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文言文中卒字的用法有哪些汇总(精选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06:55:53 页码:13
2023年文言文中卒字的用法有哪些汇总(精选18篇)
2023-11-24 06:55:53    小编:ZTFB

总结可以让我们对自己的努力和成长有更清晰的认知。如何保持乐观的心态,成为应对逆境的重要因素。希望以下范文能为你提供一些总结写作的思路和灵感。

文言文中卒字的用法有哪些汇总篇一

(一)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河水清且涟猗。(《伐檀》)。

(二)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文言文中卒字的用法有哪些汇总篇二

几败乃公事。——《汉书·高帝纪上》。

谁谓乃公勇者?——《史记·淮南衡山传》。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父亲)。——陆游《示儿》。

又如:乃父(乃翁。你的父亲);乃祖(你的祖父;先祖);乃公(你的父亲);乃兄。

(2)他的[his]。

乃心在咸阳。——曹操《蒿里行》。

又如:乃眷(他的妻子);乃尊(尊称别人的父亲);乃老(他的父亲);乃堂(他的母亲)。

(3)此,这个[this]。

吾闻之,五子不满隅,一子可满朝,非乃子耶?——《晏子春秋》。

又如:乃今(如今;从今);乃者(往日;从前)。

(4)这样,如此[so]。

子无乃称。——《庄子·德充符》。

又如:因山势高峻,乃在山腰休息片刻;乃尔(如此;这样);乃若(至于)。

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

文言文中卒字的用法有哪些汇总篇三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文言文中卒字的用法有哪些汇总篇四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文言文中卒字的用法有哪些汇总篇五

(1)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面,表示事物的状态。相当于“貌”、“样子”

用史巫纷若,吉。——《易·巽卦》。

有孚颗若。——《易·观卦》。

乘其四骆,六辔沃若。——《诗·小雅·裳裳者华》。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卫风·氓》。

(2)用于句首。

若昔朕其逝。——《书·大诰》。

文言文中卒字的用法有哪些汇总篇六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文言文中卒字的用法有哪些汇总篇七

现代汉语的语序一般以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状语在前,动词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如果这种顺序被颠倒,就成为倒装句。

a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在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b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候,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c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d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

a主谓倒装。

1、渺渺兮予怀。渺渺是主语予怀的前置谓语,译:我的心想得很远很远啊。(《赤壁赋》)。

b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提前:

1、何为其然也?(何为是为何的倒装)译:为什么箫声这么悲凉呢?(《赤壁赋》)。

2、而今安在哉?(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现在在哪里呢?(《赤壁赋》)。

3、而又何羡乎?(何羡是羡何的倒装)译:又羡慕什么呢?(《赤壁赋》)。

4、不然,籍何以至此。(何以是以何的倒装)译:不如此,我怎么会这样?(《鸿门宴》)。

5、今日之事何如?(何如是如何的倒装)译:今天的事情怎么样?(《鸿门宴》)。

6、客何为者?(何为是为何的倒装)译:客人是干什么的?(《鸿门宴》)。

7、大王来何操?(何操是操何的倒装)译: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鸿门宴》)。

8、沛**在?(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沛公在哪里?(《鸿门宴》)。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

1、及时相遣归。(相遣归是遣归相的倒装)译:趁早送我回娘家。(《孔雀东南飞》。

2、嬉戏莫相忘。(相忘是忘相的.倒装)译:游戏时不要忘了我。《孔雀东南飞》。

3、誓天不相负。(相负是负相的倒装)译:我指天发誓,绝不会辜负你。《孔雀东南飞》。

4、好自相扶将。(相扶将是扶将相的倒装)译:好好侍奉婆婆。《孔雀东南飞》。

5、还必相迎取。(相迎取是迎取相的倒装)译:那时一定去接你。《孔雀东南飞》。

6、久久莫相忘!(相忘是忘我的倒装)译:永远不要忘记我啊!《孔雀东南飞》。

7、君既若见录。(见录是录我的倒装)译:您既然如此惦记我。《孔雀东南飞》。

8、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自意是意自的倒装)译:但是我没有料到自己能先进入关中(《鸿门宴》)。

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前边。

c定语后置。

文言文虽有修饰词放在中心词前面的,但多数置于中心词之后,所以构成了文言文句式的又一特点。定语后置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者之而作标志词。二是数量词作定语时,也常后置。

1、凌万顷之茫然。(茫然是万顷的后置定语)译:越过茫茫的江面。(《赤壁赋》)。

2、客有吹洞萧者,(吹洞箫是客的后置定语)译:有吹洞箫的客人(《赤壁赋》)。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知其事是宾客的后置定语)译:太子以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荆轲刺秦王》)。

4、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一双是白璧的后置定语,一双是玉斗的后置定语)译:我拿一双白璧,想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给亚父。(《鸿门宴》)。

5、群臣侍殿上者.(侍殿上是群臣的后置定语)译:侍立在殿上的群臣。(《荆轲刺秦王》)。

6、金千斤,邑万家。(千斤是金的后置定语,万家是邑的后置定语)译: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荆轲刺秦王》)。

7、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三是举所佩玉玦以示之的后置定语)译: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带的玉暗示项王。(《鸿门宴》)。

d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应为苏子与客于赤壁之下泛舟游)(《赤壁赋》)。

2、月出于东山之上。(应为月于东山之上出。)(《赤壁赋》)。

3、徘徊于斗牛之间。(应为于斗牛之间徘徊。)(《赤壁赋》)。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应为况吾与子于江渚之上渔樵)(《赤壁赋》)。

5、相与枕藉乎舟中。(应为相与乎舟中枕藉。)(《赤壁赋》)。

6、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应为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舍.。)(《游褒禅山记》)。

7、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古人之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观)(《游褒禅山记》)。

7、沛公军霸上。(应为沛公(于)霸上驻军)(《鸿门宴》)。

8、徘徊庭树下。(应为(于)庭树下徘徊)《孔雀东南飞》。

9、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应为夫今樊将军,秦王(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

译: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购取他的头。(《荆轲刺秦王》)。

10、嘉为先言于秦王曰。(应为嘉为先于秦王言曰。)译:蒙嘉替他先在秦王面前说道。(《荆轲刺秦王》)。

11、燕王拜送于庭。(应为燕王于庭拜送。)译:燕王亲自在庭前拜送。(《荆轲刺秦王》)。

12、见燕使者咸阳宫。(应为(于)咸阳宫见燕使者。)译:(秦王)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荆轲刺秦王》)。

13、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应为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于项羽言曰。)译: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鸿门宴》)。

14、具告以事。(应为以事具告。)译:把事情全告诉了他。(《鸿门宴》)。

15、长于臣。(应为于臣长。)译:比我大。(《鸿门宴》)。

16、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应为以沛公言具报项王。)译:把刘邦的话全部报告了项羽。(《鸿门宴》)。

17、得复见将军于此。(应为得于此复见将军。)译: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鸿门宴》)。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文言文中卒字的用法有哪些汇总篇八

(1)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虞之与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2)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3)表示语气,相当于“啊”或“吧”。

唐棣之花,偏其反而。——《论语·子罕》。

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左传·宣公四年》。

(4)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5)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文言文中卒字的用法有哪些汇总篇九

乃余嘉乃勋。——《左传·僖公十二年》。

几败乃公事。——《汉书·高帝纪上》。

谁谓乃公勇者?——《史记·淮南衡山传》。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父亲)。——陆游《示儿》。

又如:乃父(乃翁。你的父亲);乃祖(你的祖父;先祖);乃公(你的父亲);乃兄。

(2)他的[his]。

乃心在咸阳。——曹操《蒿里行》。

又如:乃眷(他的妻子);乃尊(尊称别人的父亲);乃老(他的父亲);乃堂(他的母亲)。

(3)此,这个[this]。

吾闻之,五子不满隅,一子可满朝,非乃子耶?——《晏子春秋》。

又如:乃今(如今;从今);乃者(往日;从前)。

(4)这样,如此[so]。

子无乃称。——《庄子·德充符》。

又如:因山势高峻,乃在山腰休息片刻;乃尔(如此;这样);乃若(至于)。

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

(1)是,就是[be]。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又如:真乃英雄好汉;失败乃成功之母;乃是(却是)。

可是,然而[but;however]。

时夫仆具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徐霞客游记》。

(1)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justnow]。

九月…丁巳,葬我君定公,雨,不克葬,戊午日下昃乃克葬。——《春秋经·定公十五年》。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聊斋志异·狼三则》。

(2)只,仅仅[onlythen]。如:唯虚心乃能进步。

(3)竟,竟然[unexpectedly;actually]。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唐·韩愈《师说》。

(4)却[atthesametime]。

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却每天寻找可买的合适的土地房屋。)——汉·刘向《列女传》。

(5)于是;就[then;whereupon]。

屠乃奔倚其下。——《聊斋志异·狼三则》。

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笔。——《北史.傅永列传》。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公(袁可立)独谓是狂生,无他。卒谳不得实,乃已。——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婉贞挥刀奋斫…敌乃纷退。——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6)又如:乃遂(就,于是);乃其(于是,就)。

文言文中卒字的用法有哪些汇总篇十

1用作指代词,例如:

(1)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柳宗元《捕蛇者说》)。

——我的祖父死在这件事上,我的父亲也死在这件事上。

(2)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所在的地方都这样。

(3)终而复始,日月是也。(《孙子兵法·势》)。

——落下去又重新开始,太阳和月亮就是这样。

2后来发展为系动词,如:

(1)问今是何世。(陶渊明《桃花源记》)。

——问现在是什么年代。

(2)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辞》)。

——不知道木兰原来还是个姑娘。

“是”的用法还有两种特殊情况。

3单独作谓语时,除了本身的指代作用,还兼有“对”“是这样”“这样是对的”等动词的味道。如:

“是鲁孔丘与?”曰;“是也。”(《论语·微子》)。

——那个人是鲁国的孔丘吗?

——对,就是这个人。

4与宾语提前有关,如: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宫之奇谏假道》)。

——将要灭掉虢,还对虞有什么爱惜呢!

将虢是灭”即“将灭虢”的倒装,“虢”作宾语提前了,“是”成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这种用法有个特别的固定结构“唯(惟)……是……”“唯(惟)……之”,:如:

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传·宣公十二年》)。

——率领**前来,就是为了找敌人打仗!

现代成语中如“惟命是从”“惟利是图”等仍是这种用法。

5形容词,正确。

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感到现在是正确的',以前的做法是错误的。

6动词,以……为是,认为……正确。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刘开〈问说〉)。

——以自己为是,以别人为非,这是世人的通病。

7复合词,是故,是以,因此,所以的意思。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扁鹊见蔡桓公〉)。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韩愈〈师说〉)。

文言文中卒字的用法有哪些汇总篇十一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早缫而绪,早织而缕。——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而翁-----你的父亲。

(2)这样,此。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而夫------此人;这人。

文言文中卒字的用法有哪些汇总篇十二

颊毛,凡鳞毛之下垂者也称而。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像两腮的胡子,内层像生在嘴下的胡子。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而,颊毛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卷九.而部》。

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周礼·考工记·梓人》。

文言文中卒字的用法有哪些汇总篇十三

若反国,将为乱。——《史记·赵世家》。

寡人若朝于薛,不敢与诸任齿。——《左传·隐公十一年》。

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2)又如:若不是(如果不是);若曰(如果说);假若(假使);若其(假如,如果);若苟(若或。假如,如果);若非(如果不是;要不是);若果(如果);若使(假使,假如,如果);若是(如果,如果是)。

(3)至于[so]。用在句首以引起下文。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4)又如:若乃(至于。用于句子开头,表示另起一事)。

(5)或;或者[or]。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若有会同。——《周礼·稍人》。

(6)又如:若者(或者);若大若小(大大小小)。

(7)与,和[and]。

旅王若公。——《书·召诰》。

(8)而[but]。

抑若扬兮。——《诗·齐风·猗嗟》。

宠辱若惊。——《老子》。顾注:“而已”

若降天地之施,垂三光之明者,实在陛下。——《三国志·魏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文言文中卒字的用法有哪些汇总篇十四

出若入若。——《荀子·王霸》。注:“如此也。”

织自若。——《战国策·秦策》。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

(2)又如:若许(如许;这些);若言(此言,这样的话);若曰(这样说);若大若小(大大小小);若此(如此,这样);若是(如此,这样);若斯(如此);若然(如此);若尔(如此,如果这样)。

(3)你[们];你[们]的[you;your]。

若,汝也。——《小尔雅》。

惟若宁候。——《考工记·梓人》。

若则有常。——《仪礼·士昏礼记》。

若肯发兵助我乎?——《汉书·匈奴传上》。

若不恭命。——《墨子·明鬼下》。

命曰三日,若宿而至。——《国语·晋语四》。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史记·陈涉世家》。

若辈得无苦贫乎。——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4)又如:若曹(你们这些人);若属(你们);若辈(你们)。

(5)其;他的[he;his]——用于他称。

今人处若国得罪。——《墨子·天志下》。

(6)这个,这样——用于近指[this]。如:若人(这个人);若士(这个人。同若人);若时(此时,现在);若辈(这些人,这等人)。

(7)用于疑问。相当于“怎么”、“哪里”[where]。如:若个(哪个);若之何(怎么办;也指怎么,为什么);若何(怎样,怎么样;亦指怎么办;怎么,为什么);若为(怎样;怎样的;怎堪;怎能)。

(8)这么;那么。用同“偌”[likeso]。

老太太若大年纪。——《红楼梦》。

文言文中卒字的用法有哪些汇总篇十五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驴》)。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文言文中卒字的用法有哪些汇总篇十六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可译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文言文中卒字的用法有哪些汇总篇十七

(1)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和”、“与”。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

(2)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克生直臣,事我皇祖,干严谴而不悔。――明·钱谦益《袁可立父淮加赠尚宝司少卿》。

(3)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就”、“才”。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苏轼《石钟山记》。

乡(通“向”)为身死而不受——《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

万钟则不辩(通“辨”)礼义而受之——《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

(4)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但是”。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荆有余地而不足于民——《公输》。

(5)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6)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7)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8)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所以”。

自公(袁可立)倡议,而新旧两城屹立如金汤。——明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文言文中卒字的用法有哪些汇总篇十八

哪里,怎麽。

沛公安在。(《鸿门宴》)。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前赤壁赋》。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梦游天姥吟留别》。

庶人安得共之《黄州快哉亭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