定自如。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的校本研修那么,对于本科教师的现状。我国的高校也想出了许多应对方针。其中一个就是校本研修,就是以学校为平台,对于我国的本科教育的教师给予指导,以本校的教师为榜样,充分发挥本校的资源,给本科教育的老师更多的实习指导,也能够大大的帮助他们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方向性的指导。本科教育的院校要充分了解自己的院校的实际情况,能够真正的明白到他们未来需要的教师是什么样的,在此基础之上,培养本校的`学生以此为目标不断奋斗。充分的利用学校的资源,不断的给本科教育的教师队伍注入骨干力量。

1、提高教学水平和职业技术。

在我国,我国的教育行业的有关工作人员开始对于全国的职业学校的教师师资力量进行改革。如教育部从就开始规定了一些名牌高校作为本科院校的教师的培训基地。这也是补充我们当前的师资力量的一个重要措施。我们目前需要双师型的教师,就教师的理论知识而言,简单的本科教育往往不能很大程度的满足对于教师的需求,需要更高层次的平台来给教师一个深造的机会。就当前而言,名牌大学的在职研究生培训显然是一个对于双师型教师的一个重要培训平台。研究生层次与本科生教育相比,显然学术型的研究更加比较丰富,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加系统和全面。教师在接受深层次的研究生教育之后,许多高校的研究生在接受研究生教育之后,往往会更加向往深层次的研究。一方面,研究生可以考虑去国外进修。上文也提到,国外对于教师的要求也比较严格。在此基础之上,国外往往有很多与国内不一样的教育思想。教育的眼界宽阔,也能更多的传递给学生。

2、对本校专业设置制定优厚政策,鼓励部分教师转行。

在提升教师水平的同时,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往往本科教育中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增加新的专业。在此基础之上,对于教师的需求也会随之发生改变。新专业的教师往往不能够一次全面到位,还需要选择本校中的一些优秀教师,将其输送到高等院校进修新专业,来满足本科院校的发展需求。然后,在教师拥有新专业的相关知识之后,需要学校给予一定的实践机会来满足教师能力的提升。

(三)校外引进。

根据上文可知,由于双师型教师大部分都是来自于高等院校的研究生,在这个教师现状之上,需要高校发展更多类型的双师型教师,全面满足教师的需求。

1、其他大专院校引进。根据本科教育对于教师的需求,我们可以从一些本科院校的优秀毕业生中选取,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因为毕业生平时接触的也是有关能力方面的培训,对于他们来说,职业性的教育会使得他们的专业技能比较强,实际动手能力比较强。同时,通过一些专业技术证书的限制,可以使得毕业生在能力上比较强。在毕业生有一定的能力的基础之上,在对这些毕业生进行理论上的指导,更加深化他们的理论知识,能够使得这些优秀的毕业生成为更好的教育工作者。

2、社会其他行业引进。在从本科院校选拔的老师之外,还可以将本科教育的老师放眼于整个社会,从社会中选择一些优秀的学者,比如由于新专业的开设,可以吸纳一些有关学者对于本科教育的学生进行培养,这些优秀学者,可以从事业单位,也可以从有关研究院的研究人员中选取。从这个角度上看,这些学者大多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也是本科教育需要的双师型教师。

3、建立兼职教师队伍。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企业的优秀人员都有着做着兼职教师的愿望。在这种要求之上,本科院校的管理者也应该加强对此的重视,将企业的优秀者将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教给学生,能够成为学生的一个不可多得的资源。这些优秀实践人员在本科教育中的对于学生的教育也是不可替代的。

参考文献:。

成为双师型教师论文怎么写篇十三

摘要: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就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张扬高职高专特色、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搞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就要强化教师培训、建立创业机制、制定有力措施、通过课程体系及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化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指一专多能,专、兼结合的教师[1]。在目前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是决定高职高专院校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所谓双师型,既有教师任职资格,又有技术资格证书。[2]简单的说,“双师型”教师就是指在教师与技师或工程师这两者身份所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有机融合的高职高专教师。“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从能力与素质的角度主要体现自如下几方面:一是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双师型教师首先是教师,因此必须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即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与时俱进的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即热爱职教事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诲人不倦;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即教育教学的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实施能力、评价能力和研究能力;良好的身心素质,即健康的身体、健全的人格以及良好的创新素质、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厚的文化素养等。二是双师型教师必须凸显一定的职业能力和素养。这种能力和素养的要求是,具有行业职业道德,即双师型教师要投身并引领学生进入行业、职业领域,首先必须按照行业职业道德办事,并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行业、职业素养;具有经济运作素养,即双师型教师应具备较为丰厚的经济常识,自觉按照竞争规律、价值规律等经济规律办事,并善于将经济常识、规律等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具有社会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即双师型教师要能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和实习;具有管理能力,即双师型教师在具备良好的班级管理、教学管理能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具备企业、行业的管理能力,懂得企业行业管理规律,并具备指导学生参与企业、行业的管理的能力;具有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即双师型教师要善于接受新信息、新观念,分析新现象、解决新问题,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以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需求,并具备良好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组织学生开展创新性活动。

立足于市场,结合地方的支柱产业或经济特色,面向生产一线,以强调技能和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重点,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交叉进行、理论教学服从于实践教学的模式,将知识教育、能力训练、素质修养等方面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和岗位的需要。这正是高职高专院校教育的特点,这些特点对教师提出了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还要有熟练地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双师型”的客观要求。

近几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但仍存在着一方面大量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状况。就师资队伍而言,许多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仍大量短缺。教师忙于应付繁重的理论教学任务,难以顾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之许多教师自身学历偏低、动手能力不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难以达到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还有相当比例的教师没有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未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专业实践,因此很难培养出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符合岗位要求的高技能人才。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其目的是通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建立教师终身学习观念,通过参加技能鉴定,获取一定等级的专业资格证书,以提升实践技能。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一)狠抓教师培训。

1、让教师到实践中锻炼。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对双师型教师的需要,必须安排在编专业课教师到生产第一线进行进行专业实践训练。特别是缺乏专业实践经验的新教师,应到企业见习一年以上,其他教师则应要求每五年去企业轮训半年以上,或利用假期开展行业、专业社会调查。避免因脱离实践时间较长,使双师素质下降。

2、加强对教师的资格培养。

鼓励专业教师取得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或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合格证等;加强国家高职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由国家统筹与规划,教育部在全国有条件的地方建立一系列高职培训基地,对现有高职教师进行一系列的、集中的培养。基地院校要重视培训内容和方式,及时推出有吸引力的培训项目,开通有效渠道,形成一定的联系机制,促使基地院校教师到学校去,主动了解学校要求,找准师资培训的突破口,将教师培养和学校要求结合起来,避免基地院校提供的培训与学校教学实际相脱离的现象。

3、加强对教师的在职培养。

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实习、毕业设计时要和企业需要接轨,尽可能做到结合企业的生产标准,同时采集企业生产一线的数据融入实践教学;通过学校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与改造,锻炼教师的研发能力;鼓励教师对外开展各种类型的专业技术开发和服务。

(二)建立创业机制。

就是要引导青年教师在重视理论与实践进修的同时,创造必要的条件使理论与实践进修的成果及时转化为实际应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要发挥双师型教师潜质和潜力,鼓励他们在业务对口的条件下兼职和创业。学校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教育资源、实训基地和社会影响,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创业机制,帮助具有双师素质、能在“产学研”中创造较好效益的教师先富起来。

(三)制定有力措施。

必要的措施是保障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只有措施得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才会达到预期的目标。

1、管理与制度并举。

实践表明,双师型教师的来源渠道广、专业要求复杂,管理难度明显大于其他教师。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存在对双师型教师实践及应用能力管理上的盲点,不能有效的进行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培训和职业发展,不能准确衡量他们对教学、实践和科研成果应用的贡献,当然就无法对双师型教师实施有针对性的激励。双师型教师处于行为目标不明确、职业发展前景不明朗、业绩大小一个样、能力强弱无区别的状态中,缺乏素质进一步提升的动力。因此,对双师型教师的管理可进行分层分类和创建素质模型来完成。有了完善的聘任制度后,还要摒弃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待遇,形成充分体现并积极鼓励教师履行岗位职责和创造突出业绩的薪酬体系。

2、独立考核。

对于高职教师职称评定,要制定独立的考核办法。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沿用普通大学本科的标准,重点是考核教师的科研能力。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能力不仅仅体现在科研。更表现在专业教学、实践和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在现行高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的指挥棒下,实际上造成了双师型教师的精力分散。因此,高职教师职称评定应该制定独立的考核办法,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具有“双师素质”资格的教师申报高一级的专业技术职务。

3、侧重发展。

应侧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职业发展。调查表明,“职业道德的拓展性”已成为人们选择工作单位时仅次于“薪水”的第二位考虑因素。双师型教师的知识、能力均处于较高层次,他们对职业发展的需求更甚于一般员工,经过多年的专业实践,一些教师积累了较为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并形成了一定的科研开发能力。学校应积极鼓励教师走出学校,面向企业,面向生产,主动开展科研服务,承担科研项目。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开发产品等转化科研成果,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

(四)通过课程体系、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化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只有通过加强课程体系、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化,才能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因为教师本身即是一种活的课程资源,师资队伍建设更是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教育部对高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有具体要求,即要求优秀学校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要达到70%以上,合格学校要达到50%以上。“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历来职业教育的特色,也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4]为达到这个目标,首先要转变教师观念:变多年形成的传统学科性教育理念为高职教育理念。要通过开展“教育理念大讨论”等活动,使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和职业教育中来。同时,有计划分期分批对教师进行高职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的培训。其次,要组织教师对课程的体系、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探索和进行有效的改革,并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纳入学校的科研管理体系。必须明确,高职专业的课程体系、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高职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教师是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主力军。当前,专业的课程体系、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重要的科研。最后,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对双师型教师的需要,必须安排在编专业课教师到生产第一线进行进行专业实践训练。特别是缺乏专业实践经验的新教师,应到企业见习一年以上,其他教师则应要求每五年去企业轮训半年以上,或利用假期开展行业、专业社会调查。使教师队伍在总体上逐步满足“双师型”要求。

参考文献。

1、杜吉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教育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6月版。

2、朱方来实施“一专多能”工程,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中国高等教育第一期。

3、崔宏利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内涵的探讨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二期。

4、余克全高职“双师素质”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探析当代教育论坛20第九期。

5、唐林伟“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的结构与重构职业技术教育20第十期。

6、刘春华职业结构的趋高级化与我国职高教育改革成人教育,10。

8、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结构及其优化职业技术教育2001,04。

9、唐国庆论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来源当代教育论坛2006-1-23。

[1]朱方来实施“一专多能”工程,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中国高等教育20第一期。

[2]杜吉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教育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年6月版第261页。

[4]唐国庆论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来源当代教育论坛2006-1-23。

成为双师型教师论文怎么写篇十四

摘要:高职院校要充分了解“双师型”教师应当具备的素质与能力,分析“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以及“入世”后市场经济对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高职教育教学中暴露出一个突出的问题――师资问题,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水平还不够高,不利于高职院校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因此,积极探索“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尽快打造一支适应高职教育教学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便成为高职院校体现高职教育特色、不断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任务。

“双师型”教师应当具备的素质与能力为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要求高职教育教学必须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决定了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既要具备高等学校教师的共性,更要具备进行技术应用与开发的特质,即要具有双重素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和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评价方案》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其标准共有四条,即:“双师素质教师是指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

(1)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

(3)近些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

(4)近些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双师素质”的提法不仅丰富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更重要的是赋予了“双师型”教师新的更具高职师资特征的时代内涵,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要求高职教师具有专题研究能力、技术应用能力与技术开发能力。“双师型”涵盖的能力与素质还应包括行业职业道德、行业职业素质、组织管理能力、协调交往能力以及革新创造能力等等。因此,加强高职教育与企业的合作,密切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联系,鼓励教师参与科研、从事技术开发与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活动,有利于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可以优化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质量与水平,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质量,办出高职教育特色。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各高职院校都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尤其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问题依然很突出:

(4)教师的培训层次偏低。从调查情况来看,在上述52所高职高专院校中,出国培训两周以上的教师为102人次,仅占教师总数的0.8%;个别学校未安排人员出国培训,这反映出高职教育的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及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层次的高移,这种局面应该有所改变。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许多办学特色鲜明、成绩斐然的高职院校坚持“立足培养、积极引进”的方针,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挖掘潜力,采取“外聘内训”等多种措施,开拓出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值得借鉴。

1.加强岗前培训,积极推行上岗职业资格证书制。

从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看,高职院校的教师除应具有普通教育的教师资格之外,还应具备与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相适应的实践工作经历或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因此,无论是缺乏实践经验的'老教师还是新分配来的毕业生,都必须到企事业单位生产、管理第一线进行实习锻炼,掌握最新的操作技能,并应尽快考取相关的上岗证或专业技术等级证,把获证与实际技能锻炼有机结合起来,尽快建立一支能适应高职教学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校企合作、学研结合,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美国的合作教育、日本的产学结合、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工读交替都是校企合作的典范。在我国,院企合作成功的范例也有很多,校企合作一方面可为学生的专业实习提供方便,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的就业拓宽了道路,更重要的是为教师参加实践锻炼、提高技术技能水平创造了条件。通过院企合作,可使教师了解企业先进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和新方法,充分利用产学合作的契机,直接从生产一线获取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为实现教学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企事业单位培养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也可以通过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实践,从事相关的技术和管理工作,将先进的科学理论知识带给企业,加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这样的双赢是学校和企业都期盼的。“双师型”教师是办好高职院校的关键因素,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途径,可以造就一批学术精湛、学识渊博的“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应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科研单位挂职锻炼,并应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或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对在学术上有一定建树的教师要加大奖励力度。通过科研攻关活动,不仅可以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而且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成立专业组织,制定“双师型”教师的职称评审标准。

目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系列的教师职称评聘仍套用普通本科标准,这仅仅适合于对教师学术水平的评价,如何评价高职教师,怎样才算具有较高的实践能力,至今仍没有一个令大家满意的标准。如不能妥善解决这个问题,势必影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4.培养和引进学术人才、技术人才并举。

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与引进学术人才,更要注重培养与引进技术人才。一个名师可以凝聚一支教学科研队伍,可以带动一个学科、一个专业甚至激活整个学校的办学活力,从而造就一支有专业特色的师资团队。高职院校的优势就在于创建与众不同的特色专业,而要创建特色专业,首先必须具有一支由名师带领的师资团队,要让名师成为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和技术带头人。因此,一所高水平的高职院校不能没有学术与技术名师和专家学者。

5.成立师资培训基地,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培训的理念。

高职教育在制定专业课教师培训规划时,不仅要注重校园培训基地的建设,而且要重视从企业生产一线和科技推广单位中选聘专业课教师。每个专业至少要选择一个生产经营单位作为教师实践、学习与锻炼的基地。同时应加强本校生产实习基地建设,使生产实习基地成为锻炼与培养专业课教师的摇篮。

6.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欧美国家职业教育十分发达,有许多成熟的经验可供学习借鉴。可选派教师出国考察、研修、进修、培训,也可聘请外籍教师担任教学工作,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先进的课程与教材、先进的教学方法与管理经验等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师的培训层次与质量,提高教师的外向型素质,以适应我国加入wto给高职教育带来的冲击与挑战。

7.激励与制约相结合。

对师资进行合理使用、规范管理,也是高职院校师资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明确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本着激励与制约相结合的原则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使师资管理工作纳入正轨。在用人机制改革、住房制度改革、津贴分配、晋升晋级、进修轮训、业务能力考核等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各项工作中,要适当地向“双师型”教师倾斜。

参考文献:

[1]高宏艳.试论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6).

[2]黄洛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职业时空,2005,(8).

成为双师型教师论文怎么写篇十五

摘要:本文就“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和内涵提出了界定,同时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引入到地方工科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中来,并对地方工科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若干建议。

“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提出,最早是在职业教育中,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促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教师在本学科领域内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又具备过硬的实际动手能力。具体体现为:

1、具有从事两年以上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本专业实践教学。

2、到相应的企事业单位参加实践训练的时间,累计达到两年以上(每年累计不得少于三个月)。

3、已具有非教学系列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转而从事相应专业的教学工作,高级职务从事教学工作一年,中级职务从事教学工作两年者。

4、近些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应用,效益良好。

5、近些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二、将双师型教师引入地方工科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中来职业教育。

自发展以来,便定位于培养职业型、应用型人才,“双师型”教师的提出,因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的发展思路而受到高度重视。相反,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在很长一段时间以精英教育为主,注重理论研究,轻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高校招生的规模化发展,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教育转变,高等院校的发展也处于由大转强的内涵式发展关键时期,高等院校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科学定位、合理规划、特色办学业已成为当前高等院校内涵式竞争的主流,特别是地方高校肩负着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和任务,地方工科院校更是以培养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面向生产一线的应用型和新型实用人才为主。因此,应将“双师型”教师引入到地方工科院校中来,加强具有区域特色和学校特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现共同发展。

1、转变观念,加强指导,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统一认识。

打破传统的“双证书”“双职称”的限制,以提高专任教师的'指实践指导能力为根本目标,制定具体的、明确化的能力标准,确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内容、建设方式等。

2、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建立具体、可操作、科学合理的“双师”评价体系,是引导和促进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积极和有方向性地向“双师”型教师发展的有力导向,也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规范。建立起符合学校实际的、有特色的“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是构建学校教师队伍特色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3、强化教师的实践培训。投入专项资金,有计划、有选择地选派一批在本科学校有较高影响力的在职教师深入到相关企业一线、科研院所进行科学研究和实践操作,拓展本专业知识的同时拓宽视野,不断加强对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新技术、新工艺、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的了解,通过与业内专家和一线员工的工作交流,有助于帮助教师捕捉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时把握社会实践的热点,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

4、建立起联合培养机制。依靠地方高校的行业属性和学科、专业的特色优势同大型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建立起教师联合培养的机制,积极鼓励和有计划地选派教师深入到工厂、企业顶岗工作,走上生产一线,通过实际生产活动,提高专业教师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适应企业的发展对设备和技术不断更新的需求。教师通过参与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增加对实际生产的理解,更新观念,在多学科多领域充分发挥专业教师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有利于培养创新的理念和精神。

5、聘请具有实际工程背景的行业专家为客座教授,发予聘任证书,定期到学校讲学。聘请长期工作在生产一线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依托生产实际在工作现场为学生讲授生产技术,提高学生对生产实际的直观认识,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实践性。

6.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力度,让青年教师逐渐融入到团队中去,同时吸引和利用科研团队到教学队伍中,以其承担的工程项目为背景,充实教学队伍的工程背景知识,增强对教师教学的理解力。

7.充分发挥以名师工作室为发展平台的吸引作用,汇聚一大批来自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兄弟院校的名师和专家,大家相互交流,形成“周周有人学,月月有人讲”的动态体系。

参考文献:

1、白洁,吴羽纺等.综合性大学生物学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践[j].

成为双师型教师论文怎么写篇十六

论文摘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高师院校办学理念调整的需求,是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的需要,可以满足高师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加搔高师与中小学(幼儿园)合作,建立兼职教师队伍是创新教师教育的主要途径。

论文关键词:“双师型”教师教师教育教育创新。

高质量的专业师资队伍是高师院校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是教学的主导力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人们普遍认为,“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对专业教师的一种特殊要求,它与高师院校无关。的确,这与职业学校对“双师型”教师的高度重视形成鲜明对比,然而这并不表明基础教育,特别是师范生没有形成对“双师型”教师的需求。事实上,来自社会发展、基础教育需求、师范生三方的需求是很大的。需求带来机遇,“双师型”教师能促进高师院校专业教师的培养,有助于推动高师教育的发展。

一、高师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一)满足高师院校办学理念调整的需求。

李岚清早在2003年就提出,要建立一支“双师型”的教育师资队伍,按照“双师型”教师的要求,探索出一条新的培养、培训路子,为新世纪我国高师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我国高师院校在办学理念上由“学术型”人才培养逐渐转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上来,这与当前各院校普遍存在着专业理论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不能有效地指导教育实习和实践,而实训教师基础理论薄弱,不能从容讲授专业理论课的矛盾现象相悖。专业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相分离,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合格人才的培养。正如美国教育家科南特(jamesbryantconant,1961)提出的师范教育的重点应放在使师范生胜任教学工作这点上,因此,他特别强调教学实习的重要性。在他设计的未来中学教师的训练计划中,教学实习(包括学科教学法课程)占教育专业训练总量的60%-75%之多。他建议设立专职人员来负责指导和评价师范生的教学实习。按科南特的设想,“临床教授”就是学院或大学教授,同时也是一名优秀的中学教师,其作用类似于医学院的临床教授,负责对实习生的教学指导。他认为“临床教授”应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了解教育研究的新成果并善于运用于教学实践因此,培养具有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结合的高素质人才,迫切要求建立一支结构优化、富有活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满足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的需要。

现在大多数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培训都是到师范大学进修。师范大学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往往对中小学(幼儿园)实际情况了解不够。如果教师培训脱离中小学(幼儿园)教育实际,脱离教师实际工作情境,不考虑教师已有的经验,只采取单一的理论讲授的方法,照搬大学本科生、研究生课程,无论我们讲授的.理论多么先进,展示的资料多么丰富,也只能是帮助教师把学习的内容以概念的形式存储起来,不可能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也无法实现新世纪对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这就需要一支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中小学(幼儿园)教育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出现。

(三)满足高师学生的求知欲望。

高师学生在学习大量的理论知识之后,他们渴望了解自己以后将要面对的教育对象,并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有专门的老师指导他们如何来面对教学实践以及在师生交往中应注意的问题。这就要求高师教师要掌握中小学(幼儿园)教育的实际,结合专业理论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提高学习的应用价值。

我国首次在国家政策中提出“双师型”教师概念是1995年原国家教委颁发的文件《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教职(1995)15号〕。《通知》的第一条“申请试点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的基本条件”中第四点提出:“有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其中有1/3以上的‘双师型’教师。关于“双师型”教师的概念,目前学者将其概括为“两类型说”和“三类型说”。两种类型说指“双职称型”,即教师在获得教师系列职称外还需要取得另一职称;“双素质型”,即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三类型说指“双证书论”,即具有工程师、工艺师等技术职务的人员,取得教师资格并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称为“双师型”教师;“双能力论”,即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教师;“双融合论”,既强调教师持有“双证”,又强调教师“双能力”。目前教育界对“双师型”教师的理解,存在停留在字面解释或表现为较有理性的综合解释两种倾向。

我们认为,“双师型”教师应是取得高等教育法规定的教师资格,能够满足大学生对相关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指导的求知需求的教育工作者。

由于对“双师型”内涵把握的不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有关教育主管部门、师范院校及研究者等制定或提出了不同的标准。

1.行政标准。教育部高教司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合格学校评价体系中提出的“双师素质”教师标准,要求“双师素质”教师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有两年以上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指导本专业实践教学,具有中级(或以上)教师职称,亦即相关岗位工作经验加教师职称;(2)既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专业职称,亦即双职称,同“双职称”说的界定一致;(3)主持(或主要参加)两项(及以上)应用性项目研究,研究成果已被社会企事业单位实际应用,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一项主要强调科研能力川。

2.院校标准。一些高校提出了“双师型”和“一体化”教师的标准。“双师型”教师指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有一定实践经验(即具有所教专业相关的社会职业岗位经历、资格或能力)的教师。具体标准是: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具有两年以上的相关专业经历或具有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接受过系统教育理论的培养和培训,“一体化”教师是指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技能训练的教师。具体标准: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接受过系统教育理论的培养和培训。“双师型”和“一体化”的关系是:“一体化”是“双师型”的一部分,因为“双师型”要求实践经历,但不一定必须具备承担实践教学特别是技能训练的能力。3.学者标准。有的学者提出,“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质标准是“一全”、“二师”、“三能”、“四证”。“一全”是指“双师型”教师具有全面的职业素质。“二师”是指“双师型”教师既能从事理论课或文化课教学,又能从事技能训练教学、指导;既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经师”,又是引导师范生成长成才的“人师”。“三能”是指“双师型”教师具有较全面的能力素质,具有进行专业理论或文化知识讲授的教育教学能力;进行专业技能或教师职业基本训练指导的能力;进行科学研究和课程开发建设的能力。“四证”是指毕业证、技术(技能)等级证、继续教育证和教师资格证等。

从教师的职务、职称来看,只要是合格的教育者,并具备相应的社会实践经验、能力,助教也可以进人“双师型”教师行列,而不一定非是讲师(或以上)才可以认定为“双师型”教师,否则将不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

三、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创新教师教育的主要途径。

创新是教师教育应对形势发展变化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教师发展的巨大动力。创新教师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一)建立兼职教师队伍。

建立高师院校兼职教师队伍,主要是高师聘请在中小学(幼儿园)任教多年的、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他们能够为高师的学生带来大量的实证材料、数据以及亲身经历过的案例。他们在与高师教师共同进行的教学活动中,可以促进学校教师向“双师型”转化。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改善高师院校教师结构,以适应人才培养和专业变化的要求,这对高师教育来说,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任务。高校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这是我国高校实践教学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尽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口号喊了很多年,但并没有实质性的成效。要改变这个现状,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就是把好准人关,要把实践经验作为高校应用学科专业教师资格的重要条件。在这方面,发达国家高校已有成功的做法。韩国的大学在聘请教师时,常常把实践经验看作一项重要的条件。德国对大学的师资要求更为严格,专门颁布了《实训教师资格条例》,详细规定了师资的教育资格、知识证明和证书方面的要求川。

(二)加强高师与中小学(幼儿园)合作。

高师要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就必须加强与中小学(幼儿园)合作。合作的形式可以有以下几种:。

1.专家工作坊。在专家工作坊中,高师教师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成果,有针对性地指导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向高师教师讲述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教学经验,共同探讨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例如沈阳师范大学与沈阳市沈河区正阳一校建立了“专家工作坊”,在小学教师讲课后,由小学领导、高师教授等组成的工作坊,一起对课堂教学进行实时点评,通过相互间的交流和沟通,小学教师逐渐明晰新课程的思想,能够透视课堂,敢于挑战自我。同时也有助于高校教学研究的科学性和应用性,促进了高师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教学改革,也锻炼了一批“双师型”师资队伍。

2.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实践活动包括艺术教育实践活动及其他教育实践活动。美术活动中高师教师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在美术活动室中展示各自的艺术创作、磋商美术教育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在音乐活动室中探讨音乐技能训练的要点,探讨民族歌曲及民族舞蹈等如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此外还进行感觉统合训练和蒙台梭利感官训练等问题的探讨。

3.专题讲座。高师教师通过对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进行各种类型的讲座,可以拓展中小学教师教育理论知识的视野,也可以提升高师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效益和功能。专题讲座的内容有:如何实现cai课件资源的利用与教育资源的共享;中小学(幼儿园)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行动研究与中小学改革等。

4.研修制度。高师院校在聘请中小学(幼园)教师的同时,实施新上岗的教师到中小学(幼儿园)半挂职学习锻炼的“研修制度”。鼓励在职教师深人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形成“教、研互助”,以教授研究室为载体引进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开展教师教育的学习和互动,推动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促进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与高师教师进行科研课题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使高师与教育实践基地相互之间形成一种共生、共存、共同发展的局面。既激活了一线教师运用教育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又促进了高师教师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进而提高了双方教师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科研意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了合作共同体的双赢。

(三)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

教育实习是高等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技能培养和提高的过程。建立“以中小学(幼儿园)为基地的师范培训”模式,实行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这种模式是全面整合校内外的教师教育资源,将其整合成立“教师教育发展学院”。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将教学的研究的、校内的校外的、实体的虚拟的、职前的职后的教师教育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功能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确保教学和科研工作相互促进。这种模式内可以包括中小学(幼儿园)校长培训、中小学(幼儿园)师资培训、与新课改密切相关的学科培训、对师范生进行基础教育与研训相结合的实践指导培训等,沈阳师范大学师范生小学期的见习和毕业实习就是这种形式的探索。由于这种模式包含了太多的与行政有效协调才能完成好的工作,可能会因协调环节多而影响教师教育的效果,尽管在教师教育的现阶段,这是不可避免的,但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