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第七天读后感如何写(模板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06:02:27 页码:12
第七天读后感如何写(模板8篇)
2023-11-24 06:02:27    小编:ZTFB

读后感是记录读书过程中的触动与感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书中的思想和知识。写读后感时,可以引用作品中的经典语句和段落,以提升作品的文学价值和观赏性。阅读后,以下是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分享,或许你会有不同的触动。

第七天读后感如何写篇一

合上书,淡淡的月光穿过了云翳,躲着人群,洒在了纯黑的封皮上,“第七天”三个字闪着微微荧光,像是那浩渺群星。我抬头望向远处江边的点点灯火,仍沉浸于那曲折离奇的故事中。

这是个玄乎又现实的故事,却几度令人哽咽失声。主角杨飞离世后,放弃了到殡仪馆火化,魂魄在空虚混沌的城市中游走,意外地遇见了自己前妻李青,短暂相聚片刻后再度分别,杨飞继续游荡在生与死的边境线上。又见到了自己的出生情境,走进了那生前记忆。他重观了一遍自己的一生,杨金彪、李月珍、亲生父母、郝强生、还有鼠妹伍超等等诸人,冷漠或温暖,熟悉或漠生者,都像粒粒石子般在生命的潭水中激起了点点涟漪,或大或小,或轻或重。最后的最后,杨飞在鼠妹的带领来到另一个世界——死无葬身之地,这里人人平等,美好清澈。“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杨飞就此有了归宿。故事合上了帷幕。

我想,这便是爱吧。是无言又深沉的爱。杨金彪与杨飞互相依偎取暖,给予彼此真心,也许日子很苦,精打细算间忙忙碌碌度过岁岁又年年,两个幸运又不幸的父子平平淡淡地过着自己的生活,纵有生老病死,纵有事态炎凉,然,得一份真心,抵世间疾苦。“这温吞世俗人间烟火,只有你是我的江河湖泊。”杨金彪,这个没有钱没有文化没有固定住所的“三无”男人,却拥有着那高高在上自以为是上层官员没有的东西——真心。说来可笑,真心这东西,在余华的书中鲜少才能见到。从殡仪馆火化的三六九等到二十七个生命被医生称为“医疗垃圾”,从李月珍的超度都分国产与进口到她的遗体失踪而医院拿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搪塞,我清晰的看见了余华笔下那些医生等人胸膛中跳动的不是心,而是被腐朽填满的空壳,流淌的并非鲜血而是粘稠的灰黄液体。而杨金彪这个朴实忠厚的父亲,却真正拥有着心。

活着的人不一定活着,死了的人也不一定死了。

那些活着的人或许行同傀儡,那些死了的或许仍旧鲜活。我想,这种境况在过去,亦在现在。也许世态污秽,也许人情寒凉,但不管怎样,都要努力成为一个像星星一样的人,干净透澈。

要站在有光的地方啊,有云淡风轻,有微微晨光,雨水沾过树叶透着湿润的光泽,长街灯火点点车辆川流不息,挨家挨户的人渐渐进入梦乡。心间爱的力量奔腾不息,流淌着,向着光闪耀。

我们都活着,活在清风明月的当下。晴天、阴天、太阳、月亮、黑色、白色,期待初春第一朵早樱,期待仲夏第一缕晚风,期待深秋第一声雁鸣,期待冬日第一抹洁白。

《第七天》中死无葬身之地是人死后的归宿,是平等的乌托邦,是温暖的依靠处,但,却别忘了忽视一点,那是些死了的人。纵然那儿有鸟语花香,有汩汩清泉,有暖阳明月,可他们却再无法回到活着的时候,无法和所爱的亲人拥抱,无法享受阳光的沐浴。

来人间一趟,不努力把每天过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怎么行。

“得以份真心,抵世间疾苦。我们都活着,活在明媚似阳光的当下。”

第七天读后感如何写篇二

好不容易下定决心把《第七天》这本书看完,就让人想起狄更斯的那句名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合上书,才发现那封面上的字“书中描写的荒诞比起现实的荒诞”……也许世界就是这样。

放下手中的书,转身望向窗户,放松一下紧绷的思维,解放自己的自由,烈日将大地照得刺眼,树在无意中留下晃动的阴影。我面对着太阳,在思索我的世界—对自己灵魂的问询,不经意想起山坡上的小坟堆,那里埋葬着我的亲人,它的渺小,让人不会去注意,只有几块红砖砌成的小屋,冥冥中,告诉我们她在这里安息,我在那里曾徘徊过,在这片树林中曾穿行过,我独自在坟堆前驻足,在这里忘却了伙伴的约定这是两个灵魂驻足的地方,但只有一个灵魂永远在这里停留。

关上了。再次打量桌上的书,这才悟得书中的世界—我们在一栋栋拔地而起的摩天大厦间迷失了自己,我们的目光也在形形色色的玻璃幕墙中,变得干涩、贫乏,内心是缭乱的,浓雾锁住了这个城市的容貌,这个城市失去了白昼和黑夜,失去了早晨和晚上。但我们永远向往着幸福,在这里谋生,苦尽甘来。驱逐,去了那片“死无葬身之地”……在那里,去等待下一次的“重生”,去逃离那黑暗的时代。

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

第七天读后感如何写篇三

余华作品不是晦涩难懂,而是在现实的叙述中注入适度的现代意识,以简洁的笔触和饱满的情感尽可能地获得读者最广泛的共鸣。与语言优美词藻华丽的其他作家相比,我更钟爱的是文字中透露着黑暗的余华。

童话是留给小孩子看的,成熟的人或许更适合风雨后的返璞归真。于笔者而言,这社会上的荒谬事件数不胜数,每每看到手机上的推送,都不忍打开。这大概是源于内心那颗最纯正的心,封存已久。我一直小心翼翼地捧着它。直至如今,这社会的真面目在一个又一个荒谬后被揭露被戳穿,浑浑噩噩过了十六年,如今顶着“中国青年”的称号,被迫接受现实。

我问她:“这是什么地方?”

她说:“这里叫死无葬身之地。”

余华曾坦言:“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

此书集荒唐、暗黑、腐朽于一体。社会上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呢?大多数读者都会对此感到质疑。兴许是在社会上大肆宣扬正义的大背景下,人们对黑暗的理解已模糊不清,但笔者想表达的是,一个社会是否真正和谐美好,看得不仅仅是治安不仅仅是宣传工作是否到位,还要看人们的内心。

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社会上“在外女学生被奸和杀”“北大学子弑母”等事件层出不穷,面对诸如此类的新闻,相信大部分人都是轻轻划过罢了,可是又有谁真正的关心在乎过呢?想必都是人类的内心在作秀。

“我想涂去一切不幸/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顾城的短短几句诗,诉说出许多人的心声,我想,我们都是任性的孩子。

我们都是第一次来到这世上,没有人知道死后的世界会是怎样,也鲜有人为自由而活发声。都说人生而平等,我们力所能及的便是善良与真心。“有时候,人类的美德可以终结悲剧”在这喧嚣的尘世间,若人人都能对其抱以真心,太阳的力量或许会更大些。

董卿说:“其实当我们有一天,在回忆过往遇到的这些萍水相逢的人,如果我们能够想起来的更多的是一份单纯、友好和善良,这就是我们的幸运。”黑暗中的曙光,是由千千万万个我们,发自内心的善良组成的,每个人都在经历着他人不知的战斗,请心存善意,直至永远。

第七天读后感如何写篇四

我们仿佛行走在这样的现实里,一边是灯红酒绿,一边是断壁残垣。或是我们置身在一个奇怪的剧院里,同一个舞台上,半边正在演出喜剧,半边正在演出悲剧,或喜或悲。

读完全书后,我重新认识了生与死。生生死死还不如说是一场单程旅行,上上下下,来来往往。在本书中,生死也就是分隔于两个世界,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另外这个世界可能会丝毫不在乎。而有些东西,将从这个世界带入另外这个世界里。本书以荒诞的视角行文,即一个死去的人。他回忆着和正经历着的世界,在他的生前和死后这个世界又是怎样的。从他死去的第一天写到第七天,作为七个部分,书中开头就以雪、雾、雨这些意象来营造出模糊的环境和视线,朦胧和荒诞的世界。在刚开始会给人一种困惑或不确定感,继续阅读下去后就能发现另一片天地。在书的前部分,主人公死后所见的人和发生的事在后文皆一一对应,从而将全书的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内容上,这本书极大的讽刺了现实社会里的不公平、黑暗的一面,借助一个死去的人视角,从权利、金钱到现实人们的欲望再到人性的阴暗面:虚伪、攀比、恶毒、幼稚、冲动......这些在书中展露无遗。

小说中,死去的人生前有钱的话可以有墓地,有人哀悼,可以穿绫罗绸缎,可以有高档的骨灰盒,可以买到一块土地埋葬,最终能够得到安息。没有钱的人,不能买到土地埋葬,也就不能安息,只能永生,一直在这个悲惨的世界里,一直在那个叫死无葬生之地的地方。在殡仪馆里,有钱的人可以坐沙发,没钱的人只能站着或者坐在一个塑料板凳上。而那些有权力的人更是豪华的待遇,需要城市封路,大批的游行。从这个情节里就将社会的许多方面暴露出来,现实中,在候车厅里,同样是设有贵宾区休息室,里面的人可以吹着空调,喝着咖啡,翘着二郎腿。而普通人则是拥挤在一起,你推我搡,拖家带口。

在小说中,还涉及到了社会舆论与社会人们的关注点。一个商场发生火灾,而负责人对社会称仅仅有7人死亡9人受伤,而网上的舆论则是说相关人员删除了大部分的死亡名单,那些人的亲属也被送了封口费。最后主人公在那个叫死无葬身之地的地方遇到了那些在死亡名单上被删除掉的人。这样重大的事件就这样被上面的政府敷衍了过去。同样,主人公的母亲花了二十年时间终于找到自己的亲生骨肉,但是当警方的“惊雷行动”打击淫秽组织的事公开后,社会媒体将全部的焦点集中到这次行动中,各种人物的剖析,信息的公开,社会已经忘记了主人公与他母亲的相识。这是因为现实社会里的媒体往往是过多去迎合大众的欲望吧。

小说是以生与死的世界展开,由于不久前送走了爷爷,因此每每读到离别或生与死的时候,便潸然泪下,也会想到当初送别爷爷时候的情景,想到爷爷生前时候的样子,爷爷以前的经历也是那样的艰辛,和奶奶一起含辛茹苦养育儿女,最后竟是落了这样的结局,此刻千言万语,也难能表达思念之情。

小说正如标签上所写的那样,比《活着》更悲惨,比《兄弟》更荒诞。但是作者还是留下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与现实的荒诞相比,小说的荒诞真是小巫见大巫。

第七天读后感如何写篇五

这本书站在“死亡第一视角”让我对“死无葬身之地”有了重新的认识,看的我好压抑,但又是一本让我看了之后忍不住不读的书,虽然书中充满了绝望和荒诞,但这些故事又仿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一切从死亡开始,灵魂在世间漂泊七天的奇遇:小人物的故事,温馨又揪心的爱情,分等级的殡仪馆,养父子感人至深的亲情,刘梅等鼠族的辛酸,冤假错案……杨飞的这些经历在就像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我们周围最常见的人或事,还有每天被新闻包裹的世界和那些可见的与不可见的生活。

对现实社会充满了无奈和愤怒,每读完一段经历心情都好沉重,“死无葬身之地”就像是得到了永生,在这个世界,这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这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这里人人死而平等。

第七天读后感如何写篇六

杨飞与李青。

伍超与刘梅。

终究是太年轻气盛了无所畏惧了吧。作为普通百姓或者说底层小人物,哪里有不苦哪里有不累?用来糊口的打工,咋能说不干就不干,赚不来工钱买不来饭啊。一不小心中了你的毒心甘情愿为你死心塌地,吵不散打不散,可是一个欺骗哪怕明知是善意的谎言却成了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了最后的倔强,多想他来哄一哄,可是他的不出现加上网络的推动让她最终失去了所有。他聪慧他勤劳他有着可期的未来,为了争她的一口气放弃了前途一次又一次,最终连命都舍去了。以爱情的名义,忘记了生活需要面包。

关于仇恨。

活着时我恨你不惜取了你的命,死了却愿意为你放弃安息之地在这死无葬身之地一直陪着你,等候你的一份希望。

关于贫富。

有钱人的生活穷人想象不出来,活着如此,死了亦如此。这等级森严的看了太让人绝望了,不过还好还好,我一直都没有野心一直随遇而安无所谓了。

关于黑暗。

暴力强拆,暴力逼供,小生意人的举步维艰,普通百姓的命不值钱……多年过去了,有些再慢慢变好了,有些……我期待能更好。

关于轮回。

作为新来的,被先来的带到死无葬身之地,慢慢地,我成了先来的,带着后来的来到这死无葬身之地,介绍着这里的故事,生生不息。

有点疑惑。

第七天读后感如何写篇七

这是一个比《活着》更艰难的故事,一个比《兄弟》更绝望的故事。

一开始获悉余华新书的名字叫《第七天》的时候,我想到的是圣经里面的创世七天,看完整本书后,才发现这个名字企图在吻合中国传统的“头七”,虽然书的前面写着了《旧约创世纪》的句子。书的内容看似很荒诞:写的是一个死去的灵魂在七天里的见闻和回忆。

然而作者意图并不在这里,余华喜欢在绝望中给人留着希望,这本书也是。死去的世界里,有这样一个地方: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树木茂盛,树枝上结满了有核的果子,树叶都是心脏的模样,它们抖动时也是心脏跳动的节奏。很多的人,很多只剩下骨骼的人,还有一些有肉体的人,在那里走来走去。这就是死无葬生之地,在这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这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很……这里人人死而平等。

在冰冷的世界里构建出来的暖巢,于残酷现实里流露真实的人性温暖。“死无葬身之地”为现实中的卑微小人物建立了一个乌托邦,用荒诞的变形记演绎出一种底层世界的冷暖人生。

说一些题外话。

余华被誉为当代最具苦难意识的作家,其实不管是《活着》、《兄弟》,还是《第七天》,都很好地践行着这一点。看到有人批判余华,说这三本书是在走下坡路,我不敢苟同。一个作家的风格总是在改变嘛,我看书从来不刻意去把它和其他的进行比较。喜欢一个人,就会为他改变,比如我喜欢韩寒,喜欢他青涩懵懂的《三重门》,也喜欢他现在放荡不羁的批判。另外,感觉这种苦难的书看起来好艰难,网上看到有人看的飙泪,我发现我很难做到,可能看一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什么的还有可能,但是这些苦难的,真心是没有经历多少,理解起来总是有种情感上的隔阂,只能将自己进行各种不透彻的代入。我也不知道现在这种状态对不对,不是以一种近乎病态的苦难悲观来看待问题,就是以一种异常天真格格不入的不在乎心态来对待。不管是哪种,似乎都是不适合我这个年龄的。

第七天读后感如何写篇八

怀着好奇的心理,我阅读了一度销量排行第一的《第七天》。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被作者余华所讲述的故事情节震撼到了,故事内容的荒诞和绝望是我没有预料到的,这些故事又都似曾相识,很多来自于曾引起媒体和网络广泛关注的新闻,只是作者通过以这样虚幻的手法集中编排出来,还是让我一下子感觉透不过气来。

《第七天》故事取材于一些当今荒诞的社会新闻,很多人在各种悲剧中受伤或死亡,而这些人在这些事件之后有怎样的经历和想法?余华的这部《第七天》就是来写这部分内容的,从鬼魂的角度、死后的世界来讲患难与救赎。和余华的《活着》相比较,从故事的`取材上来说,《活着》写的是历史,《第七天》写的是现在,人对当下的绝望肯定要比已经过去的更深。《活着》里面死去的人都还有个地方安息,而《第七天》里面却是“死无葬身之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