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生死场读后感怎么写(大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7:29:04 页码:9
最新生死场读后感怎么写(大全11篇)
2023-11-13 07:29:04    小编:ZTFB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自己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通过举例、引用书中的片段或对话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以下是一些经典作品的读后感摘录,不同的书籍给不同的人带来不同的触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触动。

生死场读后感怎么写篇一

《生死场》,一部浸透着悲凉的小说,出自萧红,能得鲁迅为其写序言,胡风为其作读后记,这样的一本书,也许真的需要好好品读。

一本《生死场》,让我读到了人们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一股悲意贯穿始终。现实的残忍,悲凉,生活的.无奈,艰辛,每多一分的苦难,就给我们的心里加上一分哀意。萧红用她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为我们展现了生活底层人们的煎熬。

《生死场》中,生场的悲凉,死场的沉重,都在那生活中体现出来。王婆,一个饱受磨难的妇人,为着生存,改嫁,隐忍,年老的时候,儿子被枪毙,而她自觉生活无望,服毒自杀,却在最后活过来。金枝,未过门先怀孕,受到人们嘲讽,最终也只得到一个女儿被活活摔死的结局。原本村里最美丽温和的月英,最终也因患瘫病被丈夫冷落直至死去……这是乡村里人们的无奈,也是他们人生的无奈。在这样的黄土地上,生活本就凄凉,却又受到了日本军队的凌掠,阴霾笼罩村庄,人们最终站了起来,“在苦难里倔强的老王婆固然站起了,但忏悔过的‘好良心’的老赵三也站起了,甚至在那个世界上只看得见自己底一匹山羊的谨慎的二里半也站起了……”,投入义勇军,参加战斗……在生与死的边缘挣扎,他们写着无奈的人生。

记得在书中有那么一些话,“在乡村永久不晓得,永久体验不到灵魂,只有物质来充实她们”,无奈涌上心头,在黄土地里,他们贫苦无靠,受尽压榨,对他们来说,温饱大概是最最重要的事情了。“王婆自己在厨房里炸鱼。为了烟,房中也不觉得寂寞”,女人的一生,大都为着家里的柴米油盐,为着生活,寂寞?那大概是可感不可言的吧。“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淡淡的一句话,就这样道出了人生的无奈。“坟场是死的城廓,没有花香,没有虫鸣,即使有花,即使有虫,那都是唱奏着别离歌,陪伴着说不尽的死者永久的寂寞”,生命逝去也只是如此悲哀,如此寞落。

用生命贴近现实,诠释生命的悲凉,读《生死场》,体会到的是无法言说的悲,生与死,本是人生的必修课,只是在这本书上读到的,却是无奈感伤。

也许,感伤过后,会是坚强吧……。

生死场读后感怎么写篇二

读完整本书,尤其是其中呼兰河传这一部分时,忽然发现原来是老早就与作家萧红见过面的,呼兰河传中的几章选入过我们的课文,至于是哪一年级,不记得了。

首先不得不说不愧是鲁迅先生的门徒,萧红笔下透着的也是那冷眼观世界的文风。记得第一章是王阿嫂之死,形容最贴切的一段说,王阿嫂和那些妇女们向麦苗一样,风一到伏下去了,地主一走,又直起头聊起来了。王阿嫂总归是死了,但也只是生死场里不起眼的一例而已,这样的死亡司空见惯,萧红看似平淡的描述里似乎要告诉我们这个道理。

再接着是看风筝,刘成仍是这大生死场里的一位过客,他死了,却是为了革命而死,“我”是在看风筝的路上看到他的,亦如我在牛车上听闻那赶车人和路人的辛酸,我不是讲述者,“我”也和你们一样,是位看客,也同我们一样冷漠和后知后觉。

在接着是主篇生死场,这回是一个大的村庄的生死,三户人不同的辛酸和生死印证了生死场这三个字,孩子一个个生着,大人怀着各自的苦难和不幸死着,谁都不记得谁,谁都那么渺小,生着有其欢乐和苦难在前方,而死者也不是永久的解脱,他们还在东桥下呐喊哭泣,似乎永久得不到安宁。

“我”有二伯死了,歪脖子磨倌的老婆死了,团圆媳妇也死了,每分每刻都有人死,而“我”只是他们生命中的一个过客,不悲亦不喜,这大的生死场,他带走了“我”可爱的祖父,可恨的祖母,然而“我”只是看着。

团圆媳妇死的那一段让我记忆犹新,开头我还骂着那胡老太太的假仁慈,后来我才发现了莫大的悲,不是那老太太,是所有人,是所有人的麻木和冷漠,是所有人的假仁慈害死了团圆媳妇,我和他们一样是看客,也是把她按进滚烫热水的一份子,我没有阻止,我即有份,团圆媳妇呢,她也有罪,她像是在看别人一样看自己:“看着吧,一会有人要洗澡了”,团圆媳妇眼睛大大的,笑呵呵的说(摘自原文),这是一个人人不自知的生死场,人们冷漠到连对自己都是那般冷漠,这是封建社会最大的悲。祖父理应是很善良可亲的,但他也只是说二月份要让他们搬走,哪有这样虐待孩子的;抽贴的理应是个有良知的,但他也只是受了一百吊钱走了,谁来救团圆媳妇呢,连团圆媳妇自己都不想救自己。

打梆子的人还在彻夜的打着梆子,“我”有二伯还在叫嚷着上吊,他是怕死的吗,不是吧,不是吗?“我”只是客观的存在和记录者,“我”不说对错,亦如我们一样叹着可悲却也只是叹着。

生死场读后感怎么写篇三

萧红在序里说,这篇文字给“你们以坚强和挣扎的力气”,而我,在这个寒冷的冬夜里,灯光下,任手指在被窝外面冻得僵冷,也无法坚强着对她的文字无动于衷。

对于那遥远的农村,是陌生而熟悉的,也许东北和南方有着一片不一样的天空吧。只是同样的落后,同样的朴素,同样的贫穷仿佛一股暖风,直吹进心里,感觉到亲切的来自土壤的芬芳,遥遥远远的,仿佛记忆,在异乡的城市里若隐若现。

不知道为什么,今年南方的春天,由于连日的雨,潮湿、阴冷得出乎意料。也许冷洌的不是萧红的文字,而是生与死的轻易和沉重。只是,她“以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鲁迅)”,用她的率性和敏感,用她的才情描绘着世间的悲欢,力透纸背。

“欲织繁花为锦绣,已伤冻雨过清明”(聂绀弩)。在新年到来之前,我敲下这些拼凑的文字,算是为萧红默哀。萧红说自己“是《红楼梦》里的人”,于是,只好“留着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去了……”

关于喜欢萧红的文字,也由别人写去吧!

生死场读后感怎么写篇四

在这个仿佛隔绝于我们所熟知的文明世界以外的乡村,生与死犹如一扇旋转门,日夜旋转不休,从这个门进去,从那个门出来。小说中反复出现生死交替的描写,最令我难忘的莫过于接生,五姑姑的姐姐生孩子,这边孩子落产了,孩子当时就死去,……孩子掉在炕上,像投一块什么东西在炕上响着”,窗外,阳光洒满窗子……田庄上绿色的世界里,人们洒着汗滴”。二里半的老婆和李二婶子同时生产,麻面婆的孩子刚露出头顶,五姑姑进来说李二婶子小产了,人快死了,王婆赶过去,另一个产婆来时,麻面婆的孩子已在土坑上哭着。王婆再次回来时,窗外墙根下,不知谁家的小猪也正在生小孩。”一片乱七八糟的景象,生与死你方唱罢我登场,对于生并无过多的欢欣,对于死并无过多的悲戚。正所谓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同样十分微妙,有时候动物被提升至一个极度尊贵的地位,如二里半和他视若命根的老山羊,亡族灭种都不如其来得重要;如王婆牵马入屠宰场,哀恸如犹太人亲手将亲友送入煤气房。而有时候人被践踏至一个极度卑贱的地位,在金枝母亲的眼中,女儿的价值竟不如麦苗;王婆说起过去摔死了自己的孩子时,也说道起先我心也觉得发颤,可是我一看见麦田在我眼前时,我一点都不后悔,我一滴眼泪都没淌下”。又如之前所提细节,孩子生下来了,不知谁家的小猪也在生小孩,无论人还是猪,在生育这件事情上很自然而然地相提并论了,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

在萧红笔下的这样一个时空里,生与死,美与丑,人与兽,它们之间并无界限,不是好与坏的对比,不是高级与低级的差异,而是硬币的两面,是同时存在的,是相生相随的。这是个一片混沌的世界。而生命不正是这样吗?生命赋予一切以平等的意义,如同白天和夜晚,我们称之光明与黑暗,可是对大自然而言,无非是太阳落下去,月亮升起来。

生命无所谓生与死,美与丑,人与兽,它存在了,它拥有一切存在的理由和意义,生命不作任何评判,它只让一切发生。

生死场读后感怎么写篇五

无意间翻开《生死场》这篇,目光象征性地扫过两行。不知不觉中,《生死场》这篇已经深深震撼了我。胸膛中渐渐蔓延出一种奇怪的情绪:伤感、震惊,但更多的,是感动。

文中那位名为阿牙的女孩,被菲尼克斯公墓雇佣。第二天,她遇到了一位站在一座新墓旁的跛脚老人,手里拿着一幅画,画上有一幅漂亮的白纱裙,画的背后,写着一行极其简单的话:我想念你,女儿。她告诉阿牙:她恨自己的女儿去做抽脂手术,也正是这样,她死在了手术台上;老人说,女儿安妮身穿的那条白裙,是她不眠不休地亲手赶制的,那是她一直以来都希望得到的。读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母亲也像这位老人一样的爱我,只要是我想要的,她都尽量满足我。母亲是多么爱我,我悔恨现在才清楚地意识到。母亲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为了我,而我,却很少为母亲着想。常言道,父爱如山,而母爱就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了。母爱,是这个世界最伟大的情,而母亲,是这世上最伟大的人。

让我们敬,这伟大的母亲,这伟大的母爱!

生死场读后感怎么写篇六

萧红的文字,仿佛像一幅素描的画,没有艳丽的色彩,简简单单,在深与浅的勾画下临摹出一幅幅让人难以忘记的画。《生死场》就是给人这样的感觉,于不动声色之中而刻骨铭心。

《生死场》以“九·一八”事变前后哈尔滨近郊一个村庄里的生活为背景,主要写了三个家庭二里半与麻面婆、赵三与王婆以及金枝的生活变迁,从苦难到更加苦难。

同时还有与这些悲苦的农人一起天天忙着生,忙着死的各种动物,王婆的马,二里半的羊,一样的凄惨。

萧红的友人胡风在读后记中写到,《生死场》中的农民“蚁子似地生活着,糊糊涂涂的生殖,乱七八糟的死亡,用自己的血汗、自己的生命肥沃了大地,种出粮食,养出畜类,勤勤苦苦地蠕动在自然的暴君和两只脚的暴君的威力下面”。

生,是那样痛苦的生。

“赤身的女人,他一点不能爬动,她不能为生死再挣扎最后的一刻。”

“大肚子的女人,仍胀着肚皮,带着满身冷水无言地坐在那里。她几乎一动不敢动,她仿佛是在父权下的孩子一般怕着她的男人。”

“受罪的女人,身边若有洞,她将跳进去!身边若有毒药,她将吞下去!她仇视着一切。窗台要被她踢翻。她愿意把自己的腿弄断,宛如进了蒸笼,全身将被热力所撕碎一般。”

对女人来说,生孩子如同一场刑罚,一种认命的刑罚,更无从说谈何体面。

死,是样凄凉的死。

“乱坟岗子是地主施舍给贫苦农民们死后的住宅。但活着的农民,常常被地主们驱逐,使他们提着包袱,提着小孩,从破房子走进更破的房子去。”

“乱坟岗子不知洒干多少悲惨的眼泪?永年悲惨地带,连个乌鸦也不落下。”

可怜的金枝,孩子出生一个月,就被爹爹摔死了。小小的孩子在乱坟岗子睡在许多死人的中间,金枝三天后去看她,却什么也看不到,早就被狗扯得什么也没有了。

“坟场是死的城郭,没有花香,没有虫鸣;即使有花,即使有虫,那都是唱奏着别离歌,陪伴着说不尽的死者永久的寂寞。”

而活着,又是惨淡、麻木而无情的活。

月英曾经是打鱼村最美丽的女人,“她是如此温和,从不听她高声笑过,或是高声吵嚷。”她“生就的一对多情的眼睛,每个人接触她的眼光,好比落到棉绒中那样愉快和温暖。”

后来,月英生了一场病,她身上的一切美好全部消失了。她病怏怏的整天坐在炕上,瘦骨嶙峋。他的丈夫嫌弃她,打骂她,每个晚上她都发出惨厉的哭声。

王婆去看她,“借着火盆边的火光细看,知道那是一些蛆虫,她知道月英的'臀下是腐了,小虫在那里活跃。月英的身体将变成小虫的洞穴。”

在那样的世界里,贫苦对人性的侵蚀十分严重,人的价值与情感几乎被抹杀,成为被物化的存在。

当金枝在田间心不在焉而误摘了青柿子时,一向关心她、爱护她的母亲因为心疼柿子而骂她,踢打她。

“母亲一向是这样,很爱护女儿,可是当女儿败坏了菜棵,母亲便去爱护菜棵了。农家无论是菜棵,或是一株茅草也要超过人的价值。”

“在乡村,永久不晓得,永久体验不到灵魂,只有物质来充实她们。”

萧红的文字读上去冷冰冰的,一目十行,尽是痛苦,满是凄凉。

“中秋节过去,田间变成残败的田间。”

“凄凉的阳光,晒着所有的秃树。”

“深秋带来的黄叶,赶走了夏季的蝴蝶。”

“老马,老人,配着一片老的叶子,他们走在进城的大道。”

“深秋秃叶的树,为了惨厉的风变,脱去了灵魂一般吹啸着。”

“弯月如同弯刀刺上林端。”

......

萧红一生的经历坎坷,充满不幸,所以她的文字总是投射着种种不幸。她总是不知不觉间把生命、生活写得那样疾苦,那样透心凉。

不过,她讲述的故事,在大面积的悲惨之中也总会有一丝丝让人感动的希望。

就像赵三,当他年轻时他曾组织“镰刀会”,反抗恶霸地主的加租。虽然镰刀会还没发挥作用,赵三就锒铛入狱,但终究他们也在试图反抗。

当赵三成了老赵三,家国沦陷,赵三又尽己所能,努力救国。

“救国的日子就要来到。有血气的人不肯当亡国奴,甘愿做日本刺刀下的屈死鬼。”

赵三的进步,代表着整个村人在进步。就连胆小懦弱的二里半,当“爱国军从三家子经过,张着黄色旗,旗上有红字‘爱国军’。”二里半用流泪的手,最后一刻摸着羊毛,也跟着去了。

比起其她女作家,萧红的作品思考性很强,总能不动声色地将那个时代生与死的问题直白、彻底、清楚的讲出来,让人顿悟。

她的文字,比喻的功夫很厉害,读起来生动形象,让人诧异。

萧红不愧为民国才女,文学洛神。

生死场读后感怎么写篇七

小说《生死场》是萧红的成名作。它描写的是"九。一八"事变前后东北乡村的生活。鲁迅和胡风分别为《生死场》的第一版写了序言和后记。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鲁迅我们才能够真切地看见了被抢去的土地上的被讨伐的人民,用了心的激动更紧地和他们拥合。

《生死场》是一部浸透着"悲凉"的小说,这种悲凉来自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的灾难性和艰巨性,更来自于人们对现实的沉重的心里反应。在黄土地里,贫苦无靠的农民身受地主阶级的残酷压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是背向蓝天,脸朝黄土,辛勤操劳,累弯了腰,累跛了腿,还是得不到温饱,受着饥饿和疾病的煎熬,在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中,连生下来的孩子也是畸形的。"九一八"事变后,宣称"王道"的日本军队的铁蹄,踏进了这个小小的村庄。受着地主阶级残酷压榨的广大农民身上,又直接地压上了一座帝国主义的大山。亲人被枪杀了,他们的邻人被掳走了,连鸡都抢得不剩一只了,村中的寡妇多起来了。就是这些受苦受难的农民,他们白天看着宣称"王道"的破旗,夜里秘密地组织起来。多灾多难的王婆倔强地站起来了,她在窗外给秘密团体站岗放哨。赵三成了义勇军的秘密宣传员,白天黑夜地走门串户。东村的一个寡妇把孩子送回娘家投奔义勇军去了。就连那个胆小怕事、一辈子守着一只心爱的山羊过日子的跛足二里半,也告别了老山羊,跟着头领参加了义勇军。人民宣誓的日子,用悲怆的气氛,烘托出人民要求抗战到底的决心。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萧红在心灵的一隅,用生命贴近现实,()以先觉者的悲凉笔触抒写人生苦难命运,展示人生的荒凉感。

生死场读后感怎么写篇八

我一点也不看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便是从这本萧红的书中得到肯定。萧红何人?我不知,就像钱钟书先生对于那些因为《围城》上门拜访的人说:如果你觉得一个鸡蛋好吃,何必认识那只会下蛋的母鸡呢?何等慷概之态度才能说出这番话,如今凡是立人设稍起作用的角色便马不停蹄得给自己增添着色的分量。

要想了解一个活生生的人不容易,因其怀揣着无知的、不可泄的秘密;想了解一个故去之人亦非容易,曾经的秘密谁来验明正身。照此来说,不存在“不能说的秘密”,活着之时只有对自己有益处的“可说之秘密”,身后有的是些许无增益的“不可说”。这名被誉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女作家,文豪鲁迅先生器重为“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在读了文章后我才略微体会到其才芒。

实在话,这种文笔乍看得我进不去脑子,因其潜在的跳跃意识,快节奏的叙事、独立故事的串联,都是在我耐着性子下体会到的滋味。那种读到最后依旧难以理解、却有种莫名情愫在心间吐露的感觉才让人知道是自己水平不够。我连人物关系都不怎么理得清就感在这大放厥词,不过是在自己的文字土地上,谁管荒芜或肥沃。

我读到的是乡村女性地位的低下。从文中几位被当作男人性欲发泄却不能得到柔情蜜语、被当作生育工具却在分娩时得不到温柔相待只有痛骂可鄙、被当作毫无用处的附属品活活饿着身体溃烂蠕虫遍布的的女人,被父亲吵架发疯似的一股脑摔死的婴孩,一举一动被当作嘲笑的傻呆跛脚老妇,为避免落入鬼子手中遭践踏进入城市挣扎却无可奈何走上变相卖淫的年轻女孩。

女人、小孩、女孩,在那年代里所谓的人权?置于何处。所谓的男女平等?水中泡影。话又说回来,那时的人皆非人,何来人权一说,那时的男女都难自保,哪来平等。在这落伍的、封建的、自私的、充斥荒唐行为的、提不起仁义道德的乡村里,能让人体会到的不是简单的愤怒、恨铁不成钢、逃离,而是沉重的叩问,叩问一切发生的原因和解决之道,然则一切无回应、一切无声响。底层生活的人之所以是底层,脱离不开柴米油盐的烟尘气息,那种斤斤计较的自私性在这种气息的被引导着到处皆是、到处令人反感。但个体的悲哀绝非个体之痛,更有群体的无视不处理、冷眼看结果的纵容,每个跟不上队伍的人被那么无情的抛弃在道路上,被唾弃的连自戕的勇气都自我怀疑。

再来读到的是民族性压倒一切后,丑陋人性下被压榨出的光亮。无论是为反抗日寇侵占一次次茫然组织革命队伍的男人,生活不再有意义不愿三岁孩子长大被日寇凌辱双双上吊自杀的奶孙俩,想要出家当尼姑的女人,舍掉山羊依靠、决心加入革命队伍的男人。

我为他们这种做法默然,这是种说不上来倾佩、但绝不是平视或俯视的对待。为众人的无可奈何而呐喊,为众人的呐喊而无可奈何,站在上帝视角看着书里一切发生的自己真的能做什么呢?不忍静看却无法,想要插手却不知。

我们追求的自由,是思想的枷锁。

我们给予的平等,是同情的怜悯。

这所有的一切,并非一两个人能解决,也并非一群人所有人能解决,因为没有人能对别人百分百的了解,甚至连自己对自己都是那么的陌生,那么我们怎么能奢望陌生的我们去关爱同样陌生的别人,陌生下的关爱除了虚假,我想不出是什么。

生死场读后感怎么写篇九

现在的安逸,让我们早已忘却了挣扎。

这是个时代的洪流。我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平凡普通,但是生活是温馨美好的。父母的陪伴和老师的教育,生活和学校是相连的,每一个孩子都是这样成长的。现在是和平时代,国家重视科技和教育,没有战争,没有动乱,我们就这样活着,渺小平凡。

有阳光的地方,就会有阴影,这是无法避免的。许多富者,挥霍着金钱,不知世上还有许多人需要帮助,找不到让生命更有意义的方式。太多的父母溺爱孩子,对孩子的关爱和保护就是漂亮昂贵的衣服和大量的零花钱,早已为孩子铺好了人生之路,然而这样环境下长大的人,却……这不知是幸福还是更深切的悲哀。

其实,我很想活在上个世纪,那个动荡的社会中。相对于教室里的学习,从5岁到25岁安逸本分的学习,书中那不幸的时代,似乎更能爆发出一个人的民族之气。那时的人无疑是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那些受地主压迫的贫苦农民,天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苦干活,还要忍受饥渴和疾病的煎熬,在那种条件下,他们挣扎德活着。我无法想象那样的环境中,想要活下来,是要忍受怎样的艰难与心酸,一颗怎样的心才能承受,要有怎样的顽强性格才能适应,那时的他们与现在的我们是怎么也联系不到一块的。想到自己总是因一点不顺心就乱发脾气,遇到点苦,就受不了要流泪,依赖着父母,不知生活的不易,我感到很惭愧。隔了不过百年,世界彻底变了样,那人呢?我们血脉传承中,不知骨子里还有几分先辈的血性。

那时的中国也是在水深火热中,科技武器才是那时的王道,而中国无疑成了弱者。连个小小的日本都想吞下中国。当然,有压迫就有反抗,不当王国奴,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这样的豪情热血,无数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用自己生命保卫着国家的尊严。不是在沉默中死去,就是在沉默中爆发。那些不愿做奴隶的中国人都一个个站了起来,扛起了保家卫国的重责,那些在茫茫黑夜中的苦难的人,组织着一切,是如此悲壮又义无反顾。甚至连那个胆小怕事的二里半最终也受不了日本人的暴虐,他也要反抗,而加入了义勇军。

那样的先辈是值得我们敬重的,记住他们吧。他们在生与死之中挣扎,上演着悲壮的人生。在那时,死并不难,而要在压迫中亡国后还能勇敢的反抗并要活下去,那是何其艰难不易,他们有着那样顽强的生命力,我想更重要的,一定是那坚强的心和那火热的血!

在那时,女子的地位是低下的,那时的女人并没有像现在一样独立自主平等的地位,她们受社会的约束,注定一生要靠丈夫。那个金枝,有着自己的梦想和幸福,可她嫁了个粗暴的男人,于是注定了一生的悲惨。那样可怜的女人在那时太多了,没有幸福,没有阳光,要忍受生活和心灵的双重折磨与煎熬。那时,梦想与生活完完全全是两回事,女子的梦想即使是简单的,也犹如夏日的泡沫,如此短暂且易碎,而且是碎得彻底。如果她能活在现在,那么人生绝不相同。只要努力追求,幸福和梦想就掌握在自己手中。可那是命啊,她活在那个时代,我们只能是无奈的旁观者。不同的时代,能造就不同的人生,我们该庆幸的,该感激的。

然而,活在当下的我们,在感慨之余,依旧不该忘记历史,不能忘却苦难,更不能忘记那生与死之间的挣扎!

生死场读后感怎么写篇十

在深夜的灯光下读完《生死场》。那是种什么样的感觉,确实说不清。想笑,又觉着酸涩;想哭,又流不下眼泪。只是心里钝痛着。

萧红在序里说,这篇文字给“你们以坚强和挣扎的力气”,而我,在这个料峭的春夜里,灯光下,任手指在被窝外面冻得僵冷,也无法坚强着对她的文字无动于衷。

对于那遥远的农村,是陌生而熟悉的,也许东北和南方有着一片不一样的天空吧。只是同样的落后,同样的朴素,同样的贫穷仿佛一股暖风,直吹进心里,感觉到亲切的来自土壤的芬芳,遥遥远远的,仿佛记忆,在异乡的城市里若隐若现。

“欲织繁花为锦绣,已伤冻雨过清明”(聂绀弩)。在清明节未到来之前,我敲下这些拼凑的文字,算是为萧红默哀。萧红说自己“是《红楼梦》里的人”,于是,只好“留着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去了……”

更多关于喜欢萧红的文字,也由别人写去吧!

生死场读后感怎么写篇十一

我把《生死场》视为民国时代最好的小说。虽然不精致,甚至粗糙,但是那种带着天才的强光显著到了某种夺目的地步,足以支撑起它如此高阶的位置。时至今日,我们还是不难想象,在1935年11月14日那个清冷的夜里,在上海大陆新村9号的洋房中,读者鲁迅何以会如此震惊。

小说家写史,可以如此惊心动魄;而文字知己,有时竟然也是刻骨铭心的。

《生死场》所记录的,是中国文学一直被期待但总还没有的光景。这是一个天才的天才绝望。

在萧红的《生死场》之前,还从未有一个中国作家,将人类捏造的如此凌乱不堪,如此哀鸿遍野,又如此深情悲悯。“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

在《生死场》中,每一个读者都一定看到了,汉字可以如此纯粹,干净,冷冽,平坦,分明,深澈,磊落,异常神奇地承载着理应无法承载的一个宏大完整的既是虚拟的世界,又是真实的空间。

在《生死场》中,我们也看到了,当人挤压在黑暗的生存隧道中时的种种渴求和卑劣,还有植入骨髓的现实仇恨,还从未如此质地真实过,那么平静,那么自然,这是中国小说最开始也是最后的铺排。

萧红有着现代中国作家最残酷的冷血:全村最美丽的女人月英一过门就患了瘫病从此不人不鬼;金枝还是大肚子只是恍惚中错摘了没长熟的柿子,她的母亲不由分说就是扑上去一通厮打;土地上的农民们像狗一样日以继夜地干活,却一顿饱饭都是天大的奢想,受着饥饿和疾病的煎熬;大量女人的生育、死亡以及病痛之类的描写,遍布文字间,撕心裂肺.......在这片土地上,人类的生活状况猪狗不如,精神的麻木也是猪狗不如。

萧红的《生死场》又有着最浩瀚的悲悯:由兽事比人事,由家事见城事,由城事证国史,所见所感,泣涕交零、感国悲时、忧世伤生俱在其中,不乏悲怆与期望。这就是所谓“斯民同浩劫,此意敢言伤”了。

萧红的文字美学,把一个时代的细节放大至清晰如电影的画面,让每一个旁观读者惊心动魄。

《生死场》是用国民记忆研究的方式,去描绘集体无意识的心理、内心与记忆。

如何呈现整个国民的面貌?最平常的方式,当然是讲述他的渊源、历史、传统、日常,和人们的生活的关联,等等。

《生死场》偏向险中求。这本书有许多的“国民性”理论掺杂其间,更像是某个宏大主题的骨肉还原,但却并不突兀,不会很严肃,因为它原是一本不像小说的小说,在看似真实刻酷的道来中,潜藏虚构与梦幻。

这是过去之书,也是未来之书。想象的中国,幻想的人类,虚构的历史,同时又交错着和现实紧紧相连的部分。虚构的东北大地上的生与死,其实是所有中国土地的本质;而生死挣扎的人们,则成为一部自我扩充、修改、掩饰和推翻的“吾国吾民”集体合照。

由《生死场》观之,所有往昔都是一种虚构;唯经人的文字想象,才被重新认定为真实。

每次重读《生死场》,还都会把自己经由书籍寄存的历史记忆牵出来,留下的记忆空间真是至真至诚。

每次重读《生死场》,都特别感谢萧红。她一点也不比里面的人物轻松,愿这个曾经绝望的灵魂,已经平静下来。

傍晚,我准备去探望她的故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