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孔子和颜回的故事范本(汇总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2:22:22 页码:12
最新孔子和颜回的故事范本(汇总10篇)
2023-11-13 02:22:22    小编:ZTFB

通过总结,我们能更加有效地利用已有资源。总结要注意结构的合理性,采用适当的段落划分和标题设置,使文章的结构清晰可读。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这些精选的总结范文吧!

孔子和颜回的故事范本篇一

苗而不秀,秀而不实“这八个字,据说是孔老夫子叹惜他的学生颜回的。颜回英年早逝,几乎使孔子痛不欲生,连呼”天丧予,天丧予!“有跟随他的弟子问,老师你真的那么悲痛吗?孔夫子回答说,不为像颜回这样的人悲痛,还为谁悲痛?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不假思索地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好学,他有怨气不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英年早逝,现在再也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夫子自己最喜欢的,毫无疑问的就是颜回。

孔夫子为什么喜欢颜回?只要看看他是如何称赞颜回的,也就可知一个大概。

在孔夫子的弟子中,颜回大概是家庭比较贫困的一个。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不能忍受这种贫苦,颜回却是自得其乐,对此,孔夫子就赞不绝口,连声说”贤哉回也“.就是这样一个出身贫困的孩子,学习却是相当刻苦。孔子说:听我讲述而始终聚精会神不开小差的,大概就只有颜回一个(”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直到颜回去世之后,孔子还说:”死得可惜啊!我只看到他前进,从未看到止步。“颜回真可谓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典范了,这样的学生,大概没有一个老师不喜欢的,孔夫子当然不会例外。

孔子从教,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反对死记硬背,此所谓”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篇第七》)。在这一方面,颜回大概也做得不错。用子贡的话说,叫做”回也闻一以知十“.对于孔夫子的学问,他能够掌握其精神实质,做到融会贯通,一以贯之,不仅仅是举一反三了。孔子所谓的学习,其实也不仅是读书。”学而时习之“的”习“,以我之肤浅理解,有实习或践行的意思。

一个”仁“字,在孔子的学说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颜回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颜回请孔子说得具体些,孔子就说了四个”非礼勿“,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回说:我虽然愚钝,也要践行这些教诲。应该说,颜回确实做得比较到位。在他的同门中,几乎没有一个被孔子誉之为”仁“的,有人问了,孔子也答之以”不知其仁“.颜回却是一个例外,而且评价相当之高。孔子说其他人只是偶尔想到仁德而已,颜回则是长久不违仁德的,算得上是将一个”仁“字”落实到行动中,溶化在血液里“了。

对于孔夫子的学说,颜回佩服得五体投地,用他自己的话说,叫做”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孔子说:颜回对他没有什么帮助,对他说的话,没有不感到心悦诚服的。这句话是批评还是褒扬颜回,大概谁都能够体会得出来。由此透露一个信息,对于孔子说的,颜回只会洗耳恭听,点头称是。孔夫子大概也感觉到这未必就是好事,所以曾经偷偷观察,发现他私下与别人讨论时,对孔子的话也很能发挥,于是说”回也不愚“.但也仅此而已,对孔子说的话,颜回绝对不会穷根究底,提出质疑,更不会像子路那样敢于表示不悦,甚至与之辩说,即使孔子说的话自相矛盾,也不会表示疑惑。

综上所述,都是孔夫子喜欢颜回的缘由,有的`顺理成章,有的不很健康。《论语·子罕篇第九》云:”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毋意便是不随意猜测;毋必便是不主观武断;毋固便是不拘泥固执;毋我便是不自以为是。这”四绝“是有道理的,颜回也做得不错。在孔夫子的弟子中,以德行著称的只有三人,颜回则排第一(其余两位是闵子骞和冉伯牛),甚至被称之为”复圣“.在孔夫子的眼中,颜回或许是完美无缺的。但以我之见,颜回最大的缺点,就是孔夫子说的”四绝“(尤其是”毋我“这一条)做得太好,”克己复礼“也”克“得太过,因此失去了自我,只能成为一个复制品。颜回去世时的年龄,有说三十一岁的,也有说四十一岁的,他之所以”苗而不秀,秀而不实“,没有留下足以为人称道的业绩,除了英年早逝,这个因素也不可忽略。

根据《孔子世家》记载,老子赠言孔子,其中有两句是”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不知道这一记载是否可靠,也不知道孔子的”四绝“以及孔子喜欢颜回是否与这两句话有关,但我以为,人可以有缺点,却不可以没有自我。这一点,为人之师者尤当引以为戒。

孔子和颜回的故事范本篇二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代表之一,他的言行举止备受关注与传颂。与孔子关系最为亲密的弟子之一就是颜回,他对孔子深感敬仰,短暂的相处之中却留下了许多令人难忘的故事。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读到孔子的仁爱之心和颜回的忠诚之心,也可以从中汲取一些深刻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传承与启蒙的重要性。

孔子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代表,他非常重视传承和启蒙。在与颜回的故事中,颜回初次拜访孔子时,孔子给予了他很多有益的建议,鼓励他多学习和实践。正是颜回在孔子的悉心教导下,才成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传承和启蒙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基石。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有一位像孔子那样的导师去指导我们。只有通过传承和启蒙,我们才能够承接前人的智慧,不断完善自己,并在社会中做出具有意义的贡献。

第二段:友谊和忠诚的力量。

作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颜回对孔子深感敬仰。在与孔子相处的短暂时光里,颜回展现出了他忠诚友爱的一面。在一次中途休息的时候,孔子问颜回,“奕如也可与?”,意思是说孔子自己像颜回这样的忠诚的朋友,颜回再三保证自己是可以与之相比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诚的友谊和忠诚是建立在彼此的理解与支持上的。在朋友之间,要有共同的价值观和信仰,并能够互相帮助和支持。只有通过真诚友谊的力量,我们才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目标。

第三段:诚实和谦虚的态度。

在孔子和颜回的故事中,孔子常常勉励颜回要保持诚实,不要做不诚实的事情。这就要求颜回要具备谦虚和自知之明,时刻保持虚怀若谷的态度。颜回在孔子的悉心教导下,时刻保持自己不断进步的心态,这也使得他成为了一个德行高尚、诚实守信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时刻保持诚实守信的态度。只有坦诚地面对自己和他人,我们才能够与人们建立良好的关系,并在社会中积极向上地发展。

第四段:智慧和勇气的结合。

在孔子的故事中,我们不仅能够看到孔子的智慧,还能够看到颜回的勇气。孔子经常以智慧的方式解决问题,而颜回则时刻保持勇于直面困难的精神。在一次颜回因错过宴会而受到责备的场景中,颜回并没有回避责任,而是毫不犹豫地站出来承认错误。颜回的勇气和真诚给了孔子深深的印象,最终在孔子离世前不久,他被选为孔子唯一的继承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目标,我们需要智慧去解决问题,同时也需要勇气去面对困难。只有把智慧和勇气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脱颖而出。

第五段:孝顺和感恩的重要性。

孔子一生强调孝道,他认为孝顺是一种最基本的美德。在孔子与颜回的故事中,孔子多次侧重教导颜回要尊敬和孝顺父母,教导他明白孝顺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颜回在德行的培养和孔子的教导下,一直尽心尽力地孝敬自己的父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和感恩是我们作为人类最基本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时刻铭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尊敬他们,孝顺他们。只有懂得感恩和回报,我们才能体现自己的人文关怀,成为优秀的人类。

通过孔子与颜回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教诲和颜回的践行。这些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深刻的启示和体会:我们需要传承和启蒙,培养友谊和忠诚,保持诚实和谦虚,结合智慧和勇气,同时还要孝顺和感恩。这些都是我们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品质和行为准则,只有坚持不懈地践行,我们才能够成为真正的人类精英。

孔子和颜回的故事范本篇三

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一天,颜回去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要评理只有找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他说了算!”颜回说:“好,孔夫子若评你错了怎么办?”买布的说:“我错了输上我的头。你错了呢?”颜回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冠。”

二人打着赌,找到了孔子。孔子问明了情况,对颜回笑笑说:“颜回,你输啦,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

颜回从来不跟老师斗嘴。他听孔子评他错了,就老老实实摘下帽子,交给了买布的。对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上服从,心里却想不通。他认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第二天,颜回就要请假回去。颜回临行前,去跟孔子告别。孔子嘱咐他两句话:“千年古树莫存身,杀人不明勿动手。”颜回听了便动身往家走。

天明,颜回又返了回去,见了孔子便跪下说:“老师,您那两句话,救了我、我妻和我妹妹三个人哪!您事前怎么会知道要发生的事呢?”孔子把颜回扶起来说:“昨天天气燥热,估计会有雷雨,因而就提醒你‘千年古树莫存身’。你又是带着气走的,身上还佩带着宝剑,因而我告诫你‘杀人不明勿动手’”。孔子又开导颜回说:“我知道你请假回家是假的,实则以为我老糊涂了,不愿再跟我学习。你想想:我说三八二十三是对的,你输了,不过输个冠;他输了,那可是一条人命啊!冠重要还是人命重要呢?”

颜回恍然大悟,从此以后,孔子无论走到哪里,颜回再没离开过他。

孔子和颜回的故事范本篇四

“苗而不秀,秀而不实”这八个字,据说是孔老夫子叹惜他的学生颜回的。颜回英年早逝,几乎使孔子痛不欲生,连呼“天丧予,天丧予!”有跟随他的弟子问,老师你真的那么悲痛吗?孔夫子回答说,不为像颜回这样的人悲痛,还为谁悲痛?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不假思索地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好学,他有怨气不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英年早逝,现在再也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夫子自己最喜欢的,毫无疑问的就是颜回。

孔夫子为什么喜欢颜回?只要看看他是如何称赞颜回的,也就可知一个大概。

在孔夫子的弟子中,颜回大概是家庭比较贫困的一个。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不能忍受这种贫苦,颜回却是自得其乐,对此,孔夫子就赞不绝口,连声说“贤哉回也”。就是这样一个出身贫困的孩子,学习却是相当刻苦。孔子说:听我讲述而始终聚精会神不开小差的,大概就只有颜回一个(“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直到颜回去世之后,孔子还说:“死得可惜啊!我只看到他前进,从未看到止步。”颜回真可谓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典范了,这样的学生,大概没有一个老师不喜欢的,孔夫子当然不会例外。

孔子从教,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反对死记硬背,此所谓“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篇第七》)。在这一方面,颜回大概也做得不错。用子贡的话说,叫做“回也闻一以知十”。对于孔夫子的学问,他能够掌握其精神实质,做到融会贯通,一以贯之,不仅仅是举一反三了。孔子所谓的学习,其实也不仅是读书。“学而时习之”的“习”,以我之肤浅理解,有实习或践行的意思。一个“仁”字,在孔子的学说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颜回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颜回请孔子说得具体些,孔子就说了四个“非礼勿”,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回说:我虽然愚钝,也要践行这些教诲。应该说,颜回确实做得比较到位。在他的同门中,几乎没有一个被孔子誉之为“仁”的,有人问了,孔子也答之以“不知其仁”。颜回却是一个例外,而且评价相当之高。孔子说其他人只是偶尔想到仁德而已,颜回则是长久不违仁德的,算得上是将一个“仁”字“落实到行动中,溶化在血液里”了。

对于孔夫子的学说,颜回佩服得五体投地,用他自己的话说,叫做“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孔子说:颜回对他没有什么帮助,对他说的话,没有不感到心悦诚服的。这句话是批评还是褒扬颜回,大概谁都能够体会得出来。由此透露一个信息,对于孔子说的,颜回只会洗耳恭听,点头称是。孔夫子大概也感觉到这未必就是好事,所以曾经偷偷观察,发现他私下与别人讨论时,对孔子的话也很能发挥,于是说“回也不愚”。但也仅此而已,对孔子说的话,颜回绝对不会穷根究底,提出质疑,更不会像子路那样敢于表示不悦,甚至与之辩说,即使孔子说的话自相矛盾,也不会表示疑惑。

综上所述,都是孔夫子喜欢颜回的缘由,有的顺理成章,有的不很健康。《论语·子罕篇第九》云:“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毋意便是不随意猜测;毋必便是不主观武断;毋固便是不拘泥固执;毋我便是不自以为是。这“四绝”是有道理的,颜回也做得不错。在孔夫子的弟子中,以德行着称的只有三人,颜回则排第一(其余两位是闵子骞和冉伯牛),甚至被称之为“复圣”。在孔夫子的眼中,颜回或许是完美无缺的。但以我之见,颜回最大的缺点,就是孔夫子说的“四绝”(尤其是“毋我”这一条)做得太好,“克己复礼”也“克”得太过,因此失去了自我,只能成为一个复制品。颜回去世时的年龄,有说三十一岁的,也有说四十一岁的,他之所以“苗而不秀,秀而不实”,没有留下足以为人称道的业绩,除了英年早逝,这个因素也不可忽略。

孔子和颜回的故事范本篇五

《吕氏春秋》里有一段,讲孔子周游列国,曾因兵荒马乱,旅途困顿,三餐以野菜果腹,大家已七日没吃下一粒米饭。

一天,颜回好不容易要到了一些白米煮饭,饭快煮熟时,孔子看到颜回掀起锅盖,抓些白饭往嘴里塞,孔子当时装作没看见,也不去责问。

颜回顿时慌张起来说:「不可以的,这锅饭我已先吃一口了,不可以祭祖先了。」。

孔子和颜回的故事范本篇六

颜回家贫,平时又不善言谈,更使一些富家弟子看不起他,有时还借故侮辱他。颜回从不和这些同学计较,只是一门子用功读书。

一天,有个同学的铜方圈丢了,就怀疑是颜回偷了。虽然大家都在颜回面前旁敲侧击,颜回依然镇静自若,不理不睬。这样,同学们更加怀疑是他偷的了。

饭后,又见颜回第一个来到学堂。他脚一进门就被一个硬东西碰了一下,颜回穿的草鞋,这下碰得可不轻,疼得他弯腰按摩脚指头,忽见脚下有个白纸包。颜回心想,这是啥玩意儿这么硬,打开一看是一锭金闪闪的金砖,纸包什么写到:”天赐颜回一锭金。"。

颜回笑了笑,取出笔也在上面写了几个字,又把金子包好放再原处,然后走到自己的座位上,取出经书放声阅读起来。过了一会儿,有人趁颜回不注意,把那纸包交给了孔子。孔子打开一看,纸包上又多了几个字:天赐颜回一锭金,外财不发命穷人。孔子看了莫不做声,那些诬赖颜回的弟子们都低下了头。后来,丢失的方圈找到了,那同学找颜回道歉,颜回只是一笑而过。

从此,孔子更加器重颜回。颜回呢,也不负师望,不仅学问大进,而且品德修养也居孔门弟子之首,成为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中的首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孔子和颜回的故事范本篇七

孔子收徒,有教无类,不问贫富,只要认学,他都招进门里。颜回初见孔子时,不过是个十岁多的小孩,他个头矮小,衣衫简陋,面黄肌瘦,但他的额头却出奇的高,向前凸着,双眼深凹,炯炯有神,透着机智、聪慧。颜回向孔子三拜磕了仨头,就算成了孔门弟子了。

颜回初见,并没有给孔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后来,孔子渐渐发现,在弟子之中读书最用功的就是颜回,而且很少提问,只是瞪着一双打眼像贪食般地听孔子讲经受业。

这一天,孔子派人偷偷跟随颜回,看个究竟。

原来,颜回家住东关的贫民区。平时,颜回的父亲在城外种地,不回家吃饭;颜回的母亲又在外给人帮工,也不回家吃饭。这样,颜母每天走时给儿子做一锅菜汤。颜回回到家也不管凉热,拿起竹筒做成的`饭碗,舀出菜汤就津津有味地吃起来,有时菜汤喝不饱,他就跑到井边,用水瓢舀几瓢水喝,然后拍拍胀起的肚皮,乐滋滋地拿上包,往学堂跑去。

孔子派人观察了几天,天天如此。孔子听了回报非常怜悯,又十分叹服。于是说了收在《论语》上的这段话:“一箪食,一瓢水,居陋港,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后来人们把颜回居住的街称为“陋港街”,把颜回当年吃水的井叫做“陋港井”,还在井上修建了“颜乐”亭,以追念颜回这种贫贱不改志向的德行。

孔子和颜回的故事范本篇八

孔子与颜回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化名人。他们之间的故事是古代中国文化中的一段佳话,对于后世人们来说,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更有丰富的学习和借鉴意义。通过学习孔子与颜回的故事,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他们高尚的品德和智慧,还能从中汲取宝贵的精神财富。以下就是对孔子与颜回的故事的个人心得体会。

首先,孔子与颜回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孔子的宽容与仁爱之道。在故事中,颜回曾经犯过错误,但孔子并没有将他抛弃,而是选择了原谅和接纳。这体现了孔子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往往会犯错误,但是只要我们有真诚的悔改和向善的意愿,就应该得到宽容和接纳。孔子对颜回的宽容和仁爱,在我们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其次,孔子与颜回的故事表达出了一个重要思想:人应该不断进取,追求博学多才。在故事中,颜回求学的动力来源于他对孔子的景仰和对一生追求卓越的执着追求。这与孔子提倡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思想是相一致的。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我们应该发扬孔子与颜回的精神,不断追求卓越,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质,以不断进取的精神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第三,孔子与颜回的故事中体现了孔子的崇尚传统的价值观念。在故事中,孔子对颜回的培养不仅是学问上的传授,更是对传统道德价值的传承。他教导颜回要尽孝、尊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等,通过这些价值观的灌输,使颜回成为一名道德高尚的人。在当今社会,尽管世事瞬息万变,但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该通过学习古人的智慧和经验,将传统价值观念融入现代生活,发扬传统美德,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社会和谐、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第四,孔子与颜回的故事弘扬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提出的“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教育理念在故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为颜回制定了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并根据颜回的特点和潜力给予指导和鼓励。这种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对于我们来说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点和特长,我们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量身定制教育计划,引导他们发挥潜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最后,孔子与颜回的故事对于我个人而言,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在孔子与颜回的故事中,融合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这些思想和理念不仅具有实际指导意义,更提供了一种可以借鉴和追求的美好境界。我们应该引以为戒,传承和发扬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在当今社会焕发新的活力,为人们的精神生活注入更多的正能量。

综上所述,孔子与颜回的故事是一段古代中国文化中的佳话,它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孔子与颜回的智慧和品德,更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这段故事,我们可以领悟到孔子的宽容与仁爱之道,激励我们不断进取,追求博学多才;体会到传统价值观念的重要性,倡导尊师尊道;学习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以及理解和感受到儒家文化的卓越性和博大精深。这些体验和感悟将成为我们人生旅途中的指引和动力,让我们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建立更加和谐、理性、持久的联系。

孔子和颜回的故事范本篇九

十四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历代文人学士对颜回推尊有加,以颜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历代帝王封赠有加[1]。

颜回是孔子的弟子,他家里很穷,常常连买笔墨纸砚的钱都没有。就这样,颜回还是坚持用功读书,从不懈怠。可是因为他穷,同学们丢了东西总疑心是他偷的,后来也就有人把自己的怀疑告诉了孔子。

孔子听说颜回偷东西,心里半信半疑。为了弄个明白,一天他就带了几个学生到颜回家去,明着说是去拜望老人,实际上他‘是查看去了。

颜回的母亲和妻子都是忠厚老实的妇女,妻子十分贤慧,人长得也很俊气,见丈夫的老师和同学来了,又是喜又是愁。喜的是老师和同学难得来家,愁的是家里什么也拿不出来,可怎么待客呢!俗话说“急中生智”,她心眼一转,提个筐子出门去了。一出门,就狠了狠心,忍痛把乌黑油亮的头发剪下来一大绺,到了街上把头发卖了,用卖得的钱买了一点酒肉,就回家来啦。

晌午,颜回给老师和同学端饭吃,忽然见到又有酒又有肉,他一阵高兴,心想这回可对得起老师和同学了。可是他一转念,心里可就疑惑了:自家穷得没有隔夜粮,又无亲朋可以借贷,哪里有钱买这酒肉呢?越想越觉得解不开,莫不是妻子不规矩吗?越想他越难受,有心马上问问,又怕问起来引起争吵,叫老师听着不好。他只得先把酒肉端给老师和同学们去吃,一面却小声对妻子说了句气话:“等客人走了,咱们再算账吧!”妻子摸不着头脑,只是觉得丈夫话中有话,她心里很不好过。

孔子和他的几个弟子,见颜回端出酒肉来,都你看我,我看你,互相递着眼色,意思是说:“你看,颜回果不其然是偷东西了,要不,哪儿来的钱买酒肉呢!”颜回见这光景,心里一阵难受。

孔子是一个很讲“礼”的人,据说谁家请他吃饭,不把桌子放正,他不入坐;肉不切成四方块,他不吃。颜回家里的日子那么穷,他的母亲和妻子哪里知道那么多的“礼”呀,就没有把肉切成四方块,只切成一大块一大块的。孔子见了这碗肉,认为这是颜回对他不尊重,又加上他这次来就是为了查看颜回的,正好颜回家买了酒肉,他认为这是被他抓住“破绽”,就马上生起气来,大声质问颜回:“你买酒肉的钱是从哪里来的?”颜回正为酒肉的事心里不痛快,经孔子这一问,更是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孔子见颜回这个样子,越发怀疑了,一迭连声地责怪颜回,而且说:“今后你再不要叫我老师,我也不要你这样的弟子了。”当时连饭也不吃,气冲冲地领着几个学生就走了。

颜回忍住气把老师和同学送走,转回屋就追问他妻子,那买酒肉的钱是怎么来的?他妻子气得说不上话来,眼泪像脱了线的玛瑙一样簌簌地往下掉。她又慢慢地打开了头发让颜回看,颜回一看,她妻子少了一大绺头发,心下一愣,才觉得自己太冤枉妻子了。他母亲见到这般光景也气极了,就指着颜回骂起来,还要颜回跪下赔礼。颜回跪下,对他妻子把好话说了一大堆,他妻子才打开笑脸,让他快去对老师和同学说个明白。颜回也想到是老师没弄清楚,就急忙起身出门追赶孔子去了。

孔子和他的几个学生,一肚子不高兴,正走得不起劲,听后面老远有人喊,一听,原来是颜回。孔子也没叫学生停下来,只从怀中掏出一串钱扔在地上,又折了根树桠枝在地面上划了几个字:“天赐颜回一串钱。”那几个学生问:“师傅,这是为了什么呀?”孔子说:“我还要试试颜回的心哩!我们回头看看,他见到这串钱怎么办吧。”

颜回只顾往前看,没留神让那串钱给绊了一跤,他爬起来,看到是一串钱,又看到一行字,认得那是老师写的,心里就全明白了。平日间他不爱掉眼泪,可现在忍不住流泪了,他心想:“唉,我颜回再穷也不捡这不明不白的钱啊!”想着,擦了擦眼泪水,顺手抹去了孔子划的字,又在旁边划了几个字:“颜回虽穷有志气,非礼不取半分文。”写罢,又往前赶去了。

孔子和他的几个学生把眼前的事看得一清二楚,那几个学生要去接颜回,孔子说:“等等,得问问他买酒的钱是从哪里来的?”

等颜回气喘嘘嘘地追上了孔子,孔子还是带答不理,直到颜回把妻子为了款待老师和同学剪了头发卖掉买酒的事一五一十告诉了孔子,孔子才感到自己的确太冤枉颜回了,觉得实在对不起弟子颜回,也有负于颜回的妻子和母亲的一片好心。他上前拉着颜回的手说:“你还是跟我去读书吧!”

颜回仍然跟着孔子读书去了。

孔子和颜回的故事范本篇十

颜回家贫,平时又不善言谈,更使一些富家弟子看不起他,有时还借故侮辱他。颜回从不和这些同学计较,只是一门子用功读书。

一天,有个同学的铜方圈丢了,就怀疑是颜回偷了。虽然大家都在颜回面前旁敲侧击,颜回依然镇静自若,不理不睬。这样,同学们更加怀疑是他偷的了。

这天放学,同学们都到孔子面前说颜回偷了铜方圈,开始孔子不信,可告状多了,孔子就生气了,没想到自己门下竟会出现偷儿,就要把颜回赶出学堂。可转念一想,颜回偷方圈又没人抓住手脖子,假如不是他,不是白白冤枉了一个好孩子吗?孔子想了想,就拿出一锭金子写了几个,说:"那就试试他吧!"。

饭后,又见颜回第一个来到学堂。他脚一进门就被一个硬东西碰了一下,颜回穿的草鞋,这下碰得可不轻,疼得他弯腰按摩脚指头,忽见脚下有个白纸包。颜回心想,这是啥玩意儿这么硬,打开一看是一锭金闪闪的金砖,纸包什么写到:"天赐颜回一锭金。"。

颜回笑了笑,取出笔也在上面写了几个字,又把金子包好放再原处,然后走到自己的座位上,取出经书放声阅读起来。过了一会儿,有人趁颜回不注意,把那纸包交给了孔子。孔子打开一看,纸包上又多了几个字:天赐颜回一锭金,外财不发命穷人。孔子看了莫不做声,那些诬赖颜回的弟子们都低下了头。后来,丢失的方圈找到了,那同学找颜回道歉,颜回只是一笑而过。

从此,孔子更加器重颜回。颜回呢,也不负师望,不仅学问大进,而且品德修养也居孔门弟子之首,成为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中的首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