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高中常见文言文实词简短(通用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07:13:16 页码:9
高中常见文言文实词简短(通用20篇)
2023-11-24 07:13:16    小编:ZTFB

总结是对过去的一种回顾,同时也是对未来的一种规划和指导。总结的写作要精炼,突出重点,凸显亮点,避免赘述和废话。希望以下的总结范文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参考方向。

高中常见文言文实词简短篇一

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固定格式。

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3)“以……为……”相当于“把……当作……”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

(4)“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例:此何遽不为福也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

(5)何以:例:何以战。

2、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3、有标志词语。

a“为”表被动: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

c“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

高中常见文言文实词简短篇二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拜:授予官职。如: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后序》。

授:授给、给予官职。《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

放: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左迁: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汉书。王尊传》:迁东郡太守。

徙:一般的调动官职。如: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

调:变换官职。

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转、调、徙:调动官职。《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出:京官外调。如: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传》。

兼:兼任。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领:兼任。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署:代理、暂任。如: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

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高中常见文言文实词简短篇三

高考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当:通“挡”;抵挡。动词。“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动词。“一夜飞度镜湖月“‘。

而:通“尔”;你。人称代词。“某所,而母立于兹。”

反:同“返”返回。动词。“人穷则反本。”

奉:同“捧两手托着。动词。”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缶:同“?”盛酒浆的`瓦器。名词。“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拂:同“弼”;辅弼。动词。“入则无法家拂土。

干:通“岸”“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函胡:同“含糊”形容词。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曷:同“何”;什么。疑问代词。“蹈死不顾,亦易故哉?”

衡:通“横”与纵相对,“外连横而斗诸侯。”

华:同“花”;植物的繁殖器官。名词。“混黄华叶衰。”

皇:通“惶”;恐俱,惊慌。形容词。“赢得仓皇北顾。”

皇:通“惶”;恐惧,惊慌。形容词。“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火:同“伙”;古代军队的组织,十个为“一火”“出门看火伴”。

简:同“拣”;挑选。动词。“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见:同“现”暴露,露出来。动词。“图穷而匕首见。”

见:同“现”;呈现,露出来。动词。“风吹草低见牛羊。”

景:同“影”;影子。名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具:通“俱”;全,都,引申为详细。副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具:通“俱”;全,皆。副词。“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中常见文言文实词简短篇四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罢:通“疲”;疲劳。形容词。“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忠义暴于朝廷。”

杯:同“杯”;酒器。名词。“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同“背”背叛,违背。动词。“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被:通“被”;顶。动词。“被明月兮佩宝璐。”

被:同“披”;穿着。动词“闻妻言,如被冰雪。”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形容词。“见其客朱亥,俾倪。”

辟:通“避”;躲避。动词。“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通“僻”;行为不正。形容词。“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通“敝”;困顿,失败。形容词。“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疲惫,衰败。“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弊:通“敝”;疲惫,衰败。形容词。“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徧:同“遍”遍及,普遍。动词。“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汝见我不?”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宁可共载不?”

材:同“才”;才能。名词。“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通“才”;刚刚。副词。“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同“彩”彩色,颜色。名词。“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采:同“彩”;颜色,彩色。名词。“须臾成五采。”

仓:同“苍”;黑色。名词。“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藏:同“脏”脏腑。名词。“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廛:通“缠”“胡取禾三百廛兮?”

唱:通“倡”;倡导。动词。“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钞:同“抄”;抄写。动词。“适中手自钞录。”

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鉏:同“锄”;锄头。名词。“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绌:通“黜”;罢免官职。动词。“屈平既绌,”

高中常见文言文实词简短篇五

高考文言文阅读目前以史传散文为主,在阅读中经常关涉到一些官职名称,由于中学生阅读水平、阅读能力的限制,很多官职名称并不熟悉,以至于造成误读,误解,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关涉的古代官职。因此积累一些有关古代官职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正确理解文章,准确把握文意。

1、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史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当于元帅军衎。

12、行军总管。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17、通判,2011高考信息《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关涉的古代官职》。府之副职。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明清兵马司主官。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掌刑名,赞计典。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掌出纳文移。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供差遣出使。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协司宝掌玉玺。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

26、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27、检校。代理官职。秘书级。

28、教授。府掌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29、教谕。县掌教学。县教育局长。

30、训导。掌协助同级学官教育所属生员。相当于教育厅局副职。

31、税课大使。掌县税务事务。相当于税务局长。

32、吏目。州之属官,掌刑狱及官属事务。市政府副处级干部。

33、总镇。镇守地方的高级武官。相当于大军区司令员。

34、参将。镇守地方的`统兵官,分守各路。大军区所属各军军长。

35、游击。位参将之下,掌率兵防御。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官。

36、都司。位游击之下,掌防汛军政。负责防汛工作的团职干部。

37、州同。州之佐官。相当于副市长。

38、巡检。掌地方治安之官。县公安局副局长,分管治安工作。

39、侍郎。宿卫侍从皇帝的官员。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40、典籍官。掌官府书录图籍事务。图书馆馆长。

文档为doc格式。

高中常见文言文实词简短篇六

1、满,遍。(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2、越,更加。(奉之弥繁,侵入愈急)。

3、弥留:病危将死。(病日至秦。既弥留)。

4、经、终。(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1、从高处朝向低处,面对。(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2、面对。(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如临大敌)。

3、到。(双喜临门身临其境)。

4、正当,将要。(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临阵磨枪临渴掘井)。

1、怜悯,同情。(独不怜公子姊耶?)。

2、可怜:可爱。(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

3、疼爱、爱惜。(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4、爱戴。(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5、值得同情。(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6、可惜。(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1、种类。(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

2、事例。(举类迩而见义远)。

3、类似,象。(中会殿阁,类兰若)。

4、类推。(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5、条例。(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

6、大都、大多。(近岁风俗尤多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

1、能够。(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2、战胜,攻破。(然操遂能克绍)。

3、克制。(克已复礼为仁)。

4、肩负,引申为担当、胜任,担当家务。(子克家)。

5、克制、约束。(克已奉公)。

6、限定、约定。(与克期俱至)。

1、经得起,忍受。(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能够,可以。(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3、能够,可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4、胜任。(不堪吏人妇,岂合今郎君)。

1、断绝。(不绝如缕络绎不绝韦编三绝)。

2、终止,消失。(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3、隔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4、穷尽。(绝处逢生)。

5、极,最,非常。(佛印绝类弥勒)。

6、到了极点。(以为妙绝)。

7、完全,绝对。(绝无踪响绝无仅有)。

8、横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高中常见文言文实词简短篇七

1、连接,连缀。(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2、通嘱嘱托。(属予作文以记之)。

3、隶属。(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4、掌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5、类。(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6、等、辈。(若属皆且为所虏)。

7、系、是。(查明属实,事属可行)。

1、通熟,仔细。(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2、谁,哪个。(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3、孰与:与比,哪一个更,哪里比得上。(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4、成熟。(寒暑和节,而五谷以孰)。

5、孰若:哪如、哪里比得上。

1、写,记下。(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2、文字。(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3、书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书籍,书。(家贫,无以致书以观)。

5、国书。(拜送书于庭)。

6、书法、字体。(举世唯知其书)。

7、特指《尚书》,泛指一切经书。(《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1、到去。(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2、女子,出嫁。(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3、顺从,适合。(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4、恰好。(从上观之适与地平)。

5、刚才。(适为虞人逐)。

6、同谪,被流放。(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7、流放,贬职。(又以适去,竟不自得)。

1、正确,不错,与非相对。(觉今是而昨非是非分明)。

2、以为是。(各行其是)。

3、判断词,是。(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4、这。(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5、作语助。(唯利是图)。

1、派遣,命令。(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2、使,让。(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3、出使。(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

4、使唤。(人皆得以隶使之)。

5、使者。(大王派一介之使至赵)。

6、使命。(时周瑜受使至番阳)。

7、主使,指使。(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8、假使。(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高中常见文言文实词简短篇八

1、适宜,合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2、应当,应该。(诚宜开张圣听)。

3、表推测,大概。(今阴阳不调,宜更历之过也)。

1、重要,简要。(增减要语,奉行者莫辨也)。

2、险要。(筑石寨土堡于要隘)。

3、需要,符合,适合。(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

4、同邀,邀请。(张良出,要项伯)。

5、要挟。(惟大辟无吏可要,然犹质其首)。

6、相约,誓约。(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7、要点、关键。(要在安国家,利人民)。

8、希望。(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为)。

9、总括、概括。(要之,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人)。

10、约束、控制。(然地亦穷险,唯京师要其道)。

1、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阳光,太阳。(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3、温暖。(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4、通佯,表面上,假装。(儋阳为傅其奴)。

5、出的,外露的.。(周秦古玺,多作阳文)。

1、答应、允许。(宁许以负秦曲《廉》)。

2、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3、期望。(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4、处所。(不知何许人也)。

1、不徐不疾(迟缓)。

2、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慢慢地、缓缓地)。

1、饰,装饰。(美要眇兮宜修《楚辞·九歌·湘君》)。

2、理,整治。(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3、兴建,修建。(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4、编撰,撰写。(修史)。

5、学习,研究。(自修)。

6、善,美好。(伊中情之信修兮)。

7、长,高。(邹忌修八尺有余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1、幸而:大王亦幸赦臣《廉》故幸。来告良《鸿》。

2、宠爱: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如姬最幸。《信》。

3、宠信:君幸于赵王《廉》。

1、行动:大行不顾细谨《鸿》。

2、品德行为:辱人贱行《五》其行廉《屈》。

3、实行,做:余嘉其能行古道《师》。

4、行走:道芷阳间行《鸿》草行露宿《指》。

5、将要:行将为人所并《赤》。

6、行列:涕落百余行《孔》。

7、军队编制:蹑足行伍之间《过》。

8、经: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

9、行李:出使的人: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

1、缘故,原因。(事出有因)。

2、因为,由于。(因人废言因噎废食)。

3、因此,因而。(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4、沿袭,继续。(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陈陈相因因循守旧)。

5、凭借。(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6、依据,随顺。(因人成事因陋就简因地制宜)。

7、趁机。(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8、通过,经由。(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因小见大)。

1、座位。(公子引侯生坐上坐《信》)。

2、坐着,坐下。(项王,项伯东向坐)。

3、犯罪或错误。(何坐?曰坐盗《晏子使楚》)。

4、通座。(座位因击沛公于坐)。

5、因为。(由于停车坐爱枫林晚)。

6、坐守。(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7、坐落,位置所在。(坐北朝南)。

高中常见文言文实词简短篇九

现代汉语的语序一般以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状语在前,动词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如果这种顺序被颠倒,就成为倒装句。文言文的语序倒装主要有四种:

a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在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b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候,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c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d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

1、渺渺兮予怀。渺渺是主语予怀的前置谓语,译:我的心想得很远很远啊。(《赤壁赋》)。

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提前:

1、何为其然也?(何为是为何的倒装)译:为什么箫声这么悲凉呢?(《赤壁赋》)。

2、而今安在哉?(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现在在哪里呢?(《赤壁赋》)。

3、而又何羡乎?(何羡是羡何的倒装)译:又羡慕什么呢?(《赤壁赋》)。

4、不然,籍何以至此。(何以是以何的倒装)译:不如此,我怎么会这样?(《鸿门宴》)。

5、今日之事何如?(何如是如何的倒装)译:今天的事情怎么样?(《鸿门宴》)。

6、客何为者?(何为是为何的倒装)译:客人是干什么的?(《鸿门宴》)。

7、大王来何操?(何操是操何的倒装)译: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鸿门宴》)。

8、沛公安在?(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沛公在哪里?(《鸿门宴》)。

1、及时相遣归。(相遣归是遣归相的倒装)译:趁早送我回娘家。(《孔雀东南飞》。

2、嬉戏莫相忘。(相忘是忘相的倒装)译:游戏时不要忘了我。《孔雀东南飞》。

3、誓天不相负。(相负是负相的倒装)译:我指天发誓,绝不会辜负你。《孔雀东南飞》。

4、好自相扶将。(相扶将是扶将相的倒装)译:好好侍奉婆婆。《孔雀东南飞》。

5、还必相迎取。(相迎取是迎取相的倒装)译:那时一定去接你。《孔雀东南飞》。

6、久久莫相忘!(相忘是忘我的倒装)译:永远不要忘记我啊!《孔雀东南飞》。

7、君既若见录。(见录是录我的倒装)译:您既然如此惦记我。《孔雀东南飞》。

8、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自意是意自的倒装)译:但是我没有料到自己能先进入关中(《鸿门宴》)。

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前边。

文言文虽有修饰词放在中心词前面的,但多数置于中心词之后,所以构成了文言文句式的又一特点。定语后置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者之而作标志词。二是数量词作定语时,也常后置。

1、凌万顷之茫然。(茫然是万顷的后置定语)译:越过茫茫的江面。(《赤壁赋》)。

2、客有吹洞萧者,(吹洞箫是客的后置定语)译:有吹洞箫的客人(《赤壁赋》)。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知其事是宾客的后置定语)译:太子以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荆轲刺秦王》)。

4、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一双是白璧的后置定语,一双是玉斗的后置定语)译:我拿一双白璧,想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给亚父。(《鸿门宴》)。

5、群臣侍殿上者.(侍殿上是群臣的后置定语)译:侍立在殿上的.群臣。(《荆轲刺秦王》)。

6、金千斤,邑万家。(千斤是金的后置定语,万家是邑的后置定语)译: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荆轲刺秦王》)。

7、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三是举所佩玉玦以示之的后置定语)译: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带的玉暗示项王。(《鸿门宴》)。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应为苏子与客于赤壁之下泛舟游)(《赤壁赋》)。

2、月出于东山之上。(应为月于东山之上出。)(《赤壁赋》)。

3、徘徊于斗牛之间。(应为于斗牛之间徘徊。)(《赤壁赋》)。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应为况吾与子于江渚之上渔樵)(《赤壁赋》)。

5、相与枕藉乎舟中。(应为相与乎舟中枕藉。)(《赤壁赋》)。

6、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应为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舍.。)(《游褒禅山记》)。

7、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古人之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观)(《游褒禅山记》)。

7、沛公军霸上。(应为沛公(于)霸上驻军)(《鸿门宴》)。

8、徘徊庭树下。(应为(于)庭树下徘徊)《孔雀东南飞》。

9、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应为夫今樊将军,秦王(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

译: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购取他的头。(《荆轲刺秦王》)。

10、嘉为先言于秦王曰。(应为嘉为先于秦王言曰。)译:蒙嘉替他先在秦王面前说道。(《荆轲刺秦王》)。

11、燕王拜送于庭。(应为燕王于庭拜送。)译:燕王亲自在庭前拜送。(《荆轲刺秦王》)。

12、见燕使者咸阳宫。(应为(于)咸阳宫见燕使者。)译:(秦王)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荆轲刺秦王》)。

13、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应为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于项羽言曰。)译: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鸿门宴》)。

14、具告以事。(应为以事具告。)译:把事情全告诉了他。(《鸿门宴》)。

15、长于臣。(应为于臣长。)译:比我大。(《鸿门宴》)。

16、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应为以沛公言具报项王。)译:把刘邦的话全部报告了项羽。(《鸿门宴》)。

17、得复见将军于此。(应为得于此复见将军。)译: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鸿门宴》)。

高中常见文言文实词简短篇十

作者:

地址:河南南乐一中高三语文组。

邮编:457400。

高考文言文段多是选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文章在记叙其生平时常涉及职位的变迁。而那些表官职变迁的文言词语对文义的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掌握这些词语对准确理解人物生平及相关官场沉浮很有帮助。现将常见表官职变动的.词语辑录如下:

一、表授予官职的:

1、荐、举: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公以学士徐公致荐,被征。《谭嗣同》。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文选陈情表》。

再如:诸有藏及内恶未发而荐举者。《汉书平帝纪》。

举不失德,赏不失劳。《左传宣三十年》。

2、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

如: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晋书谢安传》。

前后九辟公府《后汉书钟皓传》。

3、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如:岁余,征拜侍御史。《后汉书王涣列传》。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后汉书张衡传》。

4、拜:授予官职。

如:“拜亮为丞相。”《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史记淮阴后列传》。

5、除:任命,授予官职。

如:除太常丞,尚书祠部郎,通直散骑侍郎。《南史虞。

愿传》。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文选陈情表》。

6、授:给予官职。

如:“遣使者持黄金印,赫发继,朱轮车,即军中拜授。”

《汉书翟方进传》。

国以功授官予爵。《商君书靳令》。

7、起:重新启用,任以官职。

如:起樗里子于国。《战国策》。

8、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如:拔之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1][2][3][4]。

高中常见文言文实词简短篇十一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疑惑)。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导)。

4、择其善者而从之(长处;优点)。

9、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胁迫,攻击)《狼》。

10、顾野有麦场(回头看,看见)。

11、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放松,这里指卸下)。

12、蜀之鄙有二僧(边境)《为学》。

18、旦辞爷娘去(早晨)《木兰诗》。

19、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只)(水流的`声音)(。

20、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桃花源记》。

21、阡陌交通(交错相通)(同上)。

2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同上)。

23、后遂无问津者(探访)(同上)。

24、芳草鲜美(鲜嫩美丽)(同上)。

25、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同上)。

26、会宾客大宴(适逢)《口技》。

28、妇抚儿乳(喂奶)(同上)。

29、一时齐发(同一时候)(同上)。

30、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同上)。

31、宾客意少舒(稍稍)(同上)。

32、虽人有百手(即使)(同上)。

34、年且九十(将近)((愚公移山)。

35、杂然相许(赞成)(同上)。

36、寒暑易节(交换)(同上)。

37、虽我之死(即使)(同上)。

38、惧其不已也(停止)(同上)。

39、斯是陋室(这)《短文两篇.陋室铭》。

40、惟吾德馨(指品德高尚)。

41、可爱者甚蕃(多)《短文篇.爱莲说》。

42、亭亭净植(树立)(同上)。

4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当)。

4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马)《短文两篇.三峡》。

45、良多趣味(真、实在)(同上)。

46、林寒涧肃(寂静)(同上)。

47、遂至承天寺(于是)《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48、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明察秋毫:形容视力好。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

49、夏蚊成雷,私拟作群舞空(自己把它比作)(同上)。

50、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愉悦)。

58、水尤清洌(清凉)《小潭石记》。

59、怡然不动(愣往的样子)(同上)。

60、叔尔远逝(忽然)(同上)。

61、往来翕忽(轻快敏捷)(同上)。

62、犬牙差互(互相交错)(同上)。

63、悄怆幽遂(深)(同上)。

64、不可久居(停留)(同上)。

72、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无不,都)《核舟记》。

73、其两膝相比者(挨着)(同上)。

高中常见文言文实词简短篇十二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疑惑)。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导)。

4、择其善者而从之。

9、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胁迫,攻击)《狼》。

10、顾野有麦场(回头看,看见)。

11、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放松,这里指卸下)。

12、蜀之鄙有二僧(边境)《为学》。

18、旦辞爷娘去(早晨)《木兰诗》。

19、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只)(水流的声音)。

20、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桃花源记》。

21、阡陌交通(交错相通)(同上)。

2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同上)。

23、后遂无问津者(探访)(同上)。

24、芳草鲜美(鲜嫩美丽)(同上)。

25、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同上)。

26、会宾客大宴(适逢)《口技》。

28、妇抚儿乳(喂奶)(同上)。

29、一时齐发(同一时候)(同上)。

30、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同上)。

31、宾客意少舒(稍稍)(同上)。

32、虽人有百手(即使)(同上)。

34、年且九十(将近)((愚公移山)。

35、杂然相许(赞成)(同上)。

36、寒暑易节(交换)(同上)。

37、虽我之死(即使)(同上)。

38、惧其不已也(停止)(同上)。

39、斯是陋室(这)《短文两篇.陋室铭》。

40、惟吾德馨(指品德高尚)。

41、可爱者甚蕃(多)《短文篇.爱莲说》。

42、亭亭净植(树立)(同上)。

4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当)。

4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马)《短文两篇.三峡》。

45、良多趣味(真、实在)(同上)。

46、林寒涧肃(寂静)(同上)。

47、遂至承天寺(于是)《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高中常见文言文实词简短篇十三

1、回头看;回头。(赢得仓皇北顾)。

2、看。(顾野有麦场)。

3、探问,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4、顾惜,顾念。(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5、考虑。(大行不顾细谨)。

6、但是。(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7、仔细端详。(顾玩)。

8、表轻微转折(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不知计所出耳)。

9、反而,难道(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事,事故。(父母俱存,兄弟无故)。

2、旧,与新相对。(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3、衰老。(暮去朝来颜色故)。

4、仍然。(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5、老朋友,引申为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

6、原因,缘故。(既克,公问其故)。

7、故意,特意。(故遣将守关者)。

8、原来,本来。(此物故非西产)。

9、所以,因此。(故臣复取璧)。

10、故事:旧事,前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1、死亡。(病故,物故)。

1、击鼓。(百姓闻王钟鼓之声《孟》齐人三鼓《曹刿论战》)。

2、振动。(微风鼓浪《石》)。

3、鼓(乐器)。瞽奏鼓(《书·胤征》)。

4、弹奏。(赵王鼓瑟《廉》今王鼓乐于此《孟》)。

5、古代夜间计时。(戊申晦,五鼓《登泰山记》)。

1、白茅编成的覆盖物。

2、建筑房屋。(盖屋)。

3、车盖,车蓬。(日初出大如车盖)。

4、遮盖,掩盖。(日月欲明而浮云盖之。《淮南子》)。

5、崇尚。(盖威)。

6、超过,胜过。(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盖世无双)。

7、加上。(盖章)。

8、承接上文,表原因,因为。(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9、承接上文,表推测,大概。(盖其至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10、通盍,何,何不。(技盖至此哉)。

1背东西,以背载物(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担负,使承担(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依仗,凭借(秦贪,负其强,)。

4对不起,辜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5违背,背弃(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

6失败(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

7覆盖(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8亏欠,拖受,责通债(通家尚负责。)。

1返回;回来。(昭王南征而不复)。

2恢复(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3再,又(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4重复(山重水复疑无路)。

5回答(王辞而不复)。

6报复(有北面复匈奴之志。)。

7免除赋税徭役(沛幸得复,丰未得复。)。

8通覆,遮盖,盖上(复之以掌,虚若无物。)。

9复算,追究(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1、不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非人不传非亲非故)。

2、不。(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非同小可)。

3、过错,不对。(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4、责怪,反对。(是是非非)。

5、没,无。(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1、周围。(今齐地方千里《邹》。

2、并排。(今操方连船舰《赤》)。

3、正直。(方正之不容也《屈》)。

1、方位、方向。(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张》)。

2、当时候。(方此之时)。

3、正在。

4、将要。

1、发射。(百发百中)。

2、出,出发。(朝发夕至)。

3、派遣。(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4、起,起用。(舜发于畎畝之中《孟子·告子下》)。

5、打开,掀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6、拿出。(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7、发觉,泄露。(恐前语发)。

8、拨动。(施关发机)。

9、发动。(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10、发出,抒发。(发其志士之悲哉发号施令)。

11、花开。(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1、数量大,与寡或少相对。

2、称赞;赞美。(故传天下不足多也。《论积贮疏》)。

3、增加。(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荀子》)。

4、大都,大多。

高中常见文言文实词简短篇十四

高考文言文段多是选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文章在记叙其生平时常涉及职位的变迁。而那些表官职变迁的文言词语对文义的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掌握这些词语对准确理解人物生平及相关官场沉浮很有帮助。现将常见表官职变动的词语辑录如下:

一、表授予官职的:

1、荐、举: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公以学士徐公致荐,被征。《谭嗣同》。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文选陈情表》。

再如:诸有藏及内恶未发而荐举者。《汉书平帝纪》。

举不失德,赏不失劳。《左传宣三十年》。

2、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

如: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晋书谢安传》。

前后九辟公府《后汉书钟皓传》。

3、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如:岁余,征拜侍御史。《后汉书王涣列传》。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后汉书张衡传》。

4、拜:授予官职。

如:“拜亮为丞相。”《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史记淮阴后列传》。

5、除:任命,授予官职。

如:除太常丞,尚书祠部郎,通直散骑侍郎。《南史虞。

愿传》。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文选陈情表》。

6、授:给予官职。

如:“遣使者持黄金印,赫发继,朱轮车,即军中拜授。”

《汉书翟方进传》。

国以功授官予爵。《商君书靳令》。

7、起:重新启用,任以官职。

如:起樗里子于国。《战国策》。

8、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如:拔之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文选陈情表》。

二、表调动官职的`。

升迁的:

1、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左迁指降职、贬官。

如:“孝文帝悦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史记贾谊传》。

“心犹恨之,遂左迁毓。”《三国志魏书卢毓传》。

再如:岁中四迁。《汉书主父偃传》。

吾极知其左迁。《汉书周昌传》。

2、擢:在原官职上提拔。

如:六年,江东大旱,擢知信州《宋史唐震传》。

以高才擢进屡迁。《后汉书赵壹传》。

调动官职的:

1、转、调徙:调动官职。

如:文宝处法平允,考绩连最,转大理正。《隋史徐文。

宝传》。

“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徙齐王信为楚廷王。《史记淮阴侯列传》。

再如:程大元、李和以下将士六百一十三人补转官资有差。《宋史理宗纪》。

徙韩王信太原。《史记高祖本纪》。

2、补:补充缺职。

如:迁补太守卒史,举贤良为大司农丞。

是时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补郡国守相,以望之为平原太守。《汉书萧望之传》。

降职、罢免的。

1、贬:降职;

如:贬连州刺史。《旧唐书刘禹锡传》。

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2、谪:被罚流放或降职。

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3、出:离开京城外调,一般指贬官(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

如:韦仁约弹右仆射褚遂良出为同州刺史。

咸宁初,入为御史中丞,迁侍中,以出为征虏将。

军,《晋书卷二十八》。

“出”有时也指平调。

如:永和初,出为何间相。《后汉书张衡传》。

迁侍中,以出为征虏将军。《晋书卷二十八》。

4、罢、免:罢黜,免去官职。

如:“非其才者罢之”《晋书魏舒传》。

遂免丞相勃,遣就国。《汉书文帝纪》。

5、黜、废:废弃不用。

如:柳下惠为士师,三黜。《论语微子》。

不胜其任者废免。《管子明法解》。

三、表兼职,代理官职的词语。

1、兼:同时掌管,兼任。

如:未几,移镇青州,就加兼中书令。《旧五代史甘荷。

余传》。

2、领:兼任,代理,暂时担任。

如:迁中书郎,领东观祭酒。《南史虞愿传》。

3、权:暂代官职。

如: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宋史李纲传》。

以京官权知,三年一易《上孝宗皇帝第一书》。

4、行:代理官职。

如:太祖行备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泷冈阡表》。

5、假:暂时代理。

如: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汉书苏武传》。

除了以上表官职变动的词语外,还有一些词语虽不表示官职变动,但常与官职结合在一起使用,如:“知”后常跟地名,表做某地的长官;“主”后常跟官府机构的名称,表示主持某官府机构的工作,我们可结合语境,灵活翻译。

高中常见文言文实词简短篇十五

(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太尉:军事首脑。

(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9)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10)侍郎侍中:宫廷侍卫。

(11)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12)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

(13)太史:记史,管文收。

(14)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

(15)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16)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17)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

(18)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

(19)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

(20)主簿:秘书。

高中常见文言文实词简短篇十六

1、事,事故。(父母俱存,兄弟无故)。

2、旧,与新相对。(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3、衰老。(暮去朝来颜色故)。

4、仍然。(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5、老朋友,引申为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

6、原因,缘故。(既克,公问其故)。

7、故意,特意。(故遣将守关者)。

8、原来,本来。(此物故非西产)。

9、所以,因此。(故臣复取璧)。

10、故事:旧事,前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1、死亡。(病故,物故)。

1、击鼓。(百姓闻王钟鼓之声《孟》齐人三鼓《曹刿论战》)。

2、振动。(微风鼓浪《石》)。

3、鼓(乐器)。瞽奏鼓(《书·胤征》)。

4、弹奏。(赵王鼓瑟《廉》今王鼓乐于此《孟》)。

5、古代夜间计时。(戊申晦,五鼓《登泰山记》)。

1、白茅编成的覆盖物。

2、建筑房屋。(盖屋)。

3、车盖,车蓬。(日初出大如车盖)。

4、遮盖,掩盖。(日月欲明而浮云盖之。《淮南子》)。

5、崇尚。(盖威)。

6、超过,胜过。(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盖世无双)。

7、加上。(盖章)。

8、承接上文,表原因,因为。(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9、承接上文,表推测,大概。(盖其至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10、通盍,何,何不。(技盖至此哉)。

1背东西,以背载物(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担负,使承担(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依仗,凭借(秦贪,负其强,)。

4对不起,辜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5违背,背弃(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

6失败(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

7覆盖(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8亏欠,拖受,责通债(通家尚负责。)。

1返回;回来。(昭王南征而不复)。

2恢复(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3再,又(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4重复(山重水复疑无路)。

5回答(王辞而不复)。

6报复(有北面复匈奴之志。)。

7免除赋税徭役(沛幸得复,丰未得复。)。

8通覆,遮盖,盖上(复之以掌,虚若无物。)。

9复算,追究(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1、不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非人不传非亲非故)。

2、不。(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非同小可)。

3、过错,不对。(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4、责怪,反对。(是是非非)。

5、没,无。(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1、周围。(今齐地方千里《邹》。

2、并排。(今操方连船舰《赤》)。

3、正直。(方正之不容也《屈》)。

1、方位、方向。(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张》)。

2、当时候。(方此之时)。

3、正在。

4、将要。

高中常见文言文实词简短篇十七

1、名字,名称。(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芙》盖当时未有雁荡山之名《梦》)。

2、取名,得名。(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而此独以钟名《石》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梦》)。

1、满,遍。(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2、越,更加。(奉之弥繁,侵入愈急)。

3、弥留:病危将死。(病日至秦。既弥留)。

4、经、终。(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1、从高处朝向低处,面对。(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2、面对。(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如临大敌)。

3、到。(双喜临门身临其境)。

4、正当,将要。(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临阵磨枪临渴掘井)。

1、怜悯,同情。(独不怜公子姊耶?)。

2、可怜:可爱。(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

3、疼爱、爱惜。(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4、爱戴。(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5、值得同情。(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6、可惜。(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1、种类。(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

2、事例。(举类迩而见义远)。

3、类似,象。(中会殿阁,类兰若)。

4、类推。(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5、条例。(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

6、大都、大多。(近岁风俗尤多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

1、能够。(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2、战胜,攻破。(然操遂能克绍)。

3、克制。(克已复礼为仁)。

4、肩负,引申为担当、胜任,担当家务。(子克家)。

5、克制、约束。(克已奉公)。

6、限定、约定。(与克期俱至)。

1、经得起,忍受。(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能够,可以。(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3、能够,可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4、胜任。(不堪吏人妇,岂合今郎君)。

1、断绝。(不绝如缕络绎不绝韦编三绝)。

2、终止,消失。(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3、隔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4、穷尽。(绝处逢生)。

5、极,最,非常。(佛印绝类弥勒)。

6、到了极点。(以为妙绝)。

7、完全,绝对。(绝无踪响绝无仅有)。

8、横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1、举起,抬起。(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案齐眉举足轻重)。

2、举出,提出。(举类迩而见义远举一反三)。

3、举行,发动。(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4、推举,举荐。(孙叔敖举于海)。

5、攻下,占领。(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6、拿。(吾不能举全吴之地)。

7、全,尽。(杀人如不能举举国上下)。

1、水道。

2、通达。

3、成功。

4、称心。

5、于是;就。(遂逐齐师(出自《曹刿论战》)。

6、终于;竟。(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高中常见文言文实词简短篇十八

1.图穷而匕见《荆轲刺秦王》——连词,表承接,“来”、“就”

2.宗受而藏之于庙《伶官传序》——连词,表承接,“来”、“就”

3.温故而知新《论语》——连词,表并列,“和”、“并且”

4.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连词,表并列,“和”、“并且”

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连词,表并列,“和”、“并且”

6.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六国论》——连词,表并列,“和”、“并且”

7.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六国论》——连词,表转折,“却”

8.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游褒禅山记》——连词,表转折,“却”

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连词,表递进,“而且”

10.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游褒禅山记》——连词,表递进,“而且”

1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邹忌讽齐王纳谏》——连词,表递进,“而且”

1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连词状语和动词,表修饰。

13.盛以锦囊,负而前驱《伶官传序》——连词状语和动词,表修饰。

14.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连词,表因果,“因而”

二.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带有语气助词“哉”“也”。译作“为什么”“什么原因”。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带有语气助词“哉”“也”。译作“为什么”“什么原因”。

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作前置的宾语,问处所或事物,译作“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4.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作定语。译作“什么”“哪”

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作状语,常表示反问。译作“为什么”“怎么”。

6.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作状语,常表示反问。译作“为什么”“怎么”。

7.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副词,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词前。译作“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8.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副词,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词前。译作“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9.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构成复音虚词,“何如”即“如何”,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译作“怎么样”“什么样”。

10.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构成复音虚词,“何如”即“如何”,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译作“怎么样”“什么样”。

11.何以战《曹刿论战》——疑问代词,“何以”即“以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译作“拿什么”“凭什么”。

12.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疑问代词,“何以”即“以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译作“拿什么”“凭什么”。

13.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复音虚词,“奈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谓语或状语。译作“怎么办”“为什么”。

14.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复音虚词,“奈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谓语或状语。译作“怎么办”“为什么”。

三.乎。

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助词,表疑问和反问,可译为“吗”“呢”。

2.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助词,表疑问和反问,可译为“吗”“呢”。

3.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助词,表测度,可译为“吧”。

4.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助词表感叹,可译为“啊”“呀”。

5.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屈原列传》——介词,相当于“于”。

6.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介词,相当于“于”。

7.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五人墓碑记》——形容词词尾。

8.恢恢乎,其于游刃有余地矣《庖丁解牛》——形容词词尾。

四.乃。

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表示顺承,可译为“就”“于是”等。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副词,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副词,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

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

5.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

6.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只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9.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只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五.其。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第三人称的领属关系“他的”“他们的”“它的”。

2.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六国论》——第三人称的领属关系“他的”“他们的”“它的”。

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第三人称的领属关系“他的”“他们的”“它的”。

4.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六国论》——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

5.独其为文犹可识《游褒禅山记》——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

6.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第一人称代词“我”。

7.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指示代词“那”“那些”。

8.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指示代词“那”“那些”。

9.距其院东五里《游褒禅山记》——指示代词“那”“那些”。

10.(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指示代词“那”“那些”。

11.“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解释加点“其”)《祭十二郎文》——表示推测、估计语气“恐怕、大概”。

12.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示推测、估计语气“恐怕、大概”。

13.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示祈使语气“应当”。

14.竟以此而陨其生乎《祭十二郎文》——代词,他的。

15.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示反问语气“难道、哪里”。

16.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形容词之前,起强调作用。

17.苍天者,曷其有极《祭十二郎文》——形容词之前,起强调作用。

18.入之愈深,其进愈难《游褒禅山记》——句中无实义,凑足音节。

19.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句中无实义,凑足音节。

六.且。

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况且,表补充说明。

2.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表并列。

3.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古诗十九首》——表并列。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尚且,表让步。

5.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复音虚词“犹且”,还。

6.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将要。

7.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已经。

8.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暂且。

七.若。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如同、像、相似。

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如同、像、相似。

3.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比得上。

4.以为莫己若者《庄子秋水》——比得上。

5.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你、你的。

6.若毒之乎《捕蛇者说》——你、你的。

7.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你、你的。

8.若使烛之武见秦君《烛之武退秦师》——表假设,假如,如果。

9.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表假设,假如,如果。

10.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表假设,假如,如果。

1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助词,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的样子”。

12.望洋向若而叹《庄子秋水》——海神的名字。

八.所。

1.乐土乐土,爰得我所《诗经》——名词,场所、位置。

2.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名词,场所、位置。

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所”加动词,构成名词性词组。

4.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信陵君窃符救赵》——“所”字结构做定语。

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为……所”表被动。

6.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为……所”表被动。

7.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复音虚词“所以”,表原因,……的原因。

8.所以遣将守关者《鸿门宴》——复音虚词“所以”,表原因,……的原因。

9.所以游目骋怀《兰亭集序》——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

10.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

11.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

九.为。

1.君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动词,做、干。

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第一个介词,替、给;第二个动词,献。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第一个动词,治理,第二个,被。

4.古人以俭为美德《训俭示康》——动词,当做、作为。

5.霓为衣兮风为马《梦游天姥吟留别》——动词,当做、作为。

6.君既为府吏《孔雀东南飞》——动词,身为、成为。

7.十七为君妇《孔雀东南飞》——动词,身为、成为。

8.自名为鸳鸯《孔雀东南飞》——动词,叫做。

9.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逍遥游》——动词,叫做。

10.非为织作迟《孔雀东南飞》——动词,是。

11.为仲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介词,表被动。

12.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介词,表被动。

13.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语气助词,呢。

14.公为我献之《鸿门宴》——介词,替、给。

15.阿母为汝求《孔雀东南飞》——介词,替、给。

16.慎勿为妇死《孔雀东南飞》——介词,为了。

17.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连词,因为。

高中常见文言文实词简短篇十九

一、表授予官职的:

1、荐、举: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公以学士徐公致荐,被征。《谭嗣同》。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文选陈情表》。

再如:诸有藏及内恶未发而荐举者。《汉书平帝纪》。

举不失德,赏不失劳。《左传宣三十年》。

2、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

如: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晋书谢安传》。

前后九辟公府《后汉书钟皓传》。

3、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如:岁余,征拜侍御史。《后汉书王涣列传》。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后汉书张衡传》。

4、拜:授予官职。

如:拜亮为丞相。《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史记淮阴后列传》。

5、除:任命,授予官职。

如:除太常丞,尚书祠部郎,通直散骑侍郎。《南史虞。

愿传》。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文选陈情表》。

6、授:给予官职。

如:遣使者持黄金印,赫发继,朱轮车,即军中拜授。

《汉书翟方进传》。

国以功授官予爵。《商君书靳令》。

7、起:重新启用,任以官职。

如:起樗里子于国。《战国策》。

8、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如:拔之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文选陈情表》。

二、表调动官职的。

升迁的:

1、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左迁指降职、贬官。

如:孝文帝悦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史记贾谊传》。

心犹恨之,遂左迁毓。《三国志魏书卢毓传》。

再如:岁中四迁。《汉书主父偃传》。

吾极知其左迁。《汉书周昌传》。

2、擢:在原官职上提拔。

如:六年,江东大旱,擢知信州《宋史唐震传》。

以高才擢进屡迁。《后汉书赵壹传》。

调动官职的:

1、转、调徙:调动官职。

如:文宝处法平允,考绩连最,转大理正。《隋史徐文。

宝传》。

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徙齐王信为楚廷王。《史记淮阴侯列传》。

再如:程大元、李和以下将士六百一十三人补转官资有差。《宋史理宗纪》。

徙韩王信太原。《史记高祖本纪》。

2、补:补充缺职。

如:迁补太守卒史,举贤良为大司农丞。

是时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补郡国守相,以望之为平原太守。《汉书萧望之传》。

降职、罢免的。

1、贬:降职;

如:贬连州刺史。《旧唐书刘禹锡传》。

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2、谪:被罚流放或降职。

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3、出:离开京城外调,一般指贬官(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

如:韦仁约弹右仆射褚遂良出为同州刺史。

咸宁初,入为御史中丞,迁侍中,以出为征虏将。

军,《晋书卷二十八》。

出有时也指平调。

如:永和初,出为何间相。《后汉书张衡传》。

迁侍中,以出为征虏将军。《晋书卷二十八》。

4、罢、免:罢黜,免去官职。

如:非其才者罢之《晋书魏舒传》。

遂免丞相勃,遣就国。《汉书文帝纪》。

5、黜、废:废弃不用。

如:柳下惠为士师,三黜。《论语微子》。

不胜其任者废免。《管子明法解》。

三、表兼职,代理官职的词语。

1、兼:同时掌管,兼任。

如:未几,移镇青州,就加兼中书令。《旧五代史甘荷。

余传》。

2、领:兼任,代理,暂时担任。

如:迁中书郎,领东观祭酒。《南史虞愿传》。

3、权:暂代官职。

如: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宋史李纲传》。

以京官权知,三年一易《上孝宗皇帝第一书》。

4、行:代理官职。

如:太祖行备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泷冈阡表》。

5、假:暂时代理。

如: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汉书苏武传》。

除了以上表官职变动的词语外,还有一些词语虽不表示官职变动,但常与官职结合在一起使用,如:知后常跟地名,表做某地的长官;主后常跟官府机构的名称,表示主持某官府机构的工作,我们可结合语境,灵活翻译。

高中常见文言文实词简短篇二十

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被动句由语文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如果对你有帮助,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

被动句。

所谓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说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说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现代汉语一般用被引进主动者,但文言文表被动的方式较多,主要有两种情况:

第二种情况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来推断。

a、靠于引进主动者。

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译: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b、在动词前加见,表被动。

1、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译:而燕国被欺凌的耻辱就可以除掉了。(《鸿门宴》)。

2、渐见愁煎迫。译:渐渐被(顾念母亲从此孤独无靠的)忧愁煎熬压迫。(《孔雀东南飞》)。

c、在动词前加介词为,表被动。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译:父亲、母亲和宗族,全被杀戮或没收为官奴了。(《荆轲刺秦王》)。

2、吾属今为之虏矣!译: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鸿门宴》)。

d、用为所或为所连用结构,表被动。

1、为仲卿母所遣。译:被焦仲卿的母亲休弃。(《孔雀东南飞》。

2、吾属今为之所虏矣。译:我们这些人都会被他俘虏。(《鸿门宴》)。

3、若属皆且为所虏!译:你们这些人都将被被他所俘虏!(《鸿门宴》)。

e、用被表被动。

1、今日被驱遣。译:今日被休弃。(《孔雀东南飞》。

2、仍更被驱遣。译:想不到还要被驱遣。(《孔雀东南飞》。

3、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译:秦王又击杀荆轲,(荆轲)受了八处伤。(《荆轲刺秦王》)。

(二)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

1、妇女无所幸。译:妇女没有被宠幸。(《鸿门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