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名人的家风家训小故事(通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9:17:04 页码:9
名人的家风家训小故事(通用11篇)
2023-11-12 19:17:04    小编:ZTFB

总结是对经验和知识的巩固和提炼,使其更有价值和意义。总结时如何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体会?通过阅读这些总结范文,大家可以更好地理解总结的作用和意义,从而写出更优秀的总结。

名人的家风家训小故事篇一

常言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那么什么是家规呢?家规其实就是在家庭里形成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也是所谓的家风家训,它体现着一个家庭或家族几代人长期以来形成的,能影响家庭成员精神、品德以及行为的优良传统和德行传承。我家的家风家训就是“诚实守信,勤俭节约,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有一次,我在写作业时偷看了课外书,爸爸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地走进了我的房间,其实我早就听到了他的脚步声,悄悄地合上了书,放在一旁。爸爸若无其事地看了看我的作业,问道:“你在干什么呀,怎么写得这么慢?”我的脸瞬间像火烧云一般红,心虚的回了句:“我……我没干什么。”“少来了。”爸爸拍了拍我的肩膀,“你准是又在偷看课外书了,对吧?”不等我回答,他又继续说:“做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诚实,虽然爱看书是好的,但应该专心写完作业再看,不要三心二意的,更不能因为看书就撒谎骗人哦。”我听完爸爸的话,脸更红了,羞愧的说“爸爸,我错了,我不该偷看书,更不应该说谎的。”爸爸摸了摸我的头说:”孩子,爸爸很开心你能主动承认错误,你一定要记住,诚实是我们做人的基本原则,只有大家相互信任、坦诚相待,世界才能充满真、善、美。”

三年级的时候,我答应同学要借她一本《查理九世》,结果睡了一觉,我就把这事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第二天,她问我拿书,我不以为然地说:“我忘了,没带呢,下午再带给你吧。”同学听了有点不开心。回家后,我觉得同学有点小题大做,这么点事儿也不开心,就把这个事情说给了妈妈听,妈妈听后很严肃的对我说:“姜玥,你答应了同学,就应该信守承诺,是你不对在先,同学会不开心很正常啊。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信守承诺,言出必行,敢做敢当,一诺千金!要不每个人都信口开河,然后不去履行,不就乱套了!”

平时爸爸妈妈总是对我说“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希望我能多看到自己的不足,去提高和约束自己,而让我挖掘其他人的优点,长处,善待他人。二年级的时候,李老师把全班最皮的同学调来和我当同桌,希望我能帮助他。我和他同桌了一段时间后,领教了他的各种调皮,实在忍无可忍了,我回家和妈妈抱怨,不想再和他同桌了,妈妈听完,笑着对我说:“你也有没招的时候啊!他其实就是想让你生气,你生气了他就觉得有成就感,你这样不就是上了他的当吗?而且上课的时候你和他这样会影响到课堂秩序的。你可以多想想他的优点,对他宽容点,忍让些,可能会更好,更利于你们的相处。”我照着做了,后来的一段时间我们相处得就融洽多了。

“诚实守信,勤俭节约,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我会继续努力的传承我家的家风家训,让它们陪伴着我成长。

名人的家风家训小故事篇二

胡适和妻子江冬秀育有三个子女,女儿五岁时夭折,长子胡祖望、小儿子胡思杜围绕在江冬秀身边,胡适忙于公务,无暇顾及。江冬秀虽然出身官宦之家,但仅读了几年私塾,又酷爱打牌,对于孩子的管教,少投入精力,多有责怪,不甚得法。

在家庭教育中,胡适虽然倡导“独立、合群、重学”,但自身也有不懂得如何爱孩子的嫌疑。1929年,胡适给胡祖望写信,希望锻炼他过独立、合群、用功读书的生活,其中说:“功课及格,那算什么?在一班要赶在一班最高一排,在一校要赶在一校最高一排。功课要考最优等,品行要列最优等,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这才是有志气的孩子。”这时,胡祖望十岁,离开父母,独自在外上学,父亲如此高的期望,恐怕只会感到“压力山大”。次年,胡适即大失所望,接到学校发来的“成绩欠佳”的报告单,怒道:“你的成绩有八个‘4’,这是最坏的成绩。你不觉得可耻吗?你自己看看这表。”

最终,胡祖望虽然上过大学,但远未达到胡适对他的期望;胡思杜读了两所大学都未能毕业,却染上了不少坏习气。晚年,胡适对秘书说:“娶太太,一定要受过高等教育的;受了高等教育的太太,就是别的方面有缺点,但对子女一定会好好管理教养的。母亲有耐心,孩子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教不好,那是做母亲的没有耐心的关系。”可谓沉痛之语,意味深长。

在给江冬秀的信中,胡适亦自我反省道:“我真有点不配做老子。平时不同他们亲热,只晓得责怪他们功课不好,习气不好。祖望你交给我,不要骂他,要同他做朋友。

名人的家风家训小故事篇三

张作霖有6位夫人、8个儿子、6个女儿,要治理好这样一个大家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在治家过程中,张作霖制定了多条极为严格的家规:

1、严禁夫人干预政事,不听枕边风。

2、严禁夫人聚众闲聊,以免滋生事端。

3、各房太太地位不分尊卑,均以夫人相称。

4、严禁夫人私自做寿。

5、严禁虐待下人。

6、实行严格的薪俸制,各夫人每月按时支取。

7、饭菜实行等级分餐制,各夫人与子女分别在自己房间用餐。

8、严格的作息时间,外出活动一律不允许超过晚十点钟。

9、重视子女文化教育,聘名师为子女启蒙。子女婚姻不得自主,须由他一人包办。

名人的家风家训小故事篇四

子恺育有七个子女,他认为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极力反对把孩子培养成小大人。

在生活中,丰子恺称外出做事为无聊,和孩子们在一起则内心充满欢喜,抱孩子,喂孩子吃饭,唱小曲逗孩子,画画引孩子笑,和孩子们特别亲近。有一次,长子瞻瞻要丰子恺抱他到车站去买香蕉,满满地擒了两手回来,到家时,却熟睡在父亲肩头,手里的香蕉早已不知去向。丰子恺在《给我的孩子们》一文中感叹: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除了让孩子在爱的空气中自由成长,丰子恺还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1947年,他步入知天命之年,与子女约法,强调最多的便是独立,其中一条写道:大学毕业后,子女各自独立生活,并无供养父母之义务,父母亦更无供给子女之义务。同时,子女独立后,要与父母分居,双方同意而同居者,皆属邻谊性质,绝非义务。

名人的家风家训小故事篇五

丰子恺育有七个子女,他认为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极力反对把孩子培养成“小大人”。

在生活中,丰子恺称外出做事为“无聊”,和孩子们在一起则内心充满欢喜,抱孩子,喂孩子吃饭,唱小曲逗孩子,画画引孩子笑,和孩子们特别亲近。有一次,长子瞻瞻要丰子恺抱他到车站去买香蕉,“满满地擒了两手回来”,到家时,却熟睡在父亲肩头,手里的香蕉早已不知去向。丰子恺在《给我的孩子们》一文中感叹:“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除了让孩子在爱的空气中自由成长,丰子恺还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1947年,他步入知天命之年,与子女“约法”,强调最多的便是“独立”,其中一条写道:“大学毕业后,子女各自独立生活,并无供养父母之义务,父母亦更无供给子女之义务。”同时,子女独立后,要与父母分居,“双方同意而同居者,皆属邻谊性质,绝非义务”。

名人的家风家训小故事篇六

三国时,胡质在魏国源任州郡长官近三年,死后家无余财,只有朝廷赏赐的衣服和数箱书籍而已。对他的廉洁操守,人人称道。胡质在荆州任刺史时,其家眷都在京都。一次他的儿子胡威到住所去看望他,等回家时,胡质拿出一匹绢给他,让他路上做盘缠。胡威跪在父亲面前说:“爹爹为官一向清正,不知此绢从何而来?”胡质说:“吾儿不必怀疑,此绢是我的俸禄所余。”胡威谢过父亲的赏赐,遂骑驴上路。一路上,他在打尖住店时都是自己放驴,自己砍柴做饭。

后来胡威也官任刺史,政绩卓著,清名遐迩。入晋以后,晋武帝接见了他。晋武帝谈起当年胡质的生平事迹赞叹不已,遂向胡威道:“你的清廉和你的父亲比起来怎样?”胡威答道:“不如吾父。”晋武帝问:“为什么呢?”胡威说:“臣父清廉惟恐人家知道,臣清廉惟恐人家不知道,所以臣和家父相差甚远。”

名人的家风家训小故事篇七

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名人的家风家训小故事篇八

“俭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的主要功绩在于积有限之社会资财,以兴家业,繁吾中华。故此,我国历史上众多有识之士在生活土都十分注意自身的俭朴,也十分重视对后代的“俭朴”教育。这种身教言传之精神,成为后人正身教子的楷模。

北宋杰出史学家司马光,进士出身,屡官天章阁侍兼侍讲、御史中丞、尚书左仆射,后追封为温国公。他著述宏丰,其名著《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他的生活十分俭朴,工作作风稳重踏实,更把俭朴作为教子成才的主要内容。

在司马光的一生中,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据有关史料记载,司马光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谨身节用。他在《答刘蒙书》中说自己“视地而后敢行,顿足而后敢立。”为了完成《资治通鉴》这部历史巨著,他不但找来范祖禹、刘恕、刘敛当助手,还要自己的儿子司马康参加这项工作。当他看到儿子读书用指甲抓书页时,非常生气,认真地传授了他爱护书籍的经验与方法:读书前,先要把书桌擦干净,垫上桌布;读书时,要坐得端端正正;翻书页时,要先用右手拇指的侧面把书页的边缘托起,再用食指轻轻盖住以揭开一页。他教诫儿子说:做生意的人要多积蓄一些本钱,读书人就应该好好爱护书籍。为了实现著书立说治国鉴戒的理想,他15年始终不懈,经常抱病工作。他的亲朋好友劝他“宜少节烦劳”,他回答说:“先王曰,死生命也。”这种置生死于不顾的工作、生活作风,使儿子和同僚们深受启迪。

名人的家风家训小故事篇九

家风是什么?家风是“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的传递与感染;家风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训戒与教诲;家风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清白与淡然。家风是灯塔亦是船帆,指引着方向也不断在前进;家风是戒尺也是爱抚,鞭策着行为也抚慰着心灵。家风是长辈的威与爱,家风是游子的情与根,家风是立世的基与石,家风是传承的神与魂。古语有云: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君子何以治国平天下,当以修身齐家为首任。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重视家教是我们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有的是星星点点书信交流中教育子嗣为人做事的道理,如曾国藩与其子女的家书往来,有的是谆谆教诲的文章,如司马光撰写的传颂千古的《训俭示康》,这些家训在祖祖辈辈的传承中便成了家风。清代第一才子纪晓岚的家教甚严,对子女要求“四戒”“四宜”:一戒晚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四戒”“四宜”,简洁明了,相得益彰。我国世代历史名人的家风家训传承至今,为人称道,传承下来的家风家训是我们精神的食粮,为我们指明方向。

一个家族的振兴与发达,离不开良好的家风。在生我养育我的这片土地上,父辈经历过太多的艰苦日子,但我的父亲母亲把往日的磨难化为了一种精神,将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踏实认真的做事风格和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传承给了我这一代,父母总说积极的生活态度很重要,他们看问题经常看好的一面,很少去抱怨,在一起有二十多年了,还会给对方制造小惊喜,让生活充满仪式感。父母刚工作的时候工资很低,当时家里需要用钱,妈妈每天下班去摆地摊补贴家用,慢慢的攒下第一笔存款。我有时遇到挫折会跟妈妈发牢骚,感觉自己总是做的不够好,妈妈说只要你比昨天的自己进步一点点就可以了,不需要你每一次都做到最好,这样的你每一天都是在前进,会越来越好的。记忆中父母总是会给我传递正能量,为我打气,让我不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遇到什么困难都能积极的面对,耐心的寻找解决方案。

“踏实认真”是父母传承给我的第二条家训,父母出生在普通家庭,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到了心仪的学校,收获了满意的工作。父母总说,人啊,做什么事情就怕认真,认真起来想做不好都难,爸爸是单位里的管线操作员,因为技术过硬,很多疑难问题都需要爸爸亲自解决,有时为了处理一处管线问题甚至会忘记吃饭,妈妈也因为工作细致经常被单位评为“模范”“标兵”,父母的一言一行时时刻刻影响着我,是我身边的榜样。工作后的我也时时刻刻把踏实认真这四个字放在自己的心上,做任何事都不能有浮躁的心,上级安排的任务要快速认真的完成。

最后一点受父母言传身教的是勤俭节约,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更是我们家始终坚守的习惯。父母教育我在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不剩饭,不浪费粮食。离开房间要随手关掉灯、用水后关紧水龙头,节约水资源等等。这些事情虽小,却让我受益良多。

家风陪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帮助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我找准人生的奋斗方向。一个人如果从小就受良好家风的熏陶,那么在生活、工作、处世上则会有“法”可依,有章可照,能够坚守内心。

家风像一棵树,枝繁叶茂、亭亭如盖、荫佑子孙、传承世代。家风像一条河,浩浩荡荡、奔流不息、滋润沃土、孕育生命。

每个家庭构建起具有各自特色的家风和家教,千万个家庭就会组合成一股强大的提升社会道德的合力,家庭走出一小步,社会迈出一大步,中国踏上新高度,这正是家风最具现实意义的体现。

家风淳则世风清,世风清则国风明,国风明则国家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让我们从每个家庭做起,传承良好的家风,争做好家风的创建者、实践者、推行者。弘扬中华美德,让中华美德的种子在华夏大地上生根发芽、绽放异彩、结出硕果。

名人的家风家训小故事篇十

钱基博乃一代国学大师,是学者、作家钱钟书的父亲。

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钱钟书十六岁时,还痛打一顿。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钱基博北上清华任教,寒假没回无锡。此时的钱钟书正读中学,没有温习课本,而是一头扎进了小说的世界。等父亲回来考问功课,钱钟书过不了关,于是挨了打。

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后,钱基博还时常写信给钱钟书。一封信中说:“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随后一封信则表示:“现在外间物论,谓汝文章胜我,学问过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称汝笃实过我,力行过我,我尤心慰。”希望钱钟书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我望汝为诸葛公、陶渊明;不喜汝为胡适之、徐志摩”。

钱基博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保持距离,埋首国学,钱钟书这样告诫钱钟书,不过出于一个儒者的文化立场。

名人的家风家训小故事篇十一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约的力量。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