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初三数学知识点总结(大全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9:32:26 页码:11
最新初三数学知识点总结(大全20篇)
2023-11-13 09:32:26    小编:ZTFB

总结是思考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工作和学习中的重要信息。4.合理安排总结的结构,清楚地列出重点,避免信息过多或过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总结写作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初三数学知识点总结篇一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1)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2)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4)矩形是轴对称图形。

(1)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定理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3)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s矩形=长×宽=ab。

1、正方形的概念。

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2、正方形的性质。

(1)具有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一切性质;

(2)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3)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4)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有4条对称轴;

(6)正方形的一条对角线上的一点到另一条对角线的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3、正方形的判定。

(1)判定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的主要依据是定义,途径有两种:

先证它是矩形,再证有一组邻边相等。

先证它是菱形,再证有一个角是直角。

(2)判定一个四边形为正方形的一般顺序如下:

先证明它是平行四边形;

再证明它是菱形(或矩形);

最后证明它是矩形(或菱形)。

初三数学知识点总结篇二

1二次根式:形如()的式子为二次根式;。

性质:()是一个非负数;。

2二次根式的乘除:;。

3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加减时,先将二次根式华为最简二次根式,再将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进行合并。

4海伦-秦九韶公式:,s是三角形的面积,p为。

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等号两边都是整式,且只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是2的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配方法:将方程的一边配成完全平方式,然后两边开方;。

公式法:

因式分解法:左边是两个因式的乘积,右边为零。

3一元二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韦达定理:设是方程的两个根,那么有。

第三章旋转。

1图形的旋转。

旋转:一个图形绕某一点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

性质: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的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3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

第四章圆。

1圆、圆心、半径、直径、圆弧、弦、半圆的定义。

2垂直于弦的直径。

圆是轴对称图形,任何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并且平方弦所对的两条弧;。

平分弦的直径垂直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3弧、弦、圆心角。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也相等。

4圆周角。

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度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5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点在圆外。

点在圆上d=r。

点在圆内d。

定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三角形的外接圆:经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圆,外接圆的圆心是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外心。

6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相交d。

相切d=r。

相离dr。

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

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圆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这一点和圆心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三角形的内切圆:和三角形各边都相切的圆为它的内切圆,圆心是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为三角形的内心。

7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外离dr+r。

外切d=r+r。

相交r-r。

内切d=r-r。

内含d。

8正多边形和圆。

正多边形的中心:外接圆的圆心。

正多边形的半径:外接圆的半径。

正多边形的中心角:没边所对的圆心角。

正多边形的边心距:中心到一边的距离。

9弧长和扇形面积。

弧长。

扇形面积:

10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

侧面积:

全面积。

11(附加)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

第五章概率初步。

1概率意义:在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a发生的频率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近,则常数p叫做事件a的概率。

2用列举法求概率。

3用频率去估计概率。

下册。

第六章二次函数。

1二次函数=。

a0,开口向上;a0,开口向下;。

对称轴:;。

顶点坐标:;。

图像的平移可以参照顶点的平移。

2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

3二次函数与实际问题。

第七章相似。

1图形的相似。

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边的比值相等,对应角相等;。

两个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值也相等,那么这两个多边形相似;。

相似比:相似多边形对应边的比值。

2相似三角形。

判定: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它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两个三角形相似;。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两个三角形相似。

3相似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

相似三角形(多边形)的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相似三角形(多边形)的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4位似。

位似图形:两个多边形相似,而且对应顶点的连线相交于一点,对应边互相平行,这样的两个图形叫位似图形,相交的点叫位似中心。

第八章锐角三角函数。

1锐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

2解直角三角形。

第九章投影和视图。

1投影:平行投影、中心投影、正投影。

2三视图:俯视图、主视图、左视图。

3三视图的画法。

压轴题一定要做到每天一个,一开始可能会觉得很难,一个提一个小时也做不完,慢慢会好的。

去书店买一些全国各省市的中考卷来做。有一些简单的题就可以直接过掉。注意要做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倒数两个题,大题第一题,倒数第一、二题,对于书中的知识点不要死背,要注意每个定理的推导过程,推导思路。

其实所谓的难题压轴题,就是在一个题中反映了多个知识点,在做自己买的套卷的压轴题时对于一个问如果想了15分钟还没有答案就可以大略地看一下答案,想通后就就进下一题,明天再自己做这题。这样会提高很快,做的题多了你对题目的熟练程度就提高了,做题的速度也会提高正确率也会提高,对于自己拿手的题就不必多费时间去做了,那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要把时间用在刀刃上,做自己错的多的题!!!

初三数学知识点总结篇三

a2aa0。

2二次根式的乘除:ababa0,b0;

aaa0,b0。bb3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加减时,先将二次根式华为最简二次根式,再将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进行合并。

1一元二次方程:等号两边都是整式,且只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是2的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配方法:将方程的一边配成完全平方式,然后两边开方;

bb24ac公式法:x2a因式分解法:左边是两个因式的乘积,右边为零。

3一元二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的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3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第四章圆。

1圆、圆心、半径、直径、圆弧、弦、半圆的定义。

2垂直于弦的直径。

圆是轴对称图形,任何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并且平方弦所对的两条弧;平分弦的直径垂直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3弧、弦、圆心角。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baca对的弦也相等。

4圆周角。

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度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5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点在dr点在圆上d=r点在圆内d相等,这一点和圆心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三角形的内切圆:和三角形各边都相切的圆为它的内切圆,圆心是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为三角形的内心。

6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外离dr+r外切d=r+r相交r-r第五章概率初步。

1概率意义:在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a发生的频率某个常数p附近,则常数p叫做事件a的概率。

2用列举法求概率。

初三数学知识点总结篇四

函数部分:

易错点1:各个待定系数表示的的意义。

易错点2:熟练掌握各种函数解析式的求法,一般情况下有几个的待定系数就要几个点的坐标代入。

易错点3:利用图像求不等式的解集和方程(组)的解,利用图像性质确定增减性。

易错点4:利用函数图象进行分类(平行四边形、相似、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以及分类的求解方法。

易错点5:与坐标轴交点坐标一定要会求。面积最大值的求解方法,距离之和的最小值的求解方法,距离之差最大值的求解方法。

易错点6: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运用,还应注意结合图像性质解题。函数图象与图形结合学会从复杂图形分解为简单图形的方法,图形为图像提供数据或者图像为图形提供数据。

圆:

易错点1:对弧、弦、圆周角等概念理解不深刻,特别是弦所对的圆周角有两种情况要特别注意,两条弦之间的距离也要考虑两种情况。

易错点2:对垂径定理的理解不够,不会正确添加辅助线运用直角三角形进行解题。

易错点3:对切线的定义及性质理解不深,不能准确的利用切线的性质进行解题以及对切线的判定方法两种方法使用不熟练。

易错点4: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把握好d与r之间的关系求解。

易错点5:圆周角定理是重点,同弧(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度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易错点6:圆的面积公式,圆周长公式,弧长,扇形面积,圆锥的侧面积以及全面积以及弧长与底面周长,母线长与扇形的半径之间的转化关系。

旋转与相似:

易错点1:对于常见旋转模型不熟悉,不能通过题目判断出旋转特征。

易错点2:相似对应关系不明确时注意分类讨论。

易错点3:线段乘积转比例时,注意比例的顺序。

易错点4:常见几何条件运用要熟练、比如中点、角平分线、垂直平分线、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线段的和差,角度的二倍关系、平行等条件,要熟记相应的辅助线。

易错点5:过于依赖图形,从图中看着像的结论揪住不放,但实际是错误的。

易错点6:旋转方向要看清楚,分清顺时针和逆时针。

锐角三角函数:

易错点1:应用三角函数定义时,要保证直角三角形这个前提.

易错点2:在求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问题时,要画出图形,以利于分析解决问题.

易错点3:选择关系式时,要尽量利用原始数据,以防止“累积误差”.

易错点4:遇到不是直角三角形的图形时,要添加适当的辅助线,将其转化为直角三角形求解.

初三数学知识点总结篇五

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数值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一般地,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用来表示函数关系的数学式子叫做函数解析式或函数关系式。

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的全体,叫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1)解析法

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有时可以用一个含有这两个变量及数字运算符号的等式表示,这种表示法叫做解析法。

(2)列表法

把自变量x的一系列值和函数y的对应值列成一个表来表示函数关系,这种表示法叫做列表法。

(3)图像法

用图像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像法。

(1)列表:列表给出自变量与函数的一些对应值。

(2)描点:以表中每对对应值为坐标,在坐标平面内描出相应的点。

(3)连线: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初三数学知识点总结篇六

学生已经学过整式与分式,知道用式子可以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解决与数量关系有关的问题还会遇到二次根式。二次根式一章就来认识这种式子,探索它的性质,掌握它的运算。

在这一章,首先让学生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并掌握以下重要结论:

并运用它们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

二次根式的加减一节先安排二次根式加减的内容,再安排二次根式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内容。在本节中,注意类比整式运算的有关内容。例如,让学生比较二次根式的加减与整式的加减,又如,通过例题说明在二次根式的运算中,多项式乘法法则和乘法公式仍然适用。这些处理有助于学生掌握本节内容。

学生已经掌握了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时还会遇到一种新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一章就来认识这种方程,讨论这种方程的解法,并运用这种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2.2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一节介绍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三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1)在介绍配方法时,首先通过实际问题引出形如的方程。这样的方程可以化为更为简单的形如的方程,由平方根的概念,可以得到这个方程的解。进而举例说明如何解形如的方程。然后举例说明一元二次方程可以化为形如的方程,引出配方法。最后安排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在例题中,涉及二次项系数不是1的一元二次方程,也涉及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对于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学了公式法以后,学生对这个内容会有进一步的理解。

(2)在介绍公式法时,首先借助配方法讨论方程的解法,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然后安排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在例题中,涉及有两个相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也涉及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由此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三种情况。

(3)在介绍因式分解法时,首先通过实际问题引出易于用因式分解法的一元二次方程,引出因式分解法。然后安排运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最后对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三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进行小结。

22.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一节安排了四个探究栏目,分别探究传播、成本下降率、面积、匀变速运动等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初三数学知识点总结篇七

二次函数(4个考点)。

考点10:函数以及函数的定义域、函数值等有关概念,函数的表示法,常值函数。

考核要求:(1)通过实例认识变量、自变量、因变量,知道函数以及函数的定义域、函数值等概念;(2)知道常值函数;(3)知道函数的表示方法,知道符号的意义.

考点11: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考核要求:(1)掌握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2)在求函数解析式中熟练运用待定系数法.

注意求函数解析式的步骤:一设、二代、三列、四还原.

考点12:画二次函数的图像。

考核要求:(1)知道函数图像的意义,会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描点法画函数图像;(2)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体会数形结合思想;(3)会画二次函数的大致图像.

考点13:二次函数的图像及其基本性质。

考核要求:(1)借助图像的直观、认识和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建立一次函数、二元一次方程、直线之间的联系;(2)会用配方法求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并说出二次函数的有关性质.

注意:(1)解题时要数形结合;(2)二次函数的平移要化成顶点式.

初三数学知识点总结篇八

对称轴: ;

顶点坐标: ;

图像的平移可以参照顶点的平移。

2 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

3 二次函数与实际问题

1 图形的相似

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边的比值相等,对应角相等;

两个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值也相等,那么这两个多边形相似;

相似比:相似多边形对应边的比值。

2 相似三角形

判定: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它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两个三角形相似;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两个三角形相似。

3 相似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

相似三角形(多边形)的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相似三角形(多边形)的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4 位似

位似图形:两个多边形相似,而且对应顶点的连线相交于一点,对应边互相平行,这样的两个图形叫位似图形,相交的点叫位似中心。

1 锐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

2 解直角三角形

第九章 投影和视图

1 投影:平行投影、中心投影、正投影

2 三视图:俯视图、主视图、左视图。

3 三视图的画法

初三数学知识点总结篇九

考核要求:(1)理解相似形的概念;(2)掌握相似图形的特点以及相似比的意义,能将已知图形按照要求放大和缩小。

考点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的有关定理。

考核要求:理解并利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解决一些几何证明和几何计算。

注意:被判定平行的一边不可以作为条件中的对应线段成比例使用。

考点3: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考核要求:以相似三角形的概念为基础,抓住相似三角形的特征,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考点4: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及其应用。

考核要求:熟练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包括预备定理、三个判定定理、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并能较好地应用。

考点5:三角形的重心。

考核要求:知道重心的定义并初步应用。

考点6:向量的有关概念。

考点7:向量的加法、减法、实数与向量相乘、向量的线性运算。

考核要求:掌握实数与向量相乘、向量的线性运算。

考点8:锐角三角比(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概念,30度、45度、60度角的三角比值。

考点9: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

考核要求:(1)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意义;(2)会用锐角互余、锐角三角比和勾股定理等解直角三角形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尤其应当熟练运用特殊锐角的三角比的值解直角三角形。

考点10:函数以及函数的定义域、函数值等有关概念,函数的表示法,常值函数。

考核要求:(1)通过实例认识变量、自变量、因变量,知道函数以及函数的定义域、函数值等概念;(2)知道常值函数;(3)知道函数的表示方法,知道符号的意义。

考点11: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考核要求:(1)掌握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2)在求函数解析式中熟练运用待定系数法。

注意求函数解析式的步骤:一设、二代、三列、四还原。

考点12:画二次函数的图像。

考核要求:(1)知道函数图像的意义,会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描点法画函数图像;(2)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体会数形结合思想;(3)会画二次函数的大致图像。

考点13:二次函数的图像及其基本性质。

考核要求:(1)借助图像的直观、认识和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建立一次函数、二元一次方程、直线之间的联系;(2)会用配方法求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并说出二次函数的有关性质。

注意:(1)解题时要数形结合;(2)二次函数的平移要化成顶点式。

考点14:圆心角、弦、弦心距的概念。

考核要求:清楚地认识圆心角、弦、弦心距的概念,并会用这些概念作出正确的判断。

考点15: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

考核要求:认清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在理解有关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的定理及其推论的基础上,运用定理进行初步的几何计算和几何证明。

考点16:垂径定理及其推论。

垂径定理及其推论是圆这一板块中最重要的知识点之一。

考点17: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及其相应的数量关系。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从与之间的关系和交点的.个数这两个侧面来反映。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中,常需要分类讨论求解。

考点18: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

考核要求:熟悉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如半径、边心距、中心角、外角和),并能熟练地运用正多边形的基本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在正多边形的计算中,常常利用正多边形的半径、边心距和边长的一半构成的直角三角形,将正多边形的计算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计算问题。

考点19:画正三、四、六边形。

考核要求:能用基本作图工具,正确作出正三、四、六边形。

考点20: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

考核要求:(1)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知道确定事件与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关系;(2)能区分简单生活事件中的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

考点2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事件的概率。

考核要求:(1)知道各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不同,能判断一些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事件的大小并排出大小顺序;(2)知道概率的含义和表示符号,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率和随机事件概率的取值范围;(3)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会根据大数次试验所得频率估计事件的概率。注意:(1)在给可能性的大小排序前可先用"一定发生"、"很有可能发生"、"可能发生"、"不太可能发生"、"一定不会发生"等词语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2)事件的概率是确定的常数,而概率是不确定的,可是近似值,与试验的次数的多少有关,只有当试验次数足够大时才能更精确。

考点22:等可能试验中事件的概率问题及概率计算。

本考点的考核要求是(1)理解等可能试验的概念,会用等可能试验中事件概率计算公式来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2)会用枚举法或画"树形图"方法求等可能事件的概率,会用区域面积之比解决简单的概率问题;(3)形成对概率的初步认识,了解机会与风险、规则公平性与决策合理性等简单概率问题。

在求解概率问题中要注意:(1)计算前要先确定是否为可能事件;(2)用枚举法或画"树形图"方法求等可能事件的概率过程中要将所有等可能情况考虑完整。

考点23:数据整理与统计图表。

本考点考核要求是:(1)知道数据整理分析的意义,知道普查和抽样调查这两种收集数据的方法及其区别;(2)结合有关代数、几何的内容,掌握用折线图、扇形图、条形图等整理数据的方法,并能通过图表获取有关信息。

考点24:统计的含义。

本考点的考核要求是:(1)知道统计的意义和一般研究过程;(2)认识个体、总体和样本的区别,了解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方法。

考点25: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

本考点的考核要是:(1)理解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2)掌握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注意:在计算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时要防止数据漏抄、重抄、错抄等错误现象,提高运算准确率。

考点26: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的概念和计算。

考核要求:(1)知道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的概念;(2)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并能用于解决简单的统计问题。

注意:当一组数据中出现极值时,中位数比平均数更能反映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2)求中位数之前必须先将数据排序。

考点27:频数、频率的意义,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率分布直方图。

考核要求:(1)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掌握频数、频率和总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式;(2)会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率分布直方图,并能用于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解题时要注意:频数、频率能反映每个对象出现的频繁程度,但也存在差别:在同一个问题中,频数反映的是对象出现频繁程度的绝对数据,所有频数之和是试验的总次数;频率反映的是对象频繁出现的相对数据,所有的频率之和是1。

考点28: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频数、频率的应用。

本考点的考核要是:(1)了解基本统计量(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方差、标准差、频数、频率)的意计算及其应用,并掌握其概念和计算方法;(2)正确理解样本数据的特征和数据的代表,能根据计算结果作出判断和预测;(3)能将多个图表结合起来,综合处理图表提供的数据,会利用各种统计量来进行推理和分析,研究解决有关的实际生活中问题,然后作出合理的解决。

初三数学知识点总结篇十

初三中考总复习首先要明确复习的目的,通过复习要解决哪些问题?如何解决?只有目标明确,方法的当,教学才具有针对性,课堂教学才能高效.笔者认为数学中考复习应着力解决三个问题:

1、回顾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新授课教材的组织是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来安排章节内容,为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知识螺旋式上升的原则组织实施教学,知识的排列方式是纵向的,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容易遗忘,所以初三总复习就是要唤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忆,但是如果采用新授课时同样的学习方法,把所学知识简单罗列,学生势必会再次遗忘.笔者认为,对于知识的回顾,应采用横向联系的方式进行教学,把所学的知识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分成数与式、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几大部分进行复习,突出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实际上模块化、网络化的知识结构能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便于学生长时记忆,在应用时易于提取所需的信息,对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大有裨益.

2、查漏补缺,完善认知结构。

心理学家认为,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有三个特征:一是可利用性,即在学习者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中有适当的起同化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二是可辨别性,即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中的相关观念是可辨别的;三是稳定性,即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的观念是清晰和稳定的.也就是说学生要具备组织良好的认知结构,必须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对新、旧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要心中有数,对同化了的新知识要理解清晰、透彻.由于数学知识本身具有高度抽象性和概括性,加上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在新授课时学生对所学内容不可能一次性全部掌握,存在知识漏洞和理解的盲区是正常的,所以在复习阶段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学情,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和讲解,使学生能真正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对新授课中不理解的知识要深入研究、重点突破,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3、渗透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最为重要,也是最难达到的教学目标之一,初三数学总复习不应该是知识的简单回顾和整理,而要把提高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复习教学中,教师应统领数学思想方法并加以概括、提炼,让学生逐步形成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深刻理解,逐步养成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在问题的解决中领悟思考问题的策略,让学生能自觉地、独立地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笔者认为初中阶段常用的数学思想有:转化和化归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建立数学模型思想、统计思想等;常用的数学方法有:消元法、降次法、配方法、待定系数法、公式法、图象法等;一般性的思维方法有:观察、实验、比较、分析、综合、分类、归纳、猜想等.只有让学生理解和灵活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以提高.

二、教学模式归纳。

1、一轮复习,预习为主。

很多老师可能和笔者一样,在第一轮复习中,对于基本知识部分的复习,常常把每一章节的概念进行罗列,按填空题的形式编制成讲义,让学生自行完成,老师上课时校对答案,这样的做法总觉得效果不够明显,因为过一段时间学生还是会遗忘.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第一轮进行知识回顾时,以学生预习为主是比较好的复习方式,但预习的方式可以作一些变化,根据一轮复习完善知识结构的教学目标,在预习时要求学生先复习每章的内容,再把每一章的内容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画出每章(或多章)的知识结构图,根据需要可以画条形图、方框图、辐射图等等,然后在细化每一个知识点,把有关概念编制成填空题要求学生完成并记忆,然后再设计典型例题巩固和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二轮复习,讨论探究。

大多数学校二轮数学复习都是以专题为主,笔者认为:二轮复习以学生小组讨论、师生共同交流的教学模式比较适合.理由如下:首先,大多数专题都蕴含有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难度相对来说较大,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采用自主探究后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有利于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其次,在师生研讨的思维碰撞中,提高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特别是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思维方式,能够多方位、多角度提高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认知水平,真正做到通过专题的研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三轮复习,讲练结合。

三轮复习在很多地区和学校,课堂都几乎成为了“习题的海洋”,各大名校的模拟试题、兄弟学校的压轴试卷都是拿来就做,超量的练习成为老师提高学生成绩的法宝.笔者认为,三轮复习,作为对前两轮复习效果的检验,适当做一些练习是有必要的,但越临近中考,时间越紧,有针对性的练习则显得更加重要,笔者认为三轮复习不仅要精选试卷,更要根据本地区中考的特点,对常考的数学思想方法更要做到精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讲透、讲深、讲细,不能以练代讲,而要做到讲练结合.

初三数学知识点总结篇十一

相似比:相似多边形对应边的比值。

判定: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它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两个三角形相似;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两个三角形相似。

相似三角形(多边形)的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相似三角形(多边形)的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位似图形:两个多边形相似,而且对应顶点的连线相交于一点,对应边互相平行,这样的两个图形叫位似图形,相交的点叫位似中心。

初三数学知识点总结篇十二

圆的相关概念(6个考点)。

考点14:圆心角、弦、弦心距的概念。

考核要求:清楚地认识圆心角、弦、弦心距的概念,并会用这些概念作出正确的判断.

考点15: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

考核要求:认清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在理解有关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的定理及其推论的基础上,运用定理进行初步的几何计算和几何证明.

考点16:垂径定理及其推论。

垂径定理及其推论是圆这一板块中最重要的知识点之一.

考点17: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及其相应的数量关系。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从与之间的关系和交点的个数这两个侧面来反映.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中,常需要分类讨论求解.

考点18: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

考核要求:熟悉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如半径、边心距、中心角、外角和),并能熟练地运用正多边形的基本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在正多边形的计算中,常常利用正多边形的半径、边心距和边长的一半构成的直角三角形,将正多边形的计算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计算问题.

考点19:画正三、四、六边形.

考核要求:能用基本作图工具,正确作出正三、四、六边形.

初三数学知识点总结篇十三

考核要求:(1)理解相似形的概念;(2)掌握相似图形的特点以及相似比的意义,能将已知图形按照要求放大和缩小.

考点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的有关定理。

考核要求:理解并利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解决一些几何证明和几何计算.

注意:被判定平行的一边不可以作为条件中的对应线段成比例使用.

考点3: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考核要求:以相似三角形的概念为基础,抓住相似三角形的特征,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考点4: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及其应用。

考核要求:熟练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包括预备定理、三个判定定理、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并能较好地应用.

考点5:三角形的重心。

考核要求:知道重心的定义并初步应用.

考点6:向量的有关概念。

考点7:向量的加法、减法、实数与向量相乘、向量的线性运算。

考核要求:掌握实数与向量相乘、向量的线性运算。

考点8:锐角三角比(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概念,30度、45度、60度角的三角比值.

考点9: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

考核要求:(1)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意义;(2)会用锐角互余、锐角三角比和勾股定理等解直角三角形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尤其应当熟练运用特殊锐角的三角比的值解直角三角形.

考点10:函数以及函数的定义域、函数值等有关概念,函数的表示法,常值函数。

考核要求:(1)通过实例认识变量、自变量、因变量,知道函数以及函数的定义域、函数值等概念;(2)知道常值函数;(3)知道函数的表示方法,知道符号的意义.

考点11: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考核要求:(1)掌握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2)在求函数解析式中熟练运用待定系数法.

注意求函数解析式的步骤:一设、二代、三列、四还原.

考点12:画二次函数的图像。

考核要求:(1)知道函数图像的意义,会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描点法画函数图像;(2)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体会数形结合思想;(3)会画二次函数的大致图像.

考点13:二次函数的图像及其基本性质。

考核要求:(1)借助图像的直观、认识和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建立一次函数、二元一次方程、直线之间的联系;(2)会用配方法求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并说出二次函数的有关性质.

注意:(1)解题时要数形结合;(2)二次函数的平移要化成顶点式.

考点14:圆心角、弦、弦心距的概念。

考核要求:清楚地认识圆心角、弦、弦心距的概念,并会用这些概念作出正确的判断.

考点15: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

考核要求:认清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在理解有关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的定理及其推论的基础上,运用定理进行初步的几何计算和几何证明.

考点16:垂径定理及其推论。

垂径定理及其推论是圆这一板块中最重要的知识点之一.

考点17: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及其相应的数量关系。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从与之间的关系和交点的个数这两个侧面来反映.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中,常需要分类讨论求解.

考点18: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

考核要求:熟悉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如半径、边心距、中心角、外角和),并能熟练地运用正多边形的基本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在正多边形的计算中,常常利用正多边形的半径、边心距和边长的一半构成的直角三角形,将正多边形的计算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计算问题.

考点19:画正三、四、六边形.

考核要求:能用基本作图工具,正确作出正三、四、六边形.

考点20: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

考核要求:(1)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知道确定事件与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关系;(2)能区分简单生活事件中的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

考点2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事件的概率。

考核要求:(1)知道各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不同,能判断一些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事件的大小并排出大小顺序;(2)知道概率的含义和表示符号,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率和随机事件概率的取值范围;(3)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会根据大数次试验所得频率估计事件的概率.注意:(1)在给可能性的大小排序前可先用“一定发生”、“很有可能发生”、“可能发生”、“不太可能发生”、“一定不会发生”等词语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2)事件的概率是确定的常数,而概率是不确定的,可是近似值,与试验的次数的多少有关,只有当试验次数足够大时才能更精确.

考点22:等可能试验中事件的概率问题及概率计算。

本考点的考核要求是(1)理解等可能试验的概念,会用等可能试验中事件概率计算公式来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2)会用枚举法或画“树形图”方法求等可能事件的概率,会用区域面积之比解决简单的概率问题;(3)形成对概率的初步认识,了解机会与风险、规则公平性与决策合理性等简单概率问题.

在求解概率问题中要注意:(1)计算前要先确定是否为可能事件;(2)用枚举法或画“树形图”方法求等可能事件的概率过程中要将所有等可能情况考虑完整.

考点23:数据整理与统计图表。

本考点考核要求是:(1)知道数据整理分析的意义,知道普查和抽样调查这两种收集数据的方法及其区别;(2)结合有关代数、几何的内容,掌握用折线图、扇形图、条形图等整理数据的方法,并能通过图表获取有关信息.

考点24:统计的含义。

本考点的考核要求是:(1)知道统计的意义和一般研究过程;(2)认识个体、总体和样本的区别,了解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方法.

考点25: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

本考点的考核要是:(1)理解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2)掌握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注意:在计算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时要防止数据漏抄、重抄、错抄等错误现象,提高运算准确率.

考点26: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的概念和计算。

考核要求:(1)知道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的概念;(2)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并能用于解决简单的统计问题.

注意:当一组数据中出现极值时,中位数比平均数更能反映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2)求中位数之前必须先将数据排序.

考点27:频数、频率的意义,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率分布直方图。

考核要求:(1)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掌握频数、频率和总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式;(2)会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率分布直方图,并能用于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解题时要注意:频数、频率能反映每个对象出现的频繁程度,但也存在差别:在同一个问题中,频数反映的是对象出现频繁程度的绝对数据,所有频数之和是试验的总次数;频率反映的是对象频繁出现的相对数据,所有的频率之和是1.

考点28: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频数、频率的应用。

本考点的考核要是:(1)了解基本统计量(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方差、标准差、频数、频率)的意计算及其应用,并掌握其概念和计算方法;(2)正确理解样本数据的特征和数据的代表,能根据计算结果作出判断和预测;(3)能将多个图表结合起来,综合处理图表提供的数据,会利用各种统计量来进行推理和分析,研究解决有关的实际生活中问题,然后作出合理的解决.

初三数学知识点总结篇十四

平分弦的直径垂直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也相等。

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度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点在圆外。

点在圆上d=r。

点在圆内d。

定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三角形的外接圆:经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圆,外接圆的圆心是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外心。

相交d。

相切d=r。

相离dr。

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

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圆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这一点和圆心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三角形的内切圆:和三角形各边都相切的圆为它的内切圆,圆心是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为三角形的内心。

外离dr+r。

外切d=r+r。

相交r—r。

内切d=r—r。

内含d。

正多边形的中心:外接圆的圆心。

正多边形的半径:外接圆的半径。

正多边形的中心角:没边所对的圆心角。

正多边形的边心距:中心到一边的距离。

弧长。

扇形面积:

侧面积:

全面积。

第五章概率初步。

1、概率意义:在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a发生的频率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近,则常数p叫做事件a的概率。

2、用列举法求概率。

3、用频率去估计概率。

初三数学知识点总结篇十五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并且平方弦所对的两条弧;

平分弦的直径垂直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3、弧、弦、圆心角。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也相等。

4、圆周角。

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度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5、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点在圆外。

点在圆上d=r。

点在圆内d。

定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三角形的外接圆:经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圆,外接圆的圆心是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外心。

6、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相交d。

相切d=r。

相离dr。

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

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圆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这一点和圆心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三角形的内切圆:和三角形各边都相切的圆为它的内切圆,圆心是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为三角形的内心。

7、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外离dr+r。

外切d=r+r。

相交r—r。

内切d=r—r。

内含d。

8、正多边形和圆。

正多边形的中心:外接圆的圆心。

正多边形的半径:外接圆的半径。

正多边形的中心角:没边所对的圆心角。

正多边形的边心距:中心到一边的距离。

9、弧长和扇形面积。

弧长。

扇形面积:

10、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

侧面积:

全面积。

11、(附加)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

第五章概率初步。

1、概率意义:在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a发生的频率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近,则常数p叫做事件a的概率。

2、用列举法求概率。

3、用频率去估计概率。

初三数学知识点总结篇十六

1.因式分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注意:因式分解与乘法是相反的两个转化.

2.因式分解的方法:常用“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3.公因式的确定:系数的最大公约数?相同因式的最低次幂.

注意公式:a+b=b+a;a-b=-(b-a);(a-b)2=(b-a)2;(a-b)3=-(b-a)3.

4.因式分解的公式:

(1)平方差公式:a2-b2=(a+b)(a-b);。

(2)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a+b)2,a2-2ab+b2=(a-b)2.

5.因式分解的注意事项:

(1)选择因式分解方法的一般次序是:一提取、二公式、三分组、四十字;。

(2)使用因式分解公式时要特别注意公式中的字母都具有整体性;。

(3)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分解为止;。

(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每一个因式的首项符号为正;。

(5)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加以整理;。

(6)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相同因式写成乘方的形式.

6.因式分解的解题技巧:(1)换位整理,加括号或去括号整理;(2)提负号;(3)全变号;(4)换元;(5)配方;(6)把相同的式子看作整体;(7)灵活分组;(8)提取分数系数;(9)展开部分括号或全部括号;(10)拆项或补项.

7.完全平方式:能化为(m+n)2的多项式叫完全平方式;对于二次三项式x2+px+q,有“x2+px+q是完全平方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三数学知识点总结篇十七

学生已经学过整式与分式,知道用式子可以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解决与数量关系有关的问题还会遇到二次根式。二次根式 一章就来认识这种式子,探索它的性质,掌握它的运算。

在这一章,首先让学生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并掌握以下重要结论:

并运用它们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

二次根式的加减一节先安排二次根式加减的内容,再安排二次根式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内容。在本节中,注意类比整式运算的有关内容。例如,让学生比较二次根式的加减与整式的加减,又如,通过例题说明在二次根式的运算中,多项式乘法法则和乘法公式仍然适用。这些处理有助于学生掌握本节内容。

学生已经掌握了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时还会遇到一种新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一章就来认识这种方程,讨论这种方程的解法,并运用这种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2.2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一节介绍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三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1)在介绍配方法时,首先通过实际问题引出形如 的方程。这样的方程可以化为更为简单的形如 的方程,由平方根的概念,可以得到这个方程的解。进而举例说明如何解形如 的方程。然后举例说明一元二次方程可以化为形如 的方程,引出配方法。最后安排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在例题中,涉及二次项系数不是1的一元二次方程,也涉及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对于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学了公式法以后,学生对这个内容会有进一步的理解。

(2)在介绍公式法时,首先借助配方法讨论方程 的解法,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然后安排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在例题中,涉及有两个相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也涉及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由此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三种情况。

(3)在介绍因式分解法时,首先通过实际问题引出易于用因式分解法的一元二次方程,引出因式分解法。然后安排运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最后对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三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进行小结。

22.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一节安排了四个探究栏目,分别探究传播、成本下降率、面积、匀变速运动等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初三数学知识点总结篇十八

1、不等式: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不等式的解集:对于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任何一个适合这个不等式的未知数的值,都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

3、对于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它的所有解的集合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4、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5、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方法。

1、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2、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3、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1、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一般地,不等式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且不等式的两边都是整式,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1去分母2去括号3移项4合并同类项5将x项的系数化为1。

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它们所组成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3、求不等式组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组。

4、当任何数x都不能使不等式同时成立,我们就说这个不等式组无解或其解为空集。

5、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1.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

2.利用数轴求出这些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即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

初三数学知识点总结篇十九

1、概念: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点o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

旋转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面、旋转角。

2、旋转的性质:

(1)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2)两个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3)两个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3、中心对称: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对称或中心对称,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

这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关于中心的对称点。

4、中心对称的性质:

(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所连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而且被对称中心所平分。

(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

5、中心对称图形: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够与原来的图形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就是它的对称中心。

6、坐标系中的中心对称。

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的坐标符号相反,

即点p(x,y)关于原点o的对称点p(—x,—y)。

初三数学知识点总结篇二十

相似比:相似多边形对应边的比值。

2、相似三角形。

判定: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它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两个三角形相似;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两个三角形相似。

3相似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

相似三角形(多边形)的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相似三角形(多边形)的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4位似。

位似图形:两个多边形相似,而且对应顶点的连线相交于一点,对应边互相平行,这样的两个图形叫位似图形,相交的点叫位似中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