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当今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汇总(实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20:33:29 页码:7
当今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汇总(实用9篇)
2023-11-23 20:33:29    小编:ZTFB

总结是一种思维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认清问题的本质和内在联系。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可以帮助我们学习不同的写作风格和技巧。如果你正在写一份总结,以下是小编为你准备的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启发。

当今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汇总篇一

【关键字】食品安全。

监管问责体系建设。

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食品工业议程为第一大产业。根据有关资料显示,1993年至,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由3430亿元增至6000亿元,平均每年递增12%。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更是首破1亿元,远远超过汽车工业总产值9400亿元的水平。但是,我国接连不断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事件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时时令人提心吊胆。

由此可见,食品安全迟迟得不到解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处罚力度不够。以《食品卫生法》为例,对违反该法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不符合卫生要求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处以五千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吊销卫生许可证。食品卫生是食品安全最基本的要求,对违反卫生规定的当予以重罚。然而根据该法,在一般违法情况下,除了责令改正和警告之外,五千元以下的罚款落在执法机关的自由裁量范围之内,且不说罚款的上限太低,如此“可以”也为追究违法者的行政责任创造了迂回的空间,极有可能连区区五千元以下的罚款也不了了之。处罚力度不够易给其他企业建立一个负面典型,使各种食品安全问题更加猖獗。

其次,由于相关部门对食品安全生产的操作监管不力,使得中国食品行业严重违规、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的现象屡禁不止。中国的食品监管一直采取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方法。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各部门职责交叉,都可以执法,另一方面则出现模糊或真空地带,给不法厂商造成可乘之机。这样就出现了我国食品安全“都管但都管不好”的局面,也为一些部门全力寻租制造了借口。

再者,我国的问责机制不对,也不彻底。在双汇瘦肉精问题上,1.该问责的人不问责。非典时期,前卫生部长张文康下课了;三鹿奶粉事件,前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下课了;而双汇主管是农业部门,但农委却无人问责。

2、该牵头的不牵头。瘦肉精事件曝光之后,没有卫生部站出来负责调解综合。

3、该授权不授权。食品安全委员会仅仅讨论问题,制定政策,没有具体的处罚权力,形同虚设。

最后,中国食品安全的法律体系中存在着诸多弊端和问题,为不少问题食品的产生提供了生存空间。中国的食品安全法律条文规定得过于笼统,难以操作,并且这些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严重滞后,现有的一些食品安全的标准水平规定偏低,许多指标远远低于国际标准,而且很多重要的标准至今尚未制定出来,这就为那些不法厂商、企业违法生产超低标准、不合标准的食品提供了便利条件。

泱泱大国,竟然容不下一张平静的餐桌,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以至于引起群众的恐慌。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国家的手伸得太长,以至于忽视了最基本的问题。所幸的是,我国政府已经重视了这个问题。“食品安全是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一件大事”,__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要对食品安全问题大抓特抓。从上述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的几点分析中,我也对食品安全问题有了更有深度的思考,并且从中总结出了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完善统一全面的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1.由于订标工作缺乏有效的统一协调机制,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标准在实施中暴露出不少相互矛盾的问题,比如质量标准、检验检测标准或方法不同、含量限度要求不同等,这不仅让相关食品加工生产者颇为头疼,也使得政府部门在对不少食品的监管上陷入了尴尬境地。其次,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和发达国家及国际组织相比接轨程度不够,从而导致标准的可信度在国际上不高。将国内食品标准尽快与cac标准接轨,既可避免重复性工作,又可节省大量财力。2.加大对食品检测检验研究和应用的投入。在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管理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检测工作应当紧随标准的修订不断完善。检测工作作为食品原料、生产加工过程、运输以及市场销售等环节中内部自我监控和外度监督检查的重要手段,直接影响食品的质量和安全。随着食品中安全卫生指标限量值的逐步降低,对检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检验检测应向高技术化、速测化、便携化以及信息共享迈进。设置系统的食品检测机构并使之逐步社会化、建立科学的检测质量保证体系以及加强检测技术储备和人员储备是从总体上提高我国食品检测能力的重要举措。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的统一完整,将为我国大力开展的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和对食品安全一系列的监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加强食品流通领域的监管和惩治力度。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应由政府统一组织,全面落实市场巡查制度,严格实行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强化食品安全标识和包装管理,严格控制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和使用,并组织好高效低毒的食品添加剂的研制生产,坚决堵塞食品流通领域的监管漏洞。

三.问责制的完善。我国问责制还不够完善,因此食品安全问题发生后易造成多头监督、无人问责的尴尬局面。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1968年日本颁布了一部法律,叫《消费者基本法》,任何一个公民吃了有害食品,不告企业,先告政府。因为公民缺乏一些鉴别能力,而政府一旦监督不力就容易让不法厂商钻空子,因此首先应该追究政府的责任,然后政府连带责任给企业。在日本,这部法律颁布以后,地方政府下很大力气惩治食品安全问题。这等于把老百姓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转化成了政府的问责,政府必须兢兢业业地处理好食品安全。这样,一来可以防止政府监督不利、玩忽职守,二来防止事出后政府把责任推给企业。政府作为主要的责任承担者,就必须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地处理好这个事情。

四.在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过程中,应当首先抓紧组织修订《食品安全法》,作为食品安全领域的“母法”,其基本内容至少应当包括如下方面:(1)目的:综合促进和保障食品安全。(2)定义:明确“食品”、“食品安全”等名词的法律涵义。(3)食品安全监管范围:国家对食品安全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4)监管体制:以法律的形式提出我国食品安全基本监管框架和各方职能。(5)食品安全监管原则:确保人民身体健康,注重科学依据,控制和预防并重,公开、客观、公正等等。(6)社会其他各阶层的食品安全责任,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为主,还包括与食品相关的行业,食品行业协会以及消费者等。(7)应急处理。(8)标准检测,含市场准入。(9)安全风险评价。(10)信用体系。(11)食品安全信息网络。(12)宣传教育。(13)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的推动。(14)法律责任。强调监管主体的违法责任、做好与《刑法》的衔接,对违法食品生产经营者设置严厉罚则。

五.有效地借助于媒体和维权的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督,从侧面积极地帮助政府搞好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问题所暴露的体制问题和道德缺失,也向全社会发出了预警信号。在一个国家的文明框架中,道德和法律唇齿相依,缺一不可。单靠道德的力量是无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必须做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举,在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填补在执法过程中出现的法律空白和盲点,加大执法力度,使食品安全问题有法可依,同时为道德建设提供强而有力的法律保障。如此之下,食品安全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如今,各种监管部门先后出台了不同程度的治理措施,餐桌保卫战已经打响,至于结果,我们拭目以待。

当今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汇总篇二

中层执行力指中层管理者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领导决策的能力,即中层干部理解并组织实施上级领导布置任务、具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按质按量按时完成岗位任务的能力;学校中层执行层应定位于“把事做正确、把正确事做好”。

二、判断中层执行力的依据。

中层干部执行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组织战略的实施,执行力强的中层是贯通组织战略与师生的桥梁与纽带,而执行力弱的中层则是横在院校顶层与师生之间的一道屏障,直接影响着学校各项政策及方案的顺利执行与实施。判断高职院校中层执行力强弱有以下三方面的依据:(1)院校顶层设计的决策能否被顺利地执行。好的中层管理者不仅要正确理解组织决策,而且还要在执行过程中及时弥补方案的不足,确保决策及时顺利执行;而一个完善的方案往往也会在缺少执行力的中层手中失败;(2)决策层布置的任务和决策能否被正确地执行。好的中层不仅要确保领导决策的及时执行,而且要使执行过程保持在正常的轨道上,没有大的偏离,确保执行的有效。(3)决策层布置的任务和决策是否取得满意的成效。好的中层不仅要使决策得以及时、正确地执行,而且要密切关注执行效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甚至帮助修正决策,使任务得以圆满完成,取得预期的效果。

(一)重业务,轻行政。

高职院校人才汇集的特质决定了中层干部一般都是专业技术行政管理双肩挑的居多,许多中层管理人员都有较高的学历背景和专业技术职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视教育教学专业技术能力、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聘等倾向,对管理、协调、计划、控制等能力的关注度较弱,常常会导致产生“一流专家、三流管理”的局面。

(二)重服从,轻担当。

高职院校中层干部在行为实施过程中一般更强调服从、完成任务,但对于涉及多部门协作的任务,常常会出现“推诱扯皮、办事拖拉、虎头蛇尾、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状况,矛盾上交时有发生,处理问题原则性差,随意性强,困难面前点子不多,方法不当,甚至存在只种花不栽花怕得罪人的老好人思想,担当意识薄弱,影响执行力度。

(三)重管理,弱服务。

高职院校的中层执行力往往是在服务中体现出来的,学校是人文荟萃的乐园,往往点到为止更加实用,对师生要充分体现在服务中管理的思想。但在实际管理中,部分中层干部把自己当做领导,发号施令,具体工作不愿去做,甚至只热衷于发文件、开会布置工作,至于下属及师生的困难、期盼、完成的难度不闻不问,为师生服务的意识淡薄。

(四)重结果。

轻效果高职院校往往看重诸如教学任务是否完成、科研项目是否完成等结果性的内容,一旦任务完成便不再考虑其效果。考核中也是如此,某一项工作完成就得分,至于工作任务完成的效果及其后续性如何则较少列入考核范围。在这种状况下,中层干部也倾向强调结果,多以“完成”和“没完成”作为工作评判的分界点,甚至做表面文章,不干实事,降低工作标准和要求,对上忽悠领导对下敷衍教职工,而很少花时间去思考如何确保执行的效果,存在急功近利思想。

(一)严把入口,确保素质。

高职院校干部队伍是办学治校的中坚力量,在各项工作中担负着重要的领导、管理、组织和协调的职能,其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工作的开展和教育教学水平。因此,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科学用人机制的内在要求。要严格按照岗位设置方案,坚持考评结合,采取理论考试、能力考核、民主测评等,全面检测干部人选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道德情操、组织协调能力等,选拔学术水平、学术地位、管理能力相得益彰者进入管理队伍。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选人用人上要进一步强化优胜劣汰机制,打破“官本位”思想,加大创新工作动力,使干部队伍在“能上能下”的机制环境中永葆生机与活力。

(二)学习借鉴,提高能力。

充分发挥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加强中层干部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教育和业务培训,结合学校校情和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同时,注意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的有效对接。要坚持分类培养,可以参照“岗位,、“职级”、“职称”,或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等,明确不同层次人员的不同培训要求。例如,在年轻干部的教育培养中:(1)要加强政策、法规、业务等理论知识学习,可借助党校阵地,既进行思想政治理论培训、打牢理想信念的根基,又进行专题研讨、业务交流、听取报告等,帮助他们尽快提升业务水平;(2)要切实加强校情、师生思想动态的学习研究,增强工作情境把握,善于在实践中学习、锻炼,通过走进系部、部门,熟知校园热点、师生思想现状,进一步增加工作的预见性与准确性,帮助他们尽快提升工作胜任力;(3)要走出校门,学习借鉴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通过“人为我用”,少走弯路,提高工作效能,从而为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作风优良、学识丰富、业务熟练”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打好基础。

(三)明晰责任,加强控制。

针对中层干部,特别是新任干部工作缺少历练、工作无头绪,甚至缺乏组织纪律性或责任担当意识的状态,或者一些干部好大喜功、报喜不报忧、人浮于事、互相扯皮、机械执行等问题。(1)要不断创新中层干部管理模式,进一步明晰岗位责任,实行首问负责、责任追究、限时办结等制度,尽量避免多头管理、越级管理、推诿扯皮等管理病垢;(2)坚持以结果为导向,加强过程控制,完善监督体系,充分发挥监察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多环节监督控制,确保执行准确;(3)进一步发挥师生民主管理作用,把师生满意度作为中层执行力的评价依据之一,把执行效果作为真正实现执行监控与测评的制度化、动态化、多样化管理,从而形成标准化的管理体制,杜绝机械执行、趋利执行、应付执行等行为,切实提高对干部执行的约束力。

(四)善于沟通,确保效果。

中层干部在高职院校的作用主要是执行学校领导层的决策,做好学生、教职工与领导层之间的桥梁纽带,以及沟通、协调相关部门或群体之间的工作、利益关系等。在工作中,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执行力低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沟通不畅所引起。因此,作为中间力量,不仅要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传两件事,更应该在扮演领导参谋助手的角色中,在坚持原则的同时,注意工作的方式和方法。要强化大局观和整体观,摆正自身位置,加强横向和纵向沟通:正确处理好同事关系,不做老好人、讲江湖义气,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要在职责和职权范围内,严格执行好领导层的决策,并通过有效沟通把决策落到实处;要学会用人、善于用人,适当放权,充分激发下属的工作热情和动力,促进其成长,提高部门整体工作水平。

当今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汇总篇三

1.多面化的营销理念。

如今社会,人们越来越高的物质文化需求使得人们用钱来换得健康的生活理念越来越高涨。由此可见,将体育文化场所的需要与消费者的需要相互结合是十分必要的,这样既满足了消费者,又使得场馆得到合理利用,经济效益也由此提高。远在澳大利亚,就有一种体育场所,合理的设计营销理念,使消费者在几乎所有能走到的地方都可以获得食物,又可以看到赛事。这种从消费者需求出发的营销理念不仅没有造成场馆负担,还获得了超额利益。而在我国,这种多面化全方位的营销理念几乎没有,在多年前的世界性大学生运动会中,在赛事间隙,别说随处可得食物,当时甚至要排半个小时队买取,还不一定买得上,这种营销设计使得观众哗然一片。

2.开发运营人员专业化。

体育事业的公司管理应是由专业的工作团队打造的,应将体育事业的资金流动做到科学化预测和安排,做到准确的市场分析与投放,将体育项目的安排趋于合理化,尽量满足大众消费者的需求,将合理的运营策略加之以商业化的市场投放,使运营发展走向良性轨道;管理团队更应将先进的管理经验加以发扬,使场馆管理在人力资源的配置上达到完美,场馆建筑配置上达到维护与使用并行,创新出更加有利于未来市场动态的管理方案,加强管理的业务水平,使场馆的.资源利用率达到最大化,向许多西方的优良管理模式看齐,使引进的专业化管理团队为体育事业抹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3.对城市体育文化馆的人力资源加以开发。

人力资源这部分项目在经营体育场馆中的位置举足轻重。如今的世界经济发展趋于全球化,在这个历史性的发展中,世界的竞争核心是以人为本,是人才的竞争,因此,若想良好地发展城市体育文化场所,那么事业单位务必将人力资源这一有待发掘的项目作为首要任务重视起来。为了响应现今社会中“请进来,送出去”的前沿理念,体育文化场馆也应跟着时代的步伐进行转型,使经济化模式与世界接轨,培养管理能力与市场运作眼光兼备的综合竞争型的人才。

二、总结。

不可否认,我国现今的公共体育文化场所运营模式确实存在不小的问题,因此我们应积极解决,深刻贯彻资产运营与市场走向相契合的理念;合力引进管理团队对资产进行评估和投放;摒弃陈旧的运营方式打造更高效的管理模式;积极加强体育行业经济发展的政策,规范市场运营的准则;这才是为人民服务、为体育事业求发展博利益的正确之举。

当今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汇总篇四

【论文摘要】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的良好运营离不开良好的财务管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涉及领域广泛,产品丰富,经营机制灵活,投资少、见效快,其对环境的应变能力较强,展现出了较强的生命力,我国的中小企业已超过1000万家,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0%,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60%,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对于如何加强企业财务管理这个问题,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并未足够重视,从而使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本文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成因;对策。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融资贷款困难,资金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绝大多数是是合伙投资,注册资本较少,资本实力有限,其中的资金很多是业主家庭自己积累的财富,这导致企业的资金规模太小。而现实中的很多中小企业长期处于成长发展期,对于资金的需求量非常大,因此资金的短缺必然会严重影响其发展。而处在这一阶段的中小企业技术水平落后,经营业绩不太稳定,在财务制度上存在不健全的因素,比如说信息披露制度达不到公开透明,因此融资困难。另外由于企业规模不大,可抵押资产不多,因此使得资金担保方面的难度加大。同时,在我国,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而普遍的金融机构对于中小型企业的贷款并没有优惠政策,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中小企业贷款的难度。

2.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

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但许多将利润最大化看作唯一的目标,其经营活动绝大多数属于短期行为,追求短期利润,希望尽快的回收投资,而对于长远利润的追求缺乏规划,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也缺乏完善的战略目标。中小企业的管理能力相对缺乏,过度负债的经营是这些企业的通病,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经营成本就会更大,财务压力也随之加剧,在这种支付能力日渐脆弱的情况下,企业往往形成恶性循环,加大投资,而这种投资必然很盲目,投资方向出现较大失误,造成很多企业最后走向了破产。

3.财务分析不科学。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财务分析,企业的经营结果必须进行有效分析,才能找出问题所在,对症下药,使得企业能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而中小企业的财务报表缺乏真实性和准确性,因为其初衷一般都是为了应付税检,其财务分析的方法也并不科学,常常流于形式,因此无法财务分析的科学作用。

4.财务控制力差,抗风险能力差。

许多中小企业对于成本费用控制不力,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缺乏对原材料、半成品、固定资产的管理,成本浪费非常严重。另外在原材料料采购等方面缺少预算控制,增加消耗。而人员利用率低所导致的人力资源浪费,也导致了人力成本的大大增加。生产成本的提高不利于企业产品的定价,长此以往,导致市场份额的减小,市场占有率下降,在经济不景气的市场条件下难以赢得促销的主动权,而成本过高的诸多连锁反应必然导致企业经营陷入困境,渐渐将企业推向了破产的边缘。

5.企业管理人员思想观念落后,财务人员业务水平低下。

中小企业中绝大多数是私营性质,因此企业管理者的能力和管理素质较低,管理思想落后。财务管理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的良好运营离不开良好的财务管理。但很多中小企业管理者由于缺乏科学的财务观念,并没有使财务管理发挥其相应的作用的地位。可以说,许多中小企业的投资者就是其经营者,集权现象严重,采用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这种不科学的管理模式势必造成财务管理混乱,给企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另外,许多中小企业的财务人员的资本增值意识薄弱,经营活动中偏重于用现金交易,提早支取,延后结算,造成资金的闲置和浪费,损失利息收入和投资收入;二是应收账款周转缓慢,同时大多企业为了争取客户,采用赊账方式,但在催收措施上不力,导致怀坏账。三是资金监管不力使得资金闲置风吹雨淋,无人问津,资金周转率大大低,企业的获利能力逐渐减弱。

二、解决中小企业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我国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内外因皆有的,外部来讲,宏观经济环境不利于企业发展,自身的财务措施不到位更加剧了这些问题,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从内部和外部同时着手,采取多方面的改进措施。而其中更重要的是企业自身内部管理体制及方式的改革和完善。其对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资金是一个企业的命脉,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尤其对于资金比较缺少的中小企业来说,更应该给予一定的支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可以对中小企业放宽贷款条件以及一定方面的金融支持。加快发展风险投资,拓宽直接融资渠道,鼓励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上市,借鉴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开辟二板市场,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投入。(2)国家应支持在地方建立担保机构,建立多层次担保体系。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可由城市、省、国家三级机构组成。其业务由担保与再担保两部分构成;担保主要以地市为基础,再担保主要以省为基础完善信用方面的系统支持。(3)中小企业自身也必须提高技术水平,提高效益,同时建立健全财务体制,从而能够尽可能完成融资。

2.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目标。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财务管理,而目标是财务管理的基础,只有有了正确的目标,才可以向着这个目标不断迈进,对于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目标,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1)中小企业需协调好企业经营活动的各种关系,处理好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只有实施好长期战略,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经营和发展。(2)中小企业需减少盲目投资和无效投资,在投资之前要实事求是的做好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必须配合调查分析市场情况,再确定投资产品的可能产销情况。(3)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特别是有效的财务管理,必须要有完整的财务资料,以帮助管理者分析过去和预测未来,使管理者看得远一点,以增强其风险意识。

3.建立科学规范的财务分析机制。

企业管理中必须有规范的财务分析机制,对于中小企业来讲,应尤为重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建立。(1)对报表中的各项数据采用比较分析法进行前期和后期的对比分析,发现其中的差距并进行原因分析,从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效益,(2)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需采用比率分析法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通过多方位的比较,发现自身企业与行业中的先进企业和水平的差距,不断修正自身的经营模式,最终提升经营效益。(3)补充分析企业的发展变化趋势,可以采用趋势分析方法,只有把握好了企业和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才可以把握最正确的方向。

4.控制成本费用。

企业要想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成本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因此控制成本也就成为了提高经营利益的一个必要方式,成本包括多个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法中尝试:(1)降低购买成本。市场价格是不断波动的,因此业务人员必须充分了解进货渠道,货比三家,在这种情况下进行采购才能做出最优选择,降低购买成本。(2)改进技术是降低成本的核心。必须重视技术改进的机会,通过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3)加强日常资金管理,协调好资金的流动性、安全性与效益性的关系,尽可能使企业资金投放少、回收快、保持良性循环。

5.改变落后的财务管理观念,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1)在上岗资格方面,在招聘财务人员的方法上,要严格遵守《会计法》规定的人员上岗资格。(2)在培训方面,应对财务管理人员经常进行在职培训,从而使他们能够接受最先进的管理理念,更新观念,提升自身管理素质,提高自身业务水平。(3)规范财务人员的行为,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人员管理体制,采用激励措施提高财务人员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定期进行业务考核,竞争上岗。(4)法律方面,要强化中小企业法人法律意识,加强企业负责人对财务工作的领导。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避免财务人员违法行为的发生,还有利于财务人员依法提供完整的财务信息。

当今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汇总篇五

论文摘要: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90年代末开始的大学扩招造成大学生毕业过剩,就业压力增大;今年的金融危机更使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本文从多个方面对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以求让大学生们认清当前社会形势,从而更好的解决就业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形式。

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原因、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1.经济原因。

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社会金融海啸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连锁性破产,引发了金融行业的裁员风潮。金融危机渗透到实体经济领域,会对整个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就中国而言,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行业性的冲击不可避免,尽管由于资本市场“防火墙”的存在而在程度上有所减缓。此外,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就业会受到最为明显的冲击。如果这个过程继续影响到经济增长,这对就业增长将是一个非常不利的信息。

2.社会原因。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大家都知道,大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也岗位数量多的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增大。

当今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汇总篇六

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状况令人担忧:剧毒、农药、兽药的大量使用;添加剂的误用、滥用;各种工业、环境污染物的存在;有害元素、微生物和各种病原体的污染;有害生物和疫病多次发现;生物技术和食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带来的可能的负面效应;周边国家疫情的频繁发生;国内外仍流动的增加新疾病的出现和原已消灭的疾病的死灰复燃等,食品安全问题似有愈演愈烈之势[1]。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问题食品的涉及面越来越广,问题食品已从过去的粮油肉禽蛋菜豆制品、水产品等传统主副食品,扩展到水果、酒类、南北干货、奶制品、炒货食品等呈立体式、全方位态势。二是食品的危害程度越来越深,已从食品外部的卫生危害走向了食品内部的安全危害。过去只注意食品细菌总数,现在是深入食品内部农药、化肥、化学品残留。三是制毒制劣手段越来越多样、越来越深入,手法越来越隐蔽,从食品外部走向食品内部,从物理的走向化学的[2]。从曝光的有毒有害食品看,其制毒制假花样翻新、五花八门。

2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因素。

2.1国民的食品营养卫生知识贫乏。

我国人民的食品营养卫生知识大都是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而形成的,人们对人自身、生物及微生物世界几乎没有什么了解。多数人并不懂得在日常生活中该吃什么和怎么吃才是安全的,居民对食品安全的认识水平还不高人们对食品安全认识的有限性,给不安全食品的市场需求带来机会;同时,一旦出现不客观的舆论宣传,就会加剧人们对食品不安全的恐慌。

2.2主要的微生物及寄生虫污染。

微生物危害是目前食品安全最大的危害,也是食源性疾病的最大祸根。食品在生产、包装、运输过程中受到污染或用病畜、病禽制成的食品,导致大量的细菌、霉菌、寄生虫滋生,造成食物中毒。其中细菌性污染,一直是涉及面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污染,目前大部分的食品安全问题都是由致病性细菌引起的,如常见的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肉毒杆菌及致病性大肠杆菌和单增李斯特菌等。真菌毒素污染。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其产生的毒素致病性强,随时都有可能污染食品,如常见的霉变花生、大豆、谷物等易检出黄曲霉毒素b1[3]。

2.3工业污染造成的环境恶化对食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随着近些年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工业污染、环境的恶化是影响食品安全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水源污染造成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海域污染直接影响海产品的卫生质量,土壤污染造成农作物成为有害物质的富集体[4]。近年来频频发生二恶英污染的问题,正是由于焚烧垃圾而造成的,而二恶英是环境检测中很重要的一级致癌物质。

2.4农药及其他化学物质污染。

2.4.1农业种植业超标使用化肥、农药。

在市场经济下,广大农民在利益的驱使下有相当一部分片面追求高产。为了达到高产追逐利益,很多农民盲目使用农药、化肥,导致化肥、农药用量严重超标。由于农民长期用惯了杀伤力强、高毒性的农药,见效显著,所以近年来高毒高残留农药用量呈直线增加,增长比例严重失调。正所谓庄稼一枝“花”,全靠“药”当家。据统计,我国目前受污染的农田面积达933万亩,32.8%的蔬菜种植户在叶菜上用过有机磷农药[5]。然而,由于受技术和经济成本的影响,大部分农民都没有对其所生产的农产品进行相应的安全处理,这些最终导致了农产品的严重污染。因农药残留食物而引起的中毒事件在食物中毒事件总数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有的地方虽没有大范围的急性药物中毒事件,但药物残留过高的情况普遍存在,主要农产品的农药残留超标率高达20%。

2.4.2其他化学物质污染。

化学物质污染对食品安全的潜在威胁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怀疑对人类健康有直接影响的化学物质约有200多种,这些物质进入人体后能够影响和扰乱生物体的内分泌系统,并将干扰生物体原来的平衡分泌机制,又称为环境激素。这些物质在体内累积数年而难以排出体外,当到一定数量时,就会导致人体组织发生病变[6]。近年来,世界各大洲均有这些化学物质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的爆发,有关食品质量、食品安全的问题已经引起世界性的恐慌,同时也日渐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

2.5兽药及饲料添加剂造成的动物性食品污染。

畜牧和水产养殖业滥用激素、抗生素在畜牧和水产品养殖业领域,为了提高产量,缩短产品的成熟期,因而滥用激素、抗生素类饲料。据了解,我国抗生素一半用于临床,一半用于畜牧养殖业,专家推算中国每年生产抗生素原料大约21万吨,其中有9.7万吨抗生素用于畜牧养殖业,占年总产量的46.1%[7]。滥用抗生素、激素饲料或者药物,一方面大大降低了产品的口感及其内在品质,从而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另一方面,更为严重的是,一些明文禁止使用的抗生素、激素的滥用,使其大量残留富集在产品上进而对人体产生了重大危害。近年来,食品安全领域不断爆出食品添加三聚氰胺事件、以及双汇产品瘦肉精事件、畜牧水产领域大量使用抗生素事件等,滥用抗生素、激素引发水产品信任危机。

2.6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过程中的污染严重。

2.6.1制造食品的过程中使用劣质原料,添加有毒物质。

食品行业竞争较为激烈。当前,许多不法商人为了占有市场份额,在食品生产、加工中使用劣质原料质量,甚至添加有毒物质,给食品安全造成极大隐患。如:用已霉变(含黄曲霉毒素)的大米加工米制品;使用病死畜、禽加工熟肉制品;早餐摊点使用“地沟油”加工油炸食品等。

2.6.2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及滥用非食品加工用添加物。

国家有关部门认定了可供食品加工用的添加剂品种及其用量和在产品中的残留限量,超量使用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但据调查显示,曾有商家为使馒头、包子增白使用二氧化硫;在面粉中超限量添加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在腌菜中超标量多倍使用苯甲酸;在饮料中成倍超标使用的化学合成甜味剂;为使大米、饼干增亮用矿物油等。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已成为食品行业的通病[8]。

2.6.3食品储运销售过程中存在安全问题。

目前在食品安全的保障体系中,流通领域是个薄弱的环节,食品在运输、销售等环节中可能会污染有毒有害物质。仓储、储运、货柜达不到标准,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卫生习惯差,致使许多出厂合格的产品,在流通环节变成不合格的,甚至成为腐烂变质的食品。

2.7转基因食品潜在的危险。

生物技术和重组dna技术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解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的关键性技术,因此得到了广泛应用和长足发展。目前,全球已有十多个国家种植转基因作物,主要是大豆、玉米、棉花、油菜、马铃薯。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已成为国内外专家研究的焦点。研究认为,基因可能通过食物链在不同物种之间转移,基因工程食品有时不可避免地给公众健康带来危害已成为事实[9]。转基因生物在遗传及技术学上的不稳定性带来的潜在危害不可忽视,转基因食品给食品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

2.8容器和包装材料不合格。

食品的包装是防止微生物污染的重要方法。各种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和食品用工具、设备直接或间接接触食品,可能在食品生产加工、贮藏、运输和经营过程中造成食品污染。新的食品包装材料也给食品安全带来了疑问。

2.9管理缺陷,现行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自身管理水平仍然偏低,我国现已颁布的法律法规对伪劣有害食品的产销者还未形成威慑力,现行的法律体系缺少系统性和完整性,条款笼统,操作性不强。同时食品法律法规的处罚较轻,企业违法后付出的代价较低[10]。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中多头执法,管理的条件、手段和经费还不能完全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影响监管效果。

三、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对策。

3.1提高对食品安全的全民认识。

大力提高全社会对食品安全重要性和食品安全问题给人民造成严重危害的认识,对食品行业的企业管理者、经营者和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教育和培训。重视全民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使消费者成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参与者[11]。把食品安全问题作为保障人民健康、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保证社会稳定的大事来做。

3.2发展和完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世界各国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的根本保证。针对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现状,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尽快建立和完善多层次、高效率的法律法规体系,以适应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水平的需要。加强食品安全法律建设和法制管理,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等多层式法律体系。纠正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不规范、不够严密的缺陷,加速建立符合国际食品法典原则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大推行食品安全管理的食品安全有效控制体系的力度。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政策支持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和管理体制。加强现有法律法规的惩罚力度,实施对食品安全的有效保护。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应急反应机制和食品召回制度,逐步建立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和重大事故应急反应联动网络平台,加强应急指挥决策体系建设[12]。

3.3健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改善检测设备,提高检测能力。

健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尽快弥补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不规范、不够严密的缺陷,加速建立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并参照《国际食品法典》,从食品安全的全程监控着手,把标准和规程落实在食品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完善食品质量标准体系,及时清理和修订过时的农业标准,抓紧制定急需的食品质量标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加快与国际标准接轨。加快认证体系建设。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工作纳入法制轨道,明确各类认证的法律地位,理顺相互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行gmp(良好农业规范)、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改善检测设备。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引进和研制先进的检测设备,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在检验检疫硬件方面的差距;提高检测能力。尽快建立独立的、公正的、权威的食品安全公共实验室,为食品安全管理提供科学的、严谨的技术支撑。要提高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水平,重点在关键检测技术、危险性评估技术、关键控制技术和食品安全标准等方面组织科技攻关研究。

3.4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预警预报机制。

根据我国目前食品安全的严峻现势,政府应通过建立快速高效的预警预报体系,以确保局势得到控制。一是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通过启动食品安全风险评价体系建设工作,就风险评估技术及有关数据资料与发达国家加强交流,及时获取来自其他国家的危险性评价资料。并就我国一些具有特色的食品加工技术、影响因素开展前瞻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价,以便对可能出现的食品安全事故做出及时有效的预报和处置。二是建立统一协调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通过建立统一协调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逐步形成统一、科学的食品安全信息评估和预警预报指标体系,及时研究分析食品安全形势,对食品安全事故和隐患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整治、早解决,把突发的、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降到最小,以全面提升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效率[13]。

3.5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吸纳国际先进的食品安全管理经验。

我国已加入wto,食品的安全管理与国际接轨势在必行,必须按照国际先进标准组织生产。结合我国的国情,借鉴aoac、cac、fao、iso、who等先进标准,开展标准技术创新研究,为保证食品安全和为政府部门制定符合我国利益的进出口监督检验策略和措施提供技术支撑。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事关人民健康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应高度重视,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来保障食品安全,促进食品安全水平的全面提高,进而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2]张远.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分析及其对策[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5(9).

[4]parkinsondiseaseanddiffuselewybodydisease[j].archivesneurology,2003,60(5):722-725.[4]郝记明,马丽艳,李景明.食品安全问题及其控制食品安全的措施[j].食品与发酵科学,2004(2).

[7]kannanr,sahald,-artemisininadductsarecrucialmediatorsoftheabilityofartemisinintoinhibitheinepolymerization[j].chembiol,2002,9(3):321~332.

[10]张星联.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食品科技,2001.3。

[13]吴澎,王明林.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国食物与安全,2004(4):17~18.

当今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汇总篇七

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状况令人担忧:剧毒、农药、兽药的大量使用;添加剂的误用、滥用;各种工业、环境污染物的存在;有害元素、微生物和各种病原体的污染;有害生物和疫病多次发现;生物技术和食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带来的可能的负面效应;周边国家疫情的频繁发生;国内外仍流动的增加新疾病的出现和原已消灭的疾病的死灰复燃等,食品安全问题似有愈演愈烈之势[1]。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问题食品的涉及面越来越广,问题食品已从过去的粮油肉禽蛋菜豆制品、水产品等传统主副食品,扩展到水果、酒类、南北干货、奶制品、炒货食品等呈立体式、全方位态势。二是食品的危害程度越来越深,已从食品外部的卫生危害走向了食品内部的安全危害。过去只注意食品细菌总数,现在是深入食品内部农药、化肥、化学品残留。三是制毒制劣手段越来越多样、越来越深入,手法越来越隐蔽,从食品外部走向食品内部,从物理的走向化学的[2]。从曝光的有毒有害食品看,其制毒制假花样翻新、五花八门。

2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因素。

2.1国民的食品营养卫生知识贫乏。

我国人民的食品营养卫生知识大都是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而形成的,人们对人自身、生物及微生物世界几乎没有什么了解。多数人并不懂得在日常生活中该吃什么和怎么吃才是安全的,居民对食品安全的认识水平还不高人们对食品安全认识的有限性,给不安全食品的市场需求带来机会;同时,一旦出现不客观的舆论宣传,就会加剧人们对食品不安全的恐慌。

2.2主要的微生物及寄生虫污染。

微生物危害是目前食品安全最大的危害,也是食源性疾病的最大祸根。食品在生产、包装、运输过程中受到污染或用病畜、病禽制成的食品,导致大量的细菌、霉菌、寄生虫滋生,造成食物中毒。其中细菌性污染,一直是涉及面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污染,目前大部分的食品安全问题都是由致病性细菌引起的,如常见的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肉毒杆菌及致病性大肠杆菌和单增李斯特菌等。真菌毒素污染。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其产生的毒素致病性强,随时都有可能污染食品,如常见的霉变花生、大豆、谷物等易检出黄曲霉毒素b1[3]。

2.3工业污染造成的环境恶化对食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随着近些年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工业污染、环境的恶化是影响食品安全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水源污染造成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海域污染直接影响海产品的卫生质量,土壤污染造成农作物成为有害物质的富集体[4]。近年来频频发生二恶英污染的问题,正是由于焚烧垃圾而造成的,而二恶英是环境检测中很重要的一级致癌物质。

2.4农药及其他化学物质污染。

2.4.1农业种植业超标使用化肥、农药。

在市场经济下,广大农民在利益的驱使下有相当一部分片面追求高产。为了达到高产追逐利益,很多农民盲目使用农药、化肥,导致化肥、农药用量严重超标。由于农民长期用惯了杀伤力强、高毒性的农药,见效显著,所以近年来高毒高残留农药用量呈直线增加,增长比例严重失调。正所谓庄稼一枝“花”,全靠“药”当家。据统计,我国目前受污染的农田面积达933万亩,32.8%的蔬菜种植户在叶菜上用过有机磷农药[5]。然而,由于受技术和经济成本的影响,大部分农民都没有对其所生产的农产品进行相应的安全处理,这些最终导致了农产品的严重污染。因农药残留食物而引起的中毒事件在食物中毒事件总数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有的地方虽没有大范围的急性药物中毒事件,但药物残留过高的情况普遍存在,主要农产品的农药残留超标率高达20%。

2.4.2其他化学物质污染。

化学物质污染对食品安全的潜在威胁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怀疑对人类健康有直接影响的化学物质约有200多种,这些物质进入人体后能够影响和扰乱生物体的内分泌系统,并将干扰生物体原来的平衡分泌机制,又称为环境激素。这些物质在体内累积数年而难以排出体外,当到一定数量时,就会导致人体组织发生病变[6]。近年来,世界各大洲均有这些化学物质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的爆发,有关食品质量、食品安全的问题已经引起世界性的恐慌,同时也日渐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

2.5兽药及饲料添加剂造成的动物性食品污染。

畜牧和水产养殖业滥用激素、抗生素在畜牧和水产品养殖业领域,为了提高产量,缩短产品的成熟期,因而滥用激素、抗生素类饲料。据了解,我国抗生素一半用于临床,一半用于畜牧养殖业,专家推算中国每年生产抗生素原料大约21万吨,其中有9.7万吨抗生素用于畜牧养殖业,占年总产量的46.1%[7]。滥用抗生素、激素饲料或者药物,一方面大大降低了产品的口感及其内在品质,从而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另一方面,更为严重的是,一些明文禁止使用的抗生素、激素的滥用,使其大量残留富集在产品上进而对人体产生了重大危害。近年来,食品安全领域不断爆出食品添加三聚氰胺事件、以及双汇产品瘦肉精事件、畜牧水产领域大量使用抗生素事件等,滥用抗生素、激素引发水产品信任危机。

2.6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过程中的污染严重。

2.6.1制造食品的过程中使用劣质原料,添加有毒物质。

食品行业竞争较为激烈。当前,许多不法商人为了占有市场份额,在食品生产、加工中使用劣质原料质量,甚至添加有毒物质,给食品安全造成极大隐患。如:用已霉变(含黄曲霉毒素)的大米加工米制品;使用病死畜、禽加工熟肉制品;早餐摊点使用“地沟油”加工油炸食品等。

2.6.2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及滥用非食品加工用添加物。

国家有关部门认定了可供食品加工用的添加剂品种及其用量和在产品中的残留限量,超量使用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但据调查显示,曾有商家为使馒头、包子增白使用二氧化硫;在面粉中超限量添加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在腌菜中超标量多倍使用苯甲酸;在饮料中成倍超标使用的化学合成甜味剂;为使大米、饼干增亮用矿物油等。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已成为食品行业的通病[8]。

2.6.3食品储运销售过程中存在安全问题。

目前在食品安全的保障体系中,流通领域是个薄弱的环节,食品在运输、销售等环节中可能会污染有毒有害物质。仓储、储运、货柜达不到标准,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卫生习惯差,致使许多出厂合格的产品,在流通环节变成不合格的,甚至成为腐烂变质的食品。

2.7转基因食品潜在的危险。

生物技术和重组dna技术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解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的关键性技术,因此得到了广泛应用和长足发展。目前,全球已有十多个国家种植转基因作物,主要是大豆、玉米、棉花、油菜、马铃薯。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已成为国内外专家研究的焦点。研究认为,基因可能通过食物链在不同物种之间转移,基因工程食品有时不可避免地给公众健康带来危害已成为事实[9]。转基因生物在遗传及技术学上的不稳定性带来的潜在危害不可忽视,转基因食品给食品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

2.8容器和包装材料不合格。

食品的包装是防止微生物污染的重要方法。各种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和食品用工具、设备直接或间接接触食品,可能在食品生产加工、贮藏、运输和经营过程中造成食品污染。新的食品包装材料也给食品安全带来了疑问。

2.9管理缺陷,现行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自身管理水平仍然偏低,我国现已颁布的法律法规对伪劣有害食品的产销者还未形成威慑力,现行的法律体系缺少系统性和完整性,条款笼统,操作性不强。同时食品法律法规的处罚较轻,企业违法后付出的代价较低[10]。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中多头执法,管理的条件、手段和经费还不能完全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影响监管效果。

三、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对策。

3.1提高对食品安全的全民认识。

大力提高全社会对食品安全重要性和食品安全问题给人民造成严重危害的认识,对食品行业的企业管理者、经营者和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教育和培训。重视全民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使消费者成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参与者[11]。把食品安全问题作为保障人民健康、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保证社会稳定的大事来做。

3.2发展和完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世界各国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的根本保证。针对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现状,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尽快建立和完善多层次、高效率的法律法规体系,以适应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水平的需要。加强食品安全法律建设和法制管理,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等多层式法律体系。纠正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不规范、不够严密的缺陷,加速建立符合国际食品法典原则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大推行食品安全管理的食品安全有效控制体系的力度。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政策支持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和管理体制。加强现有法律法规的惩罚力度,实施对食品安全的有效保护。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应急反应机制和食品召回制度,逐步建立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和重大事故应急反应联动网络平台,加强应急指挥决策体系建设[12]。

3.3健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改善检测设备,提高检测能力。

健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尽快弥补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不规范、不够严密的缺陷,加速建立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并参照《国际食品法典》,从食品安全的全程监控着手,把标准和规程落实在食品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完善食品质量标准体系,及时清理和修订过时的农业标准,抓紧制定急需的食品质量标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加快与国际标准接轨。加快认证体系建设。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工作纳入法制轨道,明确各类认证的法律地位,理顺相互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行gmp(良好农业规范)、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改善检测设备。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引进和研制先进的检测设备,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在检验检疫硬件方面的差距;提高检测能力。尽快建立独立的、公正的、权威的食品安全公共实验室,为食品安全管理提供科学的、严谨的技术支撑。要提高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水平,重点在关键检测技术、危险性评估技术、关键控制技术和食品安全标准等方面组织科技攻关研究。

3.4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预警预报机制。

根据我国目前食品安全的严峻现势,政府应通过建立快速高效的预警预报体系,以确保局势得到控制。一是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通过启动食品安全风险评价体系建设工作,就风险评估技术及有关数据资料与发达国家加强交流,及时获取来自其他国家的危险性评价资料。并就我国一些具有特色的食品加工技术、影响因素开展前瞻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价,以便对可能出现的食品安全事故做出及时有效的预报和处置。二是建立统一协调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通过建立统一协调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逐步形成统一、科学的食品安全信息评估和预警预报指标体系,及时研究分析食品安全形势,对食品安全事故和隐患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整治、早解决,把突发的、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降到最小,以全面提升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效率[13]。

3.5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吸纳国际先进的食品安全管理经验。

我国已加入wto,食品的安全管理与国际接轨势在必行,必须按照国际先进标准组织生产。结合我国的国情,借鉴aoac、cac、fao、iso、who等先进标准,开展标准技术创新研究,为保证食品安全和为政府部门制定符合我国利益的进出口监督检验策略和措施提供技术支撑。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事关人民健康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应高度重视,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来保障食品安全,促进食品安全水平的全面提高,进而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2]张远.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分析及其对策[j].中国食物与营养,(9).

[4]parkinsondiseaseanddiffuselewybodydisease[j].archivesneurology,,60(5):722-725.[4]郝记明,马丽艳,李景明.食品安全问题及其控制食品安全的措施[j].食品与发酵科学,2004(2).

[7]kannanr,sahald,-artemisininadductsarecrucialmediatorsoftheabilityofartemisinintoinhibitheinepolymerization[j].chembiol,,9(3):321~332.

[10]张星联.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食品科技,.3。

[13]吴澎,王明林.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国食物与安全,2004(4):17~18.

当今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汇总篇八

现在开展落实“阳光体育运动”已经有好几个年头了,通过调查发现,有的学校并没有真正领会“阳光体育运动”的精髓,仍是以前的传统和体育锻炼(体育课的素质练习、各类运动会比赛)。“阳光体育运动”要求学校教育要贯彻“一切为了学生,健康第一”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切实加强体育工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运动的快乐,从而丰富校园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针对这一要求的系列体育活动则较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红寺堡(一中、二中、三中、四中、回中)2.研究方法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研究。(1)文献资料法通过电脑搜索文献、查阅相关资料、翻看有关书籍等途径收集信息,为本次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2)问卷调查法通过查阅、搜集,最终整理出吴忠市红寺堡区初中“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现状的调查问卷。此次调查问卷共发出300份,每所学校60份,最终收回有效问卷为290份,回收率为96.6%,这将成为我们研究的事实依据。(3)数理统计法通过对调查问卷数据的整理分析,可以获得“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前后的变化趋势,最终得到的统计值就是这次评价结果。

二、“阳光体育运动”在吴忠市红寺堡区各初中的开展现状。

首先从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这个概念的认知程度进行了调查。由调查结果可知,红寺堡区各初中对“阳光体育运动”宣传不到位,有0.7%的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没有任何认知,它意味着这些学生压根不知道“阳光体育运动”这个名字。在调查中也有63.7%的学生只是听说过“阳光体育运动”这个名字,而不知道它具体是怎么回事,说明对“阳光体育运动”这个知识概念的宣传普及还不到位。据调查,只有36%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对他们是有必要的,而有23%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没有必要。由此可见,我们要认真贯彻“一切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激发学生有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锤炼学生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格,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发展。从表3中我们看到44%的学生没有时间去参加体育锻炼,课业负担加重,从而导致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参加体育锻炼。有13.7%的学生没有兴趣,有42.3%是因为没有适合的场地。数据发现现在制约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更多的'是外因。

结论。

红寺堡区各中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以来,在大多数学校得到了基本落实,但是由于场地器材的不足,体育经费不足,加之学生学业压力大、没有过多的时间等因素影响,并未真正达到《阳光体育运动》中提出的有关目标和要求。

四、对策。

1.提高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知度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阳光体育运动”。其次,要把“阳光体育运动”作为一个长期持久的工作来抓,不能走形式,应付检查,在学校日常工作教育中要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对体育教师队伍的培训和考核管理,促进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提高专业素养,积极参加教研,取人之长、补己之短。3.以社团活动带动课外体育活动首先,体育教师为导师,建立社团供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社团:其次,每周三下午第六、七节课为社团的活动课,导师组织指导:最后,改变学生课外活动时间被占用的情况,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

参考文献:

当今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汇总篇九

当代大学生在伦理道德观念价值观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因而关注大学生伦理道德观念的变化,并探索行之有效的引导和教育方法,以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笔者将联系身边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经济成分、利益关系以及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加上网络的迅速普及使得当代大学生的伦理道德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因而关注大学生伦理道德观念的变化,并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以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笔者将联系身边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

一、大学生伦理道德观念缺失的表现。

伦理道德是人们处理相互关系所应遵循的道理或准则,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基本、最普遍的问题。在把握伦理学理论的基础之上,审视和分析当代大学生中出现的伦理道德问题,是高校德育教育必须关注的重要领域。

(一)诚信观念薄弱,责任意识淡化。

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整个社会都出现了“诚信危机”。这种“诚信危机”在高校主要表现为诚信意识与行为失衡、“失信”行为多样化。具体表现为:舞弊行为严重、恶意拖欠学费、制造虚假履历等。

此外,由于“功利主义”盛行,部分大学生所追求的人生目标是“为自己”,他们社会责任意识和集体责任意识淡漠,更多的是关注如何获得奖学金、评先评优、入党、担任主要学生干部等与个人利益有关的所谓“贴金”事宜,很少关心他人、集体和社会。

(二)自我中心意识过强,缺乏团体协作精神。

人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就必然与周围的人发生一定的关系。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据调查,困扰大学生最多的两个问题,一是学习,二就是人际交往问题。多数大学生都能在与别人的相处中适当地考虑到别人,从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网。但部分学生的交往主动性欠佳且过于关注自我,就不能很好地融入到一些集体活动中。在具体的交往活动过程中,便会表现出团结协作能力较差,综合心理素质偏低等问题。

(三)公德意识与规范意识的缺失。

大学生作为文化素质较高的一个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大部分大学生都能遵守公共生活的伦理规范。但有部分学生却缺乏起码的社会公德,如在公共场合不给老年人让座甚至与其争吵、在学校里对公共教室垃圾视而不见或者自己也随处制造垃圾、在图书馆里偷书、不随手关闭水电造成浪费等。在行为规范方面,部分大学生认为进了大学就“解放”了,因而漠视校规校纪,不服从老师辅导员的管理教育。

纵观以上的几个方面,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即目前大学生的伦理道德观念只停留在书本上和口头上,并没有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也就更不可能在生活中产生良好的行为效果。

二、大学生伦理道德观念缺失的对策研究。

大学生伦理道德的缺失,必然会影响其整体素质的提高,甚至会导致社会公德水平的滑坡。因而针对上述问题,要加强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强化公德教育,弘扬传统美德。

当下,中国传统道德虽然仍有一定的生命力,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因而应该在加强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结合传统道德,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

1、价值观教育。

必须以爱国主义为重点,对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反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以达到古代传统伦理道德“重整体精神,强调爱国思想;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的伦理道德要求。

2、家庭伦理教育。

在大学生中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教育,特别要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能够尊重和赡养老人,做到古代传统伦理道德“推崇仁爱原则,强调人际和谐;提倡人伦价值,强调道德责任”的要求。

3、职业道德教育。

要在大学生中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使大学生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能够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特别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为将来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教育方法。

“所谓主体性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始终把受教育者当作教育的主体看待,尊重受教育者的独立人格与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主体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德育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别人的灌输。其核心是呼唤主体意识的觉醒,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3]因为德育工作归根到底是受教育者真正接受外界所灌输的内容,将其内化为自己的品德最终外化为自己的日常行为的过程。应该是行为主体发自内心的一种自觉意识和自愿行为。

因此也就要求我们在德育过程中,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变传统的“灌输式”为启发式,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和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吸收,从而自觉地把外在的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内在的道德品质。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道德熏陶。

校园文化,包括校风、学风、学校的历史传统、学校的各种活动,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品德与人格产生巨大的影响。因而学校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对学生德育的重要作用,要通过组织各种讲座、学术论坛、名人报告等多种形式营造浓郁的校园学术气氛,打造良好的学风。并且要充分发挥校园各种传播媒介的作用,特别是当下的新媒体,如微博、微信等以及通过广播、报刊、摄影、文艺演出等弘扬正能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教师及学校的各种工作人员要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四)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践行德育内容。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人们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完善,固然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但人们绝不是只能消极地适应社会环境,而是能够通过社会实践,不断地抛弃旧道德品质,形成和完善新道德品质。”[4]即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单靠理论教学和校园环境的熏陶是完全不够的,还必须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行道德信念的培养与道德意志的锻练,增强道德心理体验。只要在实践活动中,对大学生的德育工作才能真正达到效果。

为此,学校应积极支持并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良好品德。如利用周六、周日的空闲时间,组织学生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到学校附近的社区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生活无法自理的人服务;也可利用暑期开展“三下乡”活动,组织学生到贫困地区,或偏远农村进行社会实践。社会实践的经历不仅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积极道德心理体验,消除消极道德心理体验,而且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促进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伦理道德价值观。

总而言之,只有在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下,大学生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培育才能被真正重视并通过实际活动予以贯彻。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良好的道德修养,实现自身的全面健康的成长,为以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