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道德经的读书笔记(大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8:55:32 页码:13
最新道德经的读书笔记(大全9篇)
2023-11-12 18:55:32    小编:ZTFB

社会问题是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我们需要共同努力解决。完美的总结应该在表达上具有逻辑性和连贯性,让读者能够深入理解。小编精心挑选了一些写作水平较高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道德经的读书笔记篇一

老子的《道德经》虽然篇幅不长,但论述精辟、意义深远、思想广博。不同时代、不同学派、不同价值观的人可能都能读出不同的理解,和《红楼梦》一样,也是一本常读常新的书。笔者今天想要写的读书笔记,是关于《道德经》中“水接近道”的理解。

老子对“水”的评价非常高,称之为“故几于道”,意思也就是水的境界已经接近于道。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的品德和修养非常高,水善于滋养万物却从来不与万物相争,又处于众人不愿意居住的地方,水的这种道德非常高尚,是一种不争不抢、无私奉献、接近于道的境界,当然这种不争不抢和当今现在流行的佛系不一样,佛系是用佛来保护自己用佛来安慰自己,而水的这种“不争”是胸怀和境界的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因为水不和万物相争,所以不会引来他人的埋怨和责怪。

虽然水利万物不争,而且水是柔弱的,但是老子又说水的力量非常强大。「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意思就是说天下最为柔弱的事物莫过于水了,但是不能小看水外在的柔弱,它内在很强大,冲击和战胜坚韧这一方面也没有什么事物能够胜过水,水是任何物质都无法取代的。正所谓“抽刀断水水更流”、“水滴石穿”、“水淹八军”,看似坚不可摧的事物,碰到水也战胜不了,这就是水“外柔内刚、刚柔并济”的品性体现。

老子说不能小看「水」,也不能小看「柔弱」——「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这几句话非常高深、充满了哲学的道理。人出生的时候是非常柔软的,而死亡的时候却是非常坚硬的,正如新生的草木也是最为柔脆的,但却是最有生命力的时候,而枯萎的草木则干硬了。这个道理说明强硬代表的可能是死亡,柔弱代表的可能是存活。做人也一样,凡事争强好胜,永不低头反而容易受到伤害,做人有时候要能伸能屈,灵活一些反而更好;凡事谦和,看似柔弱低下,但反而活得更为长久。

《道德经》非常推崇「水」的境界,水无处不在,水看似不争不抢但却有非常大的力量和非常壮阔的存在。比如66章就有「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也就是说江海为什么能成为众多河流汇聚的地方,,那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低下的位置,处在低处成就了江海的宽广、壮阔和浩瀚。

《道德经》通过水的一系列论述,告诉了我们宽容、柔弱、谦和、无私、大度、忍让等等品质背后蕴含着的强大力量,正所谓「静水流深」,水看似平静不声不响,却蕴藏着非常大的智慧。

前些天偶尔也看了下白岩松老师在全国大学生的演讲视频——《对白》,作为知名媒体人,白岩松老师也非常推崇老子的《道德经》,演讲中不止一次引用了《道德经》的经典原文和讲解其背后的哲学含义和道理,我觉得非常好,《道德经》是我们中华文明的优秀结晶,是优秀中华文明留给我们的宝藏,值得深度和细悟。

道德经的读书笔记篇二

道是一种哲学,是一种思想境界,它表明了对整个物质世界的看法,即世界是运动变化的,并提出了处理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的准则,对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可以想象,当这套思想为整个人类所理解和接收后,人类将有着怎样长且久的发展,社会将是怎样的一幅和谐局面。

道最令人深思的一个思想便是清静无为的思想,在这个思想的统筹下,无论是人的自身修养,还是统治者的御民之道,更包括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都拥有自然无为、遵循天命即自然规律的色彩。现代社会,人类常常做一些逆规律而行的蠢事,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一再上演,当我们回头看看祖宗的思想时,该是怎样复杂的心情?钦佩?肯定的。还该有无地自容的羞愧吧。我们走了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要前进;我们走得太匆忙,以至于很多的宝贝都落在身后。不妨试试这样: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顺从规律,看我们通向哪个方向。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忘却功名利禄,将欲望降到最低,遵从内心意愿行事,保持内心纯净和安宁,于是争端便少了,矛盾便少了,世界和谐,何愁自身修养实现不了。

国家统治者或者领导人也不妨借鉴无为而治。“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不大肆兴建面子工程,不要用太多太繁复的法令干预经济与生活,不要刚颁布命令未及实施便急着启用新的命令,不折腾不闹腾才是顺应规律,才是自然的御民安民之道。

当自然已经被我们破坏的千疮百孔时,我们是该寻找新的与自然相处之道了。土地,与其拿给贪婪的地产商建造惹人纷争的高楼大厦,不妨用来栽种植物,更或者什么都不种,留给人们一片绿地。在上面踢两脚球,打几个滚,放放风筝,散散步,溜溜狗,无论哪种给人带去的都是愉悦。树木,不要动不动就砍伐移栽,长在哪儿都给人一片绿荫,都能防风挡沙,都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砍伐是在自造棺材自掘坟墓,移栽是在浪费人力破坏美感。让它们待在它们原来的地方吧,自然把它们安排在那儿,就让它们站好自己的岗吧。万物各司其职,人类不与过多干预,自然便真的自然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便也自然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道为法则,以自然无为为法则,人类才能求得自身以及整个世界的和谐。

道德经的读书笔记篇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释、道文化更是传承千年,堪称中华民族思想之结晶,而《道德经》一书便是道家文化的集中总结。

在此,我想强调一点:知识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深越好,而是要与驾御知识的能力相匹配。说实话,我真的不敢对《道德经》妄加评论,只是喜欢读、喜欢抄、喜欢背。下面我想分享一下自己在读完《道德经》后的一些感受,望与君共勉!

“道可道,非常道”。相信大家都听过这句话,这是《道德经》开篇的一句话,似乎老子什么也不想说了,因为可以说出来的道不是恒常大道。是呀!语言在描述很多高深事物的时候总显得捉襟见肘,而老子开篇就告诉我们:不要局限于文字和语言。正如佛语所言:教外别物,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老子在文中几次提到了“婴儿”,比如:“为天下奚,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老子告诉我们要学习婴儿,而好多人却不愿意向比自己资历低的人学习,其实这是对资源的一大浪费。婴儿不会有任何的定势,所以什么东西都学得最快。学外语的最快方式就是模仿,而婴儿恰恰就是这样做的;我们平时总是说“空杯心态”,而这恰恰又被婴儿做到了。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好多的时候,我感觉老子的智慧与常人的思维是相悖逆的,但细细品味,却蕴藏着深厚的哲理。我们常说:做人要能屈能伸,韩信做到了。只有每天把自己放得很低,才能够学到东西。这就如佛语所言:空才能有,放下才能承担。好多的时候,我们无法做出选择,因为可以选择的太多,就像电视的频道太多了,以至于我们很少能完整地看完一个节目。选择太多往往会使人迷惑,以至最后一事无成。太多的时候后,我们需要有项羽那种破釜沉舟的勇气,其实人生就如白驹过隙,少一些选择往往是件好事。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道德经》中几次说到水,比如“上善若水”、“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乃生命之源,造福万物却不求回报。“水滴石穿”的智慧让我们明白何为“柔弱胜刚强”。水本无形,但把水放到什么容器,它就会变成什么形状,所以水的无形是至形,李小龙截拳道中的“以无法胜有法,以无限胜有限”正好与此殊途同归。所以老子告诉我们要学习水的智慧。

一句“自知者智,自胜者强”蕴含了无尽的深意。《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人贵有自知之明,而事实却是:太多的人螳臂当车或是妄自菲薄,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恰恰就是自己最讨厌的那个人!所以每天都要不断的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正如《易经》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最大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所以真正的强者是战胜自己的人。

读书之中充满了乐趣,而读《道德经》这本充满哲理的书更是乐趣无穷。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等身之书,可抵百万雄师”,而我觉得,读书要有选择性,同时要能够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感同身受。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使用知识的主体是人,因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道德经的读书笔记篇四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寿也。

了解别人是一种智慧,了解自己,叫做明达。战胜别人的是因为有实力,战胜自己的才是真正的强大。知道满足的,心灵富有。努力前行者有志向。不轻易离开你所处位置的人,你的生活会长久的。到死也不狂妄的人,长寿。

了解别人并不容易,我们往往只能看到别人的表面而并不了解其内心真实的想法,所以了解别人需要智慧。而知道自己其实更难,所谓自知之明,做到更不容易。人,往往会高估自己,有的甚至严重高估自己,许多错误的决策往往都是因为决策人对自己不了解。

人生不能仅仅把眼光放在超越别人上面。在乎超越别人的人,所有优势都在比较中产生,但这种比较的结果是不稳定的,这样的人总是在担心自己被超越。另外,这种比较虽然可能产生进取的动力,其实比较的过程中也不断积累起负能量,也可能伤害周围的人,也可能伤害到自己。

战胜自己,可以战胜昨天的自己。战胜自己的内容很多,譬如人的动物性、懒惰、享乐的想法。其实,人最需要的是战胜自己的过程中获得真正的进步。

欲望无穷无尽,不知足者无法感受富裕,所以对于自己要求知足。而强行者,是为他人做事,为大众获得幸福

道德经的读书笔记篇五

山间涓流几许,林中清泉几湾,落英缤纷,水居山野而润物无声。星辰交替的岁月里,百川顺道入海,又悄然西归,滋养一方生灵,繁荣一带文明,却从未张扬炫耀。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林海莽原,没有润物之水,哪来心仪的鸟语花香、草低牛羊;江上往来船舶,没有载舟之水,国富民强怕也只是空中楼阁。

哲人如水,平淡却不平凡。像绵绵春雨唤醒大地般,滋养人们心中的信仰;像滂沱大雨倾盆而下,洗涤文明里的糟粕;桩桩件件在人类发展历程中莫不是举足轻重,功德无量,然而这一切只是一场雨罢了,无惊无喜,哲人只是做了些该做的事情。

作为水文人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常泛一叶孤舟,终日与水为伴,量度水流缓急、河势演变,通晓日月之行、星汉之理,力保航道安全、江河通畅、流域富庶、国家兴旺。而我们只是随着潮涨潮落,安放仪器,记录数据,亦如行船的航道,静静得在那,不争不抢。可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

人生如水,时而波平浪静,闲鱼苍狗江海同游,时而惊涛骇浪;翻云覆雨沧海桑田;然而,无论是怎么样的状态,都有需要遵循的规则,正如国家大型水利工程(三峡大坝、深水航道等),若不因势利导,了解一方水系的规律,又怎能行盘古之举,夺天工之作,福泽万民。

人生如水,少年似雨,轻快肆意,无忧无虑;青年似溪,跌跌撞撞,穿林沐雨;中年似江,叱咤风云,纵横山岳;老年似海,波澜不惊,静水流深。然而,无论何时,都有需要恪守的道德,正如江上的行船,只有沿着航道而行,才能入海远洋,若冒然逾越航道的束缚,那多半是船毁人忙,遗恨千古。

人生如水,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然而整个人类的生命是无限的,正如江河东流,当进入自然地往复循环中,江河便奔流不息,滔滔不绝。为人类文明的繁荣昌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奉献着。

人生如水,是清是浊,是深是浅,亦或是动是静,皆需顺其自然。

道德经的读书笔记篇六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兑,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真正明白的人不多说话,夸夸其谈的人不一定是真正明白的人。悟道之人必定会堵上欲望的孔窍,关上欲望的心门,收敛其光芒,混同于尘土之间。挫光锐气,解除纷扰,就是深远大同的境界。达到大同境界的人,你不能够太亲近他,也不能够太疏远他;不能够用利益诱惑他,也不能够危害他;不能够使他高贵,也无法使他低贱。所以他是世间最尊贵的人。

“知者弗言”是真正知道的、明白的人,人家不多说话,多说话、总是到处说的,他可能什么都不知道。这句话可以作为一种人生的阅历来看,当你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什么都没见识过的时候,您就喜欢不断地讲,以显示自己知道得多,但是您真的什么都阅历过、经历过了,觉得不过如此,这些没什么好讲的,这时候您可能就开始慢慢变得沉默了。辛弃疾写过这样的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就是这样的人生经历。

其实,老子给我们讲的也不是人生阅历,他讲的是“道”。明白“道”的人,他就不说话了,而那些每天在说的他却真正不知道“道”,所以“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对于这种形名,我们没有必要那么叫真,真明白以后,你也就不用多说了,因为没法确实确立一个真正的形名。明白“道”了,知“道”的人,人家就去低头做事,把事情本身做好,利益众生,为大家不断地去做,而且要努力地去做,但是对做事所带来的形名,带来的外表的体现、表现,我们却尽量不去过多地言语修饰、过多地提及它,这是一种“上善若水”的境界。

“塞”是堵上,“兑”当孔窍讲,讲的是把那个欲望的孔窍给堵上。“闭其门”的“门”指的是心门,古人认为这里也是念头出入的途径,所以我们把它给闭上。“塞其兑,闭其门”在讲一个领导者,你要把自己的欲望之门给闭上,这样才能做好领导。“和”是调和的意思,也就是说你所发出的光,你要把它调和到舒适的地步,不要使它特别耀眼、特别光亮,你要把光的形迹尽量淡化。“同其尘”,也就是说把自己变得微小一点,不要觉得自己了不得,要混同于尘土。

“挫其锐”就是挫光它的锐气,把它的锐气收敛起来。“解其纷”是解除那些纷扰、纷争的状态,然后就进入了一种叫“玄同”的状态。那么什么是“玄同”?玄,深远的;同,大同的境界。当我们看清了世界的本质,我和你没有本质区别,我和这个世界没有本质区别,我与这个世界也是一体的。这就是“玄同”。

真正的修行不在行迹,而是在心里。放下争夺之心,整个团队齐头并进,这才是和谐的模式。

圣人悟道之后,放下自己,为大家做事以后,德行深厚,他跟周围人特别融洽。因为不考虑自己的私利,所以他不会拉帮结派,不会对某些人特别亲密、亲近,也不会疏远某些人,而大家又离不开他,也没法诱惑他,更没法去伤害他。悟道了之后,但行善事,莫问吉凶,心中坦然,所以别人也不能用亲疏、利害和贵贱来区分您、去影响您,因为您不在意自己的这些利益了,那么这些条件就影响不了您了,所以您进入了一种混沌、坦然的状态。

道德经的读书笔记篇七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伎巧,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用稳定的状态治理国家,用出其不意的方法用兵打仗,用无事之道取得天下。我怎么知道会这样呢?如果天下有特别多的忌讳,那么百姓会越来越贫困;如果百姓有很多互相攻击的武器,会让社会变得混乱。如果人们技巧太多就会滋生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好的东西太多了盗贼也会越来越多。所以圣人曾经说过:“我无为,人民就自我教化;我好静,人民就会遵纪守法;我无事,人民自然富足;我无欲,人民就自然朴实。”

平时要稳,打仗要奇,两种状态要学会切换。“以正治邦”和“以奇用兵”,作为领导者都应该学会的。治国要走正道,按规矩来,按法律来管理。但用兵是非常规的,要用出其不意的办法。老子虽然反对战争,但有的战争是无法避免的,真的有外敌来犯了,必须要认真地打,而且打是有技巧的,作为领导者也不会怯战。“正”与“奇”的不同,也揭示了打天下与坐天下的区别。

“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就是说如果这天下特别多的忌讳,不允许你做这个,不允许你做那个,老百姓一定会贫穷的,因为条条框框太多了,几乎什么事都做不了,社会运行一定缓慢、效率低下、停滞不前。为什么会多忌讳呢?是因为领导者多事。那领导者为什么会多事呢?是因为领导者为了自己的形象、地位和利益等等管理方便,他要设各种忌讳。忌讳不是规则,规则是让大家运行的一些条文,而忌讳是因为怕冒犯了某些人的尊严而采取的禁止性措施。其目的完全不同,规则可以成文,可以公开,告诉你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而忌讳可以意会,也可以言传,却是不能公开摆上台面的东西。

“利器”就是锐利之器,武器之类的东西,是互相攻击用的。老子虽然讲的是武器,但是实际讲的是争斗之心,如果老百姓的争斗之心多了,整个社会一定会混乱的。

老子说,这人如果特别多地用智慧的话,“奇物”就会特别多,“奇”是指不正常的物品,是稀奇古怪的东西。而这些东西不是我们正常生活所需要的,根本就没有什么作用,而且对生活有着不好的影响。如扳指,本来是古代用于保护拉弓勾弦的手指的,后来却被八旗子弟用于炫富,制作得非常精美,变成了“奇物”,扳指的质地亦由原来的鹿角、发展为犀角、象牙、水晶、翡翠等名贵滑润的原料,扳指失去了原来的功用,八旗子弟也从此堕落。因此,技巧常常会被用来满足欲望,不如回归质朴。

我们来看人的智慧是有两方面的:一方面,如果我们用来去帮人救人,去保护环境,让我们更加和谐地生活,这个应该是一种质朴的“质”,这种“质”对人是有好处的;另一方面,我们为了欲望而出发,我们把这个“智”用在了更多、更快地攫取,更多、更快、更好地去享受,为了虚幻的东西去追求它的时候,“智”就使人们遭受很大的损失,甚至走上不归路。

“法物”就是那种珍贵的好东西,宝贝。这东西如果多的话,盗贼也多了。如果大家都喜欢一种东西,这种东西本来没那么高价值,可是大家就觉得它是好东西、宝贝,这时候民心就会乱。大家都不认真工作了,都想去弄这个宝贝,结果会盗贼越来越多。“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再引申一下,其实“盗贼”未必是外边的盗贼,有可能是我们心中的盗贼。我们如果不能正常看一件事物,我们人为地非要把这个事物加上一种虚幻的外表光环的话,有可能我们心中的盗贼就会生起来,我们可能会去做那些不该做的事,这个对我们人生是有影响的。因此,生活中的好东西层出不穷,要学会识破诱惑的局,灭掉“心中的盗贼”。

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存在感应关系,这个关系在生活中也处处存在,比如你的欲望和健康。“我无为,而民自化”。“无为”是对领导者自己的,如果你领导者不为自己去捞取,你的员工之心慢慢就会被化掉,他就会跟着改变,这是存在上下感应关系。如果你为自己,那员工一想你为自己,那我们也为自己,这时候他争斗之心就出来了,他就跟你争夺利益;如果你放下自己为大家做事,大家看到你为我做事,那么我们也要为您、为公司做事,所以都来支持您、成就您,这时候他会放下争夺之心,朝一个方向一起努力了。

“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其实讲的也是领导者和下边员工的感应关系。我们可以引申来看,其实生活中处处有这种感应关系。比如说家长和孩子,再比如说我们自己的心和身体,其实从某种程度来讲,我们的心和我们的身体的关系,心是领导者,它来指导我们身体去运转,心如果“有为”会怎么样?“有为”就是总想为自己去争取、争夺,我看到东西我觉得美,我一定要拿到,好吃的我一定要多吃,我看到美色一定要想办法去接近他,我看到美的房子我一定要拥有它。心的欲望是无穷的,如果心“有为”的话,你的身体一定会很累很累的。

道德经的读书笔记篇八

道者,万物之奥也。善人之宝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贺人。人之不善也,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拱之璧以先驷马,不若坐而进此。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也?不谓求以得,有罪以免欤?故为天下贵。

道是万物中最尊贵的,是善良人的宝贝,是不善良人的保护者。称赞道的功用可以换取人们的尊重,按照道的方法去力行可以获得增益。不善良的人,为什么要放弃他们呢?所以上天设立天子、三卿管理天下,虽然会有各种珍贵的东西供其使用,但是不如坐下来进入到道的境界。古人为什么认为道是最尊贵的呢?还不是说求就可以得到,有罪可以免除吗?所以道是天下最尊贵的。

奥,房子里西南角,过去是祭神的,所以这是最尊贵的地方。“善人”指有“道”的领导者。“不善人”,未悟道的,不善良的人。那么,为什么道是不善良的人的保障、保护者呢?因为,如果都没有“道”的话,这不善良的人,坏人永远坏下去,这社会就没指望了。不善良人有了“道”才能有保障的活下去,而等他们明白“道”以后,也会慢慢的改变,他们才有希望,我们的社会才有希望。

经常称赞“道”的功用,可以让你博得大家的尊重。虽然“道”的原则告诉我们做好事不计回报,可是这么跟大家一讲不计回报,很多人接受不了,所以有一种方法是先告诉你是有好处的,做着做着,慢慢明白“道”了,真的道理明白了,读书笔记.可能就不在乎好处,但是好处还是存在的,只不过你不在意它而已。佛家也这么做,叫方便法门的做法。传播道,遵行道,人生会获得提升。

“行可以贺人”,就是你按照“道”的方法去力行,你的人生可以增加、增益,增加了很多内容,会越来越好。老子这里强调,单单去夸耀“道”的功用还是不够的,光嘴上说是不行,还要去行,去践行。“人之不善也,何弃之有?”,也就是说那些并不善良的人,难道要放弃他吗?我们不断用道启发他善的一面,让他把恶的一面忘记,这人慢慢也可以做到不断增益自己的人生,变成一个好人。

三卿,即为三公,周朝级别最高的官员。老子这讲的是上天在人间设置领导这样的职务,以天子、三卿等职位泛指领导者,因此我们就翻译成领导者就行。拱璧是需要手环抱一样拿着的大玉石。这个拱璧当年是上朝的时候用的,后世有一个词叫视若拱璧,就是特别珍视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玉石一样。驷马,并排用四匹马拉的马车。在古代,坐这种马车的人地位很高,非常尊贵的。

荣华富贵都不如“道”尊贵。明白“道”以后,人生会有明显的改变。

道德经的读书笔记篇九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此章历代的释意无数,而我以为皆难着边际,无以更深刻的对老子思想与道德经进行阐释。我从道家修身根本出发,得出新论如下:

此章重点为“致虚极,守静笃”,全文以此而展开,不理解“致虚极,守静笃”,后面的文字解释也只是牵强。老子是从道家修炼“返观内照”而得之境界来引申对世间常道的解释。首先“虚”与“静”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是一种状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虚”为空灵,体会为散发状;“静”为沉静,呈收敛状。“致”往之意,可从“虚其心”来体会,道家修习养身的过程,以虚其心开始,虚至四肢百骸,而四肢百骸皆空灵,无时空地域限制,无往而不至,真空无象,可以满屋、满天地、满宇宙,而今日而远古。过程或潜移或发散,以至无我无身无世界。此“极”为无极,或为八极,或为宇宙洪荒。

而“静”的过程从守开始,“守”者,抱元守一,让思想沉静,从时空与外界空间收敛至自身至一点,而达到某种衡定、稳定、笃定的境界。此“笃”为笃定,为极细小,或如针尖,无缝隙如无物般恒定。

于是,老子方有“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的感慨。“复”与“归其根”才是此篇的点题。“虚”与“静”是道家修身中必习的两手,如“阴阳、有无”既对立又统一。虚至极为无,静到笃是有。虚为展开,至极为空灵为“作”;静是回归,回到现在,是“复”,静到笃定属回归本原为“归根”。从养性功夫来说,“虚静”的过程如佛家心的起灭过程,虚为心起,静为心灭,有无相生,互有你我之佛道原旨。

此章之后节皆为老子从修身之虚静感悟展开对天道、人道常理的延伸分析,万变不离其踪,这才是“道”的至理呵!

由此,我独推崇清之宋常星说:“造其极曰致,真空无象曰虚,虚而至虚曰极。”:“专一不二曰守,寂然不动曰静,虚一浑厚,静而至静曰笃。”但,所有释意皆不够细致,皆独不能从修身的体验与角度来理解与感悟,想老子思想无欲无求,其经意当从本原出发理解,而不应该根据时代思维做论证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