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李清照的渔家傲课件(汇总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7 14:38:36 页码:11
2023年李清照的渔家傲课件(汇总14篇)
2023-11-17 14:38:36    小编:ZTFB

竞争是现代社会的主旋律,无论是学业还是职场,我们都需要具备竞争力才能脱颖而出。要全面回顾所总结的内容,不遗漏任何一个重要的点。接下来是一些总结的典型样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

李清照的渔家傲课件篇一

本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的第一首李清照的词作。李清照本是宋朝著名的婉约派词人,而这首词是李清照唯一的豪放词,是她南渡以后的作品。一般来说,李清照南渡以后写的词都是些消沉愁苦之作,而这一首却是例外。李清照南渡后,不久丈夫赵明诚病死。国破家亡,使她生活上和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从此,她只身飘泊江南,孤单寂寞地度过她那艰苦的晚年,处于“路长嗟日暮”的困境。但她是一个性格爽直、柔中有刚、不愿受现实生活束缚的人,所以,有时想象的翅膀飞进了另一个世界。她幻想出一条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以求摆脱人间那前路茫茫、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境况。于是梦跨云雾,渡天河,归帝宫,乘万里风到仙山去。这样豪迈的气概,不凡的壮举,就使这首词显示出浪漫的情调,豪放的风格,而和她的其他词作风格迥然不同。

“韵律、内容、情感、语言”是诗词这一文学样式的四个基本要素。本课教学抓住这四个要素的学习来进行。以初读把握韵律切入,进而再读感知内容,接着三读体味词中寄寓的情感,最后四读赏析词中优美的语言。要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初步掌握李清照词作的基本特点。

1、知识与技能:

调动学生已有的诗词学习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引导学生品味我国古代诗词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词中深刻的思想内涵,体验词中的浪漫风格和豪迈气概。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品味词的语言有意境。

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品味词的语言及意境。

以朗读为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请根据我的描述说出古代诗词作家的姓名。

2、他,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反映民生疾苦,有“诗史”之称,他的组诗“三吏”“三别”脍炙人口,他本人被誉为“诗圣”——杜甫。

3、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散文,并开创了豪放词派,字子瞻,我们学过他的词《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苏轼。

4、他,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曾在《岳阳楼记》中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壮志。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词,反映边塞生活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

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渔家傲》,那是一位跨南北两宋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二、知人论世。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历城人(今山东济南),是婉约派的代表。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期,以“靖康之变”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生活幸福美满,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视野开始开阔起来。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有《漱玉词》传世。

三、感知内容。

1、读准字音:帆殷勤嗟谩。

2、读出节奏。

3、哪些词句你读不懂?谁能帮帮他(她)?

4、这首词的内容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梦)。

四、欣赏意境。

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什么?

1、看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2、看到了天帝: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无依,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

3、还看到了自己回答天帝的垂问:“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意思是说,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上句“路长嗟日暮”,出自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一个“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徬徨忧虑的神态。下句,“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所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动乱,文章无用。

4、作者既然有这样苦衷,她希望怎样解脱呢?请看:“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她要象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九万里风”句,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风名。“九”是虚数,是多的意思。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蓬舟”,象蓬草那样飞旋轻快的小舟。“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个神山。为神仙所居,在渤海中。

5、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于消极的游仙思想在作怪?

不是的。从上文的意思来看,是由于她感到“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就是说,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这样想的。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所以,她的那种思想活动,并非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

6、小结:

这首词,“梦归”是关键,全词写梦境,笼罩了一层浪漫主义的色彩。在风格上走豪放一路,为我们创造了开阔的意境。梁启超评价这首词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

李清照——《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彷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漫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星河:银河。

转:《历代诗余》作“曙”。

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天语:天帝的话语。

我报路长嗟:路长,隐括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之意。日暮,隐括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之意。嗟,慨叹。

谩:徒,空。

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

吹取:吹得。

三山:传说中海上的三座仙山。

此词当为易安南渡后的词作。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的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设想与天帝问答,倾述隐衷,寄托自己的情思,景象壮阔,气势磅礴。这就是被评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的豪放词,在她现在的词作中是不多见的。

李清照的渔家傲课件篇二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回天庭,天帝传话善相邀。殷勤问:归宿何处请相告。

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啊,又叹日暮时不早。学做诗,枉有妙句人称道。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岛去。

这首词,《花庵词选》题作“记梦”,是李清照唯一的豪放词,是她南渡以后的作品。一般来说,李清照南渡以后写的词都是些消沉愁苦之作,而这一首却是例外。

李清照南渡后,不久丈夫赵明诚病死。国破家亡兼夫死,使她生活上和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从此,她只身飘泊江南,孤单寂寞地度过她那艰苦岁月的晚年,处于“路长嗟日暮”的困境。但她是一个性格爽直、柔中有刚、不愿受现实生活束缚的人,所以,有时想象的翅膀飞进了另一个世界。她幻想出一条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以求摆脱人间那前路茫茫、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境况。于是梦跨云雾,渡天河,归帝宫,乘万里风到仙山去。这样豪迈的气概,不凡的壮举,就使这首词显示出浪漫的情调,豪放的风格,而和她的其他词作风格迥然不同.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她听着天帝在对她说话,殷勤地问她要回到哪里去?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天涯,备受排挤与打击,尝尽了人间的白眼,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作者这么写,不管其主观动机如何,客观上已把天上和人间作了一个鲜明的对照,讥讽了黑暗的现实社会。她在若干年来的逃难生活中,多少事,凭谁诉?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意思是说: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上句,“路长嗟日暮”,出自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这里着一“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徬徨忧虑的神态。下句,“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动乱,文章无用,有李贺《南园十三首》中的“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之意。两者象是对立,实则统一,是互为因果的。那么,作者既然有这样苦衷,她希望怎样解脱呢?请看: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她要象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九万里风”句,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风名。“九”是虚数,是多的意思。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蓬舟”,象蓬草那样飞旋轻快的小舟。“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个神山。为神仙所居,在渤海中。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于消极的游仙思想在作怪?不是的。从上文的意思来看,是由于她感到“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就是说,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这样想的。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所以,她的那种思想活动,并非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

这首词,思路开宕,想象丰富,意境辽阔,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它把读者带到仙境中去,饱览丰富多姿的云涛;大鹏展翅万里的浩大境界,以及那轻舟乘风吹向三山的美景,使人为之神往。这种借神仙境界来表达自己胸怀的浪漫主义作品,在李词中是极为罕见的。

李清照本为婉约派的女作家,能写出如此豪放的词,除了乱世迫使她从闺阁中走出社会,面对现实这些客观原因之外,还有她的主观因素,就是她的思维活跃,性格开朗,敢想敢说;同时,她遍读群书,记性特强,不常见的字句、故实,都能一一记得,这就丰富了她的形象思维,使她对各种神话传说和典故,都能运用自如来书写自己追求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心愿,从而构成了这首具有浪漫情调而又气魄宏伟的豪放词。

李清照的渔家傲课件篇三

本课教学抓住“韵律、内容、情感、语言”四个要素来进行学习。以初读把握韵律切入,进而再读感知内容,接着体味词中寄寓的情感,最后赏析词中优美的语言。要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初步掌握赏析诗词语言的方法。

1、自主学习,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了解作者。

2、分小组合作学习,每组探讨1个关键字词的作用。

一、深情导入(约2分钟)。

即兴讲话……(板书题目)。

二、知人论诗(约3分钟)(板书作者)。

三、朗诵词作(约5分钟)。

学生自由朗诵词作,进一步体会词作感情。

教师范读,提醒学生读准字音(帆殷勤嗟谩)。

四、感知内容(约8分钟)。

1、解释词句中带红色的词的意思(开火车)。

学生朗诵,提醒:读出节奏。

2、理解内容:(师提醒不要简单翻译,要学生展开想象)。

3、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与作者的经历去理解词的内涵,并明确词意。

学生进行表演朗诵,提醒:读出感情。点评。

五、含英咀华(分组合作探究进行)(约8分钟)。

1、评析妙字。学生分组合作探讨,细品词中的妙字,说说用得妙的原因。各组代表发言。

教师提示:分析某个词用得妙步骤如下:

一、解释含义,包括字面意思和语境意思;

二、联系诗句描述画面,答出所用的修辞等手法,因为手法也是妙处;

三、答出此词引出的感情、意境或塑造的形象。

明确:“舞”字不仅是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风浪中飞舞前进。也是写天上千姿万态的星星。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传达了作者奔波之时的感受。

2、名句赏析:“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明确:我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风不要停止,把我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让我去过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九万里”化用《庄子逍遥游》句子,对风进行烘托描绘,境界宏阔。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词人敢借鹏抟九天的风力,吹到仙山,体现词人胆气之豪,境界之高。

教师归纳:名句赏析的基本方法:从内容、写法、意境、或作者的感情等回答。基本格式:x句真实(逼真)xx写出了xxxxx的鲜明特点(形象)表达了作者xxxxx的思想感情(揭示了xxxx道理),注意根据内容灵活运用方法。

六、指导背诵比赛(约5分钟)。

让我们把这首充满浪漫色彩豪迈情怀的《渔家傲》记下来,教师进行默写比赛。提醒学生把难写的字记住。(板书全词)。

七、小结(约3分钟)。

教师:归纳词的中心思想与艺术手法与表达效果?(板书)。

八、扩展延伸:(约5分钟)。

欣赏李清照婉约风格的作品(早期晚期个一篇)并进行风格比较。

九、布置作业。(分层次)(约1分钟)。

结束语:让我借用李清照的豪言壮语:“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来激励同学们的斗志。祝愿大家如大鹏一样展翅高飞,实现自己美好的人生梦想!再见!

李清照的渔家傲课件篇四

教学简析:

本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的第一首李清照的词作。李清照本是宋朝著名的婉约派词人,而这首词是李清照唯一的豪放词,是她南渡以后的作品。一般来说,李清照南渡以后写的词都是些消沉愁苦之作,而这一首却是例外。李清照南渡后,不久丈夫赵明诚病死。国破家亡,使她生活上和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从此,她只身飘泊江南,孤单寂寞地度过她那艰苦的晚年,处于“路长嗟日暮”的困境。但她是一个性格爽直、柔中有刚、不愿受现实生活束缚的人,所以,有时想象的翅膀飞进了另一个世界。她幻想出一条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以求摆脱人间那前路茫茫、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境况。于是梦跨云雾,渡天河,归帝宫,乘万里风到仙山去。这样豪迈的气概,不凡的壮举,就使这首词显示出浪漫的情调,豪放的风格,而和她的其他词作风格迥然不同。

教学设想:

“韵律、内容、情感、语言”是诗词这一文学样式的四个基本要素。本课教学抓住这四个要素的学习来进行。以初读把握韵律切入,进而再读感知内容,接着三读体味词中寄寓的情感,最后四读赏析词中优美的语言。要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初步掌握李清照词作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调动学生已有的诗词学习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引导学生品味我国古代诗词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词中深刻的思想内涵,体验词中的浪漫风格和豪迈气概。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品味词的语言有意境。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品味词的语言及意境。

教学方法:

以朗读为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请根据我的描述说出古代诗词作家的姓名。

2、他,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反映民生疾苦,有“诗史”之称,他的组诗“三吏”“三别”脍炙人口,他本人被誉为“诗圣”——杜甫。

3、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散文,并开创了豪放词派,字子瞻,我们学过他的词《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苏轼。

4、他,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曾在《岳阳楼记》中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壮志。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词,反映边塞生活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

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渔家傲》,那是一位跨南北两宋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二、知人论世。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历城人(今山东济南),是婉约派的代表。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期,以“靖康之变”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生活幸福美满,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视野开始开阔起来。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有《漱玉词》传世。

三、感知内容。

1、读准字音:帆殷勤嗟谩。

2、读出节奏。

3、哪些词句你读不懂?谁能帮帮他(她)?

4、这首词的内容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梦)。

四、欣赏意境。

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什么?

1、看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2、看到了天帝: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无依,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

3、还看到了自己回答天帝的垂问:“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意思是说,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上句“路长嗟日暮”,出自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一个“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徬徨忧虑的神态。下句,“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所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文章无用。

4、作者既然有这样苦衷,她希望怎样解脱呢?请看:“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她要象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九万里风”句,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风名。“九”是虚数,是多的意思。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蓬舟”,象蓬草那样飞旋轻快的小舟。“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个神山。为神仙所居,在渤海中。

5、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于消极的游仙思想在作怪?

不是的。从上文的意思来看,是由于她感到“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就是说,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这样想的。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所以,她的那种思想活动,并非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

6、小结:

这首词,“梦归”是关键,全词写梦境,笼罩了一层浪漫主义的色彩。在风格上走豪放一路,为我们创造了开阔的意境。梁启超评价这首词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

延伸阅读: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彷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漫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的渔家傲课件篇五

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抓住“韵律、内容、情感、语言”四个要素来进行学习。以初读把握韵律切入,进而再读感知内容,接着体味词中寄寓的情感,最后赏析词中优美的语言。要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初步掌握赏析诗词语言的方法。

课前预习:

1、自主学习,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了解作者。

2、分小组合作学习,每组探讨1个关键字词的作用。

课堂学习:

一、深情导入(约2分钟)。

即兴讲话……(板书题目)。

二、知人论诗(约3分钟)(板书作者)。

三、朗诵词作(约5分钟)。

学生自由朗诵词作,进一步体会词作感情。

教师范读,提醒学生读准字音(帆殷勤嗟谩)。

四、感知内容(约8分钟)。

1、解释词句中带红色的词的意思(开火车)。

学生朗诵,提醒:读出节奏。

2、理解内容:(师提醒不要简单翻译,要学生展开想象)。

3、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与作者的经历去理解词的内涵,并明确词意。

学生进行表演朗诵,提醒:读出感情。点评。

五、含英咀华(分组合作探究进行)(约8分钟)。

1、评析妙字。学生分组合作探讨,细品词中的妙字,说说用得妙的原因。各组代表发言。

教师提示:分析某个词用得妙步骤如下:

一、解释含义,包括字面意思和语境意思;

二、联系诗句描述画面,答出所用的修辞等手法,因为手法也是妙处;

三、答出此词引出的感情、意境或塑造的形象。

明确:“舞”字不仅是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风浪中飞舞前进。也是写天上千姿万态的星星。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传达了作者奔波之时的感受。

2、名句赏析:“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明确:我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风不要停止,把我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让我去过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九万里”化用《庄子逍遥游》句子,对风进行烘托描绘,境界宏阔。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词人敢借鹏抟九天的风力,吹到仙山,体现词人胆气之豪,境界之高。

教师归纳:名句赏析的基本方法:从内容、写法、意境、或作者的感情等回答。基本格式:x句真实(逼真)xx写出了xxxxx的鲜明特点(形象)表达了作者xxxxx的思想感情(揭示了xxxx道理),注意根据内容灵活运用方法。

六、指导背诵比赛(约5分钟)。

让我们把这首充满浪漫色彩豪迈情怀的《渔家傲》记下来,教师进行默写比赛。提醒学生把难写的字记住。(板书全词)。

七、小结(约3分钟)。

教师:归纳词的中心思想与艺术手法与表达效果?(板书)。

八、扩展延伸:(约5分钟)。

欣赏李清照婉约风格的作品(早期晚期个一篇)并进行风格比较。

九、布置作业。(分层次)(约1分钟)。

结束语:让我借用李清照的豪言壮语:“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来激励同学们的斗志。祝愿大家如大鹏一样展翅高飞,实现自己美好的人生梦想!再见!

李清照的渔家傲课件篇六

知识目标: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能够有感情地吟诵词作,读出作品的情感和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作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吟诵品读词作,感受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质疑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歌。

由《岳阳楼记》最后一段朗读导入:

一篇《岳阳楼记》感动了历代的文人墨客,让我们了解了范仲淹作为政治家的忧国忧思。其实他还是一名武将,曾驻守边塞多年,今天我们通过《渔家傲·秋思》这首词来领略一下他的边塞情怀。(板书课题)。

出示学习目标。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介绍:

2、背景简介:

3、释题:

“秋思”这一题目提示了什么信息?

三、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字音。

2、说说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四、小组合作,提出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衡阳雁去无留意”这句诗如何理解?

2、“燕然未勒归无计”是什么意思?

五、全班讨论,解决疑问。

六、有感情地品读诗歌。

今天咱们重新认识了范仲淹。在苍凉悲壮的情境里,作者用短短几句词写出了自己和许多的将士们思乡又忧国的矛盾心理,一位巍然的令人敬畏的文人形象仿佛就在眼前,让我们也仿佛置身于边塞的萧索中感受着将士们悲凉的心情,这就是诗词文化的魅力。

七、背诵诗歌。

八、课堂小结:

综观全词,词的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真实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九、课堂练习。

板书设计:

范仲淹。

意境:苍凉悲壮又沉郁雄浑。

李清照的渔家傲课件篇七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中梅花的形象。(4分)。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3、这首词中词人着意刻画出梅花的什么特点?(2分)。

4、词人为塑造形象运用了很多手法,你对其中哪一种手法的运用感受最深?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4分)。

5、请赏析“玉人浴出新妆洗”一句的'妙处。

6、作者上阕写梅与下阕写梅,手法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

1.词中展现了梅花美丽明艳、冰清玉洁的形象。(2分)上片写寒梅雪中绽放,表现梅花的光润明艳,玉洁冰清;下片写月下赏梅,侧面烘托梅花的美丽高洁。(1分)赞颂了梅花高洁的品格。(1分)。

2.(1)比喻,以美人喻梅花,表现了梅花的轻盈娇美、玉洁冰清;。

(2)拟人,造物有意,故教月色玲珑透剔,从侧面表现了梅花美丽可爱;。

(3)借代,以酒面泛起的微绿泡沫代指美酒,以奇代凡,形象生动。

(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3.(2分)这首咏梅词描写了梅花婀娜多姿的俏丽风韵,赞美了梅花傲对冰雪的高洁品格,表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崇高人格。

4.(4分)上阕,写梅景,即描写梅花的形态,主要采取了衬托和拟人的艺术手法。先是用“雪”和“春信”、“寒”和“琼枝”相衬,以使梅花傲寒不群的品格表现的更突出,更鲜明,后用“香脸半开”、“玉人浴出”,形容梅花新蕾的秀美、妖艳,以人拟花,以花类人,形象生动,引人入胜。下阕,写梅情,即表现赏梅的情致,主要采取了描写、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先是用明月映照雪地,营造出一个玲珑剔透、冰清玉洁的赏梅环境,并进一步烘托了梅花的圣洁,后又描写了人们踏着白雪,顶着明月,饮酒赏梅,发出了“此花不与群花比”的感叹。(手法只需答出其中一点,关键看分析)。

5、此句以人喻梅,用玉人浴出形容梅的冰清玉洁,明艳出群。亦花亦人,形神宛肖,浑然一体。

6、上阕主要运用直接描写的手法,用“寒梅点缀”“香脸半开”“玉人浴出”直接描绘寒梅初放的明艳娇媚。下阕则转用侧面烘托,则以月色玲珑、金樽绿蚁、群花来衬托梅的雅洁不俗。

李清照的渔家傲课件篇八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白雪皑皑,满眼银色世界。就在这银色的世界里,一树寒梅点缀其间。那覆雪悬冰的梅枝,晶莹剔透,别在枝头的梅花,丰润姣洁。就是从这傲雪而放的梅花,人们才知道了春天就要到来的消息。梅花含苞初绽,娇美可怜,芳气袭人,就像庭院里刚刚出浴,换了新妆的美人。

大自然可能也有偏爱,她怜爱这娇艳的梅花,作为陪衬,才让月光这样皎洁清澈,玲珑剔透,洒满大地。让我们举杯开怀畅饮吧,值此花好月圆雪白的良宵,品酒赏梅,一醉方休。要知道,群花竞艳,谁也逊色于梅花呀。

这是一首咏梅词。

上片写寒梅初放。何逊《扬州早梅》:“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衔霜当露发,映雪凝寒开。”梅花,她开于冬春之交,最能惊醒人们的时间意识,使人们萌生新的希望。所以被认为是报春之花。因为梅花斗雪迎寒而开,诗人咏梅,又总以冰雪作为空间背景。庾信《咏梅花》诗:“常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这里,“琼枝”就指覆雪悬冰的梅枝。半放的寒梅点缀着它,愈显得光明润泽!

词人接着用“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女形容将开未开之梅的轻盈娇美,用玉人浴出形容梅的玉洁冰清,明艳出群:即物即人,梅已和人融成了一片。

下片转用侧面烘托。梅花偏宜月下观赏,造物有意,故教月色玲珑透剔,使暗香浮动,疏影横斜。值此良宵,且备金樽、绿蚁,花前共一醉。绿蚁,酒面的浮沫。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历代诗话》引《古隽考略》:“绿蚁,酒之美者,泛泛有浮花,其色绿。”

这首词,银色的月光,金色的酒樽,淡绿的酒,晶莹的梅织成了一幅画,写得如梦如幻,空灵优美。

李清照的渔家傲课件篇九

今天,老师要与大家一起学习范仲淹的一首词:《渔家傲秋思》。

1、一首词怎么会有两个题目?(词牌名题目,真正与内容有关)。

2、秋思,在秋天引发的思绪。

公元1040年,52岁的范仲淹应急召远离风景如画的故土苏州,来到千里之外黄沙漫天的边塞,开始了多年的戍边生涯,在一个夜不成寐的晚上,听着悠悠羌管,万千思绪涌上心头,写下了这首《秋思》。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词作。

1、请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词。

2、学读。

读得准确流利,很有诗味,我们扬长避短一起学着读一读。

这首词的味道来自于情,来自于景,词人首先给我们呈现了塞外奇景:塞下秋来风景异,我们用组词法去解?(惊异、奇异)一个异字传递了词人对塞下季节变换的敏感,究竟异在何处呢?我们快速地找一找、说一说。

衡阳雁去无留意:“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滕王阁序》向南方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奇寒:胡天八月即飞雪……风掣红旗冻不番以诗解诗,将以前学过的诗相映照、比对,可以更快地了解诗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夜不能寐,侧耳远听,寒风呼啸,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这一切对于身处江南的词人以及今天的我们来说是何等神奇。

长烟落日孤城闭:王维笔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壮阔之下,竟是孤单小城的城门紧锁。充满了萧条肃杀之气。广袤天底下,崇山峻岭中的一座孤城了,跟繁华的江南自然有着天地之差。

羌管悠悠霜满地:特有乐器,唐代边塞诗常出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发出凄切之声。深夜里传来了如泣如诉、凄切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耳闻目睹都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听乐音)。

这些新奇的景象实在是太独特了,我们来把写景的句子联起来读一遍。雄壮、奇异的塞外景色成了边塞诗人最津津乐道的话题。评论家说:边塞诗歌的一大特色及价值就在于充满了山川奇气。所谓山川奇气,即以边疆自然风光作为诗歌意象,在绝域的荒凉和广漠中挖掘庄严和美丽,并加以热烈歌颂。

岑参如此,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冬雪绚烂)。

王维亦是如此,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人们称颂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我们的词人,范仲淹也是这样在歌颂着的吗?那他此刻的情绪又是怎样的呢?(悲凉)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有人早生华发,有人黯然落泪。这是多么凄凉的情景。

除此之外,你还能从哪些词句中读出他拉悲凉之情的呢?请同学们轻声地再把词句吟诵一遍,仔细体会体会。呆会儿我们一起来交流。敢于挑战的同学,可以发挥想象,描绘场景。比如:老师在刚才的边声里听出了悲凉之意。(示例)。

浊酒一杯家万里:借酒浇愁愁更愁,两个数词用得很有意味。一杯万里呈现鲜明的反差。杯杯浊酒家万里。原本想借酒舒解思乡念家之情,然而曲曲一怀怎抵得过千里万里的浓重乡愁。浓得化也化不开。

直抒胸臆。

景中含情(见上文)。

闭口音。

什么原因让他如此悲苦?(还有一句,非常特殊,被同学们漠视,这里面有没有悲情在里边?)。

燕然未勒归无计:

a明意典故的反说战争没有取得胜利,既便对家乡亲人魂牵梦萦,还乡之计无从谈起。

b如果有旨命其归,你看他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效法窦宪建立功勋许多边塞将士就是怀着: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目的而去的。壮志未酬既便可归不能归也不愿归。

c有没有可能“燕然有勒”、荣归故里呢?看一则材料:

材料补充:宋从建立之后,就采取重内轻外政策,对内加紧控制,把禁军分驻全国各地,而在边疆上长期放弃警戒,武备松驰。宝元元年(1038)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讨伐,而事起仓促,将不知兵,兵不知战,以致每战辄败。(生念)诗句:长烟落日孤城闭一个闭字就点出了战事吃紧,国家危亡的情景。

你有答案了吗?君王的治国之策如此,既便他有雄心万丈,既便他才华横溢,然而实现抱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还眼看着进犯少数民族军队步步进逼,国家危难而又无能为力。壮志难酬,悲怆之情溢于言表。

事实上,范仲淹他很努力,他到任后,一而加强军队训练,一面构筑防御工事,努力使延州局势暂时稳定下来。

他也很有能力:号令严明,训练有方,又能团结当地羌人,戍边数年,名重一时,赞其腹中有数万甲兵。

原本他可以坦然,他尽力了,但是仍旧忧国居民,作着家国之思。将军范仲淹岂只白了发,还流着泪,同理,白了发、流着泪的又何只范,还有那些同样离家千里万里的征人们,所以,末句要把它表述完整,应该是:将军征夫白发将军征夫泪,互文的用法(板书)。词人的情怀原来是那么复杂那么深重。现在就让我们感觉自已是那位集万千感慨于一身,作着深重家国之思的词人,和着音乐来演绎一下这首词:

配乐朗读。(跟读:将军白发征夫泪)。

然而评论家们却说:此词,为一般的边塞思秋之作难以比拟。

经过这堂课的学习,同学们应该能说出理由:

小结:除了表现英雄气概、奇丽风景、艰苦生活之外,作为臣子能将矛头直指宋王朝重内轻外、消极防御所造成的弊端。其气概、其见地非同一般。

从个人的羁旅漂泊情怀、小家儿女情思中跳出来,触及家国百姓的忧思,有担当、具有伟人胸怀。

一切的一切,应了他书定在《岳阳楼记》里的人生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词里的范仲淹让我们严然起敬,史书里真正的范仲淹又如何呢:

北宋名臣,少年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

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

1043年,痛心于朝政时弊,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

不久,因保守派阻挠被贬,于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

师:范仲淹喜好弹琴,工于诗词散文,志趣高雅,很有才学。

也正因为如此,宋代理学家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师:千载迄今,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范仲淹的诗词,一直被人们深情传唱。我们永远怀念他!

李清照的渔家傲课件篇十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清照《渔家傲》,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朝代:宋代。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回天庭,天帝传话善相邀。殷勤问:归宿何处请相告。

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啊,又叹日暮时不早。学做诗,枉有妙句人称道。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岛去。

星河:银河。

转:《历代诗余》作“曙”。

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天语:天帝的话语。

我报路长嗟日暮:路长,隐括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之意。日暮,隐括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之意。嗟,慨叹。

九万里:《庄子·逍遥游》中说大鹏乘风飞上九万里高空。

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

吹取:吹得。

三山:《史记·封禅书》记载: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住,可以望见,但乘船前往,临近时就被风吹开,终无人能到。

此词当为易安南渡后的词作。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的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设想与天帝问答,倾述隐衷,寄托自己的情思,景象壮阔,气势磅礴。这就是被评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的豪放词,在她现在的词作中是不多见的。

这首词气势磅礴、豪迈,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近代梁启超评为:“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可谓一语中的,道破天机。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视野开始开阔起来。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词一开头,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这样的境界开阔大气,为唐五代以及两宋词所少见。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则绘景如活,动态俨然。

“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因为这首词写的是“梦境”,所以接下来有“仿佛”三句。“仿佛”以下这三句,写词人梦中见到天帝。“梦魂”二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寄寓着美好的理想。

此词则上下两片之间,一气呵成,联系紧密。上片末二句是写天帝的问话,过片二句是写词人的对答。问答之间,语气衔接,毫不停顿。可称之为“跨片格”。

“我报路长嗟日暮”句中的“报”字与上片的“问”字,便是跨越两片的桥梁。“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然亦有所本。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运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不求索的情怀隐括入律,只用“路长”、“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语言简净自然,浑化无迹。其意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

着一“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怀才不遇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命运。李清照虽为女流,但作为一位生不逢时的杰出的文学家她肯定也有类似的感慨。

“九万里风鹏正举”,从对话中宕开,然仍不离主线。因为词中的贯串动作是渡海乘船,四周景象是海天相接,由此而连想到《庄子。逍遥游》的“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说“鹏正举”,是进一步对大风的烘托,由实到虚,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大鹏正高举的时刻,词人忽又大喝一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气势磅礴,一往无前,具大手笔也!“蓬舟”,谓轻如蓬草的小舟,极言所乘之舟的轻快。“三山”,指渤海中蓬莱、方丈、赢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可望而见,但乘船前去,临近时即被风引开,终于无人能到。词人翻旧典出新意敢借鹏抟九天的风力,吹到三山,胆气之豪,境界之高,词中罕见。上片写天帝询问词人归于何处,此处交代海中仙山为词人的归宿。

前后呼应,结构缜密。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巧妙用典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自然会气度恢宏、格调雄奇。充分显示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父亲是文学家李格非,母亲是状元王拱辰之女,也工文章。李照清早年生活在文化空气浓厚的家庭里。18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赵明诚著有《金石录》,李清照写了《金石录序》,详细的记载了夫妻共同生活和对书画金石的爱好。他前期的词章,多数是描写闺中的生活情趣及大自然的绮丽风光,风格清新明丽。北宋灭亡后,李清照夫妇仓皇南渡。公元1129年,赵明诚在建康(今南京市)病故,她只身经历了国破家亡的痛苦,因此后期的作品多反映战乱痛苦的生活,感时伤怀,怀旧思乡,风格沉郁凄怆。

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主要在于运用朴实的白描手法,善于写细腻的感情变化,语言明白如话。在宋代词人中,卓然自成一家。有《漱玉词》。

李清照的渔家傲课件篇十一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首词气势磅礴、豪迈,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近代梁启超评为:“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可谓一语中的,道破天机。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视野开始开阔起来。

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词一开头,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这样的境界开阔大气,为唐五代以及两宋词所少见。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则绘景如活,动态俨然。

“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因为这首词写的是“梦境”,所以接下来有“仿佛”三句。“仿佛”以下这三句,写词人梦中见到天帝。“梦魂”二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寄寓着美好的理想。

此词则上下两片之间,一气呵成,联系紧密。上片末二句是写天帝的问话,过片二句是写词人的对答。

问答之间,语气衔接,毫不停顿。可称之为“跨片格”。

“我报路长嗟日暮”句中的“报”字与上片的“问”

字,便是跨越两片的桥梁。“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然亦有所本。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运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不求索的情怀隐括入律,只用“路长”、“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语言简净自然,浑化无迹。其意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

着一“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怀才不遇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命运。李清照虽为女流,但作为一位生不逢时的.杰出的文学家她肯定也有类似的感慨。

“九万里风鹏正举”,从对话中宕开,然仍不离主线。因为词中的贯串动作是渡海乘船,四周景象是海天相接,由此而连想到《庄子。逍遥游》的“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说“鹏正举”,是进一步对大风的烘托,由实到虚,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大鹏正高举的时刻,词人忽又大喝一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气势磅礴,一往无前,具大手笔也!“蓬舟”,谓轻如蓬草的小舟,极言所乘之舟的轻快。“三山”,指渤海中蓬莱、方丈、赢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可望而见,但乘船前去,临近时即被风引开,终于无人能到。词人翻旧典出新意敢借鹏抟九天的风力,吹到三山,胆气之豪,境界之高,词中罕见。上片写天帝询问词人归于何处,此处交代海中仙山为词人的归宿。

前后呼应,结构缜密。

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巧妙用典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自然会气度恢宏、格调雄奇。

充分显示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李清照的渔家傲课件篇十二

知识目标: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能够有感情地吟诵词作,读出作品的情感和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作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吟诵品读词作,感受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诵读法、讨论法、质疑法。

一、导入诗歌。

由《岳阳楼记》最后一段朗读导入:

一篇《岳阳楼记》感动了历代的文人墨客,让我们了解了范仲淹作为政治家的忧国忧思。其实他还是一名武将,曾驻守边塞多年,今天我们通过《渔家傲·秋思》这首词来领略一下他的边塞情怀。(板书课题)。

出示学习目标。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介绍:

2、背景简介:

3、释题:

“秋思”这一题目提示了什么信息?

三、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字音。

2、说说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四、小组合作,提出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衡阳雁去无留意”这句诗如何理解?

2、“燕然未勒归无计”是什么意思?

五、全班讨论,解决疑问。

六、有感情地品读诗歌。

今天咱们重新认识了范仲淹。在苍凉悲壮的情境里,作者用短短几句词写出了自己和许多的将士们思乡又忧国的矛盾心理,一位巍然的令人敬畏的文人形象仿佛就在眼前,让我们也仿佛置身于边塞的萧索中感受着将士们悲凉的心情,这就是诗词文化的魅力。

七、背诵诗歌。

八、课堂小结:

综观全词,词的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真实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九、课堂练习。

范仲淹。

意境:苍凉悲壮又沉郁雄浑。

李清照的渔家傲课件篇十三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历城人(今山东济南),是婉约派的代表。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期,以“靖康之变”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生活幸福美满,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地度过了晚年。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视野开始开阔起来。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有《漱玉词》传世。

李清照的渔家傲课件篇十四

教学简析:

本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的第一首李清照的词作。李清照本是宋朝著名的婉约派词人,而这首词是李清照唯一的豪放词,是她南渡以后的作品。一般来说,李清照南渡以后写的词都是些消沉愁苦之作,而这一首却是例外。李清照南渡后,不久丈夫赵明诚病死。国破家亡,使她生活上和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从此,她只身飘泊江南,孤单寂寞地度过她那艰苦的晚年,处于“路长嗟日暮”的困境。但她是一个性格爽直、柔中有刚、不愿受现实生活束缚的人,所以,有时想象的翅膀飞进了另一个世界。她幻想出一条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以求摆脱人间那前路茫茫、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境况。于是梦跨云雾,渡天河,归帝宫,乘万里风到仙山去。这样豪迈的气概,不凡的壮举,就使这首词显示出浪漫的情调,豪放的风格,而和她的其他词作风格迥然不同。

教学设想:

“韵律、内容、情感、语言”是诗词这一文学样式的四个基本要素。本课教学抓住这四个要素的学习来进行。以初读把握韵律切入,进而再读感知内容,接着三读体味词中寄寓的情感,最后四读赏析词中优美的语言。要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初步掌握李清照词作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调动学生已有的诗词学习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引导学生品味我国古代诗词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词中深刻的思想内涵,体验词中的浪漫风格和豪迈气概。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品味词的语言有意境。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品味词的语言及意境。

教学方法:

以朗读为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请根据我的描述说出古代诗词作家的姓名。

2、他,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反映民生疾苦,有“诗史”之称,他的组诗“三吏”“三别”脍炙人口,他本人被誉为“诗圣”——杜甫。

3、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散文,并开创了豪放词派,字子瞻,我们学过他的词《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苏轼。

4、他,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曾在《岳阳楼记》中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壮志。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词,反映边塞生活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

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渔家傲》,那是一位跨南北两宋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二、知人论世。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历城人(今山东济南),是婉约派的代表。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期,以“靖康之变”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生活幸福美满,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视野开始开阔起来。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有《漱玉词》传世。

三、感知内容。

1、读准字音:帆殷勤嗟谩。

2、读出节奏。

3、哪些词句你读不懂?谁能帮帮他(她)?

4、这首词的内容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梦)。

四、欣赏意境。

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什么?

1、看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2、看到了天帝: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无依,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

3、还看到了自己回答天帝的垂问:“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意思是说,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上句“路长嗟日暮”,出自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一个“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徬徨忧虑的神态。下句,“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所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文章无用。

4、作者既然有这样苦衷,她希望怎样解脱呢?请看:“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她要象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九万里风”句,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风名。“九”是虚数,是多的意思。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蓬舟”,象蓬草那样飞旋轻快的小舟。“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个神山。为神仙所居,在渤海中。

5、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于消极的游仙思想在作怪?

不是的。从上文的意思来看,是由于她感到“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就是说,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这样想的。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所以,她的那种思想活动,并非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

6、小结:

这首词,“梦归”是关键,全词写梦境,笼罩了一层浪漫主义的色彩。在风格上走豪放一路,为我们创造了开阔的意境。梁启超评价这首词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

延伸阅读:

李清照——《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彷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漫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注释】:

星河:银河。

转:《历代诗余》作“曙”。

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天语:天帝的话语。

我报路长嗟:路长,隐括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之意。日暮,隐括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之意。嗟,慨叹。

谩:徒,空。

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

吹取:吹得。

三山:传说中海上的三座仙山。

【赏析】:

此词当为易安南渡后的词作。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的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设想与天帝问答,倾述隐衷,寄托自己的情思,景象壮阔,气势磅礴。这就是被评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的豪放词,在她现在的词作中是不多见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