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六年级语文综合家庭训练题(优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11:20:35 页码:7
六年级语文综合家庭训练题(优质10篇)
2023-11-18 11:20:35    小编:ZTFB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成长轨迹。总结应该从整体上把握,结构合理,逻辑清晰。读一读这些范文,能够加深我们对总结写作的理解和认识。

六年级语文综合家庭训练题篇一

一、沙里淘金,择优录取。

1.下列每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时节轨道鸣蝉稻花略胜一筹。

b.残霞缥渺悠闲潇洒融为一体。

c.澎湃鼾声纤弱意镜若隐若现。

d.亲昵徜徉灯茏茅店诗情画意。

2.下面的“川”与其他三项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川流不息b.高山大川c.一马平川d.百川归海。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的《春夜喜雨》这首五言诗描写细膩、动人,诗中没有一个“喜”字,却又处处充满诗人的喜悦之情。

b.《白桦》是首现代诗,通过描写白桦的美丽景象,表达了对家乡和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c.《采薇》节选于《诗经》,表达了一个老兵回乡时的喜悦心情。

d.《天净沙.秋》是白朴写秋景的一首小令,展现了多姿多彩的美丽秋景。它虽有秋景的清肃,却无悲凉的情绪。

二、查漏补缺,按要求补充诗句。

1.填上动植物名。

a.两个()鸣翠柳,一行()上青天。

b.枯()老树昏(),小桥流水人家。

c.()才露尖尖角,早有()立上头。

2.填上地名。

a.故人西辞(),烟花三月下()。

b.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一日还。

c.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无故人。

3.填上颜色词。

a.日出江花()胜火,春来江水()如()。

b.千里莺啼()映(),水村山郭酒旗风。

c.接天莲叶无穷(),映日荷花别样()。

三、精挑细选,根据提示选择正确的答案。

1.“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君”是指()。

(1)李延年(2)李龟年(3)崔九。

2.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下一句是()。

(1)似曾相识燕归来(2)似曾相识鸟归来(3)似曾相识雁归来。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诗句写的是()。

(1)春色(2)梨花(3)雪景。

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飞将”的是()。

(1)李广(2)项羽(3)曹操。

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的《无题》。

(1)李贺(2)李清照(3)李商隐。

6.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的“红”指的是()。

(1)红色(2)花(3)树叶。

四、先把诗词句补充完整,再选择填空。(20分)。

a.独在异乡为异客,。b.谁言寸草心,。

c.横看成岭侧成峰,。d.马上相逢无纸笔,。

e.,润物细无声。f.,老大徒伤悲。

g.,淡月失梅花。h.,两三点雨山前。

1.“,”这两句诗启迪我们:只有多视角的观察事物,才能全面认识事物,抓住本质特征。

2.老师和爸妈常用“,”这两句诗来劝告我们:趁现在年纪还轻,要努力上进,不要老了白白地悲伤和叹息。

3.无论什么情况下,老师总是耐心细致地开导和教育我们,这正像杜甫笔下的诗句一样:“,”。

4.当我们回忆起母爱,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自然地吟诵起孟郊《游子吟》中的名句:“,。”

阅读聪明泉。

一、阅读儿童诗,回答问题。

友谊。

泥泞中干渴时。

一只扶持的手一杯清凉的水。

岔道口倦怠时。

一个引导的箭头一声惊蛰的春雷。

挫折时纯洁的友谊。

一句温暖的话高山上的白雪。

迷惑时生命的蜜和盐。

一个肯定的回答森林中的松柏。

1.填空。

作者希望友谊像高山的白雪一样(),像生命中的蜜和盐一样(),像森林中的松柏一样()。

2.问答题。

(1)为什么把友谊比作“泥泞中扶持的手”、“岔道口引导的.箭头”?

(2)为什么把友谊比作“挫折是温暖的话”、“迷惑时肯定的回答”?

3.小朋友,你觉得真正的友谊像什么呢?请你照样子写一写。

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陆游教儿子作诗。

陆游是我国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

一天,他的小儿子杜子聿正坐在书房里,专心致志地读父亲的诗作。读着读着,他忽然停下来想:父亲从12岁开始写诗,至今84岁,老人家三天不写诗,心里就觉得不好过(“无诗三日却堪忧”)。70多年来,他写了9000多首诗,他是多么辛勤啊!可是自己一向听从父亲教导,勤奋写作,怎么写不出好诗来呢?想到这里,猛抬头看到了父亲墙上的题诗“万卷古今消永昼,一窗昏晓送流年”,仿佛使他找到了做诗的诀窍,他高兴地一边读着,一边自言自语地说:“自己诗做得不好,还是书读得太少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哩!”

正在这时候,陆游拄着拐杖来到了书房。他看见儿子高兴的样子,便问:“子聿,什么事使你这么高兴?”

子聿说:“阿爸,我读了你墙上的题诗,对做诗有了新的体会。我觉得诗要做得好就得多读书。”

陆游听后,摇着头说:“你的想法是片面的,九年前我写给你的一首诗,你忘了吗?再背给我听。”

子聿点头答应,背诵道:“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说:“你看,对于做诗的诀窍,你只体会到读书一面,这当然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更重要的一面是向生活学习,身体力行,你却忽略了。这样是永远写不出好诗来的。”

“我早年写诗,偏重于炼字炼句,生硬模仿李白、杜甫的作品,虽然文辞华美,但内容缺乏血肉。所以后来我在选定诗稿时,将42岁以前写的18000多首诗,只留了94首,其余的都扔掉了。”

“啊!扔掉这么多,太可惜了!”子聿惊讶地说。

“不可惜。我到汉中南郑任职后,往来于抗敌前线,听到了老百姓收复失地的呼声,参加了阅兵、饮宴、雪中刺虎的火热斗争生活,我的视野广阔了,写作素材丰富了。我真正学到了李白、杜甫的写作精神。于是我用诗揭露卖国媚敌的罪行,喊出百姓收复中原的呼声,表达驱逐敌人的决心,书写心头的悲愤。这个时期是我生活的高潮,也是我做诗的高潮。没有这种火热的生活,我的诗是不会转变的。这种生活,是书本上看不到的啊!”

子聿听了,心中豁然开朗,说:“阿爸,你说得真好,使我真正懂得了做诗的诀窍。我一定按你说的去做。阿爸,把你的体会写下来吧,我以后经常学习。”

陆游拿起笔,写了一首诗给子聿,最后两句是:“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3分)。

专心致志:。

身体力行:

2.理解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1)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填空。(4分)。

(1)陆游是我国时期伟大的诗人。

(2)陆游做诗的诀窍,用一句诗概括就是。

4.细读此文,说说主要内容。(3分)。

5.谈谈“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句诗对你今后的习作有什么启发?(3分)。

习作展示。

轻叩诗歌的大门,徜徉在诗歌的百花园中,我们的生活不仅多姿多彩,而且充满诗意。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和活动,你有哪些收获?请你用诗歌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参考答案:

基础演练场。

一、acc。

三、(2)(1)(3)(1)(3)(2)。

四、a.每逢佳节倍思亲b.报得三春晖c.远近高低各不同。

阅读聪明泉。

一、1.洁白甜蜜翠绿。

2.(1)因为真正关心你的朋友,会在你陷入泥泞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因为真正的朋友,会在你犹豫不决和失去方向的时候,给你正确的选择与指引你寻回正确的方向。

(2)因为真正关心你的朋友,会在你遇到挫折的时候,用激励的说话鼓舞着你,因为真正关心你的朋友,会在你感到迷惑的时候,拍拍你肩膀,让你重拾信心。

3.真正的友谊像田园里的鲜花一样美丽,真正的友谊像天空中的一缕阳光一样温暖。

二、1.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亲身体验,努力实行。

2.(1)你果真想学写诗,应该在诗本身以外的生活中多下功夫。

(2)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

3.(1)南宋爱国(2)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4.子聿认为自己的诗做得不好,是因为书读得太少,因此他要读书破万卷。陆游认为儿子的想法是片面的,读书固然十分必要。如果不向生活学习,身体力行,是永远写不出好诗的。最后,陆游告诉了子聿作诗的诀窍: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希望提供的六年级上册语文综合家庭训练题,能够帮助大家学好语文这门课程,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六年级语文综合家庭训练题篇二

解法一:从车尾离开第一个隧道到车头进入第二个隧道,火车行了6-3-2=1分钟。行了60÷60×1000=1000米。两座隧道之间相距的距离是1000+800=1800米。

解法二:火车速度60千米/时=1千米/分;行驶自身长度时间0.8/1=0.8分。火车行驶两隧道之间的距离用时:6-3-(2-0.8)=1.8分。两座隧道之间相距1×1.8=1.8千米。

解法一:说明甲车和乙车4-3=1小时共行10+80=90千米。两车行4+3=7小时,甲车比乙车多行80-10=70千米。所以甲车比乙车每小时多行70÷7=10千米。所以甲车每小时行(90+10)÷2=5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90-50=40千米。当甲到底b地时,用去10÷50=0.2小时,乙行余下的.80千米需要80÷40=2小时,所以还需要2-0.2=1.8小时。

解法二:总路程是(10+80)÷(1-3/4)=360千米。甲车行4+3=7小时行了全程的(360-10)÷360=35/36,所以,甲车行完全程需要7÷35/36=7.2小时。乙车7小时行了全程的(360-80)÷360=7/9,所以乙车行完全程需要7÷7/9=9小时。所以甲车到达时,乙车还需要9-7.2=1.8小时。

解法三:两车行4+3=7小时,甲车比乙车多行80-10=70千米。甲车每小时比乙车多行70÷7=10千米。如果再行1小时,那么甲车比乙车就多行70+10=80千米,而且甲车和乙车共行了两个全程。所以,甲车超出部分和乙车还差的部分相等,即80÷2=40千米。所以,乙车需要80÷40=2小时到达。甲车之需要10÷(10+40)=0.2小时到达。所以当甲车到达时,乙车还需要2-0.2=1.8小时。

解法四:速度和80+10=90(千米/小时),速度差(80-10)/(4+3)=10(千米/小时);甲车速度:(90+10)/2=50(千米/小时),乙车速度:90-40=50(千米/小时)。两地距离:90*4=360(千米/小时)。当甲车到达b地时,乙车距a地:360*(5-4)/5=72(千米),还需要:72/40=1.8(小时)。

解法五:a、b两地相距(10+80)×4=360千米,甲乙两车的速度比是(360-10):(360-80)=5:4,4小时相遇时,甲车就行5/9,乙车行4/9,甲车行完的时候,乙车还需要4÷4/9-4÷5/9=1.8小时。

六年级语文综合家庭训练题篇三

1、“字·词·句”练习,通过按顺序排列大写字母井写出对应的小写字母,复习汉语拼音字母表;通过选择多音字的读音,读准多音字;通过选择同义词并填空,学习准确运用同义词)通过缩句,练习去枝叶,留主干,把句子写简练,同时可运用缩句检查句子是不是病句,通过扩句,练习力“上一些修饰的成分,使句子更具体,更生动。

2、听话·谈话”,练习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一张邮票或画片。

3.“阅读”,读后练习分段,归纳段意。

4、“作文”,通过看图作文,着重练习写文章要有中心,并根据中心选择材料,组织材料。

四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完成“字小词·句”四道题)。

二、完成第一题。

1.提示字母排序的方法(边背诵字母表边排序)。

2.各自练习。指名在小黑板或投影片上练习。

3.全班订正。

4.背诵字母表,要求熟记,以利按音序法查字典。

三、完成第二题。

1.各自练读,读准带点的多音字。

2.集体订正。

3.用带点多音字的另一一个读音组词语,如“朝”,组词“朝前走”。

4.使学生明确,读准多音字要注意据词定音。

四、完成第三题。

1.完成第一组选词填空练习。

(1)启发学生区分“愿望”“期望”“盼望”的`意思和用法。三个词都有想要达到某个目的的意思。使用范围、程度有所不同,三个词程度一个比一个深。“期望”多用于上对下,是对对方的一种想法。

(2)各自练习,全班订正。

2.完成第二组选词填空练习。

(启发学生区分“继续”“陆续”“连续”的意思和用法。

三个词都有不中断的意思,“继续”表示前后相继,延续下去;“陆续”表示时断时续;“连续”表示一个接一个,不问断。

2、各自填空,全班订正。

五、完成第四题。

3.自己练习缩句,然后全班订正。

六、完成第五题。

1.出示例句,比较扩句前后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扩句后句子更具体、形象了。)。

2.了解是怎样扩句的,增加了什么,学习扩句的方法。

(先读句子,再想每个括号加在哪个词语前面,可以增加什么修饰词语,最后读句子,看是否保持了原句的主要意思。)。

3、自己练习扩句,然后全班订正。

一、明确学习任务(完成“听话·说话”练习)。

二、指名读“听话·说话”提示,明确要求。

三、从内容上进行指导。

1、明确话题是讲邮票或画片。

2、启发学生各自讲自己所喜欢的邮票或画片。

3、明确要从两方面讲:画的是什么;为什么特别欣赏。四、从怎样把话说好方面进行指导。

(一要有次序,包括整段话的顺序和介绍画面要有顺序;二要把话说完整,语句要通顺、连贯;要表达出欣赏、喜爱这张邮票或图片的感情。)。

五、个人练说。

六、指名说话,全班补充、评议。

七、鼓励把说的话写下来。

一、明确学习任务(完成“阅读”练习)。

二、初读,读准字音(用卡片检查“静悄悄”“情谊”“樱花”“点缀”“翩翩起舞”等的读音。)。

三、出示短文后思考题,明确要求。

四、自读短文,完成思考题1。

五、再读短文,完成思考题2。

1.自己分段。

2.全班交流。

3.讨论为什么这样分段。(可按时间顺序“早上”“下午”和“当晚霞在天边燃烧的时候”将短文分成三段。)。

六、完成思考题3。

1.自己归纳段意。

2.全班交流。

3.重点指导怎样归纳第二。三段段意。(把两个自然段的内容归并在一起。)。

4.写出各段段意。

一、出示图画,指导观察。

思考: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哪些人,他们在于什么?

2.看了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

二、同桌互说;指名说。

三、指导确定中心。

由观察图画产生的联想,如,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保护珍贵的野生动物,指导学生确定中心。

四、围绕中心,启发学生打开思路,丰富作文内容。

如:作文中心定为爱科学,作文内容可联系图画扩展内容,兴趣小组活动到野外采集动植物标本,回到学校制作蝴蝶标本……如,作文中心定为保护珍贵的野生动物,作文内容可联系图画中的陈列,叙述自己经历的或看到、听到的少年儿童保护野生动物的内容,及图中小学生通过采集、制作动物标本,增长科学知识,准备将来为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珍贵的野生动物作贡献。

五、学生作文,教师巡视辅导。

六年级语文综合家庭训练题篇四

2.甲、乙、丙三人都是业余射箭爱好者,在一次练习中,他们箭箭命中,甲、乙、丙分别射了八发、七发和六发,但是成绩都是51环。为了试试你的智力,他们向你提供了一张练习用的靶纸(见图6-18),并请你正确填写出下面的成绩表。

4.10名选手参加象棋比赛,每两名选手间都要比赛一次。比赛结果表明:选手们所得分数各不相同,前两名选手都没输过,前两名的总分比第三名多20分,第四名得分与后四名所得总分相等。问:前六名的分数各为多少?(胜得2分、和得1分、输得0分)。

11.四人进行跳远、百米、铅球、跳高四项比赛,各个单项的一、二、三、四名(没有并列名次)分别得5、3、2、1分。已知总分第一名者共获17分,其中跳高得分低于其它项得分;总分第三名者共获11分,其中跳高得分高于其它项得分。试求获得总分第一、二、三、四名者的各个单项得分。

13.有a、b、c三个足球队,两两比赛一场,共赛了三场。a队两胜,进6球失2球;b队一胜一负,进4球失4球;c队两负,进2球失6球。试写出三场比赛的具体比分。

14.有五所小学,每所小学派出两支足球队参加足球赛。比赛规定:同一学校的两队不赛,不同学校的各队间都要赛一场。当比赛进行了若干天后,某个球队发现,其他9支球队比赛的场数各不相同。试分析这支球队和与它同校的另一支球队,这时各比赛了几场。

15.甲、乙、丙、丁约定上午10点在公园门口集合。见面后,甲说:“我提前到了6分钟,乙是正点到的”;乙说:“我提前到了4分钟,丙比我晚到2分钟”;丙说:“我提前到了3分钟,丁提前了2分钟”;丁说:“我还以为我迟到了1分钟呢,其实我到后1分钟才听到收音机报北京时间10点整”。

根据他们的谈话,请你推算他们四人的手表各快(慢)几分钟。

六年级语文综合家庭训练题篇五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士大夫之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记》《左传》,少者不失《毛诗》《论语》。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向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

(选自《颜氏家训》)。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况凡庶乎()。

(2)以启寤汝耳()。

(3)因此天机()。

(4)文士则讲议经书()。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士大夫之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生在世,会当有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事遍于经史”与“因此天机”中的“此”各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述了哪一中心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表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年级语文综合家庭训练题篇六

1、春雨常常是历代诗人们吟颂的对象。“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你像牛毛,像花针,伴着温和的春风,打在身上将湿未湿。此刻,我想到了唐代诗人韩愈的一句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还想到了另一位唐代诗人杜甫的一句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三句诗都写出了春雨悄无声息,细细密密的特点。春雨也有不高兴的时候。如:“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也有突如其来的,令许多花儿“绿肥红瘦”的春雨,如“”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2、“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诗人贺知章的眼里,春风是巧夺天工的.裁缝,而在我最喜欢的是和风细雨,“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

3、“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刚刚开始开放的荷花,亭亭玉立,令人喜爱,而盛开的荷花却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到“荷尽已无擎雨盖”的时候,预示着夏天已进入尾声了。

4、按要求写诗句:

(1)秋“霜”:“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2)秋“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秋“月”“?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4)秋“露”“?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5、“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祖国,抛头颅洒热血,文天祥说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临终前还告诫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王昌龄发出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满脸豪情,而丘逢甲在万紫千红的春天却这样悲叹“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岳飞则怒发冲冠,仰天长啸“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六年级语文综合家庭训练题篇七

1.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商隐的'《无题》中常被后人用来形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常以月寄情。如唐代诗人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托付给明月。

4.《行路难》(其一)中,表现作者对理想执著追求,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们常用李商隐《无题》中的两句诗来赞美老师那种默默奉献的精神,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年级语文综合家庭训练题篇八

春生三岁那年,父亲就出车祸走了。在他的记忆里,只要和母亲在一起,总会听到她没完没了的唠叨。

春生赶忙爬了起来,嘴里答应着:妈,我知道了。

母亲坐在他的跟前,瞪着眼睛问他:你知道啥?成天吊儿郎当的,你知道啥?当老师可是天大的事,误人子弟哪行?人家爹妈把孩子交给你,你就要像对自己孩子一样。春生一边穿衣服,一边大声地答应:妈,您放心吧。

春生吃完饭刚要走,又被母亲叫住了。她猫下身子,把儿子左脚运动鞋带重新系了一遍,嘴里还说:看看你,鞋带系得松松垮垮,没一会儿就得开了,踩在脚下让人看了多不好,头一天上班,要给人留下好印象啊。春生看着母亲头上又添了几缕白发,心里突然酸酸的。

春生结婚后,搬迸了学校的教师住宿楼。只要一有机会,母亲的唠叨依然不折不扣地进行着。

这天,因为一件小事,春生和妻子发生了争吵。回到老家,他一声不响地坐在炕头,脸上仿佛结了霜。

母亲皱了皱眉,盯着他的眼睛说:儿啊,跟你的媳妇闹意见了?

春生说:吵了几句,没啥大不了的。

母亲拿了把凳子坐在他的对面,喝道:好日子过够了?人家萍子哪儿对不起你呀?

春生道:妈,您别生气,我们没事儿。

母亲从他小时候一直说到结婚,语气慷慨激昂。吐沫星子飞到了春生脸上,他却没敢去擦,时不时还要点点头。即使这样,母亲仍然提醒他:我的话你要不进脑子,纯粹找打。说完便伸过手来。春生侧过脸,把耳朵对准了母亲。母亲叹了口气,手缩了回去。

儿啊,咱娶了媳妇是用来疼的,不是用来气的,明白吗?母亲说。

两个小时后,母亲的嗓子已经沙哑,才把他推出了门。

妈,我还没吃饭呢。春生委屈地说。

回你媳妇那里去吧,她也肯定饿着呢,给她做顿好吃的吧。

我在您这儿住不成吗?

你想让我唠叨一宿啊。

春生赶忙逃了。母亲在后面大声喊道:儿啊,慢点走。春生听着这话,眼里湿润了。

若干年后,春生当上了镇中学的校长。他把母亲接到自己身边,挨唠叨的机会更多了。

一天,有个家长因为孩子转学的事,到他家串了趟门,留下一件精装的白酒。客人走后,母亲阴着脸站在了春生面前。春生拿起车钥匙想走,却被母亲拽住了。

妈,我还有事呢。春生满脸不自在地说。

母亲平静地望着他,不紧不慢地说:你长本事了,不想听我唠叨了,是不?

妈,我真有事。春生的声音越来越低。

今天不是星期天吗?你糊弄谁呀?母亲的声音越来越大。

春生放下钥匙,让母亲坐在对面,还给她倒了一杯茶水。母亲指着那一件酒开始a(数落责骂)起来,从山南讲到海北,从古讲到今。春生耐心地听着,胸中潮起潮落。两个小时后,母亲的唠叨结束了。

春生说:这是酒,我还想让您尝尝呢。

母亲拉着他的手说:你要那样,妈喝了它心里也不舒服啊。春生点点头,把酒送回去了。

很多年过去,春生顺顺利利地当上了教育局副局长。只要有空,春生就会坐在母亲的对面,默默地望着她,眼神里充满期待。

妈,您能再唠叨我一回不?春生不住地呼唤着。

母亲被镶在镜框里,一言不发。

(选自《漫·阅读》)。

1、从文中括号内选出最恰当的词语,填到a处,并简述理由。(2分)。

最恰当的词语是,理由:

2、如何理解文中母亲的“唠叨”?(4分)。

答案:母亲的“唠叨”伴随着春生成长:刚开始工作时,母亲唠叨春生让他做一个好教师;结婚后,母亲唠叨春生要疼爱妻子;当上校长后,母亲唠叨春生要清廉为官。母亲的唠叨是母爱的表现,是对春生的谆谆教诲。

3、文章最后两段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文章最后两段,在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了文章题目“母亲的唠叨”;从内容上来讲,揭示了母亲离世的现实,表现出春生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4、梁晓声在《慈母情深》中通过“要回小人书”“给钱买书”两件事,也刻画了一位可敬的母亲形象。请分析两位母亲的相同点和不同点。(6分)。

答案:相同点:两位母亲都对孩子充满慈爱,朴素而崇高。不同点:本文中的母亲更善于沟通,而梁晓声笔下的母亲则是瘦弱而不善言辞的,她的爱是无声的。

六年级语文综合家庭训练题篇九

【试题】甲、乙两车都从a地出发经过b地驶往c地,a,b两地的距离等于b,c两地的距离。乙车的速度是甲车速度的'80%。已知乙车比甲车早出发11分钟,但在b地停留了7分钟,甲车则不停地驶往c地。最后乙车比甲车迟4分钟到c地。那么乙车出发后几分钟时,甲车就超过乙车。

【解析】乙车比甲车多行11-7+4=8分钟。

当乙车行到b地并停留完毕需要40÷2+7=27分钟。

甲车在乙车出发后32÷2+11=27分钟到达b地。

即在b地甲车追上乙车。

【解析】甲车和乙车的速度比是15:10=3:2。

相遇时甲车和乙车的路程比也是3:2。

所以,两城相距12÷(3-2)×(3+2)=60千米。

六年级语文综合家庭训练题篇十

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

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去,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还刻着他的名字。

1、用横线画出本段说明的中心句。

2、文段引用张嘉贞和张鷟的话,分别说明赵州桥哪些方面的特点?

3.“这个创造性的设计”是指。

4、本文段的结构方式是:

6、“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这句话中的“当时可算”能否删去?为什。

7、请在原文用//给文段分三层,并概括层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