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江苏民歌茉莉花教学设计怎么写(优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7 23:08:10 页码:7
2023年江苏民歌茉莉花教学设计怎么写(优质9篇)
2023-11-17 23:08:10    小编:ZTFB

人们常常会通过总结来反思并改善自己的工作和学习表现。在写总结时,我们可以引用一些权威的资料和数据,增强总结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下面是一些优秀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江苏民歌茉莉花教学设计怎么写篇一

《茉莉花》是来来自江苏的乐曲。它的采集者是曾任前线歌舞团团长的何仿。采集地点是江苏南京六合。

何仿从1942年学唱与记录《鲜花调》的词与曲,1957年奉命进京向总政汇报演出,将《鲜花调》加工、整理、改编成《茉莉花》。原歌词的三种花也都改为茉莉花。曲谱也做了很大改动。

这首歌由陈鸿虹、宋桂英、计秋霞、李小林四位青年女演员,在北京首次演唱。

从此,中国乐坛增添了一朵鲜艳的《茉莉花》。

程桂兰音像制品。

《茉莉花》首次登上国际大舞台是在1959年,前线歌舞团受命将参加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的“第七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何仿又对《茉莉花》作了第二次修改,“满园花草”改为“满园花开”。三段歌词的结尾处,又统一为“又怕……”更显含蓄之美,同时将结束音“5”前的“1”作了延长处理,使全曲更加悠扬婉转。

1981年,何仿让青年歌唱家程桂兰用苏州方言演唱,透出江南的灵秀。这让这首歌的传唱度再度更高。

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世界推荐《茉莉花》,并将其确定为亚太地区的音乐教材。

周恩来。

最早关注关心《茉莉花》的中央领导同志是周恩来总理。1965年,万隆会议10周年纪念大会,周恩来点名要前线歌舞团随行。会议结束前,中国驻印尼使馆举办了欢送周总理先期回国联欢晚会,当《茉莉花》乐曲刚一奏起,周总理就走下舞池翩翩起舞。一曲终了,他特地走到孙子风、计秋霞等《茉莉花》的歌唱演员旁边,笑着说:“我已经54年没有回家乡了,你们唱得好呀,唱得我都想起苏北老家来了。”

最早演奏《茉莉花》乐曲的重大场合是1997年7月1日的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1997年,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6月30日午夜,交接仪式之前,中英双方的军乐团分别演奏5支曲子。中方演奏的第一支曲子就是《茉莉花》。随着乐曲声响起,外宾们一张张严肃的面孔,开始有了笑容,有了喜悦;第二段乐曲奏起时,中外人士开始打起了招呼;第三段奏完后,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茉莉花》在这个特殊时间、特殊场合,起到了意想不到的特殊催化作用。

1999年,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

1999年,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上,2001年上海apec会议上,都演奏了《茉莉花》乐曲。

2002年摩纳哥蒙特卡洛上海申办世博会的宣传片中,也演奏了《茉莉花》。

2004年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华,中央有关方面指定江苏演艺集团女声小组进京,专门演唱《茉莉花》与《红莓花》。

2005年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视察江苏,在南京艺术学院接见了何仿,他说:“《茉莉花》在摩纳哥蒙特卡洛上海申办世博会中起了很大作用。”

这正验证了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名言:越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越具有世界性。

江苏民歌茉莉花教学设计怎么写篇二

摘要:本文以江苏民歌《茉莉花》为对象,对它的发源地进行探讨,并从它的背景、体裁、曲式结构、内容、语言等方面剖析它所蕴涵的精神文化内涵,通过它在国家重要事件和国际舞台上起到的特殊作用使全世界人民感受到了中国民歌持久的魅力,希望每个龙的传人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不要忘了我们所拥有的这颗明珠——中国民歌。

关键词:发源地;背景;体裁;曲式结构;内容;语言;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这首广为流传的《茉莉花》是江苏民歌,是众所周知的。再细说下去,恐怕知道它的发源地的人不多。正是因为这种情况,随着它在国内外的走红,扬州、南京等地掀起《茉莉花》的发源地之争。

扬州市政府在《关于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将扬州民歌(茉莉花)确定为扬州市市歌”的议案》中便表示,扬州是民歌《茉莉花》的主要传唱地区,是民歌《茉莉花》的故乡或发源地。这首民歌的风格、气质和韵味与扬州的人文传统相吻合。扬州曲艺界认为,《茉莉花》出自扬州清曲,它的前身是清曲中的《老鲜花调》,歌曲的演绎形式是典型的清曲表现手段:男唱女腔、自弹自唱。

《文艺报》发表的文章《茉莉花究竟是哪里的民歌?》的作者夏玉润新颖地提出,《茉莉花》其实源自安徽的凤阳花鼓。文中,夏玉润写到:提起《茉莉花》,当今人们都认为它是江苏民歌。知道它的前身是《鲜花调》的却为数很少。知道它最早出现于凤阳花鼓之中,并由此传播全国,流传国外的,更是凤毛麟角。

马克思曾说过“民歌是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可想,民歌在世代的变迁中记载着音乐历史的发展。它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见证:是民族音乐的经典。民歌是人民群众在千百年来的劳动、生活中创作的。一般是口头传唱,并不断经过集体加工。时至今日再去考证一首民歌的发源地,不如更注重它所蕴涵的精神文化内涵。

(一)背景。

根据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以及民歌的不同风格色彩,中国民歌大体可以分为六个不同的风格色彩区。江苏《茉莉花》属于中原及东部沿海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中的江浙平原民歌支区。《茉莉花》不仅反映了社会、风土人情,是人民交流情感、娱乐消遣的工具,也是认识一个民族的历史、社会、民风民俗的宝贵资料,具有人文研究价值。

(二)体裁。

《茉莉花》是一首流传于全国的民间小调。小调亦称小曲、时调、码头调。它流行于市民阶层,其内容从重大政治、社会事件到风俗、爱情等日常生活,几乎无所不唱。小调的曲风流畅婉转、曲折细腻、节奏规整、结构均衡对称,歌曲中常有衬词、衬句穿插其中。小调的曲调流畅,表现力较强,能反映多方面的生活和各个阶层人们的思想感情,在刻画人物性格、气质和神态方面,比较准确、生动而细致。《茉莉花》的变化颇多,各地的曲调皆有其自身特色,但歌词内容大多相仿,都以反映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为其内容。

(三)曲式结构。

江苏《茉莉花》是一首典型的南方民歌。从音乐要素的曲调进行来分析,它主要是使用了五声调式,为五声徵调式。旋律中级进与环绕式的音型,使音乐显得格外清新、流畅、雅致。曲调委婉、细腻,词与曲搭配匀称,充满了江南水乡的典型风韵,被誉为江南民歌“第一歌”。它和一般的小调相似,其结构为四乐句的单乐段分节歌,音乐结构也较均衡,但又有自己的特点:第一、二句对称匀整,旋律较为独立;第三、四句结构压缩,旋律连接紧密,一气呵成,四句的基本关系是“起、承、转、合”。此外,句尾运用切分节奏,给人以轻盈活泼的感觉。在短短数句歌词中运用叙事的手法,使主题思想得到鲜明突出的体现。全曲充满着抒情性,体现了柔美的南方风格。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代表江南水乡的乐风。直观地看,《茉莉花》的四句型結构,即民间所说的“四句头”。它是一种具体的曲式结构关系的体现。但若作历史的综合的考察,那么它又是一个民族的音乐思维乃至文学艺术思维逻辑、思维方式的反映。它的普遍性和简洁性深刻而又典型地揭示了这种极具民族特征的思维逻辑。

(四)内容。

《茉莉花》最初叫“鲜花调”,叙述了《西厢记》中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唱词中的第一人称“我”代表张生,茉莉花代表崔莺莺,看花人代表封建礼教的维护者老夫人。而江苏民歌《茉莉花》表现的是少女爱花、惜花、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心灵。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民歌除了娱乐作用外,它在社会生活中还具有许多实际功用,即对青年人进行理想、情操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和交际作用,并使民族传统工艺和风俗得以世代传承。

(五)语言。

人们常说,歌词是能歌唱的诗。音乐的音调来自于生活,是对生活音调(包括语言音调)的艺术化提炼。其中,音乐通过音调的变化表现其基本含义,语言也往往通过音调变化体现它的总体含义。在语言的表情音调与音乐的表情音调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性,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演唱时一定要牢牢把握住这种秀丽的风格特点,声音的运用要掌握柔中还明亮的原则,演唱一字多音等的曲调时,声音尽可能要连成一线,不能唱得有棱有角,加上方言演唱更具有浓浓的诗情画意。与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河北南皮的《茉莉花》,河北的《茉莉花》语言朴实,更趋于普通话,情感体现是刚直、干脆的,在演唱中我们就要唱出北方人豪爽的性格。

(六)其它《茉莉花》。

以茉莉花命名的歌曲很多,曲调流传极广。有的地方在旋律、节奏方面进行变化;有的变更调式、调性;还有的把本地区民歌中特有的衬词、衬腔,巧妙地穿插糅合进去,因此形成多种变体,真可谓千姿百态。全国大概有四五十个不同的版本,歌词基本相同或者小异,旋律上既有相同的因素,尤其独特的地方色彩,从而鲜明的表现了民歌的变异性。比如河北民歌《茉莉花》就是其诸多变体中的一首,也是最具有代表性,深受大众喜爱的民歌。它表现了赏花人对纯洁美丽的茉莉花的赞美之情和渴望采摘茉莉花的迫切心情。在音乐性格方面,与江苏的《茉莉花》大相径庭。

1959年,前线歌舞团参加在维也纳举行的“第七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维也纳演唱取得巨大成功后,《茉莉花》备受各国青年赞誉;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茉莉花》向世界推荐,并确定为亚太地区的音乐教材;1997年6月30日午夜,香港回归祖国的交接仪式上,在中英两国领导人出场前,两国军乐队各奏三首乐曲,中国军乐队演奏的第一首乐曲是江苏民歌《茉莉花》。第二天上午,在香港特区政府成立庆典上,在谭盾指挥的“天、地、人”组曲中,著名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又演奏了这首乐曲的“辽宁版”,香港的少年合唱队演唱了这首歌;1998年克林顿总统回访中国,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文艺晚会上,这首歌在男女声二重唱演绎下,使克林顿听得如痴如醉;1999年12月19日午夜,澳门回归交接仪式现场,当中国政府代表团入场时,一曲江苏民歌《茉莉花》由军乐团奏响;1999年7月,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世纪世界”音乐会分别在北京和上海举行,参加演出的俄罗斯红军歌舞团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用纯正的中文演唱了这首歌,激起满堂喝彩,掌声经久不息;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图兰朵》这部伟大的歌剧中选用《茉莉花》作为主题音乐,贯穿全剧始终。

细心的人会发现,这首脍炙人口的江苏民歌,几乎是我们国家在重要事件和相关国际重要场合下的必奏之歌。优美动听的《茉莉花》融入了一个个历史瞬间。作为一首传统风格的中国民歌,《茉莉花》在重大国际舞台上起到了特殊的作用,展现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追求美好生活,努力与世界人民和睦相处的愿望和诚意。这也是为什么大家争抢“好一朵茉莉花”,想让它成为他们的“文化名片”的原因。

被誉为“第二国歌”的《茉莉花》在中国民歌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马克思曾经说过“民族的即全世界的”。当我们听《茉莉花》感受茉莉花的芬芳、江南水乡的秀美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中国民歌持久的魅力以及中华民族特有的丰富文化内涵。它吟唱着希望,歌颂着劳动与爱情,诉说着人生。我国各民族、各地区、各时期的民歌都以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征丰富着祖国音乐文化的宝库,它们犹如绚丽的百花遍地盛开,美不胜收,让我们借着《茉莉花》淡淡的幽香来细细品位它们的芬芳吧。

江苏民歌茉莉花教学设计怎么写篇三

民歌是指古今各民族创作的具有本民族风格和特点的歌曲。它们是每个民族劳动人民的传统歌曲。每个民族的祖先都有他们自古以来就有的歌曲。这些歌曲大多不知道作者是谁,而是通过口传,代代相传。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摘要:本文以江苏民歌《茉莉花》为对象,探讨其发源地,从背景、体裁、曲式结构、内容、语言等方面分析其内涵的精神文化内涵,通过国家重要事件和国际舞台发挥的特殊作用,世界人民感受到中国民歌的持久魅力,希望各龙的传人在接受外国文化的同时,不要忘记我们拥有的明珠-中国民歌。

关键词:发源地背景体裁曲式结构内容语言茉莉花。

好茉莉花,好茉莉花,花园里的草香也香……广为流传的茉莉花是江苏民歌,众所周知。更详细地说,也许知道发源地的人很少。正因为如此,随着国内外的人气,扬州、南京等地发生了茉莉花的起源地之争。

扬州市政府在《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申请审议《扬州民歌(茉莉花)确定为扬州市歌》的议案》中,扬州是民歌茉莉花的主要唱歌地区,是民歌茉莉花的故乡和发源地。这首民歌的风格、气质和味道与扬州的人文传统一致。扬州曲艺界认为茉莉花来自扬州清曲,其前身是清曲中的老花调,歌曲的演绎形式是典型的清曲表现手段:男性唱女性腔,自弹自唱。

《文艺报》发表的文章《茉莉花到底是哪里的民歌?作者夏玉润新奇提出,茉莉其实来自安徽凤阳花鼓。在这篇文章中,夏玉润写道,说到茉莉花,今天人们认为它是江苏民歌。知道它的前身是花调,但很少。知道它最初出现在凤阳花鼓里,传播到全国,传播到国外,更是凤毛麟角。

马克思曾经说过民歌是唯一的历史传奇和编年史。可以想象,民歌在一代变迁中记载了音乐历史的发展。这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证词:民族音乐的经典。民歌是人民群众在千百年的劳动、生活中创作的。一般是口头唱歌,经过集体加工。迄今为止,考证民歌的发源地,最好更加重视其内涵的精神文化内涵。

(1)背景。

根据民族文化背景和民歌风格的颜色,中国民歌大致可以分为六个风格的颜色区。江苏茉莉属于中原和东部沿海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江浙平原民歌分区。茉莉不仅反映了社会、风土人情,也是人民交流感情、娱乐娱乐的工具,是认识民族历史、社会、民俗的宝贵资料,具有人文研究价值。

(二)体裁。

茉莉是全国流传的民间小调。小调又称小曲、时调、码头调。流行于市民阶层,其内容从重大政治、社会事件到风俗、爱情等日常生活,几乎无所不唱。小调的曲风光滑婉转,曲折细腻,节奏规则,结构均衡对称,歌曲中经常有衬里语、衬里语。小调的曲调流畅,表现力强,能反映多方面的生活和各阶层人们的思想感情,在描绘人物性格、气质和神态方面,比较准确、生动细腻。茉莉花的变化很多,各地的曲调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歌词内容大多相似,以反映青年男女纯真的恋爱为内容。

(3)曲式结构。

江苏茉莉是典型的南方民歌。从音乐要素的曲调来分析,主要使用五音调式,为五音征调式。旋律的中级和环绕的声音型,使音乐特别清新、光滑、高雅。曲调婉约细腻,词与曲搭配均匀,充满江南水乡的典型风韵,被誉为江南民歌第一歌。它类似于小调相似,其结构为四乐句的单曲段歌,音乐结构也平衡,但具有第一、二句对称均匀,旋律独立的第三、四句结构压缩,旋律连接紧密,一口气完成,四句基本关系为起、承、转、合。另外,句尾运用切分节奏,给人轻盈活泼的感觉。在短短的几句歌词中使用叙事手法,使主题思想鲜明突出。全曲充满抒情性,体现了柔和的南方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江南水乡的乐风。从直观的角度来看,茉莉花的四个结构是民间所说的四个头。是具体曲式结构关系的体现。但是,如果进行历史的综合考察,那就是民族音乐思维乃至文学艺术思维逻辑、思维方式的反映。其普遍性和简洁性深刻典型地揭示了具有民族特征的思维逻辑。

(4)内容。

《茉莉最初被称为花调,叙述了《西厢记》中张生和崔莺莺的恋爱故事。歌词中的第一人称我代表张生、茉莉代表崔莺莺、花人代表封建礼教的守护者老太太。江苏民歌《茉莉花》表现出少女爱花、爱花、爱自然的美丽心灵。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民歌在社会生活中除了具有娱乐作用外,还具有很多实际作用,即对青年进行理想、情操的潜移默化教育作用和交流作用,使民族传统的技术和风俗传承下来。

(5)语言。

人们常说,歌词是可以唱的诗。音乐的音调来自生活,是生活音调(包括语言音调)的艺术精炼。其中,音乐通过音调的变化来表达其基本意义,语言也通过音调的变化来表达其整体意义。语言的表情音调和音乐的表情音调之间有一定的共同性,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唱歌时一定要牢牢把握这种美丽风格的特征,声音的运用要掌握柔和明亮的原则,唱一字多音等曲调时,声音尽量连接在一线,不要有棱角,方言唱歌更有诗情画意。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河北南皮的茉莉花,河北的茉莉花语言朴素,倾向于普通话,感情表现直截了当,在歌唱中要唱北方人豪爽的性格。

(6)其他茉莉花。

以茉莉花命名的歌曲很多,曲调非常广泛。有的地方在旋律、节奏方面发生变化,有的地方改变调整性、调整性,有的地区民歌中特有的衬里语、衬里语,巧妙地插入,形成各种各样的变体,可以说是千姿百态。全国约有四十五个不同的版本,歌词基本相同或相似,旋律上有相同的要素,特别是独特的地方颜色,鲜明地表现了民歌的变异性。例如,河北民歌《茉莉花》是许多变体中的一首,也是最具代表性、最受欢迎的民歌。它展现了欣赏花人对纯洁美丽的茉莉花的赞美和渴望采摘茉莉花的迫切心情。在音乐性格方面,与江苏的茉莉大不相同。

1959年,前线歌舞团参加了维也纳举行的第七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维也纳歌唱取得巨大成功后,茉莉花受到各国青年的赞扬,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世界推荐了茉莉花,确定了亚太地区的音乐教材,1997年6月30日午夜,香港回归祖国的交接仪式上,在中英两国领导人出场前,两国军队各演了三首歌曲,中国军队演的第一首歌曲是江苏民歌茉莉花。第二天上午,在香港特区政府举行的庆典上,谭盾指挥的天、地、人组曲中,着名的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又演奏了这首歌的辽宁版,香港少年合唱队唱了这首歌,1998年克林顿总统访问中国,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文艺派对上,这首歌在男女的声音中重唱,使克林顿像痴汉一样喝醉了19999年12月19日下午,澳门回到了交接剧的现场,中国政府代表团入场的时候,江苏民歌《茉莉花》是军乐团奏响的199999年7月,为了庆祝中国人民共同演唱世纪5月的世界音乐会,在这个世界上举行了名声优秀的北京歌曲。

细心的人会发现,这首著名的江苏民歌几乎是我国在重要事件和相关国际重要场合的必奏之歌。美丽动人的茉莉融入了历史时刻。作为传统风格的中国民歌,茉莉在重大国际舞台上发挥了特殊作用,展示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追求美好生活,努力与世界人民和睦相处的愿望和诚意。所以争夺好茉莉花,成为他们的文化名片。

被称为第二国歌的茉莉在中国民歌中占有重要地位,马克思曾经说过民族是世界性的。听《茉莉花》感受茉莉花的香味,江南水乡的美丽,同时感受到中国民歌的持久魅力和中华民族特有的丰富文化内涵。唱希望,赞美劳动和爱情,诉说人生。我国各民族、各地区、各时代的民歌以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征丰富了祖国音乐文化的宝库,它们像华丽的百花一样盛开,美丽,用茉莉花淡淡的香味细细品味香味吧。

 [摘要]近年来,我国在国际国内的重要活动中几乎都会演奏江苏民歌《茉莉花》。因为它具有以下特点:源于生活,有着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所选意象突出、鲜明,能使感情很好地表达出来;表现手法一唱三叹,反复回旋,主题集中;以独特的情节,溶注着浓郁的民族性情,古老而又新鲜;体现了当代人们的审美风尚,反映出中国人民善良、真诚的精神特质。

[关键词]《茉莉花》;生命力;意象;民族性情;精神特质。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39(2007)02―0088―03。

人们对美的追求和钟爱常常表现为一种对审美的主动的渴望。当渴望的审美条件一旦出现,便会情不自禁地欣赏。

在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的交接仪式上,在1999年中葡两国政府澳门回归政权交接仪式现场,中国军乐队都演奏了江苏民歌《茉莉花》。1997年江泽民访美、1998年克林顿访华、2000年第6届中国艺术节、2001年上海apec会议以及2004年张艺谋执导的雅典奥运会闭幕式的8分钟文艺表演,以《茉莉花》为基调的音乐都融入了一个个历史瞬间。世界著名歌剧大师、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创作歌剧《图兰朵》时选用了中国民谣《茉莉花》的曲调。美国发射的一艘向外太空飞行寻找宇宙生命的飞船,搭载许多国家的优美音乐进入太空,《茉莉花》和《梁祝》作为中国的经典名曲入选。这首脍炙人口的江苏民歌,几乎是我们国家在国际国内重要活动中的必奏之歌。小小的一首《茉莉花》竟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它究竟好在哪里?中国传统民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首歌体现了中国民歌节奏灵活,旋律婉转悠扬、自由而舒缓的特色。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从文化的角度来解读这首清香四溢的《茉莉花》。

从深厚的土壤中才能长出花朵和森林,从真实的生活中才能找到最美妙的声音。黑格尔在《美学》(第一卷)中指出:“一种使人感到快乐的表现必须显得是自然产生的,而同时却又像是心灵的产品,产生时无须通过自然物产生时所须通过的手段。这种对象之所以使我们欢喜,不是因为它很自然,而是因为它制作得很自然。”

民歌是在民间世代广泛流传的歌曲,是最大众化的音乐形式,是大众口头创作的、并在流传中不断丰富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和民族众多,民歌源远流长,浩如烟海。这朵享誉世界的《茉莉花》,就是由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原团长何仿独具慧眼,在这花的海洋里采摘的。

然而,这朵乐坛“奇葩”的采撷不是偶然的。1942年,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来到江苏省六合八百桥镇金牛山麓开展反扫荡宣传。年仅14岁的小文艺兵何仿,从当地民间艺人口中听到了民歌《鲜花调》,后来在《鲜花调》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作,形成了现在的《茉莉花》。从此,这朵独具“草根文化”特色的民歌走出山乡、田野,走上炫目的现代舞台。

朱熹的《观书有感》中有两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是用这两句诗来说明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我们的文艺创作又何尝不是呢?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正是这首民歌保持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诗”最初都是乐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风土之音,即各地民歌。从这一点来说,民歌和诗应是相通的,即都强调意象。《茉莉花》的意象是鲜明、突出的。

壮美和优美是美的两种表现形态。有人用两句诗形象地说明了这两种美:“骏马西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前者是壮美:劲健、雄浑、粗犷、豪放、凝重;后者是优美:飘逸、柔媚、纤巧、婉约、轻快。《茉莉花》所体现的是后者之美,即歌曲旋律的独特韵致、歌词的诗情画意和轻松活泼有趣。

优美表现为审美对象与主体感受之间处于一种和谐关系,一般不呈现激烈的矛盾冲突。在人的心理感受上,产生的是平缓、亲切、轻松、随和、舒坦、闲适、恬静、愉快的心旷神怡的心境。《茉莉花》就选择了洁自如雪、纯净如玉,散发着阵阵清香的花朵,“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中国文人雅士历来都盛赞茉莉花的香气,如元代诗人江奎的《茉莉》一诗:“虽无艳态惊群目,却有清香压九秋。”此诗意味深远,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茉莉花以其迷人的幽香、玲珑的花朵而获得人们的青睐。“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它”,“满园花开比也比不过它”。作者选择的意象为自然界中较小且静态的事物,传达给人的都是恬静、清心的优美情调。听着《茉莉花》,我们会不由自主地随着这悠扬的歌声心驰神往。茉莉是常绿小灌木,岁岁开花,香气清雅而幽远,符合中华儿女不张扬、朴实无华又进取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操守。《茉莉花》是洁白、简单、质朴、纯洁而美好的,人类对这种纯洁而美好的音乐意境情有独钟。它那浸润着清幽的华夏情味的旋律将香飘世界各地。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提出:“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华民族特别钟情于诗歌。自先秦时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人们读诗、吟诗、作诗、用诗,达到了“不学诗,无以言”的程度。即便是目不识丁的田夫野老、引车卖浆者之流,兴奋之时,也会吟出几句,这就是被人们称为民歌、山歌之类的民间歌谣,也就是最接近口语的诗歌。

中国古典诗词与音乐有天然的联系,因为最早的诗歌,是歌词合乐演唱的。《诗经》大部分是民间的歌谣,是可歌的,并以歌声进行传播。《诗经》中的“风”共160篇,是各诸侯国的民歌,也是《诗经》的精华。《诗经》在章法上具有重章迭句、反复咏唱的特点。事实上,重复与变化是艺术表现的两种因素。

何仿最初收集到的曲子《鲜花调》,本来分别吟唱了三种花:茉莉花、金银花、玫瑰花,但是艺术形象不够集中。后来经过对原曲原词的修改、创作,把歌词集中在茉莉花一种典型形象上,“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一唱三叹,反复回旋,表达了少女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爱花惜花的美好形象和心理。曲子未做很大改动,只是加了引子,三段歌词用同一段曲子,并以悠扬婉转的拖腔作结束。这样《茉莉花》在北京由前线歌舞团一曲唱红,当年中国唱片社出版了唱片。从此,这首江苏扬州民歌以《茉莉花》之名传遍世界乐坛。

从某种角度说,《诗经》就是2000多年前众多何仿的作品,它也是众多《茉莉花》的总集。

中国美学较少倡导大喜大悲的情感波澜,不主张情思过分激烈而明朗的外露,要求含蓄、适度、克制、应矩、中和,这种美学理想正适合优美形式的生长与发展。仅以中国诗歌为例,对这种优美情调的热恋比比皆是:《诗经》中《关雎》便是风诗的第一首。千百年来,它感动人们的主要是情。青年人对爱情的喜悦和忧伤,也会深深触动我们的情感之弦。

大凡文学名著都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爱情故事,民歌也是如此。陕北民歌《三十里铺》中“三哥哥”和“四妹子”欲说又害羞,欲看又不敢的心理活动;四川康定民歌《跑马溜溜的山》中,“李家大姐”、“张家大哥”互相爱慕的情节等,都包含着浓郁的情感。

民歌的音乐语言简明洗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手法丰富多彩,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茉莉花》这首民歌是有情节性的,但它并不是在叙事,而是在抒情。歌中“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旁人笑话”,“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这“三怕”表现了少女特有的俏皮、羞怯、善良。托尔斯泰曾说衡量艺术作品的好坏有三个条件:1.作品所表达感情的独特性;2.表达感情有多么清晰;3.艺术家真挚程度如何。《茉莉花》展现的是一幅具有独特性、清晰性和真挚性的富有情味的现实场景。

艺术作品的这种力量,人们称为艺术的魅力。魅,物之精也,魅力是指一种巨大的感染力。而这感染力的核心之情,是艺术家在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情感。它本身所具有的典型意义在于抒写了某种人生体验,借助民歌形象引起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联想;在于艺术上的感染力和作者精心运用的表现手法,在听众的想象中产生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当它一旦流传开来,原来的故事已经渐淡渐失。人们只是根据民歌语言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来寻觅其中更深层的意蕴。民歌集萃了各个民族在传唱中积淀下来的精华,溶注着浓郁的民族性情,古老而新鲜。

《茉莉花》表现了委婉流畅、柔和优美的风格,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文雅贤淑的少女被芬芳美丽的茉莉花所吸引,欲摘不忍,欲弃不舍的爱慕和眷恋之情。洋溢着青春气息,传达着优美之感,其风格清新活泼、细致秀雅,曲调优美流畅、柔和婉转。展示了欢乐祥和的生活画面。这也正是它引人入胜、耐人寻味之处。何仿再创作的这首民歌,既表现少女的内在思想感情,又有音乐形式的美,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范例。

《茉莉花》被重新发现,进而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是因为它符合当代的审美风尚。所谓“当代审美风尚”是指体现在现时代世界普遍流行的各种艺术形式和风格中的相同或近似的审美趣味。其基本特征是弃繁从简、返璞归真、平易近人。这可以说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人类审美意识嬗变的一种总趋向。当代审美风尚的现实依据是时代平民化意识的普遍觉醒。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焕然一新,审美风尚也出现多样化的趋势。《茉莉花》清丽、欢悦的韵律、友爱和谐的意境、洋溢着现实感性的快乐情调,顺应了审美平民化意识觉醒这一趋势。在大众生活日益脱离单一政治意识形态控制的情况下,“让生活美丽”的审美性质,以及由富裕生活带来的娱乐唤起人们对美的感受和丰富的联想。

这种审美平民化意识觉醒的趋势,其实也反映了现代人渴望交流的强烈愿望。正如托尔斯泰所说的:“艺术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的一种手段。”音乐欣赏和体育竞赛,都可以成为人与人、民族与民族的没有语言的感情交流。歌唱本来就是人类一种简洁而诗意的“礼仪”,一门不需要背单词、习语法的“世界语”。近几年对外文化交流中,《茉莉花》作为首选曲目,是因为它旋律优美平和,流露出中国人与人为善的处事风格。婉转中见绮丽,平和中有深意,溢发出的是中国人民善良真诚的精神特质,能够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和民族心灵交融,在文化交往中也显示了中国的“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的理念。当今的国际竞争,既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硬实力”竞争,也包括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竞争。《茉莉花》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她向世界展示出中国文化的和缓、柔美、善意等“软实力”,是和谐世界的和谐之声。

《茉莉花》芬芳馥郁、朴实无华,在人们眼里是很高雅、很圣洁、很纯真的美好形象。人们歌颂她的洁白无暇,歌颂她的朴实无华,她代表着人们追求理想,追求纯真和谐的美好愿望,符合创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浓浓的民族风韵,在朴素的旋律和音乐节奏中凝聚着民族的信仰、希望和情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茉莉花》既是中国的,也是全世界共同的文化财富。

江苏民歌《茉莉花》源自江南小调-《花调》。不仅具有曲调婉转、结构严谨、五声微调的特点,还展现了江南鱼米乡清新美丽的风格。其中,茉莉花以洁白清香的自然朴素的形象表现在大家面前,在让参加者感受到舒适的心情的同时,也感受到朴素的进取、自强的精神。花调有数百种百种歌曲方式,但也大同小异,表现出现在我们看到的近似音调[1]。

(一)《茉莉花》作品分析。

江苏民歌《茉莉花》的风格是征、宫、羽、征中a征的五声风格。换句话说,它是一种结构关系,合的结构关系。是典型的四分之二的音符,构筑了五声征调式和四句体乐段式结构。在曲调上,四个音乐句可以构建一个单音乐句,结构委婉,旋律平衡。其中,江苏民歌《茉莉花》的第一句总共有四个小节,旋律在音区转换。始于角,落于征。第二句呈现出最真实的形态,第三句呈现出转的意思。从旋律的角度分析,可以分为6个小节,或者落在征上。在重复的旋律中,第三句开始分为两个小节,但主调不变,结束句在第四、五个小节出现九度大跳跃,给人无限的思考。音域为13度。换句话说,小字组g-小字组e。旋律以进为主,然后间接跳跃,在自然平稳中显示出密集的形态。也正是江苏民歌《茉莉花》的迷人曲调,展现了我国古典音乐的魅力[2]。江苏民歌茉莉花不仅保留了花调本来的主体曲式,而且在最后的部分以托音的形式表现出来,构筑了朴素温柔的感情。

(二)《茉莉花》歌词分析。

江苏民歌《茉莉花》是一首情节朴素的民歌。主要是以叙事手法和抒情结合的方式构筑的。基于花调,实现茉莉的隐喻建设。从歌词上分析,三个音乐句构成一段。例如,好茉莉花,好茉莉花,满园花草香也不香重复唱歌。接下来的歌词,以清新可爱的形象表现在大家面前。利用香和白和比的手法,引起了委婉流畅的形式[3]。

(3)茉莉感情的变化。

江苏民歌《茉莉花》在感情变化中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层,有心穿,看花的人骂我。女孩子想摘花,却表现出怕旁人笑话的心理。第二个水平是我有心穿,害怕。

人笑话。展现了女孩子害羞的心理特征,第三层层面,是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展现了女孩子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心灵。与此同时,也反映了江南人民细腻的感情特点。面对满园的春色,少女们们开始胆怯——羞涩——踌躇,经历了这三层情感的变化之后,也展现了少女们爱花和赏花及其爱护大自然的美好心灵。

在演唱的方式上,江苏民歌《茉莉花》不仅把江南小调的形式展现到了大家的面前,而且还发展了不同国家之间的审美视角。在演唱的时候需要注意的点是:第一,突出调调的细腻性,让感情更加的抒情和柔美。第二,突出展现情绪上的变化,构建一种想做一件事情,但是又害怕胆怯的心理,最后开始踌躇,将后生生的一个少女形象展现到了大家的面前。第三,江苏民歌《茉莉花》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民歌小调,也不仅仅流行于大江南北,并在世界的角度强调着重要性的地位。在演唱的时候,作为中国人,应该以自豪的心态来演唱《茉莉花》,让更多人对《茉莉花》进行认知,并在潜移默化中将其不断的发扬光大。

江苏民歌《茉莉花》不仅展现了幅独特、清晰、真挚的画面,还把自身的思想情感传递给受众者。构建了弃繁从简和返璞归真、平易近人中国元素的文化符号。江苏民歌《茉莉花》就像托尔斯泰说过的那样,“艺术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的一种手段”。不仅展现了平和的音乐形式,还把中国人那种平易近人形象展现出来,构建了符合十九大精神倡导的“和平世界”“和平发展”“友好型社会”的总动员,及其柔媚属性的契入。展现了茉莉盛开,遍地芬芳的景象。不仅符合现代化的审美观念,还衍生出温婉和清丽、流畅的节奏感,汇集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信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风韵和时代气息的构建。

托尔斯泰有言:“艺术作品的好坏,需要从感情的独特性、感情表达清晰性、感情真挚程度几个层面进行构建”。江苏民歌《茉莉花》不仅让人感受到茉莉花开香四溢昂首,还让全世界的人民体会了这份共同文化财富的魅宝所在。相信江苏民歌《茉莉花》会在其强烈的文化价值之下,受到更多人所折服,并引发对音乐的尊重,民族音乐的热爱及其爱国的情怀。并在强烈的社会监督之下,展现原滋原味的“生态化”音乐构建,利用《茉莉花》的生态形式,实现强烈的视觉及其听觉的全新碰撞。

参考文献:

[摘要]近年来,我国在国际国内的重要活动中几乎都会演奏江苏民歌《茉莉花》。因为它具有以下特点:源于生活,有着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所选意象突出、鲜明,能使感情很好地表达出来;表现手法一唱三叹,反复回旋,主题集中;以独特的情节,溶注着浓郁的民族性情,古老而又新鲜;体现了当代人们的审美风尚,反映出中国人民善良、真诚的精神特质。

[关键词]《茉莉花》;生命力;意象;民族性情;精神特质。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39(2007)02―0088―03。

人们对美的追求和钟爱常常表现为一种对审美的主动的渴望。当渴望的审美条件一旦出现,便会情不自禁地欣赏。

在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的交接仪式上,在1999年中葡两国政府澳门回归政权交接仪式现场,中国军乐队都演奏了江苏民歌《茉莉花》。1997年江泽民访美、1998年克林顿访华、2000年第6届中国艺术节、2001年上海apec会议以及2004年张艺谋执导的雅典奥运会闭幕式的8分钟文艺表演,以《茉莉花》为基调的音乐都融入了一个个历史瞬间。世界著名歌剧大师、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创作歌剧《图兰朵》时选用了中国民谣《茉莉花》的曲调。美国发射的一艘向外太空飞行寻找宇宙生命的飞船,搭载许多国家的优美音乐进入太空,《茉莉花》和《梁祝》作为中国的经典名曲入选。这首脍炙人口的江苏民歌,几乎是我们国家在国际国内重要活动中的必奏之歌。小小的一首《茉莉花》竟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它究竟好在哪里?中国传统民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首歌体现了中国民歌节奏灵活,旋律婉转悠扬、自由而舒缓的特色。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从文化的角度来解读这首清香四溢的《茉莉花》。

从深厚的土壤中才能长出花朵和森林,从真实的生活中才能找到最美妙的声音。黑格尔在《美学》(第一卷)中指出:“一种使人感到快乐的表现必须显得是自然产生的,而同时却又像是心灵的产品,产生时无须通过自然物产生时所须通过的手段。这种对象之所以使我们欢喜,不是因为它很自然,而是因为它制作得很自然。”

民歌是在民间世代广泛流传的歌曲,是最大众化的音乐形式,是大众口头创作的、并在流传中不断丰富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和民族众多,民歌源远流长,浩如烟海。这朵享誉世界的《茉莉花》,就是由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原团长何仿独具慧眼,在这花的海洋里采摘的。

然而,这朵乐坛“奇葩”的采撷不是偶然的。1942年,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来到江苏省六合八百桥镇金牛山麓开展反扫荡宣传。年仅14岁的小文艺兵何仿,从当地民间艺人口中听到了民歌《鲜花调》,后来在《鲜花调》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作,形成了现在的《茉莉花》。从此,这朵独具“草根文化”特色的民歌走出山乡、田野,走上炫目的现代舞台。

朱熹的《观书有感》中有两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是用这两句诗来说明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我们的文艺创作又何尝不是呢?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正是这首民歌保持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诗”最初都是乐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风土之音,即各地民歌。从这一点来说,民歌和诗应是相通的,即都强调意象。《茉莉花》的意象是鲜明、突出的。

壮美和优美是美的两种表现形态。有人用两句诗形象地说明了这两种美:“骏马西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前者是壮美:劲健、雄浑、粗犷、豪放、凝重;后者是优美:飘逸、柔媚、纤巧、婉约、轻快。《茉莉花》所体现的是后者之美,即歌曲旋律的独特韵致、歌词的诗情画意和轻松活泼有趣。

优美表现为审美对象与主体感受之间处于一种和谐关系,一般不呈现激烈的矛盾冲突。在人的心理感受上,产生的是平缓、亲切、轻松、随和、舒坦、闲适、恬静、愉快的心旷神怡的心境。《茉莉花》就选择了洁自如雪、纯净如玉,散发着阵阵清香的花朵,“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中国文人雅士历来都盛赞茉莉花的香气,如元代诗人江奎的《茉莉》一诗:“虽无艳态惊群目,却有清香压九秋。”此诗意味深远,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茉莉花以其迷人的幽香、玲珑的花朵而获得人们的青睐。“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它”,“满园花开比也比不过它”。作者选择的意象为自然界中较小且静态的事物,传达给人的都是恬静、清心的优美情调。听着《茉莉花》,我们会不由自主地随着这悠扬的歌声心驰神往。茉莉是常绿小灌木,岁岁开花,香气清雅而幽远,符合中华儿女不张扬、朴实无华又进取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操守。《茉莉花》是洁白、简单、质朴、纯洁而美好的,人类对这种纯洁而美好的音乐意境情有独钟。它那浸润着清幽的华夏情味的旋律将香飘世界各地。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提出:“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华民族特别钟情于诗歌。自先秦时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人们读诗、吟诗、作诗、用诗,达到了“不学诗,无以言”的程度。即便是目不识丁的田夫野老、引车卖浆者之流,兴奋之时,也会吟出几句,这就是被人们称为民歌、山歌之类的民间歌谣,也就是最接近口语的诗歌。

中国古典诗词与音乐有天然的联系,因为最早的诗歌,是歌词合乐演唱的。《诗经》大部分是民间的歌谣,是可歌的,并以歌声进行传播。《诗经》中的“风”共160篇,是各诸侯国的民歌,也是《诗经》的精华。《诗经》在章法上具有重章迭句、反复咏唱的特点。事实上,重复与变化是艺术表现的两种因素。

何仿最初收集到的曲子《鲜花调》,本来分别吟唱了三种花:茉莉花、金银花、玫瑰花,但是艺术形象不够集中。后来经过对原曲原词的修改、创作,把歌词集中在茉莉花一种典型形象上,“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一唱三叹,反复回旋,表达了少女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爱花惜花的美好形象和心理。曲子未做很大改动,只是加了引子,三段歌词用同一段曲子,并以悠扬婉转的拖腔作结束。这样《茉莉花》在北京由前线歌舞团一曲唱红,当年中国唱片社出版了唱片。从此,这首江苏扬州民歌以《茉莉花》之名传遍世界乐坛。

从某种角度说,《诗经》就是2000多年前众多何仿的作品,它也是众多《茉莉花》的总集。

中国美学较少倡导大喜大悲的情感波澜,不主张情思过分激烈而明朗的外露,要求含蓄、适度、克制、应矩、中和,这种美学理想正适合优美形式的生长与发展。仅以中国诗歌为例,对这种优美情调的热恋比比皆是:《诗经》中《关雎》便是风诗的第一首。千百年来,它感动人们的主要是情。青年人对爱情的喜悦和忧伤,也会深深触动我们的情感之弦。

大凡文学名著都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爱情故事,民歌也是如此。陕北民歌《三十里铺》中“三哥哥”和“四妹子”欲说又害羞,欲看又不敢的心理活动;四川康定民歌《跑马溜溜的山》中,“李家大姐”、“张家大哥”互相爱慕的情节等,都包含着浓郁的情感。

民歌的音乐语言简明洗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手法丰富多彩,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茉莉花》这首民歌是有情节性的,但它并不是在叙事,而是在抒情。歌中“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旁人笑话”,“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这“三怕”表现了少女特有的俏皮、羞怯、善良。托尔斯泰曾说衡量艺术作品的好坏有三个条件:1.作品所表达感情的独特性;2.表达感情有多么清晰;3.艺术家真挚程度如何。《茉莉花》展现的是一幅具有独特性、清晰性和真挚性的富有情味的现实场景。

艺术作品的这种力量,人们称为艺术的魅力。魅,物之精也,魅力是指一种巨大的感染力。而这感染力的核心之情,是艺术家在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情感。它本身所具有的典型意义在于抒写了某种人生体验,借助民歌形象引起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联想;在于艺术上的感染力和作者精心运用的表现手法,在听众的想象中产生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当它一旦流传开来,原来的故事已经渐淡渐失。人们只是根据民歌语言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来寻觅其中更深层的意蕴。民歌集萃了各个民族在传唱中积淀下来的精华,溶注着浓郁的民族性情,古老而新鲜。

《茉莉花》表现了委婉流畅、柔和优美的风格,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文雅贤淑的少女被芬芳美丽的茉莉花所吸引,欲摘不忍,欲弃不舍的爱慕和眷恋之情。洋溢着青春气息,传达着优美之感,其风格清新活泼、细致秀雅,曲调优美流畅、柔和婉转。展示了欢乐祥和的生活画面。这也正是它引人入胜、耐人寻味之处。何仿再创作的这首民歌,既表现少女的内在思想感情,又有音乐形式的美,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范例。

《茉莉花》被重新发现,进而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是因为它符合当代的审美风尚。所谓“当代审美风尚”是指体现在现时代世界普遍流行的各种艺术形式和风格中的相同或近似的审美趣味。其基本特征是弃繁从简、返璞归真、平易近人。这可以说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人类审美意识嬗变的一种总趋向。当代审美风尚的现实依据是时代平民化意识的普遍觉醒。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焕然一新,审美风尚也出现多样化的趋势。《茉莉花》清丽、欢悦的韵律、友爱和谐的意境、洋溢着现实感性的快乐情调,顺应了审美平民化意识觉醒这一趋势。在大众生活日益脱离单一政治意识形态控制的情况下,“让生活美丽”的审美性质,以及由富裕生活带来的娱乐唤起人们对美的感受和丰富的联想。

这种审美平民化意识觉醒的趋势,其实也反映了现代人渴望交流的强烈愿望。正如托尔斯泰所说的:“艺术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的一种手段。”音乐欣赏和体育竞赛,都可以成为人与人、民族与民族的没有语言的感情交流。歌唱本来就是人类一种简洁而诗意的“礼仪”,一门不需要背单词、习语法的“世界语”。近几年对外文化交流中,《茉莉花》作为首选曲目,是因为它旋律优美平和,流露出中国人与人为善的处事风格。婉转中见绮丽,平和中有深意,溢发出的是中国人民善良真诚的精神特质,能够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和民族心灵交融,在文化交往中也显示了中国的“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的理念。当今的国际竞争,既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硬实力”竞争,也包括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竞争。《茉莉花》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她向世界展示出中国文化的和缓、柔美、善意等“软实力”,是和谐世界的和谐之声。

《茉莉花》芬芳馥郁、朴实无华,在人们眼里是很高雅、很圣洁、很纯真的美好形象。人们歌颂她的洁白无暇,歌颂她的朴实无华,她代表着人们追求理想,追求纯真和谐的美好愿望,符合创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浓浓的民族风韵,在朴素的旋律和音乐节奏中凝聚着民族的信仰、希望和情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茉莉花》既是中国的,也是全世界共同的文化财富。

江苏民歌《茉莉花》来源于江南小调——《鲜花调》。不仅具有曲调婉流畅和结构严谨、五声微调式的特点,还展现了江南鱼米之乡清新秀丽的风格。其中,茉莉花以洁白清香的自然朴实形象展现了大家面前,让受众者感受到心旷神怡的心境同时,也感受到了朴实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鲜花调”一共有几百种唱法,但是也大同小异,于是就呈现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近似音调”[1]。

(一)《茉莉花》作品分析。

江苏民歌《茉莉花》的调式是徵、宫、羽、徵中a徵五声调式。换句话说是一种起和承、转、合的结构关系。是典型的四分之二拍音符,构建了五声徵调式和四句体乐段式结构。在曲调上,四个乐句可以构建一个单乐句,结构婉转,旋律平衡。其中,江苏民歌《茉莉花》第一句一共四个小节,旋律在音区进行转换。起始于“角”,落于“徵”。第二句呈现了顶真形态,第三句展现了“转”的意味。从旋律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分为6个小节,还是落于“徵”上。并在重复的旋律中于第三句开始分为2小节的拖腔,但是主调不变,结束句在第4、5小节中出现了一个九度的大型跳跃,给人一种无限的遐想。音域为十三度。换句话说就是,小字组g-小字二组的e。旋律以进为主,随后间接性进行跳跃,并在自然平稳中展现密集的形态。也正是江苏民歌《茉莉花》其迷人的曲调,展现了我国古典音乐的魅力[2]。江苏民歌《茉莉花》不仅保留了《鲜花调》原有的主体曲式,还在结尾的部分以托音的形式进行展现,构建了淳朴柔情的情感。

江苏民歌《茉莉花》是一种具有情节性的质朴民歌。主要以叙事手法和抒情结合的方式进行构建的。并基于《鲜花调》基础上,实现茉莉花的隐喻建设。从歌词上分析,三个乐句组成一段。例如:“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她”进行重复演唱。紧接着的歌词,却以清新的可爱的形象展现到了大家的面前。并利用“香”和“白”、“比”的手法,引发了人们委婉、流畅的形式结合[3]。

(三)《茉莉花》感情变化。

江苏民歌《茉莉花》在感情变化上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层面,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表现了女孩子想要摘下花,但是害怕旁边人笑话的心理。第二个层面,是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旁人笑话。展现了女孩子害羞的心理特征,第三层层面,是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展现了女孩子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心灵。与此同时,也反映了江南人民细腻的感情特点。面对满园的春色,少女们们开始胆怯——羞涩——踌躇,经历了这三层情感的变化之后,也展现了少女们爱花和赏花及其爱护大自然的美好心灵。

在演唱的方式上,江苏民歌《茉莉花》不仅把江南小调的形式展现到了大家的面前,而且还发展了不同国家之间的审美视角。在演唱的时候需要注意的点是:第一,突出调调的细腻性,让感情更加的抒情和柔美。第二,突出展现情绪上的变化,构建一种想做一件事情,但是又害怕胆怯的心理,最后开始踌躇,将后生生的一个少女形象展现到了大家的面前。第三,江苏民歌《茉莉花》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民歌小调,也不仅仅流行于大江南北,并在世界的角度强调着重要性的地位。在演唱的时候,作为中国人,应该以自豪的心态来演唱《茉莉花》,让更多人对《茉莉花》进行认知,并在潜移默化中将其不断的发扬光大。

江苏民歌《茉莉花》不仅展现了幅独特、清晰、真挚的画面,还把自身的思想情感传递给受众者。构建了弃繁从简和返璞归真、平易近人中国元素的文化符号。江苏民歌《茉莉花》就像托尔斯泰说过的那样,“艺术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的一种手段”。不仅展现了平和的音乐形式,还把中国人那种平易近人形象展现出来,构建了符合十九大精神倡导的“和平世界”“和平发展”“友好型社会”的总动员,及其柔媚属性的契入。展现了茉莉盛开,遍地芬芳的景象。不仅符合现代化的审美观念,还衍生出温婉和清丽、流畅的节奏感,汇集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信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风韵和时代气息的构建。

托尔斯泰有言:“艺术作品的好坏,需要从感情的独特性、感情表达清晰性、感情真挚程度几个层面进行构建”。江苏民歌《茉莉花》不仅让人感受到茉莉花开香四溢昂首,还让全世界的人民体会了这份共同文化财富的魅宝所在。相信江苏民歌《茉莉花》会在其强烈的文化价值之下,受到更多人所折服,并引发对音乐的尊重,民族音乐的热爱及其爱国的情怀。并在强烈的社会监督之下,展现原滋原味的“生态化”音乐构建,利用《茉莉花》的生态形式,实现强烈的视觉及其听觉的全新碰撞。

参考文献:

江苏民歌《茉莉花》特点是旋律优美,清丽、婉转,波动流畅,感情细腻,乐声委婉中带着刚劲,细腻中含着激情,飘动中蕴含坚定。

《茉莉花》它以五声音阶的级进旋法为基础,曲调清丽流畅,委婉妩媚,充满了江南水乡的典型风韵,被誉为江南民歌“第一歌”。

《茉莉花》是中国民歌,起源于南京六合民间传唱百年的《鲜花调》,由军旅作曲家何仿采自于六合的民歌汇编整理而成。1957年完成改编曲、词。

此歌曲先后在香港回归祖国政权交接仪式、雅典奥运会闭幕式、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南京青奥会开幕式等重大场面上演出。在中国以及国际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在中国及世界广为传颂,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代表,被誉为“中国的第二国歌”。

摘要:本文以江苏民歌《茉莉花》为对象,对它的发源地进行探讨,并从它的背景、体裁、曲式结构、内容、语言等方面剖析它所蕴涵的精神文化内涵,通过它在国家重要事件和国际舞台上起到的特殊作用使全世界人民感受到了中国民歌持久的魅力,希望每个龙的传人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不要忘了我们所拥有的这颗明珠——中国民歌。

关键词:发源地;背景;体裁;曲式结构;内容;语言;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这首广为流传的《茉莉花》是江苏民歌,是众所周知的。再细说下去,恐怕知道它的发源地的人不多。正是因为这种情况,随着它在国内外的走红,扬州、南京等地掀起《茉莉花》的发源地之争。

扬州市政府在《关于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将扬州民歌(茉莉花)确定为扬州市市歌”的议案》中便表示,扬州是民歌《茉莉花》的主要传唱地区,是民歌《茉莉花》的故乡或发源地。这首民歌的风格、气质和韵味与扬州的人文传统相吻合。扬州曲艺界认为,《茉莉花》出自扬州清曲,它的前身是清曲中的《老鲜花调》,歌曲的演绎形式是典型的清曲表现手段:男唱女腔、自弹自唱。

《文艺报》发表的文章《茉莉花究竟是哪里的民歌?》的作者夏玉润新颖地提出,《茉莉花》其实源自安徽的凤阳花鼓。文中,夏玉润写到:提起《茉莉花》,当今人们都认为它是江苏民歌。知道它的前身是《鲜花调》的却为数很少。知道它最早出现于凤阳花鼓之中,并由此传播全国,流传国外的,更是凤毛麟角。

马克思曾说过“民歌是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可想,民歌在世代的变迁中记载着音乐历史的发展。它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见证:是民族音乐的经典。民歌是人民群众在千百年来的劳动、生活中创作的。一般是口头传唱,并不断经过集体加工。时至今日再去考证一首民歌的发源地,不如更注重它所蕴涵的精神文化内涵。

(一)背景。

根据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以及民歌的不同风格色彩,中国民歌大体可以分为六个不同的风格色彩区。江苏《茉莉花》属于中原及东部沿海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中的江浙平原民歌支区。《茉莉花》不仅反映了社会、风土人情,是人民交流情感、娱乐消遣的工具,也是认识一个民族的历史、社会、民风民俗的宝贵资料,具有人文研究价值。

(二)体裁。

《茉莉花》是一首流传于全国的民间小调。小调亦称小曲、时调、码头调。它流行于市民阶层,其内容从重大政治、社会事件到风俗、爱情等日常生活,几乎无所不唱。小调的曲风流畅婉转、曲折细腻、节奏规整、结构均衡对称,歌曲中常有衬词、衬句穿插其中。小调的曲调流畅,表现力较强,能反映多方面的生活和各个阶层人们的思想感情,在刻画人物性格、气质和神态方面,比较准确、生动而细致。《茉莉花》的变化颇多,各地的曲调皆有其自身特色,但歌词内容大多相仿,都以反映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为其内容。

(三)曲式结构。

江苏《茉莉花》是一首典型的南方民歌。从音乐要素的曲调进行来分析,它主要是使用了五声调式,为五声徵调式。旋律中级进与环绕式的音型,使音乐显得格外清新、流畅、雅致。曲调委婉、细腻,词与曲搭配匀称,充满了江南水乡的典型风韵,被誉为江南民歌“第一歌”。它和一般的小调相似,其结构为四乐句的单乐段分节歌,音乐结构也较均衡,但又有自己的特点:第一、二句对称匀整,旋律较为独立;第三、四句结构压缩,旋律连接紧密,一气呵成,四句的基本关系是“起、承、转、合”。此外,句尾运用切分节奏,给人以轻盈活泼的感觉。在短短数句歌词中运用叙事的手法,使主题思想得到鲜明突出的体现。全曲充满着抒情性,体现了柔美的南方风格。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代表江南水乡的乐风。直观地看,《茉莉花》的四句型結构,即民间所说的“四句头”。它是一种具体的曲式结构关系的体现。但若作历史的综合的考察,那么它又是一个民族的音乐思维乃至文学艺术思维逻辑、思维方式的反映。它的普遍性和简洁性深刻而又典型地揭示了这种极具民族特征的思维逻辑。

(四)内容。

《茉莉花》最初叫“鲜花调”,叙述了《西厢记》中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唱词中的第一人称“我”代表张生,茉莉花代表崔莺莺,看花人代表封建礼教的维护者老夫人。而江苏民歌《茉莉花》表现的是少女爱花、惜花、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心灵。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民歌除了娱乐作用外,它在社会生活中还具有许多实际功用,即对青年人进行理想、情操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和交际作用,并使民族传统工艺和风俗得以世代传承。

(五)语言。

人们常说,歌词是能歌唱的诗。音乐的音调来自于生活,是对生活音调(包括语言音调)的艺术化提炼。其中,音乐通过音调的变化表现其基本含义,语言也往往通过音调变化体现它的总体含义。在语言的表情音调与音乐的表情音调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性,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演唱时一定要牢牢把握住这种秀丽的风格特点,声音的运用要掌握柔中还明亮的原则,演唱一字多音等的曲调时,声音尽可能要连成一线,不能唱得有棱有角,加上方言演唱更具有浓浓的诗情画意。与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河北南皮的《茉莉花》,河北的《茉莉花》语言朴实,更趋于普通话,情感体现是刚直、干脆的,在演唱中我们就要唱出北方人豪爽的性格。

(六)其它《茉莉花》。

以茉莉花命名的歌曲很多,曲调流传极广。有的地方在旋律、节奏方面进行变化;有的变更调式、调性;还有的把本地区民歌中特有的衬词、衬腔,巧妙地穿插糅合进去,因此形成多种变体,真可谓千姿百态。全国大概有四五十个不同的版本,歌词基本相同或者小异,旋律上既有相同的因素,尤其独特的地方色彩,从而鲜明的表现了民歌的变异性。比如河北民歌《茉莉花》就是其诸多变体中的一首,也是最具有代表性,深受大众喜爱的民歌。它表现了赏花人对纯洁美丽的茉莉花的赞美之情和渴望采摘茉莉花的迫切心情。在音乐性格方面,与江苏的《茉莉花》大相径庭。

1959年,前线歌舞团参加在维也纳举行的“第七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维也纳演唱取得巨大成功后,《茉莉花》备受各国青年赞誉;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茉莉花》向世界推荐,并确定为亚太地区的音乐教材;1997年6月30日午夜,香港回归祖国的交接仪式上,在中英两国领导人出场前,两国军乐队各奏三首乐曲,中国军乐队演奏的第一首乐曲是江苏民歌《茉莉花》。第二天上午,在香港特区政府成立庆典上,在谭盾指挥的“天、地、人”组曲中,著名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又演奏了这首乐曲的“辽宁版”,香港的少年合唱队演唱了这首歌;1998年克林顿总统回访中国,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文艺晚会上,这首歌在男女声二重唱演绎下,使克林顿听得如痴如醉;1999年12月19日午夜,澳门回归交接仪式现场,当中国政府代表团入场时,一曲江苏民歌《茉莉花》由军乐团奏响;1999年7月,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世纪世界”音乐会分别在北京和上海举行,参加演出的俄罗斯红军歌舞团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用纯正的中文演唱了这首歌,激起满堂喝彩,掌声经久不息;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图兰朵》这部伟大的歌剧中选用《茉莉花》作为主题音乐,贯穿全剧始终。

细心的人会发现,这首脍炙人口的江苏民歌,几乎是我们国家在重要事件和相关国际重要场合下的必奏之歌。优美动听的《茉莉花》融入了一个个历史瞬间。作为一首传统风格的中国民歌,《茉莉花》在重大国际舞台上起到了特殊的作用,展现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追求美好生活,努力与世界人民和睦相处的愿望和诚意。这也是为什么大家争抢“好一朵茉莉花”,想让它成为他们的“文化名片”的原因。

被誉为“第二国歌”的《茉莉花》在中国民歌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马克思曾经说过“民族的即全世界的”。当我们听《茉莉花》感受茉莉花的芬芳、江南水乡的秀美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中国民歌持久的魅力以及中华民族特有的丰富文化内涵。它吟唱着希望,歌颂着劳动与爱情,诉说着人生。我国各民族、各地区、各时期的民歌都以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征丰富着祖国音乐文化的宝库,它们犹如绚丽的百花遍地盛开,美不胜收,让我们借着《茉莉花》淡淡的幽香来细细品位它们的芬芳吧。

江苏民歌茉莉花教学设计怎么写篇四

摘要:本文以江苏民歌《茉莉花》为对象,探讨其发源地,从背景、体裁、曲式结构、内容、语言等方面分析其内涵的精神文化内涵,通过国家重要事件和国际舞台发挥的特殊作用,世界人民感受到中国民歌的持久魅力,希望各龙的传人在接受外国文化的同时,不要忘记我们拥有的明珠-中国民歌。

关键词:发源地背景体裁曲式结构内容语言茉莉花。

好茉莉花,好茉莉花,花园里的草香也香……广为流传的茉莉花是江苏民歌,众所周知。更详细地说,也许知道发源地的人很少。正因为如此,随着国内外的人气,扬州、南京等地发生了茉莉花的起源地之争。

扬州市政府在《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申请审议《扬州民歌(茉莉花)确定为扬州市歌》的议案》中,扬州是民歌茉莉花的主要唱歌地区,是民歌茉莉花的故乡和发源地。这首民歌的风格、气质和味道与扬州的人文传统一致。扬州曲艺界认为茉莉花来自扬州清曲,其前身是清曲中的老花调,歌曲的演绎形式是典型的清曲表现手段:男性唱女性腔,自弹自唱。

《文艺报》发表的文章《茉莉花到底是哪里的民歌?作者夏玉润新奇提出,茉莉其实来自安徽凤阳花鼓。在这篇文章中,夏玉润写道,说到茉莉花,今天人们认为它是江苏民歌。知道它的前身是花调,但很少。知道它最初出现在凤阳花鼓里,传播到全国,传播到国外,更是凤毛麟角。

马克思曾经说过民歌是唯一的历史传奇和编年史。可以想象,民歌在一代变迁中记载了音乐历史的发展。这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证词:民族音乐的经典。民歌是人民群众在千百年的劳动、生活中创作的。一般是口头唱歌,经过集体加工。迄今为止,考证民歌的发源地,最好更加重视其内涵的精神文化内涵。

(1)背景。

根据民族文化背景和民歌风格的颜色,中国民歌大致可以分为六个风格的颜色区。江苏茉莉属于中原和东部沿海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江浙平原民歌分区。茉莉不仅反映了社会、风土人情,也是人民交流感情、娱乐娱乐的工具,是认识民族历史、社会、民俗的宝贵资料,具有人文研究价值。

(二)体裁。

茉莉是全国流传的民间小调。小调又称小曲、时调、码头调。流行于市民阶层,其内容从重大政治、社会事件到风俗、爱情等日常生活,几乎无所不唱。小调的曲风光滑婉转,曲折细腻,节奏规则,结构均衡对称,歌曲中经常有衬里语、衬里语。小调的曲调流畅,表现力强,能反映多方面的生活和各阶层人们的思想感情,在描绘人物性格、气质和神态方面,比较准确、生动细腻。茉莉花的变化很多,各地的曲调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歌词内容大多相似,以反映青年男女纯真的恋爱为内容。

(3)曲式结构。

江苏茉莉是典型的南方民歌。从音乐要素的曲调来分析,主要使用五音调式,为五音征调式。旋律的中级和环绕的声音型,使音乐特别清新、光滑、高雅。曲调婉约细腻,词与曲搭配均匀,充满江南水乡的典型风韵,被誉为江南民歌第一歌。它类似于小调相似,其结构为四乐句的单曲段歌,音乐结构也平衡,但具有第一、二句对称均匀,旋律独立的第三、四句结构压缩,旋律连接紧密,一口气完成,四句基本关系为起、承、转、合。另外,句尾运用切分节奏,给人轻盈活泼的感觉。在短短的几句歌词中使用叙事手法,使主题思想鲜明突出。全曲充满抒情性,体现了柔和的南方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江南水乡的乐风。从直观的角度来看,茉莉花的四个结构是民间所说的四个头。是具体曲式结构关系的体现。但是,如果进行历史的综合考察,那就是民族音乐思维乃至文学艺术思维逻辑、思维方式的反映。其普遍性和简洁性深刻典型地揭示了具有民族特征的思维逻辑。

(4)内容。

《茉莉最初被称为花调,叙述了《西厢记》中张生和崔莺莺的恋爱故事。歌词中的第一人称我代表张生、茉莉代表崔莺莺、花人代表封建礼教的守护者老太太。江苏民歌《茉莉花》表现出少女爱花、爱花、爱自然的美丽心灵。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民歌在社会生活中除了具有娱乐作用外,还具有很多实际作用,即对青年进行理想、情操的潜移默化教育作用和交流作用,使民族传统的技术和风俗传承下来。

(5)语言。

人们常说,歌词是可以唱的诗。音乐的音调来自生活,是生活音调(包括语言音调)的艺术精炼。其中,音乐通过音调的变化来表达其基本意义,语言也通过音调的变化来表达其整体意义。语言的表情音调和音乐的表情音调之间有一定的共同性,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唱歌时一定要牢牢把握这种美丽风格的特征,声音的运用要掌握柔和明亮的原则,唱一字多音等曲调时,声音尽量连接在一线,不要有棱角,方言唱歌更有诗情画意。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河北南皮的茉莉花,河北的茉莉花语言朴素,倾向于普通话,感情表现直截了当,在歌唱中要唱北方人豪爽的性格。

(6)其他茉莉花。

以茉莉花命名的歌曲很多,曲调非常广泛。有的地方在旋律、节奏方面发生变化,有的地方改变调整性、调整性,有的地区民歌中特有的衬里语、衬里语,巧妙地插入,形成各种各样的变体,可以说是千姿百态。全国约有四十五个不同的版本,歌词基本相同或相似,旋律上有相同的要素,特别是独特的地方颜色,鲜明地表现了民歌的变异性。例如,河北民歌《茉莉花》是许多变体中的一首,也是最具代表性、最受欢迎的民歌。它展现了欣赏花人对纯洁美丽的茉莉花的赞美和渴望采摘茉莉花的迫切心情。在音乐性格方面,与江苏的茉莉大不相同。

1959年,前线歌舞团参加了维也纳举行的第七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维也纳歌唱取得巨大成功后,茉莉花受到各国青年的赞扬,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世界推荐了茉莉花,确定了亚太地区的音乐教材,1997年6月30日午夜,香港回归祖国的交接仪式上,在中英两国领导人出场前,两国军队各演了三首歌曲,中国军队演的第一首歌曲是江苏民歌茉莉花。第二天上午,在香港特区政府举行的庆典上,谭盾指挥的天、地、人组曲中,着名的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又演奏了这首歌的辽宁版,香港少年合唱队唱了这首歌,1998年克林顿总统访问中国,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文艺派对上,这首歌在男女的声音中重唱,使克林顿像痴汉一样喝醉了19999年12月19日下午,澳门回到了交接剧的现场,中国政府代表团入场的时候,江苏民歌《茉莉花》是军乐团奏响的199999年7月,为了庆祝中国人民共同演唱世纪5月的世界音乐会,在这个世界上举行了名声优秀的北京歌曲。

细心的人会发现,这首著名的江苏民歌几乎是我国在重要事件和相关国际重要场合的必奏之歌。美丽动人的茉莉融入了历史时刻。作为传统风格的中国民歌,茉莉在重大国际舞台上发挥了特殊作用,展示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追求美好生活,努力与世界人民和睦相处的愿望和诚意。所以争夺好茉莉花,成为他们的文化名片。

被称为第二国歌的茉莉在中国民歌中占有重要地位,马克思曾经说过民族是世界性的。听《茉莉花》感受茉莉花的香味,江南水乡的美丽,同时感受到中国民歌的持久魅力和中华民族特有的丰富文化内涵。唱希望,赞美劳动和爱情,诉说人生。我国各民族、各地区、各时代的民歌以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征丰富了祖国音乐文化的宝库,它们像华丽的百花一样盛开,美丽,用茉莉花淡淡的香味细细品味香味吧。

江苏民歌茉莉花教学设计怎么写篇五

江苏民歌《茉莉花》特点是旋律优美,清丽、婉转,波动流畅,感情细腻,乐声委婉中带着刚劲,细腻中含着激情,飘动中蕴含坚定。

《茉莉花》它以五声音阶的级进旋法为基础,曲调清丽流畅,委婉妩媚,充满了江南水乡的典型风韵,被誉为江南民歌“第一歌”。

《茉莉花》是中国民歌,起源于南京六合民间传唱百年的《鲜花调》,由军旅作曲家何仿采自于六合的民歌汇编整理而成。1957年完成改编曲、词。

此歌曲先后在香港回归祖国政权交接仪式、雅典奥运会闭幕式、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南京青奥会开幕式等重大场面上演出。在中国以及国际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在中国及世界广为传颂,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代表,被誉为“中国的第二国歌”。

江苏民歌茉莉花教学设计怎么写篇六

爱分享。

听新闻。

放大镜。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抗战生涯。

新四军从建立的那天起,就吸引了众多的文化艺术大家。陈毅早在皖南时就写了《新四军军歌》的歌词,由音乐家何士德谱曲。新四军军部到了苏北后,好多有影响的文化人从上海、重庆等全国各地冒着生命危险,历尽磨难来到新四军部队和华中解放区。其中比较知名的有:邹韬奋、范长江、阿英、黄源、彭柏山、许幸之、邱东平、吴强、贺绿汀、任光、何士德、章枚、沈亚威、沈西蒙、张茜、何秋征、谢铁骊、赖少其、吕蒙、凃克、亚明、孟波、许晴、张泽易、刘保罗、孔健飞、黄粲、孙铮、洛辛、胡士平、管荫深、李同生、叶华、许平等。其中新华社华中分社社长范长江随军长陈毅到天长后,对上了阎锡山的“绝对”,留下一段“历史佳话”:1937年,时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的阎锡山来到了无锡。他登上锡山,观赏无锡风光,忽然雅兴大发,说了一个上联:阎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几位陪同人员都对不出下联,阎锡山因此非常得意,便登报征求下联,但仍无人能对,此联竟成“绝对”。新华社华中分社社长范长江,陪同新四军军长陈毅来到天长县视察。天长县地处安徽、江苏交界处,靠近长江。当他们二人登上一座小山时,范长江突然想起阎锡山的“绝对”,并想好了下联。

他高兴地对陈毅说:“阎锡山的‘绝对子’我对上了!”陈毅让他念来听听。范长江道:“阎锡山的上联是:阎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我的下联是:范长江到天长,望长江,长江天长。”陈毅轻声念了两遍,夸赞道:“好!对得好!绝对好!范长江,才子也!”新四军初到苏北盐城时就成立了华中“鲁迅艺术学院”,新四军政委刘少奇、军长陈毅经常向文化人做国际国内形势和任务的报告,和大家一起研究创作、切磋诗词。凡有文艺演出他们必亲临指导。1941年夏天,音乐家贺绿汀从重庆转道上海到达新四军军部,刘少奇握着贺绿汀的手说:“欢迎你!音乐家同志。”陈毅爽朗地笑着说:“久闻大名啦!你的《游击队之歌》好得很!”开饭时,勤务员给贺绿汀送来白米干饭,还有一菜一汤。这虽然称不上美味佳肴,但一看别人手里的粗粮面饼,贺非常不安地问勤务员:“我的怎和大家的不一样?”“军长下的命令,你是大知识分子、大专家,当然会不一样!”贺绿汀很感动,但谢绝了“小灶”,和大家一样啃起了粗粮面饼。从各地来到新四军的文艺人才在艰难困苦中不但自己身体力行出色地组织和参加抗日文艺活动,还创作出剧本、歌曲和各种演唱材料。贺绿汀每天都拿出一半时间对抗敌剧团成员和地方上的文艺人才进行辅导,大大提高了大家的音乐水平。淮南大众剧团受此影响形成了人人动手创作、个个争当多面手的良好风气。新四军军部首长曾派宣传部部长钱俊瑞和范长江到大众剧团看望大家,肯定了剧团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完全正确。

在谈及他们演出的洪山戏《保家乡》和《玩花船》等节目时,还引用了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名言:“文艺作品越具有民族特色,就越具有国际价值,你们大众剧团是状元剧团!”1943年冬天,新四军在来安县半塔集召开了津浦路东第一次民间艺人代表大会,有100多人参加,多为演唱大鼓的、说书的、地方戏剧团的民间艺人。范长江宣讲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号召代表们结合淮南地区抗战斗争的任务编写新戏文。会后,范长江还带领大众剧团一起到来安县农村搞文艺民族化、大众化试点。何仿年纪虽小,可劲头很大,难事苦事抢着干,且每一件事情都干得很出色。1944年5月,16岁的何仿被批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时在淮南地区像何捷明、何仿兄弟十五六岁就能成为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是不多见的,何况这兄弟俩都出身于非无产阶级家庭呢!兴许是天公有意作美,何仿在紧张的演出中居然得到了一本从延安带来的油印《作曲法》。一看作者是冼星海,他非常高兴:冼星海和张曙是抗战时期中华歌咏救亡运动的发起者和领导人,冼星海1939年在延安与光未然(作词)合作的《黄河大合唱》早已在解放区传唱。小何仿如获至宝,一直把这本《作曲法》揣在怀中,有空便拿出来仔细地学习、反复地推敲、不停地琢磨。渐渐地,何仿开始丢弃他原有的“旧瓶装新酒”手法,开始试验“新瓶灌新酒”了。1945年,哥哥何捷明写出了歌词《民兵之歌》:我们民兵多坚强,个个年轻体又壮;挺起胸膛上前线呀,配合主力干一场!看守俘虏也重要,警戒盘查是本行;主力攻下大城市,胜利品还要我们扛。围困敌伪小据点,消灭鬼子和“二黄”,如果他们想活命,除非缴枪来投降。勇敢前进再前进,直到敌人全缴枪;建设一个自由民主新中国,民主旗帜随风扬。哥哥何捷明把新写的歌词给了弟弟何仿,当过儿童团长的何仿对民兵的特点是熟悉的,他满怀激情地用自学到的作曲法很快就谱好了乐曲,先唱给既是亲哥又是词作者的何捷明听,何捷明听了,既为弟弟何仿的进步自豪,也为大众剧团又出了个人才高兴。这首《民兵之歌》很快就流传开来,后被收入《抗日战争歌曲选集》。“从生活中汲取,提炼创作题材,只有感情十分充沛时再落笔,绝不要写滥。”这是何仿歌曲创作的自律格言。何仿作曲既出手不凡,也起步很快,真可谓一发而不可收。淮南大众剧团因所属部队名称的变更也不断地变更自己的名称。1946年冬,何仿已是华中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音乐组长,后又随团参加解放战争的“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胶东保卫战”“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他和所有的文工团员一样,全部战斗化,与普通战士同甘共苦。部队行军时,他们要教唱歌、讲故事、说快板,在激烈的战斗中,他们要顶着枪林弹雨到战壕里收集英雄事迹编成节目宣传鼓动。战斗紧张时还帮助转运伤员、押解和教育俘虏。1947年春,何仿创作的《练兵》获三野政治部歌曲创作二等奖,随后在孟良崮战役中创作《去掉一个大祸害》,在参加莱芜战役时创作歌曲《先苦后甜》,荣立三等功;1947年冬,为影响非常大的广场歌舞《大翻身》作曲,荣立二等功;1948年夏在豫东战役中刚满20岁的何仿又立了三等功。

江苏民歌茉莉花教学设计怎么写篇七

[摘要]近年来,我国在国际国内的重要活动中几乎都会演奏江苏民歌《茉莉花》。因为它具有以下特点:源于生活,有着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所选意象突出、鲜明,能使感情很好地表达出来;表现手法一唱三叹,反复回旋,主题集中;以独特的情节,溶注着浓郁的民族性情,古老而又新鲜;体现了当代人们的审美风尚,反映出中国人民善良、真诚的精神特质。

[关键词]《茉莉花》;生命力;意象;民族性情;精神特质。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39(2007)02―0088―03。

人们对美的追求和钟爱常常表现为一种对审美的主动的渴望。当渴望的审美条件一旦出现,便会情不自禁地欣赏。

在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的交接仪式上,在1999年中葡两国政府澳门回归政权交接仪式现场,中国军乐队都演奏了江苏民歌《茉莉花》。1997年江泽民访美、1998年克林顿访华、2000年第6届中国艺术节、2001年上海apec会议以及2004年张艺谋执导的雅典奥运会闭幕式的8分钟文艺表演,以《茉莉花》为基调的音乐都融入了一个个历史瞬间。世界著名歌剧大师、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创作歌剧《图兰朵》时选用了中国民谣《茉莉花》的曲调。美国发射的一艘向外太空飞行寻找宇宙生命的飞船,搭载许多国家的优美音乐进入太空,《茉莉花》和《梁祝》作为中国的经典名曲入选。这首脍炙人口的江苏民歌,几乎是我们国家在国际国内重要活动中的必奏之歌。小小的一首《茉莉花》竟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它究竟好在哪里?中国传统民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首歌体现了中国民歌节奏灵活,旋律婉转悠扬、自由而舒缓的特色。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从文化的角度来解读这首清香四溢的《茉莉花》。

从深厚的土壤中才能长出花朵和森林,从真实的生活中才能找到最美妙的声音。黑格尔在《美学》(第一卷)中指出:“一种使人感到快乐的表现必须显得是自然产生的,而同时却又像是心灵的产品,产生时无须通过自然物产生时所须通过的手段。这种对象之所以使我们欢喜,不是因为它很自然,而是因为它制作得很自然。”

民歌是在民间世代广泛流传的歌曲,是最大众化的音乐形式,是大众口头创作的、并在流传中不断丰富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和民族众多,民歌源远流长,浩如烟海。这朵享誉世界的《茉莉花》,就是由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原团长何仿独具慧眼,在这花的海洋里采摘的。

然而,这朵乐坛“奇葩”的采撷不是偶然的。1942年,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来到江苏省六合八百桥镇金牛山麓开展反扫荡宣传。年仅14岁的小文艺兵何仿,从当地民间艺人口中听到了民歌《鲜花调》,后来在《鲜花调》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作,形成了现在的《茉莉花》。从此,这朵独具“草根文化”特色的民歌走出山乡、田野,走上炫目的现代舞台。

朱熹的《观书有感》中有两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是用这两句诗来说明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我们的文艺创作又何尝不是呢?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正是这首民歌保持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诗”最初都是乐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风土之音,即各地民歌。从这一点来说,民歌和诗应是相通的,即都强调意象。《茉莉花》的意象是鲜明、突出的。

壮美和优美是美的两种表现形态。有人用两句诗形象地说明了这两种美:“骏马西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前者是壮美:劲健、雄浑、粗犷、豪放、凝重;后者是优美:飘逸、柔媚、纤巧、婉约、轻快。《茉莉花》所体现的是后者之美,即歌曲旋律的独特韵致、歌词的诗情画意和轻松活泼有趣。

优美表现为审美对象与主体感受之间处于一种和谐关系,一般不呈现激烈的矛盾冲突。在人的心理感受上,产生的是平缓、亲切、轻松、随和、舒坦、闲适、恬静、愉快的心旷神怡的心境。《茉莉花》就选择了洁自如雪、纯净如玉,散发着阵阵清香的花朵,“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中国文人雅士历来都盛赞茉莉花的香气,如元代诗人江奎的《茉莉》一诗:“虽无艳态惊群目,却有清香压九秋。”此诗意味深远,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茉莉花以其迷人的幽香、玲珑的花朵而获得人们的青睐。“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它”,“满园花开比也比不过它”。作者选择的意象为自然界中较小且静态的事物,传达给人的都是恬静、清心的优美情调。听着《茉莉花》,我们会不由自主地随着这悠扬的歌声心驰神往。茉莉是常绿小灌木,岁岁开花,香气清雅而幽远,符合中华儿女不张扬、朴实无华又进取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操守。《茉莉花》是洁白、简单、质朴、纯洁而美好的,人类对这种纯洁而美好的音乐意境情有独钟。它那浸润着清幽的华夏情味的旋律将香飘世界各地。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提出:“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华民族特别钟情于诗歌。自先秦时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人们读诗、吟诗、作诗、用诗,达到了“不学诗,无以言”的程度。即便是目不识丁的田夫野老、引车卖浆者之流,兴奋之时,也会吟出几句,这就是被人们称为民歌、山歌之类的民间歌谣,也就是最接近口语的诗歌。

中国古典诗词与音乐有天然的联系,因为最早的诗歌,是歌词合乐演唱的。《诗经》大部分是民间的歌谣,是可歌的,并以歌声进行传播。《诗经》中的“风”共160篇,是各诸侯国的民歌,也是《诗经》的精华。《诗经》在章法上具有重章迭句、反复咏唱的特点。事实上,重复与变化是艺术表现的两种因素。

何仿最初收集到的曲子《鲜花调》,本来分别吟唱了三种花:茉莉花、金银花、玫瑰花,但是艺术形象不够集中。后来经过对原曲原词的修改、创作,把歌词集中在茉莉花一种典型形象上,“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一唱三叹,反复回旋,表达了少女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爱花惜花的美好形象和心理。曲子未做很大改动,只是加了引子,三段歌词用同一段曲子,并以悠扬婉转的拖腔作结束。这样《茉莉花》在北京由前线歌舞团一曲唱红,当年中国唱片社出版了唱片。从此,这首江苏扬州民歌以《茉莉花》之名传遍世界乐坛。

从某种角度说,《诗经》就是2000多年前众多何仿的作品,它也是众多《茉莉花》的总集。

中国美学较少倡导大喜大悲的情感波澜,不主张情思过分激烈而明朗的外露,要求含蓄、适度、克制、应矩、中和,这种美学理想正适合优美形式的生长与发展。仅以中国诗歌为例,对这种优美情调的热恋比比皆是:《诗经》中《关雎》便是风诗的第一首。千百年来,它感动人们的主要是情。青 年人对爱情的喜悦和忧伤,也会深深触动我们的情感之弦。

大凡文学名著都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爱情故事,民歌也是如此。陕北民歌《三十里铺》中“三哥哥”和“四妹子”欲说又害羞,欲看又不敢的心理活动;四川康定民歌《跑马溜溜的山》中,“李家大姐”、“张家大哥”互相爱慕的情节等,都包含着浓郁的情感。

民歌的音乐语言简明洗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手法丰富多彩,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茉莉花》这首民歌是有情节性的,但它并不是在叙事,而是在抒情。歌中“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旁人笑话”,“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这“三怕”表现了少女特有的俏皮、羞怯、善良。托尔斯泰曾说衡量艺术作品的好坏有三个条件:1.作品所表达感情的独特性;2.表达感情有多么清晰;3.艺术家真挚程度如何。《茉莉花》展现的是一幅具有独特性、清晰性和真挚性的富有情味的现实场景。

艺术作品的这种力量,人们称为艺术的魅力。魅,物之精也,魅力是指一种巨大的感染力。而这感染力的核心之情,是艺术家在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情感。它本身所具有的典型意义在于抒写了某种人生体验,借助民歌形象引起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联想;在于艺术上的感染力和作者精心运用的表现手法,在听众的想象中产生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当它一旦流传开来,原来的故事已经渐淡渐失。人们只是根据民歌语言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来寻觅其中更深层的意蕴。民歌集萃了各个民族在传唱中积淀下来的精华,溶注着浓郁的民族性情,古老而新鲜。

《茉莉花》表现了委婉流畅、柔和优美的风格,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文雅贤淑的少女被芬芳美丽的茉莉花所吸引,欲摘不忍,欲弃不舍的爱慕和眷恋之情。洋溢着青春气息,传达着优美之感,其风格清新活泼、细致秀雅,曲调优美流畅、柔和婉转。展示了欢乐祥和的生活画面。这也正是它引人入胜、耐人寻味之处。何仿再创作的这首民歌,既表现少女的内在思想感情,又有音乐形式的美,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范例。

《茉莉花》被重新发现,进而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是因为它符合当代的审美风尚。所谓“当代审美风尚”是指体现在现时代世界普遍流行的各种艺术形式和风格中的相同或近似的审美趣味。其基本特征是弃繁从简、返璞归真、平易近人。这可以说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人类审美意识嬗变的一种总趋向。当代审美风尚的现实依据是时代平民化意识的普遍觉醒。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焕然一新,审美风尚也出现多样化的趋势。《茉莉花》清丽、欢悦的韵律、友爱和谐的意境、洋溢着现实感性的快乐情调,顺应了审美平民化意识觉醒这一趋势。在大众生活日益脱离单一政治意识形态控制的情况下,“让生活美丽”的审美性质,以及由富裕生活带来的娱乐唤起人们对美的感受和丰富的联想。

这种审美平民化意识觉醒的趋势,其实也反映了现代人渴望交流的强烈愿望。正如托尔斯泰所说的:“艺术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的一种手段。”音乐欣赏和体育竞赛,都可以成为人与人、民族与民族的没有语言的感情交流。歌唱本来就是人类一种简洁而诗意的“礼仪”,一门不需要背单词、习语法的“世界语”。近几年对外文化交流中,《茉莉花》作为首选曲目,是因为它旋律优美平和,流露出中国人与人为善的处事风格。婉转中见绮丽,平和中有深意,溢发出的是中国人民善良真诚的精神特质,能够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和民族心灵交融,在文化交往中也显示了中国的“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的理念。当今的国际竞争,既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硬实力”竞争,也包括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竞争。《茉莉花》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她向世界展示出中国文化的和缓、柔美、善意等“软实力”,是和谐世界的和谐之声。

《茉莉花》芬芳馥郁、朴实无华,在人们眼里是很高雅、很圣洁、很纯真的美好形象。人们歌颂她的洁白无暇,歌颂她的朴实无华,她代表着人们追求理想,追求纯真和谐的美好愿望,符合创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浓浓的民族风韵,在朴素的旋律和音乐节奏中凝聚着民族的信仰、希望和情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茉莉花》既是中国的,也是全世界共同的文化财富。

江苏民歌茉莉花教学设计怎么写篇八

江苏民歌《茉莉花》来源于江南小调——《鲜花调》。不仅具有曲调婉流畅和结构严谨、五声微调式的特点,还展现了江南鱼米之乡清新秀丽的风格。其中,茉莉花以洁白清香的自然朴实形象展现了大家面前,让受众者感受到心旷神怡的心境同时,也感受到了朴实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鲜花调”一共有几百种唱法,但是也大同小异,于是就呈现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近似音调”[1]。

(一)《茉莉花》作品分析。

江苏民歌《茉莉花》的调式是徵、宫、羽、徵中a徵五声调式。换句话说是一种起和承、转、合的结构关系。是典型的四分之二拍音符,构建了五声徵调式和四句体乐段式结构。在曲调上,四个乐句可以构建一个单乐句,结构婉转,旋律平衡。其中,江苏民歌《茉莉花》第一句一共四个小节,旋律在音区进行转换。起始于“角”,落于“徵”。第二句呈现了顶真形态,第三句展现了“转”的意味。从旋律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分为6个小节,还是落于“徵”上。并在重复的旋律中于第三句开始分为2小节的拖腔,但是主调不变,结束句在第4、5小节中出现了一个九度的大型跳跃,给人一种无限的遐想。音域为十三度。换句话说就是,小字组g-小字二组的e。旋律以进为主,随后间接性进行跳跃,并在自然平稳中展现密集的形态。也正是江苏民歌《茉莉花》其迷人的曲调,展现了我国古典音乐的魅力[2]。江苏民歌《茉莉花》不仅保留了《鲜花调》原有的主体曲式,还在结尾的部分以托音的形式进行展现,构建了淳朴柔情的情感。

江苏民歌《茉莉花》是一种具有情节性的质朴民歌。主要以叙事手法和抒情结合的方式进行构建的。并基于《鲜花调》基础上,实现茉莉花的隐喻建设。从歌词上分析,三个乐句组成一段。例如:“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她”进行重复演唱。紧接着的歌词,却以清新的可爱的形象展现到了大家的面前。并利用“香”和“白”、“比”的手法,引发了人们委婉、流畅的形式结合[3]。

(三)《茉莉花》感情变化。

江苏民歌《茉莉花》在感情变化上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层面,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表现了女孩子想要摘下花,但是害怕旁边人笑话的心理。第二个层面,是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旁人笑话。展现了女孩子害羞的心理特征,第三层层面,是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展现了女孩子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心灵。与此同时,也反映了江南人民细腻的感情特点。面对满园的春色,少女们们开始胆怯——羞涩——踌躇,经历了这三层情感的变化之后,也展现了少女们爱花和赏花及其爱护大自然的美好心灵。

在演唱的方式上,江苏民歌《茉莉花》不仅把江南小调的形式展现到了大家的面前,而且还发展了不同国家之间的审美视角。在演唱的时候需要注意的点是:第一,突出调调的细腻性,让感情更加的抒情和柔美。第二,突出展现情绪上的变化,构建一种想做一件事情,但是又害怕胆怯的心理,最后开始踌躇,将后生生的一个少女形象展现到了大家的面前。第三,江苏民歌《茉莉花》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民歌小调,也不仅仅流行于大江南北,并在世界的角度强调着重要性的地位。在演唱的时候,作为中国人,应该以自豪的心态来演唱《茉莉花》,让更多人对《茉莉花》进行认知,并在潜移默化中将其不断的发扬光大。

江苏民歌《茉莉花》不仅展现了幅独特、清晰、真挚的画面,还把自身的思想情感传递给受众者。构建了弃繁从简和返璞归真、平易近人中国元素的文化符号。江苏民歌《茉莉花》就像托尔斯泰说过的那样,“艺术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的一种手段”。不仅展现了平和的音乐形式,还把中国人那种平易近人形象展现出来,构建了符合十九大精神倡导的“和平世界”“和平发展”“友好型社会”的总动员,及其柔媚属性的契入。展现了茉莉盛开,遍地芬芳的景象。不仅符合现代化的审美观念,还衍生出温婉和清丽、流畅的节奏感,汇集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信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风韵和时代气息的构建。

托尔斯泰有言:“艺术作品的好坏,需要从感情的独特性、感情表达清晰性、感情真挚程度几个层面进行构建”。江苏民歌《茉莉花》不仅让人感受到茉莉花开香四溢昂首,还让全世界的人民体会了这份共同文化财富的魅宝所在。相信江苏民歌《茉莉花》会在其强烈的文化价值之下,受到更多人所折服,并引发对音乐的尊重,民族音乐的热爱及其爱国的情怀。并在强烈的社会监督之下,展现原滋原味的“生态化”音乐构建,利用《茉莉花》的生态形式,实现强烈的视觉及其听觉的全新碰撞。

参考文献:

江苏民歌茉莉花教学设计怎么写篇九

江苏民歌《茉莉花》源自江南小调-《花调》。不仅具有曲调婉转、结构严谨、五声微调的特点,还展现了江南鱼米乡清新美丽的风格。其中,茉莉花以洁白清香的自然朴素的形象表现在大家面前,在让参加者感受到舒适的心情的同时,也感受到朴素的进取、自强的精神。花调有数百种百种歌曲方式,但也大同小异,表现出现在我们看到的近似音调[1]。

(一)《茉莉花》作品分析。

江苏民歌《茉莉花》的风格是征、宫、羽、征中a征的五声风格。换句话说,它是一种结构关系,合的结构关系。是典型的四分之二的音符,构筑了五声征调式和四句体乐段式结构。在曲调上,四个音乐句可以构建一个单音乐句,结构委婉,旋律平衡。其中,江苏民歌《茉莉花》的第一句总共有四个小节,旋律在音区转换。始于角,落于征。第二句呈现出最真实的形态,第三句呈现出转的意思。从旋律的角度分析,可以分为6个小节,或者落在征上。在重复的旋律中,第三句开始分为两个小节,但主调不变,结束句在第四、五个小节出现九度大跳跃,给人无限的思考。音域为13度。换句话说,小字组g-小字组e。旋律以进为主,然后间接跳跃,在自然平稳中显示出密集的形态。也正是江苏民歌《茉莉花》的迷人曲调,展现了我国古典音乐的魅力[2]。江苏民歌茉莉花不仅保留了花调本来的主体曲式,而且在最后的部分以托音的形式表现出来,构筑了朴素温柔的感情。

(二)《茉莉花》歌词分析。

江苏民歌《茉莉花》是一首情节朴素的民歌。主要是以叙事手法和抒情结合的方式构筑的。基于花调,实现茉莉的隐喻建设。从歌词上分析,三个音乐句构成一段。例如,好茉莉花,好茉莉花,满园花草香也不香重复唱歌。接下来的歌词,以清新可爱的形象表现在大家面前。利用香和白和比的手法,引起了委婉流畅的形式[3]。

(3)茉莉感情的变化。

江苏民歌《茉莉花》在感情变化中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层,有心穿,看花的人骂我。女孩子想摘花,却表现出怕旁人笑话的心理。第二个水平是我有心穿,害怕。

人笑话。展现了女孩子害羞的心理特征,第三层层面,是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展现了女孩子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心灵。与此同时,也反映了江南人民细腻的感情特点。面对满园的春色,少女们们开始胆怯——羞涩——踌躇,经历了这三层情感的变化之后,也展现了少女们爱花和赏花及其爱护大自然的美好心灵。

在演唱的方式上,江苏民歌《茉莉花》不仅把江南小调的形式展现到了大家的面前,而且还发展了不同国家之间的审美视角。在演唱的时候需要注意的点是:第一,突出调调的细腻性,让感情更加的抒情和柔美。第二,突出展现情绪上的变化,构建一种想做一件事情,但是又害怕胆怯的心理,最后开始踌躇,将后生生的一个少女形象展现到了大家的面前。第三,江苏民歌《茉莉花》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民歌小调,也不仅仅流行于大江南北,并在世界的角度强调着重要性的地位。在演唱的时候,作为中国人,应该以自豪的心态来演唱《茉莉花》,让更多人对《茉莉花》进行认知,并在潜移默化中将其不断的发扬光大。

江苏民歌《茉莉花》不仅展现了幅独特、清晰、真挚的画面,还把自身的思想情感传递给受众者。构建了弃繁从简和返璞归真、平易近人中国元素的文化符号。江苏民歌《茉莉花》就像托尔斯泰说过的那样,“艺术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的一种手段”。不仅展现了平和的音乐形式,还把中国人那种平易近人形象展现出来,构建了符合十九大精神倡导的“和平世界”“和平发展”“友好型社会”的总动员,及其柔媚属性的契入。展现了茉莉盛开,遍地芬芳的景象。不仅符合现代化的审美观念,还衍生出温婉和清丽、流畅的节奏感,汇集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信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风韵和时代气息的构建。

托尔斯泰有言:“艺术作品的好坏,需要从感情的独特性、感情表达清晰性、感情真挚程度几个层面进行构建”。江苏民歌《茉莉花》不仅让人感受到茉莉花开香四溢昂首,还让全世界的人民体会了这份共同文化财富的魅宝所在。相信江苏民歌《茉莉花》会在其强烈的文化价值之下,受到更多人所折服,并引发对音乐的尊重,民族音乐的热爱及其爱国的情怀。并在强烈的社会监督之下,展现原滋原味的“生态化”音乐构建,利用《茉莉花》的生态形式,实现强烈的视觉及其听觉的全新碰撞。

参考文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