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抗日爱国故事(精选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1:30:20 页码:11
抗日爱国故事(精选13篇)
2023-11-13 01:30:20    小编:ZTFB

总结不仅仅是对成绩或者经历的简单罗列,更是对其中的经验和启示进行深入思考的过程。怎样提高阅读水平是每个阅读爱好者都关心的问题,下面我来分享一些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1.以下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

抗日爱国故事篇一

董存瑞,1929年生,河北省怀来县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儿童团团长,13岁时,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后任某部六班班长。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军事技术过硬,作战机智勇敢,在一次战斗中只身俘敌10余人。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3枚“勇敢奖章”、1枚“毛泽东奖章”。他所领导的班获“董存瑞练兵模范班”称号!

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座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时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毅然决定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大喊道:“为了新中国,冲啊!!”(这是电影里说的话,原话已经无从证实了)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一条前进的道路,此时,他年仅19岁。

抗日爱国故事篇二

杨儒是清朝驻俄国公使。1901年,他到任后不久,就开始和俄国政府谈判我国东北问题。当时,俄国政府借口镇压义和团,派兵占领了东北大部分土地,又想在谈判桌上逼迫中国代表承认他们在东北的特权,永远霸占东北。杨儒坚决不一样意,拒绝在俄国人拟定的条约文本上签字。俄国人威胁他:条约文本已由沙皇批准,一字不能改。你不签字,就不必谈判了。俄中两国也就无“友好”可谈了。杨儒不怕对方的威胁,回答说:“我宁愿与你们决裂,宁愿被我国政府治罪,也决不签字!我不能出卖祖国的权益。”

俄国代表又假意安慰说:“你们政府已授权给你,出了问题职责也不在你呀!如果你签了字,贵国政府要治你的`罪,我们俄国会出面保护你的。”杨儒感到受了莫大的污辱,气愤地说:“你何出此言!我是中国的官员,怎样会寻求你们的保护呢那不就太无颜面了吗我难道会那样做吗”

杨儒因为担忧国事,心境沉重,加上年事已高,一次谈判归来,不慎被雪地滑倒,摔成重伤,一病不起。可是他依然坚持自我的主张,不肯向俄国人屈服。

之后,清朝政府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同意了杨儒的意见,拒绝签约。杨儒的斗争胜利了,他不愧是一位有气节的外交官。

抗日爱国故事篇三

66年前,1945年8月15日,一个令中国人民欢欣鼓舞、倍感自豪的日子:日本无条件投降。

经过中华儿女的英勇斗争,无数人的流血牺牲,我们终于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这是近代100多年以来,中国人民对抗外敌侵略取得的第一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振兴的伟大转折。

在这场与日本侵略者展开的拼死搏斗中,中国人民表现出巨大的民族觉醒,战前的民族团结,万众一心,前仆后继,彻底打败了侵略者。

历史充分说明,中国人民之所以创造了弱国战强国的伟大胜利,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正义,可歌可泣的战斗事迹,是他们推动了伟大的抗日战争;是他们浴血奋战于抗战的。最前线,是他们……没有他们,就没有新中国!

中国军民为抗日战争做出了伟大奉献。

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战争时期,那些悲壮义举,铁骨忠魂,历史和人民不会忘记。在我们中华历史上曾蒙受巨大的耻辱,给予人民沉重的灾难,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英勇抗争,不怕牺牲,前赴后继。

多少人为了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而抛头颅,洒热血!大家抚摸一下胸前的红领巾,抬头望望血红的国旗,那井冈山上染红的杜鹃,长征路上烈火烧红的天空;我们的毛泽东、刘少奇同志当年南征北战、重振中华的往事;红军时期宁死不屈的各位烈士,指挥战争不怕牺牲的杨成武,抗日战争时期那些坚信着“头可断,血可流,阵地不能丢〞的英雄烈士们……就是他们,用革命先驱用鲜血、用生命给所有的人换来了今天美好的生活!我们应该珍惜这美好的日子,立志勤奋学习,为建设绿色家园做好准备吧!

在抗日战争中,有多少民族英雄壮烈牺牲,虽然他们已经死了,但他们那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将会成为永久的丰碑,永垂不朽!通过重温那一段悲壮、激越的民族记忆,使我懂得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少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从此,我要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开展,为建设泰安:“蓝天、碧水、青山〞绿色家园做好全面准备。

抗日爱国故事篇四

钱学森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当时任加利福尼亚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负责人的钱学森深为祖国的新生而高兴。他打算回国,用自己的'专长为新中国服务。

但那时候在美国的中国科学家归国不易,而钱学森的专长又直接与国防有关,美国千方百计要将他留下不让他回国,他历尽艰辛才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抗日爱国故事篇五

虽时光荏苒,但中华儿女从未忘记曾经所经受的屈辱,我们鉴往知来,在对历史的铭记中奋斗和崛起。

回望历史征程,从1840年开始,到抗日战争胜利的105年间,中国被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然而,中华民族从未屈服,团结一致,共御外敌,抛头颅,洒热血,1945年,不屈的中国人民彻底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这是一百多年来,积贫积弱的中国在一场生死存亡的民族战争中取得的胜利,它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唤醒了沉睡了几个世纪的中国!是他们!那群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的人;那群用手中的笔和纸来抵制侵略者的人……是他们!是他们的奋力反抗,让一直被挨打的中国“站”了起来!让曾经一直受欺凌辱骂的人,也能挺直腰板说话!他们在中华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奋不顾身地站起来,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用自己的身体堵住了日寇指向老百姓的'枪口!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们宁死不屈,绝不让日寇从嘴里套出什么,而去危害人民群众!

就是这么一群将生死置之度外,将人民群众的安危放在第一位的人,秉持着“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对于老百姓送的一针一线,他们都不接受,反而将自己最好的东西给人民群众。

“蔡廷锴坚拒日寇”“许世友搏杀日本大佐”郝梦龄浴血忻口”“抗联英杰杨靖宇”“永远的赵一曼”……就是这些不断涌出的英雄人物,做出了一件又一件惊人的事,给全国人民做出了榜样!让全中国人民的心拧在了一起!

他们做这些,不就是想让我们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不受人凌辱吗?我们都知道,红领巾是用革命先烈的鲜血染成的,如今的幸福生活也是由他们自己的生命换来的。

那么,生活在安然盛世的我们不应该做些什么吗?现在我们虽是稚气的小学生,但我坚信: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只要我们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就是我们报效祖国的本领,就是我们反击敌人的利剑。

“落后就会挨打!”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抗日爱国故事篇六

李商隐年少有为,并且关心国家大事,目睹唐朝国运衰微,忧心如焚,在事业上更有远大抱负。13岁那年,他看到朝纲不振,君臣昏庸,就写了一首《富平少侯》诗。

这首诗中写一个富平少侯张放,13岁就承袭侯爵之位,身居尊位,骄奢豪侈,醉生梦死,不忧国事。实际上并无其人,只可是是李商隐杜撰假托的人物。

很明显,写作的目的是讥讽那些不谋国事的'权贵的。13岁就有如此手笔,真是难能可贵!

抗日爱国故事篇七

1895年10月18日出生于河南省扶沟县吕潭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受父亲影响,吉鸿昌幼年即具有爱国思想。1913年秋天,不满18岁的吉鸿昌弃学从戎,投入冯玉祥部当兵。他因吃苦耐劳、智勇正直被冯赏识,提升为枪连连长,不久又提升为营长。当外国人都在歧视中国人的时候,吉鸿昌在自己胸前挂上"我是中国人"的牌子,真可谓是爱国名将。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鸿昌将军被蒋逼迫下野,到国外"考察实业"。船到美国,吉鸿昌就接二连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里的头等旅馆不接待中国人,却对日本人奉若神明。有一次,吉鸿昌要往国内邮寄衣物,邮局职员竟说世界上已经不存在中国了,吉鸿昌异常愤怒,刚要发作,陪同的使馆参赞劝道:"你为什么不说自己是日本人呢只要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礼遇。"吉鸿昌当即怒斥:"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吗,可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抗议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歧视,维护民族尊严,他找来一块木牌,用英文仔细地在上面写上:"我是中国人!"。

在国外,吉鸿昌通过利用记者的采访,以事实揭露了日本侵略中国的种种罪行,并斥责英国纵容日本侵略中国和蒋对日妥协的丑恶行径。在德国时,吉鸿昌曾多次要求到苏联进行访问,遭到蒋反动政府使馆的百般刁难,不予签证。悲愤之下,吉鸿昌挥笔疾书:"渴饮美龄血,饥餐介石头。归来报命日,恢复我神州。"。

抗日爱国故事篇八

民族抗日英雄杨靖宇曾担任“南满抗日联军”司令,从1934年一向到1940年沙场献身为止。在艰苦征战的六年中,他身先士卒地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里打击日寇。应对敌人的`重兵围剿,杨靖宇率部顽强战斗,使敌人坐卧不安,惶惶不可终日。日酋对他又怕又恨,调集重兵围困。有人劝杨靖宇投降,他斩钉截铁地说:“不,我有我的信念。”最终,弹尽粮绝,杨靖宇在打完最终一颗子弹后壮烈牺牲。敌人残忍地用刺刀剖开他的肚子,杨靖宇肚里没有一粒米,有的只是树皮、草根和棉絮。

抗日爱国故事篇九

王朴生长在太行山石岭下的河北省完县野场村,诞生在村里一户贫苦农民的家庭里。在他开始懂事的时候,日本强盗发动了“七七”卢沟桥事变,侵占华北,战争的火焰烧到了他的家乡太行山。日寇烧杀抢掠的凶残行为在王朴幼小的心灵燃起民族仇恨的烈火。

有一次,野场村的乡亲们全被日寇赶到村子外,王朴也是其中一个,日寇拿着一份由汉奸金珠子提供的村干部和抗日军属名单,叫汉奸翻译,然后把他们一个一个拉出来。当狗汉奸龇牙咧嘴地问王朴八路军的东西藏在哪里时,王朴怎么也不回答。日寇猛地抽出了东洋指挥刀,指着王朴的'胸口,威胁王朴。王朴面对日本鬼子的刺刀,把牙一咬,昂首挺胸,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就这样,王朴英勇地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

(1)昂首挺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毫不畏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__”在文中画出描写汉奸丑恶嘴脸的词语。

3.面对日本鬼子的刺刀,王朴是怎样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抬起头,挺起胸膛。形容斗志高,士气旺。

(2)没有丝毫害怕和恐惧。……4.读了本文,我深知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奋发图强,让侵略者再无机可乘。(答案不唯一,意思对即可)。

抗日爱国故事篇十

今天,我从书中我了解文天祥的事迹。

文天祥,出生于1236年,是现在的江西县人,初名云孙,字天祥,改字宋端,号文山,是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保佑四年时,文天祥考取了年进士第一,因为父亲逝去所以未受官职。后咸淳六年1270年,文天祥因得罪奸相贾拟道而遭到罢斥。可是,好人多磨难,文天祥最终还是没能摆脱命运的折磨,家离破碎,国家又快要换皇帝了。可是,文天祥就是文天祥,即使是在南宋危亡之际,也仍然领兵抗敌,可最终兵败被俘,身陷囚禁,但即使在最终临死之际,也仍然不肯向任何元朝官员下跪,最后引颈就刑,从容就义。

文天祥就这样就义了,但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抗日爱国故事篇十一

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省沫源县出现了一位全国闻名的抗日小英雄,他的名字叫王二小。王二小牺牲时才七岁,在日本鬼子扫荡一条山沟的时候,为了掩护几千名老乡和干部,他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气急败坏的日本鬼子把王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干部和老乡脱离了危险,小英雄王二小英勇牺牲了。王二小的动人事迹很快传遍了解放区,每一个老乡都含着眼泪,歌唱二小放牛郎,《晋察冀日报》在头版报道了王二小的英勇事迹。晋察冀边区的文艺战土方冰和劫夫很快创作了后来传唱全中国的著名儿童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抗日小英雄王二小英勇牺牲50多年了,但是,他的英雄事迹和献身精神将永远鼓舞和激励我们,他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在河北省隆化县北郊,长眠着模范共产党员、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的英灵。在苍松翠柏中,矗立着一座雄伟的纪念碑,碑上铭刻着朱德总司令的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抗日爱国故事篇十二

在国民党任职期间总共四次直言进谏蒋介石。

第一次上万言书是“皖南事变”爆发后的1941年3月2日。张治中向蒋介石痛陈对国共问题处理的失策,“父亲认为这是招致两党破裂的开始,关系甚大。”张治中在万言书中建议:“为保持抗战之有利形势,应派定人员与共党会谈,以让步求得解决”,“若犹是听其拖延,其结果将对我无利而有害。”对此,张治中之子张一纯说:“可惜,蒋介石并没有接受父亲的建议。”

第二次是1945年11月,国民党当局正在为发动内战做准备。张治中再写万言书,托人带给蒋介石,力言对国共问题采取政治方式解决是独一无二的途径,反对重起内战。他在万言书中说:“我国经八年之长期抗战……民穷财尽,无日不在水深火热之中。……倘战争再度爆发,必益增人民之痛苦,违反人民之愿望。”

第三次是在1948年5月5日,此前的5月1日蒋介石和李宗仁分别当选为总统、副总统。张治中给蒋介石写了一封长信,在信中指出大局已经到了最严重的阶段,提出补正之道是:执行亲苏政策、和共政策、农民政策、改革土地制度。蒋介石对这封信很重视。5月12日,张治中就收到了蒋介石的回电。蒋在电文中说:“来函与意见书今始详阅,应再加研究后另行电告。”但是,此后再无下文。

第四次是在1949年。张一纯说:“1949年参与北平和平谈判时,父亲还给蒋介石写过长篇改革建议。”此前,张治中在溪口劝蒋出国未成,在北平更是感到蒋介石留在国内是对和平的最大障碍,所以在万言书里痛陈利害。张治中后来回忆起这最后一封万言书时说:“不知蒋介石看后反应如何,但事实已经说明他是不会接受的。”

坚持正义。

“__”开始后,张治中的家也受到了冲击。在张治中家最艰难的时候,周恩来出面保护了他们一家。周恩来把张治中送到解放军总医院,改名叫林友文,不让家属去也不让通电话。张治中从此变得很沉默,也不说话,但是他的健康却被这种郁闷的情绪所吞噬。在生命的最后三年,张治中每天晚上问儿子张一纯“”的情况。

听说彭德怀被打倒,张治中写信给毛泽东,听说刘少奇被打倒,张治中也写信给毛泽东。彭德怀被打倒后张治中写了1万多字的信为彭德怀讲话。他在信里讲:“彭德怀的生活非常简朴,对自己非常的严,洗脸水都不倒掉,留着接着洗脚。彭德怀非常艰苦朴素,他绝对不会反对您老人家。”然而,张治中写的这两封信都被周压了下来。周恩来安慰张治中说:“你写的信主席收到了,你现在的任务就是好好休息,剩下的事我来办。”

抗日爱国故事篇十三

赖宁,英雄少年。14岁(指被评为“十佳少先队员”时,下同),四川石棉县人。他胸怀大志,品学兼优,全面发展,从上小学开始,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少先队员。曾获省红领巾读书读报奖章活动一等奖,地区少年儿童绘画比赛二等奖和县儿童书法比赛一等奖。小学毕业后,他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重点中学——石棉县一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